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呼唤本色回归

合集下载

回归语文本色,提高教学效率

回归语文本色,提高教学效率

在名家 们的笔下一草一 木都含有深情 ,
富 有 灵 性 ,光 写 荷 花 的就 有许 多优 美 的
诗 句 ,如 描 写 荷 花 色 彩和 形状 的有 “ 接 天 莲 叶无 穷碧 ” ,下 一句 … … 生 :映 日荷 花 别样 红 。
师 :还 有 一 句 描 写荷 花 品格 的 ……
个 好 的 开端
教 师 上 课和 学 生 写 作 有 相似 的地 方 ,学 生 写 作
力 的 同时 ,一 定 要 让 学
生 学 有 所 用 、 学 有 所
要 求 开 头要 好 ,要 吸 引读
者 ; 教 师 上 课则 要 求 开端
值 。下 面 本 人 就 教 学 内 容 和 方 法 谈 一 些 自己 的 看法。
构 发 生 了 转变 。在 对 各 门具 体 课 程 之 间 聚 拢 起 来 : 好 的 导语 又是 思 想 的 电 光 石
” 的 比重进 行调 整 的基础 上 ,建 立 了 由学 火 ,能给 学 生 以启 迪 ,催 人 奋进 。
习 领 域 、科 目、模 块三 个层 次组 成 的 课 程 结 构 。针 对 这 ~ 转变 ,我 也 采 用 了相 应 的教 学 策 略 ,运 用 先 进 的 教 学 手 段 ,
课 堂 的 重 要 性 是 不
引导 学 生 统 观 全 文 ,深 入 探 究 ,使 学 生悟 出 :把 标
言 而喻 的 。课 堂 既 是 知
识 授 受 的地 方 , 也 是 知
识 生成 的场 所 ; 既是 生
题定为 “ 说 ‘ 叶 ”’ 就 木 ,
可 以把 古 诗 中 的 意象 “ 木 叶 ”作 为 论 题 , 围绕 它展
理 生命 和 感 性 生 命 存 在 的地 方 ,也 是 人 的精 神 生命 、道 德 生命 和 人 格

2021年回归本色近义语本色小学语文课堂应有之义——对当前语文课堂误区的思考

2021年回归本色近义语本色小学语文课堂应有之义——对当前语文课堂误区的思考

回归本色近义语本色小学语文课堂应有之义——对当前语文课堂误区的思考本色,小学语文课堂应有之义——对当前语文课堂误区的思考摘要:本文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出发,对当前课堂课堂的误区进行了分析,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是本色的课堂,从 ___的课堂教学案例为突破口,例谈了本色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以读为本、语言训练、文道统一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本色;误区一、现状探析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课堂热闹起来了,让人乐此不彼;复杂起来了,让人如痴如醉。

语文课堂热热闹闹精彩纷呈的表象中,我们细细地思考,学生们在这样看似热闹的课堂中,学到的究竟是什么呢?究竟有多少呢?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是不是我们的教师在“大显身手”呢?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在做配角呢?我们的语文课堂到底何处出了差错?(一)忽视本体训练,课程特征异化《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在课程特征上出现了异化,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

有的课堂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

例如:一位老师教学人教版第七册《新型玻璃》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研读专题:“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作用呢?请自主选择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研读,然后向大家汇报。

”表面上看起来,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课堂氛围十分浓厚。

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这些特点、作用进行说明的,学生根本没有去细读、体味。

这样纯粹为了热闹而走过场的合作学习是无效的。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教师为体现所谓的新理念,专挑“科技含量高、网上资料多”的课文让学生研读。

但在设计研读专题时,既不注意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结果,从表象上看,探究合作似乎很有“深度”和“广度”,也很“开放”,但实际上是曲解探究合作,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将语文课上成了“资料课”、“环保课”、“综合实践课”,失去了语文课应有的本色,使语文课程特征异化。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浅议语文课堂的本色回归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浅议语文课堂的本色回归

角 出风 头 , 示 所 谓 的“ 华” 结 果 把 原 汁 原 味 的 语 文 课 变 成 表 演 课 。因此 呼 唤语 文 课 堂 的本 色 回 归迫 在 眉 睫 。 展 才 ,
【 键 词 】本 色 ; 文 课 堂 的本 色 ; 生本 位 关 语 师


