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遥感数据的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快速估测方法_谭炳香

基于遥感数据的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快速估测方法_谭炳香
基于遥感数据的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快速估测方法_谭炳香

收稿日期:2004-07-12;修订日期:2005-01-18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官厅库区土壤水分承载量及植被恢复机理研究”(6011003)。

作者简介:谭炳香(1966-),女,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遥感在林业中的应用,现主要从事遥感和GIS 技术的森林资源监测与评估,森林参

数遥感估测等方面的研究。

基于遥感数据的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快速估测方法

谭炳香1,李增元1,王彦辉2,于澎涛2,柳立兵3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91;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

研究所,北京 100091;3.北京市延庆县水利局水土保持工作站,北京 102100)

摘要:以北京延庆县境内的妫水河流域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遥感数据的土壤侵蚀强度快速估测方法。首先,利用遥感数据和植被指数模型提取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信息和植被覆盖度信息;其次,利用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生成坡度图;然后,结合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指标,将坡度图与土地类型图、植被覆盖度图空间叠加,判断和计算侵蚀强度等级,结果获得了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图;最后,计算了流域的年平均侵蚀模数。结果表明,妫水河流域的土壤侵蚀以微度和轻度为主,所占面积比例为74.88%,极度和剧烈侵蚀很少,不到总面积的2%。整个流域的年侵蚀模数估计为1746.1t/km 2·a 。关 键 词:遥感;植被覆盖;土壤侵蚀;流域

中图分类号:TP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323(2005)02-0215-06

1 引 言

植被具有截持降雨、减缓径流、保土固土等生态功能,尤其是对控制土壤流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植被盖度(特别是地面覆盖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土壤流失的强弱。已有的大量对比观测和试验发现,植被防治土壤侵蚀的能力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而增强。在其它条件一定时,侵蚀量与植被覆盖度成反比关

系〔1〕

。因此,进行植被覆盖调查和监测,是预测水土

流失和制定水土保持规划的最基础的工作。但是,常规的植被覆盖地面调查费时、费力、成本高,而且不利于大范围的植被监测调查。近些年来,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植被覆盖信息的提取提供了

可靠的技术途径。相对于传统的地面调查,遥感方法具有耗资少、周期短、覆盖广等特点,遥感信息已成为无实测资料的广大地区植被覆盖估算的一种极其

重要的信息源〔2~5〕。目前,有关植被覆盖的遥感研究

主要集中在植被类型分类制图方面,而对植被覆盖度的应用研究相对不足。

应用遥感技术能够及时、快速地获取流域内的大范围区域植被覆盖和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分布状

况,为流域水土保持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加强水源涵养型植被建设,改善水源区生态环境,增强植被的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护功能。因此,本文以北京市延庆县

的妫水河流域为例,试图提出一种基于遥感数据的土壤侵蚀强度快速估测方法,包括流域植被覆盖遥感监测、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图绘制、流域年平均侵蚀模数计算等环节。

2 试验区及其数据获取

2.1 试验区概况

官厅水库是北京市仅次于密云水库的第二大水源,是首都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的重点地区。妫水河是官厅水库的一级流域和主要水源之一,主要分布在北京市延庆县境内,代表着华北半干旱区的水源地,具有相对丰富的前期调查研究基础,开展华北半干旱区水源涵养型植被研究较为理想。妫水河流域是官厅水库主要水源之一,位于北

京延庆县境内。延庆县属延怀盆地的一部分,北、东、南三面环山,一般海拔600~800m ,西面是官厅水库。平原面积5.4万hm 2,占总面积的27.2%,山区面积14.5万hm 2,占总面积的72.8%,是华北平原到坝

第20卷 第2期2005年4月

遥 感 技 术 与 应 用

REM OT E SENS ING T 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V ol .20 N o .2A p r .2005

上高原的过渡地带。县内山脉大致走向北东与东西向,由中部北起佛爷顶,经九里梁至凤坨梁,形成一自然分水岭,分水岭以西为山前平原区,以东为山后区。平原区的高程均在510m 以下,由东北至西南倾斜,妫水河从东向西流入官厅水库,总流域面积1073.64km 2

,地形上构成一个典型的开启式盆地。除平原谷地耕作区外,延庆县大部分地区植被属落叶阔叶林向针阔混交林过渡的植被带,除落叶阔叶林外,还有暖性针叶林,次生的落叶灌丛和草本群落,其中以次生的落叶灌丛占最大面积。其分布特点为:盆地边缘有喜温耐旱的灌草植物,南部有少量喜温的果、柿树种。浅山丘陵大部分阳坡植被稀疏,覆盖度小,35°以上陡坡岩石裸露,少灌无草,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人为破坏严重,植被残破,为稀疏植被。

2.2 遥感数据获取

获取遥感图像时,时相的选择至关重要,因为最佳时相的选择是提高侵蚀调查与监测质量的基础和

保障〔5〕

。因此,我们选用了2001年5月19日的

Landsat5T M 多波段遥感图像(空间分辨率30m )和全色波段图像(15m )。5月中下旬的北京延庆地区乔灌木树种已展叶并开始旺盛生长,而农作物尚未覆盖地表,坡耕地在此季节较易从图像上判读出来,故土地类型的分类效果会最佳。

以最新版的1∶5万的地形图为基准,采用人机交互方式选择地面控制点,利用二次多项式和最近邻内插法对图像进行几何精度纠正,经重新选点检验,将误差控制在一个像元内。利用妫水河流域的边界线对遥感影像进行掩膜,得妫水河流域的TM 图像。将T M 多波段图像与全色波段图像融合,获得15m 空间分辨率的多波段图像。利用计算机自动分类和目视判读相结合的方法从遥感图像中提取土地利用类型信息,利用植被指数模型求算植被覆盖度。2.3 流域数字高程模型

从延庆县水利局获得了数字化的妫水河流域1∶1万等高线数据,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中的地形分析工具生成了妫水河流域的数字高程模型(DEM ),空间分辨率采样为与TM 图像一样大小的15m;再由DEM 数据生成坡度图。

3 技术路线与方法

3.1 技术路线

以辐射纠正和几何纠正的妫水河流域遥感图像为信息源,提取土地利用类型信息和植被覆盖度信

息;利用遥感影像处理软件由1∶1万数字高程模型(DEM )数据生成坡度图。最后,结合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指标,将坡度等级图与土地类型图和植被覆盖

度等级图分别进行空间叠加,最后生成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图,统计各侵蚀强度等级的面积,并计算年平均侵蚀模数(如图1所示)。

3.2 植被覆盖度的估算

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冠层的垂直投影面积与土地面积之比,它是描述森林植被覆盖特征的一个重要基础数据,广泛应用于森林水文、森林生态等方面的研究,也是许多生态模型中的基本参数。准确、快速地获取地表植被覆盖度及其变化信息,对揭示地表特征时空变化规律、探讨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植被覆盖度的监测方法分为地面实测和遥感监测两类。由于植被覆盖度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异特性,大范围内森林植被覆盖的高密度地面动态实测的方法是不现实的,因而遥感监测已成为区域植被覆盖

动态监测的主要手段〔6,7〕

。遥感估算植被覆盖度的方法大致可归纳为两种:经验模型法和植被指数转换法。其中,经验模型法主要是通过建立实测植被覆盖度数据与植被指数之间的经验模型来求取大面积植被覆盖。由于经验模型法基于特定区域的实测数据,在局地使用效果可能较好,但在大面积推广应用时则受到限制。植被指数转换法则是在对光谱信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植被指数和植被覆盖度的转换关系来直接估算植被覆盖度。由于植被指数转换法不依赖于植被覆盖度的实测数据,因而实际工作中使用较多。目前比较广泛使用的是Gutman

