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流行的日语外来词汇对汉语的影响

合集下载

试论日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试论日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试论日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作者:朱庭婷来源:《速读·下旬》2014年第03期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长达数千年,交流的内容包括文学、艺术、政治、军事等等,日本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中国的影响,最能体现这一影响的就是语言。

历史上中日语言交流大约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汉字单边的向日本输入的阶段,另一个是日语对中文逆输入的时期。

明治维新之时,日本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由于对西洋文化的学习,翻译了大量的外语著作,很多日本文人参考了外语本身的意思,利用汉字造出了很多新汉语名词,于是大量的新汉语名词也传入了同样使用汉字的中国。

而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很多中国有志青年到日本留学,将大量的日本翻译的新汉语名词带回了国内,直到现在,日语的学术名词在中国使用的依然十分普及。

例如场景、地点、厕所、夹具、武士道、舞台、储蓄、准备、帝国、工具、服从、兵役、审查、派出所等等。

自古以来,大陆文明一直深刻的影响着日本文化,而中日之间的语言交流也一直是中国单方面的向日本输出。

然而,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人到日本留学成为了一个潮流,由此,伴随着留学生回国,将日本著作翻译过来,就形成了大量日语对中国的反哺。

就和以前日语中古代汉语的存在一样,很多日语也大量的出现在了中国文学乃至现代汉语的使用上。

这些变化是从19世纪末开始的。

清代末期,中国的国力开始急速衰退,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了列强的侵略对象,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

中国人在亡国的危机中惊醒,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一批爱国志士开始寻求救国道路。

看着邻国日本因为明治维新走资本主道路而变得富强,他们也发布了一套改革的办法,完全是按照日本明治维新的主张提出来的。

可以说,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完全受到日本影响的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却也在近代中国改革史上起到了里程碑的意义。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在横滨创建了报纸《清议报》和杂志《新民党报》,继续对中国改革进行探索和宣传。

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日源动漫借词研究

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日源动漫借词研究

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日源动漫借词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

这些词汇源于各种渠道,日本动漫作为深受全球年轻人喜爱的文化产品,其影响力不容忽视。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日源动漫借词现象,探讨其产生背景、传播路径、语言特点以及对汉语语言系统的影响。

本文将回顾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日源动漫借词在网络流行语中的兴起与流行。

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本文将梳理出这些借词的产生背景,包括日本动漫在中国的传播历程、文化交流的加深以及年轻人的审美取向等因素。

本文将分析日源动漫借词在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传播路径。

借助社交媒体、弹幕网站等网络平台,这些借词如何迅速传播并被广大网友接受和使用,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之一。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这些借词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异与演化,以及它们在汉语语言系统中的位置与角色。

再次,本文将深入挖掘日源动漫借词的语言特点。

这些词汇在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具有哪些独特之处?它们是如何融入汉语语言系统的?这些问题将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

通过对比分析,本文将揭示这些借词在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

本文将评估日源动漫借词对汉语语言系统的影响。

这些词汇的引入是否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它们是否对汉语的语言规范产生了冲击?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日源动漫借词现象做出全面而客观的评价。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日源动漫借词现象,揭示其背后的文化、社会和心理因素,探讨其对汉语语言系统的影响与启示。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汉语语言学、文化传播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日源动漫借词在网络流行语中的表现随着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在大众传播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而在这日源动漫借词以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表达方式,成为了网络流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借词不仅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达形式,还反映出了年轻人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取向。

千禧年来日本ACG次文化新词对汉语词汇系统的补充与影响

千禧年来日本ACG次文化新词对汉语词汇系统的补充与影响

千禧年来日本ACG次文化新词对汉语词汇系统的补充与影响作者:杨丹来源:《新一代》2017年第09期摘要:语言作为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其演变背后是一个时代社会条件的变迁。

以日本ACG次文化为土壤孕育出的众多汉语新词反映着新媒体时代人们认知心理与概念范畴的转变,ACG汉语新词的大量涌现为汉语词汇系统注入了新鲜血液,但同时也是对汉字纯洁性与中国传统语义表达的强烈冲击。

