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心理
论权力腐败的心理控制机制

刚 ”。反过来 说, 正是因 为私欲 的膨 胀 ,使 人 生观 、世界观 ,把价值 观念和 社会规 范 内 得权力 主体 不得不成 为权力 的奴仆 ,从而加 剧 了权 力腐败 。从这种 意义上 说 ,权 力主体 的私欲膨胀是权力腐败产生的思想根源 。
旦 社会 成 员 缺 乏 承 受外 在 控 制 的心 理 条
非 责任化和 权力 的权利化 。责任 为权力设 立 类 社会 的发展 ,维护社 会秩序 的稳定 都是必
一
件 ,外在控 制就难 以奏效 。 同样 ,一旦社 会
规 范被人们 所认 同,并 自觉地 内化 为个人 的 实际行动 ,就会起 到外在 控制所难 以起到 的
版 社 , 1 7 , 3 8 6. 9 7 6 3 9
指社 会对个 人的思想 和行 为所进行 的各种 约 馆 ,民国二 十四年五 月第二版 ,5 2 1.
[】 语 ・ 政 . 5论 为
在实 行社会 控制 时, 内在 控制 与外在 控
8
的 产 物 。 [ ] 国有 句 俗 语 , 叫 做 “ 欲 则 1中 无
民主 和集 中的统一 , 自由和纪律 的统一 ,就 是我们 的 民主集 中制。在 这个制度 下 ,人 民 享受 着广泛 的 民主 和 自由,同时又 必须用社 会主 义 的纪 律约束 自己。”这就是 说 ,任何
的客观要 求的关 系,一般 来说不 外乎三 种情 况 :一致 、不一 致、不 完全一致 。与此 相适 应 ,也就 产生 了三种不 同的心理 控制形 式 , 即 自主控制 、诱导控制、胁迫控制 。 自主 控 制 属 于 内在 控制 ,是 指 人 们 通
从 客 观 上 看 , 则 有 政 治 、经 济 、 文 化 、
剖析贪官心理

剖析贪官心理古今中外,历朝历代,不泛贪官。
当今社会,尽管反腐倡廉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惩治腐败的力度一届强似一届,但各类贪官大有‚前‘腐’后继‛,‚继往开来‛之势,一批倒下了,另一批又接着上。
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慷慨赴死‛,‚杀身成仁‛?在笔者看来,不健康思想及安逸享乐的心理是导致贪官落马的重要因素。
1、失衡心理。
贪官之所以成为贪官并非生而为之,凡事都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多数贪官最初都大有作为,功勋卓著,甚至‚功高盖世‛,自己也曾恪守为官清廉的信条,但当看到自己身边的人,特别是身份和地位都不如自己的人一个个都比自己生活得‚风光‛时,心理也就渐渐失衡,从偶尔理所当然的收受红包礼品,到胆战心惊的受贿,再到经常堂而皇之的索贿也就顺理成章了。
2、从众心理。
民间有‚无商不奸,无官不贪‛的说话,此种观点虽偏执,但也道出来了社会中贪污腐败现象存在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就清官而言,要做到‚举世皆浊,唯我独清‛确实很难,看看身边的同僚,大家都贪,你不贪不行,你不贪,别人不放心,为明哲保身只好‚入乡随俗‛随大流。
3、侥幸心理。
在贪官看来,社会上贪官实在太多,生活中真正东窗事发被查处的贪官是少数,‚只要自己事后把屁股擦干净,贪一点不会有事‛。
或者‚只要肯舍得花钱铺路,关系到位,即便有事也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于是乎,拿钱铺路寻靠山,拜把结交‚铁哥们‛,处心积虑找门路,挖空心思拉关系,集体贪污,共同腐败应运而生。
一但事发,有‚靠山‛撑着,有‚铁哥们‛扛着,有关系罩着就不会有事的侥幸心理普遍存在。
4、享受心理。
受社会中享乐主义思想影响,‚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生得意需尽欢‛。
贪官认为自己奋斗了一辈子,不能亏了自己,即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这乐而乐‛也该轮到自己‚乐一乐‛了。
于是臵豪宅,开名车,包‚二奶‛,养‚小三‛,一掷千金,贪污受贿不可避免。
5、颓废心理。
‚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当官不能当一辈子‛一但待到退休,就意味着失去权力,也意味着失去敛财的资本。
党政官员腐败心理剖析

党政官员腐败心理剖析作者:胡国成来源:《决策与信息》2008年第01期党政官员违纪和腐败行为是一种很复杂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行为,他们在犯错误、犯罪过程中除了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在主观上起作用外,心理因素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党政官员违法违纪和腐败行为,都是其心理上产生了障碍,是在其自身错误心理支配下实施的自觉行为。