216 遥 感 技 术 与 应 用 第20卷

提出的一种根据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 )来计算植被覆盖度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健康植被在红光波段有一个吸收峰,在近红外波段有一个高反射峰,而土壤在可见光到近红外波段呈近似线性变化的差异,首先计算出植被指数NDVI ,然后再假设遥感器所测得的反射辐射R 完全由植被总反射辐射和土壤总反射辐射构成〔7〕

,即:

R =f R v +(1-f )R s

(1)

其中:R v 、R s 分别为植被、

土壤的总反射辐射;f 为植被覆盖度。则:

f 1=(R -R s )/(R v -R s )或f 2=(Q -Q s )/(Q v -Q s )

(2)

其中:Q 为植被与土壤混合光谱反射率;Q v 、Q

s 分别为纯植被和纯土壤宽波段发射率。

基于上述原理,利用植被指数可以计算植被覆盖度,即:

 f 3=(N DV I -N DVI s )/(NDV I v -N DV I s )

(3)

其中:N DVI 为所求地块或像元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 DVI v 、N DVI s 分别为纯植被和纯土壤的植被指数。该式适合用于植被覆盖处的叶面积指数较均一的场合。

也可得:

f 4=(N DVI -N DVI min )/(N DVI max -NDV I min )(4)其中:N DVI 为所求像元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 DVI min 、N DVI max 分别为研究区内N DV I 的最小、最大值。

一般说来,归一化植被指数N DVI 比较真实地表现了影像数据上植被的分布。但由于N DVI 本身无法完全分离植被和土壤的影响,不管是裸土还是部分植被覆盖的像元,其N DVI 值都可能是一个较

小的整数。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根据经验确定N DV I min 、NDV I max ,或从计算得到的影像像元的N DV I 中提出N DVI min 、N DVI max ,从而计算植被覆

盖度。本文采取后一种方法获得N DVI min 、N DVI max ,然后求算植被覆盖度。3.3 土壤侵蚀强度的估测

北京市水利局根据延庆县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和植被状况制定了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指标(见表1),将土壤侵蚀程度划分为6级:

(1)微度侵蚀:无侵蚀或者土壤流失不明显。植被覆盖度>75%的成片林、灌、草地和坡度<5°的平地,包括山间、山前平地、河流阶地以及水体、裸地等,但不包括坡度3°~5°的耕地,只包括<3°的耕地。

(2)轻度侵蚀:水土流失比较明显。坡度在3°~8°的坡耕地;或植被覆盖度为60%~75%、坡度为5°~25°的坡地;或覆盖度在45%~60%、坡度5°~15°的坡地;或覆盖度为30%~45%、坡度在5°~8°的坡地。

(3)中度侵蚀:土壤侵蚀十分明显。坡度8°~15°的坡耕地;或者坡度5°~15°且植被覆盖度<30%的坡地;或者坡度8°~25°且植被覆盖度为30%~45%的坡地;或者坡度15°~35°且植被覆盖度为45%~60%的坡地;或坡度>25°且植被覆盖度为60%~75%的坡地。

(4)强度侵蚀:土壤侵蚀强烈,主要分布于植被覆盖度比较少的山地。植被覆盖度为45%~60%且坡度>35°的坡地;或者植被覆盖度为30%~45%且坡度为25°~35°的坡地;或者植被覆盖度<30%,但坡度在15°~25°之间的坡地;坡度为15°~25°之间的坡耕地,皆为强度侵蚀。

(5)极强度侵蚀:土壤侵蚀十分强烈,主要分布于山地高坡。植被覆盖度30%~45%且坡度>35°的坡地;或者坡度25°~35°但植被覆盖度<30%的

表1 延庆县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指标

植被覆盖度

坡度(°)

0~33~55~88~1515~2525~35>35非耕地林草覆盖度分级>75%

微度微度微度微度微度微度微度60%~75%微度微度轻度轻度轻度中度中度45%~60%微度微度轻度轻度中度中度强度30%~45%微度微度轻度中度中度强度极强度<30%微度微度中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耕地及其它土地类型

坡耕地微度轻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水 面微度微度微度微度微度微度微度居民区微度微度微度微度微度微度微度未利用地

微度

微度

微度

微度

微度

微度

微度

坡地;或坡度为25°~35°之间的坡耕地。(6)剧烈侵蚀:土壤侵蚀极为强烈,主要是植被

217第2期 谭炳香等:基于遥感数据的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快速估测方法

稀少的裸地,植被覆盖度<30%且坡度>35°的地段及坡度>35°的坡耕地。

表1中不同的土地类型依据不同的侵蚀因子作为强度判别标准。对于林地、灌木林地和草地采用植被覆盖度与坡度两个因子来判别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对于耕地则采用坡度因子直接判别土壤侵蚀强度,而对于其它土地类型(水域、居民地、交通用地等)一概确定为无明显侵蚀区,即微侵蚀。

4 结果与分析

根据土壤侵蚀分级规则,

将遥感图像生成的植被覆盖度图划分为5个等级,生成妫水河流域植被

覆盖度等级图(见图2)。将DEM 生成的坡度图划分7个等级,生成妫水河流域坡度等级图(见图3)。利用GIS 中的空间分析功能,将植被覆盖度、土地类型与坡度信息进行空间叠加,就得到了不同植被覆盖度与土地类型、坡度的不同组合,总共有63种组合方式(表1)。统计每种组合的图斑像元数(见表2),从而了解不同土壤侵蚀的构成状况。将相同侵蚀强度的图斑合并,获得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分布图(见图4),再完成各种侵蚀等级的面积统计以及各种侵蚀强度所占比例(见表3)。

有了流域土壤侵蚀等级分布图和各侵蚀等级的统计面积,流域的土壤侵蚀模数就可以通过各侵蚀

图2 延庆县妫水河流域遥感估测的植被覆盖度等级分布图 图3 由DEM 生成的延庆县妫水河流域坡度等级图

等级的面积和土壤侵蚀强度推算出来。在推算过程中,各侵蚀强度等级对应的侵蚀模数参考指标采用水利部《土壤侵蚀分类及分级标准》(SL 190-96),计算时取中值,计算结果见表4。

从表3的数据和图4的分布可以看出,微度侵蚀

约占妫水河流域面积的64.08%,主要分布在平原区

和植被覆盖度高的山区。轻度侵蚀所占比例10.84%,中度侵蚀19.27%。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的面积之和不足6%,而且主要分布在平原区与山区交界的坡地上,其原因可能是此类地

表2 由植被覆盖度、土地类型与坡度空间叠加获得不同侵蚀等级统计结果(单位:像元)

植被覆盖度

坡度(°)

0~3

3~55~88~1515~2525~35>35非耕地林草覆盖度分级>75%

125757652125245326315293926716822798460%~75%214919261121114541011286918283015867445%~60%642502720626244717961309051438678243930%~45%26436482819601071007121103268436331321<30%159258221339493884766953367850耕地及其它土地类型

坡耕地1232076126494489245020135575184857003水面 129847642342242172412697居民区1497827912240421061141341212未利用地

53826

4768

1647

1603

1356

1377

689

注:每个像元大小为:15m ×15m

218 遥 感 技 术 与 应 用 第20卷

图4 植被覆盖度与土地类型

综合计算得到的土壤侵蚀强度图

区人类活动比较活跃。

从表4的数据看,妫水河流域的年平均侵蚀模数为1746.1(t/km2?a),总体上属轻度侵蚀的范围。 从图4侵蚀斑块的分布、破碎度和连接度来讲,微度侵蚀斑块尤其是分布于平原区的斑块,以大型斑块为主,连接度大,破碎度低;其它各种侵蚀类型镶嵌分布在微度侵蚀斑块中,由于受到微度侵蚀斑块的割裂,多为碎小斑块,连接度小,破碎度高,这些斑块主要分布在平原与山区的交界处。土壤流失强度较高的斑块细小破碎的分布格局,说明妫水河流域的土壤侵蚀治理有一定的难度,不利于采取统一治理措施和实施集中治理。

