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风俗

保定风俗
保定风俗

保定小吃和民俗

保定府三桩宝,“铁球、面酱、春不老”,铁球是说保定人尚武,历来爷们喜欢手握两个铁球,一则摆出行侠仗义的架势,二则勤练手腕手指的灵活,时间长了,保定制造铁球手的工作坊也出了名,直到现在,保定的铁球仍是名冠华夏。至于面酱,显而易见就是北方各地方都常有的那种用麦子面经霉菌作用制作的调料酱,我没有品尝,不知道它比北京的黄酱如何。在辗转反复寻觅之后,我来到几位老乡推荐的一家老店品尝著名的“春不老”,正当中午,吃饭的人很多,但大都是下里巴人,不见衣冠鲜明者辈,我捡了一幅四人单桌坐下,看了菜谱,果然净是地方小吃,但是像烧鸡、肥肠之类,我没有选择,单叫了两只驴肉火烧,一份“春不老”,一碗素汤面。

说来令人笑掉牙,所谓“春不老”,原来就是雪里红,不过这里腌制的雪里红口感脆崩,色泽碧绿,尤其是不咸,不像其他地方是用来当咸菜吃的。至于驴肉火烧,说实话不敢恭维,实在是普通的很,甚至不如我在其他地方吃得更好。

一般的人大概都听到“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的话,但是长久以来我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解释,尤其是这个“狗腿子”,流行的说法是,保定距离北京很近,尚武的保定人为了糊口,很多到北京给达官贵人看家护院、跟班、保镖的,所以得了个狗腿子的绰号。那么到底是不是呢?出了军校后,看到门口有一位看起来饱经风霜,面似古铜,身体壮实,年约六旬开外的老者,我趋前笑着问了好,老者果然爽快,也满脸堆笑地望着我,我说了很不好意思的话,问到了狗腿子的话。老者开心地笑了,说道,没关系,是传讹出了错,不是狗腿子,是勾腿子,回勾的勾,保定人的武功里有一个特点,就是下盘功、腿功,好生了得,所以江湖上人称保定勾腿子,和京油卫嘴并称冀北三大特色。

听了老者的解释,仍是有些疑惑不解。但出于礼貌,也不宜再往深处询问,遂谢了老者告辞。

保定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以及学养深厚的学者,这一切使得我们能够和所有关注中国文化、中国民间文化以及中国人源远流长的信仰传统。本书作为四卷本的《华北农村民间文化研究丛书》的一卷,收录了18篇关于河北省保定(包括清苑、唐县、定县等地)地方庙宇、仪式和习俗的报告。让我们有机会从保定的寺庙、庙会、民间花会以及民俗等方面,来了解北方文化。

腊月初八,那黏黏的腊八粥,这一刻年味越来越浓。多年没有吃过妈妈亲手熬的腊八粥了。里面的大豆,红枣,栗子,黄米,多种的豆子我都是叫不上名字的,黏黏的,香甜,妈妈每年都会做腊八粥,只是我已多年不曾回家。到了腊月二十一,是我们那里的集,赶集的人们匆忙着准备年货,看吧,年画,鞭炮,对联,喜庆尽收眼底;腊月二十三,糖瓜粘,会吃黏黏的糖瓜,那种一咬就会粘住牙齿,小时候的糖瓜都是甜的。最有趣的是腊月二十四,扫房日。那时候我家还是旧房子,这一天大人忙着把屋里所有的家具被褥都搬出去,打扫屋子,小孩子也会帮着搬东西。还要贴窗户纸,要贴年画,忙碌整整一天。二十五,是集,人们去赶集,又是买回来年货,瓜子,糖,酒,喜庆越来越多咯。二十六会做豆腐,炸豆腐炸红薯,年糕,又是忙碌的一天,二十七也是烧肉,做凉菜,蒸馒头,忙忙碌碌的都是准备过年,年到了。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劳累一年的人们可以过个幸福的年。初一的早上人们早早的起来放鞭炮,然后就开始串门,记忆里是每年每家每户都要去的,穿上新衣服口袋里都是瓜子,糖,不管到了哪家大人都给孩子们装满满的口袋,这是最幸福的时刻,这一天都是鞭炮声不断的,一声声过年好一句句恭喜发财........

风俗民情“十里不同风,百里不俗”。民俗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它反映了我国各民族几年来的传统习惯、文化风尚和道德观念。保定为燕南越北之地,为人质朴憨厚,疾恶如仇,崇文尚武。保定素有学生城之称,又为武术之乡,文人武师辈出,留传下丰富多彩的民俗,但也保留了一些封建迷信色彩的习俗。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 不少陋习恶俗已被健康的新民俗所代替。节日习俗、婚丧嫁娶、生儿育女、赶集上庙等风俗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赶集由于保定地区经济较发达,所以集市较多。保定地区和保定市共有348个集市,其中万人以上的大集市就有120多个,平均每18个村就有一个大集市。集市的日期是按农历计算的,有的地方逢单日为集,有的地方逢双日为集。一般十天三至四个集日,从时间上划分,有早集、午集、晚集之别,但一般是上午集,下午人就不多了。集市都选择在经济比较发达,交通比较例利的大村镇。一般集市都有粮食、棉花、棉布、蔬菜、干鲜果品、牲畜家禽、日用百货、木货、农具、肉类、饮食等十几个专业市场。春季以上农具、籽种、木货为多,秋后以上粮、棉、油、肉类为多。

[上庙]保定地区和保定市共有庙会419个,其中几万人以上的大型庙会就有154个,多在春季和秋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各地庙会农渐形成了不同的特点,有的成了专交流会,如安国县离州的中药材庙会、曲阳下河的骡马大庙等,全国有名。庙会一般三至五天,也有十天到半月的,保定农历三月十五日的刘守庙庙会每年都是半月左右的会期。近年来,庙会逐渐变成了物资交流会,除进行贸易活动外,还搭台唱戏,民间高跷、耍狮子、龙灯、旱船、太平车、武术等也在庙上表演,给"庙会"增添了光彩。既进行了物资交流,也丰富了群众的娱乐活动。

[敬老健身节]长寿之城保定,自古以来,就有强身健体的习惯,并成为一种社会时尚,无论是老人,还是中、青年都是如此,保定人由于这一特殊原因,其平均寿命明显高于全国,为了纪念保定人这种对人类有益的活动,每年由政府组织民间自愿参加的一年一度的“敬老健身节”于10 月9日至10月15日在保定市召开,这是保定独有的节日。整个活动全都围绕老年人强身健体,有养生之道、气功治疗、特异功能探病、按摩、针灸、中医诊断、武术、硬气功、毛毽、铁球表演等,老人健身表演以及民间风味小吃和各种大型传统彩灯展,整个节目主题鲜明、热烈、紧凑。

衡水地区民风民俗

衡水武强年画武强年画,因产地在河北武强而得名。明初已具规模,盛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那时,县城南关就有一百四十多家画店,周围五十多个村庄有画业作坊,形成了武强画业中心。在外地有一百六十多处批发庄,年总产销量高达一亿对开张,行销大半个中国。武强年画色彩明快,线条粗矿,构图饱满,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品种繁多:有门画、神码、历画、窗画、灯画,影壁画、中堂画、对联、条屏、炕围画、顶棚画等。所谓“过节新”、“满堂彩”,充满了吉利红火的节日气氛,充分反映了民俗、民情和人民的思想愿望。

衡水三绝衡水金鱼、内画鼻烟壶、侯笔。

保定老调保定老调作为一个特有的戏曲声腔剧种,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唱腔质朴健朗,高亢而又清婉。老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当地群众常在口头哼唱的曲调,所以民间曾有“做饭离不开锅灶,听戏离不开

老调”之说。老调曾先后四次到北京演也出,受到首都人民和领导、专...

著名的书话艺术

保定的美术、书法艺术历史悠久,从汉墓中发掘出的大量造型精湛、工艺奇巧的文物中,可见当时艺术水平的高超。元、明、清以来,保定的著名画家有田汉卿、王朴、金百陶、谢签礼、吴焕彩等,颇有名气,民初又有姚丹

坡、姚锷、姚兆化祖孙三人,皆以书画名重一时。石刻名作则有无署名的“棉花图”。“莲池书院名家法贴”...

丰富的戏剧艺术

元杂剧——元代的一些文人或无意投靠统治者,或因科举制断了仕途,遂寄情于民间曲文、话本,进行创作加工,使之成为一种变叙述为对话,曲目繁杂、结构严谨的综合艺术新形式——元代杂剧。保定的优秀剧作家有关汉

卿、李好古、彭伯成、王伯成(今涿县人)等,他们的代表作有《窦娥冤》、《张羽煮海》等。作家们在作品中鲜...

多边文件的交汇-涞源方言及谣谚

涞源地处河北的西部,山西的东边,长城北的南边,长城南的北边.是河北平原文化与晋陕黄土高原文化、长城内文化与长城外文化的十字交汇处。加之涞源是个交通枢纽,东西连京晋,南北通冀蒙,"路当要冲,人文络绎",

从而使得多元文化有更多的的机会在涞源交汇融合。行政...

涞源婚丧、节庆、禁忌

(1)婚丧:①婚姻古时婚姻有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佳期、亲迎。今日简约为相亲、订婚、回门四部曲,现在青年男女交往结识的机会增多,表答直接,第一...

涞源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建、家具、装璜、服饰及文娱活动等。下面简单介绍一个涞源梆子和涞源剪纸。(1)涞源梆子涞源梆子风格介于山西梆子和河北梆子之间...

白洋淀采菱

白洋淀的菱角个小,皮薄,口味香。菱角4月长叶,5月开花,6月即有嫩菱,7月菱角成熟,8月老菱自然脱落水中。菱角开花白灿灿。5月菱花开放季节,菱角牌子(指菱角叶子)集中的地方,一片银光闪闪。菱花小,却开

得极为灿烂,被墨绿和紫色叶子托着,常引得游客频频...

狼牙山五勇士简介

马宝玉(润堡子)男,一九二零年十月出生在河北省蔚县下元皂村,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参加八路军,一九三九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担任班长。一九四一年九月二十五日在狼牙山战斗中壮烈牺牲。胡福才(胡小秃

,是胡德林的亲叔叔)男,一九一三年出生,河北省容城县郭村人,一九三八年参加八路军,一九四一年九月二十...

白洋淀荷花文化节

为塑造白洋淀旅游品牌新形象,提升白洋淀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自1991年开始,安新县每年7月23日至9月23日举办白洋淀荷花节。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2届。白洋淀荷花节有三大主题:7月份的主题是"

出水芙蓉"。7月的荷花淀风景宜人,秀色可餐,层层叠叠的荷花一直铺到天边,初出水面的荷花在重叠的荷叶之...

涿州中秋赏月联欢节(9月11日-13日)

游览三国文化影视文化胜地,领略多姿民俗风情,共度中秋喜庆时光。主办单位:涿州市文物旅游局涿州桃园国际旅行社活动内容:中秋赏月晚会,民间歌舞、武术、戏曲、杂技表演、中秋月饼和地

方小吃品尝、焰火晚会与民间花会。三义宫、张飞庙、影视城、清西际、满城汉墓、中华日月城、野三坡、白洋淀...

燕赵旅游文化

河北省地处华北,北依燕山,南望黄河,西靠太行,东坦沃野,内守京津,外环渤海,周边分别与内蒙古、辽宁、山西、河南、山东等省毗邻,总面积达18.77万平方千米,是全国惟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

泊和海滨的省份,种类齐全的地形地貌和景观,随季节变化的气候条件造就了河北独特的旅游资源。河北...

