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与中国沪深300指数

宏观经济与中国沪深300指数
宏观经济与中国沪深300指数

宏观经济与中国沪深300指数(原创)

楼主卢孙博2011-04-25 14:52

1 宏观经济因素(GDP)

整体来说,中国宏观经济在一季度运行良好,GDP增速放缓趋势低于市场预期,有助于股票市场的估值支持,但是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

这使得金融市场存在较多的看空压力。

一季度经济增长好于预期。一季度GDP同比增长9.7%,增速比第四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高于市场普遍趋于的9.2%的增长率。季度环比

年华增长率为8.7%,由于这是中国统计局首次公布季度环比数据,因而

市场大多数券商认为,这因为数据统计、校正的口径和方法的问题,使得

环比增长率略显得偏低。

图1 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中国经济正处于调整回升阶段。

二、三季度经济增长可能放缓。受中国政府十二五规划的影响,中国

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中国经济动力正从外需拉动型转为内需拉动

型,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从外需导向型转为内生增长型,中国产业正从抵

消粗放型增长模式转为高效集约型增长模式。因而改革带来的阵痛将在某

种程度上影响中国宏观经济数据,这是为什么市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将2011年放缓的重要原因。然而,一季度的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受上一年经济增长惯性影响,仍处于一种高速增长态势。而国家经济调控的影响将逐渐在随后季度体现出来,因而二季度、三季度中国经济可能会小幅放缓。

GDP构成因素结构分析。根据已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投资增长超预期,而消费方面增速放缓,进出口方面增长超预期。就投资方面而言,由于房地产的调控仍在继续,信贷资金仍会受到较为强大的政府力量控制,因而,很难再出现一季度的高速增长,因而二、三季度可能会出现大为放缓的态势,从而使得投资因素呈现放缓趋势。就消费方面而言,随着十一五期间家电下乡政策与汽车消费优惠政策的结束,中国消费需求可能出现全年放缓态势。就进出口因素而言,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出现贸易逆差现象。受到人民币升值压力与国际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我预计中国全年贸易顺差将会叫2010年度出现大幅的下降。

因而,整体而言,中国社会总需求将有所回落,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放缓,而中国经济发展将会变得更为稳健。

2 经济周期因素

由图1.1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增长,1992年至1 999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呈现逐步放缓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为了进一步实现市场经济,实现中国经济的软着陆以及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而2000年至2007年中期,受世界经济繁荣因素、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千年后的进一步开放的影响,再加之先前的经济改革使得中国市场微观经济主体活力进一步释放,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中国经济增长呈现高速增长状态。2007年中期至2009年,受到中国经济过热使得国内通货膨胀压力骤增,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收紧,再加之政策的时滞性使得中国宏观经济收紧政策与国际金融危机趋于同步,这样使得中国经济增速出现大幅度回落。2009年至今,由于中国政府实行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国经济增速全面回升,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过热的经济发展使得国内社会矛盾凸显,通货膨胀率回到2007年水平,这使得中国经济增速能否持续蒙上一层阴影。

3 金融货币与经济政策因素

整体而言,中国正处于经济政策的拐点与矛盾凸显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货币供给仍然稳健增长,一季度M2同比增长较为稳定,而M1则出现环比小幅下降。

正如前所述,中国经济由零八年的骤然降温到2010年的骤然过热,中国经济呈现出了一种大幅度波动,这也使得中国经济政策的时滞因素带

来负面影响得到放大。

由于2009至2010年上半年的货币宽松政策以及实现积极的财政政策,使得中国通货膨胀受到货币泛滥以及需求拉动的因素而走高,再加之

世界经济复苏以及美国货币宽松化使得国际原材料价格出现大幅上扬,中

国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随之增加。此外,随着现在货币政策的收紧,利

率上调,这使得国际热钱涌入中国金融市场,这又使得中国输入性通胀压

力开始显现。如何进行有效的调控中国的通货膨胀,成为中国政府如今最

为关键的政策制定着眼点,因而接下来分析思路将集中于在通货膨胀率变

化而使得政府政策行为分析,以便于预测相应的中国股票与金融衍生品市

场的反应。

表2 2010年一季度新增信贷数据

月份当月(亿元) 同比增长环比增长累计(亿元) 累计增长2011年03月6,794 33.03% 26.85% 22,550 -13.30% 2011年02月5,356 -23.50% -48.50% 15,756 -24.62% 2011年01月10,400 -25.18% 116.35% 10,400 -25.18%

表3 2010年一季度货币数据

由表二和表三,我们可以看到广义货币量并同比保持稳定,环比增量小于通货膨胀率,而狭义货币供给量环比呈现波动趋势,与一月份相比,

增量并不显著。信贷规模得到有效控制,粗略估算可知道,季度同比信贷

规模增长率为负值。上述数据表明,中国政府的货币紧缩政策已经在中间

变量——信贷规模、广义货币供给量等指标上开始显现,很快将传导到实体经济上,而使得通货膨胀率得到有效控制。

因此,大多数市场参与者预计中国的通货膨胀率——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在三月份见顶,随后的二季度将逐月下滑。因而,我们有理

由认为中国的通胀压力将会随着货币政策的开始发挥作用而逐渐释放,而当通货膨胀管理居于次要地位时,中国政府从紧的货币政策将会因为宏观经济其他目标(比如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而趋于放松,股票市场高悬的货币流动性压力将得到好转,而传导期货市场上,则是一轮新的做多行情。

