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一战到二战复习

历史一战到二战复习
历史一战到二战复习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1课20世纪初的国际冲突

练习与测评

1、两大军事集团是如何形成的?它们的矛盾引起了哪些冲突?最终结果如何?

答:20世纪初,以欧美国家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形成,工业发展突飞猛进。由于各国在经济上的激烈竞争,对殖民地的疯狂争夺,逐渐形成了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加剧了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1879年,德、奥两国缔结针对俄国的秘密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同法国争夺突尼斯失败,加入德奥同盟。以德国为首的三国同盟形成,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形成。

三国同盟的建立促使俄法两国接近。1892年,两国签订针对同盟国的秘密军事同盟条约。为了对付主要敌人德国,英国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1904年英法两国签订协约,1907年8月31日,英俄签订协约,标志着和三国同盟对抗的另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英、法、俄三国协约的最后形成。

两大军事集团接连在地中海和巴尔干地区爆发冲突,主要有两次摩洛哥危机、波斯尼亚危机和两次巴尔干战争。

1914—1918年,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终于导致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为什么说巴尔干地区是20世纪初欧洲的一座“火药库”?

答:第一,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的东南部,地处欧、亚、非三大

洲的汇合处,既控制着地中海和黑海的门户,也控制着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历来是各个国家争夺的重点。

第二,20世纪初,随着土耳其帝国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

土耳其及其统治下的巴尔干半岛,成为帝国主义瓜分的重要目标,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既有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也有巴尔干各族人民与帝国主义矛盾,还有巴尔干人民同土耳其封建统治者的矛盾,还有因民族关系复杂,宗教交错而造就的巴尔干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所有这些矛盾、特别是列强之间的矛盾使巴尔干半岛地区经常发生纠纷、冲突和战争。

(徐汇中学姚红老师提供)

第12课大战的爆发与过程

练习与测评

1.在战争初期,美国政府曾宣布“中立”。如果没有发生后来的德国军舰袭击美国民用船只事件,你觉得美国还会继续保持中立吗?

不会。战争初期,美国利用保持“中立”的有利地位大发战争财。1917年,战争双方已精疲力竭,美国认为这是自己捞取战利品,参

与战后分赃,争夺世界霸权的有利时机,所以,“卢塔尼亚号”、“孟

菲斯城号”、“伊利诺斯号”等事件就成为了美国参战的有利借口。

2.试分析有哪些因素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1)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帝制,试图退出战争;

(2)美国参战;

(3)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宣布退出战争;

(4)交战各国精疲力竭,人民的反战运动高涨;

(5)奥地利投降;

(6)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推翻帝制。

(中国中学钟北京老师提供)

第1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练习与测评

1、请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四、必须根据旨在就不分大小国家的政治独立

和领土完整提供相互保证的专门盟约,组织一个普遍性的国际联合机构。”——威尔逊《十四点和平计划》

材料二:《国联盟约》规定,国联的主要机构是全体代表大会和

行政院,每个会员国,包括自治领都拥有一票。

材料三:……威尔逊要求公正和平的号召,同样得到了无数外国人的支持。于是,总统带着和平使者的美名前往……这变成了一出个人悲剧:威尔逊精心缝制的神圣的和平外衣被欧洲那些固执的领导人、持批评态度的参议员们和他自己的一些心怀不满的顾问们从身上剥

下来。”——托马斯·帕特森《美国外交政策》

(1)、请结合材料一和二来分析为何作为国联积极倡导者的美国

最终未能成为国联的创始国?

答案:

①一战后的美国仍然不具备成为世界“领袖”的条件

②威尔逊倡导成为国际组织旨在建立一个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组织,但每个会员国包括自治领都有一票的决定明显有利于老牌殖民地国家英国和法国,美国当时海外没有殖民地。显然,英、法将成为国联真正的操控者。

③一战后美国国内的外交政策认为,美国既然无力主导世界,也无须承担过多的世界义务,不如回国先搞经济建设。

(2)、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威尔逊理想的失败仅仅是“一出个人的悲剧”的理解,并请试分析他失败的原因。

答案:

①美国未能加入国联,威尔逊理想的失败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未加入国联,给许多不想加入国联的国家提供了最好的依据。国联缺少大国的支持,在日后处理国家纠纷中频频失手,根本无法实现对某一国家的经济制裁。

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妥协的产物,美国一战后的实力在政治舞台上未能完全压倒传统的欧洲大国。

2、请从政治、经济、海外殖民等方面归纳战后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所取得的成就及所面临的问题。

答案:美国:(取得与英国相同的海上霸权,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逐步上升;

经济上,国内出现“柯立芝”繁荣,世界贸易超过英国居首位)

英国:(政治上的霸权地位不断受到挑战;经济上,由债权国沦为债务国;

殖民地体系日趋瓦解,由日不落国变为英联邦)

法国:(政治上,成功通过凡尔赛和约肢解德国,确立了自身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提议签署《洛加诺公约》)

德国:(综合国力受到严重削弱;巨额战争赔款难以支付)

第四单元1917年俄国革命与苏联的现代化道路

第14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练习与测评

1、填写表格,梳理知识

2、十月革命是如何发生的?十月革命对俄国和世界历史有哪些重要影响?

