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一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重难点

第一章课文目录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约140亿光年)。总星系就是天文学家所说的可见宇宙.

2、光年是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恒星之间的距离以光年为最小单位。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天体之间的关系

宇宙(总星系):

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太阳系中一颗特殊行星——地球

地球存在生命的物质条件及原因:

因:1、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2、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质量体积适中

3、充足的水分

外因:4、太照稳定

5、空间运行轨道安全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

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太阳能量的来源:4个氢原子聚变为一个氦原子释放大量的能量,目前正处于稳定而旺盛的中年时期50亿年。

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①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给地球提供能量:

直接提供的光、热(维持生物的生长);

是地球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能源;

煤、石油等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

②光球层:黑子——对中高纬地区的乔木年轮的影响;对两极地区永久冰层影响; 太阳活动高峰年,地球上激烈天气现象出现的几率明显增加;对农作物收成的影响,体现对气候的影响色球层:耀斑——对电离层的影响(磁暴),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威胁太空中宇航器的安全。

日冕层:太阳风——对地球磁场的影响,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自转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看,逆时针;从南极看,顺时针)

周期:自转一周为1恒星日,所需时间23时56分4秒,是以太阳以外的恒星为参照物。

1太阳日, 以太阳为参照物,为24小时,是昼夜交替周期,制约着人类的作息。

自转速度:

角速度角速度为15°/时两极点为零,其余各处都相等

线速度两极点为零,有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度线速度为赤道的一半

2、昼夜交替

晨昏线(圈)与太阳高度

昼夜现象、昼夜交替、昼夜长短的差别

晨昏线的判读以及在时间上的应用

太阳高度表示昼夜半球和晨昏线

晨昏线本身是固定不变的,由于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因而晨昏线看起来是自东向西转。

3、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及相关时间计算

①地方时

以太阳“东升西落”为标准,在同纬度地区,相邻位置偏东的地点,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就早。

(1)因经度而不同的钟表时刻,称为地方时。

(2)在同一瞬时,经度不同的世界各地时刻都不同。

(3)根据两地地方时之差,换算两地经度差。

(4)经度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

②区时及其应用

每个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即区时。

(1)已知经度求时区

(2)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

4、.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水平运动的物体偏转规律: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

对风向、洋流、河流的流动影响

二、地球的公转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1、地球的公转的规律

轨道及其形状: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速度: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

方向:同地球自转方向一致

周期:365天6时9分——1恒星年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其规律

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北极有极昼现象,夏至日整个北极都为极昼

当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北半球夜长昼短,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北极有极夜现象,冬至日整个北极都为极夜(2)正午太阳高度(H)的变化及其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即为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H最大

南半球H最小

H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H最大

北半球H最小

H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两分日:H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我国:

春季:立春——立夏;夏季:立夏——立秋;

秋季:立秋——立冬;冬季:立冬——次年立春

现北温带国家:春季:3、4、5;夏季:6、7、8

秋季:9、10、11;冬季:12、1、2

二十四节气对我国黄河流域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具有指示和预告作用。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能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部圈层

1.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的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强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①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②组成:地壳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含量较多的8种元素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其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③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是连续的。

地幔①结构: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③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地核①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

②结构: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核呈固态

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Km)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平均17

1000

2900

5000

①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②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上地幔

①固态

②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

的发源地)

下地幔

①可能为固态

②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

外核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核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分为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1.大气圈: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一般把2000~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2.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3.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可见宇宙”指的是()

A、总星系

B、银河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

2、我国古代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故事中涉及的天体分别属于()

A、恒星、卫星

B、星云、行星

C、恒星、行星

D、星云、卫星

3、不包含地球的天体系统是()

A、地月系

B、太阳系

C、河外星系

D、总星系

4、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

A、紫外光波段

B、红外光波段

C、可见光波段

D、紫外光和红外光波段

5、地球位于下列哪组行星之间()

