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院落空间组合

中国传统院落空间组合
中国传统院落空间组合

中国传统院落空间组合

摘要:本文主要以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合——院落为中心,举例阐述传统民居院落的组合方式,以及以院落为单位的院落建筑群的传统布局形式,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民居院落的组合艺术。 关键词:传统院落 组合方式 院落群组合

一、中国传统建筑组合单位——院落

中国城市或乡村肌理的最小细胞是合院或天井这一组织结构,它是建筑与自然融合的极好形式,合院可自然通风、采光、冷暖聚气,天井可夏日遮阳、冬日进光,在院中栽植花木,使人接近自然,它还能起到交通枢纽的作用,综合起来其优点很多,非常适合人们的生活与活动。

这一院落建筑布局是中国建筑的一大特色,无论北方、南方、西部地区,无论住宅、公共建筑,大都采用这种布局形式,从挖掘实物来看,已有3000多年延续的历史。在今后的城市设计中,我们要继承并根据新的需求发展它。

中国院落式布局的特点是,强调中轴线,沿中轴线布置许多院落,再大的规模,平行中轴线在两侧辅轴线上建一连串合院,中间有通道北京四合院

连接。其中四合院的布局,院的四角并无拐角房间,四角以廊围合,以利用通风采光。典型的、最大的、类型最多的实例就是北京故宫紫禁城。我们应重视院落组织结构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在现在建筑设计中加以灵活应用。

二、中国传统院落的组合方式

1.房房相离式

一般来说,北方平原地区民居基本上都是房房相离式的,房屋的净高都不是很大,而院落都比较宽敞。这是因为北方气候寒冷,较矮的房屋有利于保暖,而宽敞的院落有利于采光。在小型的北京四合院中常可看到这种做法,方法是在正房两边设立较小的耳房,厢房和正房分开。这样角部的过度就由一个可以保证采光的耳房完成。

小型北京四合院

平遥民居的正房室内多按“一明两暗”布局,正房两侧的“暗”空间——也就是角部房间,分别为父母、长子的卧室。关中窄院式民居和山西民居基本上可以归作同一类型,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宅基地面宽较小,进深较大,冬天避风,夏季遮阳,居住环境较好。

这种院落狭长、正房和厢房分离成院的形式,由于临街面窄,适合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地区。所以,在广东地区也仍可以看到这种形式的院落。只是为了适应岭南湿热的气候和强烈的日照,天井更加高深狭长。正房因为对日照要求不高而对遮阳要求高,所以有较大的出檐,正房和厢房之间的距离也很近,正房的出檐可以覆盖正房和厢房之间的通道,或者正房和厢房的屋顶连成一体(如广东吴川民居)。

山西平遥范街2号院

陕西旬邑唐家庄园

广东潮州四点金民居

2.用墙连接式

房房相离式的组院方法在东北有了改进。东北地区由于地广人稀,气候寒冷,形成了“大院小宅”的民居形式。“大院”是为了让房屋充分享受日照,“小宅”是为了便于房屋保温。由于正房对日照的要求更高,所以两侧厢房均向后退,尽量少遮挡正房,使正房的整个立面都能受到很好的日照。由于东北民居的院落一般都很大很空旷,所以分隔正房和厢房之间的空地在冬天的时候容易形成风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正房和厢房之间砌上拐墙,把院落分为前后院,上开配门连接前后院。辽西民居更进一步把前院一分为二,用墙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增加院落的围合程度,以减少风速。

辽宁兴城郜宅

3.用廊连接式

用墙连接的方法更进一步发展,就是用连廊代替墙。由于连廊更多的是起一种通道的作用和增加生活情趣,在分割空间方面的作用却

不如墙,所以出现在气候条件并不十分恶劣的地区的有条件追求生活品质的人家。典型的如大型的北京四合院。与小型的北京四合院相比,大型的四合院耳房和厢房之间的距离更宽,形成另外一个小的院落,正房和厢房之间连以抄手游廊。抄手游廊尺度近人,装修典雅,赋予住宅以亲切安宁之感。

大型北京四合院

4.用小庭院连接式

用小庭院连接,其实是房房相离式的一个变种。正房和厢房的距离拉大,利用拉开的空间布置成小庭院,既巧妙解决了院落角部连接的问题,又增加了生活情趣。但具体到各地的民居中,又有各种不同的做法。如上述北京四合院配合抄手游廊的做法就是其中一种。

甘肃临夏民居构建小庭院的方法不同于北京四合院。相对于北京四合院那种利用分隔的空间和抄手游廊围合小庭院的方法,甘肃临夏民居构建小庭院的意图和手法更为明显,小庭院的边界感更强烈,空

间的层次也更分明。耳房虽然在形式上仍然是“硬连接”,但房屋进深因为布置庭院而减少,同时面向小庭

院采光,所以使用舒适度没有受到影

响。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是利用天井处理院落角部的典范。云南白族民居的传统平面形式包括“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曲尺形”等。“三坊一照壁”是由正房、两侧厢房三坊房屋和照壁围成。一坊为三开间两层,底层住人,楼层存放物品,前带檐廊为家务活动处。两坊相交形成小院,称为“漏角天井”,漏角天井内的角部房间安排厨房等杂务房。“四合五天井”由正房、两侧厢房、倒座四坊围成,在四角两坊相交处形成四个“漏角天井”,其中一个作为入口,一个安排

甘肃宁夏张宅 “三坊一照壁”平面

“四合五天井”平面

厨房,加上中间围合的大院落,一共五个天井。

另外还有一种极富创造性的用小庭院连接的方式,出现在个别的民居里,并不具有普遍性。然而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室内外空间关系的处理和交待,俨然具有现代建筑的气息。方法是把角部连接的部位完全辟为小庭院,作为附属于建筑的室外空间。例如四川阆中马家大院。马家大院分为前、后庭院,前院宽敞豁亮,后院宁静清雅。在后院西南角还另设一个小天井,以改善书房、客厅的采光和对景效果,并专为书房主人休息。其余的房舍通过屋前的檐廊连接。

四川阆中马家大院

5.用楼梯间或杂物间连接式

甘肃临夏回族民居,院落的角部连接除了使用小庭院外,还常常使用楼梯间和杂物间。例如甘肃临夏白宅。

云南“一颗印”民居一户一院,平面及空间布局非常紧凑,以天井为中心,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入口门廊组成封闭的四合院。楼梯布置在正房与厢房的交接处,都是单跑楼梯,坡度较陡,巧妙地利用了转角部位的空间。楼下的角部房屋安排杂物房和畜厩,楼上的角部房间一般为卧室。

似于“一甘肃临夏白宅鸟瞰 “一颗印”民居鸟瞰和剖透视图

颗印”民居的紧凑平面,广州的西关大屋由于城市用地条件的限制,为了节约用地,在广州和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传统民居“三间两廊”式多单位纵向组合的基础上,吸收了苏州等的大宅中的主要厅堂布局,发展了一种平面非常紧凑的住宅类型。

广州西关大屋典

型平面(首层)