答: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但接管政权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战争政策使国内局势不断恶化。列宁回国后,指出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使命是推翻临时政府,建立全民苏维埃政权。一战前线俄军频频失利,此时临时政府不顾民众要求,制造“七月流血事件”而彻底丧失民心。随着革命形势的成熟,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十月革命爆发。

重要影响: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现代化进程、社会主义发展与世界历史演进上的重要事件。它让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突破了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而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处

和竞争的世界新格局。它所开辟的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15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练习与测评

1、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不同背景、内容和结果。

答:背景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苏维埃政府建立之初,内有反革命叛乱,外有英、法、美、日等协约国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险恶战争环境和物质极度匮乏的背景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内战争结束后,但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制定的。

内容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实行配给制;新经济政策则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恢复国民经济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结果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俄政府能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以战胜敌人,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许多弊病和错误,从而产生了负面影响;新经济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恢复和发展了经济,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

2、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在什么背景下建立的?

答:1917年沙皇制度被推翻后,俄罗斯帝国解体,大部分非俄民族地区独立,其中有些地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国内战争中,苏俄红军进入各苏维埃共和国,为形成新的联盟国家创造了条件;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迅速稳定了苏俄的政治形势,也促使经济得以恢复与发

展。1922年,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四个

加盟共和国组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随之其他共和国陆续加入。

第16课“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练习与测评

1、从十月革命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俄)的经济政策有

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余粮收集制,对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维埃政权在战争条件下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战胜敌人,这在当时苏维埃政权面临倾覆的严重时刻,是必要的。

新经济政策。内容:规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自由贸易。这一政策满足了广大人民建设家园、恢复经济、摆脱贫困的愿望,解除了国内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政策。在这一过程中,苏联政府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实行五年计划,使苏联的经济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三十年代中期,苏联最终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苏联在20世纪20—30年代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提出优

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背景是什么?分析其实施后的利弊得失。

答:背景:实行新经济政策后苏联的国民经济有所恢复,但工业

基础仍然十分薄弱,经济相当落后。

利: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后就已成为了世界工业强国,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让苏联免受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侵袭,使得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弊:由于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排斥市场经济,导致国民经济中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比例失调,不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影响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五单元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

第17课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练习与测评

1、为什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后不久的和平时期,印度会发生“阿姆利则惨案”?

答案:宗主国英国违背了自己当初的誓言,在一战后没有兑现给予印度自治的承诺,并加大了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镇压。“阿姆利则惨案”的发生恶化了印度与英国之间的关系,彻底打破了印度对于从宗主国英国手中获得自治的幻想,于是印度人民起而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谋求印度的独立与自治。

2、请问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甘地将这一思想细化为哪些具体的行动?

答案:“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核心思想是用正义的方式赢得斗争的胜利。

号召印度人自己纺织土布,学生罢课,印度人退出公职,自制食

盐等

第18课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练习与测评

1、哪些原因导致曾奥斯曼帝国的衰亡?

答案:政府腐败,地方分离主义,经济上因为新航路开辟后地中海商道的收益下降,一战战败面临被瓜分等。

2、你如何理解课本引文中凯末尔说的土耳其既要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又要保持自身不变?请举例说明凯末尔是如何“把西方的制度移植在亚洲的土壤上”的?

答案:见引文中所举的内容,如学校制度等。

第六单元“大萧条”中的资本主义世界

第19课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练习与测评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是什么?它为什么从金融业开始然后涉及商业、工业、农业等各个行业?为什么从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答案: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力大。

当时的金融业在经济过程中占垄断地位,股票指数往往成为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当人们忽视经济发展中的潜在危机,证券市场出现畸形,投机增多。当股票市场崩溃便引发了货币应用危机。股价惨跌致使美国工业指数连续下降,既而波及几乎所有行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提高,纽约逐渐成

为世界的金融中心,世界市场对美国的依赖性增强,因而美国的经济危机会蔓延到世界其他地区,造成极大的破坏性。

2、你认为这场席卷几乎整个世界的经济危机中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引以为诫的或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答案:第一,无序的市场经济体制必然导致社会的不和谐状态。

第二,保持社会和谐应尽量降低社会的两极分化程度,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中期近30年的稳定繁荣可以作为此方面的例证。

第三,要处理好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只有经济能够持续增长,社会的和谐状态才能够持续地得到维护。

第20课罗斯福新政

练习与测评

1、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有何创新之处?

