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四大区域经济发展概述
广州经济发展概述

广州的高等教育水平和科研实力相对北京、上海 等城市较弱,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储备不足,难 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资源和环境压力大
广州的人口密集,资源短缺,环境承载能力有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不断 增大,对经济发展构成了较大的制约。
区域竞争压力增大
随着国内其他城市的快速发展,广州面临的区域 竞争压力逐渐增大,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和国际化水平。
,推动对外开放和合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03
广州市将继续改善民生福祉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广州市政府也将继续关注民生福祉,加大社会事
业投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THANKS
感谢观看
解决方案和建议
推动产业升级
加强环境保护
加大对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推 动制造业向中高端领域转型,提高产业附加 值和竞争力。
加强环境监管,提高环保门槛,推动污染防 治和生态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引进和培养人才
优化区域布局
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大力引进高层次 人才和团队,提高人才储备和创新能力,为 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3
经济结构
解放前,广州经济以贸易、轻工业和手工业为 主,农业和服务业也有一定发展。
解放后的广州经济
计划经济体制
解放后,广州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 业。
城市规划与建设
政府高度重视城市规划与建设,实施了一系列基 础设施建设项目。
经济结构调整
20世纪80年代,广州开始对经济结构进行优化 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广州市在“十三五”期间大力推 进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能源、 水利等领域的项目投入巨大。
广州市在“十三五”期间积极实 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 创新能力。
区域经济学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概述

1899.43 22.99
2830.71 739.02 (28.0%)
1.4 .2 区域比较
—港口、航空港、金融、流通
2001年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
(百万标准箱)
机场货运量(千吨)
大珠三角
24.55 (广州+深圳+香港)
长三角 6.34(上海)
2955.11
1000.05(上
(广州+深圳+香港+澳门) 海)
86.05
8.42
21.13
141.9200
80.0
90.08
8.88
28.57
5
1.4.1、区域比较(珠三角与长三角)
区域
面积 (km2)
户籍人口 (万人)
GDP
人均GDP
(当年价、亿元) (当年价、元)
美元
美元
外贸出口值 (亿元)
美元
珠江三角 洲经济区
41698 (0.42%)
2336.79
1011.57 (8.9%)
“大珠三角”相当于长三角的1.2倍。现在正打造 2020年粤港澳世界城市群。
• 泛珠三角:“泛珠三角”包括珠江流域地域相邻、
经贸关系密切的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 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2 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大珠三角图:
泛珠三角
城市
广州 深圳
珠 珠海
三 佛山
国际旅游收入(十亿美元)
2002年6月股票日均交易总量 (十亿元)
68.52 (珠三角+香港)
15.57 (深圳+香港)
3.15(上海) 11.80(上海)
1.4.3、区域比较(珠三角与长三角)国际直接投资和外贸额所 占全国比重变化
广州经济发展概述

广州经济发展概述广州市位于中国南部,是广东省的省会,也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本文将对广州经济的发展进行概述,并探讨其成功的原因。
一、广州的地理位置优势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区,毗邻香港和澳门,与深圳等重要城市相距不远。
这一地理位置使得广州成为了连接内地与海外的重要门户城市。
广州港是中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以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和高效的物流能力吸引了大量的贸易和投资。
二、开放政策的推动作为国家重点开放城市,广州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广州率先试行了一系列市场化的经济改革措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国际企业进驻。
