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深潜技术探究
人类探索深海的技术手段和现状

人类探索深海的技术手段和现状在人类探索宇宙、登陆月球、探寻地球外生命的宏大目标面前,虽然深海探索相比之下可能显得“渺小”,但是深海是我们从未能完全探索过的地方,未知的奥秘和资源等待着我们去发掘。
深海也是我们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更好地了解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自然环境。
因此,深海探索一直是人类科学和技术的领域之一,进展和现状也备受关注。
一、深海的常规探测手段探测海洋的传统方法是借助声波来探测海洋底部。
靠近海底的声波会被底部反射回来,通过声波反射的反应时间,可以推算出海底的线条。
这种深海探测技术称为声纳系统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项较早技术。
另一种常规深海探测手段是海底钻探技术。
海底钻探是向深海底部钻取代表岩石和海洋物质的结核来进行地质研究。
海底环境复杂,进行海底钻探需要高端技术,目前仍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这些常规的深海探测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多有益的成果,但是由于深海环境的特殊性,它们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
二、深海无人探测器技术为了更好地探测深海,克服深海环境的困难,人类开始使用深海无人探测器技术。
深海无人探测器是指在深海自主工作的一种无人船或航标,既能完成自身的运动、定位和控制,又能实现深海观测或工作。
深海无人探测器技术是一项前沿技术,需要克服很多技术难题,如通讯、能源供应、在线控制等。
这些难题已经在不断攻克和进步。
三、深海水下机器人技术深海水下机器人是一种具有水下动力装置和操作部件的高科技装备,在深海作业和探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深海水下机器人可以进行深海分布、深海采矿、深海艇巡游、复杂的深海物探等等。
近年来,随着软件、电机、制造等技术的进步,深海水下机器人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深海水下机器人爆发不只在数量上,更在功能上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深海机器人不会被水压影响,不会感到困惑和昏迷,在深海中能够精准的完成各种任务。
在物资方面,深海机器人与常规机械相比也能更好的适用于深海环境。
四、深海的未来作为人类探索的领域之一,深海探索已经取得了很多有益的成果,对于对于气候、环境、生态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探索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蛟龙号”——走在深海载人技术最前沿

“蛟龙号”——走在深海载人技术最前沿佚名【摘要】深海潜水器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技术力量,是海洋技术开发的最前沿与制高点。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等国相继研制成功的5艘深海载人潜水器,最大工作深度为6500米。
【期刊名称】《甘肃科技纵横》【年(卷),期】2012(041)004【总页数】1页(P1-1)【关键词】深海载人潜水器;深海潜水器;技术开发;俄罗斯【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H137深海潜水器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技术力量,是海洋技术开发的最前沿与制高点。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等国相继研制成功的5艘深海载人潜水器,最大工作深度为6500米。
为推动我国深海运载技术发展,科技部于2002年将“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重大专项,启动了“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现代高新技术的综合集成,其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工作范围可以覆盖全球海洋区域的99.8%,代表着深海高技术领域的最前沿。
“蛟龙号”是我国自行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
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到详细设计,全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主完成。
总装联调和海上试验也由我国独立完成。
“蛟龙号”可以运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入深海,在海山、洋脊、盆地和热液喷口等复杂海底进行机动、悬停、正确就位和定点坐坡,有效执行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地球化学、海洋地球环境和海洋生物等科学考察。