6.直接连接式

正房和厢房直接连接的做法,通常在几种情况下会出现。

一是气候条件特殊地区,需要密闭的空间;二是少数民族地区,建筑观念与汉族不同,并不强调庭院的私密性,房间可以朝院内、院外自由采光;三是人口稠密、用地紧张地区,要求紧密的平面布局。但是这三种情况都要解决同一个问题,即要合理安排平面,以解决角部房间的出入问题。

第一种情况例如甘肃夏河黄宅,是典型的藏式民居。为了适应草原上的长期高寒、晴雨多变、冷暖莫测的特殊气候,甘南的藏族民居采取了一系列的构造方法。然而因为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角部房间的通风问题并不突出,采光问题也容易解决,可以把正房和厢房连成一体组合院落。

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鸟瞰和典型平面 第二种情况例如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土家族人民多居住在湘、鄂、川、黔四省毗邻的内陆大山区。这个地区的山区雨量多、云雾多、湿度大,住宅的通风十分重要。土家族人民因地制宜的建造了一种干栏式的木构架吊脚楼的民居形式,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可避免平时住所潮湿。典型的平面形式是正房连着两侧厢房形成“凹”形三合院,有些民居在“凹”形三合院前再加一横房,形成四合院。房屋由中柱一分为二,前后分别开窗,因此角部的房间也可以得到很好的通风和采光,避免潮湿。

甘肃夏河黄宅

第三种情况例如广东潮

州的小四点金民居。与四点金

相比,小四点金的平面更紧

凑。角部的房间采光通

过中堂,而中堂平常门

户大开,实为一个半室

外的空间。因此角部的

房间非常阴凉通风。

三、中国传统院落群的组合

中国传统民居的院落布局艺术,其实更多的是体现在院落群的组合上。正像有的学者所分析的,中国传统建筑单体高度预制的框架体系有较大的通用性,施工极为方便,也造成了建筑单调而少于变化,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则以单体围成院落,以院落组成院落群,利用院落组合的空间处理,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

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鸟瞰和典型平面

小四点金民居

院落组合形态往往以院落为中心,以中轴对称的平面形制安排建筑。确定中轴线并以中轴线为基准,设置成左右对称的布局,在平面基础上组织建筑要比其它方式显得容易,而且也符合几何美学的平衡原则,具有故此不失彼的优势。

此外,建筑平面布局的对称也与房屋厅堂的对称设置有异曲同工之妙,厅堂的“厅”往往与整体建筑的庭院都有相当开敞的共同特性,而庭院两侧的厢房、为室,与正房厅堂两端相对封闭的侧室的风格则极为相似。空间布局由内到外,分出层次,虚实有致。在合院建筑群中横向左右大致对称,纵向则明显突出着轴线意味。主要建筑物如厅堂、长辈住房等通常排列在中轴线上,附属房则位居次轴线上,中轴排列的方式通常是“前公后私”、“前下后上”,下房和外房在前,主房在后,如果有私人住房,则往往位居于后。

以吉林公主岭郭宅为例。公主岭地区地形比较平坦开阔,用地宽松,冬季比较寒冷,气候相对湿润。郭宅院落群由三个院落组成,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以单个院落来看,都属于典型的东北大院形式:角部用拐墙连接,分前后院,前院用花墙进一步分成前后两部分。

吉林公主岭郭宅

积堡董府则是另一种典型。董府的建筑布局是以中国传统的院落为基本单元,并以中院为中轴线,左右院落对称布局,形成三组双四合院,共六个院落。三组院落既自成一体,又互相连通,平面形式相仿,占地面积也差不多。三个二进院落并列连接,共有六个连接点。中间的两个连接点安排了露天庭院作为连接。西面的两个连接点用半室外的穿廊连接两边的庭院,同时在穿廊边布置房间以利用空间。东面的两个连接点类似于西面,只是靠北的那个连接点安排为入口。整个院落群既井然有序,又互通有无,既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这全然得益于室外庭院和穿廊的灵活运用。

山西祁县乔家大院由六个大院组成,由进入大门后的一条石铺甬道分成南北两部分,将6个大院分隔两旁。北面的3个大院,从东往西数,一院、二院都是三进院。南面的3个大院都是二进四合院。南北6个大院,各由三五个小院组成,院中有院,院中套院,而又各不

相同。乔家大

院设计精巧,

建筑考究,规

范而富有变

化。每个院落

都是既独立

又连通的。就

单个院落来

说,角部连接

的方式是上文所述的山西民居的房房相离式。由于每个院落都比较独立,有完整的围墙,所以院落的连接方式采取“硬连接”,即直接并列,共用院墙。各院房顶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间巡更护院。

山西祁县乔家大院

参考文献:图片来自汪之力主编、张祖刚副主编《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建筑空间组合分析.doc

建 筑 空 间 组 合 分 析 组员:贾相丽 崔希禄 黄相文 陈涛 詹建志

一.空间的形状与感受 高而窄的空间会使人产生向上的感觉,高而直的教堂就是利用它来形成宗教的神秘感。 细而长的空间会使人产生向前的感觉,利用这种空间可以造成一种无限深远的气氛。图为颐和园的长廊就是这样的实例。 颐和园的长廊 而下图低而宽的建筑空间会使人产生侧向广延的感觉。 低而宽的建筑空间 如图穹隆形空间具有向心、内聚而收敛的感觉。 穹隆形空间 如图北京天文馆的设计具有一种向心内聚的感觉。 如图中央低四周高、圆形平面的空间具有离心扩散的感觉。

北京天文馆天象厅中央低四周高的空间 如图意大利某疗养中心,可以使人产生一种离心扩散的感觉。 当中高两旁低的空间具有沿纵轴内聚感。 意大利某疗养中心 如图北京展览馆中央大厅。 北京展览馆中央大厅 当中低两旁高的空间具有沿纵轴外向的感觉。如图火车站台上的雨篷采用当中低两边高的空间形式。 弯曲、弧形或环形的空间可产生一种导向感,诱导人们沿着弧形方向前进。图为环形空间。 火车站站台雨篷环形空间 二、静态空间和动态空间 1、静态空间 静态空间比较封闭,功能比较明确,空间表现的非常清晰明确。如卧室,会议室等。 常采用对称式和垂直水平界面处理。空间比较封闭,构成比较单一,视觉常被引导在一个方位或落在一个点上。 静态空间的主要特征为:①空间的限定度较高,趋于封闭型;②多为对称空间,可左右对称,也可四面对称,除了向心、离心以外,较少有其他的空间倾向,从而达到一种静态平衡;③多为尽端空间,空间私密性较强,空间系列到此结束;④空间及陈设的比例、尺

度协调,无大起大落之感;⑤色彩淡雅、协调,光线柔和,装饰简洁;⑥没有强制性的过分刺激的视觉引导因素,人在空间视觉转移平和。 下图为静态空间示意图: 静态空间示意图 下图为会议室空间: 会议室空间 2、动态空间 动态空间,或称为流动空间,往往具有空间的开敞性和视觉的导向性的特点,界面 ( 特别是曲面 ) 组织具有连续性和节奏性,空间构成形式富有变化性和多样性,常使视线从这一点转向那一点。开敞空间连续贯通之处,正是引导视觉流通之时,空间的运动感既在于塑造空间形象的运动性上,如斜线、连续曲线等,更在于组织空间的节律性上。 下图为动态空间示意图。 动态空间引导人们从“动”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把人们带到一个由三维空间和时间相结合组成的第四空间。 动态空间分为两种:一种是包含动态设计要素所构成的空间;另一种空间是指空间的流动及其感觉,它是由建筑物本身的空间序列及空间形象的变化引起的。

