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对外政策及其与拉美国家的关系

中国的对外政策及其与拉美国家的关系
中国的对外政策及其与拉美国家的关系

中国的对外政策及其与拉美国家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宋晓平

(2002年2月)

一、中国的对外政策及其发展

中国对外政策的定义或本质:——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以来,中国的国际政策可以概括为独立自主的和平政策,目标是捍卫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

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以及和平共处。

本质与基本原则之间存在着内在关系。

从中国的国际关系来看,各个时期的对外关系战略有所变化,但是始终贯穿着这一本质要素——独立自主。根据各个时期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需求,调整对外政策,但是始终保持独立自主的本质。

中国对外政策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50和60年代。新中国执行的是“一边倒”的政策,即倒向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当时,面临帝国主义的围剿和扼杀企图,为了维持生存和寻求发展,新中国只能采取这种战略,与美国对抗了22年(直到1971年,尼克松和基辛格访华),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支持越南人民进行抗美战争,坚决反对美国霸占台湾,不断打破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制裁和孤立。

中国执行“一边倒”政策,倒向苏联,并不意味着放弃独立自主的原则,对苏联的依赖。中国始终与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老子和儿子关系进行斗争。自50年代后期,苏联要求在中国共建长波电台和潜艇舰队,力图对中国进行军事控制,遭到中国的坚决反对。此后中苏关系不断恶化,直至破裂。

第二阶段:70年代。中国执行“一条线”的战略,对付苏联的威胁(当时苏联在中苏和中蒙边境陈兵一百万和导弹的1/3),即建立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的“一条线”战略。这改变了中美两国直接对抗的局面,极大地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

中国执行“一条线”战略的同时,对于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特别是围绕着台湾问题,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维护我国的独领土完整和统一大业。

第三阶段:起始自70年代末期。中国在经过了与苏联结盟共同抗美和中美相互接近共同对付苏联威胁的两个阶段后,执行和谁都友好、谁搞霸权主义就反对谁的战略方针。这一战略的核心是在国际事务中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自70年代末期,维护世界和平在中国的对外政策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臵。

这种战略调整,使中国更加贴近发展中国家。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点。中国特别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始终与这些国家站在一起,为维护大多数国家的权益、建立公正合理的政治和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在对外关系方面,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坚持主权的原则下,分别与英国和葡萄牙政府进行了成功的谈判,香港和澳门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打破了封锁和孤立,恢复了联合国会员国和安理会成员国的席位,成为各个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国;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成功地抵制了国际上各种不怀好意的势力从中国分裂台湾的企图。中国的国际声望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增强,被誉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从中国对外政策的发展和调整过程可以看到:

1,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核心,贯穿于始终。

2,经过80年代初进行的重要调整,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对外政策日臻成熟。

3,独立自主的和平对外政策适应了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内政策的需

要。在世界经济日益走向全球化的形势下,中国需要营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以利于自己的经济发展。

独立自主和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符合本民族利益的发展道路、营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以实现发展的重要保障。

4,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对外政策,具有作为发展中国家一员的对外政策的

鲜明特点。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政策符合和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在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中,广大发展中国家深受不平等和不合理的国际秩序的损害。而中国主张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反对干涉别国内政,主张和平解决争端,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主张建立不对抗、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反对坚持冷战思维,反对以防范第三国为借口加强军事同盟关系。这些都与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相一致。

二、中国在对外关系方面面临的基本任务

第一,需要继续巩固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这里涉及到中美、中俄、中欧和中日关系。

保持中美关系相对稳定,这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世界、亚洲的和平与发展。美国是当今惟一的超级-大国,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双方互为主要贸易伙伴、投资伙伴。在很多涉及安全和发展的地区和全球问题上,双方有开展广泛、深入合作的需要和可能。中美必须打交道,谋求合作。中美建交以后的历史发展证明了这一点。

自布什参加美国总统大选并上台以来,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布什放弃了克林顿政府时期两国宣布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宣布中国不是美国的伙合作伴,而是“竞争对手”,一些反华势力则主张把中国作为“敌人”。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将把战略重点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把中国作为主要对手。在这种形势下,发生了一系列事件:美国侦察机与我军机相撞并侵犯中国领空;美国不顾中国的反

对,强化对台军售;美国不顾中国反对,再次允许李登辉访问美国和陈水扁在美国过境,布什还扬言,如果中国对台湾动武美国将协防台湾。美国针对中国部署的核武器将增加一倍,等等。本来起浮的中美关系出现较大波动,前途增加了不明朗性。

围绕着中美关系的走向,中国国内政府部门、媒体、国际战略研究界以及民众展开了大讨论,并产生一定的分歧。观点和主张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种观点认为,美国在战略调整中,已经把中国作为主要的威胁来源、要对付和防范的主要对手,甚至将把中国放在前苏联冷战时期的位臵上。由此主张,必须丢掉对中美关系存在的幻想,调整战略,“从最坏的可能性来考虑中国的对策和各项工作”。另一种观点认为,美国并没有公开放弃中美三个公报的原则这一中美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而把中国作为潜在对手,要对中国实行“遏制”,要西化、弱化和分化中国,其实是美国历任政府的既定政策,布什只不过是更加公开和不加掩饰。因此,“美国对华政策的实质兵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只是形式”,由此主张,在国际战略上,“没有足够的理由进行实质性的改变”。