当我们兼顾其他金融货币因素,比如汇率问题时,我们会发现中国

政府将扮演着一种相当矛盾的角色。正如前所述,要控制中国市场上的通货膨胀问题,关键在于管理人民币的流动性,即有效回收曾经为经济增长而放出去的过剩的货币,而回收的手段即是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比如提高准备金率、发行央行债券、控制信贷规模、提高官方基准利率等方法。其中,最强力、有效与直接的货币政策既是提高利率(利率是影响实体经济的重要经济变量,使用其他货币政策的目标便是为了提高利率)。当一国处于一个封闭的经济环境中,提高利率自然没有多大问题,但是在一个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则陷入克格鲁曼三角困境。而在中国这样一个资本项目存在管制的国家,这样的困境体现也尤为明显,比如央行提高利率,使得国际热钱为了利差而流入,人们币的需求增加,将面临强大升值压力。央行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而在外汇市场上投放人民币,外汇占款增加,货币供给增加,进而进一步引发通胀压力,这使得中国政府的紧缩政策在热钱流入的情况得到抵消,而且增加了人民币本就相当大的升值压力。因而,央行为了稳定本就压力巨大的汇率体系,很难在短期内进一步实行提高利率这样的强有力的货币政策,市场对于货币紧缩的预期将会使得有效降低,中长期货币流动性将趋于宽松,有利于引发做多行情。

不过,短期而言,金融市场的货币流动性随着央行的加息与提高存

款准备金率而大幅降低,市场上并没有因为高通胀率而出现一种资金宽裕的迹象,或者说人们预期市场流动性会进一步降低而不愿意把钱投入金融市场中。因而,短期行情很有可能是一波小的做空行情。

2.4 国际突发事件因素

最近主要的国际突发事件有日本大地震与核泄漏事件、美国的主权信用债券评级下调以及中东局势恶化。因而,我将如上三个方面分析上述事件对于中国金融现货市场的冲击加以分析。

日本大地震对于一衣带水的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既是一个机遇也是

一个挑战,不过这涉及到产业发展以及产品技术替代与创新等各方面因素,因而本文便不对实体经济的长期影响进行分析了,而着重于短期因素影响,尤其是对国际与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日本地震一个显著影响便是对于中国大陆的进口需求的降低,这将对于中国外贸加工产业的发展将是一个严

峻的挑战,不过日本灾后重建工作将会给工程机械与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带来机遇,也将有效促进中国制造业高端化以填补由于日本制造业受损而产生的市场空白。其次,日本地震引起了国际对于大宗商品的需要预期下降,这将有助于平抑由于全球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引起的中国成本推动型通胀。整体而言,日本地震短期可能有利于中国相关宏观目标的实现,但长期影响将视日本核泄漏事件的处理结果以及日本经济恢复进程的影响。

美国与欧洲的主权信用债券评价下降,将使得美元价格会随着下降,而中国持有一万多亿的美元债券将会出现严重风险,不利于中国的外汇储备安全。而美元进一步贬值,将会引发国际新一轮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而使得输入性通胀进一步加剧。

中东局势恶化,尤其是利比亚内战陷入僵持,将严重的影响到原油供给,很有可能进一步推高已经处于历史高位的原油价格。根据有关经济能源学家的预测,若原油价格突破120美元每桶,中国GDP的增速将会下降到百分之六或七。而且,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与原油价格存在趋同现象,随着原油价格的攀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将随着上涨,这将大大地加剧中国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因而,如果中东局势进一步恶化,将很有可能引发中国式的滞胀,使得实体经济受到巨大冲击,虚拟经济出现重大的系统性风险。

综上所述,最近一系列国际事件都短期利空于中国A股市场,因而,在短期,做空沪深300股指期货的力量将会增加。

5 分析结语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分析,我认为,可以从中长期做多股指期货而在短期做空股指期货。

而进一步根据历史数据与A股市场估值分析,并参照众多券商的二季度预测,我认为沪深300股指将在3200至3600间震荡徘徊,但近期做空获利概率较大,可以适当持有短线空仓,而进入五月份后,可以逐步建立多头仓位,股指上涨概率渐增。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极为严峻的各类自然灾害等挑战,虽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基本稳定,但汇率不断升级、通胀压力不期而至、外部需求持续变化、资本流动大幅波动,宏观经济形势未可乐观,就如温总理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如果说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那么2010年是中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不过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使得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9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四季度增长9.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1.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0年前GDP为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3%,比上年同期增幅加快1.2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国内消费支出情况,对判断国民经济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表明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情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表明经济景气趋缓或不佳。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4554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3689亿元,同比增长1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865亿元,增长16.1%。2010年自8月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连续五个月保持在18%以上,国内市场销售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进出口额 2010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同比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相抵,顺差183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4%。从月度同比增幅来看,2010年12月进出口受2009年高基数影响,增速正常回落,国内生产的放缓也是导致本月进出口增幅回落的重要原因。

