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福利制度

欧洲福利制度
欧洲福利制度

福利系统构建中国仍须学欧洲

自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国内关于欧洲福利制度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

既然都酿成危机了,这套福利制度注定是有问题的。但如果以现在的眼光,一味指责这套50多年前开始建立的制度本身的“先天不足”,就有些不合逻辑也不通人情了。

这套制度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对于欧洲的贡献是自不待言的。它维系了欧洲长时间的社会稳定,而这正是欧洲共同繁荣的基石。

其实,在欧洲福利主义的理念中,福利并不等于坐享其成,它是对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一种制约和平衡,源自于一种反挥霍和反奢侈的传统信仰。它包含着崇尚公平的传统精神,同样也包含着“工作着是美丽的”这样一种价值观。

所谓“高福利”,问题出就出在过“高”上。这给了一批“又懒又横”的欧洲人可乘之机,让他们宁愿休假领救济金也不愿意工作,在衣食无忧之后失去了前行和创新的动力。但这样的人并不占欧洲人的大多数,欧洲福利更多地还是体现在保障公平、追求共同富裕的要义上。想想,如果欧洲人都那么乐于坐享其成,都甘做“懒汉”,谁创造出那么多来自欧洲的一流产品呢?

西方国家,包括欧洲,基本是民富国穷。而在这里,正好相反。我们在国际上越来越有发言权,因为中国政府有钱了,可以给别国援助示好,可以到别国投资赔钱,人家当然欢迎我们,当然要给我们面子。可惜这面子跟我们百姓无多大关系。再想想政府的钱哪里来的?所以高福利,在这里还是别想了。在21世纪徐徐展开之际,有一个幽灵在欧洲上空游荡,那就是欧洲人普遍存在的懒汉思维。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希腊债务危机,当前仍在法国上演的大规模罢工和示威游行,以及英国工会举行示威游行抗议政府削减公共开支,都是这种思想的实践表现。

在去年底和今年上半年希腊债务危机如火如荼之时,不少论者就已发现,欧洲的高福利制度,已使欧洲各地懒人横行,同时债务压力沉重。在习惯了少劳动、多获得的“美好”生活后,再要养尊处优的欧洲人去过节衣缩食的日子———哪怕只是稍减油盐,都已变得难以容忍。希腊这些年来实际上一直是在靠举债过着好日子,债务危机爆发后,希腊政府决心压缩公共开支,却马上就迎来了成千上万希腊人的街头抗议。希腊人把一切都推给了“政府腐败”,却不去想即使政府清明,希腊人的普遍少劳动、50多岁便可提前退休,又哪来足够财富可供他们任意挥霍?这也就难怪不管希腊多么“水深火热”,德国民众都不赞成去救助希腊,这在德国人看来是拿自己的辛苦钱去帮助懒汉。

现在是法国人也走上了街头,他们反对政府推动立法提高退休年龄,而无视政府乃有其难言苦衷。法国财政赤字2009年已增至1448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 D P)的7.5%,公共债务达14890亿欧元,占GDP的77.6%,大大超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3%和60%上限。而金融危机期间法国政府为刺激经济,花去巨额银两却仍未使法国经济有所好转。在此情况下,预计今年将达到300多亿欧元的退休金赤字,已是法国政府不能承受之重。

希腊和法国的情形,不过是整个欧洲的缩影。因高福利给欧洲国家带来的债务压力有多严重?用数字来说明问题。2009年,希腊的赤字几乎是其经济规模即国内生产总值的14%,

其累计债务是其G D P的115%;意大利的赤字和债务分别是G D P的5%和116%,西班牙是1 1%和53%,德国是3%和73%。而据预测,到2011年,27个欧盟成员国中14个国家的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超过60%这一限度。

福利制度是需要的,但欧洲的问题是福利过度,也即所许诺的福利国家超出了税收支撑能力。世上并没有免费的午餐。在欧洲人不愿意再如以往那样干脏活、累活,“少劳动,多享乐”被视为理所当然,同时将制造业纷纷转移到其他后发国家后,欧洲人从生到死全过程所享有的良好社会保障,也在耗尽欧洲早先年代积累起来的财富基础。正如法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居伊·索尔曼指出:旧欧洲陷入了福利国家的严重危机,全球经济危机只是让它暴露了出来,而非罪魁祸首。他说:“让欧洲变得宜居的丰厚的退休金、医疗保障和所有社会福利计划都是在欧洲经济和人口经历快速增长期间建立起来的,然而,在经历了经济和人口增长乏力的30年之后,福利国家只能靠增加债务进行补贴。遭到世界危机撼动的金融市场将无法支撑这种波将金式的局面,因为其中的社会救济已经成了只能靠赤字来支撑的门面。”

为应对高福利所带来的债务危机,欧洲各国在金融危机以来,纷纷出台财政紧缩措施。提高退休年龄是能想到的一项无奈之举。实际上,欧洲不少国家已经或正在酝酿提高退休年龄。德国和丹麦几年前就已将退休年龄调高到67岁,英国正打算把退休年龄提高到68岁,法国的退休年龄(60岁)是整个欧洲最低的,22日通过的新法令,不过是将它提高到了62

岁而已。但此举却都遭到了民众的强烈反对并引发大规模抗议,好日子过惯了,再叫他“抠门”点儿,没那么容易。

勿庸置疑,福利的过度化,已严重削弱欧洲国家工业化时代勤劳致富的清教徒传统,与此同时靠借钱过好日子,则在透支国家未来。不过,欧洲福利国家传统在当前的危机又并不仅仅在于福利过度,欧洲人口结构近半世纪以来的变化,则是高福利制度难以为继的另一重要原因。

而对于正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且尚在摸索建设社会福利体系的中国人来说,批评欧洲的“过”虽未尝不可,但更应该虚下心来,去学习和借鉴,以尽快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缩小贫富差距的经验可供借鉴

关于缩小贫富差距问题,斯皮德拉认为,造成贫困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贫困人口“受排斥”。这些人之所以受排斥,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他们缺乏足够的受教育机会,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自然很难找到“合适的饭碗”;二是健康状况欠佳,公民没有健康的体魄,整天病殃殃的,哪个单位会雇你?三是就业不平衡,比如一些老年人很早就不工作了,就容易沦为贫困人口,因而国家与社会需要为他们提供养老金,就是为阻止他们成为贫困人群。“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让社会投资变得更加有效。在这个方面,欧盟可与中国进行合作,双方共享知识与经验,最终达到共赢的结果。”

采访结束时记者问斯皮德拉,作为欧盟委员,每天考虑最多的事情是什么。

他不假思索地给出了答案:一是结构调整;二是如何有效地将人们从一条船转移到另一条船,即实现改革中的平稳过渡;三是找到有效的方法,使工作与家庭生活和谐平衡。

以欧洲高福利危局为鉴,中国该怎么办?

1 我们要建一座怎样的福利大厦

80年代开始,中国“福利大厦”日渐坍塌。它的瓦解,不仅来自市场化浪潮对其地基的侵蚀,也来自不断推进的改革过程效果上的抽走砖瓦。我们需要建造一座什么样的“福利大厦”?住房、医疗、教育、养老、失业、低保……

考察中西国家福利制度的经验教训,或许可以得出下列结论:某种形式或某种程度的国家福利制度是必要的;但这种国家福利制度的主要目标应当是对那些没有能力者、及低收入群体提供一种保障。

2 新中国福利制度反思

未来数年,将是国家福利再造的关键时期。决策层已经提出和谐社会纲领,并着手对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的国家福利制度进行第三次改革。

但在设计制度的时候,政府、学界及民众,都需要汲取历史教训,对原则及方向深思熟虑,做出明智的公共选择。

中国福利制度反思:甩包袱改革误入歧途

自俾斯麦在德国初步建立起系统的国家福利制度以来,国家与公民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关系:国家强制要求所有人参加国家组织的社会保险,但另一方面,国家利用财政资源向公民提供医疗、教育、养老甚至住房等福利,也被人们普遍视为一项基本权利。

在中国,从上世纪50年代起也建立起现代国家福利制度,但它存在着严重缺陷。经过80年代以来的改革,这些根本缺陷并未消除,反而更为畸形。部分学者断言改革失败,部分民众也对社会保障不力强烈不满。

针对这种情形,决策层提出和谐社会纲领,并逐渐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对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的国家福利制度进行再一次改革。

然而,如何改革,改革应当追求一种什么样的国家福利制度?假如我们不能弄清过去的国家福利制度失败在何处,一种合理的国家福利制度应当遵循什么原则?则政府即使花费大量资源建立起一套国家福利新制度,也难免未来陷入困境。

