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

第3课时 《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
第3课时 《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

《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57---59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用多种方法计算实际距离。

2. 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合问题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比例尺,能根据比例尺用多种方法计算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回顾思考:

(1)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比例尺,什么是比例尺?怎样计算比例尺?(留出时间学生思考时间)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2)比例尺有哪些表示形式?数值比例尺有什么特点?在计算时比例尺要注意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如下:

①比例尺从形式上可分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②特点:1.数值比例尺是一个比,可以写成比的形式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2.比例尺的前项一般是1。

③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统一;1千米=100000厘米

(3)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比例尺”?请举例说一说这个比例尺所表示的

意义,前项和后项有怎样的倍数关系?

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举例可以看出,比例尺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应用比例尺还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探究怎样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板书课题)

2.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情境图)

通过观察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板书:雏鹰少年足球队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教师出示问题:雏鹰少年足球队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

1.出示探究要求:

(1)理解题意,找出条件和问题。

(2)分析数量关系,要求“雏鹰少年足球队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还需要什么条件?

(3)怎样根据比例尺求出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

(4)尝试用不同方法解答这个问题。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小组长做好记录。

(小组合作解答,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注意不同的解决方法)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分析题意,理清数量关系

图中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要求时间还要知道哪些条件?

生: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8000000,这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00千米;要求时间应先求出两地间的路程,用路程÷速度就是需要的时间。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小组长做好记录。

(小组合作解答,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

列方程为:

质疑: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为什么要用厘米作单位?生:让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的单位统一。

(师强调比前项和后项要单位一致)

师:还有不同解法吗?学生用展台进行全班交流

生:4÷

1

8000000

=32000000(厘米)=320(千米)320÷100=3.2(小时)

师:“4÷

1

8000000

”求出的是什么?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4÷

1

8000000

”求出的是实际距离。我们组是这样想的:因为“图上

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在这里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比例尺相当于比值。所以可以推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我们组就是根据这种关系求实际距离的。

师:哪个小组还愿意说一说?

生:4×8000000=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质疑:说一说你们的依据?

生:我们是这样想的:比例尺是“1︰8000000”,说明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000倍,所以从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可用“4×8000000”求出,求出的数值单位是厘米,所以还要把这个数量的单位转化为“千米”,最后利用“路程÷速度”求出时间。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利用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想想上面的几种解法,说说你更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

预设1:我认为第一种方法好,它是根据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列出方程,这种方法更好理解。

预设2:第三种解法。比例尺“1︰8000000”,说明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000倍,所以从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可用“4×8000000”求出,因为求出的数值单位是厘米,所以还要把这个数量的单位转化为“千米”,最后利用“路程÷速度”求出时间。

总结:根据你的理解能选择适合你的解法很好,那么在设未知数x时,由于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所用的单位不同,注意应设实际距离为x厘米,算出实际距离的厘米数后,再换算成千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比例尺又有了新的认识,在根据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时,既能根据比例尺的公式列方程解答,也可以用“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或“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的后项”来计算。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基本练习

自主练习第1题

2.提高练习

自主练习第2题

(1)说说这个线段比例尺表示的意义,并改成数值比例尺。

(2)量出图上距离。(要求测量准确)

(3)计算实际长度。

3.开放练习

⑴自主练习第3题

⑵自主练习第5题

设计说明

1.教学反思

(1)教学时,我承接了前面足球队赛前训练的话题引入,出示信息窗,通过读图让学生认识山东省地图,了解17个城市的大体位置。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图中信息提出并解决足球队需要的几小时到达青岛的问题,展开对新知识的学习。

(2)合作探索时,根据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

路。把问题转化到了求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学习邱实际距离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考探究能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同学想到了方程法,还有的同学根据关系式“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解答。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让学生说明道理,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自觉进行比较反思,从而掌握求实际距离的基本方法。

(3)学生对于题目当中的数据,缺乏认真地观察和思考,单位不统一时,就直接做的大又有在,对于这一点应加强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2.使用建议

书上呈现只有一种方法,并不是硬要求学生掌握只用一种方法,可能是为了以后的用比例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书上的方法就是好的。我觉得应该鼓励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学会欣赏,以实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同时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3.需破解的问题

是不是把这一个问题当成一个问题来解决,突出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除了常规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外,增加“经历解决实际距离问题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并结合已有知识掌握”。

