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的概念

合集下载

城市地理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复习资料

地科二班城市地理复习资料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1、名词解释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它是国外最重要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P23-24)大都市带( Megalopolis ):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城市化地区:城市化地区就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

(P25)城市腹地:一般指与某城市地理位置接近,或与某城市具有密切经济联系而作为原材料、产品供应基地或重要销售市场的地区。

城市建成区: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这个集合体就称为城市群。

(P27)2、举例说明定义城镇的标准有哪些?1、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如省级;2、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如公共设施等;3、单纯以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为标准:如5000人;4、用居民点的下限人口数量和密度指标为标准;5、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为标准;6、用人口规模和从业构成两个指标作标准;7、取两个以上指标作为标准: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职业构成;8、其它标准。

3、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有哪些?答:第一、经济水平发展的区别,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品要远远高于乡村,我国在五个统筹中就提到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旨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第二、人口素质的差异,城镇人口受教育的水平要远远高于乡村;第三、基础设施的差距,比如医院、学校等机构的设施设备上的差距;第四、生活环境的差距,这个乡村要优于城市,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就是奔着乡村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去的。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精明增长”现在已成为美国现代城市规划的法 则。
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 --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和产业从 大都市区向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扩散过程。结 果使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出现了大 都市区人口绝对量下降现象称为逆城市化
动力: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现代化交通运输和 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国家经济和人口政策、人 们价值标准的变化。
近10年,美国规划学者提出了“精明增长 (Smart growth)”的理论。
该理论是针对美国城市化高速发展所带来的都 市蔓延,导致经济成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非 常高昂,城市景观非常单调而提出的
认为城市规划建设应该相对地集中,就是密 集型的组团,组团与组团之间应该有较开阔的绿 地相隔离,一个组团里生活和就业单元应该适当 地混合,混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生态平衡和生 活的舒适度。
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受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 素有国土大小、人口多寡、历史基础、自然资源、 经济结构和划分城乡人口标准等,但所有因素中,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最为密切。
从经济学角度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 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 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究竞是什么样的 相关模型?这里探讨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的一 般关系。
34
(2)生活性服务业与城市化
城市居民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消费性 服务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有物 质消费,也要求有文化消费、精神消费。 这些要求,刺激城市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 服务性行业,如零售饮食、社会保险、文 化娱乐、体育卫生、文化教育、房地产等。
44
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
达1302.66万人。
02 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The significance of Urbanization
推力:乡村的缺点 拉力:城市的优点
03
城市化的意义
The significance of Urbanization
03、城市化的意义
01 促进区域
经济增长
03 改善城乡
居住环境
02 提高资源
2.3 城 市 化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和意义 2.掌握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及各阶段的特点。 3、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能够根据有关资料,分析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及降低城市 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01 城市化的概念 02 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03 城市化的意义 04 世界城市化进程 05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环境污染:水污染
城镇中会有大量的生产、 生活污染物进入到水体中, 造成水污染。
世界最脏的河之一 印尼芝塔龙河
印度恒河
2004 沱江“3.02”特大水污染事故】
四川省的名字来源于它境内的四条河流。它们丰沛 的水源,造就了四川这个天府之国。可是2004年2月到3 月,这四条河流之一的沱江,却给天府之国带来了一场 前所未有的生态灾难。当时,因为大量高浓度工业废水 流进沱江,四川五个市区近百万老百姓顿时陷入了无水 可用的困境,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19亿元。这起事件, 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近年来全国范围内最大的水污染事 故之一。造成此次特大水污染事故的原因,是川化股份 公司排放水氨氮指标严重超过强制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且持续时间长。
04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 的影响
1.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集中处理污染物,提升环境质量;通过平整土地、修建设施、绿化等措 施,改善城乡居住质量。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城市化是我国现在的进程,城市是我们每个人都热衷的地方,了解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了解城市知识。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地理必修二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影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平原地区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河谷地区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城市举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例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于组合。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

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40-60%)。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中均存在)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地、文化区联系、环境优美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工业区联系卫生防护带不同于绿化带,还可以是空地、河流,以及消防车库和仓库等。