本文旨在分析日本ACG次文化对汉语新词进行补充的几种基本形式,试阐述ACG次文化对汉语词汇系统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ACG次文化;汉语新词;造词法所谓ACG是英文Animation、Comic、Game的缩写,这一概念涵盖了包括动画、漫画以及游戏在内的一系列发源自日本的虚拟文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互联网媒体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与迅猛发展,以网络为载体,以ACG次文化为代表的日本典型流行文化逐渐在我国形成了一股汹涌暗流。

如果把上世纪清末以“民主”“科学”等为代表的日语词的引入看做第一次语言冲击,把上世纪八十年代“料理”“新干线”等词语的引入看做第二次语言冲击,那么当今蓬勃发展的ACG次文化无疑将给我国汉语词汇系统带来再一次全新的激荡。

一、日本ACG次文化对汉语新词的补充形式(一)对音译单纯词的补充中国的ACG爱好者在进行交流时,受日本ACG次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会不自觉地带入部分较为常见的日语词。

为在汉语语境下进行便捷式交际,这些日语词会以完全音译的方式转化为汉语词语,成为中国ACG次文化圈约定俗成的语言格式,并以网络为媒介,越来越多地被非ACG文化圈的人所接受和使用。

以下列词语为例:他大姨妈:源自日语ただいま(tadaima),意为“我回来了”。

果咩:源自日语ごめん(gomen),是一种非正式的表示歉意的形式。

撒鼻息:源自日语寂し(sabishi),意为孤单寂寞。

赛高:源自日语平假名さいこう(saikou),意为形容某事或某物太棒了。

网络环境下日语对汉语流行语的影响——从“被”字分析

网络环境下日语对汉语流行语的影响——从“被”字分析
之 。”
《 史 记 ・项 羽 本 纪 》 : “ 项 王 身 亦 被 十余创。”
《 赚蒯通 》: “ 今 有 韩 信 已被 某 家 着 人赚 的来 ,将他 斩 了 。 ” 2 . 现代 汉 语 中 “ 被 ”字 的用 法 在 现 代 汉 语 中 , “被 ” 字 除 了 “被 子 ” 的 名 词 用 法 之 外 , 用 的 最 多 的 是 把 “被 ” 字 做 介 词 用 , 即 汉 语 的 句 式 之 一 被字 句 。 被 字 句 , 即用 “ 被 ”字 构 成 的表 示 被 动 意 义 的句 子 。其 结 构 模 式 可 以记 作 : 甲 被[ 乙】 怎 么样 。 在传统用法 中, “ 被 ”字 句 主 要 有 两 种用法; 1 .“ 被 ”字 之 后 跟 有 宾语 ,说 明谓 语 动 词 的施 事者 .例 如 。
一 一
( 1 )这个 秘 密终 于被 人们 发 现 了 。 ( 2 )街 道两 旁 的 大树 也被 大 风 吹得 东 倒 西歪 。 ( 3 )他横过马路时被—辆小车撞倒了。 2 .“被 ”字 之 后 直 接 跟 谓 语 动 词 , 强 调主 语 是谓 语动 词 的受 事 者 。例如 : ( 1 )这个 秘 密终 于 被发 现 了 。 ( 2 )街道两旁的大树也被吹得东倒西歪。 ( 3 )他横 过 马路 时被 撞 倒 了 。 在传统用法 中, “ 被 ”字 句 所 表 达 的 “ 被 动 句 主要 强调 某 个 事物 ‘ 被/ 受 ’某 种 人 或 物 所 发 出 的 某动 作行 为 及 其 产 生 的 结 果 ”, 主 语 是 谓 语动 词 的受 事 者 或 间接 受 事者。如果 “ 被 ”字 后 面 跟 有 宾 语 ,则 此 宾 语 与 谓 语 动 词 的语 义 关 系 是 :宾 语 是 动 作行 为 的施 事者 或 间接 施事 者 。 在 语 用 上 传 统 “被 ” 字 句 有 这 样 的 特 征 : “被 动句 中 的 主要 标 记 词 ‘ 被 ’本 义为 ‘ 遭 受 ’, 所 以 由它 形 成 的句 式 遗 留 着 表 述 事物 所遭 受到 的 ‘ 不 如 意 ’和 ‘ 不 希 望 ’ 。但 随着 时 间 的推 移 ,被 动 句 的 句 式 意 义 也 在 不 断 的 发展 ,被 动 句 有 时 也 可 以表 达 ‘ 非 不如 意 、 非不 希 望 ’发 生 的 事 情” ( 张豫 峰 ,2 5 ),例 如 : ( 1 )她被授予 了 “ 三好 学生”的称号 。 ( 2 )桌面 被 房 间主人 擦 得铮 亮 。 综 上 所 述 , 传 统 “被 ” 字 句 中 的 “ 被 字 结 构是 用于 构 造 被 动 句 的关 键 词 语 ,体 现 了 谓语 动词 与 主 语 之 间的 动 作 与 受事 的被动 关 系 。 三 、 日语 中 “ 被 ”字 的用 法 1 . 名 词用 法 被 , 誊世 ,指 的是和 服 的暗缝 。 被害, 0 ,指 的是 受害 ,受灾 ,损 失 。如 ,被害 ‘ 。受灾 严重 ,损 失甚 大 。/ 被 害 老兄稹 屯否。估 计受害 的损失 。 被 害者 , 力 占 ‘ L ,巾 ,指 受 害 人 , 受 灾人 。 被害地, ‘ 与,指受 灾地 。 2 . 动 词用 法 被 否, 加 , i : 否, 自他 动词 。 ( 1 )戴 。帽 子 老被 否。戴 帽子 。 ( 2 )蒙 ,盖 。布 团 老顽 加 鸟被 否。把 被子 一 直 蒙到 头上 。 ( 3 )套 , 穿 。 。 ,々 老殒 加 6被 为。 把 衬 衣 从头 上套 。 ( 4 )浇 ,灌 ,冲 。家 火 粉 老被 为。 火星盖满 了房顶 。 ( 5 )蒙 受 ,遭 受 ;承 担 。箭 毒被 为。 遭受 惩 罚 。 ( 6 )模糊 ,曝光 。 暗 室 光 漏 扎 7 J 厶 被 否。 冲 印室 漏光 ,胶 片 曝光 了。 被 否, j 否,他 动词 。 ( 1 ) 蒙 受 , 受 到 ;遭 受 。 叱 寅 老 被 为。受 到斥 责 。 ( 2 )招致 ,惹起 。主人 不典 孛被 为。 招致 主 人 的不快 3 . 日语 被 动句 被 动 句 ,在 日语 中叫 做 『 受 身 J ,其

