语言交际中的语境与意义
语音语调在英语语言交际中的功能及作用

语音语调在英语语言交际中的功能及作用语音语调在英语语言交际中起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它不仅传递语言的意义和信息,还能够表达说话者的情感、社会地位和语用意义等。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语音语调的功能和作用。
首先,语音语调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意义。
英语语音语调的变化可以改变句子的意义。
比如,英语中的升调和降调可以将陈述句和疑问句区分开来。
升调通常用于疑问句,降调则用于陈述句。
语音语调还可以用来强调重点单词,改变句子的语气。
通过调高或调低声音的方式,说话者可以引起听者的注意,突出某个词或短语,使其具有更强的语义强调作用。
其次,语音语调可以表达情感和情感状态。
语音的音调和音量的变化可以传递说话者的情感。
例如,高亢的音调和音量通常表示兴奋、愤怒或紧张等强烈的情感状态,而低沉的音调和音量则表示悲伤、失望或冷漠等消极情感。
通过调整语音语调,说话者可以使听者更好地理解并共享他们的情感。
此外,语音语调还可以传递说话者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不同的社会群体和地区有着各自的语音语调特点。
人们能够通过听到说话者的语音语调,来猜测他们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地位。
例如,一些方言的语音语调特点可能会使人们联想到某个地区的居民以及他们的社会身份。
因此,语音语调在社交场合中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交流和理解对方。
最后,语音语调对于语用意义的表达起着重要作用。
在交际中,语音语调可以传达更多的信息,比如言外之意、意涵和微妙的语境信息。
通过调整语音的语调、音量和语速等,说话者可以传达特定的语境信息,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和回应对方。
例如,一些语气词,如"really"、"very",通过语音语调变化的强调,可以表达某种诧异、怀疑或调侃的语气。
总结来说,语音语调在英语语言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它能够传递信息和表达意义,表达情感和情感状态,展示说话者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同时还能够传递语用意义和言外之意。
在英语交流中,我们要注意合理运用语音语调,使得沟通更加准确、生动和有趣。
06-05指称_意义和语境_隐喻意义的语用分析

指称、意义和语境———隐喻意义的语用分析刘世理(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河南信阳 464000) 摘 要:虽然能指和所指构成概念应符合客观和逻辑,但是隐喻意义的形成是由于指称错位或范畴错位,或指称与所存在的语境形成矛盾。
语言在使用中产生意义,意义的产生基于人们对指称或客观世界的认识。
意义取决于指称视语境而定,从而决定了指称、意义和语境的语用关系。
关键词:指称;意义;语境;隐喻;语用Abstract :The concept in language ,which is said to consist of signifier and signified ,must be objective and logical.But the metaphorical meaning of language is formed by reference or category mistakes ,or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reference and its nguage has meaning when it is in use ,which is based on human cognition to the world.Meaning is determined by reference according to certain context ,so there exists a pragmatic relation among reference ,meaning and context.K ey Words :reference ;meaning ;context ;metaphor ;pragmatic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6)05-0008-03 现代语言学普遍认为,语言的能指(signifier )和所指(signified )构成概念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符合一定的逻辑。
语境对词义的作用

语境对词义的作用:1.语境决定了词语的选用2.语境决定了多义词义项的选择多义词有若干义项,但一般情况下多义词进入句子不会造成歧义,这是由于上下文的控制,决定了一个义项得以实现。
3.语境是具有概括性的词义具体化概括程度越高,越是离开具体的语境。
只有在特定语言环境下,词的意义才非常具体。
4.语境对词义作出补充作用。
5.语境帮助解释和理解词义。
基本词汇词汇中最主要的部分,它和语法一起构成语言的基础。
基本词汇是基本词的总和。
稳固性能产性全民常用性一般词汇1.一般词汇的特点是没有基本词汇那样强的稳固性,但却有很大的灵活性。
一般词汇是经常变动的。
不一定为全民所接受。
