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X-7-077、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单元复习(3)导学案附教学反思

SX-7-077、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单元复习(3)导学案附教学反思
SX-7-077、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单元复习(3)导学案附教学反思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单元复习(3)导学案设计

(2)

初中物理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二) 中考复习导学案

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 (二) 中考复习导学案 班级姓名日期 【学习目标】 1、知道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知道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并能画出光路图; 2、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3、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工作原理,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形成及矫正措施; 4、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 【重点难点】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及相关作图; 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课前预习】 1、设计三种方案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⑴ ⑵ ⑶ 2、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⑴凸透镜对光有作用,所以凸透镜又叫; ⑵凹透镜对光有作用,所以凹透镜又叫。 3、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 ⑵从焦点射向凸透镜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 ⑶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4、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 ⑵指向凹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 ⑶通过凹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5、如何测凸透镜的焦距? 6、一束光通过三棱镜后,出射光线将向(顶角/底面)偏折。 7 物距u 成像性质像距v 应用 二个点 U=f U=2f 三个范围 U>2f f<U<2f U<f 物体在凸透镜焦点以外时,物距减小,像距,像;物距增大,像距,像。 是物体成缩小像还是放大像的分界点,是物体成倒立实像还是正立虚像的分界点。 8、近视眼镜是镜,远视眼镜是镜。眼镜的度数在数值上与镜片焦距的大小关系 是。 9、远处景物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这是眼;近处景物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这是眼。 近视眼镜的作用是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移,从而使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远视眼镜的作用 是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移,从而使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 10、伽利略望远镜的物镜是镜,其焦距,目镜是镜,其焦距,最后所成 的像是;开普勒望远镜的物镜是镜,其焦距,目镜是镜,其 焦距,最后所成的像是;显微镜的物镜是镜,其焦距, 目镜是镜,其焦距,物体先经物镜成一个像,这个像再经目镜 成一个像。 【合作探究】 1、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d、e点, 如图所示,同时调整光屏的位置,那么: 1)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小; 2)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3)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不出现烛焰的像. 2、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l)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 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焦距约是__________cm。 (2)小莉做实验时,发现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如图,若要使烛焰 成像在光屏中心,应将光屏向__________(填“上”、“下”)调节。 (3)若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 15cm 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屏上得到倒立、_______清晰的实像, _______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 3、小周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 大致在,其目的是。 (2)小周在如图位置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老师要求在凸透镜不 动情况下,在光屏上成一个更小的像,她应当把蜡烛向移动,同时把光屏向移动。 (3)小周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不清,她应当向 移动光屏,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4、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复习导学案

历史学科教案

(学生记忆,教师检查) 三、拓展探究 根据以上图片说出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的法律文献,总结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 图中三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分别是谁?他们分别有什么贡献?他们对历史发展起到了什么共同的作用? 四、巩固小结(2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主要知识点,重点记忆,并概括各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及作用。 五、达标训练(满分18分) 1.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人由此辉煌地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政府权力机构,那里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三足鼎立,相互制约。”两则材料中确立的政体和原则分别是指() A.一党专政独立与人权 B.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原则 C.多党执政人权与法治 D.民主共和制王权高于议会 “光荣革命”使英国通过和平方式完成了政权的更迭,避免了流血冲突。事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限制王权,给国王戴上了一个“紧箍咒”。这里的“紧箍咒”是指() A.《独立宣言》 B.《人权宣言》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版权所有 C.《权利法案》 D.《1787年宪法》 3.英国“光荣革命”后制定了《权利法案》,美国独立战争后制定了1787年宪法,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些说明() A.新政权才需要法制建设 B.民主需要以法制作保障 C.三国法制建设十分完善 D.法制建设必定带来民主 4.1688年,英国发生了宫廷政变。这场政变没有发生流血冲突就取得了成功,因此历史学家称之为“光荣革命”。关于这次“革命”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英国建立了共和国 B.推翻了国王专制统治

《图形认识初步》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知识讲解

《图形认识初步》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知识讲解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 要点一、多姿多彩的图形 1. 几何图形的分类 要点诠释:在给几何体分类时,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结果. 2.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 (1)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 把立体图形按一定的方式展开就会得到平面图形,把平面图形按一定的途径进行折叠就会得到相应的立体图形,通过展开与折叠能把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 要点诠释: ①对一些常见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要非常熟悉,例如正方体的 11种展开图,三棱柱,圆柱等的展开图; ②不同的几何体展成不同的平面图形,同一几何体沿不同的棱剪开,可得到不同的平面图形,那么排除障碍的方法就是:联系实物,展开想象,建立“模型”,整体构想,动手实践. 立体图形: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 ?? ?平面图形:三角形、四边形、圆等. 几何图形