狄瑞华枣庄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人教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3节 氧化还原反应 第2课时 参考教案

氧化还原反应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 通过对化学反应和元素化合价的分析,使学生能从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认识并建立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了解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认识并建立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性与还原性的概念。【教学难点】 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判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定义: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那么,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是什么呢? 二、讲授新课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 【板书】一、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 【思考】我们能否方便直观的显示出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情况呢? 【讲解】 1.双线桥法 表示反应前后同一元素由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时电子转移的情况。 (1)基本步骤

(2)注意事项 ①箭头、箭尾必须对应化合价变化的同种元素的原子; ②必须注明“得到”或“失去”; ③被还原的物质和被氧化的物质得、失电子数守恒。 如 (3)巧记口诀 先标化合价,再看价变化;起止同元素,桥上标变化。2.单线桥法 表示反应过程中不同元素原子间的电子转移情况。(1)基本步骤

(2)注意事项 ①不需要标明“得到”或“失去”,只标明电子转移数目; ②要用箭头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 ③箭头由反应物中失电子元素原子指向得电子元素原子。 如 (3)巧记口诀 先确定变价元素,再计算价态变化; 桥上标明电子数,箭头还原到氧化。 例1

下列反应中,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正确的是() 答案D 解析选项A中应该转移2个电子;选项B中是亚铁离子被氧化为铁离子,失去电子;选项C中,碳失去电子,氧气得到电子。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板书】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讲解】 1.氧化剂和还原剂 (1)氧化剂 ①氧化剂是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具有氧化性。 ②氧化剂在反应时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本身被还原。 (2)还原剂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中学化学新课程降低了对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要求,突出了对科学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和基本观念的形成。化学学习的重心从背诵、记忆具体事实及概念原理转移到理解可迁移的核心概念和对更为根本的学科知识结构进行深层理解上。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有序思维是指思考和解决化学问题时遵循一定的顺序、按照特定的线索和步骤去探索的一种思维方式。合理的、科学的、优化的思维程序能够加速解决问题的思维进度,提高思维活动的实际效益;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快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解决较复杂的开放性问题,避免盲目地或纯凭经验来解决问题。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第2课时内容。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知识点,它贯穿、延伸于整个中学化学教材。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此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建立氧化和还原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具体有两个核心:1、氧化性和还原性与价态以及电子转移的关系;2、怎样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具有氧化性、还原性,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形成过程方法,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发现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规律及其运用。 另外,也想通过此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形成有序思维,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打下基础。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已初步形成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对于氧化还原理论的学习感觉枯燥,大多数学生能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来进行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有些学生则是靠死记硬背来解决问题。凭已有的经验,能说出一些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但不多也不成规律。对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认识和体验不足。 实验基础:经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和必修1一二单元的实验探究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但由于初中校的差异,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方法不清楚。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 教学目标: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第3课时).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宜城四中黄仁旭 教学目的: 1、在复习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以及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种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2、使学生会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并会利用“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使学生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 4、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巩固初中化学反应分类的知识和主要反应类型的知识,并加深认识。 2、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培养学生“讨论式”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复习提问)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电子转移的结果致使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 2、两条线?(升失氧,降得还) 3、在下列各式中,当左边物质能生成右边物质时,划有横线的元素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 (1) K I→ I2 (2)N O2 →HNO3 (3)Fe Cl3→ FeCl2 (4) Na2S O3→ Na2SO4 4、“双线桥”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注意事项。

(反映了这个反应的实质和参加反应的各物质间的氧化还原关系) 以CuO + H2Δ= Cu + H2O为例用“双线桥”法表示 (过渡)至此我们已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有化合价的升降,其本质是有电子转移。那么,氧化还原反应与我们初中所学四种基本类型反应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板书)5、与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 基本反应类型反应实 例 是 否 氧 化 还 原 反 应 与 氧 化 还 原 反 应 的 关 系 化合反应3Fe + 2O2点燃== Fe3O4 是 交 叉 CaO + H2O = Ca(OH2否 分解反应2H2O 通电== 2H2↑ + O2↑ 是 交 叉 CaCO3高温== CaO + CO2↑ 否 置换反应Fe + CuSO4 = Cu + FeSO4 是 从 属 CuO + H2Δ= Cu + H2O 是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3课时 数学思考(3)【教案】