同时,广州积极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广州经济的发展也得益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传统制造业一直是广州的优势产业,如纺织、鞋业、电子产品等。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广州逐渐转型升级,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和智能制造等。
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广州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创新驱动的发展广州一直以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著称。
作为中国知识型经济的重要区域,广州拥有众多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和研发能力。
广州还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创业团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
五、城市建设的提升广州作为中国重要的国际城市之一,不断加大对城市建设的投入,提升城市形象和功能。
城市规划的科学化、绿化环境的改善、交通网络的完善等都为广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环境。
同时,广州还大力发展旅游业,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为城市经济增加了新的增长点。
六、国际合作的推进广州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广州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国际企业进驻,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伙伴关系。
与此同时,广州也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广东省西部地区的发展概况

广东省西部地区的发展概况粤西,它不是一个城市,它是一个包括湛江市、茂名市、阳江市三个地级市的区域,陆地面积31748平分公里占广东省陆地面积17970平分公里的17.67%,常住人口1900多万人(其中湛江市823万、茂名市786万、阳江市292万)占广东省1.09亿人口的17.5%的比重!这样一个区域陆地面积相当于一个比利时-卢森堡那么大,人口相当于罗马尼亚这个国家那么多,还拥有广东省最长最美最天然的海岸线2585公里占广东省海岸线总长度3752公里的69%,仅湛江一个市的海岸线就长达2023.6公里,是全国最长海岸线的地级市!……可是,可是,就这样一个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人口充足、自然环境优美的区域。
第一高速公路发展!众所周知,广东的地理是东西走向的狭长地形,以广州为中心,东部从广州中心至汕头中心约430公里,西部从广州中心至湛江中心约420公里,两个地方距离省城都几乎一样,可是深汕高速早已在1996年11月建成通车,而广州至湛江的广湛高速在2004年年底才建成通车,比粤东的高速整整晚了八年才建成!而这一条高速截至2017年年底都是唯一一条从珠三角通往茂名湛江的高速公路!1996年至2004年这八年时间正是广东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粤西却没有高速路与外界相通,导致了粤西的企业纷纷倒闭、转移,没有外来资本愿意到粤西投资,导致了粤西今天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贫穷局面!要知道八九十年代,粤西茂名湛江地区的经济是很活跃的,国企、民企都很多,乡镇都很多民营工厂,而这些企业工厂都在那八年间纷纷倒闭消失掉!这八年,是粤西第一个失去的八年!第二高铁发展!广东的沿海快速铁路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络的第一纵,这是国家的战略规划!粤东段是深圳至汕头,粤西段是深圳至湛江(暂时途径广州)。
整个广东的沿海快速铁路是同一时间提上规划建设的,然而粤东段的汕头至深圳于2007年11月已经开工建设,并于2013年年底正式通车!我们的粤西深圳至湛江段呢?从2007年就开始规划粤西的沿海快速铁路,一直被各种所谓的理由拖着停留在研究阶段,多年过去了粤东的高铁都通车了,我们粤西高铁连线路的走向都确定不下来!直至2012年4月这条线路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才通过审批!更为气愤的是,湛江至茂名的快速铁路于2009年开工建设并于2013年12月建成,就这一段76.8公里的断头路一直在等待深茂快速铁路的接驳,这一等待却等了五年!茂名湛江的老百姓天天看着这条没有车辆的空轨苦苦的等待了五年才真正迎来车辆通行!为了建高铁,茂名湛江人积极配合相应、迅速完成拆迁征收,热火朝天的把这条茂湛断头路修建了起来,可见粤西人民是多么的期盼高铁的到来!深茂铁路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准又拖了两年多直至2014年6月才正式开工建设江门至茂名段,江门至深圳段由于要跨越珠江口仍不知牛年马月才看得到开建的时刻!而江门至茂名这工程一干又过去了四年直到今天2018年7月正式通车!从2007年粤东的高铁开建到现在粤西“高铁”的建成通车我们粤西人苦苦期盼等待了11年!这期间媒体一次又一次的放风粤西高铁将会在什么什么时候建好,带给粤西人民一次又一次的空欢喜,老百姓对这高铁的期待可是望穿秋水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期望落空!