? ? ?(2)从不同方向看: 主(正)视图---------从正面看 几何体的三视图 (左、右)视图-----从左(右)边看 俯视图---------------从上面看 要点诠释: ①会判断简单物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 ②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 (3)几何体的构成元素及关系 几何体是由点、线 、面构成的.点动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线动成面,面与面相交成线;面动成体,体是由面组成. 要点二、直线、射线、线段 1. 直线,射线与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2. 基本性质 (1)直线的性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要点诠释: ①本知识点可用来解释很多生活中的现象. 如:要在墙上固定一个木条,只要两个钉子就可以了,因为如果把木条看作一条直线,那么两点可确定一条直线. ②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的距离. 3.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1)度量法:可用直尺先量出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等于这个长度的线段. (2)用尺规作图法:用圆规在射线AC 上截取AB=a,如下图: 4.线段的比较与运算 (1)线段的比较: 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常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度量法;一种是叠合法.

八年级历史上册_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学案 【理清时序、知识整合】 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中共七大日本无条件投降 1931-9-18 1936-12-12 1937-7-7 1945-4 1945-8-15 【单元知识网络】 开始标志:九一八事变 局部抗战 时间:1931年—1937年 中华民族开始标志:七七事变 的抵抗全面抗战时间:1937年—1945年 中华民族的重大战役: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抗日战争提出: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在中华民族 生死关头,中共提出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 正式建立:七七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共两党再 次合作 中共七大 时间:1945年8月15日 抗日战争的胜利 标志:日本无条件投降 【考点梳理、随点巩固】 一、填空题 1.九一八事变: ①1931年9月18日,制造了。炮轰东北军驻地城。结果:蒋介 石采取政策,致使沦亡。日本在长春扶植清废帝建立 傀儡政权。 ②东北人民组织,中国共产党派等在东北组织抵抗日军的侵 略。

③九一八事变后,(标志)中国人民的开始了。 2、西安事变 ①背景:日本占领东北后,又企图占领,随着日本加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中 国共产党提出建立的方针,要求国民政府。国民政府爱国将领、接受中共主张,停止进攻红军。 ②目的:为 ③经过:年月日,和扣留蒋介石,进行“兵谏”,这就是震惊中 外的。又称“”。 ④结果: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得 到。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⑤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意义:基本结束, 形成。 3、全面抗日战争 ①全面爆发: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也叫“”。 中国驻军奋起还击,(标志)爆发。 ②国共第二次合作:卢沟桥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共两党实现了,正式建立。工农红军改编为、。 ③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制造,万中国人遇难。战时陪都是。 ④平型关大捷:事变后不久,一一五师伏击日军,歼敌一千多人,史称“”,这是抗战以来。 ⑤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在山东与日军展开激战。取得抗战以来的胜利。 ⑥、中国共产党领导、在敌人的后方,建立,中 共中央所在地是。⑦⑧⑨ ⑦百团大战: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1940年8月八路军在指挥下,发动 了破坏敌人交通线的“”。它是中国军队 的战役。 ⑧1945年4月,中共在召开。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意义:为争取和实现准备了条件。 ⑨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年月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也回到祖国的怀抱。胜利的原因:中国人民;;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美国向日本的、投掷原子弹,苏联红军出兵中国)。 ⑩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胜利,中国人民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选择题 1、“我的家在东北的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歌词中“那个悲惨的时候”指的是:

六年级数学下第四单元比例整理与复习导学案

4.整理和复习 第1课时: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 班级: 组别: 姓名: 复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明确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 2.能正确地、熟练地解比例。 3.进一步理解、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复习过程: 一、比、比例的意义 1. 比的含义是:两个数 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2.比例的含义是:表示 的式子叫做比例。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 。 二、解比例 1.解比例的含义是:求比例中的 叫做解比例。 2.解比例的依据是 。 3.解比例的基本方法: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然后解方程 。 4.练一练:完成课本第65页的“整理与复习”第2题。 三、正、反比例的意义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 4.你是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 学生通过交流,概括出“一找、二想、三判断”。 一找:哪两种上关联的量。