旧体制下的绝对不公平

中国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工业化进程是由国家自上而下实施的。为实施赶超战略,国家控制一切资源建立国营的现代工商企业。为积累建设资源,政府利用其控制权,长期人为地抑制资源价格,也抑制劳动力工资水平。统计表明,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城市人口的工资水平几乎没有任何提高。

这么低的工资仅足以维持最简单的劳动力再生产。于是,作为对低廉工资的一种补充,政府逐渐在现代部门建立起了国家福利制度,为就业者提供医疗、养老、住房等实物保障。政府也承诺永久性雇佣。这种福利是实现增长的一种手段,而没有实现公平的内涵。

这套国家福利体系仅覆盖国有部门,其中绝大部分在城市,也有一部分分散在偏远的企业。城市中没有单位的人口,并不享有这种福利。当然,乡村基本上被排除在国家福利体系之外。

因此,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福利制度不仅没有缩小各群体间的收入差距,反而扩大了这种差距。这种制度让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更为僵化——国家为了控制现代部门的福利开支,严格限制乡村人口流入城市,控制现代部门的就业人口数量。这样,现代福利制度反而抑制了工业化进程。

以工业化、城市化指标来衡量,中国在80年代之前不仅落后于日本等东亚各国,甚至落后于印度。

误入歧途的改革

一方面,福利供应体系效率低下,浪费严重,另一方面,国家雇员开始大量退休、老龄化,福利支出需求急剧增加,结果,国家福利覆盖的人口尽管十分狭小,但运转二十多年后,国家福利体制与计划经济体系同时陷入危机,最明显的表现是国有部门住房供应严重不足。

从80年代开始,政府被迫寻求改革福利制度。到90年代,政府也形成了明确的思路:通过责任分担的“社会化”模式,实现“低水平、广覆盖”的目标,通过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效率和压缩社会保障开支,剥离国有企业社会福利保障责任,使国有企业尽快实现转型;同时减少政府的财政负担。

这是一种被认为“甩包袱式”的改革。经过十余年改革,企业与政府的福利负担确实减轻了。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政府在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服务等方面的开支水平,相对于GDP的比例总体上呈现出单边下降趋势。

当然,这也意味着原来本来能够享受到国家福利的民众,福利减少或丧失了,他们主要是效益较差、转制或倒闭的国有企业职工。

反过来说,在城市,国家福利的覆盖面缩小了,享受国家福利的人群就更加集中。

至于城乡福利差距,也在改革中扩大。1980年代中后期部分农村地区开展了社会养老保险的改革试点,但无果而终。根据专家计算,1994年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为2.86,含社会保障收入后,上升为3.32,社会保障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加了16%;2001年这个数据上升级为18.6%。

可以说,90年代以来的国家福利制度改革,没有克服原有制度的弊端,没有开出新制度的萌芽,反而缩小了国家福利的享受面,放大了社会收入差距、扩大了城乡隔阂,国家福利制度的不公平性更加严重。

设计未来福利制度的三项原则

未来数年,将是国家福利再造的关键时期。

但在设计制度的时候,政府、学界及民众需要汲取历史教训,对原则及方向深思熟虑,做出明智的公共选择。

欧洲国家的福利制度固然相对公平,弱势群体成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但是,国家试图进一步用福利制度进行收入再分配,扩大了政府对经济、社会乃至个人生活的干预与控制,导致个人责任意识削弱,家庭与社区解体,政府财政负担沉重,趋向于不断加税,政府规模膨胀也浪费社会资源。

考察中西国家福利制度的经验教训,或许可以得出下列结论:某种形式或某种程度的国家福利制度是必要的;但这种国家福利制度的主要目标应当是对那些没有能力者、及低收入群体提供一种保障。

据此,在再造国家福利制度的过程中,需对三个问题给予认真思考。

第一,彻底改变现有福利制度的不公平取向,让福利制度真正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50年代以来中国福利制度不是普遍地针对公民的,而是根据身份进行分配的,90年代以来的改革过程中也没有把农村纳入统筹考虑。结果,贫困的乡村居民反而享受不到国家福利。本轮福利制度改革,已较多地考虑了农村,但与农村目前福利水平之严重低下相比,给予的关注仍嫌不够。

由于欠账太多,扭转目前城乡福利供给严重失衡的局面确实是一项十分艰难的任务。但现代国家福利制度的根本目标,就是救济比较贫困的人口,通过提供某些基本保障,使之维持人的尊严。这是现代国家的一项伦理责任。因此,国家福利制度需要一次根本转向,将关注的重点从收入高且稳定的城市转向农村,从城市国有部门转向非国有部门、尤其是流入城市的农民。

为此,原则上对于享受原有福利的群体暂时不再增加投入,国家新增福利开支应则主要用于农民及新流入城市的农民。

第二,再造国家福利制度,须考虑其与社会的自我保障及市场化福利供应方式的相容性。

政府必须注意,建立国家福利制度应增加民众的选择,而不是减少可选择的保障方式,国家福利制度不应当挤压社会自身的福利供应体系。

国家福利制度不应排斥市场化

在西方,人们的保障过分依赖国家,已经损害了个人自由,也损害了家庭、社会结构,造成种种现代病。中国实有必要尽可能避免这种后果。日本在设计其国家福利制度时即充分考虑到了国家福利与传统保障方式的兼容性,较多地依赖家庭的保障功能。因而,尽管日本的税率及政府社会保障支出相对国民收入比例较低,日本人却享受到和其他西方国家同等乃至更高的生活水准。

事实上,除了家庭之外,通过社会自治,社会自身也可以建立其自治性的社会救助、社会保障供应体系。

国家福利制度主要是解决社会保障的资金问题,不应当排斥市场化的福利供应机制。目前政府设想的医疗保障制度似乎要回归80年代之前的体制,恢复政府全额拨款的公立医院体系。然而,民众是否看得起病,与到哪家医院看病,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

对于解决民众看得起病的问题,国家福利制度与市场化的医疗服务体系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建立瞄准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可以让穷人有钱去看病,而医师私人或合伙诊所、私立医院的大量建立,可以抑制医疗价格水平,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从而节省政府的医疗福利开支。教育领域与此类似,若实行“学券制”,政府直接资助学生而不是学校,可以鼓励学校间竞争,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第三,国家能否明智地做出抉择,取决于民众自己是否理性,及是否有机会参与福利制度的公共选择。

生活在市场之不确定性中的个人,天然地有一种在某种集体保障中寻找安全的心理冲动。

尤其是在社会急剧变化、收入差距扩大之际,普通民众更热切地希望借福利制度消除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国家对此当然不应无动于衷。

公众的参与与选择必不可少

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把福利当成激励现代部门劳动者的一种手段,90年代的改革则服务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大目标,政府所关注的首要问题始终是增长,福利在政府眼里缺少自己独立的价值。政府既然已经征收了大量税款,自然应当向民众提供相称的福利,财政须从发展型财政转向公共服务与福利型财政。

但从过往历史看,当人们在呼吁建立国家福利制度的时候,还需要对大量复杂的根本性问题进行权衡,这包括:

个人自由与国家权力的关系。一旦建立国家福利制度,国家与社会、个人、市场之间的关系将会变得高度复杂。计划经济时代享有福利的人被捆绑在单位中,丧失了流动和选择的自由。西方国家过分的福利制度则抑制了社会与市场的活力。如何能够避免福利陷阱?

福利需求与税收承受力的关系。天下没有免费的福利,所有福利享受,其实都来自于个人的税款。人人希望享有高福利,但高福利必然意味着高税收。如何权衡税负与福利?如何避免部分群体借国家福利制度掠夺其他群体?