保定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深厚的名城,享有古城的声誉。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为我们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在推动着我们一步步向前进,但是这些文化,有形的无形的都在遭受着不同的破坏,而提起保定的风俗文化,知道的也是凤毛麟角,所以我想在这个大时代,经济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我们那些宝贵的历史文化也应该得到好的传承和发扬,因为这是我们宝贵的历史财富,记录他就是在记录文化发展的进程。

灿烂的历史文化离不开人的创造, 从古至今, 保定历史文化名人灿若群星, 他们是保定人的杰出代表。战国时有助燕昭王中兴复国的郭隗, 有以筑击秦王的高渐离。汉代有纵横家剧通, 音乐家李延年, 不畏权贵的卢植。三国时有建立蜀国的刘备, 猛将张飞。晋代有爱国诗人刘琨, 爱国将领祖逖。南北朝时有科学家祖冲之、祖暅之父子, 有散文家郦道元和杨炫之, 文史学家许懋、许亨父子。隋唐时期有史学家、文学家许善心、许敬宗, 高僧、翻译家义净, 高僧、禅宗六祖慧能, 唐代诗人有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 及卢藏用、卢仝、崔护, 大历十才子中的郎士元、崔峒,有被称为" 诗豪" 的刘禹锡,有“苦吟派”代表贾岛,还有画家卢鸿一。五代时有书法家剧可久, 史学家刘煦。北宋时有宋朝的建立者宋太祖赵匡胤, 思想家邵雍、邵伯温父子, 宋代理学的奠基人程颐、程颢弟兄。金代有医学家张元素。

元代有名将张柔、张弘范父子, 史弼等, 还有为捍卫南宋而献身的张世杰。

元代杂剧兴盛, 保定是元杂剧重要发祥地之一, 执杂剧创作演出之牛耳的当属保定人, 在杂剧、散曲创作上著名的有关汉卿、王实甫、李好古、王伯成、赵才卿等, 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李好古的《张生煮海》, 流传千古, 久演不衰。文学家有郝经、刘因等。明代有史学家刘吉、兵学家孙承宗、散曲家薛论道, 有被称为明代第一谏臣的杨继盛。清代有学者孙奇逢、李霨、颜元、李塨、刁包、郭棻, 其中颜元、李塨所创" 颜李学派" 体现了保定学者崇尚实学的特点, 具有很大影响。尚有著述家郝浴、王振纲, 画家冯源济, 音韵学家赵绍箕, 方志学家王树楠等。

近代以来, 戏曲在保定兴起, 有北昆、老调、河北梆子、京剧、评剧及多种富有特色的地方剧种, 著名北昆演员有陶显庭、侯益隆、侯玉山、白云生、韩世昌、白玉珍等, 老调有周福才、王贯英等, 京剧有李吉瑞、李春来、李万春、盖叫天等, 河北梆子有田际云、韩俊卿、王玉磬、齐花坦等, 戏剧学家有齐如山等,曲艺有王尊三、王艳芬等。电影界知名人士有王元龙、梁山、张瑞芳、田华、村里等。音乐界名人有罗宗贤、李抱忱、张寒晖、王昆、唐诃、晨耕、王铁锤、吕烈等。文学家、剧作家有冯至、梁斌、王宗元、李英儒、栗茂章、和谷岩、崔璇、张天民、徐光耀、阎肃、傅锋、苏叔阳等, 美术摄影界有陈嘉楷、胡佩衡、李智超、孟庆彪、袁苓、陈勃等。

保定传统文化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早期曾称京梆子、秦腔和山陕梆子,是由清乾隆年间先后传入河北的秦腔和山西梆子演变而成。流行于京、津、保定一带,逐渐向邻近省市传播,形成一个深受群众喜爱的全国性大剧种。音乐唱腔高亢激越,节奏铿锵,悠扬婉转,具有浓厚的抒情韵味,充分体现了慷慨悲壮的气势。剧目丰富,有500多个传统剧目和100多个现代戏,表现内容丰富多彩,是最早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剧种之一。保定的河北梆子知名演员辈出,如田际云(高阳县人)、杨韵谱(高阳县人)、韩俊卿(雄县人)、王玉磬(安新县人)等,唱腔高亢优美,富于变化,为广大观众所喜爱。

老调

【老调】又称保定老调,脱胎于元、明时期流行于燕赵的民间俗曲河西调。唱腔质朴健朗,高亢而又委婉,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当地群众经常在口头哼唱的曲调,所以民间有"做饭离不开锅灶,听戏离不开老调"之说。老调是河北省较有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除在河北省流行外,山西和东北部分地区也有它的影响。早期有以生行演员韩大仓为代表的艺人,开创了老调的先声;后有名旦小莲花(张桂良)、名老生周福才推陈出新,把老调艺术推向一个新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组建了专业老调剧团,老调艺术在表演和声腔上都获得全面发展。保定老调剧团曾多次进京汇报演出。尤其是老调剧目《潘杨讼》、《忠烈千秋》、《梁红玉》拍成电影电视后,这一古老剧种的影响扩展到全国。

哈哈腔

【哈哈腔】产生于河北、山东民间的地方剧种。据艺人传说是由柳子调演变而成。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东、中、西三路,在保定清苑农村流行的是哈哈腔西路。唱腔是典型的宫调式。唱词通俗质朴,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表演程式和方法多数来源于劳动生产,具有清新、刚健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喜剧色彩。主要伴奏乐器以板胡、笛子为主,具有民间打击乐的特点。清末,各地逐步建起一些季节性戏班,在农村巡回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苑县组建了专业性的哈哈腔剧团,曾赴京演出。哈哈腔传统剧目有100多个,在农村深受欢迎。

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又名西河调,原名"梅花调",传入天津后因天津人习惯把大清河称西河,遂将由大清河流域传入的梅花调称为西河大鼓。是河北省从业人员最多、流行地区最广的一个地方曲种,源于冀中保定一带,流行于北方。主要伴奏乐器是三弦,演员自击鼓板,一般是一人说唱,一人伴奏。演唱者右手击鼓,左手操鸳鸯板,用方言演唱,曲调灵活,语言大众化,富有表现力。说唱并重,长、中、短篇书目均有。唱词格律基本上由七字句和十字句组成,板头有头板、二板、三板等。传统书目和现代书目都非常丰富。在保定乃至河北,演唱西河大鼓较早且最有声望的当属马三峰(安新县端村人),被曲坛称为西河大鼓的创

始人之一。其弟子朱大观(雄县人)、王振元(艺名"毛奔",高碑店市人)、王再望(艺名"转眼王",雄县人),都是名家。其中以朱大观最负盛名,在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并带了不少门徒,形成保定一带农村庞大的西河大鼓体系。

徐水狮子舞

【徐水狮子舞】俗称狮子会,两人合扮一头狮子,加上道具成一狮形,前有一"狮童"(或称"引狮郎")手持彩色绣球引狮起舞。表演有文狮、武狮之分。文狮基本动作有"搔痒"、"舔毛"、"打滚"、"抖毛"、"弓腰"、"啃爪"、"掏耳朵"等;武狮有"腾上"、"翻下"、"托竿"、"转弯"及"甩"、"卧"、"跳"、"窜"等高难动作。配乐为鼓、铙、锣等打击乐。徐水多数村庄有狮子舞班子,多为业余性质,其中以北北里狮子会最为有名。该会始建于1925年,学艺者有30多人。1952年经省逐级调演,被选送重点培养,接受正规舞蹈艺术训练。1953年5月,在北京怀仁堂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7月随中央歌舞团参加在罗马尼亚举行的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演出,获金质奖章。其后6次赴东欧国家演出,2次赴朝鲜演出。1954~1956年连续参加北京国庆大游行。全国各地杂技艺术团纷纷到该会挑选舞狮演员。该会每年在北京龙潭庙会和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演出。1996年4月入选中央电视台《东西南北中》第60期节目,1997年6月25日参加中国旅游年庆香港回归大型文艺晚会,同年7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九州月圆晚会。

摔跤

【摔跤】保定摔跤有600多年的历史,以它绝妙的技艺和众多的高手名扬国内外。中国式摔跤即起源于保定。保定摔跤是明朝建文年间蒙古人传入的,经武林英杰代代加工锤炼,把摔跤的扳法同拳术中的身法相结合,形成刚柔相济、灵活巧妙、快速多变的风格。至清代,保定摔跤愈演愈精,人才辈出。咸丰年间,保定清真寺回民马长春大败清室"跛士胡"(皇族摔跤手),名声大振。清朝末期,摔跤臻于成熟,较为著称的摔跤师有平敬一、杨洛志、许二把、白洛俊等人。平敬一是名扬全国的武术家、摔跤家,武艺冠绝一时。民国时期保定的摔跤手们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摔跤技艺,使其更加实用和系统。马良(回民,济南镇守使)著《摔跤二十四式》使中国式摔跤走上了统一轨道。他还编著了《中华新武术》、《摔跤教科书》、《武术教科书》等。继承平敬一功夫而成为著名武术摔跤家的有马蔚然、张凤岩、王福田、尹长禄、于殿奎等人。1931年保定国术馆建立,同年在清真寺街建国术分馆,馆长安古琴系保定军校骑科教官,教员有白运章、张凤岩、白洛镇、赵洛永、于殿奎等人,主要教授武术、摔跤,培养出一批摔跤高手,在全国一系列比赛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1933年在中华民国第五届运动会上,清真寺街国术分馆阎善益获重量级摔跤冠军。1935年中华民国第六届运动会上马文奎获摔跤重量级冠军。常东升在中华民国第七届运动会又取桂冠,并于1933年在南京武术国考中获总冠军,舆论界誉之为民国以来的武状元,人们赞誉他为"中国摔跤大师"和"花蝴蝶"。他在1949年到台北后,仍为推广国术不遗余力,先后在中央警官学校、中央政治大学、中国文化大学、美国德州大学、俄亥俄州大学、日本等地传授摔跤数十年,1982年组织世界摔跤协会,身任会长,致力于中国式摔跤的发展,著有《摔跤术》、《世界摔跤协会手册》,录有常门录像带,被尊奉为"现代摔跤之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把摔跤列为重点发展项目。七八十年代保定市向河北省队输送了大批运动员,保定摔跤选手在全国各类摔跤比赛中取得了辉煌战绩。现省队教练张建忠曾8次获全国冠军,申金刚、郭建生等保定籍运动员现任省摔跤队教练.

踢毽

【踢毽】保定踢毽起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是古城人民十分喜爱的一项体育游戏。青少年踢毽较为普遍,技艺也较高超。老人踢毽更是保定一大特色,其技艺和阵容在河北省其他地区是少见的。保定踢毽强调姿势优美,令人有轻松愉快、赏心悦目之感。经过历代传袭和发展,创造了不少具有独特风格的花样踢法,如"金丝大串蔓"、"风摆荷叶"、"海底捞月"、"三环套月"、"阴阳鞋底"、"双飞燕"、"佛顶珠"、"五子登科"等。无论春夏秋冬,在保定的莲池门前和剧院广场,总能见到一些年过花甲、精神矍铄的老人进行踢毽的健身游戏。保定市还成立了回民踢毽队,曾多次参加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代表河北省参加了全国第二届、第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和1983年全国花毽表演。1985年3月在苏州举行的花毽表演和毽球比赛中,保定花毽队获优胜奖。

保定铁球

【保定铁球】传统健身用品。100余年来,保定流传着"保定府有三宗宝,铁球面酱春不老"的民谣,铁球列为三宝之首。保定铁球,现名健身球,既是娱乐工具,又有健身功能。球的外表明光铮亮,其内部结构复杂,球内有球,并装音板,两个为一副,俗称"一公一母"。拿在手中运转起来,音响各异,有高有低,清脆悦耳,既能收到调筋理神之功效,还能在铁球的悦耳音响中陶冶性情。旧时官宦、商贾进京往返于保定途中,必购买此物作馈赠用。相传保定铁球起源于元明,原为实心球,流传于宫廷。清代一位宫廷巧匠把实心球改装成带有音响的空心球,轰动了宫廷。于是皇帝命他专做铁球,供达官贵人玩赏。数年后,工匠告老还乡,落户在保定南郊西马池村,仍以制铁球为生,自造自销,供不应求。为保持产品信誉和专利,严守秘方,不收徒弟,传子不传女,其中绝技,主人总是深更半夜在一间房内秘密操作。传到末代主人时,他只生了一女。父亲严守祖上遗训,不肯传授。但女儿却有心,每当深夜父亲在屋内干活时,她就悄悄溜到窗下,用舌舔破窗纸偷学,数年如一日,终于如愿。女儿出嫁后,另起门户,仍制铁球,因系名家所传,所以经久不衰。现在的保定铁球,是在沿袭了明清古老制作技术的基础上,经过改进与革新研制而成的,工艺更加精细,结构更加科学。具有调理精神、强壮筋骨的健身作用,按照经络学说,手掌侧面有三条经络。健身球在手中运动,对这些穴位经络有良好的刺激作用,可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恢复植物神经功能,解除精神上的疲劳,对延年益寿有一定的功效。目前,除国内销售外,还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庙会的由来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南北朝时都各自站稳了脚根。而在唐宋时,则又都达到了自己的全盛时期,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水陆道场等等。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所谓"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时,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

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他们还在寺、观中举办道场,定期进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动,坐等信徒俗众前往斋戒听讲,顶礼膜拜。

原来属于民间信仰的报赛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神灵相结合。其活动也由乡间里社逐渐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中进行。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社、会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这样,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了。

而这些宗教活动逐渐世俗化,也就是说更多的是由民间俗众出面协商举办。这种变化,不仅大大增加了这些活动自身的吸引力和热闹程度,也使这些活动中的商贸气息随着群众性、娱乐性的加强而相应增加。在宗教界及社会各界的通力协助下,使庙会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虽然这一时期的庙会不论从其数量还是规模,在全国都已形成蔚为大观的局面,但就庙会的活动内容来说,仍偏重于祭神赛会,而在民间商业贸易方面相对薄弱。庙会的真正定型、完善则是在明清以至于近代。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

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保定庙会

庙会是为祀神举办的,保定辖区寺观、神祠数以万计,凡有戏楼、戏台的城镇、乡村多有庙会。既有佛教、道教神祠,亦有民间俗神祠宇。由于历史久远,很难有全部的统计数字。

据清遭光二十五年(1845年)定州统计,该州(不计属县)有441个村庄,庙宇1885个。这个数字亦非全部,如每村至少有一个五道庙,只统计了157个。因清末民国以来破除迷信,改庙宇为学校,或折毁庙宇,很多庙会已经停办,特别是“文革”中停办的庙会更多。

