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水库及其上游水环境状况分析及治理
汾河的特点

汾河的特点
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流经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等多个省份。
以下是汾河的一些特点:
1.流域特征:汾河全长713公里,流域面积39471平方公里。
流域内气候类型多样,包括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这使得流域内的生态环境丰富多样,生物种类繁多。
2.水资源:汾河的水资源相对丰富,年均流量达到每秒200立方米左右。
由于流域内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汾河的水质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
在某些地区,汾河的水质较好,可以满足各种用水需求;而在一些工业发达的地区,汾河的水质可能会受到一定的污染。
3.水文历史:汾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水文历史。
汾河不仅为流域内的农业灌溉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还对山西、陕西等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汾河流域的文化遗产也非常丰富,如山西的平遥古城、晋祠等都与汾河息息相关。
4.水利工程:为了充分利用汾河的水资源,流域内建设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
例如,汾河水库是山西省最大的水库,控制着流域内的洪水灾害和改善水环境。
此外,还有一些水电站和灌溉工程等。
5.生态保护: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汾河的生态环境面临一定的威胁。
为了保护汾河的生态环境,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水资源保护、推进生态修复等。
总之,汾河作为黄河的重要支流,具有独特的流域特征、丰富的水资源、悠久的水文历史、重要的水利工程和生态保护价值。
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太原市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的通知

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太原市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9.13•【字号】并政发[2008]34号•【施行日期】2008.09.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太原市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的通知(并政发〔2008〕3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有关单位:《太原市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二○○八年九月十三日太原市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城市扩张,对资源的过度开采,汾河流域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直接制约了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人民群众生存质量。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的决定,有效改善汾河流域生态环境,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坚持修复与保护、疏浚与治污并重、当前与长远兼顾原则,突出重点,依法治理,有效遏制流域内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使之得到修复保护,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在汾河进入娄烦县河段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的前提下,通过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对流域内地表水、中水、矿井水等水资源合理调度,达到以下目标:(一)疏浚目标:确保汾河干流188公里河道常年至少保持最低生态流量及部分农业灌溉用水,恢复汾河自然流水;河道复流入渗,逐年补给兰村、晋祠泉域地下水,确保地下水位止降复升;修复河道自然形态,提高河道行洪能力,改善沿河生态环境,促使适宜浅水生物生存的湿地基本得到修复和改善;力争通过城区主干道径流量达到 5立方米 /秒。
最终通过对流域内各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对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实现绿色转型。
(二)治污目标:汾河干流兰村以上河段常年争取达到地表水Ⅲ类,兰村以下河段力争常年保持地表水Ⅴ类;对严重污染企业实施关停搬迁,使水资源和水生态得到有效保护;种树、种草,有效管护,加强流域内植被绿化和水土保持,涵养水源,形成自然生态良性循环。
山西省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

山西省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访问数:1085发布时间:2007-11-6(1989年7月19日山西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根据1997年7月30日山西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山西省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的决定》修正2004年11月27日山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修订)第一条为了防止汾河流域水污染,改善水质,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和人民生活、生产用水,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汾河流域的干流、支流、泉源、湖泊、水库、渠道等地表水体以及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
第三条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汾河流域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汾河流域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有关工作。
第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汾河流域的水环境,并有权对污染汾河流域水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检举和控告。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和汾河流域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对保护汾河流域水环境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六条在汾河流域内,应当严格控制采矿,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维持汾河干流和支流的水量,维护生态环境用水,增强水环境自净能力。
第七条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由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市人民政府编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
汾河流域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内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具体规划。
省人民政府和汾河流域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把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纳入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将规划中确定的项目在年度计划中予以安排。
汾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现状分析及保护对策

