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

机械通气
机械通气

(一)机械通气

机械通气是在患者自然通气和机械通气是在患者自然通气和/

/或氧合功能出现障碍时运用器械(主要是通气机主要是通气机,,ventilator ventilator)

)使患者恢复有效通气并改善氧合的方法。

机械通气为临床医学中不可缺少的生命支持手段,为治疗原发病提供了时间,极大地提高了对呼吸衰竭的治疗水平。

一、历史

(一)早期阶段

在罗马帝国时代在罗马帝国时代,,著名医生盖伦(Galen Galen))曾经作过这样的记载曾经作过这样的记载:

:假如通过已死动物咽部的芦苇向气管吹,会发现动物的肺可以达到最大的膨胀最大的膨胀。。1543年,Vesalius 在行活体解剖时在行活体解剖时,

,采用类似盖伦介绍的方法,使开胸后萎陷的动物肺重新复张。绍的方法,使开胸后萎陷的动物肺重新复张。16641664年,年,Hooke

Hooke 把一根导气管放入气管,并通过一对风箱进行通气,发现可以使狗存活

超过一个小时。超过一个小时。17741774年,年,Tossach

Tossach 首次运用口对口呼吸成功地对一例患者进行复苏例患者进行复苏。

。Fothergill 还建议在口对口呼吸不能吹入足够气体时可使用风箱替代吹气体时可使用风箱替代吹气。。之后不久之后不久,

,在英国皇家慈善协会(Royal Humanne Society Society))的支持下的支持下,

,基于这种风箱技术的急救方法被推荐用于溺水患者的复苏用于溺水患者的复苏,,并在欧洲被广泛接受并在欧洲被广泛接受。。但在1827-1828年间年间,

,Leroy 通过一系列研究证明风箱技术会产生致命性气胸(但以后证

实上述研究所使用的压力在实际应用中不可能达到实上述研究所使用的压力在实际应用中不可能达到)),法国科学院据

此开始限制这种技术的应用此开始限制这种技术的应用,,英国皇家慈善协会也放弃了这一技术英国皇家慈善协会也放弃了这一技术。

。早期阶段的机械通气实质上属正压通气,但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和

技术条件技术条件,,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发展相对缓慢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发展相对缓慢,,直至进入20世纪世纪。

(二)负压通气阶段

苏格兰人Dalziel 在1832年首先制作成型一负压呼吸机年首先制作成型一负压呼吸机::患者

坐在一密闭的箱子中,头颈部显露于箱外,通过在箱外操纵一内置于箱中的风箱产生负压而辅助通气于箱中的风箱产生负压而辅助通气。

。1864年,美国人Jones 申请了第一个负压呼吸机的专利,其设计与Dalziel 类似。此后,各种设计更为精致小巧的负压呼吸机相继出现,使患者的护理更加容易。但真正成功进入临床并广泛使用的负压呼吸机是由Driker-Shaw 在

1928年研制成的年研制成的““铁肺(铁肺(iron iron lung lung))”,这种呼吸机的使用使当时

脊髓灰质炎的死亡率大大降低。由于当时脊髓灰质炎的流行,客观

上促成了铁肺的广泛应用和负压通气的发展上促成了铁肺的广泛应用和负压通气的发展,,直至本世纪50年代正

压通气的再次崛起。

(三)正压通气阶段

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年代以前,,正压通气技术正压通气技术,

,特别是人工气道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了长足的进步,,但仅限用于麻醉科和外科的手术患者但仅限用于麻醉科和外科的手术患者。

。本世纪30和40年代在欧美发生的脊髓灰质炎的大流行以“铁肺铁肺”

”为代表的负压通气提出了挑战通气提出了挑战,,并为正压通气的再次崛起提供了契机并为正压通气的再次崛起提供了契机。

。1952年夏天,在哥本哈根市,因脊髓灰质炎所致呼吸肌麻痹而接受治疗的首批31例患者在3天内死亡27例,麻醉科医生Ibsen 被请去会诊,他建议放弃负压通气,而行气管切开,采用麻醉用的压缩气囊间隙正压通气。事实证明这种做法非常成功,以致于当时许多医学生和技术员被动到医院操作气囊以完成手动正压通气。哥本哈根成功的经验对正压通气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之后,正压通气方式不断增多、完善,而负压通气几乎被淘汰。

近年来负压通气重新得到重视,特别是在神经肌肉疾患的长期

夜间和家庭通气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此主要介绍临床最为常用的正压通气技术。

二、呼吸机(二、呼吸机(respirator respirator respirator)的基本构造和种类

)的基本构造和种类由于呼吸机的主要功能是辅助通气,而对气体交换的影响相对较

少,因而称为通气机(少,因而称为通气机(ventilator ventilator ventilator)更符合实际情况。本文沿用习

)更符合实际情况。本文沿用习惯叫法,称ventilator 为呼吸机。

呼吸机本质上是一种气体开关,控制系统通过对气体流向的控制而完成辅助通气的功能。

呼吸机的种类

1.1.依工作动力不同依工作动力不同依工作动力不同::手动手动、、气动(以压缩气体为动力以压缩气体为动力))、电动(以电为动力电为动力))。

2.2.仍吸仍吸仍吸--呼切换方式不同呼切换方式不同::定压(压力切换压力切换))、定容(容量切换容量切换))、

定时(时间切换定时(时间切换))。

3.3.依调控方式不同:简单、微电脑控制。

依调控方式不同:简单、微电脑控制。三、正压通气的生理学效应

(一)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1、对呼吸肌的影响

机械通气一方面全部或部分替代呼吸肌做功,使呼吸肌得以放

松、休息休息;;另一方面通过纠正低氧和CO2潴留潴留,

,使呼吸肌做功环境得以改善。但长期应用呼吸机会使呼吸肌出现废用性萎缩,功能降低,甚至产生呼吸机依赖。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临床上可根

据病情的好转,给予适当的呼吸负荷。

机械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的反馈机制在机械通气中的作用:机械通气使肺扩张及缺氧和CO2潴留的改善,使肺牵张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传入呼吸中枢的冲动减少,自主呼吸受到抑制。另外,胸廓

和膈肌机械感受器传入冲动的改变和膈肌机械感受器传入冲动的改变,,也可反射性地使自主呼吸抑制也可反射性地使自主呼吸抑制。

。2、对呼吸动力学的影响

机械通气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供一定的驱动压以克服呼吸机管路和呼吸系统的阻力,把一定潮气量的气源按一定频率送入肺内。驱

动压和对比关系决定潮气量,用运动方程式(动压和对比关系决定潮气量,用运动方程式(equation equation of motion motion)

)表示为:表示为:P=VT/C P=VT/C P=VT/C++F ×R,R,其中其中P 为压力,为压力,VT VT 为潮气量,为潮气量,C C 为顺应性为顺应性,,R 为阻力,为阻力,F

F 为流速。(1)压力指标

◎吸气峰压(吸气峰压(peak peak dynamic pressure PD PD)用于克服胸肺粘滞

)用于克服胸肺粘滞阻力和弹性阻力。与吸气流速、潮气量、气道阻力、胸肺顺应性和

呼气末正压(呼气末正压(PEEP PEEP PEEP)有关。

)有关。◎平台压(平台压(peak peak static pressure 或plateau pressure,PS PS)

)用于克服胸肺弹性阻力用于克服胸肺弹性阻力。。与潮气量与潮气量、、胸肺顺应性PEEP 有关有关。

。若吸入气体在体内有足够的平衡时间,可反映肺泡压。

◎呼气末正压(呼气末正压(positive 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 pressure,PEEP)

)若无外源性PEEP PEEP,呼气末压应为零。

,呼气末压应为零。◎气道平均压(气道平均压(mean mean airway pressure,Pmean Pmean)为数个周期

)为数个周期中气道压的平均值。与影响PD 的因素及吸气时间长短有关。的因素及吸气时间长短有关。Pmea Pmea Pmean

n 的大小直接与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有关。

(2)气道阻力()气道阻力(resistance,R resistance,R resistance,R)

)人工气道使气道阻力增加,与人工气道的管径及长度有关。正压通气对气道的机械性扩张作用使气道阻力降低。

(3)顺应性()顺应性(compliance,

compliance,C )正压通气通过减轻肺水肿和增加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生成,使肺

顺应性改善顺应性改善。。气道压过高气道压过高,,肺泡过度扩张和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减少肺泡过度扩张和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减少,

,使肺顺应性降低。

3.3.对肺气容积的影响

对肺气容积的影响机械通气通过改善顺应性、降低气道阻力和对气道、肺泡的机

械性扩张作用使肺气容积增加械性扩张作用使肺气容积增加,,而PEEP 的应用使呼气末肺容积增加

尤为明显。

4.4.对气体分布的影响

对气体分布的影响(1)时间常数()时间常数(time time constant TC TC))TC=R TC=R×

×C ,决定气体在肺内的分布,正常为0.4秒。在一个TC 内,肺泡充气至最终容积的6363%%,2倍TC 可充盈95%95%,,3倍TC 可充盈100100%

%。局部肺区TC 的不同造成气体在肺内分布不均。机械通气通过改善顺应性和降低阻力而改善气体分布。

(2)自主呼吸参与的程度自主呼吸的主动参与自主呼吸的主动参与,

,使外周肺组织扩张较控制通气显著,加之膈肌的主动下移可使肺门以下的肺叶扩张,更多的气体进入下肺区,从而改善了气体的分布。

5.5.对肺血流和通气对肺血流和通气对肺血流和通气//血流比值(血流比值(V/Q V/Q V/Q)的影响

)的影响(1)改善低氧和CO2潴留潴留,,缓解肺血管痉挛,降低死腔通气缓解肺血管痉挛,降低死腔通气,

,V/Q 改善。

(2)肺泡压过高肺泡压过高,,肺血管受压肺血管受压,,肺血流减少肺血流减少;

