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摘要:网络隐私是随着网络的兴起而出现的新生事物。公民隐私本来是个人的秘密,轻易不会被无关人得知,但由于网络上信息传播迅速,获取容易,影响面大,对当事人的影响也远超过过去的年代。因此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各种方法窃取了公民的隐私,之后进行各种犯罪活动,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侵犯了公民的各种人身权利。特别是近年来电信诈骗分子通过网络购买或者窃取公民隐私,诈骗了百姓大量钱财,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为此相关部门采取了许多措施整治公民个人隐私泄漏,但仅仅事后去查处犯罪份子并不能彻底消灭网络犯罪,需要正本清源,认真清理网络隐私泄露的起源,脉络,从法制,监管,行业自律等各方面全面治理泄漏公民隐私的各个渠道,运用法律武器处罚和震慑犯罪分子,让所有网民意识到侵犯他人隐私的严重性质,不敢,不去窃取,传播,非法利用公民隐私。目前国内对网络隐私的相关研究大都集中于如何避免隐私泄漏,没有意识到当今信息时代,公民在社会生活中不得不留下许多真实信息,想要完全隐瞒自己的隐私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如何通过健全法制保护公民个人隐私,通过行业监管封锁漏洞,全社会各方面力量齐动员打击非法买卖个人信息,利用个人信息实施诈骗,勒索等犯罪行为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

本文先从理论上研究了有关公民隐私的一些理论成果,通过几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了目前网络隐私方面比较集中的问题,从研究网络隐私权的界定,公民隐私的保护制度,到相关的法律法规,罗列了当前利用网络隐私犯罪的各种乱象,最终给出了对策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隐私泄露网络犯罪公民隐私电信诈骗行业自律

目录

1. 引言 (3)

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3)

2.1 选题依据及意义 (3)

2.2 网络隐私权的概念 (3)

3. 相关理论和法律法规 (4)

3.1 相关概念界定 (4)

3.2 我国对隐私权的立法保护 (5)

4.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5)

4.1 案例调查和分析 (5)

4.1.1 公民隐私连带影响公共组织声誉 (5)

4.1.2 跨25省区市特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 (6)

4.2 公民隐私保护的漏洞 (6)

4.2.1 举报制度有名无实 (6)

4.2.2 搜索引擎被犯罪分子利用 (7)

4.2.3 数据库等被黑客破解 (7)

4.2.4 一些掌握客户信息的企业出售公民隐私 (7)

4.3 网络隐私脆弱的成因 (7)

5. 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对策 (8)

5.1 立法保护公民隐私,打击随意泄漏和传播公民隐私的违法犯罪行为.. 8 5.2 各部门联动,协同打击 (9)

5.3 完善法律保护,行业自律 (9)

5.4 总结 (10)

6. 参考文献 (11)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网络技术也随之发展,全球性的网络信息环境已经初步形成。现代网络是一种开放式的机制,伴随着丰富的网络化的发展,尤其是在商业化服务中的发展,给老百姓的生活,交流产生的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也给人们的网络隐私安全带来的诸多隐患,如何有效的保护大家的隐私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1

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2.1 选题依据及意义

公民个人隐私是近年来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随意泄露公民个人隐私,不仅是对个人名誉的侵犯,还涉及到网络犯罪,如诈骗,敲诈勒索,贿赂等犯罪行为。在当今网络开放的时代,公民的个人隐私比以往更加值得关注和保护,这对于减少网络犯罪,提高重视个人信息保护,意义尤其重大。

