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八章肌肉生理

8第八章肌肉生理
8第八章肌肉生理

第八章肌肉生理

试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8.001]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A .肾上腺素

B .去甲肾上腺素

C .侵基丁酸

D .乙酰胆碱

E . 5■羟色胺

[8.002]当神经冲动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可引起接头前膜的

()。

A. Na+通道关闭

B . Ca2+!道开放

C . K+通道开放

D . Cl-通道开放

E . Mg2+通道开放

[8.003]运动神经兴奋时,哪种离子进入轴突末梢的量与囊泡释放量呈正变关系()°A . Ca2+

B . Mg2+

C . Na+

D . K+

E . Cl-

[8.004]兴奋经过神经-肌肉接头时,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使终板膜()

A.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B .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C .仅对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D.仅对Ca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E .对乙酰胆碱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8.005]神经-肌肉接头传递中,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

A .磷酸二酯酶

B .腺苷酸环化酶

C .胆碱酯酶

D.ATP酶

E . 以上都不是

[8.006]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阻断剂是()。

2+

A .xx

B .胆碱酯酶

C .xx箭毒

D .六烃季胺

E .四乙基胺

[8.007]美洲箭毒作为肌肉松弛剂是由于()。

A .它和乙酰胆碱竞争终板膜上的受体

B .它增加接头前膜对Mg2+的通透性

C .抑制Ca2+进入接头前膜

D .抑制囊泡移向接头前膜

E ?抑制终板膜的离子通道开放

[8.008]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A .肌原纤维

B . 肌小节

C .肌纤维

D .粗肌丝

E .细肌丝

[8.009]肌细胞中的三联管结构指的是()。

A .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

B .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终末xx

C .横管、纵管和肌质网

D .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横管

E .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

[8.010]骨骼肌中的调节蛋白质指的是(

A .肌凝蛋白

B .原肌凝蛋白

D .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

C .肌钙蛋白

E ?原肌凝蛋白和肌凝蛋白

[8.011]骨骼肌中的收缩蛋白是()。

A .肌凝蛋白

B ?原肌凝蛋白

C .肌纤维

D .肌钙蛋白和肌纤蛋白

E .肌凝蛋白和肌纤蛋白

[8.012]骨骼肌细胞中横管的功能是(

A . Ca2+勺xx

B . Ca2+进出肌纤维的通道)。

)oC .营养物质进出肌细胞的通道

D .将兴奋传向肌细胞深部

E .使Ca2+和肌钙蛋白结合

[8.013]肌肉收缩滑行学说的直接根据是肌肉收缩时()

A . 肌小节xx 缩短

B . 暗带xx 不变,明带和H 带缩短

C . 暗带xx 缩短,明带和H 带不变

D .相邻的Z 线互相接近

E .明带和暗带的xx均缩短

[8.014]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过程的必要步骤是(

A .电兴奋通过纵管传向肌细胞深部

B .纵管膜产生动作电位

C纵管终末xx对Ca2■的通透性升高

D.终末池中的Ca24逆浓度差进入肌浆

E . Ca2+与肌钙蛋白亚单位结合

[8.015]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中起关键作用的离子是(

A. Na+

B . Cl-

C . Ca2+)。

)O D . K+

E . Mg2+

[8.016]骨骼肌收缩时,释放到肌浆中的Ca2+被何处的钙泵转运()

A .横管

B .肌膜

C .线粒体膜

D .肌质网膜

E .粗面内质网膜

[8.017]神经细胞动作电位上升支是由于(

A . K+内流

B . Cl-内流

D . K+外流

C . Na+内流

E . Ca2吶流

[8.018]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下降支是由于(

A . K+内流

B . Cl-内流

C . Na+内流)。

)oD . K+外流

E . Ca2吶流

[8.019]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 . K+内流

B . Cl-内流

C . Na+内流

D . K+外流

E . Ca2吶流

[8.020]动作电位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引起(

A . K+内流

B . Cl-内流

C . Na+内流

D . K+外流

E . Ca2吶流

[8.021]粗肌丝的主要成分是()。

A .肌凝蛋白

B ?肌纤蛋白

C .肌钙蛋白

D.肌红蛋白)。E ?原肌凝蛋白

[8.022]细肌丝中聚合成双股螺旋主干的是()。

A .肌凝蛋白

B .肌纤蛋白

C .肌钙蛋白

D .肌红蛋白

E ?原肌凝蛋白

[8.023]xx 的成分是()。

A .肌凝蛋白

B .肌纤蛋白

C .肌钙蛋白

D .肌红蛋白

E .原肌凝蛋白

[8.024]肌丝滑行时,横桥必须与之结合的蛋白是(

A .肌凝蛋白

B .肌纤蛋白

D .肌红蛋白

C .肌钙蛋白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知识分享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疾病概论 1、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亚健康状态:人体的机能状况下降,无法达到健康的标准,但尚未患病的中间状态,是机体在患病前发出的“信号”. 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机体的自稳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死亡与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死亡:按照传统概念,死亡是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脑死亡:指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地、不可逆地丧失功能。判断标准:①不可逆性昏迷和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反应;②无自主呼吸;③瞳孔散大、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咽反射等;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3、第二节的发病学部分 发病学:研究疾病发生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⑴自稳调节紊乱规律;⑵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对立统一规律; ⑶因果转化规律;⑷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规律。 第三章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 1、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 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外因子通过与受体(膜受体或核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蛋白间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开始表达、各种生物学效应形成的过程。 2、受体上调(增敏)、受体下调(减敏)的概念 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减少,或长期应用受体拮抗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增加或敏感性增强的现象,称为受体上调(up-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高敏或超敏。 反之,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增加,或长期应用受体激动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减少或敏感性减弱的现象,称为受体下调(down-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减敏或脱敏。 第五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三种脱水类型的概念 低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低血钠性细胞外液减少)高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和血浆渗透压>310mmol/L,以细胞内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高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显著减少,细胞内液变化不明显。(正常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

