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柴达木盆地古生界油苗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论柴达木盆地古生界油苗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摘要】近年来,随着地质勘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学者及科研机构对于盆地古生界的考究越来越重视。本文就柴达木盆地古生界油苗的发现及地质意义问题对古生界烃源岩进行了介绍,对柴北缘石炭系烃源岩与油气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就古生界中的油气苗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古生界油苗地质意义

我们知道,柴达木盆地的古生界广泛被认为是盆地的基底,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年来,研究发现柴达木盆地的古生界周边界山出露齐全,在井下只钻遇到了石炭系和奥陶系。因此,可以判定在柴东地区以及柴北缘的石炭系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本文就柴达木盆地古生界油苗的发现及地质意义问题主要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古生界烃源岩介绍

1.1 石炭系烃源岩

对德令哈地方附近坳陷周缘的露头探测发现,其含有的石炭系烃源岩多为碳质页岩、泥岩和灰黑色灰岩等煤系地层,且厚度可达1000米;石炭系海相沉积有浅海陆棚相、碳酸岩台地相、槽盆相、滨岸相和台地边缘斜坡相等,坳陷内石炭系海相沉积的厚度高达800米,分布的面积大约为5000平方千米;对野外露头样品进行研究发现,暗色泥岩中含有机碳约为1.13%,碳酸盐岩含有机碳约为0.26%,总体上看属于中等-好烃源岩;干酪根镜质体的平均反射率为1.11%;Ⅰ+Ⅱ型有机质的含量占到45.72%,Ⅲ型含量约为54.28%;柴北缘绿梁山前带尕丘构造上的尕丘1井1284—1908.1米处钻遇厚度为600米的海陆交互相石炭系,灰岩有机碳均值约为0.42%,泥岩有机碳均值约为1.85%,干酪根镜质体的平均反射率为1.10%;柴东地区霍参1井1876—2150米处钻遇厚度为274米的下石炭统怀头他拉组,其岩性基本为深灰色灰岩、砂岩和灰-深灰色泥岩,深灰色灰岩的厚度达101.4米,含有机碳0.2%~0.42%,均值为0.3%,发育暗色泥岩44层的厚度为104.5米,为总厚度的38.14%;井下样品与野外露头所分析的干酪根镜质体反射率均值基本一致,均在 1.1%左右,有机质处于成熟的阶段。对石炭系烃源岩综合评价可知,灰岩类烃源岩属于较差的烃源岩,泥岩类烃源岩属于较好的烃源岩。

1.2 奥陶系烃源岩

欧龙布鲁克山下奥陶统多泉山组,其总厚度约为431.6米,暗色地层基本由泥晶灰岩组成,厚度达到168.97米,含有机碳的均值为0.21%;石灰沟组的总厚度约为537.4米,其中含暗色泥岩220米,含残余有机碳的均值为0.88%,原始生烃潜量在3.18~12.71mg/g之间,基本属于较好-好的烃源岩;对于石灰沟组来说,其暗色泥岩中的有机质以Ⅱ2类型为主,Ⅱ1类型次之,而多泉山组中暗色

泥晶灰岩有机质干酪根的类型主要是Ⅱ1型。镜质体的反射率在1.36%~1.56%之间,可以判断其有机质的演化已经处于高成熟的阶段。

2 柴北缘石炭系烃源岩与油气关系分析

结合天然气氩同位素及油气田原油生物标志物的分布特征,对尕丘1井石炭系烃源岩研究分析知,柴北缘中东部的原油中可能会有一部分来自于石炭系的原油。通常而言,原油会有两期充注的特点。在早期充注的原油中,三环萜烷系列分布基本以常规藿烷系列为主,呈现出以C23或C21为主峰的正态分布,未知藿烷与重排藿烷系列的丰度较低,含有的伽马蜡烷风度较高,属于半咸水环境下生成的原油。尕丘1井泥岩与石炭系灰岩的三环萜烷碳数分布属C19-C29分布,也有以C23为主峰的正态分布特性。三环萜烷系列也是以常规的藿烷系列为主,Tm丰度略大于Ts,未知藿烷和重排藿烷系列均呈现低丰度的特征,伽马蜡烷的丰度也相对较高,基本与C31升藿烷的丰度相当,这说明在微咸水沉积的环境中既有较丰富的陆源物质输入,也有一定的水生生物输入。分析可知,尕丘1井石炭系烃源岩与马北2井早期充注的原油在萜烷系列分布上十分相似,可以断定原油来自于石炭系。我们常将伽马蜡烷作为沉积水体咸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柴北缘侏罗系烃源岩是由淡水环境形成的煤系烃源岩,天然气中的氩同位素含量与围岩的变质程度、年龄以及运移途径等有关,马北1井天然气的40Ar/36Ar值为1751,柴北缘仙试8井天然气的40Ar/36Ar值为1032,这表明马北1井天然气与南八仙油田均可能来自石炭系烃源岩。

3 古生界中的油气苗概述

3.1 柴东霍参1井来自石炭系的含油显示

对于柴东地区的霍参1井进行探测研究后发现,将上侏罗统红色的地层钻穿后,能够直接地钻遇到下石炭统怀头他拉组。上侏罗统棕红色砂砾岩岩心柱的局部表面出现了油苗,油质比较轻,挥发较快。柴东霍参1井处于中、新生界中,没有烃源岩存在。因此,可以推断出上侏罗统岩心所含的轻质原油可能来自石炭系。

3.2 柴西盆地边缘奥陶系中油苗

奥陶系在柴达木盆地周边山前区分布为主,并在阿尔金山前的月3井被钻遇。考察发现,茫崖镇环形山地区与茫崖镇黑水沟有油气苗出现过,在岩石薄片中有部分特态矿物,主要是磁铁矿和黄铁矿以及少量的褐铁矿,它们在细晶灰岩和泥晶灰岩中,呈现出浸染状、环状、自形晶状以及充填缝状等。通过运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奥陶系泥晶灰岩、结晶灰岩的溶蚀孔洞以及裂缝内含有油质沥青,这些油质沥青发中等亮度的黄色光,它们周围的矿物和岩石被浸染成黄绿-浅绿-深绿,油质沥青从黄色-黄绿-浅绿-绿色的系列发光,这反映出了油质越来越轻,也就表明了原油越轻,其浸渗的距离就越大。