表3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面积统计结果

分级编号土壤侵蚀程度土壤侵蚀(像元数)所占百分比(%) 1微度297848164.08

2轻度50395510.84

3中度89585519.27

4强度209072 4.49

5极强度53173 1.14

6剧烈78530.17

总数4648389100.00

表4 遥感侵蚀强度等级估测侵蚀模数计算

遥感估测结果

侵蚀强度等级面积(km2)

遥感估测结果土壤侵蚀量计算

侵蚀模数参考指标(t/km2?a)

侵蚀强度标准中值

年侵蚀量(t)

年平均侵蚀模数

(t/km2?a)

1(微度)670.1<200~1000600402094.9

2(轻度)113.41000~25001750198432.3

3(中度)201.62500~50003750755877.7

4(强度)47.05000~80006500305767.8

5(极强度)11.98000~1500011500137585.1

6(剧烈) 1.8>150001500026503.9

合计1045.91826261.71746.1

4 结 语

(1)本项研究以TM遥感影像为主体信息源,利用植被指数模型快速获得植被覆盖度信息,该信息是水土保持治理和植被建设规划的一种依据。

(2)以植被覆盖度、坡度和土地类型为主要因子,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能快速完成妫水河流域的土壤侵蚀估测,并进行土壤侵蚀强度分级,获得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图,定量地估计了流域年平均侵蚀模数。但因缺少实地调查获得的年侵蚀模数,无法对遥感调查结果进行精度验证。

(3)遥感数据受季节的影响较大,因此,获得好的时相的遥感数据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的T M影像为初夏末的影像,山区植被已开始旺盛生长,但耕地农作物还没有覆盖地表,在此图像上耕地,尤其坡耕地与其它植被类型反差较大,易于从图像上识别出来,解译效果最佳。

(4)遥感技术是地学分析的工具和手段,可提供长期、动态和连续的大范围资料,因此,在森林水文学和水土保持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马超飞,马建文,布和敖斯尔.USL E模型中植被覆盖因子的遥感数据定量估算〔J〕.土壤保持通报,2000,21(4):6~9.

〔2〕 卜兆宏,孙金庄.土壤流失定量遥感方法及应用研究〔J〕.土壤学报,1997,34(3):235~245.

〔3〕 史德明.应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壤侵蚀动态的研究〔J〕.土壤学报,1996,33(1):48~57.

〔4〕 赵晓丽,张增祥,王长有,等.基于RS和GIS的西藏中部地区土壤侵蚀动态监测〔J〕.土壤保持学报,1999,5(2):44~50.

〔5〕 蔡继清,任智勇,李迎春.土壤侵蚀遥感快速调查中有关技术问题的商榷〔J〕.水土保持通报,2002,22(6):45~47.

〔6〕 唐世浩,朱启疆,周宇宇,等.一种简单的估算植被覆盖度和恢

219

第2期 谭炳香等:基于遥感数据的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快速估测方法

复北京信息的方法〔J 〕.中国图像图形学报,2003,8(A)(11):1304~308.

〔7〕 赵英时编著.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3.

Estimation of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Analysis of Soil Erosion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 for Guishuihe Drainage Basin

T A N Bing-xiang 1

,LI Zeng -yuan 1

,WAN G Y an-hui 2

,

YU Peng -tao 2,LIU Li -bing

3

(1.I nst o f Forest Resources Inf ormation T echnique ,Chinese A cademy of F orestry ,Beij ing 100091,China ;

2.Research I nst o f Forest Ecology ,Environment &Protection ,Chinese Academy of For estry ,

Beij ing 100091,China ;3.The W ater Resour ces A dministr ation o f

Yanqing County ,Beij ing 102100,China )

Abstract :Veg etation covera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creasing soil loss ,protecting environment and improving the standar d of living .T herefo re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dy namically estimate the soil erosion in large area for g uiding the environment pro tection activ ities.As the main infor matio n resources,remo te sensing data can be applied w idely for so il erosion estimation.In this paper,the main study focus on the metho ds of ex tracting veg etatio n co ver ag e and estim ating soil er osion by using rem ote sensing data,co mbining w ith other inv estig atio n inform ation,for Guishuihe Drainag e Basin,Yanqing co unty,Beijing.Firstly,the land-use map and veg etation coverage map of this basin w er e obtained using T M imag e and vegetation index model.Secondly,slo pe map w as created fro m DEM.Thirdly,based on the soil er osion intensity classification,soil ero sion intensity m ap w as obtained by ov erlay ing the maps of land -use,vegetation cov erag e and slope.Finally ,soil erosion modulus in this basin w a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erosion area and intensity.The soil er osion and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w ere quantitatively analy zed.T he result show s that the soil erosio n in Guishuihe Drainag e Basin is mainly in the very slight and slight degr ee,the area percentage of these 2erosio n intensities occupies 74.88%;w hile the erosion o f strong and very str ong degree are very lim ited,w ith an area percentage of less than 2%.T he soil erosion mo dulus for

w ho le basin w as estim ated as 1746.1t/km 2

?a.

Key words :Remote sensing ,Vegetation coverag e,Soil erosion,Drainage basin

220 遥 感 技 术 与 应 用 第20卷

土壤侵蚀评价遥感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8-12-30;修订日期: 2009-04-12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KZCX1-YW-08-03)和水利部,官厅密云水库上游水土保持遥感监测二期工程(HW-STB2004-03)资助 作者简介:张喜旺(1979),男,河南辉县人,博士生,主要从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水土保持方面的应用研究。E-mail:zxiwang@https://www.360docs.net/doc/df8530925.html, * 通讯作者: E-mail:wubf@https://www.360docs.net/doc/df8530925.html, 土壤侵蚀评价遥感研究进展 张喜旺,周月敏,李晓松,袁超,闫娜娜,吴炳方*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土壤侵蚀是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土地退化问题,对全世界范围内的农作物产量,土壤结构和水质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对侵蚀进行适当评估,了解其空间分布以及侵蚀程度,对政策的制定、治理措施的实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以遥感在土壤侵蚀中的应用为主线,介绍国内外多种土壤侵蚀评价方法,包括定性的判断和定量的计算。认为虽然遥感因其具有大面积重复观测能力,已经渗透到各种研究方法中,但无论是定性的方法还是定量的方法,遥感往往仅作为数据进行输入,而遥感的潜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遥感多源多时相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目的是使今后的研究更加重视遥感的空间分析和动态监测能力,以及多源多时相的特性,使遥感真正在方法论上发挥其在土壤侵蚀监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土壤侵蚀;遥感;DEM ;GIS 中图分类号:TP 79: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64-3945(2010)04-1010-08 Vol.41,No.4Aug.,2010 土壤通报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第41卷第4期2010年8月土壤侵蚀是发生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土体迁移过程,受到多种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水 蚀是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土地退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害,通过减少表土层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而降低土壤生产力[1],它通过对农作物产量、土壤结构以及水质[2,3]剧烈地影响着环境,并产生大量的经济损失,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通过沉积作用淤积江河、湖泊,损害基础设施,威胁人类安全。此外,侵蚀导致土壤以CO 2,CH 4的形式向大气中散射有机碳,从而影响全球变暖[4]。而全球变暖又反过来增强土壤侵蚀率[5]。因此,对侵蚀进行适当评估,了解其空间分布以及侵蚀程度,对政策的制定、治理措施的实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自从研究土壤侵蚀一个多世纪以来[6],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不同的侵蚀评价方法,包括定性的判断[7,8]以及定量的计算[9,10]。区域尺度的土壤侵蚀评价主要的困难在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数据的质量[11]。遥感具有规则重复观测能力,可以提供了大区域的同质数据[12,13],是进行环境和灾害动态监测的先进有效的技术手段,可以深刻地了解地表的特征及其变化。而侵蚀退化标志如地表裸露程度、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等是能够被遥感技术所记录和获取的,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遥感技术就被应用于土壤侵蚀调查。许多研究已经全面或部分地利用卫星遥感数据以许多不同的方式进行侵蚀评估,为方法的完善提供支 持,如光学影像对侵蚀特征[14]、植被[15]的研究,SAR 对地形[16]、 地表粗糙度[17]以及光学影像与SAR 结合对耕作方式的探测[18]等。而传统的土壤侵蚀遥感研究中主要是为了探测侵蚀特征和获取模型输入数据,遥感多源多时相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发挥,空间分析和动态监测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本文的目的是对土壤侵蚀评价中遥感的应用方法进行综述,并展望遥感在土壤侵蚀评价中发展趋势。 1 定性方法 1.1 目视判读 目视判读法(目视解译)主要是通过对遥感影像的判读,对一些主要的侵蚀控制因素进行目视解译后,根据经验对其进行综合,进而在叠加的遥感图像上直 接勾绘图斑(侵蚀范围), 标识图斑相对应的属性(侵蚀等级和类型)来实现的。目视解译是土壤侵蚀调查中基 于专家的方法中最典型的应用。这一方法利用对区域情况了解和对水土流失规律有深刻认识的专家,使用遥感影像资料,结合其它专题信息,对区域土壤侵蚀状况进行判定或判别,从而制作相应的土壤侵蚀类型图或强度等级图,其实质是对计算机储存的遥感信息和人所掌握的关于土壤侵蚀的其它知识、经验,通过人脑和电脑的结合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19]。我国水土保持部门于1985年使用该方法,采用M SS 影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第一次土壤侵蚀遥感调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SL190-96) 注:本表流失厚度系按土壤容重1.35g/cm3折算,各地可按当地土壤容重计算之。 土壤侵蚀程度分级指标* *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风蚀强度分级表*