然而到了这“高铁”要开通的时刻,2018年6月29日我们粤西人又再次被侮辱和激怒了!我们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这假高铁的开通,为什么说是假高铁,因为它的设计时速最高只有200公里!实质上是D字头的动车或叫“快速火车”,粤东的厦深高铁都是G 字头250时速的!速度慢一点也就算了,最令人不解和愤怒的是这条线路动车的票价贵得离谱!为什么说贵得离谱,下面拿几条广东境内出发的高铁从速度、路程、价格上作对比!1、沿海高铁深圳至汕头潮阳路程320公里、G字头高铁250时速、票价97元;2、沿海铁路广州至茂名340公里、D字头动车200时速、票价181元(广州到湛江西400公里、票价228元);3、贵广高铁广州至桂林480公里、D字头及G字头250-300时速、票价137元!4、南广高铁广州至南宁560公里、D字体和G字头250时速、票价均169元!从上面四条广东境内及广东出发的铁路可以看出,我们粤西是受着何等的歧视!全国速度最慢、价格却比人家G字头的高铁高出两倍!如果说贵广、南广高铁价格低是因为跨省不好比较,那么请对比同一条铁路的深圳至汕头路段,为什么距离差不多一样,广州至茂名的票价却是深圳至汕头的几乎两倍,而且时速还慢50公里/时!这么离谱的定价是什么依据?广铁集团在广东省内或者发往其他地区的动车价格普遍定价在0.3元每公里,而这条通往粤西的动车却平均定价在0.6元每公里!世人都知道,中国最富在广东最穷也在广东,那个最穷的地方之一就是粤西!请问在一个中国最穷最落后的地区收取比发达地区高一倍的票价合适吗?第三机场建设!这十几年来全国各地到处兴建机场,很早前广东就有大名鼎鼎的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及客流量也非常大的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粤西人想出省出国旅游或商务要坐着六七个小时的大巴到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去乘坐飞机,因为原来存在的湛江机场只是一个很小型的军民两用机场,只可停靠小型客机,班机很少、可到达的地方很少,一个1900万人口的地区居然没有一个像样的机场!要知道粤西虽然很穷,粤西人民很多都通过读书往外发展,在珠三角、全国各地及海外做生意和做实业的老板还是不少的,没有机场这给探亲、旅游、商务带来非常大的制约!从2007年开始省里就讨论要在粤东和粤西各建一个大机场,来自粤西化州的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两会上就呼吁高水平建设粤西国际机场!而很快粤东的机场就快速通过了一系列的选址评估等各个环节并开建,于2011年年底正式开通,命名为潮汕国际机场。
广州的区域经济特

3.1 发展现状 3.2 重点任务 3.3 空间布局 3.3.1 总体布局 3.3.2 中心城区——片区带动 3.3.3 外围城区——多极提升 4.基础设施专项规划
•个人理解
1.广州城镇空间结构 2.区域产业布局
•总结
1.广州市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 2.广州的劣势 3.广州港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基本介绍
• 气候资源
广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显著,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长夏无冬,雨 量充沛,干湿季风明显。因而,广州四季树木常绿,花果常香,鱼虾常 鲜。 正是因为广州拥有如此的气候资源,因此广州特别适合种植水稻。 充足的日照,丰富的日照,充沛的雨量,使得水稻能够一年两熟,这为 人口众多的广州解决了百姓的粮食问题。 •
图3 广州市行政区划图
•区域特征
1 .自然地理特 征1.1 地表结构
广州市的整体地势东北高、西 南低,呈现自北向南逐步倾斜的趋 势。北部是森林集中的丘陵山区, 最高峰为北部从化市与龙门县交界 处的天堂顶,海拔为1210米;东北 部为中低山地,有被称为“市肺”的 白云山;中部是丘陵盆地,南部为 沿海冲积平原,为珠江三角洲的组 成部分。珠江及其众多支流贯穿整 个广州。由于地处海陆交互作用带, 使其地貌类型具有多样性,从北至 南,从陆到海,分别有中山、低山、 丘陵、岗台地、冲积平原、海积平 原、滩涂等类型出现。 图1.1广州市地表结构
3.2 产业空间布局
广州市域的产业布局结构大致呈现服务业—工业—农业由内向外的 圈层布局,符合都市区工业分布的一般模式。 广州市域的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增城、白云、番禺。增城已形成了 优质米、蔬菜、速生丰产林等“三高”农业生产基地。白云和番禺的传统 型农业已逐步向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变。其他县区花都、从化和南沙的农 业也在广州的农业格局中占有一定地位。 第二产业产值主要集中以开发区为工业载体的萝岗区,在番禺、花 都、天河和黄埔也占有较大的工业比重。增城由于纺织服务业和汽车及 配件产业的发展,在广州工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广州市的第三产业仍主要集中在市区,特别是两大CBD所在区越秀 和天河的地位突出,白云、荔湾、珠海和番禺的第三产业也在全市有一 定份额,但东部地区(萝岗、黄埔、增城)和北部花都区的第三产业发 展不足。 从空间上看,广州市区产业整体呈现工业外拓(如图)、服务业内 敛的趋势,广州的工业产业主要布置在箩筐、黄埔、番禺、白云、花都 等中心城区的外围各区,而商业、金融、商务、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 则主要布置在中心城区的天河、越秀、荔湾等区,特别是以天河和越秀 的新、老CBD为主。
广东省人文地理经济介绍