教学笔记第3课时数学思考(3)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01~102第3、4题,完成教科书P104“练习二十二” 中第9、10题。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等量代换、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等量代换和几何证明过程,进一 步提升逻辑推理的能力,体会逻辑思维是数学的一种重要思考方 式。 3.在教学活动中,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有条理地表 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等量代换、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用语言、符号或文字描述代换和证明的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数学思考的第1、2题,感受到数学 思想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有条理地思考,简捷地解决问题。今天这 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4题,继续享受由数学思考带来的“思 维盛宴”。[板书课题:数学思考(3)] 二、自主探索,经历演绎推理的过程 1.课件出示教科书P101第3题(1)。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学情预设】预设1:用文字描述。 因为1个△等于3个□,可以把第一个算式中的△换成3个□。这样,第一个算式就转化成了4个□相加等于24,□就等于6,故△=6×3=18。 预设2:根据解方程的经验,用等式表达。 把第一个算式中的△换成3个□,得到□+□+□+□=24, □=24÷4=6,△=6×3=18。 师:大家听懂这种方法了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步? 【学情预设】把第一个算式中的△换成3个□。 师:这样的方法就叫做等量代换。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该怎样用数学的方法表示这一过程呢?我们一起来看。(课件出示) 2.课件出示教科书P102第3题(2)。 师:想一想,你的结论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证明你的结论呢? 【学情预设】两个等式中都有,只要从160里面把☆分别减去就可以知道○和◎是相等的。 师:把☆分别减去的依据是什么? 【学情预设】等式的性质:在等式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师:你能直接用数学证明的方法表示吗? 学生写证明过程,教师强调每一步都要写清楚依据。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学生有能力独立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是让学生把代换的过程(思路)讲清楚,通过教师的提问理解关键步骤是该环节的教学重点。在解题过程的表述上,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通过多媒体课件逐步呈现过程,使学生体会数学证明的方法,感受数学语言的严谨性。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2章第3节《氧化还原反应》(第1课时)教案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整体设计 从容说课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点内容,也是中学化学的难点内容。教材把氧化还原知识安排到第二章,在教学过程中,应遵照教学规律采用分步推进的方法,而不能简单采用“一步到位”的方法。在这一节只要求学生在初中的基础上,能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初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以及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关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及其计算的知识在本节不要涉及。 教学过程从复习初中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以及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角度)入 手,通过对两个反应(Fe2O3+3CO2Fe+3CO2和CuO+H2Cu+H2O)的讨论,引出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得失的角度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推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分类。 根据教材特点,采用复习—讨论—归纳和小结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在复习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深入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对初中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化和拓宽,归纳和小结出有关新知识的学习方法。 节胜利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在本节教学中,只要求学生知道氧化还原反应中,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使学生初步了解“双线桥”“单线桥”标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总数,不要引入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氧化剂氧化性强弱、还原剂还原性强弱的判断等。氧化剂、还原剂也最好限于课标教材中出现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不要作过多的补充及扩展。 教学重点 1.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实质 2.氧化剂、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发生的反应 教学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应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得氧和失氧的分类标准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从化合价变化的分类标准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3. 培养学生用概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探究与活动,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使学生形成勇于创新的习惯、培养创新能力。教学重点 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发展 教学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高二第六单元第三课时说课稿