8第八章 肌肉生理

第八章肌肉生理 试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8.001]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A. 肾上腺素 B. 去甲肾上腺素 C. γ-氨基丁酸 D. 乙酰胆碱 E. 5-羟色胺 [8.002] 当神经冲动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可引起接头前膜的 ()。 A. Na+通道关闭 B. Ca2+通道开放 C. K+通道开放 D. Cl- 通道开放 E. Mg2+通道开放 [8.003] 运动神经兴奋时,哪种离子进入轴突末梢的量与囊泡释放量呈正变关系()。

A. Ca2+ B. Mg2+ C. Na+ D. K+ E. Cl- [8.004] 兴奋经过神经-肌肉接头时,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使终板膜()。 A. 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B. 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C. 仅对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D. 仅对Ca2+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E. 对乙酰胆碱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8.005] 神经-肌肉接头传递中,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 A. 磷酸二酯酶 B. 腺苷酸环化酶 C. 胆碱酯酶 D. ATP酶 E. 以上都不是 [8.006] 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阻断剂是()。

A. 阿托品 B. 胆碱酯酶 C. 美洲箭毒 D. 六烃季胺 E. 四乙基胺 [8.007] 美洲箭毒作为肌肉松弛剂是由于()。A. 它和乙酰胆碱竞争终板膜上的受体 B. 它增加接头前膜对Mg2+的通透性 C. 抑制Ca2+进入接头前膜 D. 抑制囊泡移向接头前膜 E. 抑制终板膜的离子通道开放 [8.008] 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A. 肌原纤维 B. 肌小节 C. 肌纤维 D. 粗肌丝 E. 细肌丝 [8.009] 肌细胞中的三联管结构指的是()。 A. 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

(完整word版)《病理生理学》习题集-人卫第8版(精心整理)

---------------------------------------------------------------最新资料推荐------------------------------------------------------ 《病理生理学》习题集-人卫第8版(精心整理) 《病理生理学》习题集-人卫第 8 版(精心整理) 普通高等 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E. 疾病的经过与结局 (b ) 3. 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的最主要方法是 A.临床观察 B.动物实验 C.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D.疾病的分子和基因诊 断 E.形态学观察二、问答题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供基 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病理生理学第 8 版 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 1.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 ( c) A.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B.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 C.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D.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的 科学 E.患病机体形态结构改变的科学 2. 疾病概论主要论述 (a ) A. 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B. 疾病的 原因与条件 C. 疾病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机制 D. 疾病中各种 临床表现的发生机制 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病理生理学的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阐明疾病的本 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2.什么是循证医学?【答】所谓循证医学主要是指一切医 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病理生理学的研究也必 须遵循该原则,因此病理生理学应该运用各种研究手段,获取、分析 和综合从社会群体水平和个体水平、器官系统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 1/ 20

病理生理学——发热

第八章发热 ※概述 ※发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热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一节概述 一、正常体温的相关概念(Concepts of normal body temperature ) 1.正常体温 (1)人和大部分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homothermal animal)或温血动物(warm-blooded animal),具有相对稳定的体温。 (2)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37.0℃左右。 腋窝:36.2 —37.2℃ 舌下:36.5 —37.5℃ 直肠:36.9 —37.9℃ (3)体温存在昼夜波动: 清晨最低,午后最高,但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 (4)体温存在性别、年龄差异: 女性的平均体温略高于男性0.2℃; 年轻人略高于老年人(仅体表温度)。 PS:正常的体温调节

二、体温升高 1、发热(fever)(调节性体温升高,体温调节功能正常,调定点上移) 发热(fever):在发热激活物(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0.5℃时,称为发热。一般取腋下温度>37.5℃作为判定发热的标准。 从这个概念来看,发热有三个关键要素: ①病因:发热激活物 ②作用部位:体温调节中枢 ③作用的结果:调定点上移,体温升高>0.5℃ 过程:致热原---------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调节性体温升高(>0.5℃)PS:体温升高不一定都是发热。 2、过热(非调节性的体温升高,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散热障碍/产热器官功能亢进,调定点不变,体温升高,高于调定点) 过热(Hyperthermia):指体温调节障碍,或散热障碍及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等,体温调节中枢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的体温升高。是被动性体温升

