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道路规划设计8平面交叉口

1第八章平面交叉口的设计本章教学内容的课时安排:第一节平面交叉口的交通分析0.5课时第二节交叉口的规划0.5课时第三节交叉口的平面设计0.5课时第四节环形交叉口设计1课时第五节交叉口的立面设计1课时第五节设计步骤与表达0.5课时本章教学目标1、理解平面交叉口的设计原则、交叉口的合理选位;2、掌握平面设计、立面设计。
3、了解平面交叉口的设计步骤与表达。
引子平面交叉口的交通分析2第一节交叉口的交通分析和设计原则1、交叉口设计的内容2、交叉口的交通特征3、平面交叉口设计原则4、交叉口的设计依据3定义:道路与道路(或铁路)在同一平面上相交的地方称为平面交叉,又称为交叉口。
交叉口设计的主要内容:(1)正确选择交叉口的形式,确定各组成部分的几何尺寸(包括视距的验算);(2)进行交通组织,合理布置各种交通设施;(3)交叉口立面设计,布置雨水口和排水管道。
(4)验算交叉口通行能力1、交叉口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内容A.确保安全前提下,使车辆行人在交叉口能以最短时间通过B.正确设计交叉口,保证交叉口范围内的地面水迅速排除。
A.确保安全前提下,使车辆行人在交叉口能以最短时间通过B.正确设计交叉口,保证交叉口范围内的地面水迅速排除。
4进出交叉口的车辆可能产生的交错点:分流点——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离行驶的地点;合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的地点。
2、交叉口的交通分析5②有交通信号②有交通信号⑴.三路交叉冲突点情况:⑴.三路交叉冲突点情况:①.无交通信号①.无交通信号2、交叉口的交通分析6⑵.四路交叉冲突点情况:⑵.四路交叉冲突点情况:①.无交通信号①.无交通信号②有2相位交通信号②有2相位交通信号⑶.五路交叉冲突点情况:⑶.五路交叉冲突点情况:892、交叉口的交通分析车辆、行人在交叉口转换方向 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之间有交叉(分流、合流、冲突、交织)车速变化很大通行能力受限制其中△冲突点的存在是交叉口最大的问题△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左转弯车辆△交叉口设计的最终目的:取消或减少冲突点和增加通行的能力减少或消灭冲突点的措施11⑶.设置交通控制信号可以降低冲突点数量。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2.设计车辆
1)平面交叉口旳设计也采用小客车、载重汽车、鞍式列车 (或铰接车)作为设计车辆。
2)平面交叉转弯曲线旳线形和路幅宽度应以设计车辆转弯 时旳行迹作为设计控制,其转弯时旳行迹与行驶速度有关。
3) 各级公路旳平面交叉口应以16m总长旳鞍式列车进行控 制设计。
第一节 概述
四、交叉口旳设计根据
满足服务水平下旳通行能力
第二节 交叉口旳交通组织设计
一. 车辆交通组织
1. 任务
⑴.确保车流、行人安全 ⑵.提升通行能力
2. 措施
⑴.正确组织不同去向旳车流 ⑵.设置合适旳车道数 ⑶.合理布置交通岛、信号灯、交通标志 ⑷.渠化交通
3. 详细措施
⑴.设置专用车道 ⑵.组织左转车辆
着眼点:处理左转及直 行车辆旳交通组织
车辆一律按逆时针方向绕岛单向行驶,直至所要去旳路口离岛驶出旳
平面交叉,俗称转盘。
特点:驶入交叉口旳多种车辆可连续不 断地单向运营; 环道上行车只有分流与合流,消灭了 冲突点; 交通组织简便,不需信号管制; 缺陷是占地面积大,城区改建困难;增 长了车辆绕行距离,尤其是左转弯车辆; 一般造价高于其他平面交叉。
能看到相交道路上旳行车情况,以便能及时采用措施顺利驶过或安全停车。 这段必要旳距离应该不小于或等于停车视距。
视距三角形: 由相交道路上旳停车视距所构成旳三角形。在其范围内不能有任何阻挡 驾驶员视线旳障碍物。
第三节 交叉口旳视距与转弯设计
一、交叉口旳视距
(一)视距三角形
第三节 交叉口旳视距与转弯设计
2.设计车辆
4)公路左转弯曲线采用(5~15)km/h行驶速度旳鞍 式列车控制设计;
5)大型车百分比很小旳公路,可采用5km/h行驶速度旳 鞍式列车控制设计,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载重汽车低速 行驶时旳行迹控制。
人车环境8 平面交叉口安全技术

第八章平面交叉口安全技术第一节概述公路与公路在同一平面相交的地方称为平面交叉口。
在公路网中,各种等级公路纵横交错,必然会形成很多交叉口。
