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郁达夫的成长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
郁达夫原名郁文终稿课件

02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与特点
浪漫主义色彩
富于感情
郁达夫的作品充满了强烈 的感情色彩,他善于抒发 内心的激情与感伤,使读 者深受感染。
描绘自然
他的作品中经常运用自然 元素,通过对自然的描绘 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 营造出浪漫的氛围。
追求理想
郁达夫的作品展现了对理 想世界的追求,反映了他 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改革 愿望。
文学成就与影响
小说创作
郁达夫的小说作品具有鲜明的现 实主义风格,通过对人物形象的 刻画和对社会背景的描绘,深刻 反映出时代的变迁和人民的苦难
。
散文成就
他的散文作品情感真挚,文字优 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
为现代散文的杰出代表。
对后世的影响
郁达夫的文学作品在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作 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现
对社会不公的控诉
作品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控诉了社会的不公和冷漠。
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对他们的描写,作品对人性进行了 深刻的剖析。
唤起社会良知
郁达夫通过《薄奠》呼吁人们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唤起社 会的良知。
04
郁达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和影响
对现代小说观念的拓展
突破传统小说框架
郁达夫原名郁文 终稿课件
目录
• 郁达夫生平简介 •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与特点 • 郁达夫代表作品解读 • 郁达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01
郁达夫生平简介
童年时期
01
02
03
家庭背景
郁达夫出生在一个知识分 子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 家庭教育。
成长环境
他的童年时期在一个充满 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度过, 这对他的日后文学创作产 生了深远影响。
郁达夫的简介及作品特点

郁达夫以写“穷〞与“色〞而著称,?沉沦?就是写色,写性苦闷的作品。
作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
有郁达夫本人生活的影子。
主人公是一个患有忧郁症的青年留学生。
他孤独清高,多愁善感,自卑自傲。
对爱情的渴望,是他内心的情绪的核心。
但是,在异国他乡,由于“弱国子民〞的身份,他总是感到被歧视的屈辱,根本而无法获得爱情。
于是就以一种变态的方式,发泄自己欲望。
作品以他的爱欲为中心,非常细致的展示出他的内心世界情感活动,并表达出个性解放、民族觉悟的时代精神。
这里,会聚了两种思想,都是五四时代精神的反映或表达。
也就是个性解放的思想。
这里最强烈的表达出五四时代人的解放的呼声。
作品最突出的特色追求一种内在真实。
作品表达的是日常生活琐事,没有任何重大事件,突出的主人公的心灵感受,挖掘人的内心生活,把一个忧郁青年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非常细致的展示出来。
那种身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那种无法与人沟通苦闷,自卑、自怜,软弱,颓唐等心理活动都被充分地显示出来。
作品最惊世骇俗的对内心隐秘的欲望的大胆的暴露。
20世纪文学最早进展身体写作的作家,是郁达夫。
他是第一个进展身体欲望表达的作家。
在孤独中,他渴望爱情,当爱情无法实现的时候,就以一种变态的方式,来满足性的渴求。
比方,作品先后写他手淫自慰、窥视女性洗澡,在野外窥视别人作爱,到妓院喝酒浇愁。
在表达身体欲望的时候,作品往往展示主人公的那种“灵〞与“肉〞矛盾心理。
这种心理矛盾也是郁达夫其他写色的作品的根本形式。
一方面是一种道德意识,另一方面却是那种无法遏止的肉欲的冲动。
两方面不断的冲突、搏斗。
郁达夫把这种心理矛盾看作是“现代人的苦闷〞。
作品中,在窥视的时候,自己不断地谴责自己,不断地忏悔。
逛妓院出来,就非常的懊悔,感到自己的堕落,甚至想要自杀。
郁达夫作品的最大胆的地方就在这里。
它是对压制肉体、欲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最大胆的背叛。
把人性欲望看作是合理的,就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禁欲主义的否认。