广东省人文地理经济介绍广东省,位于中国的南部,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广东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特点。
广东省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是山地和丘陵,南部是平原和台地。
广东省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沛。
广东省的河流主要是珠江水系,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珠江三角洲。
广东省有着悠久的的历史文化,岭南文化是广东地区的主要文化。
广东的传统文化包括粤剧、广东音乐、岭南画派等。
同时,广东省也是中国的重要革命圣地,中国在广东进行了多次革命斗争。
广东省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中国的前列。
广东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珠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区拥有众多的城市和工业基地,是中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广东的经济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其中电子、电器、玩具、服装等行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
同时,广东的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金融、旅游、教育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广东省拥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广州的陈家祠和潮州的开元寺。
陈家祠是中国南方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以其精美的木雕和砖雕而闻名。
开元寺是广东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广东还有许多其他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如佛山祖庙、珠海渔女等。
广东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同时也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特点。
这些资源为广东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科得到了广泛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科的背景和意义,概述人文—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理论体系,阐述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科的进展和未来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人文—经济地理学是以人类经济活动和人文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理论体系涵盖了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个领域。
人文—经济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国内外学界的热点。
广东内部经济差距有多大?非珠三角地区这些产业也挺不错!

广东内部经济差距有多大?非珠三角地区这些产业也挺不错!广东是我国GDP总量冠军,但广东内部经济差距非常之大,并非21个地级市都是发达地区,很多人不知道,全省21个地级市可分成两部分:珠三角9市和非珠三角12市。
两部分之间,夸张点说甚至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具体大到什么程度呢?下表有明确的数据:整体来看,2021年,非珠三角12市常住人口合计占广东全省38%,但GDP仅占全省的19%。
非珠12市总人均GDP折合7646美元,相当于广西(7643美元)。
如果把非珠三角看成一个省份,其人均GDP排名全国倒数第四。
官方的表格看起来虽然很详细,但我还是想通过气泡图的形式,一张图就把其给说明白。
气泡的大小为各市的GDP绝对值,深圳、广州、佛山和东莞最高,河源、潮州和云浮最低,最高的深圳是最低的云浮的29倍。
可以看出来,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省份,广东的地域发展也还是不平衡的。
横轴代表人均GDP,仍然是深圳最高,紧跟着的却是珠海,广州被挤到了第三,佛山和东莞占据了第四、第五位。
人均GDP上没有绝对数差距那么厉害,最高的深圳是最低的梅州7.5倍左右。
竖轴代表的是GDP名义增长率,体量最小的云浮有点飘,占据了最高点,接着是广州、阳江和清远;茂名、佛山和揭阳排名最末。
不过,公允点说,广东内部差距如此之大,原因并不是非珠三角地区如何如何不行。
从地理条件来看,除了珠三角有较大块的平原,土地生产力强,广东其他地区大部分都是丘陵山地和被分割细碎的小块沿海平原,地形与周边其他山区较多的省份并无二致。
非珠三角地区的经济结构、发展程度、生活水平跟周边的广西、湖南南部、江西南部也都差不多。
大家都很普通,相互没有多大差距。
所以,珠三角和非珠三角差距大,主要还是因为珠三角太强了。
他们同属广东省,自然显得省内差距大。
非珠三角地区的面貌,就只是典型华南普通地市的水平。
