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王朝与中国明朝的政治交流
中国与朝鲜历史关系

中国与朝鲜历史关系中韩建交之后,中朝关系呈现出从传统的血盟关系走向一般国家关系之势。
而1999年6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下称朝鲜)金永南常任委员长访华以后,中朝关系再次向友好关系飞跃发展,其明显标志是两国首脑的互访。
下面一起看下。
618年后,唐朝与朝鲜境内的新罗结盟灭百济和高句丽,唐朝意图控制朝鲜,派薛仁貴建安东都护府。
由于朝鲜人民反抗唐军被迫撤退。
新罗最终统一朝鲜半岛,与唐结成友好关系。
公元918年新兴地主高句丽人王建推翻了新罗王朝建立高句丽国,高句丽国相当于现在的朝鲜和韩国再加上部分我国吉林和辽宁的部分地区。
宋元时期,当时的高丽王朝被蒙古征服并臣服于元朝,高句丽国的几代国王或被元朝使臣控制,或成为元朝皇帝的驸马,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元朝附属国。
970年北宋建立后延续中朝友好,直到993年高丽王国被辽国击败,被迫断绝和宋朝关系,向辽国称臣,1127年又被迫臣服金国,1231年蒙古灭亡高丽并建立行省,朝鲜在历史上第一次亡国。
14世纪元朝末年,高丽第31代恭愍王看到明灭元,攻占元大都后,遂决定弃元归明,亲率使节到南京面朝洪武帝朱元璋,并恭贺登基大典。
当时朱元璋斥其重佛轻儒并令其改过,同时赐名曰:朝鲜并赐金印,此为朝鲜由来,朝鲜的意思就是很少朝觐的藩国。
后明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赐朝鲜王李姓,后称为李氏朝鲜或李氏王朝。
1368年元朝覆灭后,都统使李成桂发动政变,自立为王,改国号为朝鲜,并建立了与明朝的友邦关系。
1591年日本丰臣秀吉派兵20万侵入朝鲜,一度占领平壤。
中国明朝皇帝万历派10万军援朝,历经8年最终击溃日军,保存了朝鲜山河,中朝友谊在历史上达到了顶峰,朝鲜国王从此对明朝感恩涕零,发誓永远成为明朝藩属。
1618年朝鲜出兵袭扰后金配合明军的作战,后金为扫除后患于1636年攻占朝鲜,国王投降,成为清朝的属国,但不出一兵一卒参与对明作战,与清朝的宗主关系一直延续到中日甲午战争前。
1894年甲午战争清朝战败。
明朝的外交交往

明朝的外交交往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的朝代,其外交交往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影响必然不可忽视。
在外交方面,明朝采取了一系列独特的策略和手段,与各国保持着多种形式的外交关系。
1. 与东亚邻国的外交交往明朝在与东亚邻国的外交交往方面着重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地区稳定。
与朝鲜的关系紧密,两国之间进行了频繁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明朝还与日本保持着朝贡制度的外交关系,通过贸易和外交宴会加强了彼此间的联系。
与越南的关系也较为密切,两国之间进行了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
2. 与中亚和西亚国家的外交交往明朝与中亚和西亚国家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外交交往。
与中亚各国之间,明朝主要通过丝绸之路进行贸易往来,并与各国签订了贸易协议。
与波斯、奥斯曼帝国等西亚国家的关系相对较少,但仍有一定的外交往来,主要是通过海上贸易和外交使团的派遣。
3. 与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外交交往明朝与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外交交往主要以贸易为主导。
与东南亚各国之间,明朝通过海上贸易进行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
与印度等南亚国家,明朝也有一定的贸易往来,通过外交使节进行交流和洽谈。
4. 与欧洲国家的外交交往明朝与欧洲国家的外交交往相对较少。
随着葡萄牙、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在东亚建立殖民地和贸易站点,明朝与这些国家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联系。
