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峡库区植被恢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其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库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也伴随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为了促进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的健康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本文将从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的主要问题以及对策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生态环境问题由于三峡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当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在三峡库区,由于库区面积的扩大和水位的上升,湿地资源和部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水域变化对当地的渔业和水产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生态环境敏感的物种也受到了威胁。
2.产业结构问题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库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传统的渔业和农业逐渐转变为以旅游业和水电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这种变化虽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农业面源污染和渔民生计的转变等。
3.人口迁移问题由于三峡工程的建设,库区的一些村庄和城镇被迁移,大量的人口需要重新安置。
这一迁移过程,对库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等。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了解决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可以加强湿地保护,恢复和开发湿地资源,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可以加强水域环境治理,保护水域生态环境,调整渔业布局,保护水产资源。
推动库区生态补偿机制改革,加大生态保护投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效果。
2.优化产业结构库区可以通过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可以加大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
可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农业技术培训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产值,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可以发展以绿色生态农业为导向的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3.实施人口迁移政策为了解决人口迁移问题,可以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三峡水库消落区植被生态恢复研究

三峡水库消落区植被生态恢复研究作者:刘江帆唐臣臣来源:《长江技术经济》2022年第05期摘要:为了解消落区植被生态恢复整体情况,采用实地调研、查阅文献资料和专家评估等方式对已实施的植被生态恢复典型项目进行评估,研究认为人工干预有利于加快消落区植被自然生态恢复,且已初步形成了多个技术工程方法和运行管理机制。
结合生态恢复现状及制约因素,根据不同消落区定位提出了植被生态恢复的目标和恢复路线。
从编制消落区植被生态恢复具体实施方案、形成生态恢复成套技术体系、完善消落区后续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三峡水库;消落区;植被生态恢复;管理机制;评估中图法分类号:X171 文献标志码:A三峡水库消落区特指三峡工程因防洪与发电需要人为调节水位消涨,而在库区四周形成从陆地到水域的生态交错区,是一种特殊的湿地生态系统。
三峡水库原有消落带历经上万年演变而成,土壤基质较为简单与稳定,植被类型复杂,功能多样。
而三峡水库消落区消涨幅度大,空间变化大,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冲击。
根据《三峡工程库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分项规划《消落区生态恢复规划》,三峡水库消落区治理措施以保留自然状态保护为主,促进生态系统自然发育,同时在部分类型消落区因地制宜进行生态恢复、污染处理、传染病源控制和岸线环境综合整治,以有效改善消落区生态环境。
三峡水库消落区植被生态恢复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由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公司等各类主体参与示范工程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分析评价三峡水库消落区植被生态恢复实施效果,对后续三峡库区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 三峡水库消落区植被生态恢复现状现阶段已实施的示范工程主要位于重庆市各区县以及湖北省秭归县,《消落区生态恢复规划》提出的20个项目均已在2011—2013年间实施。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重庆市环境科学院、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等单位开展了相关的科研。
本次研究对部分项目进行了现场调研,并通过查看档案资料、专家评估、座谈讨论及会议讨论等方式对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恢复项目技术、组织实施与管理、项目定位和总体设计等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三峡库区农业经济问题与对策建议

新 县城搬迁 以及 交通建房 占地 ,使耕 地 占用有增无 减,农业
粮 食生产失去 了土地支撑 ,带来 粮食短缺 。2 1年 库区农 民 00
人 均粮食32g 5 k ,人 均 纯 收 入 4 1元 ,库 区 6% 60 0 的县 属 于 贫 困 落 后县 。
3 2森 林破 坏,水土流失严重 .
万 县河流段水质为三类 ,使江河鱼类种群减 少。在农业上
因缺壮 劳 力 ,畜禽养 殖粪 便直 接排 入江 河 ,很少 用 于农 业 ,加 之大量施用化肥 ,2 0 年库区共施化肥 ( 存量 ) 08 折 1. 7 ,每 公顷达 0 7 t 0 0 万t . 2 ,水土 受面源 污染 ,土壤酸 化 板结 ,土地 生产 力下 降,制约 了粮食增产 。
34水利年久失修,农业发展条件差,水土污染重 .
