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选择题复习(大二)

马克思选择题复习(大二)
马克思选择题复习(大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单选题10

1.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马克思逝世已100多年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产生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表明以他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D )

D.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均匀地,与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郭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这种对时间和空间的观点是( D )

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3. “人事有代谢,往来有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D )

D. 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4.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因为( B )

B.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 D )

D.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6.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表明( B )

B.资产阶级的发家史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

7.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 B )

B.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8.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 )

A.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局限性在于( D )

D.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

10. 2008年,当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时,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在欧洲的销量成倍的增长,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其( C )

C.科学性和真理性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认同11. 实践做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主要依据是因为实践具有( C )

C.直接现实性

12. 已知某单位资本为1000万,资本有机构成为6:4,剥削率为50%。问资本周转一次资本家能够获得的剩余价值为( A )

A. 200万

13. 以下论述正确的是( C )

C.股份制是资本集中的途径

1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或,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或B/C/D)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15.“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这是(B)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6.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其含义是(B)

B.自然观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唯心主义

17.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其在本质上体现为(D)

D.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

18.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这是因为通过圈地运动(D)

D.建立了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奠定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的基础

19.马克思主义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出发点是(D)

D.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0.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形成商品的价值的劳动是(B)B.抽象劳动

21.马克思指出:“不论财产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这表明:(C)C.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22.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它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C)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3.以下说法不属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的是(B)B.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24.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A)

A.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25.意识的客观性是指(C)

C.意识的内容源于客观世界

26.“物极必反”这一典故所蕴含的真理是(A)A.事物发展转化的观点

27.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是(A)

A.资本家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28.假定原来工作日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为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为4小时,若分别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使剩余劳动时间各延长2小时,则它们的剩余价值率分别为(C)C.150%,300%

29.资本家之所以能够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把工人变成雇佣工人,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B)

B.生产资料所有制

30.资本积累的实质是(A)

A.资本的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3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D)

D.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

32.国际垄断同盟的高级形式是(D)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33.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和社会主义制度区别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标志是(A)

A.生产资料的公有制34.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呈现多样性的原因是(D)D.各国国情的特殊性

3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典故所体现的真理是(B)

B.由量变到质变的观点

3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名句所蕴含的哲理是(C)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7.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B)

B.私有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38.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基础是(D)

D.用暴力手段掠夺农民土地

39.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的是(A)

A.劳动力成为商品

40.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仍然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这是因为(A)

A.自动化生产线作为不变资本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41.马克思分析和阐述资本主义再生产和流通的规律性的目的在于(D)

D.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经济所包含的对抗性矛盾

42.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或,现实原因)是(A)(或B)

A.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

B.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44.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阶级基础(或,思想基础)是(A)(或B)

A.工人运动的发展

B.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42.“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这一成语所蕴含的哲理是(B)

B.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43.金融寡头在经济中(或,政治上)统治的实现形式是(A)(或B)

A.参与制

B.个人联合

4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B)

B.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

45.假定第1部类的可变资本(v)为2000,剩余价值(m)为2000,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c)为3000,这时,社会有可能(B)

B.进行扩大再生产

46.马克思指出:“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这表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B)

B.生产相对过剩

47.恩格斯在谈到资本主义国家职能时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这说(D)D.政治统治只有在执行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

48.从根本上讲,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A)A.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

49.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垄断利润。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价格实现的,垄断价格是(A)A.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

50.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是(D)

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51.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是(C)C.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多选题10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科学的指导作用的表现是( CD )

C.提供正确的思维理论和研究方法

D.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干扰

2. “思想从来也不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范围:在任何情况下它只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段话说明( BD )

B.意识没有创造性

D.实践才能改变现存事物

3. 在商品经济中,抽象劳动的特点有( ABD )

A.是一个历史范畴

B.形成商品的价值

D.与具体劳动同属于商品生产中的同一次劳动

4. 下列既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又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的是BD

B.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D. 吐故纳新

5. 纳什在《大自然的权利》中提出:“人们对自解的了解越多,就越难以接受那种认为宇宙是为人类而存在的观点。与其说人是自然的主人,不如说他是自然共同体的一个成员。”这说明( AD )

A. 人与自然应当遵循和谐的整体发展目标

D. 人与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5. 马克思指出:“产业资本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个循环的统一。”这里讲的“三个循环”是指( ABD )

A.生产资本循环

B.货币资本循环

D.商品资本循环

6.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包括( ABC )

A.民主与法治

B. 政权组织形

C.选举制度

7.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角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是( ABCD ) A.最根本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8.以下方法属于矛盾分析法的有( ABCD )

