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背景下绍兴综合交通发展对策研究

大湾区背景下绍兴综合交通发展对策研究
大湾区背景下绍兴综合交通发展对策研究

大湾区背景下绍兴综合交通发展对策研究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谋划实施‘大湾区’建设行动纲要,重点建设杭州湾经济区,支持台州湾区经济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强全省重点湾区互联互通”;“积极实施‘1210’交通强省行动,加快构建都市经济、海洋经济、开放经济、美丽经济‘四大交通走廊’”。为更好地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的精神,参照国际国内大湾区建设中的交通经验,我市需要进一步加快综合交通发展。

一、发达湾区交通经验启示

在世界范围内众多的湾区中,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是湾区经济形态的最佳代表。

纽约湾区是世界金融的核心中枢以及国际航运中心。纽约有200多条水运航线、14条铁路运输线、380公里地铁及稠密的公路网,还有3个现代化空港与世界各地联系。在湾区各岛及城市间,筑有多座桥梁和多条河底隧道相连接。

东京湾区陆路交通主要集中于放射状的9条高速道路,有2个机场;横滨港、东京港、千叶港、川崎港、木更津港、横须贺港组成的马蹄形港口群,年吞吐量超过5亿吨。有13条地铁线路,在湾区口有东京湾水隧道相连。

旧金山湾区陆路交通主要由1条美国国道和9条州际公路及其他城市道路组成,有3个国际机场及25个地区性的辅助机场。有7个港口,

3条一级铁路,660.8公里轨道交通。旧金山湾两岸间共建有8座大桥和11条隧道。

三大湾区的交通有四个特点。

一是三大湾区均有完备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公路、铁路、航空、轨道交通、水路方面均有十分完备的体系,均拥有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

二是三大湾区综合交通均支撑了世界上一流城市群的建设。综合交通均加强了湾区城市群间的联系,并推动城市和产业深度融合。

三是湾区均有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特别是轨道交通,承担了近60%的出行需求。

四是湾区建有多条特大型桥隧通道。

二、杭州湾区情况

杭州湾区位于长三角南翼,主要包括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和舟山等6个城市,是浙江省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区域,目前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杭州湾区建设对于提升浙江未来发展优势和促进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设杭州湾区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方面,一是杭州湾区区位优势都比较明显,领先全国的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二是湾区港口资源丰富,拥有宁波-舟山港等世界级大港;三是区内各城市间合作基础良好,文化同源、人缘相亲,相互认同感较强。劣势方面,一是湾区间通道还不够紧密;二是受杭州大湾区的钱塘江潮汐影响,多个港口使用发挥受限,而杭甬运河在宁波三期未建设,影响出口,同时与上海港口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三是城市间大运量的城际轨道交通还处于起步阶段。

三、大湾区下绍兴市综合交通的相关对策

绍兴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接沪联杭、融合南湾”的区域战略,我市综合交通要实现“联系四方,构筑中枢,打造长三角南翼交通综合枢纽”的目标。为此,建设开放式交通体系来接受周边都市区多重辐射显得十分紧迫。

对策一:强化四方联系,建设湾区战略通道

参照三大湾区经验,研究重构跨钱塘江通道路网及衔接体系,研究增加杭州湾南北两翼间的联系通道。

我市要加快构建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主导的多种方式综合支撑的对外湾区战略通道,启动杭州湾跨江铁路通道方案研究,依托杭绍台高铁、杭州湾跨江铁路,建立北达上海、南京,南及台州、广州,西联杭州、武汉,东通宁波的四向区域综合运输走廊;依托现有杭甬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杭绍甬高速公路,以及329国道等,建设东融西联的杭州湾区南翼战略通道。

对策二:以高铁绍兴站综合枢纽为主枢纽,建设湾区都市轨道

借鉴三大湾区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经验,需要重点发展轨道交通。为此要加快杭绍城际铁路等项目建设,建设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推进萧甬铁路全线通勤改造项目。

按照把高铁绍兴站建设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目标,加快高铁绍兴站综合枢纽建设,尽快建成全市“一主四副多层次多点”的综合交通枢纽,市区形成“三枢纽两中心”的客运枢纽布局。实现交通与城市空间结

构相适应,并突出未来城市重心向湾区扩展。为此要研究高铁绍兴北站接萧山大江东枢纽及萧山机场的轨道交通线路。

对策三:共享湾区机场及港口群,建立湾区开放通道

受条件所限,我市不可能建设民航机场,因此要研究市区轨道交通接入萧山机场,多条道路连接萧山机场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建设3个通用机场项目,实现绍兴更好地与国际合作,提高开放合作水平;通过“虚拟机场”的建设,促进我市与全国、全世界更广泛的联系。

考虑到在钱塘江上建设有竞争力的港口有诸多困难,因此水路方面可加快形成江河联运、通江达海的现代航运体系,充分发挥杭甬运河作用,推进曹娥江二闸一航道建设实现绍兴东出海;加快我市通江达海研究,重点开展钱塘江上两港区一航道论证;共享宁波-舟山港的海港、义乌的无水陆港,同时绍兴港需大力转型,与北移的嘉兴港共同成长,更好地为我市临海工业和出口服务。

作者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发展战略)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状态