山西水利
山西水利
水资源管理.2016年 第 1 0 期
由于长期过度开发,尤其是煤炭等矿产资源的过 度 开 采 ,植被损毁,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破坏,主要表
现 为 产水量急剧减少,用 水 量 大 幅 增 加 ,泉水流量减
少 甚 至 断 流 , 河 流 污 染 严 重 。
3 存在问题
全河长的38.8%,符 合 n 类标准的河长仅19.5 km, 占 评价河长的7.0%; IV类标准的河长69.5 km, 占评价河 长的25.0%;劣 V 类水污染河长188.5 km, 占评价河长 的68.0%( 无 I , m , v 类河段), 主要污染河段分布在太
质 山 地 、土 石 山 地 、黄 土 峁 梁 塬 、黄 土 丘 陵 阶 地 及 平 川
河谷由高到低过渡。
于 河 川 基 流 量 是 地 表 水 和 地 下 水 的 重 复 计 算 量 ,扣除 后 为 地 下 水 资 源 量 不 重 复 量 ,本 次 地 下 水 资 源 量 分 析
汾 河 流 域 地 处 中 纬 度 大 陆 性 季 风 带 ,多 年 平 均 降
原市以下。
3 . 1 植被覆盖降低,地面产流减少
4 保护措施及建议
森林 覆 盖 率 的 减 少 ,直 接 影 响 地 面 产 流 ,汾河流
域 20世纪 60年 代 前 , 森林覆盖率达2 0 % , 现在覆盖率 仅 1 5 % , 涵 养 和 存 蓄 水 源 的 能 力 降 低 , 年减少地表径
流 量 2.6亿 m3。受 流 域 降 水 量 和 植 被 覆 盖 减 少 等 因 素 影 响 ,汾河流域83条 一 级 支 流 中 ,清水流量在0.1 m3/s以
mm 雨量505 ,为半干旱、半湿润型气候过渡区,四季分
汾河水库库区水土流失及边坡绿化工程设计

伸, 沟岸扩张 ; 二是降雨集中, 且多为短历时、 高强度 暴雨 , 是 造成 现代 加 速 侵蚀 的直 接 原 因 。人 为 因素 方面 : 一 是不合 理 的土地 利用 和砍林 毁草 、 超 载放牧
等 加剧 了水 土流失 ; 二 是 新 修 公路 等 基 本 建设 不 注 意水 土保 持 , 随意弃 土堆 渣 , 加 大 了水土 流失量 。
林 立地 条件 划 分 , 进 行 了库 区边坡 绿化 工程 设计 。 关键 词 : 水 土流 失 水土保 持 边坡 绿化 工程设 计 汾 河水库 库 区 中 图分类 号 :S 1 5 7 . 1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编 号 :1 0 0 8 - 0 1 2 0 ( 2 0 1 3 ) 0 2 0 - 0 3 3 0 - 2
1 . 2 . 2 污染库 区水 质 , 威 胁 用水安 全
据 资料 , 在 汾河 水库 库 区总面 积 中 , 水 土流失 面 积1 2 1 0 . 0 5 h m , 占8 3 . 8 3 % 。水 土流 失 面 积 中 , 轻 度侵 蚀 4 6 9 . 2 7 h m ,占 3 8 . 7 8 % ;中 度 侵 蚀
第 2期 2 0 1 3年 6月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S o i l a n d Wa t e r C o n s e r v a t i o n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S h a n x i
No . 2
大 量地表 径 流携 带 人 畜粪 便 、 地 面 杂 物 和残 留
类型 图 》 , 侵 蚀 地 貌 为 黄 土 梁 峁状 丘 陵 低 覆 被 极 强 烈侵蚀 类 型 区 。 区 内丘 陵起 伏 , 沟壑 纵横 , 地 形 破 碎, 土 质疏 松 , 植被稀少 , 气候干旱 , 水 土 流 失严 重 , 是库 区 泥沙 的主要 来源地 。侵蚀 以 面蚀 、 沟 蚀为 主 ,
汾河历史水患总结