改革开放后,影响较大的庙会得到了恢复。据1991年工商部门统计,全市有庙会578个,以满城县最多,计有99个,仅知该县城关镇的柳家佐、北庄、陵山庙会均未统计。涞源县有286个行政村,戏楼(台)达200余个,仅统计7个庙会。

庙会是崇拜偶像,宣扬迷信和宿命论的场所。也对人们进行积德行善,抑恶扬善潜移默化的教育。元代满城眺山北岳庙碑称,人监督人是有时限性的,神则无时无刻不在监督人,神对犯罪进行惩罚,对长时期的社会安定、家庭和睦有一定的作用。

庙会上的戏曲演出,用戏曲故事向人们进行人伦道德和历史文化知识的教育。在教育不发达的时代,多数人不能进学校学习文化知识,人们通过庙会看戏,能讲东周列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故事,故事中寓善恶报应,并贯穿着礼义廉耻、忠孝节义的道德思想,使人们循规蹈矩,不敢越过道德界线的雷池。很多爱国志士走上为国捐躯的道路,与戏曲有关。对传播中华传统美德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人们在文化娱乐活动中受到了教育。

敬神文化活动也给商业带来契机。尤其是交通闭塞的偏僻山区,庙会是进行物资交流的重要场所,对促进生产,繁荣经济有重要意义。现时的庙会除少数有庙宇外,多已无庙。庙会多在农闲的春季、秋前、秋后。庙会期间人们除观看文娱演出外,进行物资交流成了主要内容。借庙会之机,也是亲朋好友相聚的时候。庙会村各家接闺女请女婿来赶会,改善生活,紧密了人与人的亲情关系。

保定的大型庙会主要是道教庙会,如唐县青虚山、易县后山庙、安国药王庙、保定刘守庙、涿州东岳庙、顺平尧城庙和乡亭九龙圣母庙、涞源东岳庙、阜平北岳庙等,还有混合型庙会,如清苑国公营奶奶庙、定州北奇韩祖庙等。

保定民间花会

花会源于古代民间祀神的简单歌舞,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发展成技艺高超的民间艺术花会。保定的花会种类繁多,各县均有10余种至数十种不等,仅易县就有40余种。全市6344个行政村,几乎村村有会,有的一村数会,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陶冶了性情,还传播了历史知识和艺术技能。

保定的花会以高跷、狮舞、龙灯、武术、寸跷、旱船、太平车、跑驴及音乐会等最为普遍。由于保定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同一种花会亦因地而异。如平原或山区、丘陵地区的跑旱船,白洋淀则为采莲船。太平车有的是老汉接闺女,涞水则为柴王推着四重山轧赵州桥,顺平为刘秀被追赶时男扮女装,由老汉推车扮成送闺女的形式使刘秀而免于难。高跷有反映《白蛇传》或《水浒传》等不同的内容。

众多的花会,大致可分为歌舞、音乐、花灯三大类。歌舞类在国内外或省内外有影响的花会如狮子舞、高跷、地平跷、跑竹马等。音乐类有易县的十幡会、定州吹歌和徐水吹歌、安国架鼓等。花灯有涿州的通市灯会和定州的鳌山灯等。

花会集中在农闲的春节及各种庙会期间,音乐会还为丧葬、嫁娶和祈雨等活动吹秦。春节期间从初五开始,花会串村交流表演,十四至十六日达到高潮。到府、州、县城举行赛会,尤其是正月十五日,花会进城到寺观进香,届时各路花会鱼贯人城,各寺观全部开放,迎接花会和香客,保定及多数县的花会先到城隍庙,次及衙署前表演,然后分散到主要街道演出。有的县则先至关帝庙(易县)或火神庙(安新)进香。进香顺序一般以先到者领头,故各会争先恐后争烧头柱香和领头的位置。

在表演中,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尤其是音乐会竞争最为激烈,以曲牌多、花样多,大显身手。庙会期

间,以易县洪崖山后土庙会、唐县青虚山庙会、保定刘守庙会和安国药王庙会时间长,赴会者有多县花会参加,不仅丰富了庙会的文化生活,也为参加物资交流的商客带来了丰盛可观的收益,民众也买得到日常难以买到的货物。如今,花会仍起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以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角色。

保定民俗风情

定兴民俗之一:生活习俗

县境地处平原,交通便利,人际交往广泛,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随时代变迁不断更新。

一、衣

清代以前的服饰,每个历史时期各有特点,舞台扮演多有表露。但自清末民初,服装款式大有改观,1919年“五四”运动后,男子多以长袍为主,再外罩马褂、头戴礼帽者为礼服,一般则戴帽盔,足登便鞋(方口或圆口);女子通行短上衣、长便裤(男女便裤式样相同,腰肥和裤裆宽大,俗称折腰大裆裤),如短衣便裤间加围系花长裙为礼服。头部发型严格遵守“未婚一条长辫,已婚绾发为纂”的社会风气。

1949年建国后,男人的学生服、中山服、工人服和平头、学生头的发型及女人的学生服(短上衣、长黑裙)、便装服(短上衣、长便裤)和短发、双辫发风行一时。但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男女的服装发型和鞋子款式日新月异,形成了争奇斗艳的局面。

二、食

县内饮食文化流传久远。过去,只有粗粮,一日三餐,都以玉米面薄饼裹黄酱、大葱、白菜心为主食。如果玉米面缺少,食用高粱面、白薯干面,也要烙成薄饼。如果从事重体力活计或请人帮工,早晨吃小米干饭玉米糁粥。进入80年代,以食大米白面为主,用玉米面薄饼调剂生活。宴请宾客,过去多用“四四”(碟四碗四)、“四八”、“八八”、“十二八”(碟八碗八另加四个烩碗)等席面。80年代以后,多以大盘数量,菜肴质量论高低。

三、住

民国以前,一般采用京都的建筑形式、兼备农村实用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民间的三合院、四合院、套院(院后有院)、跨院(院左右有院)、及连场院(住宅与秋收场地相连)等建筑特色。80年代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文化等方面的提高,排房(一排数间的北房)、挑檐房、楼房等成为居民住宅的主体。

四、行

清末以前,县境居民,除少数靠河居民以船代步外,大部步行于陆地。代步工具贫富有别:富者骑马、坐轿或乘用畜力轿车(木制铁瓦并装有固定布棚的马车);中等家庭,骑驴、骡、牛或乘用棚子车(临时安装席棚的木制铁瓦载货马车);贫困人家,多为步行,老弱病残者靠亲属用木制独轮车推行。建国后,畜力车的木轮铁瓦被胶轮取代(俗称胶皮车),远行者乘用火车,70年代,拖拉机行驶公路和田野,自行车逐年增多;80年代以来,随着公路的发展,三轮机动车、摩托车、汽车、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与日俱增。

五、家庭结构

在传统思想影响下,解放前的家庭以多代共居为主,并引以为荣,传为佳话,仕宦和富裕者尤甚,形成了三世同居、四世同堂等大家庭。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社会制度的变革,家庭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据调查资料(1949年户均人口5.16人,1964年户均人口4.57人,1990年户均人口4.27人)表明,家庭日趋小型化。县内一般采取未婚子女随父母共同生活,已婚者分居(独生子女亦然),待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时,再行合居照料

保定民俗风情二

窗花

涞源窗花,是剪纸艺术的一种,以宣纸为原料,刀工刻制为主,再加颜料点染而成,题材以花卉、鸟兽日鱼、戏剧人物为主。造型质朴,生动有趣,彩色艳丽喜庆,民间艺术特色浓郁。

涞源窗花从清乾降年间兴起,至今已有近200多年的历史,与蔚县剪纸风格相近,属同一流派。

旧式住房多为直棂窗,窗花就是贴在窗格空中的,逢年过节,人们用漂白麻纸糊窗子,再贴上窗花,增加喜庆欢乐气氛。连年有余、莲开并蒂、多福多寿、肥猪拱门等题材还表达着人们的心愿和理想。

保定民俗风情

保定民俗风情三冬至饺子夏至面习俗的由来众说不一颇具文化寓意

保定人到冬至这天要吃顿饺子,夏至这天则要吃顿面条,这几乎是大人孩子都知道的事。

到底为何这样做?众说不一。

比如冬至吃饺子,有人说这是为了纪念东汉“医圣”张仲景。说有一年冬天,张仲景做官期满,在告老还乡的路上,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老百姓,面黄肌瘦,衣不遮体,耳朵都冻烂了。回到家以后,他赶紧研究了一个御寒保护耳朵的方子。据说这方子是用羊肉、辣椒和其它御寒的药物按药性比例做成馅,再用面皮将这些馅包成像耳朵形状的物体(形如今天的饺子),然后煮熟让人们连汤吃下。

冬至那天,天气冷得滴水成冰。张仲景便让家人到大街上支上大锅,为穷人施舍他发明的这种药。说来真奇,人们吃了这药,便浑身发暖,两耳生热,耳朵都得到了保护。因为这药的形状像耳朵,功效也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祛寒娇耳汤”。

从那以后,人们按照张仲景的嘱托,每到冬至这天,都做这种饺子形状的药物驱寒保护耳朵。后来又不知过了多少年月,这风俗一直延续下来,但“祛寒娇耳汤”人们已经不吃也不会做了,只是把冬至这天吃饺子的习俗流传了下来,那饺子馅当然也不再是中药药物了。再到后来,连这事的起源人们也说不清楚了,只是记住了一句话:“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说在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河北一带边境,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一年,汉军于冬至这天向进犯的匈奴发起反攻。河北百姓对浑氏和屯氏恨之入骨,为响应汉军行动,他们除去踊跃支前外,还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意思是剥浑氏与屯氏的皮,吃浑氏与屯氏的肉,以求平息战乱,早日过上太平日子。

因那次河北人制成馄饨和吃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后来就有了“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由于馄饨和饺子的做法和形状基本相同,后来渐渐又改成了“冬至饺子夏至面”。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改吃饺子了。

除此之外,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冬至阳生”,新的一年来到了,从这天开始,白天越来越长。所以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这天吃顿饺子,希望把新的一年的所有“福分”都包住,让新的一年一切圆满成功,这符合民间祈愿盼福的心理。

这种说法,也正好解释了夏至吃面条的理由。因为从夏至这天开始,白天会越来越短,夜会越来越长,季节会逐渐走向萧瑟和萧杀。人们为了从心理上阻止这颓状的到来,希望继续保持原来的顺长和生机,吃顿表示长久的面条,正好弥补这种失望的心理。所以这一种说法,可能也有道理,更有文化寓意

保定民俗风情六

“做饭离不开灶看戏看老调”保定人痴迷老调

“做饭离不开灶,看戏看老调”从保定一带流行的这句民谚。就可知老调戏是多么受人民群众喜爱和欢迎了。在老调的发祥地安新、高阳还流传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农民边唱老调,边在地里的井台上摇辘辘汲水浇园。恰逢一行人问路,那农民没停止唱,用手指路,手一松开,下沉的水罐坠得辘辘把将那农民打倒在刚浇过水的地上。那农民竟顾不上疼和浑身的泥水,躺在地上接着唱。那问路人也顾不上问路了,合着那躺在地上的农民也唱了起来。待他二人把没唱完的一段老调唱完,问路的才问路,指路的再指路。由此可见人们对老调是何等痴迷。

老调,又称老调梆子,是河北省较有影响的地方剧种。它的渊源可追溯到元末明初时期。在保定东部有著名的淡水湖泊——白洋淀,是大清河、子牙河、潴龙河、瀑河、唐河、拒马河、北.河、孝义河和府河等九条河汇流而成,俗称“九河下梢”。在白洋淀一带农村流行一种被称为“时尚小令”的民歌俗曲,因流行在大清河等九条河流以西广阔地区,当时白洋淀称西淀,故称“河西调”。明朝孙钐《白洋淀记胜》诗:“燕南赵北雄三辅,越女吴儿受一船,最喜太平说胜事,笙歌炉火拥楼船。”明《万历野获编》:“元人小令行于燕赵(白洋淀为古燕赵交界的地理位置)”。河西调节奏明快自由,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和民间口头文学的灵活性。老调最初以河西调为基础,在清初,又吸收保定一带流行一种名为“保定木板大鼓”的说唱艺

术形式,形成一种独特的地方戏。当时文场伴奏乐器沿用河西调的笛子、四股弦等,武场乐器古大饶、大钹、大鼓等。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左右,山陕梆子经保定流入北京,老调又融汇山陕梆子,成为剧目、唱腔、伴奏等较为完整的一种剧种,文场伴奏乐器改为板胡、二胡、笛子、笙等,武场乐器改用“苏锣鼓”。河北梆子是山陕梆子传人河北后形成的新剧种。人们为了区别于河北梆子,称老调为“老梆子”或“老调梆子”。老调是在乡音土调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地方特色,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人们在田间劳动,家中做饭都哼唱老调。老调长期流行于民间,唱腔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男腔高亢健朗,女腔刚劲清婉。板式有抒情的头板、叙述并具多种功能的二板、抒发性的起腔、加强性的紧打慢唱、及哀叙性的哭板等10几种板式。