我国高速公路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统筹:陶毅讨论:黎凯执笔:黎凯 报告日期:2007-07-21 从我国高速公路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1988年沪嘉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实现我国大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到2006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4.5万公里。我国的高速公路事业从无到有,高速发展,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绩。 步入2007年,我国高速公路事业依然如火如荼,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我国高速公路事业的发展已经步入快车道,路网效应的逐步显现也使高速公路在客运和货运中的优势地位日渐明朗。本文将主要阐述目前我国高速公路行业的发展阶段和现阶段的发展前景。 一、高速公路行业的产业周期分析 1、高速公路产业化发展规律分析 产业存在的基础是产品,高速公路产业的生命周期同产品的存在属性、成长规律相关。高速公路个体具有公共物品及商品的双重属性并具有随着特许经营期限的临近其商品属性逐步弱化的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高速公路产业生命周期的复杂性。 从经营生命来看,高速公路个体经过建设期、经营期和转入公共物品使用期三个阶段;从技术生命来看,高速公路个体要经历功能形成期(投入生产要素的建设期)、服务维修期(维持建成初期的使用功能和技术水平)、技术升级期(增加技术投入、提高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和可能的衰退期(高速公路逐步被其他运输方式取代)四个阶段。

高速公路产业的生命周期就是由高速公路个体的经营生命和技术生命的合成,据此我们可以得出高速公路产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产业发展期。在这个阶段,由于产业化实施释放了高速公路产业发展的潜在动力,高速公路进入快速、持续的增长期。高速公路逐步网络化,即主骨架形成后,进一步加大干线公路的密度,形成网络状的、更为合理的高速公路结构形态,该阶段为技术升级和资本扩张综合发展期。 产业持续期。在这个阶段,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长缓慢、资本扩张趋缓、高速公路的发展重点是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智能化,应用新技术提高整个路网的通行能力,维护系统的安全性、高效性和衔接性,靠技术提高来保持高速公路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产业的可能衰退期。出现这一现象的可能性在于:(1)高速公路个体逐步推出收费期,收费公路的减少使得高速公路直接经营产值下降;(2)其他运输方式的兴起,使得高速公路的地位逐步削弱,或因环保等需要限制汽车保有量的增长而使高速公路维持运营所需的通行费收入逐步减少致使高速公路的功能及作用逐步退化。但由于汽车作为交通工具不可能完全被替代,因此这个阶段呈现衰而不亡的特征。 2、目前我国高速公路产业的生命周期判断 根据上述对高速公路产业周期各个阶段特征的分析,本文认为,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产业处于产业发展期。 第一、我国高速公路主干线已初具规模,但高速公路总量仍然不足,网络还未完全形成。 到2006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4.5万公里,保持世界第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高速公路网正在加快形成。“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已经基本建成,交通部表示将确保2007年底完成“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系统最后2385公里的建设任务。 然而就目前来说,一方面,我国高速公路仅覆盖了省会城市和城镇人口超过50万的大城市,在城镇人口超过20万的中等城市中,只有60%左右有高速公路连接。另一方面,我国一些人口和经济总量已达到相当规模的地级城市与省会城市之间以及地级城市之间还不通高速公路,在相邻省份之间尚未形成高速公路的

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项目名称:**市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点击次数:6339 承接时间:2004-8-24 项目大类:综合交通规划 项目小类: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项目规模:城市用地规模为167.74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为207.7万人 委托单位:**市规划局 合作单位: 主管所长: 主管主任工: 项目负责人: 主要参加人: 项目简介: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定位为“**”,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带状分片组团”式城市格局。 问题引导和目标引导的协调统一成为战略研究技术思路的主要特点,在目标的指导下分析问题,同时在问题分析中认识目标,最终实现问题和目标的协调统一,这成为战略研究过程中的核心技术思路。 在**交通发展战略中,重点研究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交通发展面临的挑战、交通发展的整体目标和策略、综合交通网络结构方案。

在**市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中,提出了“两个整合、两个优先、两个引导”的城市交通发展的总策略,并提出适合不同功能分区的交通发展策略和交通系统网络结构。提出简化战略模型分析和典型截面分析方法,用于分析城市交通供需面临的挑战。 详细介绍: 1、项目概况 在《**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新区发展研究》和《**特色风貌带空间结构规划研究》的基础上,**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定位为“**”,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一带一城一区”呈“带状分片组团”式城市格局。作为城市空间拓展和结构整合的重要支持,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一方面需要提高服务功能,创造优质的交通环境,另一方面如何发挥交通系统的引导作用也成为空间布局发展成功的关键。 如何实现交通的引导和服务?如何深化空间发展战略?如何协调片区综合交通网络?成为** 市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的起因和目的之所在。 2、项目的技术路线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特点需要其研究需要不同于以往的技术思路,问题引导和目标引导在技术路线的确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研究中需要充分认识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对于当前的发展形势、城市基本特点的充分认识是工作开展的基础,对于未来的发展趋势的把握,是确定合理发展目标的保障之一。另一方面,城市面临的种种前景,决策涉及的种种因素都需要进行取舍,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中的取舍面临很大的难度和风险,目标的正确确立将有助于从繁杂中寻找方向,实现技术思路上的化繁为简,保障项目的进行。问题引导和目标引导的协调统一成为战略研究技术思路的主要特点,在目标的指导下分析问题,同时在问题分析中认识目标,最终实现问题和目标的协调统一,这成为战略研究过程中的核心技术思路。 在**交通发展战略中,基于以上的技术思路,重点研究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交通发展面临的挑