中国目前对美国所采取的战略对策是,“听其言,观其行”。近来,美国与中国达成了关于中国入世的双边协定,布什政府对中国的挑衅姿态也有所缓和,鲍威尔访问了中国,双方就中美关系的发展交换了意见,布什也将于十月份访华。但是仍然需要对美国国内新保守主义反华势力保持警惕。

中俄决定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两国关系的

发展确立了明确的方向。这是一种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国家关系。中俄在涉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有广泛的共识,这是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两国都削减边境兵力,成功地划定了西部边境,最近签署了睦邻友好条约。

西欧是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一极。中欧间存在着重要的合作基础。双方都主张世界多极化,不赞成世界事务由一个或少数国家把持;双方的经济互补性很大,在经贸、科技合作方面有广阔的前景。无论是国与国之间的双边关系还是与欧盟之间的关系都是良好的。发展与欧洲的关系符合双方的利益。

中日是近邻,都是亚洲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中日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决定发展双边关系。中日关系中有两个重要的问题,其一是拓宽双边合作领域,本着互利原则加深经贸合作。其二是对日本国内一些势力所主张的复活军国主义的倾向保持高度警惕。日本国内修改教科书事件和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事件反映出这种倾向,遭到亚洲、包括中国和韩国人民的强烈反应。需要对日本国内极少数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和好战分子的动向保持警惕。亚洲国家和人民曾经深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蹂躏,不让历史重演不仅是发展与日本关系的需要,而且也是保持地区安全、稳定和和平环境的长远大计。

第二,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又面临着维护国家独立、实现经济发展的共同任务,在有关世界和平与发展、反霸及发展南南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

权益、应付全球化挑战等广泛的问题上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看法和立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需要进一步发掘。

第三,进一步营造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十分重视同东盟、中亚和南亚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中国在坚决反对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的同时,需要与邻国增强信任关系,树立“强而不霸,盛而不骄”的形象。同时,积极参加区域安全和经济合作,妥善处理与邻国的领土和海洋权益的争端,既要维护中国的正当权益,又要注意维护地区稳定大局,争取与周边国家长期友好相处,实现共同繁荣。

第四,积极参加联合国等多边国际组织的合作,充分发挥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发展中大国的优势,继续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三、中拉关系

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逐步加快发展的过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加强。目前中国与19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包括所有的拉美大、中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早在16世纪中叶,中国与拉美就有了贸易往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菲律宾马尼拉港转口,同墨西哥和秘鲁太平洋沿海口岸分别建立了海上贸易通道,形成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19世纪中叶鸦片

战争后,大批华工流入拉美,为当地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后来成为中拉经济关系和民间友好往来的重要纽带。

如同上面所说,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逐步加快发展的过程,这突出地表现在70年代以来。70年代,在拉美很多国家的支持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自此,很多拉美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中拉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如果说,在此之前中拉关系是以民间往来为主,那么70年代以后,则呈现出一个官民并举、多渠道、多层次、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中国在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对外政策逐步进行调整,把加强同包括拉美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作为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外交政策的调整为中拉关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中国与拉美国家的政治和外交关系全面、健康、持续地发展,经贸、科技、文教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可以说,中拉关系进入了历史最佳时期。

在政治方面,双方最高领导人互访频繁,高层领导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和对话使双方能够增强理解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目前,中国外交部与拉美十多个国家的外交部建立了政治磋商制度,双方外交主管官员就双边关系事务,国际形势和国际问题定期会晤、互通情况、交换看法。

在经济领域,中国和拉美国家十分重视发展双方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关系。目前,中国同拉美的大国和中等国家均签有贸易协定,

建立了政府间经济、贸易和科技合作混合委员会。中国同很多国家签署了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中国同拉美国家的贸易有了显著的发展,从1980年的13,6亿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亿美元。根据中国海关2000年的统计,同中国贸易最多的国家依次是:巴西、阿根廷、巴拿马、智利、墨西哥、秘鲁和古巴。他们加在一起占中拉贸易总额的85%左右。

在投资方面,中国在拉美24个国家和地区有合资和独资企业近200家,经营范围包括渔业、林业、采矿、石油开采、交通运输、纺织、食品加工、建筑等。比较大的投资项目有:在委内瑞拉的几个石油开采项目,秘鲁的首钢秘鲁铁矿等。拉美一些国家也开始在中国进行投资,如智中铜管有限公司、阿中伊普萨亚洲公司等。

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目前需要大量资金和引进外资用于国内发展,不可能向海外大量投资。但是在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的开采、木材开采和加工、机械和电器装配、纺织和服装等方面,也就是说,与促进出口有关、与原料开发和供应有关的方面,中国向拉美的投资还是有一定潜力和可能性的,也是中国政府所支持的。

中拉关系获得了显著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例如,贸易和投资水平仍然比较低,中拉贸易占双方各自外贸总额的比重不足2%。如何使双方的经贸关系与良好的政治关系相适应,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为此,需要政府向企业界进一步提供各种支持。政府间也需要进一步加强谈判,协调政策,双方提供对等的贸易和投资优惠。中拉双方在市场环境和文化背景方面也存在差异,需要企业

