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三单元教学文案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三单元教学文案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三单元教学文案

××××××××教案(首页)

授课题目

任务1 土壤的基本组成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

1.熟悉土壤、土壤肥力及土壤质地

2.了解土壤矿物及土壤质地

3.了解土壤有机质的组成与特点

4.了解土壤生物组成及作用

5.了解土壤空气特点,熟悉土壤通气性及调节

能力目标

1.能用手测法判断土壤质地

2.能进行土壤自然含水量的测定

教学重点、难点

1.土壤有机质组成与作用(重点)。

2.土壤生物的作用(重点)。

3.土壤水分形态及水分含量表示方法(重点)。

4.土壤通气性作用(重点)。

5.土壤有机质的转化(难点)。

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图片、例题及习题。 2.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安排8课时

1.课堂互动(4学时)

2.实践活动(4学时)

××××××××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4课时)

引言:同学们,你知道当地土壤有哪些类型吗?

[一]导入新课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是土壤能经常适时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和其他条件的能力。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和气相三相物质组成,其最基本特性是具有肥力。

[二] 新课讲解

一、土壤固相组成

土壤固相物质主要由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及土壤生物组成。

1.土壤矿物质

⑴土壤颗粒

生产实际中常将粒径在1~0.01mm的土粒称为物理性砂粒,而将粒径>0.01 mm的土粒称为物理性黏粒,也即通常所称的“沙”和“泥”。砂粒对于改善土壤通气性、透水性有益;而黏粒主要起着保蓄养分、水分的作用。

⑵土粒的矿物组成

主要包括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是指岩浆冷凝后留在地壳上没有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一类矿物,如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等。

次生矿物是指原生矿物经过风化作用使其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而新形成的矿物,主要有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铁铝氧化物和水化氧化物等。

砂粒和粉粒中原生矿物质占主要,次生矿物较少;而黏粒中原生矿物较少,主要由次生矿物组成。

⑶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又称土壤机械组成。

土壤质地分类制主要有国际制、卡庆斯基制、美国制和中国制,生产实际中以卡庆斯基制使用较为方便。

卡庆斯基土壤质地分类制是依据物理性黏粒或物理性砂粒的含量,并参考土壤类型,将土壤质地分成砂土类、壤土类和黏土类。

2.土壤有机质

⑴概念土壤有机质是存在于土壤中所有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⑵来源自然土壤来源于土壤中各种植物残体、根系残体和根系分泌物,以及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而农业土壤主要来源于施入的各种有机肥料、植物遗留的根茬。一般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变动在10~200 g/kg之间。

⑶物质组成土壤有机质主要由腐殖质和非腐殖质组成,其中腐殖物质占85%~90%。

腐殖物质是一类经过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酚类和醌类物质聚合由芳环状结构和含氮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组成的复杂多聚体,是性质稳定、新形成的深色高分子化合物。

⑷转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发生两个方面转化:

①矿质化过程将有机质分解为简单的物质,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它是释放养分和消耗有机质的过程;

②腐殖化过程是微生物作用于有机物质,使之转变为复杂的腐殖质,它是积累有机质、贮存养分的过程。

⑸作用

①提供作物需要的养分;

②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③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④促进微生物活动,活跃土壤中养分代谢;

⑤有助于消除土壤中的农药残毒和重金属污染,起到净化土壤作用;

⑥刺激植物生长。

3.土壤生物

⑴种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土壤动物的生物量一般为土壤生物量的10%~20%左右。

土壤微生物占生物绝大多数,种类多、数量大,是土壤生物中最活跃的部分。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病毒、地衣等类群,其中细菌数量最多,放线菌、真菌次之,藻类和原生动物数量最少。

土壤植物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高等植物地下部分,包括植物根系、地下块茎(如甘薯、马铃薯等)。

⑵作用

①影响土壤结构的形成与土壤养分的循环;

②影响土壤无机物质的转化;

③固持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④通过生物固氮,改善植物氮素营养;

⑤可以分解转化农药、激素等在土壤中的残留物质,降解毒性,净化土壤。

二、土壤液相组成

1.土壤水分形态

土壤水分并非纯水,而是溶解有一定浓度无机与有机离子和分子的稀薄溶液。

(1)吸湿水由于固体土粒表面的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对空气中水汽分子的吸附力而被紧密保持的水分称为吸湿水。吸湿水对植物常常是无效的。

(2)膜状水是指土粒靠吸湿水外层剩余的分子引力从液态水中吸附一层极薄的水膜。膜状水的一部分对植物是有效的。

(3)毛管水是指土壤依靠毛管引力的作用将水分保持在毛管孔隙中的水。毛管水是对植物最有效的水分,也是土壤的主要保水形式。

毛管水分为毛管悬着水和毛管上升水。

毛管悬着水是指在地下水位较低的土壤,当降水或灌溉后,水分下移,但不能与地下水联系而“悬挂”在土壤上层毛管中的水分。

毛管上升水是指地下水随毛管引力作用而保持在土壤孔隙中的水分。

(4)重力水当土壤中的水分超过田间持水量时,不能被毛管力所保持,而受重力作用的影响,沿着非毛管孔隙(空气孔隙)自上而下渗漏的水分称为重力水。重力水对旱作植物是多余的水分,但对水生植物是有效水分。

2.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是指土壤水分能够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难易程度。

无效水是指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有效水是指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

萎蔫系数是指当植物因吸不到水分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是指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

通常把田间持水量看作旱地土壤有效水分的上限,把萎蔫系数看作旱地土壤有效水分的下限,所以土壤最大有效水范围是田间持水量至萎蔫系数之间的含水量。有效水范围受土壤质地、有机质、可溶盐、容重等因素的影响,如沙土有效水范围小,壤土有效水范围大,黏土居中。