对智能交通的一点认识

对潍坊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一点认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汽车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交通拥挤、事故增多、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恶化,长久以来,人、车、路的矛盾激化已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道路运输增长的需求可以靠提供更多的路桥设施来满足,但是在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的今天,道路设施的增长将受到限制,这就需要依靠提供除设施以外的技术方法来满足这一需求,智能交通系统便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之一。 智能交通技术是一项起源于美国的新兴技术,各个国家地市区在引进的时候都必须考虑本地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引进技术与本地文化的整合,考虑技术位差。任何新技术如果没有现有技术对之消化吸收就是失败的,所以各个地区在制定本地区ITS发展内容时,必须对本地区现有技术进行整合,然后再把与现有技术相近的内容作为自己的近期发展目标。本文就结合智能交通体系在国内外各地的发展状况,对潍坊如何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智能交通发展概况 智能交通系统是以信息通信技术将人、车、路三者紧密协调,和谐统一,而在建立起的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管理系统。目前,智能交通在全球形成以美国、日本、欧洲为代表的三大研究中心,并成为继航天航空、军事领域之后高新技术应用最为集中的领域。现阶段,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与汽车化进程迅猛发展,并由此产生了交通、环境等众多问题,因此发展智能交通,特别是城市智能交通UITS,在我国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智能交通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由于我国特定的交通特点,智能交通的发展在我国面临众多问题。首先,我国城市交通成分复杂,自行车拥有量大,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较低;其次,城市交通路网结构不合理,道路功能不完善,道路交通设施及管理水平不能跟上机动车的增长速度;再次,我国交通运输业面临着经济发展与资源制约的双重压力。因此,我国发展智能交通必须在借鉴国际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立足于本国实际,走属于中国的智能交通发展之路。 二、潍坊市智能交通的现状 2010年初潍坊市建设并启用了道路交通智能管理系统。潍坊市道路交通智

关于城市交通道路规划设计的策略

关于城市交通道路规划设计的策略 摘要: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工作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重要环节。面对道路交通设施供应远不能满足交通需求的矛盾,更加理性的道路交通规划显得尤为迫切。本文简要分析了现代城市交通道路的规划,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城市;交通道路;规划;设计 一、城市交通道路合理规划 1、道路环境规划 传统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比较重视道路的路网布置、线型设计、车道数确定、路面结构形式等交通功能和城市空间功能,而忽略环境功能。在现代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应该把城市道路的环境功能放在重要的地位。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均应从城市环境的整体出发,根据不同区域的要求,就空间组合、景观风貌、特色建筑、道路横断面组成等进行综合规划设计。使各构筑物组成的空间轮廓、尺寸比例、色彩线条等相互协调、和谐美观,以达到提高城市环境的整体水平、改进市民生活质量的目的,给人以舒适、美的享受。例如加拿大,该国的道路规划设计建设部门是以保护道路周围环境为出发点来搞建设的,自然森林资源绝不能遭到破坏。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很薄弱,只注重路线平纵指标,忽视了道路与周围地貌的融合。 2、城市交通发展弹性规划制定 整体交通发展战略,根据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条件及城市自身特点制定城市交通分期发展战略,包括近期、中期和远期交通发展战略。目前我国许多城市正致力于继续加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开发规划及建设,但往往较少重视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制定道路网络规划方案均以分析预测为依据,对未来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估计不足,更重要的是路网规划中对系统的应变能力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如一些先前处于城市边缘的地区,会逐步发展为衔接老城区的重要地区。对这些区域发展的环境因素、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人口的发展论证不足,往往会造成城市用地布局不当、设计标准采用不当,路网规划弹性不够,形成新的交通约束。 3、进行道路交通影响分析和交通量控制规划 不同的土地利用布局、性质、强度对应着不同的交通需求,合理地利用土地规划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土地利用的性质和开发强度不断改变对周围乃至整个城市的交通量分布,任何开发项目都会带来新的交通问题,尤其在土地利用非常密集的地区,必须系统地进行交通评估,将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之内。时下一些地方政府急于拉开城市框架,热衷于修建大马路,以期将大