答案:主要内容可用“3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y)、救济(Relief)和改革(Reform)。

国家调控经济:首先规范金融秩序。政府整顿金融业,支持大银行重新开业,淘汰小银行,公布《存款保险法》,设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放弃金本位制。其次,直面大规模失业的问题。举办公共工程,实施“以工代赈”,扩大消费需求。最后调整不平衡的经济结构。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发起“蓝鹰运动”。在农业方面,颁布《农业经济调整法》,适量缩减农业生产。

社会保障措施:首先积极进行失业救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其次,在全国推行累进所得税制度,加征遗

产税和财产转移税。颁布《全国劳动关系法》,重申工人权利,成立劳资代表对等组成的全国劳工关系局。

罗斯福新政实践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主张国家干预

经济,扩大社会的有效需求,增强民众购买力,以解决经济危机造成的市场萧条的经济理论。

其创新之处: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干预,发端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通过法律形式将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及援助贫困公民的责任固定下来,开创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2、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是什么?

答案:首先,罗斯福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由于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从而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

其次,作为应对危机的手段,罗斯福一改以往中央政府对经济发展“自由放任”的政策,开始实行国家干预,并且这种干预通过国会以新的立法形式诉诸于美国经济生活,这是前所未有的。罗斯福时期,总统权力达到顶峰,而联邦政府的权威也得到了加强。

第三,罗斯福解救国家经济危机的方法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之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找寻到了一条新的道路,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21课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第七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22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

练习与测评

1、绥靖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答案:“绥靖政策”是指一战后,英法美等国的统治阶级为了保住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牺牲别国的利益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一是将祸水东引,牺牲苏联求得西欧无战事。

西方推行绥靖的背景有:①“和平主义”思潮:“一战”充分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各个国家损失惨重,由此惧怕战争的出现。因此,战后英法等国出现了一种鼓吹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

②30年代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交替频繁,且忙于应付危机,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

③英法政治地位削弱:英法虽为“一战”的战胜国,但经济、军事实力受到极大的削弱,这使得统治集团中部分人不敢同德意日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试图通过对侵略者做出部分让步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④帝国主义强国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仇视;

⑤希特勒制造的假象:英法两国的资产阶级对弱小国家固有的蔑

视,对社会主义苏联的仇视,法西斯国家则投其所好,竭力造成惟有共产国际,惟有苏联才是法西斯的敌人的假象。这一切均是促成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因素。

⑥根本原因:英法两国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谋求大国的妥协,获得和平,来维护本国利益。

2、苏德为什么要签订两国互不侵犯条约?其后果如何?

答案:英法的绥靖政策使苏联寻求构建集体安全体系的希望破灭;《慕尼黑协定》和西方国家一贯的敌视使苏联警惕“祸水东引”。而德国为避免两线作战,也同意与苏联进行谈判,两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打破了英法“祸水东引”的阴谋,为苏联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来加强备战,也打破了德日两国的反苏同盟,争取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从二战整体来看,这也使希特勒避免了两线作战,助长了其发动世界大战的野心。另外,苏德无视小国利益,参与分割东欧,给世界和平带来很大危害。

(徐汇中学姚红老师提供)

第23课战争的爆发

练习与测评

1.试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如何被一步一步地扩大的。

(1)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

(2)意大利侵略非洲,西班牙内战,德国突袭波兰;

(3)德国灭亡法国等国;

(4)德国空袭英国;

(5)苏德战争爆发;

(6)太平洋战争爆发。

2.分析战争初期法西斯国家是怎样运用“闪电战”的,并联系实际战例予以说明。

在德波战争、苏德战争等一系列战争中,德国都运用了所谓的“闪电战”,这一方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都是法西斯国家采取偷袭方式发动的;

(2)被侵略国家损失惨重;

(3)都使反法西斯国家的队伍跳跃式壮大;

通过与法西斯国家的艰苦斗争,我们深刻意识到:对待反动势力,只有联合一切和平力量才能有效避免受到侵害。

第24课战争的转折

练习与测评

1、归纳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原因与过程。

原因:法西斯势力是企图称霸世界的邪恶势力,它不仅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敌人,也是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的对手,更是人类社会进步道路上的巨大绊脚石,只有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联合起来,才能捍卫世界和平和人类的根本利益。

主要过程:

(1)协约国武装干涉苏俄;

(2)英国、法国、美国实行绥靖政策,试图“祸水东引”;

(3)英国提供德国突袭苏联的情报给苏联;

(4)苏德战争爆发,英、美表态支持苏联;

(5)苏、美、英缔结三国协定;

(6)《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2、试分析纳粹德国在军事上是怎样从优势转为劣势的。

(1)英法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虽然被迫弃掉了全部装备辎重,然而却毕竟保留了有生力量,以致他们随时都会重新具有抵抗德军对英国本土发起入侵的能力,甚至还可能重新越过海峡,卷土重来,没有1940年的盟军在敦克尔刻的顺利大撤退,就没有后来1944年的盟军在诺曼底顺利进行的大规模登陆!

(2)由于德军没能在不列颠之战中彻底打垮英国,所以被迫修建了漫长的大西洋壁垒,处于两线作战,使得英国成为了一把高悬在北大西洋上的利剑始终威胁着第三帝国。

(3)1941年12月25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使得美国也加入了这场战争,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化。

(4)在北非战场的阿拉曼战役中德国失败。

(5)1942-1943年间德军遭遇挫折: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使德国在军事上从优势转为劣势了。

第25课雅尔塔体系与布雷顿森林体系

练习与测评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为什么美国在这一体系中可以占据领导地位?