界和学术界做出努力,加强市场调研和文化研究。

台湾问题是中拉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拉美一些国家仍然是台湾当局在国际上的重要阵地,在这一地区,仍然与14个国家保持着所谓的外交关系。而且这些国家大多集中在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在地理上集中,又有地区一体化组织的纽带讲这些国家联系在一起,形成地域板块,容易为台湾当局所利用。在南美洲地区,台湾当局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妄图与已同我建交的国家发展官方或半官方关系。如何粉碎台湾当局在拉美地区实施的“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阴谋,仍然是我们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在这方面,与中国保持正常外交关系的拉美国家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坚持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场,得到中国人民的赞赏。

中国和拉美国家都认识到,在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出于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在争取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及其他一系列重大的国际问题上,中国与拉美国家有共同的利益和要求。双方都把相互之间的关系看作是战略合作关系,这不仅是中拉关系获得长足发展的根本原因,而且是其进一步加强的坚实基础。

(2002年阿根廷萨尔瓦多大学报告稿)

中国与东南亚文化现象比较

从自然影响下说中国与东南亚文化 不可否认,自然是影响一个文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诚如曾经辉煌的四大文明古国无不依附于大河,多山多岛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古希腊小国寡民的现状并同时成就了其独特的民主政治。而在中国古,北方广阔草原与它的游牧文化,中国腹地平原与它的农耕文化,南方临海与其渔业文化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点。 即使不很专业的去研究,也不难发现,东南亚文化很多方面都有这中国的影子。历史是其一个不可避免的因素,这些都曾是中国的藩属。但从自然上看也并不难发现其共通性,东南亚与中国一样都是一个具有多样统一性的地域。大陆与岛屿并存,山地与平原同在的地理特点,同时存有亚热带与热带气候逐渐过渡的自然条件,有频繁的民族迁徙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构成了多样的生活模式及多彩的民族文化。下面将说明在这共同自然文化下对两者的影响。 首先是语言,东南亚各国的语言有很多借鉴了汉语(特别是方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从语言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的接触和民族间的关系,这恰好像考古家从陶器、装饰品和兵器的分布可以推出结论一样。东南亚各国在语言上出现的汉语借词现象,不仅真是生动地记录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的历史,同时也反映了其人口的一部分重要的构成——中国移民。 其次华人移居东南亚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阻断了前往西域的陆上通道,对外交往智能依靠海路,从而推动了航海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下南洋。而近代,清末英法联军的入侵、甲午中日战争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再到辛亥革命之后,军阀混战,形成了几次大的东南亚移民的高潮。尽管称谓不同,但由于生活方式、民族习俗、生产模式的相同相似使其有着天然的文化同源和民族亲缘关系。跨境毛南族相互间建立了密切的经济文化关系,具有和睦相处,共生共融的特点。 再者中国与东南亚都同样以农耕文明为主的生活方式,使双方人民勤劳俭朴、重视家庭,这是农业社会长期形成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是约定俗成的价值观。以如家为核心的东方价值观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东南压地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最后说到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另外一重要的文化想通之处——信仰。佛教是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在古代,东南亚是中国和印度文化主要的辐射带。正式在这样的条件下,起到了文化交流的桥梁,沟通了彼此的宗教感情,融合了民族艺术,创造了相似的宗教生活,推动了文化经济的发展与合作。 几近相似的地理环境、历史的相通和民族同源和华人同根,使中国与东南亚有着独有的的文化共性的资源优势。我想不管是中国还是东南亚,都应该重视这种优势,不仅要注重学术界的交流和合作,更要发挥民间外交的强大力量。

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一.中日关系: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刻,在这一时期作出了改革开放和把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与进行现代化改革开放相适应,中国对外政策包括对日本的政策进行了调整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对外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中日关系的发展,日本是经济大国,资源小国,对海外资源的依赖性和依赖程度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加上国际局势动荡,对日本影响很大。因此,日本需要分散原料,燃料的供应,就近取材来满足其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 本在国际上的影响仍十分有限,它既无法同美,俄那种政治影响力遍及全球的超级大国相比,也无法与英法相比,因此,它力图在最有前途的亚太地区扩大政治影响,亚太地区既是日本的主要资源供应地,又是日本重要的商品市场。日本企图从政治上“担负起稳定亚太地区的使命”。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日本加强了亚太外交,积极在这一地区发挥作用施加影响。在国际重大问题上,积极参与,尤其在经济上大大增加对亚太“热点”地区的投资。加强经济合作。 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为中日两国友好关系注入了新活力,中日官方和民间的互访增多,中日经济贸易迅速增长,经济合作的加强。文化的交流等都促进了中日关系的良好发展。 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展望21世纪的中日关系,两国间的经济合作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经济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的21世纪,发展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对全面加深两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贸易方面日本期待着进一步降低或取消关税。近年来中国已在这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据报导,从92年到97年,中国先后7次降低关税。现在的关税已平均降到了17%,与发展中国家基本持平。相信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进展,这方面还会有较大的改进。另一方面,中国也希望日本减少对进口中国纺织品份额的限制,使两国贸易保持平衡。在投资方面,日本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金融、流通、通讯等服务领域;中国则希望日方多向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投资。目前,双方在这些问题上既有合作也有分歧。但发展中日经贸关系是由两国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分歧将逐步消除,合作会进一步加强 中日两国已经成为相当重要的贸易伙伴,贸易和经济合作在两国官民并举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希望日本方面不说不做有损与中日两国友好关系的言行,按照<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友好和平条约>的精神以及“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相互信赖,长期稳定”的原则来行事,从长远的角度和广度来考虑和发展中日关系在维护亚洲和平,稳定,繁荣的大目标下,求同存异,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协商合作,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中日经济与技术合作,促使亚太经济合作,经过双方努力,中日两国间的贸易和经济合作将会继续扩大,有利于两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经济发展将作出新的贡献.

