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皮肤测试的测量

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皮肤测试的测量
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皮肤测试的测量

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皮肤测试的测量

翻译自:Editorial: Measurement of delayed skin-test responses. N Engl J Med. 1975 Sep 4;293(10):501-2.谷歌翻译得到

要点: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皮肤测试可用于预测患者对疫苗(或病原菌等)的免疫力,其免疫力强度正相关于接种后24h/48h(根据疫苗/病原菌及患者体质不同会不同,最好采用出现最大值时,常用24h/48h)测量皮下硬结的尺寸。判断标准:

判断方法:“敏感圆珠笔法”,用一中号圆珠笔在接种点外向内画,遇到硬结时会有阻力,即停。用此法把硬结的周围确定,测量此范围的直径。

正文:

迟发型皮肤反应的测试是一种基础临床操作,原本用于鉴定微生物感染源。基于一系列抗原进行的皮肤试验已广泛应用于评估恶性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反应性。这种测量可以提供重要的预后信息。通常认为每个医生都知道何时以及如何获得皮肤测试数据,近年来医生们几乎没有受到调查或指导。不幸的是,这种简单且普遍可用的免疫学检查方法的效用受到不同观察者对皮肤测试反应的测量值的显着变化,对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的测试的某些特征的普遍忽视。

与通过循环抗体介导并且在抗原注射的数分钟内出现的即时皮肤试验反应相反,迟发的反应取决于细胞反应性并且出现得更慢。几小时后可以证明注射部位被单核细胞浸润。炎症反应在一至四天的时间内逐渐增加,在注射部位产生持续的红斑和硬结。参与这些反应的关键细胞是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然而,多形核粒细胞通常也可以在浸润中得到证实。(这一过程即迟发型超敏反应)

抗原的选择

如果要将皮肤试验反应用作免疫能力的量度,则必须使用可合理预见研究对象会被致敏的抗原。这些抗原将根据地理区域和患者群体的特征而有所不同。已经发现腮腺炎抗原,链激酶- 链霉素酶,结核菌素-PPD和念珠菌提取物是患者群体中最常用的药剂。在其他地方,使用其他抗原可能是可取的。

许多机构的常见做法是仅使用中等强度的PPD(5或10 TU)进行结核菌素试验。这种方法在筛查结核病方面有意义,但不足以检测免疫活性。许多人只做第二强度PPD(250 TU)反应。特别是,通过BCG疫苗接种而不是通过结核分枝杆菌的自然感染致敏的受试者可能不能与较弱的抗原反应。

当受试者对常规剂量的抗原具有非常强烈的反应,并且认为希望减少随后测试中注射的量时,减量应至少为5倍或I 0倍。抗原量的微小变化对反应强度几乎没有影响。

阳性反应的判断

阳性迟发皮肤试验反应的定义各不相同,大多数作者以至少5毫米的硬结作为标准。然而,没有硬结的红斑被认为是对腮腺炎抗原的阳性反应。Mantoux认为红斑可作为对结核菌素的阳性反应。根据我们的经验,对所有抗原的绝大多数阳性反应包括红斑和硬结。然而,偶尔我们只会看到红斑。这是超敏反应的表现,而非非特异性炎症反应,表明我们已经看

到用BCG致敏后对PPD的红斑反应,此前用该抗原的先前试验未引起任何反应。

迟发型皮肤测试反应的时间顺序

根据抗原、测试的受试者和施用的先前皮肤测试的量,阳性反应的出现速率及其持续时间存在相当大的变化。例如,对腮腺炎抗原的反应通常在24至36小时达到峰值,并且比对PPD 的反应更快地消退。在许多首次进行测试的人中,对某些抗原(例如PPD)的反应发展得非常缓慢,直到72小时后才达到峰值并缓慢消退。另一方面,反复测试的大多数受试者表现出加速反应,其在抗原注射的数小时内开始,在24小时内达到峰值,并且非常快速地消退。Mantoux在1912年描述了这种现象,但似乎基本上被遗忘了。如果相同位点用于抗原注射,则尤其引人注目;在这种情况下,单个先前的测试足以改变第二个响应的动力学。因此,48小时读数通常会产生远低于峰值响应的值,并且偶尔会产生假阴性结果,因为反应已经消退。如果早期数据获取不可行,应注意将抗原注射到与先前注射点相距一定距离的位置。

皮肤反应的记录

我们更喜欢在24小时和48小时记录皮肤试验反应。还指示患者报告48小时后发生的反应增加。对于经常接受检测且可能加速反应的免疫治疗计划的患者,如果我们仅限于一次阅读,我们会选择24小时。以直角测量两个直径的红斑和硬结,并记录每个直径的平均值。除了非常不对称的反应外,如果需要这样的计算,使用平均直径可以合理准确地计算响应面积。对于皮肤测试反应强度的定性描述,我们发现以下分类有用:

硬化高达20mm,至5至10TU(“中等强度”); +++。超过20毫米至5至10TU或正至1 TU(“第一强度”); 和+ + + +,超过15毫米硬化到1 TU。尽管皮肤测试反应在某种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在没有可识别的原因(例如患者临床状态的变化或影响免疫反应的药物的给药)的情况下,我们很少看到上述规模以外的变化。

硬结的测量

通过触诊的习惯技术,一些观察者经常无法识别硬结,而其他观察者则难以确定硬化区域的边缘。Bearman等人。7报道了对这一点的指导性研究。两名护士和两名医生在结核菌素试验中具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在注射PPD后48小时测量了36名受试者的硬结。每个测量者“盲目地”(即,仅看到受试者的前臂)四次测量每个反应。个别测量者很好地重现了他们自己的测量。然而,这些测量者之间的差异几乎与不同受试者的结核菌素反应的变化一样大!一位测量者仅报告了七项直径大于13毫米的硬结(其读数的5%),而另一例则报告了60例(42%)。一些观察者将一些反应读作阴性(例如,在四次测量中完全没有硬化),而在另一次观察者中则明确为阳性(例如,在四次测量的每次测量中,硬度为15至16mm)。在过去几年中,我们和至少另外两个小组独立开发了一种更为令人满意的测量硬结的技术。使用“中等”圆珠笔从距离皮肤测试反应边缘1至2 em的方向绘制一条线,朝向其中心。对皮肤施加适度的压力,并使笔缓慢移动。(当受试者的皮肤萎缩减少时,希望通过从笔后面的点施加与笔移动方向相反的轻微牵引来保持皮肤的张力。)当球点到达硬化区域的边缘时,注意到明确的进一步运动阻力;然后把笔抬起来。从反应的相反侧重复该过程。由笔绘制的线提供了硬度边缘的可见记录,并且可以精确地测量相对线之间的距离。