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下日语词汇对汉语词汇形态的影响

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下日语词汇对汉语词汇形态的影响

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下日语词汇对汉语词汇形态的影响中国与日本两国为一衣带水邻国,并且我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较为频繁,从而使中国的词汇和日本的词汇发生双向交流。

汉语流传到日本,影响了日本语言,日本词汇流传到我国,也对我国汉语词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基于此,本文就从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背景下,分析日语词汇对汉语词汇形态的影响。

标签:归化翻译;异化翻译;日语词汇;汉语词汇;形态影响日本汉字来源于中国,汉字在传入到日本之后,对日语词汇进行了丰富,并且促进了日语的持续发展,使日语形成了完整性的体系。

但是在此背景下,日语对于汉字的影响被逐渐忽视。

简单来说,从两国语言词汇方面进行分析,汉语和日语是双向交流的,不仅有多种汉语词汇流入到日本,被日本所使用,还有较多的日语融入到汉语中。

本文使用翻译学中的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理论对日语词汇在汉语词汇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1归化和异化的理论内涵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是由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提出的,归化的含义就是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不打扰读者,使作者能够屈就读者,保证译本的流畅性,并且使译者能够尽量接近读者,使用读者在读书过程中习惯使用的语言将原文的内容进行表达。

异化翻译指的是尽量不打扰作者,使读者能够屈就作者,重视原文本中作者的文化态度及异质性,创新文本中的语言使用规范,使译者能够尽量接近作者,使用作者习惯使用的语言将原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异化翻译理论在进行翻译过程中的核心为尽量将原文本中的异质因素表达出来,具体就是尽量将原文本中的异常写作手法、语言形式和文化特点表现出来。