2.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基本词汇是构成新词的基础,不断的给语言创造新词,充实扩大一般词汇,是词汇日益丰富。
一般词汇中有的词,现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又能初见的取得基本词的性质,转为基本词,从而使基本词汇不断扩大。
3.基本词汇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和丰富起来的,这个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般次转化为基本词,在进入基本词的过程。
古语词1.古语词是现代汉语中人是用的那部分古代汉语词语,是现代汉语的组成部分。
因为她们可以表示特殊的意义或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所以才被普通话所吸收。
2.文言词所表示的事物和现象还存在于本民族先是生活中,但由于为别的词所替代,一般口语中已不大使用。
3.历史词:表示历史上的事物或现象的古语词,一般叫做历史词。
她们在一般交际中不使用,在叙述历史事物或现象是,才使用它们。
4.在表达上的作用:可使语言简洁匀称可以表达庄重严肃的感情色彩可以表达幽默讽刺等意义方言词一是从方言(非北方方言进入普通话的词);二是方言区通行的词。
注意:方言词不能滥用,方言词与普通话词的区别。
外来词外来词也叫借词,指的是从外族语言里借来的词。
外来词的吸收方式和构造大致分为一下四类:音译,部分音译部分意译的或音意兼译,音译后加注汉语语素,借形行业语和隐语行业语是各种行业应用的专有词语。
语境

语境◎语境[汉语拼音]yǔjìng[英文]context[解释]语境即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
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
从语境研究的历史现状来看,各门不同的学科以及不同的学术流派关于语境的定义及其基本内容并不完全相同。
王建平先生从语用学的角度给语境下了定义:“语境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
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来的。
他区分出两类语境,一是“情景语境”,一是“文化语境”。
也可以说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
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它既包括书面语中的上下文,也包括口语中的前言后语;非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流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场合、话题、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内容所涉及的对象以及各种与话语结构同时出现的非语言符号(如姿势、手势)等。
[示例]殷谦:《走西口》的编剧或者导演都没有把握好剧中人物的丰富的心理内涵,致使这些“走西口”的有尊严有生命的人成为一个个毫无个性的苍白符号。
可见,在后现代的艺术语境下,艺术已经丧失了它曾有的尊严,俨然成为被羞辱和恶搞的对象。
殷谦实在看不出该剧的编剧和导演对过去“走西口”的人的敬意,也看不出他们对现代山西人的热爱。
(殷谦杂文:《走西口》被指侮辱山西人)[其他解释]指使用语言时的环境。
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后者是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既可指具体场合、也可指社会环境)。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浅谈语境与词义的关系

浅谈语境与词义的关系在日常交际中,语境总是在处于不断变化中的,这导致了语境中的词义也时刻处于变化之中。
语境的变化造成了词义的变化,语境对词义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在不同的语境下,词义和词性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标签:语境;词义;影响;关系一、概念阐述(一)语境概念语境,即语言环境,指的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一定的具体场合”。
根据交际的原则,语言交际必须符合语言环境。
语言是一套不完备的体系,词义不可能完全由它自身决定,而要由语境来决定。
语境有多种不同的理解,一般可以概括为狭义语境和广义语境两大类。
狭义的语境指一定的语言上下文,包括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语境;广义语境则包括话语产生的背景知识、情景知识以及交际双方的相互知识,包括狭义语境,及与人的言语表达行为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身份、环境气氛等等。
(二)词义概念词义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个词的最初的含义称作本义。
以本义为出发点,根据它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的各个特点,词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会产生若干个与本义相关但并不相同的意义,这就是词的引申义。