语 文 课堂 的现 状
都 要 学 会不 靠 花 哨新 鲜 的刺 激 而仅 凭 自己的 素 养 , 靠 内容 的 仅
实 实 教语 文 , 不 要 浮光 掠影 式 的 架起 虚 幻 的空 中楼 阁 。具 体 而 做法如下: 1 本 色语 文 , 读 进 文 本 。语 文课 上应 引 导 学 生 实 实 在 . 还 要
何谓 “ 色 ” 本 ?天 以蓝 , 以黄 , 以青 , 以绿 , 以 猛 , 地 山 水 虎 人 以善 , 本 色 。工 具 性 和 人文 性 的和 谐统 一是 语 文 学科 的基本 为 特点, 因此语 文 教育 要 坚 持语 言 训练 和人 文 熏 陶的 统一 。 什 么是 语 文课 堂 的本 色 ? 那 就是 没有 繁 杂 的手 段 , 没有 多 样 的形式 , 有花 哨的 内容 , 的只是 最朴 素 、 没 有 最真 实 、 最常 态 、
因此 , 唤语 文课 堂 的本 色 回归迫 在眉 睫 。 呼
二 、 为语 文课 堂 的 本 色? 何
释 的词 要解 释 , 辨 析 的词 要 辨析 , 品 味 的句 子要 反 复 品 味 , 该 该 该 归 纳 的段 意 要 归纳 , 连 最 基本 的句 子 , 章 知识 , 到标 点 就 篇 小 符 号 知 识都 不 能 一溜 而 过 。 句 话 , 要 踏踏 实 实做 人 , 扎 一 就是 扎
弃传 统 的教 学 观念 和 刻板 的教学 模 式 , 先使 用 提 高 课 堂效 益 优 的 多媒体 进行 教 学 , 本无 可厚 非 , 这 但是 , 好 多 语文 教 师不 现在

加强朗读教学 回归语文本色

加强朗读教学 回归语文本色
2 1年 第 6 ( 第 1 1 ) 00 期 总 3期
加强朗读教学 回归语文 本色
刘正松 务川 自治县濯水 中学,贵 州 务川 54 0 6 35
语文学科是包 容性很强 的学科 , 其包 函知识的广度和
深度 可 以说 至 今无 法 界 定 。 如何 引 导学 生 学 好 语 文 这 一 门
知识水平也就不错 了吧 。几千年来 , 历朝历代 的学堂里运
用 朗读教学法育 出了许许多多的文学家 、 政治家、 思想家 。 如李 白、 愈、 韩 王安石、 苏轼等 。 历史 已经证明, 朗读教学是 语文教学的正确方法 。笔者认 为, 语文朗读教学这种朴素 的教学方法不但解决了教学方法 的问题 , 还解决教学的 内 容 问题, 以说是一箭双雕 , 可 一举两得 。
课文 中的精典句子在嘴上是 自然而 出, 言谈 中运用得恰 在 如其分 , 真让人羡慕 。 他们在学校里读书, 语文教学就是真 正落实在了读上, 那时的教师就是让他们反复读 , 一直读到
能背诵为止 。如果不能按 时背诵 , 那就要受到惩罚。一所 小到只有几十人 的学校, 读书声回荡在校 园, 那师生读书的 架势真让人钦佩 。 学生读得能背了, 还要写 , 即一字一句抄 写课文 , 大多用毛笔书写得工工整整。 现在这些人当中。 没 有哪一个不会读 , 不会写 , 不会说 。会 读, 会说 , 会写 , 语文
候就用一本正经的书遮住 。 学生在 朗读的时候读成用 “ ” 一 本正经” 的书遮住 , 我及时纠正应读为用“ 一本” 正经” “ 的书
遮住; 还有本册 的《 第一千个球》 一文中“ ……我似乎看到父 亲每星期一拐一拐地走上足球场 , ……” 学生在朗读时读读 成“ 每星期一~ 拐一拐地” 我纠正为 “ , 每星期” 一拐一拐 “