三 峡库 区 大部分 区县 ,山高 坡 陡 ,地 形 崎岖 ,平地 少,政府对农业投 入不足 ,导致农业 基础 设施建设滞后 , 特 别是农 田水利基 本建设 , 自从 改革 开放 以来农村青壮年 大部分进入城 市务工,笨重 的挑塘修 堰无人干 ,所 以水利 建设年久 失修 ,农 田保灌面积仅 占耕 地3 . 6 ,造成土地 19 % 产 出稳定性差 ,呈 现风调雨顺农业就 增产 ,旱洪灾害发 生
37
中国西 部 科技 2 1 t 0 月 ( 旬 ) O 0  ̄ 6 1- 上 第1 卷第 1 期总 第2 9 6 4 期
来 巨大损失 ,制约 了库区经济发展 。 础上 ,把治 山治水与发展经济 结合起 来 ,以小流域 为基 本单 元 恢复林草植被 ,实行草 、灌 、乔混交搭配 ,增加 生物 多样 性 ,提 高植物群落 的稳定性 。在 丘陵缓坡地带 以改梯土 整治
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保护

地理隔离:水库的修建导致一 些物种被隔离在特定的区域内 ,无法与其他种群交流基因, 导致遗传多样性减少。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如捕捞、 采矿等导致种群数量减少,进 而影响遗传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内生态系统的类型和变 化情况。在三峡库区,由于水库的修建和人类活动的
影响,生态系统多样性面临威胁。
物种多样性
• 物种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内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分布情况。在三 峡库区,由于水位的波动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物种多样性面临 威胁。一些水生生物,如鱼类、贝类等,数量减少或消失,而 一些陆生生物也受到影响。
物种多样性
01
02
03
鱼类
由于水库的修建,一些鱼 类无法洄游到上游产卵, 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甚至灭 绝。
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保护
目录
• 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 • 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 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面临的问题 • 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 案例分析 • 展望未来
01
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横跨重 庆和湖北两省市,地处东经
108°21'-110°12',北纬29°05'30°33'之间。
贝类
水库蓄水后,贝类等水生 生物的栖息地被淹没,导 致种群数量减少。
陆生生物
人类活动如开垦、采矿等 破坏了陆生生物的栖息地, 导致一些物种数量减少或 消失。
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是指一个物种内不 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在三 峡库区,由于地理隔离和人类 活动的影响,一些物种的遗传
多样性受到影响。
具体来说,三峡库区的遗传多 样性面临以下挑战
湖北省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二)

湖北省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二)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把库区的经济发展放在全省的重要位置。
能否再经过几年的努力把我省三峡库区建成一个初步繁荣的新型库区,既关系到库区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也考验着各级政府在这一特殊区域进行社会重建和再造能力,关系到湖北的对外形象。
一是要确保库区年均发展速度16%以上,高于全省发展速度,到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宜昌县、兴山县向“富裕型”过渡,秭归、巴东实现小康;这既是库区移民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一项政治任务。
二是把移民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部分,加强省对库区移民及经济开发的统一规划和领导,实现移民搬迁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三是把库区作为全省的特殊区域,进一步加大其政策扶持力度。
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并逐步使之产业化,是库区二期农村移民后靠安置的基础,应尽快起步。
我省二期移民主要是农村移民,为解决移民的后靠安置,扩大安置容量,必须在调整土地承包、加强土地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各县高效生态农业试点已取得成功经验。
省计委、三峡办、农业厅编制的《湖北省三峡地区高效生态农业规划纲要》,对库区1998年至2010年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规划了51个建设项目,总投资13.89亿元,其中1998年至2003年规划项目39个,总投资10.64 亿元,项目实施后可新增产值16.7亿元,实现利税4.2亿元。
这将对今后库区农业基础地位的进一步巩固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极大促进,应尽快起步实施。
(1)要突出抓好五大系列八个基地的建设。
一是以脐橙为主的柑桔系列的开发。
新建和改扩建优质脐橙、甜橙等柑桔基地10万亩,新建板栗基地10万亩,桃、李、杏、梨基地6万亩;二是以“两叶”为主的系列开发,新建和改扩建茶叶基地5万亩,烟叶基地10万亩;三是以银杏为主的药材系列开发,新建和改扩建银杏基地10万亩;四是草食牲畜系列的开发,建设山羊基地50万只,肉牛基地2万头;五是蔬菜系列的开发,建设高效蔬菜基地5000亩。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1、前言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位,是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由东向西推进的重点开发地带。
三峡工程修建后,可根本改善川江航道,使万吨船队直达重庆。
三峡库区的发展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有着重要战略意义。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特别是三峡工程水库淹没与移民安置,也对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只能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持久、稳定的支撑能力为基础。
为了促进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抓住三峡工程建设的机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强环境的综合整治,保护好生态环境,以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双赢,人和自然的和谐,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统一。