我们发现,通过一些练习,几乎任何人都可以掌握测量硬结的“圆珠技术”。自从采用这种方法以来,我们已经注意到皮肤测试反应测量中观察者变化的显着减少。此外,已经接受过技术指导并且接受过一次或两次监督练习的患者和亲属通常可以像临床医生那样准确地测量皮肤测试反应。这种准确性使得在许多情况下使用明信片报告成为可能,而不是让患者返回阅读皮肤测试。

过敏反应应急预案(内容参考)

过敏反应的观察及急救护理应对 过敏反应(anaphylaxis)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包括: I型超敏反应→过敏反应 II型超敏反应→细胞溶解型和细胞毒型 III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和血管炎型 IV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 四型超敏反应比较 型I II III IV 名称速发型细胞毒型免疫复合物型迟发型 抗体IgE IgG1-3IgM IgG、IgM IgA 无 补体无++无 细胞肥大细胞 嗜碱性中性粒 巨噬细胞 中性粒 血小板 T细胞 巨噬细胞 疾病过敏性休克、 荨麻疹输血反应 血细胞减少 新生儿溶血 血清病 肾小球肾炎 类风湿 传染性迟发型 超敏反应 接触性皮炎 ●超敏反应的特点: 1、I、II和III型超敏反应由抗体介导。 2、补体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但必须依赖补体才能致病的只有III型超敏反应。 3、同一变应原在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 4、在同一个体可能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超敏反应。 ●I型(速发型过敏反应)——临床上最常见的过敏反应,反应速度极快,明显的个体差异。治疗及时,一般不留后遗症。遗传倾向。 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全身过敏反应: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 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 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胃肠炎 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湿疹、皮炎、神经血管性水肿 ●临床上常见的II型超敏反应疾病 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疾病、血细胞减少症、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甲状腺功能亢进 ●临床上常见的III型超敏反应疾病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Arthus反应 人类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变态反应的分型

变态反应的分型

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超敏反应 ,是指 已被某种抗原致敏的机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 激时发生的超常的或病理性免疫应答.其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变态反应是一种过强的免疫应答,因此具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即 特异性和记忆性.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可以是完全抗原,如微生物,异种动物血清等;也可是半抗原,如药物,化学制剂等;还可是自身抗原如变性的自身组织细胞等.根据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通常分为IV型.前III型由抗体介导,第IV型为细胞免疫介导.临床上发生的变态反 应常见两型或三型并存,以一种为主.而一种抗 原在不同条件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的变态反应. (一)I型变态反应----速发型变态反应为致敏机体再次接触相应变应原时所发生的急性变 态反应.如临床常见的过敏性哮喘,青霉素引起 的过敏性休克等均属I型变态反应.其基本特点是:发生快,消失快,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其发生机制是由结合在肥大细胞,嗜碱性粒 细胞上的IgE与再次接触的变应原结合后导致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通常无组 织细胞损伤. 1.变应原种类:(1)吸入性:植物花粉,真菌,尘螨,昆虫,动物皮毛等.(2)食入性:奶,蛋,海产品,菌类食物,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等.(3)其它:药物, 化工原料,污染空气颗粒等. 2.参与的免疫细胞:(1)效应细胞:肥大细胞,嗜 碱性粒细胞.这两种细胞表面均具有IgE Fc受体,可与IgE的Fc段结合.同时这两种细胞的胞浆内均含有大量嗜碱性颗粒,其内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 (2)负反馈调节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可直接吞噬,清除肥大细胞 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颗粒,释放一系列酶灭活生物活性介质. 3.参与的免疫分子――抗体:IgE为主,IgG4也 可参与.IgE由变应原入侵部位粘膜固有层中浆细胞产生,对同种组织细胞具有亲嗜性,其Fc段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 Fc受体结合.

皮肤变态反应试验操规

五、皮肤变态反应试验操规 目的 确定重复接触化妆品及其原料对哺乳动物就是否可引起变态反应及其程度。 范围 本操规用于动物皮肤变态反应试验的基本方法。 本操规适用于化妆品原料及其产品安全性毒理学检测。 1 依据 中华人民共与国卫生部《化妆品卫生规范第二部分第6章:皮肤变态反应试验》 中华人民共与国国家标准《GB/T16886、10-2005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0部分:刺激 与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 2 设备与耗材 2,4-二硝基氯代苯,肉桂醛,2-巯基苯并噻唑或对氨基苯酸乙酯,弗氏完全佐剂、无 菌水、80%乙醇、丙酮、刮毛器、脱毛膏、EP管外科手套、口罩、手术服、不同规格无 菌注射器、一次性无菌纱布等。 3 受试动物 3、1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3、2 动物种类:白化豚鼠20只:300~500 g,2~3月龄,雌雄兼半,雌鼠无孕。 3、3 饲养条件:全价营养颗粒饲料喂食,自由采食,自由饮水,室温21±2℃,相对湿度40~70% 。 4试验步骤 4、1材料制备 受试物浓度为不能引起皮肤刺激反应的最高浓度。水溶性受试物可用水或用无刺激 性表面活性剂作为赋形剂,其它受试物可用 80%乙醇 (诱导接触)或丙酮(激发接触)作 赋形剂。 4、2试验方法 4、2、1 试验准备 a、取白化豚鼠20只,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10只),试验组(10只)、。适应环境一周后, 正式试验前一天,每只豚鼠背前区备皮4cm×6cm。 b、无论在诱导阶段或激发阶段均应对动物进行全面观察包括全身反应与局部反应,并作完整记录。

c、试验方法可靠性的检查:实验开始前选两只备用豚鼠,使用4、2、1的局部诱导阶段方法进行预实验确定实验的可行性。 4、2、1 试验过程 (1)试验前约 24h,将豚鼠背部左侧去毛,去毛范围为 4cm2~6cm2。 (2)局部诱导阶段 对去毛区域采用75%酒精消毒,覆盖5层约8cm2的滴加适量样品浸提液的擦镜纸,使其贴敷在肩胛骨内侧皮肤上,再依次覆盖3*3cm大小的塑料薄膜、纱布,再用医用无刺激胶带固定使其不脱落封闭固定 6h。。观察记录敷贴后动物异常情况,第 7d 与第 14d 以同样方法重复一次。(对照组按照同样方法进行) (3 )激发阶段 末次诱导后 14d~28d, 将约 0、2mL 的受试物涂于豚鼠背部右侧 2cm×2cm去毛区(接触前 24h 脱毛) ,然后用二层纱布与一层玻璃纸覆盖,再以无刺激胶布固定 6h。(对照组按照同样方法进行) (4)动物观察 激发接触后 24h与 48h 观察皮肤反应,按照表1给出的分级标准对每一激发部位与每一观察时间皮肤红斑与水肿反应进行描述与分级,将观察结果填写至表2、 表1变态反应实验皮肤反应评级 表2试验结果