高福利与社会、市场的关系。高福利导致的高税收必然抑制市场活力,而市场却是创造财富的高效机制,没有市场效率,福利就无从谈起。事实上,一个法治之下的竞争秩序本身,是民众最大的福利。80年代以来的自由市场经济学已经让人们充分地意识到了,在设计福利制度时,必须确保其不至于变成吞噬社会自治和市场制度的巨无霸。不至于损害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

总之,国家福利制度涉及到所有民众的权利与利益,又受理性的支配。因而,建立国家福利制度的所有努力,应当通过公共选择的程序进行。假如完全由政府部门主导,则其结果很可能既不合理,也不合乎民意。

提高社会保险,尤其是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大概从上世纪90年代我们国家开始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时候就谈到了。但直到今天,尽管名义上有二十来个省达到了省级统筹的水平,但实际从运作层面来看,还是有很多水分。像养老保险制度这么重要的制度从一开始就应该确立一个全国统筹的目标,而不是到了今天再来谈全国统筹。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在一开始设计法定养老保险制度时,就是一个全国性的制度,而不是各州自行其是。

当然,当初之所以缺乏统一的筹划,也要归咎于“文革”中期原先的劳动保险体系遭到了破坏,职工的社会保障责任被推给了企业,这造成了我们必须从零散的企业式的社会保障体制转移到社会化的保障体系。这种低起点,并且是自下而上的统筹过程在应对今天紧迫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任务时,难度就比较大,在速度上就显得非常缓慢。

这是一个很严重的历史问题,当然,也有改革设计时的可行性考虑问题。实际上,从这里也可以反映出我国社会保障政策规划中的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那就是在我们国家,长期以来还没有形成一种“社会公民身份”的理念。举个例子,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领域我们应该有一个共同的福利权利或共享的服务项目,或者某种福利象征或符号,比如说,不管你身处何地,只要在中国境内,大家都享有某些底线平等的福利待遇。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找不到这样一个福利象征或具体福利。所以,从社会层面上讲,好像不存在“一个中国”,也不存在一个“中国人”的概念。而我们今天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在于建构一个统一的“社会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全民医保的实现,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等,都可以看成是建构统一的“社会中国”的一个要素。

80年代试图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努力以失败告终后,农民失去了农村合作医疗的最后庇护;而在城市之中,越来越多的人被抛出了“福利大厦”;即使那些有幸留身其中的人,也在残破处感到了寒意。于是部分人开始抱怨这场改革,指责市场的冷酷,渴望回到政府“温暖的怀抱”。

于是,政府启动“再改革”。但置身于争论的漩涡中,“再改革”成为一次次应急式的修补。实际上,要重建这座大厦,首先需要确立的就是它的方向与目标,而这些原则将是必不可少的;

●公平:没有人应该被抛弃,但也不可能是乌托邦式的平均;

●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职:任何一方均难独力支撑,须由两者合作且竞争;

●公共决策:它不能来自于政府的闭门造车,而应来自于公众的参与及各方的充分博弈;

●适度:超越国力和国民承受力的福利,只会消耗国家发展的持久力和国民进取的动力。

以这些标准,我们既可以检视过去,也可以勾画未来。

浅论欧洲积极福利制度对完善我国福利体系的启示时间:2010-12-23 09:38来源:互联网作

者:admin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已然三十年,无论是国际地位、经济实力、军事、教育、文化、还是科技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变。但现阶段,我国全面向工业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和世界全球化进程积极发展的背景下,并伴随着我国发展起步晚,领土辽阔,人口众多等基本国情,众多社会问题和矛摘要:中国改革开放已然三十年,无论是国际地位、经济实力、军事、教育、文化、还是科技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变。但现阶段,我国全面向工业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和世界全球化进程积极发展的背景下,并伴随着我国发展起步晚,领土辽阔,人口众多等基本国情,众多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涌现,用完善的福利制度来缓和社会关系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分析社会民主主义福利政策几十年地不断变革与进步以求适应自身及外界的发展,来思考和推进中国福利制度。

关键词:

本文来自:https://www.360docs.net/doc/e110545572.html, 骆驼论文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政府机构全球化积极福利制度

纵观全世界各地的发展进程,我们不难看出任何一种成熟的社会制度的诞生以及发展都需要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社会基础;二是理论设计。

一、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的优势

西方国家拥有不同的哲学思想,从这些思想中,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例如,社会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截然相反的政治哲学。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福利国家做出过贡献,但意识形态上有巨大差异,因此,也对国家的福利政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前者强调生活机会与社会保障的全面性出发,并强调自由优先,但与资本主义中的自由主义相比较好,它强调的是人的全面自由的参与社会和政治的自由,而不是摆脱外在的束缚和限制。另外,它强调国家对经济生活干预的必要性。社会民主主义的公正是建立在所有人具有同等权力这一基础上的,要求在法律、自由、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享受同等的机会;要求收入、财产方面具有更多的平等。资本主义中的自由主义所强调的前提是最初社会基本益品平等分配,而社会民主主义更体现结果的平等。而且他们相信只有受到国家的干预,这种结果的平等才会成为现实。最后,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价值之一是互助,这也是极为反对西方个人主义的体现。“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因此,每一个人都有他天生的社会性。个体发展的同时,必须要与他人和整个社会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可见只有保证了共同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个人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个体和共同利益都要通过相互协作的力量才能实现与发展。例如,在20世纪30年代,西方爆发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时,在那时社会民主主义所提倡的福利国家制度得到了认可,事实上它的改革方针与发展方向的确对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这种认可是因为经济危机后,人们极为盼望国家的福利制度的基本价值观是以平等、公正、互助为基础的。

二、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遭受挫折

所有问题都有其利弊两面性,带有改良性的社会民主主义也是在不断尽力挫折,解决问题之后进行经验总结,从而得以继续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金融危机,通过国家权力干预经济并且推行福利国家解决了当时面临的重重困难。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高失业率,高通货膨胀,持续低迷的经济增长率。众所周知,社会民主主义是欧洲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和工党的思想体系是欧洲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政治思潮之一,实行福利政策历来是欧洲民主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在社会民主主义的兴衰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在那一时期各欧洲国家的社会民主主义力量都受到了重挫,导致这一结局的原因是:福利国家为各项福利政策导致成本过高。福利国家推行高福利政策,政府的巨额财富都用于公共福利开支。大多数西方社会中,一定比例的福利开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是稳定增长的。在英国,直到70年代末期,福利开支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份额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这样持续下去造成了国家财政的巨大赤

字。为了弥补不断扩大的财政问题,国家采取举借外债,扩大货币的发行量等方法。最终货币供给的增长率高于国民生产总值(GNP),导致通货膨胀。人民生活飞速下降。福利国家未能保障部分人们的基本生活,反而使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平降低。其次,福利国家的高福利、高税收直接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许多人认为不付出劳动也可以享受几乎同等待遇。这是西欧各国造就了一批寄生于制度的“食利阶层”。对社会福利产生量极大的依赖性。不愿意积极的参加工作,逃避市场竞争而带来的风险。这样一来破坏了福利制度建立的初衷,原本想让社会体现结果上的公平公正的,最终却形成新的不公平不公正。以福利制度寄生的人们无情地吞噬了他人的劳动果实。勤劳的就业者的工作情绪也因过高税收压力备受打击。第三,福利监督机构不完善。福利制度因为监督管理不严格,导致了大量的福利欺诈行为的发生,造成了资金大量流失,这种现象在福利国家非常普遍。据报道,英国有四分之一的人有骗取救济金的行为。每年国家因福利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同时也败坏了社会风气。第四,福利制度的高税收,是企业的竞争力成本上升,社会竞争力下降,大量的企业濒临危机。裁员、降低工资是解决危机的有效途径,但人民的正常生活遭到严重破,因此出现了:企业上缴高税收——企业负担增加——裁员、降薪——社会成员压力加大——启动范围更大、程度更深的福利救助——政府资金不足,收缴更高的税额。就形成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

三、积极福利政策解决福利国家的困境

在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政策遭受困境时,开始选择了第三条道路中的福利改革政策。提出“积极的社会投资国家”代替“福利国家”的概念。这种积极福利制度概念明确的提出国家、单位和个人要遵循责权平衡的原则。提出“不承担责任就没有权利”,它反对传统意义上社会民主主义所提出的单纯为社会成员提供社会福利的方法,当然也反对自由主义中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它支持公民享有社会福利的权力,但也重点提出从社会中享受权力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任务。在这种改革的指导思想下,福利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大改革,最根本点是从救济性转向以人力资源开发为核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主张改变过去形成的从摇篮到坟墓政府包办的福利保障体系和高福利政策,充分利用福利资金,根据不同的年龄(老人、妇女、儿童),不同问题(失业、人口老龄化),针对性的进行救助。另外,社会救助重心也不再是简单的发放救济金,而更多的注重提供给人们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提高个人抗击市场风险和竞争的能力。在劳动力市场方面,不简单地强调劳工的权益,而加大就业的压力,授予人们竞争意识、担任风险和社会责任的相关信息。树立相对灵活的劳动市场。

归纳看来,最终目标是建立“积极的福利社会”,它是一种“造血型”的福利政策。改变传统型福利国家对政府造成的巨大压力和负面影响,使福利的风险、责任、享受权力由个人、社会、国家、共同分担。