但明朝采取了封闭政策,对外国侵略采取了抵制和反击,限制了与欧洲国家的外交交往。
总的来说,明朝的外交交往主要集中在东亚、中亚和东南亚等地区。
国家根据自身利益制定相应策略,通过贸易、外交使节和文化交流等方式与各国保持外交关系。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尤其是在其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上,更是涵盖了众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就从这些角度出发,在探讨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时,阐述一些有关的历史背景、政策思路、实践成果以及经验教训。
一、历史背景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朝代,虽然时间跨度有点长,但是有一些共性的问题。
首先,在卫国战争后,明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外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一直是一个比较敏感和关键的问题。
其次,随着国内政治的变化,中国的对外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明朝时期,明朝主要与蒙古和朝鲜王朝打交道。
在清朝时期,则主要与满洲国家和西方列强进行了交往。
再者,由于宗族政治和封建思想的影响,一些门阀贵族对外交政策进行了深度干预,使得中国的对外关系更加地复杂和难以处理。
二、政策思路明清时期的外交政策,可以归纳为两个层面:一是保护祖国疆土安全,二是维护国家尊严和荣誉。
在宣泄这两个层面时,具体的政策思路如下:1、保护祖国疆土安全。
这是明清时期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明朝主要依靠长城和边防驻军来保卫边疆。
明朝太祖朱元璋制定的外交政策就是宁可疆界不扩,以保卫边疆为主要考虑。
清朝则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以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
这种政策表明了中国在对外政策上的顾虑,以国家利益为中心,希望可以通过强硬和坚定的政策来维护国家领土的安全和稳定。
2、维护国家尊严和荣誉。
这是中国在明清时期外交政策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明朝时期,中国最为重视的是与蒙古和朝鲜王朝的关系。
在与蒙古的关系上,中国从未认为蒙古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将蒙古看成是中国的一部分。
在与朝鲜的关系上,中国一直主张朝鲜应该接受中国的宗主权。
在清朝时期,尤其是在乾隆年间,中国开始与西方列强进行接触,将自己看成是世界上唯一的中心国家。
中国的外交政策,强调国家尊严和荣誉,一直走在强硬的路线上。
朝鲜与中国的关系历史和现状

朝鲜与中国的关系历史和现状
在古代,朝鲜半岛一直都是我们的附属国,一直都是由我们来保护的。
他们的高丽国
王都是必须由我们皇帝册封的。
和他们的关系有点像北京和西藏。
为了这个附属国,我们
在唐朝,明朝,清朝,三次在辽东半岛和倭寇展开激战,前两次都是大胜。
公元年,朝鲜开始仿造中国实行以儒学为考试内容和标准的科举考试制度,并且把这
一点作为选拔管理的主要手段,这个状况一直持续到年才废除。
所以,儒学对古代朝鲜半
岛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曾经就是亚洲各国文化教育交流的中心,包含朝鲜在内的亚洲许多国家都曾
派出大批留学生至中国自学,比如《新唐书》记述,高丽、新罗等地相继出动学生,年在
长安的留学生已达至了人,回国的留学生受了新罗王朝的器重,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天
文立法、医学、印刷书、左传、诸子百家等书籍通过留学生传至星罗,对朝鲜半岛的文化
发展起著了关键促进作用。
