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

合集下载

西方经济学 第17章 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

西方经济学 第17章 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
对国内产品总需求(对国内产品支出)包括了本国 对国内产品的支出与国外对本国产品的支出。 ❖ 对国内产品的支出=国内支出+净出口
共十五页
❖ 假设出口不变,进口由国内生产总值决定(juédìng),与 国内生产总值同向变动。
❖ 国内总需求的增加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引起均衡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同时随国内生产总值的 增加,进口也会增加,在出口不变的情况下,贸易收 支状况会恶化(即贸易收支盈余减少或赤字增加)。
共十五页
❖ 浮动汇率制指一国中央银行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 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自发地决定。浮动汇率制又分为自由浮动与管理 浮动。
自由浮动又称“清洁浮动”,指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不采取任何干
预措施,汇率完全由市场力量自发地决定。
管理浮动又称“肮脏浮动”,指中央银行为了控制或减缓(jiǎn huǎn)市场汇率的波动,对外汇市场进行各种形式的干预活动。
❖ 国内总需求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均衡 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贸易收支状况改善 。
共十五页
❖ 国内总需求的增加对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影响大小 取决于乘数的大小。开放经济中的乘数要考虑边际进 口(jìn kǒu)倾向。
❖ 边际进口倾向是指进口增加在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中 所占的比例,称为边际进口倾向。 对外贸易乘数=1/(1-边际消费倾向+边际进口倾向)
折算为一定(yīdìng)数额的本国货币。 间接标价法是以1单位或100单位本国货币作为标准,
折算为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 。 ❖ 一般用直接标价法。
共十五页
❖ 汇率升值是指用本国货币表示(biǎoshì)的外国货币的价 格下跌了。
❖ 汇率贬值是指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上 升了。
❖ 固定汇率制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 其波动仅限于一定的幅度之内。 实行固定汇率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稳定,但是,要求 一国的中央银行有足够的外汇或黄金储备。

宏观经济学 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学 第十七章
8
一、总需求函数
r LM1 LM0 IS P P1 P0 AD Y1 Y0 Y
9
IS由 IS-L曲线的数学表达式
两部门: 两部门:
e − dr = −a + 1−b)Y (
M P = kY − hr
e+a M P Y = + 1 − b + dk h (1 − b ) d + k h
17
N
一、总供给函数
劳动市场均衡理论
劳动边际产品价值随劳动投入增加而递减, 劳动边际产品价值随劳动投入增加而递减,因此厂商对劳 动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动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劳动总需求曲线也是向 右下方倾斜的。 右下方倾斜的。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为了获得最大利润,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为了获得最大利润,使用劳动的 原则是实际工资等于劳动边际产品。 原则是实际工资等于劳动边际产品。 W = MP L P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推导AD 由AE(aggregate expenditure)推导AD AE 推导 IS-LM模型推导 由IS-LM模型推导
总需求曲线的数学表达式
6
一、总需求函数
AE 45° AE0 AE1
P P1 P0 AD Y1 Y0
Y
Y
7
一、总需求函数
物价总水平的上升将导致总支出水平的下降
NS = Nd
19
一、总供给函数
劳动市场的均衡
W/P NS 劳动力过度供给 E (W0/P0)E 劳动力过度需求
Nd O N0
N
20
一、总供给函数
货币工资曲线
货币工资率W 货币工资率W和 价格水平P 价格水平P及实际工 资率水平W/P W/P关系可 资率水平W/P关系可 用下图表示。 用下图表示。

