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林崇德-第二版--已修改未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广义、狭义)

(1广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2)狭义: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科学。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4)发展心理学研究涉及的问题:

一、先天还是后天

二、与环境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三、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

四、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

(5)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年龄特征: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心里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

1. 年龄阶段的划分

2、人生的阶段依据:

(1)以心理性欲的发展为划分标准——弗洛伊德;

(2)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柏曼;

(3)以认知发展作为划分标准——皮亚杰;

(4)以个性发展特征为划分标准——埃里克森。

两个部分:一、人的认知过程二、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

四个方面:一、心理发展的社会社会条件和教育条件二、生理因素的发展三、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语言的发展

三、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6)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82年、普莱尔、《儿童心理》的出版。

(7)从1930年,出版的《发展心理学概论》-何林渥斯,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四.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遗传与环境{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霍尔(复演说),麦独孤,弗洛伊德}

(2)内因与外因{华生(环境决定论),纽曼}

(3)连续性与阶段性{斯特恩,吴伟士,格赛尔}

(4)相互作用论{皮亚杰:遗传与环境相互依存;遗传与环境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收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五. (1)种系心理发展: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包括动物心理跟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

刺激感应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

(2)人类心理的特点:有意识的;社会性的;有语言功能的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六.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1.揭示了婴儿心理发展能力2.儿童社会化的问题受到普遍的重视。3.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获得了新的突破4.毕生发展的观点日益为广大心理学家接受,成年心理发展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5.系统的观点已经渗透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的理论。

弗洛伊德:

A: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B: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本我(Id)——快乐原则

自我(ego)——现实原则

超我(superego)——至善原则

性本能(泛性论)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他以动欲区的变化为依据来划分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与之相联系的动欲区,它是发展的每一个特殊阶段刺激和快感的最大的

源泉。

C: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一、口唇期(0—1岁):动欲区是嘴。

二、肛门期(1—3岁):动欲区在肛门区域,这一阶段儿童接受排便训练。

三、前生殖器期(性器期)(3—6岁):动欲区在生殖器区域。

四、潜伏期(6—11岁):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活动(如学习、体育和同辈团体的活动),团体性活动多呈男女分离趋势。

五、青春期(生殖期)(12—20岁):如果前几个阶段发展得正常,个体从自私的、只追求个人快感的孩子,转变成有选择异性配偶能力的、有能力抚养子女的现实的、社会化的成人。

* 对弗洛伊德人格发展观的评价:

1. 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

2. 人格的三个部分:伊底、自我和超我,它们之间的矛盾斗争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格发展中人的本能、现实环境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斗争。

3. 把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归之于性本能,致使其在观察中发现的许多重要的心理事实在上升到理论时变成了谬误。

4. 弗的资料主要来自他本人的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缺乏科学的实验依据,很难重复验证。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1. 婴儿期基本的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2岁)

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儿童获得的积极成果是身体舒适和安全感。

2. 儿童早期自主对羞怯和疑虑(2—4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和疑惑,体现着意志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坚持的能力和自主的能力。

3. 学前期主动对内疚(4—7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掌握新任务的主动性。

4. 学龄期勤奋对自卑(7—12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创造力发展和掌握技能。

5. 青年期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自我同感能力的发展。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自我同一性: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找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对“我是谁”、“将来发展如何”等问题的主观感受

如果没有形成自我同一性,就会导致同一性混乱(identity confusion)或形成消极同一性。

同一性混乱:是指个体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消极同一性:形成与社会目标相背离的同一性。6. 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18—25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立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亲爱。

7. 成年中期繁殖对停滞(25—50岁)

主要获得生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关怀后代。

8. 老年期自我完善对失望(50岁—死亡)

主要为获得综合的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积极的成果为体验完成人生的使命感。

八个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

1. 这八个发展阶段的次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逾越,次序也不能颠倒。

2. 每一个阶段就有其必须解决的危机,危机解决得好,就会形成增强自我力量的积极的品质,否则就会形成削弱自我力量的消极的品质。

3. 前面阶段发展的好坏会影响到后面阶段发展。

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的区别:

1.弗特别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只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