国外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现状

国外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现状 高速公路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高速公路的信息化建设则是实现高速公路现代化管理最重要的途径。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与交通理论和规划的融合,都加速了高速公路信息化的进程。高速公路监控及信息诱导技术的综合运用,成为利用信息技术改善交通秩序,提高高速公路利用率不可或缺的方法和手段。 澳大利亚: 先进的智能交通运输系统 交通控制系统 1.最优自动适应交通控制系统(SCATS)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较早从事智能交通控制技术研究的国家之一,著名的SCATS系统在澳大利亚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有使用,目前上海、深圳等城市也采用这一系统。 SCATS系统的优点是其自动适应交通条件变化的能力,通过大量设在路上的传感器以及视频摄像机随时获取道路车流信息。ANTTS是其重要子系统,该系统通过几千辆出租车装有的ANTTS电子标签与设在约200个交叉路口处的询问器通话,通过对出租车的识别,SCATS系统能够计算旅行时间并对交通网的运行情况进行判断。 澳大利亚的先进系统合作研究中心目前正在开发一种名叫TRIRAM的系统,其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模拟道路网来预测交通行为以及新的交通流量。 2.远程信号控制系统(Vic Roads) 交通控制与通信中心(TCCC),不仅使用SCATS系统进行交通信号灯控制,而且还采用其它系统进行事故检测和信息的收集发布工作。其中较重要的是交通拨号系统,该系统通过普通的电话线,TCCC能够连接到50个偏远的受控交通灯,可以监测这些信号灯的状态改变它们的参数,为偏远路口的信号控制提供了便利。 3. 微机交通控制系统(BLISS) 该系统最主要的优点是运行于普通微机上,并可控制63个交通灯,目前在布里斯班已超过500个信号灯采用BLISS系统进行控制。 道路信号系统 道路信号系统是交通控制中心与机动车通信的基础。通过该系统可实现交通管理中心运行车辆间的信息交流,该系统使用900MHz的频率通过路旁询问器与车内电子标签进行通信,电子标签通常是简单的异频雷达收发机,当被询问时可返回一个可被识别的信号。该系统最普通的应用是车辆的不停车收费。 路旁信号系统的公共优化系统,通过与BLISS系统相互作用,可保证公共汽车到达路口时总保持绿灯,从而可减少公共汽车的运行时间。另外,该系统还可以包括公共汽车的运行安排表,当一辆车运行晚点的话,通过特殊的措施应能保证该车获得优先行驶权。 系统通过一种设在道路中间的特殊的称量质量的装置与中央控制中心通信,驾驶员不用减速或采取其它特殊操作,即能确定重型载货车的装载量是否符合要求。 车辆监控 视频数据获取系统运用视频摄像机监测、识别和计算交通量,已在澳大利亚广泛地应用。

我国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现状、前景及趋势分析

我国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现状、前景及趋势分析 我国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现状 智能交通系统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逐步从技术研究开发走向应用。智能交通标准化,作为推动传统交通向现代交通转化的主要手段之一,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的重视。智能运输系统标准的应用效果,是衡量产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在国际社会、发达国家,还是在中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制定过程中的竞争正日益白热化。 目前,涉及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的国际性组织主要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信联盟(ITU)、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TSI)、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等。这些国际标准化组织由原来的分别独立工作,逐渐走向协作工作,共同制定标准并实施标准的检测。其中,大型跨国集团(如汽车企业、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建立了智能交通标准化组织,积极推动产业发展。 我国于2003年正式成立了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开始组织实施智能运输系统的标准研究及制定工作。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地理、人文、经济及交通基础设施,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异,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技术引进方法。但是,无论是ISO、IEEE还是ITU中,大型跨国集团都是标准制定的主要力量,制定标准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扩大其市场份额,不加分析地采用这些标准,往往会直接把中国市场拱手让人。 目前,在交通运输部、科技部等相关部委的支持下,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经完成了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并两到三年修订一次。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已经发布了70项国家及行业标准,涉及数据字典、地理信息、信息安全、电子收费、交通专用短程通信、交通信息服务、交通管理、公交智能化、物流电子单证、汽车辅助驾驶。 例如道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是解决公路收费站拥堵的有效手段,也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技术措施,二十世纪末,国际上以欧洲CEN/TC278、日本ISO/TC204为主体开展地区或国家ETC标准研究和制定工作。由于缓解高速公路收费站拥堵和提高高速公路管理现代化水平的需求迫切,我国急需确立ETC的国家标准。相对于欧洲、日本等ETC技术,我国实际的应用环境对ETC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ETC收费车道的布设更灵活;在保证通行效率、可靠性等基本前提下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更低的成本;车载设备应具有更低的能耗,以便可以通过电池供电。甚至欧洲、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ETC技术标准都难以满足上述应用条件。

(发展战略)国内外公路状态与发展展望

第1章绪论 1.1我国公路现状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先行产业。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其中,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起着“线”的作用,公路则起着“面”的作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通过公路路网联结起来,形成四通八达、遍布城乡的运输网络。改革开放以来,灵活、快捷的公路运输发展迅速,目前,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客运量、货运量所占比重分别达90%以上和近80%。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交通运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设计和建设上,高速公路采取限制出入、分向分车道行驶、汽车专用、全封闭、全立交等较高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汽车快速、安全、经济、舒适运行创造了条件。与普通公路相比,高速公路具有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运输成本低、行车安全、舒适等突出优势,其行车速度比普通公路高出50%以上,通行能力提高了2~6倍,并可降低30%以上的燃油消耗、减少1/3的汽车尾气排放、降低1/3的交通事故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建设,公路建设有了长足发展。2011年初正值“十一五”规划结束,“十二五”规划伊始。“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公路交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的时期。经过4年多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已实现总体缓解,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前4年,全国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93万亿元,年均增长近16%,约为“十一五”预计总投资的1.2倍,也超过了“九五”和“十五”的投资总和。公路建设投资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拉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公路建设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来看,“十一五”期间基本保持在4.5%左右。 在投资带动下,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1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42.52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36.4万公里、2.5万公里和9.4万公里;全国公路网密度由“十五”末的每百平方公里34.8公里提升至40.2公里。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395万公里,高速公路超过7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45.3万公里与3万公里。农村公路投资规模年均增长30%,总里程将达到345万公里,实现全国96%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 “十一五”期间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高速公路为重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末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十五"末的1.78倍。“十一五”期间全社会高速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达2万亿元,直接拉动GDP增长约3万亿元,拉动相关行业产出