3.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

(1)质量含水量是指土壤水分质量占烘干土壤质量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数来表示,标准单位是g/kg。即:

质量含水量(%)=)

()(g g 烘干土质量水分质量×100%

(2)相对含水量 是指土壤实际含水量占该土壤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一般认为,土壤含水量以田间持水量的60%~80%时,最适宜旱地植物的生长发育。 土壤相对含水量=%)

(%)(质量田间持水量质量土壤实际含水量×100% (3)土壤墒情 我国北方地区,群众习惯把农田土壤的湿度称为墒,把土壤湿度变化的状况称为墒情。

在田间验墒时,要既看表层又要看下层。先看干土层厚度,再分别取土验墒。若干土层在3cm 左右,而以下墒情为黄墒,则可播种,并适宜植物生长;若干土层厚度达6cm 以上,且在其下墒情也差,则要及早采取措施,缓解旱情。

4.土壤水分调节

(1)农田基本建设 主要是农田和排灌渠系的建设。田面平整利于降水和灌溉水的入渗,减少地面径流;排灌渠系的配套有利于灌溉和排水。

(2)灌溉和排水 灌溉是增加农田水分含量的重要措施。灌溉的方式有漫灌、畦灌、喷灌、滴灌等。农田排水可分为排除地面积水、降低地下水位及排除表层土壤内滞水。

(3)耕作保墒 耕翻、中耕、耙耱、镇压等耕作措施,在不同情况下可以起到不同的水分调节效果。

(4)覆盖 覆盖是旱作农业保水保温的良好生产措施。所有覆盖措施都有利于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损失,提高了表层土壤水分含量。

三、土壤气相组成

1.土壤空气特点

土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大气;土壤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低于大气; 土壤空气的相对湿度比大气高;土壤空气中还原性气体的含量远高于大气;土壤空气各成分的浓度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土壤深度内变化很大。

2.土壤通气性

土壤通气性是指土壤空气与大气的交换能力或速率。其交换方式有整体交换和气体扩散。如交换速度快,则土壤的通气性好;反之,土壤的通气性差。

影响植物生长发育

⑴影响种子萌发。对于一般作物种子,土壤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大于10%则可满足种子萌发需要。

⑵影响根系生长和吸收功能。氧气含量低于12%才会明显抑制根系的生长。 ⑶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在水分含量较高的土壤中,微生物以嫌气活动为主,反之,微生物以好气呼吸为主。

环境保护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

环境保护大气十条水十 条土十条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环境保护:“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 11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讨论了脱贫攻坚、教育脱贫、生态环境保护三个规划。作为本次常务会议研究的重点内容,环境保护是民生之重,很多时候也是民生之痛。为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大战略,本届中央政府成立以来先后出台了“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环境保护措施。 ——“大气十条” 2013年6月14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同年9月10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文件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 一是减少污染物排放。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整治城市扬尘。提升燃油品质,限期淘汰黄标车。 二是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提前一年完成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 三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重点行业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到2017年底下降30%以上。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四是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加大天然气、煤制甲烷等清洁能源供应。 五是强化节能环保指标约束,对未通过能评、环评的项目,不得批准开工建设,不得提供土地,不得提供贷款支持,不得供电供水。 六是推行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节能减排新机制,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的信贷支持。加强国际合作,大力培育环保、新能源产业。 七是用法律、标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制定、修订重点行业排放标准,建议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强制公开重污染行业企业环境信息。公布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加大违法行为处罚力度。 八是建立环渤海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人口密集地区和重点大城市治理,构建对各省(区、市)的大气环境整治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九是将重污染天气纳入地方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根据污染等级及时采取重污染企业限产限排、机动车限行等措施。 十是树立全社会“同呼吸、共奋斗”的行为准则,地方政府对当地空气质量负总责,落实企业治污主体责任,国务院有关部门协调联动,倡导节约、绿色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督。 ——水十条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

绪论 教学目标: ◆掌握:植物生产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植物生产的特点。 ◆理解:环境条件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了解: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植物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生产的特点。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 教学过程: 一、由学生讨论对农业的认识导入新课 二、新授 Ⅰ、植物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人们生活消耗的粮食、水果、蔬菜几乎全部来自于植物生产;服装原料80%来自于植物生产。 (二)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植物生产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我国40%的工业原料、70%的轻工业原料来源于植物生产。 (三)农业的基础产业 畜牧业、渔业、林业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植物生产。 (四)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门 植物生产是农业的基础,没有现代化的植物生产,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 Ⅱ、植物生产的特点 植物生产是以植物为对象,以自然环境条件为基础,以人工调控为手段,以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社会性产业。与其他社会物质生产相比,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系统的复杂性 植物生产是一个有序列、有结构的系统,受自然和人为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是由各个生产环节所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技术的实用性 植物生产是把生命科学、农业科学的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力。主要研

究解决植物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其技术必须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做到简便易行,省时省工,经济安全。 (三)生产的连续性 植物生产的每个周期内,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互不分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续,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周年性产业。 (四)植物生长的个体生命周期性 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形成了显著的季节性、有序性和周期性。 (五)明显的季节性 植物生产依赖于大自然的周期变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季节的强烈影响。 (六)严格的地域性 地区不同,其纬度、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利等自然条件不同,其社会经济、生产条件、技术水平等也有差异,从而构成了植物生产的地域性。 Ⅲ、环境条件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一)光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光在植物生产中的重要性体现在:直接作用是对植物形态器官建成;间接作用是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 (二)温度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植物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温度。在植物生产中,温度的昼夜和季节性变化影响植物的干物质积累甚至产品的质量,而且也影响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及其过程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完成。 (三)水分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水是生命起源的先决条件,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植物的一切正常生命活动都必须在细胞含有水分的状况下才能发生。植物对水分的依赖性往往超过了任何其他因素。 (四)土壤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一个良好的土壤应该使植物能“吃得饱(养料供应充足)”、“喝得足(水分充足供应)”、“住得好(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站得稳(根系伸展开、机械支撑牢固)。 (五)肥料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肥料是植物的粮食,在植物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肥料不仅可以促进植物整株生长,也可促进植株某一部位生长;肥料还在改善植物的商业品质、营养品质和观赏品质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Ⅳ、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的学习方法