魏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魏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10月9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魏杰,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为第二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营管理培训班(EMT)60名学员精彩解读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魏杰教授的核心观点:1.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 2.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抓好六个方面重点工作:抑制资产泡沫;稳住外汇;稳住债务;治理金融秩序;调整货币政策;稳住实体经济。 3.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整经济结构;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调整开放战略;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下根据魏杰教授的讲课整理: 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一、防范金融风险(一)抑制资产泡沫什么是资产泡沫?就是资产价格涨得太快太高。资产泡沫主要集中在股市和房市。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股票不太可能,主要基于三点判断:一是证监会目前主要职能是加强监管;二是证券部门对

场外资金配置极度关注;三是IPO速度快规模大。预期未来五年内,股市将呈现慢牛态势。目前来看,资产泡沫主要在房市。房市是否存在泡沫,重点关注住房供给与刚性需求的关系。房产具有两种属性,即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日本在1985年就是因为住房供给大大超过刚性需求,加上美国的剪羊毛,从而导致房市泡沫破裂,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走出泥潭。房产超过刚性需求后,一旦没有居住功能,也就没有了投机功能与投资功能。抑制房市泡沫的对策就是:中短期对策与长效机制相结合。中短期对策主要是两个立足点:一是严格约束投机和投资性需求。采取严格的限购政策;二是约束开发商的行为。今年以来两个手段很见效,一个是控制融资通道;另一个就是让面粉超过面包价格(地价高于房价)。长效机制,主要包括租售同权、共有产权、调整空间布局等手段。关于调整空间布局,是前段时间的热点问题。突然冒了一个雄安新区,有的人很吃惊,我说不用吃惊。我们几年前就在讨论调整空间布局。北京三大体系已经逐渐进入负面层面所以有必要调整,调整方向,把北京非首都功能剥离出去,找一个地方来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哪里承载啊?这个地点选择很重要,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公布的是雄安新区,承载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什么叫非首都功能呢?首都功能就是四件事,第一个就是政治中心,第二个国际交往中心,第三个文化中心,第四个科学创新中心。这四项最后

沪深300股指期货的合约内容和特点

沪深300股指期货的合约内容和特点 合约月份 股指期货合约都有到期日,到期日也即最后交易日,在到期日收市时尚未被平仓的持仓头寸就要进行现金交割,合约月份就是指股指期货合约到期交割时所在的月份。沪深 300(2610.898,15.46,0.60%)股指期货合约的最后交易日为合约到期月份的第三个周五(遇法定假日顺延),交割日期与最后交易日相同。这里提醒投资者注意两点:第一,最后交易日是合约到期月份的第三个周五,不是月末。第二,投资者在最后交易日前要根据持仓目的,选择是提前平仓还是持有到期交割,切不可像有些投资者买股票长期投资那样买后不管。沪深300股指期货的合约月份有四个,即当月、下月及随后的两个季月,季月指3月、6月、9月、12月。也就是说,同时有四个合约在交易。比如,在2010年3月2日的沪深300股指期货仿真交易中,就同时有IF1003、IF1004、IF1006、IF1009四个合约在交易,其中:IF1003为当月合约,IF1004为下月合约,IF1006和IF1009为随后的两个季月合约。以IF1006为例,IF为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的交易代码,10指2010年,06指到期交割月份为6月份。其余依此类推。 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的每日价格最大波动限制为上一交易日结算价的±10%。最后交易日及季月合约上市首日的限制幅度为±20%。这里有两点要提醒投资者注意:第一,每日价格的最大波动限制幅度不是固定不变的,交易所有权根据市场风险状况进行调整;第二,计算价格最大波动限制的基准是上一交易日的结算价,不是收盘价。这是因为,沪深300股指期货采用当日无负债结算制度,在该制度下,计算投资者当日盈亏以及交易保证金的依据是结算价,而非收盘价。 保证金