对发展智能交通产业政策支持思考

对发展智能交通产业政策支持思考 智能交通(ITS)产业是一个技术基础和管理对象都非-常复杂的高新技术集成产业。虽然目前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制订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但是,就智能交通产业来说,它与一般的高新技术产业有显著区别,因此,-需要更具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 1、智能交通产业与其它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别 (1)涉及面广、带动性强 智能交通产业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它的发展不仅涉及多个行业,而且将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首先将带动机电产业的发展。由于智能交通需要大量的硬件设备来实现,如交通信息采集设备、通信设备、发布设备等。因此,必然会促进-机电产业加快发展步伐以满足智能交通的需要。其次是带动通信技术、信息产业的发展。在智能交通系统运行过程中,信息的生成、加工、传送等环节是基础。先进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是建立在完善的信息网络基础上的,尤其是因特网上,-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这将使其服务功能大大加强。再次,促进微电子、计算机及软件产业的发展。智能交通的核心之一是数据和信息处理中心。这将带动计算机及软件产业不断的发展及改进以适应智能交通系统的需求。因此,智能交通产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和影响要远远大于其它高新技术产业。 (2)资金需求的持续性、长期性和规模性 智能交通产业的投资分为两个领域:基础设施和服务领域。而基础设施是智能交通发展的重要基础,它包括交通共用信息平台系、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ATMS>、电子收费系-统(ETC)、公交管理系统(APIS)、应急管理系统(EMS)等,主要负责基础设施的运行和管理工作。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要表现为资金需求的持续性、长期性和规模性。如美国1991--2010年用于ITS发展规划的资金投入预计为400亿美元。日本1996m2015年间用于推进智能交通系统(ITS)总体构想的资金投入预计为7.8兆亿日元。和一般的交通建筑设施不-同,智能交通系统的周期长,具有一边使用、一边建设的特-点。这是因为智能交通作为高科技产业,必然紧跟技术潮流-的发展而发展。因此,需要持续性和长期性的资金供给,以支持智能交通不断进行技术更新,升级改造。 (3)技术的集成性和知识产权的复杂性

中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战略

中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战略 一、全文框架 本书可分为两个部分,以下做了简要的阐述: 第一部分,在宏观方面对国内外,主要对国内的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水平现状、发展趋势、发展的需求、发展环境以及和其发展战略目标及重点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并在最后在发展战略和制度安排方面对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提出了建议。本书在介绍我国智能交通发展的同时,对国外以美国、日本和欧洲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智能交通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第二部分,本书以参考文献的方式,先从大的方面城市智能交通系统进行了介绍,然后按交通运输方式的不同分别从公路、铁路、水路和民航四个方面对智能交通在其领域的应用做了较系统的分析,最后对我国智能交通的标准化以及交通运输系统对智能交通的需求进行了介绍。 二、内容方面 在此,按以上两部分的划分方式并以章节的为模板对本书进行简要的介绍并加入部分个人看法。 第一部分 (1)现状分析:国家重视交通运输的发展,并已经基本建成了方式多样、覆盖全国的交通运输路网,按运输方式,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和民航。城市交通作为一个较综合特殊的交通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所占地位日益提高。总体方面,我国交通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体系结构改革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依托网络和相关系统(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等)的普及和应用,在管理水平上也有较大的提高。 如上从积极角度对我国交通现状进行了概括,交通水平从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进步,然而,要认识到,从路网密度、建设规模、路网质量、运输装备、管理水平和服务等方面与国外发达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都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运输供应能力脆弱、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缓慢、交通事故发生率高、大城市城市交通拥堵严重且交通能耗大和环境污染严

智能交通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报告编号:1597871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360docs.net/doc/e15295083.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报告编号:1597871←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810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ongHangYeXianZhuangYuFaZhanQianJing.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中国智能交通系统已从探索进入到实际开发和应用阶段,且保持着高速的发展态势。2012年中国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规模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包含智能公交、电子警察、交通信号控制、卡口、交通视频监控、出租车信息服务管理、城市客运枢纽信息化、G PS与警用系统、交通信息采集与发布和交通指挥类平台等10个细分行业的项目数量达到4527项;市场规模达到163.3亿元,同比增长21.68%。2013年,我国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规模为192.9亿元,同比增长20.6%。预计,2014年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规模将达到230.98亿元,到2018年市场规模将达488.21亿元左右。各地政府高度重视智能交通建设,市场持续增长,从目前智能交通行业整体发展来看,预计到2015年,我国智能交通领域规模将达到1500亿元左右,智能交通市场正在不断扩容,为各类相关智能交通软硬件提供商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商机。 从发展趋势来看,物联网和智能交通的结合将是必然的选择,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将成为未来智能交通发展的核心技术。从行业的投资机会来看,由于智能交通项目往往地域性较强,因此在投资时可关注区域内领先的企业以及拥有有效核心技术的企业。其中,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一线城市的智能交通市场竞争相对更加激烈,而未来二三线城市的智能交通也将获得更快的发展。同时,从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细分市场来看,预计智能交通前端的视频监控设备厂商、整体解决方案厂商以及城市智能交通运营商将获得更多的关注。 我国的智能交通系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未来几年,ITS主要应用于我国的城市交通和城际交通这两个领域。随着公路、铁路、城轨、水路、航空建设的进一步加快,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必将加快其步伐,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以超过25%的年增长率高速增长。目前在全国2300个县级以上城市中,近半数以上的城市不同程度地安装了现代化的交通管理技术系统,“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在200个以上的大中型城市建立城市交