词义是词的内容,是以语音形式固定下来的主观主体对客观事物现象的反映,包含着人们对客观事物各种特点的认识,它所反映的是有关客观事物现象的一般的或本质的特点。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其中的词义也就理所当然地有了很多变化,一般来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和感情色彩的变化等等。
语境和词义的关系就是指词义在不同语境中发生的以上的变化。
二、语境和词义的关系一切语言的应用和言语的交际总是限定在一定的语境范围之内,因此,语境对词义有制约作用。
首先表现在对词的理解和选用上。
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可能不同,这时就要依据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理解。
单词的使用离不开语境,因为没有语境我们就无法确定讲话者想用这个词所表达的哪个确切意义,很多词的词义往往是特定的语境中扩展出来的。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指出:“语言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的,因此分析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它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离开一定的语境,把一个语言片断独立起来分析,就难以确定这个语言片断的结构和意义。
论认知语境与关联性语言交际中的作用

论认知语境与关联性语言交际中的作用摘要:认知语境关揭示了生成和理解语义的认知心理理据。
语义关联性是语篇连贯的内在特征。
认知语境制约着会话中的词语的“标记性”及语篇衔接功能;制约着交际主体之间对语义的理解及对语义关联性的认知;从而制约着会话语篇的语义关联性。
关键词:语篇;语境;语义关联;语境制约语用学尤其是认知语用学(cognitive linguistics)的研究成果表明,语言使用取决于交际双方之间的相互假设和推理、对特定交际语境的了解、一般的背景知识,以及有关语言使用的认知语境假设等(何自然,冉永平,2002:29)。
1986年美国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与交际、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认知者理解话语时的心理运作过程(推理过程)。
这些理论使语义研究的层次从语音、词汇及组合关系发展到自然语言中的句子,进而扩展到语篇;同时话语理解也更注重认知语境和语用推理,语言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研究的方法也从静态转向动态,语言学家更注重在一定语境中的语用意义研究。
将语篇作为一个系统来看,语篇整体上的联系或一致性主要体现为语篇内相对语言单位之间在语义上的相互关联,体现为语篇作为一个整体的语义关联性。
1.认知语境观语境是使用语言时的实际环境,是交际双方共同的认知前提。
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传统的语境观为静态的语境关,即语境是语言前后搭配、上下文语言连贯等内在联系。
随着对语境静态研究不足之处的认识,出现了动态语境关,即交际双方生成和理解话语时拥有的社会文化知识、认知能力等情景语境对语义理解形成制约和影响。
随着认知语言学,特别是认知语用学的发展,针对传统语境观的不足,Sperber和Wison提出了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语境。
他们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示意——推理的过程,说话者在交际时将交际意图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为了注意到此意图,听话者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推断出交际意图支配、依附于语言形式,与自己的认知环境相关联的交际信息,从而达到对话语的理解。
言语交际名词解释的意思

言语交际名词解释的意思言语交际是指人们通过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
在言语交际中,存在着许多专门用于描述和解释不同现象和概念的名词。
这些名词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出发,逐一解释这些言语交际名词的含义。
1. 语言在言语交际领域中,语言是指人们用来进行交流的系统化符号系统。
它是一种具有规则和结构的能够表达意义的人造系统。
语言主要包括词汇、语法、语音和语用等方面的内容。
在人类社会中,不同语言的存在使得跨文化沟通成为可能。
2. 语用学语用学是研究语言在特定环境中实际使用情况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语言使用者如何根据特定背景和目的来选择和解读符号。
语用学的目标是解决语言中真实交际过程中的问题和现象,如指代、歧义和交际行为等。
3. 语言规则语言规则指的是使用特定语言时必须遵循的语法和语义规范。
语言规则有助于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和理解。
语法规则主要关注句子的结构和单词的拼写与用法,而语义规则则关注词汇的意义和使用方式。