*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风蚀沙漠化程度分级指标* 土壤盐渍化分级指标 石漠化程度评价表

降水酸度(酸雨)分级标准 换算H+浓度后,再以雨量加权求其平均值,得到pH年均值。以氢离子浓度来划分降水酸度等级。 土壤侵蚀敏感性影响的分级 各因素权重确定专家调查表

重要性为比较重要时,Xi为1;当因子i对土壤侵蚀重要性为明显重要时,Xi为3;当因子i对土壤侵蚀重要性为绝对重要时,Xi为5。 沙漠化敏感性分级指标 临界水位深度 应用地下水临界深度(即在一年中蒸发最强烈季节不致引起土壤表层开始积盐的最浅地下水埋藏深度),划分敏感与不敏感地区。 盐渍化敏感性评价

石漠化敏感性评价指标 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相对敏感性分级指标 间接影响的相对敏感性,即酸雨的间接影响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相对难易程度,它主要依赖于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有关的土壤物理化学特性,与地区的气候、土壤、母质、植被及土地利用方式等自然条件都有关系。生态系统的敏感性特征可由生态系统的气候特性、土壤特性、地质特性以及植被与土地利用特性来综合描述。本标准选用周修萍建立的等权指标体系,该体系反映了亚热带生态系统的特点,对我国酸雨区基本适用。 2、P为降水量,PE为最大可蒸发量。 3、A组岩石:花岗岩、正长岩、花岗片麻岩(及其变质岩)和其他硅质岩、粗砂岩、正石英砾岩、去钙砂岩、某些第四纪砂/漂积物;B组岩石:砂岩、页岩、碎屑岩、高度变质长英岩到中性火成岩、不含游离碳酸盐的钙硅片麻岩、含游离碳酸盐的沉积岩、煤系、弱钙质岩、轻度中性盐到超基性火山岩、玻璃体火山岩、基性和超基性岩石、石灰砂岩、多数湖相漂积沉积物、泥石岩、灰泥岩、含大量化石的沉积物(及其同质变质地层)、石灰岩、白云石。 4、A组土壤:砖红壤、褐色砖红壤、黄棕壤(黄褐土)、暗棕壤、暗色草甸土、红壤、黄壤、黄红壤、褐红壤、棕红壤;B组土壤:褐土、棕壤、草甸土、灰色草甸土、棕色针叶林土、沼泽土、

第10章土壤侵蚀调查与评价

第10章土壤侵蚀调查与评价 主要教学目标: 阐述土壤侵蚀调查目的及手段,使学生掌握土壤侵蚀调查步骤、调查内容及调查结果和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课堂及课下自学,参阅课外书及野外实习为辅。 主要内容: 第一节土壤侵蚀调查目的、手段及步骤 第二节不同种类侵蚀调查 第三节调查报告与结果分析 主要讲解内容 第一节土壤侵蚀调查目的、手段及步骤 土壤侵蚀调查就是依据一定的方法和规则,将调查范围划分成若干个具有一定面积的调查单元进行土壤侵蚀调查。 一般情况下划分土壤侵蚀调查单元所遵循的原则是土地利用现状和该土地所处的地貌部位相一致。通过调查分析影响土壤侵蚀的因子,制定出土壤侵蚀形式、土壤侵蚀程度的判定指标,并形成判定指标体系。进而根据制定的土壤侵蚀强度判读因子,判定出每种土壤侵蚀形式的潜在危险性(强度)。 根据调查得到的土壤侵蚀类型、土壤侵蚀形式及其分布特点、土壤侵蚀发生程度及其强度,对调查范围内的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特点、主要影响因素等作出评价。其成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土壤侵蚀调查评价报告;二是与土壤侵蚀相关的图面资料,包括土壤侵蚀形式分布图、土壤侵蚀程度图和土壤侵蚀强度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地面坡度图、沟系分布图等。 一、土壤侵蚀调查目的及手段 1.调查目的 我国山区、丘陵区及风沙区的自然条件复杂,土壤侵蚀类型和形式多样,通过土壤侵蚀调查,可查明调查地区土壤侵蚀特点、发展规律、形成原因,以及调查范围的水土资源

利用现状及土地利用状况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等。归结起来,土壤侵蚀调查的目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1)为防治措施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2)为水土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2. 调查手段 土壤侵蚀调查常用的手段有野外现地实测与访问、遥感资料人工判读解译、计算机判读解译等。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到有关部门收集有关资料和查阅档案材料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 二、土壤侵蚀调查步骤 根据土壤侵蚀调查内容,常常将调查工作分为几个步骤,每个步骤的主要侧重点虽然不同,但都是为了调查目的这个总目标服务的。一个完整的土壤侵蚀调查工作可分为准备工作、资料收集与整理、土壤侵蚀调查、土壤侵蚀分析与评价等几个阶段。 1. 资料收集与整理 影响土壤侵蚀的有自然因素和人为不合理的各种活动。因此在进行基本资料的收集时也要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这两个方面,其中包括有关土壤侵蚀的文字及相关的图表。同时对已有土壤侵蚀情况和水土保持措施等也应作为资料收集的对象。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要随时进行整理工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供土壤侵蚀调查分析使用。 (1)自然条件 影响土壤侵蚀的自然条件一般包括气象、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等。另外,该地历史上发生过土壤侵蚀灾害如山洪、泥石流等情况也应作为资料收集的范围之内。 (2)社会经济条件 社会经济方面的资料包括调查区所属行政区划(省、地、县、乡、村),人口、劳力、农村产业结构、农、林、牧、副各业产业情况、土地总面积及其利用现状、劳动技术装备程度、人民生活水平等。土壤侵蚀危害及已有防治措施,土壤侵蚀防治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等。 (3)土壤侵蚀资料 有些地区可能作过土壤侵蚀调查方面的工作,此时应收集前人的工作成果,包括调查范围(有时可能是调查范围内的一部分)内的土壤侵蚀类型、形式,各土壤侵蚀形式的发生程度及其发展强度,不同土壤侵蚀形式的分布等。 第二节不同种类侵蚀调查