这种大胆的暴露自我内心生活,追求内在真实,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爱国主义文学家郁达夫的文学成就介绍

爱国主义文学家郁达夫的文学成就介绍爱国主义文学家郁达夫的文学成就介绍郁达夫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那么你知道郁达夫的文学成就有哪些吗?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文学家郁达夫的文学成就,希望能帮到你了解。
文学家郁达夫的文学成就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一位文学家,《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都是郁达夫的代表作品。
从总体上来说,郁达夫在文学上有何成就呢?郁达夫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包含三点,接来下我们分别浅谈一下郁达夫的文学成就。
第一,郁达夫首创了自传体小说形式,进而丰富了文学创作体裁。
在郁达夫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便是郁达夫“以我之口,叙述故事”。
文中主人公都是用“我”来讲述其中的故事,比如《沉沦》中,我是一名日本留学青年。
在日本留学生活中,“我”遇到了日本人的欺侮,在打击生活中,“我”的自尊和尊严受到了践踏。
郁达夫以“我”娓娓道来个中故事,表达了自己在残酷黑暗的生活中,渐渐堕落沉沦的矛盾心理。
郁达夫以“我”讲诉故事,更能引发读者在情感上的共鸣。
其次,郁达夫敢于在文学作品中对传统封建礼教的观念提出挑战,比如在《迟桂花》作品中,郁达夫塑造了一位敢于追求新生活的农村妇女形象,虽然她的生活历经挫折,但是她依然乐观向上。
又比如郁达夫作品《沉沦》,其中郁达夫借日本留学青年情爱之旅,来批判了腐朽堕落的封建文化。
郁达夫《沉沦》发表后,对当时一批青年文学作家产生了深远为悠久的影响。
第三,郁达夫文学作品中,善于用悲凉消极的意象,来反映世事的黑暗腐朽,进而表现出社会底层人民的辛苦生活。
比如《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等作品,是郁达夫反映现实问题的代表作品,表达了郁达夫对底层百姓的关怀之情。
文学家郁达夫散文的特点有人曾对郁达夫散文作出如此评价:“达夫的散文,如行云流水,时映霞蔚。
”曾经学过郁达夫散文代表作《故都的秋》,整篇文章流露出的伤感悲秋之情,让人不禁感叹韶华易逝,万事骤变的沧桑感。
中国近代人物之郁达夫

佳句欣赏(郁文)
• 少年的悲哀,毕竟是易消的残雪。 ——《远一程,山一程》
• 无雨那能见晴之可爱,没有夜也将看不到昼之光芒。 ——《炉边独语/雨》
•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钓台题壁》
• 倾城春色,终不过繁华过往。
文 学 成 就
《沉沦》(短篇小说集)1921年, 《血泪》(《茑萝集》(小说、散文合集)1923年, 《寒灰集》(《达夫全集》第1卷)1927年, 《日记九种》1927年, 《孤独者的愁哀》(戏剧集)1927年, 《迷羊》(中篇小说)1928年, 《奇零集》(《达夫全集》第4卷)1928年, 《达夫代表作》(小说、散文合集)1928年, 《在寒风里》(小说、散文合集)1929年, 《她是一个弱女子》(中篇小说)1932年, 《仟余集》(小说、散文合集)1933年, 《屐痕处处》(散文集)1934年, 《达夫日记集》1935年, 《达夫短篇小说集》(上下册)1935年, 《达夫游记》(散文集)1939年,创造社《达夫散文集》1936年, 《闲书》(散文集)1936, 《我的忏悔》(散文集)1936, 《藤十郎的恋》(剧本)1937, 《郁达夫文集》(小说、散文合集)1948, 《达夫诗词集》1948, 《郁达夫文集》(1一12册)1982, 《故都的秋》(选自郁达夫文集第三卷)1982,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 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 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作品江南欣,秋赏当之然也故是有都的的,但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
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 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 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 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 也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的过程上, 是不合适的。 。。。。。。。