二想: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写出关系式。 三判断:联系关系式,看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判断成什么比例。 5.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3题。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关系式中,两种变化的量成不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1)被除数÷除数 = 商(2)被除数÷除数 = 商 一定()()一定 (3)因数×因数 = 积(4)因数×因数=积 ()一定一定() 2.完成课文练习十二第2题。 第2课时:练习课 班级:组别:姓名: 练习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熟练掌握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1)每公顷产量一定,播种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2)总产量一定,每公顷产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3)从A到B地,所用时间和行走的速度。 (4)一个人的年龄和他的体重。 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除数一定,和成比例。 被除数一定,和成比例。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 第册第单元主备人: 审核人: 课题20古诗两首课型讲读课课时1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结合注释、工具书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3、感受有爱、友情的温馨。重点难点朗读背诵古诗,结合注释、工具书理解诗意体会感情。预习提纲 1、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2、了解李白生平学习过程教师活动 一、导学步骤: 1、导入:“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 2、读好“孟、陵、辞”字音。 3、小组背诵,互相检查。 4、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5、小组解读诗意,讨论交流。评价、引导。学生初意: 二、交流展示:诗意 三、谈谈你品读到的友情检测: 1、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的是送别的情景,送别的时间是,送别的地点是。学习过程教师活动

2、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感情。课后反思前楼中心小学导学案设计学科 第册第单元主备人: 审核人: 课题20古诗两首课型讲读课课时2学习目标 1、我会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在朗读中体会是诗人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预习提纲 1、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学习过程教师活动 一、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1)说一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样理解送: 元二: 使: 安西:(2)题目的正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3)介绍作者:王维 2、抓字眼,眀诗意(1)小组合作学习古诗,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解释或感受。(2)小组汇报 。(3)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情景剧的形式把它再现出来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复习学案

第6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 大王五中刘攀攀 教学目标: ①金刚石、石墨、木炭、活性炭的性质来考查它们的用途, ②掌握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重难点: 科学探究的方法 导学提纲: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是自然界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性,性。可用于制 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等 3.C60, 在物质分类中属于,相对分子质量。 4、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可用于食品中除去色素,还可用于防毒面具;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5、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而化学性质相同是因为。练习: (1)以上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单质,但由于它们的不同,因此它们的存在着差异。 (2)钠原子和钠离子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 (3)碳和硫属于不同的元素因为 (4)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氧气和臭氧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 (5)盐酸和硫酸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 (6).轻轨电车”(如右图)是近年来新兴的城市高架交通工具,具有污染小的特点。当轻轨电车开动时,轻轨电车上裸露的“电刷”沿架空电线滑动。电刷材料中含有石墨。选择石墨作电刷材料是因为其具有下列性质:①;②; ③。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 质,是因为 1 1、常温下的稳定性强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反应方程式 不完全燃(氧气不充足),生成:反应方程式 3、还原性:(置换反应) 木炭还原氧化铜时的现象 应用:冶金工业 练习: 1..右图集气瓶内为红棕色的的气体,投入几块木炭,过一段时间,看到 (1) (2) 由此说明了木炭具有的性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五单元复习 导学案 知识点

