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性斜视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共同性内斜视

共同性内斜视

共同性内斜视调节性内斜视概述:调节性内斜视分为屈光性调节内斜视和高AC/A型调节性内斜视。

屈光性调节因素出现在2岁半左右,个别可以出现在1岁内。

有些患者可有混合因素所引起。

混合型调节性内斜视为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与高AC/A型内斜视合并存在的病例。

临床表现: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1)有中度或高度远视性屈光不正。

(2)去调节可以矫正眼位。

去调节方法包括药物或光学两种方法,即睫状肌麻痹剂散瞳或配合适的矫正眼镜可以矫正眼位。

(3)合并或不合并弱视。

(4)眼球运动无明显限制。

2.部分调节性内斜视(1)有中度或高度远视性屈光不正。

(2)去调节可以部分矫正眼位,即散瞳或戴镜后内斜度数减少,但不能完全矫正。

(3)合并或不合并弱视。

(4)眼球运动无明显限制。

3.高AC/A型调节性内斜视(1)看近时比看远时斜视度≥15°,看远时可以为正位。

(2)可以合并远视性屈光不正。

(3)少数患者在10岁后斜视有自愈趋势。

(4)眼球运动无明显限制。

4.混合型调节性内斜视(1)有远视性屈光不正。

(2)戴镜后斜视度数减少,看远减少明显,看近仍有较大度数的内斜视,看近时比看远时斜视度≥15°。

诊断要点:1.屈光型调节型内斜视(1)平均发病年龄为2岁半。

(2)有中度或高度远视性屈光不正。

(3)散瞳或戴镜可以矫正眼位。

2.部分调节性内斜视(1)平均发病年龄为2岁半。

(2)有中度或高度远视性屈光不正。

(3)散瞳或戴镜斜视度数减少。

3. 高AC/A型调节性内斜视根据临床特点可以诊断。

4. 混合性调节内斜视(1)戴镜后斜视度数减少,提示有屈光性调节因素。

(2)戴镜后看近时比看远时斜视度≥15°,说明有高AC/A因素。

治疗法案及原则: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1)有弱视者先治疗弱视。

(2)全屈光处方戴镜。

(3)此类斜视不应当采取手术矫正。

(4)一般每年重新验光一次,根据屈光变化决定是否调换眼镜,需要时可以提前验光。

(5)调换眼镜时应满足视力和眼位正常。

内科学_各论_疾病:共同性斜视_课件模板

内科学_各论_疾病:共同性斜视_课件模板

内科学疾病部分:共同性斜视>>>
病因:
伤、发热、惊吓及遗传性融合功能缺陷等, 都有可能导致融合功能的紊乱或丧失而引 起斜视。先天性斜视常被认为是融合功能 缺陷所致。
4.神经支配因素 人类在深睡或昏迷 时,其眼位接近解剖眼位,是外斜状态, 而在清醒时,只要注视物体,其眼位就要 受到神经系统的控制。如看近时需要集合 与调节,看远
内科学疾病部分:共同性斜视>>>
简介:
带来生活、工作上的不便,而且在心灵上 也可造成严重创伤。因此,应当早日发现, 及时治疗。有人认为斜视无大的妨碍,长 大后再治,或者认为随着儿童年龄逐渐长 大,斜视能自愈的看法和观点是错误的。
内科学疾病部分:共同性斜视>>>
病因:
共同性斜视原因_由什么原因引起共同性 斜视
内科学疾病部分:共同性斜视>>>
病因:
越大。但在屈光不正的病人,调节与辐辏 间失去了正常的相互平衡的协调关系,而 且屈光不正越严重,二者愈不平衡。远视 眼的病人(特别是中度远视),长期从事近 距离工作的人以及初期老视眼的人,因为 需要加强调节,相应就产生过量的辐辏, 过量的辐辏就可能导致内斜视。近视眼的 人,由于不需要或很少需要调
内科学疾病部分:共同性斜视>>>
病因:
上的物像合二为一,运动性融合则是将两 眼非对应点上的同一物体的两个物像重新 调整到对应点上,从而使两眼的两个物像 融合为1个物像有了可能。当两眼视网膜 上的物像向颞侧分离时,则引起辐辏运动; 物像向鼻侧分离时,则引起分开运动。只 有在一定范围内的物像分离才能引起融合, 超出这个范围,融合就不能
内科学各论疾病部分 共同性斜视
内容课件模板