A、金星与火星

B、水星与火星

C、火星与木星

D、木星与土星

6、下列天体中距离太阳最近的是()

A、水星

B、金星

C、地球

D、海王星

7、太阳大气的外部结构从里到外依次是()

A、光球、日冕、色球

B、光球、色球、日冕

C、色球、日冕、光球

D、色球、光球、日冕

8、耀斑现象发生在太阳大气的()

A、部

B、光球层

C、色球层

D、日冕层

9、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A、大气辐射能

B、重力能

C、地面辐射能

D、太阳辐射能

10、下列现象属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的是()

A、大气中水汽减少,气候发生变化

B、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多,气温升高

C、地球两极出现的极昼极夜

D、地面短波通讯受到影响

11、当太阳上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出的强烈射电会直接扰乱()

A、电离层

B、臭氧层

C、极光

D、无线电长波通信

12、在下列地理纬度中,自转线速度最快的是()

A、南北两极点

B、赤道

C、南北纬60°

D、南北纬30°

13、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是()

A、43008/

B、46052/

C、23026/

D、66034/

14、地球上全年都昼夜平分的地方是()

A、300N线上

B、回归线上

C、南北极点

D、赤道上

15、地球上经度相同的各地()

A、地方时相同

B、太阳高度相同

C、昼夜长短相同

D、日出日落时间相同

16、下列平面一定与太线垂直的是()

A、晨昏圈所在平面

B、经线圈所在平面

C、赤道面

D、黄道面

17、天安门广场的国旗总是与太阳同升落。下列日期中,升旗仪式最早的是()

A.8月1日

B.7月1日

C. 6月1日

D. 5月1日

18、3月21日,我国领土最西端(约73°E)帕米尔高原日出时,时间约为

A、8时18分

B、9时8分

C、10时28分

D、11时18分

19、当帕米尔高原日出时间由最晚逐渐提前时,地球公转的线速度()

A、接近最快

B、接近最慢

C、由最快转慢

D、由最慢转快

20、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是()

A、大气

B、水

C、岩石和土壤

D、生物

我国沿海某一课外小组测得当地日出、日落时间分别为时间6:40和16:40,据此回答

21~22题:

21、该地的经度约为( )

A 、1200E

B 、1250E

C 、1150E

D 、1100E

22、该日太阳直射点可能在( )

A 、北回归线

B 、南回归线

C 、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

D 、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

23、某地,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一年中只有一天太阳直射,该地位于( ) A 、北回归线 B 、南回归线 C 、赤道 D 、300S

24、目前人类对地球部结构的研究主要依靠( )

A 、地质钻探

B 、理论建模

C 、地层和化石

D 、研究地震波

25、地球上岩浆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是在( )

A 、外核

B 、核

C 、软流层

D 、上地幔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右图,完成下列各问题:(6分)

⑴图中字母B 点对应的日期是 。 ⑵从A 到E 的时间间隔是 。 ⑶图中A 、B 、C 、D 四点中,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最接近近日点位置的是 。 27、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⑴在图中适当位置标注地球的自转方向。 ⑵图中D 点叫 (填“远日点” B 或“近日点”),地球经过该点时大致是每年的 月初,此时公转速度较 (快或慢)。 M

⑶椭圆轨道M 所在的平面叫 面。 ⑷地球位于图中C 点时,日期是 前后, 此时全球昼夜长短情况是 。

28、右图为12月22日光照图,完成(12分): ● ⑴此时正值 (北半球节气),太阳直 ● 射点在 纬线上。自这一天后,太阳直射点 将向 (南或北)方向移动。

⑵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由 纬线向

南北两侧降低。在 纬线及其以 的地

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⑶这一天,A、B两地日出较早的是 ; C 点的夜长为 小时。

29、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⑴图中字母A 是 界面,B 是 界面,横波完全消失的是 (填字母)。