人卫第八版病理生理学最新最全总结

人卫第八版病理生理学最新最全总结 疾病概论 健康与疾病 一、健康(health)健康不仅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即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二、疾病(Disease)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功能、代谢、形态的异常变化,并由 此出现临床的症状和体征。 三、亚健康(Subhealth) 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确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减退,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 状态,又称次健康状态或“第三状态” 病因学(Etiology)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以特征性的因素。 1、生物性致病因素 2.物化因素 4.营养性因素(机体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多) 5.遗传性因素 6、先天性因素 7、免疫性因素 8、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能影响病因对机体的作用,促进或阻碍疾病发生的各种体内外因素。如环境、营养状况、性别、年龄等。 诱因:作用于病因或机体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发病学(Pathogenesis)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一)损伤与抗损伤(二)因果交替(三)局部与整体 疾病转归 (一)康复(rehabilitation )(二)死亡(Death) 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的永久停止,即脑死亡。 传统的临床死亡标志: 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各种反射消失 脑死亡(brain death):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意义:有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为器官移植创造条件 标准:自主呼吸停止;不可逆性深昏迷;脑干神经反射消失;瞳孔散大或固定;脑电波消失;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水、电解质代谢障碍 第一节水、钠代谢 一、体液的容量和分布60% 包括血浆5%、组织液15%和细胞内液40%,因年龄、性别、胖瘦而不同, 二、体液渗透压 l晶体渗透压:晶体物质(主要是电解质)引起的渗透压。数值上接近总渗透压。 2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由蛋白质等大分子产生的渗透压。其中血浆胶体渗透压仅占血浆总渗透压的0.5%,但有维持血容量的作用。 正常血浆渗透压:280~310 mmol/L 三、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和平衡 正常血清钠浓度:130 ~150mmol/L 排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正常血清钾浓度:3.5 ~5.5mmol/L 排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四、.水、钠正常代谢的调节 渴中枢作用:引起渴感,促进饮水。 刺激因素: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 抗利尿激素(ADH)作用: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促释放因素:1)血浆渗透压↑2)有效循环血量↓3)应激醛固酮作用: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Na+,排H+、K+ 促释放因素:(1)有效循环血量↓(2)血Na+降低(3)血K+增高心房利钠肽(ANF) 作用:1)减少肾素分泌2)拮抗血管紧张素缩血管作用3)抑制醛固酮的分泌4)拮抗醛固酮的保钠作用。促释放因素:血容量增加 第二节水、钠代谢紊乱 一、脱水(Dehydration) 概念:多种原因引起的体液容量明显减少(>2%体重),并出现一系列机能、代谢变化的病理过程。 (一) 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特征:失盐大于失水,血钠小于130mmol/L,血浆渗透压小于280 mmol/L。 原因和机制: 体液丢失,只补水而未及时补钠

第四章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学习辅导 第一节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本节主要内容: 人脑作为世界上最精密的活体结构,在生命发展的早期,以一种惊人的速度生长。新生儿出生时,大脑占成人脑重的25%,两岁时,儿童脑重已占成人脑重的75%,六岁时儿童的脑重已接近成人水平。脑重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暗示了大脑结构的变化。 一、神经系统的发展及其可塑性 人脑大约由1万亿个细胞组成。其中有1千亿个神经细胞(简称神经元),其余为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接收和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元由胚胎的神经管发育而成,在妊娠中期3个月即大脑发育加速期开始之前,个体所具有的绝大多数神经细胞(1000亿左右)就已经形成了。在神经系统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神经元也迁移到不同的位置,进而承担了特定

的功能,这个过程就是神经元的分化。如一个神经元迁移到了视觉区(枕叶),那么这个神经细胞将分化成一个视觉细胞。因此,神经细胞在大脑皮层的部位(功能区)决定了它的结构和功能。 在神经元分化的同时,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相接触,形成特有的接点——“突触”。神经元之间的信息就是通过突触的化学性传递实现的,突触联结的建立为大脑发育和脑功能开发提供了充分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细胞分化和突触联系的形成反映了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反映了细胞对经验的高度反应性。婴儿的大脑生成了大量额外的神经元和突触联系,来接受人类从出生开始将经历的各种刺激,而经常被刺激的神经元和突触,其功能和联结将逐渐固定下来,而不经常被刺激的神经元将失去其突触(该过程被称为“突触修剪”),以备将来弥补大脑损伤和支持大脑发展新的技能。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将有40℅的突触联结被删减。所以,在生命早期大脑的发展并不仅仅是成熟程序的展开,而是生物因素

第四章肌肉关节解剖生理学

第四章肌肉關節解剖生理學 綱要 ?基礎肌肉關節生理學 –肌肉關節系統 –骨骼肌構造及骨骼肌肌纖維的生化分類 –肌肉增長的基本原理 –身體主要肌群 基礎肌肉關節生理學 肌肉系統 ?人體約有600條肌肉,約佔人體體重50%,而其中骨骼肌佔人體體重之40%,而肌肉因其功能不同在尺寸、型態及肌纖維走向也有很大差異。 ?肌纖維的特徵:具延展性、彈性、可興奮性、可收縮性,綜合以上特徵可負責提供人體所需之關節活動。 –彈性的起源: ?並聯彈性組織(Parallel elastic component): 被動彈性,由肌膜而來 (epimysium, perimysium, endomysium, sarcolemma) 。 ?串聯彈性組織(Series elastic component): 被動彈性,由肌腱而來。 ?收縮組織(Contractile component): 由肌肉收縮而來(actin and myosin) 。 肌肉的分類 ?隨意肌(Voluntary muscle):隨意肌是受運動神經支配來產生肌肉收縮,是可隨著人體的自由意識來操控而稱為隨意肌。隨意肌兩端肌肉末點附著在骨骼上,又稱為骨骼肌,在顯微鏡下看到的隨意肌是呈現橫紋走向,所以也稱為橫紋肌。例外的是,心肌(cardiac muscle)雖屬於橫紋肌,但由心肌所構成的心臟,因為主管心臟跳動,它是接受自主神經的操控,無法透過意識來支配,因而屬於不隨意肌。 ?不隨意肌(Unvoluntary muscle):不隨意肌是接受自主神經的操控,無法透過我們的意識來支配,因而稱為不隨意肌。例如腸、胃、血管等。不隨意肌在顯微