园林植物与种植设计-教案

《园林植物与种植设计》 教案

单元课教案首页 注:1、每次课须填写“单元课教案首页”。以单元课的每一子课题的教学要求设计每一个教案。每个单元的备课由多个教案构成。 2、教学设计含教学方法、教学流程。

第一章园林植物主要功能 第一节防护功能 1.1 调节气温 树木有浓密的树冠,一般说来,树叶面积是其树冠面积的20倍。太阳光辐射到树冠时,有20%—25%的热量反射回天空,35%被树冠吸收,加上树木蒸腾作用所消耗的热量,树木可降低空气温度。据测定,有树荫的地方比没有树荫的地方一般要低3℃~5℃,而在冬季,一般在林内比对照地点温度提高1℃左右。北京天安门广场夏季白天气温一般比郊区高出2℃—3℃;广场的铺装地面比有树荫、草坪的地方平均高1.9℃,最高时温差为2.8℃—3.0℃。 一般树荫能阻挡阳光直射入室内。又因屋顶、墙面和四周地面在绿阴之下,其表面所受的太阳辐射热比一般没有绿化之处要低4—15倍,其传入室内的热量大幅度减少,这是导致夏季室温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1.2 增加湿度 据测定,1公顷阔叶林一般比同面积的光土地蒸发的水量高20倍;每公顷的油松林,一天的蒸腾量为43.6~ 50.2吨,宽10.5米的乔灌木林带,可使近600米范围内的空气湿度增加80%。 1.3 制造氧气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又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放出二氧化碳。二者相比,白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要比呼吸作用排出的二氧化碳多20倍。所以绿色植物是氧气的天然加工厂。 1.4 滞尘 植物的躯干、枝叶外表粗糙,在小枝、叶子处生长着绒毛,叶缘锯齿和叶脉凹凸处及一些树木分泌出的一些粘液,都能对空气中的尘土有很好的粘附作用。据科学家考察,一般城市1公顷的地面上,一年内大约可降落3吨尘土。据前苏联有关方面测定,树木下面的空气尘土含量要低于露天广场42.2%,冬季树木的枝干也能减少空气中的含尘18%。 1.5 减噪 林木通过其枝叶的微振作用能减弱噪音。减噪作用的大小,决定于树种的特性。叶片大又有坚硬结构的或叶片像鳞片状重叠的,防噪效果好;落叶树种类在冬季仍留有枯叶的防噪效果好(如鹅耳枥、栎树) 。 一般来说,噪音通过林带后比空地上同距离的自然衰减量多10—15分贝。据南京环境保护办公室测定:噪音通过18米宽、由两行桧柏及一行雪松构成的林带后减少16分贝,而通过36米宽与上述同类林带后,则减少30分贝。 1.6 杀菌

环境保护教案

第一课时环境保护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联系生活,知道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结合材料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3.了解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 1.培养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会与同学合作探究,分析讨论问题,并能积极的表达与交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热爱环境的情感,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 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三、教学难点: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方法: 1、基于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的估计,同时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比较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 2、教学中强调图表运用,经由过程设计问题情景, 五、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1 联系生活,说出你所了解的环境问题 学生发言 老师引导:这些环境问题可以分为几大类? 学生总结归纳 承转:面对如此多的触目惊心的景象,和我们人类的行为脱得了干系吗?! 探究活动2 结合必修3《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所学知识,完成示意图 [资料1]据科学工作者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水土流失成因研究发现,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到目前总水土流失量的9.6%, 学生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老师归纳:巨大的人口压力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探究活动4 阅读资料2,通过企业负责人说的话反映出环境问题产生

的原因之一是什么 [资料2] 最近国家环保总局在挂牌督办的黄河沿岸一家重点污染企业做调研时,企业负责人说:“偷排每日的净收益往往能达到几十万元,而环保部门最高罚款限额仅为10万元,我宁愿罚款。” 学生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老师归纳: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是主要原因。 思维拓展: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吗?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同学们,归纳一下,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巨大的人口压力 产生原因 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承转:通过分析,大家会发现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造成的。既然这样我们有没有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呢? 探究活动5 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探讨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学生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老师归纳: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控制人口规模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不同环境里的植物》优质教案

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发现冬青和杨树应对严寒的方法。 科学探究: 1.能讨论植物和环境的图片等资料分析出植物适应环境。 2. 能运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并描述出冬青树和杨树树叶的不同点。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植物适应环境的探究兴趣。 2.能以探究现象为依据,设计可行性的探究方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自然界中植物和环境的相互影响。 2.意识到植物是适应自然界的产物。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冬青树和杨树的叶子,发现冬青和杨树应对严寒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实验记录单和放大镜。 学生材料:冬青树叶和杨树树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地球是个充满生机的星球,你知道最多的生物是什么? 学生:植物。 2.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一些植物的图片,你们认识它们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能在轻松的话题讨论下进行植物话题的科学学习。]二、植物的形态