老调流行于保定、沧州、衡水、石家庄等地,除河北省外,还流帝到北京、天津、山西、河南、东北及陕西部分地区。老调在长期的历史流传中,不断发展,表演艺术和传统剧目比较丰富。早在清光绪年间,老调就进入北京演出。老调旦角名家小莲花(张桂良)、著名老生周福才等曾同京剧名家孙菊仙、刘鸿声、高庆奎、梅兰芳、尚小云等同台演出。

新中国建立后,建立了专业老调剧团,培养出了第一代女演员。1958年10月和11月周恩来总理和邓小平副总理在河北礼堂观看了老调《盘夫索夫》,周恩来上台接见了演员,邓小平高兴地说:“保定有宝,老调不老。”1960年,保定老调剧团带着新整理的,由崔澄田、王贯英、辛秋花、王辛未等主演的《潘杨讼》和由白玉昌等主演的《挡马》等一组折子戏进北京,先后在中南海怀仁堂、人民大会堂、中央军委等地,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同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将《潘杨讼》拍摄电影。1980年,保定老调剧团又带着参考传统剧目创作的,由王贯英、辛秋花、王增顺等主演的《忠烈千秋》进北京汇报演出,并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了专场演出,中央和北京市领导观看。同年,西安电影制片厂将《忠烈千秋》拍摄电影。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老调更加焕发了青春。1996年,应文化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邀请,保定老调剧团带着新创作的,由毛素欣、杜振忠主演的《梁红玉》再次进北京汇报演出,文化部和中国剧协等领导观看演出,中央电视台、中央电台实况转播,《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赞为“老调吐新声”。老调培养了一批新人。保定艺校老调班的学生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迎香港回归》等大型文艺晚会,江泽民、朱镕基等领导上台接见并合影。

老调,是保定这块热土孕育出的地方戏。老调,是保定人深为喜爱的剧种。老调,为保定争得了荣誉。

保定的民俗风情七

团圆饺子长寿面老保定人过年过生日的传统风俗

在保定人看来,正是因为饺子的形状与制作方法有“包福”的寓意,所以也就与“团圆”“相聚”沾上了边。而面条的“顺长”则理所当然的与人的生日、祝寿联系了起来。

比如,保定人非常重视的过年,就与饺子这种食品紧密相连。出外打拼的家庭成员,在外的游子,不管你是官员还是百姓,即使离家千万里,过年都要赶回来一家人老少团聚。而团聚又和“年饭”紧密相连。这个“年饭”就是大年三十晚上的除夕饭,和大年初一的早上饭。

回来早了晚了可以算团聚,但不算“过年团聚”;回来或早或晚必然要吃饭,但不算“年饭”。比如你腊月二十就到了家这算还没过年;你初一下午或初二、初三才回来,会被认为“没赶上过年”。可见人们所说的过年,其实就是从吃“除夕晚饭”到吃“初一早饭”这个时间节点。只要“回家赶上吃三十晚上的饺子”了,就算回来过了年。

正因为如此,保定人对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这两顿饭十分重视,给它赋予了浓重深厚的民俗文化意义。为了不离开“团圆”和“包福”这两个寓意,这两顿饭都是吃饺子。而且过去这两顿饺子必须在家吃,绝不外出去吃,也不到亲友家吃。

现在过年时有的人们图省事,追时尚,离开家跑到饭馆去吃。其实,饭馆里人山人海,乱乱哄哄,噪杂一片,互相干扰,连说话都听不清。可能饭菜比家里好些,然而这就纯粹成了为吃而吃,再也找不到那种浓浓的年味儿了。因为你在饭店里即使也可以点一顿饺子吃,但人家包的饺子与你一家人在家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老少齐下手共同包的饺子,那年味儿和心情肯定不一样。那年儿子

从北京回来过年,我曾提出“咱上饭店去吃吧”,受到儿子儿媳的坚决反对。他们说:“我们几百里回来,就是希望在家吃顿团圆饭,在外边吃就失去意义了。”

按照保定人的风俗,这其中意义最大的当是大年初一的这顿饺子。因为这是未来一年全家人的第一顿饭,除去“团圆”的意义之外,由于把各种吉祥的东西都包到了馅里,吃这顿饺子还有“招财进宝”,“包”住一年的“福”,福不“外流”的寓意。所以按照风俗,不仅这顿饭必须在自家吃,而且不能有外人,甚至连已结婚的闺女也不能回娘家来吃(过去是怕嫂子弟媳不高兴,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已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大年初一吃饺子——没外人”的歇后语,就是这样来的。

还记得小时候为了给初一这顿饺子增加更多的寓意和欢乐,母亲在包饺子时,会暗暗在一两个饺子中包上个水果糖、大枣、花生、栗子之类的东西,说是谁吃到了谁的福大。开饭时间不长,肯定会有个人带着惊喜的表情报告:“我吃到了!”这报告,也给团聚在一起的全家人带来了欢乐。这种欢乐,在外边的饭店吃人家包的饺子是体会不到的。

在保定,与过年吃饺子代表“团圆”、“包福”寓意一样重要的,是过生日时吃代表“顺长”、“长久”的面条。孩子们吃生日面,老人吃寿面,相信是每一个保定人都有的记忆。早在清朝的书籍中,保定就有生日吃面是因“面条长,取其绵绵不断长寿之意也”的记载。

保定人不会忘记,儿时每到生日这天,不管你是否记着,母亲会准时给你做一碗长长的生日面,面里还要放上两个荷包蛋。其他家人过生日也是同样的待遇。生日吃长面和荷包蛋,其寓意非常明白,长面代表“平安长寿”,荷包蛋代表“如意圆满”。吃了这两样东西,你就会生命绵长,事事圆满——多么好的含义,既简单又吉祥。

这几年,有的城里人过生日,不再喜欢咱们自己的民俗了。不是到饭馆去山吃海喝大撮一顿,就是按照人家西方人的做法买个大蛋糕,一群人唾沫星子满天飞呼呼的吹生日蜡烛,再唱个西方人编的什么生日歌之类。这做法看起来很时尚,很欧美,可是我却一直不理解他们这些内容有什么寓意和文化。甚至我感到,欧美的这些东西于我们追求吉祥如意的民俗简直背道而驰。

比如,如果说那大蛋糕可以代表圆满,可又用那寒光闪闪的刀子当众把它胡乱切个七零八落,你还圆满什么?还有,按中国人的风俗,人死后,在灵堂里要点上灯和蜡烛,用以代表死者尚存的生命之气正在接受阳间人们的吊唁。吊唁完毕入殓时,是要把这灵灯吹掉把这蜡烛拔掉的,说明这人从此是彻底走了。平时人们常用“吹灯拔蜡”这句话,来表示人死了就是这个意思。

咱是东方人,实在不明白人家西方人过这喜兴的生日时,怎么会安排这样一个“吹灯拔蜡”的节目。问题是,一贯爱追求吉利、讲究吉祥的中国人,连电话号、汽车号、楼层号都计较是否带“8”带“6”不带“4”,怎么在生命和寿命这样大的问题上,竟然无所谓起来?

前段时间媒体报道,有位老人拒绝吃给他祝寿宴会上的东西,闹得很不愉快。据说就是因为他的儿女们想时尚一下子,给他祝寿时不顾“忌讳”,竟然也来了一番这种“吹灯拔蜡”的洋节目,导致老人一看表演脸色大变。看来这个迷信的老人家这生日还不如不过,找了晦气添了堵不说,恐怕还得影响心情影响健康。

至于那几十根脏呼呼的蜡烛所插过的蛋糕上,以及那从周围口中猛烈喷向大蛋糕的众多唾沫星子们,连同细菌、病毒一起,最终都要跑到人们嘴里去。这样让人恶心的生日食物哪如我们的“长寿面荷包蛋”干净卫生有利于健康长寿?

这样说,一定会被时尚一族说我老土。

保定的民俗风情八

安新白洋淀上话“三宝”:芒子、鸡头、老菱角

“芒子、鸡头、老菱角”被誉为白洋淀“三宝”。它们都生长在水中,但形状各异、味道不同、各具特色,又各有来历。

芒子,是水生野草皮条所结的果实。皮条是一种扁茎、扁叶、长穗的植物,它常与较低矮的芦苇混杂在一起生长,皮条的叶茎铡碎可做大牲畜的饲料,它的果实晒干后,经碾轧加工成芒子米,黑色,细长,有点像现在市面上出售的黑米,只是要比黑米小得多。芒子是鸟类、鱼类喜欢的食品,以水草为主要食物

的鲢鱼、鲂鱼常碰撞皮条,以便撞落芒子而食之。

据传说,原来白洋淀上并没有皮条这种水草,它原产于南方。白洋淀有许多候鸟,如雁、白鹭、苍鹭、鹈鹕等,这些水鸟秋后就成群结队飞到南方湿地栖息,尤其喜欢在皮条丛中过冬。然而,春天飞回北方后却找不到皮条地,于是,水鸟们便约定,春天从南方返回北方时,都啄食一些皮条籽,到北方后随粪便排出。这样,便有不少皮条籽粒发芽,最终,皮条在白洋淀上扎下了根,由零零散散的向成片蔓延。这个传说虽然多了一些传奇色彩,但从农业科学角度分析,也还真有些道理。

鸡头,学名芡实。芡,是鸡头;实,是果实。芡实,就是鸡头的果实,白洋淀人叫它鸡头米。春夏之交发芽出水,叶似小荷叶,但上面长满了刺,茎上、鸡头上也都是刺,很像乍起毛的鸡头。一个鸡头中包藏着许多颗粒。秋季收获时,当地人都是乘船用镰刀削下鸡头,再用铁笊篱从水面捞起,放入船舱中。上岸后,把鸡头堆放在一起,沤掉鸡头皮上的刺,再碾轧鸡头皮才成鸡头米。鸡头米颗颗粒圆,呈暗白色,顶着一个“小红帽”。

白洋淀人熬腊八粥时,常在前一天用温水浸泡,使其发开,第二天再与其它米一起下锅熬煮,吃起来,不仅有嚼头,有筋骨,而且吃完后还口有余香。吃鸡头,白洋淀人还有一种特殊吃法,把带皮带刺的鸡头晒干后放到柴禾中烧烤,皮和刺烧掉了,再掸去灰烬,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菱角是白洋淀上极富特色的一种水产品。4月长叶,浮在水面;6月开花,一片银光灿灿;7月菱角成熟,采摘;8月,老菱自动落入水中。关于菱角的谚语,白洋淀上挺多,如“七菱八落”说的是菱角生长、成熟情况;“要吃菱角莫怕扎”讲的是菱角有尖,吃时要小心;“菱角不多,牌子不小”,牌子,指的是菱角叶,一层层飘在水面上,有的菱角牌子挺大,水面上却没什么菱角,于是就用来比喻一个人没什么真本领,端的架子挺大。

采菱是一种十分有趣的劳动。白洋淀菱角生长最繁盛的淀泊主要为小北淀、马棚淀。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每逢菱角成熟季节,水乡人民云集这里采摘。采菱船五舱、六舱、小三舱都有,其中以六舱为多。因为这种舱吃水浅,船身长,采菱人都坐在船的一侧,压低船的一边,使之更接近水面,便于采摘。常采摘的姑娘、媳妇们都是双手翻菱角牌子,采摘速度极快。

菱角吃法有三种,一种是采摘嫩菱,那要在6月左右,那是菱角被绿色外衣包裹,菱角尖而软,轻轻一剥,便可剥开,露出雪白菱肉,放人口中,用舌头一压便化了,脆甜脆甜。第二种吃法便是菱角成熟后,采摘回来,戗去外皮,带壳煮熟。凉了以后,放入水中,轻轻一咬,菱肉便从菱角一端挤出,味道清香。第三种吃法则是晒干菱角,菱肉收缩,用剪刀剪开外皮,剥出菱角米,与其他豆类、米熬粥。

白洋淀上传统的“三宝”如今经过辛勤加工,已成为馈赠亲友的上好礼品,只是多用富含营养的莲子代替了芒子

保定的民俗风情九

阜平大年初二早晨放炮“接财神”改革开放寓意深

大年初一早晨放炮的习俗遍布中国,据说世界上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就有这个习俗。我的家乡保定阜平虽然初一早晨也放炮,但在乡亲们的心目中只是应应景,并不看重它,真正看重的是初二早晨放炮。

初二早晨放炮,家乡人称为“接财神”。关于接财神,在家乡流传着一段美丽的传说。说有一年初二早晨刚交夜,赵公元帅心血来潮步出天庭,想看看人间这个年过得如何。他来到一个村子,发现家家户户黑灯瞎火没有一点动静,心里很不高兴,怎么就没人出来迎接我一下?其实赵公元帅有点小心眼了,人们初一这天折腾得太累了,初二谁还不睡个懒觉好好休息一下,哪知道他要来?

