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与中文的关系

合集下载

日语与中文的关系

日语与中文的关系

数量比较:日语 中固有词较多, 中文中汉字作为 基础词汇,外来 词较少
语义比较:日语 中固有词与汉字 词之间存在差异, 中文中汉字的意 义相对稳定
日语中汉字词汇的来源 中日词汇的相似度比较 中日词汇的不同点分析 日语中汉字词汇的用法和含义
汉字词:日语中存在大量汉字词,与中文相似或相同 借用词:日语中有些词汇是从中文借用过来的,与中文完全相同 语义相同:日语和中文中有些词汇虽然书写不同,但语义相同或相近 文化交流:日语和中文之间的词汇共同点反映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
历史
特点:汉字是 表意文字,通 过字形表达意

结构:汉字由 笔画组成,笔 画之间有一定 的结构和比例
书写:汉字书 写讲究笔顺和 间架结构,具
有艺术性
日语使用假名和汉字,汉字传入日本后发展成假名 中文使用汉字,汉字具有表意功能 日语假名是音节文字,汉字是语素文字 中文汉字数量庞大,日语假名数量较少
汉字:日语和中文都使用汉字作为书写系统。
日语中存在时态 和语态的变化, 中文则没有
语序基本一致:主语+谓语+宾语 存在时态和语态的变化:如过去时、进行时等 句子成分复杂度相似:如并列句、复合句等 词汇分类和功能相似: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固有词:日语中 原有的词汇,与 中文词汇差异较 大
外来词:日语中 通过汉字传入或 借鉴其他语言的 词汇,与中文词 汇存在一定相似 性
教育政策:日本针对日语教育的政策和措施,中国针对中文教育的政策和措施
语言创新:日语中的外来词和网络流行语,中文中的新词汇和表达方式
语言创新:日语和中文都在不断吸收外来词汇和表达方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
语言变化: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日语和中文的语言形式和表达 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例如网络流行语和社交媒体的语言表达。

日语与汉语之间的关系

日语与汉语之间的关系

从语言学上来讲,日语和汉语都应该属于汉藏语系的,好多日语单词就是从汉语里来的,被语言学家称为sino-Japanese.两者应该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

日语中平假名和片假名甚至就是以汉字为基础创造的表音文字。

如“ぁ”来自汉字的“安”的草体。

但我觉得,从我在新天空学习日语的经历来说,事实上,要学好日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上面所述都是一些表层的东西。

从深层次上来讲,两者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我们学习语言的人都知道,grammar是一个语言的骨架,它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语言,但我们认为很相似的日汉语的文法根本不一样。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日语的谓语动词往往放在句末,这是最特别的一点。

比如说“我去学校”,在日语里面说成わたしは学校へ行きます,把“去”这个动词放在最后。

其次,日语是以其格助词为关键的,如“に”、“を”等,每一个就有很多种用法。

拿“を”来说吧,它就有表示对象的用法,如本をよむ;还有表示起点的,如家を出る;还有表示在某一范围内移动的,如海を泳ぐ。

而“に”的用法就更复杂了,这里就不赘述了。

而汉语里则简单得多,没有这么多的格助词。

另外,日语里有许多时态,而这些时态是通过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如て形,た形等等。