;通气较差区域的

血流增多,使得分流增加;胸内压增加使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进一步使V/Q 增加,死腔通气增加。

(3)当自主呼吸参与正压通气时当自主呼吸参与正压通气时,

,由于自主呼吸时胸腔压为负压,有利于血流回流及改善血流分布,从而改善V/Q V/Q。

。6.6.对弥散功能的影响

对弥散功能的影响弥散功能与膜弥散能力、肺血管床容积和气体与血红蛋白的结合速率有关。正压通气通过减轻肺水肿和增加功能残气量使膜弥散能力增加,但回心血量减少,使肺血管床容积下降,弥散降低。

(二)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心肺交互作用)

正压通气通过对肺容积、胸内压和呼吸功耗的影响而影响循环系统的功能。

1.1.肺容积变化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肺容积变化对循环系统的影响(1)自主神经系统肺扩张反射性地引起副交感兴奋肺扩张反射性地引起副交感兴奋,

,心率和血压下降。

(2)肺血管阻力肺容积增加一方面使肺泡周围肺泡血管

(alveolar vessel vessel)受压,阻力增加;另一方面,受间质压力

)受压,阻力增加;另一方面,受间质压力(interstitial pressure pressure)影响的肺泡外血管()影响的肺泡外血管()影响的肺泡外血管(extraalveolar

extraalveolar vessel vessel))在肺容积增加时在肺容积增加时,,由于间质弹性回缩力增加由于间质弹性回缩力增加,,间质压降低间质压降低,,其阻力下降。但肺容积增加总的净效应是使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容积降低时,由于肺弹性回缩力下降,肺泡外血管阻力增加,同时使终末气道趋于陷闭,产生低氧性肺血管收缩,肺血管阻力进一步增

加。在ARDS 和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加用PEEP PEEP,使功能残气量增加,

,使功能残气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肺血管能力。

(3)对心包腔的挤压类似心包填塞类似心包填塞,,使回心血量减少使回心血量减少,

,心输

出量降低。严重时使冠脉受压,心肌供血减少,心功能受损。

(4)左心室()左心室(LV LV LV)和右心室()和右心室()和右心室(RV RV RV)的相互作用)的相互作用正压通气时正压通气时,,由

于RV 顺应性的变化较LV 大,当心包腔压力增加时当心包腔压力增加时,,RV 容积缩小容积缩小较

较LV 显著显著,,但这种变化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如何但这种变化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如何,

,取决于双室的收缩能力。此外,正压通气使RV 舒张末容积降低,舒张末容积降低,LV

LV 顺应性增加,但L V 舒张末容积的变化取决于肺静脉血流量和压力舒张末容积的变化取决于肺静脉血流量和压力。。在自主呼吸存在时在自主呼吸存在时,

,则发生与上述相反的变化。

2.2.胸内压的变化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胸内压的变化对循环系统的影响自主呼吸使胸内压更负,血液回流增加,引起RV 前负荷增加前负荷增加,

,从而心输出量增加从而心输出量增加;;同时同时,,心脏的收缩受阻使LV 后负荷增加后负荷增加,

,心输出量降低。后一种效应在正常时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明显,但在胸内压显著降低时(如急性气道阻塞如急性气道阻塞)

),后负荷和前负荷的增加可诱发急性肺水肿。

正压通气使胸内压增加,对循环系统的影响与自主呼吸相反。对于健康心脏,心输出量主要与前负荷有关,对后负荷的变化相对不敏感,在正压通气时心输出量下降。在心功能不全者,对前负荷相对不敏感,主要与后负荷有关,故正压通气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心输出量增加。

3.3.呼吸功耗

呼吸功耗自主呼吸的呼吸功耗越大,心脏负担越大。在危重病患者,由于缺血、感染等的影响,心功能常受损,在心输出量不足以代偿呼吸功耗的增加时,往往会发生呼吸肌疲劳和呼吸衰竭。正压通气可

完全或部分替代自主呼吸完全或部分替代自主呼吸,,使呼吸功耗降低使呼吸功耗降低,,从而减轻心脏的负担从而减轻心脏的负担。

。(三)对其他脏器功能的影响

1.1.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正压通气时胃肠道血液灌注和回流受阻正压通气时胃肠道血液灌注和回流受阻,,pH 降低降低,

,上皮细胞受损,加之正压通气本身也可作为一种应激性刺激使胃肠道功能受损加之正压通气本身也可作为一种应激性刺激使胃肠道功能受损,

,故上机患者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故上机患者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66~3030%

%)。正压通气时肝脏血液灌注和回流受阻,肝功能受损,胆汗分泌亦受一定影响。

2.2.肾脏

肾脏由于正压通气时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减少,使肾脏灌注不良,

并激活肾素并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醛固酮系统(RAAS RAAS RAAS)),同时抗利尿激素

(ADH ADH))分泌增加分泌增加,,从而导致水钠潴留从而导致水钠潴留,,甚至肾功能衰竭甚至肾功能衰竭。。但缺氧但缺氧和和CO2潴留的改善又有利于肾功能的恢复。

3.3.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PaCO2降低使脑血流减少,颅内压随之降低。正压通气使颅内静脉血回流障碍,颅内压升高。

总之,正压通气对机体的影响是双向的和全身性的,在实施正

压通气时压通气时,,即要权衡利弊即要权衡利弊,,把握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着眼全身又要着眼全身,,注意对各脏器功能进行监测,以随时调整通气模式和有关参数。

四、应用指征

上述机械通气的生理效应上述机械通气的生理效应,,即(1)改善通气改善通气((2)改善换气及改善换气及(

(3)减少呼吸功耗决定了机械通气可用于改善下述病理生理状态。

A 、通气泵衰竭:呼吸中枢冲动发放减少和传导障碍;胸廓的机械功能障碍;呼吸肌疲劳。

B 、换气功能障碍换气功能障碍::功能残气量减少功能残气量减少;;V/Q 比例失调比例失调;

;肺血分流增加;弥散障碍。

C 、需强化气道管理者:保持气道通畅,防止窒息;使用某些有

呼吸抑制的药物时。判断是否行机械通气可参考以下条件:

◎呼吸衰竭一般治疗方法无效者;

◎呼吸频率大于3535~

~40次/分或小于6~8次/分;◎呼吸节律异常或自主呼吸微弱或消失;

◎呼吸衰竭伴有严重意识障碍;

◎严重肺水肿;

◎PaO2小于50mmHg,50mmHg,尤其是吸氧后仍小于尤其是吸氧后仍小于50mmHg 50mmHg;

;◎PaCO2进行性升高,进行性升高,pH

pH 动态下降。具体适应症:

◎肺部疾病:肺部疾病:COPD COPD COPD、、ARDS ARDS、支气管哮喘、间质性肺病、肺炎、支气管哮喘、间质性肺病、肺炎、支气管哮喘、间质性肺病、肺炎、

、肺栓塞等。

◎脑部炎症脑部炎症、、外伤外伤、、肿瘤肿瘤、、脑血管意外脑血管意外、

、药物中毒等所致中枢性呼衰;

◎严重的胸部疾患或呼吸肌无力;

◎心肺复苏。

禁忌症和相对禁忌症:

◎气胸及纵隔气肿未行引流者;

◎肺大疱;

◎低血容量性休克补充血容量者;

◎严重肺出血;

◎缺血性心脏病及充血性心力衰竭。

判断是否行机械通气除参考以上因素外,还应注意:

◎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动态观察病情变化,,若使用常规治疗方法仍不能防止病情进

行性发展,应及早上机;

◎在出现致命性通气和氧合障碍时,机械通气无绝对禁忌症在出现致命性通气和氧合障碍时,机械通气无绝对禁忌症;

;◎撤机的可能性;

◎社会和经济因素。

五、呼吸机的操作方法

(一)呼吸机与患者的连接

1.鼻.鼻/

/面罩用于无创通气用于无创通气。。选择适合于每个患者的鼻选择适合于每个患者的鼻/

/面罩对保证顺利实施机械通气十分重要。

2.2.气管插管

气管插管经口插管比经鼻插管容易进行,在大部分急救中,都采用经口方式,经鼻插管不通过咽后三角区,不刺激吞咽反射,患者易于耐受,插管时间保持较长。

3.3.气管切开

气管切开适应症:

◎长期行机械通气患者;

◎已行气管插管,但仍不能顺利吸除气管内分泌物;

◎头部外伤、上呼吸道狭窄或阻塞的患者;

◎解剖死腔占潮气量比例较大的患者,如单侧肺。

(二)通气方式的选择

本文着重讲述常用通气模式,对一些新的通气模式仅作一般介绍。

◎吸气相关气方式

1.1.控制通气(控制通气(控制通气(controlled controlled medchanical ventilation,CMV CMV))呼吸机完全替代自主呼吸的通气方式。包括容积控制通气和压力控制通气。

(1)容积控制通气()容积控制通气(volume volume controlled ventilation,VCV VCV)

)①概念:潮气量(概念:潮气量(VT VT VT))、呼吸频率(、呼吸频率(RR RR RR))、吸呼比(、吸呼比(I/E I/E I/E)和吸

)和吸气流速完全由呼吸机来控制。

②调节参数:吸氧浓度调节参数:吸氧浓度(FiO2),VT,RR,I/E.