中西方城市郊区化之辨——兼论中国城市是否进入郊区化阶段

中西方城市郊区化之辨——兼论中国城市是否进入郊区化阶段
to : nc r e I u r nt on whe h i s t a i g b en I y t er Ch ne e Ci i es h v n e n S a e t g


春 英 Z a g h n Ch n ig u yn
杰 Ho g i n Je
关链 词 中西万 郊区 化 之 辨
T r g h i er et he conc h ou nt pr i t ng eptofs ubur banz hi ari e Iaton t s t J cl
概 念 认 为 中 心 区 的 人 口 和 功 能 外 迁 导 致 郊 区 化 . 并 且 这 种 郊 区 化 导 致 了 中 心 区 的 停 滞 或 衰 退 , 才 算 是 真 正 严 密 意 义 上
城 乡规 划 ・ 园林 建筑殛 绿化
; 酱 ; i 菡 当i岛 益
。 … … 。
Di t ngui hi t een Chi s i s ng be w nes e and W est n Subu b er r ani aton: Ds u so z i ic s in
中圈分 类哥
文 献标识 码
T 94 U 8

区 化 和 狭 义 郊 区 化 之 分 。 广 义 郊 区化 认 为 郊 区 化 是 指 城 市 中 心 区 人 口 和 职 能 向
城 市 郊 l 迁 移 所 导 致 的 结 果 , 不 涉 及 中 ×
文 章嫡哥
l e 一 3 X ( 0 8 2 0 5 0 ob 79 2 0 )1 — 0 8 2
迈 ^21 纪 , 中 国 的 社 会 发 展 进 八 了 形 态 发 生 了 根 本 性的 变 化 , 对 于 中 国 城 世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第(7-13)章【圣才出品】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第(7-13)章【圣才出品】

第7章聚落与城市化一、名词解释1.城市化[华南师范大学2015年研][西北师范大学2005、2006年研]答: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城市化概念涉及四个方面的含义:①城市化是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②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集中点的增大;④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增加的过程。

2.新型城镇化[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3.主体功能区[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主体功能区即各地区所具有的、代表该地区的核心功能。

各个地区因为核心(主体)功能的不同,相互分工协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核心(主体)功能是自身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也是更高层级的区域所赋予的。

主体功能不同,区域类型就会有差异。

大致可分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业地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态地区等。

4.同城效应[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同城效应是指对在相邻地区或更大范围内发生重要的作用和联动效应。

同城效应,意思与"同城化"相近,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局势下城市间互相交流合作发展的必然产物。

5.城市体系[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研][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研][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研]答:城市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国家或区域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04.4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04.4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5
伦敦的城市扩展
一、近域推进主要动力
铁路的出现给城市的发展与扩张带来了生机。首先, 通过铁路可将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从遥远的产地运 到城市中,使工厂不必紧邻原材料产地布局,从而给 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带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其次,铁 路可以用作城市公共客运工具,使人们的出行距离大 大增加,这就为城市向外扩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特 别是当地铁出现后,铁路对大城市扩张所起的作用更 为明显。1863年,伦敦兴建了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道。 此后,随着地铁和郊区铁路向四面八方伸展,伦敦的 通勤半径速度增长至15英里。但由于当时缺乏有效的 支线客运系统,铁路线之间的地区尚未发展起来,城 市呈触须式的发展形式。
4
一、近域推进主要动力
1. 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 现代交通工具的产生与变革是现代城市发展的 基本动力之一。 19世纪中叶之前,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 车,人们出行方式则主要依赖于步行。由于人 们的出行能力有限,其活动半径很小,形成高 度密集而面积狭小紧凑的城市。如19世纪初期 的伦敦,其核心区的半径约为2英里(1英里 =1.6千米)。从1800年到1850年,伦敦人口从 100万增加到200万,城市半径还未增加到3英 里。当时的绝大多数居民根本没有任何公共或 私人的交通工具,步行上班时间约需1小时。
7
伦敦市1700年人口 为70万,1801年人 口为110万,1901 年达458万,成为当 时世界上最大城市 和金融贸易中心。
一、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
1. 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 20世纪初出现了电气火车,它是比蒸汽火车更为有效 的交通工具,由于它增速与减速都很迅速,因而可以 设置更多的站。更重要的是,新兴的公共汽车替代了 公共马车和有轨马车的陈旧支线交通方式。作为一种 快速而经济的高效率支线交通,它可以使人们沿现有 的道路通达任何方向。于是,铁路线之间的空地得到 开发,原先触须状的城市转变为大致圆形的城市,城 市的占地面积大为增加。图显示了交通方式变革与城 市形态变化的关系。 近几十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的出现和小汽车的普及, 城市向郊外扩散的速度更快,距离也越远。为了防止 城市无限制地向四周蔓延,人们采取了不少措施,如 兴建绿带、卫星城镇等。但若干发达国家中,大城市 向郊外扩展的势头依然很猛,从而出现所谓郊区城市 化、逆城市化的现象。 9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1、城市地域通常认为,广义上的城市地域是指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地域。