同时,它还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比如利用潜钻进行钻芯取样作业,测量钴结壳矿床的覆盖率和厚度、执行水下设备定点布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检测,完成其他深海探测及打捞等各种复杂作业。
“蛟龙号”的几个主要独特之处:首先,“蛟龙号”具有先进的近底自动航行功能和悬停定位功能,便于目标搜索和定位;其次,它具有高速水声通信功能,可以将潜水器在水下的语音、图像、文字等各种信息实时传输到母船上,母船的指令也可以实时地传给潜水器;第三,我国自行开发研制的充油银锌蓄电池与国外同类潜水器相比,容量是最大的,从而保证了在水下的作业时间;第四,“蛟龙号”设计深度是7000米。
我国潜海取得的成就

我国潜海取得的成就
我国潜海取得的成就:
一、深潜技术不断突破。
我国深潜器建造速度快、数量多、类型齐全,具备了从浅海到深海的全领域深潜能力,其中,“蛟龙”号载人深潜器
的制造技术已经领先世界。
二、海底资源勘查取得突破。
进一步发掘我国海洋资源,为我国石油、天然气、钴、铁、锰、硒等海洋矿产资源的勘查、钻探和开采提供了
保障。
三、深海探索开创新局面。
我国深海科考、深海探测、深海作业能力
均得到显著提升,持续贯彻和实施我国海洋强国战略。
四、海洋科技引领产业创新。
我国潜海科技成果不断转化为具有市场
竞争力的民用技术和产品,促进了我国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
五、提高了我国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深海科学研究,加深了与国际间的合作,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表更有影响力的
声音提供了重要支撑。
六、深化了国家安全战略。
我国深海与安全战略结合,各级政府加强
对海洋领域的管理和保障,加强对海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确保国家
安全和国家主权的完整。
中国的探海工程的成就

中国的探海工程的成就摘要:一、引言二、中国探海工程的发展历程三、中国探海工程的主要成就1.深海探测技术的发展2.深海资源的开发利用3.国际合作的推进四、中国探海工程的挑战与未来展望1.深海科研的持续深入2.深海环境保护的重视3.深海产业的发展五、结论正文:【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不断壮大,探海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本文将对中国探海工程的发展及其主要成就进行梳理,并展望未来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中国探海工程的发展历程】自20 世纪80 年代起,我国开始涉足深海探测领域。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建成了完整的深海科研体系,涵盖了深海科研、勘探、开发、利用等多个方面。
【中国探海工程的主要成就】1.深海探测技术的发展在深海探测技术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重要突破。
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潜水器、无人潜水器等设备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我国还成功研发了一系列深海观测设备,为深海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2.深海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深海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我国在深海生物、深海矿产、深海能源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3.国际合作的推进在推进国际合作方面,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深海探测的合作项目,与其他国家共享深海科研数据,共同推动全球深海科学研究的发展。
【中国探海工程的挑战与未来展望】1.深海科研的持续深入我国在深海科研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我国需要继续加大深海科研投入,深入挖掘深海资源的价值,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2.深海环境保护的重视随着深海资源的开发利用,深海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我国需要加强对深海环境保护的重视,确保深海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深海产业的发展深海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我国需要抓住机遇,推动深海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
【结论】总之,我国探海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神舟上天揽月 蛟龙下海捉鳖作文素材

神舟上天揽月蛟龙下海捉鳖作文素材蛟龙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载人潜水器,它是“神舟”系列飞船、中华神箭、嫦娥卫星和北斗导航卫星等深空探测任务的重要工具。