朝鲜半岛上的'人民也以创造性的自学弘扬和发展了这样的文化,构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多样了东亚文明,多样了世界文明。
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学东渐和世界格局的变化,中韩两国的教育开始了现代化的转型,曾经密切的教育交流相较过去有所减弱,特别是冷战局面的形成,朝鲜半岛的分裂在一段
时间之内割据了中韩教育之间的交流。
随着冷战各界的崛起,中韩建交两国之间的教育交
流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两国之间的教育交流是渊源流长的。
明代汉籍流入朝鲜李朝及其影响

如明宣德 十年 ( 4 5年 ) 李朝 “ 13 , 遣刑 曹参 判 南智 如
明代汉籍流入 朝鲜李朝的主要渠道 李朝 自太祖李成桂 得 国之 日始 , 就立 即遣使 明朝 , 请 求明朝廷册封和承认 , 以使其地位 合法化 。立国的各项制 度, 皆仿效 和移植明朝 ; 推崇 程朱 理学 , 以为立 国根 本 ; 沿 用高丽王朝实行的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 , 考试内容 皆出 自 中国的“ 四书五 经” 这 些都 需要 大 量的 汉文 典籍作 为 参 , 照和指导 。另外 , 朝鲜半 岛 国家 自唐代起 , 历史上 长期延 用汉 文字 , 阅读汉文典 籍没 有 障碍 , 为 明代 的汉籍 流 这就 入打开了方便之 门。 l 明朝廷向朝鲜李朝赐书 。 _ 中国官方 向朝鲜 赐书 , 自古有 之。朱元 璋立 国之初 , 就曾遣使至高丽王朝 , 诏其立 国一事 , 宣 并赐给其 “ 六经 、 四书、 通鉴 、 汉书” 等儒家典籍 。 ・ 李朝建立后 , 朱元璋 及 其 以后 诸帝 , 皆十分 重视 与朝 鲜的关系 , 赐书之事亦 频繁发生 。 明永乐元 年 (43年 ) “ ( 10 , 赐 李朝 国王 ) 印 、 金 浩命 、 冕服、 九章 、 圭玉 、 玉 、 琨 妃朱翠七 翟冠 、 霞帔 、 金坠 , 经籍 及
响。
读之书 , 将它们赐 于域外李朝 , 出于 明朝宣扬儒家 礼制 , 多 教化万民的天朝心理 , 观上 也起 到了传播 汉文化 的效 但客
果。
2 朝鲜李朝向明朝廷求赐所需汉籍 。 .
李朝仿效明朝建立的一整套政治、 经济、 法律制度及 其思想 、 、 、 学术 语言 文化教 育 、 仪 、 、 、 礼 医学 军事 历法等 各 方面 , 都需要大量的汉文典 籍著 作来 规范 和指导 , 这种 对 汉籍 的大 量需求往往是 明朝 廷所 赐之书所满足不了的 , 因 此李朝常 常利用 每年赴 明廷朝贡的机会 , 向明廷求 赐所需
朝贡制度名词解释

朝贡制度名词解释
朝贡制度是指中国古代在对外交往中采用的一种外交政策,即向周边国家和地区征收贡品,以维护中国的霸权地位。
其主要特点是国家间的不平等关系,中国作为中心国家享有特权地位,对外国家施加政治、经济和文化控制。
以下是朝贡制度相关名词的解释:
1. 朝贡:指周边国家或地区向中国朝廷献贡的物品或货币。
2. 朝贡国:指向中国朝廷献贡的国家或地区。
3. 明朝的朝鲜王朝:指朝鲜王朝在明朝时期作为中国的朝贡国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的附属国。
4. 亲贡国:指向中国献贡并得到中国认可的国家或地区,与中国的关系比较亲密。
5. 藩属国:指向中国献贡并被中国承认为藩属关系的国家或地区,相对于亲贡国的关系较为紧密。
6. 求贡国:指向中国请求成为朝贡国的国家或地区,通过朝贡来表达对中国的依附和求援。
7. 北狄、南蛮:指中国对外交往中对外族的称呼,北狄包括游牧民族,南蛮包括东南亚地区的国家。
8. 通贡使:指中国派遣的负责与朝贡国交往的使者,一般由高级官员担任。
9. 接贡使:指朝贡国派遣的负责献贡并与中国交往的使者。
10. 朝贡贸易:指以朝贡为基础的贸易形式,朝贡国向中国献贡的同时,也可以从中国购买物品,实现双方的贸易交流。
朝鲜半岛的历史沿革及与中国的关系

朝鲜半岛的历史沿革及与中国的关系朝鲜半岛是一个地缘政治要地,位于东北亚,自古以来一直是中日韩三国争夺的焦点。
朝鲜半岛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居民在这里生活,而且在中国和朝鲜之间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简要回顾朝鲜半岛的历史沿革,并重点探讨该半岛与中国的关系。