A.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和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

B.“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C.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

D.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

9.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资本可以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是( ABC )

A.前者的价值量不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后者的价值量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

B.前者是以生产形态存在的资本,后者是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C.前者不产生剩余价值,后者产生剩余价值

10.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B )

A.无产阶级专政B.社会主义民主

11.“思想从来也不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范围:在任何情况下它只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段话说明(BD)

B.意识具有创造性D.实践才能改变现存事物

12.“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一典故所蕴含的哲理是(BC)

B.事物变化发展的必然性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13.恩格斯指出,在唯物辩证法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存和死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这一论断反映了(AD)

A.发展的过程性D.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14.“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离不开中国。”这一论断所包涵的哲理是(ABC)

A.联系的客观性B.联系的普遍性

C.因果的统一性

15.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工作日有所缩短,这表明(ABCD)

A.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B.必要劳动时间大为缩短

C.相对剩余价值成为主要剥削形式

D.为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工人需要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时间

16.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ABC)

A.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B.自发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自发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17.价值规律在对经济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的消极后果有(ABCD)

A.可能产生垄断,阻碍技术进步

B.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C.可能出现比例失调

D.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18.“见仁见智”这一成语出自《周易·系辞》:“仁者见之为仁,知(智)者见之谓知。”这一成语从认识论上说体现了(ABD)

A.认识因人而异

B.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D.认识同主体素质密切相关

19.在我国,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就是(ABC)A.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B.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20.“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名言说明了(ABC)

A.真理是有条件的B.真理是全面的

C.真理是历史的

2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的原因是这一矛盾(ACD)

A.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C.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D.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是(AD)A.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D.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3.垄断时期竞争的特点有(ABCD)

A.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B.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化

C.竞争更加激烈,更具持久性

D.竞争的范围更加广泛

24.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特点是(ABCD)A.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B.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C.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D.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25.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的巨大的历史贡献是(ABCD)

A.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

B.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C.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D.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2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发展的规律有(ABC)A.真理是在实践中发现、证实和发展的

B.真理是不断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尽的过程

C.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转化

27.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们生活方式,从而引起生活方式新的变革的基本要素有(ABCD)

A.生活主体B.生活资料

C.生活时间D.生活空间

28.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BC)

A.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

B.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

C.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它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

29.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这些制度主要有(ABC)

A.职工参与决策B.终身雇佣

C.职工持股

3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形态发生变化的表现是(BCD)

B.危机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干扰减轻

C.危机的破坏性减弱D.危机周期的长度缩短

31.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的作用是(AD)

A.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D.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32.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AB)

A.无产阶级专政B.社会主义民主3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和谬误的关系是(AC)

A.在一定的范围内两者的对立是绝对的

C.超出一定的范围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34.上层建筑由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部分构成。下列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是(ABCD)A.国家政治制度B.国家政权机构

C.政党D.监狱

35.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生活中,剩余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有(ABCD)

A.产业利润B.商业利润

C.银行利润D.地租

36.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其他劳动过程相比较体现出来的特点是(CD)

C.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D.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37.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的剩余价值(BCD)B.划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

C.用于积累部分划分为追加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D.用于消费部分作为资本家的个人消费

38.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多样性的,这说明(ABC)A.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坚持某种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

B.改革或抛弃某种社会主义模式,不等于改掉或抛弃社会主义

C.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也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39.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更加艰巨和长期的原因是(ABCD)

A.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C.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D.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建设规律的认识是一个长期艰巨过程

马克思题库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绪论部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大学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习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 C.发展的观点 D.物质 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 A.是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 B.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是指道德伦理行为 C.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D.是主观改造客观对象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3.在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是()。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行为 D.实践中介 4.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 /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行为 D.实践中介 5.达成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相互作用的是()。 A.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行为 D.实践中介 6.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是()。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指向关系 7.主体把眼睛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活动之中,属于()。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主体客体化 D.客体主体化 8.“见多识广”这一成语所包含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9.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表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0.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这种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唯物主义 D.辩证法 1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蕴含的哲理是()。 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B.经验是判断是非的标准 C.时间是检验是非的标准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12.牛顿说“假如我能够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这句话肯定了()。 A.感性认识的作用 B.理性认识的作用 C.直接经验的作用 D.间接经验的作用 13.毛泽东指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这句话表明()。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D.理性认识不依赖于感性认识 14.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表明()。 &

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题(有答案)