中国式居住八大中式宅院赏析

中国式居住· 八大中式宅院赏析 引言丨故乡的眷恋不管是藏匿于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 还是散落于苏杭街巷的粉墙黛瓦,总有一方让人魂牵梦萦的土地,是游子心中神秘且无法割舍的存在,而记忆里的生活点滴,便是我们心灵的栖居之地和情感的寄宿之所。 回溯丨此处心安是吾乡人们常说,每一缕炊烟背后,都是游子剪不断的离愁。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想回到孩童时期再熟悉不过的地方,在青草芬芳的小河桥边,细雨滴答的青石板路上,找回心中那份怅然若失的力量和情感。我们满怀欣喜,回到家乡。儿时的小桥流水却早已不知了去向,昔日的青砖小瓦马头墙,也早已变成了华丽复古的西式洋房。日益西化的生活模式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可经济的腾飞和城市面貌的多元,却依然难掩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断层与缺失。 我们不禁自问,那些丢失已久的传统文化自信,又何以能够跨越时间的长河,焕发出新的生机?「安吉桃花源」作为中国式居住系列作品的伊始,设计以具有禅意的、略带野逸的中式园林为整体基调,用相对现代简约的语汇,传达中国传统建筑的气质神韵,通过现代化的建造技艺,实现了功能与审美间的创造性突破; 「苏州桃花源」我们基于对苏州传统街道布局、水巷组织和庭院营造的研究,在园区的组织形态与空间结构中吸取老城肌理,以小尺度的体量空间,谦逊地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展现隐于都市的大儒风范;两

棵迎客松苍劲翠绿,与一镜池水相互映衬。 造境取法古建礼制,古人空明澄澈的境界追求不言而喻。穿过迎宾厅,移步园林内,一派白墙黛檐错落有致,万千气象徐徐舒展。树取一枝,石取一角,一石一木,山川精华所致。这一次悄无声息的桃花源, 毫无疑问让世界醉倒在中国文化之美的意境里。「杭州云栖玫瑰园中式大宅」我们恢复了以内院为核心的传统居住建筑实质,重拾了对原有场地精神的关怀,再现了经典的中国传统园林,希望营造静谧 天地之间的世外桃源,满足用户闲云野鹤的居住情怀;空间主序列是按传统四合院以轴线为引导,一进进的院落:前庭—门厅—中庭—家庭室—主花园,前庭紧凑低调,中庭尺度适宜,把尽可能多的用地留给主花园。「杭州元福里」我们通过与老照片的对比研究,完整保存了明清“坊巷制”架构,以原生态自发生长形成的“低层高密度”城市肌理,再现传统街区的空间记忆,将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历史,在闹市中心得到延续;「杭州江南里」我们基于对“中国古代建筑群组聚落” 的认知,首次将“传统街巷与江南园林”的传统设计精髓,运用于总图设计中,以进退错落的街巷关系和曲折幽深的庭院格局,展现大隐于市的精致城市园林;江南里地处百多年前的洋关,一脉武林,市肆繁错,是典型的城市宅院。相比云栖玫瑰园富于戏剧性的飞檐,江南里的建筑要内敛得多。一共76 户中国院子,歇山顶结合悬山顶,粉墙黛瓦,朱栏小楼。「杭州桃李春风」作为小镇文化的发源,我们将中产阶级对“中国式居住”的向往,装进了83 方

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天井与院落关系之初探

中國傳統民居中的天井與院落關係之初探 學生:9633725王俊凱指導:楊裕富博士前言 天井與院落皆為中國民居宅住的中樞,也是吐故納新的空間。但天井與院落的不同之處,除了在尺度上較不受限,院落大多大於天井;而天井往往受室內空間的制約。根據《理氣圖說》井形如船槳,長寛約四至五比一。歷代建築中,除了透過了「井」與「院」來表徵了居住的生活模式,與規劃設計的秩序感或審美感,建築可透過「井」與「院」產生了不同的小氣候。院多存在於北民多雪少雨的民居,形成「宅中有院,院中有園」。而天井則普遍存在南方溼熱多雨的氣候。 1.南方建築特色 南方民居的重要特點是以天井為特點的四合院平面佈局。民居朝向以東或東南向為主,充分利用自然日照,並順應當地主導風向,以利於形成室內自然通風。房屋進門多為天井,利用天井採光,光線通過二次折射,少有眩光且具有柔和感;通過天井合理組織室內自然通風、匯集雨水、夏季遮陽,室內設水池盆景綠化調節室內濕度,冬暖夏涼,可謂古代的天然空調。一般正屋面闊三間,中間堂屋面臨天井敞開,是一家生活起居活動中心(圖1)。兩邊廂房,堂屋兩邊的次間是臥室,臥室一般向外牆都不開窗,但均有開向天井一面的花窗,既滿足防盗安全的需要,又能減少通過窗散失熱量,也符合聚財的思想。

屋內的採光、通風、排水全依賴於天井,天井的設計,即“四水歸堂”的格局,有“肥水不外流”之意。民居平面形狀大都為矩形,柱與柱間的尺寸接近現代模矩,開間不大,進深較大,使住宅的傳熱耗熱值較,能耗較少。“四合院”建築通過其建築形式實現了建築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和天然的生態節能思想。 圖1徽州民居常見平面佈局 南方古民居天井上都開鑿有水池,在風水理論中,“天井”和“財祿”息息相關,除了有蓄存積水的功用,但更重要的恐怕還是一種象徵符號,表示把財氣完全蓄積在家中而不外洩。石板圖案雕成古錢形,寓意從漏下的雨水全是財氣之水,仍然留家中。天井上的石板有深、有淺,學者的研究,發現了徽州古民居天井上的石板有“深度隨著朝代的更替變遷而逐漸減小直到為零”的規律。具體來說,明代建造的徽州古民居的石板鋪的“池狀天井”深度較深,有的甚至可成魚池,有的得在天井水池居中架石板為橋以便於行走;而隨著時間變幻,池狀天井逐漸變淺,直到最後池深為零,天井石板幾乎與門屋地坪一樣高了。

中国传统庭院的美,全世界都无法复制!