因此,我们要有效地整饬党纪,端正党风、政风,取信于民,就必须认真研究党政官员违纪违法和腐败心理形成的条件和温床。
一、“人没有满足的时候”——贪婪心理贪婪心理就是贪得无厌、永不满足的一种过度膨胀的利己欲求的变态反应。
贪婪是一切罪恶之源。
其主要特征是:不知满足性。
贪婪的欲望无止境,所得愈多,胃口越大;冒险性。
贪婪能使人丧失理智,不顾社会道德、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的约束和舆论的谴责,以身试法,甚至不顾身家性命,疯狂地攫取不属于自己的财富,无耻地掠夺不属于自己的一切;意志薄弱性。
贪婪是由于意志力薄弱不能抵御各种诱惑而产生的。
贪婪心理的本质是不劳而获。
一是贪权: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千方百计“谋权”,四处活动“揽权”,撕破脸皮“要权”,不择手段“争权”、“窃权”,不惜血本“买权”,等等,都是贪权的表现。
而一旦他们获得了某种权力就误以为有了包括真理、美德等等在内的一切。
因而,“一朝权在手,便把私来谋。
”二是貪财: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走上经济犯罪道路,大都与贪财有关。
尽管人常说“财宝动人心,但如果没有贪财的欲望,是不会为其所动的。
已处理的河南省禹县原县委书记贾旺海,就曾公开宣扬过:“千里来做官,为了吃喝穿;做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
”这种思想就是贪欲心理的罪恶根源。
三是贪色:这种腐败者主要是不正常的心理需要占居主导地位,根本的内在心理因素则是其道德品质败坏,情趣低下,精神空虚;未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及时行乐”的腐败思想严重腐蚀了他们的灵魂。
正是这种腐朽的人生观使他们在糜烂的生活中堕落下去。
惩防腐败的心理学思考

惩 防 腐 败 的 心 理 学 思 考
项 传 军
( 邑大 学, 五 广东 江门
[ 摘
59 2 ) 20 0
要 ]腐 败是 一颗 社 会 毒 瘤 。任 何 腐 败 分 子从 有 所 作 为 到 渐 进 蜕 变 和 最后 堕 落犯 罪 , 历 了从 认 知扭 曲 经
到 内在 自我 迷 失 再 到 外 在 腐 败 行 为 的 转 4 .. 心 理 阶 段 , 穿 了 既 相 对 独 立 更 递 增 强 化 的 三 大 心 理 机 制 。 腐 败 的 E -个 z 贯
的正确或 错误 的认 知结构 。
用。因此 , 惩防腐败需要重视个体的内在 因素。但 是 , 心理 源头 防治腐败 , 从 则是 当前我 国廉政 文化 体 系和惩防腐败体系建设 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本文从 腐 败分子 的 内因即个体 心理层 面来 剖析腐 败心 理演 变过程 , 把握腐 败心理 演变规 律 , 而 系统地思 考腐 进
腐败 是 一 颗 社 会 毒 瘤 。江 泽 民同 志 指 出 , 不 “
坚决惩治腐败 , 同人 民群众的血 肉联系就会受到 党
严 重损 害 , 的执 政地 位就有 丧失 的危 险 , 党 党就 有可 能走 向 自我毁 灭 。 L 胡锦 涛 同志 在 党 的 十七 大 报 ”l 告 中指 出 ,党 与腐败水 火不 相容 ” “ “ , 对任 何腐 败 分 子, 都必 须依法 严惩 , 不 姑息 ” 决 。我党 历 来 高 度重 视铲 除腐 败工 作 。近年 来 , 党 在 加强 和 建设 惩 防 我 腐败体 系上进 行 了许 多新 的探 索 和尝 试 , 取 得 了 并 较 大 的效 果 , 已经在文 化道 德上 、 法律上 、 行政 上 、 制 度上建 立 了多 渠道 的惩 防腐 败体 系 。马克思 主义哲 学认 为 , 内因是 变 化 的 根 据 , 因通 过 内 因 而 起 作 外 体 已有 的心 理发 展水 平 和 心 理 状态 会 产 生 矛盾 , 并 促使 主体通 过选 择 、 内化 来 保 持 内部 平 衡 。所 谓 内 化 , 指主 体将外 界 信 息转 化 并 纳 入 已有 认 知结 构 是 的过 程 。主体通 过对周 围环 境信 息进行 正确 或错误 的认 知加 工 , 成 为主体 的 自我要求 , 最终 从而 形成新
探析党员干部腐败心理原因及腐败防控措施

探析党员干部腐败心理原因及腐败防控措施作者:王莹华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28期摘要:腐败主要表现为利用职业专长、职务便利或专业知识侵犯侵占公共财产、款物挪用、行贿受贿、私分罚没财物。