把他们拉出来按发达地区标准一顿批判,有点不公平。
那么非珠三角地区,或者叫粤东西北地区,有哪些规模尚可的产业呢?下面简单概括一下:粤东: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先看粤东的潮汕地区。
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与展望

( ) “ 五 ” 期 间 总体 经 济发 展 状 况 一 十
“ 十五 ”期 间 ,广东 经济在 “ 五”基础上 ,创 造性地 贯 九 彻落实了党的十 六大 提 出 的 战略 部 署 ,以结构 调 整 为 主线 , 以改革开放和科技 进步 为动力 ,实现 了经 济 的持 续稳 定快 速 增长 。20 - 2 0 0 1 0 4年 ,广 东 省 G P年 均 增 长 1 . %。到 D 23 20 0 4年 ,全省 G P达 到 10 9亿 元 ,提前 一年 完成 “ D 63 十五 ”
2 .4:3 2 :3 .7 44 9.9 6 2
2 3 :3 7:3 9 7. 4 9. 2.6
力的大企业 、大 公司 ,产 业集 中度 高 、配 套能 力强 ,工业 相 当发达 ,城市化水平也达 到 7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1 0 5个百 分点 ,其区域经济发展示 范作用不 断增 强。 ( 粤北 山区和东 西两翼 的发 展 向来是广 东省 区域 经济 能 2 ) 否协调发展 的关键 ,2 0 0 4年 ,这 两个地 区 的快 速发展 成 为 了 广东区域经济发展 的一大亮 点 。其 中 5个 山 区市 的地 区 GD P
2 0 年 的 1 .4 03 93 %相 比 ,山 区与 珠 三 角 的差距 不 是 在 缩 小 , 而是在不断拉大 。 ( )区域 内产 业布 局不 协调 ,产 业结 构差异 大 。一 些 主 2
业 比例 由 2 0 0 0年的 1 . :5 . :3 . 0 3 0 4 9 3发展 为 2 0 的 7 8 0 4年 .: 5 .:6 8 54 3 .,重 、轻 工业 增加值 之 比达到 5 4 ,产 业重 型化 7:3
与 20 0 3年相 比,2 0 0 4年东西两翼 和山区的第 一产 业 比重 都减少 了约 1 百分 点 ,但 与珠三角的 3 7 %仍然相距很远 。 个 .8 特别是 山区 ,第 一产 业所 占比重接近 13 / ,与珠三角第一产业 比重相 差近 6倍 。另 外 ,珠 三 角地 区二 、三产 业 比较 发 达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四大区域经济发展概述2008-08-18改革开放30年系列分析之四内容摘要:本文根据相关统计历史资料,综合分析了改革开放30年广东四大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区域经济主要特点改革开放30年,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各具特色。
珠江三角洲地区一马当先,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东西两翼与山区亦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下同)经济区①是广东经济发展的“龙头”,呈现出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互动共进的良好格局,是国内乃至世界最具生机与活力、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进入21世纪,珠三角的龙头地位得到提升,与港、澳经济关系更加紧密,发展动力更加充足,市场机制得到创新,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珠三角重点突破,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先锋与主力2007年,珠三角完成生产总值25606.87亿元②,占全省GDP比重的79.7%,比1978年提高27.2个百分点;珠三角以占全国3.6%的人口和占地不足0.6%的土地,创造出了经济总量(GDP)占全国比重高达10.3%的经济奇迹。
而2007年东翼、西翼和山区五市完成生产总值分别为2107.48亿元、2325.02亿元和2075.36亿元;分别占全省比重的6.6%、7.2%和6.5%。
1、经济总量迅速增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1978年,珠三角生产总值为97.53亿元,1990年达到992.94亿元,新世纪后步入快车道,2000年完成生产总值8421.32亿元,2005年为18244.46亿元,2007年又达25606.87亿元。
2007年,珠三角人均GDP为5493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65.7%。
同年固定资产投资额达6909.74亿元,比1978年增长666倍,年均增长25.1%。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261.00亿元,年均增长22.8%;更新改造投资865.52亿元,年均增长27.5%;房地产开发投资2007年达2237.52亿元,占全省比重的88.8%。
一批大型项目投资建设完成或进展顺利,惠州中海壳牌石油化工项目建成投产,深圳岭澳核电二期工程正在大规模建设之中,投产后将为广东提供可靠的能源供应;广州已经开通了4条地铁线路,累计建成开通线路达59.3公里,其他各条线路正在建设;广州大学城建设进展顺利,2005年秋季已进驻第二批学生;一批电力、邮电、高速公路、港口等大型投资项目,正在加紧施工。
2、工业先行服务跟进,结构优化换代更新。