1、哲学基本问题是(C)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2、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A)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C.产品的分配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D.人与人之间在生产中的交换关系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B) A.唯物论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4、政治结构的核心是C) A.政治法律思想 B. 党的领导 C.国家政权 D. 经济制度 5、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在被使用时(D) A.能把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 B.把全部使用价值消费掉 C.只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 D.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6、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 A.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B.对世界的发展动力的不同回答 C.对意识是否具有能动作用的不同回答D.对世界是否有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7、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实践的特点看是因为它是(C) A.人们的自觉能动的活动 B.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直接现实性的活 动 D.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8、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D) A.全部自然界 B.生活消费品 C.社会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诸要素的总和 9、“光阴一去不复还”是指时间的(B) A.顺序性B.一维性C.持续性D.珍贵性 10、从本质上看,决定两种商品相互交换数量比例的是(C) A.使用价值 B.供求关系 C.价值 D.自然属性 1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 A.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 科学社会主义与历史社会主义 C. 现代唯物主义与科学唯物主义 D. 世界社会主义与民族社会主义 12、剩余价值来源于(C)

马克思选择题复习

6.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的C. 的关系界定的 7. 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 A.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B.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 C.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D. 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 2. 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 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系问题 中国古代哲学家杨泉提出: 《路德维希-费 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 B. 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C.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 3. 天地者,气也。水土之气,升而为天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所以立天地者,水也。 ” 。这是: B.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卜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C . 4. “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 生的 模型。它由体温推动,由食料支持。没有食料,心灵便 渐渐瘫痪下去,突然疯狂地挣扎一下,终于躺下,死去。 这里所表达的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5. 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A.剩余价值论 B. 阶级斗争理论 学的实践观 C. 辩证法 D . C . 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 认识与实践

A.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 B.

不仅是物质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 C.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 不仅反映自然界而且反映社会 &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 A.实践 B. 运动 C. 静止 D. 间 D . 时间和空 9. 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 观点, 属于: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B. 主张世界统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 把人的意识 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10. 物质只有在它的运动中才能被人所认识,但为人们认识 和利用事物 提供前提条件的是: A.时间 B. 空间 C. 绝对运动 D. 相对静止 11. 发展揭示了新陈代谢这一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 的客观规律, 发展的本质是: A.变化 B. 增加 C. 创新 D. 运动 12.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是: A.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B. 形而上学的思想 诡辩论的思想 D. 唯心主义的思想 13. 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 同一性和斗争性 和相对性 D. 对抗性和兼容性 14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 A.量和质的相互转化 B. 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D. 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 否定 15.认为在总量没有增减的条件下,事物结构变化也会引起 质变是: A.形而上学观点 B. 诡辩论的观点 C. 唯心主义观 点 D. 增加 C . 辩证法的观点 C . 绝对性 C. 互相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B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哪一个原理一致( B ) A.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 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C.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回到理性 3.有些同志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D )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 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D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C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6.“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C )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7.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的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C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原理

C.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相统一的原理 8.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 D )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效果 9.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 B ) A.人们对每一件事情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本性是 ( C ) A.主观的形式客观的内容 B.客观的形式主观的内容 C.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 D.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二、多项选择题 1.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 ABCE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实践是认识的归宿 C.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D.实践对认识起指导作用 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2.下列表述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 BCD ) 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D.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性活动 E.实践是人的消极适应环境的活动 3.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一思想方法表明( CDE ) A.书本知识对实际工作是不重要的 B.上级指示和决议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 C.一切结论应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 D.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E.要将上级的正确指示和决议尽可能的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4.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必然导致 ( CDE ) A.唯心主义 B.不可知论

马克思选择题复习(2)(1)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 A.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B.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C.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D. 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2. 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B. 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3.中国古代哲学家杨泉提出:“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水土之气,升而为天”。这是: A.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4.“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它由体温推动,由食料支持。没有食料,心灵便渐渐瘫痪下去,突然疯狂地挣扎一下,终于躺下,死去。”这里所表达的观点属于: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5.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A. 剩余价值论 B. 阶级斗争理论 C. 辩证法 D. 科学的实践观 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7.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 A. 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 B. 不仅是物质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 C. 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 D. 不仅反映自然界而且反映社会 8.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 A. 实践 B. 运动 C. 静止 D. 时间和空间 9.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 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 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 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 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10.物质只有在它的运动中才能被人所认识,但为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提供前提条件的是:A. 时间 B. 空间 C. 绝对运动 D. 相对静止 11.发展揭示了新陈代谢这一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发展的本质是:A. 变化 B. 增加 C. 创新 D. 运动 12.“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 A. 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B. 形而上学的思想 C. 诡辩论的思想 D. 唯心主义的思想 13.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同一性和斗争性 C. 绝对性和相对性 D. 对抗性和兼容性 14.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 A. 量和质的相互转化 B. 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 C.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D. 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15.认为在总量没有增减的条件下,事物结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是: A. 形而上学观点 B. 诡辩论的观点 C. 唯心主义观点 D. 辩证法的观点 16.唯物辩证法认为假象是: A. 与本质无关的现象 B. 纯粹偶然的现象 C. 人的主观错觉 D. 以歪曲颠倒的形式表现本质的现象 17.“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结论是:A. 唯心主义观点 B. 辩证法观点 C. 相对主义观点 D. 机械论观点 18.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在强调: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 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 19.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复习题

