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莎剧翻译中隐喻的翻译【开题报告】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理解与翻译——以《围城》为例的开题报告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理解与翻译——以《围城》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隐喻是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常常会使用隐喻来描述和理解客观事物。
隐喻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口语表达中,也存在于文学作品中。
然而,隐喻的理解和翻译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研究领域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之一。
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中,隐喻的正确理解和翻译至关重要,因为它关系到读者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因此,本文将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以中国著名作家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为例,探究隐喻在小说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在翻译中合理地处理隐喻。
二、选题目的本文旨在结合关联理论视角,对《围城》中的隐喻进行分析,探究隐喻在小说中的作用,以及对隐喻的翻译提出合理性建议。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文学翻译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策略。
三、选题方法本文选用文本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
首先,选取一些典型的隐喻案例,通过对它们进行深入剖析,揭示隐喻在小说中的作用以及不同隐喻之间的联系。
其次,运用关联理论视角,探究隐喻的构建机制,以及隐喻之间的关联关系。
最后,通过将隐喻的翻译与原文隐喻进行对比,提出一些合理性的翻译策略,为文学翻译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四、研究内容和重点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 介绍隐喻的概念和分类介绍隐喻的基本概念及分类,包括词汇隐喻、形象隐喻和结构隐喻等。
2. 分析《围城》中的隐喻案例挑选一些典型的隐喻案例,比如女主角孙少安的“笼中鸟”形象,分析这些隐喻在小说中的作用以及与其他隐喻的关联关系。
3. 运用关联理论分析隐喻构建机制通过运用关联理论分析,探究隐喻之间的关联关系和构建机制。
4. 提出隐喻翻译策略分析《围城》中的隐喻翻译,并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的方式,提出一些合理的隐喻翻译策略。
五、论文的创新点与预期成果1. 创新点本文将关联理论引入隐喻分析和翻译中,强化了隐喻的关联性,并提出了一些合理性的翻译策略,为文学翻译领域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预期成果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隐喻的作用和构建机制,进一步提高对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对文学翻译提供参考和指导,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莎翁四大喜剧中的爱情隐喻及其翻译策略研究

莎翁四大喜剧中的爱情隐喻及其翻译策略研究1980年Metaphor We Live By一书的出版打破了隐喻研究近两千年的修辞局限。
在书中,Lakoff和Johnson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研究,提出了概念隐喻的理论。
他们认为隐喻的本质是用一件事情去理解和体验另一件事。
隐喻是人类认识和表达世界经验的一种普遍方式。
简言之,隐喻不单单是传统意义上的语言修辞手段,在更多的情况下更是一种思维、行为和体验的方式。
Lakoff和Johnson的Metaphor We Live by一书中运用大量的例子以证明隐喻的产生不是任意的,而是基于我们的身体经验,我们最基本的对自身和世界的人生体验。
情感正是人类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人生体验之一。
人类的认知和情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因此,以人类情感的研究构成了探索人类认知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
情感隐喻起源于Lakoff和Johnson(1980),其后的Kovecses(1986,1988,1990,1996,2000,2002)、 Matsuki(1995)和Yu(1998)等学者对情感隐喻在英语中的映射分类和英语与其它语言的对比分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Kovecses(1990)把情感分为了愤怒、恐惧、喜悦、悲伤、爱、欲望、骄傲、羞愧和惊讶,并引入对比分析对隐喻的分类和映射路径做了研究,找出了英语与其它语言中隐喻分类的相同和不同的原因。
爱情作为人类的丰富情感中的基本、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吸引着诗人和作家的关注并产生了众多的、丰富多彩的隐喻。
爱情隐喻作为情感隐喻的一部分,吸引着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并做出了很多卓有成果的研究。
Kovecses就是其中的领军人物。
他在Metaphors of Anger, Pride and Love (1986)一书中系统地研究了爱情隐喻分类,并在The Language of Love(1988)和Emotion Concepts (1996)两本书进一步肯定了他之前的爱情隐喻建构。