中国宏观经济现状分析及未来趋向

中国宏观经济现状分析及未来趋向 ◆任达轩 2009年,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各国纷纷推出了超常规的经济刺激计划,而中国的经济刺激方案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更是值得关注。从加大投资,到刺激消费;从两年新增投资4万亿,到全年新增信贷近10万亿;从减税降费、贴现降息,到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一系列刺激方案使中国经济以顽强的“V”形反转。在中国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后,我们迎来了2010这个承上启下之年,这是年轻共和国的下一个航程、又一个甲子的开启。2010年无论对于实现经济全面复苏,还是谋求发展方式转变而言,都是关键之年。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当今的全球及中国经济形势?中国的经济又该走向何方?为此,我们将从全球经济及中国经济现状、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短期隐忧、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长期问题和中国宏观经济的未来展望4个部分进行分析,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一、全球经济及中国经济现状 全球经济在经历了2009年第一季度大幅下滑、第二季度降速放缓之后,复苏势头在第三季度开始显现。第三季度,美国经济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环比负增长的局面,GDP增长率达2.8%;日本经济也结束了连续4个季度的负增长,二、三季度分别增长0.7%和1.2%;欧元区经济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的负增长,三季度增长0.4%。中国经济在2009年则演绎了奇迹。从经济增长率上看,如图1所示,中国经济从2009年一季度跌入谷底(GDP增长率仅为6.1%),再到三季度GDP增长率达到8.9%,划出了一个漂亮的“V”形轨迹。更为可贵的是2009年中国经济的增长是一种均衡的增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全面复苏。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看,如图2所示,2009年11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17,924亿元,同比增长32.10%,环比增长2.23%,自年初累计额为168,634亿元。从企业景气及企业家信心指数看,如表1所示,2009年第三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24.4,同比增长24.40%,环比增长8.50%。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0.1,同比增长20.10%,环比增长9.90%。由此可知,世界经济已经走出了经济衰退的低谷,而中国经济已率先在全球经济中实现复苏。 图12008年第1季度至2009年第3季度中国GDP增长率的变动情况 图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动情况 部分学者认为,世界经济已经进入持续上升的轨道,而中国经济无论是从实体经济指标如钢铁、发电、汽车销量等,还是从楼市、股市等资本市场经济指标,或更具有全局意义的GDP等指标看,经济复苏的基础都已经巩固。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复苏之快超出预期,目前经济正处于从局部恢复到全面恢复时期,全年经济很可能在今年呈现“V”型复苏。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认为,无论是从生产还是需求看,2009年经济都处于回升的态势,经济增长进入了新一轮的上升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研究员认为,中国经济正经历“V”型复苏,并不会出现一些人所担心的“W”型波动。2009年中国经济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为什么中国不爆发经济危机? 中国是个怪异的国家。很多海外的学者用西方经济学的眼光来看中国,觉得很不可思议。中国用透支的方式维持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什么积累了20多 年仍然没有爆发恶性的通货膨胀进而演化成一场深重的经济危机的呢? 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心研究,终于得出了中国为什么不会爆发经济危机的原因。 下面我将通过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统计数据来详细讲解(所有数据都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让我们先来分析中国GDP的构成。以2003年中国GDP统计数据来看,当年中国GDP总值为117251.9亿元。从产出均衡来计算,GDP应等于投资+消费+政府支出(不包括政府转移性支出与政府债务和利息支出)+对外贸易顺差+库存投资。后两项份额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如当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为人民币2092亿元)。当年中国全社会投资总额为55566.6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5842.0亿元,政府支出为13751亿元。分别占GDP 比例为47.4%、39.1%、11.8%。而同年美国的GDP构成则投资18%,消费68%,政府支出15%。可见,中国是一个主要依靠投资带动的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其 模式与之前亚洲四小龙主要是泰国、韩国等增长模式如出一辙。是典型的亚洲增长模式。 但是,与其他亚洲经济体不同的是,中国的投资来源主要是透支国内储蓄,而泰国、韩国当年的投资来源主要是对外负债。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也是中国能够避免东南亚危机那种模式的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将在下文仔细讲述。 其实GDP的结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中国GDP主体的投资的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 2010 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快速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增强。 ● 2011 年,我国经济将由回升转入增长与通胀并行阶段,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济殊途同归于“滞胀”;“三驾马车”均有放缓,经济景气小幅回落;通胀压力上升,价格调节面临“二难选择”。 ● 2011 年,我国经济将由政策刺激下的较快增长转为结构调整中的稳定增长阶段,全年 GDP 增长呈现“前低后高”走势,与 2010 年正好相反,增长 9.5%左右,比 2010 年回落 0.5 个百分点,CPI 增长在 4%左右,高于 2010年 0.7个百分点。 ● 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重在“调结构”和“控物价”;财政政策重在“调结构”“稳增长”;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更加注重对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运用,货币信贷回归常态。2010年,中国经济延续了2009 年以来的回升向好态势,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恢复性较快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明显增强。由于发达经济体复苏进程艰难曲折、新兴经济体增长动力减弱,2011 年世界经济形势谨慎乐观。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外需乏力、货币政策收紧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下,预计 2011 年我国 GDP 增长9.5%左右,比 2010年回落约 0.5个百分点;CPI 上涨 4%左右,高于2010 年 0.7个

百分点左右。在经济减速、通胀增压的大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转向积极稳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注重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社会和谐;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更加强调审慎灵活,把稳定物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持信贷规模适度增长,加强利率和汇率调节。 一、2010年我国经济运行“前高后低”,协调性显著增强 2010 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快速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增强。 1.受政策效应衰减和基数两大因素的影响,GDP增长“前高后低”在外部环境改善、政策刺激和低基数等因素的影响下,2010 年我国经济延续了2009年以来的回升向好态势。前三季度,GDP 增长 10.6%,比上年同期加快了 2.5 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长 4.0%,与去年同期持平;第二产业增长 12.6%,比上年同期加快 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 9.5%,比去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但分季度看,经济增长则呈逐季放缓态势。第一、二、三季度 GDP 分别增长 11.9%、10.3%和 9.6%,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长还将有所放缓。今年季度之间经济增长逐季放缓,前高后低,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基数不断抬高。去年全年经济运行呈现“前低后高”,对今年经济走势的影响明显。二是政策主动调控。今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两次房地产“新政”、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和加大节能减排等政策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尽管 2010 年前 11个月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

沪深300指数收盘历史数据(2010年4月16日-2014年.