高职高专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第八章缺氧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部徐久元 内容提要: 笔者以张忠、王化修主编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第八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这本《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本教案主要供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教学使用。本教案学时安排72学时,共十九章。本章为第八章缺氧。本教案内容全面、新颖,参考了步宏、李一雷主编的病理学第九版教材及王建枝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九版教材。

第八章缺氧

1、缺氧的概念,常用的血氧指标 2、缺氧的原因和类型 3、缺氧时器官功能和代谢变化 (三)任务实施 任务一缺氧的概念,常用的血氧指标 ?概念:缺氧是指组织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而引起的机体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发生的异常改变。 ?常用的血氧指标 1、血氧分压 (1)概念:是指物理溶解于血浆中的O2产生的张力(血氧张力)。 (2)正常值:PaO2100 mmHg PvO240 mmHg (3)影响因素:①吸入气氧分压②呼吸功能:肺通气、肺换气、通气/血流比③动-静脉血分流。 2、血氧容量 (1)概念:氧分压为150mmHg,二氧化碳分压为40mmHg,温度38℃,在体外100ml血液内血红蛋白所结合氧的最大毫升数。 血氧容量反映单位容积血液最大携氧量 (2)正常值:20 ml/dl (3)影响因素:取决于血红蛋白(Hb)的质与量。 3、血氧含量 (1)概念:指100ml血液中实际含有的氧量,包括物理溶解的和化学结合的氧。 (2)正常值:动脉血氧含量(CaO2)19 ml/dl 静脉血氧含量(CvO2)14 ml/dl (3)影响因素:取决于氧分压与氧容量。 4、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病理生理学人卫第8版(精校修订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第8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 (一) 主要任务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与机制的基础医学学科。 ◆以患病机体为对象 ◆以功能与代谢变化为重点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制 (二)地位桥梁学科 (三)内容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1、疾病概论 :又称病理生理学总论,主要论述的是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 2、基本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又称典型病理过程。是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 3、各系统病理生理学又称病理生理学各论

主要讲述体内重要系统的不同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及机制。 如何学好病理生理学 ★概念要清楚 第二节常用研究方法 1. 动物实验:这是病理生理学研究最主要的方法。 ◆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的模型 ◆动物的自发性疾病 2、临床观察:以不损害病人健康为前提,观察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3、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第二章疾病概论 ◆病因学 ◆发病学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 健康(health)的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疾病(disease)的概念:疾病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的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症状(symptom):是指疾病所引起的病人主观感觉的异常。 体征(sign):是指通过各种检查方法在患病机体发现的客观存在的异常。 第二节病因学(etiology) 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及其作用的规律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 致病因素的概念:能够引起某一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称为致病因素,简称为病因。 (二) 病因的分类 1、生物性因素: 指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侵袭力(invasiveness):是指致病因素侵入机体并在体内扩散和蔓延的能力。 毒力(toxicity):是指致病因素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的能力。 生物性因素作用于机体具有的特点: (1)有一定的入侵门户和定位 (2)病原体必须与机体相互作用才能致病 (3)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各自都可能发生改变。

植物生理学

第一章 1.从植物生理学角度,分析“有收无收在于水”的道理? 植物的一切正常生命活动,只有在一定的细胞水分含量的状况下才能进行,否则,植物的正常生命活动就会受阻,甚至停止。水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主要表现有(1)水分是细胞质的主要成分(2)水分是代谢作用过程的反应物质(3)水分是植物对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4)水分能保值植物的固有姿态 2.植物叶片的气孔为什么在光照条件下会张开,在黑暗条件下会关闭? 保卫细胞细胞壁具有伸缩性,细胞的体积能可逆性地增大40~100%。保卫细胞细胞壁的厚度不同,分布不均匀。双子叶植物保卫细胞是肾形,内壁厚、外壁薄,外壁易于伸长,吸水时向外扩展,拉开气孔;禾本科植物的保卫细胞是哑铃形,中间厚、两头薄,吸水时,横向膨大,使气孔张开。保卫细胞的叶绿体在光下会形成蔗糖,累积在液泡中,降低渗透势,于是吸水膨胀,气孔张开;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升高了渗透势,于是失水,气孔关闭。 6.气孔的张开与保卫细胞的什么结构有关?答:细胞壁具有伸缩性,细胞的体积能可逆性地增大40~100%。细胞壁的厚度不同,分布不均匀。双子叶植物保卫细胞是肾形,内壁厚、外壁薄,外壁易于伸长,吸水时向外扩展,拉开气孔;禾本科植物的保卫细胞是哑铃形,中间厚、两头薄,吸水时,横向膨大,使气孔张开。 3在栽培作物时,如何才能做到合理灌溉? 要做到合理灌溉,就需要掌握作物的需水规律。反映作物需水规律的指标有需水量和水分临界期。作物需水量和水分临界期又因作物种类、生长发育时期不同而有差异。合理灌溉则要以作物需水量和水分临界期为依据,综合考虑土壤含水量、作物形态指标(叶、茎颜色、长势、长相)和生理指标(叶片水势、细胞汁液浓度、渗透势、气孔开度等)制定灌溉方案,采用先进的灌溉方法(如喷灌、滴灌)及时地进行灌溉。同时还要注意灌溉的水温、水质及灌溉量。 第二章 1植物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哪些矿质元素? 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种:大量元素:C H O N P S K Ca Mg Si ,微量元素:Fe Mn Zn Cu Na Mo P Cl Ni 大量元素:碳氢氧氮磷硫钾钙镁硅;微量元素:氯铁锰硼锌钼铜钠镍 2.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如何鉴别植物发生了缺氮、缺磷和缺钙的现象?若发生了上述缺乏的元素,可采取哪些补救措施? 缺氮:植物矮小,叶小色淡或发红,分枝少,花少,子实不饱满,产量低。补救措施:施加氮肥。缺磷:生长缓慢,叶小,分枝或分蘖减少,植株矮小,叶色暗绿,开花期和成熟期都延迟,产量降低,抗性减弱。补救措施:施加磷肥。缺钾:植株茎秆柔弱易倒伏,抗旱性和抗寒性均差,叶色变黄,逐渐坏死,缺绿开始在老叶。补救措施:施加钾肥。