公民隐私过去不太被人关注,因为过去没有网络传播,即使隐私泄露了传播范围也很有限,犯罪分子很难通过公民隐私从中获利。而如今网络渠道传播信息迅速,转发也非常容易,对个人的伤害也很大。尤其是有些犯罪分子随意通过暴露公民隐私实现报复,造谣中伤的目的,有的诈骗分子利用公民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诈骗,还有的绑架勒索犯罪人员通过获取的公民隐私进行敲诈和绑架活动。这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选择研究网络隐私的特点,网络隐私的传播方式,犯罪分子如何通过网络获取公民隐私,以及如何利用隐私去作案。对当前的法律法规存在的漏洞,本文进行的细致的总结,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近来电信诈骗案频发,广大群众对此义愤填膺,群情激奋,整治公民隐私泄漏,打击电信诈骗的呼声日益高涨。国家发布了相关法规,狠狠打击电信诈骗活动,另外联合金融机构和银行,采取各种措施减少犯罪份子的作案成功率。包括AT转账延迟24小时生效,督促电信部门手机卡实名制,严厉打击买卖个人证件,银行卡等无法犯罪活动。这些措施在不同程度打击了电信诈骗违法犯罪活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打击犯罪的源头。如果能从源头上阻止犯罪份子获得个人的相关信息,那么实施犯罪就难度大了许多。犯罪分子得不到公民隐私,得到了也传播不出去,这样作案没有针对性,就很难成功了。

2.2 网络隐私权的概念

隐私很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美国学者布兰戴斯和沃伦在1890年于《哈佛法学评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隐私权的概念。

传统时代,公民个人的隐私局限于收入,婚姻,健康,工作等内容,侵犯公民隐私多

1申琦:自我表露与社交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研究——以上海市大学生的微信移动社交应用(APP)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04)

出现在熟人因为矛盾而报复的情况,由于扩散范围有线,影响也不大,但是网络的出现使公民隐私变得非常敏感,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用户的所有数据都具有了财产价值,除了传统的姓名、肖像外,如电子邮件、购物习惯、兴趣爱好等诸多数据都有可能成为商业利用的对象,逐步具有了经济价值。2而且过去不为他人所知的信息如果变得非常透明,因为生活在信息社会不可能不留下个人信息。比如,大多数手机用户只要在某个网站登记,就可能接到一些推销广告,刚买完房子就有装修公司与你联系装修;产妇刚生下孩子,就有保险公司提供各种保险,求购房屋的个人在中介所留下了电话,之后每天都要接到来自不同中介的推销电话。凡此种种,让生活中现实中的普通百姓感到不安,尤其是家里有妇孺老弱的家庭更加担心自己的隐私被坏人利用。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特点,网络隐私权更易受侵害。目前看来,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薄弱。企业的内控责任制度不完善,经常被内鬼利用,将客户信息窃取之后专卖给犯罪分子。

3. 相关理论和法律法规

3.1 相关概念界定

个人隐私自古有之,比起口碑传播,媒体传播,互联网传播信息迅速。随着网络的兴起,个人隐私在网络上更容易被曝光,传播更广,速度更快,因此它的重要性也超过以往任何历史时期。

Internet是一个开放的环境,没有任何人拥有Internet的控制权,且用户可以以匿名方式在网上活动,这些特点导致了公民隐私很容易在网上公布,传播,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使侵权变得十分容易,而消除影响变得相当困难,成本高昂,对个人的负面信息一旦散布出现,是无法再收回的。这不同于财产损失可以获得赔偿,公民名誉被侵害想挽回损失是很难的,因为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把看到的公民隐私保存复制。另外,有些用于羞辱对方的不雅照片一经公布,当事人的朋友,同事,亲属看到,会使当事人感到难堪,影响无法挽回。3

公民有保守自己秘密的权利,比如自己的工作单位,联系放置,住所,家人的住址,健康状态,工作情况,职业,收入等。即使本人有错误,他的隐私权仍然要受到保护,他人无权随意公布这些隐私,哪怕情况属实,他人也无法用公布隐私的方式对被害人进行羞辱和报复,况且这些资料若被不法分子收集到,很可能被利用进行诈骗,勒索,甚至绑架。

非法窃取公民隐私,在网络散发,转发,评论,公开出售,或者和他人共享,未经授权在网络上宣扬、公开或转让他人或自己和他人之间的隐私,这些行为都严重侵犯了公民的网络隐私权。4

2蒋骁,仲秋雁,季绍波:网络隐私的概念、研究进展及趋势[J]情报科学 2010-02-15 3申琦:网络信息隐私关注与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研究:以上海市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国际新闻界[M] 201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