遥感影像预处理

遥感影像预处理 预处理是遥感应用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目前的技术也非常成熟,大多数的商业化软件都具备这方面的功能。预处理的大致流程在各个行业中有点差异,而且注重点也各有不同。 本小节包括以下内容: ? ? ●数据预处理一般流程介绍 ? ? ●预处理常见名词解释 ? ? ●ENVI中的数据预处理 1、数据预处理一般流程 数据预处理的过程包括几何精校正、配准、图像镶嵌与裁剪、去云及阴影处理和光谱归一化几个环节,具体流程图如图所示。 图1数据预处理一般流程 各个行业应用会有所不同,比如在精细农业方面,在大气校正方面要求会高点,因为它需要反演;在测绘方面,对几何校正的精度要求会很高。 2、数据预处理的各个流程介绍

(一)几何精校正与影像配准 引起影像几何变形一般分为两大类:系统性和非系统性。系统性一般有传感器本身引起的,有规律可循和可预测性,可以用传感器模型来校正;非系统性几何变形是不规律的,它可以是传感器平台本身的高度、姿态等不稳定,也可以是地球曲率及空气折射的变化以及地形的变化等。 在做几何校正前,先要知道几个概念: 地理编码:把图像矫正到一种统一标准的坐标系。 地理参照:借助一组控制点,对一幅图像进行地理坐标的校正。 图像配准:同一区域里一幅图像(基准图像)对另一幅图像校准 影像几何精校正,一般步骤如下, (1)GCP(地面控制点)的选取 这是几何校正中最重要的一步。可以从地形图(DRG)为参考进行控制选点,也可以野外GPS测量获得,或者从校正好的影像中获取。选取得控制点有以下特征: 1、GCP在图像上有明显的、清晰的点位标志,如道路交叉点、河流交叉点等; 2、地面控制点上的地物不随时间而变化。 GCP均匀分布在整幅影像内,且要有一定的数量保证,不同纠正模型对控制点个数的需求不相同。卫星提供的辅助数据可建立严密的物理模型,该模型只需9个控制点即可;对于有理多项式模型,一般每景要求不少于30个控制点,困难地区适当增加点位;几何多项式模型将根据地形情况确定,它要求控制点个数多于上述几种模型,通常每景要求在30-50个左右,尤其对于山区应适当增加控制点。

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城市土地资源

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城市土地资源 2007-11-12 | 作者:天津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 | 来源:国土资源信息化 | 【大中小】【打印】【关 闭】 准确、现势的土地利用信息,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计划和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及时准确掌握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是加强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动态管理、确保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切实保护耕地的必要前提条件。然而,常规手段难以快速反映土地资源利用变化的现状、分布、特征及其发展趋势,难以有效地监测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难以及时发现、查处和控制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不利于动态开放型城市土地系统的建立、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土地集约化经营。 近年来,随着卫星遥感影像分辨率的提高,为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对快速、动态、现势、精准的城市土地利用信息需求提供了支持。可以说,城市遥感正在向我们悄悄走来,卫星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上的应用,将带动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方式的变革。2001 年,我们利用SPOT 和TM 图像按季进行四次土地利用卫星遥感动态监测工作,为天津市耕地保护、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土地执法监察提供了大量的动态变化信息,在此基础上,又在市域湿地保护、市域主要公路两侧建筑物变化、中心城区扩展和变化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土地利用卫星遥感动态监测 1999 年,国土资源部开始对部分大、中城市进行卫星遥感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工作(一年一次)。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土地利用增速较快,为了更好地掌握城市土地利用现状,从2001 年起,我们每年按季进行四次市域土地利用卫星遥感动态监测,从监测效果看,像天津这样的直辖市,每年进行四次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十分必要。 2001 年前三季度动态监测变化信息分为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新增建设用地占用非耕地和可疑变化用地三类。在总结2001 年前三季度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土地管理需要,第四季度增加荒地、建设用地、水域变为耕地和新增坑塘水面占用耕地两类解译信息。 第一季度卫星遥感动态监测报告362 块变化图斑,实地变化274 块,实地未变化88 块。实地变化的图斑中,增量建设占用土地100块,存量建设用地内部变化83 块,农业结构调整用地91 块。其中养殖业用地20 块,蔬菜大棚、地膜用地71 块。存量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塘沽经济开发区和城市建成区内,增量建设用地项目超过半数使用耕地,相当部分建设用地没有审批手续。 第二季度卫星遥感动态监测报告289 块变化图斑,实地发生变化241 块,实地未发生48 块。实地变化图斑中,增量建设占用土地165 块,存量建设用地内部变化50 块,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26 块。其中养殖业用地巧块,蔬菜大棚和地膜用地H 块,存量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塘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汉沽区城市建成区内,增量建设使用耕地比例加大,增量建设用地未批先建现象较多,农业结构调整用地增速较快。

土壤侵蚀监测新方法的新技术

土壤侵蚀监测新方法的新技术 (一)中国土壤状况 土壤是地球的皮肤, 在自然力和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土壤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剥蚀、分离、搬运、沉积, 形成土壤侵蚀。土壤侵蚀不仅造成诸如土壤养分流失、土地退化等原生问题, 还带来诸如洪水泛滥、河道淤积、水体面源污染等次生环境问题, 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中国是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的土壤侵蚀面积高达49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51.2%.在漫长的时间里,由于遭到人类不当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致使土壤侵蚀加剧.随着人口增长、资源缺乏、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等问题的出现,人们为了满足人类社会发展之需,对土地资源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制约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土壤侵蚀问题显得更为严峻. (二)土壤监测的意义 土壤侵蚀监测对土壤侵蚀发生、发展、危害及水土流失防治效益进行调查、观测和分析, 为认识水土流失现状、研究土壤侵蚀规律、制订水土流失防治规划、设计水土保持措施、评价水土保持效益和行政监督执法提供指导。 (三)土壤监测的方法及特点 自开始土壤侵蚀研究以来, 土壤侵蚀监测技术不断发展。1882 年德国土壤学家建立了微型径流观测小区, 开拓了土壤侵蚀定量监测的历史。径流观测小区的出现和迅速发展, 积累了大量的观测数据, 为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常规土壤侵蚀监测方法主要包括调查法、径流小区法、侵蚀针法、水文法、模型估算法和遥感解译法等。常规方法野外工作量大、效率低、周期长, 不能适应现代土壤侵蚀监测高时效性、自动化、系统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现代认识和技术水平的发展, 土壤侵蚀监测技术出现多学科的交叉结合, 监测精度也由定性到半定量、定量和精确定量的提升。先进的多元数据遥感监测、航拍技术、多孔径雷达技术、光电探测技术等开始融入土壤侵蚀监测领域。这里主要介绍现代地形测量、核素示踪、沉积泥沙反演和现代原位监测等现代土壤侵蚀监测方法

土壤侵蚀模数

2.1.2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 (1)土壤侵蚀容许量标准 土壤侵蚀容许量是指在长时期内能保持土壤肥力和维持土地生产力基本稳定的最大土壤流失量。 因为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各地区的成土速度也不相同,该标准规定了我国主要侵蚀类型区的土壤容许流失量: 侵蚀类型区土壤容许流失量 Et/(km ·a)] 西北黄土高原区1 ooo 东北黑土区200 北方土石山区200 南方红壤丘陵区500 西南土石山区500 (2)水力侵蚀强度分级 强度分级平均侵蚀模数[t/(km ·a)] 微度侵蚀<2O0,500,1 000 轻度侵蚀200,500,1 000~2 500 中度侵蚀2 500~5 000 强度侵蚀5 000~8 000 极强度侵蚀8 000~1 5 000 剧烈侵蚀>1 5 000 (3)风蚀强度分级 风蚀强度分级按地表植被覆盖度、年肼蚀厚度和侵蚀模数三项指标划分。 强度分级植被覆盖度年风蚀厚度侵蚀模数 ( ) (ram) [t/(km。·a)] 微度>70 <2 <200 轻度70~50 2~1O 200~2 500 中度5O~30 1O~25 2 5OO~5 000 强度3O~10 25~50 5 000~8 000 极强度<10 50~100 8 000~15000 剧烈<1O >100 >1 5 000 除此外,还有面蚀、沟蚀、重力侵蚀等分级标 准,此处不一一赘述。 土壤侵蚀强度划分标准: “水”和“土”是水土流失的两个漉失主体,水土流失归根结底是土地表屡的侵蚀和水的流失。而评价水土流失程度的量化指标,即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应同时包括两个流失主体的强度指标。我国目前采用的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做为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不仅混淆丁水土