第四章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学习辅导 第一节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本节主要内容: 人脑作为世界上最精密的活体结构,在生命发展的早期,以一种惊人的速度生长。新生儿出生时,大脑占成人脑重的25%,两岁时,儿童脑重已占成人脑重的75%,六岁时儿童的脑重已接近成人水平。脑重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暗示了大脑结构的变化。 一、神经系统的发展及其可塑性 人脑大约由1万亿个细胞组成。其中有1千亿个神经细胞(简称神经元),其余为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接收和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元由胚胎的神经管发育而成,在妊娠中期3个月即大脑发育加速期开始之前,个体所具有的绝大多数神经细胞(1000亿左右)就已经形成了。在神经系统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神经元也迁移到不同的位置,进而承担了特定的功能,这个过程就是神经元的分化。如一个神经元迁移到了视觉区(枕叶),那么这个神经细胞将分化成一个视觉细胞。因此,神经细胞在大脑皮层的部位(功能区)决定了它的结构和功能。 在神经元分化的同时,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相接触,形成特有的接点——“突触”。神经元之间的信息就是通过突触的化学性传递实现的,突触联结的建立为大脑发育和脑功能开发提供了充分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细胞分化和突触联系的形成反映了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反映了细胞对经验的高度反应性。婴儿的大脑生成了大量额外的神经元和突触联系,来接受人类从出生开始将经历的各种刺激,而经常被刺激的神经元和突触,其功能和联结将逐渐固定下来,而不经常被刺激的神经元将失去其突触(该过程被称为“突触修剪”),以备将来弥补大脑损伤和支持大脑发展新的技能。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将有40℅的突触联结被删减。所以,在生命早期大脑的发展并不仅仅是成熟程序的展开,而是生物因素和早期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大脑的分化与发展 大脑各部位的发展顺序是不同的。大脑最先发育成熟的部位是控制婴儿挥动手臂、踢腿等动作的初级运动中枢和控制婴儿视觉(皮层枕叶)、听觉(皮层颞叶)、本体感觉

第八章 消化生理

第八章消化系统 一、填空题 1、消化分为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 2、消化道平滑肌共有的运动形式是蠕动。小肠平滑肌特有的运动形式是分节运动_。 3、不同性质的食物胃排空的速度是糖大于蛋白质大于脂肪。 4、排便反射基本中枢在脊髓腰骶段。 5、胃液的主要成分有盐酸、胃蛋白酶、内因子、粘液。 6、胰液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盐、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胆汁的主要成分是胆盐、胆色素、胆固醇等。 、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小肠。 、胃肠激素主要有胃泌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抑胃肽、生长抑素等。 、交感神经系统对胃肠的作用是抑制。 11、胃的运动形式有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蠕动。 二、选择题(在下述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正确或最佳答案并把其序号填在括号中) 1、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作用最强的消化液是:(C) 、胃液 B、胆汁 C、胰液 D、小肠液 2、能激活胃蛋白酶原的激活物是:(D) 、Cl- B、K+ C、Na+ D、HCl 3、下列没有消化酶的消化液是:(B) 、唾液 B、胆汁 C、胃液 D、胰液 4、下列无直接消化作用的酶是:(D) 、唾液淀粉酶 B、胃蛋白酶 C、胰脂肪酶 D、肠激酶 5、关于促胃液素作用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B) 、促进胃液分泌 B、促进胰岛素释放

、促进胆囊收缩 D、促进消化道粘膜生长 6、小肠特有的运动方式是:(C) 、紧张性收缩 B、蠕动 C、分节运动 D、集团运动 7、以毛细淋巴管为主要吸收途径的物质是:(C) 、单糖 B、氨基酸 C、脂肪微粒 D、无机盐 8、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与胃液中缺乏(D) 、盐酸有关 B、胃蛋白酶有关 C、粘液有关 D、内因子有关 9、关于胃蛋白酶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由壁细胞以酶原的形式分泌 B、由HCl激活胃蛋白酶原变成 、必须在酸性环境中起作用 D、能将蛋白质水解为月示和胨 10、阻断乙酰胆碱的药物能够使:(C) 、唾液分泌增多 B、胃液分泌增多 C、胃肠蠕动减弱 D、吞咽困难 11、不属于胃防御功能的是:(C) 、HCl的杀菌作用 B、胃粘膜屏障作用 C、胃排空作用 D、胃粘液屏障作用 1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呕吐会失酸 B、患肝炎时脂肪消化吸收不良 C、腹泻会失碱 D、大肠内的细菌能制造维生素D 13、营养物质被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在(C) 、十二指肠、胃、小肠、盲肠、大肠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八章发热考点剖析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八章发热考点剖析 内容提要: 笔者以王建枝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九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生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第九版病理生理学各章必考的考点剖析,共二十章。本章为第八章发热。本章考点剖析有重点难点、名词解释(8)、简述题(6)、填空题(5)及单项选择题(18)。适用于本科及高职高专临床、口腔、医学、高护、助产等专业等学生学习病理生理学使用,也适用于临床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人员及研究生考试人员使用。 目录 第八章发热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病因和发病机制 第三节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第四节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重点难点 掌握:发热、过热、内生致热源的概念、发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熟悉:体温正负调节中枢的部位;发热激活物与内生致热源的种类;主要发热中枢正负调节介质的功能;发热的时相与分期。 了解: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和发热的处理原则。 一、名词解释(8) 1、发热: 是指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 2、过热: 是指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如体温调节中枢损伤),或散热障碍(如皮肤鱼鳞病和环境高温所致的中暑),或产热器官功能异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使体温不能维持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而引起的非调节性体温升高,称为过热。 3、热限: 是指发热时体温上升的幅度被限制在特定范围内的现象。 4、发热激活物: 是指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热的物质称为发热激活物。 5、无菌性炎症: 是指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心肌梗死等,由于组织坏死产物引起的炎症,常可伴有发热。 6、内生致热原: 是指机体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由产致热原细胞合成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7、正调节介质: 是指一类与体温变化呈正相关的介质,它们在脑组织的含量增高,可使体温上升。目前发现的正调节介质主要有前列腺素E、Na+:Ca2+比值和环磷酸腺苷。 8、负调节介质: 是指一类与体温变化呈负相关的介质,它们在脑组织的含量增高,可对抗体温升高或降低体温。目前发现的负调节介质主要有:腺垂体分泌的精氨酸加压素、黑素细胞刺激素和脑、肺等器官产生的脂皮质蛋白-1。