高二第六单元第三课时说课稿 我这课上的内容为高二英语课本上册第六单元life in the future 中的第三课时,所选取的内容包括:“读前”(Pre-reading),“阅读”(reading),“读后” (Post-Reading)三部分。 Pre-reading Discuss the questions below with your partner and then scan the text to find out in which paragraph you can find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1. How will people shop in the future? Paragraph______ 2. How will people travel in the future? Paragraph_______ 3. What will schools be like in the future? Paragraph________ 4. What will the future be like in general? Paragraph________ Reading Life In The Future What life will be like in the future is difficult to predict. It is, however, possible to be use models to make forecasts about future developments. One way to catch a glimpse of the future is to examine some of the major trend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Transportation Current trends indicate that transportation is becoming cleaner, faster and sager. Public transportation is already well developed in most urban areas of China. New technology is being used to make sure that the cars, taxis, buses and trains we use do not pollute the air. A good example of how transportation is changing is the new maglev train, which is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energy-saving and travels at an amazing 430km/h. To ensure safety, the train is controlled by an advanced computer system. Scientists are also developing new fuels and engines that will let us travel without worrying about whether we are polluting the environment. Business It will not be business as usual in the future. Many companies and consumers have already begun reforming the way they do business. E-commerce, or business done on the Interne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as people discover the advantages of online shopping. The internet also makes it easier for companies to keep in touch with customers and companies in other countries. For people who do go out to shops, shopping is no longer just a necessity. It has become a form of entertainment. Instead of searching a crowded store for basic goods, such as food and clothes, people want to go to a pleasant mall and combing shopping with fun. The malls of the future will be like small cities where you can shop, eat, see a film and even dance. To pay for their purchases, people will use smart cards, which contain a tiny chip, instead of cash. Health and medicine People in the future will be able to enjoy a longer and healthier life and remain active even in old age. People now are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人教版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三课时优秀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三课时优秀教案氧化还原反应(第1课时)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1、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知识、初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知识。 2、用化合价变化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加深对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概念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 通过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能用辨证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事物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巩固初中化学反应分类的知识和主要反应类型的知识,并加深认识。 教学方法:设疑、比较、讨论、讲解、练习 教学过程: 一、化学反应类型 1.基本反应类型 [讨论]以上反应类型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小结]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及种类来区分。 [思考]Fe 2O 3 +3CO=== 2Fe+3CO 2 、CH 4 +2O 2 ====CO 2 +2H 2 O两反应属何种基本反应类型? [小结]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说明此种分类方法不能囊括所有化学反应,不能反映所有化学反应的本质。根据上面二个反应可以知道.四种基本类型反应不能包括所有反应,且不能反映化学反应本质。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分类也没有反映反应的本质。 练习:各写出一个符合下列条件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1.两种单质化合;两种化合物化合;单质与化合物化合。 2.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物质;一种物质分解成三种物质。 3.非金属单质置换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置换金属单质。 4.复分解反应:氧化物与酸、氧化物与碱、酸与碱、酸与盐、盐与盐反应。 [讲述:]化学反应还有其他分类方法。例如,从得失氧的角度去分类,我们还学习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 1、实验分析: 高温点燃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时练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时练 设计人周婷 21 太阳 第一课时 一、看拼音写词语。 chuán shuō yèmù cùn cǎo bùshēng wǎng luò gāng tiě fán zhí pòbùjídài xuán guà 二、辨析字形并组词。 传()射()抵()钢() 转()谢()低()刚() 湿()密()棉()形() 温()蜜()绵()型() 三、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与加线的词意思相反的词。 1.有了太阳,万物才能生存;没有太阳,万物就要()。 2.地球上的光明是太阳送来的,没有太阳,将到处是();地球上的温暖也是太阳送来的,没有太阳,将到处是()。 四、想一想,连一连。 美丽的关系治疗探索 温暖的地球吸收疾病 密切的世界凝成热量 神秘的阳光继续水滴

21 太阳 第二课时 一、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然后再用所填的关联词造句。 1.()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我们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没有太阳,地球上()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练习: 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可大得很,要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太阳离地球太远了,( )我们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6000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 太阳( )离我们这么远,( )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 )没有太阳,地球上( )不会有植物,( )不会有动物。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毛、丝,烧的柴火,都和太阳有密切关系。就是埋在地下的煤炭,看起来好像跟太阳没有关系,其实离开太阳也是不能产生的。因为煤炭是由远古时代的植物埋在地层下变成的。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关联词。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第6课时 简单应用-学习文档

第6课时简单应用(二)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提示 森林覆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林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森林覆盖率=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教学目标 1.经历了解我国及世界森林覆盖率数据信息,发现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森林覆盖率的实际问题。 3.了解我国森林覆盖率与世界森林覆盖率平均水平的差距,培养关心国家大事和保护绿色环境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结合植树造林问题,经历了解数据信息、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的过程。 难点 对植树造林的有关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件出示下图。 师:图中的人们正在干什么?