(FiO2),VT,RR,I/E.③特点特点::能保证潮气量的供给能保证潮气量的供给,,完全替代自主呼吸完全替代自主呼吸,

,有利于呼吸肌休息;易发生人机对抗、通气不足或通气过度,不利于呼吸肌锻练。

④应用:

a 、中枢或外周驱动能力很差者。

b 、对心肺功能贮备较差者对心肺功能贮备较差者,,可提供最大的呼吸支持可提供最大的呼吸支持,

,以减少氧耗量。如:躁动不安的ARDS 患者、休克、急性肺水肿患者。

c 、需过度通气者:如闭合性颅脑损伤。

(2)压力控制通气压力控制通气((pressure controlled ventilation,PCV PCV)

)①概念概念::预置压力控制水平和吸气时间预置压力控制水平和吸气时间。。吸气开始后吸气开始后,

,呼吸机提供的气流很快气道压达到预置水平,之后送气速度减慢以维持预

置压力到吸气结束,呼气开始。

②调节参数:调节参数:FiO2,FiO2,FiO2,压力控制水平,压力控制水平,压力控制水平,RR,I/E RR,I/E RR,I/E。

。③特点:吸气流速特点使峰压较低,能改善气体分布和V/Q V/Q,

,有利于气体交换有利于气体交换。。V T 与预置压力水平和胸肺顺应性及气道阻力有关与预置压力水平和胸肺顺应性及气道阻力有关,

,需不断调节压力控制水平,以保证适当水平的VT VT。

。④应用:通气功能差,气道压较高的患者;用于ARDS 有利于改善换气;新生儿,婴幼儿;补偿漏气。

2.2.同步(辅助)控制通气(同步(辅助)控制通气(同步(辅助)控制通气(Assisted Assisted CMV,ACMV ACMV)

)(1)概念:自主呼吸触发呼吸机送气后,呼吸机按预置参数

(VT,RR,I/E VT,RR,I/E)送气;患者无力触发或自主呼吸频率低于预置频率)送气;患者无力触发或自主呼吸频率低于预置频率)送气;患者无力触发或自主呼吸频率低于预置频率,

,呼吸机则以预置参数通气。与CMV 相比,唯一不同的是需要设置触发灵敏度,其实际RR 可大于预置RR RR。

。(2)调节参数:)调节参数:FiO2FiO2FiO2,触发灵敏度,触发灵敏度VT,RR,I/E VT,RR,I/E。

。(3)特点特点::具有CMV 的优点的优点,,并提高了人机协调性并提高了人机协调性;

;可出现通气过度。

(4)应用:同CMV CMV。

。3.3.间歇强制通气间歇强制通气间歇强制通气((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altion,IMV IMV)

)/同步间歇强制通气(同步间歇强制通气(synchronized synchronized IMV,SIMV SIMV))。

(1)概念:)概念:IMV IMV IMV:按预置频率给予:按预置频率给予CMV CMV,实际

,实际IMV 的频率与预置相同置相同,,间隙期间允许自主呼吸存在间隙期间允许自主呼吸存在;

;SIMV:IMV 的每一次送气在同步触发窗内由自主呼吸触发,若在同步触发窗内无触发,呼吸机按预置参数送气,间隙期间允许自主呼吸存在。

(2)调节参数调节参数::FiO2,VT,RR,I/E FiO2,VT,RR,I/E。。SIMV 还需设置触发灵敏度还需设置触发灵敏度。

(3)特点:支持水平可调范围大()特点:支持水平可调范围大(00~100100%)%)%),

,能保证一定的通气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允许自主呼吸参与,防止呼吸肌萎缩,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较小;自主呼吸时不提供通气辅助,需克服呼吸机回路的阻力。

(4)应用应用::具有一定自主呼吸具有一定自主呼吸,,逐渐下调IMV 辅助频率辅助频率,

,向撤机过渡;若自主呼吸频率过快,采用此种方式可降低自主呼吸频率和呼吸功耗。

4.4.压力支持通气(压力支持通气(压力支持通气(pressure 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PSV PSV)

)(1)概念概念::吸气努力达到触发标准后吸气努力达到触发标准后,,呼吸机提供一高速气流呼吸机提供一高速气流,

,使气道压很快达到预置辅助压力水平以克服吸气阻力和扩张肺脏,并维持此压力到吸气流速降低至吸气峰流速的一定百分比时,吸气转为呼气转为呼气。。该模式由自主呼吸触发该模式由自主呼吸触发,,并决定RR 和I/E I/E,

,因而有较好的人机协调的人机协调。。而VT 与预置的压力支持水平与预置的压力支持水平、

、胸肺呼吸力学特性(气道阻力和胸肺顺应性)及吸气努力的大小有关。当吸气努力大,而

气道阻力较小和胸肺顺应性较大时气道阻力较小和胸肺顺应性较大时,

,相同的压力支持水平送入的V T 较大。

(2)调节参数调节参数::FiO2FiO2、、触发灵敏度和压力支持水平触发灵敏度和压力支持水平。

。某些呼吸机还可对压力递增时间和呼气触发标准进行调节。前者指通过对送

气的初始流速进行调节而改变压力波形从起始部分到达峰压的气的初始流速进行调节而改变压力波形从起始部分到达峰压的“

“坡度”(“垂直垂直””或“渐升渐升”

”),初始流速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人机不协调;后者指对压力支持终止的流速标准进行调节。对调;后者指对压力支持终止的流速标准进行调节。对COPD COPD 患者患者,,提

前终止吸气可延长呼气时间,使气体陷闭量减少;对前终止吸气可延长呼气时间,使气体陷闭量减少;对ARDS ARDS 患者患者,,延

迟终止吸气可增加吸气时间,从而增加吸入气体量,并有利于气体的分布。

(3)特点特点::属自主呼吸模式属自主呼吸模式,,患者感觉舒服患者感觉舒服,

,有利于呼吸肌休息和锻练;自主呼吸能力较差或呼吸节律不稳定者,易发生触发失败和通气不足;压力支持水平设置不当,可发生通气不足或过度。

(4)应用:有一定自主呼吸能力,呼吸中枢驱动稳定者;与

IMV 等方式合用等方式合用,,可在保证一定通气需求时不致呼吸肌疲劳和萎缩可在保证一定通气需求时不致呼吸肌疲劳和萎缩,

,可用于撤机。

5.5.指令(最小)分钟通气(指令(最小)分钟通气(指令(最小)分钟通气(mandatory/minimum

mandatory/minimum minute volume ventilation,MVV MVV)

)呼吸机按预置的分钟通气量(MV MV))通气通气。

。自主呼吸的MV 若低于预置MV MV,,不足部分由呼吸机提供不足部分由呼吸机提供;;若等于或大于预置MV MV,

,呼吸机停止送气。临床上应用MVV 主要是为了保证从控制通气到自主呼吸的逐渐过渡逐渐过渡,,避免通气不足发生避免通气不足发生。。这种模式对于呼吸浅快者易发生CO CO22潴留和低氧,故不宜采用。

6.6.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essure

pressure regulated volume controlled ventilation,PRVCV PRVCV)

)在使用PCV 时,随着气道阻力和胸肺顺应性的改变,必须人为

地调整压力控制水平才能保证一定的VT VT。

。在使用PRVCV 时,呼吸机通过连续监测呼吸力学状况的变化通过连续监测呼吸力学状况的变化,,根据预置VT 自动对压力控制水

平进行调整,使实际VT 与预置VT 相等。

7.7.容量支持通气(容量支持通气(容量支持通气(volume volume support ventilation,VSV VSV)

)可将VSV 看作PRVCV 与PSV 的联合。具有PSV 的特点:自主呼

吸触发并RR 和I/E I/E。

。同时监测呼吸力学的变化以不断调整压力支持水平水平,,使实际VT 与预置VT 相等相等。

。若两次呼吸间隔超过20秒,则转为PRVCV PRVCV。

8.8.比例辅助通气(比例辅助通气(比例辅助通气(proportional proportional assisted ventilation,PAV PAV))呼吸机通过感知呼吸肌瞬间用力大小(以瞬间吸气流速和容积变化来表示)来判断瞬间吸气要求的大小,并根据当时的吸气气道压提供与之成比例的辅助压力,即吸气用力的大小决定辅助压力的

水平水平,,并且自主呼吸始终控制着呼吸形式(吸气流速吸气流速,,VT,RR,I/E VT,RR,I/E)),

故有人称之为故有人称之为““呼吸肌的扩展呼吸肌的扩展””。PAV 和PSV 一样一样,

,只适用于呼吸中枢驱动正常或偏高的患者枢驱动正常或偏高的患者。。我们将PAV 与PSV 在COPD 患者中进行对

比研究,表明该模式具有较好的人机协调,患者自觉舒适,在维持基本相同的通气需求时能明显降低气道峰压,有一定的优势。

此外,上述通气模式可相互组合,如SIMV+PSV 等。

◎吸-呼切换方式

吸-呼切换方式依呼吸机的种类不同而不同呼切换方式依呼吸机的种类不同而不同。。常见的方式有压力

切换、容量切换、时间切换和流速切换,即吸气达到预置的压力、容量、时间或流速则转为呼气。现代呼吸机可以是两种以上方式的

结合,如压力结合,如压力-

-时间切换。◎呼气末状态调定

1.1.呼气末正压(呼气末正压(呼气末正压(PEEP PEEP PEEP)

)呼气末正压借助于呼气管路中的阻力阀等装置使气道压高于大气压水平即获得PEEP PEEP。它可以产生如下生理学效应:

。它可以产生如下生理学效应:(1)使气道压处于正压水平,平均气道压升高。

(2)一定水平的PEEP PEEP,通过对小气道和肺泡的机械性扩张作

,通过对小气道和肺泡的机械性扩张作用,使萎缩陷肺泡重新开放,肺表面活性物质释放增加,肺水肿减轻,故可以使肺顺应性增加,气道阻力降低,加之对内源性呼吸末

正压(正压(PEEPi PEEPi PEEPi)的对抗作用,有利于改善通气。

)的对抗作用,有利于改善通气。(3)功能残气量增加,气体分布在各肺区间趋于一致,)功能残气量增加,气体分布在各肺区间趋于一致,QS/Q QS/Q QS/QT

T 降低,降低,V/Q

V/Q 改善。(4)弥散增加。

但PEEP 过高除对血流动力学产生不利影响外过高除对血流动力学产生不利影响外,,还使肺泡处于过度

扩张的状态扩张的状态,,顺应性下降顺应性下降,,持久会引起肺泡上皮和毛细血管内皮损持久会引起肺泡上皮和毛细血管内皮损,

,通透性增加通透性增加,,形成所谓的“容积伤容积伤””(volutrauma volutrauma))。由此可见由此可见,,PEE PEEP

P 的作用是双相的,临床上应根据气体交换、呼吸力学和血流动力学的监测调节PEEP.