4 结束语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古生界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柴达木盆地古生界曾经出现过油气的生成、运移与聚集过程。结合油气成藏条件以及古生界的分布可以判定,在对柴达木盆地古生界油气进行勘探时,应以石炭系为主,勘探区域应集中在柴东地区、甘森南地区以及北缘中东段地区等。

参考文献

[1] 甘贵元,孔红喜,余瑞娟.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气区特态矿物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05(4)

[2] 邵文斌,彭立才,汪立群等.柴达木盆地北缘井下石炭系烃源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石油学报,2006(4)

[3] 甘贵元,姚熙海,陈海涛.柴达木盆地德令哈断陷油气运聚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07(3)

柴达木盆地东坪氦工业气田发现及氦气来源和成藏前景

柴达木盆地东坪氦工业气田发现及氦气 来源和成藏前景 摘要: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中,对各项资源需要量逐渐增大,因此,应重点做 好勘探工作,对资源进行开发。为进一步探究柴达木盆地东坪氦工业气田氦气来 源和成藏前景,本文对从该地区气藏地质特征入手,分析了氦气成因与来源,并 对成藏主控因素、成藏模式及勘探前景进行探究,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借鉴,为柴达木盆地东坪氦工业气田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助力氦工业气田开发的同时, 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东坪氦工业气田;成藏前景 引言 地球中存在较多的天然气藏,在成因上属于无机成因,氦气属于气田中的一种,站在不同成因气藏叠加视角出发,当其中存在的含量达到0.05%时,则说明 具备开发的价值,可将这类气田成为氦工业气田[1],氦属于一种惰性气体,不具 备活泼的化学性质,扩散性较强、无法燃烧、溶解度较低等,存在较多特性,已 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 一、气藏地质特征 柴达木东坪斜坡位置处,属于持续发育的大型盆缘鼻状古隆起,该鼻状构造 带呈现出向东南发展的趋势,受到北西南向二级断裂影响,将其分割成了五个较 大的断块。柴达木坪东断层情况,是影响东坪鼻隆形态的主要原因,坪东断层与 轴向,两者在走向上处于平行状态,具体表现为NW-SE向。受到断层影响,使鼻 构造整体被分割,最终获得多个台阶,构造形态上主要包括四个级别,一是高断阶;二是中斜坡;三是低断隆;四是深凹陷。该区域在构造演化上,主要经历了 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E1+2至N1沉积时期,因为早期断裂影响,在地貌上,表现 为古斜坡,北边高、南边低;第二时期为N1至沉积,在该时期,反冲断层逐渐

我国页岩气地质特征及勘探开发历史

我国页岩气地质特征及勘探开发历史 摘要:页岩气在中国天然气中占据重要地位,页岩气的开发、利用是当今一大 热点,本文简要叙述了中国页岩气的地质特征及开发历史,有益于进一步了解中 国页岩气产业。 关键词:页岩气;中国;地质条件 随着常规油气资源的不断消耗,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在目前的油气资源研 究中成为一大热点。页岩气作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世界能源 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全球页岩气资源量已经超过了以煤层气和致密砂岩气等为 主的其他非常规油气资源量,主要集中在北美、中国、中东、北非等国家和地区。我国页岩气资源十分丰富,其资源量介于80.5×1012m3-144.5×1012m3,可采资源 量介于11.5×1012m3-36.1×1012m3[1]。 1 我国页岩气地质特征 “页岩气”概念首次由Curtis(2002)提出,随后这一概念被广泛引入国内,许多学者对其进行定义,页岩气是以吸附和游离态存在于极低孔渗、富有机质的 泥页岩地层中的天然气,是连续生成的生物化学成因气、热成因气或两者的混合,具有普遍的地层饱含气性、隐蔽聚集机理、多种岩性封闭以及相对短的运移距离。与常规天然气相比,页岩气开发具有开采寿命长和生产周期长的优点,大部分产 气页岩分布范围广、厚度大,这使得页岩气井能够长期地以稳定的速率产气。 页岩气藏储集岩多为暗色、黑色页岩、高碳页岩及含沥青质页岩,含粉 砂岩、砂岩、碳酸盐岩等夹层。富含有机质(TOC≥2%),普遍发育纹层及层理。储层致密,以纳米级孔隙为主。占页岩总孔隙90%以上。页岩气成因类型多以热 成因气为主。包括生物成因气、热成因气和热裂解成因气。赋存方式以吸附态或 游离态为主,少量存在溶解态。开采难度大,需大型压裂开采,形成“人造”裂缝 系统的渗透率。单井初产高,低产生产周期长。 中国页岩气广泛存在于海相及陆相沉积盆地中,含气页岩层段时代从古 生界分布至新生界,储集层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我国富有机质页岩TOC含量较北 美低,海相页岩热演化程度普遍偏高,陆相页岩则普遍偏低。且含气量偏低,埋 深偏大。地形多为山地、丘陵等复杂地表。构造复杂,受构造条件影响大,发育 断裂,保存条件较差(图1)。 图1 中国主要页岩气储层参数(据邹才能等,2017) 2 我国页岩气开发现状 从2005年开始,我国相继在四川盆地、渤海湾盆地等地积极开展前期研究,从页岩气形成条件与富集规律、资源潜力与有利区带分布等方面对各个盆地 进行评价[2]。2010年,中石油在四川盆地开钻威201井,并在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页岩中获得工业气流,日产量超过1000m3,标志着中国 正式开始了页岩气的开采。2011年,延长集团在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开钻了 中国第一口陆相页岩气井—柳评177井,初始产量可达2350m3/d。2012年,中 国成为除北美地区外,首个页岩气接入管网开始商业性开采的国家。2013年,美 国能源信息署(EIA)公布数据称我国页岩气可采资源量排名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2014年,我国首个探明资源量超千亿方的页岩气田—涪陵气田诞生,中国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新元古代?前中生代几个重要不整合面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柴达木盆地北缘新元古代?前中生代几个重要不整合面地质特 征及其构造意义 马帅;陈世悦;孙娇鹏;贾贝贝;汪峰;崔绮梦 【摘要】地层不整合接触是研究地质发展历史中构造演化及鉴定地壳运动特征的重要依据.通过大范围的野外露头观察与分析,根据不整合面(包括风化铝土层及铁质层)的发育特征,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岩性、产状、变质与变形程度等地质信息,在柴达木盆地北缘(简称\"柴北缘\")地区前中生界沉积地层中共识别出新元古界全吉群?达肯大坂群、下寒武统欧龙布鲁克组?全吉群、泥盆系牦牛山组?下古生界以及中生界?前中生界4个大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接触面(即4个Ⅰ级构造层序界面).这4个角度不整合面的形成均对应着区域性的构造反转事件,与周边大地构造边界的汇聚事件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构造带内地层、不整合的发育及分布特征,结合古生物、同位素年代学资料明确4个构造层序界面以及其制约的3个构造层序的时间跨度,建立地层(包括不整合面)?时间对应关系,并与前人建立的构造?岩浆?热年代格架进行对比,以此限定俯冲作用和碰撞造山的时限. 【期刊名称】《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年(卷),期】2018(042)006 【总页数】14页(P974-987)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北缘;不整合面;新元古代‒前中生代;构造意义 【作者】马帅;陈世悦;孙娇鹏;贾贝贝;汪峰;崔绮梦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 710069;中国石化胜利油田东胜公司,山东东营 25710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2 不整合面作为地层接触之间的大陆剥蚀面, 具有明确的构造意义。它不仅记录了一个地区在不同地质历史中的沉积间断, 并反映了各种尺度沉积单元的缺失, 同时作为划分构造层序及构造演化阶段的重要事实依据, 是盆地原型恢复的关键标志(马云等, 2013; Zhao, 2016)。按照Mitchumhe and Vail的时间跨度划分方案, Ⅰ级层序、也称构造层序, 时间跨度为120~60 Ma, 单一构造层序的底、顶界面均为区域范围构造成因的角度不整合面, 这些不整合面均为构造演化过程中应力场转换的地质响应, 每个Ⅰ级层序均可视作“包括盆地演化各阶段的原形盆地完整的沉积充填序列”(Cross an d Lessenger, 1998; 郑荣才等, 2000)。从构造层序的定义及主要控制因素来看, 一个特定构造层序形成于特定的大地构造环境, 具有近乎一致的盆山格局以及沉积充填特征(Lu et al., 2002; Rogers and Santosh, 2002)。通过对关键构造不整合界面的识别进行Ⅰ级层序划分, 以构造层序为基础分析单元, 进一步讨论盆地类型、盆‒山格局及转换, 是初级含油气盆地勘探阶段盆地分析以及构造‒古地理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Potter and Pettijohn, 1963; Allen and Allen, 2005; 陈为佳等, 2014; 田树刚等, 2016)。为此, 本文在大范围野外露头及填图尺 度的Ⅰ级构造层序不整合面识别基础上,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 从不同类型造山过程中沉积响应的角度去探讨各不整合面的成因及以此限定俯冲作用和碰撞造山的时限,