一、古代朝鲜半岛早在公元前2333年,朝鲜半岛地区就已经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这里出现了越北国、辰韩国、鄒韓國、真国等小国家,它们之间互相侵略,争夺土地和权力。
同时,朝鲜半岛的领土不断扩大,历经数次分裂和统一。
古代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往来已经非常频繁,中国也和朝鲜半岛的政治、文化等领域有着深入合作。
其中,中国的三国时期,如晋朝、东晋、南朝等,与朝鲜半岛的关系尤为密切。
例如,晋书、宋书、齐书等文献中均有记载。
二、朝鲜半岛的统一与分裂公元七世纪,唐朝的李唐和高丽建立在朝鲜半岛上。
唐朝对高丽的支持,致使高丽发展很快,逐渐成为朝鲜半岛的一个重要地区。
而在高丽时期,它与中国的北宋时期有着密切的联络和贸易往来。
随着时代的变迁,高丽逐渐衰落,朝鲜半岛又出现了新的统一和分裂。
公元十四世纪,李成桂建立了朝鲜李氏王朝。
自此,朝鲜半岛开始出现集中统一的趋势,但是与此同时,民间也有一些力量认为应该重头开始,创造出自己的历史,而不是受现行体制的限制。
因此,从十五世纪开始,朝鲜半岛又出现了明朝扶持的李氏朝鲜和中国的明朝的对立。
明朝尝试通过文化上的影响扩展其势力,拟定一些控制朝鲜半岛的政策。
但是,在经济和政治上,明朝与朝鲜半岛的互动很少,而且朝鲜半岛也仍然是中日韩三国争夺的焦点。
三、朝鲜半岛的现代化随着近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朝鲜半岛逐渐走向现代化。
这个过程中,中日韩三国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都带有强烈的政治意味。
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争夺中,日本政府曾经占领朝鲜半岛,并逐渐扩大其在半岛上的影响力。
二次大战后,随着日本投降,朝鲜半岛的力量重新分配,中国和苏联成为了两股主角。
关于明代中朝边界形成的研究

关于明代中朝边界形成的研究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和周边国家的边界形成和变化一直是历史学家和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之一。
其中,中国和朝鲜的边界形成过程尤其引人注目。
本文将基于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综述明代中朝边界形成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历史背景明代初年,朝鲜王朝向中国的明朝进贡,两国之间的交往关系因此开始得以恢复。
但是,在明初时期,中国和朝鲜之间并没有确定的边界,两国在边界地带的争夺时有发生。
随着明朝的逐渐稳定和发展,中国逐渐将目光投向边疆地区并开始控制朝鲜半岛的南部。
在这一过程中,明朝向朝鲜的进贡关系逐渐演变为明朝对朝鲜的管辖。
到了明代中期,随着满洲部族的崛起,中国面临着外患的威胁。
为了防止外族进攻,明朝开始将目光投向边境地区,并加强对边界的控制和管辖。
在这一过程中,明朝的势力范围逐渐向北扩展,形成了现代中国东北地区的版图。
在向北探险和扩张的过程中,明朝也开始对边境地区的使者和商人进行监控和管理。
这一措施,对明朝中朝边界的形成和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边界形成的过程明朝并非通过武力对朝鲜进行征服,而是通过强制控制朝鲜王朝,使其成为明朝的附庸国。
然而,这种附庸关系并没有在边界划定方面确定具体的范围和标准,因此明代中朝边界的确定过程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复杂性。
根据相关文献和史料的记载,明代中朝边界的形成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次明确边界明朝初年,朝鲜向明朝进贡以维持两国交往关系,两国并未正式划定边界。
但在明景帝时期,朝鲜威廉(一名William Adams,日本人)在向明朝进贡时请求明朝明确边界,这是明代中朝边界首次明确界定的案例。
明朝根据当时的地理、政治和文化因素定下院辖林岭、望韶形的范围来作为明朝管辖的区域,而这一范围之外则属于朝鲜。
紫禁城条约明万历二年(1574年),明朝和朝鲜在宁远镇签订《紫禁城条约》,明确了中朝边界的界线和朝鲜向明朝进贡的规定。