但汉语里则没有这么多词形变化,只是通过加上一些如“了”、“曾”、“过”等副词来表示。

同时,我要说的是,日语中的这些形相当难记,而且很容易忘。

但是如果掌握了规律,就很容易记了,而且可以举一反三。

比如掌握了一个动词的て形,那它的其它形就可以迎刃而“记”了。

比如待つ的て形为待って,由此可以推断出它的た形,就是待った。

这是动1的词的用法,而动2的词就更加相似了,直接把最后的一个假名去掉加上一个て或一个た就可以了。

而其它的形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来记忆。

当然,仅仅掌握了这些词形变化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它们应用于一些句型当中。

仅以て形为例,它就有很多与之有关的用法或句型。

如てくたさぃ表示礼貌地请求;てぃる有表达两个含义,一方面表示动作的进行,还有一种就表示状态的持续;てもぃぃです表示可以干某事了。

日语“心”义族词和汉语“心”的对应关系——兼论日本文化对情感的划分

日语“心”义族词和汉语“心”的对应关系——兼论日本文化对情感的划分

对 事物 的看 法而不 同 , 某语 言 中的身体 词 , 在 其他语 言 中常
常找不到能够 完全对应 的词 。[ I f 因此 , 弄 清汉语 “ 心” 和 日语
感匕方 考之方 倾向。 性分。 性根。⑨物事c : , ) 、 考
之、 判 断穸弓恸 孝。 考 之。 思虑 。 分刖 。 圆 他人 状况 老察 L
比, 分析 汉语“ 心” 和 日语 “ 心” “ 氮” “ 胸” “ 腹” 的 对 应 关 系 和 四 词 之 间 意 义 表 述 的 差 异 以 及 造 成 这 种 差 异 的 主
要 原 因。
[ 关键词】 词 汇学; 汉 日对 比; 心
中图分类 号 : H 3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8 6 1 0 ( 2 0 1 6 ) 7 — 0 0 4 3 — 0 3
成 汉语 的 “ 心” , 但是 这些 汉语 中相 同的“ 心” 在 日语 中不尽
相同, 比如“ 氪c :加加 弓” 和“ 心c 二 加加 弓” 就可 以分别 翻译
《 大辞林》 ( 第二版 ) 对“ 心” 有如下解释【 3 1 :
①人同 理性・ 知裁・ 感情・ 意志
为屯 。圭7 = 二 、 恸善
语文学刊日语心义族词和汉语心的对应关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100089要词义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日语中的心気胸腹四个词在一定的语境下都具有和汉语心相同或相近的意义但是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和汉语的心完全对应


日语 “ 心” 义 族 词和 汉语 “ 心” 的对 应关 系
— —
兼论 日本 文化 对情感 的划分
语 言反 映着人类对 客观世 界以及人类 自身 的观察 , 不 同 民族对 世界 的观察存 在一定差 别 ,这种差别反映在语 言中 ,

浅谈中日文的异同

浅谈中日文的异同

浅谈中日文的异同在中日交流越来越深入的今天,日语学习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刚开始学习时,很多人都认为日语学习很简单,因为在日语中,有很多的日语汉字和中文类似,并且依此也能够了解个大概。

但是学习到了一定阶段,就难以有更高的突破。

这与没有了解日语的特性有很大的关系。

下面通过对中日文异同的对比,简单地了解一下日语的特性,以提高对日语的认识。

一、中日文的相同之处众所周知,日语和中文有着深厚的渊源,日语也是在吸收了我国大量的文化精髓之后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在现代日语中也不难看到中国汉字的影子。

并且,和汉语中主谓宾,定补状语等类似的是,这些语法名词也存在于日语当中。

更有甚者,定语用于修饰名词,状语用于修饰动词等,这些位臵关系在两国语言语法当中也是大致相似的。

同样,在另一个方面,中国人说话有省略的习惯。

例如:“今天早上您吃过早餐了吗?”相信大多数人不会还一字一句地回答说“今天早上我吃过早餐了”而多会选择用简洁省略的方式作答“吃过了”。

日语也是如此,在允许的条件下,简单明了的回答方式是多数人的首选。

所以在初学阶段,很多中国人就会觉得日语和中文一样,学习起来十分简单。

二、中日文的不同之处尽管中日文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比较起来,日语还是有很多独特的地方。

1、语序位臵中文主要强调的是主语+谓语动词+宾语,例如:我(主语)吃(谓语动词)饭(宾语)。

而日语则是主诿宾语+谓语动词,例如:私はご飯を食べる。

我(主语)饭(宾语)吃(谓语动词)。

由此,我们可以明显发现日语这种不同于中文的特征。

2、日语的关键词后缀在日语中,往往最能表达句子意思的动词放在句末。

例如我们会这样说“听说明天有音乐会”。

显然,中文当中我们立刻就能知道这件事是听说来的,而同样的意思,若用日语表达,就要把“听说(そうだ)”放在句子最后,因此在不了解日语关键词后臵的特性的情况下,从已有的思维模式出发,我们就会翻译为“明天有音乐会,听说”。

这样的纯正的“中国式日语”显然在逻辑上是不正确的。

日语与中文的关系

日语与中文的关系

日语文字与中国汉字的关系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之隔,日语与汉语的关系源远流长.中国人学习日语比学任何一门外语都觉得容易,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日语有汉字,让中国人感到熟悉亲切.然而,日语毕竟是日语,日语让中国人感到易学的同时,也感到有很多难以掌握的地方,比如汉字的变异、假名的难写,语法的谓语后置等等.日本的语言是古来自有的。

只是最初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罢了。

至於它的起源,有阿尔泰起源说、高句丽语同源说、朝鲜语同源说、混合言语说等。

不过,就文字而言,汉文对日文的影响确实可谓是至关紧要的。

公元1世纪左右,汉语就应该对日语发生影响了。

九州福冈县出土的“汉委奴国王印"即为一例证.又据《古事记》应仁天皇条记载,其时百济学者王仁携“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赴日,可以推断汉文、汉语真正的大量传入日本和使用是在公元4、5世纪。

