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一、科学管理理论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其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指导人们用科学理性的思维来进行管理,主张用科学的管理原则和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并要求劳资双方实行重大的精神变革以达到共赢的目的。

泰勒(美国管理学家,1856-1915),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出版。主要观点包括: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

2、为工作挑选一流的人员。

3、实行标准化管理。

4、实行刺激性的计件工资。

5、劳资双方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共同合作。

6、实行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的分离。

7、使管理职能细化,在此基础上实行“职能工长制”。

8、实行组织控制的例外原则。

亨利·甘特

1、创造了用于生产控制的甘特图,即生产计划进度表。

2、提出在管理中更多地重视人的因素,改进领导方式,强调工业民主和管理科学人性化。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创立了一系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来代替单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和管理的旧方法。

该理论过于注重管理的科学性、精确性、法理性和纪律性,把员工看作是被动的受支配着和经济理性人,是活的机器,而较少关注人的全面特性及其对管理的影响。

二、古典组织理论

主要研究如何管理整个组织的,其中心问题是组织设立以及如何提高组织效率的问题。

亨利·法约尔(法国古典管理理论家,1841-1925),他提出管理的14项一般原则:

劳动分工;权利与责任对等;确立和遵守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公平支付报酬;权力适度集中;划分等级系列;建立和维持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团结协作。

三、行为科学学派

行为科学从人的需要、欲望、动机、目的等心理因素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特别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以提高工作效率并达成组织目标。

(一)霍桑试验和人际关系学说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除金钱外,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社会的和心理的欲望的满足,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2、生产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工人的工作态度,即工作士气的提高。

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或惯例,要求个人服从。

(二)激励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比较心理学家,1908-1970)认为人的需要按层次性可以分为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地位和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美国心理学家,1923- ),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的政策、惯例、监督、工资、同事关系、工作条件等,这些因素不能直接起激励员工的作用,但能防止他们产生不满情绪。

激励因素包括成绩、上级赏识、工作本身、责任、进步等,这些因素能够产生使员工满意的积极效果。

3、X-Y理论。麦克雷戈(美国心理学家,1906-1964)从人性假设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激励和管理问题。X理论是传统的“胡萝卜加大棒”式的思维方式,而Y理论遵循的是人希望且需要工作的基本理念。在管理上给员工更多的支持和帮助;结合工作本身的内在激励,让员工承担更多挑战性工作,担负更多的责任;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让员工参与管理、分享权力。

4、期望理论。弗鲁姆(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1919- )提出期望理论。激励效果取决于个人努力和个人绩效、个人绩效与组织奖励、组织奖励与个人目标这三种关系。

行为科学理论实现了管理重心的转变,由对“事”和“物”的管理转变到对“人”及其行为的管理,同时管理方法也由监督管理转变到人性化管理。形成一系列管理理念,如人本管理、参与管理以及自我管理等。

四、权变领导理论主

研究与领导行为有关的情境因素对领导效力的潜在影响。该理论认为,领导模式的有效性会受到领导行为发生时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情境中,不同的领导行为有不同的效果。(一)费德勒(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1912- )模型,任何形式的领导方式都可能有效,其有效性完全取决于领导方式与环境是否适应。

1、确定个体助于那种领导风格。一种是关系取向型,即以人为导向;另一种是任务取向型,即以工作为导向。

2、确定情境。变量有三个:领导者-成员关系,任务结构,职位权力。研究发现,任务取向型的领导在非常有利的情境和非常不利的情境下工作更有效,而关系取向型的领导则在中等有利的情境下干的更好。

3、使领导者与情境匹配。更换领导适应环境。

(二)情境领导理论。同样赞同领导风格分类。

对于不同成熟类型的员工应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以求得最佳绩效。随着被领导者成熟度的提高,领导者的工作行为和支持行为都相应减少,既不用过多知道,也不必太注重关系。领导风格必须与下属成熟过程相匹配。

五、战略管理思想

(一)经典的战略思想

战略管理思想是根据组织的特点和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用长远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管理的一种思想。它试图通过清晰描述组织发展的未来蓝图和竞争路径,来指导组织决策和运营;试图使战略成为管理者整合内部资源、利用市场机会、规避外部风险,谋求组织壮大和长寿的利器。

伊戈尔·安索夫(美国战略管理专家,1918-2002)认为战略行为是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其重大贡献在于提出了成功战略的范式、评价环境的PEST分析框架、进行战略规划决策的理想模型以及安索夫矩阵等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工具。

阿尔弗雷德·钱德勒(美国管理史学家,1918- )指出,公司的战略决定组织的结构,企业应该先制定最佳的战略,然后再选择与战略搭配最合适的组织结构。

还有来两人:布鲁斯·亨德森(美国战略管理专家,1915-1992),迈克尔·波特(美国战略管理专家,1947- )

(二)战略管理思想的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理论的重点开始有传统的经营宗旨制定转向愿景驱动管理,有适应环境变化为主的竞争定位理论转向创造未来为主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新的趋势:战略管理手段的复杂化——各种技术手段如数学分析模型、统计调查、电子通讯设备等;战略管理内容的拓展;战略管理过程的弹性化;战略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六、全面质量管理

20世纪60年代,通用电器公司的阿德曼·费根堡姆提出,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研究质量、维持质量、提高质量合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

(一)特点:

1、全过程质量管理。

2、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

3、全面的质量。除产品质量外,包括过程的质量、体系的质量。

4、全面的管理方法。应用组织行为学、领导理论、激励理论等经典管理理论,也包括采取信息技术、统计技术等管理手段。

(二)核心原则

1、以客户为中心。

2、持续改进。

3、全员参与。

(三)组织保障

1、质量管理委员会。

2、综合性的质量管理部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