过敏反应

过敏(Confusing),又称过敏反应,类过敏反应,高敏反应,过敏性休克。这些不同得说法导致文献数据不一致。 常用分类:过敏反应/过敏性过敏反应(IgE介导)或类过敏反应/非过敏性过敏反应(非IgE介导)。 一.流行病学资料 发病率30 - 950 /100,000 人/年,终生患病率50 - 2000 / 100,000 人,死亡率< 1% 。 与麻醉相关得过敏反应得数据引起得疑问:1、数据不一致。英国 60例/年,法国 394 例/年;2、很多数据被低估。 引起这种问题得根源在于警惕性不足,因为过敏反应为小概率事件,不会就是麻醉医师首先要考虑得问题。 过敏反应就是小概率事件。病人处于镇静或麻醉状态(无主诉),或病人全身覆盖手术单(失去皮肤症状),误认为就是麻醉药物得正常副作用。此外也缺乏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北京地区麻醉学科在2005年得调查报告称,药物过敏反应6、6/万。麻醉相关过敏反应得死亡率就是3 - 6%。另有2%病人会残留神经功能障碍。 二.过敏反应及分型 过敏反应/ 变态反应/超敏反应: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得特异性免疫应答。(医学免疫学,陈慰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三版2000) 分型: 1、速发型超敏反应; 2、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贫,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甲亢; 3、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4、迟发型超敏反应:接触性皮炎,传染性迟发性超敏反应如结核病人肺空洞形成、干酪样坏死与麻风病人皮肤肉芽肿形成。 (一)速发型超敏反应 1、致敏原/变应原(allergen) 选择性激活T细胞(CD4+ Th2)及B细胞,诱导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应答,引起变态反应得抗原性物质。 2、特点 (1)再次接触致敏原后反应发生快,消退也快; (2)通常使机体出现功能紊乱,而不致发生严重组织细胞损伤; (3)具有明显个体差异与遗传背景。 3、致敏原分类 天然致敏原:多为分子量相对较小(10 – 20 kD)得可溶性蛋白质抗原、 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本身没有免疫原性,进入机体后,有可能与组织蛋白结合而获得免疫原性,成为致敏原/变应原。

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皮肤测试的测量

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皮肤测试的测量 翻译自:Editorial: Measurement of delayed skin-test responses. N Engl J Med. 1975 Sep 4;293(10):501-2.谷歌翻译得到 要点: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皮肤测试可用于预测患者对疫苗(或病原菌等)的免疫力,其免疫力强度正相关于接种后24h/48h(根据疫苗/病原菌及患者体质不同会不同,最好采用出现最大值时,常用24h/48h)测量皮下硬结的尺寸。判断标准: 判断方法:“敏感圆珠笔法”,用一中号圆珠笔在接种点外向内画,遇到硬结时会有阻力,即停。用此法把硬结的周围确定,测量此范围的直径。 正文: 迟发型皮肤反应的测试是一种基础临床操作,原本用于鉴定微生物感染源。基于一系列抗原进行的皮肤试验已广泛应用于评估恶性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反应性。这种测量可以提供重要的预后信息。通常认为每个医生都知道何时以及如何获得皮肤测试数据,近年来医生们几乎没有受到调查或指导。不幸的是,这种简单且普遍可用的免疫学检查方法的效用受到不同观察者对皮肤测试反应的测量值的显着变化,对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的测试的某些特征的普遍忽视。 与通过循环抗体介导并且在抗原注射的数分钟内出现的即时皮肤试验反应相反,迟发的反应取决于细胞反应性并且出现得更慢。几小时后可以证明注射部位被单核细胞浸润。炎症反应在一至四天的时间内逐渐增加,在注射部位产生持续的红斑和硬结。参与这些反应的关键细胞是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然而,多形核粒细胞通常也可以在浸润中得到证实。(这一过程即迟发型超敏反应) 抗原的选择 如果要将皮肤试验反应用作免疫能力的量度,则必须使用可合理预见研究对象会被致敏的抗原。这些抗原将根据地理区域和患者群体的特征而有所不同。已经发现腮腺炎抗原,链激酶- 链霉素酶,结核菌素-PPD和念珠菌提取物是患者群体中最常用的药剂。在其他地方,使用其他抗原可能是可取的。 许多机构的常见做法是仅使用中等强度的PPD(5或10 TU)进行结核菌素试验。这种方法在筛查结核病方面有意义,但不足以检测免疫活性。许多人只做第二强度PPD(250 TU)反应。特别是,通过BCG疫苗接种而不是通过结核分枝杆菌的自然感染致敏的受试者可能不能与较弱的抗原反应。 当受试者对常规剂量的抗原具有非常强烈的反应,并且认为希望减少随后测试中注射的量时,减量应至少为5倍或I 0倍。抗原量的微小变化对反应强度几乎没有影响。 阳性反应的判断 阳性迟发皮肤试验反应的定义各不相同,大多数作者以至少5毫米的硬结作为标准。然而,没有硬结的红斑被认为是对腮腺炎抗原的阳性反应。Mantoux认为红斑可作为对结核菌素的阳性反应。根据我们的经验,对所有抗原的绝大多数阳性反应包括红斑和硬结。然而,偶尔我们只会看到红斑。这是超敏反应的表现,而非非特异性炎症反应,表明我们已经看

变态反应的实验诊断

第十七章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实验诊断 第一节概述 变态反应(allergy)又称为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 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致敏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时,出现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反应性免疫应答。 变态反应分型 分为4型: I型:速发型超敏反应 II型: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III型: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 IV型:迟发型超敏反应 I型:速发型超敏反应 特异性IgE抗体介导 习惯上称过敏反应(anaphylaxis) 主要特征: 发生快,消退快 较少发生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 由特异性IgE型抗体介导 无补体参与 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II型: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靶细胞表面的抗原与相应IgG或IgM抗体结合后,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输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症:母子间血型不合 Graves病 第二节变态反应的常用实验检测 二、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检测 (一)血清总IgE测定血清中含量最低;半衰期最短; 分解率最高;对热最不稳定的Ig 血清中含量最低的Ig ng/ml水平 凝胶扩散法不能测出 临床上选用敏感性较高的免疫测定法(如化学发光分析CLIA)及ELISA (1)血清总IgE检测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过敏性哮喘 过敏性鼻炎 特发性皮炎 湿疹 药物性间质性肺炎 寄生虫感染 须注意当地人群IgE水平