华北电力大学宏观经济学第17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与实践

华北电力大学宏观经济学第17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与实践
经济学家对你说
经济学是一门按照模式进行思维的科 学,而模式本身又夹杂着艺术,这种艺 术就是能选出适合当前世界的模型。 ……出色的经济学家十分稀少,因为要 运用“有准备的观察”才能捕捉到好的 模型,尽管这种天赋并不需要高度专业 化的知识技能,但却显得十分难得。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7/10/2019
国收入和经济增长基本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和
同步;单位国内生产总
经济发展同步。加强
值能耗下降3.4%以上,
对增长、就业、物价、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 下降。 7/10/2019
《宏观经济学》
国际收支等主要目标 的统筹平衡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7/10/2019
《宏观经济学》
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 :是由 于劳动力缺乏流动性,信息交流不完全以及市场组织 不健全等原因所造成的失业。
这种失业一般发生在人们处于不同地区,职业或生 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因而工作不停变动的场合。其中, 劳动力缺乏流动包括老人退休、年轻人进入就业市场 的新老交替过程,以及人们因迁居而变换工作等情形。
劳动参与率 Labor Participation rate:是经济活动人口 (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是用来 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
劳动力参与率=(有工作人数+目前正在找工作人数)/(16 岁以上人口)*100%。
根据经济学理论和各国的经验,劳动参与率反映了潜在劳 动者个人对于工作收入与闲暇的选择偏好,它一方面受到 个人保留工资、家庭收入规模,以及性别、年龄等个人人 口学特征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和水平、 劳动力市场状况等社会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第六讲AD-AS模型第17章

宏观经济学第六讲AD-AS模型第17章

P P0
AD AD1
Y
Y1
Y2
Y
结论:货币政策(LM移动)导致AD移动
前提:P不变,M变动 过程:M↑→LM右移→Y↑,若P不变 →AD右移。反之亦反是。 结论:扩张性货币政策使AD上升;反 之亦反是。

AD曲线移动小结
变化 自发投资 政府支出 政府税收 名义货币 AD曲线 右 变化 自发投资 政府支出 政府税收 AD曲线 左

物价上升时,当名义货币量不变,则实际货币量减少; 实际货币量减少,引起利率上升,从而投资需求下降, 因而总支出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又称凯恩斯效应。 PM/P↓(实际货币供给)→超额L →抛出债券换取货 币→债券价格↓ →利率 投资 AD
实际货币: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量,即以实物形态衡量的货币。
过程:G↑、T↓→IS右移→Y↑、若P不 变→AD右移。反之亦反是。 结论:扩张性财政政策使AD右移。反之 亦反是。
引申:I、G、X使IS右移,Y增加,称为 “注 入” ,导致AD右移;相反,S、T、M使IS左 移,Y减少,称为“漏出”,导致AD左移。
扩张的货币政策与AD线移动
r
E1 IS
LM
LM1(P0)

劳动市场供求均衡 N d( W ) N s( W ) P P
劳动力的需求

设名义工资是W, 实际工资是W/P。 劳动需求函数是:
W Nd Nd ( ) P 劳动需求与实际
工资反方向变动。
劳动力的供给
劳动供给也是 工资的函数。 “背弯式”?
W Ns Ns ( ) P
劳动力市场均衡
宏观生产函数

假定劳动用N表示,并将资本作为外生变量。土地、企 业家才能、技术也被认为固定不变。

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PPT文档资料

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PPT文档资料


转移支付(tr)
举例说明
1984年美国联邦政府预算(亿美元)
收入 个人所得税 公司所得税 社会保险税 7040 3150 700 2630 支出 购买 其他购买 转移支付 债务利息 赤字:-1760
资料来源:《总统经济报告》1985年
8800 2960 740 3740 1170
(其中:国防) 2220
经济特写:“踩油门”与“踩刹车”
—— 扩张与紧缩的矛盾
近年我国财政政策表现出明显的扩张性特点。在通货 紧缩背景下,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对于扩大内需和提 高经济增长率显然具有必要性。然而,全面观察财政 政策制订和实施的情况,有些措施也存在与扩大内需 目标不相一致的情况。 例如:2019年底开始对居民存款利息收入征收个人所
第十一章 宏观经济政策
2019年6月16日,财政部长项怀诚先生在《人们日报》 上发表署名文章,提出“有必要即时追踪和分析经济 发展态势,适当采取刺激有效需求管理的政策措施, 适度启动经济,改变经济增长乏力的状况,保持国民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虽然这一文章是在该报“理论版”上发表的,但引起
内在稳定器主要通过以下三项制度得以发挥: A:税收的自动变化 B:政府的转移支付
C:美国政府维持农产品价格的政策
(2)积极的财政政策
—— 意指政府密切注视经济的变动趋势,预测未来 的经济发展,在税收和政府开支方面采取有效的对 策,以实现一定的宏观调控的政策目的。 (即:政府主动的、有意识的政策)
当时国内外财经界的极大关注,被认为是中国财政政 策从紧缩转为扩张的信号。果然,一个多月后召开全 国财政工作会议,更明确地强调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 政措施,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以有效启动经 济。