4. 非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指的是通过非语言手段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这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姿势和声音等。
非言语交际在人类交流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有时甚至可以替代语言进行交流。
5. 对话对话是一种双向交流形式,其中两个或多个人以互动的方式交换意见、信息和情感。
在对话中,人们经常使用开放性问题、回答、补充信息和回应等手段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6. 话语话语是指特定情境中的一段连续的语言表达。
话语可以是单个词、短语、句子或长篇文章。
它可以表达陈述、疑问、命令、祝福等不同类型的语言功能。
7. 指称指称是指使用语言将话语与特定对象或概念联系起来的过程。
指称可以通过特定的词汇或者上下文来实现。
在交际中,准确的指称对于理解对方的意图和传达自己的观点至关重要。
8. 礼貌性礼貌性是指在言语交际中遵循社会和文化规范的行为。
它包括尊重他人、注意他人感受、避免负面言辞等方面。
礼貌性的存在能够促进良好的交际氛围和相互理解。
语境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语境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课题。
“语境”在本文中指“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交际的言语环境”。
本文以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语法项目为例,论述了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设置语境的方法,提出了设置语境的原则及优势。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汉语的语法项目为例,详细地阐述了语境的运用。
标签:对外汉语语境语法一、语境的含义及分类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离不开使用环境。
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贯彻“交际性原则”,“语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概念。
在语言教学中,只有借助于一定的语言环境,才能把句子的结构、意义和交际功能讲清楚,学生才能在以后的交际中更好地运用。
关于“语境”的定义和分类,语言学界不尽相同,本文采用索振羽在《语用学教程》中的定义和分类,认为“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交际的言语环境”。
它包括“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及民族文化传统语境三个大类”。
本文探讨的是情景语境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情景语境”是指说话时的人物,背景,涉及到的人或物、时间处所,社会环境以及听说双方的辅助性交际工具(包括表情、姿态、手势等非语言因素)。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情景语境的创设至关重要。
在教学中,情景语境可以分为两类:课堂情景和课外情景。
课堂情景是指在课堂上的真实情景,老师或学生利用道具,通过不同的动作展示想要表达的句子。
课外情景是指课堂以外的情景,教师通过用学生的已知词汇进行描述,让学生想象该情景;或者教师准备一些道具布置一个模拟环境,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情景。
“语境教学法”也有人把它称为“联想法”。
这种教学法是先不解释所教的内容,而是通过动作或对已学词汇设置情景等方法,举大量的实例,把词汇或语法点放入真实情景中,让学生从大量实例中去体会、揣摩,造出新的句子,从而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
这种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对外汉语中的不同级别、不同国籍、不同课型以及不同语言项目的教学。
在汉语教学中,很多老师已经注意到了语境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应用,但是多用在口语课和听力课以及个别词汇的教学中,在语法项目的讲解中却很少发挥语境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对“语境”这个概念的理解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语言交际中,语境随着交际的进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在动态的语境中来确定语言的具体意义,有助于交际者之间形成正确的理解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文章从四个方面探讨了语境对意义的作用。关键词语言交际语境意义语用动态
