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成像的定性分析

眼球成像的定性分析

第23卷第10期

2007年

中学生物学

MiddleSchoolBiology

Vol.23No.10

2007

文件编号:1003-7586(2007)10-0009-01

眼球成像的定性分析

张厚玲(山东省滕州市滕北中学277500)

模拟眼球成像是初中生物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九年级复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仍然很困惑:眼球的晶状体到底怎样调节才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近视眼为什么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远视眼为什么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各种版本的新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七年级,凸透镜成像原理在八年级,这样学习眼球成像时只能用凸透镜、白纸板、蜡烛实验一下,不能定性地分析,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一些障碍。迎中考复习这部分内容时,我指导学生试着画以下的图解,从本质上看到了眼球成像的原理。

我们用椭圆形表示凸透镜或晶状体,3个凸透镜的光心在一条直线上,F表示焦点,晶状体左侧的表示物距,右侧的代表像距,从图1中焦距可知,晶状体的凸度大小依次是:图1-b>图1-a>图1-c。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物体发射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时,平行线经折射后过焦点,过光心的不变。因为眼球成像必须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物距必须大于2倍的焦距。

对眼球来说,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的距离不变,即像距不变,假设物体在A处正好成像在视网膜上,那么M处的物体即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方,N处的物体即近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后方,眼睛是不能看到的。要想看清N处即B处的物体,只好增大晶状体的凸度,使焦距缩小,像距不变(图1-b),B处的物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人体就可看到近处的物体了。同理缩小晶状体的凸度,我们就可看到远处的物体(图1-c)。

我们可以用图1-b表示近视眼的成像原理,正常眼在A处看到的物体,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如C'),只好将物体靠近晶状体(如B),像才能落在视网膜上。所以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同理也可用图1-c解释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却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比较A、B、D三处可知,同样都可看到的物体,物距越远,成像越小。利用这个道理可以解释天上的飞机看起来为什么那么小。

图形看似复杂,实际上画起来很简单。利用这个图形眼球成像的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图1凸镜成像示意图

_模拟眼球成像及探究近视形成_教学设计_高建英

所学知识是解答试题的关键。 解析:(1)根据反射弧的突触结构和神经节分析,a为感受器,b为效应器。脊髓的低级中枢要受大脑皮层控制。(2)图中的1表示突触小泡,神经递质通过胞吐作用释放,依赖生物膜一定的流动性。(3)神经纤维未兴奋时为静息电位,即外正内负,兴奋时为动作电位,即外负内正,故②为兴奋部位。兴奋传递方向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即②→①,与膜内电流方向一样。(4)兴奋在突触的传递具有单向性,即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兴奋在突触的传递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1)a大脑皮层(高级中枢)(2)突触小泡流动(3)②②→①内(4)单向传递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在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和解题思路,对经典综合题型进行归类总结,找出解题规律,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新旧知识,做到温故知新;让课内外知识触类旁通,并与其他知识相互渗透。这样既丰富了生物教学内容,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笔者从学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4个方面,组织“通过神经系统调节”专题的复习课教学,其教学重心是以典型试题带动知识复习。要做到这样,还需要教师研究新课程,积极探索新课程复习课的创新设计。 第32卷第4期 2016年 中学生物学 Middle School Biology Vol.32No.4 2016 文件编号:1003-7586(2016)04-0025-02 “模拟眼球成像及探究近视形成”教学设计 高建英(无锡市堰桥初级中学江苏无锡214174)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六章第二节“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的第二课时。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主要依赖视觉,而视觉的形成属于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 —反射,这对人们一出生就知道用眼睛看外面的世界这一常态来说是一种思维的转变。本节内容还涉及物理学知识,先通过凸透镜成像实验原理帮助学生理解眼球成像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近视的特点及原因,通过活动使学生在了解近视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用眼卫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预防近视的形成。本节的重点是视觉的形成,难点是探究近视形成的原因。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视觉形成的过程;描述近视的形成及矫正方法。 能力目标:模拟眼球成像及探究近视形成的过程中形成分析问题及进行探究活动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养成科学用眼的习惯。 3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可分三个板块:借助凸透镜成像原理,说出视觉形成的过程;通过探究近视形成,理解近视形成的原因;通过探究实验及分析现象,养成科学用眼的习惯。眼球成像的过程是探究近视原因的基础,因此把眼球成像过程的学习融入到探究实验之中。 4课前准备 光具座,凸度不同的两个凸透镜,电蜡烛,光屏各一个。 5教学过程 5.1提出问题 教师统计班级戴眼镜学生的人数,提出问题:什么时候戴上眼镜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最后板书本节课的主题:近视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说明:教师从个人的生活实际入手,针对目前学生戴眼镜越来越多现象入手,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尽快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氛围中。 5.2作出假设 5.2.1学习视觉的形成过程 教师要求学生将凸度较小的一个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晶状体)固定好,全班统一在一个点上,如30 cm的位置。每个小组的光屏(相当于眼球的视网膜)也固定在一个位置比如50cm处。把光具座上的电蜡烛打开,移动电蜡烛,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清晰的像为止。根据该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视觉形成的过 →→→→→→→→→→→→→→→→→→→→→→→→→→→→→→→→→→→→→→→→→→→→→→→ 25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_眼的成像原理-视力的矫正_课后练习