正在这时,赵公元帅突然看到一户人家的院里晃了一下光亮,紧接着“吭——咔”两响,是二踢脚的声音。赵公元帅高兴了,看来还是有人迎接我,这炮声就是证明。我也不让你白迎接,今年让你发大财。果然,这户人家一年里事事顺利,赚了不少钱。村里人纷纷向他取经。他说,我没什么经验,只是大年初二早晨放了一个二踢脚就发了财。后来人们才知道是这个二踢脚接来了财神爷。于是,人们年年初二早晨放炮,久而久之就成为一个习俗流传了下来。

初二放炮时间要求很严格,就卡在两天的交汇处。早了,财神出不来看不见,白放;晚了,财神到了别人家,也白放。过去村里没钟表,怎么才能把时间把握得分毫不差呢?乡亲们有办法:看天上的星星。根

据经验,当启明星刚刚爬上东山顶时,恰在交夜时分,这时放炮正合适。后来人们有了手表、手机,就更好掌握时间了。

为了迎接财神并得到财神的青睐,放炮花样不断翻新。有人可以舍不得买肉,但却舍得买烟花,那东西是很贵的;还有人为了炮声响亮,干脆放雷管炸药。初一晚上就把炸药埋在离村子较远的山上,披件皮袄在夜地里等着,时间一到,将导火索一点,惊天动地的声音随即传来,村里人个个捂起了耳朵。

过去,乡亲们年年放炮接财神,可年年生活贫困。是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让乡亲们过上富裕的日子。现在,乡亲们仍然在大年初二早晨放炮接财神,但已经不是接赵公元帅了,而是为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鸣放礼炮,是迎接越来越好的聿福生活

婚嫁风俗习惯

一、定亲

旧社会,男子婚配前由家长出面请媒妁至女方求婚。如女方家长同意,就将女孩的出生年、月、日、时等“八字”写在红帖(庚帖)上,外套大红封套,封内枣子、花生、桂圆、莲子各2颗,取成双成对、早(枣)生(花生)贵(桂圆)子(莲子)的吉祥之意。还用红绿丝线系上太平钱、福宇钱各l枚放人,取太平幸福、牢牢系住姻缘的美意。封套面上写“天作之合”4字。庚帖请回后,男家就请媒妁向女方口头求婚。得到允诺后,再行帖求婚,叫“求允帖”。如女方允诺,就出允帖,正式订定婚约,旧称“定亲”。建国后,定亲习俗已逐步被自由恋爱所替代。

二、婚嫁

旧时,男方在成婚前需向女方出纳聘帖,送礼金、饰品,俗称“茶礼”。女方接帖后回以答聘帖和礼品。然后男方选定成婚日期,请媒妁通知女方,俗称“送日脚”。佳期那天,先行迎鸾礼,由媒妁领人将新娘礼服(俗称“七事衣”)和鱼、肉、酒、果等物送至女家。女方嫁妆由媒妁领人送到男家。嫁妆到达男家后,新郎坐轿出发去女家迎亲。迎亲彩轿有两顶,一顶由新郎坐着到女方迎娶,一顶空着准备由新娘坐。新女婿到岳家后,岳父母设筵招待,称“请女婿”。筵后新女婿辞别岳父母上轿。女儿上轿时常由父或兄弟抱入轿中,俗称“抱上轿”。彩轿到了男家,停在厅前,由一对儿孙满堂的老夫妻揭开轿门,新郎、新娘双双出轿,先拜天地,再行交拜礼。礼毕,由傧相搀入洞房。进房时,由一人用两只布袋轮流铺在地上让新人踏着走,称“代代相传”。有的不用布袋而用红毡。接着新郎、新娘出房拜见父母,并向宾客行礼,然后再回洞房,吃合欢宴,饮交杯酒。此时洞房中红烛高燃。合欢宴的每样食物必须有剩余,取“有吃有余”之意。同时宴请宾客。宴后,宾客进洞房闹新房。最后新夫妇安寝。建国后,婚嫁礼仪大为简化,有的由单位举办集体婚礼,有的实行旅游结婚。

三、婚后余礼

吉期后次日早晨,新娘盥洗后,先拜见公婆,公婆赏给饰品或银钱,称“见面钱”。接着挨次拜见族内尊长和宾客。与平辈、小辈见面则作揖,并互赠礼品,称“行团圆礼”。中午,公婆朝南坐,新婚夫妇朝北坐,家人东西陪席,同桌吃饭,称“吃团圆昼饭”。午后,新郎带着新娘至女方拜见岳父母及女方尊长,随送糖、茶叶、莲心、桂圆等干果,俗称“双回门”。女方父母和尊长将见面钱赏给新女婿。接着岳父母设筵请新女婿。返家时,岳父母也送糕点果品,称“送荣归”。吉期后第三天,女方的父亲及叔、伯、兄弟等都至男家,新郎父亲亲自出门迎接,进屋后由新娘出来拜见,然后设筵招待,称“会亲”。至此婚嫁礼仪方告全部结束。新妇出嫁后l个月或遇其生日,女家常要赠送物品作贺,称“做满月”或“做生日”。新夫妇结婚后第一年的端午节,女家要做夏天的衣服,并将粽子、手帕、扇子等物送至女婿家,称“送夏幛”。新婚当年,逢春、夏、秋、冬四季和重要节令,如清明、端阳、中秋、冬至、春节等,新女婿都以应时礼品送往岳父母家,称“四时八节礼”。

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了,备年货,买鞭炮。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各有特色,各具千秋。民谣,谚语就描写了各地过春节不同的风俗习惯。

流传于保定一带的民谣:

小孩小孩你别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炖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

【腊八节快乐】

一炉温火慢慢熬,五谷翻腾米香飘,窗外飞雪迎新岁,春步无声静悄悄,腊八节了,喝一碗粥把灿烂的历史文化离不开人的创造, 从古至今, 保定历史文化名人灿若群星, 他们是保定人的杰出代表。战国时有助燕昭王中兴复国的郭隗, 有以筑击秦王的高渐离。汉代有纵横家剧通, 音乐家李延年, 不畏权贵的卢植。三国时有建立蜀国的刘备, 猛将张飞。晋代有爱国诗人刘琨, 爱国将领祖逖。南北朝时有科学家祖冲之、祖暅之父子, 有散文家郦道元和杨炫之, 文史学家许懋、许亨父子。隋唐时期有史学家、文学家许善心、许敬宗, 高僧、翻译家义净, 高僧、禅宗六祖慧能, 唐代诗人有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 及卢藏用、卢仝、崔护, 大历十才子中的郎士元、崔峒,有被称为" 诗豪" 的刘禹锡,有“苦吟派”代表贾岛,还有画家卢鸿一。五代时有书法家剧可久, 史学家刘煦。北宋时有宋朝的建立者宋太祖赵匡胤, 思想家邵雍、邵伯温父子, 宋代理学的奠基人程颐、程颢弟兄。金代有医学家张元素。元代有名将张柔、张弘范父子, 史弼等, 还有为捍卫南宋而献身的张世杰。

元代杂剧兴盛, 保定是元杂剧重要发祥地之一, 执杂剧创作演出之牛耳的当属保定人, 在杂剧、散曲创作上著名的有关汉卿、王实甫、李好古、王伯成、赵才卿等, 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李好古的《张生煮海》, 流传千古, 久演不衰。文学家有郝经、刘因等。明代有史学家刘吉、兵学家孙承宗、散曲家薛论道, 有被称为明代第一谏臣的杨继盛。清代有学者孙奇逢、李霨、颜元、李塨、刁包、郭棻, 其中颜元、李塨所创" 颜李学派" 体现了保定学者崇尚实学的特点, 具有很大影响。尚

有著述家郝浴、王振纲, 画家冯源济, 音韵学家赵绍箕, 方志学家王树楠等。

古城保定美如画六年级介绍家乡的优秀 作文 保定是我们的家乡,是一座美丽的古城,保定的四季是非常美丽的。 当春风使者来到古城保定,你便被护城河边的景色吸引住了。护城河边,绿茵茵的一片,走近一看,才发现还是枯黄的草压着小草绿绿的草尖,真是“草色遥看近却无”。河边,金黄的迎春花被淘气的春风使者摸来摸去,发出“飒飒”的笑声,阳光一照,显得他更加漂亮了。一旁,柳树也被逗笑了,春风使者吹了一口气,使柳树刚长出来的长头发“飘”了起来。河中,小鱼们游来游去,好像故意躲着春风使者似的。若是说“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话,那这就是”春江水暖‘鱼‘先知”了! 当夏天来临,古莲花池和白洋淀两颗便闪耀着迷人的光彩。古莲花池里的荷叶一簇又一簇,好像一片翠绿的玉盘,荷花也不示弱,个个挺起腰,有的自信的站在那里,好似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有的则紧贴在湖面上,成了青蛙游乐的天堂……但是,夏天最美的还是白洋淀。乘坐一只船,划到湖心,你就会被这美丽的景色所征服:湖水清澈见底,仿佛一块无暇的碧玉,湖水中的鱼更多了,围着你游来游去好像在朝你要食。河边的芦苇荡长得都很茂盛,都高过我们的头。站在这里,仿佛是“船在江上走,人在画中游”呀!

夏天过去了,秋妈妈忙给树木披上了金装,登高望去,犹如一片茫茫金海。秋风扫过,树叶纷纷落下,像蝴蝶翩翩起舞,像黄莺展翅飞翔,像舞蹈员轻盈的旋转。不过,秋天最美丽的还是属果园。你看:石榴红红的挂在树,上好像一个咧着嘴笑的娃娃;橘子黄澄澄的,好像八月十五的月亮跑到了树上似的;苹果红彤彤的,好像一个小妹妹红扑扑的脸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田野里更是一派丰收的景象:一望无际的稻田像铺了一地的金子。一个个稻穗鼓着大肚皮,涨得要破裂似的,一阵风吹来,便掀起一阵阵金色的波浪。棉花小列了嘴,高粱笑弯了腰。 当冬天使者-雪花来到古城保定,你看到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色,你欣赏到雪压松枝不弯腰的那种景象,广场上孩子们正在冰天雪地里堆着雪人,打着雪仗,好不让人羡慕!到处都是白雪茫茫,银装素裹,百花凋零,如果你说现在的植物都“回家睡觉”了的话,那就是大错特错了!走进公园,你变会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在这风雪交加的天气里,只有梅花含苞欲放。你看它,粉红的花瓣使你感到温暖,它发出的香气沁人心脾。看着看着,我突然想起了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古城的四季如此美丽,它好像四幅美丽的画,让我怎么欣赏也不厌倦。这就是我的家乡——古城保定。

绍兴风俗习惯作文400字7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绍兴风俗习惯作文4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绍兴风俗习惯作文400字篇1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我没有去过别的地方感受当地的风俗习惯,于是我来写写绍兴,这个我从小到大生活的地方的风俗习惯。 要说到风俗,印象最深刻的当然是春节。到了春节,大街上虽然不像乡下一样挂红灯笼,弄得喜气洋洋的样子,但人们脸上也洋溢着笑容,使人也忍不住受到这美好气氛的影响。 春节要贴春联,春联还是我自己用毛笔写的,怎能不激动呢?看着自己写的春联被贴在门上,心情真是无与伦比。春联也叫门对、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除了贴春联,我们还可以放鞭炮。前年我和朋友一起在小区楼下放鞭炮,那时我们一起笑着看着美丽绽放的烟花,星星般的花朵在空中一朵朵绽放,瞬间照亮了整个天空。只

可惜去年我们看不到这样的美景了,放烟花爆竹会污染城市环境,所以政府勒令不许燃放烟花爆竹,以减少pm2.5的浓度。真可惜,放爆竹也是过节的习俗之一啊。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声辞旧迎新。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中国的传统习俗,真是种类繁多啊!俗话说得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热爱中国,热爱中国文化,热爱中国传统! 绍兴风俗习惯作文400字篇2绍兴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它东接宁波,西临杭州,距上海232公里,东北部为水网平原,西南部为丘陵山地,丘陵山地约占全市面积的三分之二,境内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光照充足,年平均湿度16.4摄氏度,年降水量1300毫米。 绍兴是一座杭州湾旁地方色彩特浓的水城,境内河道纵横,绿水晶莹,石桥飞架,轻舟穿梭,有大小桥梁4000余座。 绍兴又是历史悠久,名人辈出之城。在夏朝,有大禹治水,春秋战国时,有越王勾践的卧心尝胆。近代有鲁迅,秋勤,周总理等等。所以绍兴有“鱼米之乡”,“文物之绑”的美称。可是我更迷恋桥。