柴达木盆地

第十九章柴达木盆地 第一节地质概况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两北部,东北为祁连山脉,南边为昆仑山脉,西北为阿尔金山脉与塔里木盆地分界。盆地总面积121000平方公里,中、新生代沉积岩分布面积96000平方公里,最大沉积厚度16000米,沉积岩总体积60万立方公里。 一.基底岩性与时代 柴达木盆地周边三大山系主要出露一套元古代中深——浅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和古生代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类。根据边缘露头、重力以及45 口钻达基岩井的资料综合解释结果,盆地东部基岩以元古代花岗片麻岩结晶基地为主,西部主要为下古生代变质岩系组成,北部为结晶岩系,古生代变质岩以及火成岩相间组成(图-)。这一特点对盆地断坳形成、沉积及演化均有控制作用。 图柴达木盆地基岩性质分布图(具范连颐,1984) 1-古生界花岗岩;2-下古生界变质岩;3-元古界花岗片麻岩;4-古生界杂岩; 5-上古生界变质岩;6-古生界绿色片岩 二.边界条件及断裂 盆地周边与老山边界地质体呈断层接触。边界断裂有2 1条,它们分属于三组组断裂体系,即昆仑山北缘的昆北断裂体系,祁连山南缘的祁连断裂体系和阿尔金山东南缘的阿尔金断裂体系。三组断裂的主要特点是: (1)断裂的走向与褶皱山系基本平行,大体圈定了盆地形态; (2)多为长期发育的逆断层,断层面倾向老山,断裂规模较大,断达层位较老,均断达岩基,上盘为岩基拾出的老山或有很薄的沉积,下盘为沉积数千米的沉积盆地; (3)三组边枢断裂不是中生代沉积边界,主要是控制第三纪沉积。以赛南——绿南等为主的祁连山前断裂体系,其上、下盘均有中生代地层;阿尔金山前断裂体系上、下盘均有白垩系和侏罗系。说明这两组断裂不是中生代的边界断裂。三组断裂的下盘沉积有巨厚的中、新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二叠系礁灰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_.