回归语文本色 提高语文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拾遗

回归语文本色 提高语文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拾遗

闲暇 生 活 不 仅有 助 于人 们 从 紧张 疲 劳 的工 作 中释 放 出来 , 生 理 和 心 理 状 态 得 到 改善 , 工 作所 需 的体 能得 到进 一步 恢 复 , 从 而 以更 饱 满 的热情 投 入 到工 作 中去 , 而且 能够 给人 的生 活 和精神 世界 营 造 一个 不受干扰、 相 对 独 立 自由的 空 间 。 让 人 们充 分 感 受 娱 乐 过程 所带 来 的乐 趣 , 使 人 的创造 力 和活 力 得到 最 大 限度 发挥 。 最 终 使 人 的 生 命更 加 精 彩 、 丰润 和
… …
总之 , 一 个 真正 懂 得 享受 生 活 、 热 爱 生 活 的人
往往 更容 易 收获快 乐 和幸福 。 倘 若 教 师 整 日忙 于班 级、 教 学及 家庭 琐 事 , 最 终 将退 化 成 只 会 教 书 的 教
书匠. 自然就 不能 充分 享受 到工 作 及 闲暇 生 活所 带
第 一 线 研 究
回归语文 本 色 提 高语文素养
《 义务教 育语 文课 程标 准 ( 9 , O l 1 年版 ) 》 解读拾 遗
长 乐 市文 武砂初 级 中学 陈榕 清
新 课程 改 革如 一夜 春 雨 。 给 一线 的教师 带来 了



审视 语文本 色 。 转变 教学 观 念
次 全新 教育 思 想 的洗 礼 。教 师 的理念更 新 了 , 教
学 生 学 习兴 趣 提 高 了 … …这 一 切 让 我们 感 受 到 了 新一 轮教 学改 革 的春 天 。但 是 。 当我们 重新 以理性
的态 度 审视这 一 切 时 , 不 难 在火 热 的新课 程 课 堂上 发现 : 花 哨 的东 西多 了点 , 本 色 的东 西少 了些 ; 虚浮

语文教学,呼唤回归真实

语文教学,呼唤回归真实

语文教学,呼唤回归真实语文教学的生命在于真实,失去了真实的语文教学,则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表面的繁荣茂盛,难以掩盖其本质的空洞脆弱。

因此,我们不能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搞短期突击,而致学生的兴趣,以及循序渐进的原则于不顾,就算考得了高分,又能保持多久?语文教学;回归真实;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109-01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有效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呢?笔者以为,必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使语文教学贴近真实、回归朴实。

1要重视背新课标非常重视多背,它提出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多一少”,即“重视多读,努力扩大阅读面,少做脱离了课文语境、所谓梳理规律、机械操作性的客观化、标准化练习。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和背诵”,“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大家知道,学生时期是一生中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背诵积累一定量的古代诗文和其他优美的篇章会让他们受益终生。

可见,背诵确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在背诵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感得到了培养,语文的基本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在积累了大量的文言名篇后,相信不用多分析各种语法、词类活用的现象、各种特殊句式,学生自能认知和理解文本;更重要的是,通过多背,心中积蓄了大量的优美诗文,涵养了人文气息,提高了语文素养,汲取了民族精神,弘扬了灿烂文明,为将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多面人才打下了扎实基础。

2创设情境,唤醒学生体验针对当前学生作文假话套话这种弊端,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语文教师应善于在作文教学之前下功夫,那就是要精心设计,努力创设情境,唤醒他们的体验,诱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激活学生的记忆,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首先是用具体行动去创设情境,“行动是巨人”,可见行动很有感召力。

我们可以预设这样的情境:上课铃响了,老师迟迟不到,学生很是着急,交头接耳的在议论,五分钟过去了,教师快步的气喘嘘嘘的走进教室,跨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当老师迟到时”,之后说这就是今天的作文题目。

追求诗意课堂 回归语文本色

追求诗意课堂 回归语文本色

追求诗意课堂回归语文本色语文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见真淳的精神享受。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肩负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历史传承。

语文教学离不开“美”,离不开“诗意”。

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

诗意语文,不是为语文课堂堆砌华丽的词藻,不是追求诗一般的浪漫和情调,诗意的语文课堂,是以文本为基础,根据语境和形象,用艺术的手段营造一种情境和意蕴,让学生浸润在氛围与意境中,呼唤起学生的诗意,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的情感体验过程。

