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江苏省沭阳县贤官中学鲍长江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的研究起源可追溯到笔者在高中求学时。当时,笔者最喜欢的功课就是数学,我们的数学老师在课堂上的常用语是“比如说……”。她在讲完一道题后,往往能再比如说出许多与之同类的数学考题,以提醒我们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样的数学教学方式使我们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学习效益大增。98年大学毕业后,笔者被分配进沭阳县贤官中学,初出茅庐,教书育人只凭一腔热情,大搞题海战术,尽管学生中考数学成绩名列前茅,但师生俱累得心神俱疲。从98年开始一直到2009年,笔者一直担任初三数学教师,并担任校数学竞赛总教练。十一年来,笔者做了几乎能收集到的全国各地中考题和竞赛题,慢慢发现并总结出一些规律脉络。许多数学考题尽管历年都在不断变化发展,但无论怎样改革,都离不开历史数学题的继承.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方法总是不变的,即“万变不离其宗”,只是在题目的立意、创设的情景、设问的角度中力求新颖和鲜活的变化.

目前在教学一线的部分教师工作勤勤恳恳,一直以“熟能生巧”来鞭策自己,但事实给我们以极大的反差:许多我们认为让学生练熟的知识,在一次次考试中,只要对问题的背景或数量关系稍作演变,有的学生就无所适从。许多实例也表明,大量单一的、重复的机械性练习,达到的不是“生巧”,而是“生厌”,它不仅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无所裨益,而且还会使学生逐步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正是“题海战术”的最大弊端。许多教师曾意识到此类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频频提醒学生解题学习要触类旁通,懂一题会解一片。但究竟如何对数学问题进行举一反三,深入挖掘,充分演变,教师自己也很困惑。

2007年,学校组织了第八届教师新秀评比,笔者作为评委之一,参与了笔试部分的命题工作,其中有一教学设计题,选自初一教材“在直线t同侧有两点A、B,在直线t上找一点P,PA+PB最小,请你设计一教学方案,如何将此题向初三学生进行讲解,分析问题的引申、拓展与演变。”参与评比的青年教师均有较强的解题能力,但此题的得分较低,绝大部分教师无所适从,只能就题论题。这正反应出我们教师对数学知识的处理。比较单一,没能将问题进行引申和一般化,不能演变,不能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识别出数学问题的本质,从而不能使学生在参与中展示知识发展的过程,不能将所学知识归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获得更深刻、更广阔的理解。

2008年参加了校安排的“名师讲坛”活动,给全校数学教师主讲了《在美丽的变式中领略数学的魅力》学术报告,引起了全体教师的浓厚兴趣,受到了一致好评。同时,课题在笔者名师带徒活动中也进行了长达三年的研究和实施,已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教学效果。

二、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较以往的“变式教学研究”有更实在明显的教学效益。以往的变式教学更多地在理论上列举了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教学与学习的优势,更多地立足于宏观教学理论上的探讨。本课题则立足于具体的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解题训练的实际,具体研究了数学问题是如何演变和如何深入的途径,注重于数学问题演变的技术手段(1、图形内部结构的变式探究2、几何图形形状的变式探究3、对原题型的条件或结论的变式探究4、原题数量关系的变式探究5、因某一知识迁移的变式探究6、增加试题层次的变式探究7、转化设问方向的变式探究8、纵横交错、信息互换的变式探究)。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具有更强的模仿性、可操作性、推广性。

三、研究的依据

随着科技、信息的高速发展,迫切要求中学数学教学不应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应教会学生会学数学、会用数学,培养学生善于创新的精神。为此,探索并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形成实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中学数学教学研究和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掐头去尾烧中段”的“题海战术”不仅严重困扰着中学数学教学,而且已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扼制学生学习主动性、针对性和探索创新精神的主要根源。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变式教学及其模式,也许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一个有效途径。这种方法不但可应用于课堂教学,而且在数学课外活动中也具有更为广泛的价值,更是当前大力倡导的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变式教学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精心设计问题、引导探索发现、展现形成过程、注重知识建构、摒弃题海战术、提高应变能力、优化思维品质、培养创新精神为基本要求,以知识变式、题目变式、思维变式、方法变式为基本途径,遵循目标导向、启迪思维、暴露过程、主体参与、探索创新等教学原则,深入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变式创新因素,努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建构过程。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是在其认识新知识的过程中伴随着同化和顺应的认知结构不断再建构的过程,是在新水平上对原有认知结构进修延伸、改组而形成的新系统。学生只有通过积极自觉的认知活动,来激活大脑中的原有认知结构,使具有逻辑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同化与顺应),才能实现内化中的再建构。

2.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而不是对知识的被动接受。真正的数学教学应具有如下几个特征:(1)在学习目标方面,表现为对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2)在学习过程方面,表现为高水平的思维;(3)在学习的情境方面,表现为

师生、生生之间的充分沟通、合作。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在肯定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教师又应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教师需要就学习内容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氛围,充分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持续的概括、分析、讨论、探索、假设、检验等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建构对知识的理解。

3.波利亚的数学教育思想源于两个基本观点:(1)数学具有二重性,即数学既有演绎科学,又是归纳科学。(2)人类的后代学习数学与人类的祖先认识数学的历史是相似的。据此,波利亚创立了“数学教与学的三条原则”和“数学解题理论”。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为了有效地学习,学生应当在给定的条件下,尽量多地自己去发现要学习的材料(主动学习原则);学习材料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是学习的最佳刺激,强烈的心智活动所带来的愉快是这种活动的最好报偿,所有最佳学习动机是“学生应当对所学习的材料感兴趣,并且在学习活动中找到乐趣”(最佳动机原则);学生必须学习有序,教师教学要有层次(阶段渐进原则)。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新《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新的教育理念也必将贯穿于教学实践,其中数学探究活动已成为贯穿整个初中数学课程始终的重要内容.数学探究活动能促进学生将原有知识和新知识有效地组合和沟通,使学生获得深切的感受与体验.数学变式的研究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多思的学习习惯,提高类比推理的思维能力,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而“变式教学”和“变式训练”,通过对数学问题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讨论和思考,能帮助学生打通关节,建构有价值的变式探索研究,展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使所有知识点融会贯通,使思维在所学知识中游刃有余、顺畅飞翔.用继承和发展的观点进行反思牞我们传统的教学确实存在着缺乏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现象.现在,我国在校学生中不乏解题高手,我国选手历年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都取得了优异成绩,但在创造性地提出新问题、建立新理论方面都落后于国际平均水平.美籍华裔学者蔡金法先生曾对中美学生的数学能力做过一次调查.在第九届世界数学大会上,他介绍了自己的调研结果: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方面,比美国学生好;在比较复杂、过程或结论具有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和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方面,美国学生的平均成绩比中国学生好.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在课上、课下敢于提出和能够提出较新的、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数学问题的学生寥寥无几.所以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较难培养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学生大多只停留在解决理解前人留下的东西,解决前人留下的疑问,即为解题,从未想过“越雷池一步”,缺乏因旧问题的解决而激发新问题产生的能力,即问题的演变。其实,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只靠严谨的逻辑演绎是无法推导的,必须加上生动的思维再创造。数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证明,人们的直觉和“灵光一闪”的顿悟,往往已经得出了整个新理论的百分之七十,剩下的百分之三十则是逻辑与验证。数学史上冠