八(下)语文第四、五单元复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增强文体意识,了解议论文的种类。 2、理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内涵。 【学习时间】一节课 第一板块复习第四单元 一、什么是议论文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总而言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记叙文和说明文则是以事感人、以知授人的文章。 二、议论文的类别 (一)立论文 1.定义: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 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 2.要求:要对论述的问题有正确的看法用充足有说服力的论据要言之有理,合乎逻辑 (二)驳论文 1.定义:论辩是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己方的观点2.方式:提出论点证明论点总结论点 3.驳论文的破立结合:首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再批驳已指出的错误论点,并在批驳的同时或之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加以论证。 三、体裁内涵 1、逻辑性体现 议论文的语言必须准确、鲜明、严密、有针对性。段落与段落之间要有非常清楚的逻辑关系,如总分、对照、层进、并列等。借助起过渡性作用的语句或关联词来突出这种关系。如:“有”、“还有”“虽然、但是”“固然”“诚然”“由此”是等。 2、引发思考 议论文,是奖善惩恶的,是对人们进行规劝疏导的,是对人们起引导作用的,因此必须有说服力,并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认真上政治课,经常的看看说理性的文章、名言警句等,将提高我们的思想素质,提高我们认识能力,对我们写作,尤其是议论文的写作大有好处。它会起到丰富文章内容,深化文章思想,提高说服力的作用。同时我们要注意区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而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 四、写作方法 1、拟好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传递显要信息的重要部分。由于它位居文章结构之首,所以文章题目的优劣也会直接影响阅卷者对文章的第一印象。议论文拟题的基本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案 寿光市台头一中侯建刚 复习目标: 1、掌握本单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2、积累《口技》中出现的重点文言字句的释义。 3、理解景物描写、侧面描写、比喻排比等修辞、人物描写方法等中考考点的运 用及作用。 课前预习: 1、通览本单元课文,识记易错字词。 老师找到的: 撺掇()凫()水蓦()然huì( )暗戛()然而止qiè()意颦蹙()粲()然叱咤()y ì()语 你自己的积累: 2、积累《口技》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 老师的问题: 会.宾客大宴但.闻屏障中当是.时 众妙毕.备中间.力拉崩倒之声虽.人有百口 不能名.其一处群响毕绝. 你自己的积累: 课内探究: ◆活动一:整体把握本单元五篇课文。 整体把握就是要知道这篇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人,记了一些什么事,表达了一些什么感情。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方法,从整体上复习这五篇课文。 ◆活动二:复习重点语段,掌握本单元一些中考考点的运用。 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文化艺术方面的,其中有很多精彩的语段,值得我们很好的去体味和把握。请同学们先自主思考以下问题,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1、在《社戏》“月夜行船”段落中哪些句子烘托了“我”急迫的心情,并从中体

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2、从《安塞腰鼓》找出作者运用比喻、排比、反复修辞的语段,并体会修辞的 作用。(可以参考课后题第三题。) 3、从《观舞记》“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这一段中辨析人物描写的方 法。 4、从《口技》中找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语段,并体会侧面描写的作 用。 活动三:巩固训练,检查反馈。 在我们复习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完成我们下发的检测题。 课后拓展: 1、修改在课堂检测的错误。 2、整理本节课所学,按照字、词、句次序,把你认为重点的知识记录在课堂笔记中。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 15自相矛盾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4.了解人物思维过程,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图片引入 1.同学们,你能根据下面的图片,猜一个成语吗? 2.你一定猜出来了吧。就是“自相矛盾”。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 3.自己大声的读2遍课题《自相矛盾》 4.自己从图中找到矛和盾。 矛:前面尖尖的用于攻击敌人的兵器。 盾:是圆形或方形的,用于防御敌人的一种兵器。 书写提示:矛(máo)盾给予(yǔ)

二、了解作者 三、初读课文,解决字词、理解大意 1.根据下面的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2.读一读下面生字、句子 (1)鬻(y ù) 吾(w ú) 弗(f ú) 夫 ( 2) “楚人有鬻(y ù) 盾与矛者。” “夫(f 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吾(w ú)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w ú)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其人弗(f ú)能应也。” 3.试着读出韵味和节奏

4.结合注释和老师提示理解大意 誉之曰誉:称赞 吾盾之坚吾:我坚:硬,坚固 吾矛之利利:锋利 或曰曰:说 何如何如:怎么样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之:代词,指“盾”。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之:相当于“的”。 4.用自己的话讲讲《自相矛盾》这个故事。 四、走进寓言,了解人物思维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提示: 矛刺破了盾说明矛非常锋利,而盾不够坚固。矛刺不破盾则说明,矛不锋利而盾相当坚固。那楚人的矛是锋利还是不锋利?盾是坚固还是不坚固?确实有问呀?围观者论证了楚人的话不成立。他才会发出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立体图形的认识整理与复习