本篇文章来源于骆驼论文网(https://www.360docs.net/doc/e110545572.html,)原文出处:https://www.360docs.net/doc/e110545572.html,/a/jingji/caizhengshuishou/2010/1223/32575.html

公司福利管理制度(最全)

四川XXXX实业有限公司管理程序文件编号版次 文件名称福利管理制度 部门名称 人力行政中 心 编写人力行政中心审核批准 日期2012/5/01 日期日期 第一章总则 1.1 目的 为增强员工的集体归属感和打造企业的凝聚力,充分体现XX集团(以下简称集团)对员工的关怀与尊爱,特制定本制度。 1.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集团总部及各下属分公司、各门店等所有分支机构编制内转正之后的正式员工(有特殊规定的人员除外)的福利管理。 1.3 责任部门 本制度由集团人力行政中心负责起草、解释与修订,报集团总经理办公会审核,呈总经理审批并签发执行。 1.4 修订原则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公司的发展,本制度修订原则以更全面的考虑广大员工利益进行实时修订为原则。 1.5 生效日期 本制度自2012年05月1日起生效,与本制度配套的《福利管理制度实施细则》亦同时生效,凡与本制度及实施细则相冲突的文件与规定即行废止。 第二章福利结构 2.1 福利是一种补充性报酬,应遵循合理性、必要性、计划性、协调性的原则。 合理性:所有的福利都意味着企业的投入或支出,因此力求以最小费用达到最大效果。 必要性:企业提供的福利尽量与员工需求保持一致。 计划性:福利制度的实施建立在预算及审核的基础之上。 协调性:企业福利是法定福利的补充,没有必要与其重叠,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利用。 2.2 本制度所指员工福利包括以下四大部分: 法定性福利:指企业为满足国家法定性要求而为员工提供的福利。包括社会保险、法定节假日、劳动保护、教育培训等。

通用性福利:指企业针对全体员工所实行的带有通常普遍性的福利。包括活动基金、节日礼金、慰问礼金、餐饮补贴等。 职务性福利:指企业根据各职务工作性质特点所提供的有一定针对性的福利。包括通讯补助、交通补助、内部招待费、商业保险等。 激励性福利:指企业为鼓励关键岗位员工在公司长期工作,或对优秀员工所提供一种带激励性质的福利。包括旅游活动、旅游奖励及其他福利等。 第三章法定性福利 3.1 社会保险 3.1.1 为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公司根据《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为员工办理相关社会保险。 3.1.2 归口办理:社会保险由公司统一在所在地社保局开户,人力行政部门负责归口办理。 3.1.3 社保购买的条件:经试用期考核合格的转正员工,由人力行政部门为其办理社会保险参保手续。引进的特殊人才可在试用期开始购买,视具体情况报人力行政总监审批后执行。 3.1.4 社保缴费管理:社保中属于公司应承担的缴费数额从公司福利费中提取并支付,属于员工个人应承担的缴费数额,由公司从员工当月薪资中扣除并代缴。 3.1.5 员工离职或与公司终止劳动关系,公司从员工离职的当月或次月停止社保的缴纳。员工15日前离职者,当月停止社保的缴纳。员工15 日后离职者,次月停止社保的缴纳。 3.1.6 员工社保卡由社保局制作完成后,由人力行政部门发放给员工个人保管,损坏及遗失由员工个人负责。 3.1.7 社保申办、变更、转移及相关待遇的享受按照国家社会保险相关的管理规定执行。 3.2 法定节假日 公司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法定节假日、带薪年假、婚假、产假、丧假、工伤假等相关制度,具体执行办法详见公司《假期管理制度》。 3.3劳动保护 公司根据《劳动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提供符合规定的办公环境、办公设施、办公用品和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劳动防护用品等,并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员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3.4教育培训

德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及其启示

德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及其启示 沈建张汉威 一、德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国家,有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2007年,德国的人均GDP为4.63万美元。社会福利支出占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25%,占GDP总额的1/3。养老金支出占整个社会福利支出的50%。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通过联邦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最早制定的《工人疾病保险法》距今已有125年的历史。以后又陆续不断补充完善创新了相关法律法规,1884年实行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养老金保险法》。经过10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包括社会保险、社会赡养、社会救济和社会补贴在内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体系健全、完备成熟、执行有序的社会保障制度。而养老保障是其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德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主要依靠“法定养老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来实现。 法定养老保险是联邦政府的一种强制险。每一个雇员、企业、团体必须在法律规定下定期投保。投保项目包括:(1)退休金。(2)丧失劳动能力。(3)死亡。目前的缴费比例为雇员工资的19.9%(税前),雇主和雇员各负担50%。而当雇员收入低于某一限额时,则由雇主单独缴付。法定养老保险每年能获得占当年总支出20%的国家补贴。它采取“转移分摊原则”来进行收缴和支付,即在职雇员交纳的养老保险金用于支付退休雇员的养老金。领取数额是根据退休者退休时的工资和工龄计算,最高限额为退休时工资的75%。目前,退休雇员领取的法定养老金占工资比例平均为53%。 补充养老保险又分为企业养老保险和私人养老保险,均属于自愿性质的养老保险,后者主要适用于自由职业和手工业者,且都能获得国家补贴和制度上的保障。如德国政府规定,开办企业养老保险的雇主,有义务向担保机构养老保险基金会投保,以防止一旦企业破产,企业养老保险金的支付落空。目前,德国企业养老保险对劳动力的覆盖率已达到65%,补充养老保险占养老金支出的15%,成为养老保障制度中重要的补充部分。 德国养老保障制度还有另一大特色。除了从资金来源、支出分配上确立一套较为完整严密、具有前瞻性的养老保险制度外,德国政府还从人文关怀、社会关爱、康残互助、全员护理的视角和现实需要出发,切实采取措施,认真着手解决养老保障制度中日益突出的“人力需求”矛盾。 首先,从个人消费支出上预留空间。从1995年开始,德国根据社会需求,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增加了一个新险种——护理保险。每月交纳的护理保险费为雇员工资的1.7%,由雇主和雇员各缴50%,并规定凡参加法定医疗保险者必须同时参加护理保险。目前,德国参加法定医疗保险人口的覆盖率已达90%以上。德国法律规定,凡雇员加入法定医疗保险,其赡养人口则也视为同时加入。因此,德国的医疗保险和护理保险几乎可以覆盖全社会的人群,有效地减轻了中低收入家庭在未来步入老龄阶段或遭遇病残时购买护理服务的经济负担,切实有效地保障了老年人和病残者应该享有的基本护理权利,体现了一种社会公平。 其次,适时推出一项叫做“储存个人服务时间”的制度。凡年满18岁的公民,均可利用公休或节假日义务到老年公寓、老人院和老年病康复中心提供各种护理服务,不拿报酬,但服务时间

西欧国家福利政策利弊分析

社会福利事业在欧洲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英国政府为了安抚救济贫民, 于1 0 01 年颁布“贫穷法”。在工业革命时期, 英国政府又把大量贫民转为产业后备军, 于1 8 3 选年颁布“新贫穷法” ,对贫民实行救济.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法。西欧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固然对其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二、影响 1、积极影响(1)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2)调节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发展;(3)促进社会服务,缓解就业压力;(4扩大公民自由,体现团结互助;(5)巩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 2、消极影响(1庞大的福利开支使资本主义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严重的妨碍了经济的增长和对高新技术的投入,成为社会持续充分发展的障碍,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凸现。(2 助长了社会成员的闲散性,福利制度被讥讽为“培养懒汉的制度”。 第二, 西欧国家利用社会福利制度可以适当调节社会需求, 刺激消费, 推动经济发展.西欧各国每年花费的社会福利开支是巨大的, 这就扩大了消费, 增加了社会有效总需求” ,起到刺激生产、发展经济的作用。 第三, 西欧由于普遍推行社会福利制度, 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增加第三产业就业人员, 一定程度减少失业的压力。西欧国家为社会

福利事业服务的医疗、职业培训、老年保健等第三产业部门的发展, 吸收了大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失业者, 吸收了一批新就业人员, 并为提高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供了便利条件 西欧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固然对其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对其国家的政治经济有一定积极影响。但是, 也使西欧国家越来越感受到“社会福利的沉重压力” , 在财政、经济、社会各方面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因素。 首先, 财政方面的后果。三十多年来, 社会福利已经形成一项难以压缩的巨领开支, 大大加重了财政负担, 致使许多国家靠借债来维持社会福利。西欧国家社会福利增长过快, 必然扩大财政开支, 国债急增, 通货膨胀加剧.西欧社会福利制度对经济、政洽和社会的影响西欧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是资产阶级国家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也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行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它已是整个国民生活的一个组成部份。西欧的社会福利制度对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和个人生活发生着很大的影响。第二, 经济方面的后果。社会福利费用的膨胀, 削弱着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社会福利开支构成了政府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七十年代中期以来,西欧国家的政府消费的增长幅度超过了固定资本形成额的增长幅度。它证明巨大的福利开支同工业和经济发展争夺着资金。高福利必然带来高税收。高税收入包括个人所得税的累进增加和增值税的扩大。在这种高额累进税制下, 瑞典等国的人才外流, 妨碍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政府要维持高福利, 增值税也得相应扩大。第三, 社