(二)特异性IgE测定 能与某种过敏原特异结合的IgE 常用检测方法:ELISA (2)血清特异性IgE检测临床意义 特异性IgE增高对I型超敏反应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可确定变应原 第三节常见变态反应性疾病实验诊断 一、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 (一)皮内试验(intradermermal test) (二)挑刺试验(prick test)主要用于检测I型超敏反应 (三)特异性IgE检测 (四)总IgE检测 (五)嗜酸细胞计数 二、变态反应性休克allergic shock 皮内试验:预防药物过敏性休克和血清过敏性休克最常用。 三、新生儿Rh溶血症(Rh-HDN)Neonatal Hemolysis Disease,HDN 母亲与胎儿Rh血型不合引起血型抗原抗体免疫反应所致的HDN。 母亲为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 汉族人中Rh阴性者极少,仅占5% Rh血型抗原中抗原性较强的有5种,D最重要。Rh阳性:带有D抗原者;Rh阴性:不带D抗原者 发病机制及时间:母亲被Rh阳性血细胞抗原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 母亲再次怀孕时,母体内抗Rh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引起溶血。 ?{新生儿ABO溶血症(ABO-HDN)Neonatal Hemolysis Disease,HDN 母亲与胎儿ABO血型不合引起血型抗原抗体免疫反应所致的HDN。 90%以上的母亲为O型,胎儿为A、B、AB型} 检测孕妇Rh抗体的临床意义 及早发现是否有胎儿溶血 检测方法:间接Coombs试验 检测时间: 妊娠16周首次检测 以后每4-6周检测一次,直至分娩 Rh抗体滴度≥1:16或1:32时,胎儿很可能发生溶血 Rh抗体滴度≥1:64即应采取措施,如孕妇血浆交换

变态反应——百度百科

变态反应——百度百科 2014-4-24 摘编 变态反应也叫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人们日常遇到的皮肤过敏,皮肤骚痒、红肿,就是一种变态反应。 中文名变态反应别称超敏反应应用学科生物适用领域范围医学适用领域范围生态学表现皮肤过敏 目录 1概述2发生条件3特点和常见病4流行病学 5分类?Ⅰ型变态反应?Ⅱ型变态反应?Ⅲ型变态反应?Ⅳ型变态反应 6鉴别?疥螨?肠阿米巴病?隐孢子虫?分型免疫成分损伤机制寄生虫感染举例 1概述 若机体已被某种寄生虫抗原致敏,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则二次免疫应答增强,或长期受染,早期过去后的机体反应相似于二次免疫应答反应。因免疫应答过强而导致组织损伤(免疫病理变化),即称为变态反应(allergy),或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reaction)。1963年起Gell与Coombs按变态反应发生发展的近代知识,首先提出四型分型法,即Ⅰ型——速发型(immediat type),Ⅱ型——细胞毒型(cytotoxic type)/细胞溶解型,Ⅲ型——免疫复合物型(immunecomplex type),以上3型均由抗体所介导;而Ⅳ型——迟发型(delayedtype)或细胞介导型(cellmediated type),由[1]所介导。 2发生条件 变态反应[2]的发生需要具备两个主要条件: 一是容易发生变态反应的特应性体质,这是先天遗传决定的,并可传给下代,其机率遵循遗传法则; 二是与抗原的接触,有特应性体质的人与抗原首次接触时即可被致敏,但不产生临床反应,被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就可发生反应,其时间不定,快者可在再次接触后数秒钟内发生,慢者需数天甚至数月的时间。 3特点和常见病 变态反应的是伴有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2005年,在世界首个过敏性疾病日,世界变态反应组织公布对30个国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些国家的12亿总人口中,22%(2亿5 千万人)患有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结膜炎、湿疹、食物过敏、药物过敏和严重过敏反应等。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一、选择题 【A 型题】 1.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是由下列哪一种细胞释放()A. 巨噬细胞 B.单核细胞 C.肥大细胞 D.B 细胞 E.中性粒细胞 2.介导I 型超敏反应晚期相的最主要介质是() A.组胺 B .白三烯(LTs ) C .肝素D.腺苷酸环化酶 E.前列腺素 3.哪些细胞表达高亲和力的FcεR Ⅰ()A.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B .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C.中心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D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E.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4. 参与I 型超敏反应的抗体是() A .IgE B. IgD C. IgM D. IgA E. IgG 5.I 型超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 A .致敏淋巴细胞 B .患者的血清 C .特异性转移因子 D .生物活性介质 E .特异性IgE 形成细胞 6. 关于Ⅳ超敏反应,下列哪一种是正确的( ) A. 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B .抗原注入后 4 小时达到反应高峰 C .补体参与炎症的发生D .能通过血清Ig 被动转移 E .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7.下列哪一种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A .过敏性休克 B. 血清病 C .类风湿关节炎 D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 E .系统性红斑狼疮8.属于Ⅲ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新生儿溶血症 B.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C .血清病 D. 接触性皮炎 E. 过敏性哮喘9.Ⅳ型超敏反应可经过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 A .巨噬细胞 B .致敏淋巴细胞 C .血清Ig D .血清补体 E .中性粒细胞 10 .下列哪一种物质可以引起Ⅲ型超敏反应() A . 细胞因子 B .单核吞噬细胞 C .补体 D .免疫球蛋白 E .免疫复合物 11.属于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 A .新生儿溶血症 B .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C .接触性皮炎 D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E .输血反应12.属于Ⅱ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新生儿溶血症 B .系统性红斑狼疮 C .血清病 D .接触性皮炎 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13. 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输血发硬 B .支气管哮喘 C .类风湿性关节炎 D .接触性皮炎 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14.抗体介导的超敏反应有( ) A. Ⅰ、Ⅱ、Ⅳ型超敏反应 B .Ⅰ、Ⅱ、Ⅲ型超敏反应 C. Ⅰ、Ⅲ、Ⅳ型超敏反应 D .Ⅱ、Ⅲ、Ⅳ型超敏反应 E .Ⅱ、Ⅳ型超敏反应 15.预Rh 血型不符的新生儿溶血症的方法是() A .用抗Rh 血清给新生儿进行人工被动免疫 B .给胎儿输入母亲的红细胞 C .用过量的抗原中和母亲的抗Rh 球蛋白 D .用免疫抑制剂抑制母亲产生抗Rh 抗体 E .分娩72 小时内给产妇注射抗Rh 免疫血清 16.脱敏治疗可用于() A .冷空气过敏 B .食物过敏 C .血清病D.接触性皮炎 E .血清过敏性休克 17. 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血管炎的主要原因是() A .组胺和白三烯 B .攻膜复合体 C .细胞毒性T 细胞 D .细胞因子 E .中性粒细胞的溶酶体酶18.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是() A .M 直接吞噬靶细胞 B .CTL特异性杀伤靶细胞C.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 D .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 E .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ADCC 19.青霉素可以引起哪些类型超敏反应() A .Ⅰ、Ⅱ型超敏反应 B .Ⅰ、Ⅱ、Ⅲ型超敏反应 C .Ⅱ、Ⅳ型超敏反应 D .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 E .Ⅰ、Ⅱ、Ⅳ型超敏反应 20.下列哪种因素出现时可能发生血清病()