该条约规定:沿边界线每五里(约8公里)设置一驿站,负责检查来往边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鲜王朝与中国明朝的政治交流明代在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文化上,明朝与朝鲜的联系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
两国间的这种密切联系,得益于历史、文化的深厚基础,也受到当时形势对相互外交政策的影响。
朝鲜与明朝外交的基础朝鲜“为中国之番邦,故历代亲信于中国,受封爵,朝贡不绝,礼义之道不缺,衣冠制度,悉同于中国各代之制,故曰:诗书礼义之邦,仁义之国也。
”中国和朝鲜半岛山水相连、文化传统相近,这使两国人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更容易理解和沟通,从而促成了文化交流历史的源远流长。
地域相邻,有交通便利的优势。
文化,更是维系明朝与朝鲜关系的纽带,是密切两国关系的催化剂。
诗赋外交是在外交的过程中,明朝与朝鲜的文臣儒士由诗文唱和、扩展到其他领域的交流,需要双方都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
因此,文化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
明及朝鲜的国内外局势和外交政策1.明面临的局势及对朝政策李成桂立国时适值明朝初期,历史因素、当时两国所面临的国内外局势影响了相互的外交政策。
“明代对外关系中,中国取重于朝鲜,朝鲜也以中国优先,两国基于共同的利益。
其共同利益的核心就是维护皇(王)朝权力与国家安全,也即出于战略的考虑。
”在周边国家中,明朝把朝鲜列于重要的位置,非常看重与朝鲜的关系。
但两国毕竟是一种宗藩关系,所以,“明鲜国交正式建立之后,明朝掌握着双方政治的主导权,因此明朝政局的浮沉与动荡,对明鲜间的宗藩关系有着相当的影响和冲击。
”一、朱元璋外交政策的确定及明初对朝鲜关系的调整理顺十四世纪中叶到十五世纪初的几十年里,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封建王朝都处于革故鼎新的新时期,双方内部社会结构的变化必然给双边关系带来影响。
随着社会结构的重组和稳定,分歧和矛盾也会经过协商或斗争达成新的共识,从而使双边关系完成一个从不平衡到新的平衡的过渡。
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蒙统治,建元洪武。
但此时朱元璋所面临的是经济残破、社会动荡的严峻局面.出于这种需要,朱元璋为明王朝制定了一个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
为了确保这一政策能够长期地得到贯彻执行,作为开国之君的明太祖朱元璋为有明一代制定了一个根本大法,即《皇明祖训》,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列为首章。
从此开启了明朝德化外交之门,陆续与周边各国建立了以使臣往来为纽带,属国朝勤纳贡、中国册封回赐为基本形式的宗藩关系。
朱元璋的外交政策,得到了周围邻国的响应,纷纷遣使来访,同明朝建立了外交关系。
明成祖在位之时,尤其是迁都北京以后,明朝与朝鲜的关系得到稳定发展.永乐五年(1407,朝鲜太宗七年)李芳远又派李提赴明亲朝大明天子,此举更是得到朱棣的大加赞赏:“朝鲜国王使十五岁儿子朝期万里,其忠诚至矣。
”李提之行,使得明与朝鲜的关系得以进一步理顺和改善。
成祖时期,明朝与朝鲜的关系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
朱元璋与朱棣所采取的睦邻友好政策,完全有别于元代那种四处扩张的政策,有助于明朝的稳定发展,有利于明王朝与周边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因此得到周边国家的信任,在很短的时间内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后来的明朝各代皇帝,也都一直格守《皇明祖训》,坚持朱元璋制定的外交政策,同朝鲜的关系是和睦友好的。
二、明中期外交政策的调整与对朝鲜关系的稳定发展这一时期时间虽然比较长,但由于此前明朝与朝鲜的关系已经理顺,所以在这一个半世纪当中,两国关系一直保持了正常的、稳定的发展。
表现之一是宗藩册封体制得到巩固。
凡朝鲜新王即位,均在第一时间向明朝请求册封,并请前王之溢号,成为一种惯例。
明朝对朝鲜的册封,不限于国王,王世子、王妃等的封浩、册立、赐溢也要得到明朝的批准。