郁达夫 作品赏析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但是,这种穷,显然是夸张的。只郁达夫愤世嫉俗 的感情的表达。其实郁达夫并不穷,和现在的知识 分子比,要算最富裕的了。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作品产生的背景
《沉沦》定稿于1921年5月9日,是郁达夫的代 表作。作品直接表现人的变态性心理,在中国 自郁达夫始,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开辟了一 个新的题材领域,为郁达夫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应该说,郁达夫写作此作品的背景有如下几点: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问题1:
主人公心理产生变态的原因是什 么?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 首先,由于祖国贫弱落后,在国外遭受难以容忍的 民族歧视,却又得不到安慰。 • 其次,严重的自卑心理与多愁善感的气质,使他无 法排解自己的心理压力。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 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7月,第 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在新文学当中,郁达夫是较多地被谈论然而却是较少 地被理解的一位作家。他曾经是五四时期最卓有名望 的小说家,也曾经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名仕, 却至今尸骨难觅。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郁达夫
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 篇小说集《沉沦》,以其 “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 写”而震动了文坛。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郁达夫的个人生活也非常浪漫。郁达夫与王映霞的
爱情纠葛,在90年代被炒得火热。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映霞,两月以来我把什么都忘 记了。为了你,我情愿把家庭、 名誉、地位甚至于生命也可以 丢弃。映霞,我从没有这样地 爱过人,我的爱是无条件的。”
民国文学大师郁达夫的跌宕人生

民国文学大师郁达夫的跌宕人生郁达夫是中国民国文坛上一个响亮的名字。
郁达夫的人生是最具波澜的人生。
民国初年多牛人,他们或率真而为,或才华横溢,或叛逆无羁,或行侠仗义……但是,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受益终生的精神财富。
郁达夫,这个在中国现代文坛赫赫有名的名字。
他的人生是丰满的。
对于人生的三大要素:艺术才情,浪漫爱情,爱国情怀。
这三大要素,爱国文人郁达夫一样不缺。
郁达夫:前半生生活放荡不羁,后半生爱国忠贞不渝。
他用艺术和生命谱写了自己的波澜人生,谱写了一曲才华人生的英雄梦。
这位民国牛人,其人生经历是丰富多彩的:他是位天才作家,25岁时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
但是个人生活却放荡不羁,前半生与许多女人纠缠不清;而当日寇入侵之际,国难当头之时,他却一改此前的颓废和荒唐,热情投身抗战,最终为国家献出宝贵生命——他就是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作家郁达夫。
郁达夫是浙江富阳人,出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郁达夫父亲是读书人,郁达夫还不到3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了,他与两兄一姐全赖母亲陆氏替人助工挣钱抚养。
父亲去世后,一家人的生活虽然陷入了窘迫的境地。
母亲将女儿送人,靠在大街上摆货摊供养三个儿子。
虽然生活艰难,但是,母亲仍全力供养他们兄弟几人读书识字。
郁达夫7岁时,就被母亲送入私塾读书,12岁时转学到富阳县立高等小学。
郁达夫天资聪颖,“九岁题诗四座惊”,幼年就显露的诗才让书塾先生大为赞叹;上了小学,郁达夫成绩优异,能够连连跳级,这或多或少给了艰难的母亲一丝安慰。
因为家庭贫困,郁达夫身体营养跟不上,从来都是班里最瘦小的那个,总被同学欺负。
但养成了他从不肯服输的性格。
仅管上天给了他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他却偏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开创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1910年,郁达夫与徐志摩等人一同考入杭州府中学堂,后又到嘉兴府中学和美国教会学堂等校学习。
在此期间,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少年时代就显示了他独有的写作天赋。
郁达夫 朱自清 史铁生