员工福利管理制度

文件号:XXXXXX有限公司文件 员工福利管理制度 编制: 审核: 批准: 二〇一八年五月一日

员工福利管理制度 一、总则 (一)目的 为增强员工的集体归属感和打造企业的凝聚力,充分体现公司对员工的关怀与尊爱,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总部、分公司、各销售片区等所有机构编制内转正之后的正式员工(有特殊规定的人员除外)的福利管理。(三)责任部门 本制度由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起草、解释与修订,报公司总经理办公会审核,呈总经理审批并签发执行。 (四)修订原则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公司的发展,本制度修订原则以更全面的考虑广大员工利益进行实时修订为原则。 (五)生效日期 本制度自2018年05月01日起生效,凡与本制度相冲突的文件与规定即行废止。 二、福利结构 (一)遵循原则 员工福利是一种补充性报酬,应遵循合理性、必要性、计划性、协调性的原则。

合理性:所有员工福利均有公司投入或支出,因此力求以最小费用达到最大效果。 必要性:员工福利尽量与员工需求保持一致。 计划性:员工福利制度的实施以预算、审核为基础。 协调性:员工福利是法定福利的补充,没有必要与其重叠,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利用。 (二)福利组成 本制度所指员工福利包括以下四大部分: 1、法定性福利:指公司为满足国家法定性要求而为员工提供的福利。包括社会保险、法定节假日、劳动保护、教育培训等。 2、通用性福利:指公司针对全体员工所实行的带有通常普遍性的福利。包括活动基金、节日礼金、慰问礼金、餐饮补贴等。 3、职务性福利:指公司根据各职务工作性质特点所提供的有一定针对性的福利。包括通讯补助、交通补助、内部招待费、商业保险等。 4、激励性福利:指公司为鼓励核心岗位员工在公司长期工作,或对优秀员工所提供一种带激励性质的福利。包括旅游活动、旅游奖励、探亲假期、住房补助、股权激励等福利。 三、法定性福利 (一)社会保险 1、为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公司根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为正式员工缴纳社会保险。

欧洲典型国家住房保障政策比较研究及启示

欧洲典型国家住房保障政策比较研究及启 示 摘要:文章运用福利体制理论对欧洲典型福利国家英国、德国、瑞典的住房保障政策进行比较分析,明确了政府、社会、市场在三种福利模式下的住房保障政策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进而提出了住房保障政策“去商品化”的衡量维度和指标,以及对中国住房保障政策的启示。 关键词:住房保障;福利体制理论;福利国家 一、引言 福利体制理论(Welfare Regime Theory)的出现是与欧洲福利国家出现“福利危机”密切相关。丹麦学者艾斯平-安德森(Esping-Andersen,1999)的福利体制研究克服了之前的缺点,分别用了去商品化程度、公民社会权利、社会分层化等特点将福利国家聚类为三类,分别是以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的福利模式,以欧洲大陆为代表的保守主义福利模式以及以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为代表的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模式。福利体制理论为学者们研究福利模式的划分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模板。 从艾斯平?安德森的福利体制理论应用看,大多数学者关注的领域集中在养老、医疗、就业等社会保障领域。通过国内外文献综述我们发现,运用福利体制理论对住房保障政策进行分析研究的文献极少,而住房保障作为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内容,游离于福利体制理论框架

之外,不利于这个理论的深化和发展。本文尝试运用艾斯平-安德森的福利体制理论对欧盟典型国家住房保障政策进行比较研究。这样做的优点为:一是福利体制理论对福利体制类型进行了划分,便于进行不同类型国家的比较研究,目前已经广泛运用于其他福利政策,如养老金、医疗保险政策的国际比较,完全可以延伸到住房保障政策领域。二是运用福利体制理论便于清晰地分析出不同类型国家在住房保障政策中,政府与市场的责任边界在何方以及出现差异的原因;三是运用同一分析框架可以使国际比较建立在相同的概念和评判标准中,便于客观判断。 二、文献回顾 国内外不少学者站在欧洲福利国家角度分析了英国、荷兰、法国以及德国等国家的住房保障政策。马尔帕斯(Malpass,2004)详细讲述了二战后不同阶段中英国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发展变化,探讨了住房私有化改革对英国福利国家的影响。国内学者陈燕(2003)、陈杰(2011)、王兆宇(2012)等对英国住房政策进行了概括性的回顾与分析,提出政府既不能承担太重的建设负担也不能一味放开住房市场,需要综合考虑各种长期因素。薛德升等(2012)对德国住房保障体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认为在西方国家中德国的住房保障体系堪称典范。沃尔克(Volker Busch-Geertsema,2004)讨论了德国政府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在社会福利与住房保障政策中所扮演的角色差异。约翰?艾克豪夫(2012)分析了前东德与前西德在住房政策上的不同,着重介绍德国在社会福利保障住房建设中的经验教训。除此之外,胡

德国人的福利待遇

德国的经济被定义成世界上最健全的经济之一,其国民享受的社会保障足可傲视全球。例如,德国人一年工作187天休息178天、禁止节假日休息日上班、只能加工资不能减工资... ...作为苦苦挣扎在底层的九哥,对此第一反应是:这是神马福利?!第二反应是:这该令多少中国人躲在角落里黯然落泪? 1、禁止节假日休息日上班 第一是改善受福利者的地位,首先,在劳动保护政策方面,国家法律严格规定,禁止招收童工,禁止让18岁以下的青年工人上夜班,禁止休息日和节假日上班,禁止让孕妇在产前六周,产后八周上班,除每周休息两天以外,每个工人每年享受六周带薪休假。 德国人严格遵循节假日不上班的规定,到了礼拜天,连商店都关门了,商店的服务员说,我是人,我也要休息,要尊重我的人权。 2、德国人一年工作187天休息178天 德国人现在要的不是更多的收入,而是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德国现在的情况是,一年工作187天,休息178天。数是这么算的:双休日102天,再加40多天的带薪假,还有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再休20多天。 在德国,一旦企业拖欠职工的工资,则由政府先支付给员工。企业欠员工多少钱,政府就给职工多少钱,先让职工回家,接下来的事就变成了政府最后一次工资,和违法企业之间的事。德国政府先出动警察局、检察院介入欠薪事件。 3、企业欠薪政府先还 4、德国劳动局为工人提供优质培训服务 德国还成立了由工会、雇主协会和国家公务员代表各占1/3的各级劳动局,负责向工人介绍劳动岗位,提供职业咨询,促进职工教育,组织进修和改行培训,在改行培训期间,劳动局要为进修和改行培训的工人提供无息无偿的补助、信贷、生活费。一句话,德国的劳动局不是一个只收钱不干活的摆设,而是真正为职工服务的组织。 5、夫妻分居也有补助 假如夫妻不在一个城市里面工作,丈夫为了去另一个城市读进修学校而跟妻子分居,如此国家要给钱的。另外,工人回家探亲,路费由劳动局支付。假如工人不想两地分居,要妻子搬过来,全家都搬过来,那么,行李搬运的费用也由劳动局支付。 6、工资只加不减 在德国,工人工资的变动只能做出有利于工人的决定,即只能加工资,不能减工资,即使企业倒台了都不能减。假如企业真的破产,那么最后一次工资就由