以某数学家名字的猜想、定理、法则,往往并无逻辑证明,逻辑推演是今人补做的,但人们仍把功劳归于提出新问题的首创者,英国富豪出百万美元悬赏“哥德巴赫猜想”的验证,仅仅是在已构造的理论大厦上添砖加瓦。

四、研究的构想

(一)概念间界定

变式教学是指相对于某种范式(即数学教材中具体的数学思维成果,含基础知识、知识结构、典型问题、思维模式等)的变式形式,就是不断变更问题的情境或改变思维的角度,在保持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变的情况下,使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不断迁移的变化方式。变式有多种形式,如“形式变式”、“内容变式”、“方法变式”等。变式是模仿与创新的中介,是创新的重要途径。变式既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途径。通过变式方式进行技能与思维的训练叫做变式训练;采用变式方式进行教学叫做变式教学。变式教学要求在课堂上通过变式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因此,变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是“三”基教学、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变式教学,解决如何优化学生教学思维素质的问题。

2、通过变式教学,解决如何使学生贯通教学思想到问题。

3、通过变式教学,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真正达到“轻负高质”的问题。

(三)研究的思路

笔者从2007年就开始了对本课题的研究与实际开展工作,并且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相应的教学理论素养。

从2009年起在校名师带徒中所带动徒弟中进行实践教学试点实验,先给徒弟们灌输变式教学的理论,传授笔者在实际中所积累的经验,并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料,引导徒弟中积极开展变式教学课题的实施。从而在贤官中学数学组全面展开本课题的实施工作,边实践、边摸索,边总结,以期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

(四)研究的步骤

1、研究的方法:

⑴同校实验学生成绩对比分析法。

⑵同校平行班成绩对比分析法。

⑶个体调查法。

2、研究的步骤:

⑴准备阶段:2007年5月—2007年11月,查阅与之相关的资料,学习有关理论,确定研究方向,制订研究计划。

⑵研究阶段:第一期2007年12月~2008年笔者执行研究计划。

第二期2008年~2010年,每年各设两班试点执行研究计划。

⑶总结阶段:2010年8月—2011年10月。分析积累的数据和资料,总结提炼完成课题,撰写报告。

五、研究的操作策略

(一)、培养数学问题演变能力的策略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地指出:“好问题同种蘑菇类似,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教师教授数学问题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培养探索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探索新事物的学习精神,提出更一般的、更广阔的、更深刻的新问题和建立新理论。那么如何培养学生针对旧问题而提出新问题(问题演变)的能力?

1、夯实基础,沟通联系

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定义、定理、性质、公式、法则)是解决数学问题,产生新问题的起点。从知识发生的过程设计问题,突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来龙去脉,从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问题,不是将公式简单地告诉学生,而是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通过类比、归纳、猜想得出结论,再对所得结论进行论证。

案例1.求证:顺次连结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变式1、求证:顺次连结矩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

变式2、求证:顺次连结菱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

变式3、求证:顺次连结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变式4、顺次连结什么四边形中点得到平行四边形。

变式5、顺次连结什么四边形中点得到矩形。

变式6、顺次连结什么四边形中点得到菱形等。

通过这样一系列变式训练,使学生充分掌握了四边形这一章节所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强化沟通常见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极大拓展了学生解题思路,活跃思维,激发兴趣。

案例2、圆台侧面积公式为π(R+r)l,当r=0时,即圆台体变形为圆锥体,即圆锥体侧面积公式为πR l;当R=r时,圆台体变形为圆柱体,圆柱体侧面积公式为2πR l。这样,我们用整体的观点,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分析与研究知识之间的纵横关系、因果关系、演变关系,沟通不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知识为经,方法为纬,编织一个“知识网”,为进行数学问题演变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2 、推陈出新,发展思维

丰富而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形成创新意识的前提,无“知”必无“能”,有“知”未必有“能”,要想知识和能力同步协调发展,教学中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要使学生把握知识的产生“过程”,并从中吸取丰富的智力营养,尽力让学生体会到蕴藏在数学问题中的“生

命”价值。具体在数学活动中,它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去思考问题,寻求答案的优良思维品质,其基本特征是:流畅性——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反应迅速;变通性——思维方向灵活多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提出超常的构想或新观点;独创性——对事物的处理或判断表现出独特的见解,推陈出新。

3、掌握规律,建立技能

数学问题的演变是以基础问题为基本,并且要与学生的思维水平相适应,对学生的思维素质要求较高,但仍有一定的方法技巧可循,如何引导学生根据现有的思维水平,运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正确的思维方式,把碰到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熟悉的或容易解决的数学问题,变中求解,解中求变。

4、数学问题变式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应当指出的是,问题变式不是为了“变式”而变式,而是要根据教学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数学变式。其目的是通过变式训练,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形成技能技巧,完成“应用—理解—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认知过程。因此,数学变式设计要巧,要有一定的艺术性,要正确把握变式的“度”。一般地,设计数学变式,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差异性。设计数学问题变式,要强调一个“变”字,避免简单的重复。变式题组的题目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异。对每道题,要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感到新鲜。从心理学角度看,新鲜的题目给学生的刺激性强,学生的神经兴奋度高,做题时注意力集中,积极性大,思维敏捷,使训练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设计数学变式,要努力做到变中求“活”,变中求“新”,变中求“异”,变中求“广”。

2、层次性。所谓的问题变式要有一定的难度,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但是,变式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让问题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让学生经过思考,能够跨过一个个“门坎”,既起到训练的作用,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3、开阔性。一幅好画,境界开阔,就会令人回味无穷。同样,设计数学问题变式,一定要内涵丰富,境界开阔,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感到内容充实。因此,所选范例必须具有典型性:一要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二要具有延伸性,可进行一题多变;三要注意思维的创造性、深刻性。

4、灵活性。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数学问题变式训练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力求使学生独立练习和教师启发引导下的半独立练习相结合。同时,根据数学内容,有时可分散训练,有时可集中训练,有时一个题目的变式可分几次完成,充分展现知识螺旋上升的方式。这种灵活的训练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大脑和神经的兴奋度,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二)、变式教学课堂的模式策略

1、概念课教学模式

变式教学概念课的教学模式,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为基础,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具体操作程序为:“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形成概念→变式深化→变式训练→总结升华”六个环节。应当指出,上述六个环节可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删减。

1、问题情境

新知来源于问题,所以创设问题情境应从概念的来源入手。根据概念的来源,概念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来源于生活、生产、科研等实际,也就是根据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概念;一类是由已知概念得到的新概念。

在“问题情境”环节中,教师活动主要体现在:根据概念类型、设计概念引入变式,将概念还原到客观实际(如实例、模型或已有经验、题组等)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所提问题要适当,既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活动主要表现在:激发自主创新学习的情感,积极进行发现性学习。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特定情境中,从实践经验和原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旧知,发现新知、旧知间的联系。

2、探究新知

这是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过程。它包括学生个体自主探究、小组相互讨论、集体相互讨论、师生相互释疑等自主创新的方式。