城市交通战略与策划

城市交通战略与策划 摘要:通过对城市的远景战略策划,从而对一个城市在社会发展战略和空间布局发展作出一个长远的总体部署。 关键词:发展情况、挑战与机遇、战略与策划 ABSTRACT: Base on the city 's long-term strategy and planning, thereby to a city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spatial layout of development to make a long-term overall deploy. KEY WORDS:Development,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strategy and planning 中国的城市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经济的腾飞让人欢呼雀跃,然而传统的 交通结构和分布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交通发展的需求。而这种不适应症状在我国的大城市尤显严重,例如:交通堵塞、管理不善、交通设备不足、交通服务不足、交通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等。这一系列的问题若不能几时得到有效的解决,将会导致一系列的的问题,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持续快速。 怎样对城市交通进行科学、合理的策划是目前最迫切的需要,下面将由几个方面开始阐述。 一、中国城市交通的发展情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市场快速起跑,经济的腾飞带动城市的发展,居民的出行方式呈现了需求多元化,方式个体化的特征,平均出行次数大幅提高。首先是由于工作需求导致的出行,而工作的需求又分为正常的上下班、文艺或业务的交流。正常的上下班会导致交通的一些时段压力剧增,而文艺或业务的交流由于不定期出行特征而对交通的影响不大。再次,我国机动化出行率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我国汽车保有量由2001年的1802万辆到2009年的6300万辆,整整提高了6倍,如今我们已经是仅仅次于美国的第二汽车市场。然而汽车时代来得太快,我们的准备严重的不足,整个社会,包括城市规划、燃料供应、道路建设、停车场建设以及汽车文化、售后服务等各方面都没有做好准备。并且燃油供应压力、环境保护压力、以及严重的交通拥堵和停车难,对刚刚迈进门槛的中国汽车社会带来巨大挑战。最后是关于城市交通的投资,中国各个城市的交通投入主要还是通过政府拨款和银行贷款,社会资金的投入还是很少,所以投入非常有限,而且交通结构也不合理,特别是表现在道路建设在公共交通的投资比例偏低,投资效益缺少系统的配合导致效益没有有效的发挥。

智能交通的发展和应用

智能交通的发展与应用——引领时代前行之匙 学院: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1132201 姓名:董文瀚 学号:1113220103 时间:2011年12月10日

摘要 统。它的突出特点是以信息的收集、处理、发布、交换、分析、利用为主线,为交通参与者提供多样性的服务。交通安全、交通堵塞及环境污染是困扰当今国际交通领域的三大难题,尤其以交通安全问题最为严重。据专家研究,采用智能交通技术提高道路管理水平后,每年仅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就可减少30%以上,并能提高交通工具的使用效率50%以上。为此,世界各发达国家竞相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大规模的智能交通技术研究试验。 GNSS appears as one of the most flexible and cost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rge ETC systems both for urban and roads networks. 智能交通技术(ITS),是指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控制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等应用于交通运输行业从而形成的一种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运输系统,它使交通基础设施能发挥最大效能。 SAFESPOT is an Integrated Project co-funded by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under the strategic objective "eSafety Cooperative Systems for Road Transport". Today's visions of future cooperative traffic systems are based on communication between vehicles as well as 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 communication using multi-channel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ing

关于交通发展战略的报告文章

关于交通发展战略的报告文章摘要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从总体上有效地处理好城市持续增长的交通需求与有限的交通设施供给能力之间的关系,以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当前北京城市交通问题症结的基础上,依据城市未来的发展,提出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目标,及实现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交通发展战略 大量实践经验表明,任何一项事业要想取得成功,首要的条件是制定正确的战略和政策。当前,我国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将要进入跨世纪发展新时期,城市化、汽车化进程不断推进的条件下,如何从总体上有效地处理持续增长的交通需求与有限的交通设施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交通安全、有序、通畅、方便、经济、高效和生态的综合目标。 制定北京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要从分析北京道路交通现状和问题的症结入手,依据未来的发展需要,确定一个时期的交通战略目标,寻求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和调控模式,选择这一时期道路交通建设的战略重点和主要对策,并在实施中依据情况的变化进行适时的调控,以保证交通战略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一、交通现状与症结分析 尽管八十年代以来,北京的道路交通建设和交通管理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交通需求与供给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双重失衡日趋严重,从而导致大范围的交通拥挤阻塞和城市活动效率每况愈下。造成这种结果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汽车交通发展失控,道路建设难以适应超常增长的需要 近15年来,北京的汽车保有量每年平均递增率超过15%,个别年份甚至接近20%,而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的年平均增加率仅为%和%,致使汽车交通需求,特别是小汽车交通需求,与市区路网总容量之间的缺口日益扩大。大量的自行车与汽车交叉混行,亦使拥挤阻塞的程度更加加重。市区中心地区的道路网负荷经常处于超负荷状态,最终使小汽车这种本属高效率的交通方式走向高效率的反面。 2.道路网结构和客货运交通结构不合理,加重了交通拥挤阻塞 市区道路网容量,除了要有足够的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于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之间合理的比例关系,及其网络的连通性等条件。从北京市区道路网结构看,二环路和三环路虽已改建为半封闭的快速路,四环快速路也修建了一部分,但由于环路之间缺乏