今天下午五点零六分,我们中国第二艘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成功下潜,并且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一个半小时后,顺利返回海面。
这次蛟龙号不仅创造了无数个世界之最,而且还破解了很多科学难题。
经过这些年的建设,蛟龙号已成长为一条有思想、有智慧的巨龙,它必将带领我们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一九七八年一月二十三日,我国第一艘试验型潜水器--“奋斗号”在黄海进行首次试验性应用性潜水,开启了我国载人深潜的序幕。
从此以后,我国的载人深潜事业逐步发展起来。
近几年来,先后研制出了“奋斗号”、“深海勇士号”、“蛟龙号”等载人潜水器。
其中,“蛟龙号”是我国目前最大、最先进的深海载人潜水器。
随着时间慢慢流逝,我们的蛟龙号也越变越强大。
一九九四年九月一日,蛟龙号完成了首次作业,并获得圆满成功;二〇〇三年七月十六日,蛟龙号第二次下潜,又取得了圆满成功;二〇〇六年一月二十三日,蛟龙号再次成功下潜,突破了两千米深度;二〇〇七年十月十六日,蛟龙号第三次下潜,又获得了圆满成功……现在,蛟龙号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深海载人潜水器,它可以到达全球99.8%的海洋区域,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跑了十圈。
它不但能够下潜到世界上所有海底进行科学考察,而且还可以对大洋中脊、洋底热液活动等海底复杂地形进行观测,被称为“中国的第二个坐标系统”。
蛟龙号在海底还做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壮举:二〇〇六年十月二十六日,蛟龙号下潜至六千五百米,首次拍摄到深海生物;二〇〇七年十月二十三日,蛟龙号在西太平洋成功实施我国历史上首次大洋钻探,在我国西南印度洋首次获得高清晰度海底地形图,为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宝贵资料;二〇〇八年一月二十三日,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成功下潜,打破了我国载人深潜的最大深度纪录,同时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强国学习中涉及的奋斗者号

强国学习中涉及的奋斗者号目前,我国已拥有“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三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还有“海斗”“潜龙”“海燕”“海翼”和“海龙”号等系列无人潜水器,已经初步建立全海深潜水器谱系,并不断实现了深海装备技术发展的新突破和重大新跨越。
2020年11月10日上午8时12分,中国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突破1万米,达到10909米,再创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并带回了海沟底部的岩石、海水、生物等珍贵样品。
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被称为“地球第四极”,也是地球上环境最恶劣的区域之一,水压高、温度低、没有阳光、地震频发。
用“奋斗者”号副总设计师胡震的话来说,“我们挑战的是全球最深处。
特别是狭窄的球形载人舱能够载三人下潜到万米深,这在国际上都是非常了不起的”!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已拥有“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三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还有“海斗”“潜龙”“海燕”“海翼”和“海龙”号等系列无人潜水器,已经初步建立全海深潜水器谱系,并不断实现了深海装备技术发展的新突破和重大新跨越。
“奋斗者”号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也让人类探索万米深渊从此拥有了一个强大的新平台。
我国载人潜水器发展后来居上“近20年来,我国载人深潜事业迅猛发展。
2012年,自主集成的‘蛟龙’号下潜7062米,是中国人迈出作业型载人深潜征程的第一步。
”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二研究所副所长、“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说,从2017年到现在,全部关键部件实现国产化的“深海勇士”号,已开展了300余次下潜,国产部件经受住了考验。
应该说,我国在深海载人潜水器研究上,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很快。
1986年,中国第一艘载人潜水器——7103救生艇研制成功。
当时,虽然它只能下潜300米,但在那个年代,是属于较先进的救援型载人潜水器。
进入新世纪,在863计划支持下,开始了自主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发。
“彩虹鱼”中国深潜新利器阅读附答案

彩虹鱼:中国深潜新利器国际上对海洋的深度区间是这样划分的:3500米至6500米为深海,6500米之11000米为深渊。