在“探究新知”环节中,教师活动体现在:(1)教师的主导性。当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适当启发点拨,指导学生明确探究方向,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新的潜力。教师要创造性地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质疑”,激励学生“超越”,调动学生“选择不,以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并形成教师与学生相互协作的新型师生关系。(2)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既要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又要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创设平等、和谐、民主、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求异,敢于争辩。学生活动体现在:(1)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展示学生寻找结论的过程,展示思维过程、探索过程的独特性、层次性和创造性。(2)个体自主探究。(3)小组相互探讨。(4)集体相互交流。

3、形成概念

这是在学生充分探究、讨论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归纳、概括、抽象形成概念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活动体现在:对学生实施积极的和适度的鼓励性评价。对抽象概念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学生,要以宽容、谅解、和蔼的态度对待,允许再“想一想”,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学生活动体现在:(1)学生积极参与的状态。学生在课堂上热情饱满,注意力集中,与老师和谐互动、双向交流。(2)学生参与的广度。人人参与,自由发表意见,充分体会成就感。(3)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

4、变式深化

在形成概念后,不应急于应用概念去解决问题,而应对概念作进一步的探讨,通过辨析变式和等价深化变式,使学生对概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在变式深化环节中,教师活动体现在:(1)设计概念辨析变式题组,引导学生讨论、探究。(2)设计概念等价深化变式,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可采用诱导、点拨、适度评价等方法。学生活动体现在:(1)积极调动原有知识,与新学概念进行比较、分析,逐步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与知识系统。(2)根据教师的引导,积极探索、发现新知。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等形式,对概念进行更深层次上的认识和把握。

5、变式训练

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交流中所反馈的信息,教师精心选编题目,并通过变式得到一组变式训练题组,让学生在解答、变式、探索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促进认知结构的内化过程。在变式训练环节中,教师活动表现在:根据知识之间的综合联系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探求变式、求异求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其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学生活动表现在:(1)自我探索。针对训练题目,在多方位探求解法的基础上,通过探索题目变式及对变式问题的解决,理解新概念。(2)公开表述。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将个人学习成果贡献给大家,同时分享集体学习的成果,从中体验成功的快感,形成自主创新学习的动力。

6、总结升华

在完成上述各环节后,对课堂教学内容及方法作适当的总结,使学生对所学概念、方法的认识得以升华。一是建立新知识的内在联系,并纳入原有知识新系统,形成知识结构,实现内化过程中的再建构;二是对研究问题的方法进行回顾、反思,使学生逐步掌握自主创新学习的方式方法,培养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从而全面完成教学目标,逐步形成创新能力。

2、定理课教学模式

定理(公式)课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为:“问题情境→探究猜想→验证论证→获得定理→变式深化→变式训练→总结升华”。应当指出,上述七个环节可根据具体情况所有删减。

1、问题情境

与概念教学类似,在教授一个新的定理(公式)时,将其还原到客观实际之中,通过一些学生熟知的现实现象抽象、移植定理、公式的本质属性,或者通过题目变式,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循序渐进,促进旧知迁移形成新知。

在问题情境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活动表现在:根据定理、公式特点,设计定理、公式的形成变式,为学生创设探索、猜想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活动体现在:激发自主创新学习的情感,积极进行发现性学习。

2、探究猜想

这是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活动主要体现在:(1)启发诱导。当学生在探究、发现、猜想过程中产生思维障碍时,教师要及时

给予点拨、引导,为学生指明探究方向。(2)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敢于探索,大胆猜测,形成猜想。学生活动体现在:(1)从实践经验和原有知识结构中提取相关知识,主动进行个体自主探究,探求新知。(2)相互探讨和交流。(3)大胆猜测,形成猜想。

3、验证论证

猜想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是可靠的,学生对它半信半疑。为了提高“猜想”的可信度,可以通过实验或演示等方法验证“猜想”,从而增强学生对新知的感性认识和进一步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在验证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给出探索猜想所得结论的理论证明。

在验证论证环节中,教师的活动体现在:(1)点拨验证的方法(如数学作图、数据验算、理化实验、教具或实物演示等)。(2)点拨论证的方法。启发诱导学生对“猜想”实施证法变式,鼓励学生求新求异。(3)适时作鼓励性评价。学生的活动体现在:(1)动脑动手,自主实验,验证猜想。(2)自主探究“猜想”的条件与讨论。(3)自主探索“猜想”的论证方法,给出完整的理论证明。(4)相互交流,共享成果。

4、获得定理

给出“猜想”的严格理论证明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已完成了一个认知过程。

在获得定理环节中,教师的活动体现在: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唤起其继续探究的信心。学生活动体现在:(1)锤炼定理表述。(2)对定理、公式主动识记。

5、变式深化

获得定理、公式后,不是急于应用定理、公式解决问题,而是对定理、公式作进一步探讨,通过语言变式、变形变式、逆向变式和推广变式,使学生对定理、公式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角。

在变式深化环节中,教师活动体现在:(1)引导学生对定理、公式进行语言变式。(2)

设计定理、公式变形变式、逆向变式、推广变式,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学生活动体现在:(1)对定理、公式作语言变式,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三种数学语言的转换。(2)主动探索定理、公式的变化形式和推广形式,对定理、公式有更加深入、全面的理解。

6、变式训练

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交流中所反馈的信息,教师精心选编题目,并通过变式得到变式训练题组,让学生在解答、变式、探索及题目编制过程中,深化对定理、公式的理解和运用,促进认知结构的内化过程。

在变式训练环节中,教师活动体现在:(1)设计针对性强又能进行变式探索的题目。题目设计要注意定理、公式的正用、逆用和变式应用。(2)引导学生解答题目并进行题目变式。

(3)引导学生应用定理、公式及其变式进行“编题”训练。(4)适时进行定理、公式的应用要点和技巧的点拨和鼓励性评价。学生活动体现在:(1)灵活应用定理、公式及其变式解决问题,注重探求多解。(2)主动探索题目变式,得到变式题组,扩大解题成果。(3)主动参与编

题,进行创新活动,探索问题的源头。(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总结定理、公式的应用要点和技巧。

7、总结升华(参见概念课本环节说明)

(三)例题(习题)课教学模式

例题(习题)课的教学程序为:“精选范例→解法变式→方法应用→题目变式→问题解决→总结升华”。应当指出,上述六个环节可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删减。

1、精选范例

范例的来源可以是课本中的例题或习题,也可以是其它的题目,如选自辅导资料的题目或历年中考题等。选取的范例应具有“四性”:针对性、基础性、灵活性和可变性。即对所学知识的训练有针对性;能用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加以解决;解法灵活多变;可以进行题目变式,联题成片。

在精选范例环节中,教师活动体现在:选择符合上述要求的题目,为学生创设优良的探索氛围。学生活动体现在:自主审题,为实施解法变式、题目变式和主动探索、尝试发现作好情感准备。

2、解法变式

通过对范例实施解法变式,追求一题多解,解法优化,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在解法变式环节中,教师活动体现在:(1)引导点拨。当学生探索解法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启发、诱导、点拨。(2)评价鼓励。对学生探索得到的求解思路或方法,给予及时的鼓励性评价,以增强学生的探索信心和精神,激发探索欲。学生活动体现在:(1)自主探索解法,求得问题解决。(2)求新求异,多角度思考问题,多渠道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3)

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扩大探索成果。(4)自主总结各种解法的规律与技巧,形成解题技能。