基本内容: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会员国货币按其含金量同美元挂钩,未经美国同意不得随意变动。从而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实行固定汇率制的世界货币体系,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

原因:二战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处于绝对优势,军事力量超群,从而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而欧洲传统大国以及日本实力都被大大削弱,不仅无力与美国抗衡,而且还必须依赖美国的经济援助来恢复经济。

2、分析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

相同处:都是在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旧体制后,大国根据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变化在政治上相互妥协和抗衡,建立起来的国际关系新格局。

不同处:

(1)形成过程不同:“凡——华体系”是一战结束后通过多次会议而确立的;雅尔塔体系是在二战后期已初步出现,战后两强在竞争中最终形成的。

(2)竞争对象不同:在“凡——华体系”中,英国和法国是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美国和日本在亚太地区分别扩张;在雅尔塔体系中,美国和苏联是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

(3)体系性质不同:“凡——华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雅尔塔体系则具有多重性。

(4)影响范围不同:“凡——华体系”存在的时间较短,范围也仅局限于资本主义世界;雅尔塔体系时间长达近半个世纪,涉及全球。

第八单元“大萧条”中的资本主义世界

第27课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练习与测评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是什么?它为什么从金融业开始然后涉及商业、工业、农业等各个行业?为什么从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答案: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力大。

当时的金融业在经济过程中占垄断地位,股票指数往往成为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当人们忽视经济发展中的潜在危机,证券市场出现畸形,投机增多。当股票市场崩溃便引发了货币应用危机。股价惨跌致使美国工业指数连续下降,既而波及几乎所有行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提高,纽约逐渐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世界市场对美国的依赖性增强,因而美国的经济危机会蔓延到世界其他地区,造成极大的破坏性。

2、你认为这场席卷几乎整个世界的经济危机中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引以为诫的或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答案:第一,无序的市场经济体制必然导致社会的不和谐状态。

第二,保持社会和谐应尽量降低社会的两极分化程度,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中期近30年的稳定繁荣可以作为此方面的例证。

第三,要处理好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只有经济能够持续增长,社会的和谐状态才能够持续地得到维护。

第28课罗斯福新政

练习与测评

1、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有何创新之处?

答案:主要内容可用“3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y)、救济(Relief)和改革(Reform)。

国家调控经济:首先规范金融秩序。政府整顿金融业,支持大银行重新开业,淘汰小银行,公布《存款保险法》,设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放弃金本位制。其次,直面大规模失业的问题。举办公共工程,实施“以工代赈”,扩大消费需求。最后调整不平衡的经济结构。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发起“蓝鹰运动”。在农业方面,颁布《农业经济调整法》,适量缩减农业生产。

社会保障措施:首先积极进行失业救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其次,在全国推行累进所得税制度,加征遗产税和财产转移税。颁布《全国劳动关系法》,重申工人权利,成立劳资代表对等组成的全国劳工关系局。

罗斯福新政实践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扩大社会的有效需求,增强民众购买力,以解决经济危机造成的市场萧条的经济理论。

其创新之处: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干预,发端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通过法律形式将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及援助贫困公民的责任固定下来,开创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2、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是什么?

答案:首先,罗斯福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由于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从而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

其次,作为应对危机的手段,罗斯福一改以往中央政府对经济发展“自由放任”的政策,开始实行国家干预,并且这种干预通过国会以新的立法形式诉诸于美国经济生活,这是前所未有的。罗斯福时期,总统权力达到顶峰,而联邦政府的权威也得到了加强。

第三,罗斯福解救国家经济危机的方法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之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找寻到了一条新的道路,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29课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练习与测评

1、德、意、日是如何走上法西斯道路的?

答案: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使严重依赖美国资本的德国经济难逃厄运。深刻的经济危机使国内矛盾异常尖锐,造就了希特勒的崛起,纳粹势力趁机发展壮大。1933年希特勒出任总理,1934年自称“国家元首”,集军政大权一身。对犹太人进行残酷迫害,对人民加强思想控制。对外疯狂扩军备战,使德国经济走上战争轨道。

一战后的意大利外债沉重,工业生产下降,经济萧条。意大利政府无力控制局面,为出现独裁统治提供了有利时机。墨索里尼趁机组

织了法西斯党。1922年,软弱的国王授权墨索里尼政府,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建立了。

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造成日本阶级矛盾尖锐。日本以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势力,在发动侵略战争中走向法西斯化,对中国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二·二六兵变”后,正式建立法西斯统治,并于1937年7月7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

2、简述德国纳粹体制的特征及其具体表现。

答案:纳粹体制以集权为特征,扩张为目标。

具体表现:政治——一党专制、元首独裁;经济——推行“松财政、紧货币”;文化——宣扬民族共同理论,强化社会统治,推行排犹政策。

第九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

练习与测评

1、绥靖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答案:绥靖政策”是指一战后,英法美等国的统治阶级为了保住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牺牲别国的利益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一是将祸水东引,牺牲苏联求得西欧无战事。