相交公路的各种车辆和行人都要在交叉口汇集、通过和转换方向,平面交叉口由于不同交通方式、不同交通流向的相互干扰,会使通行能力降低,同时也是最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的点段。
根据公安部 2005 年度公布的相关数据,平面交叉口发生的交通事故约占总事故量的 20% 。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交通安全研究中心近5年的相关调研和统计分析表明,我国平原地区平面交叉口发生的交通事故 ( 含与平面交叉口相关的交通事故)约占该区域总事故量的 40%, 山区平面交叉口发生的交通事故 ( 含与平面交叉口相关的交通事故 ) 约占该区域总事故量的 30% 。
这与我国不重视平面交叉口安全设计,路口设计简单粗放,路口接入随意,且缺乏平面交叉口安全设计相关技术指导,驾驶员的遵章率低等因素紧密相关。
因此,如何正确设计平面交叉口,组织好交通流汇入分流,对于提高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减少交通事故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平面交叉口类型划分平面交叉口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从几何形式上,可分为常见的十字形、 T 字形及其演变而来的X字形、Y字形、错位交叉和多路交叉等几种。
从交通特性和交通组织方式上,可分为加铺转角、分道转弯、拓宽路口和环形交叉等几种类型。
从交通控制类型上,可分为无信号灯控制和有信号灯控制两大类。
无信号灯控制交叉口,又可分为完全无控制交叉口和停、让控制交叉口和环行交叉口三类。
二、平面交叉口几何要素定义与基本路段不同,为了使交通流在平面交叉口范围内安全、高效地运行,需要对平面交叉口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通过标线、交通岛等渠化设施有效地组织交通流顺利通行。
为了便于文中阐述平面交叉口交通安全知识,在图 8-1 中定义了各种功能设施的名称。
三、平面交叉口交通冲突点概念在平面交叉口范围内,不同行驶方向的交通流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的点成为交叉口冲突点。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

中心岛半径应满足最小交织段长度的要求,否则无法完成交 织。
交织段长度所要求的中心岛半径Rd,近似地按交织段长度所围 成的圆周大小来推导
精选ppt
Rdn(l2 Bp)B 2 (m)
式中: n——相交道路的条数 l——相邻路口交织段的长度(m) B——环道宽度(m) BP——相交道路的平均路宽 由上式可知:环岛周围的路越多(应不多于6条),Rd就要 越大
三心复曲线
进出口曲线半径:
R进≦R中心-限制进环速度
R出≧R进-快速疏散
精选ppt
五. 环道的横断面
环道路脊线: 设在交织车道中间,与进口和 出口中线相连; 或设于机动与非机动之间;
环道排水: 内侧排水-中心岛设排水井 外侧排水-各路口适当位置设 排水井
精选ppt
第七节 交叉口的立面设计
交叉口立面设计(又称竖向设计): 是指设计行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及附近其它地面的合 理标高,达到行车舒适、排水迅速、与周围建筑物协调的目 的。
❖ 1.右转车道的长度
❖ (1)渐变段长度ld
ld
VA 3.6
B J
(m)
❖ J-侧移率(从行驶车道中心线移到右转车道中心线,按每秒钟横移1m计算)
❖ VA—路段平均车速(km/h) ❖ B —右转车道宽度(m)
精选ppt
❖ (2)减速或加速所需长度lb或la
lb(或la)
VA2 VR2 26a
点上的地面标高,计算出设计标高,标出相应的施工高度
设计等高线法:选定路脊线和标高计算线网,计算各点高程,
勾绘等高线,标出各点施工高度 优缺点:等高线法:能反映交叉口的立面形状,但施工不便
方格法:相反
二者结合: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正式版PPT文档

第一节 交叉口的交通分析
交叉口:道路(铁路)在同一平面(立面) 上相交的地方为平面交叉(立体交叉) 一、平面交叉口处的交通特性分析 (一)、交通流线 交叉口处表示车流行进方向的带有箭头的线, 分为直行,左转,右转等。 (二)、交错点 1、定义 进出交叉口的车辆由于行驶方向不同,车辆 与车辆之间的交错产生的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环交的优缺点及适用性 1、优点 ①.无冲突点、无停车、②.安全、③.