智能交通行业市场情况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最新资料,WOR文D 档,可编辑修改】 目录 一、概述........................... (一)概念及内涵. ....................................... (二)行业概况. ........................................ 二、我国智能交通行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总体发展状况. ..................................... (二)主要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状况............... (三)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三、我国智能交通行业环境分析.................. (一)经济环境分析. ..................................... (二)政策环境分析. ..................................... (三)社会环境分析. ..................................... (四)市场潜力分析. ..................................... 四、行业主要领先企业情况分析.................. (一)国内主要智能交通企业.................. (二)主要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布局............. 五、国际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总体情况. ........................................ (二)主要国家智能交通市场发展状况............... 六、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一、概述 (一)概念及内涵 智能交通系统(ITS)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及计算机软件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高效、便捷、安全、环保、舒适、实时、准确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是一种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减少交通事故、降低环境污染,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人性化的新型交通运输系统。它将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效能,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公众提供高效、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服务。 智能交通系统主要由以下子系统构成: 1)智能化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即面向公众的智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

实施21世纪公路交通发展战略的对策和措施

实施21世纪公路交通发展战略的对策和措施 李永铎谯志清(公路分论坛专家综合建议)首届安徽科技论坛——省公路学会分论坛“21世纪安徽公路交通发展略”专题讨论会于2000年10月20-21日在合肥举行。省人大副主任吴昌期,交通厅厅长王兴尧,省科协副主席程荣朝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做了重要讲话,参加大会的560多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交通部技术顾问沙庆林同志作了题为“我国高速公路路面修筑技术现状及21世纪的展望”的专题报告。公路学会理事长、交通厅巡视员李永铎同志做了“编制安徽省建设‘十五’计划几个问题的思考”的主题报告。20日下午在大型专题讨论会上,围绕主题先后有8篇专题发言,这些专题是:《安徽省公路交通建设资金来源分析及融资探讨》、《对我省“十五”期间公路工作的几点思考》、《关于高速公路项目投资问题探讨》、《高速公路效益探讨》、《高速公路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勘测设计新技术的应用与开发》、《浅谈费改后公路工作若干思路调整》和《改革促发展,公路沐春风》。这些专题从实施‘十五’计划及运营发展目标的战略角度出发,提出资金筹措、经济效益、管理科学、体制改革和高新技术应用与开发等方面的具体对策与措施。对我省21世纪公路交通发展,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的意义。21日全天,沙庆林院士分别向公路设计、施工、监理和管理人员作了两场专题技术讲座,更进一步丰富了公路应用高新技术的内容,实用性、指导性很强。总之,这次公路科技分论坛十分成功。《安徽日报》、《安徽交通报》分别报导。此次活动在全省交通系统产生了强烈反响。现将论坛的主要成果归纳如下 (一)我省公路交通现状安徽地处华东腹地,扼华中而通东西,历来为东南沿海通往中西部的交通要冲。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九五’以来,全省交通运输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现已基本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水、陆、空综合运输网,多种运输方式相互协调发展,运输条件大为改善。陆路交通,除铁路外,公路交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截至1999年底止,全省公路总里程4085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04公里,一级公路211公里,二级公路5869公里/百平方公里,60个县(市)实现了乡乡镇镇通油路,93.3%的行政村通公路,从全国情况看,我省公路总里程排在第9位,公路密度排在15位。公路运输也有大幅增长,至1999年底,客、货运周转量要比‘八五’末分另增长31.71%和风7.8% (二)“十五”计划及远景规划的目标1、“十五”公路建设目标‘十五’期间,我省公路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安徽省1991-2020年国道公路网规划》为依据,以国道主干线和合肥至16个市地连接线为骨干,以区域性中心连接线(市地之间)为主干,以县(市)之间