⑵图中数码和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是:①+②是 ;④是 ;①+②+③合称 ;C 是 ;D 是 。 30、地球是目前人类知道的惟一有高级智慧生命的行星。试简要分析地球上能产生生命的原因。(10分)

A

D C (27题图) (28题

(26题图)

(29题图)

参考答案

二、综合题(50分)

26、6分,每空格2分

⑴6月22日

⑵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⑶D

27、14分,每空格2分

⑴图略(地轴北极处标逆时针方向)

⑵近日点1月慢

⑶黄道(或地球公转轨道)

⑷9月23日昼夜平分

28、12分,每空格1.5分

⑴冬至南回归线北

⑵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南

⑶B 0

29、8分,每空格1分

⑴莫霍古登堡 B

⑵地壳软流层岩石圈地幔外核(地核)

30、10分,答得合理,即可酌情给分。

稳定的太照,有了适宜的温度围;

安全的宇宙环境,因为八大行星绕太阳公转具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的特点;适当的日地距离,使地球有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液态水;

适中的体积和质量,有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适宜的运动周期,使地球上有可适宜的温度围(温差不大),利于生命的存在等。

最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 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 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 8.24焦/平方厘米.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内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 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 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 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 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 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②)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④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②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③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试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试题

额旗中学2011—2012上学期高二地理期中试卷班级考号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6分) 1、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件事说明了区域的发展明显受: A区域空间特征的影响B区域结构的影响 C区域竞争的影响D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 2、读图1和图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 A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产值低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的产值相当 C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约为发达国家的1/8 D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强 3、下列关于图3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有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矿产 B主要灾害性天气与亚洲高压的控制有关 C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 D土质疏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4、关于一个区域及其主要 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地区就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 的差异

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里的人们,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特点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来划分的,各区域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根据表1完成5—6题。 5、该乡现有产业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有: A淡水养殖业B林业C旅游业D食品加工业 6、该乡在方案实施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这说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必须: A进行农业综合治理,调整农村经济结构B切实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C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D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图4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产业 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7—8题。 7、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 A 37.6:17.4:45.0 B 31.6:30.5:37.9 C 15.5:24.5:60.0 D 37.6:24.5:37.9 8、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9、下列关于区域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均国民收入指标可全面度量一个区域 的总体发展水平 B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C在工业化阶段,区域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均衡增长态势 D在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10、造成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是: ①自然原因②社会原因③经济原因④技术原因

(新高考)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

必修一: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了解) .可见宇宙的范围:半径约140亿光年。【注意】:光年是表示距离的单位。1光年=94608亿千米(重要)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重要) 1.常见天体:宇宙间的物质。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其他星际物质等。(重要)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通过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起来。(很重要) 3.天体系统的层次(很重要) 4.太阳系(很重要) (1)组成: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重要) (2)八大行星: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很重要) Ⅰ.分类:按位置分:①地内行星——水、金;②地外行星——火、木、土、天、海。 按特征分: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 Ⅱ.绕日运动特征:①共面性、②同向性、③近圆性。(重要)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在八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毫不特殊,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很重要) (1)外在:①公转轨道的安全性;②太阳光照的稳定性。 (2)内在:①日地距离适中和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温度,进而使液态水的存在成为可能;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大小)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引力,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和地球(了解) 1.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4H ———He+能量 (重要) 2.电磁波范围:0.15~0.4微米——紫外线,0.4~0.76微米——可见光,0.76~4微米——红外线。(重要) 3.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时间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8.24焦/平方厘米·分钟)。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重要) ①太阳辐射可以转化成生物化学能;②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③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二、太阳活动和地球(很重要) 1.太阳的外部圈层: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很重要) 2.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太阳风。(很重要) 3.太阳活动的特征:①周期性:11年;②整体性:群发。(重要) 4.太阳活动对球球的影响:(很重要) ①影响地球气候,主要是气温和降水; ②影响地球电离层(即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③太阳风,受地球磁场作用,产生极光现象; ④可能和地震有关联。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注意】:地震发生时先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而船上的船员只有上下颠簸。(很重要) 总星系 河外星系 银河系 太阳系 其他恒星系 地月系 其他行星系 (140亿光年) (1250多亿个) (2000多亿个) (地球和月球)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测试题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64分) 1、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件事说明了区域的发展明显受:() A区域空间特征的影响B区域结构的影响 C区域竞争的影响D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 2、读图1和图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 A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产值低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的产值相当 C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约为发达国家的1/8 D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强 3、关于一个区域及其主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地区就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 的差异 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 里的人们,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 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 特点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 标来划分的,各区域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4、下列关于图3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叙 述正确的是:() A有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矿产 B主要灾害性天气与亚洲高压的控制有关 C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 D土质疏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根据表1完成5—6题。