2、支撑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条件2.1 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水热资源丰富三峡库区位于我国中心腹地,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山地、川东平行岭谷、鄂西山地向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地带。
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74.0%和21.7%,河谷平原只占总面积的4.3%。
三峡库区行政区域指三峡水库涉及的湖北省所辖的宜昌、秭归、兴山、巴东四个县和重庆市所辖的巫山、巫溪、奉节、云阳、万州市三区、开县、忠县、石柱、丰都、涪陵市二区、武隆、长寿、渝北区、巴南区和重庆市近效七区和江津市16个县区,共20个县市,土地面积5.4万km2,人口1 966.44万人(2000年)。
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形成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1)土地利用开发程度高。
三峡地区由于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土地垦殖率较高。
但坡地水土流失严重,耕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2)水热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本区地处中纬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年均温度15~19℃,大于10℃积温5 000~6 000℃。
年平均降水量1 200mm。
长江横贯全区,过境客水丰富,水资源总量约4 000亿m3。
区内水能蕴藏量除长江干流外,尚有409万kW,其中可开发利用220万k W。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

中国农工民主党重庆市委员会2007-08-07 23:03:10摘要:三峡库区是生态敏感区,生态系统脆弱。
由于三峡水库截流,引起沿江两岸淹没区生态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将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及生产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不仅关系到三峡工程的运行及其效益的发挥,还将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市乃至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库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报告从三峡库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的分析入手,简要回顾了近年来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进展情况,根据大量的资料和调查,对生态环境(包括水环境、土壤侵蚀、石漠化、土壤污染、植被等)现状作出了总体评价和具体分析。
认为当前三峡库区主要环境问题是库区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区域环境形势严峻、地质灾害的防治形势紧迫、船舶污染治理亟待加强、三四期库底清理任务繁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问题日益凸现等,报告对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作出了估算,并对2020年前三峡库区环境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
由此,报告着重从经济和社会方面(认识、管理、设施和机制、人口、三峡工程和开发建设项目、产业和能源结构、资金和技术等),系统探讨了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因素。
本报告提出了如下对策建议:1、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库区环保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正确处理环境安全与粮食安全、当地居民利益与环境效益、工程措施与遵循自然规律等关系;3、打破部门分割管理的格局,科学规划全面实施;4、加强工程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完善环保实绩考核评估制度;5、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建立应急预警体系;6、制定优惠政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
前言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最大的水电工程,也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工程。
三峡库区是生态敏感区,生态系统脆弱。
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大规模移民安置及移民城镇建设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
三峡工程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复杂,涉及的环境要素和影响因子较多,移民安置、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泥沙淤积等一系列问题是世纪课题。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三峡库区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对于保护和建设其生态环境,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三峡库区是一个生态脆弱区域,保护生态环境十分重要。
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加强水质监测和治理,保证库区水质的安全和稳定;控制三峡工程对水土流失的影响,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土壤侵蚀和河流淤积;保护库区生物多样性,加强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管理;加强库区湿地保护,维护湿地的生态功能;加强粮食作物生态种植,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加强河流管理,对于河流水质、水量、流速等进行合理调配和管理。
其次,应加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