保定地区庙会贸易市场[庙会为农历] 乡镇村名起止曰期[农历]类型 唐县 都亭张囗底正月初六小 长古城西南京正月初六小 北罗朱北罗山庙正月初八大 县北三座佛正月十五大 都亭宋高和山庙正月十六中 北罗北罗辛庄山庙正月十七大 包水西包水山庙正月十八小 罗庄罗庄正月二十三中 葛公葛公正月二十四大 大洋东大洋正月二十四小 王京东安东正月二十八中 唐梅东唐梅二月初二小 北店头西赤二月初二中 仁厚镇城关二月初六大 北罗南上肃二月初六大 长古城大庄子二月初九大 白合歇马二月十一小 北店头北店头二月十二中 南店头南店头二月十二中 大长峪明伏二月十五中 都亭李城涧二月十五小 建阳西连颐二月十五大 乡镇村名起止曰期[农历]类型 大长峪明伏二月十五中 迷城迷城二月十七中 都亭张囗底二月十七小 北罗温家庄二月十八中 都亭李家庄二月十九中 迷城下庄二月十九小 显囗二月十九大 包水黄金峪二月十九中 公葛北洪城二月十九中 公葛南洪城二月十九中 北店头东杨庄二月二十二大 伏城勺提二月二十二大 北罗南岗北二月二十二中 仁厚房庄二月二十三小 王京留九庄二月二十五中 长古城大白尧二月二十五大 东包水西包水二月二十六大 都亭西都亭二月二十七小 北罗西下素二月三十大 白合父子三三月初三中 水峪囗梭头三月初三小都亭北都亭三月初四中 白合白合三月初五大 川里秦王三月初六中 拨茄沿村三月初七小 仁厚四城涧三月初八小 乡镇村名起止曰期[农历]类型 黄石囗河峪囗三月初九中 坛下薜庄孑三月十二中 黄石囗河南三月十二中 黄石囗青虚山三月十三大 花塔唐河西三月十五中 大洋西大洋三月十五大 高昌淑里三月十七大 北头店马庄三月十八中 长古城大洋店三月十八小 黄石囗黄石囗三月十八大 山阳南固城三月十八中 齐家佐葛庄三月十九中 葛公张合庄三月十九小 川里沙岭三月二十一小 军城南子苇三月二十三中 都亭东囗底三月二十四小 齐家佐齐家佐三月二十五大 迷城西迷城三月二十六中 唐梅南唐梅三月二十七中 川里沙岭安三月二十二小 都亭东都亭三月二十八中 大长峪大长峪四月初四大 南店头西高和四月初四中 包水中大洋四月初四中 仁厚镇城关四月初六大 灌城灌城四月初八小 乡镇村名起止曰期[农历]类型 川里川里四月初九大 南店头南店头四初初十小 白合吉祥庄四月初十中 倒马关倒马关四月十三大 高昌高昌店四月十五大 石门石门四月十六大 石门东石门四月十六小 北罗北罗四月十八大 川里沙岭安四月十八中 军城于家宅四月二十五中 迷城古涧四月二十六中 上苇上苇四月二十八中 建阳西连颐四月二十九大 仁厚镇城关五月初五大 葛公葛公五月初五中 建阳西连颐五月十一大 军城猪山五月十三中 川里川里五月十五大 军城军城六月二十四大 仁厚镇城关八月二十六大 都亭南都亭九月初六小 要岭要岭九月初九小 黄家庄黄家庄九月初九中 川里川里九月十五大 孔家佐九月十六中 迷城迷城九月二十三小 乡镇村名起止曰期[农历]类型 军城军城九月二十五大 白合白合九月二十五大 王京冯村九月二十八中 北罗北罗九月三十大 高昌高昌十月初一大 山阳中山阳清明大 葛公葛公十月初四大 罗庄罗庄十月初五中 仁厚镇城关十月初六大 水峪囗娘子臣十月十五小 大洋西大洋十月十五大 齐家佐齐家佐十月十七大 建阳建阳十月二十中 南店头南店头十月二十五中 王京东建阳十一月初六中 齐家佐齐家佐十一月二十三大 南市区 五尧东五尧二月十五中 南市区刘守庙三月十五大 五尧丰台十一月二十八中 五尧唐庄十二初八中 新市区 江城小车正月十八小 新市区龙潭庙二月初二大 颉庄大车二月十九小 江城大汲店二月一十一大 乡镇村名起止曰期[农历]类型 江城尹庄三月初三中 马坊马坊三月二十一大 南奇南奇七月十一大 马坊温屯九月十三小 江城石庄十月初三中 江城张辛庄十月十三中 马坊马坊十月十八大 江城江城十二月初四大 江城南阊童十一月二十八中 北市区 北市区杨村正月二十大

保定市地域文化特征 科学的植物配置所形成的景观,如同城市中显著的建筑物或雕塑,它记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传播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在人们的头脑中留下的是这个城市的信息。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定市在园林绿化过程中,结合地域文化特性,在古城、新城和郊区进行不同风格的绿化,使人们在感受城市环境变迁的同时,更多地品味出了特定的文化底蕴。 保定古城素有“槐城”之称。城内的一些街道和产品,如“四棵槐”、“槐树胡同”、“槐茂酱菜”等均以槐树命名。国槐在保定的栽种历史悠久,保定古城,即现在由护城河围合而成的旧城区,现有百年以上的古槐树数十株。因此,保定市把槐树定为市树。在古城区改造中,保定市竭尽所能保存现有槐树。施工中确实无法避开的,则全部进行移植。2002年,在保定火车站北侧的开发项目施工,遇到了三棵百年以上的古槐。尽管困难较大,但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全部都成功移植。据介绍,仅去年一年,保定市旧城区移栽的老槐树就达230多棵。 目前,保定市古城区的裕华路、永华路、建华南路等主干道绿化基本上以槐树为支撑,许多次干道绿化在树种选择上也多为楸树、柏树、泡桐等树种。再辅之以街头游园绿地、雕塑小品,墙体、屋顶、阳台垂直绿化,使整个古城区的绿化格调既充满灵动,又不失传统文化底蕴。

保定市新城区多为现代建筑景观。这里的植物配置给人的突出印象就是空间疏朗,富于变化,充满现代气息。树种选择上,多为千头椿、银杏、杜仲、五角枫、黄连木等现代城市绿化树种,品种较古城区更为丰富。绿化规划上,在保证有足够的树阴供人停留的基础上,结合建筑特点布置草坪、花卉,突出空间的疏密变化。在铁路两侧和连接高速公路的七一路,以较少树种为基调,绿化尺度较大,体现了绿化景观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使人在快速通过时能够感受其特色空间。在护城河环城绿带、各公园及花园林阴道,科学配置乔木、灌木和花草,让人充分体会到了植物的层次变化和细节特征。 保定市郊区在绿化上则凸显了田园风光特色。外环路全长57公里,道路两侧各为100米绿带,植物以乔木、亚乔木、常绿针叶树为主,整体风格疏密结合、参差错落;防护大堤外侧为乔木防护林,内侧为果树等经济林,堤坡以花灌木及紫穗槐为主,总体构成了一条优美的环城风景林带。同时,郊区在规划上还保持了原有的村庄规模,保留了基本农田和原有果园,从而使整个郊区形成了有林、有果、有田、有村庄,人与自然相契合的自然风光。(园林宣、林凤斌) https://www.360docs.net/doc/e017728543.html,/item.htm?id=135********&prt=1332318987553 https://www.360docs.net/doc/e017728543.html,/item.htm?spm=110-WgE-3qBo2.4GCs-9uhD.3-4MzwEM &id=5453608537&prt=1331193242753&prc=1

保定直隶总督府导游词3篇 保定直隶总督府导游词3篇 保定直隶总督府导游词范文一: 直隶总督署,位于保定市中心,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省级衙署,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定直隶总督署原建筑始建于元,清雍正八年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正式启用。该署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个皇帝,计有180余年历史,直到清帝逊位才废止。 直隶总督署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人称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作为直隶省的军政枢纽机关,历任总督在这里处理过无数次的政务,有兴农治水、查吏安民的政绩,也有贪赃枉法、镇压农民起义、出卖主权尊严的劣举。 直隶总督是清朝时期的特殊权利机构,直隶总督统辖的区域,远远大于今河北省的行政区划,尤其到了晚清,管辖区域达7州104个县,行政区划伸展到内蒙古、山东、奉天、山西境内的一部分,南北长2600余里,东西宽1200余里。随着外交、通商、海防事务的增多,清廷又增设了北洋通商大臣和南洋通商大臣,并规定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晚清兴办近代海军时,朝廷又命当时的直隶总督李鸿章负责筹建,可见直隶总督在晚清时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督署的黑色三开间大门,坐北朝南,位于1米高的台基上;大门正中悬一匾额,上书直隶总督部院。门前两根对称的大旗杆,各高约35米,为全国古建旗杆之最。院内有数十株粗大的桧柏,已有460

多年的树龄。每逢冬季,数百只猫头鹰栖息其上,古柏群鸮成为衙内一景。 总督署大堂,是总督署的主体建筑。大堂布置得森严肃穆。内有屏风一座,屏风中间绘有丹顶鹤、海潮和初升的太阳,象征一品文职大员。该堂是举行重大庆典活动的场所。 其对面的戒石坊为一座四柱三顶的木质牌坊。南面书有公生明三个红底金字; 北面书有宋代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官场箴规: 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总督升堂理事,抬眼能见此箴,以示儆戒。 二堂院是总督的办公处,呈四合院形制,布局严谨,四周庑廊相通。托檩、廊檐、门楣一手江南做法,雕工精细。其木结构还留有宋、元风格。堂内悬有政肃风清匾额,正中竖一木雕三扇座屏,中间雕有麒麟,象征一品武职大员。 在后堂看到一个匾,是孙嘉淦写的居官八约,孙嘉淦是清朝时期的清官,清朝雍正年间任职,享有正直名声。他敢于直言争辩,扶正祛邪。因此,也常受到打击。但他无论居住乡间,还是任职朝中,都能至诚待人,始终保持忠言直谏的品质,成为当时受人敬慕的一位官员。 孙嘉淦居官为八约,曰: 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收。。大意是:对国君忠诚而不自我炫耀;对同僚尊重而不自高自大;不争权夺势;不追逐功名;办事务求实事求是和善始善终;说话务求简明扼要;不结党

浙江绍兴的风俗习惯 从越王勾践算起,绍兴人过年少说也有千把年的历史了。至于绍兴人的过年习俗,说来话长,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浓郁的古都遗风和淳厚的文化氛围沧桑般地溶入喜庆、欢快、团聚、祥和的气氛当中。 农历腊月初八,也称腊八日,绍兴先民一般都要用胡桃、松子、莲子、枣子、芡实、桂圆和荔枝做成腊八粥,并馈赠亲友,这是绍兴人过年的前奏。这碗粥起源于南宋寺庙,原本为僧家斋供用品,称之为“七宝五味粥”。 不知从何时起,这碗著名的稀饭,从寺庙流传到民间,把僧俗搅和在一起,并逐渐形成了杭州人腊八日烧八寺香的习俗。过年时节绍兴香火旺,除了宗教因素以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避难功能。早先杭州有句揶揄躲债人的老话,叫做“年廿七,勿着急;年廿八,想办法;年廿九,有有有;三十一日不见面,初一见面拱拱手。”大年三十夜,以前绍兴人家里一般都备有几只口彩吉利的菜蔬,比如猪大肠叫做常常顺利;鱼圆肉圆称为团团圆圆;鲞头煮肉就是有想头;春饼裹肉丝暗指银包金丝;黄豆牙叫如意菜;落花生叫长生果;黄菱肉、藕、荸荠、红枣四物并煮美其名曰有富,绍兴话藕的谐音为有,黄菱肉形似元宝,音形相加等于有富。 拜年祝福是过年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大年初一,绍兴人开门头一件事就是放炮杖,俗称开门炮,张帖“开门大吉”,然后拜天地神马,拜家堂,拜灶司,拜祖先神像,再然后按辈分家人行拜年礼。比较有

趣的是亲朋好友之间的相互拜年,需要手持名片,古称“飞片”,上面写有造访者家中全体男士按辈分排序的姓名,如某某率子侄某某,孙侄某某,曾孙某某之类,片尾注某处,老话叫注地脚。有些文墨的家庭或小康富贵之家,新年伊始,家中必备题有“题凤”或“留芳”两字的专用记名本,记其亲属或飞片;记事本的上首四栏是主人为讨吉利自己填写的,第一是寿百龄老太爷,家住百岁坊巷;第二是富有余老爷,家住元宝街;第三是贵无极大人,家住大学士牌楼;第四是福照邻老爷,家住五福楼。造访者虽是杜撰,好在杭州确有其地名可供陪衬。现在看来,这类拜年祝福的风气,已显得过于迂腐和悖时,只有敬老爱幼的纯朴民风和历史延续的地名,还留下一点点过去拜年祝福的痕迹。 过去绍兴人可供人游玩娱乐的场所,只能用“螺蛳壳里做道场”来形容。杭州百姓终年劳作,只有过年才有闲暇。虽说“钱塘自古繁华”,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参差十万人家”新年公认的游乐的场所只有城隍山和梅花碑两处。 茶点小吃,鲁迅故居的奶油攀攀其中的一绝。它用奶油和油加糖制成,松脆可口,入口即化。 饮食习俗