5、该乡现有产业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有:() A淡水养殖业B林业 C旅游业D食品加工业 6、该乡在方案实施前后发生了重大变 化,这说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 入,必须: A进行农业综合治理,调整农村经济结 构 B切实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 地位 C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D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图4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 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7—8题。 7、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 为:() A 37.6:17.4:45.0 B 31.6:30.5:37.9 C 15.5:24.5:60.0 D 37.6:24.5:37.9 8、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下图为我国某省三类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完成9—10。 9、该省可能为

(完整)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题详解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题 一、选择题 多米尼加共和国为西半球岛国,境内的恩里基约湖为咸水湖。下图为该国主要地理事物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恩里基约湖的水文特征的分析,说法正确的是 A.海拔较高,有结冰期 B.高山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C.7月份盐度最高 D.5~10月,湖泊水位持续升高 2.关于该国交通运输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A.公路分布较为均匀 B.铁路主要沿海沿河分布 C.机场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 D.港口数量北部比南部多 下图为春季某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图中低压向东移动。据图回答3~4题。 3.图中此时湖面的风向主要为

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西北风 4.未来几天内,P地天气的变化,正确的是 A.气压先升高后降低 B.气温先升高后降低 C.风力由弱变强,再变弱 D.前次降水强度大于后次 洪涝灾害与地形、降水等因素密切相关,下图为中国大陆近500年特大涝灾出现次数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5~7题。 5、下列城市近500年特大涝灾出现频次由多到少依次为 A.北京、长沙、广州、贵阳 B.长沙、北京、广州、贵阳 C.北京、长沙、贵阳、广州 D.长沙、北京、贵阳、广州 6.下列关于涝灾分布的描述及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A.西部地区降水少,没有涝灾 B.东部地区涝灾北多南少 C.华北地区降水变率大,涝灾最多 D.东北地区降水少,涝灾较少 7.江汉平原地势低平,是涝灾多发地区,下列措施中不能有效降低该区域涝灾损失的是 A.修建水库、利用天然湖泊调节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 B.加固河堤、疏浚河道,减少洪涝灾害出现的概率 C.加强相关立法和执法,建立防灾、减灾的机制体系 D.将富余的水调出到其他流域,减轻洪涝灾害 下图是摄影师在某沙漠地区旅游拍摄图片的剪影,图中骆驼向西南方向行进,驼影与前进方向垂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8~9题。 8.拍摄时,太阳位于 A.东南方向B.东北方向C.西南方向D.西北方向 9.该照片拍摄时,当地的地方时可能是 A.5:00B.9:00C.15:00D.19:00 下图为某山地山脊线图,图中的等高距为100 m,图中山峰为该区域最高 峰,读图完成10~11题。

2020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套导学案(全册完整版)

2020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套导学 案(全册完整版) 必修一目录 第一章 (3)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3)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7)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13) 第二章 (19) 第一节岩石圈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 (19) 第二节地球的表面形态 (24) 第1课时 (24) 第2课时 (31) 第3课时 (38) 第三节大气环境 (47) 第1课时 (47) 第2课时 (58) 第3课时 (67) 第4课时 (73) 第5课时 (80) 第6课时 (88)