中国传统庭院的美,全世界都无法复制! 旧式庭院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甚至亭台楼榭的样式,都寄托了主人的志向,或者说是意趣。 中国传统的庭院,大多格局多变。假山流水,树木花草,一步一景。中式庭院,更多的,其实是艺术,天人合一的艺术。 布局精妙,别有洞天,中国的庭院里,总有数不尽的惊喜给你。 而在中国庭院里,水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存在。引山间泉水入园,种上几丛荷花,养上几尾锦鲤,静中有动,宛然有趣。 有了水又岂会没有假山?奇峰、怪石,只要是入了园子主人眼的,都能找到合适的地方摆放,方寸间,便出现了山峦丘陵。 花丛掩映间,池水左右边,是用石子或者是石板砌好的小路,等绵绵秋雨过去,石头的缝隙间,悄然冒出来浓绿的青苔。 不过,若说中国庭院最特别的设计,就是那些墙上镂空的窗户了。窗户的形状不同,花纹不同。

相同的是,隔着那镂空的窗户,对面的景色像是画一样镶嵌在了墙上。这种窗户,叫做“空窗”,又因为形似月亮,称之为“月洞”。 “浓绿锁窗闲院静,照人明月团团。”宁静的夜晚,在月洞前面摆上一架古筝。抚琴一曲,何其自在!何其洒脱! 而除了在墙上的窗户,还有木质的镂空花窗。日光穿过花窗,在地上洒下了成片的阴影。 下雨的时候,水珠滴到砖瓦上,发出了滴答滴答的声音,伴着雨声,手中捧着一卷纸书,仿佛世间的喧嚣都被隔绝在了雨声之外。 雨水过后便是万物萌生,庭院种植的花卉也在静静开放。 庭院里也应该有竹,有树。才能在花谢的时候,仍旧保持着盎然的绿意。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眼前所见不再是钢筋混凝土大厦,只有满眼翠意。 坐在庭院里,就仿佛坐在山水间,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中国传统庭院的文化含义

中国传统庭院的文化含义姓名:XXX 班级:XX建筑学X班 摘要:通过介绍庭院在建筑中的作用和庭院的特点来阐述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文化背景。 关键词:庭院;作用;文化 庭院二字在《辞源》中是这样解释的:庭者,“堂阶前也”;院者,“周垣也”,“宫室有垣墙者曰院”。所以“庭院”二字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我国庭院空间的基本概念,即由建筑与墙围合而成的室外空间,就是庭院空间。 在整个建筑空间中,庭院空间是室内空间的调谐和补充,是室内空间的延伸和扩展。所以,室内空间是整个建筑空间内涵,庭院空间则是整个建筑空间外延;两者共同构成了建筑空间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一、庭院在建筑中的作用 1、景观作用。庭院作为人工的自然空间,他使自然和建筑相结合,在庭院中设置景观,如庭院绿化、假山、水池等,使得人在建筑中得到自然的美和艺术的美。一般来说庭院空间,都经过精心的视觉组织安排,通过各种手段形成中心,通常以山石,水体,建筑( 构筑物) 为庭院的主要内容。 2、生态作用。假山和水体,加上各种植物和建筑,他们都是构成庭院的主要元素。庭院除了景观的作用外,他在建筑中的另外一大功能就是生态的作用。庭院中的植物,植被以及水体都有调节下气候

的功能,此外,庭院的平面布局形式也对小气候的调节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

3、提高和改善建筑空气质量。庭院除了对建筑热环境有明显调节作用外,还能提高建筑空气质量。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建筑机械供热、通风和空调系统的使用频繁,并且在技术上日趋完善,但人们生活在这种人为的“舒适”环境中却感到越来越不“舒适”。庭院建筑由于他良好的热环境性能和空气净化性能,形成一个适合人们居住的自然环境,故此庭院在建筑中的生态功能尤其重要。。 二、传统的中国庭院有以下几个特点 1、纵向深度延伸的空间布局 中国传统观念历来重视主次、尊卑,而横向联系不适宜体现主要院落的重要地位;庭院的布局也与封建的伦理相一致,主从有序,疏密相间,多为南北向布置,横向联系不能体现北屋的尊贵地位。 2、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 传统民居庭院大多采用 中轴对称的布局,建筑有明 确的中轴线,入口有很强的 导向性。在组群中往往对“中 轴线”和轴线核心位置十分 重视,所以传统民居建筑的 主题贯穿在中轴线上,空间 的秩序感极强。但是,有时由于民居建筑功能的不完全对称、地形地势的变化等,均限制了建筑完全对称的布局模式,所以许多传统民居庭院布局或通过直线正交形成均衡构图,或转折、局变、错落布置。

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院落角部连接方式知识讲解

[转载]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院落角部连接方式 (2011-03-11 15:34:20) 转载▼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院落角部连接方式作者:乘月待晓 有人说,中国的传统民居是院落的艺术。这句话可能有些夸张。然而,院落是除了木结构之外明显区别于西方传统建筑的又一大特色,却是不假。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的一大特点是它的封闭性,高墙之内,自成天地,所有房舍的正面都朝向中庭,对外不开窗,或者只开很小的高窗。中国的传统民居布局采用合院形式为主流的原因另有详文细述。然而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地域、气候、民风差异巨大,同样是合院式民居,在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形式。举例来说,北方气候寒冷,冬季时间长,太阳高度角小,所以合院整体上更加封闭,而中间的院落则更为宽敞,这样既可以提高房屋的保暖性能,又可以利用宽敞的院落争取更多的日照;而在南方,夏天日照强烈,太阳高度角大,故遮阳成为首要考虑因素,从而将院落缩小成天井,减少进深,既可以满足采光要求,又有利于通风纳凉和屏蔽强烈的阳光辐射。 但是合院式住宅面临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直接用房屋与房屋连接的方式形成院落,因为中国传统民居极少向院外开窗,则在角部的房间的采光和通风会很成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个空间的使用质量问题,不同地区、不同形式的民居运用了不同的方法。将这些各式各样的方法作一个分类和探讨,对于研究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将有很大的参考作用。 1.房房相离式 要解决由“硬连接”带来的问题,最直接的方法当然是将角部的房屋分开,成为独立的个体。这种方式因为简单直接,所以由南到北都有被运用,但是原因和形式都不同。 一般来说,北方平原地区农业民族的民居基本上都是房房相离式的,房屋的净高都不是很大,而院落都比较宽敞。这是因为北方气候寒冷,较矮的房屋有利于保暖,而宽敞的院落有利于采光。在小型的北京四合院中常可看到这种做法,方法是在正房两边设立较小的耳房,厢房和正房分开。这样角部的过度就由一个可以保证采光的耳房完成。

传统庭院的空间组织方式及空间形态

庭院设计: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织形式最重要的空间原型。本文通过庭院空间起源、特征和发展及其影响它的文化因素进行研究,从多角度来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这些相关因素的作用方式。进而运用类型学分析传统庭院空间形态,把传统居住庭院空间关系通过抽象,简化形态,从而归纳出来传统居住庭院的的本质空间关系和设计手法。在此基础之上同时对现代建筑中庭院的发展,庭院在现代建筑中的功能,形式以及现代建筑中的相关的概念也做了归纳分析。 庭院设计:从中会发现传统庭院的空间组织方式及空间形态具备在现代建筑中运用的适应性。并且从中国古代哲学出发,从传统智慧中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的营造观念是希望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并且自然绝对比人造的建筑重要。“庭院”这种空间组织形态正是这种智慧的建筑形式的体现。以这个价值观为基础,来对中国传统庭院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及这种空间组织的形式在现代建筑中应用,希望在传统的营造观里吸取营养,从问题的根源探讨,从而能更好的解决当下建筑面临的具体问题。 庭院设计: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处在全球单一化的西方建筑样式己经成为主流。大批的城市建筑被拆毁重建,普通人和整个社会最基础的生活处于被忽略的状态,讨论过去和现在的适当关系是当今的一个关键问题。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是否应该基于传统的讨论。现代建筑的语汇来之西方,我们陷于价值观的混乱中,放弃了传统遗留给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同时也丧失了对自己文化理解的能力与自信。 但是任何一个民族和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历史文化的传统,再此之上才会拥有各自对生活不同的价值观,对生活的态度及生活方式。而建筑这样一种产品,是人文、艺术和科技诸多因素影响下的结果,同时建筑文化也塑造着一个民族。拷贝西方的建筑形式无疑也同样意味着拷贝着别人的生活的方式。中国建筑如何走向世界?而我更想从中国传统庭院的空间形态这个方向能得到一些启示。 庭院设计:“在100年之前的中国,城市与建筑首先取决于以自然之道为约束的人文地理和以“山”“水”为沉思对象的景观诗学。尽管在对工业现代化、交通高速化和现代商业的一味追求下,这个曾经覆盖中国的体系己经完全崩溃。王澎所说的这个体系是曾经覆盖了整个国家的景观建筑体系,它以院落为核心,对应着宗教礼治、家庭宗族和个人,蕴含了宇宙学,社会伦理学和文人诗学。在这些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影响着院落内外的空间布局和自然环境。 庭院设计:https://www.360docs.net/doc/e16667017.html,/