2.2.呼气末负压(呼气末负压(呼气末负压(negative nega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NEEP NEEP)

)呼气末气道压低于大气压水平即为NEEP NEEP。应用

。应用NEEP 可降低平均气道压及胸内压,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可用于心功能不全和上气

道梗阻的患者道梗阻的患者。。但由于NEEP 能使气道和肺泡萎陷能使气道和肺泡萎陷,,目前已很少应用目前已很少应用。

。◎双相状态调定

1.1.持续气道正压(持续气道正压(持续气道正压(continuous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 CPAP)

)气道压在吸气相和呼气相都保持一定的正压水平即为气道压在吸气相和呼气相都保持一定的正压水平即为CPAP CPAP CPAP。

。当患者吸气使气道压低于CPAP 水平时水平时,,呼吸机通过持续气流或按需气

流供气流供气,,使气道压维持在CPAP 水平水平;

;当呼气使气道压高于CPAP 时,呼气阀打开以释放气体呼气阀打开以释放气体,,仍使气道压维持在CPAP 水平水平。。因此因此,,CPA CPAP

P 实际上是一种自主呼吸模式,吸气VT 与CPAP 水平、吸气努力和呼

吸力学状况有关吸力学状况有关。。它与PEEP 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通过对持续气流的

调节而获得动态的,相对稳定的持续气道正压,而后者是通过在呼

气末使用附加阻力装置获得一个静态的、随自主呼吸强弱波动的呼

气末正压。气末正压。CPAP

CPAP 的生理学效应与PEEP 基本相似。2.2.气道压力释放通气气道压力释放通气气道压力释放通气(

(airway pressure release ventilation,APRV APRV)

)APRV 是在CPAP 气路的基础上以一定的频率释放压力,压力释放水平和时间长短可调。在压力释放期间,肺部将被动地排气,相

当于呼气,这样可以排出更多的CO2CO2。当短暂的压力释放结束后,

。当短暂的压力释放结束后,气道压力又恢复到原有CPAP 水平水平,,这相当于吸气过程这相当于吸气过程。。因此因此,,APR APRV

V 较CPAP 增加了肺泡通气增加了肺泡通气,,而与CMV+PEEP 相比相比,

,APRV 显著降低了气道峰压。

3.3.双相间隙正压气道通气(双相间隙正压气道通气(双相间隙正压气道通气(biphasic

biphasic interminttent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 BIPAP)

)BIPAP 为一种双水平CPAP 的通气模式的通气模式,

,自主呼吸在双相压力水平均可自由存在平均可自由存在。。高水平CPAP 和低水平CPAP 按一定频率进行切换按一定频率进行切换,

,两者所占时间比例可调。该模式允许自主呼吸与控制通气并存,能

实现从PCV 到CPAP 的逐渐过渡的逐渐过渡,,具有较广的临床应用和较好的人机

协调。实际效果与APRV 相同。事实上,如果在BIPAP 中使低水平

CPAP 所占时间很短,即相当于APRV APRV。

。在实际工作中,又可从不同的角度将通气模式进行分类:

(1)按所提供的呼吸功是否全部或部分替代自主呼吸可分为)按所提供的呼吸功是否全部或部分替代自主呼吸可分为:

:A 、完全支持通气完全支持通气::呼吸功全部由呼吸机完成呼吸功全部由呼吸机完成,,如CMV CMV,

,适用于呼吸中枢和外周驱动能力很差的患者。

B 、部分支持通气:呼吸功由呼吸机和自主呼吸共同完成,如

SIMV SIMV、

、PSV 等,适用于有一定自主呼吸能力的患者。部分支持通气较完全支持通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可避免呼吸肌萎缩,呼吸机易于和自主呼吸同步,不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和气压伤及通气不足或过度的发生也因此减少,并能逐渐过渡到撤机。

(2)按通气目标可分为:

A 、压力目标通气:如PCV PCV、、PSV PSV、

、BIPAP 等。B 、容积目标通气:如VCV VCV、

、IMV 等。压力目标通气在吸气开始后提供的高速气流使气道压很快达到目标压力水平,之后根据自主呼吸用力和呼吸力学状况调整流速,使气道压维持在目标压力水平,与容积目标通气相比,在改善气体分布和V/Q 比值、增加人机协调和降低气道峰压方面有一定的优越性;但不能保证潮气量的恒定供给。近制造年发展起来的一些新型

通气模式通气模式,,如PRVCV PRVCV、、VSV 等,则将两者的长处集于一身则将两者的长处集于一身,

,值得进一步研究。

(三)呼吸机参数的调定

1.FiO21.FiO2:>:>:>50%50%50%时需警惕氧中毒。原则是在保证氧合的情况下时需警惕氧中毒。原则是在保证氧合的情况下时需警惕氧中毒。原则是在保证氧合的情况下,

,尽可能使用较低的FiO2FiO2。

。2.VT:2.VT:一般为一般为6~15ml/kg 15ml/kg,实际应用时诮根据血气和呼吸力学

,实际应用时诮根据血气和呼吸力学等监测指标不断调整等监测指标不断调整。。容积目标通气模式预置VT 压力目标通气模式

通过调节压力控制水平(如PCV PCV))和压力辅助水平(如PSV PSV)

)来获得一定量的VT VT。。近来的研究发现近来的研究发现::过大的VT 使肺泡过度扩张使肺泡过度扩张,,并且并且,

,随呼吸周期的反复牵拉会导致严重的气压伤随呼吸周期的反复牵拉会导致严重的气压伤,,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

。因此因此,,目前对VT 的调节是以避免气道压过高为原则的调节是以避免气道压过高为原则,

,即使平台压不超过3030~~50cmH2O 50cmH2O;而对于肺有效通气容积减少的疾病(如;而对于肺有效通气容积减少的疾病(如ARDS ARDS)),

应采用小潮气量(6~8mm/kg 8mm/kg))通气通气。。PSV 的水平一般不超过2525~

~30cmH2O cmH2O,,若在此水平仍不能满足通气要求若在此水平仍不能满足通气要求,,应考虑改用其它通气方式应考虑改用其它通气方式。

。3.RR:3.RR:((1)应与VT 相配合,以保证一定的MV MV;

;(2)应根据原发病而定发病而定::慢频率通气有利于呼气慢频率通气有利于呼气,,般为1212~~20次/分;而在ARD ARDS S 等限制性通气障碍的疾病以较快的频率辅以较小的潮气量通气,有

利于减少克服弹性阻力所做的功和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利于减少克服弹性阻力所做的功和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3)

应根据自主呼吸能力而定应根据自主呼吸能力而定;

;如采用SIMV 时,可随着自主呼吸能力的不断加强而逐渐下调SIMV 的辅助频率。

4.I/E 4.I/E:一般为:一般为1/21/2。采用较小。采用较小I/E I/E,可延长呼气时间,有利于

,可延长呼气时间,有利于呼气,在COPD 和哮喘常用,一般可小于1/21/2。在

。在ARDS 可适当增大I/E I/E,甚至采用反比通气(,甚至采用反比通气(,甚至采用反比通气(I/E I/E I/E>

>1),使吸气时间延长,平均气道压升高,甚至使PEEPi 也增加,有利于改善气体分布和氧合。但过高的平均气道压往往会对血流动力学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并且人机配合难以协调,有时需使用镇静剂或肌松剂。

5.5.吸气末正压时间:指吸气结束至呼气开始这段时间,一般不

吸气末正压时间:指吸气结束至呼气开始这段时间,一般不超过呼吸周期的20%20%。较长的吸气末正压时间有利于气体在肺内的

。较长的吸气末正压时间有利于气体在肺内的分布,减少死腔通气,但使平均气道压增高,对血流动力学不利。

6.PEEP 6.PEEP:目前推荐:目前推荐:目前推荐““最佳PEEP PEEP((best PEEP PEEP))”的概念的概念::(1)最

佳氧合状态佳氧合状态;;(2)最大氧运输量()最大氧运输量(DO2DO2DO2));(3)最好顺应性)最好顺应性;

;(4)最低肺血管阻力低肺血管阻力;;(5)最低Q S/Q T ;(6)(6)达到上述要求的最小达到上述要求的最小PEEP PEEP。

。但在实际操作时但在实际操作时,,可根据病情和监测条件进行可根据病情和监测条件进行,,一般从低水平开始一般从低水平开始,

,逐渐上调,待病情好转,再逐渐下调。

7.7.同步触发灵敏度(同步触发灵敏度(同步触发灵敏度(trigger trigger trigger)):可分为压力和流速触发两种。

一般认为,吸气开始到呼吸机开始送气时间越短越好。压力触发很

难低于110110~~120ms 120ms,而流速触发可低于,而流速触发可低于100ms 100ms,一般认为后者的呼,一般认为后者的呼吸功耗小于前者。触发灵敏度的设置原则为:在避免假触发的情况下尽可能小。一般置于下尽可能小。一般置于-1-1-1~~-3cmH2O 或1~2L/min 2L/min。

。8.8.流速波形:一般有方波、正弦波、加速波和减速波四种。其流速波形:一般有方波、正弦波、加速波和减速波四种。其中减速波与其他三种波形相比,使气道峰压更低、气体分布更佳、氧合改善更明显,因而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9.9.叹气(叹气(叹气(sigh sigh sigh)):机械通气中间断给予高于潮气量50%50%或