4眼的成像原理-视力的矫正 1.(2019·宁波模拟)某同学在学习“眼球折光系统”一节时,制作了一个眼球模型,如 图,模型中的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烧瓶的后壁相当于视网膜,烧瓶里放有一种透明液体表示玻璃体,则图示表示的眼球模型和应采取的矫正措施分别是() 图2-4-1 A.远视眼模型,用凸透镜矫正 B.近视眼模型,用凹透镜矫正 C.近视眼模型,用凸透镜矫正 D.远视眼模型,用凹透镜矫正 2.某同学是近视眼,戴上眼镜刚好能看清书上的字迹,为了摘下眼镜仍能看清书上的字迹,他应该() A.将书靠近眼睛,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 B.将书靠近眼睛,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正立的 C.将书远离眼睛,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 D.将书远离眼睛,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正立的 3.关于近视眼和远视眼,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近视眼只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B.远视眼只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C.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 D.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4.有一次,小明上学前取自己眼镜时,发现自己的近视镜和爷爷的老花镜混在一起,如图所示,外形完全一样,小明想要找出自己的眼镜,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图2-4-2 A.用手摸镜片时,中间厚边缘薄的是近视镜 B.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能呈现一个明亮小光斑的是近视镜 C.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后能呈现一个大光斑的是近视镜 D.拿着镜片看字,把字放大的是近视镜 5.(2018·海南)每年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如果不爱护眼睛容易患上近视眼,矫正近视眼应配戴______透镜(选填“凸”或“凹”)。视力正常的眼睛,远近景物都能在视网

2.4眼的成像原理视力矫正学案【华师大版 8年级科学精品】

2.4 眼的成像原理视力的矫正 导学案 一、要点梳理 1、眼球的光学结构中,很像一架————————————机;整个球壳相当于照相机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相当于照相机的胶片; 2、正常的眼在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的凸度会变——————,相当于凸透镜的焦距变——————;远处物体的光线就正好聚焦在——————上; 3、正常的眼在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凸度变————————;相当于凸透镜的焦距变————————,近处物体的光线就正好落在视网膜上; 4、虽然物体成像是视网膜上,但视觉的形成却是在——————上相应的区域; 5、远视患者看————处物体不清晰,是因为成像在视网膜的————方;近视眼患者看————处物体不清晰,是因为成像在视网膜的——————方; 6、近视可佩戴——————制成的眼镜矫正,远视可佩戴——————制成的眼镜矫正。 二、温馨提示 1、我们认识物体,并不是直接认识它在网膜上所成的像,而是由这个像刺激网膜上的神经末梢,再由视神经把刺激传到脑子里,在脑子里形成一种感觉。网膜上造成倒像是一回事,脑子里形成正物的感觉是另一回事。这两件事并不矛盾,或者正是矛盾的统一。我们从出生以来,对于四周的东西就不断用眼看,用手摸,经过无数次手眼并用,反复地把视觉和触觉联系和统一起来,才得到倒像是正的物体的正确认识。这在我们学会说话以前,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实践,养成了习惯,也就觉得自然的了。 2、眼镜的度数与透镜的焦距有密切关系 眼镜的度数,在数值上等于镜片焦距 (以米为单位)的倒数的100倍: D=100/f 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 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 三、解题指导 [例题1]以下物品中没有应用凸透镜成像原理的是:

眼睛的光学原理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4节眼睛和眼镜 一、【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第五章的第四节眼睛和眼镜。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出示,学生朗读) 1、了解眼镜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的原因及其矫正。 3、掌握如何预防近视眼。 希望大家紧张自学,力求达到这个目标! 三、【自学指导】 投影出示自学指导及思考题: (一)眼睛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100页”眼睛”部分,2分钟后看书上的图5.4-1和5.4-2谁能正确的回答一下: 1.我们的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依靠眼睛调节所能看清的最远和最近的两个极限点分别是什么? (二)近视眼及其矫正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100页“近视眼及其矫正”部分,看书上的图5.4-3、2分钟后谁能正确的回答一下: 1、形成近视眼的原因是什么? 2、如何矫正? (三)远视眼及其矫正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101页“远视眼及其矫正”部分,看书上的图5.4-4、2分钟后谁能正确的回答一下: 1、形成远视眼的原因是什么? 2、如何矫正? 四、【先学】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6分钟后请几个同学以口头回答形式回答。 五、【后教】 学生回答思考题,学生更正.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举手回答,当出现个别不会的,让回的学生教不会,当出现多数不会的,再由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一)眼睛 1.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他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睫状体可以改变晶状体的形状。 2.眼睛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体状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来的光线恰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