要使中国在深潜方面继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须尽快研制出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
在蛟龙号研制的基础上,彩虹鱼号向11000米深渊极限发起了挑战。
根据彩虹鱼项目总体设计,探秘深渊将是协同作业:以彩虹鱼号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为核心,配备1台无人潜水器,3台着陆器和1艘4800吨级的科考母船张骞号。
这些科学设备共同构成全国海深的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
凭借这一世界领先的实验室,科学家可以对全球26条6500米以下的深渊海沟开展系统的科学普查,获取珍贵的深渊资源样本,建立深海生物DNA数据库,从而带动深渊生命科学、深渊地址与资源科学研究的开展。
然而,探索万米以下的海底世界绝非易事。
试想一下,下潜深度达到11000米是一种什么体验?如果把珠穆朗玛峰放在沟底,峰顶都不会露出水面。
那里的海水寒冷刺骨,黑暗无边无际,还要承受约1000个大气压的压力这样的压力足以摧毁大客部分科考设备。
因此,彩虹鱼号载人潜水器需要克服压力巨大、深海低温和深海供氧等难题。
正在研制的彩虹鱼号载人潜水器有望成为国际上首个作业型全海深载人潜水器。
与7000米级的蛟龙号相比,万米级彩虹鱼号再外形设计、制造材料、设备抗压能力、电力系统等方面均需升级换代,提升各项性能,根据设计方案,与胖鲨鱼外形的蛟龙号在海里垂直下潜不同,彩虹鱼号呈瘦长的鱼雷状外形,在海里将采取45度倾斜下潜的方式。
由于抗压能力要求高,彩虹鱼号载人舱的制造材料也与蛟龙号不同,需要使用优于目前常用的高强度钛合金的新型材料马氏体镍钢。
在稳定翼、舾装系统、声学控制系统、通信系统等方面,彩虹鱼号均需提升相应的耐压性能。
在电力系统方面,彩虹鱼号正在研制寿命更长、动力更大的锂电子电池。
2015年9月,彩虹鱼号万米级五仁潜水器和着陆器在南海海域完成海试,最大潜深为4328米,标志着我国探秘万米深渊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蛟龙号设计知识点

蛟龙号设计知识点蛟龙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载人深海潜水器,具有深海科学探测、资源勘探和海底考古等多种功能。
它的设计涉及多个知识领域,包括船舶工程、材料科学、机械设计等。
下面将介绍蛟龙号设计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1. 潜水器的结构设计蛟龙号的结构设计是整个工程的关键。
它由船体、控制系统、电力系统等组成。
船体采用高强度合金材料,具有良好的抗压能力,能够承受深海高压环境。
控制系统包括航行控制、操纵系统、通信系统等,确保潜水器的精确操控和信息传输。
电力系统提供所需的动力和能源,保证蛟龙号在深海中顺利运行。
2. 深海压力的控制与应对深海的高压环境对潜水器的设计提出了特殊要求。
蛟龙号采用了钛合金和特种钢等高强度材料,能够在深海中承受高压。
此外,潜水器内部采取了密封措施,防止海水渗入,并通过压力平衡系统控制内外压力差,保证舱内的安全环境。
3. 操作系统与控制技术蛟龙号配备了先进的操作系统和控制技术,确保潜水器的精准操控和任务的顺利完成。
潜水员通过操纵杆、操纵台等设备对潜水器进行远程控制,并通过视觉和声音等反馈手段获取实时信息。
此外,蛟龙号还配备了各种传感器,对深海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为后续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4. 环境适应性设计深海环境复杂多变,对潜水器的环境适应性提出了挑战。
蛟龙号设计了多种传感器和探测设备,能够适应不同的水质、水温和水压条件。
它还配备了各种工具和采样装备,可进行海底岩土采样、生物样品收集等任务。
同时,潜水舱内的温湿度、氧气浓度等也需要得到精确控制,为潜水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5. 安全性设计蛟龙号的安全性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它具备独立的急救系统、逃生通道和紧急浮升机构,确保潜水员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安全地返回水面。
同时,潜水器还具备遥测和自诊断功能,及时监测并报告设备状态,降低事故风险。
总结:蛟龙号的设计涉及船舶工程、材料科学、机械设计等多个领域。
其结构设计、深海压力的控制与应对、操作系统与控制技术、环境适应性设计以及安全性设计是重要的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蛟龙入海
——中国载人深潜技术探究
海洋占据了地球70%的表面积,其中蕴藏丰富的油气及矿产资源。
世界各国为了充分了解、开发海洋资源,制造了大量的载人深潜器对其进行探究。
在中国的蛟龙号诞生前,载人深潜技术只掌握在美国、法国、俄罗斯和日本四个国家。
随着中国蛟龙入海,美法俄日对深海载人深潜的领先地位被打破,中国真正具备了“下五洋捉鳖”的先进技术。
关键词载人深潜器蛟龙号阿尔文号和平号鹦鹉螺号深海6500
一、世界各国载人深潜技术简介
除中国外,目前世界上掌握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有俄罗斯、美国、法国和日本。
俄罗斯是目前世界上拥有载人深潜器最多的国家,最著名的是1987年建造完成的
“和平一号”、“和平二号”两艘6000米级深潜器,电影《泰坦尼克号》里的很
多镜头就是它们探测的片段。
俄罗斯总理普京,在2009年8月1日搭乘“和平一
