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续学习比例尺、概率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比例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感受比例的意义,逐步形成对比例的认识。

同时,学生需要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比例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2.比例的计算方法。

3.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实践操作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图片。

2.准备比例计算练习题。

3.准备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如购物时商品打折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比例解决问题。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引出比例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比例的定义和性质,通过PPT课件和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比例的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比例与分数、小数的关系,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比例计算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练习题包括简单的比例计算和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心得。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加深对比例应用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身高、体重等。

让学生举例说明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解比例》教案.doc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解比例》教案.doc

《解比例》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叫作解比例,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或比例的意义正确解比例。

2.能运用比例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把比例转化为外项之积与内项之积相等的式子的过程,掌握转化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解比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2.养成认真书写和计算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意义和方法。

难点:能正确运用比例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练习本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铺垫,借题导入1.复习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相关知识,请你判断一下,下面哪两个比能组成比例?(课件出示)2∶30.5∶0.20.6∶0.835∶453∶1.24∶6预设生1:2∶3和4∶6能组成比例。

生2:0.5∶0.2和3∶1.2能组成比例。

生3:0.6∶0.8和35∶45能组成比例。

2.交流。

师:什么叫作比例?上面几位同学的判断对吗?你是怎样知道的?预设生1: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

生2:上面几位同学的判断都对,我们可以运用比例的概念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3.活动激趣。

填空并说明理由。

(1)1∶3=()∶()(2)3∶8=9∶()预设生1:1∶3=2∶6。

生2:1∶3=10∶30。

生3:因为与1∶3的比值相等的比有很多,所以这道题的答案不唯一,只要比值为1 3就可以。

生4:3∶8=9∶24,因为3与9相比较,9是3的3倍,即3扩大到了原来的3倍,要想保持比值不变,8也应该扩大到原来的3倍,所以括号里填24。

生5:3∶8=9∶2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内项之积是8×9=72,外项之积也应该是72,72÷3=24,所以括号里填24。

4.借题导入。

3∶8=9∶()中的未知项也可以用x表示,写作3∶8=9∶x,像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作解比例。

出示解比例的概念,学生自主阅读。

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

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

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比例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能够运用比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够区分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并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比关系进行解答。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活动,经历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例如:方程法、比例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并比较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3.情感态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区分正比和反比例关系。

三、教学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选择合适的比例式列式解答。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题、比例尺模型、实物投影仪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5分钟)1.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2.如何解比例?举例说明。

3.举例说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二) 导入新课 (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例如:地图、比例模型、工程进度图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引出比例的应用。

(三) 探究新知 (30分钟)1.例题讲解:选择几个不同类型的例题进行讲解,例如:•例题1 (正比例):如果5个苹果重1千克,那么15个苹果重多少千克?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比例式并解答。

讲解解题步骤,并强调单位的统一。

•例题2 (反比例): 5个人完成一项工程需要10天,如果增加到10个人,完成这项工程需要多少天?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比例式并解答。

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区。

o例题3 (稍复杂的应用题):某地图的比例尺是1:50000,地图上两地相距4厘米,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运用比例解决问题。

2.*小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尝试解决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的意义》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的意义》人教新课标
-比例的定义:强调比例是由两个等比例数列的部分对应项构成的等式,这是比例学习的基石。
-比例的基本性质:包括比例的对称性、反比性质、合比性质和等比性质,这些性质是解决比例问题的重要工具。
-比例的应用: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比例进行计算,如购物打折、距离换算等,这是比例知识的核心应用。
举例:
-重点讲解比例的定义,通过具体例子(如购物时商品原价与折后价的比例关系)来加深理解。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例的定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打折、距离换算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使用比例尺测量并绘制教室的平面图。
在学生小组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他们在解决问题时的一些独特思路和方法,这让我深感欣慰。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然而,本节课的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讲解重点难点时,可能部分学生对比例的应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同时,我也意识到,对于难点的讲解,我应该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讲解,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的意义》人教新课标
一、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选自人教新课标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七章第一节。本节课主要内容为:
1.比例的定义:介绍比例的概念,理解比例是由两个等比例数列的部分对应项构成的等式。
2.比例的基本性质:探讨比例的四个基本性质,即:比例的对称性、比例的反比性质、比例的合比性质和比例的等比性质。
四、教学流程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案一. 教材分析《解比例》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比例的概念和解比例的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比例的意义,会解简单的比例题目,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比例的理解和解比例的方法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比例关系,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够识别比例关系。