人眼成像原理

人眼成像原理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人眼成像原理 摘要: 人能看到大千世界,缤纷万物,这是靠我们的有精密的智能的成像系统—眼睛。眼睛是敏感的光感应器管,是一切动物与外界联系的信息接受器。这篇文章从光和颜色原理解释开始到成像原理和眼睛结构比较系统的介绍我们的眼睛是怎么形成图像的。 关键字:光成像眼睛 一、光和颜色的概述 任何光都以电磁波形式在空间传播的一个或者多个光子汇聚而成。人眼看到的景物是光源或者光源发出的光从物体上反射而成的光,人眼吸收这些光子并在脑子里成像就是你看到的景物了。有很多种方式产生光源,但所有这些方式都是利用原子激发的原理,当原子收到激发,其电子移至更高的轨道,每当电子从更高的轨道返回正常轨道,就产生了光子。加热是激发原子的一种方法,比如白炽灯,通过电流对灯丝加热,来激发灯丝里面的原子;还有你看到铁在很热的时候是红色的,这个是铁原子的激发。光子照射到物体表面后,可能会被吸收、反射、折射或者散射,这都和物体的原子结构有关,不做深入分析。 物质颜色原理则是:当物质(分子或离子)吸收了相当可见光能量的电磁波后,就会表现出被人眼所能觉察到的颜色。物质之所以具有不同的颜色,这是因为它对不同的波长的可见光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结果。 物质呈现的颜色与它吸收的光的颜色有一定关系。如当白光通过硫酸铜溶液时,铜离子选择性地吸收了部分黄色光,使透射光中的蓝色光不能完全互补,于是硫酸铜溶液就呈现出蓝色。由于透射光中其它颜色的光仍是两两互补为白色,所以物质呈现出的颜色恰恰就是它所吸收的光的互补色。 若物体对白光中所有颜色的光全部吸收,它就呈现出黑色;若反射所有颜色的光,则呈现出白色;若透过所有颜色的光则为无色。 二、眼睛结构

八年级物理:眼睛和眼镜(教案)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 / 八年级物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眼睛和眼镜(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物理(八上)》第68-71页,主要包括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近远视眼及其矫正等内容。课型:新授课 二、教材分析和设计思想 眼睛和眼镜是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透镜的初步知识、照相机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物理知识,还涉及生物学科知识。它是在学生认识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了解凸透镜如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的应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的一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眼睛、近视眼及其矫正、远视眼及其矫正等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观察世界的窗口。《眼睛和眼镜》这一节从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逐步展开,在介绍眼睛的调节作用后,进一步引出了视力缺陷及其矫正的问题,最后安排了《科学世界》供同学

们阅读。《动手动脑学物理》穿插在《科学世界》之前。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寻找教与学的切入点,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融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将学生下意识运用到的科学方法和良好的思维脉络展露出来,教师的引导以及合理的归纳与总结,将未知的知识和隐含的学科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领悟知识获取的过程和方法,为主动探究、解决新问题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奠定基础。这是我设计的主要思想。我先通过“盲校的同学在认真地用手看书”导入,让学生体会残疾人对生活的态度和热爱世界的情感,感受热爱生命的真谛。再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1.模拟眼睛成像,随后,由模拟眼球成像实验与真正的眼睛的区别引出眼睛的调节作用。从长时间的近观导致眼睛的病变引入课题。 2.近视眼的成因,让学生在上一个实验的基础上选用器材,进行对比实验,验证猜想。 3.近视和远视的矫正。同时我还为每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了预备知识一栏,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突出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把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及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地应用已学到的知识,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探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内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这样做有利于实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最佳配合,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改变“重结

《眼睛》主题设计说明

《眼睛》主题设计说明 嘉定区实验小学袁亚军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眼睛》的主题设计分析。 这一主题设计的框架非常简单,主要分三大块内容: 从课时安排来说,分为三个课时:

其中第一课时的任务主要是了解眼球的结构,通过讨论、交流、观察、模拟实验等活动,大致了解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几个结构的作用。眼球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往往不是单一的,比如角膜除了保护眼球外还为眼睛提供屈光力,瞳孔的大小除了控制进光量外还会影响成像清晰度,而玻璃体不仅起到支持眼球形状的作用,同时还有屈光、固定视网膜的作用。由于眼球实在是一个太过紧密和复杂的器官,所以在这部分教学时,不追求讲全讲细,只是让学生大体有个认识。 第二课时的安排,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重点认识晶状体是怎样调节从而让眼睛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其实眼球对外界事物的清晰成像不仅靠晶状体,同时也是角膜、瞳孔、玻璃体的共同作用结果。但是这种共同作用很难模拟、实验,甚至用文字都很难表述清楚,而且教材上也仅把眼球成像的功能归结为晶状体的作用,所以,我们只是选择重点认识晶状体的作用。至于其他部分的作用,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作些补充。 在第二课时的基础上,就很容易引出第三课时的内容,即近视、远视的原因以及人们矫正近视眼、远视眼的方法。这些都是很容易在第二课时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展开实验的。由于之前是从理论上了解眼睛成像的原理, 所以这里也就不难理解近视和远视是怎么回事了,对学生进行用眼卫生的教育也是水到渠成。在第二第三课时中都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地进行用眼卫生教育。 在上海牛津自然教材第八册《感觉》一单元中,有关于视觉的教学内容,其中讲到了眼睛的成像功能。而第七册《光》这一单元中,在讲到凸透镜成像原理时,也涉及了眼睛的成像功能,而且特别还谈到了关于近视眼、虹膜等知识。综合两个部分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个知识点虽处于不同的单元中,

苏科初中物理八上《4.4 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word教案 (1)

照相机与眼睛视力的矫正 主备内容二次备课(备课人:________) 【教学目标】 1.了解照相机和眼睛成像的基本原理;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 3.养成自觉保护视力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 【教学器材】 (学生用)光具座、蜡烛、f=5cm、f=10cm的凸透镜各一个、f=10cm 的凹透镜一个、火柴。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照相机工作原理:即当u___________时,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 2、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底片相当于______。在底片上能成一个_________像。 3、人的眼睛中的_________相当于一个_______,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______________, 来自物体的光经人眼后在视网膜上成一个________________像。 4、近视眼是指所成像在视网膜________方,我们应用__________来矫正。 5、远视眼是指所成像在视网膜________方,我们应用__________来矫正。 二、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同学们,我们外出旅游时总要带上照相机,拍照留个纪念。照相机为什么能成像的呢?. 人的眼睛就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它又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照相机与眼睛视力的矫正(板题) 学习目标:(多媒体出示) 1.了解照相机和眼睛成像的基本原理;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 3.养成自觉保护视力的良好习惯. 三、指导自学1: 2.学生看书自学. 3.检测点评: (1)指名回答第一题,多媒体播放照相机的构造和成像原理。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成像原理是: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板图: (2)多媒体播放眼睛的构造和成像原理, 指名回答眼睛和照相机的相同点。(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胶片,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同。) (3)指名说出自己对视觉暂留的理解,先猜图 4-27(b)中的现象,再播放视觉暂留的动画. 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属于视觉暂留?(下雨时,雨滴看起来连成一条线;电风扇旋转时三个扇叶看起来象一个面;舞火把时看起来也成一条线…) 四、指导自学2: 师: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若使物距变小,为使光屏上的像仍然清晰应该怎么办?(改变像距) 照相机能使远近不同的景物成清晰的像,是通过使镜头向前伸或向后缩来改变像距, 那么,眼睛又是如何使远近不同的物体,都能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的呢? 播放动画。(眼睛看远近不同的物体,通过改变晶状体的厚薄即改变焦

凸透镜成像与眼睛原理

二、基本概念: 1、主光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用CC/表示; 2、光心:同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 3、焦点: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用“F”表示。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通常由于透镜较厚,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约等于焦距)焦距用“f”表示。如下图: 注意: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练习:把一个凸透镜放在太阳与白纸之间,调整透镜与纸 间的距离,使白纸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点,这时测 得透镜与纸间的距离为6cm。由此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 是_______cm。 三、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 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下图: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如下图: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 练习:以下光学仪器或元件中,对光起发散作用的是() A.潜望镜 B.平面镜 C.凸透镜 D.凹透镜 四、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五、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1、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 2、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的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

《眼睛和眼镜》公开课教案

《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物理(八上)》第68-71页,主要包括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近远视眼及其矫正等内容。课型:新授课 二、教材分析和设计思想 眼睛和眼镜是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透镜的初步知识、照相机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物理知识,还涉及生物学科知识。它是在学生认识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了解凸透镜如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的应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的一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眼睛、近视眼及其矫正、远视眼及其矫正等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观察世界的窗口。《眼睛和眼镜》这一节从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逐步展开,在介绍眼睛的调节作用后,进一步引出了视力缺陷及其矫正的问题. 1.模拟眼睛成像,随后,由模拟眼球成像实验与真正的眼睛的区别引出眼睛的调节作用。从长时间的近观导致眼睛的病变引入课题。

2.近视眼和远视的成因,让学生在上一个实验的基础上选用器材, 进行对比实验,验证猜想。 3.近视和远视的矫正。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突出学生对新知识学 习的思维过程,把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及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相结 合,引导学生积极地应用已学到的知识,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探求 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内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模拟眼睛成像活动,经历、体验和领悟眼睛成像的原理,通过比较实验,领会近视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关心残疾人和热爱世界的情感;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四、教学要点 1.重点: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2.难点:眼睛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五、教学方法