第7课时 (96) 第8课时 (103) 第四节水循环与洋流 (113) 第1课时 (113) 第2课时 (121) 第三章 (130)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30)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39) 第1课时 (139) 第2课时 (148)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59) 第1课时 (159) 第2课时 (170) 第四章 (179)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79) 第1课时 (179) 第2课时 (182)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88)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96) 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201)

第一章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学习目标】 1.能够根据天体系统的层次,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能够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课前预习】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可见宇宙: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察到的有限宇宙叫做“”或者“已知宇宙”。可见宇宙的半径约 2.光年:是天文学中的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天体与天体系统 天体:宇宙间的、、、等各种物质统称为天体。 天体系统:天体系统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和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2.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计划

高二地理文(3)班2012年下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文3班共49名同学,其中男生24人,女生25人。他们中独生子女居多。不少学生在家长的宠溺下长大,加上整个社会急功近利的氛围,使得不少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的品质、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或多或少的存在亟须改善的的地方。尤其是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之后,常以一种消极逃避,投机取巧的心理来对待,缺少认真钻研的精神。据初步了解,不少学生是觉着认为文科容易、省事,学不了理科才选择了文科。这样的错误认识,加上高一较为薄弱的基础,使得高二地理教学将面临很大的困难和挑战。 二、教材情况分析 文三班本学期将要学习的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与部分区域地理内容,学习任务重。经过必修1和必修2的学习,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有了基本的了解,必修3就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际案例对前面所学理论知识的一个具体运用,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教材除了学科理论知识外,还增加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还配备了不少的实际案例,这些案例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大有裨益。因此,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能力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任务分析 1.顺利完成必修三教材内容的学习。掌握教材中的相关概念、理论,理 论知识基础打牢。通过教材中案例的讲解分析,帮助学生获得区域可 持续发展分析的基本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本班学生的地理空间定位能力较弱,这对 他们的地理学习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在课堂教学中,需尽量结合所讲 知识,使学生积累地理空间的常识,提高空间定位的能力。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期末考试试题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检测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地理《必修I》试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相应的答题栏B.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 C.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D.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月球B.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C.太阳系中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水星D.太阳系中质量和体积最大的行星是地球 3.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 A.耀斑和色球B.黑子和日珥C.黑子和耀斑D.日冕和太阳风 4.下面四幅图(图中阴影代表夜半球),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5.关于“北京时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B.北京所在地的地方时C.只适用于北京地区的范围D.北京所在的116°E的地方时 6.美国哈佛大学(西五区)举办国际网页制作比赛,收件时间以当地区时2月15日23时截止,要求直接用E-mail传送假如西安的张同学要参赛,请问他最迟应在北京时间下列哪个时段前将作品发出 A.2月15日10时B.2月16日07时C.2月16日12时D.2月15日23时 7.下列节气中,西安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 8.岩石圈是指 A.地壳和上地幔的软流层B.莫霍界面以上的地壳C.地壳和上地幔顶部D.地壳和上地幔 9.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 A.大气圈、水圈、地壳B.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地壳、地幔、地核D.岩石圈、水圈、上地幔 10.下列地质作用中,属于B.搬运作用C.地壳运动D.侵蚀作用 读“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图示B.地垒C.地堑D.褶皱 12.关于图示构造,说法正确的是 A.甲处地形是谷地,因此应是向斜构造B.乙处地形是山地,因此应是背斜构造 C.甲处岩层向上拱起,因此是背斜构造D.乙处岩层向下弯曲,因此是背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复习课程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 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3)区域发展阶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着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 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3)区域发展阶段 6.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 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 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 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2)差异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 日珥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1、 宇宙:时间与空间的结合。由物质组成,处于运动之中。 2、 可见宇宙:人类可以观测到的宇宙。半径约140亿光年。 3、 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所走的距离。注意:光年是一个距离单位。 4、 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自然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人造天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 5、 天体的判别:天体存在于地球大气层之外;天体已经克服了地球引力;天体的一部分不是天体。 6、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例如:北斗七星不是天体系统,地月系是天体系统。 7、 天体系统的层次 银河系由恒星和星云组成。 8、 太阳系:中心天体为太阳(质量大),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距太 阳由近及远)围绕太阳运转。 八大行星公转特点:同向性(自西向东)共面性、近圆性、 分类:(1)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内行星:水星、金星 地外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冥王星为矮行星因为其质量不够大;金星自转方向自东向西 9、 地月系:由地球与月球组成。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所以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地球与月球的 间的相互吸引产生了潮汐。 10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太阳的主要 成分为氢和氦,太阳的能量来源于核聚变。 太阳辐射波长范围(0.15—4微米)紫外线<0.4微米 可见光0.4-0.76微米 红外光>0.76微米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约占总能量的50%。 2、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辐射经植物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 例如: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存储的太阳能。 (2)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太阳辐射本身以及 河外星系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太阳系 其他行星系 地月系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篇一:1.3-区域发展差异0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 1.3 区域发展差异 教学目标: ▲1.东、中、西差异①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②理解并掌握我国东、中、 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③掌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区域差异(时空发展状况) ▲2.南方与北方①了解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划分②理解并掌握我国南方与 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2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3.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 难点: 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2.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教具准备:1 中国政区图 2 PPT课件 3.中国政区空白图(学生人手一份)