那么,如何进行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呢?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营造诗意的教学情境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最讲求课堂语言的锤炼,她的课堂是学生在诗意的情境中享受诗意的乐园。

她说:“教师的语言要锤炼、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正因为于漪老师努力追求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所以她的教学语言生动隽永,能给学生如坐春风的艺术享受。

诗意的教学首先必须是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

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辅以现代的教学手段,我们可以先营造出诗的意境,让孩子们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慢慢地感悟美,细细地品味真,从而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激。

如:教学《识字5》,播放有关大海的课件,让孩子们边看美丽的大海晚景图,边配以《渔舟唱晚》的音乐,此时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描述那美丽、神秘而令人神往的大海:夕阳西下,孩子们光着小脚丫,欢笑着涌向软绵绵的沙滩,时而尽情地奔跑,时而捡起一颗颗美丽的贝壳。

海风轻轻地吹拂着,海鸥快乐地鸣叫着,大海高兴极了,捧起一朵朵雪白的浪花,把它送给黄昏。

渔船满载着珍珠、鱼虾和海带,停泊在宁静的港湾,只留下远处天边,一抹绚丽的晚霞……教师用有美的语言,使课堂像水墨画一样充满意蕴,像散文诗一样灵动优美,像交响曲一样震撼人心。

关注语言形式 回归语文本色

关注语言形式 回归语文本色
河 、滔 滔 不绝 … … )
关 于 口才 好 的 词语 : 最 后 让 学 生 尽 量
多地运用这些词写写田老师 . 写写 田 老 师¨ L 的 课 如 此 赋 予 过 程 以 情 趣 性 . 赋予学 生语境 和生活经 验 , 使 学 生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 也 理 解 了 包 含 的意 蕴 . 心 智 亦 受 到 丁启 迪 。 在 这 里 .教 师 熔 词语 的 理 解 与积 累 , 方 法 的指导 与习得 . 语 的 迁 移 >
小学教 学研 究
关注语 言 形式
回归语 文本 色
江 苏 宿 迁 市 实验 小学 孙 宏琳

段 时 间 以来 . 语 文 教 育 教 学 的
字词知冷暖” . 阅读教学巾 . 我 们用 整 合 的 方 法 设 计 词 语 教 学 .也 能 演 绎 “ 二性合一” 的精 彩 、 如 一 位 老 师存 执 教 苏教 版 五年 级 上 册 《 师 恩难 忘》 时,
有 识 之 士 一 直 在 呼 吁 : 语 文 要 姓
“ 语” :语 文 课要 回 归 自己 的本 色 . 要
有语 文味 : 语文课不 要“ 耕 了别 人 的 田. 荒 了 自己 的 园 ” : 语 文 课 不 仅 要 得 “ 意” 更要得“ 言” : 语 文 教 学 要 与 内容
学 生初 读 课 文 后 . 老 师 检 查 生 字
词— —
义 串讲 一 遍 。 然后编一个引人人胜 的
故事 . 娓娓 动 听 地 讲 起 来 。故 事 犹 如
为. 语 文 教学 的本 色 就 是 凭 借 文 本 的
语言. 着重培养学 生感受 语言 、 理 解
春雨点点人士 . 让我们身临其境 . 、 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呼唤本色的回归
摘要:为了丰富语文课堂内容,大量非语文的东西源源不断地涌进语文课堂,充斥着语文课堂,语文课成了综合课。

如何让语文课回归本色?我觉得首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充分朗读。

本文针对我校朗读教学和学生朗读的实际,从设定目标,立足课堂,培养语感三个方面,对如何让语文课真正回归本色做简要阐述。

关键词:本色;回归;朗读;设定目标;立足课堂;培养语感
何谓语文课的本色,又何谓本色语文课?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再隋先生说:“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

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现如今,为了丰富语文课堂内容,大量的非语文的东西源源不断地涌进语文课堂,充斥着语文课堂,语文课成了综合课。

如何让语文课真正回归本色?我觉得首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充分朗读,在朗读中领悟语言文字的美,在朗读中感受情感的激荡。