照相机与眼睛视力的矫正公开课

公开课 开课课题:照相机与眼睛视力的矫正 开课地点:黄塍中心初中 开课时间:2006.11.23 开课人:丁筠 开课类型:创建省示范初中公开课 听课人:省领导和全镇物理教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照相机、眼睛的成像原理。 2、知道近视眼、远视眼(老光眼)的成像特点和产生原因。 3、知道用凸透镜或凹透镜对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原理。 4、设置学习情境,加强对透镜成像规律的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5、通过对本节知识的探究性学习,培养个人用眼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眼睛的构造及其成像原理,投影仪的制成原理 难点:近视眼和远视眼产生原理及矫正方法 三、教学资源 凸透镜、凹透镜,光具座,蜡烛、照相机 四、教学设计、 (一)、[引课] 方法⑴:教师站在讲台前,用投影仪发出的光照亮自己。 方法⑵:让学生把凸透镜对着窗户外面,用一张白纸做光屏,体验照相过程。 方法⑶:故意拿一台没有开盖的照相机,给学生拍照。再让一位同学闭上眼睛找另一位同学。照相机镜头盖打开后,它能把它看到的景物成像到底片上,保存下来,这就叫拍照。而我们的眼睛似乎也有相同的功能。出示眼睛模型,让学生进行比较。 二、[照相机与眼睛的成像原理] ①发放照相机和眼睛的成像原理知识卡。 三、

人的眼睛和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一样,都是在一定条件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但人的感觉靠神经的传递又把看到的倒立的像“再倒过来”。 三、[视力缺陷及矫正方法]: ⑴近视:看不清远处的景物,是因为经过调节晶状体的厚薄后,远处物体的像仍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如图: 注:近视: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矫正方法:配带一副合适的凹透镜(即近视眼镜) 其作用:是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后移,从而使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如图: ⑵远视:看不清近处的景物,是因为经过调节晶状体的厚薄后,近处物体的像仍落在视网膜的后面,如图: 注:近视: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 矫正方法:配带一副合适的凸透镜(即远视眼镜) 其作用:是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前移,从而使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如图: 四、[实验探究与验证]: 1、桌子上有凸透镜,它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或眼球的晶状体,桌上还有光屏,它相当于照相机的胶片或眼球的视网膜,现在我们用实验来体验照相机和眼睛的成像过程,谁能把烛焰成出倒立缩小的实像。 2、保持烛焰与凸透镜的距离不变,前后移动光屏,体味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像原理。 3、用所给器材分别进行矫正。 五、【典型例题】 【例1】照相机拍完2寸照片后改拍1寸照片,若被照人位置不动,则照相机应该()A.向人移动,同时缩小暗箱长度 B.远离人移动,同时缩小暗箱长度 C.向人移动,同时增大暗箱长度 D.远离移动,同时增大暗箱长度 【例2】小明同学在学习“眼球成像”时,制作了一个眼球模型,如图,模型中的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烧瓶的后壁相当于视网膜,烧瓶里放有一种透明液体表示玻璃体,则图中表示的眼球模型和应该采取的矫正措施分别是() A.远视眼模型,用凸透镜矫正 B. B.近视眼模型,用凹透镜矫正 C.远视眼模型,用凹透镜矫正 D.近视眼模型,用凸透镜矫正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球成像的演示实验说课稿

说课题目:眼球成像的演示实验 一、教材分析 此说课稿是根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的内容设计而来。本节课程中眼球结构和成像过程是重点,眼球作为神经系统接受外界刺激的重要器官,在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此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因其缺乏足够的空间思维能力而不易理解眼球结构,这里我们将采用模型教学法教学。同时在学习此课程时,七年级的学生还未学习透镜成像的知识(透镜成像为八年级物理学的内容),因此,学生对于理解晶状体成像及近视的成因有较大的困难。为了要让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我们将通过演示实验展开教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眼球结构及眼球成像原理的知识,懂得近视成因及矫正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爱眼、护眼、健康用眼。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眼球的结构及视觉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 视觉形成过程及近视的成因。

五、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节内容,我采用了问题引入、模型演示、观察推理、探究总结等方法。 六、创新实验 1.眼球成像演示仪 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节内容,我制作了自制教具——眼球成像仪。此装置包括T型LED 灯源、近视镜和远视镜、眼球结构等。其中晶状体是由具有弹性的透明硅胶膜制作而成,中间利用橡皮管与注射器相连,通过推拉注射器就可以改变晶状体的球面曲度,从而可以模拟眼球清晰成像过程。 2.红外光路显示仪 同时我还制作了红外光路显示仪,通过它可以清晰呈现凹透镜对光线的折射作用,因而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近视眼的矫正原理。 七、教学过程