汾河历史水患总结概述汾河是中国重要的干流之一,流经山西、河北等地。
历史上,汾河流域多次发生严重的水患,给当地及周边地区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将对汾河历史水患进行总结,并探讨造成水患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历史水患汾河历史水患可追溯至古代。
根据史料记载,汾河流域自古以来就频繁遭受洪水侵袭。
特别是在壶关至太原段,由于地势低洼,容易形成洪水泛滥,导致水患频发。
据记载,古代水患最严重的年代要数公元3世纪至5世纪的黄巾起义时期。
当时农民起义军活动频繁,破坏了汾河上游的水利工程,导致洪水泛滥,给周边地区带来重大灾害。
此后,无数次的水患也给汾河流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近现代以来,汾河流域的水患问题仍然存在。
根据资料统计,20世纪以来,汾河流域至少发生过十多次大规模的水患事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中,1989年和2013年的水患被认为是最为严重的。
水患原因分析造成汾河水患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因素两个方面。
自然因素1.降雨量异常:汾河流域的降雨量年际变化较大,有时出现极端的降雨事件。
这些异常降雨会导致汾河水位上升,泛滥成灾。
2.山体崩塌:汾河流域地处山区,山体崩塌是常见的自然灾害。
山体崩塌的土石流和泥石流会堵塞河道,造成洪水溢出。
人类因素1.过度开发: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沿汾河流域的城镇和工业区不断扩张,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建设导致水源受到破坏,增加了洪水的风险。
2.水土流失:过度的农业活动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质地变差,无法有效地吸收和保持水分,加剧了洪水的程度。
3.修建堤坝:为了防洪目的,人们修建了大量的堤坝和水库。
然而,过度修建堤坝会改变河道的自然形态,增加了河道堵塞和堤坝决口的风险。
水患防治措施为了减少汾河流域的水患风险,需要综合考虑自然因素和人类因素,并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自然因素防治1.加强水文监测:建立完善的水文监测系统,及时掌握降雨量、水位、流速等数据,预测和预警洪水风险。
汾河二库