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2007年,珠三角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2019.76亿元,占全省份额的85.2%;其主营业务收入、资产合计、利润总额和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分别为46898.67亿元、34648.51亿元、2609.55亿元和1123.03万人,占全省份额的87.0%、87.0%、84.6%和85.9%。
200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最大50家工业企业的前10家有9家落在珠三角地区。
1978年至2007年,珠三角的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8.3:47.2:24.5,调整为2007年的2.4:51.0:46.6。
一大批高新技术生产企业快速成长,如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等高技术含量工业企业的迅速扩大,使珠三角工业产业结构向不断优化的方向转变。
一些高端工业产品如广州本田公司的小轿车,华为、中兴公司的通信设备,美的、格力公司的家用电器,安利公司的日用品,广州宝洁公司的日用化工产品等,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珠三角第三产业也即服务业占GDP比重则由1978年的24.5%上升为2007年的46.6%;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54.3%提高到2007年的83.8%。
一批新型服务业如会展业、文化产业、物流业、现代服务业等似雨后春笋般涌现。
广州、深圳第三产业增加值2007年达到4152.54亿元和3389.87亿元。
分别占全省份额的30.9%和25.2%。
3、市场销售畅旺,社会商品丰富。
2007年,珠三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11.78亿元,比1978年增长195倍,年均增长20.0%。
高于全省平均增长速度的1.6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由1978年的49.9%提高到2007年的73.7%。
市场化建设加快,形成了一批规模化经营的企业。
全省亿元以上市场大多落户珠三角,2007年珠三角共有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255个,占全省亿元市场个数的81.7%。
其中,广州118个,佛山42个,深圳35个,分别占全省的37.8%、12.8%和12.1%。
全省总成交额列前10名的亿元市场有9个在珠三角地区。
4、出口规模名列前茅,外资利用成效显著。
2007年,珠三角外贸出口总额达3540.85亿美元,是1978年的892倍,年均增长26.4%;比全省平均增幅高5.2个百分点;占全省出口总额比重从1978年的28.6%提高到2007年的95.9%,比1978年增加67.3个百分点。
深圳市继2005年出口总额突破千亿美元大关,成为全国首个出口超千亿美元的城市后,2007年出口再创1685.42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5.6%。
其次东莞、广州和佛山的出口,2007年也分别达到602.01亿美元、379.02亿美元和261.90亿美元。
珠三角产品出口的国家和地区主要为香港、美国、日本、欧盟、东盟和台湾。
出口的产品主要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如手机、数据处理设备、显示器、电视机、摩托车等;传统产品有纺织品、服装、家具、塑料制品和鞋类等。
1979-1999年,珠三角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06.13亿美元,占全省比重的63.8%。
2000年至2007年,珠三角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958.65亿美元,占全省份额的88.8%。
投资方向逐步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发展,国际金融、保险、物流、广告等行业成为外商投资的新领域。
2007年末,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60家在广州投资。
大量外资注入房地产、金融、会展、咨询、文化、娱乐等服务业,极大地增强了广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
2007年广州批准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达246个。
5、财富积聚大幅上升,居民生活富裕。
珠三角经济的飞跃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税收来源,增加了居民的财富与收入。
2007年,珠三角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82.01亿元,比1978年增长87.6倍,年均增长16.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由1978年的53.8%上升到2007年的67.6%。
2007年深圳、东莞、广州、佛山和珠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3592.78元、28209.41元、22469.22元、21112.15元和20515.53元,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的89.8%、59.4%、26.9%、19.3%和15.9%。
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二、东翼经济多头并进,异军突起1、经济实力增强,市场交易活跃。