眼睛成像规律

1.小明的眼睛近视了,他到医院配眼镜,经仪器检测左眼应配戴焦距为0.5m的透镜,右眼应配戴焦距为1m的透镜,则他应配戴的眼镜度数为() A. 左眼镜片为50度,右眼镜片为100度 B. 左眼镜片为500度,右眼镜片为100度 C. 左眼镜片为200度,右眼镜片为100度 D.左眼镜片为100度,右眼镜片为200度 2.凸透镜的焦距为m,凹透镜的焦距为m,把它们作为眼镜镜片,镜片度数为φa和φb.则() A. φa=+300度近视眼镜 B. φb=-200度近视眼镜 C. φa=-300度远视眼镜 D. φb=+200度远视眼镜 3.小明经过测量后,得知自己近视镜片的焦距是40cm,则镜片的度数是() A. 25度 B. 40度 C. 250度 D. 400度 4.(2015?滕州市校级模拟)眼镜的规格通常不用焦距来表示,而是用度来表示,其度数D 等于焦距f(以米作单位)的倒数的100倍,即D═,已知小明的左眼镜片焦距为0.25m, 其度数应为() A. 100 B. 200 C. 300 D. 400 5. (1)某兴趣小组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①如图1所示,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水平桌面上,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位于______,其目的是______. ②小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调到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一定是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 (2)把图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给“眼睛”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

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

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 【教材解读】 本节是第四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和透镜对光的作用的综合应用,本节把眼睛作为一种光学仪器,从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逐步展开,在介绍眼睛的调节作用后,进一步引出了视力缺陷原因及其矫正的方法。 从知识结构来看,本节教材实际是上一节知识的延伸和应用.在教材处理上,本节先将眼球与照相机实行比较,把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理论知识,以照相机作为传递桥梁,迁移到眼球成像这个具体应用中.然后介绍视力的缺陷,并通过一个简易的学生探究活动,揭示视力的矫正办法.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这样既能让学生使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解释视力缺陷的成因,又能引起学生注意,形成自觉保护视力的良好习惯. 【课程标准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课程标准解读: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了解照相机和眼球成像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娇正办法.并能以之作为指导,在思想上提升理解,逐渐养成自觉保护视力的良好习惯。 【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课题是照相机与眼睛、视力的矫正,首先针对照相机这部分知识,在之前讲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时,学生已经对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熟练掌握,所以照相机这里我没有再做演示实验以及过多的讲解,而是直接让学生对比照相机和眼球的成像,从而说明眼睛其实是一架高级可变焦照相机,甚者比照相机更精密、复杂。 第一部分是模拟眼睛成像,通过对比照相机如何使远近不同的物体落在胶片上,让学生提出质疑:眼睛看远近不同的物体和照相机的调节一样吗? 学生想到眼睛的像距是不能改变的,进而思考是否能够通过改变眼球的厚度(既改变眼球的焦距)来成清晰的像,为了让这部分知识更容易理解,我在讲透镜这节课时做过这样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同种材质、薄厚水准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的偏折水平不同,焦距长短不同,学生对这个结论记忆也比较深刻。 所以教师在平时上课中一定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连贯性,这样才能更好的将知识融会贯通,还有就是能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坚决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任何知识点的掌握都不如一场实验来的记忆深刻。 实验的第二部分是:模拟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以及视力的矫正。在实验前先让学生根据自身体会,明白近视眼是因为平时用眼不当,眼睛长期看近处物体导致晶状体太厚造成,再通过实验操作验证,并得出近视眼的成像在视网膜的前面这个结论。 另外,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的:比如,三者的位置不能动,矫正时凸透镜薄厚不变等,原打算不提醒,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反思,讨论,后来试讲的时候,发现,实验时学生思维混乱,还是因为学生层次没达到一定高度,因材施教吧! 在讲解视力的矫正这部分知识时,我没有直接通过图片讲解让学生来理解近视眼利用凹透镜的发散,远视眼是利用凸透镜的会聚使成像重新落在视网膜上,而是给学生分别提供了一组凸透镜和凹透镜,让他们自己先判断透镜的类型再去探究如何选择合适的透镜矫正,最后实行讨论小结将知识整合到一起。