变态反应的分型

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超敏反应 ,是指已被某种抗原致敏的机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超常的或病理性免疫应答.其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变态反应是一种过强的免疫应答,因此具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即特异性和记忆性.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可以是完全抗原,如微生物,异种动物血清等;也可是半抗原,如药物,化学制剂等;还可是自身抗原如变性的自身组织细胞等.根据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通常分为IV型.前III型由抗体介导,第IV型为细胞免疫介导.临床上发生的变态反应常见两型或三型并存,以一种为主.而一种抗原在不同条件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的变态反应. (一)I型变态反应----速发型变态反应为致敏机体再次接触相应变应原时所发生的急性变态反应.如临床常见的过敏性哮喘,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等均属I型变态反应.其基本特点是:发生快,消失快,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其发生机制是由结合在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与再次接触的变应原结合后导致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通常无组织细胞损伤. 1.变应原种类:(1)吸入性:植物花粉,真菌,尘螨,昆虫,动物皮毛等.(2)食入性:奶,蛋,海产品,菌类食物,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等.(3)其它:药物,化工原料,污染空气颗粒等. 2.参与的免疫细胞:(1)效应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这两种细胞表面均具有IgE Fc 受体,可与IgE的Fc段结合.同时这两种细胞的胞浆内均含有大量嗜碱性颗粒,其内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 (2)负反馈调节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可直接吞噬,清除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颗粒,释放一系列酶灭活生物活性介质. 3.参与的免疫分子――抗体:IgE为主,IgG4也可参与.IgE由变应原入侵部位粘膜固有层中浆细胞产生,对同种组织细胞具有亲嗜性,其Fc段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 Fc受体结合. 4.参与的生物活性介质及生物效应: (a)颗粒内储存的介质:组胺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加其通透性,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加,引起痒感;激肽原酶使血浆中激肽原变为缓激肽,扩张毛细血管,增加其通透性,平滑肌收缩,引起痛感;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在反应局部聚集。(b) 新合成介质:白三烯使支气管平滑肌强烈持久收缩导致痉挛,且其作用不能被抗组胺药物阻断;前列腺素E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双向调节组胺释放,使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能凝聚,活化血小板,使其释放组胺和5-羟色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 5.反应过程:(1)机体致敏阶段:变应原通常经呼吸道,消化道粘膜和皮肤初次入侵过敏体质机体,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变应原的特异性IgE.该抗体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Fc 受体(FcεR)结合,形成致敏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细胞,使机体处于对该变应原的致敏状态.此状态可维持半年至数年不等.(2)发敏阶段:致敏机体再次接触同一变应原,则变应原与体内早已存在的致敏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两个相邻的特异性IgE分子交联结合,使胞膜发生一系列生化反应,使致敏细胞脱颗粒,释放储存的介质,同时合成新的介质.这些

皮肤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疾病诊疗指南 过敏性皮炎是由过敏原引起的皮肤病,主要是指人体接触到某些过敏源而引起皮肤红肿、发痒、风团病症。具体的过敏原可以分为接触过敏原、吸入过敏原、食入过敏原和注射入过敏原四类。每类过敏原都可以引起相应的过敏反应,主要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皮炎、湿疹、荨麻疹。 过敏性皮炎是由于接触过敏性抗原引起的皮肤过敏反应,它主要是由IgE 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凡对特异性抗原有遗传的或体质上易感的人,在接触这种抗原时,可导致速发型或迟发型过敏性皮炎,主要是指人体接触到某些过敏源而引起皮肤红肿、发痒、风团、脱皮等皮肤病症。具体的过敏原粉尘螨可以分为接触过敏原、吸入过敏原、食入过敏原和注射入过敏原四类。每类过敏原都可以引起相应的过敏反应,主要的表现为多种多样的皮炎、湿疹、荨麻疹,出现过敏性皮炎时,应尽快找出病因,做好护理,同时及早治疗。 过敏性皮炎 过敏性皮炎是由许多因素导致的皮肤炎症反应。常见的过敏性皮炎主要有二类:接触性皮炎和化妆品皮炎。不同致病因素所致的过敏反应不同。过敏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因皮肤或粘膜部位接触某种外来刺激物质后所导致的皮肤急性炎症反应。其原因可分两大类:原发性刺激,主要由强酸、强碱、斑蟊和某些刺激性较强或浓度较大的化学物质引起。此类无个体选择性,

且无潜伏期,任何人接触均可立即引起皮肤急性炎症;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此型主要是迟发性变态反应(第vI型变态反应)。是由于接触某种刺激因子(过敏原)作用于皮肤和粘膜后,仅有少数具有特异性过敏体质的人发病,初次接触后并不立即发病,而往往经过4—20天的潜伏期(平均7—8天)使机体先致敏,如再次接触该物质后,可在12小时左右(一般不超过72小时)即可发生皮炎。此类过敏反应是接触性皮炎中最常见者。 由化妆品引起的皮肤炎症,称化妆品皮炎。有人经常使用某种化妆品,一旦停用或再次使用便会发生过敏反应;也有人在首次使用后面部即出现过敏反应;还有的是在使用后经过日光照晒而发生反应。 多数患者在使用化妆品后数小时即发生过敏现象,这在医学上称立即型(或速发型)过敏反应;经过数天才发生过敏反应的则称为迟发型反应。一般以立即型反应较多。化妆品皮炎轻者仅有局部皮肤瘙痒,少许零散的小红丘疹、红斑及轻度肿胀,重者局部皮肤水肿,有弥漫性红斑,大小不等的水疤,甚至渗液糜烂。 接触性皮炎 是由于皮肤粘膜接触某些物质后,在接触部位发生急性皮肤炎症反应。其发生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刺激和变态反应两种。临床表现为斑水疱坏死等,病程有自限性。 神经性皮炎