西方推行绥靖的背景有:①“和平主义”思潮:“一战”充分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各个国家损失惨重,由此惧怕战争的出现。因此,战后英法等国出现了一种鼓吹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

高考历史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知识点整理

[键入文字] 高考历史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知识点整理 2016高考复习历史要注意对知识点的掌握,以下是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 知识点,请大家阅读。 此阶段的历史相当重要,历来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此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1)1917-1923:两块内容:一块是以十月革命为中心的世界性革命高潮(三小块:俄国,欧美,东方)一块是帝国主义战后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凡尔塞-华盛顿体系的确立。(2) 1923-1929年:一块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块是帝国主义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和隐含的尖锐矛盾。(3)1929-1939年:一是大危机沉重打击下帝国主义阵营分化成民主阵营和法西斯阵营;二是苏联的建设和斯大林体制;三是法西斯的疯狂扩张和大战的酝酿。总 的来说是三条基本线索:一是帝国主义由一战后的动荡调整到形成暂时稳定局面,再 到大危机后走向新的动荡爆发新的世界大战。核心是帝国主义彼此间深刻而又复杂的 矛盾;一是俄国经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后经过曲折巩固政权,恢复经济探索建设社会主 义的道路。一是东方的革命运动进入新时期,到三十年代和反法西斯结合起来。理解 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明确此阶段是在一战和十月革命影响下的20年。 1、理解十月革命发生在俄国的历史原因(经济,政治,阶级,政党,大战,演习。) 十月革命的经过(两个过渡: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由和平设想过渡 到暴力夺权。集中体现在四月提纲中。)熟练掌握二月革命后俄国的复杂形势。十月革 命的历史意义。 2、如何理解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建立、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体制的政治经济 特点和评价*)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含义,内容(宰割战败国;重分殖民地;协调大国利益和矛盾;策划反俄;建立国联。)如何评价该体系(反动性为主;但注意其三个积极意义)?通过分析该 1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精心整理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一】 一、国共的十年对峙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 ( 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最* 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农民起义 *:宋辽、宋夏战事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军队战斗力弱 原因:皇帝集军权、更戍法 积贫-----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失败原因 和。 2、强兵之法(整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作用:北宋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2014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

2014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1917-1939年) 此阶段的历史相当重要,历来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此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1)1917-1923:两块内容:一块是以十月革命为中心的世界性革命高潮(三小块:俄国,欧美,东方)一块是帝国主义战后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凡尔塞-华盛顿体系的确立。(2)1923-1929年:一块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块是帝国主义“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和隐含的尖锐矛盾。(3)1929-1939年:一是大危机沉重打击下帝国主义阵营分化成民主阵营和法西斯阵营;二是苏联的建设和斯大林体制;三是法西斯的疯狂扩张和大战的酝酿。总的来说是三条基本线索:一是帝国主义由一战后的动荡调整到形成暂时稳定局面,再到大危机后走向新的动荡爆发新的世界大战。核心是帝国主义彼此间深刻而又复杂的矛盾;一是俄国经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后经过曲折巩固政权,恢复经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是东方的革命运动进入新时期,到三十年代和反法西斯结合起来。理解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明确此阶段是在一战和十月革命影响下的20年。 1、理解十月革命发生在俄国的历史原因(经济、政治、阶级、政党、大战、演习)十月革命的经过(两个过渡: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由和平设想过渡到暴力夺权。集中体现在四月提纲中。)熟练掌握二月革命后俄国的复杂形势。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2、如何理解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建立、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体制的政治经济特点和评价)。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含义,内容(宰割战败国;重分殖民地;协调大国利益和矛盾;策划反俄;建立国联)。如何评价该体系(反动性为主;但注意其三个积极意义?)通过分析该体系隐含的复杂矛盾理解其必不能持久的必然性。 5、掌握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四国条约,五国公约的内容和作用。理清英,法,美,日之间的关系。 6、大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7、大危机下美德不同选择的历史原因。(经济,政治,思想,历史传统,外交,个人因素。) 8、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特点,正确评价罗斯福新政。(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理论意义。) 9、日本法西斯和德国法西斯上台的不同点。 10、三十年代后期世界形势的特点。各主要政治力量的活动和影响。 11、慕尼黑阴谋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2、理解绥靖政策的历史背景,表现,影响。 1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同盟建立后采取的重大军事行动。大战后期召开的会议的内容。

最新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最新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一、鸦片战争 1、背景:清政府政治腐败、国防废弛、矛盾尖锐;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加紧对外扩张 2、鸦片走私:原因; 闭关锁国、英国入超、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影响:掠夺大量白银,摧残中国人民身心健康 3、禁烟运动;:原因:鸦片走私严重,危及清政府统治 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虎门销烟(1839、6) 4、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列强为了夺取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1839年) 5、过程(理解即可):第一阶段:(1840年——1841年),珠江口——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南下广东 第二阶段:(1841年——1842年),攻占虎门炮台——强占香港岛——南京下关江面 军民抗战: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浙江定海葛云飞重炮牺牲 鸦片战争 6、结果:清政府战备求和,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1842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附件,中美《望厦条约》(1844)、中法《黄埔条约》 《南京条约》内容:

割香港岛;(破坏领土主权完整)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 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南京条约》附件: 攫取中国领事裁判权(司法主权受到破坏)、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等特权 7、影响; 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矛盾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过程:1856年广州(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傀儡政权柏贵)→1858年天津→1860年北京(火烧圆明园) 第一阶段(1856_——1860)签订《天津条约》(内容)、 第二阶段(1859——1860)签订《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埠天津)、中俄《北京条约》 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至19世纪80年代,俄国侵占了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3、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人

一战和二战对比

相同: 1、原因相同: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都是为了掌握政权,为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革命。 2、领导阶级:三国的革命都由资产阶级领导。 3、革命动力:人民群众在三国革命中都起了推动作用。 4、结果相同:三国的资产阶级都取得胜利,掌握了政权,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欧美各国革命都有很大影响。 不同点: 1、原因不完全相同:英国革命为了要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美国革命是为了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法国革命是要推翻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 2、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除了资产阶级领导革命以外,英国还有新贵族;美国还有南方种植园奴隶主阶级;法国还有自由派贵族参加对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 3、特点:英国是建立了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共同执政的君主立宪制度;美国独立战争不仅是资产阶级革命,也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法国革命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的、最彻底的、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 4、意义不同:英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开辟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美国摧毁了英国殖民枷锁,赢得国家独立;法国扫荡了国内的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 理解: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关认识: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指发生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和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都属于这一范畴。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打倒封建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1)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世界上只有资本主义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 处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德意日法西斯和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都与社会主义苏联有矛盾, 而德意日法西斯和英法美又有着尖锐的矛盾.一战后,德国为了取得英法美对它的侵略扩张的支持与纵容,希特勒打着”反苏,反共”的旗号.而后法西斯国家对埃塞俄比亚,意大利,波兰的侵略,更使法西斯德经济军事力量大增.使得英法美等大国”坐失良机”,”自食其果”.二战时,不得不与苏联结盟,对抗法西斯势力. 2)原因: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新老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引起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随着向帝国主义过渡而加剧. : 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世界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 法国退居世界第三, 四位, 新兴的美国, 德国跃居世界第一, 二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 造成了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丧失的状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世界已经基本上被瓜分完毕, 于是在欧洲形成了新兴的德国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争夺霸权, 重新分割世界的局面 随着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加剧, 欧洲形成了三个基本矛盾. 即法德矛盾, 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 法德矛盾: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失控法国东山再起, 极力扩充军备. 俄奥矛盾:表现在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 多年来,俄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扩张;奥匈帝国向巴尔干扩张,又怕他统治下的斯拉夫人脱离匈帝国独立. 英德矛盾: 英国从他传统的外交政策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即不愿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俄国的实力在巴尔干过分膨胀.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 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围绕着这三对基本矛盾, 形成了三国同 盟 (德, 意, 奥) 及三国协约 (英, 法, 俄) 两大军事集团, 两大军事集团间的对峙局面, 激烈争夺加速了欧洲的紧张局势, 最中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在萨拉热窝被刺, 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爆发也是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危机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1929年至1933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打击下, 德, 意, 日建立法西斯专政, 企图通过对外疯狂扩张的途径摆脱经济危机, 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最终形成.欧洲策源地: 1932年,纳粹当一越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掌握了国家政权, 对内实行恐怖统治, 对外积极扩张道路, 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亚洲策源地: 守军部法西斯控制的广田宏毅上台组阁, 对内禁止工人罢工, 限制人民言论, 结社, 新闻和出版自由; 加紧扩军备战.对外制定了侵略扩张德基本国策, 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 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 英法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也都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客观上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 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二大军事集团为了争夺市场与原料产地,为了争夺海外殖民地利益耳机进行的一

最新常考历史知识点整理

最新常考历史知识点整理 常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1、鸦片战争开始的标志: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 2、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马关条约》标志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 4、标志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威海卫战役。 5、《辛丑条约》标志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的标志性事件——洋务运动 7、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的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