第 53卷第 5期 2007年 9月 地质 论评 GEOLOGICA L REVIEW V ol . 53 N o . 5 Sept . 200 7 图 1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及邻区构造纲要图 Fig . 1 T ecto noic schematic map of the no r thw este rn pa rt of the T a rim basin a nd its adjacent a reas

1—前寒武系 ; 2—寒武系—泥盆系 ; 3—石炭系—二叠系 ; 4—中—新生界 ; 5—蛇绿岩或蛇绿混杂岩 ; 6—榴辉岩 ; 7—板块缝合带 ; 8—沙井子逆冲断层 ; 9—(1 ~(4 表示图 2中剖面位置及编号 ,(5 —科克布克三山剖面 1— An ∈ ; 2— Cam brian — Devonian ; 3— Carboniferous — Permian ; 4— M esozoic — C enozoic ; 5— ophiolite or ophiolitic m élange ; 6— eclogite ; 7— su tu re ; 8— Shajingzi reverse fault ; 9— location of the s ections in Fig . 2, (5 — Kekeb ukesanshan section 收稿日期 :2007-01-22; 改回日期 :2007-06-16; 责任编辑 :章雨旭。 作者简介 ::罗金海 , 1967年生。副教授 , 主要从事构造地质、盆地构造和油气地质综合研究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通讯地址 :710069, 西安市太白北路229号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 Em ail :lu ojh @nw u . edu . cn 。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二叠系礁灰岩的时空 分布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罗金海 1 , 车自成 1 , 周新源 2 , 李勇 2

中国地质大学 构造实习作业 断陷盆地典型构造特征、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

含油气盆地构造学文献调研报告 断陷盆地典型构造特征、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 班级: 021103 学号: 20101003393 姓名:陈雨石 日期: 2013.1.1

摘要断陷盆地的构造形式十分复杂,对断陷盆地典型构造的特征和成因的研究在油气勘探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部分。从近年来的研究结论中可以得出,断陷盆地在发生伸展作用的同时,伴生走滑作用,因此,断陷盆地既非一个典型的伸展盆地,亦非一个典型的走滑盆地,而是 伸展和走滑联合作用的盆地,只是在构造运动的不同阶段,其作用的 强度是不同的。断陷盆地时间上的阶段性、幕式性和空间上的差异沉降,造成盆地内构造古地貌的极大变化,并由此导致了盆地内不同构造部位发育不同类型的构造坡折带及其控制的层序边界类型、构成样式发生显著的变化。不同的构造样式对油气分布控制作用有明显区别,在对渤海湾盆地、辽河盆地、柴达木盆地、松辽盆地、塔里木盆地等大型盆地和一些中小型盆地的构造研究中可以发现,断陷盆地的典型构造主要有断裂构造、背斜构造、潜山构造、断鼻状构造、走滑伸展构造、不整合构造、底辟构造、反转构造、火成岩构造、构造坡折带和箕状断陷构造,对油气藏的形成和演化均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研究这些典型构造特征、成因和油气地质意义对于油气勘探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断陷盆地典型构造油气成藏地质意义

目录 一、断陷盆地及其典型构造样式概述 (4) 二、典型构造特征、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 (7) 1、断裂构造 (7) 2、背斜构造 (9) 3、潜山构造 (12) 4、断鼻状构造 (15) 5、走滑伸展构造 (18) 6、不整合构造 (19) 7、底辟构造 (21) 8、反转构造 (23) 9、火成岩构造 (24) 10、构造坡折带 (27) 11、箕状断陷构造 (30) 三、结论 (30) 参考文献 (31)

论柴达木盆地古生界油苗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论柴达木盆地古生界油苗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摘要】近年来,随着地质勘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学者及科研机构对于盆地古生界的考究越来越重视。本文就柴达木盆地古生界油苗的发现及地质意义问题对古生界烃源岩进行了介绍,对柴北缘石炭系烃源岩与油气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就古生界中的油气苗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古生界油苗地质意义 我们知道,柴达木盆地的古生界广泛被认为是盆地的基底,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年来,研究发现柴达木盆地的古生界周边界山出露齐全,在井下只钻遇到了石炭系和奥陶系。因此,可以判定在柴东地区以及柴北缘的石炭系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本文就柴达木盆地古生界油苗的发现及地质意义问题主要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古生界烃源岩介绍 1.1 石炭系烃源岩 对德令哈地方附近坳陷周缘的露头探测发现,其含有的石炭系烃源岩多为碳质页岩、泥岩和灰黑色灰岩等煤系地层,且厚度可达1000米;石炭系海相沉积有浅海陆棚相、碳酸岩台地相、槽盆相、滨岸相和台地边缘斜坡相等,坳陷内石炭系海相沉积的厚度高达800米,分布的面积大约为5000平方千米;对野外露头样品进行研究发现,暗色泥岩中含有机碳约为1.13%,碳酸盐岩含有机碳约为0.26%,总体上看属于中等-好烃源岩;干酪根镜质体的平均反射率为1.11%;Ⅰ+Ⅱ型有机质的含量占到45.72%,Ⅲ型含量约为54.28%;柴北缘绿梁山前带尕丘构造上的尕丘1井1284—1908.1米处钻遇厚度为600米的海陆交互相石炭系,灰岩有机碳均值约为0.42%,泥岩有机碳均值约为1.85%,干酪根镜质体的平均反射率为1.10%;柴东地区霍参1井1876—2150米处钻遇厚度为274米的下石炭统怀头他拉组,其岩性基本为深灰色灰岩、砂岩和灰-深灰色泥岩,深灰色灰岩的厚度达101.4米,含有机碳0.2%~0.42%,均值为0.3%,发育暗色泥岩44层的厚度为104.5米,为总厚度的38.14%;井下样品与野外露头所分析的干酪根镜质体反射率均值基本一致,均在 1.1%左右,有机质处于成熟的阶段。对石炭系烃源岩综合评价可知,灰岩类烃源岩属于较差的烃源岩,泥岩类烃源岩属于较好的烃源岩。 1.2 奥陶系烃源岩 欧龙布鲁克山下奥陶统多泉山组,其总厚度约为431.6米,暗色地层基本由泥晶灰岩组成,厚度达到168.97米,含有机碳的均值为0.21%;石灰沟组的总厚度约为537.4米,其中含暗色泥岩220米,含残余有机碳的均值为0.88%,原始生烃潜量在3.18~12.71mg/g之间,基本属于较好-好的烃源岩;对于石灰沟组来说,其暗色泥岩中的有机质以Ⅱ2类型为主,Ⅱ1类型次之,而多泉山组中暗色