3、方法应用总结范例的解题规律、方法,并把它运用到其它题目的解决过程,使解题方法得到迁移,形成技能技巧。

在方法应用环节中,教师活动体现在:(1)设计方法训练变式题组或引导学生通过对范例的变式而得到方法训练题组。(2)引导学生运用解决范例的方法解答变式训练题组,并对学生给予引导和点拨。学生活动体现在:自主解答变式训练题组,使方法得以迁移,形成技能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4、题目变式

通过师生对范例的共同探索(包括变化条件、探求讨论、等价变化、逆向探索、图形变化、推广拓广等),获得题目的一类或几类变式,从而培养、锻炼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在探索变式环节中,教师活动体现在:(1)诱导启发,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个欲望。(2)适时引导、点拨,指引学生的探索方向。(3)及时评价,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继续探索的勇气。学生活动体现在:(1)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探索,挖掘题目变式。(2)小组相互探讨,

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3)人人参与,自由发言,充分体会成功感。

5、问题解决

对范例变式得到的数学问题,难易程度不同,应采取灵活多样的解决方式,如课上详解、略解,课下练习、书面作业,课下思考讨论等。

在问题解决环节中,教师活动体现在:(1)对变式题的分类处理,确定哪些题目课上解决,哪些题目课下思考。(2)引导点拨,适时启发。引导学生的解题方向,点拨可面向全体,也可面向个体,注意因材施教。(3)适时作鼓励性评价。学生活动体现在:(1)自主探索,按教师要求,探求规定题目的求解策略与方法。(2)相互探讨,对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探讨。(3)注意解题规律、方法的积累与总结。

6、总结升华

师生共同完成总结。一是对解题方法、规律的总结升华,对课堂上所用知识、方法加以梳理、概括,纳入知识方法体系;二是对研究问题的方法加以总结,使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方式方法。并逐步使之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四)复习课教学模式

复习课的教学程序是:“知识归析→精选范例→解法探究→探索变式→问题解决→总结升华”。应当指出,在一节复习课中,可以完成一个循环,也可以完成多个循环。对每一个循环,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减少某些环节,这要根据具体情况,根据所选范例的特点而定。

1、知识归析

复习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与学生一起回顾本专题的知识内容,使学生重温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结构,为创新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在知识归析环节中,教师活动体现在:(1)设计针对性、启发性强的问题,激发学生回顾旧知识的兴趣。(2)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学生活动体现在:主动参与,积极回顾、探究所学知识的内在本质联系,建立明晰、稳固的知识体系,使所学知识在回顾与反思中得到进一步升华。

2、精选范例

复习课所选的范例应具有针对性(针对复习专题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选,起点要低,要面向全体学生)、典型性(为巩固“三基”而选,对某个知识点、某种方法、某种思想的训练有代表性,能起到以点代面的作用)、灵活性(解法多样、题型易变、易于实施变式教学)、综合性(体现所复习专题的知识、方法在本学科及其它学科中的应用)、层次性(即范例的选排、变式题的探索要有层次性,如由基础到技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等)。

在精选范例环节中,教师活动体现在:选择符合上述要求的题目,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探索空间。学生活动体现在:自主审题,为实施解法变式、题目变式作好情感准备。

3、解法探究

具体操作请参考例题(习题)课教学模式说明2——“解法变式”。

4、探索变式

这里所说的“变式”,与前面例题课教学模式中所谈的“变式”相比,其特点是“新、深、广”,即变式题目新,知识渗透深,方法应用广。

在探索变式环节中,教师活动体现在:(1)诱导启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欲望。(2)适时引导、点拨,指引学生的探索方向(如引导学生进行条件变式、结论变式、图形变式、等价变式、逆向变式、拓广变式等)。(3)及时评价,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继续探索的勇气。学生活动体现在:通过独立探索、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式,全员参与、积极思维,最大限度地探索题目的各种变式。

5、问题解决

具体操作请参考例题(习题)教学模式说明5——“问题解决”。

6、总结升华

具体操作请参考例题(习题)教学模式说明6——“总结升华”。

(五)讲评课教学模式

讲评课是指在进行了单元考查、阶段考查或期末考查之后,对试卷进行评析的课型。数学讲评课的教学程序是:“总体评价——归类评析——变式训练——回顾全卷——总结升华”。

1、总体评价

总体评价包括对试题难度、信度、区分度的简要评价;对学生成绩(包括优秀人数、良好人数、及格人数等)的简要分析;对出错较多的题目、题型、知识点等“错点”的简要分析。通过这些分析,使学生了解自己的答题情况,正确评价自己的成绩,把握课堂学习重点。

在总体评价环节中,教师活动体现在:(1)根据统计结果,通报试题的整体难度、信度、区分度,可能的情况下,可对重点题目或全部题目的难度、区分度予以通报。(2)分段通报学生成绩并与平行班级作简单比较。(3)点明出错较多的题目和知识点。学生活动体现在:(1)根据教师的分析正确评价自己的成绩。(2)找准自己的薄弱环节,把握课堂学习重点。

2、归类评析

归类评析又包括典型错例评析、同类题目归类(多题一解)评析、典型方法评析、重点知识评析等。在一份试卷的讲评中,可根据学生答题情况,有所侧重的选择1—2项重点评析。

(1)错例评析

选择典型的、有针对性的、能触类旁通且出错率较高的题目作范例,进行点拨、评析。在评析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刻剖析出错的根源——是知识的欠缺,还是粗心大意?是方法有误还是缺乏毅力?是知识问题还是能力问题?在找到根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正确的解题思路方法,进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学生不会作而懂的题目,可以通过分析——讨论——试作——讲评四个环节完成。即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然后交给学生讨论,在相互启发的基础上试作,最后教师讲评。

·对于学生会作而错的题目,可以通过展示——找错——分析——解答四个环节完成。即由作错的学生展示错解,同学们帮助找出错点并进行错点分析,然后给出解答或简单变式后再练。

·对于学生作错了而不知为什么错的题目,也可以通过展示——找错——分析——解答四个环节完成。但这里的“找错”与“分析”应在教师的协助下进行,解答可以在错解中进行补救或给出新的严密的解法。

·对于学生会作而方法非优的题目,可以经过说法——验证——比较——提炼四个环节完成。即由解法不同的学生简单说明自己所用的解法,师生进行解法验证,比较各种解法的繁简,并从中选优,从而提炼出解决这一类题目的一般规律或方法。如某些选择题,不但可以用计算法,还可以用经验法、淘汰法、特殊值验证法等。

在错例评析环节中,教师活动体现在:①选择典型范例;②引导分析错因;③点拨解题方法,引导学生给出范例的正确解答。学生活动体现在:①自主寻找错因;②积极参与,成果共享;③探求正确解题方法,完成范例解答。

(2)同类题目归类评析

一份试题,无论是从知识的角度分类,还是从方法的角度分类,总存在同类型的题目。在试卷讲评中,把这些同类型题目集中讲评,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之透过现象看本质,又可以举一反三,节约时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同类题目归类评析环节中,教师活动体现在:①引导学生挖掘题目本质,按知识或方法寻求同类型题目;②引导学生确定同类型题目中的一个,深入探究,研深研细。学生活动体现在:①自主探索,将题目归类;②探求类题的优解,提高解题能力。