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是规划和异化概念中翻译的升华和进一步拓展【1】。

2日语中的汉语词汇及汉语中的日语词汇2.1日语中的汉语词汇,我国汉语在公元5世纪到日本传入,从而日语中就融合了大量的汉语词汇,主要分为四类。

第一类,日语中的古汉语词汇;第二类,日本人将原来的词汇进一步改造,使其成为汉语词汇,在改造之后的汉语词汇比原来的要高级,日本人就将这些词语间读,从而成为了汉语词。

日语借词对于汉语以及日语教学的相关影响分析

日语借词对于汉语以及日语教学的相关影响分析

日语借词对于汉语以及日语教学的相关影响分析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作为世界上主要的语言之一,汉语和日语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有着不小的差异。

随着汉语和日语之间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增加,日语借词在汉语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同时对于日语教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日语借词对汉语以及日语教学的影响进行分析。

我们来探讨一下日语借词对汉语的影响。

随着两国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日语借词在汉语中的应用逐渐增多。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日语词汇已经成为了汉语的一部分,比如“手机”、“动画”、“卡拉OK”、“便当”等等,这些词汇大多通过音译的方式进入到汉语中,使得汉语的词汇量更加丰富,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方式。

而在专业领域,尤其是科技、艺术、文化等领域,日语借词的应用更是普遍。

比如在科技领域,有很多技术名词是从日语中直接借用过来的,比如“卡拉OK”、“电子邮箱”等,这些词在汉语中已经成为了惯用语,几乎没有人还会使用原本的汉语表达方式。

因此日语借词对汉语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日语借词对汉语的影响还体现在汉语的音韵变化上。

由于日语的音节和汉语的音节结构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日语借词在汉语中的音韵变化也相对容易。

“咖啡”这个日语借词在汉语中是通过音译过来的,所以其音节结构与日语原词相似,不需要经过太多的变化就可以适应汉语的语音规律,这种现象在大部分的日语借词中都可以看到。

正是由于这种音韵的相似性和容易变化性,使得日语借词在汉语中的应用更加得心应手,也更容易为汉语的发展做出贡献。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日语借词对于日语教学的影响。

由于日语借词在汉语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因此在日语教学中也需要对这些词汇进行一定的讲解和掌握。

日语借词的学习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日语和汉语的语言联系和差异。

通过学习日语借词,学习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日语和汉语的相似之处,也更容易掌握日语的词汇和语法。

现代汉语外来词素形式特点及影响

现代汉语外来词素形式特点及影响

现代汉语外来词素形式特点及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现代汉语中涌入了大量的外来词,这些外来词主
要来自于英语、法语、日语、俄语等语种。

外来词素是构成外来词的基本单位,它们在形
式上和意义上都体现了一定的特点。

本文将从外来词素形式的特点和对汉语的影响两个方
面进行阐述。

现代汉语中外来词素的形式具有一定的特点。

外来词素在形式上一般保持原始语中的
特点和音节结构。

来自英语的外来词素一般保留了英语中的辅音连缀、重读音节和韵母组
合等特征。

英语中的“pressure”(压力)经过音译为“压力”。

法语中的外来词素也保
留了其特有的音节结构和语音特点。

法语中的“café”(咖啡馆)经过音译为“咖啡”。

外来词素对汉语的影响体现在词汇的丰富和语言文化的交流方面。

外来词素的引入丰
富了汉语的词汇资源,为汉语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词汇选择。

这些外来词素往往有着新颖、独特和精确的意义,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新事物的表达需求。

现代汉语中的“蓝牙”、“手机”、“网络”等词汇都是外来词素的产物,它们的引入丰富了汉语的词汇资源,使得人
们更加方便地表达信息和交流思想。

外来词素的引入也促进了语言文化的交流和交融。

各国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使得不同语
种的外来词素逐渐被汉语接纳和使用,并融合进了中国的语言文化中。

这种融合使得汉语
不仅具有了自身的特点和独立性,还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外来词素的引入还丰富了汉语的语言文化内涵,使得汉语成为了一个开放、多元和兼容并
包的语言。

日汉外来语的使用比较

日汉外来语的使用比较

日汉外来语的使用比较摘要: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繁荣,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不断地促进各国文化的发展。