西南大学2018年秋季[0145]《当代中国公共政策》标准答案

西南大学 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课程代码: 0145 学年学季:20182 单项选择题 1、对政策执行中的任何问题都要加以重视和解决,避免环境的暗示性和诱惑性造成不良后果。这种执行策略是() . B. 上下台阶 . 修补破窗 . 重视逆反 . 反馈控制 2、治安职能属于() . A. 文化职能 . 经济职能 . 政治职能 . 社会职能 3、最早使用了“冲突理论”术语的是() . F. 美国社会学家涂尔干 . 德国学者达伦多夫 .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 . 美国学者科塞 4、孙志刚事件直接导致《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和《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 政策分解 . 政策废止 . 政策合并 . 政策替代 5、被称为“第四种权力”的政策主体是() . 行政机关 . 法院 . 大众传媒 . 政党 6、在政策执行中,要分解政策目标,做到行动有计划。这一过程是() . 政策宣传 . 政策准备 . 政策细化 . 组织协调 7、新出现的刺激物对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被称为() . 乐队效应 . 从众效应 . 首因效应

. 近因效应 8、下列属于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的是() . 基本法 . 行政措施 . 行政法规 . 司法解释 9、关于群体不良决策的理论模型是() . C. 团体模型 . 小组意识模型 . 博弈模型 . 精英模型 10、评估某一政策能否实现预期目标和结果。这种评估标准是() . 公平性 . 充分性 . 政策效益 . 政策效率 11、下列属于公共物品的是() . 国防 . 酒店

. 电影 . 面包 12、“知其荣,守其辱”反映了()的中国古代政策观 . D. 儒家 . E. 道家 . 法家 . 墨家 判断题 13、 结构性社会问题是指由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 . A.√ . B.× 14、 标签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取决于社会的解释和认定。 . A.√ . B.× 15、 美国学者詹尼斯1972年提出了渐进主义政策模型。 . A.√ . B.×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 中国的崛起在很大的程度上,将取决于周边关系的稳定,而周边关系的稳定将取决于一些敏感问题的解决。由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等多种原因,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非常复杂,周边的问题也很棘手。朝鲜核试爆就是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国致力于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基于“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原则处理与周边国家外交关系,推进了一些周边问题的解决,中国的周边外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就。但是,由于中国周边地区的复杂性,加之安全机制尚未成形,有些地区甚至仍深陷在冷战阴影的影响之中,如何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特别是解决好周边出现的问题,已成为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紧迫挑战。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与新变化,对此应高度重视,并应将其联系起来加以思考,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制定通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力量急剧增长:十多年来经济不断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总量一再成倍加大,对外贸易的地域和规模也迅猛扩展。在2009年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后,中国的经济总量仍然保持了9%左右的增长。并且,中国的经济总量于2010年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密切关注,也引来了诸如“中国威胁论”等影响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言论。 从大的格局来说,冷战结束,终结了中国与邻国间的政治分割。各国之间都基于各自长远战略利益与现实实际利益加以考、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的邻国包括了诸多国情差异巨大的国家,在整个世界上是较为少见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复杂性。 在东北亚,历史问题迄今一直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最大障碍。日本不能在彻底深刻地反省、总结近代侵华战争的前提下早日面向未来,成为我国与日本建立互信的一条鸿沟。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出访日本。这是时隔7年中国总理对日本的首次访问,也是中日打破政治僵局之后的“融冰之旅”,使中日关系站在了新的起点上。然而2010年9月7日,我国渔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遭日本巡逻船两次冲撞,并遭日方登船检查,还抓扣中国渔船船长。钓鱼岛的归属问题、东海海底资源开发问题更为凸显,引起了两国民众的“口水之战”,两国的经济交往、民间往来倍受影响。中日关系出现了严重危机。但中日两国始终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是搬不开的邻居。作为世界上两大举足轻重的经济体,中日两国的矛盾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也影响着世界的和谐稳定。对于俄国,俄罗斯是世界主要力量之一。我们将按照中俄两国元首达成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共识,努力维护和发展两国政治上相互尊重、经济上相互合作、安全上相互信任的新型睦邻关系。 在西南方,我们与周边中小国家的友好关系历经时势变迁考验,具有强大生

结合当前国际局势,阐述新时代中国外交政策

浅析新时代外交政策 摘要:2013年以及过去的2012年国际经济、政治、安全形势错综复杂,伊拉克战争告一段落世界多极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经济在缓慢和不平衡中复苏,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朝鲜半岛安全不容乐观、中东战火纷飞、伊朗核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非洲大面积军事冲突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领土纷争愈演愈烈。2013已经走过大半,我们要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共同发展! 关键词:新外交中国周边安全局势外交政策 一、中国新外交的提出 2004年,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2005年,中国在亚非峰会首次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首次在代表世界最高权威的讲坛上,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名义,提出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思想。随后,这一理论不断在APEC、二十国财长会议上频频被提起。 我们看到从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再到倡导世界各国携手共建“和谐世界”,中国不断完善着对自身、世界以及对外关系的认识,将“和谐”从中国内政延伸到外交。作为2005年中国外交的最大亮点,可以说,“和谐世界”已渐渐成为中国外交理论的主轴。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关系,反映的正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核心是“和谐”,其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具体所指的目标不同。建设“和谐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外部条件。中国政府明确阐述了“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内涵:中国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则是“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思想体现了中国内外政策的高度统一。“和谐