2.让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能够解简单的比例题目。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比例的意义的理解。

2.解比例的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比例关系,然后讲解解比例的方法,并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比例的概念,比如“甲、乙两地相距120公里,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向乙地行驶,问几小时后汽车到达乙地?”引导学生从问题中抽象出比例关系,并引出比例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讲解比例的定义和比例的表示方法,然后给出一个简单的比例题目,比如“已知比例2:3=4:6,求比例5:x的值。

”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并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解比例的练习题,比如“已知比例2:3=8:x,求x的值。

”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换解比例的方法,并尝试解决一些更复杂的比例题目。

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和解比例的方法的掌握。

5.拓展(10分钟)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比如“某班有男生和女生共60人,男女生比例为2:3,求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

《比例的认识》(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比例的认识》(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比例的认识》(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内容1. 比例的概念: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表示方法。

2. 比例的基本性质:掌握比例的等比性质、等比中项性质和比例的倒数性质。

3. 比例的应用: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如行程问题、图形的相似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例的概念、比例的基本性质及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等比性质和等比中项性质,以及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比例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

3. 比例的基本性质:讲解比例的等比性质、等比中项性质和比例的倒数性质,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4. 比例的应用:讲解如何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如行程问题、图形的相似等。

5. 练习与讨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小组讨论,相互交流解题方法。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比例的认识》2. 板书内容:(1)比例的概念(2)比例的基本性质(3)比例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2. 提高练习:解决实际问题,如行程问题、图形的相似等。

3. 拓展练习:研究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撰写小论文。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2. 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优秀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优秀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优秀教案【第1篇】知识结构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点是线段的比和比例线段的概念以及比例的性质.以前的平面几何主要研究线段的位置关系和相等关系,从本章开始研究线段及相关图形的比例关系――相似三角形,这些内容的研究都离不开线段的比和比例性质的应用.本节的难点是比例性质及应用,虽然小学时已经接触过比例性质的一些知识,但由于内容比较简单,而且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印象并不深刻,而本节涉及到的比例基本性质变式较多,合分比性质以及等比性质学生又是初次接触,内容不但多,而且轻易混淆,作题不知应用哪条性质,不知如何应用是常有的.教法建议1.生活中比例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新课引入时最好从生活实例引入,可使学生感觉轻松自然,轻易产生爱好,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小学时曾学过数的比及相关概念,学习时也可以复习引入,从数的比过渡到线段的比,渗透类比思想3.这一节概念比较多,也比较轻易混淆,教学中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组来进行巩固,非凡是要举一些反例,同时要注重对相近概念的比较4.黄金分割的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主要体现数学美,可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实例,激发学生的爱好和参与感5.比例性质由于变式多,理解和应用上轻易出现错误,教学时可利用等式性质和分式性质来处理教学设计示例1(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线段的比的概念.2.通过与小学知识到比较,初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3.通过线段的比的有关计算,培养学习的计算能力.4.通过“引言”及“例1”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对学生进行热爱爱国主义教育.二、教学设计先学后做,启发引导三、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两条线段比的概念.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两条线段的比及应用.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预备股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六、教学步骤复习提问找学生回答小学学过的比、比的前项和后项的概念.(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数的比,记作或a:b,其中a叫比的前项,b 叫比的后项)讲解新课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以米、厘米、毫米作为长度单位,量一下几何教材的长与宽(令长为a,宽为b).再求出长与宽的比.然后找三名同学把结果写在黑板上.如:等.可以看出,在同一长度单位下,两条线段长度的比就是两条线段的比.一般地:若a、b的长度分别是、n(单位相同),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是 ,或写成 ,和数的比一样,a叫比的前项,b叫比的后项.关于两条线段比的概念,教学中要揭示它的实质,即表示a是b 的倍,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较易理解,也轻易使学生注重到求比时,长度单位要一致.另外,可组织学生举例实际生活中两条线段的比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联系实际和积极思维的能力,对活跃课堂气氛也很有利,但教师需注重尺度.就刚才三组学生做过的练习及问题回答,在教师启发和点拨下,让学生讨论或试述两条线段的比应注重的问题,归纳出: (l)两条线段的比就是它们的长度的比.(2)比与所选线段的长度单位无关,求比时,两条线段的长度单位要一致.(3)两条线段的比值总是正数.(并不都是正数)(4)除了a=b之外, . 与互为倒数.例1 见教材P202.讲解完例1后:(l)提问学生AB是的多少倍, 是AB的多少倍,以加深学生对线段比的逾义的理解.(2)给出:比例尺= ,就例1的图上,若图距是8c的两地,实际距离是多少?另外,还可鼓励学生课后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测量并计算出你所在省会与首都北京的直线距离,从而丰富了知识,激发了学习爱好.例2 见教材P202.讲解完例2后:(l)可改变线段AB的长度,或给出AC、BC的长度,再求这些比,使学生熟悉这种三角形中边的比与长度无关.(2)常识1:有一锐角是30°的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从小到大)的比为 .常识2: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从小到大)的比为1:1: .学生把握了这些常识可有两点好处:①知道例2中“”以及习题5.l第2题(1)中“边长为4”.(2)中的“对角线AC=a”这些条件实际上都是多余的.②这些题目若改成“填空题”,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计算.从而提高做题速度.这样不仅培养了能力,而且在考试中也受益匪浅.因此,今后如碰到和此常识有关的知识要反复渗透,反复给学生强调,让它扎根于学生的下意识中。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包括比例的定义、比例的表示方法、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及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比例的基本概念,理解比例的内涵,并能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表示方法,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态度。