1.师:仔细观察5种植物并小组讨论,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第一轮:1号→2号,3号→4号 第二轮:2号→3号,4号→1号;(教学策略:循环赛讨论) 2.全班汇报交流 ①水瓶树 生1:水瓶树像个水瓶,很高,内部空心,储水。 生2:树干较粗,叶少,树枝短。 师:同学们都关注到水瓶树的叶和茎了,谁能完整描述下水瓶树的茎和叶? 师生总结:少树叶,大肚皮。 师:它们的茎是什么样子的?它们的叶是什么样子的? ②巨人柱 生:巨人柱无树枝,会长刺,生活在沙漠里(及时追问,纠正),用叶子保存水分;内部水分充足。师出示巨人柱的茎和叶的放大图。 师:谁对巨人柱的刺有了解? 小组讨论交流,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 师生总结:巨人柱的茎高大呈柱状为了储水(根分布广却浅),刺状叶是为了减少水分丢失。 ③椰树 生:叶大,叶柄很大,像羽毛,树干高且细。 师:椰树的叶和茎为什么长这样? 生:羽毛状的叶子被海风吹不会烂掉,茎长得高高的可以接受很多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师总结:椰树的茎和叶很特别,叶像羽毛称羽状叶,都集中长在树的最高处称簇生。它们的特点都有很多作用。 ④芭蕉树 生:叶子很大,像扇子。植株很矮。 师:这么大的叶子有什么作用呢? 生:可以挡太阳。 师:对植物本身有什么好处呢? 生思考,说出可以吸收很多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师纠正:叶子越大的确接触的阳光和吸收的热量就越多,到了晚上再把热量慢慢散发出去。叶子大且厚,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减慢热量的吸收和散发,不至于昼夜温差太大影响植物生长。师生总结:叶片形,宽大,主叶脉粗厚。

环境保护教案教学设计

环境保护_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大气污染的定义、危害、防治措施以及大气污染的种类。 2.了解水污染的定义、危害、防治措施以及水污染的种类。 3.了解土壤污染的定义、危害、防治措施以及土壤污染的种类。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调查及查阅有关保护环境的资料,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 懂得人类与环境、化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领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环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污染的措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生一起讨论。 一、人类生存环境的构成 人类生存的环境主要由大气、土地、水、矿产、森林、生物、生活居住区,风景游览区等诸多要素构成。 二、环境污染的分类 1.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2.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3.按造成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能源污染。 《考试说明》在总体测试目标中指出:“考试还应力图反映出考生能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和生产中各类有关的化学问题。”这就要求同学们能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 我们主要从大气、水、土壤三方面分析我们周围的环境问题。 三、大气污染 1.大气污染的含义 当大气中某些有毒、在害物质的指标超过正常值或大气的自净能力时,就发生了大气污染。 把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写在卡片上。 2.大气污染物主要有:①漂浮颗粒物;②硫的化合物;③氮的化合物;④碳的氧化物; ⑤碳氢化合物;⑥含卤素的化合物;⑦放射性物质;⑧…… 将大气污染的产生原因写在卡片上。 3.大气污染的形成 ①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有害烟尘、气体被排放到大气中; ②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使用矿石燃料的动力机械排放的有害气体和烟尘; 4.大气污染的危害 ①有毒氧化物、烟尘等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动物的生长。 ②硫的化合物、氮的氧化物等还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严重时会导致植物的枯萎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第4章)

第4章植物生产与科学用水 教学目标: ◆掌握:水对植物的生理作用;植物吸水的原理、根系吸水的动力和蒸腾作用的概念及生理意义;土壤水分的类型及有效性。 ◆理解:降水、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影响根系吸水的主要因素;提高水分利用率的途径。 ◆了解:气孔对蒸腾作用的调节及影响蒸腾作用的条件。 ◆学会:降水量与空气湿度的观测方法。 教学时数:16学时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12学时、技能训练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植物生长发育与水 教学重点: ◆水对植物的生理作用。 ◆植物细胞与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蒸腾作用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植物的需水规律及合理灌溉的指标。 教学难点: ◆气孔对蒸腾作用的调节及影响蒸腾作用的条件; ◆影响根系吸水的主要因素;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 (一)水对植物的生理作用 水是植物的重要组成成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对植物的生命具有决定性作用:水是细胞原生质的重要成分;水是代谢过程的重要物质;水是各种生理生化反应和运输物质的介质;水分使植物保持固有的姿态;水分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二)植物细胞吸水 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进行的,吸水也不例外。植物细胞吸水有三种方式: 1.渗透吸水含有液泡的细胞吸水,如根系吸水、气孔开闭时保卫细胞的吸水为渗透吸水,主要是由于溶质势的下降而引起的细胞吸水过程。 2.吸胀吸水对于无液泡的分生组织和干燥种子来说,其细胞吸水依赖于低的衬质势而引起的吸水过程。 3.降压吸水主要是指因压力势的降低而引发的细胞吸水。 (三)植物根系的吸水 1.植物对水的吸收和运输植物根系吸收土壤水分后,便进行运输,其运输途径为:土壤中的水→根毛→根的皮层→根的内皮层→根的中柱鞘→根的导管或管胞→茎的导管→叶柄导管→叶脉导管→叶肉细胞→叶细胞间隙→气孔下腔→气孔→大气。 2.植物根系吸水的动力根系吸水的动力主要有根压和蒸腾拉力两种。 (1)根压根压是指由于植物根系生理活动而促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伤流和吐水是证明根压存在的两种生理现象。