病理生理学第八章 肾系统的功能复习思考题

第八章肾系统的功能复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肾锥体的叙述请指出何者是错误的? A.肾锥体位于肾髓质 B.肾锥体含有肾小球 C.肾锥体具有集合管 D.肾锥体将尿液排空到肾盏 2.下列肾脏何种结构主动转钠,而水则随着被动重吸收? A.近端小管 B.髓襻降支 C.髓襻升支 D.远端小管 C.髓质收集管 3.原尿和血浆相比较,在成份上不同的是 A.K+含量 B.蛋白质含量 C.葡萄糖含量 D.Na+含量 4.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等于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B.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C.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D.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5.肾小管不同节段重吸收Na+的最大部位是 A.近端小管 B.髓袢升支细段 C.髓袢升支粗段 D.远端小管 6.毁损下丘脑视上核,尿浓缩和尿量将出现下列何种现象?A.尿稀释,尿量减少 B.尿浓缩,尿量增加 C.尿稀释,尿量增加 D.尿浓缩,尿量减少 7.应用下列何种物质能够准确测出肾小球滤过率? A.果糖 B.对氨基马尿酸 C.菊粉 D.尿素 8.营养不良的患者尿量增多的可能原因是 A.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B.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醛固醇分泌减少 D.尿素生成增加 9.肾素是由下列哪种细胞分泌的? A.肾小球旁器的球旁细胞

B.肾小管近端小管上皮细胞 C.肾血管内皮细胞 D.集合管上皮细胞 10. 引起肾素分泌的因素是 A.肾小球滤过K+的减少 B.肾循环血量减少,动脉压降低 C.肾循环血量增加,动脉压增高 D.肾小球滤过葡萄糖增多 11. 肾小球进行滤过的直接动力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B.肾小囊内压 C.血浆胶体渗透压 D.集合管内压 12. 在近端小管,全部被重吸收的是 A.葡萄糖、维生素 B.肌酐 C.尿素 D.氨 13. 心房钠尿肽的主要作用是 A.重吸收Na+ 排K+,使血量增加 B.重吸收K+ 排Na+,使血量增加 C.排H2O 排Na+,使血量降低 D.重吸收Na+ 排H2O,使血量增加 14. 肾髓质组织间隙液渗透压的特点是 A.和血浆比有很高的蛋白质 B.和血浆渗透压相等 C.比血浆渗透压低 D.越向肾髓质深部渗透压越高 15. 重吸收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的部位在 A.髓袢 B.近端小管 C.远端小管 D.集合管 16. 血中醛固酮增加对泌尿的影响是 A.尿中Na+增加 B.尿中K+增加 C.尿中尿素增加 D.尿中水增加 17. 肾脏内髓部高渗尿的形成与下列何种因素有关 A.K+ B.NaCl C.NaCl和尿素 D.NaCl和KCl 18. 大量饮水后尿量增多,即所谓的水利尿,主要原因是A.醛固酮分泌减少 B.ADH分泌减少 C.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加 D.肾小囊压力减少 19. 菊粉的血浆消除率为 A.200ml/min B.75ml/min C.125ml/min D.600ml/min 20. 正常条件下的终尿约占肾小球滤过液量的 A.10% B.20% C.30% D.1%