然则,汉文、汉语最初主要为一部分识字阶层所习用,大部分日本人仍惯用日本原本的语言.及至后来中国文化制度和思想学说的传入以及佛教的普及,汉语才逐渐深入融合到一般人所使用的日本语中去.而后来更是根据汉字的草书和楷书分别创制了平假名和片假名,使日语有了完整的表记体系。

就读音方面而言,既然当初有大量的汉语词汇传入日本,自然也同时将这些词汇的读音同时带入,故至今日文汉字词语仍有所谓“音读"的念法。

只是中日两国各自语言音韵流变,如今差别已经很大.不过对汉语古音保留得比较多的一部分南方方言中,仍有一些与日语读音相近的词汇。

日语中的汉字最少有三种读音,多的有十几种,音读(就是模仿古汉语的发音)有基本的唐音,汉音,有的还有唐宋音,训读有至少一种(训读就是日本人自己加上的,例如日本还没有文字的时候看见海叫做umi,有了汉字,日本人发现汉字的海跟他们所说的umi是一种东西,就把海读作umi,这就是训读了)。

而近代以来,日语又对现代汉语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明治维新以降,日本在学习西方、实行近代化方面,一直走在东亚各国前列。

从日语“裏切る”中的“裏”与汉语“背”之对应关系说起

从日语“裏切る”中的“裏”与汉语“背”之对应关系说起

从日语“裏切る”中的“裏”与汉语“背”之对应关系说起作者:唐柳金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12期摘要:日语涉及内外关系的“裏”在某些情况下却可以用汉语中表前后方位的“背”来对译,这是一种比较有趣的对应关系。

我们从历史发展与共时对比这两个角度进行具体分析,不但找到了它们可以对译的原因,而且发现了两者在表达空间概念时的细小差别:“裏切る”、“裏面”等词中的“裏”,不光强调“后面或反面”这一面,它还暗含着一个封闭的立体空间视角。

而汉语与之对译的“背”却不采用这种立体的视角,它是以平面作为参照物的。

关键词:日语;方位词;裏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5-0084-02一、方位词研究的重要意义日本著名学者池上嘉彦在其著作中介绍“场所理论”时曾指出,人类的语言与思维都与知觉紧密相关,而知觉的内容来源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对空间和时间的把握。

人类生存最起码的能力是空间感知和辨识能力。

许多非空间域的范畴都是通过空间域的范畴和关系投射而来的。

正因为空间在人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把对空间的认识当做语言结构的理据之一。

各民族在语言中所体现的空间观念的异同,也成为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

当我们的认知系统在捕捉客观世界的每个细节时,我们实际上已经不自觉地带着社会文化背景和民族思维模式的有色眼镜来筛选的。

“不同语言,表达同一种现象所采用的路径往往不同。

这好比旅程和目标的关系。

从上海去重庆,可以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飞机、轮船、火车甚至自行车、步行。

采用不同的交通工具,选择了不同的旅行路线。

从飞机上看到的风景跟轮船上面看到的风光是不同的。

”①二、日语“裏切る”中的“裏”与汉语“背”的对应虽然日语中的汉字词大部分来源于中国,但是经过日本语言文化的长期浸润,它已经发展成为既保留了一些古汉语的痕迹又独具日本特色的日语词汇。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日语和汉语在空间表达上一些很有趣的对应关系。