一、引言在交际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听话人对说话人所说的每一个单词的字面意义均能理解,对说话人所表达的真实意图却不得要领。比如,“heisafinefriend”总是表示了“他很够朋友”这一意义,这是它的句子意义,是永恒的,没有时间性的。但是如果在你处于困境时,某人却舍弃不顾,拂袖而去,你对别人说“heisafinefriend”,你所要表示的意义和句子的意义则截然相反,这就是Grice所说的非自然意义或说话人意义。语言交际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说话人和听话人恰当地表达和准确的理解话语意义都离不开语境。因此,要准确地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所传递的信息,仅理解言语形式的字面意义是不够的,还必须依当时的语境推导出言语形式的言外之意。二、语境与意义(一)语境对“语境”这个概念的理解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最早提出语境这一概念的是英国语言学家Malinowski,他把语境归为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Firth继承和发展了Malinowski的语境理论,对语境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语境既有由语言因素构成的“上下文”,又有由情景因素构成的“上下文”。Halliday把语境因素归纳为三个组成部分:场景、交际者和交际方式;他提出“语域”(register)的概念,认为语体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场合、对象不同而产生的各种语域变体。国内的语言学家对语境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如戚雨村将语境归纳为三类,一是上下文,二是发生言语行为的实际情境,三是某个言语社团的社会文化。随着语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语言学家们意识到:交际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语境的建构过程;语境随着交际的进展而变化。Mey曾经明确指出,抛开交际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来谈语境是没有意义的,正是由于交际的动态发展为人们对话语的理解提供了线索。(二)意义从语言研究出发,对语言文字的意义的理解可以从语义学和语用学两个层面上进行。对于语义学和语用学所研究的这两类不同的意义,语言学界常见的一种区分是对句子意义(sentencemeaning)和话语意义(utterancemeaning)的区分。这两类意义之间最根本的差别在于,句子意义是抽象的、孤立于语境之外的,话语意义是具体的、和一定的交际条件紧密相关的。所以,可以认为,话语意义是句子意义和语境相结合的结果。另一种对意义的区分是格莱斯(Grice)从语言交际的本质出发所做的区分。格莱斯把他所区分的两类意义分别称为自然意义(natural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或meaning-non),后者有时也称为说话人意义(spe-aker'smeaning)。格莱斯的区分与上文提到的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的区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托马斯对意义的层次提出了更加具体的区分。她把意义分为抽象意义(abstractmean-
ing)和说话人意义(speaker'smeaning)。说话人意义又包含两层次:语境意义(contextmeaning)或话语意义(utterance
meaning)和语势(force),即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这里需要指明的是,托马斯所说的抽象意义和传统语义学对意义的认识并不完全一样,她把抽象意义看作是语言的意义潜能,也就是语言可能表达的意义,比如说,一个单词或一个句子可能存在多种可能的意义。总之,语义学研究语言的静态义,语用学研究语言的动态义;具体来说,前者研究语言的真值条件,研究语句的规约意义;后者则研究语言使用中说话人结合语境和意图所表达的意义。语用学把语言文字本身的意义和它们的使用者联系起来,通过语境来体现文字的意义,是一种动态的意义。在语言交际中,交际者不仅要理解语义学上的意义,更要理解语用学上的意义。语用中的表达常常借助语境,而语用中的理解更需要借助语境,当说话人的话语说得模糊,或者里面使用了意义不十分确定的词语来传达意思时,就要借助语境来理解。下文从四个方面来讨论语言交际中语境对语义的作用。三、语言交际中语境对意义的作用(一)语境使言外之意明确化语用学理论说明人们在交际中常常通过语言表达言外之意,人们所说的并不一定是他们真正的意图,话语的功能也常与句子的形式不符。这时,交际者就要对语境进行认知和推理。听话者利用一系列语境假设来处理说话者的话语,建立新的语境假设,从新旧假设的关系中获得话语的含义。例如:(1)A:I'mtired.B:I'llmakethemeal.上述对话中,B的回答与A的话是相关的,但如果把用于处理B的回答的语境看作是A所提供的假设,那么A的话在这个语境中不会产生任何语境效果,是不相关的,因此只靠A所提供的假设不能解释B的相关性,也就是说用于处理的语境不仅包含A所提供的假设,而且还应包括A的蕴含意义,即:AwishesBwouldmakethemeal.