生:在植树。 师:对,每年春季我国都有许多人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植树造林除了能够美化环境、降低噪音外,主要作用是能够使水土得到保持,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那现在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情况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看下面的统计资料。(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例3图) 师:请根据资料中的数据信息,解决下列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 (1)我国森林面积10年大约增加了多少平方千米? (2)平均每年增加多少平方千米? (3)照上面的情况估计,要实现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30%的目标,还要多少年的时间? 学生独立解答,点名汇报,集体订正。 生1:我国森林面积10年增加的面积大约有960X(20.36%—16.55%)=36.576(万平方千米)≈37万平方千米=370000平方千米。 生2:平均每年增加370000÷10=37000(平方千米)。 生3:要实现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30%的目标,还需要960X(30%一20.36%)÷3.7=25(年)。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都正确地解答了这两个问题,看来同学们对前面所学知识掌握得很牢固。 咱们再来看这样一道题目。(出示教材第38页例4图片) 师:对我国的森林覆盖问题,你有何感想? 生1:通过数据的计算和比较,使我认识到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生2:我们每年都要多植树造林,任务还十分艰巨。 生3: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参加到植树造林的活动中去。 师:相信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我们国家的森林覆盖率一定会达到甚至会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 现在请同学们完成这道题的两个问题。

【襄樊五中】第一章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第3课时)

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3课时) 第三课时 一、本课要点 1.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及其判断 2.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及有关计算 3.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简单判断(选修) 二、课前思考 1.氧化剂、还原剂和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研究对象有何不同?有何联系?其中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如何变化?哪两种具有氧化性?哪两种具有还原性?为什么? 2.氧化性、还原性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是不是得失电子数越多氧化性、还原性就越强?影响其强弱的内因和外因? 3.“强”生“弱”是化学反应的普遍规律,你能否举出一些例子来验证? 4.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中,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总数有什么关系?这说明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根据是什么? 三、同步训练 1.以下反应中盐酸作氧化剂的是()。 A. NaOH+HCl===NaCl+H2O B.MnO2+4HCl(浓) △ MnCl2+Cl2↑+2H2O C. Zn+2HCl===ZnCl2+H2↑ D.CuO+2HCl===CuCl2+H2O 2.以下变化必须加氧化剂才能发生的是()。 A.Fe→FeCl3 B.Cl2→FeCl3 C.HCl→NaCl D.Ca(ClO)2→CaCl2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中某元素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此元素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 B.阳离子只有氧化性,阴离子只有还原性 C.失电子越多的还原剂,还原性越强 D.含最高价元素的化合物,一定具有最强的氧化性 4.对于硫元素来说,下列物质只有氧化性的是()。 A. S B. H2S C. SO3 D. SO2 5.在CaO+3C===CaC2+CO↑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质量比是()。 A.2∶1 B.1∶2 C.1∶1 D.3∶1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金属单质在氧化还原反应里总是作还原剂 B. 非金属单质在氧化还原反应里总是作氧化剂 C. 钠原子在氧化还原反应里失去1个电子,而铝原子失去3个电子,所以钠的还原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11节) 第一课时:口算乘法 教案内容:教科书p68中的主题图。 教案目标: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乘法。 教案重点:通过观察能熟练用乘法解决问题。 教案过程: 一、复习。 6×4 8×5 9×7 7×5 6×8 9×7 二、结合生活情况使学生加深体会乘法的含义。 1、教案p68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科书p68中情境图。思考:①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②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游戏工程。 (2)、在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 (3)、各小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根据你们提供的信息(条件),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里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有乘法。 (1)、学生汇报。(略) (2)、师:这些活动,你们在哪亲身体验过呢?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使用乘法计算?学生通过思考,自由回答。 三、练一练 ⊙⊙⊙⊙⊙⊙⊙⊙⊙ ⊙⊙⊙⊙⊙⊙ ⊿⊿⊿⊿⊿⊿⊿⊿⊿⊿⊿⊿⊿⊿⊿⊿ ¤¤¤¤¤¤¤¤¤¤¤¤¤¤¤¤¤¤以上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小结。 教案反思:创设生活情境质疑,激发学生求知识欲,让自主参与探究求知,效好的完成教案。 第二课时: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 教案内容:教科书p68——69,练习十五1、2、3题。 教案目标: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会进行相应的口算。 2、使学生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 教案难点: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法。 教案过程: 一、复习。 ① 6个十是多少?② 8个百是多少?② 40是几个十? 二、探究新知。 1、示情境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2、出示例1,进行教案。 ⑴、出示情境图1。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钱?10人要多少钱?有谁想解决这