特别在英语、汉语和日语间语言的发展中相互影响的同时,也对丰富其本国语言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不掌握这些新的词汇就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正确地使用这些词汇,将会给我们与世界的交流活动带来一定的方便,同时也会对汉语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外来语经济贸易同形异义词同音同义一、来自日语的“外来语”在汉语中的作用中国的古典文化对日本语言文字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由于汉字的传入使日本终于有了自己的语言,在此基础上日本人又创造出一些新的词汇。

到了近代,汉字又在日本引进西方文明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这里我们把近代由日本输入的汉语词汇叫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以下用带引号的“外来语”区别日语中来自英语的外来语)。

日常生活中“外来语”的引进也体现了生活的新变化、新时尚,如瘦身、健美、自助餐、度假村之类的词体现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正在和“世界接轨”。

科学技术方面的外来语也被大量地引进,如基因、克隆、纳米、数码技术、软件等,这些词的广泛使用证明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科技时代。

由此可见,日语中的汉语既是中国的输入国也是中国的输出国。

日语中的汉字原本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但是原有的汉语中的许多词汇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汉字的简化而演变成现有的语言,而日语中的汉字基本上还保留着中国古汉语的面貌;还有的经过日本人的加工形成了当今的日语,又从日本传到了中国。

这种语言的“反进口”现象也丰富了现代汉语。

例如“写真、人气、番号、卖场、仙贝”等词语的使用也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二、日汉词语的同形异义正是因为中日的汉字有很多相同的特点,所以有些人认为用汉字的意义去理解就可以了。

这种想法其实是个误区。

不仅有的汉字有写法的不同,而且有些日语和汉语虽然是同一汉字,意义却不同或截然相反。

例如:最近中国经常流行的“留守儿童”一词,指的是农村父母在外打工,孩子留在家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文学杂志欢迎投稿:
http://www.bfwx.org
142
美国现代语言学家萨丕尔(Sapir,Edward;1884~1939)曾
在他的著作《语言论》中说过:“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
给自足的。”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有从外国或者其他民族吸收进来
的成分,我们的汉语也不例外。“沙发、拷贝、高尔夫”这些日
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词汇,一般都知道它们是随着我国七十年代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流中从英语“safa copy golf”吸收而来,
为我所用。但对于“人气、写真、公务员”等近年来频频出现在
人们口头,见诸于报纸杂志的热门词汇的来源却知之甚少,甚至
理所当然的认为它们就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
但追根述源,另很多人瞠目结舌得答案却是,它们来自于日语。
历史上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四大发明
等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日本在璀璨精深的中华文化面
前也一直是一个谦卑的学生,其中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我们的
汉字被日本所借用一直到今天。甚至有这么一种略显夸张的说法,
要是没有汉字,可能今天的日本人都不会书写。然而近代经过了
明治维新的日本却迅速地崛起,走到了昔日老师的前面, 并反过
来影响了昔日老师。近代中国的政治军事, 改革革命,科学教育,
乃至风俗礼仪,无一不受日本的巨大影响。这一影响更在我们的
语言文字-汉语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在我们今天的汉语中,干部、
代表、压力、排外、野蛮、公敌、发起、旨趣、派出所、警察、宪兵……
都是来自于日语。这些词汇多来自于鸦片战争后,由于中国战败
自省所发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本来是要向西方学习,要向别
人学习,就要懂得别人的思想,那么翻译西方的著作就显得很必要。
再看我们的近邻日本,当时他们向西方学习较早,并且学习的卓
有成效,我国便转而向日本学习,希望通过学习日本间接地学习
西方。这样一来,这些当初日本人引入西方事物概念时利用汉字
所创造出来的词自然又反过来输入到我国,成为汉语的一部分。
而前面提到的“人气、写真、公务员”等词汇则是近年来随
着我国七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日本的流行文化对我国的冲击而
带来的。他们多数不是直接从日本输入,而是经由台湾、香港等
中华文化圈内的地方“中转”后,间接输入我国大陆的。那么人
们为什么不能像区分“沙发、拷贝、高尔夫”这些词汇样很容易
的理解它们来自于英语,却理所当然的认为“人气、写真、公务员”
等词汇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总的说来,汉语中来自日语的外来语
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日语中早期的外来语,在日语中也可写成汉
字,这类词数量很少,如“瓦斯,混凝土”等。另一类是在引进
西方事物的概念时,日本人利用汉字创造的词,其中有一些取自
中国古典,而在日语中改变了原义,又赋予了新的意义,这些词
汇以医学术语,修辞学法居多。如“血压、细胞、议论文、形式”
等等,这些词造词规律与汉语相同,在中国使用时间已久,许多
词已很难分出是中文原有词,还是来自日文的外来语,甚至大部
分中国人根本就不知道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人气”和“写真”
就是这种情况。“人气”在古汉语中的本义是指人的意气、气质、
感情等。日语的“人气”则是“人望、人缘、受欢迎”等意义。
近年来“人气”引入汉语以后又引申为“热闹、受到瞩目”等意
思并频频见于报纸新闻等媒体,如:“某位人气明星主演的电影
好评如潮”等成为流行用语。后又发展为“人心、凝聚力”等义,