或100%的大气量以防止肺泡萎陷的方法的大气量以防止肺泡萎陷的方法。。常用于长期卧床常用于长期卧床、、咳嗽反射减弱咳嗽反射减弱、

、分泌物引流不畅的患者。

(四)呼吸机与自主呼吸的对抗

1.1.概念

概念呼吸肌用力和呼吸机送气方式的不协调。为了避免呼吸机与自

主呼吸的对抗应在以下环节使自主呼吸和呼吸机之间保持一致主呼吸的对抗应在以下环节使自主呼吸和呼吸机之间保持一致;;(1)

吸气触发吸气触发;;(2)流速波形)流速波形;;(3)潮气量大小)潮气量大小;;(4)吸呼切换。

2.2.表现和监测

表现和监测(1)患者躁动不安患者躁动不安,,呼吸节律和动度不规则呼吸节律和动度不规则,,心率和血压波动心率和血压波动,

,SpO2下降,呼吸机报警。

(2)呼吸力学波形呼吸力学波形::压力压力--时间曲线和流速时间曲线和流速-

-时间曲线形态不稳定。

(3)定量监测定量监测::WOB(WOB(呼吸功呼吸功呼吸功))、VO2(VO2(氧耗量氧耗量氧耗量))、EE EE(

(静息能量消耗)和PTP PTP(压力(压力(压力-

-时间乘积)增加。3.3.处理

处理积极寻找原因最为重要。

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护理标准2020版

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 T/CNAS 03─2019 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护理Airway care for non-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with tracheotomy 2019-11-10发布2020-01-01实施 中华护理学会发布

T/CNAS 03-2019 前言 本标准由中华护理学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席淑新、耿小凤、田梓蓉、蔡永华、胡丽茎、蒋莉莉、余蓉、张惠荣、薛贵芝、吴沛霞、华玮、归纯漪、彭峥嵘、李野。 I

T/CNAS 03-2019 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护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护理的基本要求、气道吸引、气道湿化、气管造 瘘口的维护、气管内套管清洗与消毒、气管套管更换的护理、气管套管拔除的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WS/T 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 367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气管切开术tracheotomy 切开颈段气管前壁,置入气管套管,使患者通过重新建立的通道进行呼吸的一种手术。 3.2 非机械通气non-mechanical ventilation 以人工气道来维持气道通畅、改善通气和氧合,但无需呼吸机等机械装置辅助通气的方式。3.3 气管造瘘口tracheostoma 气管切开或喉切除术后形成的临时或永久性的与外界大气相通的气道开口。 3.4 气道吸引tracheal suction 通过吸引器和吸引管经气管套管或气管造瘘口清除气道分泌物的技术。 3.5 浅吸引shallow suction 以所佩戴的气管套管的长度来估计,当吸引管远端能到达气管套管末端时进行的气道吸引。3.6 1

麻醉机械通气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并发症

机械通气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并发症 (一)适应症 1临床上呼吸衰竭的表现如呼吸困难、欲停、咳嗽无力、发绀或意识障碍、循环功能障碍等 2 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生理标准 1)呼吸频率R>35/分 2)肺活量VC<10-15ml/kg体重 3)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50mmHg(6.65Kpa,Fi O2=0.21) 4)最大吸气压力PNP<25cmH2O(2.45KPa) 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50mmHg(6.65Kpa)COPD病人除外 6)生理无效腔/潮气量60% 3 不同基础疾病情况下机械通气治疗适应症的选择 1)COPD患者慢性呼吸衰竭急性恶化合理氧疗后,PH值7.2PaO2仍<45mmHg,PaCO2>75mmHg;潮气量<200ml,呼吸频率35次/分;有早期肺脑改变 2)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常规治疗后,出现下述情况之一:呼吸抑制,神志不清;呼吸肌疲劳现象出现;PaO2逐渐下降低于50 mmHg,PaCO2逐渐升高大于50 mmHg;一般状态逐渐恶化3)ARDS 经数小时高浓度(60%)氧疗后PaO2仍低于60 mmHg 或PaO2在60 mmHg以上,但合并呼吸性酸中毒存在

4)头部创伤、神经肌肉疾患引起的呼吸衰竭 5)因镇静剂过量等导致呼吸中枢抑制而引起的呼吸衰竭。吸氧后改善不理想,或呼吸频率30-40次/分咳嗽反射减弱、咳痰无力时。 6)心肌梗死或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吸氧浓度已达60%以上,PaO2仍低于60 mmHg可谨慎进行机械通气(宜采用压力支持等模式)。 7)用于预防目的的机械通气治疗:开胸手术、败血症、休克或严重外伤 (二)机械通气的禁忌症 1 肺大泡 2 未经引流的高压气胸 3 大咯血、出血性休克 4 活动性肺结核 5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 (三)机械通气的并发症 1 气压损伤 2 通气不足 3 通气过度 4 循环障碍 5 氧中毒

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护理

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护理 1. 定义: 1.1 气管切开:通过切开气管放置合适的气管切开导管以开放患者的呼吸道,经过人工气道可辅助呼吸,是临床上应用于机械通气和分泌物引流的方法。 1.2 非机械通气:以人工气道来维持气道通畅、改善通气和氧合,但无需呼吸机等机械装置辅助通气的气道开口。 2. 气道湿化 2.1 间歇气道湿化: 采用湿化仪器或装置间隔一定时间向气道注入湿化液,以维持上呼吸道的湿化。 2.2 持续气道湿化: 在人工气道内部放入头皮针前端硅胶管,妥善固定,使用微量泵持续滴注湿化液[1]。 2.3 氧驱动湿化: 注射湿化液到一次性驱动雾化器中,调整到合适氧流量,为病人提供雾化吸入。 3. 气道吸引 3.1 时机 (1)有痰鸣音或者溢出痰液;

(2)呼吸频率加快,烦躁不安,脉率上升; (3)痰液位置较浅,痰量增加; (4)血氧饱和度下降至95%以下; (5)双肺听诊出现大量湿罗音,怀疑是气道分泌物增多所致; (6)咳嗽排痰无力; (7)需要获取痰标本; (8)带气囊的气管套管放气时; (9)其他经临床专业判断认为需要行气道吸引; 3.2 吸痰注意事项 合理选择吸痰管,管径不超过人工气道内径的1/2,长度比气管导管长4-5cm,硬度适中,硅胶、圆头多孔。吸痰前检查装置完好性,吸引负压0.040-0.053MP,一次性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采用边捻吸引边上提的吸痰方法,通时注意观察痰液颜色变化。 根据情况可重复吸痰,一般连续可吸3次,时间不超过3分钟。对痰液粘稠患者,可以向气道内注射3-5ml湿化液或雾化吸入后再行吸引;分泌物多时可先吸引再湿化再吸引。 4. 气道造瘘口的维护 4.1 敷料选择与更换 4.1.1 应使用无菌纱布或使用气切泡沫敷料作为气管套管垫。 4.1.2 无菌纱布气管套管垫应每日更换,如有潮湿、污染应及时更换;泡沫敷料根据产品说明书使用。

医疗机构医院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护理

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护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护理的基本要求、气道吸引、气道湿化、气管造瘘口的维护、气管内套管清洗与消毒、气管套管更换的护理、气管套管拔除的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WS/T 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 367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气管切开术tracheotomy 切开颈段气管前壁,置入气管套管,使患者通过重新建立的通道进行呼吸的一种手术。 3.2 非机械通气non-mechanical ventilation 以人工气道来维持气道通畅、改善通气和氧合,但无需呼吸机等机械装置辅助通气的方式。 3.3 气管造瘘口tracheostoma 气管切开或喉切除术后形成的临时或永久性的与外界大气相通的气道开口。 3.4 气道吸引tracheal suction 通过吸引器和吸引管经气管套管或气管造瘘口清除气道分泌物的技术。 3.5 浅吸引shallow suction 以所佩戴的气管套管的长度来估计,当吸引管远端能到达气管套管末端时进行的气道吸引。 3.6

深吸引deep suction 吸引管插入人工气道直至遇到阻力时,回退吸引管1cm时进行的气道吸引。 3.7 声门下分泌物吸引subglottic secretion drainage (SSD) 利用带有SSD装置的气管套管连接负压吸引装置,对声门下气囊上分泌物进行持续或间断吸引的技术。 3.8 气道湿化airway humidification 采用湿化器或各种湿化方式将溶液或水分散成极细微粒,以增加吸入气体温湿度,使气管和肺部能吸入含足够水分的气体,从而达到湿化气道黏膜、稀释痰液、保持黏液纤毛正常运动的方法。 3.9 持续气道湿化continuous airway humidification 采用湿化仪器持续、均匀地向气道注入湿化液,或采用湿化装置以维持上呼吸道的湿化、加温和(或)过滤的方法。 3.10 间歇气道湿化intermittent airway humidification 采用湿化仪器或湿化装置间隔一定时间向气道注入湿化液,以维持上呼吸道的湿化、加温和(或)过滤的方法。 3.11 湿热交换器heat and moisture exchanger (HME) 一种通过其内部的特殊材料吸收患者呼出气体的热量和水分,并在吸入气体时释放,从而对吸入气体起到加温、湿化、过滤功能的气道湿化装置,也称人工鼻。 3.12 脱管decannulation 气管外套管意外脱出气管造瘘口外,或未见脱出但气管外套管实际置于颈前软组织内。 4 基本要求 4.1 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4.2 操作前后手卫生应符合WS/T 313规定。 4.3 留置气管套管期间,应动态评估病情、呼吸、气管套管固定情况、气道通畅性、有无脱管及并发症。 4.4 带气囊的气管套管气囊压力应维持在25~30cmH2O,宜每4~6h监测气囊压力。可每4~6h放气1次,每次放气30min左右。对带有声门下吸引装置的套管,每次放气前应进行声门下分泌物吸引。 4.5 对患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患者,隔离和自我防护应符合WS/T 311规定。 5 气道吸引