8、揭开维新变法(戊戌变法)运动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公车上书 9、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来封建帝制的标志性事件是——辛亥geming 10、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11、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geming开始的事件是——1919年五四运动 1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事件是——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 13、使中国geming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的事件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4、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事件是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5、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是——南昌起义 16、长征结束的标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17、日本局部侵华或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1931年"九一八"事变 18、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9、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20、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的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21、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2、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性事件是——1949年4月,南京解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比较----08历史董源 一.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世界上只有资本主义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 处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德意日法西斯和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都与社会主义苏联有矛盾,而德意日法西斯和英法美又有着尖锐的矛盾.一战后,德国为了取得英法美对它的侵略扩张的支持与纵容,希特勒打着”反苏,反共”的旗号.而后法西斯国家对埃塞俄比亚,意大利,波兰的侵略,更使法西斯德经济军事力量大增.使得英法美等大国“坐失良机”,“自食其果”.二战时,不得不与苏联结盟,对抗法西斯势力. 二.原因: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新老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引起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随着向帝国主义过渡而加剧.: 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世界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退居世界第三,四位,新兴的美国,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二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了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丧失的状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已经基本上被瓜分完毕,于是在欧洲形成了新兴的德国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争夺霸权,重新分割世界的局面. 随着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加剧,欧洲形成了三个基本矛盾.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法德矛盾: 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失控法国东山再起,极力扩充军备.俄奥矛盾:

表现在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多年来,俄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扩张;奥匈帝国向巴尔干扩张,又怕他统治下的斯拉夫人脱离匈帝国独立.英德矛盾: 英国从他传统的外交政策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即不愿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俄国的实力在巴尔干过分膨胀.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围绕着这三对基本矛盾,形成了三国同盟(德,意,奥)及三国协约(英,法,俄)两大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间的对峙局面,激烈争夺加速了欧洲的紧张局势,最中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第二次世界大战德爆发也是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危机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打击下,德,意,日建立法西斯专政,企图通过对外疯狂扩张的途径摆脱经济危机,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最终形成.欧洲策源地:1932年,纳粹当一越成为国会第一大党,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掌握了国家政权,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扩张道路,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亚洲策源地: 守军部法西斯控制的广田宏毅上台组阁,对内禁止工人罢工,限制人民言论,结社,新闻和出版自由;加紧扩军备战.对外制定了侵略扩张德基本国策,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英法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也都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客观上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三.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 是帝国主义二大军事集团为了争夺市场与原料产地,为了争夺海外殖民地利益耳机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战争.在战争中,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密切合作,建立了反法西斯同盟,共同进行反法西斯的斗争,并取得最终胜利. 四.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⒊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⒋时间:1914年——1918年⒌主战场:欧洲⒍主战线:西线(决定性作用:英法比——德东线:俄——奥匈德南线:

⒎经过: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 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 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⒏为什么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 ⑴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⑵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⑶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⑷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 ⒐分析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⒑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⒒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 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 机感;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 美日的崛起体现在: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国

一战和二战的练习题(对比)

一战和二战的练习题 1、材料: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 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借此能养肥我们自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备利用它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合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 ——据(英)凯恩斯《合约的经济后果》(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和约规定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主张的主要原因。 2、下列材料摘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一:丘吉尔在本卷中探求了二战的起源,他为本卷定下的主题是:“英语民族如何由于他们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 材料二:西班牙内战期间,丘吉尔说:“即使德国继续支持叛军一方,苏联以金钱供给政府一方,我们仍然要采取中立态度。”“我确信,严格遵守中立…..是目前唯一正确和安全的办法” (1)材料中的“中立”是不是英国的“好心肠”?他对英国来说是不是“安全的”办法?分别说明理由。 (2)丘吉尔的回忆录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史料,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3、材料一:经历腥风血雨,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帷幕,然而即将来临的世界时什么样子,甲同学说:战争已经永久结束了,真正持久的和平已经来临,你们看各国不正在为争取和平而努力吗? 材料二:下面是巴黎和会上四个国家的代表所说的话(虚拟): “我有的是钱,你们都得听我的。” “节前给我可以,想当老大你还嫩了点!” “应该把那条腿也打断,叫他永远也爬不起来!” “等老子伤好了再跟你们算账!” 材料三: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列宁 (1)如果你站在甲同学的立场上请用史实说明。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前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哪些矛盾? (3)材料三列宁所作的判断是否正确?为什么? 4、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人们对如何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撇开经济进步而单纯依靠军事力量换来的和平是短暂的,并且也是徒劳的。——保罗.肯尼迪《联合国的过去和未来》 结合一战后和二战后西欧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短文,谈谈你对材料所述主张的认识。 要求:注意明确,观点合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高考历史必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高考历史必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的中国历史,简称先秦。此阶段时间跨度大,社会性质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又进入封建社会。其中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和祖国走向统一的时期。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

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表现、三大发展趋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割据走向政治统一;民族冲突走向融合。 表现:(1)①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推广,私田逐渐取代了井田,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取代了奴隶生产关系;②政治上各国的改革变法,包括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的商鞅变法,逐步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③思想上奴隶社会礼制崩溃,在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各种封建治国思想,特别是法家更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需要。

高考英国史知识点整理(阶段、时间轴)