狭义上的城市地域是指市街地化的地域.城市地域以外的地域就是乡村地域。

2、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3、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核心区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

4、世界六大都市带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2.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3.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4.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5.英格兰大都市带;6.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5、城市首位律一国最大城市人口和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即S=P1/P2P1――最大城市人口数P2――第二位城市人口数6、11城市指数S=2P1/(P2+P3+…+P11), P2、P3、…、P11为城市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某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S表示11城市指数。

7、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为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

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8、位序-规模法则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9、基本/非基本比率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简称B/N比)。

10、地理位置是指地球上某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联系,某一事物的地理位置只能用与之有空间关系的其他地理区域来说明.地理位置是自然条件的基础,对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

11、积极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称之为积极型城市化。

12、郊区化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的时候形成的产物,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第一种答案)郊区化是指城市人口就业岗位等从城市移出,分散到郊区的过程.它是城市化的一个发展阶段,标志着城市由聚集式发展转变为扩散式发展.(第二种答案)13、再城市化通过城市中心区域的改造更新,实现城市产业化,人口发展和复兴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的概念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suburbanization),是指由于城市中心区地租昂贵、人口稠密、交通拥挤、环境恶劣,形成巨大的推动力,促使城市中心区人口、产业外迁,形成相对中心区而言的城市离心化现象。

现代城市郊区化始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

与城市化的进展相适应,首先在欧洲南部和英国大城市的近郊,城市的因素不断增加,农村的因素逐渐衰减。

其后,郊区化浪潮席卷美国,并且更加突出,郊区化生活成为美国城市文化的基本特征。

20世纪70年代,这种现象在日本出现。

随着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住宅需求压力使得居住用地向郊区扩展。

大城市圈和地方中心城市圈内的近郊城镇,随着城市生活方式的固定和对土地需要的增大,使城市和农村的土地利用更加混杂。

近年来,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城市也出现了郊区化现象。

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经济活跃,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郊区经济的发展,郊区化问题也开始出现。

目前,我国的郊区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人口郊区化和工业郊区化,第三产业处于相对分散的阶段。

从宏观背景方面来看,中西方的郊区化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中国郊区化开始的时间比西方晚得多,但用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来衡量又比西方超前。

从微观动力方面考察,则差异巨大:西方城市中心区的社会、环境状况恶化,对人口外迁产生推动作用;而中国城市是在土地市场化后,因功能置换带来的旧城改造推动人口和工业外迁,人们对城市中心区仍怀眷恋之情。

西方城市人口外迁主要是追求良好的居住环境;中国居民则主要是为扩大住房面积,改善基本的社会空间。

郊区化在西方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在我国,虽属自愿但主要是有组织的被动的过程和行为。

郊区城市化(suburban urbanization),是不同于城市郊区化的又一重要概念。

它是指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

具体是指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的工作领域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变化的职业转换过程和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分离的二元政策。