郁达夫朱自清史铁生:三位作者其人其文——主要经历和创作特点1.1郁达夫经历:(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
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1.2郁达夫的创作特点:早期:1920年-1933年。
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郁达夫一共写了《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七十篇议论杂文,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见到满目疮咦的祖国后无限失望的感叹,既有他对革命的前途感伤悲观的思想,又有对革命慷慨激昂,疾声呐喊的激进的理论。
中期:1933年-1938年。
这个时期,是郁达夫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风度,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
这就充分暴露出他作为从封建旧营垒中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软弱性和妥协性。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他憎恶现实,不愿同流合污,才逃遁的这一面。
晚期:1938年-1945年。
1938年春,郁达夫参加了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他用笔参加战斗,写下了许多政论文章,用自己热情的声音来鼓舞人们战斗。
[19]1.3郁达夫的作品风格: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郁达夫的自传体小说代表作品是《沉沦》,郁达夫在《沉沦》中大胆地描写了男女性爱、性心理,同时也发出了“祖国呀祖国!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的悲号。
郁达夫

郁达夫故居(16张) 郁达夫故居建于30年代,属中式花园别墅,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大学路场官弄63号,叫 “风雨茅庐”,是1933年4月郁达夫为暂避国民党的政治迫害,从上海举家移居杭州时购置的寓所。故居由当时 学人马君武题为“风雨茅庐”,由郁达夫自己设计。
参考资料 1 1945年9月17日 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_ .中国网[引用日期2019-04-29] 2 郁达夫在南洋被迫 充当日军宪兵部翻译 .网易[引用日期2013-09-19] 3 郁达夫「沈沦」における名古屋と名古屋人 の描写につい て .名古屋大学校史馆[引用日期2019-05-03] 4 郁达夫日本留学的经历对小说《沉沦》的影响 .论文[引用日期 2019-05-03] 5 郁达夫与戚公祠 .福州晚报[引用日期2015-04-25] 6 郁达夫的生死迷局 .中国文化传媒网[引用 日期2013-09-19] 7 郁达夫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5-11-07] 8 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 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引用日期2015-11-07] 9 徐志摩和郁达夫在杭州哪所学校同学过? .凤凰网[引用日 期2015-11-21] 10 【国学名家】郁达夫 .武汉理工大学党员网[引用日期2015-11-07] 11 日本的文学碑和文学散 步 .腾讯[引用日期2019-05-04] 12 郁达夫的浪漫与“放荡” .新浪网[引用日期2015-11-21] 13 郁达夫曾从上 海举家移居杭州 遭鲁迅坚决反对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2015-11-21] 14 作家郁达夫:办刊著文宣传抗战 .中 国青年报[引用日期2015-11-21] 15 作家郁达夫:办刊著文宣传抗战 .中华新闻传媒网[引用日期2015-11-10] 16 笔作枪 “文人战士”郁达夫的笔尖抗战 .中国江苏网[引用日期2015-11-24] 17 历史上的今天:郁达夫遇难, 疑被日本宪兵杀害 .东方新闻网[引用日期2015-11-07] 18 浅析郁达夫的情色小说:受日本肉欲享乐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郁达夫的成长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班别:AS10011 学号:AS1001140 姓名:邹土娇内容摘要:郁达夫的创作独树一帜,其小说或是散文,都充满着这种令人窒息的忧郁情绪。
本文重点探讨郁达夫个人的成长经历对其小说中主人公的忧郁性格的联系,以及对其小说特点形成的原因。
分别从他的童年和成年后的经历进行论述。
关键词:郁达夫小说忧郁成因童年经验留学日本
每个作家的经历对其文学创作起到不可磨灭的影响,没有哪位作家的作品是凭空想象的,完全不依赖以生活实际。