共同性斜视预防和措施课件

共同性斜视预防和措施课件

共同性斜视的 预防
共同性斜视Leabharlann 预防儿童早期预防: 定期带孩子接受眼部检 查,及时发现和治疗斜视问题。 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 避免长时间过度 用眼、远距离固定注视和不当使用电子 产品等。
共同性斜视的 治疗措施
共同性斜视的治疗措施
光学矫正: 使用眼镜或隐形眼 镜来纠正斜视问题。 康复训练: 通过眼部肌肉锻炼 和视觉训练来改善双眼协调和 视觉合并能力。
共同性斜视预防和措施课件
目录 斜视的定义及影响 共同性斜视的预防 共同性斜视的治疗措施 生活中的预防措施 社会支持和教育 结语
斜视的定义及 影响
斜视的定义及影响
什么是共同性斜视: 共同性斜视是 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两只眼睛的 视线无法准确汇聚在同一点上。
斜视的影响: 共同性斜视会导致眼 睛不对称以及双目视觉合并问题, 严重时可影响视力发育和深度感知 能力。
共同性斜视的治疗措施
手术治疗: 对于无法通过其他方法有效 治疗的严重斜视病例,手术可考虑对斜 视角度进行矫正。
生活中的预防 措施
生活中的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姿势:保持正确坐姿和 站姿,避免弯腰低头的长时间姿势 。 注意休息:长时间注视屏幕或近距 离工作后应适当休息眼睛。
生活中的预防措施
健康饮食:摄取富含维生素A和其他营 养物质的食物,有助于维持眼部健康。
社会支持和教 育
社会支持和教育
提供支持和理解:为患有共同 性斜视的个体和家庭提供情感 支持和理解。 提高认识:加强公众对共同性 斜视的认识,减少歧视和误解 。
结语
结语
共同性斜视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预 防和早期治疗至关重要。保持良好的用 眼习惯、定期接受眼部检查以及遵循医 生的治疗建议都是预防和控制共同性斜 视的关键。配合康复训练和手术治疗可 以帮助患者获得最佳效果,提高生活质 量。为共同性斜视患者提供社会支持和 教育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怎样诊断和治疗共同性斜视

怎样诊断和治疗共同性斜视

【诊断】1.病史:注意发病年龄、家族史,有无早产、产伤或外伤,产后高热抽搐史,常见斜视的眼别,内斜或外斜,病情变化等。

2.检查:(1) 眼部前后段检查,注意有无先天发育异常及其他眼的器质性病变。

(2) 视力及屈光状态检查,青少年应用1%阿托品眼膏充分散瞳检影,并注意散瞳前后的眼位变化。

(3) 斜视度检查,可使用角膜映光法与遮盖试验,视野弧测量法,三棱镜中和法测量第一眼位,向上和向下方注视的斜视度,以及注视6米,30厘米目标时的斜视度。

(4) 检查并记录眼前段改变,黄斑位置与注视性质。

(5) 同视机测量主觉斜角与他觉斜角,并了解双眼视网膜对应情况及双眼视功能。

(6) 依据上述检查及病史,确定斜视的性质、类型、明确诊断。

【治疗】1.强调早期治疗的必要性。

2.矫正屈光不正,内斜远视者及外斜近视者应戴足度矫正眼镜,反之,则给予低度矫正镜,戴镜后须定期复查(一般三个月至半年复查一次),了解视力及天津眼科医院眼位的改变,并须每一年散瞳检影一次,调整眼镜度数。

3.弱视治疗:伴有弱视者应尽早进行弱视治疗(详见“弱视”节)。

4.手术治疗:(1) 非调节性,先天性共同性斜视应尽早手术治疗,以争取恢复双眼视功能。

(2) 部分调节性斜视者在戴镜及弱视治疗后,视力达正常或双眼接近正常后,仍有偏斜可采用手术治疗。

(3) 手术前应反复、多项检查,准确测定斜视度,做好手术设计,并估计到术后复视出现的可能性。

每眼每次手术的直肌不能超过两条以免导致眼前段缺血。

必要时采用直肌睫状前血管分离保留术。

【治愈标准】1.功能治愈:双眼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双眼位正常,眼球运动无障碍,双眼视功能正常(Ⅲ级视功能完善)。