二年级环境保护教案设计

小学二年级上册环境保护教案 1. 清清水世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个大水球; 2、了解水在大自然中的变化; 3、懂得水给我们人类带来的好处。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小朋友你认识水的家族吗? 二、师出示地球仪,提问:你知道地球上海洋多还是陆地多? 1.出示:蓝色部分为海洋,绿色部分为陆地。 2.再出示:原来地球是个大水球! 三、思考:在大自然中哪些地方有水? 1、交流:在大海里,小溪里,小河里等等 2、各个地方的水是一样的吗?(海里的水是咸咸的,河里的水是清清的) 3、温度低的时候水会变成怎样的?(变成冰) 4、温度上升的时候水又会变成怎样?(变成蒸汽) 四、听故事《水的四季旅行》 出示:海里的水——水蒸气——云层里——(夏日)雨点——(秋天)霜——(冬天)雪花——冰——(春天)小水滴 五、师小结本课时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课时学习的内容,了解和巩固水的变化

二、提问:那么世界上的水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1、学生交流:供我们玩;给我们带来凉快;喝水解渴;给植物浇水等 2、看图总结:1)供人们嬉戏2)有了水使世界变得更美丽3)植物吸收水分4)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 三、水能发出哪些动听的声音?请想象一下 1、流水的声音:叮叮咚咚 2、杯子里盛水时再敲打发出的声音:叮咚,叮咚 3、下雨时的声音:淅沥淅沥,滴滴答答,哗啦哗啦 4、水开的声音:劈里啪啦等 四、水又给我们带来哪些快乐呢?让我们各种方式赞美水吧! 1、画一幅画 2、拍一张照片 3、写一首赞美水的诗 …… 五、布置课外作业 2. 神通广大的小水滴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水的用处,懂得动植物离不开水,我们的生活更离不开水; 2、通过学习儿歌,使学生更深地了解水的用处; 3、通过兴趣,激发学生对水的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1、问题:你知道水有哪些用处吗? 2、学生畅舒欲言,交流水的用处:水可以使船行驶在海面上;水可以使我们解渴;谁可以使我们……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教案1苏教版

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 1.能通过观察图片,了解一些植物的形态特点。 2.知道不同的植物适宜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知道植物形态于生长环境有关。 3.知道一些植物离开特定的环境会无法生存或无法很好地生长。 4.知道植物适应环境会形成一些形态变化或生长习性。 科学探究: 1.能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取图片中的主要信息,认识到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冬青树和杨树应对严寒的办法。 3.能设计一个常青树是否落叶的研究方案。 科学态度: 1.能在本课的学习中,激发好奇心,主动观察身边植物适应环境的特征及习性。 2.从生活中找实例,概括不同植物形成的适应环境的本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能关注身边的环境中的植物,爱护环境中的植物,保护植物。 【教学重点】 了解植物为了适应环境,形成了特定的形态特征或是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 1.对比常绿植物的叶及落叶植物的叶,能理解植物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是适应环境的结果。 2.设计了解常青树是否落叶的研究方案。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水瓶树、巨人柱、椰树、芭蕉树、松树的图文资料,不同环境的视频资料及图文资料、冬青树叶、杨树叶、香樟树叶、桂花树叶、桑树叶、构树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了解一些植物的形态特征,感知形态是为更好适应环境。 1.师:地球上的植物多姿多彩,是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的依靠。同学们,你们都认识哪种植物?这种植物是什么样的? 2.师:那你们认识这些植物吗? 3.师:刚才的水瓶树、巨人柱、椰树、芭蕉树,松树。它们长什么样的? 适时追问:它的茎长什么样子?它的叶长什么样子?长成这样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时,放大矢量图,帮助学生观察细节。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植物的介绍,让学生能在回忆中关注植物的形态特征,并能在图片观察时,能关注到植物的形态特征,并进行信息解读,关注到植物的形态特征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 二、了解不同环境特点,发现植物形态是为了适应环境。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不同的植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刚才的集中植物,就生活在下面的这些环境中:沙漠、高山、热带草原、热带沿海。 2.师:水瓶树最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3.师:热带草原的气候和环境是什么样?除了热带草原,水瓶树还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4.师:巨人柱最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5.师:沙漠的气候和环境是什么样的?除了沙漠,巨人柱还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6.师:椰树最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7.师:热带沿海的气候和环境是什么样的?除了热带沿海,椰树还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8.师:芭蕉树最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9.师:热带沿海的气候和环境是什么样的?除了热带沿海,芭蕉树还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 10.师:松树最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11.师:高山的气候和环境是什么样的?松树还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 师:你能试着将它们连一连吗?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思考几种植物适宜生长的环境,让学生将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长环境联系起来,并在对不同的生长环境的了解中,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的环境师相对应的,植物在进化历程中,已经形成了适应环境的形态特征。) 三、比较冬青树和杨树的叶子,将植物的局部特征与适应环境变化建立联系。 1.师:植物是我们生活中的好朋友,瞧,这是前几天老师外出游玩时在美丽的杨树林和冬青

小学环保教育教案

小学环保教育教案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六年级环保教育教案——保护我们的家园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有哪些严重的问题,明确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2、学会做一些保护环境力所能及的事情(向家人做一次保护环境的宣传)。 3、思考我们小学生能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人类与自让的关系 2、让每位学生的环保概念落到实处 教学难点: 1、让学生从事实中了解人类对环境破坏的严重性 2、如何使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保护环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对环境保护资料的一些收集。 2、动物因生存环境被破坏而导致死亡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步骤: 一、课前的一些观察:看看身边的环境和几年前有什么不同。 二、从近几年我们周围生活环境的逐步改变导入学习,初步了解人和环境的关系。 1、让学生分别谈一谈这几年我们周围生活环境的改变,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 2、通过观察人类生活的不断提高同时对环境的不断破坏,初步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3、出示因环境污染而死亡的案例和数字,让学生破坏环境也直接威胁到我们自身生活。 4、动物一些因生存环境被破坏而导致死亡的图片和资料。 5、让学生思考人类、动物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6、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三、播放环境被破坏的录像 四、让学生谈谈观后感和体会。 五、进行分组讨论,我们小学生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六、注意观察我们身边哪些人还在污染环境,我们是否做过这样的事情。 七、世界人民为保护环境的所采取的一些行动,我国对环境保护的一些法律规定。 八、小记者的调查 学生汇报:我们大家在生活中对环境的一些破坏,谈谈认识。 九、制定环保措施 1、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想办法)。 2、制定环保措施并实行。 3、教师小结。 小学环保教育教案——空气与人的关系 教学目标:

大气环境保护论文

关于大气污染和保护 姓名:牛子禄指导教师:姜洋(四)16-2班级:自动化12年201730月日 摘要 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许多国家相继走上了以工业化为主的发展道路。在人类创造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的同时,环境问题也一直呈现着地域上扩

张和程度上恶化的趋势。环境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而对中国——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回首二十世纪,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但是,传统模式下的生产力的提高在驱动经济增长和伟企业带来利润的同时,却使我们的地球家园变得千疮百孔,不堪重负。 关键词:治理途径污染源大气污染

目录 一、引言 二、正文 (一)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二)大气污染物及来源(三)产生大气污染的原因(四)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 三、结语 四、致谢

引言 所谓大气污染是指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或自然界向大气排出各种污染物,其含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使大气质量发生恶化,使人们的工作、 生活、健康、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恶劣影响和破坏。 污染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地点或地区,如排放灰尘、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污染物的活火山、自然逸出的瓦斯气,以及发生 森林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地方。 人为污染源则又可按不同的方法分类:按污染源空间分布方式可分为 点污染源、面污染源、区域性污染源;按人们的社会活动功能可分为 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等;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可分 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

关于大气污染和保护 一、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人类需要呼吸新鲜空气来维持生命,每天空气都会成千上万次地有规则地通过我们的鼻腔进出我们的肺。而洁净的空气对于生命来说比任何物质都重要,人在5周内不吃饭,5天内不饮水尚能生存,而空气仅断绝5分钟就会死亡。可见空气是人类和其他一切生命有机体一刻也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然而现在的我们却对空气多了一份恐惧,那

环境保护规划

第二章环境保护规划 目录 1.总论 2.环境现状评价 3.环境功能区划分及环境质量指标 4.环境量控制方案 5.环境污染控制措施 第二章环境保护规划 一总论 1.规划目的与原则 规划的目的 本规划为环境保护专业规划,是苏州工业园区二、三区总体规划中的部 分,意在贯彻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 使得园区二、三区的土地在被开发时,在总体规划上区域功能明确,土地利 用布局合理,以保障达到环境保护的目标;保护和改善苏州工业园区的环 境。 规划的原则 (a)坚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 环。 (b)完善功能区划,明确环境质量目标。 (c)工业用地的划分;应注重土地使用的并存性,根据工业项目性质不同, 建立环境保护所需要的缓冲区。 (d)坚持以高新技术为先导,无污染或轻污染的现代工业为主体,开发建设 园区。 (e)突出重点,解决主要的环境问题,力求规划的可行性。 2.规划的范围与依据 规划的范围 苏州工业园区一、二区范围东起青秋浦;南至吴淞江,西邻金鸡湖,北接娄江、规划面积53平方公里。 规划的依据 (a)苏州工业园区70平方公用规划概念 ()我国环境规划规范。 (C)省、市对娄江的保护条例。 (d)苏州工业园区结构规划(二、三区)。 3. 环境保护目标 在苏州工业园区形成安全、清洁、优美的生活环境和工业环境,使之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化工业园,根据此规划概念,确定以下环境保护口标:

大气环境 大气质量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82冲的二级标准,最终与 古城苏州同步。 水环境 主要河道、水域(包括金鸡湖、娄江、青秋浦、吴湘江等)水环境质量中远 期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中的III类水质标准;最 终与古城苏州同步 声环境 达到中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放射污染 没有放射污染和电磁辐射污染。 二环境现状评价 1水环境现状评价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三区周围水环境主要有二、三区的边界河流(娄江、青秋浦、 斜塘河、吴湘江)及二、三区内的金鸡湖、沙湖、白荡等湖泊及娄斜线河等河道。 根据近期(94年11月一95年3月)的水质监测资料并采用单项水质参数标准指数公式进行计算。以此对水质现状进行评价、(水质监测资料及有关计算公式与计算结 果见表10-3) 从计算结果可见: 娄江的水质指标中,石油类、NH3-N、BOD、COD、As等五项指标超过 了III类水标准,其他水质指标基本均低于III类水标准限值。 青秋浦水质指标中,石油类、NH3-N、总磷三项指标超过了III类标准,其 他水质指标低于III类标准限值。 斜塘河水质指标中,石油类、NH3-N、总磷、COD、As等五项指标超过了III 类水标准,其他水质指标低于III类水标准限值。 吴淞江水质指标石油类、NH3-N、总磷等三项指标超过III类水标准。COD己 超过或接近超过III类水标准限值,其他水质指标低于III类水标准限值。 金鸡湖水质指标石油类、NH3-N、BOD、COD、总磷等五项水质指标超过 III类水标准。其他水质指标低于III类水标准限值。 从总体上来分析,娄江、金鸡湖水质较差,斜塘河、吴松江、青秋涌水质稍 好。周围水环境的污染以有机污染为主。 2.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述 大气环境规划的指标参量为二氧化硫(SO2)及总悬浮颗粒物(TSP)。因此采用