尤其是小说,一部成功感人的小说必定是由生活真实上升到艺术真实,我们相信小说中的主人公必定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个真实人物为原型,小说中的事件也是以生活中的某事为原型而进行创作,因此小说才会令读者感动并产生共鸣,那么更何况一直主张小说都带有作家自叙传的郁达夫。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独树一帜,给予了读者苦闷、伤感、不幸、悲哀、绝望及颓废的另类视角,因为小说中涉及两性关系的小说比例相当高,甚至不少有对性苦闷、性压迫、性变态的心理描写,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多愁善感、愤世嫉俗而又意志薄弱、精神委顿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反复地叙说自己的不幸,经济上受压迫,政治上不得志,生活上遭冷遇,失望、苦闷、惆怅、贫困、病痛、死亡,几乎充斥了所有作品。
其实郁达夫的这类小说,都是在描写着自己的真实生活,叙说着他自己的内心。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现在从他的童年、成年的经历简单的分析一下。
郁达夫有一个极不幸的童年,他本人也将自己的出生阐释为“悲剧的诞生”,他一出生便面临严峻的生存环境,才长不到一岁,就因营养不良患上肠胃病。
在他出生后第三年的春夏之交,父亲郁企就因劳累过度而病逝,抛下了妻子儿女。
过早的失去父亲,使童年的郁达夫变得沉默孤苦。
另外,郁达夫的童年也是孤独的。
用他自己的话讲“儿时的回忆,谁也在说,是最完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
由于父亲早丧,从此他的母亲在他的生活中不仅充当了母亲形象,也充当了父亲形象。
两兄长都比郁达夫大好几岁,都到离家很远的书塾念书,家中还有一个几十年吃斋念佛不问尘世的老祖母,从他的家庭情况,我们就足可以想象得到郁达夫的童年是何其的孤独。
郁达夫的童年可以说是童年的缺失。
童年缺失,其实就是童年经验的缺失。
所谓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意志等。
童年缺失对作家的创作的影响有如下几点:(一)作家的体验生成与他的童年经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童年经验对作家的个性铸造有重要意义;(三)痛苦的童年经验常使作家具有敏感的心灵和博大的同情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四)童年的痛苦体验对作家的影响是深刻的、内在的,它造就了作家的心理结构和意向结构,作家一生的体验都要经过此结构的过滤和析光。
正是童年的缺失,形成了郁达夫后天孤寂、自卑、懦弱、敏感、多愁伤感的忧郁性格。
郁达夫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也多是敏感懦弱、自尊且自卑、忧郁且旷达、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也正类似郁达夫本人的性格特点。
郁达夫“悲剧的诞生”后,成年后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又一出悲剧的上演。
如果说童年缺失是一首哀乐的前奏,那么成年后的经历及际遇便是乐曲的高潮。
郁达夫所在的社会是腐败的,时代是黑暗的。
郁达夫十八岁后,东渡日本留学,其中的经历和给予更是郁达夫一生中最漫长的挫折和苦痛。
在日本留学时,作为中国弱国子民,使身处异国他乡的郁达夫受尽了白眼和歧视,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使他在与日本人的交往中极度自闭,也使得他变得更加的敏感、苦闷、多愁善感甚至产生了厌世情绪。
在郁达夫自传中他曾回忆到,因受日本国民的轻视与虐待,以致寻求去妓馆发泄,很显然他将受尽轻视与白眼这种弱国子民的苦
闷转化为“性”的苦闷,在其作品中有不少性苦闷、性压迫等描写便是有力佐证。
《沉沦》中“窥浴”、“窥见男女偷欢”的露骨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他”的性苦闷。
《茫茫夜》也描写了主人公于质夫的变态性心理,即:他决心戒烟戒酒戒女色,但又难以做到,向一个小商店妇女要一枚旧针和一个旧手帕,来寻求刺激,并且出入妓馆等等。
郁达夫在日本留学时,两性解放的潮流早已在东京上流社会、尤其是知识阶层和学生群众中盛行开来。
名女优妖艳的照相,妇女画报上的淑女名姝的记载,东京名人的艳闻等等,况且,当时日本的城市中淫业是公开化合法化的,妓馆很多。
这一切,都给当时正处于青春期的郁达夫以很大的刺激和诱惑。
郁达夫创作的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都带有自己的性格特点,都是忧郁苦闷,多愁善感的爱国知识分子,这些人物的某些经历也与他本人的亲身经历相同或相似,比如作品中留学日本的时经历和际遇,生活中的性苦闷等等。
总的来说,小说中的主人公以郁达夫本人为原型,小说中的事件也是以郁达夫生活中的经历为原型而进行创作。
所以,郁达夫的作品可以说是他个人情感的大胆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