2.美容治愈:双眼位正常,双眼球运动无障碍,视力正常或有一眼视力低下,无双眼单视功能。

共同性斜视科普宣传

共同性斜视科普宣传

结论
维持良好的视觉习惯和定期进 行视力检查是预防斜视的重要 措施。
谢谢您的 观赏聆听
共同共同性斜视的治疗方法 共同性斜视的预防措施 结论
导言
导言
定义斜视:斜视是一种眼球运动障 碍,双眼无法保持在同一位置看到 一个物体。
介绍共同性斜视:共同性斜视是一 种最常见的斜视类型,双眼一起斜 视。
导言
斜视的影响:斜视会影响视力 和眼球协调,可能导致深度感 知问题和视觉困难。
早期发现和治疗:儿童斜视应 及早发现并及时接受治疗,以 避免进一步的视力问题。
视觉保健:维持良好的视觉习 惯,包括保护眼睛,避免过度 使用电子产品,保持适当的阅 读距离。
结论
结论
共同性斜视是一种常见的眼球运动 障碍,会对视力和生活质量产生影 响。
及早发现和治疗斜视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练习眼球肌肉和手术来 改善症状。
共同性斜视的 症状
共同性斜视的症状
斜视的外观:眼球通常朝向鼻 子或外侧。 双眼无法同时聚焦:当一个眼 睛注视某个对象时,另一个眼 睛会斜视。
共同性斜视的症状
视力问题:斜视可能导致模糊 视觉、双重视觉或眼睛疲劳。
斜视的原因
斜视的原因
眼球肌肉问题:共同性斜视通常是 由双眼肌肉不良协调或眼球肌肉异 常引起的。 年龄因素:斜视可能在儿童时期出 现,也可能在成年后发生。
共同性斜视的 治疗方法
共同性斜视的治疗方法
练习眼球肌肉:通过进行眼球 运动练习和视觉刺激来加强眼 球肌肉的协调性。
眼罩疗法:戴上眼罩,让患者 的视觉集中在一个眼睛上,以 促进双眼协调。
共同性斜视的治疗方法
眼动手术:对肌肉进行手术修 复以改善眼球协调。
共同性斜视的 预防措施
共同性斜视的预防措施

眼科临床路径 (6)

眼科临床路径 (6)

眼科临床路径2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 2009年版一、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 H40.203 行小梁切除术ICD-9-CM-312.6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 1.症状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

2.体征眼压高前房浅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色素KP青光眼斑虹膜节段萎缩前房角狭窄或关闭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临床指南PPP》美国眼科学会编《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 1.小梁切除术房角关闭超过1/2圆周。

2.激光/手术周边虹膜切除术房角关闭小于1/2圆周 3 无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40.203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X线胸片。

2.眼部常规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晶体、视盘情况前房角镜检查。

3.根据病情选择AB超、UBM、视野。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选用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或表面麻醉。

4 2.术内固定物无。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共同性斜视

共同性斜视

共同性斜视概述:概述:共同性斜视(comitant strabismus)是指眼球运动无障碍,斜视角度不随注视眼别不同和注视方向不同而改变的斜视,又称为共转性斜视。

另外临床上对肌肉或神经有轻度麻痹,日久肌肉间产生了代偿性变化,两眼尚能进行协调运动的斜视,以及斜视矫正术后的残留斜视,手术过矫所致斜视也归为共同性斜视的范围,称之为继发共同性斜视。

共同性斜视多在幼儿期发病,此时正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期。

斜视的发生,不仅有碍于外观,更重要的是严重影响幼儿的视觉发育。

如果是单眼恒定性斜视,则导致斜视眼视功能发育障碍,形成不同程度的弱视。

如果双眼交替斜视,两眼虽然可能有正常的单眼视力,但如不及时处理,则终生不能形成双眼单视。

这些视功能障碍不仅给患者带来生活、工作上的不便,而且在心灵上也可造成严重创伤。

因此,应当早日发现,及时治疗。

有人认为斜视无大的妨碍,长大后再治,或者认为随着儿童年龄逐渐长大,斜视能自愈的看法和观点是错误的。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共同性斜视的发病率国外统计为1%~1.5%,国内统计斜视占儿童群体的1.3%,其中共同性斜视占80%以上。

总之,共同性斜视是一种多发性眼病。

病因:病因:共同性斜视的病因目前还未能彻底了解,形成共同性斜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某一斜视病人而言,也可能是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发病机制:发病机制:1.解剖因素眼外肌先天发育异常、眼外肌附着位置异常、肌肉鞘膜异常、眼球筋膜与眼眶发育异常等因素,均可能引起眼外肌力量不均衡,继而导致眼位的异常。