《植物生产与环境》(第三版) 教案---单元一任务1 植物生长与植物生产

《植物生产与环境》(第三版) 教案(单元一任务1)授课题目任务1 植物生长与植物生产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 1.理解植物生长和发育有关概念。 2.了解植物生长的周期性和相关性。 3.了解植物的极性、再生、休眠和衰老等现象。 4.熟悉植物的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花芽分化等生理作用。 5.了解植物生产的特点和作用。 能力目标: 1.掌握植物的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等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熟悉农业生产与现代农业生产的基本调查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植物生长的周期性和相关性(重点)。 2.植物的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花芽分化(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图片、例题及习题。 2.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你能说出当地种植的植物有哪些吗? [一]导入新课 提出引导性问题:刚才大家说出了很多植物的名称,大家看看这些图片,哪些是你认识的植物,试着说出植物名称。 [二] 新课讲解 1.植物的生长 (1)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生长是指由于细胞分裂和伸长引起的植物体积和质量上的不可逆增加,如根、茎、叶的生长等。发育是指在植物生活史中,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成为执行各种不同功能组织与器官的过程,也称形态建成,如花芽分化、幼穗分化等。 (2)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植物的营养生长是指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生长;植物的生殖生长是指花、果实、种子等生殖器官的生长。花芽开始分化(穗分化)是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 2.植物生长的周期性 植物生长的周期性主要包括生长大周期、昼夜周期、季节周期、再生作用等。 (1)植物的生长大周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形成了“慢——快——慢”的规律。以一年生植物的株高对生长时间作图,所得到的生长曲线呈“S”形。 (2)植物生长的昼夜周期性植物的生长速率随昼夜温度变化而发生有规律变化的现象称为植物生长的昼夜周期性或温周期性。 (3)植物生长的季节周期性是指植物生长在一年四季中随季节的变化而呈现一定的周期性规律。如温带树木的生长,随着季节的更替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 3.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植物生长的相关性要有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相关性、主茎与侧枝生长的相关性、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关性等。 (1)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相关性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生长是相互依赖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相互交流,还存在相互竞争的一面,主要表现在对水分和营养的竞争上,可通过根冠比来反映出来。 根冠比是指地下部分根系总重量与地上部分茎叶等总重量的比值,它受土壤水分、营养状况、温度、光照等因子影响。 (2)主茎与侧枝生长的相关性主要表现为顶端优势。顶端优势是指由于植物的顶端生长占优势而抑制侧枝或侧根生长的现象。 (3)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关性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生殖生长所需的养料大多是由生殖器官提供的;另一方面生殖器官在生长过程中也会产生

园林植物环境教案—备选地块水分条件的观测

园林植物环境教案序号 4 课程名称园林植物环境授课 班级 09-1 课时 4 单元单元二测定备选地块的环境因子授课 时间 10年11月日 任务任务三、备选地块水分条件的观测授课 地点 环境实验室教学 方法 任务驱动法 教学资源教师用资源 教学材料:教案、讲义、课件 学生用资源 参考材料:课程讲义、课件、参考书籍 工具:干湿球温度表、天平、铝盒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大气湿度和土壤湿度的观测方法 能力目标:能熟练规范地使用仪器对大气湿度和土壤湿度进行观测与测定。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培养安全、责任意识,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的观测方法教学难点 教研室主任签字

教学过程教 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学 意图 时间 分配 min 提出任务1、工作任务倒入 教师解读任务,使学生明确本节 课的任务内容及要求。 2、明确本节课任务 提出具体任务:观测备选地块的 大气湿度和土壤湿度。 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内容 及任务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完成 任务的方法。 1、根据教师的引导明确学习目 标,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2、明确任务要求,树立分工合 作意识 让学生明确学 习目标和任务。 10 分析任务教师引领分析完成任务的切入 点及需要具备的知识,使学生形 成完成任务的思路。 1、根据学材学习空气湿度和土 壤湿度的测定方法。 2、小组讨论制定工作计划 3、选两组派代表分别演示如何 观测和测定空气湿度和土壤 湿度; 4、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5、教师点评、并演示正确的操 作过程。 学生学习大气 湿度和土壤湿 度的观测方法 110 完成任务巡视中观察各小组的工作方法 及进展情况,对可能发生的个别 问题进行解答。 提醒学生进行分工合作。 1、组内分工:按照分工计划进 行实施,做到全员参加。 2、各小组长带领本组按照各自 分工分别完成各自任务。 对备选地块的 空气湿度和土 壤温度进行观 测,进一步熟练 各种仪器仪表 的使用方法。 50

生态环境保护 教案

生态环境保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3.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4.进行资料搜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气象学家的预言是有科学根据的。例如,英国《自然》杂志和《观察家报》于2004年披露了美国国防部专家组的一份报告。该报告预测:气候变化可能演变成全球公害;未来20年气候变化将成为全球性灾难,如英国将会像西伯利亚那样寒冷,美国等主要粮食生产国将因遭遇严重干旱而出现粮食大幅减产。又如,我国科学家2004年预言:未来大气的增温值将是20世纪的2至10倍;我国华北等地仍将保持继续变干旱的趋势;气候变暖严重影响全球的自然生态系统,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脆弱的部门之一。 〖板书〗一、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1.全球气候变化 2.水资源短缺 3.臭氧层破坏 4.酸雨 5.土地荒漠化 6.海洋污染 7.生物多样性等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1、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他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讲述〗生物多样性包含了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我们说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指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的保护。