长湿疹(皮肤过敏)亚健康

湿疹(皮肤过敏)——亚健康 李宁山东青岛 湿疹——皮肤过敏,有的皮肤有瘙痒感,恰似蚊虫在皮肤表面轻轻飞过,有部分红肿,间杂小疙瘩,像是毛虫的毒刺划过,较痒。数日后消退,相应部位皮肤颜色较深,灰褐色——表面可能有小皮肤碎屑脱落。手、脚处(非掌部)有小水泡反复后,生成较黄色似老茧的皮肤(或者像“冻疮、皲裂”),也可能是湿疹。 相当的人对不同的物质有过敏反应,由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新产品、新材料大量使用,或者更换生活环境,人们接触的物质也越来越多,尤其是饮食的多样化,丰富化,以及一些人“偏食”,导致过敏后果越发严重!一般的,过敏源是鱼,干果,生食,花粉,某些金属,化学物质等,对于那些较不敏感的,只要少接触,少食用就不会有过敏现象。发生湿疹等过敏反应后,应该回忆最近吃的食物,对可能的过敏食物应该少吃,甚至不吃。 有材料介绍:腹泻、口腔溃疡、荨麻疹、痤疮、偏头痛、易疲劳、忧郁、气喘、睡眠障碍、磨牙等慢性症状,如查不出病因,都应做食物不耐受检测,都可能与食物不耐受有关 自己诊判是否是有身体过敏的方法(部分是本人“推测”的):1、皮肤表面有“疙瘩”,而且并非是蚊虫叮咬;2、皮肤表面时常存在淤血现象;3、大便较湿(可能是肠道壁有“湿疹”)4、亚健康状态(头晕目眩,面色暗黄等);5、刮痧后有较明显的出痧现象;6、拔罐后有较重的淤血现象;7风湿性关节炎,据说专业的医学诊疗还有看舌苔,等等。 常见含有过敏原食物:含有麦醇溶蛋白或谷蛋白的谷物;甲壳纲;蛋;鱼;花生——花生油?大豆——大豆油?牛奶和乳制品(包括乳糖);树坚果(如榛子,巴西坚果,杏仁,核桃等);芝麻;芹菜;芥菜;二氧化硫或亚硫酸盐(部分食品添加剂等)。穿戴某些材料的衣物,甚至佩戴某类金属饰品,都可能引发过敏。 湿疹简介:湿疹为皮肤过敏症状,学称皮肤变态反应,是由于某些过敏源导致皮肤错误的开启自身免疫系统造成的。正常情况下,皮肤在受到伤害时才会出现类似反应。是机体受同一抗原再次刺激后所发生的一种表现为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自由基对人体免疫系统侵害是过敏体质形成的基础,还会直接氧化人体的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导致细胞膜破裂释放出组织胺,组织胺(可使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等)具有破坏作用。自由基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在机体本身氧化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二是环境污染、辐射、不良生活习惯等,也会不断产生自由基。因此,改善过敏体质就要清除自由基…… 过敏不仅发生在皮肤细胞,还会发生在血管,呼吸道,消化道等粘膜层等类似的细胞结构……导致皮肤湿疹,肺气肿,腹泻,关节炎症,头昏脑胀…… 皮肤变态反应分为四类:Ⅰ型(速发型)、Ⅱ型(细胞毒型)、Ⅲ型(免疫复合物型)、Ⅳ型(迟发型)。例如,人体在被昆虫蜇伤后几秒钟就会做出反应,动物毛发过敏和花粉过敏在几分钟内就有反应,食物过敏的时间则在30分钟以内。与此相反,IV型过敏的反应则要慢得多,症状要在一天或者几天之后才会出现。例如装饰物过敏和许多类型的职业过敏等,因此,人们把其称为“迟发型变应性”。 皮肤变态反应专科门诊,做过敏源检查,估计过敏物大概分三级:一级为遇到(接触、吸入、饮食摄入)就过敏的;二级为较敏感的;三级为会产生过敏因素的(短期无事,积累到一定量后就可能爆发)。 ……

变态反应的分型

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超敏反应 ,是指已被某种抗原致敏的机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超常的或病理性免疫应答.其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变态反应是一种过强的免疫应答,因此具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即特异性和记忆性.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可以是完全抗原,如微生物,异种动物血清等;也可是半抗原,如药物,化学制剂等;还可是自身抗原如变性的自身组织细胞等.根据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通常分为IV型.前III型由抗体介导,第IV型为细胞免疫介导.临床上发生的变态反应常见两型或三型并存,以一种为主.而一种抗原在不同条件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的变态反应. (一)I型变态反应----速发型变态反应为致敏机体再次接触相应变应原时所发生的急性 变态反应.如临床常见的过敏性哮喘,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等均属I型变态反应.其基本特点是:发生快,消失快,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其发生机制是由结合在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与再次接触的变应原结合后导致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通常无组织细胞损伤.1.变应原种类:(1)吸入性:植物花粉,真菌,尘螨,昆虫,动物皮毛等.(2)食入性:奶,蛋,海产品,菌类食物,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等.(3)其它:药物,化工原料,污染空气颗粒等.2.参与的免疫细胞:(1)效应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这两种细胞表面均具有IgE Fc受体,可与IgE的Fc段结合.同时这两种细胞的胞浆内均含有大量嗜碱性颗粒,其内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 (2)负反馈调节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可直接吞噬,清除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颗粒,释放一系列酶灭活生物活性介质.3.参与的免疫分子――抗体:IgE为主,IgG4也可参与.IgE由变应原入侵部位粘膜固有层中浆细胞产生,对同种组织细胞具有亲嗜性,其Fc段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 Fc受体结合.4.参与的生物活性介质及生物效应: (a)颗粒内储存的介质:组胺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加其通透性,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加,引起痒感;激肽原酶使血浆中激肽原变为缓激肽,扩张毛细血管,增加其通透性,平滑肌收缩,引起痛感;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在反应局部聚集。(b) 新合成介质:白三烯使支气管平滑肌强烈持久收缩导致痉挛,且其作用不能被抗组胺药物阻断;前列腺素E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双向调节组胺释放,使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能凝聚,活化血小板,使其释放组胺和5-羟色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5.反应过程:(1)机体致敏阶段:变应原通常经呼吸道,消化道粘膜和皮肤初次入侵过敏体质机体,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变应原的特异性IgE.该抗体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Fc受体(FcεR)结合,形成致敏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细胞,使机体处于对该变应原的致敏状态.此状态可维持半年至数年不等.(2)发敏阶段:致敏机体再次接触同一变应原,则变应原与体内早已存在的致敏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两个相邻的特异性IgE分子交联结合,使胞膜发生一系列生化反应,使致敏细胞脱颗粒,释放储存的介质,同时合成新的介质.这些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抗原入侵部位组织器官,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痉挛,腺体分泌增加,产生一系列症状.如呼吸道过敏反应可表现为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消化道过敏反应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皮肤过敏反应可表现为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如全身毛细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则表现为急性的过敏性休克,如不及时抢救则有生命危险.6.I型变态反 应的负反馈调节:主要依靠嗜酸性粒细胞.其作用有两方面:(1)直接吞噬,降解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颗粒.(2)释放一系列酶破坏生物活性介质:包括组胺酶灭活组胺,芳基硫酸酯酶灭活白三烯,磷脂酶D灭活血小板活化因子等.7.常见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及预防:(1)过敏性休克:①药物过敏性休克:以青霉素引起的多见, 碘剂,麻醉剂等也可引起.青霉素降解产物青霉烯酸和青霉噻唑作为半抗原与体内组织蛋白结合构成变应原.预防措施包括提高