教学方法: 启发式图表阅读、分析、归纳等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国地域辽阔,不仅自然地理区域差异大,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我国的国土整治既有其不同的自然地理背景,还有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在学习了中国自然地理差异后,我们将学习探讨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问题。 板书: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开始新内容: (承接)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我国客观上存在着东部沿海、 中部和西部三个有差别的经济地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有关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经济差异和经济差异的形成原因,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分布等知识。 板书:一东、中、西差异 过渡:(背景介绍)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基本上是按照1983年国家计委在制定第七个五年 计划时的提法。当时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目的是为了正确处理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发展它们相互间的横向联系,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层次不同、规模不等、各有特色的经济“网络”。从现在看,这种从沿海到内陆的经济差异也是客观存在,不可回避的。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必背知识点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 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3)区域发展阶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 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 焦/平方厘米.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内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 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o。如果黄赤交角 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 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 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 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②)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④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②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③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一定的地域空间。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如:气候区、内流区、行政区、地形区等。 2、区域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界线(模糊的和明确的)如:温带和亚热带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陕西省和山西省之间的界限是 明确的。 2)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如:山西作为一个区域其优势是煤炭资源丰富;商业区其功能是进行商 业活动。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 电东送等。 3、区域的空间结构 ?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与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如:沿河分布的城市,其空间结构是带状分布;平原地区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团块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 社会经济活动 人口状况 城市化水平 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 ? ? 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 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 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4、区域的产业结构 1)区域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 经济发展水平 资源配置状况 劳动力素质 3)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外的其他行业 4)区域产业结构的表现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为比重 三次产业结构的结业比重 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 5)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空间) 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时间) 区域发展前期——农业经济占相当大的比重 工业发展时期——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 后工业化发展时期(区域发展后期)——第三产业比重及速度超过第二产业,形成“三-二-一”格局。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湘教版必修三提纲 一、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基本含义: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区域之间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地区。 3、区域空间结构的划分:从整体上可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城市和工业: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岛状 从空间分布形式看,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一一社会综合体。 5.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根据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分为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产业。 第一产业:主要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主要指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主要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如旅游业、服务业等。 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区域发展阶段 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常用指标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