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欧各国相继建成了以高福利、高税收为主要特征的福利国家制度。这套福利制度秉承为民众构建物质生活“安全”和“无风险社会”的理念,为全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各国相继出台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政府提供社会福利的法律责任。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多子女津贴、孕妇津贴、母亲津贴等是普遍存在的制度安排。林林总总的各种福利,使民众不必为衣食住行分忧,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得到体面生活的物质保证。福利国家的建立,对于促进西欧各国社会平稳发展、缓和社会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连续几十年的高福利也累积了诸多社会问题: 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经济增长乏力,高福利制度似乎已难以为继。西欧为何会出现福利国家的危机? 福利国家未来走向如何? 对这些问题有必要予以关注和探讨。 一、西欧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福利国家于二战后在西欧各国兴起,有着特殊的社会条件和深刻的历史背景。 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要求构建社会福利制度以缓解社会矛盾。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家攫取剩余价值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导致资本家财富的积累与工人阶级贫困积累的两级分化,也必然导致生产规模急剧扩张与社会购买力持续降低的尖锐矛盾。于是,以生产相对过剩为标志的经济危机便周期性爆发,严重威胁着资本主义的命运。特别是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社会财富迅速向少数垄断资本家手中集中,普通劳动者的贫困程度进一步加深,经济危机发生的频率加快、危害增大。1929-1933 年的经济大危机,标志着资本主义“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为避免崩溃的命运,资本主义世界选择了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其主要的“救世”方案就是实施国家对经济的积极干预,通过国家投资推行“反危机”措施。加大收入再分配力度,推行社会福利制度,以此改善劳动群众的贫困状况,增加有效需求。 其次,工人运动的发展迫使西欧各国构建社会福利制度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早期资本主义社会是把工人当成雇佣奴隶的野蛮剥削制度,因而必然遭到工人阶级的激烈反抗。为谋求解放,各国工人阶级进行了顽强不屈、持续不懈的斗争,罢工和革命的浪潮日益高涨。进入 20 世纪,西欧工人阶级的力量已十分强大。工会成为抗衡资本家的重要力量,左翼政党迅猛发展,共产党、社会民主党于二战后相继参政或执政,对资本主义统治构成极大的现实威胁。在此

各国福利比较

现在,世界多数国家都建立起覆盖所有国民的社会福利制度,我们看看一些国家的社会福利是怎样的。 一、法国:种1公顷农田补贴400欧元,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34.9% 在法国,公民从娘胎到死亡受到400多种福利的保护。法国社会福利的特点是不管国籍,只要在法国有合法居留身份,就可享受。笔者在法国留学时,照样享受他们的住房补贴和育儿补贴。 法国医疗保险全民享有,根据个人收入情况,公民每年仅交几百欧元的医保费,大致是一个星期的最低工资,失业者则免交此费。家庭如果只有一人工作,可将配偶及子女纳入自己的保险中,交费不变。病人每看一次医生只交1欧元的挂号费,其余所有费用在自己的保险账户上由社保机构划拨。 在法国,农民每种1公顷农田补贴400欧元(1欧元约合8.9元人民币),每养1头牲畜补贴300欧元,补贴农产品要求符合环保生产标准。 对无工作或低收入家庭,根据家庭人口数每月领取405.62欧元到851.81欧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孩子,则每增加一个孩子,每月加162.25欧元。 孩子从在娘胎里的第5个月起到满3岁,如果父母收入低于一定标准,每个孩子每月可领取156.31欧元的幼儿补贴。如果父母为照顾孩子而停止工作或减少工时,则每月可领取320.67欧元到484.97欧元的育儿补助。 如果雇用保姆照看小于6岁的孩子,并且收入低于一定标准,每个孩子每月可享受65.46欧元到199.78欧元的补贴。如果家庭有两个孩子,每月补助 108.86欧元,以后每增加一个孩子增加139.47欧元。孩子长到11岁时,每月补助再追加30.62欧元,16岁时每月再追加54.43欧元。此项补助直到孩子找到工作为止。 法国国民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一路免费,如果家庭收入低于一定标准,孩子每个学期开学时可领取249.07欧元的补助。从初中到大学,学生可获得每个学期54.9欧元到3456欧元的助学金。 残疾人根据残疾情况,每月可获得109.40欧元到1025.72欧元的补助。 法国一些城市对收入低于一定标准的人提供免费公交服务,有的城市则对所有人提供免费公交服务,或提供免费自行车。 二、美国:穷人医疗政府买单,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21% 一位在美国加州的华人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失业,可他一点也不感到恐慌,因为他可以领一年的失业金,然后再申请政府的救济金,救济金每月1600美元(1美元约合6.7元人民币),房贷供不起,不要紧,也由政府无偿补助,日子照样过得很体面。 研究数据显示,1995年夏威夷一个有两个孩子的母亲领取的福利相当于年薪36000美元的工人。 美国的小学到高中教育免费,大学教育经费主要由政府负担,学生只负担一小部分。社区大学的学费低于每年1500美元,约是美国从业人员平均年收入的1/30。为确保条件具备并且愿意读书的孩子能读大学,政府对贫困家庭提供各种形式的资助。 美国有专门为穷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救助(Medicaid)系统,为买不起医疗保险的低收入家庭提供优质的医疗保障,所有费用由政府支付。医疗救助预算占州GDP的22%,其中联邦政府补贴57%。

集团公司福利管理制度

1.总则 1.1.目的 为保障员工的基本劳动权益,加强企业员工福利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结合海尔集团及房地产企业的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1.2.基本原则 1.2.1.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保持和调整企业对福利保障的持续投入,给予员工安全 感和成就感,营造一个以人为本、舒适良好的工作环境; 1.2.2.竞争性原则:通过设立激励性福利,使企业的劳动报酬体系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1.2.3.经济性原则:企业的整体福利待遇水平与经营管理业绩挂钩,促进员工与企业 共同发展。 1.3.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海尔地产全体员工。 1.4.福利构成 公司的福利构成为法定福利、基本福利、生活福利、其他福利。 2.法定福利 法定定利是公司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和公司政策,为帮助员工防范未来不可预测风险和满足员工基本生活需要的福利项目。法定福利包括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两部分; 2.1.社会保险的种类 2.1.1.基本养老保险:由公司和员工个人双方负担、共同缴纳。公司和员工应当按时 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具体承担比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1.2.基本医疗保险:由公司和员工个人双方负担、共同缴纳。公司和员工应当按时 足额缴纳保险费,具体承担比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1. 3.失业保险:由公司和员工个人双方负担、共同缴纳。公司和员工应当按时足额 缴纳保险费,具体承担比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1.4.工伤保险:公司为生产线上员工办理工伤保险,工伤保险由公司负担费用。2.1.5.计生保险 2.2.保险办理相关规定 2.2.1.办理时间 员工自试用期满,成为海尔地产正式员工,办理完毕入司手续的当月起,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办理相关保险(其中工伤保险自工人加入公司当月即行办理)。 2.2.2.停办时间 公司自员工办好离职手续、停发该员工工资起,停办该员工的相关保险。 2.2. 3.转移时间 员工离职时,在档案关系转出后,可办理各种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2.2.4.办理地点 人力资源中心统一为员工到社保中心进行办理。 2.3.住房公积金 住房公积金是公司为逐步提高和改善员工住房条件和住房水平,与职员共同缴存的公积金。公司严格执行国务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和青岛市市住房公积金管理规定。 住房公积金公司缴纳部分在公司管理费用中列支,个人领取已提存的住房

德国福利住房与住房补贴

德国福利住房与住房补贴 日期:2013-03-23 (易贤网)福利住房是由国家出资为多子女家庭、残疾人、老年人和低收入的公民建造的。由于福利公寓楼是公共建筑公司从国家取得优惠贷款建成的,因此,它必须承担房租优惠的义务。 在德国,无力支付自由住房市场上高房租的低收入者多住在房租优惠的福利住房中。在德国西部有16%的租用住宅是福利住房。同时,联邦政府为改善德国东部居民的住房条件,自90年代以来每年都拨巨款在此建造福利住宅,其中,1994年拨款约10亿马克。此后几年,联邦政府不断增加投资建立福利住宅,以缓解西部人口密集地区和东部住房状况。 在德国,大学生公寓也是在得到国家巨额补贴下建造的。大学生公寓楼的条件很令大学生们满意,一间10一12平方米的单间,内有洗脸池、衣柜、书桌、书架、床和被褥及一两把椅子。公寓楼中有24小时供热水的淋浴室,公共厨房中有电炉、烤箱、冰箱、碗橱及餐桌等,楼下地下室是洗衣房,投币大滚筒洗衣机随时供学生洗衣之用。每个住户都有自己各自的信箱,公寓俱乐部为读书疲倦的学生提供了锻炼、娱乐的场所。这样一间条件优越的学生公寓的房租每月在200马克以下,只相当于市场价的一半。因此,学生公寓是德国大学生和外国留学生首选的住所,只可惜僧多粥少,仅有1/10的学生有此运气。大部分学生在求学的同时,还要为寻找一处适合自己的避风港而四处奔波。 德国长期实行以居住导向的住房制度设计,并以法律形式保障。德国政府始终把房地产业看作是国家社会福利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过多地强调其“支柱产业”的地位。