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

在历史进程中,中国与东南亚诸国有不同程度的交流和接触,带来相互深远的影响。 中国与马来西亚之间的交流,可追溯至汉朝时期,其后历代均保持着频繁的经贸和文化交流,虽然清朝初期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但其后海禁开放,两国之间的交流又再次活跃起来,及至民国时期,中马两国人民为抗日再并肩作战。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交往,早在汉朝开始。中国的陶瓷贸易开启了中印交往的大门,及至唐代,两国之间的佛教文化交流,为佛教作出巨大贡献。明朝时,明成祖加强发展海外诸国联系,印度尼西亚也是朝贡国家之一。 中国与文莱的交往,最早出现于唐代。及至宋代,文莱成为中国海外交通的枢纽区域,两国的官民船队经常往来,增进了两地的贸易交往。在明代,中国与文莱的交往更趋密切,两国之间存在着友好关系。 中国与越南交往,早在商周时期已有迹可寻。越南除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外,中越的佛教文化交流,也是两国间主要交流的载体。明朝时期,中越双方更因与其他国家有战争而关系更为密切。近代越南的内战,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华人在当中也占了重要位置。 中挝官方交往最早的记载是三国东吴黄武六年,老挝堂明国王遣使来朝。到了唐代,文单国四次遣使,受到热情接待,唐皇赐以封号。中挝两国的文化渊源关系,可以从老挝有关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中得到印证。 柬埔寨与中国的交往最早见于东汉至三国年期。南朝时,两国更发展至宗教文化交流。文化艺术方面也互有影响,“扶南乐”是扶南带有佛教色彩的宗教乐舞,三国时期孙权建立了“扶南乐署”,而这种音乐亦由当时传入中国,直至隋唐时盛行于宫廷内。 早在西汉年间,中国的航船就行驶到过泰国地区。及至宋元时期,泰国的素可泰王朝兴起,素可泰多次遣使访华,中泰的邦交变得非常密切。另外,旅居泰国的华侨将中国的医学带到泰国,而泰国的药物亦为中国医学所采用,令中国的医方中含有不少出自东南亚的香料成分。 中缅交往可以追溯至公元前四世纪,当时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经已开通,两国交往开始频繁。宋元时期,两国的交往出现了重要转型,由于宋朝时北方的陆上交通受阻,因而开发了海上交通,令宋朝与缅甸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明清期间,朱元璋曾派使者出缅,双方使臣频有往来,而当时的海上贸易亦有持续发展。

7月全国自考公共政策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创始公共政策学科时使用的名称是【】 A.政策科学 B.公共政策学 C.政策学 D.政策分析 2.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西方思想史上两种主要的认识论是理性主义和【】 A.后现代主义 B.唯物主义 C.逻辑经验主义 D.经验主义 3.政策宣传在公共政策学概念体系中属于【】 A.核心概念 B.次级概念 C.主要概念 D.边际概念 4.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构建的模型是【】 A.理性主义模型 B.混合扫描模型 C.集团模型 D.渐进主义模型 5.“国家政权机关或政党为了实现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目的,根据历史条件和当前情况制定的一套措施和办法”是指【】 A.公共政策 B.政策 C.决定 D.决策 6.在公共政策系统中,决策子系统的辅助系统是【】 A.咨询子系统 B.信息子系统 C.监控子系统 D.反馈子系统 7.政策执行模型中的“雷恩—拉宾诺维茨模型”也称【】 A.互适模型 B.循环模型 C.综合模型 D.博弈模型 8.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所采取的试点评估法属于【】 A.“前—后”对比法 B.“投射—实施后”对比法 C.“控制对象—实验对象”对比法 D.“有—无政策”对比法 1

9.1977年中国决定废止大学招生的免试推荐制度而改行统一考试制度属于【】 A.风险型政策 B.竞争型政策 C.确定型政策 D.不确定政策 10.在政策分析方法中饱和抽样属于【】 A.多角度分析法 B.原因层次分析法 C.类别分析法 D.边界分析法 11.从公共利益与公共代价角度看,教育政策属于【】 A.利益范围宽而代价范围窄 B.利益范围宽和代价范围宽 C.利益范围窄而代价范围宽 D.利益范围窄和代价范围窄 12.将公共政策运行系统分为七个功能活动环节的是美国学者【】 A.拉斯韦尔 B.安德森 C.凯尔曼 D.布坎南 13.政府直接创始政策问题并将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的过程属于【】 A.外在创始模型 B.进入模型 C.动员模型 D.内在创始模型 14.政策规划中采用听证制度是为了实现政策规划主体的【】 A.单一化 B.政府主导化 C.全局化 D.多元化 15.预测性政策评估方法中的直觉预测法是指【】 A.德尔菲法 B.时间分析法 C.序列分析法 D.投入—产出分析法 16.西方国家奉行的“三读”程序属于立法系统中决策程序的【】 A.提出议案环节 B.审议议案环节 C.通过议案环节 D.公布政策环节 17.检验政策方案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 A.政策制定 B.政策执行 C.政策评估 D.政策监控 18.邓小平同志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属于【】 A.政策执行 B.政策制定 C.政策过程 D.政策变通 19.在政策执行理论模型中提出过程模型的学者是【】 A.麦克拉夫林 B.米特 2