期间,朝鲜燕山君李隆、光海君李挥皆因失德而被废,明朝没有颁溢,所以他们虽承嗣王位,却不上庙号,而只以燕山君、光海君相称。
表现之二是方使臣的往来频繁。
由于扫除了双方之间交往的诸多障碍,双方的交往始终处在一种和睦、友好的气氛中。
双方这种频繁的使节往来,既促进了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也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宣宗之后,明朝与朝鲜的外交方式也渐渐发生变化,这一变化是从内部政局开始的。
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内阁权力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皇权的集中,宦官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制约。
明孝宗(1488一1505在位)即位后,大力革除宦官干政。
弘治元年(1488)五月,派翰林院侍讲董越出使朝鲜。
此后,明朝多是派遣翰林、行人等外朝官员作为使者出使朝鲜,以宦官为主的交往形式被摈弃,诗赋外交的模式得以巩固和增强,这种稳定友好、富于文化内涵的外交模式一直持续的明末。
三、万历年间对朝鲜关系的紧密巩固万历二十年(1592年、朝鲜宣祖二十五年),日军在釜山登陆,拉开了进攻朝鲜的序幕,并妄图假道入明,把战祸强加给中国和朝鲜。
壬辰东亚格局,使明代中国人体验到“欲安中国,必守朝鲜”,“欲安中国,须巫救朝鲜”。
否则“唇亡齿寒之忧,我必不能免。
”在朝鲜的一再请援之下,明朝军队赴朝抗楼,两国联合作战,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明朝抗楼援朝,使两国传统友好关系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两国人民的情谊进一步得到了升华和增强。
明朝竭尽国力出兵援朝的战略决策,可以说是朝鲜观战略思考最经典的事例。
朝鲜对明朝行事大之礼,明朝则对朝鲜施“字小”之恩。
出于“唇亡齿寒”的考虑及维护朝鲜的领土不受侵犯,是壬辰战争时明出兵援朝抗楼的双重原因。
但长达七年的战争,给中、朝两国均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就朝鲜而言,人口大幅减少,国家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对明朝而言,战争几乎耗尽了明朝的国力,无力顾及东北女真的兴起,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四、后金崛起后,明与朝鲜关系被迫终止自此,朝鲜被迫去掉明朝年号,停止向明朝进贡。
改奉清朝正朔,向清纳银朝贡,正式成为清朝属国。
长达240余年之久的明与朝鲜的友好关系被迫终止。
2.朝鲜面临的局势及对明政策朝鲜王朝的建立,标志着朝鲜半岛与中国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因此,明朝与朝鲜的外交,在朝鲜视为重大国策。
朝鲜基于事大政策,面对明朝政治变化,往往是调整与应对,藉此取得较大利益,增进明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
一、朝鲜初期的局势及对明政策的确立朝鲜王朝建立后,就以思想上的“抑佛崇儒”、外交上的“事大交邻”和经济上的“以农为本”为基本国策。
如全寅初所说:“持续500年左右的朝鲜王朝,一开始就施行排佛崇儒,及事大交邻政.李成桂一直是比较亲明的,早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高丽国王辛祸与崔莹合谋攻打辽东之时,当时镇守北边的将领李成桂就上疏谏阻,说出师有“四不可”,第一条即是“以小逆大”之不可。
在谏疏不被采纳的情况下,李成桂以兵谏阻止了那起“以下犯上”的事件。
李成桂所建立的朝鲜王朝,是朝鲜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此前的高丽王朝长达近五百年,在其国内有深厚的基础。
为此,李成桂对明展开了积极的“事大”外交,积极主动地与明改善关系,诚心诚意要与大明修好,从1392年7月到12月,在半年的时间里,李成桂先后六次派遣使团来明朝,最终得到了明太祖的承认,信奉儒学的朝鲜王朝获得了外在的合法性,并与明朝建立起密切的宗藩关系。