遥感数据处理实习报告

影像融合与目视解译的结果分析 张媛媛1103070526 黄朵燕1103070523 徐雪歌1103070517 布尔兰1103070531 一、三种影像融合方法的效果比较 1、Gram-Schmidt效果分析 A、定性分析 根据上面两幅图,其中左图为融合后的影像,右图为原始影像,左图显示的部分即为右图的绿框部分,从这两幅图来看:Gram-Schmidt方法融合的影像色彩变化不明显,两幅图的色彩效果很类似B、定量分析 如上图,第一个为Gram-Schmidt方法融合的影像的数据,第二个为原始的影像数据,从上面的两幅图可以看出:除了最小值变化很明显之外,影像的最大值和平均值变化都很小,两个影像的最小方差也很接近 下面两幅图分别为融合影像和原始影像的直方图:

从上面两张直方图可以看出:除了绿色部分变化稍微明显之外,其他部分的变化均不明显 2、pc效果分析 A、定性分析 上图左图为pc方法融合的影像,右图为原始影像,从色彩显示结果来看,色彩稍微有点变化,但不是特别明显。 B、定量分析

第一个为pc融合后的影像数据,第二个为原始的影像数据,从上面的图可以看出,除了最小值的变化稍微有点变化外,最大值和平均值的变化都特别小,最小的方差的差异也很小 下面再看两幅影像的直方图: 从上面的直方图来看,除了白色曲线的峰值有较大差异外,另外两条曲线的变化并不明显 3、CN效果分析 A、定性分析 从上面这两幅图可以明显看出CN影像融合方法色彩变化很明显,且亮度的变化也比较明显 B、定量分析

第一张图为CN融合后影像的数据,第二张图片是原始影像的数据,从图片上可以看出不管是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和最小方差,影像融合前后的差异都很小,变化都及其不明显 下面为两个影像的直方图: 从上面这两张图可以看出除了红色曲线部分变化较为明显之外,其他两条曲线的变化都不明显二、地物的目视解译及其识别依据 5种地物的名称及其识别依据如下表所示: 三、监督分类 1、平行管道分类成果

遥感影像处理步骤

一.预处理 1.降噪处理 由于传感器的因素,一些获取的遥感图像中,会出现周期性的噪声,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消除或减弱方可使用。 (1)除周期性噪声和尖锐性噪声 周期性噪声一般重叠在原图像上,成为周期性的干涉图形,具有不同的幅度、频率、和相位。它形成一系列的尖峰或者亮斑,代表在某些空间频率位置最为突出。一般可以用带通或者槽形滤波的方法来消除。 消除尖峰噪声,特别是与扫描方向不平行的,一般用傅立叶变换进行滤波处理的方法比较方便。 (2)除坏线和条带 去除遥感图像中的坏线。遥感图像中通常会出现与扫描方向平行的条带,还有一些与辐射信号无关的条带噪声,一般称为坏线。一般采用傅里叶变换和低通滤波进行消除或减弱。

2.薄云处理 由于天气原因,对于有些遥感图形中出现的薄云可以进行减弱处理。 3.阴影处理 由于太阳高度角的原因,有些图像会出现山体阴影,可以采用比值法对其进行消除。二.几何纠正

通常我们获取的遥感影像一般都是Level2级产品,为使其定位准确,我们在使用遥感图像前,必须对其进行几何精纠正,在地形起伏较大地区,还必须对其进行正射纠正。特殊情况下还须对遥感图像进行大气纠正,此处不做阐述。 1.图像配准 为同一地区的两种数据源能在同一个地理坐标系中进行叠加显示和数学运算,必须先将其中一种数据源的地理坐标配准到另一种数据源的地理坐标上,这个过程叫做配准。 (1)影像对栅格图像的配准 将一幅遥感影像配准到相同地区另一幅影像或栅格地图中,使其在空间位置能重合叠加显示。 (2)影像对矢量图形的配准 将一幅遥感影像配准到相同地区一幅矢量图形中,使其在空间位置上能进行重合叠加显示。2.几何粗纠正

土壤侵蚀强度划分标准:

(1)土壤侵蚀容许量标准 土壤侵蚀容许量是指在长时期内能保持土壤肥力和维持土地生产力基本稳定的最大土壤流失量。 因为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各地区的成土速度也不相同,该标准规定了我国主要侵蚀类型区的土壤容许流失量: 侵蚀类型区土壤容许流失量 Et/(km ·a)] 西北黄土高原区 1 ooo 东北黑土区200 北方土石山区200 南方红壤丘陵区500 西南土石山区500 (2)水力侵蚀强度分级 强度分级平均侵蚀模数[t/(km ·a)] 微度侵蚀<2O0,500,1 000 轻度侵蚀200,500,1 000~2 500 中度侵蚀2 500~5 000 强度侵蚀5 000~8 000 极强度侵蚀8 000~1 5 000 剧烈侵蚀>1 5 000 (3)风蚀强度分级 风蚀强度分级按地表植被覆盖度、年肼蚀厚度和侵蚀模数三项指标划分。 强度分级植被覆盖度年风蚀厚度侵蚀模数 ( ) (ram) [t/(km。·a)] 微度>70 <2 <200 轻度70~50 2~1O 200~2 500 中度5O~30 1O~25 2 5OO~5 000 强度3O~10 25~50 5 000~8 000 极强度<10 50~100 8 000~15000 剧烈<1O >100 >1 5 000 除此外,还有面蚀、沟蚀、重力侵蚀等分级标 准,此处不一一赘述。

“水”和“土”是水土流失的两个漉失主体,水土流失归根结底是土地表屡的侵蚀和水的流失。而评价水土流失程度的量化指标,即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应同时包括两个流失主体的强度指标。我国目前采用的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做为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不仅混淆丁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且也是片面的、不准确的和不严肃的,有必要进行修改和完善笔者认为: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应该体现同时含有两个流失主体的强度分级标准,缺一不可。 我国一些人习惯上将水土流失称为土壤侵蚀,把二者等同起来,混淆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为准确理解和认识水土流失的含义造成了混乱。因此,有必要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水土流失的定义笔者在前面已阐述过了,那么什么是土壤侵蚀呢?土壤侵蚀是指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以及其它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它地面组成物质如岩屑、松散岩层等,被破坏、剥蚀、运转、沉积的过程。很显然,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是完垒不同的两个概念,它们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字面含义上的不同,更重要的区别在于侵蚀或流失的主体不。水土流失的流失主体包括“水”和“土”两个主体,而 土壤侵蚀仅指“土” 一个主体。同样水土流失同土壤侵蚀之闻也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土壤侵蚀是一种特定的水土流失形式,土壤侵蚀包括在其内。也可以说土壤侵蚀是狭义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可以做为相对独立的概念来使用,但决不可以将水土流失称为土壤侵蚀。 许多词汇和术语,随着时时的推移,人类文明程度、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人类的认识不断深化,其内涵在不断地外延、扩大、深化和演变,即广义化。广义化的词汇和术语与最初的本意已有了较大变化,甚至大相径庭。水土流失这个应用非常广泛的专业术语,随着水土保持事业的迅猛发展也广义化。因此,们应从广义的角度来认识理解它的内涵,如果仅从字面上咬文嚼字,或狭隘地理解它的含义,就会使人们误人死胡同而不能自拔,使本来非常明晰的概念变得复杂化。比如,对土壤侵蚀中“侵蚀” 的理解,不能仅从字面上理解为侵蚀破坏、侵蚀腐蚀,而应广义地理解为侵蚀破坏、剥离、转移、流失等,也就是说土壤侵蚀就是土壤流失。比如,对水土流失一词中的土”不能仅仅指生长植物的土壤,还应包括土壤母质、岩屑等地面其它组成物质和各种养分物质。再比如,对于引起水土流失的外力除了水力、风力、重力、温度等自然力外.人类的不台理的生产活动如开、修路、毁林开荒等行为,改变原地形地貌,损坏了地表植被,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或加剧了水土流失,那么人类不台理的生产活动也应该称为是引起水土流失的外力。还有许多用广义论来认识水土流失内涵的例子,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国水土流失强度分类分级标准,实际上是用土壤侵蚀强度分类分级标准来代替的,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土壤侵蚀的因素: 190—96),对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土壤侵蚀强 度、侵蚀土壤程度分级等做了规定。 2.1.1 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 按土壤侵蚀的外营力不同种类将全国土壤侵蚀