建筑空间组成分析

建筑空间组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有能力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以适应日益多样的社会生活,功能对于建筑形式的影响和作用得以更为充分的体现和强调,由此,新建筑运动应运而生,美国建筑师沙利文提出“形式由功能而来”的观点。他给予近现代建筑发展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 建筑最原始的、本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建筑的空间性。 在建筑中,功能一般表现为建筑的内容,而空间则体现为建筑的形式,因此功能与空间的关系可以用哲学上“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原理来加以解释,一方面功能决定着空间的形式,另一方面,空间的形式又对功能具有反作用。 关于这一点人们对它的认识似乎越来越明确、越深刻。近年来国内外有许多建筑师都引用老子的话:“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正表明:建筑,人们要用的,不是别的,而是它的空间。从这一点出发,有的人更进一步把建筑比作容器—一种容纳人的容器。所谓内容决定形式,表现在建筑中主要就是指:建筑功能,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形式。 那么,能不能说建筑的空间形式就是由建筑功能这一方面因素来决定的呢?也不能。诚然,建筑的空间形式首选必须满足功能要求,但除此之外它还要满足人们审美方面的要求,再深入一步地分析,工程结构、技术、材料等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建筑空间的形式。因而,我们也不能武断地认为建筑的空间形式就是由功能这一方面因素所决定的。 但是有一点必须给予充分地肯定:即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功能要求。这种关系实际上表现为功能对于空间形式的一种制约性,或者简单地讲:就是功能对空间的规定性。 建筑功能对于建筑空间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功能决定空间的“量” 所谓空间的“量”是指空间的大小和容量。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以平面面积作为空间大小的设计依据。根据功能需要,一个空间要满足基本的人体尺度和达到一种理想的舒适程度,其面积和空间容量应当有一个比较适当的上限和下限,在设计中一般不要超过这个限度。 例如在住宅设计中,一间普通的居室面积大约在15 ~20 平方米,起居室是家庭成员最为集中的地方,而且活动内容也比较多,因此面积应最大,餐厅虽然人员相对集中,但由于只在进餐时使用,所以面积可以比起居室小,厨房通常只有少数人员同时使用,卫生间则更是如此,因而只要容纳必要的设备和少量活动空间即可满足需求。对于公共建筑,一间40-50 人的教室需要50 平方米左右,一个1000 座位的影剧院观众厅则需要750 平方米左右……由此可见,不同的使用功能直接决定了所在空间的大小及容量。 (二)功能决定空间的“形” 所谓空间的“形”是指空间的形状。除了空间的大小和容量,空间的形状也同样受功能的制约。虽然说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某些空间可以被设计成多种形状,然而对于特定环境下的某种使用功能,总会有最为适宜的空间形状可供选择,这本身就是一个优化组合的过程。 仍然以教室为例,如果确定面积为50 平方米左右,其平面尺寸可以为7x7 米,6x8 米,5x10 米,4x12 米……,如何进行选择呢?我们知道,教室首先应满足视听效果,长宽比过大会影响后排的使用,过宽会使前排两侧座位看黑板时出现反光现象,因此通过比较,6x8 米平面尺寸能较好地满足使用要求。同样是上述尺寸,如果换成幼儿园活动室,由于幼儿园活动的灵活多样,接近于方形的平面尺寸通常被较多地选用。反之如果是会议室,略为长方形的空间形状更有利于功能的使用。 功能的制约与建筑空间的灵活多样并不矛盾。空间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除矩形外,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简析

传统民居庭院的布局特点 【摘要】中国传统民居庭院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价值。本文在对传统民居庭院空间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化特点、建筑布局、布局功能和影响等方面阐述了传统民居庭院空间所蕴含的重要价值及其在当代环境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民居庭院;继承;发展 中国传统民居以庭院式为主,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庭院空间的形态更加多样。它融会了我国古代文学、诗词、绘画乃至音乐之精华,把建筑、园林艺术充分地融为一体,紧密围绕着“人与自然”这个永恒的主题,形成了优雅和谐的人居环境。这种内向围合而成的庭院空间,反映我国特有的空间意识,这种空间意识把建筑和庭院空间视为一体,创造了中国独特的“庭院文化”。 1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文化特点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几千年风格的一贯性,即庭院式布局,首先来源于中国哲学思想与空间的渗透。在山西、河南的下沉式庭院最早形式的四合院,这些庭院富有较强的人文特点。首先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的,特别是在各地传统的民居建筑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传统民居的布局,不仅顺应环境,表明出对自然的土地、水源的尊重及阳光、空气、水、植物等天地万物的容纳,而且还追求精神上与天地之间的和谐统一。四合院所创造“与世隔绝”的气氛,也体现了“在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2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地域特点 各地区传统建筑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传统民居是地域文化中最明显、影响最为深远的载体。传统民居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具有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征。从设计进程的最早阶段开始,建筑与其地域之间就建立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由于各地有着地域、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审美观念、民俗风情等各方面的差异,有着各自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所以不同的民居既能反映它所建造的时代特征(包括经济、技术以及人们的意识形态),又能反映它所处的地域特征。因此,不同地区的民居庭院,也就随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域特色。 3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建筑空间布局 以群体组合为主要特色的中国民居建筑文化,非常注重庭院空间布局的技术与艺术,把“庭院”作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精髓与空间核心,反映了中国特有的时空意识。 纵向深度延伸的空间 中国传统观念历来重视主次、尊卑,而横向联系不适宜体现主要院落的重要地位;一般院落又均为南北向布置,横向联系不能体现北屋的尊贵地位。可见,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中所谓“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的布局,事实上并未从使用角度出发,更多考虑的是宗族内长幼、尊卑的层次关系。成组的院落变化也遵循着相同的关系,随之带来的院落尺度、建筑型制的同时变化更是按照同样的秩序在进行,形成了中国传统民居庭院独有的“庭院深深几许”的情景。 中轴对称、正方位的布局 受中庸思想的熏陶,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择中”意识也很强,在组群中往往对“中轴线”和轴线核心位置十分重视,所以传统民居建筑的主题贯穿在中轴线上,空间的秩序感极强。但是,有时由于民居建筑功能的不完全对称、地形地势的变