教学难点1. 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2. 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比例尺、图片等。

2. 学具:教材、练习册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生活中的比例现象,引发学生对比例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比例的概念,讲解比例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板书设计1.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2. 板书内容:比例的概念、表示方法、基本性质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比例的基本性质。

2. 拓展练习: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让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态度。

在课后,通过作业设计,巩固学生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个部分涵盖了整个课堂活动的安排和实施,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和比例》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和比例》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和比例》是学生在掌握了分数、小数、百分数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比和比例的知识。

这部分内容不仅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代数等知识奠定基础,而且也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比的定义、比的应用、比例的定义、比例的应用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分数、小数、百分数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学习比和比例时,还需要进一步理解比的含义、比的应用、比例的含义和比例的应用。

此外,学生还需要掌握比和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比的含义,掌握比的应用;理解比例的含义,掌握比例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比的含义,比的应用,比例的含义,比例的应用。

2.教学难点:比的化简,比例的求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含义和比的应用。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例子,讲解比例的含义和比例的应用。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化简和比例的求解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学卡片。

2.学具:练习本、笔、橡皮。

3.教学资源:相关的生活情境图片、例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情境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比的思考。

例如,展示一幅水果图片,提出问题:“苹果和香蕉的比是多少?”2.呈现(10分钟)讲解比的定义,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笔记第5课时用比例解决问题(1)教学内容教科书P59例5,完成教科书P61~62“练习十一”中第3、4、6、7题。

教学目标1.能正确判断情境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能用正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2.在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沟通“算术法”与“比例方法”的联系和区别,发展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的意义解答基本应用题的方法与步骤。

教学难点利用正比例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正比例的意义,激活经验1.复习成正比例的量。

师:谁能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成正比例关系的量?【学情预设】预设1: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预设2: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成正比例关系。

预设3: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师: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的关键是什么?【学情预设】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成正比例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描述生活中常见的成正比例关系的量,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巩固判断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的关键要素,同时为新知的学习作准备。

2.揭示课题。

师: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有很多,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1)]二、提出问题,探索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1.阅读与理解。

课件出示教科书P59例5。

师: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学情预设】张阿姨家上个月用了8t水,水费是40元;李奶奶家用了10t水。

要求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解答。

2.分析与解答。

(1)教师收集学生用算术法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汇报交流。

【学情预设】预设1: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10t水的总价。

40÷8×10=5×10=50(元)预设2: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1、教学例1: 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千米,2小时行驶180千米, 3小时行驶270千米,4小时行驶360千米, 5小时行驶450千米,6小时行驶540千米, 7小时行驶630千米,8小时行驶720千米„„ (1)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时间 路程 填表,思考:在填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个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板书) (2)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即: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2、教学例2: (1)花布的米数和总价表 数量 1 2 3 4 5 6 7 „„