(2)A:Doyoulikerugby?B:IamaNewZealander.B的话语给A提供了一个推理的认知语境,使A获得B是新西兰人这个语境信息,A再从自己的认知语境中确认新西兰人酷爱橄榄球这个语境假设,这样通过对B明示的信息进行演绎推理,推断出B的暗含意义:B酷爱橄榄球。(二)语境使所指得以确立从语用学角度来看,所指其实是交际双方共同参与和合作实施的一种言语行为,即说话人或协作者通过使用语言形式或语言表达式让听话人或读者识别某一事物或人物。说话人在特定的语境中往往赋予语言表达予特定的指称功能,因此,所指功能的实现,往往要求听话人借助语境知识对说话人对所指对象做出准确的推理和判断。但语境不是一个静态的、凝固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交际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交际过程中,语境也随之改变。因此,交际过程也是语境的建构过程。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动态的语境对话语的理解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赛拉(Sheila)和帕米拉(Pamela)来自两所不同的语言大学,她们在另外一所大学参加学术研讨会时相识。研讨会之余,赛拉约帕米拉一起去该大学游泳馆游泳。赛拉游泳的技术非常熟练,但是她不知道帕米拉的水性如何,于是对帕米拉说:“Doyouknowhowtoswim?We'dbetternotgotoofarfromeachother.(你会游泳吗?我们最好不要离得太远)”帕米拉于是一直跟赛拉在一起游,基本没离开过太远。可是,游了一会儿,赛拉逐渐发现帕米拉游泳的技术堪称一流,远非自己所能及,于是她对帕米拉说:“Oh,Ithoughtyoudidn't'tswimverywell.(噢,我以为你不会游泳呢)”帕米拉听后回答道:“Ithou-ghtyoudidn't'tswimverywellsoyoumightneedhelpsome-time.(我也以为你不会游泳,可能随时需要帮助呢)”说到此时,两人不觉笑了起来。在上述交际情景中,像赛拉所说的“你会游泳吗?我们最好不要离得太远”这样的话,借助传统观念上的语境,即到交际那一刻,交际双方共有的知识是无法正确理解的。一开始帕米拉显然没有正确理解赛拉所说的话的“语势”,而是把它理解为请她别游得太远的请求。通过交际活动本身(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活动),帕米拉终于发现自己误解了赛拉的原意,赛拉的话是个真正的问题,并不含有“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force)。所以,任何意义的建构都离不开对动态语境的准确理解。(三)语境使意义单一化、具体化语言中有不少的一词多义或同音异义现象,易引起歧义。但在一定语境中出现的通常只是其中的一个意义。语境能够帮助消除歧义,对意义起到制约作用。(1)A:Wherehaveyoubeen,Alice?
B:Ihavebeentothebank.A:Where,bank?B:IopenedaLPC.A:Oh,Isee.Bank对A是一个含糊的概念,因为bank既可指“银行”,又可指“河岸”。因而A追问了一句:“Where,bank?”。B的回答给A提供了相关联的认知语境,消除了意义模糊。(2)Hisfoodisnothotenough.听话人要搞清楚这句话的意义完全依靠对语境的认知。首先,hisfood指的是他自己做的食物,还是他买来的食物;hot在英语中有两种一样意思,一是指“辣”,另一个意思是“热”。在句中究竟是指哪一个,只有双方的共有知识才能帮助确定所指,搞清其含义。(四)语境使词语、句子获得社会文化意义文化背景作为语境的组成部分,对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词语句子的意义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往往会给一些话语赋予不同的含义,致使同样的句子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也可能体现出不同的话语意义,产生不同的交际效果。例如,“你吃饭了吗?”这句话在汉文化语境中具有“致意”的语境意义,是以汉语为母语者在吃饭时间用来打招呼的一种方式,至于对方是否吃过饭,说话人并不真的感兴趣。与这个句子语义上等同的英语是“haveyoueaten?”,但在英美文化语境中该句子并不具有“致意”的话语意义,而更多的是表示“说话人邀请受话人外出吃饭”这类语境意义。四、结语将语言的具体意义置于动态发展的语境中来研究,有助于交际者之间形成正确的理解。语言交际的过程是话语的理解过程,同样也是一个语境的选择过程。语境制约着人们对语言形式的选择、意义的表达与理解。充分认识语境对意义的制约规则,有助于交际者在有限的时间内选择最适当的语境要素组成合理的语言环境,从而准确地理解话语意义、有效地进行交际。
参考文献:[1]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戚雨村.语用学说略.外国语,1988.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Mey.J.PragmaticsAn:Introduction.Oxford:BlackwellPublish-
ers,1993.[5]Grice.H.P.Meaning.PhilosophicalReview,1957.
[6]Thomas.J.Meaningininteraction:anintroductiontopragmatics.
London:Longman,1995.[7]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