建筑空间组合流线分析功能分区

建筑的空间组合、功能分区及流线分析 建筑界常引用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一段话:“埏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句话的意思表明了一幢建筑,人们要用的,不是别的,而是它的空间。 人们盖房子总有其具体的目的和使用要求,这在建筑中叫功能。在建筑设计的历史过程中,功能的变化和发展带有自发性,它是一种活跃因素,特别是它在建筑设计中有着主导地位,因而在功能与空间形式之间的对立统一的矛盾中,经常都是处于支配的地位,并成为推动建筑发展的原动力。在建筑中,功能作为内容的一个主导方面,确实对形式(空间)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但也不能否定空间形式的反作用。一种新的空间形式的出现(或被创造出来),不仅适应新的功能要求,还会反过来促使功能朝着新的高度发展。 功能空间与建筑造型。建筑在功能上满足人们的各种要求后,要考虑的就是其优美的立面和造型带给人们精神上良好的感受。 建筑的流线无疑影响着功能的划分与使用,一个建筑流线的好坏严重影响着建筑的使用性。 以上所述为建筑中功能对于单一空间形式的规定性。也就是说,设计的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这些基本功能要求。 建筑空间有内、外之分,内部空间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功能)而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从自然空间中围隔出来的;它和人的关系最密切,对人的影响也最大,它应当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具有美的形式,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感受和审美的要求。 建筑的空间组合 在设计中,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谈,我认为尤其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 1.空间的体量。住宅空间的舒适度是以人的尺度和心理接受的感觉为基准,过大的空间

会失去家庭的温馨感、亲和感,失去家庭特有的生活气氛,有时还会使人觉得自己渺小而冷漠、僻静。目前,由于住宅市场的炒作和使用方(甲方)盲目攀比的心理,使很多设计变得不理性;厅的面积被扩大到60-70M2,卫生间被扩大到18 M2。这不是正常人所能接受的。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曾指出:“日本式建筑中四张半席的空间对两个人来说,是小巧、宁静、亲密的空间……”其所说的四张半席相当于我国10平方米左右的小居室。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布鲁诺.赛维,在他的《建筑空间论》中曾谈到:“尽管我们可以忽视空间,空间却影响着我们,并控制我们的精神活动。”有关研究表明,引起人们心理体验的,不仅是建筑物的物理实体,主要是使用建筑空间的人和活动。 2.空间的尺度。尺度问题就是在空间的高度上应考虑好的两个高度:绝对高度(实际层高)和相对高度。选择合适的层高在住宅设计中有着重要意义,我国大部分地区住宅设计层高一般为2.8米。 绝对高度与人的感受: 空间的高度对于精神感受的影响很大,这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是绝对高度:以人为尺度,过低会使人感到压抑;过高会使人感到不亲切。另一个是相对高度:空间的高度与面积的比例关系,相对高度愈小,顶盖与地面的引力感愈强。 相对高度不能只着眼于尺寸,而要联系到实际的平面面积,人们在实际生活经验中体会到,在绝对高度不变的情况下,面积愈大空间愈显得低矮;另外,作为空间顶界面的天棚和底界面的地面——其相互平行、对应,如高度和面积保持适当的比例,则可以显示一种互相吸引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造成一种亲和、适宜的感觉。 3.空间的形状和比例。不同的形状空间,往往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在选择空间形状时,必须把功能使用要求和精神感受要求统一起来考虑,使其不但适用而且又能按照一定的艺术意图给人以良好的精神感受。对于一般建筑空间来讲,所谓形状就是指“长、宽、高三者的比例关系”。由不同形状体量组合而成的建筑体形,可以利用长、宽、高三个向量要素在形状

建筑空间组合论

建筑: 指人工建筑而成的资产,属于固定资产范畴,包括房屋和构建物两大类。房屋是指供人居住、工作、学习、生产、经营、娱乐、储藏物品以及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工程建筑。与建筑物有区别的是构筑物,构建物指房屋以外的工程建筑,如围墙、道路、水坝、水井、隧道、水塔、桥梁和烟囱等。 建筑空间组合论: 《建筑空间组合论》1998年出版,作者是:彭一刚。本书从空间组合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建筑构图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简介: 书的第一章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建筑形式与内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二、三章着重阐述功能、结构对于空间组合的规定性与制约性;第四章从美学的高度论证了形式美的客观规律,并分别阐述了与形式美有关的建筑构图基本法则;第五、六、七章以大量实例分别就内部空间、外部体形及群体组合处理等方面分析说明形式美规律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本书的修订第二版在原章节的基础上增加了第八章当代西方建筑拭目以待审美变异。 本书可供建筑师、城市规划师阅读,也可供高等学校建筑专业师生参考。 目录: 第一章总论——建筑中形式与内容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 一、从功能使用要求来看

二、从精神和审美要求来看 三、从物质技术手段方面来看 四、从建筑发展趋势方面来看 第二章功能与空间 一、功能对于单一空间形式的规定性 二、功能对于多空间组合形式的规定性第三章空间与结构 一、以墙和柱承重的梁板结构体系 二、框架结构体系 三、大跨度结构体系 四、悬挑结构体系 五、其它结构体系 第四章形式美的规律 一、以简单的几何形状求统一 二、主从与重点 三、均衡与稳定 四、对比与微差 五、韵律与节奏 六、比例与尺度 第五章内部空间的处理 一、单一空间的形式处理 二、多空间组合的处理

中国传统庭院的生活理想

别墅顾名思义,是一种位于城市郊外、自然风景独特地区的休闲居所。说 起别墅,许多人都会联想到:在一片环境清幽、山清水秀的地方竖立着一栋栋小型建筑,其房屋造型别致,庭院美观而富有生活情趣,院内鲜花盛开、草木茂盛,进人室内厅大房多、装修奢华……。 作为高端地产的主导产品,别墅随着房地产的发展,尤其是旅游地产的开发,正在不断向理想的模式迈进。市场上现存的别墅类型有:山地别墅、海景 别墅、高尔夫别墅;美式、欧式、地中海式、中式;古典的、现代的……,品种独特、个性繁多。但是其品质相对初级,略有特色的项目多以独特的自然资源、 建筑的外形风格以及华丽的内装修取胜,它们基本上是从环境资源或者建筑特 色的角度去体现别墅居住生活的优越性。 这对于全面提高别墅的生活品质是不够的,因为别墅生活的另外一个要义 就是独特的室外生活空间,尤其是庭院生活。 1别墅庭院是别墅生活品质至关 重要的部分买别墅的人不缺房子住,别墅居住的吸引点在于能够提供一种有别于高密度住宅区生活的方式。 这种独特性不是体现在建筑设计形式上,也不是体现在室内装修、安保和 其它服务设施上,更多的是丰富的室外空间与室外活动内容。如果说住在城市 寓所里的人们花80%的时间在室内, 20%的时间在小区散步或阳台上,那么 居住在别墅里的人可能要花50%的时间在室外。 他们会花上大量的时间在自家的庭院会客、聊天、娱乐,还有人会做一些 花园内的种植、采摘类的活动。独具特色的大环境也会吸引他们到更远的外部 空间活动,包括散步、打球、邻居间互访等。做为私人的领地、室内空间的室 外延伸,庭院空间承担了户主大部分的室外活动时间,因此有人说住别墅的人 花50%以上时间在花园里。 2中国传统庭院生活理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古人对世外桃源型独居生活的感情抒发。从陶渊明的诗句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东篱下采菊,有自己的活动空间,有自己的活动内容;二是见南山,周围有优美的自然环境。闻名中外的江南私 家园林是古人别墅庭院设计的典范,“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是其营造思想 的真实写照。 这种宅第庭院因山就势,巧妙地将廊亭、茅屋、厅堂等生活空间与树木花草、山石水体融为一体,组成一幅幅优美朴实的山水画卷,在咫尺空间营造出