阶段模块 政治史 英国史知识点整理 事件 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权利法案》英 工场手工 业时期 (16世纪 -18世纪 中叶)经济史 文化史 人物史 政治史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 英荷战争 责任内阁制形成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圈地运动 成立“东印度公司” 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莎士比亚 蒙思想家霍布斯提出每个人都有天赋的自然权利洛克牛顿三大定律和 万有引力定律,成为整个近代物理学的基础取得“七年战争” 勺胜利,最大的殖民帝国宪章运动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18世纪中叶-19 世纪中 后)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一战后到 二战 (1917-1945) 二战后 的世界经济史 文化史 政治史 战争史 经济史 政治史 战争史 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1842年《南京条约》三元里 抗英 第一次工业革命 阿克莱特水力纺纱厂,近代机器工业诞生,工厂制。 瓦特改良蒸汽机 史蒂芬孙研制成功第一辆蒸汽机车 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提出发电机的理论基础浪 漫主义拜伦 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种起源》 赫胥黎发表《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促进了进化论的传播 第一次世界大战 凡-华体系,国联,绥靖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列颠之战、《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阿拉曼 战役、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英美报商创办“大陆报一中国无线广播电台” 联合国成立 英国加入欧共体 中英关干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欧 盟成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宅___________________ 联关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丘吉尔铁 墓演说国马歇尔计划 北约成立-----------------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中国古代史)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中国古代史) 单元一祖国历史的开端(先秦)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的中国历史,简称先秦。此阶段时间跨度大,社会性质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又进入封建社会。其中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和祖国走向统一的时期。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 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表现。 三大发展趋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割据走向政治统一;民族冲突走向融合。 表现:(1)①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推广,私田逐渐取代了井田,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取代了奴隶生产关系;②政治上各国的改革变法,包括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的商鞅变法,逐步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③思想上奴隶社会礼制崩溃,在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各种封建治国思想,特别是法家更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需要。 (2)①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各地经济联系增强;②政治上争霸和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准备;③制度各国变法逐步形成统一的制度准备;④理论上法家思想提倡中央集权,为统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对比表

两次世界大战的对比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不同点: (1)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2)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 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形成了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3)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 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 格局: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结束: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国际格局的演变历程 (一)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存在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3)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签订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该体系,确立了战后的世界秩序。 (4)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5)瓦解:①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扩展到60万人。②1938年德吞并奥地利。③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④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⑤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6)评价:①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②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得这一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因此也就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7)矛盾: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2.美苏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1)形成背景: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存在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至1991年。 (3)建立:①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②二战后不久,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战时同盟破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 ③20世纪50年代末,战后国际格局由两大阵营的对峙发展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两极格局形成。 (4)实质和影响: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5)发展历程: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随之终结。 3.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1)形成背景:苏联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2)存在时间:1991年至今。 (3)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①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②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③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一超多强”的局面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下去。 (4)评价: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但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资本扩张,第三世界面临机遇与挑战。 (二)两极格局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比较 1.相同点:(1)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高一历史上册重点知识总结

高一历史上册重点知识总结 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 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 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 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 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

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 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 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 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二战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二战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二战爆发的原因 性规定,使战后德国民族主义复仇主义情绪蔓延,成为法西斯势力兴 起的土壤。战胜国之间也矛盾重重,意大利和日本不满已得利益,伺 机重新瓜分世界;美日之间的矛盾持续发展。还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两种不同制度之间的矛盾。 2.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对二战的爆发起了催化剂的作用。经 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形成了欧、亚两个战 争策源地。 3.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垄断资本对于利润的追 求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急夺世 界霸权的斗争日益激烈。 4.英法推行缓靖政策。二战前英法美推行的缓靖政策,助长了法西 斯的侵略扩张,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高中历史绥靖政策 1.“缓靖政策”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以英法为代表的 西方国家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所采取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牺牲别国的利益保护自 己的既得利益;二是将祸水东引,牺牲苏联求得西欧无战事。绥靖政策 的实质是:以牺牲局部利益和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满足法西斯国家 的侵略欲望,尽可能把法西斯侵略矛头引向社会主义苏联,缓和帝国 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2.《慕尼黑协定》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是绥靖政策进一步发展 的产物,是该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它严重地侵犯了捷克斯洛伐克的 主权,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同时,这

个协定的签订,也加深了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促使苏联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推行祸水西指的自保政策。 高中历史太平洋战争的原因 1.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这使日本垄断资产 阶级向外谋求出路。 2.太平洋战争是日、美争夺以中国为重点的亚太地区的必然结果。 3.战争经济的需要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经济根源。日本的国力 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消耗。随着战争的持续扩大,日本帝国主义把越来 越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在中国战场上,英美等国对日本实行的 贸易禁运,对战略物资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打击沉重,促使日本下了“对美一战”的决心。 4.德国在欧洲战场上的胜利及攻势,客观上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成为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外部动因。 高中历史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二战”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对世界影响最为长远的一次战争, 对后世的借鉴作用尤为重大。为了赢得战争,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 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潮流。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须 之事。正是这种相互依存的国际经济关系,形成了抑制新的世界大战 爆发的重要因素。 二战后,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历史的教训,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 与危机时表现出更多的谨慎。今天,“妥协”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能 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意味着各国在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时,必须 承认和照顾他国的合理利益,达到某种有取有予的平衡;意味着反对和 抵制国际关系中的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所有国家理应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只有增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