传承古城历史文化创建保定白酒产业 ——《保定晚报》访一亩泉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光□刘佳 “爱我家乡喝保定美酒”大型倡议活动已经开始一个多月的时间,古城文化和本地白酒品牌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关注,不少市民在就餐待客时都会有意去选择品尝本地酒品。为了让市民更多更全面的了解本地白酒品牌的历史文化,本报将通过系列报道的形式为大家介绍,本期内容我们走进了一亩泉酒业有限责任公司,采访了董事长李光。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跟随李董的介绍,走进一亩泉,了解一亩泉。 保定母亲泉府河发源地 “一亩泉”品牌由保定酒业有限公司于1959年注册,先后生产过“一亩泉白酒、一亩泉原酒、一亩泉老白干、一亩泉清香白干、一亩泉大曲、一亩泉双曲、一亩泉特曲、一亩泉烧酒”等25款一亩泉商标的白酒,一亩泉品牌伴随了保定古城发展的五十年,2011年,公司厚积薄发唤醒“一亩泉”这块积淀古城深厚底蕴的金字招牌。 据了解,一亩泉是保定的母亲泉,府河的发源地,莲池的汲水之源。她创造了保定府的热闹与繁华,更催生了保定城“一文一武一衙署”的诞生与传承。 采访中,一亩泉酒业董事长李光向笔者介绍:“一亩泉酒诞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汲取甘冽的一亩泉水,结合北派小窖古法精酿而成。其醇厚绵甜的独特品味,成为保定几代人的珍贵记忆。为打造一亩泉酒绵柔兼香的全新品味,一亩泉酒业特聘请以中国白酒专业技术泰斗于桥为代表多名国家级品酒师,在还原北派小窖传统工艺的基础上,

融汇最新颁布的浓酱兼香国家标准,经由适温堆积、长期发酵和数载存储而成。其酒香馥郁优雅、浓酱相兼,酒体丰满醇厚、酱浓谐调,入口绵柔醇和、韵绕舌尖,落喉舒适甜爽、余味悠然,堪称北派小窖泸茅工艺结合的典范之作。” 地方品牌反映地域特征 对于一亩泉率先响应“爱我家乡喝保定美酒”倡议活动的举动,李董表示,自从听说这个活动的那一刻起,一亩泉便决心要积极响应,不是为了宣传我们的酒,而是为了弘扬保定白酒文化,因为现在有太多的文化不为人知,需要我们好好的挖掘、保护,并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我认为老百姓对白酒的需求除了物质属性外,更多的是精神属性,究其历史文化,自古就有许多与白酒相关的诗词,大多带有地域风情,久而久之,各个地域便逐渐形成了一种固有的特色,形成了一些地方品牌,如:茅台、五粮液、老白干、红星二锅头等。凡是留存下来的白酒品牌,往往都是反映着这个区域老百姓的性格、消费特性、社会人格、地方文化等,这些都是老品牌推演的过程。 不仅如此,酒的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地的特征和需求。比如,古代人讲究大口喝酒,武松喝酒三碗不过岗,那时的酒多为米酒;到了计划经济时,人们讲究节俭,怕浪费粮食,所以开始流行喝高度酒,那时市面上的酒的度数多为高度的;而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公、私应酬接踵而来,酒变成了各种饭局的必需品,因此高度酒便不再被人们追捧,低度酒成了人们的心头爱。究其种种,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酒的度数的变化,还是风味的变化,反映的都是老

保定历史简介 保定有着悠久的发展史, 有灿烂的历史文明和丰厚的历史文 化积淀。从已发掘的一系列古文化遗址看, 保定区域具有发达的史前文明。如涞水县出土的智人化石可证实, 在2.8 万年前, 这里即是黄种人( 蒙古人种) 的祖先一一智人的繁衍生息地。众多的从石器时期到商、周文化遗址和有关唐尧及有易氏的历史记载和大量的传说, 可证实这里是唐尧的故里。在四五千年前, 这里已经是人烟辐揍、居落密布, 原始农业经济相当发达的区域, 有易氏已在易水流域放牛牧马、植桑种谷了。由涞水张家洼出土的北伯青铜器, 有关专家推断, 这里就是古燕国的始封地。春秋战国时期, 保定区域先为燕、中山( 鲜虞) 侯国之地, 到战国中期, 赵灭中山, 保定南属赵、北属燕, 始有" 燕南赵北" 之说, 成为燕文化的腹地。燕国曾在今容城东筑都城, 燕昭王在今易县筑下都。燕昭王复国中兴、荆柯刺秦王等传之千古的事件都导源于这里。秦汉时期, 保定区域始设众多的郡( 国) 、县, 筑关建城, 成为北部防御要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重要阶段, 河北的世 家大族纷纷南下江淮, 而北方游牧民族则南下中原接受汉文化, 建立国家。保定区域正处于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结合过渡带, 受影响是最大的。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 保定区域先后属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冉魏、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等, 其中后燕定都中山( 今定州)。多年的战乱使保定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 由于大批士族南迁, 使当地文化受到冲击。但同时

多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的活动, 又给这里的文化注入了多元成分, 使这里的民风质朴而悍劲, 文化上也富有特色。《隋书·地理志》说:" 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 然涿郡自前代以来多文雅之士。" 隋唐五代时期, 保定区域经历了隋初和盛唐的稳定发展阶段, 也经历了隋末的动荡、唐代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五代的纷纷战乱。在隋初和盛唐, 保定的经济文化得到全面发展, 唐代保定区域属河北道。唐天宝年间, 河北道正仓积粟182 万石, 义仓积粟1754 万石, 居全国第一, 经济地位十分重要, 所以唐代在定州设大总管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出现了一大批文化名人。隋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保定是农民起义非常活跃的地方; 安史之乱, 这里又首当其冲; 藩镇割据, 数这里的藩镇势力最强, 足以 和唐朝廷相抗衡。难怪有些在唐朝不得志的读书人来到这里寻找出路。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的董邵南即是其中之一。五代时, 保定先后或分属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及辽( 契丹) 等, 各统治者之间争战杀伐不己。保定虽不是政治、军事斗争的焦点, 却也时时处在战争的旋涡中。重要战事有后唐与契丹的曲阳之战、辽兵南侵、周世宗北伐等。后晋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予契丹( 辽), 保定北部的涿州等入辽。连年战争, 民无宁日, 经济遭到很大破坏。 宋辽金元时期, 保定先是处于宋辽边界, 宋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而且主战场多是在保定一带, 著名的有杨家将抗辽、满城战役、瓦桥关战役、歧沟关战役等。宋辽战争多以宋王朝失败而告终, 辽军得胜后即劫掠而去。直至宋景德元年十二月(1005 年1 月),

绍兴风俗习惯作文(精选3篇) 绍兴风俗习惯作文(精选3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绍兴风俗习惯作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绍兴风俗习惯作文1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我没有去过别的地方感受当地的风俗习惯,于是我来写写绍兴,这个我从小到大生活的地方的风俗习惯。 要说到风俗,印象最深刻的当然是春节。到了春节,大街上虽然不像乡下一样挂红灯笼,弄得喜气洋洋的样子,但人们脸上也洋溢着笑容,使人也忍不住受到这美好气氛的影响。 春节要贴春联,春联还是我自己用毛笔写的,怎能不激动呢?看着自己写的春联被贴在门上,心情真是无与伦比。春联也叫门对、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

的文学形式,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除了贴春联,我们还可以放鞭炮。前年我和朋友一起在小区楼下放鞭炮,那时我们一起笑着看着美丽绽放的烟花,星星般的花朵在空中一朵朵绽放,瞬间照亮了整个天空。只可惜去年我们看不到这样的美景了,放烟花爆竹会污染城市环境,所以政府勒令不许燃放烟花爆竹,以减少pm2.5的浓度。真可惜,放爆竹也是过节的习俗之一啊。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声辞旧迎新。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中国的传统习俗,真是种类繁多啊!俗话说得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热爱中国,热爱中国文化,热爱中国传统! 绍兴风俗习惯作文2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绍兴水乡人有着自己独特的过年方式,颇有一些地方特色。虽然现如今年味儿淡了,但在真正的老绍兴人身上,依旧保持着这过年的老习俗。 一进农历腊月,老人们就忙得不可开交,各家各户都忙着晾晒年货。鸡、鸭、鱼、肉挂满走廊,像是一个小型菜市场。晾晒如此多的年货,并不是给自己的,而是给自己的左邻右舍,讨个好彩头。大人和小孩们也各管各的去挑新衣与

概述 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辖3区、4市、18县),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作为近临北京、天津的主要城市,有着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是国内外客商投资兴业的理想选择。保定市文物荟萃,名胜众多。大慈阁、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腰山王氏庄园、白洋淀、满城陵山汉墓、易县清西陵、涞水野三坡、涞源凉城白石山、涿州影视城等观光景点独特、景色怡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地理位置 保定市位于太行山北部东麓,冀中平原西部。北纬38°10′-40°00′,东经113°40′-116°20′之间。北邻北京市和张家口市,东接廊坊市和沧州市,南与石家庄市和衡水市相连,西部与山西省接壤。市中心北距北京140公里,东距天津145公里,西南距石家庄125公里,直接可达首都机场、正定机场及天津、秦皇岛、黄骅等海港。京广铁路、京昆高速公路、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保津高速公路、滨保高速公路、保沧高速公路、张石高速公路使保定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由京港澳高速、荣乌高速、京昆高速、保沧-保阜高速在保定周边互通连接,形成高速外环。 自然气候 气候条件 保定年平均气温12℃,年降水量550毫米,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这里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有雪,夏季炎热干燥,春季多风沙,来此旅游一般以夏秋季为宜。 自然资源 保定市自然资源丰富,县域经济特色明显。全市正建成7个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8个果品基地和8个牧渔基地,去年产粮食526万吨、果品60万吨、肉类46万吨。大慈阁香油、大慈阁酱菜、雄县红小豆、满城草莓、易县磨盘柿、阜平大枣、顺平红富士苹果、曲阳鸭梨、唐县小尾寒羊、涞源虹鳟鱼等产品远近驰名。望都辣椒、安国中药材、留史皮毛、皮革及毛纺、顺平肠衣、白沟箱包、安新羽绒、高阳纺织、容城服装、曲阳石雕、王铁匠铁球等,已形成一批企业和优势产业。全市农产品商品率已达63%,农业产业化比率达31%,进一步发展农产品系列加工、扩大对外经贸优势明显、前景广阔。 旅游景区 保定是兼有平原、湖泊、湿地、丘陵、山地、亚高山草甸的地区,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国家AAAAA级景区2处(白洋淀,野三坡)、国家AAAA级景区8处、世界地质公园2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地质公园3处、国家森林公园4处。境内群山西峙,沃野东坦,植被繁茂,山明水秀。既有避暑的凉城,又有泛舟的湖泊。野三坡世外桃源,神奇俊美;白洋淀苇绿荷红,胜似江南;白石山、大茂山巍峨耸立,云蒸霞蔚;天桥瀑布、龙门天关飞流直下,气象万千;西胜沟峡谷龙潭、峰回路转,北岳庙历览千年,风采依然;万倾桃园“乱花渐欲迷人眼”,空中草原“浅草才能没马蹄”;紫荆关畿南第一天下险,古栈道地下长城世间奇! 市阁凌霄(大慈阁) 大慈阁位于保定市裕华路,西与古莲花池紧邻,是历史文化名城保定的古建筑代表作和古城保定的象征,有“不到大慈阁,何曾到保定”之说。大慈阁建于公元1227年,由元代蔡国公张柔创建,为保定八景之首,史称“市阁凌霄”,是近千年的古寺,大慈阁雄伟壮观可称“高可数十丈,数十里外,遥望层阁丹碧若霞”。昔人登临大慈阁留下“辽海依依见,尧山隐隐横”、“通衢谁建凌虚阁,留与居人作伟观”、“燕市珠楼树梢看,祗园金阁碧云端”等赞美诗句。大慈阁自古为佛教圣地,阁内供奉有释迦牟尼佛和观世音菩萨,阁后有全国罕见坐南朝北的关帝庙。大慈阁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景点。 莲漪夏艳(古莲花池)