汾河二库汾河二库位于汾河干流上游下段,坝址位于太原市郊区悬泉寺附近。
该水库是以防洪为主,兼顾城市供水、灌溉和发电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
水库枢纽工程由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的挡水坝段与溢流坝段、底孔,供水发电隧洞和水电站所组成。
远期拟建80万kW装机的抽水蓄能电站一座。
1996年11月开工兴建,至2000年元月建成投入运行。
年可向太原市工业供水量0.44亿m;百年一遇洪峰下泄流量可削减约1/3,相应可使太原市汾河河堤防洪标准得到提高;多年平均发电量可达2350万kW.h。
对太原市的防洪安全、工业生产、环境影响发挥了较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348 Km;(一库~二库区间),多年平均径流量1.45亿m (区间)。
水库总库容1.33亿m,其中防洪库容0.246亿m、兴利库容0.734亿m。
百年一遇洪峰流量5090 m/s,千年一遇洪峰流量7702 m/s。
大坝为碾压混凝土坝,最大坝高82.95m,坝顶长度224.8m,坝顶宽6m。
溢流坝顶高程899.2m,溢流坝净溢流长度36m,由3孔弧形闸门控制,最大泄量2787 m/s,坝底孔进口高程859m,进口尺寸5×7.2m,最大泄量1539 m/s,供水电发洞进口高874.4m,洞径4.2m,洞长511m,最大泄量199 m/s,发电流量2.8 m/s,水头43m,装机容量2×5000kW。
山西水院与北京院于1958年曾进行汾河一库下游至兰村河段梯级规划工作,提出五梯水库,山西水院于1960年对五梯水库进行规划工作,后又提出玄泉寺坝址方案,即汾河二库。
并对水库进行规划设计工作。
后又在1972年~1992年以山西水院为主太原市水利局(后为市水利设计院)参加,曾分别提出水库工程设计任务书、规划报告、初步设计、抽水蓄能电站规划报告、补充初步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补充报告等。
山西水院于1993年编制出水库枢纽工程初步设计,1994~1997年进行技施设计,分期提出施工图,1998年~1999年编制施工招标文件及有关施工图,2000年编制水库工程设计自检报告。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6.25•【字号】晋政办发[2008]59号•【施行日期】2008.06.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的通知(晋政办发〔2008〕59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2008〕9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
请认真传达贯彻,抓紧组织实施。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八年六月二十五日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省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省委、省人民政府紧紧抓住国家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机遇,提出重点推进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作任务,并在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向全省人民作了郑重承诺。
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涉及水利、环保、林业、农业、建设、国土、煤炭、焦化、化工、冶金、造纸、引黄、扶贫等十多个行业和全省6市40个县(市、区),是目前我省跨越区域最大、实施内容最多、受益面积最广的综合性工程,是实现山西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实施蓝天碧水战略的重点示范性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和惠民工程,同时也是国家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在山西境内的重要标志性工程。
工程的实施,不仅对山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省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而且对全国资源型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黄土高原生态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示范作用。
为实施好这一工程,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实施目标与实施重点(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作全局。
从完成蓝天碧水战略任务的高度,围绕全面建设和再现汾河流域自然生态和秀丽景色,构建和谐文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总体目标,针对流域生态环境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存在和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按照“能宽则宽,能弯则弯,人水相亲,和谐自然”和“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理念,坚持治理修复与保护并重的原则,统筹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 减排 、 法监 督 、 染源 治理 、 执 污 水质监 控 等水环 境 治理保 护 方 面的建 议 。 关键 词 : 用 水功 能 区 ; 污能 力 ; 饮 纳 总量控 制 ; 水环境 保护 ; 质分 析 ; 河水库 水 汾
中图分类 号 : 52 X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04 63 (0 0 0 —0 9 0 10 —9 3 2 1 )4 0 8 —6
p o lmsfr wa r p l t n c nr l d n i g w tr s u c r tcin a d w t r e vr n n u e v in t ru h u rb e o t ol i o t , r k n ae o re p oe t , n ae n i me t s p r i o h o g o t e uo o i o o s
An l ss o n u g s i n o t r e v r n e t lsa u f Fe h s e v i n a y i fa d s g e to s f r wa e n i o m n a t t s o n e Re r o r a d
第2 6卷第 4期
21 0 0年 7月
水
资
源
保
护
V0 . 6 N . 12 o 4
S P N
J1 0 0 u.2 1
D :0 36 / . s .0 46 3 .00 0 .2 OI 1 .99 ji n 10 —9 3 2 1 .4 0 3 s
u sr a t r p t e m wa e
W ANG a y Xio- u
( h ni y rl ya dW t e uc uv ueu aya 3 0 1 h a) S ax do g n ae Rs r s r yB r ,T i n0 0 0 ,C i H o r o eS e a u n
环境 保护 工作 在 污染控 制 、 水源保 护 、 流域 水环 境监 管 方 面存 在 的主要 问题 , 为 明 确 水功 能 区限 制 纳 污红 认 线, 严格控 制入 河排 污总量 , 实施 最严格 的水 资源 管理 制度 是 实现 该 区域 水 资源保 护 目标 的 关键 , 出 了节 提
汾 河水 库 及 其上 游 水 环境 状 况 分 析 及 治 理
王晓宇
( 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 山西 太原 00 0 ) 30 1
摘 要 : 用近 年 水质调 查 、 测 与评 价数 据 , 运 监 结合汾 河 水库及 其 上游 流域 自然条件 、 社会 经 济 、 水库供 水 、 河流 水 系分 布概 况 , 分析 汾 河水库 及 其上 游饮 用水 功 能 区水环 境 状 况及 来 自点 源、 面源 的 污 染 因素 , 出流域 水 指
wh l trh d wee p i t u .A trp l t n c ryn a a i i t t c o to ft ettla o n fp l t t oe waes e r on e o t d wae l i ar i gc p ct l o uo y mi ,sr tc nr lo h oa i m u to ol a s un e trn e rv r n no c me to e mo tsrn e tma a e n y tm fwae e o re l r p s d a e k y n e g t e ,a d e f re n ft s t g n n g me ts se o trr s u c sae p o e st e s i h i h i o h t e l i gt o frgo a trrs u c sprtcin.W ae a ig a d s wa er d cin,s p riin,e oc me t or ai n g a o in wae o re oe to z he l e l e trs vn n e g u t e o u e so v f n re n , te p e e to n o t lo olto o r e ,wae ai n trn n d i lme tt n o lil trp tcin h r v n in a d c n r fp luin su c s o trq l t mo io g,a mp e n i fmu t ewa e r e to u y i a o p o me s r sa r p s d fr ft r n g me to h t c tr p lu in c ryn a a i i t i h rn ig wae au e r p o e u u e ma a e n f te sr twae ol t a ri g c p ct l n te d i kn tr e o o i o y 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