日语汉字音读和汉语发音的关系

日语汉字音读和汉语发音的关系

长音和“お”段的长音。
呢,通过对比韩语的“肯定”发音之后,才知道“肯”在
例:一 ( いち ):一番 ( いちばん ) 六 ( ろく ):六 韩语里也是后鼻音,这就说明汉语的“肯”在古代是后鼻
番 ( ろくばん )
音的,只不过在现代汉语里演变成了前鼻音。
十 ( じゅう ):十番 ( じゅうばん ) 計 ( けい ):計
“汉音”,把唐朝以后明清时期的发音叫做“唐音”。例如 い )、 彭 ( ほ う )、 更 ( こ う )、 中 ( ち ゅ う )、 恭 ( き ょ
“明”这个汉字就有吴音、汉音、唐音三个音读,分别为 う ) 高 ( こう ) 陶 ( とう )
“みょう”、“めい”、“みん”。据统计,日语词汇里汉字词
週 ( しゅう )、頭 ( とう )
来读的。但是有的汉字的音读还不止一个,因为不同时期 汉语的对应规则如下:汉语拼音中韵母以 ang,ing,eng,
传入日本的发音的缘故,我们把秦汉时期传入日本的汉字 ong,ao,ou 等结尾的汉字,在日语中发音一般为长音。
发音叫做“吴音”,把隋唐时期传入日本的汉字发音叫做
例: 張 ( ち ょ う )、 江 ( こ う )、 寧 ( ね い )、 零 ( れ
例:安全 ( あんぜん )、品質 ( ひんしつ )、真価 ( し
例:阿 ( あ ):阿片 ( あへん ) 基 ( き ):基礎 ( きそ ) んか )
古 ( こ ):古代 ( こだい ) 多 ( た ):多分 ( たぶん )
人間 ( にんげん )、運転 ( うんてん )、散歩 ( さんぽ )
但是,汉语里 a,i,u,o 等单韵母结尾的很多汉字
汉 语 拼 音 中 以“an,in,en,ian,uan” 等 前 鼻 音 结

浅谈日语与汉语的关系

浅谈日语与汉语的关系

浅谈日语与汉语的关系作者:田昱星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2期摘要: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语言文化相互渗透的现象已然司空见惯。

语言没有尊卑之分,每一种语言都是人类文化的一份珍宝,需要我们去挖掘去珍惜去继承。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汉语的发展承载了中华五千年的智慧与文化,甚至影响到了周边的韩国日本等国家。

本文旨在解析日语的由来并浅谈日汉语双方的关系。

关键词:汉字;日文;语言发展一、日语的由来日本在汉字传入前没有自己固有的文字,这一点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共识。

尽管有人认为汉字传入之前日本曾有过所谓的“神代文字”,但是据考证,“神代文字”的47个假名表示的只不过是平安时代(794-1192)中期的发音体系。

由此可见“神代文字极有可能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08)的学者编造出来的。

(闫丽艳,2007)日语原先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

真正日语文字形成是在公元284年,应神天皇下令创制文字。

当时百济国的一位贤者名叫王仁,将十卷论语带到了日本,同时也将儒教思想与汉字带入了日本文化中。

而后公元712年,稗田阿礼与太安万侣两位贤者编写了日本国历史上第一本历史书《古事记》,里面大量借用了汉字。

原本日语中有关鱼类,水稻,树木,风雨等具象名词虽很丰富,抽象名词却极少。

在与汉语接触后,众多的抽象名词进入日语系统。

汉语的传入是日语增加了新词汇,特别是弥补了用日语固有词无法表达的抽象概念的词汇的不足,如“忠、孝、節、百、千、万”等。

这些抽象名词,因日语中原本就没有相应的词与之匹配,只能模仿汉语的发音来读,这就是“音读”。

因汉字传入日本时间不同而有古汉音、吴音、唐音的区别。

日语汉字的读音来源于古汉语读音,故虽与现代汉语读音常不一致,但仍有关系,如汉字“山”,日语读音为san(罗马音),“愛”读为ai等。

而汉语中的具象名词,例如山、川、草、木、日、月、云、雾等,日本人可按照自己原有的发音来读这些汉字,这就是“训读”。

例如日语词称“河“为kawa,于是就将汉字的”川“读为kaw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之隔,日语与汉语的关系源远流长.中国人
学习日语比学任何一门外语都觉得容易,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日语有汉字,让中国人感到熟悉亲切.然而,日语毕竟是日语,日语让中国
人感到易学的同时,也感到有很多难以掌握的地方,比如汉字的变异、假名的难写,语法的谓语后置等等.
日本的语言是古来自有的。

只是最初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罢了。

至於它的起源,有阿尔泰起源说、高句丽语同源说、朝鲜语同源说、混合言语说等。

不过,就文字而言,汉文对日文的影响确实可谓是至关紧要的。

公元1世纪左右,汉语就应该对日语发生影响了。

九州福冈县出土的“汉委奴国王印”即为一例证。

又据《古事记》应仁天皇条记载,其时百济学者王仁携“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赴日,可以推断汉文、汉语真正的大量传入日本和使用是在公元4、5世纪。