具体规定与明交往的各项礼节、制度等,这也是其他朝代未曾出现过的。
朱元璋虽赐朝鲜国号,却并未册封李成桂为“朝鲜国王”。
所以,李成桂只能以“权知朝鲜国事”的身份属理朝鲜政务。
朱元璋不册封李成桂为“朝鲜国王”的原因,一是中国奉行君臣大义,对于高丽的权臣废立以及所发生的朝代更替,心中不能毫无遗憾。
其二,朱元璋对朝鲜的开国国君李成桂存有一个误会,即将李成桂当作了高丽权臣李仁任之子,并将之载入《皇明祖训》。
这样,当时的两国关系便在明廷承认李氏政权,又不正式对李成桂册封的情况下进行,明朝与朝鲜的关系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但李成桂定下的事大之策,为其后继者世代相承,成为朝鲜王朝世代遵循的国策,构成朝鲜与明朝关系的基础。
二、太宗朝外交政策的杰出实践1400年李芳远即位,即太宗,这是一位是颇有建树的朝鲜国王。
在位期间,太宗大力发展社会生产、推动文化进步,为与明朝关系的全面恢复、尤其是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李成桂易代过程中,李成桂诸子中李芳远出力最多,其智慧及魄力也为他人所不及。
李芳远即位初期,正值明朝处于“靖难之役”时期,李芳远利用明朝急需得到朝鲜战马以补充战争所造成的损失的机会,取得了在和平时期所不能取得的外交成绩,如建文帝册封李芳远为朝鲜国王。
朝鲜建立初期的三朝,由于鱼需取得明朝的册命以巩固其在国内的地位,对明展开了积极的“事大”外交,对于明朝的要求多委曲以从。
到朝鲜太宗时期,双方外交关系已经形成了稳定发展的局面。
三、光海君的两端外交与仁祖反正光海君时期朝鲜与明朝的关系发生过一些波折。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公开与明朝对抗。
双方从各自的战略意图出发,都力图把朝鲜争取到自己一方,使朝鲜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朝鲜与明朝维系了二百多年的宗藩关系,背明为礼所不容。
特别是壬辰战争时隔不久,明拯济朝鲜于水火之恩,也不容光海君背明。
朝鲜又必须正视来自后金的军事威胁。
随着后金对朝鲜的入侵及明朝的衰亡,朝鲜被迫称臣于后金,明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也随着形势的改变而走向结束。
朝鲜与明外交的特色朝鲜赴明的外交使团,人数较多、人员分工较为细密,属于全方位的常规外交。
明朝比较经常地被遣往朝鲜、充当使臣的官员,除了专职的行人以外,还有翰林、给事中、宦官等。
这些使臣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富于文刁‘的外官,或称文臣,包括行人、翰林、给事中等;二是内臣,即宦官。
文臣与宦官,往往具有迥异的人格秉性、文化素养、处事方法。
这样,出使人员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出使使命、交往方式、外交作用、社会影响等方方面面,进而构成明朝与朝鲜外交的两大特色,即诗赋外交、宦官外交。
如果说宦官外交是明朝对朝鲜外交的一个特色的话,那么诗赋外交则是明朝与朝鲜外交的共有特色,是明朝与朝鲜外交中最富有特色的外交方式。
朝鲜与明的外交在两国关系史上的作用在明朝与朝鲜的外交中,两国的使臣起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在明朝277年历史中,朝鲜使臣出使中国的次数超过了明代以前历朝朝鲜半岛各国派遣使臣出使中国次数的总和;明朝使臣出使朝鲜的次数从相对数上也大大地超过了明朝以前历朝派往朝鲜半岛各国的次数。
”使臣的频繁往来,沟通着两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密切联系,有力地推动了两国关系发展。
“外交原本严肃,尤其小国处大国之间,出言稍有不慎便会引起争端,辞令更得委婉含蓄,才能确保在外交中的利益,又维护双方的‘面子’,赋诗言志是极合适的方式。
”郭俊萍在此谈的是春秋时期的外交,但外交中巧妙运用辞令是适用于其他任何时期、任何场合的外交的。
明朝与朝鲜所进行的诗赋外交是赋诗言志的延续和发展,成为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有力粘合剂,弥补了政治交往上的不足,促进了两国外交关系的良性发展。
朝鲜与明朝之间的交流政治1213班金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