4第四章 肌肉系统

第四章肌肉系统 【时间安排】 1学时(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学) 【目的要求】 1、掌握鱼类肌肉系统的组成。 2、掌握鱼类头部肌肉。 【重点与难点】 1、鱼类头部肌肉的组成。 2、鱼类躯干部和尾部的组成。 【教学内容】 鱼类的游泳、摄食、生殖活动,都要运动,运动必须依靠肌肉,由肌细胞的收缩才能完成运动。 肌肉的基本单位是肌肉细胞,又叫肌纤维。肌肉运动的基本单位是肌节。 第一节肌肉类别 第二节肌肉的结构(简略仅说明位置和作用) 一、体节肌 (一)中轴肌 1、躯部肌肉--从头后直至尾柄末端的大侧肌(按节排列呈锯齿状,肌节间有肌隔)体侧中央有结缔组织的水平隔膜,背部的叫轴上肌,腹部的叫轴下肌。各肌节呈圆锥状。 硬骨鱼的轴上肌与轴下肌间有呈条形暗红色的肌肉,称红肌,富含血管和脂肪。凡运动缓慢的种类红肌不发达,而活泼游泳、特别是大洋洄游的鱼类红肌十分发达。如鲣、鲔、灰鲭鲨等。大侧肌的大部分为淡白色,即白肌。白肌能行乏氧代谢,它是产生短促而急速运动的基础,但不能持久,如捕捉食物、逃避敌害时。红肌则行需氧代谢,运动能持久。 棱肌--硬骨鱼的背中央和腹中央,左右的大侧肌之间,有纵行细长的棱肌,背部的为上棱肌,腹侧的为下棱肌。软骨鱼没有棱肌。 上棱肌由背鳍引肌、背鳍间引肌、背鳍缩肌组成。 下棱肌由腹鳍引肌、腹鳍缩肌、臀鳍缩肌组成。 2、头部肌肉--头上的肌节一般趋于退化,前部三个小肌节变为眼肌。 眼肌共有6条。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上斜肌、外直肌。 舌下肌肉。如胸舌骨肌。 (二)附肢肌肉 1、奇鳍肌肉-- 2、偶鳍肌肉-- 二、鳃节肌 第三节肌肉的变异--发电器官 第四节鱼类的运动方式 三种运动方式 躯干部和尾部肌肉的交替收缩使身体左右扭动前进 利用鳍的摆动 利用鳃孔向后喷水使身前进。 三种运动方式是联合使用的。 【教学方法】 分别以图说明三种肌肉组织的特点,仅作简单介绍,本内容在组织学中有详细讲述。

第八章 消化系统生理

第八章 消化系统生理 第一节 概述 一、消化、吸收的概念和消化的方式 1. 消化系统的基本功能 是消化从外界摄取的食物和吸收各种营养物质,供 机体新陈代谢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并将未被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残渣 经肛门送出体外。 2. 消 化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称为消化。 3. 消化的方式 a. 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将食物磨碎并与消化液 充分混合,以及将食物不断地向消化道远端推送。 b. 化学消化:消化液中各种酶,能分别分解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 物质使之成为小分子物质。 4. 吸 收 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的粘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 程叫吸收。 5. 消化器官的其他功能 除了消化和吸收之外,消化器官还有重要 的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 二、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 1. 兴奋性低、收缩缓慢:平滑肌收缩的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 的时间都比骨骼肌长得多,而且变异很大,全部收缩过程约为20秒或更 长。 2.自动节律性收缩:收缩节律不如心肌那样规则而且收缩缓慢。 3.紧张性:消化道平滑肌经常保持在一种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 消化管肌肉的各种收缩都是在紧张性的基础上发生的。 4. 富有伸展性:在外力作用下,消化管平滑肌可伸展原长度的2- 3倍,胃可以容纳好几倍于自己原来体积的食物。 5.对一些理化刺激较敏感:消化道平滑肌对电刺激较不敏感,但它对一些生物组织产物的刺激特别敏感,例如:微量的乙酰胆碱可使它 收缩,而肾上腺素则使它舒张,此外对酸、碱等化学物质的刺激也有反 应。 (二)消化管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1.静息电位 和神经纤维骨骼肌细胞一样,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状态下,膜外较膜内为正,静息电位主要由K+的外流形成。Na+和Ca2+对平滑肌的静息电位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静息电位的值 为-60∽-50mV。 2.基本电节律(或慢波电位) 消化管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可自发产生节律性去极化,由于这种周期性波动的发生频率较慢称为慢波电位。它的产生可能与细胞膜生物电钠泵活动的周期有关。 在安静状态下 其波幅变动:5-15mV,持续时间:1-4s 频率随组织不同而同:胃3次/分;12指肠:11-12次/分;回肠:8-9次/分 3.动作电位:当慢波电位超过一定临界值时,就可触发一个或多个动作电位,并跟着出现肌肉收缩。动作电位数目越多,肌肉收缩的幅度就越大。 4.动作电位和肌肉收缩的关系:平滑肌的收缩是继动作电位发生之后而产生的,而动作电位则是在慢波(基本电节律)去极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因此,慢波电位是平滑肌的起步电位,是平滑肌收缩节律的控制波。 5.平滑肌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与哺乳动物神经纤维和骨骼肌不同,平滑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的发生与Na+无关,目前认为,在刺激作用下,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突然增加,Ca2+大量内流是平滑肌动作电位的主要离子基础。 关于动作电位的触发肌肉收缩的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钙调素作为平滑肌收缩系统中的Ca2+受体,可因动作电位引起胞浆内Ca2+浓度↑,进而起到激活肌丝滑行之作用。 三、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1.消化液组成:人每日由各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总量6-8L,主要由有机物离子和水组成。 2.消化液的主要功能 ①稀释食物,使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以便于吸收。 ②改变消化腔内的pH,使之适应于酶分解作用的需要。 ③水解复杂的食物成份,使之便于吸收。 ④通过分泌粘液、抗体和大量液体保护消化道粘膜,防止物理性和化学性的损伤。 3.消化液分泌过程:分泌过程是腺细胞主动活动的过程,它包括三个主要步骤(能量主要来自腺细胞的ATP): ①腺细胞从其周围的血液内摄取原料。