一方面乡村的非农产业发展被否定,另一方面城市资本、技术也因无法向乡村扩散而未能带动乡村非农产业的发展。

广大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进程相当缓慢,城市化的重点在城区而不是郊区。

改革开放以后,在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了双重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在这种结构方式中,广大郊区农村地区出现了以乡镇企业所代表的现代产业部门和传统农业经济部门的二元关系,这为郊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崭新的途径,使得我国郊区城市化呈现新的发展势头。

目前,我国一些大城市的郊区城市化已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且出现了郊区城市化与城市郊区化“两个过程”的汇合。

二、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的内涵比较城市郊区化是城市化在地域空间上的延伸,也是城市发展高级阶段的一种动力机制。

它是城市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以及某些城市职能由大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扩散过程。

城市郊区化的核心是人口和经济要素的离心扩散导致城市郊区的发展。

日本地志研究所编写的《地理学辞典》中对郊区化的定义中包含了两方面的内涵,即:市中心区和建成区的住宅、工厂、学校、办公楼等外迁,以及农地的住宅用地转化为景观上的郊区化;向中心市的通勤者增加和购物地发生变化等为功能上的郊区化。

作为衡量郊区化的指标主要有人口和居住郊区化、经济活动郊区化和生活空间郊区化三个方面。

从人口和居住郊区化方面来看,有人口增长率和人口密度、城市中心区向郊区的通勤者数量以及郊区住宅销售面积占全市住宅销售面积的比例等指标。

从经济活动郊区化方面来看,有郊区非农产业增加值占全市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郊区工业园区(开发区)对郊区GDP 的贡献率、郊区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城市中心区居民购物圈半径等指标。

从生活空间郊区化方面来看,有郊区超级市场与购物中心的数量、郊区金融保险业日常业务网点的数量、郊区千人拥有医生数、郊区交通通讯投资密度、郊区普通高中毕业生大学入学率等指标。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揭示的是城市化的一个层面,是城市化在尚未实现阶段所经历的一个主要过程。

它是城市向心增长的一种重要形式。

从本质上讲,郊区城市化是郊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郊区的城市要素逐渐增长的过程,也是逐步缩小城郊之间生产、生活条件差别,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的核心是郊区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

其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化过程,即城镇化;农业产业及生产方式向城市产业及生产方式的转化过程,即农业现代化和产业非农化;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化过程,即生活方式城市化。

作为衡量郊区城市化的指标主要有城镇数量及密度、人口城市化、产业结构城市化和居民生活城市化四个方面。

从城镇数量及密度方面来看,有城镇数量、城镇密度、中小城镇比重等指标。

从人口城市化方面来看,有郊区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等指标。

从产业结构城市化方面来看,有郊区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非农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等指标。

从居民生活城市化方面来看,指标主要包括:(1)反映生活服务设施城市化的指标,如自来水普及率、用气普及率、用电普及率、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数等。

(2)反映居民生活城市化的指标,如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恩格尔系数、农民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比重、每个劳动力人均日工作时数等。

三、我国城市郊区化、郊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比较城市郊区化是城市排斥力与郊区吸引力对城市中心区的人口、产业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城市排斥力产生于以旧城区人口疏散、经济社会结构调整、实施更新、环境改善等为主要内容的旧城改造活动。

具体而言,人口郊区化的动力主要是城市住房制度改革与老城区的大规模危旧房改造,人口外迁的主要去向为近郊区。

工业郊区化的动力来自于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

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了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

最繁华的城市中心区段的地价可能是近郊或远郊同类用地地价的十倍以至百倍以上。

地价的不同导致城市土地功能的空间置换,这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以污染扰民企业的搬迁为主,它们往往是被城市环境要求的压力所迫而外迁;二是以经济结构调整、城市产业布局调整为目的的企业外迁。

大量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工业、仓库用地被收益率更高的商业、贸易、金融、保险、写字楼等第三产业所替代。

而与城市中心区相比,郊区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低廉的地价、有利的区位、广阔的空间等方面,这些优势对城区人口和经济要素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