2007年东翼GDP为2107.48亿元,从1992年至2007年,年均增长13.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85.47亿元,从1978年至2007年,年均增长1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10.98亿元,比1978年增长75倍,年均增长16.1%。
其中,汕头市2007年地方生产总值达850.1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4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73.21亿元,均居粤东地区四市之首。
分别占该地区总额的40.3%、49.7%和46.8%。
东翼地区一改过去贫穷落后面貌,而代之以处处蓬勃发展、生机盎然的动人景象。
2、投资力度加大,交通通讯便捷。
2007年,东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705.79亿元,比1978年增长489倍,年均增长23.8%。
其中基本建设285.18亿元、更新改造95.12亿元、房地产开发为70.84亿元。
作为东翼地区发展的领头羊,汕头市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06.69亿元,占东翼的29.3%。
改革开放后陆续建设了海湾大桥、汕头港、广澳深水港、汕头机场、广梅汕铁路、深汕高速公路、汕汾高速公路、324、206国道等一批主要基础设施,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基本构成。
并形成了以纺织服装、工艺玩具、食品加工、化工塑料、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群和以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3、优势产业突出,出口业绩斐然。
东翼自改革开放后,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各种特色企业先后在粤东落户,外贸出口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2004年,中国轻工联合会和陶瓷工业协会授予潮州"中国瓷都"称号;国家科技部批准潮州为"国家日用陶瓷特色产业基地"。
潮州市彩塘镇获得由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授予的"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称号。
2007年东翼外贸出口总额为85.16亿元,比1978年增长52倍,年均增长14.7%。
且比同期西翼和山区五市的外贸出口总额之和还多28.3%。
仅汕头市外贸出口额就达39.12亿美元,超过山区五市的总和。
三、西翼经济大步跨越,努力赶超1、农业发展又好又快。
30年来,西翼第一产业一直以较高的速度发展。
197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为24.4%,到2007年此比重已高达近30%。
粤西的香蕉、荔枝、龙眼、芒果和菠萝等大宗岭南佳果,誉满全国,并飘洋过海走向世界。
茂名和湛江是广东农业的第一和第二大市,其中两市的水果产量,2007年分别达到216.66万吨和166.19万吨,共占全省水果产量的40.3%。
湛江、阳江和茂名分别是广东渔业的第一、二、三大市,水产品产量2007年分别达到90.9万吨、89.99万吨和73.72万吨,西翼地区水产品产量共占全省比重的38.3%。
2、工业发展特色明显。
改革开放后,茂名、湛江和阳江三市均实施“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推进工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发展逐步加快。
茂名市的重化工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200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已达364亿元,占GDP比重为35.5%,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是一家以炼油为龙头,石油化工为主体的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也是中国最大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之一。
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35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100万吨/年,拥有70多套主要生产装置、完善的港口码头、海上原油接卸和铁路运输系统以及原油、成品油管输系统。
2007年销售产值达650多亿元。
湛江市石油加工业正在崛起。
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三大公司相继到湛江投资,东兴炼油厂500万吨改扩建、90万立方米奥里油储罐、80万吨燃料油改造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
阳江市的五金刀剪行业由零散的小作坊形态,已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行业,已有五金刀剪企业1500多家,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日用五金刀剪产量占全国的60%,出口占全国的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