遥感卫星图像处理方法

北京揽宇方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遥感卫星图像处理方法 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获得了大量的遥感影像数据,如何从这些影像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对象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但是传统的方法不能满足人们已有获取手段的需要,另外GIS的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强大的地理数据管理平台,GIS数据库包括了大量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以及未被人们发现的存在于这些数据中的知识。将GIS技术引入遥感图像的分类过程,用来辅助进行遥感图像分类,可进一步提高了图像处理的精度和效率。如何从GIS数据库中挖掘这些数据并加以充分利用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GIS支持下的遥感图像分析特别强调RS和GIS的集成,引进空间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SDM&KDD)技术,支持遥感影像的分类,达到较好的结果,专家系统表明了该方法是高效的手段。 遥感图像的边缘特征提取观察一幅图像首先感受到的是图像的总体边缘特征,它是构成图像形状的基本要素,是图像性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图像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取和检测边缘特征是图像特征提取的重要一环,也是解决图像处理中许多复杂问题的一条重要的途径。遥感图像的边缘特征提取是对遥感图像上的明显地物边缘特征进行提取与识别的处理过程。目前解决图像特征检测/定位问题的技术还不是很完善,从图像结构的观点来看,主要是要解决三个问题:①要找出重要的图像灰度特征;②要抑制不必要的细节和噪声;③要保证定位精度图。遥感图像的边缘特征提取的算子很多,最常用的算子如Sobel算子、Log算子、Canny算子等。 1)图像精校正 由于卫星成像时受采样角度、成像高度及卫星姿态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造成原始图像非线性变形,必须经过几何精校正,才能满足工作精度要求一般采用几何模型配合常规控制点法对进行几何校正。 在校正时利用地面控制点(GCP),通过坐标转换函数,把各控制点从地理空间投影到图像空间上去。几何校正的精度直接取决于地面控制点选取的精度、分布和数量。因此,地面控制点的选择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即:地面控制点应当均匀地分布在图像内;地面控制点应当在图像上有明显的、精确的定位识别标志,如公路、铁路交叉点、河流叉口、农田界线等,以保证空间配准的精度;地面控制点要有一定的数量保证。地面控制点选好后,再选择不同的校正算子和插值法进行计算,同时,还对地面控制点(GCPS)进行误差分析,使得其精度满足要求为止。最后将校正好的图像与地形图进行对比,考察校正效果。 2)波段组合及融合 对卫星数据的全色及多光谱波段进行融合。包括选取最佳波段,从多种分辨率融合方法中选取最佳方法进行全色波段和多光谱波段融合,使得图像既有高的空间分辨率和纹理特性,又有丰富的光谱信息,从而达到影像地图信息丰富、视觉效果好、质量高的目的。 3)图像镶嵌

土壤侵蚀

名词解释 1土壤侵蚀:土壤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3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4搬运作用:是指地表和近地表的岩屑和溶解质等风化物被外营力搬往他处的过程,是自然界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 5剥蚀作用:各种外营力作用(包括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后的物质搬离原地,这一过程或作用称为剥蚀作用。 6土壤侵蚀程度:是指任何一种土壤侵蚀形式在特定外营力种类作用和一定环境条件影响下,自其发生开始,截止到目前为止的发展状况。 7土壤侵蚀强度:所指的是某种土壤侵蚀形式在特定外营力种类作用和其所处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种土壤侵蚀形式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8容许土壤流失量:是指小于或等于成土速度的年土壤流失量。 9泥石流:实际上是水体和土体及土体中部分空气(极少量,可忽略不计)相互充分作用后,在沟谷内或坡地上沿坡面(含自然坡面和压力坡)运动的流体。 10混合侵蚀:指在水流冲击力和重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侵蚀类型。 11沙尘暴: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千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 12水力侵蚀:是在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的作用下,土壤、土体或其它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它是土壤侵蚀的重要类型。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关于批准发布水利行业标准的公告 2008年第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等两项标准为水利行业标准,现予以公布。 2006年9月9日 序号标准 编号标准名称替代 标准号 发布日期实施日期 1SL 190-2007 土壤侵蚀分类分 级标准 SL 190-96 2008,01, 04 2008,04, 04 2SL 419-2007 水土保持试验规 程 SL 239-87 同上同上二○○八年一月四日 前言 根据水利部2002年批准的水利技术标准修定计划,按《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1-2002),对《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进行了修订。 本标准共5章和2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土壤侵蚀类型分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土壤侵蚀程度分级。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

1、取消了原标准附录A中的表A1和表A 2、附录B中的B6和B8; 2、改变了原标准的用词和用于说明、重新整合了附录B的内容; 3、将原标准土壤侵蚀强度分级中的“强度”、“极强度”、分别改为“强烈”、“极强烈”,以免混淆概念。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本标准参编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 长江水利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廷辅段巧甫华绍祖史德明徐传早佟伟力宁堆虎 鲁胜力秦百顺余剑如郭素彦张长印陈法扬史学正 李靖王莹冯伟常丹东王海燕苏仲仁张大全 丛佩娟李琦 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蔡强国 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窦以松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快推进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与应用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42号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与应用的通知 国土资厅发〔2012〕4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单位,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机关各司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部署,现就加快推进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以下简称“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与应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明确总体要求 (一)总体进度要求。2012年底前,基本完成省级和部分市级“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部综合监管平台进一步完善拓展;2013年底前,完成半数以上的市级“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省级综合监管平台得到进一步完善拓展。到“十二五”末,市级以上“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全面建成,并在各级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管理决策、监测监管、形势分析、社会服务中得到制度化、常态化应用。 (二)总体任务要求。部信息办、信息中心负责相关技术标准的梳理、完善和推广,对全国“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进行技术指导。部机关各司局和土地督察机构要充分运用“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提升管理效能,根据各自的监管职责提出完善和拓展的需求。部信息中心、地调局、规划院等单位要做好数据保障、系统建设与运行维护等服务工作。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明确本级监管的目标和重点,各业务主管部门结合各自的监管职责提出建设需求,在本级技术部门的配合下,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统筹部署、推进“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统筹推进省以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与应用,协助部层面做好系统部署、信息汇集与上报。 二、加快推进“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建设 (一)明确“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建设的主要内容。“一张图”核心数据库是基于统一的基础地理空间参考,以高分辨率正射遥感影像为统一的数据本底,整合、关联和分层叠加各类土地、地质矿产基础数据的国土资源数据体系。开展“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建设,必须在各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统一的软硬件环境支撑下,遵循统一的数据库标准规范,统筹推进、分步实施。各类管理信息系统都要纳入本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运行维护,产生的管理业务数据整合在“一张图”核心数据库中。按照“一数一源”的原则,加强对本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各类数据资源的统筹、梳理和集成,一项业务只能有一套数据,确保各类业务数据的唯一性。