论文: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

中国应和平崛起了 当今的世界局面,是和平与战争交织一起的时代,因为经济的发展,不得不营造出大范围的和平,但又因为利益的纷争,局部地区的冲突又时有发生。中国正处于这样的时代。但中国是可以和平崛起的! 和平崛起不仅需要有强大的国力做后防,而且需要妥当的外交方针。依我看来,中国目前应更积极地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就以周边国家为范围,可以划分为北部的俄罗斯、蒙古,东北部的南北韩、日,东南部的东南亚等国,西南部的南亚等国以及西北部的前苏联分出来的西亚等国家。 依目前来说,东南亚地区对中国最为重要,是中国的战略命脉。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东南亚地区对我国安全的重要意义更加突出,从国家安全形势的新要求及国际形势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国迫切需要创新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的思路,迅速开创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新局面。 近年来,日本、印度、美国、俄罗斯都把目光投向了东南亚这个区域,世界主要大国对东南亚控制权的争夺越来越激烈,使原本异常复杂的东南亚地区情况更加充满变数,甚至有朝对我国极为不利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印度出于地区霸权的野心,不断制造中国威胁论,将自己的触角努力向东南亚各个方面延伸,以期望在东南亚建立自己的霸权,并妄图以东南亚为基地挑战中国。日本对东南亚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日本近年来不断突破和平宪法的限制,通过有事法案,并以各种借口,在美国的支持下向海外派遣自卫队,军国主义阴魂不散,霸权欲望蠢蠢欲动。俄罗斯插手东南亚主要是希望在摆脱美国的战略围困的同时,制衡中国。美国则希望通过对东南亚地区的控制,以实现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并进而威慑俄罗斯。更令人担忧的是,东南亚区域内外的相关势力不断加强了相互勾结的力度。俄罗斯从军事政治经济各个方面不遗余力地帮助印度强大,一方面使在南亚的利益主体复杂化,避免美国或者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是希望以印俄结盟为平台,将自己的影响渗入南亚。东南亚地区国家对中国缺乏区域认同感更值得我们深思和引起高度重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是根本性的,东南亚国家普遍信奉佛教和崇尚儒家文化,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具有彼此认同的文化基础。但现在,一些国家无法正确对待中国的崛起,面对中国的日益强大,周边国家普遍感到“压力”,甚至敌视中国经济的发展。 和平崛起必须遵循的原则:尊重历史,与邻为善,着眼未来,和平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与东南亚国家建立积极的新型军事关系 首要的是应该开拓国防思路,基于国界的防御国防理念应该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将东南亚纳入到自己的国防纵深范围,将国防前沿推移到东南亚以远直至海洋腹地。战略纵深在现代战争模式下显得更加重要。此外,基于国界的防御国防理念的最初出发点是以邻国为防御对象的。中国国防前沿的推移,并不会必然导致东南亚国家的敌视。实际上伴随中国国防前沿的推移,东南亚国家也相继置于我国国防的保护之下。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不但为东南亚国家提供

我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关系汇总

我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关系 (线索:东盟介绍——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前景展望)一、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的由来 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前身是由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三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新加坡等5国外交部长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会议,发布《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正式成立。成员国外长会议是最高决策机构,每年举行正式例会和特别会议各一次。常设委员会为执行机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执行外交部长会议的决议。 东盟的宗旨是通过成员国共同努力,加快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维护正义和法制及遵守联合国宪章原则,促进区域合作与稳定;在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促进互利合作;扩大成员国间的贸易;研究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等。 二、发展历程 1991年,中国与东盟开始正式对话?当年7月,时任中国外长钱其琛出席了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幕式,标志着中国开始成为东盟的磋商伙伴? 1997年12月,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首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会议期间,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发表了《联合宣言》,确定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中国与东盟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 2003年10月,第七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与东盟领导人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双方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 2004年11月,温家宝总理出席第八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提出了加强双方合作的十点新倡议?会议期间,双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和《中国与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入了实质性建设阶段? 2007年1月14日,中国与东盟在菲律宾宿务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协议的签署为中国-东盟如期全面建成自贸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9年8月15日,中国与东盟共同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双方成功地完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协议的主要谈判,中国-东盟自贸区将如期在2010年全面建成?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这是最大的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贸区?惠及人口最多的自贸区? 总的来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力量急剧增长,十多年来经济不断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总量一再成倍加大,对外贸易的地域和规模也迅猛扩展。在2009年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后,中国的经济总量仍然保持了9%左右的增长。并且,中国的经济总量于2010年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密切关注,也引来了诸如“中国威胁论”等影响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言论。 从大的格局来说,冷战结束,终结了中国与邻国间的政治分割。各国之间都基于各自长远战略利益与现实实际利益加以考、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的邻国包括了诸多国情差异巨大的国家,在整个世界上是较为少见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复杂性。 在与我国相邻或隔海相望的东亚国家中,最为复杂的当属中日关系,其次为中朝与中韩关系。中国与日本关系之间,既有每每引起矛盾和冲突的历史遗留问题,又有紧密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现实关系。钓鱼岛、参拜晋国神社、历史教科书、慰安妇、日军遗留毒气弹、南京大屠杀等等的历史遗留问题。近几年,日本经济持续萎靡不振,而我们在今年年内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引起了日本国内右翼分子的不满与敌视,也使日本政府对我国的态度更加捉摸不定。同时伴随着日本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强化日美同盟,防范和牵制我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中日关系在发展中又存在着许多隐患。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日之间关系的友好一面。现如今,中国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和商品出口国,索尼、东芝、丰田、本田、马自达,在我们的大街上随处可见,我们的产品也大量销往日本。这都可以说明,我们同日本之间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这要求我们对待中日关系是要理智、客观、冷静。 我国和朝鲜、韩国之间的关系,虽不如与日本那样复杂,但也是扑朔迷离、纷繁复杂。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抗美援朝,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将“联合国军”赶出了三八线,保卫了自己和朝鲜人民的家园,挫败了美帝国主义的阴谋。可以说,我们与朝鲜本应有着革命战友般的友谊,但是朝鲜核问题也使我们与朝鲜兄弟之间有些不愉快的小矛盾。我国与韩国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多变。历史上,虽然我们帮助朝鲜军民抵御了侵略,但在韩国人眼中,我们却是造成朝鲜半岛分裂现状的凶手之一。两国关系在历史上长期处于敌对状态。但改革开放后,现如今,我国境内现有超过一百万的韩国公民居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韩国人海外居住地。我国的白菜、葱、蒜等农产品大量销往韩国,我国大量持有着韩国国债,持有量位居前三。同时韩国也向我国大量出口汽车等工业产品,两国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同日本一样,我们与韩国也日益成为联系密切的利益共同体。 近年来,中俄关系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两国高层互动频繁,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横跨要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代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界线,我国北方边缘方向仅有俄罗斯和蒙古两个国家,俄远东地区和蒙古的形势相对稳定,不存在重大现实热点问题和安全隐患。同时,我国和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处于良性状态,并且不会在短期内长生重大动摇。