儿科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儿下呼吸道与呼吸机管路细菌定植规律的

儿科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儿下呼吸道与呼吸机管路细菌定植规律的监测及分析 发表时间:2017-01-19T14:31:54.087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31期作者:叶建伟 [导读] 儿科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儿容易因为细菌定植发生相关感染,给治疗带来难度的同时尤其不利于患者恢复。 (云南省楚雄州人民医院云南楚雄 675000) 【摘要】目的:探究并分析儿科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儿下呼吸道与呼吸机管路细菌定植规律,总结临床预防经验。方法:对儿科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儿下呼吸道与呼吸机管路细菌定植规律进行监测,并通过监测结果分析其规律和相关性,本次纳入研究的10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3年3月—2016年6月间收治。结果:针对性分析不同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发现,其机械通气时间越长,肺炎发生率越高,本次在3、7天时间点比较感染率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性分析不同部位的细菌感染率发现,部位和感染率之间具有相关性,但在时间越长的情况下,各个部位的感染率均出现上升的现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发现细菌定植时间和相关感染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应该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流程,在不影响治疗的基础上应该尽可能及时脱机。 【关键词】儿科;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儿;下呼吸道与呼吸机管路细菌定植规律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1-0173-02 儿科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儿容易因为细菌定植发生相关感染,给治疗带来难度的同时尤其不利于患者恢复,因此及时干预和预防是关键所在。本次我们针对100例儿科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儿进行分析,目的在于为临床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并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详情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100例儿科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儿下呼吸道与呼吸机管路细菌定植规律进行监测和分析,100例患者在纳入本次研究前,我们均对患者和家属进行了研究概况的说明,入选的100例均为知晓概况且同意参加研究者。其中包括女性41例、男性59例,患者年龄均值为 0.85±0.10岁,年龄区间为31.0天~2.5岁。排除先天性肺部损伤或缺陷的患者。 1.2 方法 对100例患者均进行持续性监测,针对其不同部位的细菌污染情况进行记录,同时在机械通气的第三天和第七天对于其不同部位的细菌标本进行采集,并进行培养分析。其主要的针对部位包括Y型接口处、下呼吸道、进气段和出气段冷凝水、呼吸机管路的接口处、湿化罐等,将相关的细菌进行收集后立刻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并记录相应的结果[1]。 1.3 观察指标 观察在机械通气过程中不同时间点患者的相关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例数,并进行比例的计算。同时针对不同部位的细菌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并进行比例的计算。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实验数据分析,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经过检验如果P在0.05以内,则说明两组间的数据具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不同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针对性分析不同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发现,其机械通气时间越长,肺炎发生率越高,本次在3、7天时间点比较感染率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1。 3.讨论 在临床对于儿科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儿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儿科患者的年龄较小决定了其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较差,而在重症监护室中进行治疗的患儿,多数会进行机械通气干预,此时一旦因为不同原因导致出现细菌感染的情况,将会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延长患者治疗的同时,可能会使得患者出现死亡等现象,因此及时总结其情况,并针对应干预是关键[2]。对于患者进行机械通气的过程中,加大患者和外界的接触点,其感染的几率随之增大,而我们就针对其不同部位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在监测的过程中主要涉及到Y型接口处、下呼吸道、进气段和出气段冷凝水、呼吸机管路的接口处、湿化罐等,结果中针对性分析不同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发现,其机械通气时间越长,肺炎发生率越高,本次在3、7天时间点比较感染率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性分析不同部位的细菌感染率发现,部位和感染率之间具有相关性,但在时间越长的情况下,各个部位的感染率均出现上升的现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

非机械通气重症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分析

非机械通气重症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分析目的分析非机械通气重症患者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3年1 月~2014年1月在本院ICU住院治疗的240例非机械通气ICU患者采用ICU意识模糊评估(CAM-ICU)法进行谵妄评估,并根据入住ICU后第一个24 h的谵妄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谵妄组和非谵妄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基础疾病、手术部位、镇痛镇静药物和主要结果。同时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患者入住ICU后第一个24 h谵妄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入住ICU后第一个24 h谵妄36例(15.00%),之后4 d,每天谵妄患者分别为45例(18.75%)、76例(31.67%)、138例(57.5%)、152例(63.33%)。与非谵妄组相比:谵妄组年龄更大(t=13.59,P<0.01),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t=7.18,P<0.01)和C-反应蛋白(CRP)更高(t=28.04,P<0.01);基础疾病中谵妄组脑卒中和脓毒症的比率更高(χ2=36.00,P<0.01;χ2=22.04,P<0.01);手术主要部位中谵妄组创伤和急诊的比率更高(χ2=13.59,P<0.01;χ2=13.59,P<0.01);镇痛镇静药物谵妄组应用咪达唑仑比率较高(χ2=39.12,P<0.01),而应用右美托咪定的比率较低(χ2=41.18,P<0.01);住ICU时间和总住院时间谵妄组均多于非谵妄组(t=13.76,P<0.01;t=16.04,P<0.01),住ICU期间死亡率和住院期间死亡率谵妄组高于非谵妄组(χ2=19.43,P<0.01;χ2=22.8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住ICU后第一个24 h谵妄的危险因素为年龄[OR,1.24(1.14~1.26)]、APACHEⅡ评分[OR,1.36(1.18~1.38)]、咪达唑仑[OR,3.50(3.05~3.54)]、急诊手术[OR,8.76(8.62~8.80)]、创伤[OR,6.23(5.19~6.45)]和脓毒症[OR,14.05(13.28~16.03)]。结论年龄、APACHEⅡ评分、咪达唑仑、急诊手术、创伤和脓毒症是非机械通气重症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谵妄对非机械通气重症患者有不良影响。 标签:谵妄;危重病;危险因素;脓毒症 谵妄是ICU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对患者近期和远期都有不良影响[1]: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远期认知功能障碍和增加死亡率[2]。虽然近年来对谵妄的诊断意识不断加强,但研究显示谵妄的漏诊和可逆危险因素的识别问题依然严重[3-4]。从安全角度而言,预防谵妄能够减少患者发生不良医疗事件的发生率[5]。已有研究报道[6-7],在机械通气和髋部骨折及心脏、大血管术后患者谵妄的发生率较高。但对非机械通气重症患者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采用ICU 意识模糊评估(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 for the ICU,CAM-ICU)法,分析ICU非机械通气重症患者谵妄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以及谵妄与死亡率和住院时间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ICU住院治疗的患者。纳入标准:①无需机械通气;②意识水平,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ichmond agitation

气管插管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气管插管的适应症: 1、经口气管插管 (1)因严重低氧血症和(或)高CO2血症,或其他原因需要较长期机械通气,而又不考虑进行气管切开的患者。 (2)不能自行清除上呼吸道分泌物、胃内反流物和出血,随时有误吸危险者。 (3)下呼吸道分泌物过多或出血需要反复吸引者。 (4)上呼吸道损伤、狭窄、阻塞、气道食管漏等影响正常通气者。(5)因诊断和治疗需要,在短时间内要反复插入支气管镜者,为了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操作方便,也可以事先行气管插管。 (6)患者自主呼吸突然停止,紧急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者。(7)外科手术和麻醉,如需要长时间麻醉的手术、低温麻醉及控制性低血压手术,部分口腔内手术预防血性分泌物阻塞气道、特殊手术的体位等。 2、经鼻气管插管:除了紧急抢救经口插管外,余同经口插管。 气管插管的禁忌症: 无绝对禁忌症。但有喉头急性炎症,由于插管可以使炎症扩散,故应谨慎;喉头严重水肿者,不宜行经喉人工气道术,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宜待凝血功能纠正后进行;巨大动脉瘤,尤其位于主动脉弓部位的主动脉瘤,插管有可能是动脉瘤破裂,宜慎重,如需插管,则操作要轻

柔、熟练,患者要安静,避免咳嗽和躁动;如果有鼻息肉、鼻烟部血管瘤,不宜行经鼻气管插管。 注意事项: (1)动作轻柔,以免损伤牙齿。待声门开启时再插入导管,避免导管与声门相顶,以保护声门、后部粘膜、减少喉头水肿的发生。(2)防止牙齿脱落误吸。术前应检查患者有无义齿和已松动的牙齿,将其去除或摘掉,以免在插管时损伤或不小心致其脱落、滑入气道,引起窒息而危及生命。 (3)防止气囊滑脱。如果气囊固定在导管上,一般不会滑脱。但如果导管与气囊分开,应选择与导管相匹配的气囊,并用丝线捆扎在导管上,防止其滑脱落入气道,造成严重的后果。 (4)检查导管的位置。一般气管插管后或机械通气后应常规行床边X线检查,以确定导管位置。 (5)防止插管意外。气管插管时,尤其是在挑起会厌时,由于迷走神经反射,有可能造成患者的呼吸、心跳骤停,特别是生命垂危或原有严重缺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因此插管前应向患者的家属交待清楚,取得理解和配合。 插管时应充分吸氧,并进行监测,备好急救药和器械。