【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 小数乘法 第6课时 手拉手

班级学科数学主备人使用人课题手拉手课型新授教学时数 1 教学内容课本44页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类推到小数乘法中,并能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方法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里同样适用,培养学生比较、类推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学会小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会运用定律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无 教学过程(总第 46 课时)二次备课一、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物品练习本铅笔盒《数学家故事》 单价/元 2.8 6.1 7.2 教师出示情境图,谈话引入新课。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看老师的主题情景图,在老师的主题情景图中还隐藏着一些数学信息呢,

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向老师提出什么问题? 问题一:淘气要给希望小学3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个铅笔盒,一共要花多少元? 2、请同学们估算一下一共要花多少钱? 3、小组展示成果。 方法一:2.8×3=8.4(元) 6.1×3=18.3(元) 8.4﹢18.3=26.7(元) 方法二:(2.8﹢6.1)×3 =8.9×3 =26.7(元) 方法三:2.8×3﹢6.1×3 =8.4﹢18.3 =26.7(元) 答:一共要花26.7元。 4、讨论上面三种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5、小结:整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 6、问题二:笑笑要给希望小学5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本《数学家故事》,一共要花多少元? 方法一: 2.8×5+7.2×5 方法二: 2.8×5+7.2×5 =14+36 =(2.8+7.2)×5 =50(元) =10×5 =50(元) 答:一共要花50元。 7、引导学生计算发现:运用乘法分配律时,若两数相加得到整数时,再算乘法,会使计算简便。 三、分层练习,完善认知。 1、(5+8)×0.4 9×5+9×1.6 4.6×19+5.4×19 5×0.4+8×0.4 9×(5+1.6) (4.6+5.4) ×19 3.6×4×2.5 3.6×(4×2.5) (组内交流、解疑、个别汇报、老师点拨。)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5×( 3.8×0.4) 7.69×101 8.36-2.48-3.52 46×0.33+54×0.33 0.25×39+0.25 0.125×72 四、点拨升华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第3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基础

课时3 氧化还原反应基础 一、选择题 1.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钻木取火B.青铜器生锈 C.燃放烟花爆竹D.利用焰色反应检验Na+ 解析钻木取火、青铜器生锈、燃放烟花爆竹,都有氧气参与反应,存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故A、B、C项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焰色反应属于物理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 D 2.在下列变化中,按氮元素被还原、被氧化、既被氧化又被还原、既不被氧化又不被还原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大气通过闪电固氮②硝酸分解③实验室用氯化铵和消石灰制取氨气 ④二氧化氮溶于水中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 C.①③④②D.②①④③ 答案 D 3.(2017·黑龙江哈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已知X和Y是两种单质,X+Y―→X2++Y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X被氧化②X是氧化剂③Y2-是还原产物④X2+具有氧化性⑤Y2- 具有还原性⑥Y单质氧化性比X2+氧化性强 A.①②③B.①②⑥ C.①③④⑤⑥D.①③④⑤ 解析根据X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得X是还原剂,X2+是氧化产物;Y化合价降低被还原,Y是氧化剂,Y2-是还原产物;氧化剂和氧化产物都有氧化性,还原剂和还原产物都有还原性,正确的是①③④⑤⑥,故C正确。 答案 C