(3)典型方法评析

一份好的试题,必定用一定数量的题目考查一些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对这些题目,不管学生是否作错,都应针对所考查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进一步的评析,以强化学生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

在典型方法评析环节中,教师活动体现在:①引导学生提炼数学思想方法;②设计变式问题,强化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学生活动体现在:自主参与,积极总结、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并自觉用之解决有关问题。

(4)重点知识评析

重点知识重点考查是一份好试题的重要标志。在试卷讲评中,通过对有关题目的评析,引导学生进一步回顾、总结、归纳基础知识,深化知识体系,是讲评课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重点知识评析环节中,教师活动体现在:以题目带知识,引导学生反思。学生活动体现在:在教师的点拨下,自主回顾旧知,理清知识网络,重构知识体系。

3、变式训练

这里的变式是指对典型范例的变式,是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编拟的矫正练习、针对数学思想方法所设计的强化训练或一些典型范例的引申拓广。变式题既要照顾原题知识、方法的训练,又要有新意,能激发学生的解题积极性。通过对变式题的解答,使学生巩固知识,强化方法,训练能力。

在变式训练环节中,教师活动体现在:①设计变式。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错误而设计矫正练习,也可以引导学生对典型范例进行探索而得到拓广变式。②引导学生求解变式问题。学生活动体现在: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设计、求解变式问题,矫正错误,建立准确无误的知识网络,形成明晰的数学思想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和学习习惯。

4、回顾全卷

通过上述各环节的教学,学生试卷中反映的普遍问题得到解决,重点知识、重要思想方法得到强化。但因学生的个别差异,每个人存在的知识缺陷不同,解题中出现的错误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回顾试卷、改错、思考。同时,提供一些思考题让好学生思考、研究,体现分层教育、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回顾全卷环节中,教师活动体现在:个别辅导,答疑解惑,学生活动体现在:回顾全卷,改错、思考、讨论、解答,自主学习,查漏补缺。

5、总结升华

讲评课常采用激励小结法。即在讲评课中,教师以感情真挚、满怀期望和信心的语言,鼓励、教育学生,使学生养成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灰心,在荣誉和胜利面前不骄傲的严谨的学习态度。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教育他们胜不骄,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教育他们败不馁,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找出差距及原因,并及时进行纠正。使学生感悟到老师的期望和信任,以较高的学习积极性、饱满的学习热情迎接后续知识的学习。

六、成效与分析

(一)数学变式教学的实施,改变了学生对数学解题的恐惧心理,提升了学生对数学解题的浓厚兴趣,实现数学变式教学课题中提倡的“在无穷的变化中领略数学的魅力,在曼妙的演变中体会数学的快乐。”使学生心目中枯燥乏味的“死”数学演变成生机盈然的“活”数学。同时,经过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证明,通过对数学问题的变式,提供适当地知识铺垫,由于教师向学生展示了数学知识到发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到知识是如何从已有知识中逐渐演变或发展而来的,从而真正理解知识到来龙去脉,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将这种有层次推进的变式用于概念形成、问题解决和构建活动经验系统,帮助学生自己融会贯通,构建起良好的知识结构,培养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又避免了反复的机械性训练,一言而撇之,而学生通过训练三十道习题,与其系列变式就可以就可以收到普通学生需做一百道习题的效果,真正达到了教育界说倡导的“高质轻负”,同时不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和谐,奇异与美

妙,收到极好的学习效果,我们想用一系列的数据,来进一步说明数学变式教学对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后数学成绩提高的巨大作用。

2007年~2011年贤官中学数学竞赛获奖统计

其中全省数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秦文达同学曾评论:让他明白了所有数学知识竞是如此紧密联系的,许多疑难问题均在一系列变式训练中得到了非常巧妙的解决。解决数学问题也会让人产生“三日绕梁不绝”的遐思,真是“题海无涯变为舟,书山有路乐为径”。

沭阳县贤官中学李钢实验班成绩分析

沭阳县贤官中学陈海芹实验班成绩分析

沭阳县贤官中学任泰州实验班成绩分析

沭阳县贤官中学鲍长江实验班成绩分析

(二)数学变式教学的实施,极大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和解题视野,不必再沉浸于不断的“找题——解题——讲题”的题海战术,教师往往能充分开发利用课本例题,中考题、竞赛题,揭示其深刻性,领悟其奥妙性,并对其进行适当地剖析,深入研究,充分演变,以旧问题的解决来激活新问题的诞生,使教师能通过问题的表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并作进一步的思考,真正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在县教学设计评比中,课题组成员贤官中学任泰州的《立方根》获2007年度一等奖。贤官中学李刚的《一次函数的应用》获2008年度一等奖(以上设计均以数学变式教学为主)。在县教学论文评比中,课题组成员共有2人次获县一等奖,6人次获县二等奖。

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小学数学的计算能力 简介 一、标题 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小学数学的计算能力 二、序言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之一,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传统的小学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量的题目训练来达到目的,只重视计算的结果,不重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概括。新课改以来,在计算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老师仍然不喜欢上计算教学,在公开课的教学中,很少看见计算教学的身影;学生也不喜欢上有关计算教学的课,对他们来说,计算往往就是做不完的习题,以至于到最后,计算教学就沦为“题海战术”。新课程的改革,删除了一些比较繁琐的计算题,计算难度大大下降,然而学生计算的错误,却是小学教学中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小学阶段各年级考试试卷来看,有关计算的内容所占的比例很大(约80%),而学生计算的错误率却非常高,约占分值的10%至15%之间。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无疑给学生的学习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在平常教学中,学生的计算错误屡见不鲜,也不是只在差生

中出现。导致计算错误原因究竟是什么?其中的原因我想应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经过分析找到以下存在问题:学生在计算中常常出错的原因不仅仅是马虎粗心,而且还有其逻辑思维能力与计算知识﹑方法﹑技能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因素。 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最多的数学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内容。而良好的计算能力更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摘要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以及必要的运算技能。“必要”一词清晰的体现了计算教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一方面从小学教学教材编排来看,与计算相关的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要通过计算去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设计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从我校的实际出发:我校地处农村,客观反思我校的数学教学,尤其是计算法则混淆不清、计算能力参差不齐。而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不断加深,学生计算越发暴露问题。有悖于素质教育的精神,而且势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失去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带来了不利因素。为了改变现状,更好地贯彻课标精神,更

数学小课题结题报告(培训学习)

库尔勒市实验中学“小课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方案)课题名称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 课题成员 忽兴、杨丽萍、汪帅、高红伟、柳东阁课题 组长 李海峰 简要背景说明(课题是如何提出来的)(一)问题提出背景: 审视当前学校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深刻认识,使之在具体实践中走了样:一是过分追求外在的形式,而缺乏时效性。二是过分追求课堂顺畅,严重忽视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过强,过弱的趋势都会影响合作探究的有效性,因此探究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内容: ①构建合理合作探究组织。合理、科学分配小组,还要有良好的分工与配合,要做好合作学习的准备,培养良好的合作技能,加强对合作方法的指导。 ②选择恰当的合作探究时机,把握好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有的契机,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精选合作课题,要设计好讨论的内容。灵活、科学安排合作探究。 ③建立有序的合作规则,保证充裕的合作探究时间,使合作具有实效性。