交通组织管理方便、④.美化环境,成 为城市标志性建筑。 2、缺点 ①.占地大、②.通行能力不大、③.绕 行远、④.造价高
3、适用条件:畸形交叉 ①.多路交叉、公路、②.快速路、交通
量大的主干道不宜采用。 ③.纵坡≥3%,不宜采用④.与远期立交
(二)、T形或Y形交叉 1、加铺转角式 2、分道转弯式 3、加宽路口式
拓宽设计
4、渠化交叉
(三)、环形交叉、错位交叉、复合式交叉
错位
环交
二、交叉口形式的选择和改建
1、形式简单
2、尽量使相邻交叉口之间的道路直通
3、斜角宜改成正交
4、保证主流交通道路线形顺直 收集或实测1:50O或1:20O地形图,详细标注附近地坪及建筑物标高。
二、交叉口处理的基本方法 1.实行交通管制——时间上分开 2.渠化交通——分隔 3.作立体交叉——空间上分开
第二节 交叉口的形式及交通组织
一、交叉口形状和使用范围
(一)十字形交叉
1.简易十字形 (二)、左转弯车辆的交通组织
二、交叉口形式的选择和改建 ③计算标高计算线上的设计标高
2.设附加车道十字形 确定标高计算线网的方法主要有方格网法、圆心法、等分法和平行线法。
第八章 道路交叉口规划

第八章道路交叉口规划8.1现状与问题道路交叉口是城市道路交通的重要节点,在一条道路上行驶的车辆要转换到另一条道路上行驶时,只能通过交叉口实现其转换方向的目的。
根据在运城市主要道路上的车辆行驶速度调查结果表明:对车辆行驶速度影响最大的就是道路平面交叉口,在路段(中间无道路平面交叉口时)的车辆在连续行驶时,其车速在30~60km/h之间,但如果车辆行驶中途经过几个交叉口时,其区间行驶速度迅速下降为5~15 km/h之间(详见第二章有关车速调查的资料)。
一般认为:车辆在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只有其在路段上通行能力的1/4~1/2,平面交叉口越多,间距越密,通行能力就越小。
因此,道路网通行能力的大小,也主要取决于道路交叉口的车辆通行能力。
目前在市区范围内许多主次干路的交叉口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⑴相当一部分交叉口尚未进行合理的出入口拓宽;⑵信号灯控制的路口数量不足;⑶路口标志、标线和道路行车渠化设计不充分,难以满足实际要求;⑷部分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不合理,相交道路的数量过多;⑸一些道路的路口间距过密,影响行车速度;⑹一些道路相交时,交叉角过小,对于一些行车方向的车辆转弯行驶极为不利。
8.2规划原则城市道路交叉口的类型应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交通流量的大小确定。
尤其是立体交叉,还需兼顾考虑所处的地理位置条件、道路立交网络的系统性等因素。
依据运城市总体规划对运城市城市性质定位及城市功能,运城市目前是一座中小城市,将来将发展为大城市(大城市的低限),城市中心区以商业、贸易、行政办公为主,为了使城市用地得到有效的利用,并且使城市景观有一个比较好的效果,在市区的道路交叉口应以平面交叉为主,尽量少布置立体交叉,在必须布置立交的路口应尽量简洁、轻巧,以跨线桥形式为主。
8.2.1平面交叉路口的规划原则8.2.1.1平面交叉路口的交叉路条数在设计城市道路平面交叉路口时,如果相交的道路越多,则道路交通线路上的冲突点(指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在通过交叉口时可以发生碰撞的地点)就越多,对于行车安全也就越不利。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1)