由于这种异常是很轻微的,肌肉间日久产生调整和代偿性变化,逐渐表现为共同性斜视。

国内有人测量共同性斜视病人的眼外肌附着位置时发现,内斜视病人的内直肌比外斜视病人的内直肌的附着位置更靠近角膜缘。

而外直肌的附着位置更远离角膜缘,内斜度数越大,内直肌的附着位置距角膜缘越近。

外斜视病人的内直肌的附着位置距角膜缘远,且外斜角度越大,内直肌附着位置距角膜缘越远。

共同性外斜视诊断与治疗PPT

共同性外斜视诊断与治疗PPT

视觉训练:通 过视觉刺激, 提高视觉功能
眼肌训练:通 过眼肌运动, 增强眼肌力量
心理辅导:通 过心理疏导, 减轻心理压力
生活习惯调整: 调整生活习惯, 避免过度用眼
定期复查:定 期复查,了解 病情变化,调
整治疗方案
预后因素:年龄、斜视程度、治疗方法等 预后效果:视力恢复、眼位矫正、立体视觉恢复等 预后观察:定期复查、观察眼位变化、立体视觉恢复情况等 预后注意事项:避免过度用眼、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等
视觉训练:对于轻度的共同性外斜视,可以进行视觉训练,如遮盖疗法、双眼视觉训练等, 以提高双眼视觉功能。
眼镜矫正:对于轻度的共同性外斜视,可以使用眼镜矫正,如佩戴眼镜、隐形眼镜等,以改 善视力和眼位。
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 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减少眼睛疲劳 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如保持正确的坐姿和距离 加强户外活动,提高眼睛的适应能力 均衡饮食,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保护眼睛健康
汇报人:
眼球运动检查:观察患者 眼球运动是否正常,是否 存在眼球震颤等异常情况
神经功能检查:评估患者 神经系统功能,排除神经 系统疾病导致的斜视
影像学检查:如CT、MRI 等,用于排除颅内病变导 致的斜视
区分共同性外斜视 与其他类型的斜视
检查眼位、眼球运 动和视力情况
评估双眼视觉功能
排除其他可能导致 斜视的疾病,如屈 光不正、弱视等
复视:双眼无法同时聚焦,导致视觉模糊 弱视:由于斜视导致单眼视力下降 立体视觉丧失:无法判断物体距离和深度 头部倾斜:为了看清物体,头部会不自觉地向一侧倾斜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共同性外斜视,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以矫正眼位和改善视力。
药物治疗:对于轻度的共同性外斜视,可以使用药物治疗,如抗胆碱能药物、肌肉松弛剂等, 以缓解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共同性斜视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2012年版)

一、共同性斜视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共同性斜视(ICD-10:H50.0-H50.4)。
行共同性斜视矫正术(ICD-9-CM-3:15.1-15.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1.发病年龄、病程特点。
2.相关眼部检查:屈光状态检查;戴镜去调节之后,三
棱镜遮盖法测量斜视度;眼球运动检查;双眼视功能检查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
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诊断明确。
2.有弱视者先治疗弱视。
2

3.内斜视患者远视性屈光不正全部矫正、戴镜6-12个
月。
4.共同性斜视的斜度≥15Δ。
(四)标准住院日为5-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50.0-H50.4)共同性斜
视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
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
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天。
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
(3)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全麻患者);
(4)检查视力、眼位、眼球运动、眼压、泪道;
(5)屈光检查:散瞳(显然)验光;
3

(6)主导眼、三棱镜检查、双眼视觉、眼外肌功能检
查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
发〔2004〕285号)执行。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根据患
者病情,可考虑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
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1)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
①成人:0.5g-1g/次,一日2-3次;
②儿童:一日量为20-30mg/Kg体重,分3-4次给药;
③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
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
慎用;
④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2.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时间为术前0.5小时,手术超过3
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总预防性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
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4

3.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天。
1.麻醉方式:局麻或全身麻醉。
2.眼内植入物:无。
3.术中用耗品:缝线。
(九)术后住院恢复2-5天。
1.术后需要复查的项目:视力,眼位、眼球运动,眼前
节裂隙灯显微镜检查。
2.术后用药:氨基糖甙类或喹诺酮类滴眼液。
3.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
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
用时间。
(十)出院标准。
1.手术后效果较好,病情稳定。
2.伤口愈合好,伤口对合齐,缝线在位,伤口无感染征
象。
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5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前化验检查异常,需要复查相关检查,导致住院时
间延长。
2.术中发现眼外肌附着点位置异常及其他解剖异常,或
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眼球穿通、肌肉滑脱等),导致住院
时间延长。
3.术后炎症反应或并发症(伤口愈合不良等)需要进一
步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十二)参考费用标准:2000-3500元。
6