机械通气相关名词解释

呼吸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 1.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由传导部和呼吸部组成。传导部即我们常说的呼吸道respiratory tract,包括鼻、咽、喉、气管和肺内各级支气管。它们的壁内有骨或软骨做支架,以保证气流的畅通。当空气通过这些器官时,被过滤、湿润和加温或冷却。临床上将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气管及其以下部分称为下呼吸道。呼吸部包括肺内呼吸细支气管以下至肺泡,它们与毛细血管网紧密相贴,血液与空气的气体交换在此进行。 2.鼻nose:包括外鼻、鼻腔和鼻旁窦,不仅是呼吸的通道,也是嗅觉器官。鼻腔nasal cavity 是一个前后狭长的腔隙,顶部较窄,底部较宽,前经鼻孔通向体外,后经鼻后孔通向咽腔,由鼻中隔分为左、右二腔。每侧鼻腔又可分为前部的鼻前庭和后部的固有鼻腔。 鼻前庭nasal vestibule在鼻腔的前下部,是鼻翼和鼻中隔前部所围成的略呈球形的腔隙。 其上方有一弧形的隆起称鼻阈,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的分界。鼻前庭壁内被以皮肤,生有粗硬的鼻毛,有滤过尘埃和净化吸入空气的作用。固有鼻腔位于鼻阈后上方,是鼻腔的主要部分。固有鼻腔壁由粘膜覆盖,分为嗅区和呼吸区。嗅区粘膜内有嗅细胞,能感受气味的刺激。呼吸区粘膜内富含血管和粘液腺,对空气有湿润、调节温度和除尘的作用;粘膜分泌的粘液中含有溶菌酶,能溶解鼻腔中的细菌;每侧鼻腔有顶、底和内、外侧壁。鼻腔内侧壁为鼻中隔,其前下部的粘膜中有很丰富的血管丛,鼻出血多出现在此处,故称为易出血区(Little区)。鼻腔外侧壁形态结构复杂,有三个向内下方卷曲的突起,分别称上、中、下鼻甲nasal concha。各鼻甲和外侧面与鼻腔外侧壁之间的空隙,相应称为上、中、下鼻道nasal meatus。鼻腔外侧壁有四对鼻旁窦的开口,经鼻气管插管时如分泌物引流不畅,可能会继发鼻窦炎。 3.咽pharynx:位于鼻腔、口腔和喉的后方,为前后略扁呈漏斗形的肌性管道。上起颅底,下方约在第六颈椎下缘或环状软骨下缘平面与食管相续,全长约12cm。咽与鼻腔、口腔和喉相通,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 4.喉larynx:位于颈前正中部。上通咽腔,下接气管。既是呼吸的通道,又是重要的发音器官。 5.甲状软骨thyroid cartilage:形如盾牌,由左、右两个方形的软骨板组成。两板在前正中线相遇成前角,成年男性此角明显向前凸隆称为喉结laryngeal prominence;在女性不明显。 6.环状软骨cricoid cartilage:是呼吸道上惟一完整的软骨环,是喉的底座,对喉腔保持通畅有重要作用。 7.会厌软骨epiglottic cartilage:呈长叶形软骨,固定端很细为茎,以韧带连于甲状软骨前角,其游离端较宽,位居舌根之后,构成喉口的前界。气管插管时常须以喉镜挑起会厌软骨,气管导管才能进入喉和气管。 8.杓状软骨arytenoid cartilage:呈三棱锥体形,底面有卵圆形关节面与环状软骨成关节,底的前角锐利为声带突,外侧角钝圆为肌突。 9.环甲正中韧带:旧亦称环甲膜。是垂直方向连结甲状软骨下缘与环状软骨弓上缘中部之间的纤维弹性膜,上窄下宽。急救窒息病人时,可切开或用粗针头穿过该韧带。10.气管trachea:平第6颈椎(环状软骨)平面续连于喉,经胸廓上口移行于胸部。当头仰俯时,气管可上下移动1.5cm。其上段位置较浅,距皮肤1-2cm,下段较深,距皮肤4cm。常规气管切开术时,应严格使头保持正中位,并尽量后仰,使气管接近体表,以利手术的进行。气管在胸骨角平面分为左、右主支气管,此处称为气管杈bifurcation of trachea,其腔内有末软骨环中份的三角形钩状突,在两主支气管之间弯向下后,在气管

综合护理干预预防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临床观察 赵亚红

综合护理干预预防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临床观察赵亚红 发表时间:2017-11-02T14:58:47.460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8月上第15期作者:赵亚红[导读] 观察综合护理干预预防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V AP)的临床应用效果。 四川省广元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广元 628001 摘要: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预防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从2015年6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接收的进行机械通气的ICU患者中选取90例,经抽签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VAP发生率,因VAP致死率,比较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乙组患者的VAP发生率及因VAP致死率均显著低于甲组,机械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甲组,差异鲜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ICU患者综合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VAP的发生和危害,值得推广。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ICU;VAP;临床效果;观察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prevent icu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ssociated pneumonia (VAP)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Methods from June 2015 to December 2016, our hospital receiv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ICU patients to select 90 cases, after the draw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first division and group b,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and comprehensive nursing care,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the incidence of VAP, and because of the VAP fatality rate, compared two groups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 and ICU monitoring time and hospital stay. Results in patients with VAP incidence and b for VAP fatality rat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first divisio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 and ICU monitoring time and hospital stay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e first division, the difference is distinct, hav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Conclusion ICU patients'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VAP and harm, is worth promoting. Keywords: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CU; VAP. Clinical effect; To observe the 机械通气属于侵入性操作,易导致VAP,会加重患者病情[1]。因此,加强对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干预,降低VAP发生,十分重要。本研究就综合护理干预在VAP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共纳入ICU机械通气患者70例,为我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分组通过抽签随机进行。甲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龄13~68岁,平均(42.6±3.5)岁,药物中毒9例,颅脑损伤14例,呼吸衰竭22例;乙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12~68岁,平均(42.3±3.6)岁,药物中毒8例,颅脑损伤14例,呼吸衰竭2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疾病类型比较,差异微小,可对比分析。研究在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下进行,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给予甲组常规护理,包括饮食,作息,清理口腔分泌物,纠正电解质混乱,化痰止咳等。给予乙组综合护理,具体如下:(1)心理护理:与意识清醒的患者进行积极有效沟通,向患者介绍机械通气的原理和作用等,缓解其紧张和不安,观察患者病情和情绪变化,若患者出现不适,及时予以心理疏导,视其情绪和意识状态,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2)呼吸道综合护理:①基础护理:室内湿度维持在60%~70%,温度在20℃~22℃,对室内物品等进行消毒,清洁空气,检查呼吸机的参数等,及时清洁患者的口腔分泌物及敷料,检查皮肤、切口等的状况。②吸痰护理:定时吸痰,以生理盐水将吸痰管浸润后在进行吸痰,注意力度和角度,以免划伤患者呼吸道;③人工气道护理:插管后,检查气管部位及深度,气囊内压力控制在18mmHg以下,气道温度在32℃~35℃,成人日湿化液量不低于200ml[2];④撤机护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检查机器的参数和设置,帮助患者叩背,翻身,吸痰,保持呼吸畅通。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VAP发生率,因VAP致死率,比较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和处理,使用SPSS19.0软件,基线资料的计数用%表示,比较差异,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 ±s表示,比较差异,用T检验。当P<0.05,判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护理策略

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护理策略 【摘要】目的:研究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期间所接收的运用机械通气治疗肺炎的患者70例进行本次的研究,根据患者的入院时间将患者分成两组使用不同的护理方案,主要将患者分成研究1组与研究2组,每组患者的人数为35人,分别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以及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患者在使用不同的护理方案后,护理效果有显著的差异性,患者的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护理方法,小组之间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患者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患者在护理的过程中,将有效的护理方法应用到临床上是非常关键的,不但降低了患者的不良情绪,还能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更好的康复。 【关键词】呼吸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护理策略 引言 肺炎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疾病,病情比较复杂,同时也会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导致患者的工作以及生活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在重症监护室内对患者进行机械通气的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让患者在护理的过程中感受到最优质的护理待遇。将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应用到临床上是非常关键的,不但让患者感受到真正的临床价值,因此对呼吸重症监护室中的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要遵医嘱对患者进行治疗,还能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这样才能提高治疗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期间所接收的运用机械通气治疗肺炎的患者70例进行本次的研究,将患者分成两组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研究1组中的男性患者人数为22人,女性患者的人数为13人,患者的年龄为25-78之间,平均年龄在(55.2±10.5)岁,研究2组中的男性患者人数为18人,女性患者的人数为17人,患者的年龄为27-79之间,平均年龄在(55.4±10.4)岁,两组一般资料没有显著差异,可作比较(p<0.05)。 (2)方法 研究1组中的患者使用常规的护理方法 研究2组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首先对患者进行通气护理,护理人员要定时对患者进行血气分析,做好数据的调整,评估患者的病情,及时对患者进行拔管和撤机。还要注意插管的深度,避免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感染的问题,定时对患者进行翻身和拍背,保证患者的呼吸畅通,对患者吸入气体进行加温和湿化,从而促进痰液的稀释和松动,便于痰液排出[1]。其次对患者进行营养护理,患者在进行长期的机械通气时,营养会出现代谢异常的问题,一旦摄入过量的碳水化合物时,就会导致二氧化碳的大量产生,从而增加肺部的负荷[2]。所以护理人员要给患者补充营养,保证葡萄糖的摄入量得到调节,严格执行无菌化操作无菌化操作是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吸痰时的关键,使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能有效避免感染的发生,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前,将双手彻底清洗干净,避免细菌造成的交叉感染,重症监护室定时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重症监护室内患者避免家属长时间的陪伴,每天的探视时间需控制在1小时以内。 (3)统计学处理