2012-8-312204.87 2012-8-302211.37

2012-8-292214.81 2012-8-282238.41 2012-8-272228.20 2012-8-242275.68 2012-8-232302.20 2012-8-222295.59 2012-8-212313.70 2012-8-202301.79 2012-8-172313.48 2012-8-162319.67 2012-8-152331.61 2012-8-142357.02 2012-8-132351.93 2012-8-102399.89 2012-8-92411.65 2012-8-82389.37 2012-8-72388.32 2012-8-62385.30 2012-8-32353.74 2012-8-22334.88 2012-8-12358.65 2012-7-312332.92 2012-7-302335.79 2012-7-272349.11 2012-7-262347.49 2012-7-252360.08 2012-7-242375.99 2012-7-232365.43 2012-7-202398.16 2012-7-192424.62 2012-7-182414.87 2012-7-172414.20 2012-7-162399.73 2012-7-132450.63 2012-7-122449.18 2012-7-112425.57 2012-7-102406.71 2012-7-92416.04 2012-7-62472.61 2012-7-52430.37 2012-7-42464.92 2012-7-32468.72 2012-7-22465.24 2012-6-292461.64 2012-6-282426.91 2012-6-272447.20 2012-6-262454.72 2012-6-252456.88 2012-6-212512.19 2012-6-202552.61 2012-6-192558.62 2012-6-182581.21 2012-6-152568.05 2012-6-142560.42 2012-6-132580.64 2012-6-122540.18 2012-6-112558.26 2012-6-82524.33 2012-6-72542.18 2012-6-62557.40 2012-6-52558.84 2012-6-42559.03 2012-6-12633.00 2012-5-312632.04 2012-5-302642.26 2012-5-292650.85 2012-5-282614.69 2012-5-252573.10 2012-5-242595.26 2012-5-232616.87 2012-5-222627.52 2012-5-212587.23 2012-5-182573.98 2012-5-172613.94 2012-5-162574.65 2012-5-152617.37 2012-5-142615.53 2012-5-112636.92 2012-5-102657.21 2012-5-92657.51 2012-5-82709.12 2012-5-72717.78 2012-5-42715.88 2012-5-32691.52 2012-5-22683.49 2012-4-272626.16 2012-4-262631.49 2012-4-252625.99 2012-4-242604.87 2012-4-232606.04 2012-4-202626.84 2012-4-192596.06 2012-4-182599.91 2012-4-172541.88 2012-4-162574.04 2012-4-132580.45 2012-4-122570.44 2012-4-112520.04 2012-4-102519.79 2012-4-92495.15 2012-4-62519.83 2012-4-52512.83 2012-3-302454.90 2012-3-292443.12 2012-3-282474.90 2012-3-272547.14 2012-3-262555.44 2012-3-232552.94 2012-3-222583.75 2012-3-212587.79 2012-3-202584.45 2012-3-192630.01 2012-3-162623.52 2012-3-152585.55 2012-3-142605.11 2012-3-132681.07 2012-3-122654.40 2012-3-92664.30 2012-3-82635.79 2012-3-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1上半年,中国的经济形势依然具有典型的“两面性”特征。短期内经济增长出现小幅波动,但整体来看经济运行将进一步趋于平稳。从上半年的主要指标数据看,尽管部分经济指标有所回落,但当前中国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继续由前期政策刺激的偏快增长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首先主要的经济指标还是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其中,一季度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700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02178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86581亿元。可以说,国家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使我国经济在面临欧洲债务危机、世界经济增长不断放缓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取得了不错成绩,但宏观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 一、上半年国内经济形势:经济增速在宏观调控下平稳回落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1年上半年GDP为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与去年同期相比降低1.5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在宏观调控下平稳回落,但仍保持较快增长。 经济放缓是三个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一是宏观调控影响。自去年以来央行已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加息,M2增速从去年底的19.7%至今年6月末的15.9%,紧缩政策导致经济增速放缓。二是要素供给冲击。二季度以来,不少省份出现“电荒”,有关测算表明,仅用电缺口就将拉低工业增加值3.6个百分点。三是企业去库存化。从去年底到今年一季度,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带动下,企业库存增加很快,远超往年同期,而新订单增加不明显。由于库存增加超过需求,且二季度开始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回落,企业开始去库存。 二、上半年国内物价走势:价格全面上涨,通胀形势不容乐观 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变动的综合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与货币供应量等其他指标数据相结合,能够更准确的判断通货膨胀或紧缩状况。 PPI主要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况,与CPI一样,是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PPI对CPI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