正构烷烃奇偶优势在油源对比中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为例

正构烷烃奇偶优势在油源对比中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下 古生界为例 罗宪婴;赵宗举;孟元林 【摘要】正构烷烃的组成和碳数分布能反映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性质和热演化程度.通过正构烷烃色谱特征对比发现,塔中低隆起区上奥陶统烃源岩的正构烷烃具明显的奇碳优势,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的正构烷烃呈现偶碳优势.塔中地区油源对比的结果表明,塔中10-11-12井区的原油主要来源于上奥陶统烃源岩,塔中45井和塔中162井奥陶系原油以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为主要来源.具正构烷烃奇偶优势的原油样品所对应的油源均与油源对比所指示的层位相吻合.所以,正构烷烃奇偶优势的特征可以作为塔中低隆起油源对比的有效途径之一. 【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 【年(卷),期】2007(029)001 【总页数】4页(P74-77) 【关键词】正构烷烃;奇偶优势;油源对比;塔中低隆起;塔里木盆地 【作者】罗宪婴;赵宗举;孟元林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杭州地质研究所,杭州,31002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杭州地质研究所,杭州,310023;大庆石油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1

饱和烃正构烷烃是烃源岩中分布最广泛的化合物之一,其碳数组成和分布特点主要受沉积环境和热演化程度的影响[1,2]。传统的石油有机地球化学认为,随着有机 质成熟度的增加,正构烷烃的奇偶优势逐渐消失,成熟烃源岩的奇偶优势值(OEP)和碳优势指数值(CPI)接近1.0。但塔里木盆地塔中低隆起区上奥陶统烃源岩的正构烷烃具明显的奇碳优势,而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的正构烷烃呈现偶碳优势。 本文试图探讨塔中低隆起下古生界烃源岩正构烷烃奇偶优势的成因,研究其对油源的指示作用,以便用作本区和其他同类地区油源对比的有效辅助参数。 1 样品及实验 研究区样品采集点遍布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的塔中、塔东、巴楚地区以及塔北隆起(图1),共计16个烃源岩样品和6个原油样品(表1),其中,烃源岩样品分布于 O3、O1和-C等层位。 本次研究样品的实验分析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杭州地质研究所实验中心完成。岩石样品粉碎,过80目筛。先用氯仿快速抽提12 h,得到氯仿沥青“A”;再用氯仿+正己烷沉淀沥青质。除去沥青质后的样品,先通过硅胶薄层分离,再用石油醚展开,最后以氯仿抽提,分离出饱和烃及芳烃。 图1 塔里木盆地样品采集点Fig.1 Sketch map of the sample locations in the Tarim Basin表1 塔中地区油源对比样品采集清单Table 1 List of the samples used in oil-source rock correlation 样品编号井号井深/m,或层位样品类型样品数/个1,2~5塔中10井O3s,O3l岩样1,46~10塔中12井O3l岩样511塔参1井O1岩样112塔东2井O1岩样113,14库南1井O1,-C2岩样1,115,16和4井-C2,-C3岩样1,117塔中10井4 616~5 350油样118塔中11井4 301~4 307油样119塔中12井4 410~4 412.5油样120塔中12井4 652~4 800油样121塔中45井6 020~6 150油

柴达木盆地东部中生代以来构造应力场及构造演化

柴达木盆地东部中生代以来构造应力场及构造演化 王冰;刘成林;李宗星;郑策 【摘要】Qaidam Basin has a complex tectonic evolution history.The surrounding three plates play important roles on controlling tectonic reconstruc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basin.Based on the field geological data,the state of ancient and modern in-situ stresses and the possible transition were explained according to the measurement analysis of tectonic elements,the in-situ stress measured by ASR method and the cross-section analysis of tectonic evolution history in Delingha area and its adjacent areas;according to the dynamic mechanics,the primary factors of tectonic deformations in the eastern Qaidam Basin were analyzed,and the tectonic evolution process since Mesozoic was discussed.The tectonic evolution process inclu des five stages:①from Late Permian to Triassic,the basin is uplifted and eroded by NE-SW compression;②there are some differential rift subsidence belts (such as Delingha depression) formed by the SN weak extension at Early-Middle Jurassic extensional rift stage,and both Altyn Tagh fault and the eastern Qaidam Basin show left lateral slip;③at Late Jurassic-Cretaceous compression inversion stage,the stress field turns to NE-SW compression in Cretaceous,and Altyn Tagh fault shows left lateral slip,while the eastern Qaidam Basin simply thrusts onto Qilian Mountains by compression;④at Paleogene compressive rift-depression stage,Altyn Tagh fault shows strongly left lateral slip because of SN compression,and the eastern Qaidam Basin experiences right lateral