呼吸机的适应症

呼吸机的适应症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呼吸机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基本参数的设定和调节原则 发表于由 呼吸机的使用 一、适应症:1.严重通气不良2.严重换气障碍3.神经肌肉麻痹4.心脏手术后5.颅内压增高6.新生儿破伤风使用大剂量镇静剂需呼吸支持时7.窒息、心肺复苏9.任何原因的呼吸停止或将要停止。 二、禁忌症:没有绝对禁忌症。肺大泡、气胸、低血容量性休克、心肌梗塞等疾病应用时应减少通气压力而增加频率。 三、呼吸机的基本类型及性能: 1.定容型呼吸机:吸气转换成呼气是根据预调的潮气量而切换。 2.定压型呼吸机:吸气转换成呼气是根据预调的压力峰值而切换。(与限压不同,限压是气道压力达到一定值后继续送气并不切换) 3.定时型呼吸机:吸气转换为呼气是通过时间参数(吸气时间)来确定。八十年代以来,出现了定时、限压、恒流式呼吸机。这种呼吸机保留了定时型及定容型能在气道阻力增加和肺顺应性下降时仍能保证通气量的特点,又具有由于压力峰值受限制而不容易造成气压伤的优点,吸气时间、呼气时间、吸呼比、吸气平台的大小、氧浓度大小均可调节,同时还可提供IMV(间歇指令通

气)、CPAP(气道持续正压通气)等通气方式,是目前最适合婴儿、新生儿、早产儿的呼吸机。 四、常用的机械通气方式 1.间歇正压呼吸(intermittentpositivepressureventilation,IPPV):最基本的通气方式。吸气时产生正压,将气体压入肺内,靠身体自身压力呼出气体。 2.呼气平台(plateau):也叫吸气末正压呼吸(endinspiratorypositivepressurebreathing,EIPP,吸气末,呼气前,呼气阀继续关闭一段时间,再开放呼气,这段时间一般不超过呼吸周期的5%,能减少 VD/VT(死腔量/潮气量) 3.呼气末正压通气(positiveendexpiratorypressure,PEEP):在间歇正压通气的前提下,使呼气末气道内保持一定压力,在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非心源性肺水肿、肺出血时起重要作用。 4.间歇指令通气(intermittentmandatoryventilation,IMV)、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ynchronizedintermittentmandatoryventilation,SIMV):属于辅助通气方式,呼吸机管道中有持续气流,(可自主呼吸)若干次自主呼吸后给一次正压通气,保证每分钟通气量,IMV的呼吸频率成人一般小于10次/分,儿童为正常频率的1/2~1/10 5.呼气延迟,也叫滞后呼气(expiratoryretard):主要用于气道早期萎陷和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如哮喘等,应用时间不宜太久。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最新版本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6年) 一、引言 二、危重症患者人工气道的选择 三、人工气道的管理 四、机械通气的目的和应用指征 五、无创正压通气(NPPV) 六、机械通气的基本模式 七、机械通气参数的调整(结合血流动力学与通气、氧合监护) 八、机械通气的并发症 九、呼吸机撤离 一、引言 重症医学是研究危重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危重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临床学科。器官功能支持是重症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机械通气从仅作为肺脏通气功能的支持治疗开始,经过多年来医学理论的发展及呼吸机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涉及气体交换、呼吸做功、肺损伤、胸腔内器官压力及容积环境、循环功能等,可产生多方面影响的重要干预措施,并主要通过提高氧输送、肺脏保护、改善内环境等途径成为治疗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重要治疗手段。 机械通气不仅可以根据是否建立人工气道分为“有创”或“无创”,因为呼吸机具有的不同呼吸模式而使通气有众多的选择,不同的疾病对机械通气提出了具有特异性的要求,医学理论的发展及循证医学数据的增加使对呼吸机的临床应用更加趋于有明确的针对性和规范性。在这种条件下,不难看出,对危重患者的机械通气制定规范有明确的必要性。同时,多年临床工作的积累和多中心临床研究证据为机械通气指南的制定提供了越来越充分的条件。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以循证医学的证据为基础,采用国际通用的方法,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反复认真讨论,达成关于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方面的共识,以期对危重患者的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进行规范。重症医学分会今后还将根据医学证据的发展及新的共识对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进行更新。 指南中的推荐意见依据2001年ISF提出的Delphi分级标准(表1)。指南涉及的文献按照研究方法和结果分成5个层次,推荐意见的推荐级别按照Delphi分级分为A~E级,其中A级为最高。 表1 Delphi分级标准 推荐级别 A 至少有2项I级研究结果支持 B 仅有1项I级研究结果支持 C 仅有II级研究结果支持 D 至少有1项III级研究结果支持 E 仅有IV级或V研究结果支持 研究课题分级 I 大样本,随机研究,结论确定,假阳性或假阴性错误的风险较低 II 小样本,随机研究,结论不确定,假阳性和/或假阴性的风险较高 III 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 IV 非随机,历史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V 系列病例报道,非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二、危重症患者人工气道的选择 人工气道是为了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其他气源之间建立的连接,分为上人工气道和下人工气道,是呼吸系统危重症患者常见的抢救措施之一。上人工气道包括口咽气道和鼻咽气道,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 建立人工气道的目的是保持患者气道的通畅,有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及进行机械通气。人工气道的应用指征取决于患者呼吸、循环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况。结合患者的病情及治疗需要选择适当的人工气道。

非机械通气治疗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应用

非机械通气治疗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究非机械通气治疗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应用。方法选取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65例作为观察组,行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并选取单纯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经治疗,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死亡率为 1.5%,对照组为1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吸氧时间、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机械通气治疗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有效,可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呼吸窘迫综合征;肺表面活性物质;新生儿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胎儿出生后不久即出作为观察组,行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持续气道正压通现呼吸困难,呈进行性加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发生气治疗,并选取单纯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新生儿呼吸于早产儿,特别是胎龄0.05),具有可比性。易造成气压伤或支气管发育不良等。为进一步分析非机械通1. 2纳入标准①符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4];气方法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本研究以65②胎龄≥ 35周;③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例该疾病患儿为观察对象,行以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替代治1. 3排除标准①合并肺部炎症性疾病;②家长拒绝使用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旨在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非肺表面活性物质;③病情严重,具有机械通气指征;④正在机械通气治疗方法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本研究取得了良好行机械通气。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4治疗方法1资料与方法1. 4. 1基础治疗两组患儿均行相同的基础治疗,包括吸 1. 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于本氧维持血氧饱和度、雾化叩背吸痰清理气道、氨溴索静脉注 院新生儿病房进行诊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65例射修复肺组织、预防感染、维持酸碱及电解质平衡、维持血糖和血压处于正常水平。 1. 4. 2对照组治疗方法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作者单位:635000达州市中心医院儿科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保持患儿肺泡呼气末正压,防止肺 ·14·中国实用医药2015年11月第10卷第32期China Prac Med,Nov 2015,V ol. 10,No.32 泡萎缩。 1. 4. 3观察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肺表面活性物质

重症监护室试题

重症监护室试题 1、气管插管的目的有哪些? 答:(1)通过人工手段建立呼吸通道,解除上呼吸道阻塞。(2)迅速建立有效呼吸通道,为心跳呼吸骤停者进行人工呼吸。(3)便于清除气管及支气管内的分泌物和给氧。 2、CVP测压管刻度上“0”的位置如何调节? 答:测压管刻度上的“0”调到与有形方向平行(相当于平卧时腋中线第四肋间)水 平处,或者用水平仪标定右心房水平在测压管上的读数,该读数就是零点。 3、中心静脉置管术的并发症。 答:(1)气胸;(2)血胸;(3)血肿;(4)液胸;(5)空气栓塞;(6)折管;(7)感染。 4、周围动脉穿刺置管多选用哪些动脉?首选哪条动脉? 答:多选用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和足背动脉。首选桡动脉。 5、负压吸痰的压力应是多少? 答:成人吸痰时压力<250mmHg,小儿压力<100mmHg,压力过大易损伤粘膜,压力过小则达不到吸痰效果。 6、心肺脑复苏有哪三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基础生命支持;第二阶段:高级生命支持;第三阶段:持续生命支持。 7、心肺脑复苏的基本步骤。 答: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C:人工循环;D:药物治疗。 8、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时间比及频率。 答:按压部位:胸骨中1/3与下1/3交界处。 按压时间与放松时间比为1︰1。 按压频率为:成人80~100次/min,儿童100~120次/min。 9、心肺复苏有效指征。

答:(1)大动脉搏动能触到;(2)收缩压≥60mmHg;(3)自主呼吸恢复;(4)皮肤颜色好转,发绀减退;(5)瞳孔缩小,有对光反应。 10、呼吸机使用时,如何调节吸入氧浓度及触发灵敏度的正常值? 答:吸入氧浓度(FiO2)通常设置为30%~50%,一般以40%左右为宜。触发灵敏度通常为0~20 cmH2O,越接近0值,灵敏度越高。 11、使用呼吸机时,常见的人—机对抗原因有哪些? 答:常见的人—机对抗原因有:(1)病人不习惯;(2)呼吸机轻微漏气或压力调节太高;(3)通气量不足;(4)严重缺氧;(5)疼痛;(6)存在其他引起用力呼吸的因素,如气胸、心力衰竭等;(7)气管内有痰液集聚;(8)呼吸参数和通气模式选择不当。 12、停用呼吸机的指征? 答:病人全身情况好转:(1)循环稳定,如肤色红润,肢暖;不用升压药时血压、脉率正常,无心律失常发生;末梢红润,尿量足等。(2)呼吸平顺,自主呼吸强,能保证满意的通气,呼吸频率<25次/min,潮气量>6mL/kg。(3)病人安静,无出汗等。 13、长期进行机械通气产生呼吸道感染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人工气道的建立,如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为感染的门户; (2)呼吸道自然防御保护机制减弱,如气道过滤器失去作用,纤毛活动减退;(3)气道加温、湿化作用降低,痰液等分泌物易聚积,阻塞气道; (4)医源性操作不规范,各类管道、湿化器消毒不严,为感染的主要原因;(5)病人原有疾病,营养不良,机体抵抗力低下等。 14、临时心脏起搏器的适应证。 答:(1)严重过缓性心律失常;(2)保护性起搏;(3)超速抑制;(4)辅助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