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 二、图形与几何 第3课时 立体图形的认识整理与复习 【学习目标】 1.明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等立体图形的特征,能从整体上把握这些图形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2.能整理学过的有关立体图形方面的知识,并掌握相应的技能。 【学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1.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 小组展开讨论,交流意见,整理归纳。合作完成表格一。 形体 相同点 不同点 关系 长方体 面 棱 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 长 正方体 2.复习圆柱和圆锥 底面 侧面 高 圆柱 圆锥 二、重点训练 1. 判断并说一说理由。 (1)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不是正方形就是长方形。( ) (2) 长方体的三条棱就是它的长、宽、高。( ) 你都学过哪些立体图形? ( ) 如果把学过的立体图形分两类,你打算怎样分?( ) 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 圆锥的高有一条,圆柱的高有两条。( ) 2.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40厘米,其中长5厘米,宽3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分米,如果把这样的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米? 三、课堂达标 1. 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周长是18.84米,高是6米,求这个沙堆的重 量?(每吨沙的体积是4 3 立方米) 2.一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12平方米,半径是2米,求它的体积。(要求根据课本中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不先求出圆柱的高,而用较简便的方法解答。) 3.一个圆锥体,底面周长和它的高相等,它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你知道和它同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学案图形认识初步全章学案

七年级数学“先学后教”导学案 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 4·1·1 几何图形(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初步了解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能识别一些基本的几何体。 二、阅读思考 仔细阅读课本P116—1118页,了解什么叫几何图形;什么是立体图形;什么是平面图形? 1、 统称为几何图形; 是立体图形; 是平面图形; 请你分别写出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各两个实例。 2、完成课本P118页思考; 三、尝试练习 1、课本P119页练习;P123-125页习题4.1第1、 2、3题 2、下列图形中,属于立体图形的有( ) ①正方形;②圆;③棱柱;④球;⑤长方体;⑥圆柱;⑦六边形;⑧棱锥 A .①②⑦ B .③④⑤⑦ C 3、一个正方体的每个面分别标有数字1 ,2, 3,4,5 ,6.根据图中该正方体A,B,C三种 状态所显示的数字,可推出“?”处的数字是四、交流展示 1、在组内讲解阅读思考,并交流。 2、在组内指定同学报答案,答案不同的先记下,最后交流展示。 3、教师巡视各组学习情况,并适时点拨或启发 五、当堂反馈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棱柱有两个互相平行,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面 B .棱锥除一个面外,其余各面都是三角形 C .圆柱的侧面可能是长方形 D .正方体是四棱柱,也是六面体 2、课本P125页习题4.1第7、8题。 3、如图,左面的几何体叫三棱柱,它有五个面, 9条棱,6个顶点,中间和右边的几何体分别是四棱 柱和五棱柱。 (1)四棱柱有 个顶点, 条棱, 个面; (2)五棱柱有 个顶点, 条棱, 个面; (3)你能由此猜出,六棱柱、七棱柱各有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吗? (4)n 棱柱有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吗? 六、反思小结 1、立体图形、平面图形与几何图形的关系是什么? 2、请举出生活中一些类似于棱柱、圆柱、圆锥及球的物体的名称(各举三例) 4·1·1 几何图形(第二课时)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复习学案

九下第四单元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写法特点。 2、掌握重点词语。 3、了解主要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4、掌握议论文文体知识,掌握并熟练运用议论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 5、了解辩论的相关知识并参与辩论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导入课堂: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九下第四单元。这是一个议论文单元。 复习内容: 一、文学常识: 1、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哲学家。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培根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近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是“实验哲学之父”,“是近代自然科学直接的或感性的缔造者”,也是现代生活精神的伟大先驱。主要著作有《新工具》、《培根随笔》、《论科学的增进》以及《学术的伟大复兴》等。他曾在《新工具》中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2、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 者、政论家、杂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 拓诗词选》等。 3、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以山水画成 就最高。 4、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 5、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现 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 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 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二、重点词语: 藻()饰狡黠()诘()难要诀()真挚() 吹毛求疵()开卷有益惆怅()渲染() 暮霭()意jìng( ) 浮光lüè( )影礼bài( ) chóng( )高气gài( ) 愤kǎi( ) bó( )斗广b ó( ) 意蕴(yì yùn)附丽(fù lì)姑且(gū qiě) 蛾眉(é méi)寂寥(jì liáo)谚语(yàn yǔ)譬如(pì)鸟 笼(lóng)笼(lǒng)统称(chēng)赞铢两悉称(chèn) 吐(tǔ)痰呕吐(tù)肚子(dǔ zi)作为食物的动物的胃 肚子(dù zi)1.腹部的通称。2.物体圆而凸起像肚子的部分。 心旷神怡(xīn kuàng shén yí)轻描淡写(qīng miáo dàn xiě)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复习导学案正式版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导学案 一、复习目标: 1、识记: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 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 2、理解: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南京大屠杀;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 3、运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二、复习内容: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15、16课内容。 三、复习重点: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四、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在上课前完成好“课前预习”部分,要求:能将这部分 内容记忆下来。并在预习时将自己的疑点记录在学案“我的复习疑点”处。(2)构建本单元复习的知识网络。(3)强化记忆。(4)能力练习。 五、课前预习基础知识梳理:请在上课前完成,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1、九一八事变:年月日,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后炮轰沈阳城,九 一八事变爆发了。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2、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年12月12日,伟大的爱国者、实 行“兵谏”,要求停止内战、,扣押了蒋介石,西安事变爆发。后经过中共和各方努力,西安事变得以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初步形成。 3、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年月日,日军进攻卢沟桥,中国守军奋勇 抵抗,全国性的从此爆发。 4、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者对南京和平居民进行血腥大屠杀,在六周内屠 杀人数达以上。 5、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 6、台儿庄战役——取得抗战以来。 7、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战役。 8、中共七大——主要内容:放手发动,壮大,在领 导下,打败,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的中国。 意义:为争取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准备了条件。 9、抗日战争的胜利——年8月15日,八年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六、我的复习疑点: 七、课堂巩固练习: 1、日本侵占东北三省是在 ( ) A、一·二八事变后 B、八一三事变后 C、七七事变后 D、九一八事变后 2、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是()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3、八年级同学制作了一期“日军侵华罪行”的专题板报。最能反映日军野蛮暴行的内容是( ) A、难忘“九一八” B、烽火卢沟桥 C、南京大屠杀 D、血染台儿庄 4、中国军队在抗战中取得的第一次大捷是:( ) A、台儿庄战役 B、淞沪会战 C、平型关大捷 D、百团大战 5、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是:()