过敏(变态反应)分类

Ⅰ型变态反应 即速发型(Ⅰ型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过敏原进入机体后,诱导B细胞产生IgE抗体。IgE与靶细胞有高度的亲和力,牢固地吸附在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表面。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致敏的机体,与IgE抗体结合,就会引发细胞膜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启动两个平行发生的过程:脱颗粒与合成新的介质。①肥大细胞与嗜碱粒细胞产生脱颗粒变化,从颗粒中释放出许多活性介质,如组胺、蛋白水解酶、肝素、趋化因子等;②同时细胞膜磷脂降解,释放出花生四烯酸。它以两条途径代谢,分别合成前列腺素、血栓素A2;和白细胞三烯(LTs)、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各种介质随血流散布至全身,作用于皮肤、粘膜、呼吸道等效应器官,引起小血管及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嗜酸粒细胞增多、浸润,可引起皮肤粘膜过敏症(荨麻疹、湿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喉头水肿),消化道过敏症(食物过敏性胃肠炎),全身过敏症(过敏性休克),小结:由于IgE多由粘膜分泌,所以I型多引起粘膜反应。 Ⅱ型变态反应 即细胞毒型(Ⅱ型变态反应)抗体(多属IgG、少数为IgM、IgA)首先同细胞本身抗原成分或吸附于膜表面成分相结合,然后通过四种不同的途径杀伤靶细胞。(1)抗体和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IgG/IgM类抗体同靶细胞上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后,经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最后形成膜攻击单位,引起膜损伤,从而靶细胞溶解死亡。(2)炎症细胞的募集和活化:补体活化产生的过敏毒素C3a、C5a对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趋化作用。这两类细胞的表面有IgG Fc受体,故IgG与之结合并激活它们,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产生水解酶和细胞因子等从而引起细胞或组织损伤。(3)免疫调理作用: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的IgG 抗体Fc片段同巨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以及C3b促进巨噬细胞对靶细胞的吞噬作用。 (4)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靶细胞表面所结合的抗体的Fc段与NK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使它们活化,发挥细胞外非吞噬杀伤作用,使靶细胞破坏。 Ⅲ型变态反应 即免疫复合物型(Ⅲ型变态反应)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是一种常见现象,但大多数可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如果因为某些因素造成大量复合物沉积在组织中,则引起组织损伤和出现相关的免疫复合物病。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影响因素有如下几个:(1)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大小:这是一个主要因素,一般来讲分子量为约1000kD沉降系数为8.5—19S的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易沉积在组织中。(2)机体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能力:它同免疫复合物在组织中的沉积程度呈反比。(3)抗原和抗体的理化性质:复合物中的抗原如带正电荷,那么这种复合物就很容易与肾小球基底膜上带负电荷的成分相结合,因而沉积在基底膜上。(4)解剖和血流动力学因素:对于决定复合物的沉积位置是重要的。肾小球和滑膜中的毛细血管是在高流体静压下通过毛细血管壁而超过滤的,因此它们成为复合物最常沉积的部位之一。(5)炎症介质的作用:活性介质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增加了复合物在血管壁的沉积。(6)抗原抗体的相对比例:抗体过剩或轻度抗原过剩的复合物迅速沉积在抗原进入的局部。常见的Ⅲ型变态反应疾病有:Arthus反应、一次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等。 Ⅳ型变态反应 即迟发型(Ⅳ型变态反应) 与上述由特异性抗体介导的三型变态反应不同,Ⅳ型是由特异性致敏效应T细胞介导的。此型反应局部炎症变化出现缓慢,接触抗原24—48h后才出现高峰反应,故称迟发型变态反应。机体初次接触抗原后,T细胞转化为致敏淋巴细胞,使机体处于过敏状态。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时,致敏T细胞识别抗原,出现分化、增殖,并释放出许多淋巴因子,吸引、聚集并形成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甚至引起组织坏死。

一例迟发型头孢西丁过敏的抢救和护理

一例迟发型头孢西丁过敏的抢救和护理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科610041 药物过敏在临床上很常见,我们在使用药物过程中一定要先询问过敏史,做好药物过敏试验。药物过敏试验虽然是防范过敏反应的有效措施,但并非完全可靠【1】药物皮肤过敏试验结果是判断患者可否使用药物的指标,但临床实践表明,皮肤过敏试验结果为阴性的患者,甚至已经使用过的药物,在继续使用的过程中,仍有可能发生过敏反应。我院曾遇到1例迟发型头孢西丁过敏的患者,因抢救及时,未引起严重后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女,43岁,因月经量增多半年,阴道反复流血十多天,B超提示子宫肌瘤于2015年4月收入我科准备行手术治疗。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WBC15.4×109/l,中性86.2%,HB91g/l,遵医嘱拟于静脉输注消炎药抗感染。询问过敏史,患者两年前曾有青霉素过敏史,平常感冒多次口服头孢类药物,无副反应。拟用头孢西丁消炎药,头孢西丁皮试溶液按照规范配置,严格无菌操作,将配置好的皮试溶液0.1ml注入患者前臂掌侧下段皮内,二十分钟后,隆起皮丘已消退,皮肤无红肿,硬结,皮丘周围无伪足,病员主诉无不适,由两名有执照护士共同判断结果为头孢西丁皮试阴性。 第一天,遵医嘱予0.9%NS100ml+头孢西丁2g静脉滴注Q12h,输液顺畅,患者未诉不适,生命体征正常,病情平稳。第二天,遵医嘱再次予 0.9%NS100ml+头孢西丁2g静脉滴注Q12h,在上午11:00输注第一组 0.9%NS100ml+头孢西丁2g,液体滴入50ml时,患者突感心慌,呼吸困难,喉部有堵塞感,全身抽动,神志尚清楚,惊恐面容。考虑为头孢西丁迟发型过敏反应,立即停止头孢西丁液体输入,通知医生,更换输液器,维持静脉通道,同时建立静脉第二通道,予吸氧2升/分,床旁心电监护,心电监护示心率138次/分,血