主题每层次相关的内容 基因基因携带着遗传信息,基因控制性状,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等是遗传多样性之源 物种种群是进化的单位,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库在代代相传过程中保持和发展,物种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的多样性,由物种的多样性组成。保护生态系统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思考与讨论〗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红树林的消失,使得潮间带多种鱼类、甲壳类、贝类以及多种水鸟因生态环境改变而无法存活和繁衍,并且影响附近多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最终使大量的物种无法生存和发展。红树林能维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防风、抗海潮侵蚀海岸的作用。因此,红树林的消失还将直接影响附近的农田、养殖场、森林和城市等多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2.可以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检测并获取水稻、小麦等栽培作物野生种细胞中人类所需要的某些优良基因(如抗旱基因、抗病基因等),然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这些优良基因导入到相应的栽培种的细胞中并使之表达。袁隆平曾利用在海南岛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的普通野生水稻(含有使花粉不育的基因),利用杂交技术成功地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从而掀起了水稻生产的“第二次绿色革命”。后来,经过分子检测技术得知,野生水稻细胞中至少含有两个增产基因:其中的一个增产基因就能增产18%,两个增产基因则能增产36%。 3.这两例能够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潜在价值(红树、野生水稻等生物很可能还有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重要功能)、间接价值(红树林对海岸的防护作用)和直接价值(潮间带的鱼类、贝类、甲壳类等可供食用、药用和用做工业原料等)。 生物的种类繁多,人类对它们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的只是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森林生态系统同农田生态系统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对自身的调节功能更强大,因而具有更好的稳定性,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芦苇是一种重要的造纸原料,从金鸡纳树中可以提取治疗疟疾的药物──奎宁,这些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板书〗(一)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潜在价值:目前尚不知道 2.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其调节功能 3. 直接价值(潮间带的鱼类、贝类、甲壳类等可供食用、药用和用做工业原料等)。(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 就地保护是以建立国家或地方自然保护区的方式,对有价值的生态环境(如江河源头、滨海、滩涂、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特殊自然景观(如森林、灌丛、草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五课《植物与环境》教案设计

5 植物和环境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植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初步学会说明"植物生活需要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 3.发展学生质疑和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用差异法判明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 4.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5.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里。 教学难点 认识绿豆或其它植物的生存环境。 第一课时 活动(一) 指导学生认识植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出示一些植物挂图或图片(可把一些图片存到软盘中,投到屏幕上)。 思考: 1.柑橘树生长在什么地方(我国南方)苹果树生长在什么地方(我国北方)在北方有柑橘树吗南方有苹果树吗我国南北自然条件有什么不同 2.仙人掌生长在什么地方(沙漠)莲(荷花)生长在什么地方(河湖、池塘里)把仙人掌种在水里、把莲种在沙漠中行吗沙漠与池塘、河湖的自然环境有什么不同 3.月季花种在什么地方生长得好(向阳地方)玉簪种在什么地方生长得好(背阴地方)这两个地方自然环境有什么不同 讨论: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 教师小结:根据以上讨论,我们知道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阳光、温度、水等。阳光、温度、水等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但是各种植物对阳光、温度、水的需要并不完全相同。例如有的植物喜光,有的植物喜阴;有的植物喜水,有的植物喜干;有的植物喜暖,有的植物喜寒。

第二课时 活动(二) 指导学生认识绿豆或其它生长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实验l--绿豆或其它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实验2--绿豆或其它生长与水的关系 学生根据课前的实验,进行汇报 实验报告 实验用具 实验过程 师生小结绿豆或其它生长需要的环境条件。 活动(三) 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植物 出示挂图或图片热带森林、沙漠植物、沼泽植物。 思考 1.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 沙漠、池塘、热带森林、沼泽。 2.沙漠、池塘、热带森林、沼泽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干旱、少雨) 干旱、少雨;水多;炎热、多雨;泥泞、多水。 3.在沙漠中、池塘中、热带森林中、沼泽中有什么特有的植物 仙人掌、骆驼刺等耐旱植物;莲、水草、浮萍等喜水植物;高大、茂密、长绿的植物;多是喜水的草类植物。 讲解:因为各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所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植物。 观看植物的适应性的资料片,并由教师和学生介绍相关的资料。 巩固应用 1.植物生长需要哪些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环境保护》教案

环境保护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了解大气污染的定义、危害、防治措施以及大气污染的种类。 2.了解水污染的定义、危害、防治措施以及水污染的种类。3.了解土壤污染的定义、危害、防治措施以及土壤污染的种类。 (二)能力目标: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调查及查阅有关保护环境的资料,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懂得人类与环境、化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领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环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污染的措施。 【教学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师生一起讨论。 一、人类生存环境的构成人类生存的环境主要由大气、土地、水、矿产、森林、生物、生活居住区,风景游览区等诸多要素构成。 二、环境污染的分类1.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2.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3.按造成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能源污染。《考试说明》在总体测试目标中指出:“考试还应力图反映出考生能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和生产中各类有关的化学问题。”这就要求同学们能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我们主要从大气、水、土壤三方面分析我们周围的环境问题。 三、大气污染同学们阅读P80至P84页,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1.大气污染的含义当大气中某些有毒、在害物质的指标超过正常值或大气的自净能力时,就发生了大气污染。把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写在卡片上。2.大气污染物主要有:①漂浮颗粒物;②硫的化合物;③氮的化合物;④碳的氧化物;⑤碳氢化合物;⑥含卤素的化合物;⑦放射性物质;⑧……将大气污染的产生原因写在卡片上。3.大气污染的形成①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有害烟尘、气体被排放到大气中;②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使用矿石燃料的动力机械排放的有害气体和烟尘;4.大气污染的危害①有毒氧化物、烟尘等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动物的生长。②硫的化合物、氮的氧化物等还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严重时会导致植物的枯萎死亡,这些氧化物还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并且空气中的NO2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 ③对金属、矿石及其制品有腐蚀性的物质,会损害建筑和某些雕像;④二氧化碳的过度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