1、德国房价合理,房价收入比偏低,保持了长期稳定的房价,在全球“独善其身”。1970-2015年,德国新建住房名义价格指数增加90%,扣除通胀的实际价格下跌11.3%,实际房价收入比下跌62%。十次危机九次地产,1991年日本房地产泡沫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全球各国普遍受诱惑刺激房地产泡沫,而泡沫崩溃又带来沉重代价,唯有德国没有出现过严重的房地产泡沫和危机。 2、德国长期实行以居住导向的住房制度设计,并以法律形式保障。德国政府始终把房地产业看作是国家社会福利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过多地强调其“支柱产业”的地位。政府重视发展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的汽车、电子、机械制造和化工等产业,成就“德国制造”。德国的《住房建设法》、《住房补助金法》、《住房租赁法》和《私人住房补助金法》分别为社会保障住房供给、中低收入房租补贴、租赁市场规范和私有住房提供了法律框架,被称为德国住房政策的“四大支柱”。 3、充足稳定的住房供给,规范发达的租赁市场,住房拥有率低、租房比例高。经过战后重建,到1978年,平均每户家庭有1.21套住房,长期的住房紧张问题得到缓解。德国政府大力推动廉价住房建设,同时支持建设福利性公共住房建设,政府根据家庭人口、收入、房租给予居民房租补贴,确保每个家庭有足够的租房支付能力,86%的德国人可以享受不同额度的租房补贴。保护承租者的租赁市场,《租房法》规定房租涨幅不能超过合理租金的20%,否则房东就构成违法行为,房客可以向法庭起诉;如果超过50%,就构成犯罪。住房拥有率较低,租房比例较高,德国的住房拥有率平均一直在40%多,有一半多的家庭均通过租房解决住房问题。 4、合理稳定的住房投资回报率,严厉遏制投机性需求和开发商暴利行为。德国住房市场具有较为稳定的投资回报率,长期稳定在4%-5%之间。德国先后出台了多项严厉遏制住房投资投机性需求和开发商获取暴利行为的政策。在住房交易中,若未满10年出售,需缴纳25%的资本利得税。如果开发商制定的房价超过合理房价的20%,购房者就可以向法庭起诉。如果超过50%,就定性为“获取暴利”,开发商将面临高额罚款和最高三年徒刑的严厉惩罚。 5、德国的城市体系是多核心且均衡发展。据2006年德国官方数据显示,德国有11个城市群,人口占比71.98%,GDP占比73.14%。德国城市可以均衡化发展很大程度来自不

福利管理制度实施细则

福利管理制度实施细则 福利管理,福利是员工的间接报酬。一般包括健康保险、带薪假期或退休金等形式。这些奖励作为企业成员福利的一部分,奖给职工个人或者员工小组。福利管理是指对选择福利项目、确定福利标准、制定各种福利发放明细表等福利方面的管理工作。以下是小编搜集并整理的福利管理制度有关内容。 福利管理制度实施细则 1.目的和适用范围 目的:规范公司薪酬结构、薪酬标准、薪酬发放管理、福利管理。建立科学薪酬及福利制度,从而激励员工改善工作表现,加强和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公司的经营业绩,以实现公司发展的战略目标; 适用范围:除集团公司考核的领导班子成员(实行年薪制)及公司内营销口人员外所有员工。公司聘请顾问、兼职人员、外借人员薪酬待遇按有关协议办理。 2.制定原则及依据 原则 根据公司内部各职位之间任职资格的相互比较,结合市场薪酬调查结果,形成的各岗位之间的相互比较,确定薪酬的具体分配,以期达到对内相对公平和对外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 员工薪资依据本岗位任职条件所需的工作能力、经验、

文化程度、专业知识并结合市场水平等因素确定; 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公平竞争,突出贡献; 员工收入与企业整体效益挂钩,与其工作绩效挂钩; 依据 国家、地方、行业相关政策、法律、法规; 公司董事会相关薪酬、福利制度、文件精神; 行业、公司所属地区薪酬水平现状; 公司自身发展战略及企业自身经营管理定位特征。 3.管理职责 公司实行集中统一的薪酬管理体制,并采取“二级分配”管理模式。第一级分配是公司对各部门进行的额度分配;第二级分配是由各部门对其所属员工进行的明细分配; 人力资源部是公司组织、实施薪酬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负责根据公司的薪酬政策制定、实施薪酬分配制度;对各部门薪酬分配进行指导、审定;负责对各部门关于公司薪酬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和监督;组织、指导各部门员工薪酬的建档工作,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为公司制定、调整薪酬政策提供依据; 各部门在职责范围内负责贯彻、落实公司薪酬制度,并具体负责本部门员工薪酬的日常管理工作。 4.薪酬结构

经济全球化对欧洲福利国家的挑战_以德国为例

经济全球化对欧洲福利国家的挑战 以德国为例 冯英华 戴启秀 摘 要 经济全球化对主权国家的国家职能的影响是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国际政治经济各学派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学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衰弱理论指出,全球化对主权国家职能的削弱主要表现在安全、货币、福利三方面。本文以主权国家的福利职能为切入点,以德国社会福利制度所受的挑战为例,阐述经济全球化对欧洲福利国家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冲击,其目的在于进一步认识经济全球化对主权国家的挑战。 关键词 全球化 国家职能 福利制度 社会公正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05)03006672 一、经济全球化与国家职能 面对经济全球化,虽然学者们对其所下的定义各有不同,但就其一般特征而言,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技术、劳务、商品等各种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统一配置,包括生产、技术、金融、贸易全球化等,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之间形成一种更加直接和紧密的内在联系。 经济全球化见证了市场经济的全球扩张,市场力量支配着经济、社会生活越来越多的方面,而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之一,资本全球化更意味着资本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流动性。面对日益强大的全球市场,国家的职能似乎日益弱化,国家销蚀之声四起。[1] 首先,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与日俱增,经济问题成为国内和国际诸多关系的焦点,经济利益已经变得如此重要,以至国家的政治职能在一定程度上蜕变为经济职能的一部分。[2]其次,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包括资本在内的资源跨国流动性的增强。参与全球化的目的是吸引资金的流入,而就国民经济来说,经济全球化不是一个选择,而是一个现实。面对这一现实,国家能做的只是保持预算平衡、放松经济管制、开放贸易和投资、维持货币稳定,而其他的决策则由资本本身完成,国家无法控制。也就是说,置身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履行其经济职能的能力在弱化。全球化的最终结果是国家经济权力的不断丧失。由于资本的跨国流动性不断增强,不同经济体之间的依存性和一体化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政府实施宏观经济行为的可能性在减小。表面上,利率和汇率仍然由独立的中央银行根据市场状况加以控制,但如果某个国家擅自降低利率,资本就会立刻从该国流向那些可能提供高收益的国家。财政政策的自由度也明显减小,并很难成为政府履行其经济职能的经常性手段。至于产业政策,它有悖于市场的竞争性要求,往往被认为是妨碍市场竞争的,从而受到市场的反对。在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行动中,它们不