4.重铬酸铵[(NH 4)2Cr 2O 7]受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下列有关重铬酸铵受热分解的 判断符合实际的是( ) A .分解产物为CrO 3+NH 3+H 2O B .分解产物为Cr 2O 3+N 2+H 2O C .反应中-3价N 元素被氧化,+7价Cr 元素被还原 D .反应中-3价N 元素被还原,+6价Cr 元素被氧化 解析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反应中-3价N 元素被氧化,+6价Cr 元素被还原,只有B 正确。 答案 B 5.根据下列反应判断有关物质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①H 2SO 3+I 2+H 2O===2HI +H 2SO 4 ②2FeCl 3+2HI===2FeCl 2+2HCl +I 2 ③3FeCl 2+4HNO 3(稀)===2FeCl 3+NO ↑+2H 2O +Fe(NO 3)3 A .H 2SO 3>I ->Fe 2+>NO B .I ->Fe 2+>H 2SO 3>NO C .Fe 2+>I ->H 2SO 3>NO D .NO>Fe 2+>H 2SO 3>I - 解析 ①H 2SO 3+I 2+H 2O===2HI +H 2SO 4中,I 元素的化合价降低,S 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H 2SO 3为还原剂,还原性H 2SO 3>I -,②2FeCl 3+2HI===2FeCl 2+2HCl +I 2中,Fe 元素的化合价降低,I 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HI 为还原剂,还原性I ->Fe 2+,③3FeCl 2+4HNO 3(稀)===2FeCl 3+NO ↑+2H 2O +Fe(NO 3)3中,N 元素的化合价降低,Fe 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FeCl 2为还原剂,还原性Fe 2+>NO ,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 2SO 3>I ->Fe 2+>NO ,故选A 。 答案 A 6.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1 mol Cl 2参加反应转移电子数一定为2N A B .在反应KIO 3+6HI===KI +3I 2+3H 2O 中,每生成3 mol I 2转移的电子数为6N A C .根据反应中HNO 3(稀)――→被还原NO ,而HNO 3(浓)――→被还原NO 2可知,氧化性: HNO 3(稀)>HNO 3(浓)

三年级英语上册第六单元PART B 1-3课时教案

三上第六单元教案六单元PART B 主备人:尤从丽 Unit 6 part B1(对话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Let’s talk. Let’s play 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认读How many…?Happy birthday ! This is for you .并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 2.能够听、说、认读balloons. gifts 3.能够朗读和表演对话。 教学重点:学习How many…?This is for you. 教学难点: 1.在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Howmany..?Happybirthday.Thisisforyou. 2.balloon的发音。 教学准备:图卡、词卡、礼品盒课件玩具文具数件 教学过程: Step一。Preparation. 1. Let’s do.(P61)(复习巩固1-10的数字) 2. Let’s sing. Ten Little Candles Dances. 让学生扮演小蜡烛做动作并唱歌。歌曲停下来时教师问:How many candles ?教师指着“蜡烛学生”数一数,学生自然就明白How many…?的含义。 Step二、Presentation.

1.教师引导学生数几样不同的物品,如:出示一本书说one book ,出示两本书说 two books 。让学生跟着说。再用其他的反复练习。(如:desk,eraser,pencil 等) 2.教师再拿起几本书问How many books? 指着其他数量的pencil,eraser ruler继续提问How many...? 引导学生回 答。 3.教师教授gifts、balloons。运用课件展示gift ,gifts .简笔画展示balloon ,balloons .重点教授单复数词的发音。再利用课件和简笔画提问how many balloons?how many gifts?引导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出来,教师拿出备好的贴图卡片奖励给学生说This is for you.反复说几次,让学生知道This is for you 的用法。 4.回到对话。课件展示对话内容,教师让学生整体感觉有那么多的礼物。教师说:Today is Wu Yifan’s birthday.引导学生说Happy birthday!并送上礼物说This is for you. So many gifts. So many balloons。Let’ listen to the dialogue.听后教师让学生根据对话回答How many balloons ? How many gifts?教师接着画一个大蛋糕,用惊叹的语气问How many cakes?示意学生伸出一个手指说One cake.(应该让学生多听、多感知,充分理解之后再让学生去读) Step三、.Practice 1.Let’schant. How many, how many, how many gifts? Gifts, gifts, how many gifts? How many, how many, how many balloons? Balloons, balloons, how many balloons?How many , how many cakes? Cakes, cakes, how many cakes?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创编,看谁编的最顺 嘴。 2.let's play

氧化还原反应第三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 2、初步掌握氧化性、还原性及其强弱的判断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及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能力。(三)情感目标 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观点的教育。激发创造意识,培养严谨求实的优良品质。重点与难点:氧化性、还原性及其强弱的判断 教学方法:设疑、讨论、讲解、练习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什么?特征是什么?2.判断下列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出化合价变化,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①PCl(稀)=3Cu(NO 3.用双线桥标出电子得失,指出氧化剂、还原剂;哪种物质被氧化,哪种物质被还原?①2Na+ClO [板书]四、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建议稍作拓展)