第二十三章超敏反应及其检验(精)

第二十三章超敏反应及其检验 Assay of Hypersensitive Disease 第一部分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 一、目的要求 掌握四型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常见疾病,血清IgE免疫复合物 的检测,熟悉皮肤试验,激发试验,了解相关白细胞其它因素的测定。 二、教学内容 1、I型变态反应:参与成分和细胞,发生机制,常见疾病,防治原则。Ⅱ型变态反应:发 生机制,常见疾病,检验原则。Ⅲ型变态反应:发生机制,常见疾病,检验原则。Ⅳ型变态反应:发生机制,常见疾病,检验原则。 2、皮肤试验的准备,类型,方法,应用和评价。 3、激发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及其它。 4、血清IgE的检测:总IgE的检测,非特异性IgE的检测。 5、免疫复合物的检测: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检测(物理技术、补体技术、抗球蛋白技术、细 胞技术、免疫复合物成分测定),组织固定免疫复合物的检测、检测的意义与应用。 6、相关白细胞及其它因素的测定: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嗜碱性粒细胞 脱颗粒试验,其它检测方法。 第二部分测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超敏反应的本质是:() A.特殊的免疫应答 B.异常的免疫应答 C.正常的免疫应答 D.初次应答 E.再次应答 2.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抗体是:() A.IgM、IgG3 B.IgA 、IgG4 C.IgE 、IgG4 D.IgE、IgA E.IgM、IgE 3.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炎症细胞主要是:() A.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B.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D.中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E.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4.青霉素是常见的引起超敏反应的:()A.完全抗原 C.TD-Ag B.半抗原 D.免疫原 E.TI-Ag 5.下列哪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属于Ⅰ型超敏反应()A. 肺-肾综合症 B. 类风湿性关节炎 C. 新生儿溶血症 D. 接触性皮炎 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6.ECF-A对以下哪种细胞具有趋化作用()A. 嗜碱性粒细胞 B. 嗜中性粒细胞 C. 嗜酸性粒细胞 D. 大颗粒淋巴细胞 E. CTL细胞 7. 下列哪一种活性介质或细胞因子与过敏反应无关() A. 组胺 B. 白三烯 C.激肽原酶 D.TNF-β E. ECF-A 8.下列哪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属于Ⅰ型超敏反应()A.Arthurs反应 B.接触性皮炎 C.再次注射后引起的血清病 D.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E. 新生儿溶血症 9.有抗体参与但无补体参与的超敏反应是:()A.I型超敏反应 B. II型超敏反应 C.III型超敏反应 D. Ⅳ型超敏反应 E.迟发型超敏反应 10.介导II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为:()A.IgM和IgE B.IgG和IgE C.IgG和IgM D.IgA和IgG E.IgA和IgM 11.下列哪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属于Ⅱ型超敏反应:()

以喉头水肿为主的青霉素迟发型过敏反应1例(一)

以喉头水肿为主的青霉素迟发型过敏反应1例(一) 青霉素过敏属Ⅰ型超敏反应,超敏反应的特点是反应迅速、强烈、消退快,不遗留组织损伤。但青霉素迟发型过敏反应与超敏反应的特点并不矛盾。现将笔者2006年抢救1例以喉头水肿为主要表现的青霉素迟发型过敏反应的病例体会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 患者,女,56岁。因上呼吸道感染住院。平素身体健康,既往静滴过青霉素,无过敏表现。入院后行青霉素皮试,拟予输注青霉素及病毒唑治疗。青霉素皮试15min后,明确显示皮试阴性,护士为慎重起见,由医生及患者家属一起查证了皮试情况。此后在100ml生理盐水中加入480万u 青霉素静滴,约输液10min、输液30ml时,患者出现了不适反应,首先是咽喉发痒、发干,旋即不能言语,呼吸极度困难,恐惧,口吐白沫、舌略向后坠、牙关紧闭,呼吸困难以吸气性困难为主,病人高度紧张、全身发抖,但仍处于清醒状态,血压升至正常高值,心率从正常水平增至115次/min,全身皮肤未有皮疹异常。经判断为青霉素过敏反应后,立即拔除青霉素液体,包括更换输液器管路,回抽并去除针头内的少量液体,静推地塞米松15mg。新的静脉管路中以10%的葡萄糖液250ml加入10%葡萄糖酸钙20ml静滴。予吸氧、侧卧位,以压舌板垫于牙列间,以防止舌咬伤,视病情需要,准备随时钳夹舌头以防止舌完全后坠。反复做好与病人的沟通工作,予安慰、鼓励,以期配合治疗。同时请相关科室做好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准备。静推地塞米松15min后,症状无明显缓解,再次静推地塞米松10mg,于发生过敏反应约40min后,病情趋于相

对平稳,口吐白沫减少,但仍不能言语。此时,血压略高于正常,心率仍在110次/min左右,双肺呼吸音粗,但未闻及干湿性口罗音。与此同时,发现全身出现散在、边界不清、黄豆至蚕豆大小、突出皮肤表面的淡红色丘疹。予口服西替利嗪1mg,同时为慎防消化道应激性溃疡,予止酸药物治疗。距第二次静推地塞米松30min再次静推地塞米松10mg,考虑病情趋于平稳,发生肺水肿的可能性小,故予补液、促进体液排泄。于过敏反应发生约90min后,口吐白沫停止,患者能艰难、简单言语,于过敏6h左右,患者咽喉部不适感完全缓解,言语无障碍,恐惧、紧张趋于缓解,并少量进食,血压恢复正常水平。于过敏10h,皮疹消退。 2讨论 2.1青霉素过敏反应的特点 2.1.1对于青霉素皮试阴性患者,不管以前是否输注过青霉素,在新一轮输注青霉素治疗时仍旧不能掉以轻心,要求护理人员短时间内及时巡视病房,要求患者家属绝对陪护在患者身边。青霉素的过敏反应特点,从过敏发生的时间早晚上,可以分为速发型与迟发型,但均属Ⅰ型超敏反应,以速发型多见。从过敏反应的程度来看,可分为休克型与非休克型。休克型以血压下降、休克为主,非休克型血压不下降,以包括皮肤在内的局部器官变态反应为主,该患者可归为迟发的非休克型过敏反应,但变态反应发生于咽喉部,有窒息的严重危险。 2.1.2由于按正规操作执行青霉素皮试,临床中出现青霉素速发过敏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