宏观经济学-习题集第十七章答案

宏观经济学-习题集第十七章答案

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一判断题(×)1.财政政策能影响总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货币政策则不能影响总需求曲线的位置。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状况下,任何影响IS曲线位置的因素变化,都会影响总需求曲线的位置。

(√)3.根据凯恩斯主义理论,价格水平和工资总是处于粘性状态,经济恢复一般均衡需要较长的时间。

(×)4.当一般价格水平变动时,由于各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保持不变,因此居民不会减少对各产品的需求,总需求水平也保持不变。

(×)5.当一般价格水平上升时,将会使各经济主体收入增加,因此,总需求增加。

(√)6.当一般价格水平上升时,在名义货币供给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降低,资产市场均衡的实际利率提高,总需求将下降。

(×)7.潜在总产出就是资本要素得到充分利用时的总产出。

(√)8.长期总供给曲线所表示的总产出是经济中的潜在产出水平。

(×)9.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都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区别是斜率不同。

(√)10.在AD-AS模型中短期均衡是指短期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二、选择题1. 价格水平上升时,会( B )。

A.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右移B.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左移C.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右移D.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左移2. 下列哪一观点是不正确的?( D )。

A.当价格水平上升幅度大于名义货币供给增长时,实际货币供给减少B.当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大于价格水平的上升时,实际货币供给增加C.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减少D.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下降,实际货币供给减少3. 总需求曲线是表明(D )。

A.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B.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C.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与利率之间的关系D.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4. (A)5. 当(A )时,总需求曲线更平缓。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Ⅱ:严重通货膨胀,紧缩性货币提 高利率,降低总需求。紧缩财政, 以防止利率过高。
Ⅲ:不严重的通货膨胀,紧缩性财 政压缩总需求,扩张性货币降低利 率,以免财政过度而衰退。
Ⅳ:经济严重萧条,膨胀性财政增 加总需求,扩张性货币降低利率。
27
4. IS、LM斜率对政策的影响
IS、LM斜率对财政政策的影响 LM斜率越小,财政政策效果越明显; LM斜率越大,财政越不明显。 IS斜率越小,财政政策效果越不明显; IS斜率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明显。
货币政策无效。
LM水平时,利率降 到极低 ,进入凯恩斯 陷阱。这时货币供给 量增加不会降低利率 和促进投资,对于收 入没有作用。
r% IS1 IS2
LM1 LM2
r0
y1 y2
y
凯恩斯极端的财政政策情况
14
IS垂直时货币政策完全失效
此时,
r%
货币政策能够
改变利率,
但对收入没有
r0
作用。
r1
IS
LM1
r% IS1
IS2 LM1 LM2
y2-y1<y4-y3
y1 y2 y3 y4 y
货币政策效果因LM的斜率而有差异
19
3.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水平IS和垂直LM相交,是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货币政策十分有效
r%
IS水平,斜率为0, 投资对利率很敏感;
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 稍微下降,投资极大提
高,国民收入增加。
23
四、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1.两种政策混合使用的效果
初始点E0 ,收入低
为克服萧条,达充 分就业,实行扩张性 财政政策,IS右移;
实行扩张性货币政 策,LM右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 1. 什么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什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用来调节经济? 解答: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收入和支出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通胀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进而影响经济的政策。由于国民收入在短期内的波动以及由此引起的失业和通货膨胀主要来自需求方面,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正是可以调节需求的政策,因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用来调节经济。

2. 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是否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解答:自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干扰对GDP的冲击的内在机制。自动稳定器的内容包括政府所得税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在混合经济中投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变动要小,原因是当总需求由于意愿投资增加而增加时,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但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因为当国民收入增加时,税收也在增加,增加的数量等于边际税率乘以国民收入,结果混合经济中消费支出的增加额要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小,从而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累积增加也小一些。同样,总需求下降时,混合经济中收入下降也比纯粹私人经济中要小一些。这说明税收制度是一种针对国民收入波动的自动稳定器。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值与纯粹私人经济中支出乘数值的差额决定了税收制度的自动稳定程度,其差额越大,自动稳定作用越大,这是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的条件下,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越小,说明边际eq \f(1,1-β(1