三峡库区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区,需要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增加绿化覆盖面积,建设库区绿色生态环境,提高空气质量;修复生态系统,恢复水域、湿地和山区的自然生态;建设绿色农业,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发展生态旅游业,保护和开发库区独特的生态资源;加强农村环境建设,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保护农田和水源。
此外,还需要加强库区生态环境管理。
三峡库区是一个复杂的区域,需要加强管理,保护和发展生态环境。
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管理机制,明确责任和权限;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库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加强环境执法,打击环境污染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度;加强科学研究,推动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技术进步。
总之,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绿色生态环境和加强管理,可以保护和发展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患”和 “ 北方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出现 , 这才 引起 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为了加强生态建设和环 境保护 ,国家实施 了 “ 天然林资源保护” 退耕还 、“ 林 ( ) 草 ”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 ,将生态建设提高 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对此人们重视了生态效益和社 会效益 ,而对其经济效益又有所忽视,尤其是实施 “ 天保”工程 ,禁止商品木材采伐这一重大举措 ,
Ke od :e e eaintc nq e f frsain tn igma a e n u tia l t iain yw rs rv g tt h iu s oe tt e dn n g me t san beui zt o e oa f o s l o
1 前 言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 是经济社会
造林技术运用不好 、抚育管理没有跟上 、森林持续利用薄弱、政策体制不够完善”等带 共性 的 六大 问题 0 ̄析 ,并提 出了相 应 的十 大对 策措 施 ,以加快 三峡库 区植被 恢复 ,充 0l -' 分发挥森林多功能作用,真正做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永续利用。 关键 词 :植 被恢 复 ;造 林技 术 ;抚 育 管理 ;永 续利 用
重 庆 林 业 科 技
4 6
嘲 、 凡 孺 磁 仍 , ,
第 2期 ( 总第 9 0期)
浅谈 三峡库 区植 被恢复存在 的问题 与对 策
何 清华 1 陶泽华 2
( . 市忠县林 业局 2忠县乌杨 镇农 业服务 中心 ) 1重庆 .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三峡库 区植被恢复存在的 “ 思想观念忽左忽右、 造林生产投入偏低 、
普遍 而突 出 ,使森林 植被 急剧减 少 ,导致 了 “ 南方
著的成就,使森林植被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 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 目 ,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进一步促 标 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 就其植被恢复带 共性的一些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以便更好的恢复森
生态 建设 与植被恢 复息 息相关 。过去 ,由于历 史和
用。可是 ,在林业发展和森林资源保护过程中,人
人为活动等诸多原囚,导致森林资源锐减 , 植被破 坏严 重 ,水土流 失加剧 。近年来 ,国家实施 天然林
资源保护 、退耕 还林等林 业重 点工程 建设 取得 了显
们的观念总是从一个级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 讲经济 效 益就 砍树 ,说 生态 效益就 不搞抚育 了。过 去 ,人 们多注重经济效益 ,忽视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 了基 本生 活 ,大量 砍伐树 木 ,破坏 森林植 被较 为
Ab ta t T e s a a ay e t e i c mmo p o l ms o e e ea in n h w se n a e s a l , te sr c: h e s y n l z s h sx o n r b e f r v g tt i t e e t r r a ,n mey h o u se d a te so e lg ,h w i v s n f r sa in t ep o p l ai no et c n c l k l ,h c f n ta fsn s f d o o y t el e t i o n me t na f e t t , h o r p i t f h h ia i s t el ko i o o a c o t e s l a tn i gt ef r s, h n u ti a l t i t n o efr s , n e lw o e a in o es se . h r f r , n o d r e d n e t t eu s s n b eu i z i f h e t a d t p r t f h y tms T e eo e i r e h o a la o t o h o o t t c ee a e t e r v g t t n i h e tr r a , h sa u sf r r h e ou in O t a h o e t wi o a c l r t h e e ea i n t e w s n a e s t e e s y p t o wad t e t n s l t s S h t e f r ss l o e o t l mu t f n t nf l r tc u n i n n . l - u ci l t p oe t r vr me t i o u yo o e o
作 者简介 :何清华 (95 ) 16一 ,男,高级 工程 师,从事林业生产、管理及林业科技 工作 。
期 (第 2 期) 总第 9 0
Ⅵ
重
忆. 月 邑 - ( 5 跚 历
庆 林
业
科
技
^ 移距 _蚴 r 羽
4 7
不少地区却以禁止采伐为由, 正常的抚育间伐也相 应的停止了, 林分内的被压木 、劣质木 、弱势木、 病虫木得不到清除 , 林分质量低劣 , 林木营养空间 受限 ,生 长表现 不 良,严重 地方 还导致 了森林 病虫
可持续 发展 的重要 基础 。没有森 林 的可持1思 想观念 忽左忽 右 . 森林是 陆地 上最 大的生 态系统 ,具有 多功 能作
就没有人类社会 、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实施西 部大开发将生态建设列人 了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
害 的大 量发生 。 22造林生 产投入 偏低 . 为 了加强 生态建 设 ,增 加 和恢复森 林植 被 ,提
种苗 款直 接用 于造林 生产 ,区县配套 很少 落实 ,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