隐喻转喻对比分析的开题报告

隐喻转喻对比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隐喻和转喻是语言运用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对比也是解读文本中含义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对隐喻、转喻和对比的分析,可以深入理解文本中的语言含义、情感和文化背景等,有助于拓展语言学和文学分析领域。
本研究旨在探讨隐喻、转喻和对比在英汉文化中的运用及其意义,为两种语言之间的交流提供帮助。
二、研究的目的和研究问题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深入分析英汉文本中隐喻、转喻和对比的运用,探讨其在语言和文化层面上的意义,以期对比英汉文化差异,为语言交流提供帮助。
研究问题包括:1. 隐喻和转喻在英汉文化中的应用和特点2. 对比在英汉文化中的应用和特点3. 隐喻、转喻和对比的联系和区别4. 英汉文化差异对隐喻、转喻和对比的影响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将采用文本分析法进行分析,即通过对英汉文本中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探讨英汉文化对隐喻、转喻和对比的运用及其意义。
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收集英汉文本样本,选取包括隐喻、转喻和对比的样本。
2. 将样本按照隐喻、转喻和对比进行分类,并进行分类分析。
3. 分别对隐喻、转喻和对比的应用和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其在英汉文化中的意义和体现。
4. 对比英汉文化差异,探讨对隐喻、转喻和对比的影响。
5. 总结研究结果,提出一些结论和启示。
四、预期结果和意义本研究通过对英汉文本中隐喻、转喻和对比的运用进行分析,将探讨英汉文化对这些修辞手法的应用和体现,强化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同时,对比英汉文化差异,提出启示和建议,为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流提供助力,加深人们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有助于推进文化多样化和全球化的发展。
从概念隐喻的角度谈经济文本中隐喻的英汉翻译的开题报告

从概念隐喻的角度谈经济文本中隐喻的英汉翻译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隐喻是人类语言中常用的修辞手段之一,也是语言中具有文化内涵的重要语言符号。
经济领域作为一个特殊的语境,在其相关文本中常常存在大量的隐喻,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准确地把握并传达其文化内涵,成为了经济翻译人员面临的重要问题。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经济文本中隐喻的文化内涵和英汉翻译策略,并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以促进经济翻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分析经济文本中常见的隐喻类型,探讨其文化内涵和翻译难点,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为经济翻译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具体目标如下:(1)分析经济文本中常见的隐喻类型,并探讨其文化内涵和隐含的意义。
(2)分析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探讨英汉翻译中隐喻的翻译难点。
(3)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解决经济翻译中隐喻的翻译难点,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三个部分。
(1)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梳理隐喻的相关理论、类型、翻译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提供理论支持。
(2)实证研究: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经济文本,分析其隐喻类型,并结合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探讨其翻译难点和翻译策略。
(3)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典型的经济文本案例,结合实际翻译中的问题和难点,探索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
4. 研究意义本研究可以帮助经济翻译人员更好地把握经济文本中的隐喻,准确地传达其文化内涵,提高经济翻译质量和效率。
同时,本研究也有助于扩展隐喻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为语言与文化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视角。
从概念隐喻角度看葛浩文英译《米》中隐喻的翻译的开题报告

从概念隐喻角度看葛浩文英译《米》中隐喻的翻译
的开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既在语言层面起到表达和描述的作用,也
具有深刻的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意义。
在翻译中,隐喻更是一个充
满挑战的领域。
葛浩文的英译作品《米》中涉及到了大量的隐喻,以及
这些隐喻的文化、社会、心理背景。
通过对这些隐喻的翻译分析,可以
更深刻地理解葛浩文对于原著中隐喻的理解和表达,并对如何在翻译中
更准确地表达隐喻提供一定的启示。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葛浩文英译《米》中隐喻的分析,探究以下问题:
1. 原著中隐喻的文化、社会、心理背景是什么?
2. 葛浩文在翻译隐喻时采用了哪些策略?
3. 葛浩文翻译中隐喻的效果如何?