④发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合作不仅能有效地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投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而且能激发每个人高度的求异思维。 (三)课题的应用价值: ①扭转教学现状:合理设计教学中的小组合作讨论,使之不再流于形式,重视合作交流的实效性。 ②学习形式的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注重知识的记忆,注重知识的运用,而现代的学习形式更加注重知识的转变和形成过程,在这个前提条件下,进一步推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主要创新点: ①改变合作学习中的重“学生”轻“教师”现象,对传统讲授式矫枉过正。 ②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合作学习不能轻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③数学合作学习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思维上的激发、互补与互动。任何形式上热闹而思维活动不足或不够深入的合作,都不是理想的数学合作学习。 ④数学内容通常具有延续性、拓展性与应用性,所以课内合作与课外合作需要并重。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已经清醒认识到,要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数学教育,就必须整合数学课程内容,优化数学教学方法,开发出一套与数学教学紧密联系的能够促进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资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广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和数学教师,都应该“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数学课程与教学资源”。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本身包含着教师大量的决策过程,而这个决策过程更是以一定的教学资源为支撑。研究表明,开发出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于实施新课程,深化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充足而富有个性的教学资源可以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等。当今社会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很多城镇学校都把它作为数学课程与教学的重要资源,加以开发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师面临的课程教学内容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不断增加。我们必须寻求现代社会的最新信息与课堂教学方式的最佳结合点,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分布,开发出一套完整的优质的数学资源,帮助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数学课程能否顺利实施,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二、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凡能支持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解决教学问题所必需的各种条件因素都是教学资源。它主要指教学活动场所、教学时间、学校设施、仪器设备、师资配备、图书资料、社会信息、校风班风、师生人际关系等,即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因素。但是,由于很多教学资源并不一定直接进入课堂教学,不能直接为教学所引用,不能直接进入学生学习活动范围或成为活动对象。所以,本课题所指的“教学资源”特指能够直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服务的,并能被师生直接利用,有可能成为教学内容的参考辅助资料。教学资源的开发,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课堂教学,并能与教育活动相联系的有用资源。一般地,教学资源并不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直接的利益,因为教学资源增多,意味着教师教学内容选择的余地加大,机会增多。这样在满足教学的多种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学决策的难度。因此,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正是要解决师生、教材、教参三者的关系,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三、理论依据: 1、心理学依据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生动形象的事例,这就决定了他们对现实世界中直观、生动形象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的事物感兴趣。而生动丰富的教学资源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它可以将一个个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生动活泼的事例,为学生喜闻乐见,从而开阔学生视野,降低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兴趣。 2、教育学依据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中的最佳组合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它首先表现在师生心理的最佳组合。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有助于教师灵活地处理教材,丰富教学方法,从而促成师生最有效的活动,扩大知识容量,缩短教学任务完成的进程。教学中巧妙地使用教学资源,能树立学生的创造意向,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创造才干的发挥,使学生心理实现“想学要学”的质的飞跃,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3、系统学依据

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课题 结题报告 “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课题是市级个人课题,,2006年11月经市教科所批准,在县教科室的关心、支持、指导下,于2006年12月启动,已进行了近两年时间的实验,本人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顺利的完成了预期的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究目标,实验工作具有代表性、可行性的特点。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着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即确认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认识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即帮助、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学也已不再被理解为以传授知识或简单的知识统一,而是以追求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为内涵,应使每一个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终身发展,面向终身教育。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有学生问我们,为什么我很用功,但知识掌握得不多、不牢,能力提高得有限?原因就是学生平时太不注重学习方法的探

索,把学习看成是一件苦差事,一旦学生在探索学习方法方面用点心,就能有所收获。因此,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5、通过研究,改变教师的传统课堂教学思维方式,力求掌握符合此种学习方式的一般操作模式,使课堂教学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符合培养现代新人成长的规律。 6、培养、锻炼一支由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所组成的教研、科研相结合的教科研队伍,促进教育理论的学习,科研方法的掌握,进一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能动地发挥作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2、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课堂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然而数学教学中,仍然大量存在着随意练习、机械重复、搞题海战术的现象,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精心设计练习,提高课堂实效,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问题。通过两年多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本组研究成员的教学业务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课题的提出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有效的反思同时教师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纠错和指导。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有了很大改变,但其中我们也发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在数学练习活动设计上依然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操作。成绩主导,多练多算使学生成为做题机器。练习模式单一化,毫无新鲜感可言,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急需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练习活动”的改革之路,所以提出“课堂有效练习的探究与实践”的研究。旨在通过研究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它强调效果,认为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教学,甚至是有害的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数学国家级课题结题报告

高中数学教学及数学应用习惯的培养研究 —————结题报告 延 川 中 学 数学课题组

高中数学教学及数学应用习惯的培养研究 结题报告 延川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习惯的培养,关系着一个人数学素养的深浅,培养中学生数学应用习惯在数学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现状分析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多"悟" 少,这和课堂教学没有给学生"尝试"的机会有关。真正有意义的知识是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悟"出来的,而不是教师主动地"教出来"的。教出来的东西往往很快就遗忘,而悟出来的东西,经历了自己的主动尝试,在尝试过程中真正了解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则会终身难忘。有人曾给"素质"下过一个耐人寻味的定义,即"把老师教的东西忘掉之后剩下来的东西"。这其实是指自我感悟的东西、自我尝试的东西。中国学生在奥林匹克竞赛中,披金挂银,从不空手而归。但令人激动的场面隐含着人们深深的思考,这些成绩的取得,大都是经过强化训练突击而来,选手们学得的只是应试技巧,是用已有的公式、法则、定义解决问题,而缺乏创造的底蕴。可以设想,这些被免试推荐升入名牌大学的人,很难在未来的科学发现与发明中有所作为。事实是最好的证明,在标志科学最高奖赏的诺贝尔奖金中,世界已有400多人获奖,有的仅一所大学就有几十人获奖。但中国大陆至今只有一个人获得。因此,我们只能称奥林匹克竞赛奖章是一种形式主义的炫耀。中国的初等教育甚至中等教育在世界上有着良好的声誉,最近几年,外国的中小学生纷纷到中国留学,外国的中小学校竞相招聘中国的中小学教师。但我们的高等教育却不能令人满意。为什么美国的初等教育"一塌糊涂",但美国的高等教育却赢得世界上最多的诺贝尔奖。原因很多,但有一点非常重要,美国的小学生没有过多的拘束,有很多的尝试机会,发散思维能力极强。中国的小学生从不想尝试,只知道学习就是标准化的死记硬背,辐合思维能力很强。打开我们的小学课本,就会发现需要背诵的东西实

数学微课题结题报告

微课题《小学生在数学练习中常出现的错误分析与矫正的研究》结题报告 (该微课题获区级三等奖) 课题名称:《小学生在数学练习中常出现的错误分析与矫正的研究》课题立项号:qcwkt199 课题承担人:李彩华李艳侠 所在单位:黎明小学 《小学生在数学练习中常出现的错误分析与矫正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建设高效课堂是推进减负增效的有效手段。基本原则是坚持以学定教,坚持减负增效,坚持全面育人。其中重点工作之一是进一步加强学法研究和指导,进一步优化学习方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校有很多的外来民工子女,他们的数学思维活跃,但练习的质量不理想。如何提高学生数学练习的成效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课题立足于学生数学练习的错题的诊断和解决,以帮助学生在数学练习中摆脱困境,从而提高正确率、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具实用性。 二、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达到以下目标。 (1)学生重视错题的修改,养成自觉纠错的良好学习习惯。 (2)学生对错题养成反思习惯,思维水平、辨析能力得到提高。 (3)学生的数学学习准确率得到提高。 (4)通过记录、反思、归纳、整理错题,“变废为宝”,提高教师