第4章图形认识初步全章教案

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 4.1.1几何图形(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体验、感受、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性,能识别这些几何体. 2、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 3、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知识重点:识别简单几何体 三、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出示章前图) 你能从中找到一些熟悉的图形吗? (学生看书)小组讨论交流. 你能再举出一些常见的图形吗?学生从周围的事物(如建筑物、地板、围墙、公园等)找到一些美丽图形的图片或实物,互相交流.在这些图片或实物中有我们熟悉的图形吗? 常见的平面图形 有些几何图形(如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圆等)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内,这样的几何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二)找一找 出示实物(如茶叶、地球仪、字典及魔方等)及图片(如谷堆、帐篷、金字塔等),它们与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相类似? (三)议一议 (出示棱柱、圆柱、棱锥、圆锥模型)看一看再动手摸一摸,说说它们的异同。(教师巡视指导,提倡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互相补充。) 2.常见的立体图形 有些几何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等)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内,这样的几何图形叫做立体图形 .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五边形 圆形 六边形

(四)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这些立体图形呢?小组讨论后回答。 (五)赛一赛 小组长组织组员完成课本118页思考题,并进行学习汇报 (六)课堂小结 常见立体图形的归类 请学生谈:我知道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我发现了什么? (七)布置作业 1、课本第123页习题4.1第1、2题 2、课本第125页习题4.1第7、8题。 3、(1)收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的实物; (2)设计一张由简单的平面图形(如圆、三角形、直线等)组合成的优美图案,并写上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 4.1.1几何图形(2)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了解为什么要从不同方向看.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国柱、国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 长方体 正方体 圆 柱 圆锥 球 圆台 立体图形 柱体 锥体 球体 圆柱 棱柱 四棱柱 五棱柱 六棱柱 …… 圆锥 棱锥 三棱锥 四棱锥 五棱锥 六棱锥 …… 台体 圆台 棱台 三棱柱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复习导学案

自然界的水单元复习巩固与测试 一、目标与策略 明确学习目标及主要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首要条件,要做到心中有数! 学习目标: ● 认识水的组成,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 掌握原子、分子等基本概念; ● 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了解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 掌握过滤、蒸馏等基本操作技能。 重点难点: ● 重点:分子、原子、单质、化合物的概念;水的组成、净化、过滤、蒸馏等基本操作。 ● 难点:过滤、蒸馏等基本操作。 学习策略: ● 可以运用对比的方法采用表格的方式复习巩固本章出现的几对重要概念:比如单质、化合物等;通过课后 亲自动手操作有关实验加深对重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 二、学习与应用 知识点一:电解水实验: (1)现象:正负、二一; (2)结论:水是由、元素组成的。 知识点二:单质和化合物、氧化物的区分:

单质简记为“一物一素”(即一种物质,必须是,且只含有种 元素);化合物简记为“一物多素”;氧化物简记为“”。知识点三:分子、原子的定义及基本性质的应用: (1)分子是;原子是 。其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而原子。 (2)分子、原子的性质: ①分子、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 ②分子、原子是; ③分子、原子间有一定的。 知识点四:水的净化方法、硬水和软水: (1)净化方法:、、、、等。 (2)硬水和软水定义、鉴别(用)、硬水危害及软化方法( 和)。 知识点五:水污染原因、危害及爱护水资源的措施 (1)水染污的三个主要来源:,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2)爱护水资源的措施:(1) (2)。 类型一:学科内综合考查水 说明:此类题目往往把与水相关的知识,如水资源的分布、水的净化、硬水和软水、水资源的污染及保护等知识点在同一题目进行综合体现(或只选取部分知识点体现),考查大家对水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整合能力。此类题目多为填空题,解答时可联想每个具体知识点涉及到的相关基础知识进行逐一突破即可。 例1.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福州西湖水质的状况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 (1)取水样,静置后过滤。过滤操作中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和玻璃棒。

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复习导学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复习导学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在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演讲辞--对话与交流 教材篇目《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 单元目标 1.积累识记本单元重要词语。 2.掌握演讲辞的文体特征。 3.学习演讲辞充满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4.了解选做题实用类文本的答题规范。 重点难点 目标3、4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字音 肄业yì弭谤mǐ造诣yì 切磋cuō瞭望liào镣铐liào 商榷què侈谈chǐ磐石pán 蜕变tuì真谛dì贻误yí 估量liánɡ诅咒zǔ抨击pēnɡ 萌芽ménɡ悼辞dào诽谤fěi 繁芜wú给予jǐ骇人听闻hài

卓有成效zhuó应有尽有yīnɡ应运而生yìnɡ 量体裁衣liànɡ量入为出liànɡ大难临头nàn 难以启齿nán无济于事jì济济一堂jǐjǐ 棋高一着zhāo着手成春zhuó 二、字形 养虎yí遗患tuì蜕化变质gū沽名钓誉 无与lún伦比别jù具一格yí贻笑大方 duì兑现诺言gū姑息养奸荒谬绝lún伦 心旷神yí怡风雨如huì晦hù怙恶不悛 相形见chù绌前jù倨后恭一叶zhàng障目 买dú椟还珠罢chù黜百家循规蹈jǔ矩 huì诲人不倦连篇累dú牍穷兵dú黩武 三、近义词 1.摸索探索 (1)他们在暴风雨的黑夜里摸索着前行。在工作中初步摸索出一些经验。 (2)探索人生道路,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2.遏止制止 (1)洪流滚滚,不可遏止。 (2)我做了一个手势,制止他再说下去。 3.对于关于 (1)对于:介词,指出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只有跟名

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牛)

第六单元整体导读 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 2、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 3、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通过欣赏诗歌、朗诵诗歌等语文实践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 5、培养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6、学写儿童诗 单元学习重点: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单元学习难点:学写儿童诗。 学法提示: 1、在学习课文之前,按学案的要求,认真搜集、查阅有关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感人资料,锻炼自己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为理解课文、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 2、在学习课文时,要在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边读边理解,把自己的感受、体会批注在课本上;抓住课文的细节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3、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意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在口语交际和习作时练习使用这些方法,会使你的表达更生动、更感人。 学习准备: 学习本组课文时,可以搜集阅读《海龟救人》《小狮子爱尔莎》《沈石溪文集》中的《斑羚飞度》《混血豺王》等。观看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影视片。 课时安排: 学习本组课文两篇精读课文可用5—6课时,两篇阅读课文可用4课时,口语交际和习作练习可用3课时,共需要12—13课时。 综合性学习:轻扣诗歌的大门 年级:六年级单元:第三单元课型:自主探究日期: 主备课人:牛延琴学科组负责人:王玲娜审核人:王玲娜祝喜梅 学习内容:《轻扣诗歌的大门》 学习目标: 1.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