4.如何更好的翻译隐喻?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葛浩文英译《米》中隐喻的概念隐喻进行深入分析,运用跨文化翻译、语用学、修辞学等多重视角,采用文本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分析隐喻在原著和英译中的表达
方式、隐喻背后的文化、社会、心理含义,以及翻译中涉及到的策略。
四、论文结构
本论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论文研究
的背景、目的、方法以及论文结构。
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概述相关学
者对于隐喻、翻译隐喻的研究成果。
第三部分是本文分析的主体,分析
葛浩文英译《米》中隐喻的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和效果。
第四部分是针对本研究结果的讨论和总结,分析研究结果的意义,探讨如何更好地翻译隐喻。
第五部分是结论,回顾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和成果,展望隐喻翻译的研究前景。
浅谈英语习语中的隐喻【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英语浅谈英语习语中的隐喻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英语习语是英语语言的精华,其数量可观,内容包罗万象,使用极其广泛。
隐喻是人类语言的共有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作为语言精华的习语也蕴含着大量的隐喻。
在传统修辞学中,隐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辞格。
当代隐喻理论则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还是一种认知现象和思维方式。
一切语言都是建立在隐喻思维基础上的。
习语与隐喻的关系犹如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因此,研究英语习语中的隐喻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
它对英语学习者更好地了解英语习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对习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语言认知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际能力等都有着重要作用。
英语习语的研究通常以英国学者L.P.Smith的研究作为开始。
Smith于1925年发表了《词与习语》(Words and Idioms)一书,成为早期习语研究的代表。
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随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蓬勃发展,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词汇、语义和句法理论也被用来解释习语的深层结构和语义特征。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C.F.Hockett强调了语境在识别和解释习语中的重要地位。
20世纪60年代,以B.Fraser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开始用生成转换理论来研究习语的深层结构,尤其是习语的转换功能。
他承认习语的固定性,但认为固定性是个程度问题,大部分习语的确存在不同程度的转换不足,但仍然具有转换潜力,因此他提出了习语的固定性等级理论。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习语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繁荣的阶段,许多学者突破原有的研究模式,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
习语研究出现了一些新亮点,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首先是习语意义的理解模式,其次是认知语义学在习语意义研究方面的应用,再者就是习语交际功能的研究。
隐喻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西方最初的隐喻研究发源于古典修辞学。
Plato与Aristotle分别开启了西方隐喻研究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传统。
隐喻的语体价值研究的开题报告

隐喻的语体价值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隐喻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既能够生动形象地传达作者的意思,又能够在语言交流中丰富人的思维和想象。
然而,目前对隐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式和语义方面,而隐喻的语体价值研究相对较少。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隐喻在不同语体中的使用规律和语体价值。
二、研究目的1. 探究不同语体中隐喻的使用频率和类型。
2. 了解隐喻在不同语体中所承载的语体价值。
3. 揭示隐喻在不同语体中的语用功能。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调研法、实证研究法和分析法。
1. 文献调研法:收集相关文献,分析其对隐喻的语体价值研究的贡献和不足之处。
2. 实证研究法:选取不同语体的实例文本进行分析,建立隐喻使用频率和类型的统计模型,并进行数据分析。
3. 分析法:结合实例文本的分析结果,揭示隐喻在不同语体中的语用功能和承载的语体价值。
四、预期成果1. 完成一篇系统、准确的隐喻的语体价值研究的论文。
2. 揭示隐喻在不同语体中的使用规律和语体价值。
3. 为隐喻的语用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主要在于:1. 丰富隐喻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为语用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2. 增进人们对不同语体之间差异的认识,促进不同语体之间的交流。
3. 提升隐喻在日常交流中的使用效率,进而提高沟通的成功率。
六、研究难点及解决思路1. 隐喻在不同语体中的使用规律差异较大,如何建立客观准确的统计模型是研究难点之一。
本研究将采用多方法结合的方式,较为全面地考虑隐喻使用的具体情境和背景,尽可能地减少误差。
2. 隐喻的语体价值不仅受其所在的文本和语境的影响,还受到阅读者的认知和理解水平的影响,如何有效地处理这种复杂性是本研究的另一大难点。
本研究将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结合专家访谈等方式,尽量减少这种影响。
七、论文结构本研究的论文结构如下:第一章:绪论第二章:隐喻在不同语体中的使用规律分析第三章:隐喻在不同语体中承载的语体价值分析第四章:隐喻在不同语体中的语用功能分析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展望八、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的进度安排如下:第一阶段:文献综述和研究初步设计;第二阶段:实例文本收集和分析;第三阶段:数据收集和分析;第四阶段:论文撰写和修改;第五阶段:最终论文定稿。
莎剧《麦克白》中动物文化词的比喻及汉译

然而 , 文 献检 索显 示 , 国内有 关 莎 剧动 物 文 化词 的
词 组 构成 的 明 喻 是 指 由介 词 “ a s ” 、 “ l i k e ” 后 接 动物 文化词 组成 的介 词短 语在 整个 句子 中组 成 明喻 的修辞 , 动 物文 化词 作为 明喻 的喻体 。
( 1 )D u n: Di s ma y’ d n o t t h i s
1 、 词 组构 成的 明喻
g e o n ( 1 9 3 5 : 6 1 ) 的研究 , 莎 剧 中所使 用 的意象 共分 为 自然 意 象和 生活 习 俗 中 的意象 。动 物 ( 特指 哺乳 动
物) 、 鸟类 、 昆虫 等, 是 自然意 象 的重要 组成部 分。 这些 动物 意 象在推 进剧 本情 节 、 阐 明事理 、 增添 戏剧 语 言魅力 、 传 达 文 化 内容 方 面 发 挥 着 重 要 的 作 用 。
明喻基 本相 同 , 它的基本格式也是 甲( 本体 ) 像( 喻
词) 乙( 喻体 ) 。 动物 文化词 构成 的 明喻是 指动 物文 化词 在一 个
句子或 段 落 中充 当喻 体 或 喻词 , 进 而构 成 明喻 的修
辞。在《 麦克 白》 中, 明喻类的例子很多 , 下面分类
举 例说 明。
Ch i n e s e .