遥感数据预处理

遥感讲座——遥感影像预处理 据预处理是遥感应用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目前的技术也非常成熟,大多数的商业化软件都具备这方面的功能。预处理的大致流程在各个行业中有点差异,而且注重点也各有不同。下面是预处理中比较常见的流程。 1、数据预处理一般流程 数据预处理的过程包括几何精校正、配准、图像镶嵌与裁剪、去云及阴影处理和光谱归一化几个环节,具体流程图如图所示。 各个行业应用会有所不同,比如在精细农业方面,在大气校正方面要求会高点,因为它需要反演;在测绘方面,对几何校正的精度要求会很高。 2、数据预处理的各个流程介绍 (一)几何精校正与影像配准 引起影像几何变形一般分为两大类:系统性和非系统性。系统性一般有传感器本身引起的,有规律可循和可预测性,可以用传感器模型来校正;非系统性几何变形是不规律的,它可以是传感器平台本身的高度、姿态等不稳定,也可以是地球曲率及空气折射的变化以及地形的变化等。 在做几何校正前,先要知道几个概念: 地理编码:把图像矫正到一种统一标准的坐标系。 地理参照:借助一组控制点,对一幅图像进行地理坐标的校正。 图像配准:同一区域里一幅图像(基准图像)对另一幅图像校准

影像几何精校正,一般步骤如下, (1)GCP(地面控制点)的选取 这是几何校正中最重要的一步。可以从地形图(DRG)为参考进行控制选点,也可以野外GPS测量获得,或者从校正好的影像中获取。选取得控制点有以下特征: 1、GCP在图像上有明显的、清晰的点位标志,如道路交叉点、河流交叉点等; 2、地面控制点上的地物不随时间而变化。 GCP均匀分布在整幅影像内,且要有一定的数量保证,不同纠正模型对控制点个数的需求不相同。卫星提供的辅助数据可建立严密的物理模型,该模型只需9个控制点即可;对于有理多项式模型,一般每景要求不少于30个控制点,困难地区适当增加点位;几何多项式模型将根据地形情况确定,它要求控制点个数多于上述几种模型,通常每景要求在30-50个左右,尤其对于山区应适当增加控制点。 (2)建立几何校正模型 地面点确定之后,要在图像与图像或地图上分别读出各个控制点在图像上的像元坐标(x,y)及其参考图像或地图上的坐标(X,Y),这叫需要选择一个合理的坐标变换函数式(即数据校正模型),然后用公式计算每个地面控制点的均方根误差(RMS)根据公式计算出每个控制点几何校正的精度,计算出累积的总体均方差误差,也叫残余误差,一般控制在一个像元之内,即RMS<1。 (3)图像重采样 重新定位后的像元在原图像中分布是不均匀的,即输出图像像元点在输入图像中的行列号不是或不全是正数关系。因此需要根据输出图像上的各像元在输入图像中的位置,对原始图像按一定规则重新采样,进行亮度值的插值计算,建立新的图像矩阵。常用的内插方法包括: 1、最邻近法是将最邻近的像元值赋予新像元。该方法的优点是输出图像仍然保持原来的像元值,简单,处理速度快。但这种方法最大可产生半个像元的位置偏移,可能造成输出图像中某些地物的不连贯。 2、双线性内插法是使用邻近4个点的像元值,按照其距内插点的距离赋予不同的权重,进行线性内插。该方法具有平均化的滤波效果,边缘受到平滑作用,而产生一个比较连贯的输出图像,其缺点是破坏了原来的像元值。 3、三次卷积内插法较为复杂,它使用内插点周围的16个像元值,用三次卷积函数进行内插。这种方法对边缘有所增强,并具有均衡化和清晰化的效果,当它仍然破坏了原来的像元值,且计算量大。 一般认为最邻近法有利于保持原始图像中的灰级,但对图像中的几何结构损坏较大。后两种方法虽然对像元值有所近似,但也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图像原有的几何结构,如道路网、水系、地物边界等。

基于遥感数据的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快速估测方法_谭炳香

收稿日期:2004-07-12;修订日期:2005-01-18 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官厅库区土壤水分承载量及植被恢复机理研究”(6011003)。 作者简介:谭炳香(1966-),女,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遥感在林业中的应用,现主要从事遥感和GIS 技术的森林资源监测与评估,森林参 数遥感估测等方面的研究。 基于遥感数据的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快速估测方法 谭炳香1,李增元1,王彦辉2,于澎涛2,柳立兵3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91;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 研究所,北京 100091;3.北京市延庆县水利局水土保持工作站,北京 102100) 摘要:以北京延庆县境内的妫水河流域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遥感数据的土壤侵蚀强度快速估测方法。首先,利用遥感数据和植被指数模型提取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信息和植被覆盖度信息;其次,利用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生成坡度图;然后,结合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指标,将坡度图与土地类型图、植被覆盖度图空间叠加,判断和计算侵蚀强度等级,结果获得了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图;最后,计算了流域的年平均侵蚀模数。结果表明,妫水河流域的土壤侵蚀以微度和轻度为主,所占面积比例为74.88%,极度和剧烈侵蚀很少,不到总面积的2%。整个流域的年侵蚀模数估计为1746.1t /km 2·a 。关 键 词:遥感;植被覆盖;土壤侵蚀;流域 中图分类号:TP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323(2005)02-0215-06 1 引 言 植被具有截持降雨、减缓径流、保土固土等生态功能,尤其是对控制土壤流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植被盖度(特别是地面覆盖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土壤流失的强弱。已有的大量对比观测和试验发现,植被防治土壤侵蚀的能力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而增强。在其它条件一定时,侵蚀量与植被覆盖度成反比关系〔1〕。因此,进行植被覆盖调查和监测,是预测水土流失和制定水土保持规划的最基础的工作。但是,常规的植被覆盖地面调查费时、费力、成本高,而且不利于大范围的植被监测调查。近些年来,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植被覆盖信息的提取提供了可靠的技术途径。相对于传统的地面调查,遥感方法具有耗资少、周期短、覆盖广等特点,遥感信息已成为无实测资料的广大地区植被覆盖估算的一种极其重要的信息源〔2~5〕。目前,有关植被覆盖的遥感研究主要集中在植被类型分类制图方面,而对植被覆盖度的应用研究相对不足。 应用遥感技术能够及时、快速地获取流域内的大范围区域植被覆盖和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分布状 况,为流域水土保持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加强水源涵养型植被建设,改善水源区生态环境,增强植被的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护功能。因此,本文以北京市延庆县 的妫水河流域为例,试图提出一种基于遥感数据的土壤侵蚀强度快速估测方法,包括流域植被覆盖遥感监测、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图绘制、流域年平均侵蚀模数计算等环节。 2 试验区及其数据获取 2.1 试验区概况 官厅水库是北京市仅次于密云水库的第二大水源,是首都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的重点地区。妫水河是官厅水库的一级流域和主要水源之一,主要分布在北京市延庆县境内,代表着华北半干旱区的水源地,具有相对丰富的前期调查研究基础,开展华北半干旱区水源涵养型植被研究较为理想。妫水河流域是官厅水库主要水源之一,位于北京延庆县境内。延庆县属延怀盆地的一部分,北、东、南三面环山,一般海拔600~800m ,西面是官厅水库。平原面积5.4万hm 2,占总面积的27.2%,山区面积14.5万hm 2,占总面积的72.8%,是华北平原到坝 第20卷 第2期2005年4月 遥 感 技 术 与 应 用 REM OT E S EN SING TEC HNOLOGY AND APPLICA TION Vol .20 No .2Apr .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