眼睛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第一章透镜 第一节眼睛 一、眼睛的结构 人的眼睛为一个直径为2cm的球体。眼球的前部凸出的透明部分,称为角膜。眼球里有一个含有纤维胶质的透明液体,称为晶状体。晶状体与角膜之间充满无色透明液体——水样液,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充满无色透明胶状物质——玻璃体。角膜、水样液、晶状体和玻璃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从物体射进眼里的光经过这个凸透镜折射后,在视网膜上成一倒立的缩小的实象,刺激分布在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视觉神经将这种刺激传给大脑视觉中枢,从而使我们产生视觉——看见了眼前的物体。 二、眼睛的调节 正常的眼睛眺望远方时,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在观看近处物体时,物距缩短了,像仍然成在视网膜上。这是因为晶状体本身是有弹性的,可以靠周围肌肉的运动改变它的表面的弯曲程度,在观看远方物体时,晶状体由于周围肌肉的作用,表面弯曲程度最小,这时眼睛的焦距最大。在观看较近处物体时,也是由于周围肌肉的作用,晶状体表面弯曲程度变大,焦距缩短。因此,正常眼无论是看远处物体还是看较近处物体,像都能成在视网膜上。可见眼睛是精巧的变焦距系统,当物距改变时,它能靠改变晶状体表面的弯曲程度改变眼睛的焦距。这种作用叫做眼睛的调节。 眼睛的调节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当晶状体表面弯曲程度最小,眼睛的焦距最大,人眼能看到的最远点,成为眼睛的远点。

正常眼睛的远点在无穷远处。当晶状体表面弯曲程度最大,眼睛的焦距最小,人眼能看到的最近点,成为眼睛的近点。正常眼睛的近点约在离眼睛10cm 处。也就是说靠眼睛的调节作用,正常眼睛看清物体的范围是从离眼10cm 处到无穷远。在合适照明的情况下,正常眼睛观看距眼睛25cm 处的物体,不容易疲劳,通常把25cm 称为明视距离。 三、 近视眼和远视眼 近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者晶状体比正常眼睛的晶状体凸一些,因此从无穷远处射来的平行光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而会聚于视网膜前(图27-20甲).所以近视眼的远点不在无穷远处,而在某个有限距离处,近视眼的进点也比正常眼近.近视眼的明视距离小于25cm 。配戴适当的凹透镜做眼睛,可矫正近视眼视力(图27-20乙)。 远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近,或者晶状体比正常眼睛的晶状体扁平 些,平行光的会聚点在视网膜后(图27-21甲),即到达视网膜上的会聚光尚未成像,必须调节晶状体再凸一些,才能使平行光会聚在视网膜上。远视眼的近点比正常眼远写。远视眼的明视距离大于25cm ,配戴适当的凸透镜做眼睛,可矫正远视眼的视力(图27-21乙)。 四、 眼镜的焦度和屈光度 透镜焦距的倒数,称为透镜的焦度。我们知道,对凸透镜甲 图 27-20 图 27-20 甲 图 27-21 图27-21

试验十七模拟眼球成像的试验

泰州市初中生物优秀实验教学课评选申请表

探究眼球成像的秘密 (教学活动设计) 姜堰市南苑学校王乃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眼球模型说出眼球的构造和功能。 2、通过模拟实验解释眼球成像的原理。 3、概述近视的成因,以及矫正的方法。 4、列举保护视力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尝试利用模拟的科学实验阐明日常生活中的生命现象。 2、培养学生收集、记录、处理数据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形成保护眼睛,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2、关住老人健康状况,树立尊老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近视眼成因以及矫正方法。 教学难点: 眼球中晶状体的调节功能。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人眼成像原理实验器”(四配套器材)、火柴等 2、演示实验材料:“眼球模型”(四配套器材)、视力表、气球等 教学方法: 实验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大家来猜个谜语,“上面毛,下面毛,中间有个黑葡萄——打一人体器官”(出示眼球模型)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今天就让我们来打开窗户(出示眼球模型并打开),探究眼球成像的秘密吧。 二、学习新课

三、本课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探究学习,我们更加了解了我们眼睛的重要性。 让我们每一个人擦亮我们心灵的窗户,去观察更加美好的世界吧!四、课后探究:希望同学们关心一下家中老人们的视力状况,探究一下远视眼形成的 原因以及矫正的方法,为老人们提出几点保护眼睛的建议。

眼球成像的系列实验 (学生活动设计) 姜堰市南苑学校王乃平 一、设计思路: 人在看近处或远处的物体时,眼球晶状体凸度随之调节,使得视网膜上成像始终能保持清晰,但道理比较抽象,教师不易讲清。学生中近视眼比较普遍,但学生原理不明,缺乏长期保护眼睛的意识。 依据新课程理念,联系生活实际,用好四配套器材,采取观察模型,验证和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系列实验解决一系列新问题,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促进了他们实验技能的提高,运用实验活动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最终促进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目的要求: 1、学会模拟眼球成像实验的方法(正常眼与近视眼)。 2、理解晶状体的调节功能。 3、探究近视原因,理解近视眼的矫正措施。 三、材料和用具:人眼成像原理演示器(四配套器材)、火柴等。 四、实验步骤: 学生活动一、模拟眼球成像实验(5') 1、把一支蜡烛放在位于0刻度的凸透镜(+12D)的左侧25cm处点燃,在凸 透镜的右侧12.5cm处竖立光屏。 2、观察成像特征:、、。 3、实验总结:实验中的凸透镜相当于眼球中的, 实验中光屏相当于眼球中 的。 学生活动二、模拟晶状体的调节(10') 1、保持透镜、光屏的位置固定不变,换上凸度不同的透镜(+10D、+12D、+16D), 适当移动蜡烛的位置,直至成像清晰。 2、记录不同透镜凸度时三组物距长度的数据。