郊区城市化是来自城市向心的、离心的以及本乡本土的各种力量在城郊地带共同作用的结果(见图1)。

郊区城市化的动力可概括为城市集聚扩散力与乡村内生驱动力两个方面。

城市集聚扩散力主要由城市经济梯度辐射驱动力、城市外向扩展驱动力、城市郊区化驱动力等分支力所构成。

城市中心区与郊区处于不同的经济梯度,随着城市中心区实力的不断增强,其对周围郊区小城镇的辐射能力也不断增强,城乡联系的日益紧密为郊区城市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的需要促使了城市要素的集中发展,城市表现为同心圆圈层式的外向扩展。

这一过程突出地表现为大工厂、校园、特殊医院、集团住宅等单位先行者的作用,随后公共建筑和一般住宅相继建设,使其连成一片,由原来的城市逐渐演化为城市中心区,工厂、学校和特殊医院等又进一步被挤到更远的郊区,形成新的城市边缘区。

由此可见,在城市外向扩展的动态过程中,“昨天的新郊区变成今天的成熟型郊区,以至明天的老郊区或内城”。

乡村内生驱动力主要由乡镇企业驱动力、农业产业化驱动力、制度创新驱动力等分支力所构成,而产生这种内生驱动力的原因,一是农业劳动人口迅速增加与农业主要生产要素——土地资源有限性的矛盾迫使农业人口向农业以外的产业部门转移;二是农产品收入弹性较低的现实促使农业劳动者向非农产业转移。

图1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动力机制示意图四、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的互动关系1、郊区城市化对城市郊区化的推进作用郊区城市化将为郊区化提供长期而稳定的动力源。

郊区城市化的水平越高,郊区的吸引力越强,郊区对城市人口及产业等拉力作用的增强必将有力地推进城市郊区化进程。

(1)随着大城市郊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郊区成为大城市新的发展空间——城市居民新的居住空间和生活空间、城市工业新的生产空间和市场空间。

一方面,随着郊区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郊区逐步走向社区化管理的轨道,郊区公共配套设施不断完善,郊区商业、教育、医疗、社区服务业与城市市区的差距逐步缩小,郊区的独立性日益增强,这些使得城市居民迁到郊区居住可以像在城里居住一样方便,加之郊区房价低廉、环境优美的优势,无疑将推进人口郊区化进程;另一方面,郊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扩张消费需求、刺激投资增长,郊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增加为城市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这必将吸引城市工业向郊区迁移,从而有力地推进工业郊区化进程。

(2)郊区城市化有利于推进第三产业郊区化进程,从而使郊区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郊区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郊区生活条件和方式逐步向城市转变,郊区居民对第三产业的需求也日益强烈,这就为第三产业向郊区迁移奠定了需求基础,从而加快第三产业郊区化进程。

2、城市郊区化对郊区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城市郊区化是郊区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生产活动在郊区的日益聚集所产生的规模效应与经济效益,扩散到郊区的城市要素与郊区内生驱动力的有机结合,都必将有力地推动郊区城市化进程。

大城市的郊区化实际上对应着郊区次中心的加速城市化。

(1)城市郊区化对郊区城镇化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城市中心城区的扩散,表现为中心城区呈“摊大饼”蔓延式向郊区扩展,郊区与中心城区的结合部不仅成为中心城区人口外迁的主要接受地域,而且是中心城区一些工业外移的最佳区位选择,郊区实际上已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建成区,郊区地域也逐渐实现了向城市地域的转化;另一方面,城市大工业在郊区布点及与郊区乡镇工业联营,带动了乡镇工业的发展,使其成为郊区城镇化的主导动力。

郊区乡镇工业生产与扩散而来的城市工业、外贸、商业等部门协作、配套、加工等,所有这些都大大促进了郊区城镇化进程。

(2)郊区化有力地推动郊区农业现代化和产业非农化,从而为郊区城市化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首先,城市郊区化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方面,随着郊区人口的增加以及郊区人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副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长,由此刺激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人口和经济要素向郊区的不断扩散,郊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村土地的使用日益集中,导致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程度不断提升,与此同时,随着农业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的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将大为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