党员干部腐败行为是多种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文章分析了党员干部腐败心理表现为特权心理、侥幸心理、补偿性心理等八种类型。
提出了腐败防控措施主要有构建科学教育体系、优化外部环境、健全和落实反腐机制。
关键词:党员干部;腐败心理;原因;心理干预;对策党员干部腐败是受到腐败心理影响及支配下利用公共权力来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是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期中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每一个腐败党员干部内心深处都有异常的心理表现,导致了腐败行为。
一、党员干部腐败心理表现根据大量数据和腐败党员干部案例分析,腐败心理现象主要有八种类型。
(一)特权心理。
腐败党员干部认为权力即意味着财富,为了满足特权心理,进行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权力寻租行为。
甘肃省合作市森林公安局原局长包世华自2014年任局长以来,三年内公车私用114次,用罚没款公款旅游,他认为这些是小问题,不值得被纪检监察机关关注。
(二)侥幸心理。
腐败党员干部明知腐败行为必定触犯法律,但在侥幸心理支配下不收手。
(三)补偿心理。
补偿心理是指个体通过努力使以前的缺陷转变成优势,以得到某种补偿或超越,是一种以过分行动寻求解脱的心理防御机制。
湖南省常德市原市委常委、副市长卢武福曾作为援藏优秀干部,在西藏南部地区海拔4000米的隆子县担任县委书记职务,自认为吃了苦应该得到补償。
他回湖南任职后看到一些老板坐豪车住阔宅,心里更加不平衡疯狂敛财。
(四)盲从心理。
盲从即不假思索地在知觉、判断等方面跟从、追随他人愿望的心理倾向。
原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勇表达悔意,“思想上的庸俗化让我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党内生活的庸俗化让我更加放纵自己;社会风俗的庸俗化改造了我的思想;政治原则的庸俗化支配了我的行为;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庸俗化让我禁不住各种诱惑;待人接物的庸俗化麻醉了我的神经。
从个人层面谈党员干部的廉政心理建设

从个人层面谈党员干部的廉政心理建设摘要:要想真正惩治腐败,得从源头抓起,对遏制腐败行为来说,加强廉政心理建设无疑是“守心之策”、“治本之策”。
廉政心理建设是区别于廉政思想、廉政文化的教育和干预方式,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必然要求。
认知偏差、情感错位、意志薄弱是廉政心理建设的影响因素。
廉政心理建设应从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一体推进共同发力,实现领导干部“不想腐”的最高治理要求,本文主要从个人层面来分析探讨廉政心理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廉政心理常态机制廉洁氛围一、廉政心理建设的重要意义(一)廉政心理建设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必然要求心理决定行为,腐败行为的产生首先取决于行为主体内在的腐败心理动因。
心理上不设防,或没有“防护堤”是导致党员干部为政不廉的一个重要内在因素。
而廉政心理建设恰恰是从党员干部心理上设置防护警戒线,针对党员干部从政的心理特点开展廉政教育。
因此,要切实从源头上做好反腐倡廉工作,就必须重视廉政心理建设。
(二)廉政心理建设是区别于廉政思想、廉政文化的教育和干预方式当前廉政工作的开展还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往往用廉政思想或廉政文化建设来等同或替代廉政心理教育工作。
廉政思想是廉政建设相关的政策、法规及相关理论知识在干部头脑中的反映;廉政文化是以“廉政”为目的和内容,以“文化”为载体和形式的一种意识形态建设;而廉政心理,则是以心理学为基础,以“廉政”为其导向的一种心理体验。
廉政心理建设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针对干部的不良从政心理,加大廉洁心理教育和干预力度,以健全个体心理品质,抑制腐败动机的产生。
因此,在当今心理问题日益凸现的高度竞争社会背景下,关注广大干部的廉洁从政心理,大力开展以心理源头为切入点的党员干部廉政心理建设工作应是当务之急。