柴达木盆地北缘东段石炭纪至白垩纪构造演化模式及地层缺失原因探讨

柴达木盆地北缘东段石炭纪至白垩纪构造演化模式及地层缺失 原因探讨 商琳;戴俊生;夏瑞杰;王锋;叶志达 【摘要】为了明确柴达木盆地北缘东段石炭纪至白垩纪盆地演化历史,分析石炭系—侏罗系缺失的原因,本文重新确定了石炭系和侏罗系残余地层分布范围,并根据平衡剖面恢复和断裂落差计算,分析了主要断裂的活动特征,提出了柴北缘东段石炭纪至白垩纪的构造演化模式.应用有限单元法模拟了柴北缘东段印支期(三叠纪)、燕山早期(早—中侏罗世)、燕山晚期(晚侏罗世—白垩纪)的应力场,对构造演化模式加以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柴北缘东段自石炭纪至白垩纪经历了石炭纪—二叠纪伸展、三叠纪挤压褶皱、早—中侏罗世断陷、晚侏罗世—白垩纪早期挤压坳陷和白垩纪末挤压反转五个构造演化阶段.三叠纪,柴北缘东段在印支期发育两排近东西走向的背斜凸起,造成石炭系—二叠系在各地区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侏罗纪—白垩纪早期,欧南地区为继承性隆起区,未完全接受沉积;白垩纪末,受燕山晚期旋回影响,构造反转,逆冲断裂复活,绿梁山、锡铁山、埃姆尼克山、欧隆布鲁克山等主要山体隆升,遭受剥蚀. 【期刊名称】《地质论评》 【年(卷),期】2014(060)004 【总页数】11页(P780-790)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北缘;残余地层分布;构造演化模式;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作者】商琳;戴俊生;夏瑞杰;王锋;叶志达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 津,300451;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项目经理部,新疆库尔勒,841000;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 【正文语种】中文 长期以来众多学者对柴达木盆地的演化作了大量研究,对于柴达木中生代盆地性质有较大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柴达木盆地中生代为挤压型或前陆盆地(车自成,1986;夏文臣等,1998)。另一种观点认为柴达木中、新生代盆地经历了早期拉张断陷后期挤压坳陷两个阶段;而对于拉张断陷时期,顾树松等(1990)、王鸿祯等(1990)、黄汉纯等(1996)认为是侏罗纪—白垩纪,金之钧等(2004)、孙国强等(2004)、汤 良杰等(2004)、汪劲草等(2007)则认为早—中侏罗世为伸展裂陷阶段。 同时受勘探程度和研究程度的限制,对于柴达木盆地北缘(简称"柴北缘")东段古生代—早中生代局部的盆地演化研究的相对较少(汤良杰等,1999)。柴北缘东段勘 探程度较低,地震测网密度低,品质较差,导致前人对于柴北缘地层分布的认识存在一定的问题。多位学者认为欧南凹陷残留较厚的石炭系和侏罗系 (李守军等,2000;陈志勇等,2005;万传治等,2006;甘贵元等,2006;马寅生等,2012),但最新的钻井资料表明欧南凹陷上侏罗统不整合于元古宙之上,缺失了石炭系和中—下侏罗统。 考虑到石炭系、中—下侏罗统烃源岩对于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性,目前迫 切需要对柴北缘东段石炭纪—白垩纪构造演化重新认识。 1 柴北缘东段地质概况 柴达木盆地及周边山区位于古亚洲洋和特提斯洋的接合部位,夹于祁连山和唐古拉

辽中凹陷北部新构造运动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辽中凹陷北部新构造运动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徐长贵;彭靖淞;柳永军;柳屿博;吴奎 【摘要】辽中凹陷是渤海海域一个重要的富烃凹陷,发现了一批大中型油气田.但是,长期以来,辽东湾坳陷被认为是早断早衰型盆地,晚期新构造运动不活跃,新近系勘探没有获得重要突破.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及钻井等资料分析表明,由于辽东凸起的晚期隆升,辽中凹陷北部晚期具有较为强烈的新构造运动,晚期断裂发育,且具有伸展和走滑的双重特征.在新构造运动作用下,辽中凹陷北部不仅发育了大规模的浅层圈闭,而且在新近纪成为整个辽东湾坳陷的沉积沉降中心,改善了辽中凹陷北部的新近系储盖组合.同时,晚期断裂活动增强,不仅为辽中凹陷北部浅层圈闭提供了通畅的油气运移通道,也为晚期成藏提供了油气运移的动力,使得辽中凹陷北部新近系具备了良好的成藏条件.通过对辽中北洼新构造运动及其成藏条件的新认识,辽中凹陷北部浅层获得了重要的勘探发现. 【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 【年(卷),期】2016(028)003 【总页数】11页(P20-30) 【关键词】新构造运动;晚期成藏;新近系;辽中凹陷北部 【作者】徐长贵;彭靖淞;柳永军;柳屿博;吴奎 【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1.2 新构造运动是指新近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1-6]。渤海海域地处新构造运动强烈 活动区,因此新构造运动对渤海海域油气晚期成藏具有重要意义。10多年来,关于新构造运动对渤海海域油气晚期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得到了高度重视[7-17]。朱伟林等[7]详细阐述了渤中凹陷晚期成藏的重要特征;郝芳等[8]讨论了新构造运动 控制下油气成藏的物质和能量效应;龚再升等[5,9]系统论述了我国东部近海新生 代盆地新构造运动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认为新构造运动活动区仍然是油气成藏的有 利地区;邓运华[10-11]重点探讨了郯庐断裂新构造运动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在这些晚期成藏理论的指导下,渤海海域新近系浅层油气勘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渤海中南部地区发现了一批大中型油气田,浅层油气储量占总储量的70%以上。但是,渤海新近系浅层油气发现极不平衡,目前浅层油气田主要集中在渤海海域中南部地区,而渤海海域北部辽东湾地区新近系浅层油气田极少,主要因为辽东湾坳陷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早断早衰型坳陷,即断裂活动的主要时期在古近纪,新近纪断裂衰亡,新构造运动及其晚期断裂不活跃[12-17]。 本文通过近年来新采集的大面积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及钻井资料、分析化验资料的重新认识,认为辽东湾北部地区存在晚期构造活化,新构造运动较为强烈,并且新构造运动对大规模圈闭的形成、储盖组合的优化、油气运移等关键成藏要素都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创新认识的指导下,近年来在辽东湾北部地区新近系浅层发现了以锦州23-2为代表的大中型油气田,推动了辽东湾北部新近系浅层勘探进程,丰富了渤海海域晚期成藏理论。 辽东湾坳陷属于新生代发育的华北克拉通裂谷断陷盆地,是下辽河坳陷向渤海的自然延伸部分,呈现“三凹两凸”的构造格局,自西向东依次为辽西凹陷、辽西凸起、