总价 8.2 16.4 24.6 32.8 41.0 49.2 57.4 „„ (2)观察图表,发现什么规律? 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总价/米数=单价(一定)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比较例1、例2,思考并讨论: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点? (2)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3)看书P39,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4)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x/y=k(一定) (5)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的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4、看书P40例2。 (1)题中有几种量?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2)体积和高度的比的比值是多少?这个比值是什么?是不是一定? (3)它们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4)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5)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厘米,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225立方厘米的水有多高? 三、课堂小结: 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怎样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四、课堂练习: 1、P41做一做 2、P43~44练习七第1~5题。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观下图表,回答问题:

时间(时) 1 2 3 4 5 6 7 米 数 22 44 66 88 11 132 154

上表中( )和( )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随着( )的变化而变化的,( )一定,时间和米数是( )的量。 二、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并说理。 1、 白糖单价一定,白糖数量和总价; 2、 稻谷的出米率一定,碾成大米重量和稻谷重量; 3、 一个人的身长和体重; 4、 订《小学生世界》报份数和总价; 5、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 5、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 三、练习: 1、 请举出成正比例关系的量。 ⑴、 圆周长与圆半径; ⑵、 圆面积与圆半径; ⑶、 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 „„ 四、小结: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五、作业:

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的: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P42例3。 (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 C、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学生讨论交流。 B、引导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课堂练习

用反比例方法解应用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用反比例的方法解应用题的步骤,并能正确地解答; 2、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比例解法的优越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三角形面积一定,底和高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2、 甲、乙两种量,只要它们相对应的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一定成反比例,对吗?举例说明? 二、新授: 例:一艘轮船每小时航行20千米,6小时可以到达目的地。如果要5小时到达,每小时航行多少千米? 观察: ⑴、 题中有哪几个量? ⑵、 从题中可见哪个数量是一定的? 分析: 想:因为速度 ×时间 = 路程,由于6小时与5小时航行路程相同,可确定行驶的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例,所以两次航行与时间的乘积相等。 解:设每小时需航行X千米。 5X = 20×6 X = 120 5 X = 24 (检验) 答:每小时需盘航行24千米。 1、 改条件:“5小时到达”为“每小时行32千米”,应怎样列式? 2、 试一试。 甲种铅笔每支0.25元,乙种铅笔每支0.20元,买甲种铅笔32支的钱,可以买乙种铅笔多少支? 分析:⑴、从已知数量可知,哪个量是一定的? ⑵、可利用比例解题,也可利用一般方法解题? 三、巩固练习: 张诚读一本故事书,每天读12页,13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26页,几天可以读完?(多种方法解) 四、小结: 练习课 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练习反馈情况确定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应用题的特征和解答方法,并能正确解答。 教学过程: 一、根据关键句联想: 1、 人体血液的体重的比是1 :13; 2、 药与水的比是1 :200; 3、 黄瓜与青菜的种植面积的比是5 :8。 二、基本练习: 一种药水重3003千克,药与水的比重是1:1000,需水和药各多少千克?(改药与药水的比重是1:1001) 三、提高练习: 1、 甲乙两队共修一条长1500米的路,甲队有35人,乙队有15人,按各队的人数据分配任务,问两队各应修多少米? 想:按人数分配,考虑人数比:35 :15 = 7 :3。 把全长1500米按7 :3 的比例进行分配。 2、有50个人支修路,一条路长750米,另一条路长500米,如果按路的长度进行分配人数,这两条路各应分配几人? 想:按路的长度分配,就是按750 :500 = 3 :2的比例进行分配。 四、综合练习: 思考题:(求出发数的最小公倍数,再看每人中的发数) (315发) 五、作业: 综合练习部分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 教学重点:能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 2、教学补充例题 出示表1 路程(千米) 5 10 25 50 100 时间(时) 1 2 5 10 20 表2 速度(千米/时) 100 50 20 10 5 时间(时) 1 2 5 10 20 分组讨论、交流:说一说怎样想的,同时填空。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判断: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3)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3、比较正比例、反比例的关系 正反比例的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使变化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变化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量的积一定。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中的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 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总价一定,数量和单价— 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除数一定, 和 成 比例。 被除数—定, 和 成 比例。 (2)前项一定, 和 成 比例。 (3)后项一定, 和 成 比例。 (4)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三总量,如果长是一定的,宽和面积成正例关系。这三种量再什么条件下还能组成比例关系,是哪种比例关系。

巩固与练习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不掌握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步骤,并能正确解答; 2、 通过练习,引导总结,用比例解的一般步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