第四章 公共交通发展战略

第四章公共交通发展战略 4.1 上海市公共交通发展定位 (1)2010年汽车总量估计达到150万辆,2020年达到250万辆。私人小汽车分别占全部汽车的53%和68%,标志着从2010年开始上海市将逐渐进入机动化发展成熟期。 (2)人口布局调整,中心区2004年常住人口日均出行量比1995年增长25%,外围区增长70%,郊区增长45%,直接导致出行距离增长(由1995的4.5公里/人次,延长到2004年的6.9公里/人次),机动化出行成为必然趋势。 (3)传统慢行交通服务范围有限制,要求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公交方式替代。在未来五至十年,城市活动区域变大,出行距离变长,传统慢行交通出行范围应逐步缩小,慢行交通在上海交通体系中的地位将转为从属,更多地起着与公交和小汽车交通衔接的作用。 (4)上海轨道交通规模、网络结构和服务能力均不如巴黎等国外大城市,常规地面公交仍将承担重要角色。 (5)从公众利益优先和效率出发,公交必须优先发展。公交优先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利益的调整,在利用相同道路资源条件下,满足最多数出行者的需求。4.2 公共交通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4.2.1 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 城市跟随公共交通系统发展,典型的如斯德哥尔摩、哥本哈根、东京和新加坡。上述城市以公交为主,以投资于轨道交通来引导城市扩大,目的是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如保护空地,在以铁路连接的社区提供负担得起的住房。在轨道交通站点周围,建设比较密集、多用途的近郊社区和城镇,由轨道交通线连接外围社区和中心商业区,即面向公交的土地开发模式(TOD)。理想布局是如同在项链上的串珠,通过轨道交通线将主要中心商业区与外围社区、城市副中心连接起来。从流动性角度看,轨道交通站点周围地区的集聚发展和沿射线出行,使这种布局的通行效率很高。

智慧城市系列之智能交通系统(完整版)

第二章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 第一节ITS的基本概念 “智能交通系统”,简称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是交通运输领域各种高科技技术系统的一个统称。凡是运用高新科学技术手段组成的、旨在改善交通状况、缓解交通问题的各种技术系统,都可称为ITS。相关的高新技术主要包括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讯技术等。改善交通状况主要是指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提高汽车行驶性能;缓解交通问题主要是指减少交通事故和降低交通对环境的污染。 ITS这一国际性术语于1994年被正式认定。在此之前,美国称这类技术或相关研究项目为“智能车辆道路系统(IVHS)”(Intelligent Vehicle Highway System);日本将这类技术称为UTMS、VICS等;欧盟则称之为“道路交通信息技术(RTI)”。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ITS设立的专项叫ISO/TC-204,使用的术语是“TICS(交通运输信息与控制系统)”。 第二节ITS在美国 美国在60年代末就已研究开发电子导行系统ERGS(Electronic Route

Guidance System)。后来,美国发现欧盟、日本都在致力于研究应用高新技术改善道路交通状况的课题;又考虑到在冷战结束后美国的许多军用高科技成果可转向民用,故中断了相关研究。1989年,由联邦运输部向国会提出了一个研发运用高科技成果改善道路交通的长达30年的战略计划,定名为IVHS,并投资300多亿美元组织全国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产业界(包括众多咨询公司)投入这项研究。 1. IVHS战略计划 (1)1989年IVHS战略计划 1989年美国制定了IVHS的研究总目标、研究的分系统及研究内容等。确定其研究目标是: ①使用信息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建立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提高城市道路与城际高速道路网的运营效率。 ②通过车内、车外信息系统,向驾驶员提供交通状况及驾驶所需有关信息及行驶路线导行信息,使车辆可以最短时间到达目的地。 ③用车内安全报警系统提高驾驶员注意力,提高交通安全性。 ④用安全报警系统、辅助驾驶系统、车辆辨识系统等提高货车等商用车的运行效率、安全性与可靠性。 ⑤用出行信息系统给旅行者提供各类交通信息,提高交通服务水平,使出行方便、畅通、舒适。 ⑥改善车辆在道路上的运行状态,降低交通对环境的污染。 ⑦发展交通运输系统智能化、信息化设施新产业。 战略计划中的IVHS分成四个分系统: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Advanced Traffic Management System,简称ATMS)、先进的交通信息系统(Advanced

推进“互联网+”便捷交通 促进智能交通发展的实施方案

附件 推进“互联网+”便捷交通 促进智能交通发展的实施方案 交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有利于方便旅客出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综合效率,也是培育交通发展新动能、提升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技术、产业与交通融合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在市场应用、基础条件、技术支撑、政策环境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制约,难以满足发展智能交通、培育新业态的需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促进交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推动交通智能化发展,全面提升质量效率,特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旅客便捷出行、货物高效运输为导向,全面推进交通与互联网更加广泛、更深层次的融合,加快交通信息化、智能化进程,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增加有效供给,提升效率效益,推动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国交通发展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创新发展,支撑引领。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运输组织方式,提供多元化产品,更好满足多样化需求。以智能交通发展为引领,增强行业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新业态和新模式。 ——市场运作,提质增效。充分发挥传统运输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的积极性,鼓励通过资本运作、技术合作、管理协作等形式开展全方位合作。发挥技术和市场优势,以客户为中心,提升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整体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政府引导,安全有序。调整完善扶持政策和监管方式,通过积极灵活的制度设计,促进新型服务业态规范发展,防范恶性竞争和市场垄断,推动有序发展。把握好融合开放与规范安全的关系,切实保障运输安全和网络安全。 ——包容平等,开放共享。以满足运输出行需求,提高交通资源配置效率为出发点,鼓励和包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推动不同市场主体公平参与竞争,加大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协同,推进交通设施、运营等数据信息资源互通共享,最大程度向社会开放。 (三)实施目标 实施“互联网+”便捷交通重点示范项目,到2018年基本实现公众通过移动互联终端及时获取交通动态信息,掌上完成导航、票务和支付等客运全程“一站式”服务,提升用户出行体验;基本实现重点城市群内“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重点营运车辆(船舶)“一网联控”;线上线下企业加快融合,在全国骨干物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