中国传统民居分类概述

中国传统民居分类概述 武星宽梁文桂 【摘要】:由于自古受宗法礼制、风土民俗及气候、地域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民居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想要涵盖所有的民居式样并非易事,因而也就出现了多角度的民居分类方法。 【关键词】:造型构造方式地域行为习俗 建筑起源于人的居住需要,因而,民居几乎是和人类的文明同时发展起来的,它是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泛,形式最多样最基本的建筑样式,是宫殿,祠庙,寺观等建筑类型的基础和源泉。民居作为宁和,朴素的安居之所,既满足了人的居住功能的要求,又具有一定的精神意义,它所形成的文化功能与氛围总是与“家”联系在一起,让人的生活和精神得到休憩与寄托。 我国的建筑起源于一个“防”字,由“防”的理念衍生出向心性的平面构成,是一种理想的美的构成。1[①]之所以会有这一理念,是与古代中国不断遭受外敌入侵的历史有关。同时,北方中原地区的民宅为了防止寒风与风沙的侵袭也不得不筑起高墙将住宅尽可能地围合起来。从古代新石器时代的住宅群遗址中就可以看到这种向心式的住宅构成。到了夏商,中国已经有了将房屋设置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央设置内(庭)院的平面形式,被称为“四乡之制”。西周时期,出现了中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进入汉代以后,四合院住宅已经相当成熟,直至近代,中国民居仍然保留着厚厚的外墙,房屋围抱着中央院子或天井的形式。竖起坚固的墙壁,将住宅、村落、城市包围起来,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最基本的行为。 下面从多个角度对我国传统民居进行大致的介绍。 一. 从造型的角度,分为规整型和非规整型民居。大量的民居造型都很规整,首先表现在平面布局的中轴对称,其中典型的当属北方四合院,它是独立的长方体生活空间。进入四合院之前首先得穿过胡同,胡同是夹于四合院侧面高墙之间的宁静的小巷。叩开两侧点状设置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称为照壁的砖墙,上面通常点缀着一些精致的砖雕。照壁的后面是前院,前院和内院通过垂花门相连,穿过垂花门是位于住宅中心位置的内院,院子四周由四栋房屋相互围合,“四合院”因此而得名。院子正面朝南的主屋称为正堂,东西两侧为厢房,对面是倒座的副房。在主房之后还设有后房。整座四合院以东西厢房、南部倒座和后房的外墙体为外墙,外墙不设一扇窗,空间造型十分封闭,只在四合院外墙的东南一隅开一扇门,以供出入。该四合院具有中轴意识其中纵轴向穿越整座四合院的南北重点,除了设于东南一隅的院门,整座四合院在平面立面上是对称的。 这种四合院形制的空间封闭性,在生理意义上,处于出于中国北方天气较为寒冷之故;在心理意义上,契合一个家族的向心、内敛气质。而基本上的中轴对称可以看作传统儒家思想讲究规矩、规范的特点在建筑上的体现。这类民居形制,可以说是中国民居的常式,即以院落为空间组合的、几重进深的、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 其次,这种规整型民居多见于北方。从文化性格看,北方人相对要比南方人更注重于文化规范。北方天寒,物多收敛,人的心态比较严谨,儒家的实践理性所崇尚的是现实实践、冷静和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伦理规范,所以注重人生秩序与有条不紊的居住空间的出现,是不足为奇的,并且北方古代地广人稀,所以北方四合院等民居的庭院一般比较宽阔,这样也可以接纳更多宝贵的阳光。 非规整型民居以南方为多见。尤其在丘陵地带,地形地理复杂多变,建筑不得不因地制宜。有的民居平面呈“一”字形,有的为曲尺形;有的有院落,呈马鞍形,有的没有院落,这种没有院落的民居,以临街就建的南方民居建筑为多见;有的孤村独特建于山坡之上,室内平面错折多变;有的由多座毗邻的民宅组成一个连续多变的空间序列,平面和立面都可能参差不齐。总之,在文化心理上,南方由于气候趋暖,人的心态活动多变,加以地基条件的限制,尤其是文化传统的不同,其民居的非规范性可能明显一些。 二按建筑构造方式分类,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由砖土建造的砖墙结构的北方中原地区的住宅;以木结构为主的云南、西南地区的住宅;江南地区内部主体木结构外包砌墙体的砖木混合结构住宅。在此基础上,又可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北方的典型住宅,住宅室内不铺地板,四周是坚固的土墙或砖墙,再加上小小的屋顶,是一种墙壁型的住宅,四合院就属于这种类型,同时也是内庭型住宅;另一类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典型住宅。在柱子上架上楼板与屋顶,周围几乎没有墙壁的简单围合的屋顶型住宅。为了防御沙尘暴及北

中式庭院

中式庭院 设计理念:中国传统的庭院规划深受传统哲学和绘画的影响,甚至有“绘画乃造园之母”的理论,最具参考性的是明清两代的江南私家园林。此时期私家园林受到文人画的直接影响,更重诗话情趣,意境创造,贵于含蓄蕴藉,其审美多倾向于清新高雅的格调。此时期的园林代表作品可推无锡寄畅园、苏州拙政园、扬州影园,其审美特点是“接近自然”。园景的主体是自然风光,亭台参差、廊房婉转作为陪衬,这里寄托园主人淡漠厌世、超脱凡俗的思想,在物质环境中寓藏着丰富的精神世界,苍凉廓落、古朴清旷是其美的特征. 必备元素:假山、流水、翠竹 “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是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苏州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就表现出园主视己与自然浑同一体,陶然与自然的闲适心情。 另一方面,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把竹子作为美好事物和高尚品格的象征。人们把竹子隐喻为一种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寒的品格精神,所以竹子是中式庭院最具代表性的植物之一,除了竹子以外,人们还将松、梅、兰、菊、荷以及各种形貌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庭院是园林的延伸和微缩,按照《辞海》上的解释,“园”是指“四周常围有恒篱,种植树木果树、花卉或蔬菜等植物和饲养展出动物的绿地”。而“园林”,在中国古籍里根据不同的性质,也称作园、囿、苑、园亭、庭园、园池、山池、池馆、山庄等,美英各国则称之为Garden、Park、LandscapeGarden. 它们的性质、规模虽不完全一样,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在当代,园林选址已不拘泥于名山大川、深宅大府,而广泛建置于街头、交通枢纽、住宅区、工业区以及大型建筑的屋顶,使用的材料也从传统的建筑用材与植物扩展到了水体、灯光、音响等综合性的技术手段.