对学生在知识点的掌握过程中将出现的错误思维有预见能力,能有效改进教学设计、作业设计及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能。 错题是小学生数学练习题中常见的问题。在教学中,由于教师所用的策略、教学方式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各不相同。另外,学生个体学习兴趣、能力、思维品质的不同也会造成不同的错误。在老师批改作业中通过对错题的反馈分析,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正如皮亚杰所说的:“错误是有意义的学习所必不可少的”。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错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教师的教,非常值得研究。 结合区教学会议上提出的指导意见,我们希望就学生数学错题进行深入探索,希望通过对错题一般性成因进行分析,寻找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方法,指导教师改进教学策略,有效促进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反思能力的提升,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本课题的研究就更具有实际价值。 三、预期的研究结果 (一)学生方面: 1、养成及时记录错题,重视错题的修改,养成自觉纠错的良好学习习惯。 2.学生对做题养成反思习惯。 3.学生的数学学习准确率得到提高。 (二)教师方面: 1.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师生沙龙研讨、调查问卷分析和规

(完整版)《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课题结题报告 杨凌高新小学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小学数学科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科目,它是承担着培养学生人人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表述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课程改革指导了方向。如何走进新课程是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尤其是老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才能走出数学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圈子,这个问题对于我校来说特别重要。我校位于高新区,周边是农村,学生来源多数是农家子女,家庭经济不富裕,家长文化素质较低,人们按一定传统方式生活,这些客观条件都给学生学习数学带来不利影响。加上传统的原因“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考,学生背”的现象比较严重,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效果差,课业负担重,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发展。因此,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唯其如此,才能适应课题改革的需要,学生的素质才能全面提高。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把实验研究的突破定位在课堂教学上,选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实验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突出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教师应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儿童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己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研究的至关重要的前沿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为了使我校的数学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材体系,对现行数学教材如何在课堂中体现创新能力的教学,如何抓住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性因素,摆脱过去传统陈旧的课堂模式,在新课程下构建新教育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以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 2、让学生学习数学,知道它来源于生活,更贴近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过程和方法的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更好体现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同名40766)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大宁县古乡小学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是我校结合“共度生命历程,体验生命快乐”办学理念,于年向大宁县教育科学研究所申报的小课题。该课题在我校研究已逾一年,基本完成预期目标任务,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实效,现将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概念教学是以学生学习、探讨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为宗旨的课堂教学。小学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才能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作出正确概括和判断;才能正确掌握数学的性质、运算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正确合理进行各种运算,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空间观念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它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治本”关键。 通过聚焦课堂,在课堂观察和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在实际教学中,仍有不少老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把注意力放在概念、法则、定律的文字叙述上,把相关的概念等同于僵化的条文,好像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合作把条文中的文字给“挤”出来就完成了课堂任务,接下来主要就是死

记硬背加强化应用。这种“新瓶装旧酒”的教学现状,明显与我校“共度生命历程,体验生命快乐”办学理念及生命教育总课题相违背,因此我们于年向大宁县教育科学研究所申报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的县级小课题,并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课题研究。 课题提出后,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认真学习和分析,了解到当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已经引起了不少学校及一些数学专家、一线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网络、书本中已有不少知名专家学者对数学概念的表现形式、数学概念的应用、数学概念的拓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但对学生如何通过自主体验、参与建构,最终形成概念的内化等相关研究不多。为此,结合我校校情和学生实际,我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探究,将数学概念进行内化,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进行灵活运用。” 二、研究目标 通过对“数学概念”的教学实践的研究,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领会新课程理念,努力将践行学校办学理念与自己的日常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对“数学概念”的教学有一个全面的、较为深刻的认识,提高数学专业水平和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水平,促进教师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寻求一条适合于学校教师概念教学的有效模式,着眼于培养学生在“概念教学”活

数形结合课题结题报告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龙游县塔石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负责人:黄秀清成员:徐根郑素莹柴巧云郑丽萍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众所周知数与形这两个基本概念,是数学的两块基石,可以说全部数学大体上都是围绕这两个基本概念的提炼、演度、发展而展开的,在数学发展进程中,数和形常常结合一起,在内容上互相联系,在方法上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 数与形的内在联系,也使许多代数学和数学分析的课题具有鲜明的直观性,而且往往由于借用了几何术语或运用了与几何的类比从而开拓了新的发展方向,例如,线性代数正是借用了几何中的空间,线性等概念与类比方法,把自己充实起来,从而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数学学习,不单纯是数的计算与形的研究,其中贯穿始终的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其中,“数形结合”无疑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与“形”既是数学的两个基本概念,也是数学学习的两个重要基础,它们分别发展的同时又互相渗透、互相启发着,共同推动着数学科学的向前发展。 (二)研究本课题的现实意义 在现实世界中,数与形是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这是直观与抽象相结合、感知与思维相结合的体现。数与形相结合不仅是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需要。从表面上看来,中学数学内容可分为数与形两大部分,中学代数是研究数和数量的学科,中学几何是研究形和空间形式的学科,中学解析几何是把数和形结合起来研究的学科,实际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都渗透了数与形相结合的内容。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作为数学老师,应能认识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所表现出来的思路上的灵活,过程上的简便。在小学阶段,虽然属于数学的起步阶段,但笔者认为渗透“数形结合”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首先,懂得“数形结合”的方法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内容。 第二,懂得“数形结合”的方法有利于记忆。学生懂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后,对于小学数学知识的理解性记忆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懂得“数形结合”的方法有利于数学能力的提高。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那么,就能使学生学会正确思维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第四,“数形结合”的方法是联结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的一条红线。布鲁纳认为:“强调结构和原理的学习,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一般地讲,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的界限还是比较清楚的,小学数学中有许多概念在中学数学中要赋予新的涵义。而在中学数学中全部保留下来的内容只有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及与之有关的内容,而“数形结合”是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是贯穿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的一条纽带,“数形结合”更是连接小学数学与中学数学的一条红丝带。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早在数学荫牙时期,人们在度量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过程中,就把数和形结合起来了。早在宋元时期,我国古代数学家系统地引进了几何问题代数化的方法,用代数式描述某些几何特征,把图形中的几何关系表达成代数式之间的代数关系,17世纪上半时,法国数学家笛卡几通过坐标系建立了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创立了解析几何学,后来,几何学中许多长期不得解决的问题,如尺规作图三大不能问题等,最终也是借助于代数方法得到完满的解决。 近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研究得很多也比较透彻。虽然“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还是很少,并且也不透彻。但其思想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研究的经验与借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新课标》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强调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却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究竟有哪些联系,学生根本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新课标》同时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寻找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知识,将其带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在课堂中实施教学

生活化,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并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二、理论依据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1、陶行知的大教育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应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 2、陶行知的实践教学法,即“教、学、做”三者合一。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生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的人。因此他主张在教学方式上以“做”为中心,把教与学统一起来,改变传统教学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行的状况。 (二)弗赖登塔尔(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的数学教育理论。弗赖登塔尔主张“现实的数学”,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 (三)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行为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学生应该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