区域发展差异三、 四大地区:1 、 个省级行政区(沿海:京津冀鲁苏、浙沪粤闽琼、港澳台)东部13 个省级行政区(晋豫皖、鄂赣湘)中部6 个省级行政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桂内蒙古)西部12 个省级行政区(黑吉辽)东北地区3,东部以轻型或轻重“南轻北重,东轻西重”产业结构差异是导致四大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混合型产业为主,东北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中西部则农业经济占较大比重。: 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和东北。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城市化水平:指一个地区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面积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最主要)3、、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发展速度慢,水平高4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发展速度快,水平低(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改革开放时空发展:1980 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5、 1984 年建立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沿海经济开放区 年设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1988 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1990 年1997 年设立重庆直辖市、香港回归 年西部大开发、澳门回归1999 度的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北方煤炭、石油、铁矿等次源丰富,南北以北纬346、我国南北方的差异:但水资源不 足;南方有色金属矿产、生特资源、水力资源丰富,但多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地形破碎。。西部大开发:1999 年宣布实施,包括西部12 省区及三个自治州(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吉林延边)7、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西部的优势资源: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生态脆弱,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利因素:缩小东西部间的发展差距,推动经济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的意义: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将西部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四、区域经济联系(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1 从长江下游扬州引水,输送到天津、烟台和威海起止点:东线工程优点:可利用现有的京杭大运河及湖泊调水,建设成本较低缺点:黄河以南需要梯级抽水,运营成本高,沿线水污染严重,水质较差起止点:从长江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输送到北京、天津 中线工程优点:全程自流,运营成本低;封闭式输水,水质好缺点:地形复杂,需开凿运河,建设成本较高起止点:从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引水,输送到黄河上游 西线工程优点:从源地调水,水质好缺点:地形复杂,工程艰巨 2、西气东输 一线工程: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到上海起止点:二线工程:从新疆霍尔果斯到广东意义:东部地区:缓解能源紧张,促进经济发展;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大气污染、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地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拉动的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西电东送3、将黄河中上游的水电、山西陕西内蒙古的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北路: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中路: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以及黔、滇南路:两省坑口火电送往广东。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广东边 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4、产业转移方向: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 为例五、 自然: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深居内陆,降水少;植被的覆盖率低、荒漠化的成因1 为: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设施建设不当。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涉及陕、甘、宁、青、新等省区,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甘肃中部等地尤为严重。 2、荒漠化的表现:植被和地表植被破坏、生物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引发饥荒。 3、荒漠化的防治:1994 年联合国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使其成为全球性行动。 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措施:①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②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草方格沙障工程)③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④合理用水⑤优化能源结构,解决农村能源问题⑥控制人口增长、生态移民。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土质疏松、暴雨集中多暴雨、植被的覆盖率低

最新2019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八大行星: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与地球 自然界中大多数运动和变化就是太阳能如何分配和转移 (1)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 (2)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根本能源 煤、石油等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是生活和生产中多种能源的来源。 2.太阳活动与地球 1.太阳活动周期:________年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宇宙:________和________的总和 天体:宇宙间________的存在形式,是不断________着的 宇宙与天体 地球 ________ ________ 太阳 其他行星系 ________ 其他恒星系 ________系 河外星系 天体系统层次:________系 天体系统:________间因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形成 天体系统及层次 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________ 体积质量适中——适宜的________ 内部物质运动——液态的________ 自身条件 适宜的________条件 安全的________ 外部条件 条件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 扰动地球上空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2. 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3. 作用于两极高空大气,产生极光; 4. 影响地球自然环境,产生自然灾害。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震与地震波 2.地球的内部圈层 3.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容积百分比:氧气21%,氮气78%,其他1%,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水圈:形态、位置(陆地、海洋、大气、生物),是一个连续单不规则的圈层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地球的演化 1.地层和化石 1.地层:是地壳上部呈带状展布的_________或堆积物。 2.化石:①古生物的_____,如贝壳、骨骼等;②古生物活动的_____,如足印、粪便等。 1.地质年代:地壳中不同地质时代_____的具体形成___________。常用地质年代单位有三级,由大到小依次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