西南大学《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9083)《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财政政策 2、窗口指导 3、产业政策 4、科技政策 5、文化政策 6、循环经济 7、可持续发展 8、货币政策 9、公共政策 10、财政政策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在中国古代长期实施的“重农抑商”政策属于()。 A、政治政策 B、经济政策 C、文化政策 D、社会政策 2、下列哪种形式不是公共政策的表现方式( )。 A、个人计划 B、行政规章 C、政府规划 D、领导人的讲话 3、公平性是公共政策哪一功能常常面临的难题( )。 A、管制 B、导向 C、调控 D、分配 4、财政政策是在()之后广泛使用的。 A、亚当?斯密写出《国富论》 B、一战 C、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提出 D、2008年华尔街金融风暴 5、早期的资本主义国家一般实施()政策。 A、“重农抑商”的政策 B、简政轻税、预算平衡的政策 C、扩张的财政政策 D、紧缩的财政政策 6、M0等于()。 A、现金 B、存款 C、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 D、农村存款和个人存款

7、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和流通中的货币量成()变化。 A、正比例 B、反比例 C、同比例 D、固定比例 8、率先使用“产业政策”的是()。 A、英国 B 、法国 C、美国 D、日本 9、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属于()。 A、产业结构政策 B、产业组织政策 C、产业技术政策 D、产业布局政策 10、社会保障的对象应该是()。 A、穷人 B、富人 C、参加商业保险的人 D、全体社会成员 11、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 A、德国 B、英国 C、美国 D、苏联 12、“计划生育”政策属于()。 A、隐蔽的人口政策 B、广义的人口政策 C、限制人口增殖政策 D、地区性人口政策 13、明确宣布“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在()。 A、八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十二大 D、十三大 14、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是在()。 A、1956年 B、1978年 C、1995年 D、2008年 15、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在()。 A、1978年 B、1992年 C、2006年

中国与周边邻国之间的关系

中国与邻国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崛起在很大的程度上,将取决于周边关系的稳定,而周边关系的稳定将取决于一些敏感问题的解决。由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等多种原因,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非常复杂,周边的问题也很棘手。朝鲜核试爆就是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国致力于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基于“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原则处理与周边国家外交关系,推进了一些周边问题的解决,中国的周边外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就。 但是,由于中国周边地区的复杂性,加之安全机制尚未成形,有些地区甚至仍深陷在冷战阴影的影响之中,如何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特别是解决好周边出现的问题,已成为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紧迫挑战。 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与新变化,对此应高度重视,并应将其联系起来加以思考,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制定通盘对策。 一、吉尔吉斯斯坦发生政变教训深刻。3月24日,吉尔吉斯斯坦政局急转直下,阿卡耶

夫政府陡然垮台,反对派取得政权。吉尔吉斯斯坦果然如此前预言所说,成为了独联体国家中继格鲁吉亚、乌克兰之后第三个发生“彩色革命”的国家。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所发生的“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可与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的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相提并论,前者(“彩色革命”)是后者的余波与延续。当年东欧国家的剧变比较彻底,彻底向西方靠拢,而前苏联解体后的各国则变化不大,大部分国家仍保持着原来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模式,故一旦其积弊过大,加之内外因共同起作用,时机一到,就会再次爆发所谓“革命”,以彻底摆脱前苏联体制。 吉尔吉斯斯坦政变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阿卡耶夫政府的腐败无能与软弱无力,导致该国政治僵化、经济落后,民怨沸腾遂激起民变;外因则是美欧西方国家政府长期对该国进行渗透,尤其通过非政府组织渠道,如美国的“自由之家”等,以经济援助与推广民主自由为手段,对其和平演变,导致该国人心思变,最终颠覆原政权。总之,尽管冷战早已结束,但西方国家对独联体国家的冷战思维依旧,认为其“革命不彻底”,将其视为“非我族类”,并欲将所谓“彩色革命”进行到底,对其逐一按西方模式加以改造。因此,独联体国家的“彩色革命”并未结束,极有可能产生多米诺骨牌连锁效应,独联体中的其他中亚国家以及白俄罗斯均有可能爆发此类“革命”,难逃被西方彻底改造的命运。