-t))中得出。边际税率t越大,支出乘数越小,从而边际税率变动稳定经济的作用就越大。举例来说,假设边际消费倾向为0.8,当边际税率为0.1时,增加1美元投资会使总需求增加3.57美元=1eq \f(1,1-0.8×(1-0.1)), 当边际税率增至0.25时,增加1美元投资

只会使总需求增加2.5美元=1eq \f(1,1-0.8×(1-0.25)), 可见,边际税率越高,自发 投资冲击带来的总需求波动越小,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3. 什么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解答: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逆对经济风向行事,主动采取一些措施稳定总需求水平。在经济萧条时,政府要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降低税率、增加政府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以刺激总需求,降低失业率;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提高税率、减少政府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这就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同理,在货币政策方面,西方经济学者认为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也要逆对经济风向行事。当总支出不足、失业持续增加时,中央银行要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即提高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从而刺激总需求,以缓解衰退和失业问题;在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时,中央银行就要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即削减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这就是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 4. 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和功能财政思想有何区别? 解答: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主要分为年度平衡预算、周期平衡预算和充分就业平衡预算三种。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这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前普遍采用的政策原则。周期平衡预算是指政府收支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性政策,有意安排预算赤字,在繁荣时期实行紧缩性政策,有意安排预算盈余,用繁荣时这种思想在使整个经济周期的盈余和赤字相抵而实现预算平衡。的盈余弥补衰退时的赤字, 理论上似乎非常完美,但实行起来非常困难。这是因为在一个预算周期内,很难准确估计繁荣与衰退的时间与程度,两者更不会完全相等,因此连预算都难以事先确定,周期预算平衡也就难以实现。充分就业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应当使支出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净税收水平。 功能财政思想强调,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了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功能财政思想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他们认为不能机械地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根据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当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时,政府有义务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以实现充分就业。如果起初存在财政盈余,政府有责任减少盈余甚至不惜出现赤字,坚定地实行扩张性政策。反之亦然。总之。功能财政思想认为,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了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就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 显然,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强调的是财政收支平衡,以此作为预算目标或者说政策的目的,而功能财政思想强调,财政预算的平衡、盈余或赤字都只是手段,目标是追求无通胀的充分就业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5.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这两项中哪一项对总需求变动影响更大些?朝什么方向变动? 解答:政府为减少经济波动往往运用财政政策进行总需求管理。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都会对经济周期作出反应。其中,转移支付随经济波动更大些,并朝反周期方向波动,因为经济衰退时,失业津贴、贫困救济、农产品价格补贴等支出会自动增加,经济繁荣时,这些支出会自动减少,而政府购买则变动较少,因为国防费、教育经费以及政府行政性开支等有一定刚性,不可能随经济周期波动很大。

6.政府发行的公债卖给中央银行和卖给商业银行或者其他私人机构对货币供给量变动会产生什么样不同的影响? 解答:政府发行的公债卖给中央银行,这实际上就是让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增加基础货币,货币供给量会按照货币乘数数倍地增加,这是政府的货币筹资,其结果往往是形成通货膨胀,这是国家征收的通货膨胀税;而政府发行的公债卖给商业银行或者其他私人机构,不过是购买力向政府部门转移,不会增加基础货币,不会直接引起通货膨胀,这是政府的债务筹资。

7. 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其大小主要和哪些变量有关? 解答:一单位高能货币能带来若干倍货币供给,这若干倍即货币创造乘数,也就是货币供给的扩张倍数。如果用H、Cu、RR、ER分别代表高能货币、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用M和D代表货币供给量和活期存款,则

H=Cu+RR+ER(1) M=Cu+D(2) 即有 eq \f(M,H)eq \f(Cu+D,Cu+RR+ER) 再把该式分子分母都除以D,则得 eq \f(M,H)eq \f(Cu/D+1,Cu/D+RR/D+ER/D)