然则,汉文、汉语最初主要为一部分识字阶层所习用,大部分日本人仍惯用日本原本的语言。

及至后来中国文化制度和思想学说的传入以及佛教的普及,汉语才逐渐深入融合到一般人所使用的日本语中去。

而后来更是根据汉字的草书和楷书分别创制了平假名和片假名,使日语有了完整的表记体系。

就读音方面而言,既然当初有大量的汉语词汇传入日本,自然也同时将这些词汇的读音同时带入,故至今日文汉字词语仍有所谓“音读”的念法。

只是中日两国各自语言音韵流变,如今差别已经很大。

不过对汉语古音保留得比较多的一部分南方方言中,仍有一些与日语读音相近的词汇。

日语中的汉字最少有三种读音,多的有十几种,音读(就是模仿古汉语的发音)有基本的唐音,汉音,有的还有唐宋音,训读有至少一种(训读就是日本人自己加上的,例如日本还没有文字的时候看见海叫做umi,有了汉字,日本人发现汉字的海跟他们所说的umi是一种东西,就把海读作umi,这就是训读了)。

而近代以来,日语又对现代汉语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明治维新以降,日本在学习西方、实行近代化方面,一直走在东亚各国前列。

为引入、翻译西方的文物制度及大量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书籍,创造了大量汉语词汇,如“电信”“铁道”“政党”“主义”“哲学”等等,又或者对古老的汉语词汇赋予新义,如“革命”“文化”等等。

而清末民初,日本是我国借鉴学习的重要范本。

现代汉语词汇之扩大,不可不说有日本人的功劳。

日本在绳文时代是没有文字的。

到了飞鸟平安时代(公元600年左右),受到隋唐文化的影响,借用汉字的某些偏旁或者汉字,日本创造了片假名和平假名,从此有了自己的文字。

很多日语单词的读音也是由当时传入日本的汉语单词的发音演
化来的。

例如“椅子”这个词,日语发音是“いす”(i su),据考证和宋代“椅子”的发音相似。

经过几百年的变化,很多词语的发音发生了改变。

大部分日语的单词都有音读和训读两种读法。

音读的发音一般类似于汉语的读音,训读则是日本人自己形成的读音。

例如
“大和”这个词,音读是“tai wa”,有一点点像汉语;训读是“yamato”(玩过星际的都知道)。

以上是汉语→日语的过程,基本上是中国比日本强大的时代。

到了清末近代,日本先于中国进行了改革维新,使国家走上了富强扩张的道路。

社会制度和生产力水平等各方面逐渐超过了清朝的中国。

这个时代有很多欧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通过日本传播到中国。

有很多新鲜的词语也由日语转换成汉语而被中国文化吸收,比如“铁道”,“政治”,“资本主义”等等(记得不全,可能有误)。

这个时候的汉语也吸收了日语的一些先进词汇,对中国的民主维新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以上是日语→汉语的过程,基本上是日本领先中国的时期。

而到了80,90年代之后,以动漫为主的日本文化风靡中国大陆,又有很多新鲜词汇融入汉语,比如“亲子”,日语是“亲子”,指父母和孩子。

还有“耽美”,完全是不加修改地照搬。

同时,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功,日本也越来越重视中国大陆出现的新情况,一些日语里没有的词汇也被照搬进来。

比如“和谐社会”,被翻译成“调和を取れた社会”。

还有“晩婚晩育”(ばんくんばんいく)等等。

当前的时代,汉语和日语呈现了紧密地互动,这和当前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开展的广泛交流是分不开的。

汉字从中国传入日本后,成为了日本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字上,汉语和日文可以说是同根同源。

文字的一致性为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沟通和了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纽带作用。

例如,地铁车票上写的“一日乘车券”,和汉语的意思完全相同,仅仅是繁简字体上的差异。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不过也有例外,日语中的“手纸”相当于汉语中的“信”,如果望文生义把“手纸”理解为“厕所用纸”,那就闹了笑话。

近年来,汉语也吸收了一些日语中的文化元素,从而丰富了汉语,给汉语增添了一些现代感和时髦感,很多成为了网络流行语。

比如,近期在国内很流行的“萌”,表示清纯、可爱的意思。

在日本的女仆店,一个个穿着亮丽可人的日本女孩和糖果上用片假名和文字标识的“萌”,我才知道这个字原来源自日本语。

网络语言中还有很多来源于日语的元素,例如,“御姐”指成熟的强势女性,“宅男”指每天憋在屋子里不出去,每天玩游戏、上bbs的男人,“萝莉”指可爱的小女孩,“正太”指可爱的小男孩,等等。

这些源自日本动漫的词语,为中国文化注入了一抹鲜活的色彩。

总之,中日两国语言文化间存在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们应该用客观与理性的眼光去审视中日语言的关系,正确对待两国与日俱增的文化和平关系,从而促进两国经济外交的和谐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