宏观经济数据有哪些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某一国在一定时期其境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值。反映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形势的好坏,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被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视为“最富有综合性的经济动态指标”。主要由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额四部分组成。数据稳定增长,表明经济蓬勃发展,国民收入增加,有利于美圆汇率;反之,则利淡。一般情况下,如果GDP连续两个季度下降,则被视为衰退。此数据每季度由美国商务部进行统计,分为初值、修正值、终值。一般在每季度末的某日北京时间21:30公布前一个季度的终值。 工业生产(INDUSTRIAL PRODUCTION): 某国工业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全部工业产品的总价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很大比重。由于工业部门雇佣了大量工人,其变动对整个国民经济有着重大影响,与汇率呈正相关。尤其以制造业为代表。此数据由美联储统计并在每月15日左右晚间21:15或22;15发布。 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 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数据上升说明经济发展受阻,反之则看好。对于大多数西方国家来说,失业率在4%左右为正常水平,但如果超过9%,则说明经济处于衰退。此数据由美国劳工部编制,每月第一个周五21:30公布。 贸易赤字(TRADE DIFICIT): 国际间的贸易是构成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当一国出口大于进口时称为贸易顺差;反之,称逆差。美国的贸易数据一直处于逆差状态,重点是在赤字的扩大或缩小。赤字扩大不利于美圆,反之则有利。此数据由美国商务部编制,每月中、下旬某日晚间21:30公布前一个月数字。 经常项目收支: 经常帐为一国收支表上的主要项目,内容记载一国与外国包括因为商品/劳务进出口、投资所得、其他商品与劳务所得以及片面转移等因素所产生的资金流出与流入的状况。如果为正数,为顺差,有利本国货币;反之,则不利于本国货币。此数据由美国商务部编制,每月中旬某日21:30公布。 资本帐收支: 主要描述一国的长、短期资本流动情况,包括长期资本、非流动性短期私人资本、特别提款权、误差与遗漏,以及流动性短期私人资本等项目。资本项目在金融日益国际化、自由化的今天,影响不亚于经常帐项目,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影响越大。其对汇率的影响的观察方法与经常帐基本相同。 利率(INTRESTRATE): 利率是借出资金的回报或使用资金的代价。一国利率的高低对货币汇率有着直接影响。高利率的货币由于回报率较高,则需求上升,汇率升值;反之,则贬值。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由美联储的会议来决定。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2004 年1 季度) 出版日期:2004 年05 月编写说明 2004 年1 季度,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 零售额、进出口等均呈现较快增长,经济景气依然处于扩张周期的上升阶段。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突现出来,突出表现在投资过快增长,投资品价格高增长向消费品价格传导进程加快,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当前形势下,宏观趋势的把握上不应再拘于经济是否“过热”的讨论,而应想办法坚决抑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宏观政策趋向上要从扩大内需转向调节经济平稳运行的方向上来,但同时,应当注意政策实施的力度和时机,防止政策力度过大过猛。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II 目录 Ⅰ 2004年1季度宏观经济形势 (1)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工业生产继续高增长 (1) (二)固定资产投资超高速增长 (2) (三)消费需求增长稳健 (3) (四)市场物价继续上涨 (4) (五)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利用外资保持较高水平 (5) (六)货币信贷增势未减 (5) (七)经济运行效益比较好,居民收入增长加快 (6) 二、一季度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 (一)投资增长过快,盲目投资和能力扩张势头加剧 (7) (二)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加剧 (8) (三)通胀压力加大 (8)

(四)信贷调控难度加大 (9) Ⅱ 2004年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9) 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高位回落 (9) (一)制约投资增长的因素 (9) (二)促进投资继续高增长的因素 (10) 二、诸多因素将遏制物价上涨 (11) (一)农副产品价格将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 (11) (二)各项控制物价上涨的行政手段将发挥一定作用 (11) (三)严控投资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助于投资品价格回落 (11) (四)投资热、消费稳,不会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12) (五)我国经济买方市场特征鲜明,不会出现需求推动型的价格轮番上涨12 三、2004年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13)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III Ⅲ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14) 一、扩张性政策应进一步向中性政策过渡 (14) 二、财政政策应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 (14) 三、实行差别化的货币信贷政策,优化信贷结构 (14) 四、统一认识,端正行为,坚决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15) 图表目录 图表1 2003年与2004年各产业投资增长情况比较 (3) 图表2 2003-2004年投资资金来源结构变化 (3) 图表3 2003-2004年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 (3) 图表4 2003-2004年生产和消费物价月涨幅一览表 (4) 图表5 2004年1季度宏观经济运行主要指标与上半年预测 (13) 本报告图表如未标明资料来源,均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1 Ⅰ 2004 年1 季度宏观经济形势

震撼雄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深度分析(强烈推荐)

震撼雄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深度分析(强烈推荐) 10月9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经济学家魏杰教授,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为第二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 营管理培训班(EMT)60名学员精彩解读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魏杰教授的核心观点: 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抓好六个方面重点工作:抑制资产泡沫;稳住外汇;稳住债务;治理金融秩序;调整货币政策;稳住实体经济。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整经济结构;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调整开放战略;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以下根据魏杰教授的讲课整理: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 一、防范金融风险(一)抑制资产泡沫 什么是资产泡沫?就是资产价格涨得太快太高。资产泡

沫主要集中在股市和房市。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股票不太可能,主要基于三点判断:一是证监会目前主要职能是加强监管;二是证券部门对场外资金配置极度关注; 三是IPO速度快规模大。 预期未来五年内,股市将呈现慢牛态势。目前来看,资产泡沫主要在房市。房市是否存在泡沫,重点关注住房供给与刚性需求的关系。房产具有两种属性,即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日本在1985年就是因为住房供给大大超过刚性需求,加上美国的剪羊毛,从而导致房市泡沫破裂,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走出泥潭。房产超过刚性需求后,一旦没有居住功能,也就没有了投机功能与投资功能。 抑制房市泡沫的对策就是:中短期对策与长效机制相结合。中短期对策主要是两个立足点:一是严格约束投机和投资性需求。采取严格的限购政策;二是约束开发商的行为。今年以来两个手段很见效,一个是控制融资通道;另一个就是让面粉超过面包价格(地价高于房价)。长效机制,主要包括租售同权、共有产权、调整空间布局等手段。 关于调整空间布局,是前段时间的热点问题。突然冒了一个雄安新区,有的人很吃惊,我说不用吃惊。我们几年前就在讨论调整空间布局。北京三大体系已经逐渐进入负面层面所以有必要调整,调整方向,把北京非首都功能剥离出去,找一个地方来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哪里承载啊?这个地