号”深潜至世界最深淡水湖贝加尔湖水面下大约1400米处,探查新能源“可燃冰”,
在水下待了超过4小时。
世界最大载人潜水深度为10916米,由美国“里雅斯特”号深潜器保持,从1964
年6月5日下水这个纪录至今已保持了51年。
美国还拥有世界上最为传奇的“阿
尔文”号载人深潜器。
从1964年6月5日下水至今已工作47年。
“阿尔文”号于
1966年初,帮助美国海军在深海找到了因飞机坠毁而掉入海中的4颗氢弹而一战
成名。
法国在1985年研制成工作水深为6000米的“鹦鹉螺”号载人潜水器。
重量为18.5
吨,可载3人,水下作业时间为5小时。
目前该潜水器已下潜过七八百次,完成过
多金属结核区域、海沟、深海海底生态等调查和沉船、有害废料搜索等任务。
日本在1981年建成的潜深为2000米的载人潜水器样机基础上,于l989年建了潜
深为6500米的“深海6500”载人潜水器,重量为26吨,水下作业时间为8小时。
装有三维水声成像等先进的研究观察装置,可旋转的采样篮使操作人员可以在两个
观察窗视野下进行取样作业,这是其他载人潜水器所无法做到的。
二、中国载人深潜技术
1、立项
为推动中国深海运载技术发展,为中国大洋国际海底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
高技术装备,同时为中国深海勘探、海底作业研发共性技术,中国科技部于2002
年将“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
大专项,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
“蛟龙号”
载人潜水器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海洋区域的99.8%。
2、建造在国家海洋局组织安排下,中国大洋协会作为业主具体负责“蛟龙号”
载人潜水器项目的组织实施,并会同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02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和声学所等约100家中国国内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攻克了中国在深海技术领域的一系列技术难关,经过6年努力,完成载人潜水器本体研制,完成水面支持系统研制和试验母船改造,完成潜航员选拔和培训,从而具备开展海上试验的技术条件。
3、试潜从2009年8月开始,“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先后组织开展1000米级
和3000米级海试工作。
2010年5月31日-7月18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3000米级海上试验中取得巨大成功,共完成17次下潜,其中7次穿越2000
米深度,4次突破3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超过全球海洋平均深度3682米,并创造水下和海底作业9小时零3分的记录,验证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3000米级水深的各项性能和功能指标。
4、冲击五千米
北京时间26日6时12分首次下潜至5038.5米,顺利完成本次5000米级海试主要任务。
北京时间2011年7月26日上午9点,试验再传捷报,5057米水深第二次下潜试验中成功突破5000米水深大关。
北京时间7月28日上午12时20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顺利完成5000米级海上试验第三次下水任务,经海试现场指挥部确认,此次最大下潜深度5188米。
北京时间2011年7月30日13时2分,蛟龙号在完成第四次下潜并在海底布放木雕的中国龙后顺利返回到“向阳红09”母船,历时近9个小时的下潜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下潜最大深度5182米.
北京时间2011年8月1日在东北太平洋海域完成了5000米级海试第五次下潜科学考察和试验任务,全程历时8小时32分。
此次下潜最大深度5180米,完成了沉积物取样、微生物取样、标志物布放等作业内容,进一步验证了载人潜水器在大深度条件下的作业性能及稳定性。
近底自动航行和悬停定位、高速水声通信、充油银锌蓄电池容量被誉为“蛟龙”
号的三大技术突破。
“蛟龙”号可稳稳“定住”,自动定高航行,自动定向航行;声纳通信能够适时传输语音、文字和图片,这是国外绝大多数载人深潜器所没有的。
世界深潜器最大容量电池之一“蛟龙”号搭载了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容量充油银锌蓄电池,电量超过110千瓦时。
三、结语
在世界载人深潜领域,中国无疑处在赶超者的地位。
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率先在这一领域发力,成为载人深潜领域的领先者。
日本、法国后来居上,成为最新的深潜界的明星。
蛟龙”号横空出世,无疑是对中国海洋战略转型的一个最好注脚。
王东晓评价说,“蛟龙”号深潜成功堪称中国深海战略的一次标志性突破,未来一旦成功完成7000米级海试,“蛟龙”号更有望打破日本保持的载人深潜纪录。
继美、日、法、俄之后,中国正在成为崛起的第五个载人深潜大国。
蔚蓝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深度超过2000米的深海又占其中60%。
“蛟龙”号之后,来自深海的新惊喜或许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