小学数学小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小课题结题报告 人 篇一: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篇一: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是县级一般课题,在县教研室的关心、支持、指导下,于2013年5月启动,已进行了一年多时间的实验,我们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顺利的完成了预期的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实验工作具有代表性、可行性的特点。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国家《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转化。基础教育长期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主要以静听、静观、静思的方式进行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其活动形式主要是大脑机械记忆的活动。在这种方式下造成学生以个体学习为主,相互竞争,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缺乏群体的合作性,学习无兴趣,无动力,不会学习,不会关心,不会交往,自我封闭等等,影响了学生全面、健康、主动地发展,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013年,在县教研室指导下,我校申报了“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这一课题,并批准为县级一般课题,试图通过研究、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保证新课程的实施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的新的学习方式。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5、通过研究,改变教师的传统课堂教学思维方式,力求掌握符合此种学习方式的一般操作模式,使课堂教学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符合培养现代新人成长的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改善学习方式是课改目标之一,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生命质量的宏大工程。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即让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理解,而又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理解形成与获得的过程中,增进数学的学习情感,学会与人交流,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与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不同的学生的个体心里都得到不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是这次课题的切入点和实施新课程的主旋律。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这里主要讲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题研究的范围、对象、方法;二是主要思路;三是重要观点;四是是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操作的策略。 1、研究的范围、对象、方法: 研究的范围主要是小学数学,研究的对象是小学二、三、四年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有些好的作法,可以在本校其他年级推广。 2、主要思路 关于目标: 本课题试图探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对实施本模式的教学观、学生观、活动观、评价观与实施策略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关于内容:①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②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理念、策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小课题结题报告 龙江小学执笔人:王玉华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形态正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不断加快的知识更新进程,终身学习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具有较全面的能力来适应终身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确良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从观念到行为将素质教育推进到了一个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新阶段,必然要寻求一条适合其教学发展的开放之路。小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所以现阶段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进行“小学数学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旨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我们就这一内容进行研究,以使我们对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建构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穷、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

最新高一数学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我组申报了课题《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经过近一年的实验与探索我们在学生学习小组的培训、小组成员的建设、学习小组的具体运行以及评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收效。现就课题的实践情况总结如下: 一、背景及意义: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实施,而实施的关键在课堂。受传统知识本位、考试本位的影响,当前学科教学尽管改革不断深化,课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强,但学科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变革,“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课堂教学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教师问题意识偏弱,反思意识有待强化。在一种取向于功利,止步于文化的教学生态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机制仍然缺失,学科的特色难以凸现。 陕西省2010年秋季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可高中学科课堂仍然滞留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框架之内,未能摆脱服务于高考的惯性思维。在具体的学科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科新课堂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学科课堂教学的任务,高中学科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目标、途径和方法还不太清晰。在新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中,我们的学科课堂教学面对大量的矛盾和困惑,没有达成实施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因此我们提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课题,开展实验研究,探讨高中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形态,以期达成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主要包含三个基本要素:⑴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⑵有效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得到增长,身心素质得以进步、成熟,个性成长,创造力获得培养以及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了提高。⑶有效益: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较高。

(完整版)“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研究》结题报告2013年9月我申报了关于“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课题研究。于2014年6月结题。通过一年的努力和实验时间,顺利的完成了预期的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目标,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新课程指出数学课程及其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掌握,还要关注其数学能力的发展,而且还要理解数学的社会价值,体验数学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促使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从而在生活和学习中形成必要的数学素养。 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数学课堂的密度就是以练习量来衡量的,其实不然。新课改以来,衡量一节优秀的课是看重学生在练习中思维是否得到发展,数学素养是否得到提高,可见数学素养的培养才是衡量数学课质量的标准。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研究内容: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数学素养一种个人能力,学生能确定并理解数学在社会所起的作用,得出有充分根据的数学判断和能够有效的运用数学,这是作为一个有创新精神、关心他人和有思想的公民,适应当前及未来生活所必须的数学能力。有关统计数字表明:人们毕业后从事数学研究或者教育的只占1%,经常使用数学的人占29%,很少用数学的人占70%。然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却

用了13%-18%的时间在学习数学,而且还是在升学或抽测压力下的重复、机械学习,数学学科应有的价值却被摒弃和忽视。因此,小学阶段扎实开展教学研究、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回归,要通过不懈的努力给我们所有的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 研究方法:调查法、文献法、实践法、对比法、实验法 三、课题的研究对象及周期 研究对象:小学一年级全体学生 研究周期:一年 四、研究计划与实施: 2013年9月立题; 2013年10月——2014年5月课题研究; 2014年6月结题。 五、研究成果 1、提高教学能力:深挖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用于教学。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包括两条主线,其一是数学知识,这是写在教材上的明线,其二是数学思想,是一条暗线。只有掌握好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理解教材;只有深入挖掘教材的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科学地,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 2、培养学生熟练地用准确、严格、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

小学数学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ok3w_ads(“s004”); ok3w_ads(“s005”); 篇一: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能力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龙门中心小学数学教研组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并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标的要求”中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得到充分发展。”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任何年龄的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 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龙门中心小学是灵台县一所最偏远的农村学校,五、六年级学生来自七村六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使得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知识的能力差距很大。因而,我校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必然显得死板、机械、沉闷,阻碍了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脚踏西瓜皮,练到哪里算哪里”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得不到主动的发展;也没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这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不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能力的研究”这一小课题的研究,正是探索如何通过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形成必要技能技巧的要求并给予切实指导的研究,也是为好落实和实施《数学课程标准》,推动我校小学数学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我校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论文的撰写。 2、探索并形成我校小学数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题组设计的理念和应用性理论,形成若干设计模 式及具体操作方法,切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练习题组的设计能力、更加有效地发挥数学练习在使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形成必要技能技巧方面的知识能力。 3、通过实验:形成若干系列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题组设计案例及指导意见,作为教师学习和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参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效益和质量。 4、发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题组设计的有效性练习在评定检测学生数学成绩方面的评价功能,以及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第一阶段:搜集资料,实践,阶段性小结。(2011年4月至2011 年12月) (1)制定课题方案与申报工作。对课题进行论证,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 (2)成立课题小组,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做好成员分工。 (3)建立学习交流信息的制度,组织学习理论,收集有关文献资料。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是县级一般课题,在县教研室的关心、支持、指导下,于XX年5月启动,已进行了一年多时间的实验,我们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顺利的完成了预期的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实验工作具有代表性、可行性的特点。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国家《XX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转化。基础教育长期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主要以静听、静观、静思的方式进行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其活动形式主要是大脑机械记忆的活动。在这种方式下造成学生以个体学习为主,相互竞争,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缺乏群体的合作性,学习无兴趣,无动力,不会学习,不会关心,不会交往,自我封闭等等,影响了学生全面、健康、主动地发展,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XX年,在县教研室指导下,我校申报了“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这一课题,并批准为县级一般课题,试图通过研究、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保证新课程的实施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5、通过研究,改变教师的传统课堂教学思维方式,力求掌握符合此种学习方式的一般操作模式,使课堂教学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符合培养现代新人成长的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改善学习方式是课改目标之一,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