二、共同性斜视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共同性斜视(ICD-10:H50.0-H50.4))
行共同性斜视矫正术(ICD-9-CM-3:15.1-15.5)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5-8天

时间 住院第1天 住院第2天






□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 完成首次病程记录
□ 完成病历书写
□ 开化验单
□ 上级医师查房
□ 初步确定手术方式和日期

□ 上级医师查房与手术前评估
□ 向患者及其家属交待围术期注意事项
□ 继续完成眼科特殊检查
□ 进一步鉴别诊断,除外A-V征、垂直斜视以
及其他非共同性斜视
□ 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术前讨论,确定手术方

□ 住院医师完成术前小结和术前讨论,上级医
师查房记录等病历书写
□ 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长期医嘱:
□ 眼科三级护理
□ 饮食
□ 抗菌药物滴眼液点术眼qid
临时医嘱:
□ 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
查,凝血功能
□ 心电图、胸片(必要时)
□ 眼科特殊检查:主导眼、三棱镜遮盖法
检查原在位及各个诊断眼位上的斜视
度、双眼视觉检查、立体视觉检查、眼
外肌功能检查等

长期医嘱:
□ 眼科三级护理
□ 饮食
□ 抗菌药物滴眼液点术眼qid
临时医嘱:
□ 拟明日在局麻或全身麻醉下行左/右眼“共同
性斜视矫正术”
□ 备皮洗眼
□ 全麻患者术前禁食水
□ 局麻+镇静(必要时)






□ 病区环境及医护人员介绍 □ 入院护理评估 □ 医院相关制度介绍 □ 执行医嘱 □ 饮食宣教、生命体征监测 □ 介绍相关治疗、检查、用药等护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 完成护理记录单书写 □ 手术前物品准备、心理护理
□ 手术前准备(沐浴、更衣)
□ 按医嘱执行护理治疗
□ 介绍有关疾病的护理知识
□ 介绍相关治疗、检查、用药等护理中应注意
的问题
□ 健康宣教:术前术中注意事项
□ 完成术前护理记录单书写
□ 提醒患者禁食水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7

时间
住院第3天 (手术日) 住院第4日 (术后第1日) 住院第5-8日
(术后第2-5日,出院日)






□ 手术前再次确认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和准备手术的眼睛、手术方案 □ 手术 □ 完成手术记录 □ 完成手术日病程记录 □ 向患者及其家属交待手术后注意事项 □ 检查患者,注意眼位、伤口、眼球运动、前节等情况,注意观察体温、血压等全身情况 □ 上级医师查房,确定有无手术并发症 □ 为患者换药 □ 完成术后病程记录 □ 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术后恢复情况 □ 上级医师查房,进行手术及
伤口评估,确定有无手术并
发症和伤口愈合不良情况,
确定今日是否出院
□ 完成出院记录等
□ 通知出院处
□ 通知患者及其家属出院
□ 向患者交待出院后注意事项
□ 预约复诊日期
□ 将出院记录副本及诊断证明
交给患者




长期医嘱: □ 眼科一级或二级护理 □ 饮食 □ 抗菌药物滴眼液 □ 非甾体类抗炎药水 □ 抗菌药物(酌情) □ 未成年人需陪住一人 临时医嘱: □ 根据病情需要下达 长期医嘱: □ 眼科二级护理 □ 抗菌药物滴眼液qid □ 抗菌药物 临时医嘱: □ 换药 □ 根据病情需要下达 长期医嘱:
□ 眼科二级护理
□ 抗菌药物滴眼液 qid
□ 抗菌药物
临时医嘱:
□ 今日出院
□ 出院用药:抗菌药物滴眼液
4次/日,持续2-3周

主要 护理 工作 □ 健康宣教:术后注意事项 □ 术后心理与生活护理 □ 执行术后医嘱 □ 完成手术当日护理记录单 □ 观察动态病情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执行医嘱 □ 介绍相关治疗、检查、用药等护理中注意的问题 □ 执行术后医嘱 □ 健康宣教:手术后相关注意事项 □ 介绍有关患者康复锻炼方法 □ 术后用药知识宣教 □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术眼情况变化 □ 术后心理与生活护理 □ 完成术后第一日护理记录单 □ 执行术后医嘱、出院医嘱 □ 出院宣教:生活指导、饮食指导、用药指导 □ 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交
费等事项
□ 完成术后第二日及出院护理
记录单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