选择题:(共214个) 单选:共140个;多选:共74个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8个) 1. 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A )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 C )C.德国古典哲学 3. 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在于( C )C.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 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 )A.实现共产主义 6.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D.与时俱进 7. 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之时,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名列榜首的是( A )A.马克思 8.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应是( D )D.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单项选择题(36个) 1.哲学基本问题是( C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 C )的依据。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C.物质性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 D.客观实在性 5.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反映的哲学观 点是( D )。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是( B )。B.时间的不可逆性

7.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这 个命题表明:( A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8.关于人类意识的产生,正确的说法有:(D) D.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9.“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的观点是( C ) C.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10. 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B)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11.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C)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1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说明(B)。 B.物质决定意识 13.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1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C)。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16.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 D D.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 17.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D D.斗争性和同一性 18.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 B B.矛盾分析法 19.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汇编

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实践的主体是( )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3.实践的客体是( )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实践的中介是( )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及答案 1.不属于空想社会主义者代表的是() A.圣西门 B.亚当.斯密 C.傅立叶 D.欧文 答案:B 2.生产价格是() A.生产成本和剩余价值之和 B.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 C.不变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 D.可变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 答案:B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归根到底() A.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 B.是生产关系发展的要求和结果 C.资产阶级的自我觉醒 D.政治斗争的需要 答案:A 4.在法律上和生产上独立的大垄断企业在流通环节上统一起来,进行垄断经营的组织形式是() A.卡特尔 B.辛迪加 C.托拉斯 D.康采恩 答案:B 5.商品的二因素是()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C.生产和消费 D.使用价值和价值 答案:D 6.“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这种观点属于()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B.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C.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D.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答案:A 7.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社会基本矛盾 D.上层建筑 答案:C 8.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是() A.威廉.配第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黑格尔 答案:A 9.股份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A.股东会 B.董事会 C.经理

D.监事会 答案:A 10.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是()A.物质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世界是可知的 D.世界是不可知的 答案:B 1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A.都是一元论 B.都是二元论 C.都是多元论 D.都是可知论 答案:A 1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的矛盾 B.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C.买与卖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答案:D 13.资本就是() A.货币 B.一定数量的物 C.金银 D.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答案:D

马克思总复习选择题-含答案

1、A 、B 、C 、D 、、单项选择题 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C )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关于客观世界一切规律的科学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关于人和人生问题的学说 探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D ) A 、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 、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 、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 、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 A 、 运动性 B 、 规律性 C 、 可知性 D 、 客观实在性 4 、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 ) A 、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 、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 、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D 、 本质和现象的关 5 、 对哲学的物质范畴作了明确规定和深刻阐述的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 6、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句话是指(D ) A、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B、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 D、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 ) 对立统一规律 A 、 B 质量互变规律 、 否定之否定规律 C 、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D 、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8 、 这一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是(C ) 矛盾特殊性原理 A 、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的原理 B 、 矛盾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原理 C 、 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 D 、 ※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说的是(B ) 9、 A、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

B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 C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D 、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 11 、新生事物是指( A )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在人类认识起源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的是 A 、生活方式 B 、社会劳动 A 、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 、 否定的观点 C 、 矛盾的观点 D 、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A 、 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前进方向的东西 B 、 从旧事物中产生出来的东西 C 、 在形式和现象上都新的东西 D 、 一经产生就是强大、完善的东西 ※ 12、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 B ) A 、 对抗性矛盾决定的 B 、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C 、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共同决定的 D 、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共同决定的 13、