Ke y wo r ds:Ma c b e t h o f S ha k e s p e r e;An a i ma l wo r d s;Co mp a r i s o n;Tr a n s l a t i o 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题报告
英语
论莎剧翻译中隐喻的翻译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隐喻是“一种语义变化的过程,这种过程是从语义角度看是迅猛的,即在两个语义
域之间通过某种抽象图式类比的方法,将一个词域(始源语义域)应用到另一个语义域
(目标语义域)”。因而,隐喻不再只是一种修辞现象,它贯穿于一切语言之中,且越来
越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中西方各自的隐喻有其特殊的含义,故歧义和误
解在所难免,所以十分有必要研究隐喻的翻译。
我国已经出版的上百种莎剧译本,每一版本对隐喻的翻译都有其特别侧重的因素。
莎剧在中国的读者群起码可以分成四大组:无英文基础、借助译本阅读莎剧的一般读者,
借助中译本了解外国文学或借助中译本学习英语的学生、评论家,用中文演出莎剧时的
编剧,用原文进行学术研究但借助中译本撰写和发表论著的学者。莎剧中有许多隐喻,
因而对莎剧中隐喻翻译的研究可以帮助研究其他方面隐喻的研究。
汉译莎士比亚成就较大的有朱生豪、曹未风、梁实秋和方平等。他们都为莎剧的翻
译做出了巨大贡献。朱生豪自20世纪30年代起,克服了巨大的困难,以毕生精力完成了
31部莎剧的翻译;曹未风于1946年出版36卷本《莎士比亚全集》;梁实秋于1947年出版
了40集的《莎士比亚全集》,在汉译莎剧中自成一体。最近一项重要成就就是方平主编
的12卷《新莎士比亚全集》。但是由于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社
会背景,所以译文的风格也大相径庭。
在莎剧翻译中,由于文化差异,对隐喻词理解的不同,及要注重文章的文学性等在
翻译隐喻时,译者不能机械地照字面翻译,而应根据语言环境和说话者对事物的态度以
及作家所要表达的感情并结合汉语表达习惯来确定翻译对策。本文旨在通过对莎剧各译
本隐喻的翻译的对比,探索出更好的翻译方法。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隐喻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中西方隐喻有其各自的特色,会产
生一些误解,因而在翻译时,译者不能机械地照字面翻译,而应根据语言环境和说话者
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作家所要表达的感情并结合汉语表达习惯来确定翻译对策。本文将通
过对莎剧不同译本中隐喻的翻译的比较,找出更好的隐喻翻译策略。英文提纲如下:
On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in Shakespeare’s play
1.Introduction
1.1Definition of metaphor
1.2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metaphor and English metaphor
2.Methods of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2.1Literal translation
2.2Liberal translation
2.2.1Borrowing words
2.2.2Reproducing the original meaning without keeping the language form
2.3Addition
2.3.1 Add necessary background information
2.3.2 Add figurative words
3.The affecting factors of metaphor’s translation strategy
3.1Cultural background
3.2Linguistic understanding
3.3The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 of metaphor
4.Conclusion
三、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研究的方法:本文拟从莎剧的不同译本所关注的不同角度出发,通过对其对比,研究隐
喻翻译策略的影响因素,从而更好地翻译隐喻。
技术路线: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报刊、网上相关的资料和期刊等方法来收集有用的资
料,对这些资料进行概括、提炼和补充,并结合自己的观点,拟定出该论文。
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
2010-11-10前 确定论文题目和提纲
2010-11-25前 完成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2011-01-15前 完成论文初稿
2011-03-25前 完成论文二稿
五、主要参考文献
William Shakespeare. Macbeth[M].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2001
William Shakespeare. King Lear[M].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2001
William Shakespeare. Romeo and Juliet[M].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2001
William Shakespeare.Hamelet[M].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2001
Linghui Kong.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English Metaphor[J]. 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 2010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M],梁实秋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M],朱生豪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
陈佳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张光明,认知隐喻翻译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张冲,莎士比亚专题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涂和平等,外事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陈安定,英汉修辞与翻译[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