(三)环道 环道即环绕中心岛的单向行车带,其宽度取决于相交道路的交通 量和交通组织。 一般,靠近中心岛的一条车道作绕行之用,最靠外侧的一条车道 供右转弯之用,中间的一至二条车道为交织之用,环道上一般设计 三到四条车道。因为车辆在绕岛行驶时需要交织,在交织段长度小 于二倍(考虑占地和经济性)的最小交织段长度范围内,车辆只能顺 序行驶,不可能同时出现大于二辆车交织,所以不论车道数设计多 少条,在交织断面上只能起到一条车道的作用。因此环道的车道数 一般采用三条为宜,如交织段长度较长时,环道车道数可布置四条 ;若相交道路的车行道较窄,也可设二条车道。如果采用三条机动 车道,每条车道宽3.50~3.75m,并按前述弯道加宽中单车道部分 的加宽值,当中心岛半径为20 ~ 40m时,则环道机动车道的宽度 一般为15 ~ 16m。 公路上一般不超过3条车道,一般总宽12米。
拓宽设计
精选ppt
3.渠化(分道转弯式)—设置导流岛、划分车 道等使单向右转或双向左右转车辆以较大半 径分道行驶。右转弯车辆行驶速度和通行能 力都较高。直行及左右转交通量大或斜交、 畸形交叉口。主要解决分道转弯半径、保证 足够视距和满足导流岛端部半径的要求。
精选ppt
渠化设计
精选ppt
4. 环 交 ( 转 盘 ) —在交叉口中 央设置中心岛 ,用环道组织 渠化交通,使 进入环道的所 有车辆一律按 逆时针方向绕 岛单向行驶。 多路交叉、公 路交叉、交通 量不太大。
道路勘测设计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精选ppt
第八章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
主要内容 一、交叉口交通分析和设计
原则 二、交叉口的形式及其选择 三、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 四、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五、交叉口的视距 六、交叉口转角的缘石半径 七、交叉口立面设计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适用于自行车流量大的交叉口渠化岛方案唐山实例十字形、T字形、X字形、Y字形、错位等加铺转角式分道转弯式拓宽路口式环形交叉看平面交叉口图片,判断类型3、变左转为右转:环形交通、街坊绕行、远引掉头渠化交通复杂行驶条件丁字路口渠化交通流导流线渠化交通(续)Y型路口渠化交通流导流线3、利用交通岛限制车道宽度,控制车速,防止超车城市路口交通信号控制机,大体上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定周期的信号机;多时段,具有无线电协调功能的微电脑型信号机;自适应、联网、多相位智能型信号机。
沈阳青松交通信号控制机主要功能杨桥中路实行中心(石墩)隔离上下流车行杨桥东路(东街口至白马路口)的机非隔离东街东泰路口、东大路东水路口设中心隔离柱,实行禁左管理,只允许自行车、行人通行。
三、平交的视距与圆曲线半径视距三角形由两条相交道路的停车视距所组成的三角形称为视距三角形。
交通标志北京开始使用的“停车让行”标志。
八边形,上面红底白字写着个停字,写着一个“停”字,表示“车辆必须在停止线以外彻底停车了望,确认安全后才准许通行。
倒三角形,上面白底红边黑字写左转车道拓宽右转车道长度进口道右转车道的长度=进口渐变段+MAX(进口道减速长度,等候车队长度)出口道右转车道的长度=出口渐变段+出口道加速长度当相邻路口之间有足够的距离,使进环和出环的车辆在环岛上均可在合适的机会相互交织连续行驶的距离。
三、交织角交织角是进环车辆的轨迹与出环车辆轨迹平均的相交角度。
交织角最好选择在20°~30°R≤R中心岛≤R环出环进口+ N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