大学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习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得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辩证唯物论得认识论之第一得与基本得观点就是( )。 A、实践得观点 B、联系得观点 C、发展得观点 D、物质 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 )。 A、就是理性自主得道德活动 B、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就是指道德伦理行为 C、就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得社会性得物质活动 D、就是主观改造客观对象得创造性得精神活动 3、在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与能动性得因素就是()。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行为 D、实践中介 4、实践活动所指向得对象就是()。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行为 D、实践中介 5、达成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相互作用得就是()。 A、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行为 D、实践中介 6、实践得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关系中,最根本得关系就是()。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指向关系 7、主体把眼睛作为自己身体器官得延长包括在主体得活动之中,属于()。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主体客体化 D、客体主体化 8、“见多识广”这一成语所包含得哲理就是( )。 A、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 B、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 C、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 D、实践就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得唯一标准 9、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得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表明()。 A、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 B、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 C、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 D、实践就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得唯一标准 10、把人得认识瞧成就是上帝得启示或绝对精神得产物,这种观点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唯物主义 D、辩证法 1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蕴含得哲理就是( )。 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B、经验就是判断就是非得标准 C、时间就是检验就是非得标准 D、实践就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得标准 12、牛顿说“假如我能够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得肩膀上。”这句话肯定了( )。 A、感性认识得作用 B、理性认识得作用 C、直接经验得作用 D、间接经验得作用 13.毛泽东指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得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就是认识论得辩证法。”这句话表明()。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与深化为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D、理性认识不依赖于感性认识 14、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得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就是书本电脑里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表明( )。 A、实践水平得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得提高 B、实践就是人类认识得基础与来源 C、理论对实践得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D、由实践到认识得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得第二次飞跃更加重要

马克思主义考试,选择题9

92、作为社会历史范畴,自由王国是指正确答案:BCD A、人们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状态 B、人们完全认识了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必然性 C、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而成为自己和社会关系的主人 D、共产主义的社会状态 9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正确答案:ABC A、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D、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94、下属现象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正确答案:ACD A、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 B、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 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95、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正确答案:BCD A、实现了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 B、默认劳动者不同的个人天赋

C、体现着等价交换原则 D、有其历史局限性 96、下列属于必然王国社会状态的有正确答案:ABCD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97、下列选项属于人类解放涵义的有正确答案:CD A、完全摆脱自然力和社会关系 B、获得绝对自由 C、从自然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D、从社会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98、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正确答案:ABC A、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B、人的需要的全面丰富和充分满足 C、个人潜力和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D、人的各种要求都能得到满足 99、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确答案:ABCD A、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B、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C、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大学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总结

大学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总结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理论意义) 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1)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说。。。。。 3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

了,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作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5、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8页自己总结 6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一定要是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根据以上原理,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 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所以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教学内容: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第二节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第三节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目的要求: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把握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了解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本章重点: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本章难点: 1、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讲授内容: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本章的内容将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主要讲“三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还有意识论,“三观”和意识论共同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看法。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物质的,这是首先要搞清的问题。 一、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大体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如前所述,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试图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的论证;他们把

物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根据当时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如牛顿的“微粒说”、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这种看法,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传统论,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但由于受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和形而上学思维的禁锢,把物质同物质的结构混为一谈,也经不住自然科学发展的考验和唯心主义的进攻。其缺陷有:第一,不理解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把物质的某种特殊的层次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错看成物质的共性。 第二,把特定历史条件下关于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理论同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混为一谈。 第三,不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从而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高级阶段。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就对物质观作了科学的说明。他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从而说明“物质”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各种具体实物共性的概括。 列宁进一步发挥了恩格斯的思想,他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要注意四点:一是物质是一个哲学范畴。哲学范畴的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所谓客观实在性就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具体的物质形态有多方面的特性,而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只有一个特性——客观实在性。三是物质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实践活动。四是物质可以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 现代科学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正确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重大意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首先,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对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的最高程度的哲学概括,它把客观实在性作为一切物质形态的唯一的共同的属性,这就既把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联系起来,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法,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选择题: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5.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6.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7.“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8.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马克思总复习选择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C ) A、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B、关于客观世界一切规律的科学 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D、关于人和人生问题的学说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 )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 A、运动性 B、规律性 C、可知性 D、客观实在性 4、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 )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D、本质和现象的关 5、对哲学的物质范畴作了明确规定和深刻阐述的是( C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6、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句话是指( D ) A、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B、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 D、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8、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是(C ) A、矛盾特殊性原理 B、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的原理 C、矛盾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原理 D、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 ※9、“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B ) A、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D、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否定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11、新生事物是指(A ) A、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前进方向的东西 B、从旧事物中产生出来的东西 C、在形式和现象上都新的东西 D、一经产生就是强大、完善的东西 ※1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B ) A、对抗性矛盾决定的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共同决定的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共同决定的 1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人类认识起源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的是(B ) A、生活方式 B、社会劳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