雅布赖盆地侏罗系油苗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雅布赖盆地侏罗系油苗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摘要:雅布赖盆地北部侏罗系地层发育的暗色泥岩达到中等—好烃源岩标准。在盐场和梭托地区发现了来源于侏罗系的油气。在盆地北部小湖地区的侏罗系砂岩的孔隙中发现了有油质沥青充填,在雅探1井的中侏罗统新河组下段灰色砂岩岩心中,发现来自侏罗系烃源岩的重质原油。这些资料表明在侏罗纪雅布赖盆地曾有过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侏罗系具备了油气生成的基本条件,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关键词:雅布赖盆地;侏罗系;烃源岩;油苗;勘探前景 雅布赖盆地北起雅布赖山,南以北大山与潮水盆地为邻,东抵巴彦乌拉山与巴音浩特盆地相通,西接浩瀚的巴丹吉林大沙漠,与银根—额济纳旗盆地相连。前震旦系构成了盆地的基底,为一套结晶变质岩系,盆地南部北大山,北部雅布赖山广泛出露,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一套杂乱反射,其间局部隐约可见一套弱的断续反射层存在,这是由于受北侧兴蒙活动带的影响,结晶基底已经破裂,其间夹有前侏罗系不同时期的火成岩和古生界褶皱基底。雅布赖盆地位于阿拉善地块,自震旦纪起经历了很长的隆起剥蚀期,致使几乎缺失了整个古生界及中生界三叠系地层,三叠纪末地面开始沉降,形成沉积盆地,沉积了侏罗系、白垩系及新生界地层,构成了盆地的沉积盖层。随着近年来的研究认为,雅布赖盆地中部小湖地区部署的探井油气源于侏罗系烃源岩,并在雅探1井获得了工业油流,在盆地东部盐场及南部梭托地区均发现了侏罗系的油气。盆地侏罗系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1、侏罗系烃源岩评价 在雅布赖盆地周缘露头,广泛分布的侏罗系烃源岩为灰色、深灰色泥岩和碳质页岩等泥质地层。分析认为盆地内侏罗系发育陆相三角洲与湖相沉积,侏罗系湖相沉积厚度超过800m,其分布面积较大。通过对雅探1井68个样品的有机碳含量、氯仿沥青A、族组分、镜质体反射率、热解、干酪根元素、饱和烃色谱及质谱等分析,进行了烃源岩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侏罗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新河组下段,岩性主要为半深湖相泥岩岩层,烃源岩总厚度为688.5m。 1.1 有机质丰度 评价岩石中的有机质丰度的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很多,较常用的是有机碳和生烃潜量等。上述指标中,岩石的有机碳含量测定值在我国大多数含油气盆地中的井下样品和地表剖面样品和地表剖面样品有机质丰度值相比较,误差较小,能基本反映岩石的有机碳含量。雅探1井新河组下段发育泥质烃源岩68个样品中,岩性包括灰色、深灰色、灰黑色泥岩,有机碳含量0.6%—1.0%,占到有机碳总

论古生物化石在地质学中的作用及最新研究意义

论古生物化石在地质学中的作用及最新研究意义 陈伟;王庆同;李璇;马锦龙 【摘要】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保存着大量珍贵信息,在地质学地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综合分析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系统归纳了古生物化石在地质学中的4个作用.同时,结合当前学科发展,分析了现今研究古生物化石的3个重要意义. 【期刊名称】《甘肃科技纵横》 【年(卷),期】2018(047)009 【总页数】3页(P22-23,63) 【关键词】古生物化石;地质学;作用;研究意义 【作者】陈伟;王庆同;李璇;马锦龙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11 古生物化石是保存在地层和岩体中,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遗体、遗迹及其他残留物[1]。地球上生命的演化是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正常情况下,不同地质历史时期不同地层当中古生物化石类型或组合是不同的,在相对老的地层中已经灭绝的生物不会在较新的地层中重新出现。这一生命和地层协同演化的规律是

古生物在地质研究中的基本原理,比如早古生代海相地层中出现最多的是三叶虫化石和奥陶系笔石比较繁盛,中生代的侏罗纪为恐龙和菊石繁盛时代[2],所以古生物化石在地层划分和地质年代的确定中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古生物化石在古环境和古地理、沉积岩和沉积矿产、构造运动和构造事件及生命演化等方面的研究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论述在系统总结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刻分析了古生物化石在地质学中的作用,同时,在系统科学发展的引领下,现今古生物化石具有一些新的研究意义。 1 古生物化石在地质学中的作用 地质学家利用古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呈现的规律来对比和划分地层,同时可以用其确定相对地质年代。自约38Ma前地球上出现生命以来,不同地质历史时期随着地球环境的变化,生物也呈现出相应的演化,所以通过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可以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古环境、古气候及古地理。除此之外古生物化石在寻找沉积矿产资源、构造运动研究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1 划分对比地层及确定相对地质年代 地层研究是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古生物化石是划分对比地层的主要方法,即生物地层学研究的内容。常用的生物地层学方法是标准化石法,标准化石是指在地质历史时期演化快、数量多、分布广、特征明显的化石[1],比如早古生代的海相节肢动物三叶虫。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多,比如杜圣贤、刘学峰等在开展中国寒武系标准剖面地质遗迹保护研究中根据牙形石属种类型及其在地层中的分布序列,建立了华北寒武系上寒武统标准剖面6个牙形石生物带,并根据牙形石 Cor⁃dyloduslindstromi(林氏钟牙形石)的首现,在标准剖面上准确地确定了寒武系和奥陶系的界限[3];仇鑫程等(2016)依据叶肢介Euestheria gutta-Palaeolimnadia xu⁃anweiensis组合、植物Annalepis-Peltspermum组合以及双壳类Pteria ussurica variabilis-Neoschizodus orbicular⁃is组合的生物化石时