朗读是语文学习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径之一。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我针对我校朗读教学和学生朗读的实际,从三个方面对如何让语文课真正回归本色做简要阐述。

一、设定目标:决定学生读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
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

作为教师的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自觉关注朗读,让他们在朗读实践中获取语文能力。

由于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影响,我们不愿意把过多的时间放在无法通过考试检测的朗读教学上。

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朗读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现实的情况是,教师们在设定朗读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时,常常简单地概括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很显然,这个目标是不确定的,其目标的实施过程也往往没有详细预设。

要想使朗读教学有效就必须明确朗读的目标。

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知道自己将要读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

这样,学生和教师的课堂行为才会朝向同一目标,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必须在每一节课开始的时候告诉学生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读什么,那样很可能使语文课的魅力荡然无存。

朗读教学目标的设定,其实也就是朗读教学的预设问题。

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明确“读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

“读什么”就是要明确读的内容,并不是所有的文章或一篇文章的所有内容都适合重点朗读。

“读什么”应该是能够表现作者感受的句段,自己最有共鸣的句段,最能给自己启发的句段,抑或是最有表现力的句段。

“怎么读”就是朗读方法的指导,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自己会读,能够领读或者范读。

教师以身示范的诵读,是发
挥教师引领作用的关键,学生在听教师范读的过程中,获得了对文章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自己的诵读欲望,唤起阅读期待。

“为什么这么读”就是对文章的鉴赏与评价了,或联系作者的感受,或联系自己的共鸣,得出不同的感受和评价。

文言文教学更应以“读”为本。

比如,我在《三峡》教学设计中扣准“读”字,按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懂文意、读赏美景四步骤设计思路来组织教学。

这样由浅入深,从音到字到节奏到文意把握到重点美句欣赏。

整节课让“读”作主,读一遍要有一遍的目的,有一遍的效果,而且要有一定的层次,让学生在朗读中充分感知语言材料,促进知识内化,涵泳文意,陶冶情操,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我觉得语文课就应该有语文课的味,我们应该大力提倡有目标的朗读,有效果的朗读,有层次的朗读,有感情的朗读,真正做到让语文课回归本色。

二、立足课堂: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调动学生的朗读情感,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精心指导朗读,强化朗读训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不要使朗读成为教学中的过渡环节。

长期以来,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5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训练往往是来去匆匆,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再加上,我校取消早读课,教师们感到时间不够,于是这个过渡环节也被“讲问教学”取代。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相反,我们若能在课堂上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然后再通过读后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诊断和调节。

那么,我们的课堂将会充满活力,学生也会通过实实在在的指导,得到充分的语言和技能训练。

教师要善于营造朗读氛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更善于引导学生交流朗读感悟,这样的朗读才是实实在在的朗读。

在课堂朗读训练中,我们还应根据课文内容灵活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让朗读成为一种乐趣。

朗读的方式灵活多样,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我们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朗读的乐园和学习的佳境。

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让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让朗读串起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动态过程,朗读才会得到实实在在的施行。

三、培养语感: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领悟能力。

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感训练。

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的积累,敏锐的语感,是靠读书读出来的。

文化品位、审美能力、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也是靠读书读出来的。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些话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性。

我国古代的私塾教育都是从朗读入手的,让学生在朗读中“习得”,在朗读中“涵泳”。

所以,语文教学可以从“朗读”入手,让学生感知文章语言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朗读”来感知课文、了解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

学生对课文字词的理解、内容的把握、感情的体会、思路、情调、风格等内容的探索和领悟,甚至独特的感受能力,艺术的创新能力,都可通过“朗读”这一教学环节来实现。

就一篇课文而言,感知能力是通过“朗读”发展起来的。

一个感知能力强的人,在读语言文字的同时,不需经过思考过程,凭着感知就能迅速领悟其中丰富的内蕴和情味。

可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当学生达到这种感知程度时,阅读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自然达到了一个较高的程度。

语文课呼唤本色的回归,倘若我们的语文课真正充满了语文味,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当然,朗读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立足课堂,明确朗读的目标,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朗读中不断提高,真正做到让语文课回归本色。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 2003年.
2.史绍典著.《语文永远是语文》.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年.
3.史绍典著.《高中语文新课程高效创新教学研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