1、常见的氧化剂: (1)活泼的非金属单质:O等; (2)含高价金属阳离子的化合物:FeCl等 (3)含某些较高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浓H等。 2、常见的还原剂: (1)活泼或较活泼的金属:K、Ca、Na、Al、Mg、Zn等;(2)含低价金属阳离子的化合物:FeCl等; (3)某些非金属单质:C、H等; (4)含有较低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HCl、HS、KI等。3、在可变元素的化合价的化合物中,具有中间价态的 物质既可作氧化剂,又可作还原剂,如:Cl等;学习中 应注意: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确定要以实际反应为依据, 是相对而言的,同一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可以作还原剂,也可以作氧化剂。因此对规律性的知识既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死记硬背,灵活掌握知识,以辩证的观点去看待 问题、解决问题。 4、氧化性、还原性及其强弱的判断 (1)依据元素化合价判断 最高价——只有氧化性 最低价——只有还原性 中间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练习]具有还原的离子是()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课时笔算乘法(二)同步测试A卷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课时笔算乘法(二)同步测试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 一、填空题。 (共4题;共5分) 1. (2分)计算 312÷6=________217×3=________ 2. (1分)103×7的积是________位数。 3. (1分)括号里面最大能填几?(________ ) 4. (1分)填上适当的数字.(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填写) ________ 二、判断题。 (共4题;共8分) 5. (2分) (2018三上·九台期中) 两位数乘一位数,积一定是两位数.()

6. (2分)判断对错 7. (2分) (2019三上·山亭期末) 三位数乘一位数,积一定是四位数.() 8. (2分)判断对错:312×5的积是四位数 三、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9. (2分) (2017三上·庐江期中) 38×4表示()。 A . 4个38连加 B . 38个4相乘 C . 4个38相乘 10. (2分) (2020三上·勃利期末) 一头牛的体重是500千克,大象体重是它的8倍,这只大象有()吨. A . 4 B . 40 C . 4000 11. (2分)780×5的积是()位数。 A . 三位 B . 四位 C . 五位 12. (2分)要使□52×6的积是四位数,□里可以填() A . 2 B . 3 C . 4

D . 2、3、4、5、6、7、8、9 四、解答题。 (共3题;共15分) 13. (5分)一个工厂有男职工80人,女职工的人数是男职工的5倍,女职工有多少人? 14. (5分)长城小学三年级共320名同学去春游,一辆大巴能坐45人,7辆大巴够坐吗? 15. (5分) 180乘4的积加上175的和是多少?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第三课时复习过程

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2.从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实质并能简单运用。 3.初步学习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和难点】 1.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方法和实质。 2.用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氧化性、还原性;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3.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得失结果(双线桥)和电子转移情况(单线桥)两种表示方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设问】(投影片或小黑板) 1.举例说明什么是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并指出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要求从物质的得氧与失氧进行分析)。 2.以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为例,从得氧、失氧和化合价的变化说明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3.从化合价变化分析以下反应: (1)2Mg+O 2点燃 2MgO (2)CO+CuO Cu+CO2 (3)2Na+CI 2 =2NaCI (4)CaO+H 2O=Ca(OH) 2 4.以反应(3)为例说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原因。 一、氧化—还原反应 1.得氧、失氧只是氧化—还原反应的表观认识。 物质得到氧的反应叫氧化反应,该反应物是还原剂;物质失去氧的反应叫还原反应,该反应物是氧化剂。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氢气得氧与氧化铜失氧的反应必然同时发生,因此氧化与还原这两个相反的反应必然同时发生在同一反应中,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2.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物质的得氧、失氧必然导致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此种认识更接近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指导学生分析设问3所涉及的四个反应。 此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且反应物中都有氧元素,但氧化、还原反应发生在碳与铜元素之间,与氧元素无关。 此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但反应物中根本不含氧元素。 (4)21 2221222)(+-+-+-+=+OH Ca O H CaO 反应物中都含氧元素,但所含各元素化合价都没变化,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 【结论】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既是特征也是判断依据)。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是还原剂;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是氧化剂。 【思考】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被氧化元素化合价升高总数和被还原元素化合价降低总数有什么关系? 3.原子或离子的电子得失(或偏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在钠跟氯气的反应中,由原子结构可推知: Na -e →Na +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CI +e →CI - 得电子,化合价降价,被还原 【练习】分析锌和稀硫酸的置换反应: Zn -2e →Zn 2+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