股指期货基础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股指期货基础知识测试试题(A 卷) (共30 道题,答对24 题为合格。测试时间为30 分钟。)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10 道小题,对的打“√”,错的打“X”,请将正确答案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1.沪深300 股指期货合约价值为沪深300 指数点乘以合约乘数。() 2.IF1005 合约表示的是2010 年5 月到期的沪深300 股指期货合约。() 3.沪深300 股指期货实行T+1 交易制度。() 4.中金所可以根据市场风险状况调整沪深300 股指期货合约的交易保证金标准。() 5.客户参与股指期货交易在不同的会员处开户的,其交易编码中客户号不相同。() 6.股指期货合约的当日结算价是计算当日持仓盈亏的依据,沪深300 股指期货合约以该合约当天收盘价作为当日结算价。() 7.股指期货合约到期时,交易所将按照交割结算价将投资者持有的未平仓合约进行现金交割,投资者将无法继续持有到期合约。()

8.沪深300 股指期货合约的交易单位为“手”,期货交易以交易单位的整数倍进行。() 9.期货合约有到期日,不能无限期持有。() 10.投资者对期货交易结算报告的内容有异议的,应在期货经纪合同约定的时间内向期货公司提出,否则视为对交易结算结果的确认。()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 道小题,每题仅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1. 会员应当与客户约定,客户出现交易所规定的异常交易行为并经劝阻、制止无效的,会员可以采取以下何种措施()。 A、提高交易保证金 B、限制开仓 C、拒绝客户委托或终止经纪关系 D、以上均包括 2. 根据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要求,自然人投资者申请开立股指期货交易编码需要具有累计()以上的股指期货仿真交易成交记录,或者最近三年内具有10 笔以上的商品期货交易成交记录。 A、5 个交易日、10 笔

沪深300 指数基本面分析

沪深300指数基本面分析 沪深300作为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的交易标的,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与此同时,其良好的市场表现也使得以其为投资标的的指数基金业绩表现较为突出,那么作为一种强调交易性和投资性的指数,其成分股基本面上的特征是否满足投资性的要求呢?在这里,我们主要基于财务指标从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分红派息以及估值等角度对沪深300指数推出以来其基本面特征变化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一、沪深300成分股的盈利能力突出 盈利能力直接反映了指数的篮筹特征和长期回报能力,图1反映了前后四批沪深300成分股的税后利润及其市场占比以及主营收入市场占比的情况: 图1:沪深300成分股盈利能力分析(一) 数据来源:中证指数 图1显示,沪深300成分股主营收入市场占比基本稳定在70%左右,而其净利润市场占比更是维持在85%以上,且还呈现一定上升趋势。而从沪深300指数成分股的净利润分布来看,2006年底沪深300成分股占整个市场净利润的比重为92.2%。进一步,我们对其净利润占市场比进行了分析,如下图所示:

图2:2006年沪深300 成分股净利润市场贡献度 数据来源:中证指数 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沪深300指数成分股的净利润权重集中度较高,其总共300只成分股净利润合计占市场的比重为92.2%,但其中前5位就贡献了全市场43.56%的净利润,也占整个沪深300成分股净利润的一半,前40位成分股净利润的市场贡献度更是高达70%。 图3的单位指标统计同样显示了沪深300的篮筹长期回报特征,根据统计,沪深300指数成分股的加权EPS和ROE基本都在全市场水平的1.2倍以上。图3:沪深300成分股盈利能力分析(二) 数据来源:中证指数 以上的分析表明,沪深300成分股将市场上盈利能力最强的公司基本已经全部囊括,总体而言,其成分股的资产质量极佳,盈利能力较强,堪称整个市场

(新)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的交割结算价如何确定

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的交割结算价如何确定? 在国际市场上,股指期货的到期交割均采用现金交割方式,交割结算价确定方式主要有四种,分别是:最后交易日现货市场一段期间的平均价格;最后交易日现货市场收盘价;交割日现货市场特别开盘价;交割日现货开盘后一段时间成交量加权平均价。 为更加有效地防范市场操纵的风险,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结算细则》中,沪深300股指期货的交割结算价为最后交易日标的指数最后2小时的算术平均价。交易所有权根据市场情况对股指期货的交割结算价进行调整。 如何计算股指期货合约的当日盈亏? 期货合约以当日结算价作为计算当日盈亏的依据。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当日盈亏=∑[(卖出成交价-当日结算价)×卖出量×合约乘数]+∑[(当日结算价-买入成交价)×买入量×合约乘数]+(上一交易日结算价-当日结算价)×(上一交易日卖出持仓量-上一交易日买入持仓量)×合约乘数 当日盈亏在当日结算时进行划转,盈利划入结算准备金,亏损从结算准备金中划出。 举例说明。某投资者在上一交易日持有某股指期货合约10手多头持仓,上一交易日的结算价为1500点。当日该投资者以1505点的成交价买入该合约8手多头持仓,又以1510点的成交价卖出平仓5手,当日结算价为1515点,则当日盈亏具体计算如下: 当日盈亏=[(1510-1515)×5]+[(1515-1505)×8]+(1500-1515)×(0-10)=205点 如果该合约的合约乘数为300元/点,则该投资者的当日盈亏为205点×300元/点=61500元。