Baoding was located in central of HeBei province and situated in the Center of Shijiazhuang Beijing and Tianjin, so Baoding is also called the capital Southgate. Baoding is an ancient city with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The zhili governor’s office was built in the seventh year of the Emperor yongzheng’s reign,famous figures such as 曾国藩,李鸿章,and 袁世凯also work here. Ranzhuang is a small village in baoding,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the militia in ranzhuang dug the subways to fight the Japanese puppet army.ranzhuang tunnel stand sites are very important battleground of war sites on the north china in the war period. Baiyangdian lake is one of the famous tourist acctractions,it’s called”pearl of north china”.the china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classified it as a 5A scenic area. Baoding is the cradle of generals, the first army officer school is built in Baoding,吴佩孚,孙传芳,蒋介石,叶挺,傅作义等,more than 1700 generals were all developed by baoding army officer school. There were many great men, such as: Jingke in warring states, liubei in han dynasty,geographer lidaoyuan,mathematician zuchongzhi and so on.In modern times, There are still many celebrities in Baoding,such as The world champion guojingjing there are also many delicious Speciality Foods such as lvrouhuoshao。 Baoding Baoding has a lot of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such as Hebei University,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绍兴地区的祝福习俗 浙江绍兴地区的“祝福”习俗一般指农历十二月二十夜到三十夜,我们可以从广义上称之为“祝福期”。一旦进入“祝福期”,人们便皆呼“夜”而不呼“日”,如二十日呼“二十夜”,二十五日呼二十五夜。“祝福”期间最为隆重的活动是“拜菩萨”与“请羹饭”仪式,这两项仪式也会被狭义地称为“祝福”,在这里我们称其为“祝福”仪式,以区别于广义上的“祝福”习俗。 “祝福”仪式举行的时间每家每户不完全统一,可以在“祝福期”内挑选一个吉日,但必须在腊月三十之前举行,如果没有腊月三十,则必须要在立春前的那一天举行。在当地人看来,只有在立春之前进行的“祝福”才比较灵验,习俗中的“祈福”会在来年得到实现。立了春再进行祝福仪式,则失去了祈福的意义。 “祝福”期间,人们会举行一系列的活动,包括: (1) 掸尘,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 (2) 请灶神爷上天; (3) 预备“祝福”仪式所用的各种“福礼”; (4)“祝福”仪式的举行———包

括“拜菩萨”(即“拜神”仪式) 和“请羹饭”(即“祭祖”仪式) 。 (一) 送“灶神” “灶神”也称“灶神菩萨”,往往是在阴历二十三夜举行“送灶神”上天的仪式。在请灶神爷前,每家每户都会掸尘,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据说那天灶神爷上天会向玉皇大帝汇报该户人家里的清洁状况。 灶头上放蜡烛和香,三碗、四碗或者六碗素菜,不能放五碗。一般人家选择三碗,放点素菜之类的意思是保佑来年庄稼长得好,放油豆腐是希望来年油菜长得好,日子过得油润一些。 (二)“福神”的传说

“福神”又被称为“祝福菩萨”或“大菩萨”,神像一般有“黄山西南”和“南朝圣宗”两种。“黄山西南”的画像上是两个神,而“南朝圣宗”则印有帝王和将领多人。有关“黄山西南”和“南朝圣宗”的传说如下: “黄山西南”中的两个神是兄弟二人,他们生活在北宋末年。当时正值金兵南侵,绍兴的兄弟二人,于年底从临近绍兴的萧山回家探亲,路过铁岭关,恰遇金兵抓民带路。为了解救乡亲,兄弟俩挺身而出,冒死领路。 此时夜色黑暗,兄弟俩翻山越岭,把金兵带到黄山西南外的海涂上。他俩佯装走不动了,而金兵也早已精疲力竭,就在海涂上歇息。到了午夜子时,海潮似万马奔腾,席卷而来。顷刻间,金兵大队人马被巨浪吞噬,兄弟俩也同归于尽。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却又不知其姓名,所以就以他们牺牲的地点为名,尊其为“黄山西南”。 “南朝圣宗”,一说是南宋灭亡后,遗民们对于大宋君王的祭祀。慑于元朝的淫威,不敢公开祭祀,只能在夜深人静时

始建于1227年,原名“雪香园”,由于园内池塘中荷花茂盛,所以称为古莲花池。占地24000平方米,是中国十大历史名园之一,2001年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者是蒙古军事将领张柔,元代仍为私人苑囿,明代成为知府衙署,清代被辟为皇帝行宫后,经过进一步扩建,建成了占地100亩的莲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誉。雍正年间直隶总督李卫又在院内创办了书院。1904年改为校士馆,1912年改为小学堂。1936年宋哲元主持河北省政务,恢复了莲池书院,聘请高步瀛任教,第二年因卢沟桥事变,莲池书院从此走完了辉煌的历史。 编辑本段简介 自古以来,作为“关山带河,联络表里,控扼燕蓟,四达之冲”的古城保定,历史上留下了不少值得考究的文化遗产,古莲池与莲池书院就是其中之一。保定古莲池,她虽几度兴衰,现非全貌,却基本上保持了漪碧涵虚的独特风格。人们说,到保定如果不去莲池,等于没到保定。 编辑本段详细介绍 古莲花池,地处河北保定市内闹市区,是保定古城八景之一,称“涟漪夏艳”。古莲花池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古莲池不仅以“林泉幽邃,云物苍然”闻名,更因与莲池书院同处一址而声名远播。总面积为2.4万平方米,其中池水面积7900平方米。池水以中心岛为界分为南北两塘,蜿蜒曲折的东西二渠将两塘沟通一体。南塘呈半月形,外围峭壁环峙,松柏滴翠。北塘呈不规则矩形,四周玉石堆岸,杨柳垂丝。水心亭居其中。莲池自古就环水置景,以水为胜,因荷得名。园中诸景建制小巧玲珑,优雅别致,拙中见巧,朴中有奇,汇集了中国南北古建筑园林风格的精华。莲池实为我国北方古代园林明珠,前人曾用“几疑城市有蓬莱”形容她,有"城市蓬莱"、"小西湖"的美誉。 编辑本段历史故事

保定位于河北省中部,地处北京、天津、石家庄三角地带,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 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古城保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对外开放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戏曲之乡、游泳之乡、全国篮球城市、全国乒乓球重点城市,也被人们称为“长寿之城”、“冠军之城”,入选2008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拥有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定·中国电谷。是中国内地首个官方宣布加入WWF发起的“地球一小时”全球关灯活动的城市。 1994年底,国务院批准原保定地区和保定市合并,组建了新的保定市。保定市统辖各县(市)、区,总面积2.21万平方公里,人口逾千万,其中市区人口一百余万,是河北省人口第一大市,在环渤海经济圈中居重要地位。 行政区划 保定市管辖4市(定州市、涿州市、安国市、高碑店市),18县(易县、徐水县、涞源县、定兴县、顺平县、唐县、望都县、涞水县、清苑县、满城县、高阳县、安新县、雄县、容城县、曲阳县、阜平县、博野县、蠡县),3区(南市区、北市区、新市区),另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2.21万平方公里(其中:都市区面积312.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03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100 万(其

中:市区人口106万人)。 区位交通 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太行山北部东麓,冀中平原西部。北纬38°10′-40°00′,东经113°40′-116°20′之间。北邻北京市和张家口市,东接廊坊市和沧州市,南与石家庄市和衡水市相连,西部与山西省接壤。地处京、津、石三角腹地,市中心北距北京140公里,东距天津145公里,西南距河北省会石家庄125公里,直接可达首都机场、正定机场及天津、秦皇岛、黄骅等海港。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津保高速公路、保沧高速公路、张石高速公路使保定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而已经开工的京石客运专线(高速铁路)和即将开工的保津城际铁路(高速铁路)将实现到北京30分钟和到天津40分钟的公交化联系,将进一步巩固区位地位。全市通讯畅达迅捷,移动通讯方面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先后在保定建设3G网络,成为全国首先开通3G网的10个城市之一,也成为同时拥有两个3G网的3个中国城市之一(另外两个为上海和无锡);电力充足;生活服务设施齐全,医疗保健机械完善,文化娱乐场所众多。保定是京师门户,曾“北控三关,南达九省,地连四部,雄冠中州”,历史上燕国、中山国、后燕立都之地,清代八督之首,为“冀北干城,都南屏翰”。现为大北京经济圈中的两翼之一,北京主要卫星城,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

上虞的民风民俗 上虞的民风民俗_风俗说明文600字 每年除夕去田头祭土地神,以求来年丰收。 收割新稻,新米饭先祭祖宗、祭灶神。正月十四 晚上,村民手执火把、扫帚去田边烧茅草,谓迎 神驱虫。村中第一家拔秧种田(俗称开秧门)忌地 火日,以防地火烧死。播种时忌递秧,以为递秧 易发手掌风。视妇女跨越农具为不吉利。妇女遇 到搁置在道路上的农具须绕道而行。遇久旱不雨,农民即群集向龙神求雨。遇虫灾,迎神驱虫;亦有 把破扫帚倒插田中,意为请扫帚神驱虫。解放后,以上旧俗基本上被革除,科学种田逐渐普及。 农村大都聚族而居,村落朝阳背阴,住房有 泥木结构、砖木结构、石木结构等。大多坐北朝南,坐西朝东,坐北朝南谓之朝南享福,但忌朝 正南,以为正南与南极星相冲克,要绝后,只有 庵堂、庙宇、祠堂才朝正南。平房、楼房多为三 间一体或三间两居头,楼房前后有窗称双开口, 只前面有的称畚斗楼。有的堂屋无楼板,以备红 白两事。豪富人家深宅大院,有台门天井。沿海 沙地多为草房,通常二间一披,俗称稻桶屋。旧

时造屋颇多禁忌,先请风水先生定向,择日动工。新屋右侧不能高出或突出于邻居的老屋,称为左 青龙,右白虎,否则左边人家要丧丁破败。上梁 时要披红避邪。上梁后梁上挂一只麻袋,内放一 只活雄鸡及秤、斗谷麦等避邪物和祭品,梁上贴 横联,上书紫微高照等。抛上梁馒头,第一双馒 头由户主长辈用被单布接住。晚上办上梁酒庆贺。以为青龙怕灸,白虎怕臭,故灶间建在右边。80 年代以来,建房以混凝土结构为主,且多为二层 晒台楼屋,讲究宽敞明亮,美观实用,造屋时求 吉利的习俗基本沿用不变。 北京的民俗_风俗说明文600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56个民族都有着 不同的民风民俗,按照北京的民俗,我在过年时 总结了四大民俗: 民俗之一――贴春联。贴春联是迎春的一系 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春节的前的几天,街上就挤满了大声叫卖春联的小贩。摆在摊 子上的春联更是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每张 春联上都写着祝福的话语,但各有不同,耐人寻味,有的春联上写着:和风吹绿江南柳,春雨催 开塞北花,有的春联上写着:水水山山处处画,

保定名胜古迹 古莲花池 古莲花池,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中心,与直隶总督署南北相遥,是一座以环水筑榭为显著特点,兼有中国南北园林之美的古典园林。总面积2.4万平方米,池水面积7900多平方米,盛夏时节荷花满塘,故名莲花池。 古莲花池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园林内主要有水东楼、藻咏厅、君子长生馆、响琴榭和高芬轩、寒绿轩及临漪亭、观澜亭等建筑。秀丽的宛虹桥、曲桥和元代建的白玉桥,参差在假山奇石、林木荷塘间,构成了一幅"湖中有景、景中含诗"的优美画卷。园景布局严谨,错落有序,幽雅别致,素有"城市蓬莱"之誉和"小西湖"之称。 莲花池的"古"源于其悠久的历史。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汝南王张柔重建保州城时始建,原名雪香园,明清两代都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建和维修。雍正十一年(1733年)于此建莲池书院和行宫,乾隆、嘉庆、光绪、慈禧等出巡途经保定均在此小住。乾隆帝曾多次来这里并赋诗赞美莲池。1921年,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亲书了"古莲花池"横匾(此匾现悬于正门的中门上方),该名沿用至今。 1289年被地震震毁,仅存深池清水,荷花依然繁茂。因此,俗称为莲花池。明朝后期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扩建。知府查志隆把莲池作为一面“水鉴”,并令增建一门,

上悬“水鉴公署”四字横匾,秉政应鉴之碧水苍天,以激人励己。从此,莲池成了达官贵人云集的场所,“水鉴公署”也成了莲池的别称。此后多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扩建。三百年前,清朝雍正年间在此兴建了莲池书院,一时间人才济济,名扬中外,随之莲池被辟为乾隆、嘉庆、光绪三朝行宫和慈禧的行宫御苑,皇帝出游中曾多次在此驻跸。古莲池几经修建,上世纪初达到了极盛。园中琼楼玉阁,典籍文物,珠玑珍玩,以及奇花异草,珍禽灵兽,画舫楼船,芙蕖香荷,尽托于山水之间,相互交织,成诗入画,美不胜收。其中山、水、楼、台、亭、堂、庑、榭参差错落,组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以它独具的风格,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称. 1900年10月,英、法、德、意四国入侵保定,纵兵大抢三天,价值千百万两白银的古莲池,珍贵文物被抢掠一空,亭台楼阁化为灰烬,令人目不忍睹。洗劫之后,虽经修整,却未能恢复原貌。1903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又将莲池修复为慈禧的行宫御苑。1908年,直隶提学使卢靖,重新把莲池建成治学之所,成立最早的图书馆。直到1949年以后,屡经修缮,莲池才逐渐重现绚丽多彩的风姿。信步莲池,随处可遇佳境。园中最大的假山,由沟通南北两塘的东渠环抱。山上怪石林立,远看有的似玲珑宝塔,有的像仙鹤引颈,有的如猿猴搔耳,有的似骏马奔驰。山顶有观澜亭,下视北塘参差错落的莲叶,有如碧涛波澜。山中有篇留洞,由钟乳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