二、廉政心理建设的影响因素虽然客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为官员腐败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外在条件,但是从人类心理活动过程知(即认知)、情(即情感)、意(即意志)这三个过程来分析,官员自身的认知偏差、情感错位和意志薄弱等则是其产生腐败心理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影响廉政心理建设的主要因素。
腐败的危害

论腐败之危害/shoujiqifeila/blog/item/f753fed37175cb31970a16d9.html多年来反腐败成为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焦点问题,是因为腐败寇深祸亟。
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历代王朝的覆灭都是同腐败分不开的。
简单地说,腐败有“四害”:害党、害国、害民、害已。
1、害党①影响党的执政能力。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直接影响党的执政能力。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
如果我们党员干部违背党的宗旨,一心只想以权谋私,一心只自己如果升官发财,为自己“谋财路,找出路,留后路”,那就丧失了先进性,也谈不上提高“五种能力”。
因此,党的执政能力最容易因腐败而降低。
坚持自觉反腐倡廉,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本质区别之一,只有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我们党才能永远保持先进性,才能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②影响党的执政地位。
共产党取得政权靠的是群众,共产党执政更要靠人民。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腐败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腐败压制群众的民主权利,腐败挫伤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如果不能赢得民心,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就会成为人民群众的对立面,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将无从谈起。
由于在群众心目中干部都是党的形象的代言人,他们的一言一行关乎党的形象问题,因此群众往往把对个别干部的不满和怨气迁怒于我们党,久而久之,人民就会对党失去信心,出现信任危机,党会就失去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从而失去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2、害国①影响经济建设。
腐败分子不仅自己通过贪污受贿侵占国家资金,而且通过其他不正当手段,使国家巨额资金和大量财产流入不法分子手中。
更为严重的是,腐败分子以权谋私,权力进入市场,直接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破坏国家经济建设。
领导干部腐败心理分析及应对措施

领导干部腐败心理分析及应对措施作者:陈黎力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5年第05期摘要:腐败行为都是在腐败心理及思想的支配下产生的。
腐败心理动态遵循从错误的人生观导致不良需求开始,到转化为腐败心理,最后与机遇的结合驱使腐败心理得到强化的规律。
针对这一心理的动态发展过程,本文提出了从意识路径到强化监督到加大法纪惩治再到以薪养廉的应对措施,构筑从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再到不必腐的心理防线。
关键词:领导干部 ;腐败心理 ;应对措施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和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各种考验和机遇并存的新形势下,要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是现阶段党对领导干部提出根本要求。