1、交易时间与股票市场一致 股指期货交易时间和股票现货市场交易时间是不一致的。 目前沪深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9:30-11:30,13:00-15:00(节假日除外)。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沪深300指数期货合约》(征求意见稿)中,将沪深300(3380.915,-24.23,-0.71%)指数期货的交易时间设计得比证券交易时间稍长些,为9:15-11:30,13:00-15:15(最后交易日除外)。 早开盘迟收盘的交易时间安排,便于期货市场更充分地反映股票市场信息,方便投资者根据股票资产及价格情况进行投资策略的调整,也便于套期保值业务的开展。 因此,投资者要注意,股指期货交易时间与股票现货市场不一致。股票现货交易收盘后,股指期货的投资者仍然要盯盘,继续关注股指期货市场的情况,了解自己的持仓和价格变动。 2、满仓操作能挣大钱 由于股指期货交易采用保证金交易,具有放大效应,有些投资者误认为满仓操作可以赚大钱。 殊不知,若投资者在市场上能开多少仓就开多少仓,不留余地,那么当行情反向变动,导致可用资金出现负数时,保证金杠杆效应同样使得亏损也放大了。特别在行情剧烈波动时,投资者可能在盘中就会出现很大的亏损,造成保证金不足,而被要求追加保证金或被强行平仓;另外,由于股指期货交易实行当日无负债结算制度,如果当日结算后,投资者可用资金是负数,且不能在规定时间内补足,那么在第二天上午将会被部分强行平仓或者全部强行平仓,影响到第二天的持仓盈利情况,甚至可能使投资者无法继续开新仓参与交易。 因此,股指期货交易必须坚持风险控制为先,不宜盲目乐观,要强化风险控制意识,做到合理控制仓位。一般来说,股指期货投资忌满仓操作,应做到游刃有余。 3、捂着总有一天能解套

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

主题一:GDP增速下降是新常态,但短期因素改善,增长质量提高 综合长期趋势和短期因素,虽然在2015年我国潜在经济增长水平会继续下行,但周期性因素会有改善。两相抵消,2015年全年GDP增速相较2014年可能略有下降。美国已经退出量化宽松,2015年四季度很有可能开始加息,美元会保持强势,而人民币(6.2117, -0.0023, -0.04%)对美元大幅走弱的概率极小,因此2015年强势人民币会影响我国出口。但另一方面,强势美元伴随着国际上能源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因我国是能源和大宗商品进口的世界第一大国,我国经济从整体上来讲必然受益,表现在国家的经常账户盈余增加、企业因成本降低而利润空间扩大、居民因在能源上面节省支出从而增加在其他方面的消费。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一些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方面,我们认为2015年实际的投资增速或能有一定反弹。最后在房地产市场方面,经历了2014年的较大幅度调整,基数已经降低,而过去几个月的放松限购、放松限贷和降息等措施会在2015年发酵。另外户籍和土地改革有望在2015年得到实质性的推进,有助于增加对大中型城市住房的需求。 主题二:低通胀引致货币政策框架调整和无风险利率下行 由于强势美元,对我国未来几个季度的出口将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因此2015年人民币升值空间极为有限。考虑到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维持国内资本市场稳定和防止资本外逃等因素,尽管美元或许继续走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低位徘徊,国内通缩风险增加,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空间也很有限。国际油价有望在一段时间内维持每桶70美元的低价。2015年我国没有通胀风险,通缩压力稍有显现。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涨幅维持在2.0%左右,生产者价格指数仍有下跌空间。不过2015年CPI通胀上限仍可能维持在3.5%。为给货币政策和价格改革留有足够的空间,我们认为政府没必要调低CPI通胀上限。目前我国融资利率还是太高,政府在2015年仍然有相当大的空间调整货币政策。2015年广义货币增速目标或许由2014年的13%小幅下调至12%,但仍有很大可能维持13%的目标。我们预计人行会采取不对称的方式降息一次,一年期贷款和存款利率分别降0.4%和0.25%。降准幅度更大,我们预测在2015年底前人行降准三次共1.5个百分点。由于有其他备选工具,降准幅度和频率或许没有那么重要,关键是我们认为人行在2015年会维持基础货币的稳定增长从而在低通胀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无风险利率。 主题三:地方债改革加速,股市复苏,风险溢价下降 新一届政府从2014年开始系统处理地方债问题,迈开了关键的两步。最新的改革方案将存量地方债整合到省一级政府,未来新增债务主要由省政府为主体发行债券来满足,其余由人民银行[微博]借道国开行来解决,应该说是结合我国实际的最佳选择。金融改革的另一艰巨任务是降低我国企业对债务融资的依赖。降低企业杠杆和融资成本的关键是完善和发展我国的股权融资市场。从种种迹象来看,提振股市信心和加快股市融资发展已经成了新一届政府的重要经济战略之一。2015年,我们预计政府会尽快推出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放开对IPO的实质性审核,放宽对股票发行的盈利指标等要求,加快培育新三板、柜台市场等低层次的股权市场。同时政府也会加快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推进步伐。地方政府债务改革和股市发展能在2015年有效地缓解我国企业的融资困境。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债务能从央行[微博]直接获取,减少了挤出效应,给民间融资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将地方政府债务整合到省一级政府则能大幅降低地方政府的融资成本,同时也降低整个中国信贷市场的利率。股市的发展给企业提供了更为稳定和廉价的筹资渠道,而非像过去几年过度依赖短期高息的债务融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