全球油气勘探进展与趋势

全球油气勘探进展与趋势 文/胡文瑞鲍敬伟胡滨 近10 年来,国内外油气勘探不断取得突破,2001—2011 年,全球新增石油剩余可采储量614.0×108 t,新增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39.9×1012 m3,其中,中国累计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12.2×108t,累计新增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5.8×1012 m3,相继探明了姬塬、塔河、蓬莱19-3 等15 个地质储量大于1×108 t 的油田和苏里格、普光、徐深等14 个地质储量大于1 000×108 m3的气田。在油气资源勘探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油气勘探的理念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对传统油气勘探理念形成了挑战和冲击。 1 油气勘探新成果 21 世纪以来,全球油气勘探难度越来越大,勘探对象日益复杂,然而由于认识的深入、理论的突破和技术的进步等,发现的油气田储量和数量不断增长,勘探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截至2011 年,全球石油剩余可采储量达2 343×108 t,比2001 年增长了35.5%;全球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达208.4×1012 m3,比2001 年增长了23.7%。一些大型油气田不断被发现,2000—2008 年,全球共发现大油气田(可采储量油大于6 850×104 t、气大于850×108 m3)90 个,主要位于被动陆缘深水、碳酸盐岩、岩性-地层、前陆冲断带、老油气田、新区新盆地等领。2010 年全球新发现的7个大油气田合计探明可采储量达31.4×108 t 油当量(见表1),占当年全球新增探明可采储量的40.5%,而数量仅占2010 年全球新发现油气田数量的1.4%。 2 全球油气勘探进展与趋势 2.1 从储油气层到生油气层 以前认为,油气勘探的基本要素是寻找“生、储、盖、圈、运、保”组合,具备此条件就有可能找到油气田,且油气生成后从原生地层(烃源岩)“二次运移”到储油(气)层,原生地层是生油(气)层,但不是储油(气)层。现在勘探开发的视野已扩展到原生地层,即从原生地层中寻找油气资源。某种意义上,“回归原生地层找油(气)”是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对传统油气勘探理念和理论的挑战,已成为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美国页岩气和致密油资源的成功勘探开发证明,传统意义上的生油(气)层已成为了勘探开发对象。美国产页岩气盆地超过30 个,产层包含了北美地台区所有的海相页岩烃源岩地层;致密油产于原生地层或与其互层、紧密相邻的致密砂岩、致密碳酸盐岩等,是继页岩气之后美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又一新热点,2012 年美国致密油产量突破7 000×104 t,预计2020 年全美致密油产量将达1.5×108 t。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热演化及其对铀成矿的意义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热演化及其对铀成矿的意义 邵雨萌;颜丹平;赵兴齐;刘武生;史清平;刘林;孙琦 【摘要】文章在阐述柴达木盆地北缘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以磷灰石裂变径迹特征分析为依据,系统研究了该地区中新生代热演化及其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的关系.资料显示,区内中侏罗统具备较好的铀成矿条件,成矿类型以层间氧化带型和潜水氧化带型为主.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表明,样品的平均径迹长度为(11.71±0.17) μm±1σ~(12.58±0.18) μm±1σ,说明均经历过退火作用;样品的表观年龄为64.4~85Ma,说明区内构造活动具有多期、多阶段特点;基于裂变径迹的t-T曲线模拟结果表明,自120Ma以来,该地区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挤压隆升、断陷沉降、快速抬升3个阶段.因此,认为区内砂岩型铀矿主体应是早白垩世早期-古新世早期挤压隆升阶段形成的古矿体.现今的找矿方向,应是在活动强度相对较弱的构造活化区中寻找残留铀矿体,同时注重深部找矿. 【期刊名称】《铀矿地质》 【年(卷),期】2016(032)005 【总页数】7页(P287-293) 【关键词】热演化;砂岩型铀矿;磷灰石裂变径迹;中新生代;柴达木盆地北缘 【作者】邵雨萌;颜丹平;赵兴齐;刘武生;史清平;刘林;孙琦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核集团铀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核集团铀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核集团铀资源

欧龙布鲁克地块古生代风暴沉积特征及地质意义

欧龙布鲁克地块古生代风暴沉积特征及地质意义 马帅;陈世悦;汪峰;邵鹏程;王志金 【摘要】为进一步研究欧龙布鲁克地块古生界频繁发育的风暴沉积所暗含的地质信息,探讨风暴频发型古气候对柴北缘地区古生代沉积的影响,对研究区古生界各剖面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勘察及室内实验等综合分析,以底面侵蚀构造、砾屑结构、化石滞留层、丘状交错层理以及同沉积涡流侵蚀构造等作为典型的沉积构造标志,识别出包括风暴高峰期、原地卸载期、回流期、涡流期以及停息期等风暴作用不同阶段产物.根据不同阶段风暴产物的组合形式,将出露的多套风暴沉积划分为代表不同沉积环境下的风暴序列类型,其中早古生代发育5种原地或近源型风暴沉积序列,晚古生代则发育对应原地搅动型、近源型以及深水缓坡型风暴沉积的风暴沉积序列.再综合研究区各古生界剖面的岩性等特征,印证了欧龙布鲁克地块早古生代为持续海侵的浅海环境,而晚古生代则整体处于陆表海环境下海陆过渡相沉积的环境变化特征. 【期刊名称】《沉积学报》 【年(卷),期】2017(035)001 【总页数】11页(P35-45) 【关键词】欧龙布鲁克地块;古生代;风暴沉积;地质意义 【作者】马帅;陈世悦;汪峰;邵鹏程;王志金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55;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55;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

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55;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55;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12.2 有关风暴沉积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期,Gilbert[1]首先报道了相关的沉积构造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地质学家对风暴沉积开展了大量工作,Kelling et al.[2]、Einsele et al.[3]先后界定并完善了风暴岩、风暴沉积的概念,而Harms et al.[4],Hamblin et al.[5]等对丘状交错层理的研究无疑是风暴沉积研究中的一大突破。20世纪80年代不同学者分别对碎屑岩与碳酸盐岩风暴沉积的标准序列进行了详细研究,并与浊流进行了相应的对比[6-10],这一系列的工作使得风暴沉积理论成为“继浊流理论之后的又一次划时代性的突破”。国内学者在结合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风暴沉积的形成机制、沉积模式等进行了相关的介绍,目前国内各大板块比如扬子、塔里木、华北等地均有古生代风暴沉积作用的相关报道[11-18],但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的欧龙布鲁克地块却未见相关报道。笔者在研究区欧山、石灰沟、城墙沟以及旺尕秀等古生代剖面发现大量风暴沉积证据,而该区古生代风暴沉积的发现及研究对于深入了解该区古生代古海洋、古气候、构造—古地理格局有着独特且重要的意义。 欧龙布鲁克地块作为柴北缘最早形成的微大陆,整体位于宗务隆构造带与柴北缘早古生代缝合带之间,由于造山作用的影响,靠近柴北缘构造带的大陆边缘在古生代初期已形成滩间山岛弧构造带[19]。研究区下古生界稳定型沉积建造仅在欧龙布鲁克山—大煤沟一带出露,完整记录了寒武系—下奥陶统地层;而上古生界主要出露于石灰沟—城墙沟—旺尕秀一线(图1)。 早古生代欧龙布鲁克地块进入稳定克拉通盆地发育时期,沉积了一套被动大陆边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