欧洲福利国家现状以及启示讲解

欧洲福利国家现状以及启示 福利国家的定义:福利国家是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的一种方法。在施瓦茨的《美国法律史》一书中,福利国家是指从罗斯福新政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间的历史阶段。 欧洲福利国家产生:欧洲福利制度的起源,如果从社会政策立法来看,最早可以上溯到上世纪中期英国颁布的《伊丽莎白济贫法》1960,该法将对穷人的救济制度首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下来。但一般而言,学界认为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诞生是以19世纪80年代德国稗斯麦政府颁布的《劳工疾病保险法》(1883),《事故保险法》(1884),《养老金保险法》(1889)为标志的。20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大陆的快速发展,当时单一的社会救济和保险已经不能够平衡日益增长和激化的社会矛盾,欧洲很多国家开始重新定位政府所扮演的角色、)1945年英国工党经过大选上台执政,采用了经济学家威廉·贝弗里奇(William Beveridge)勋爵的《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即《贝弗里奇报告》),这份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得以用法律的形式正式固定下来,1948年,英国首相艾德礼宣布该国第一个建成福利国家,福利国家因此而正式得名。在此之后,几乎所有的欧洲发达国家相继通过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立法,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套完整的以高福利为主要内涵的社会保障体系。 福利国家模式在欧洲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有学者将福利国家的产生归结为经济权力、政治权力、意识形态权力和军事权力四个方而交互作用的结果:首先,工业化初期经济的快速增长为福利国家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其次,政党政治为讨好选民,使得国家福利成为必需的手段;再次,福利思想的发展为福利国家的产生提供了意识形态环境;最后,军事斗一争作为所有变化因素中的强大者,加速推进了福利国家的产生进程。 欧洲福利国家的类型:1。保守/团体型福利国家(conservative), 这个种类的国家有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 2。自由型福利国家(liberal),国家如下美国、英国、加拿大。 3。社会民主型福利国家(social democratic),瑞典、丹麦。 这三种类型的国家福利形态各有差异,简单来说,第三种social democratic是福利最好的,而第一种conservative次之,最后也就是最差的就是Liberal的国家了。 社会学家艾斯平·安德森(Esping Andersen)开创性地把福利国家分为以下三个类型⑤: (1)“自由主义”福利国家体制(以美国为代表)。在这种福利体制中,居支配地位的是 不同程度的经济调查和家计调查式的社会救助,辅以少量的普惠式转移支付或作用有限的社会保险计划。对于一个基于市场的社会服务制度而言,履行普遍性标准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充分就业。在公民离开学校之后和退休之前,必须保证所有公民有充分的可能得到报酬优厚的工作。 第二,高水平的工资。最低工资的水平必须足够高,以使得所有公民有能力私人购买能够保护他们免受疾病、残疾、临时失业和养老重负的必要的退休金和保险计划。 (2)“保守主义”福利国家体制(以德国和奥地利为代表)。该制度类型的特点是,只有 当家庭保障的功能被严重削弱时,国家才开始提供相关的社会福利服务。 (3)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体制。该种类型的福利国家旨在“寻求相当水平的平等标准

员工福利管理制度

员工福利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 根据公司企业理念,为了给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吸引人才,鼓励员工长期为企业服务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 公司全体员工。 第三条权责单位 1、管理部负责本制度的制定、修改、解释和废止等工作。 2、总经理负责核准本制度的制定、修改、废止等。 第二章福利的种类及标准 第四条社会保险 1、公司按照《劳动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为正式员工(包括合同工和劳务派遣员工)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为实习生购买商业保险。 2、公司与参保员工缴费比例 ①基数:各项社会保险费的缴费基数为用人单位职工本人上月工资收入总额,职工本人工资按照国家统计局规定的列入工资总额统计的项目确定。具体内容参见相关保险规定条例。 ②各项社会保险费的缴费比例

第五条住房公基金 1、公司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正式员工购买住房公基金。 2、缴费比例:个人10%,公司10%。 第六条各种补助 1、各种补助 2、节日贺礼

3、其他贺礼(公司列支) 第七条员工教育培训 为不断提升员工的工作技能和员工自身发展,企业为员工定期或不定期地提供相关培训,具体内容参见公司培训实施要领。 第八条劳动保护 1、因工作原因需要劳动保护的岗位,公司必须发放在岗人员劳动保护用品。 2、员工在岗时,必须穿戴劳动用品,并不得私自挪做他用。员工辞职或退休离开公司时,须到管理部交还劳保用品。 3、其他未尽事宜请参见公司《劳动保护用品发放管理规定》。 第九条各种休假 1、国家法定假日 2、带薪年假

浅谈欧洲福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浅谈欧洲福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班级:11级历史2班学号:1030111024011 姓名:周蓓

浅谈欧洲福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在西方,社会福利是一个含义极为宽泛的概念。它是指或社会为提高国民或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而制定的一种经济和社会保障制度。就其形成历程来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在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后才形成的。从容上看,西方社会福利制度既包括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即的社会福利制度;也包括非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具有“全面性”、“普遍性”特征的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在满足国民基本生活需要,降低贫困人口的比重,缓和社会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等方面无疑发挥着极大的积极作用,但西方现行的社会福利制度也存在不少问题,必须进行改革。本文通过对欧洲福利制度的对比分析,为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提供总结经验教训。 【关键词】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发展历史;基本容;各国福利制度比较;利弊;启示 一、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历史 在西方,社会福利是一个含义极为宽泛的概念,它是指或社会为提高国民或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而制定的一种经济和社会保障制度。就其形成历程来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在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后才形成的。早期的社会福利与慈善几乎是同义的。提供者首先多为教会或教区,社会福利主要是以“专为社会弱者服务”的面目出现,对于无依靠的老人、残疾者以及孤儿等提供援助,实际上是为了解决日趋恶化的贫困问题。 19世纪前半叶,大多数西方把对贫困者进行的救济看成是对贫困者进行的一种施舍。19世纪末,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鼎盛时期,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物质财富的积累显著增加,国民主建设和政治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代功能日趋完备,这为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及政治基础。与此同时,西方贫困问题进一步扩大,这也是迫使西方不得不进一步发展社会福利的重要原因。于是,政府便把济贫转化为经常性的社会福利项目,并逐步纳入政府的正常职能围。与此同时,在观念上也有了

西方福利制度

西方福利制度与政府财政的关系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社会工作专业1302班许晨虹 内容摘要福利制度是国家或政府在立法或政策范围内为所有对象普遍提供在一定生活水平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财政是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是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主要途径之一。文章主要从个人和社会角度,针对西方福利制度与政府财政两者的现状、问题产生根源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西方福利制度与政府财政的关系,有利于大家分思考福利制度在中国实行的最佳方案。 关键词高福利制度政府财政社会经济 西方国家高福利制度是二战后在民主社会主义促进下,由国家立法建立起来的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西方国家在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环境稳定,为建设福利国家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形成了一些以瑞典、挪威为代表的西方高福利国家。 经济学中,假设这些企业、个人以“经济人”的身份出现,他们在社会中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那么针对社会福利,若交由私人来做,他们只会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在乎福利受益人的情况,更别说如今大家常常关注的最低生活标准。这样的做法既影响分配公平,也可能导致社会动荡。但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针对企业或个人留下的社会福利空缺,就必须让政府来填补了。从前,人们只一味羡慕西方福利国家制度多么好,多么人性化,出现了一股移民热潮。而如今,特别是经过几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后,越来越多人开始对着种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社会制度产生怀疑,人们开始沉下心来分析思考这种高福利制度背后的利害关系。 一、“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之所以被很多国家向往,在于它对社会和个人的积极作用: (一)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一些西方国家在二战后颁布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法案,保障大多数人的最低生活需要,降低贫困人口的比重,缓和社会阶级的矛盾,巩固资本主义的统治。对大多数底层劳动者来说,高福利制度无异于雪中送炭,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维持劳动力的持续生产和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为国家创造

论德国福利国家

论德国福利国家——社会市场经济和社会差距 我想众所周知德国是一个高税收高福利的国家,社会贫富差距相对较小。有点常识的都知道德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这市场经济的实行还得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惨败,被分成两德。当时联邦德国第一任经济部长、后又曾担任联邦总理的路德维希·艾哈德在德国推行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对战后经济复苏发挥了巨大作用。这种经济模式的运行模式是通过提高消费者机会、刺激技术进步和创新、按劳分配收入和利润的方式来使市场中的各种力量自由发挥作用。最重要的是它限制市场力量的过分积累,即这种模式在主张市场有序竞争的同时,强调社会责任,主张高税收高福利。 说道福利,我想德国是西方建立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最早的国家之一。按照救济法,所有无力自助并无法从其他方面获助者都有资格领取社会救济金来维持生活。失业者还可得到相当于工资三分之二的失业救济。、德国在子女补助方面压实慷慨解囊,其出售阔绰的程度也是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为了减轻教育和培养子女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德政府颁布了《联邦子女补助金法》。每个有抚养义务者都可得到子女补贴,补贴从孩子出生发放到18岁,如上学和接受职业培训则发至27岁。收入低于一定限度的家庭,每个孩子还可得到24个月、每月数百欧元的抚养费。网上有人算了一下,一个有3个孩子的失业家庭每月领到的各种救济、租房补贴等可达到2500欧元甚至更高,相当于一个高级工程师的月纯收入。这样看来还不如不去工作等国家养活呢。 这不利于人们积极找工作,易培养好吃懒做靠国家吃饭的人。试想一下,如果工作的人跟没有工作的人月收入一样,那谁还乐意自己辛苦的工作啊,在家享受就好了。所以说高福利不利于提高人们积极性,其实间接也阻碍了社会发展。而且高福利的来源毕竟是高税收,本来上班族辛苦挣钱就不容易,还得交税养活不工作的人,这样久而久之难免社会不会发生动乱。 德国税收制度繁琐复杂,税率之高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虽然从今年开始,德国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6000多欧元提高到近8000欧元,最低税率由25.9%降为15%,最高税率从53%降到42%,但这仍然处于高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