病理学第八章

1.第1题 慢性浅表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区别是 A.炎症细胞的浸润深度 B.有无肠上皮的化生 C.是否有腺体数量和大小的改变 D.浸润的炎细胞的数量 E.有无淋巴滤泡的形成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03 此题得分:3.03 2.第2题 检测血清甲胎蛋白有助于早期诊断 A.胃腺癌 B.食管鳞癌 C.肺小细胞癌 D.肝细胞癌 E.子宫颈癌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03 此题得分:3.03 3.第3题 下列哪一项不是十二指肠溃疡的特点 A.癌变率与胃溃疡相似 B.直径多在0.5cm左右 C.镜下结构与胃溃疡类似 D.好发于球部的前壁或后壁 E.易引起幽门梗阻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03 此题得分:3.03 4.第4题 慢性活动性肝炎的特征性病理改变是 A.气球样变性 B.嗜酸小体形成 C.碎屑样坏死 D.毛玻璃样肝细胞

E.小胆管增生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03 此题得分:3.03 5.第5题 男, 28岁,因肝肿大、肝功能异常而入院。临床诊断为急性普通型肝炎, 此时患者肝的病变最可能是 A.肝细胞气球样变 B.肝细胞大片坏死 C.肝细胞透明变性 D.肝细胞碎片状坏死 E.以上都不是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03 此题得分:3.03 6.第6题 胃腺癌发生双侧卵巢种植性转移,称为 A.Burkitt瘤 B.Ewing瘤 C.Krukenberg瘤 D.Kaposi肉瘤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03 此题得分:3.03 7.第7题 我国肝硬化最常见的引起原因是 A.药物性肝损伤 B.慢性酒精中毒 C.病毒性肝炎 D.胆道梗阻或胆汁分泌障碍 E.慢性肝淤血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03 此题得分:3.03

植物生理学:8第八章 植物的生殖生理

第八章植物的生殖生理 讲授内容和目标: 让学生掌握光周期同花诱导之间的关系,了解春化现象。掌握光周期诱导的生理机制。了解光周期现象与春化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因课时限制,从第三节以后的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 重点介绍植物的光周期反应类型,光周期诱导的生理机理和应用。 学时分配:3学时。 具体内容: 第八章植物的生殖生理同高等动物不同,高等植物的生殖器官——花, 是在植物生长到一定大小之后才形成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花器官的形成与否将植物的生活周期分成截然不同发两个阶段,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 植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植物必须达到花熟状态 2.必须有适宜的环境条件区分的标志是第一朵花的形成(或花芽分化)。 花熟状态(ripeness to flower): 指植物体能够感受适宜的环境条件而开花时必须具备的生理状态。 幼年期(juvenility): 植物在达到花熟状态之前的时期叫幼年期。只有度过了幼年期,达到花熟状态的植株,在适宜的环境条件诱导下会开花结果,从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时期。 ●开花包括两个过程: 花诱导(floral induction)和花器官的分化(floral development)。 ●花诱导(floral induction): 在花芽分化之前,适宜开花的环境条件作用于植物体,而引起的一系列同开花有关的生理变化。 花器官的形成是指在植物在完成花诱导之后花芽的分化过程。 植物体只有完成了花诱导,才能形成花芽、开花、结果并形成种子,完成整个生活史。第一节光周期与花诱导 一.光周期和光周期现象 1.光周期现象的发现 1920年在美国农业部马里兰州贝尔茨维尔的一个育种站的实验室内,两位科学家W. W. Garner 和H. A. Allard 发现: 美洲烟草(Nicotiana tabcum cv Maryland Mammoth)在夏天的大田里生长到3~5m 也不会开花,但是在冬天的温室里长到不足1米就大量开花了。 另外他们还注意到大豆,不管在春季什么时间播种,都会在夏季中期的某个相同的时期开花。即在早春播种的生长的很高大的植株与在夏初播种的较小的植株同时开花。 很显然: 在冬天的温室内有某种因素导致了烟草的开花。 在夏天的时候有某种因素导致了大豆的开花。日照长度。会不会是日照长度引起了烟

病理生理学笔记汇总

病理生理学笔记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 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疾病的定义: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过程的规律活动。包括:①病因;②自稳调节紊乱;③出现症状和体征。 分子病:DNA变异引起的一类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基因病:由基因本身突变、缺失、或其表达调控障碍引起的疾病。 脑死亡: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是脑死亡的标准。 基因病:基因本身突变、缺失或其表达调控障碍。 分子病:由DNA的遗传性变异所引起的,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水肿的定义: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聚集。水肿发生于体腔内称为积液。 水肿的发生机制 (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毛细血管液体静压声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淋巴回流受阻。 (2)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水钠潴留: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纳增多、引起水钠潴留,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 4.低纳血症的三种情况比较 (1)低容量年个低纳血症(低渗性脱水) 1)概念:失纳多于失水,血清纳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细胞外液含量减少。 2)原因与机制:肾内、肾外丢失大量液体或液体聚集在“第三间隙” 3)对机体的影响:易休克;无口渴感;明显失水体征;经肾失纳者,尿纳增多,肾外因素所致者,尿纳减少。 (2)高容量性低纳血症(水中毒) 1)概念:水摄入过多,潴留体内,血清纳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纳总量正常或增多。 2)原因与机制:急性肾功能不全且输液不当。 3)对机体的影响:血液稀释;细胞内水肿;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尿量增加,尿比重下降。 (3)等容量性低纳血症 1)概念:血清纳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一般不伴有血容量的明显改变。 2)原因与机制:血管升压素(ADH)分泌异常综合症 3)对机体的影响:严重者可引起一系列神经中枢系统功能障碍。 5.高纳血症三种情况的比较 (1)低容量性高纳血症(高渗性脱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