常用于商业领域,如“一支股票的成绩主要看成交量,只要人气
足,要涨也是很快的。”“写真”古代汉语中本义是摹画人像或
描绘景物。而日语则借用“写真”来翻译英语photography 和
photograph,使之有了摄影照相和照片的意义,借用了其形却并
未用其意。后来引入我国,近来意义也被“摄影照相”和“照片”
所代替。如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写真馆”既是照相馆的意思。
日语词进入汉语主要是“借形”,不采用日语的发音,汉字写法
遵循汉语习惯,这是由日语、汉语都有汉字的特点决定的。其实
细细算来我们现代汉语中来自日语的词汇数量是很惊人的。据统
计,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
是从日本输入的,这些都是日本人对西方相应语词的翻译,传入
中国后,便在汉语中牢牢扎根。我们甚至不得不这样说,今天的
中国人,如果离开了这些由日本人“创造”的汉字想说一句完整
的话可能都有困难。
抛开历史的原因,为什么这些近年来出现在汉语中日语外来
词汇会如此流行,并有大行其道之势?我认为,原因有三。
首先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们接触到的新思想,新事物不断
增多,原来的词汇又不能适应表达这些新思想新事物,自然而然
会想去创造一些词汇,而回头发现我们的近邻日本已经创造出来,
并且是用我们当年传授给他们的汉字来表达的时候,就“信手拈来”
拿来用了,甚至不认为它是外来语。
其次,近年来我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对外来的事物越来越
认同的多,甚至趋于倾慕。例如现在的年轻人说话时能蹦出个“洋
文”也觉得是件时髦值得骄傲的事情,那么日源的外来词能迅速
铺展开来也不难理解了。
最后,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我认为是他的易用性,生动性。
这些日语的外来词汇把外来的思想和概念汉字化了,对我们这些
从小写汉字读汉字的中国人来说易懂、好用,比其他语言的外来
词更容易吸收。如这几年出现在街头巷尾的“便利店”,就是这
样一个典型的日语外来词汇。“便利店”其实就是“超市”的意思,
但它又超出超市的概念。“便利店”不仅具有超市可以卖日常生
活用品的功能,它还可以为你充值公交卡、为手机快速充电甚至
交水电费等。想想确实很便利,于是“便利店”这些能生动反映
事物特征的日语外来词汇便很快的占据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可以说,近年来日语外来词汇的大量涌入,对我们的思维,
文化甚至对中国的历史进程肯定都产生了影响。他大大的丰富了
汉语词汇,并且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为中国的现代化作出
了贡献!

近年来新流行的日语外来词汇对汉语的影响
赖 佳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摘 要:
在我们日常生活用语中,其实有很多词汇来自日语。如“人气、写真、公务员”等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这些日语外来词
汇漂洋过海出现在汉语中,其中一些日语汉字所传达的意思已经背离了其在汉语中本来的意义,对现代汉语甚至当代中国的文化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现代汉语 日语 流行文化 新思想 外来词汇

参考文献:
[1] 周玉琨、曲娟,《日源汉字词的语义特点》,汉字文化,
2004.06
[2] 冯永胜,《汉语新词语中的外来词语》,科技信息,2006
[3] 赵永新,《汉外语言文化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北京语言文化
大学出版社,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