分类。 2.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 4.能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学习重点:确定适合自己的研究专题,制定切合实际的实践计划。 学习难点:激发热爱诗歌的情感和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强烈愿望。 学具准备:投影仪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进行过语文综合性学习,还记得我们开展过哪些综合性学习吗?综合性学习跟我们平时的学习有没有不同呢?(学生交流)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轻轻敲开诗歌的大门,走进五彩缤纷的世界,领略诗歌的奥妙,感受它带给我们的乐趣。让我们先读读导读部分,看看这部分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二)明确“诗海拾贝”这一板块的学习内容 1.我们都来读一读这一单元的内容,看看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2.看来同学们感兴趣的内容还真不少呢,这次综合性学习分了哪两个阶段? 3.那么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歌的海洋,像赶海的孩子那样,去捡拾那些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贝壳吧。 4.我们来看看书上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活动建议? (1)搜集诗歌(2)整理诗歌(3)欣赏诗歌 尤其是整理诗歌,怎样给诗歌分类呢?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给我们提供了哪几种分类方法? 按内容分按形式分,按时间分,按国家分,还可以按体裁分,按诗人分…… (三)进入“与诗同行”板块的预习 1.那么,“与诗同行”这个阶段又要求我们开展哪些活动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活动建议。 2.说说这个板块要开展的活动。 (1)自己动手写诗 (2)举办诗歌朗诵会 (3)合编小诗集 (4)进行诗歌知识竞赛 (四)讨论活动计划 小组讨论活动计划制定比较详细的计划(时间人员分工……)

七年级第六单元让生活充满阳光复习导学案(九年级))

七年级第六单元让生活充满阳光 复习目标: 1、正确认识好奇心和从众心理,培养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树立热爱生活,自信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高雅情趣,过富有情趣的生活。 3、学会调控情绪,辨别分析不同情绪的影响;分清雅俗,提高思考、判断能力,掌握培养高雅情趣的途径;培养对知识的综合概括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4、知道人最常见的情绪的种类、情趣有雅俗之分、调控情绪的方法、培养高雅情趣的途径;理解情绪产生变化的原因、情绪对人的影响以及培养高雅情趣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1、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趣;过富有情趣的生活是本单元的重点。 2、合理宣泄情绪;正确认识好奇心和从众心理是本单元的难点。 一、自主复习:(根据知识梳理,认真复习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知识梳理: 情绪类型:_______ _______ ______ ______ 情绪产生的变化的因:1. 2. 情绪的影响:1.积极情绪: 让快乐时时围绕在我身边 2.消极情绪: 情绪的控制的方法: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合理宣泄的方法: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庸俗情趣会使人: 追求高雅情趣高雅情趣的意义:1. 品味美好生活 2. 3. 培养高雅情趣的途径: 1. 2. 3. 4. 二、合作探究: 1、初一(2)班学生小强经常听到不少的同学谈论上的世界很精彩,于是便抱着好奇的心里去了一次网吧。这一去便一发不可收拾,经常在网吧一泡就是三四个小时,后来竟从家里偷钱去上网,甚至对父母说谎,说是要买复习资料,拿到钱后又去网吧,沉溺于网络里经常浏览不健康的网站。小强的学习成绩不断下降,视力爱到严重影响,而且还染上了吸烟、喝酒的坏习惯。 (1)分析小明沾上不良嗜好的原因。 (2)样帮助小明,使他杜绝这些不良嗜好? (3)如果在学校内开展一次抵制网络低俗之风的宣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为该活动设计一个宣传主题,并写出宣传的主要形式。 2、2008 年北京奥运会赛场上,作为 2004 年雅典奥运会首金获得者,杜丽只能胜不能败,重压下的她无法调整好自己的情绪,首金卫冕失败,沉静、乐观、爱笑的她在赛后痛哭失声。四天之后,杜丽及时调整好了心态,在女子射击 50 米步枪三种姿势的比赛中夺冠。 (1)杜丽的经历说明了什么? (2)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向杜丽学习,克服自己的消极情绪? 3、典型例题少年时代的茅盾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他十分喜欢看《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古典名著,他充分利用时间,博览群书。这为他后来研究古典文学和、进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代美国首富比尔·盖茨,青年时就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大学就读时,他对电脑达到了入迷的程度。他从对电脑的兴趣发展到自觉地、刻苦地学习、研究,终于开创了个人电脑的新时代。一个人如果对未来没有希望、没有理想,那么他将永远是一个一事无成的人。 以上两位名人成功的经历对你有什么启示? 三、达标检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