这就是货币乘数,在上式中,Cu/D是现金存款比率,RR/D是法定准备金率,ER/D是超额准备金率。 从上式可见,现金存款比率、法定准备金率和超额准备金率越大,货币乘数越小。

8.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对财政政策的效果有何影响? 解答:财政政策的效果是指政府支出或税收变化对总需求从而对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 拿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来说,这种财政政策的效果总的说来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利率上升多少。在其他情况不变时,若利率上升较多,则财政政策效果就小一些,反之,则大一些。而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利率上升多少,又取决于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这一利率系数决定LM曲线的斜率。LM越陡,则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利率上升越多,从而政策效果越小。第二,取决于财政扩张使利率上升时,会在多大程度上“挤出”私人部门的投资。如果投资对利率很敏感,即投资的利率系数很大,则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就较大,从而财政政策效果较小。而在其他情况不变时,投资对利率越敏感,IS曲线就越平缓,这时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总之,当LM较陡峭,IS较平缓时,财政政策效果较小,反之,则较大。

9.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有何影响? 解答:货币政策效果是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对总需求从而对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拿增加货币供给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来说,这种货币政策效果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以下两点:第一,增加一定数量的货币供给会使利率下降多少;第二,利率下降会在多大程度上刺激投资。从第一点看,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很敏感,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很大,则LM曲线较平缓,那么,这时增加一定数量的货币供给只会使利率稍有下降,在其他情况不变条件下,私人部门的投资增加得就较少,从而货币政策效果就比较小。从第二点看,如果投资对利率变动很敏感,即IS曲线较平缓,那么,利率下降时,投资就会大幅度增加,从而货币政策效果就比较大。

10.在要不要干预经济的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有哪两种不同意见? 解答:在要不要采用干预政策来稳定经济的问题上,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波动的根源是外生因素的干扰,社会经济本身会适应这些干扰,市场会对经济环境的变化提供良好的解决办法。比方说,外生的冲击(如技术变革、战争、自然灾害等)造成了失业,只要想工作的人肯降低待遇要求,就总会找到工作,因此失业不会成为问题。再如,这些外生的冲击如果形成物价上涨,供不应求自然会促使生产增加,使物价慢慢平稳下来,因此通货膨胀也不会成为问题。另一些经济学家(如新古典经济学家)也相信市场会对经济变动作出迅速反应,政府干预政策不但在很大程度上无效,反而会带来一些害处。这是因为:一是经济变动有很大不确定性,而政府预测能力十分有限;二是干预经济的政策具有时滞,指政策从认识到决策,再到实施和产生效果,要有一个时间过程,在此过程中,经济可能发生了与预期目标不同的变化,从而影响经济政策的效果;三是公众会预期到政府的政策干预,从而会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政策变得无效。总之,这些经济学家不主张对经济波动进行人为干预,相信市场本身会对经济作出自动调整。 然而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经济在遭受各种冲击后会衰退,工资和价格并不会迅速调整到市场出清状态。工资和价格即使会调整,这种调整也只能缓慢进行。要让经济调整到正常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甚至要几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出现经济萧条和失业局面,给社会带来痛苦。政府采取稳定的政策,即调控总需求的财政政策或者货币 政策,就会较快恢复经济。可见,这样的政策是必要的和有效的。.

11.在按什么规则调节经济的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有哪些不同意见? 解答:在按什么规则调节经济的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提出过不同的意见。以货币政策来说,经济学家提出过几种不同的政策规则。第一种是稳定比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的规则。这就是货币主义代表人物弗里德曼的所谓“单一规则”。第二种是以名义GDP为目标变量的控制货币增长率的政策规则。第三种是以一定名义通货膨胀率为目标变量的控制货币增长率的政策规则。第四种是以一定的真实利率(“真实”的联邦基金利率)作为操作变量的政策规则,若实际通货膨胀率或者失业率偏离目标值,就应当调整名义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率或者失业率。 对比上述四种规则不难发现,第一种实际上属于不主张政府干预的经济自由主义,其余三种都属于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潮,只是在把什么当作政策目标变量上有些分歧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