中国院落,情有独钟

xx院落,情有独钟 我实在无法把走在多伦多大街上、一身万宝龙休闲装,长发飞扬、目光冷峻的这个男子与他所秉持的中国精神联系在一起。然而,他一开口,一切都发生了变化——那略带云南乡音的普通话所传递的对中国文化的炙热情感和深邃见解,让我看到埋藏在他内心深处的中国梦。 何亚雄,这位早年移居加拿大的建筑师,每年却有一大半的时间行走在中国大地,在那些正在消逝的承载着厚重历史文脉的古建筑中寻找着创作的灵感。对于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建筑风格的普遍西化,何亚雄用“文化自信的沉沦”来评价。 中国是东方文化体系的主体,建筑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中国建筑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院落的文化。院落,或者庭院,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的空间,而且是家的核心部分。有院落的地方,就有我们最真实纯朴的情感与记忆。巷、道、瓦、檐、廊等这些元素,形成传统院落独具特色的形式美感,形成了我们独特的院落空间氛围。“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了特有的生活方式、人文情怀,这决定了我们对自己栖身之地有着自己独特的文明特征,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同质化倾向日趋严重,这在城市个性日渐消逝中尤其鲜明。”体现得何亚雄说。时间行进到今天,城市文化应该是多元并存、多样共生。他不反对中国城市吸纳西方建筑风格,事实上中国建筑的发展从来都是一个的兼收并蓄的过程,是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的互相兼容的历史。他谈到民国时期的有些建筑,当时一批海归建筑师,在国外受的教育,具有当时世界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手法,但他们的作品仍然在传承我们自己的文脉,这些建筑保留至今,仍然充满生命力。到了解放后,钢筋混泥土开始大量运用,这使得建筑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很重视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性,这也造就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大批“火柴盒”的诞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日益增强。到了八十年代,建筑学界首先自我反思,一批有远见卓识的学者提出,我们能否将民族性的建筑文化传承下来,决定着我们能否赋予城市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国门初开之时,这还是一个颇具前瞻性的课题,遗憾的是鲜有实践者。因为人们的审美观发生了变化,建筑材料、工艺手法、表达方式、细部处理也与过去全然不同。虽然一些城市也进行过局部尝试,比如在楼顶统一加盖绿色琉璃瓦等等,希望以此表

《中国的传统院落》阅读习题与答案

《中国的传统院落》阅读习题与答案中国的传统院落由于受其历史文化的影响,建筑的围合形式、房间的位置都表现出丰富的空间感。 传统院落多数为四合院或三合院,即由四个或三个单体建筑构成。正房一般坐北向南,三至五开间(包括耳房),地位最高,为长辈所住,是院落中的主体建筑;该房如为两层,二楼中间的房间作为奉祖牌位、岁日祭祖用房;有些紧邻正房的两侧还设有耳房,功能为卧室。正房的下方是东西方向两两相对的厢房,为晚辈所用。正房的对面是倒坐,用于堆放杂物或仆人居住。有些院落还设有影壁(照壁),影壁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独特元素,具有挡风、遮蔽视线的作用,对空间的聚景、虚实变化起着重要影响;民间认为它还有驱魔避邪、遮风收气的功能。这些建筑的内部,都不同程度的设有造形优美、内涵丰富的花格窗、隔扇、家具、匾额字画等,处处透露出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此景与室外封闭的院落空间交融在一起,大中有小,小中见大,产生的意境含蓄内敛,寓意深长,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由于南北的气候和地貌等特征不同,院落给人的那些空间感受又各有特色。北方气候干旱少雨,院内多有花草树木、盆景鱼缸,一来改善小环境气候,二来增加一些自然情趣;此布置虽与南方有些相同,但由于地势平缓,院落面积较大、形状方正,建筑多为一层,空间相对开敞,所以形成的空间气氛,既有含蓄隐秘的意味,又有明了显露的感觉。南方地形起伏较大,院内建筑的底面或院落之间,存在一定

的高差,特别是一些多进大院,从前至后,逐步升高,幽静深远,加之多雨潮湿,每逢天阴下雨,四周屋檐形成的天井,瀑布垂帘,天光如柱。雾气蒙蒙,明暗交替,此情此景.仿佛是有人在向你讲述一段动人的故事,其委婉的空间意境不言而喻。 大门是院落的出入口,其体量和夺目效果是根据建筑的功能和屋主地位来确定的。一般民居的大门,上面是一坡水的小青瓦屋面,门扇为数块厚木板拼接而成的实榻门;王府第宅的大门多为门楼型,不仅体量大,而且装饰讲究。大门的位置还对院内空间有着较大的影响。民居的大门一般设在东南角,官府、寺庙设在南北方向的中轴线上,两种布置,排除风水理论中气场说之言,前者自然亲切,后者庄重庄重,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空间气氛。 (选自《建筑与文化》,有删改) 6.下列表述不能体现中国传统院落在构成上具有丰富空间感的一项是 A.中国的传统院落多数由四个或三个单体建筑构成,也就是四合院或三合院。 B.正房一般由长辈居住,如为两层,二楼中间的房间一般用来供奉祖先牌位。 C.晚辈居住的厢房位于正房的下面,东西方向两两相对而建。 D.由仆人居住或用来堆放杂物的倒坐位于正房的对面,坐南朝北。 7.关于中国南北方传统院落的异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中国传统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 ?第一章传统民居概述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建筑地域性追求 二、相关的研究现状及相关著作 抗战时期:起始阶段刘敦桢、刘致平主要进行收集资料和初步认识的工作,着重于民居的分类和特征描述 解放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南京工学院1957.《徽州明代住宅》 八十年代:民居研究一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地域民居丛书:《浙江民居》《福建民居》《陕西民居》等 村落方面:《建筑历史与理论》单德启三篇有关徽州村落的论文 单项因素对民居形态的作用:张十庆、董西《风水理论对徽州传统村落结构与形态的影响》《宗法制度对徽州传统村落结构与形态的影响》何红雨 《徽州民居形态发展研究》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清华大学的陈志华、李秋香《诸葛村乡土建筑》《浙江新叶村乡土建筑》等几本著作,堪称地域型民居研究的典范 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的民居测绘 89年以来,陆元鼎召开“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学术会议,每年都出版 会议论文 建筑界以外的研究: 青年摄影师李玉祥《老房子》系列,包括《徽州民居》《福建民居》《山西民居》《江南水乡民居》《土家吊脚楼民居》 中国人类学家林家书《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 温州市规划设计院丁俊清《中国居住文化》 很多港台与国外学者 三、影响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因素 1.乡土环境制约、利用 2.乡土材料就地取材、经验理性的认知结构 3.乡土技术与它所施加的对象——材料息息相关 4.民间工匠技艺传承性、能动随机性 5.乡土民俗物质要求、精神表达 6.乡土经济贫穷阶层的经济制约、 富裕阶层的经济实力 四、居住建筑的历史 原始社会 商周时代 汉代 宋代 明清时期 ?第二章北京四合院 一、北京四合院的历史沿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