眼睛和眼镜公开课教案

. 《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物理(八上)》第68-71页,主要包括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近远视眼及其矫正等内容。课型:新授课 二、教材分析和设计思想 眼睛和眼镜是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透镜的初步知识、照相机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物理知识,还涉及生物学科知识。它是在学生认识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了解凸透镜如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的应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的一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眼睛、近视眼及其矫正、远视眼及其矫正等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观察世界的窗口。《眼睛和眼镜》这一节从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逐步展开,在介绍眼睛的调节作用后,进一步引出了视力缺陷及其矫正的问题. 1.模拟眼睛成像,随后,由模拟眼球成像实验与真正的眼睛的区别引出眼睛的调节作用。从长时间的近观导致眼睛的病变引入课题。 2.近视眼和远视的成因,让学生在上一个实验的基础上选用器材,进行对比实验,验证猜想。3.近视和远视的矫正。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突出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把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及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地应用已学到的知识,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探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内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过程和方法 '. . ●通过模拟眼睛成像活动,经历、体验和领悟眼睛成像的原理,通过比较实验,领会近视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关心残疾人和热爱世界的情感;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四、教学要点 1.重点: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2.难点:眼睛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五、教学方法

人眼成像原理

人眼成像原理 摘要: 人能看到大千世界,缤纷万物,这是靠我们的有精密的智能的成像系统—眼睛。眼睛是敏感的光感应器管,是一切动物与外界联系的信息接受器。这篇文章从光和颜色原理解释开始到成像原理和眼睛结构比较系统的介绍我们的眼睛是怎么形成图像的。 关键字:光成像眼睛 一、光和颜色的概述 任何光都以电磁波形式在空间传播的一个或者多个光子汇聚而成。人眼看到的景物是光源或者光源发出的光从物体上反射而成的光,人眼吸收这些光子并在脑子里成像就是你看到的景物了。有很多种方式产生光源,但所有这些方式都是利用原子激发的原理,当原子收到激发,其电子移至更高的轨道,每当电子从更高的轨道返回正常轨道,就产生了光子。加热是激发原子的一种方法,比如白炽灯,通过电流对灯丝加热,来激发灯丝里面的原子; 还有你看到铁在很热的时候是红色的,这个是铁原子的激发。光子照射到物体表面后,可能会被吸收、反射、折射或者散射,这都和物体的原子结构有关,不做深入分析。 物质颜色原理则是:当物质(分子或离子)吸收了相当可见光能量的电磁波后,就会表现出被人眼所能觉察到的颜色。物质之所以具有不同的颜色,这是因为它对不同的波长的可见光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结果。 物质呈现的颜色与它吸收的光的颜色有一定关系。如当白光通过硫酸铜溶液时,铜离子选择性地吸收了部分黄色光,使透射光中的蓝色光不能完全互补,于是硫酸铜溶液就呈现出蓝色。由于透射光中其它颜色的光仍是两两互补为白色,所以物质呈现出的颜色恰恰就是它所吸收的光的互补色。 若物体对白光中所有颜色的光全部吸收,它就呈现出黑色;若反射所有颜色的光,则呈现出白色;若透过所有颜色的光则为无色。 二、眼睛结构 眼睛等于捕捉光线的摄影机,而大脑是组成影像的机构。所有的色彩视觉都是建立在人的视觉器官的生理基础上的,所以必须了解视觉器官的生理

眼睛和眼镜公开课教案

眼睛和眼镜公开课教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物理(八上)》第68-71页,主要包括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近远视眼及其矫正等内容。课型:新授课 二、教材分析和设计思想 眼睛和眼镜是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透镜的初步知识、照相机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物理知识,还涉及生物学科知识。它是在学生认识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了解凸透镜如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的应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的一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眼睛、近视眼及其矫正、远视眼及其矫正等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观察世界的窗口。《眼睛和眼镜》这一节从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逐步展开,在介绍眼睛的调节作用后,进一步引出了视力缺陷及其矫正的问题. 1.模拟眼睛成像,随后,由模拟眼球成像实验与真正的眼睛的区别引出眼睛的调节作用。从长时间的近观导致眼睛的病变引入课题。 2.近视眼和远视的成因,让学生在上一个实验的基础上选用器材,进行对比实验,验证猜想。 3.近视和远视的矫正。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突出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把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及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地应用已学到的知识,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探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内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