从心理学角度对党政干部的腐败行为进行剖析并提出自律对策建议,以保持党的纯洁性及先进性,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领导干部腐败心理动态轨迹1.错误的人生观导致个体不良需求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和自我观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基石。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大转变、体制大转轨、利益大变动的客观现实,不断地刺激和引发社会心理的震荡与人们价值观念的调整变化。
而一段时间我们的工作重点主要放在经济建设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松懈,致使“官本位”意识、“升官发财”思想和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亦乘虚而入,直接导致少数党政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严重偏移,产生不良需求。
2.个体的不良需求转化为腐败心理利益规律表明,追求利益是人的本能之一,即所谓“人性本利”。
正常的个人需要是个体发展的动力,是要按照社会的需要来调节,并通过正当的途径来实现的。
而腐败行为则是当事者通过不正当途径,采取违反社会道德的手段,超越法规和政策许可的范围去实现。
由于个体不良需要和欲望具有纵欲性,与社会需要相对立,因此一旦不良需要通过合法途径不能得到满足,即转化为作案动机,采取非法手段来获得,使他们的物质欲望得以补偿。
3.与机遇的结合驱使腐败心理稳定及强化党政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地位重要,责任重大,其履行职务的活动具有一般公务人员不能比拟的权利,因而使其腐败心理拥有较多的产生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编腐败心理的产生
第一章权力与权力腐败
一权力及权力蜕变
二腐败及权力腐败
第二章腐败与腐败心理
一人的个体心理过程是人类共有的心理过程
二人的心理有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之分
三腐败心理是不健康心理的剧变
第三章权力与腐败心理如影相随
一有权者的职务权力和岗位权力都会产生腐败心理
二有公权力者因产生腐败心理往往被无公权力者收买
第四章权力产生腐败心理的原因
一权力产生腐败心理的社会背景
二权力产生腐败心理的客观环境
三权力产生腐败心理的个体素质
四权力产生腐败心理的家庭因素
第二编腐败心理的渐进
第五章权力走向腐败的10大心理因素
一不同权力主体走向腐败时的不同心理状态
二同一权力主体,在走向腐败时有多种心理表现
第六章腐败心理走向腐败行为过程中的6种心理状态
一腐败心理走向腐败行为,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腐败心理走向腐败行为,源于心理认知、心理情绪、心理意志的错误三腐败心理走向腐败行为过程中的6种心理状态
第七章腐败心理走向腐败行为败露后的8种心理特征
一对腐败主体的查处,是一个依纪依法的过程
二腐败主体在被查处过程中的心理特征
第八章腐败心理转化为腐败行为后造成的4大危害
一腐败心理转化为腐败行为后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危害
二腐败心理转化为腐败行为后破坏社会和谐稳定
三腐败心理转化为腐败行为后给国家和集体经济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四腐败心理转化为腐败行为后给家庭和个人带来灾难和痛苦
第三编腐败心理的预防
第九章在接受多种形式教育中保持廉洁心理,预防腐败心理
一接受心理疏导,保持上进心理
二激发心理动力,培养高尚心理
三把握“心理制动力”,保持自律心理
四牢记“四个危险”,常怀“忧患心理”
第十章在遵守反腐败的各项制度中保持廉洁心理,预防腐败心理
一树立“制度面前没有特权”的心理
二树立“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心理
三树立“遵守制度就是保护自己”的心理
四树立“破坏制度即触网”的心理
第十一章在众目睽睽监督下保持廉洁心理,预防腐败心理
一养成“一把手要带头接受监督”的心理
二养成有权者都要在监督下学习、工作、生活的“阳光心理” 三养成看不见监督的“慎独”心理
四养成“监督者更要主动接受监督”的心理
第十二章在感受惩处的威慑中保持廉洁心理,预防腐败心理一常怀“敬畏心理”
二时刻保持“知耻心理”
三珍惜“已有幸福”的心理
四牢记“人生输不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