我国近现当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1861至今)

中国近现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总结 一、中国近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①清政府的屈辱外交。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无论是军事上失败,还是取得了胜利,都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结束。1861年初,清政府为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设立了总理衙门,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但客观上也使清政府放弃了闭关政策,开始面向世界,并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的转变,适应了近代国际关系发展需要。清政府任命美国人蒲安臣为中国使臣,出访欧美去办理外交,这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怪胎。为了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清朝统治者还两次向侵略者“借师助剿”。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官员和人民的反帝活动,总理衙门改称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 ②孙中山的外交思想。三民主义缺乏明确的反帝主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发布“告友邦书”,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1923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主张。1924年初,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内容。1924年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可见,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 ③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前期重点是袁世凯政府,他出卖盐税,承认外蒙“自治”,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参加西姆拉会议等;后期是段

祺瑞政府,他向日本出卖中国主权比前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 ④蒋介石政府以对外卖国为主要特征的外交政策。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和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修改新约运动”。面对对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的侵华战争,蒋介石的对日政策经过了“绝对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自卫抵抗——消极抗日等四个阶段。抗战胜利后,为了求得美帝国主义帮助打内战,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全面出卖国家主权。 ⑤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近代史上的屈辱外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同各国广泛建立外交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外交进入一个崭新时期,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实行对外开放。以“一国两制”方针,顺利地解决了港澳问题。我国的国际地位正不断提高。 二、中国现代外交政策有那些? 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成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外交原则。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了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新中国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成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②第二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昭示着新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 ③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在对外政策上

对于中国周边关系的感想(形势与政策)

对于中国周边关系的感想 我国陆上边境线与海上边境线漫长,与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接壤,海上与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隔海相望。 我国面临着朝鲜核危机、中韩苏岩礁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南海问题、中印领土问题等邻国给我们带来的麻烦。远在北美洲的美利坚不甘寂寞,用力搅浑亚洲关系,近些年来更是提出“重返亚洲”战略,加大“围堵”中国的决心,意图遏制中国的发展。 与俄罗斯 我认为俄罗斯对于中国也是一个大危险,前苏联曾吞噬中国大面积国土,承认“伪满洲国”、“伪蒙古国”,并把外蒙古从中国分裂出去。现在的俄罗斯,依然在勾结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国家。俄罗斯向印度出口航空母舰及大量军事武器便是很好的证明。俄罗斯是一个有野心的国家,虽然加入的“上合组织”,但依然小动作不断。 与朝鲜 近期朝鲜频繁发射卫星,进行核试验。严重威胁了我国国防安全。更是发生了朝鲜士兵在中国海域扣押中国渔民的事件,可以推断,中国虽然竭尽全力维系与朝鲜的牢固关系,不惜拂逆不少国民的反对意见,执意对朝鲜进行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全方位的支持,希冀朝鲜政权和朝鲜半岛保持稳定,为中国周边扎紧一个牢固的栅栏,营造和平的发展环境,然而双方关系远不像中国所期望达到的那样亲密无间,朝鲜对中国的隔膜和疏离感仍不时困等重大问题上向来我行我素,朝鲜已经很少认真听取中国的意见了。 与韩国 近年来中韩渔业纠纷频发,韩国多次扣留我国渔船。并存在苏岩礁归属问题。当韩国方面开始主张苏岩礁是韩国所谓的“离於岛”后,韩国的单方面动作越来越 大: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韩国投资约2亿元人民币,在苏岩礁最高峰的南侧65米处,兴建了一座高76米(水下40米,水上36米)、重3600吨,相当于15层楼高的巨大钢筋建筑物,还把它取名为“韩国离於岛综合海洋科学基地”。该“基地”占地面积约1320平方米,建有直升机停机坪、卫星雷达、灯塔和码头。上面有8名常驻的所谓研究人员,15天轮换一次。韩国总统前李明博2012年3月12日宣称,苏岩礁不是领土纠纷地区,如果韩中两国就专属经济区(EEZ) 达成协议,它“将自然而然地属于韩国”。 钓鱼岛问题 今日钓鱼岛问题不断恶化,新上台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上任之初便声称“在钓鱼岛问题上绝不退让”。近年来,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起事端, 特别是2012年以来姑息纵容右翼势力掀起“购岛”风波,2012年9月11日,

当今时代主题和我国的外交政策

【小组讨论】 我是“国家领导人”:朝核问题大讨论 任务说明: 分组随机抽取每组所要代表的国家卡片(中、美、俄、韩、日、朝) 任务要求: 结合各自的“国家立场”,从和平与发展的角度,说明各方反对朝鲜核试验的具体理由,朝核问题的核心是什么?朝核问题的实质是什么?(讨论3分钟, 每组代表发言30秒。) 材料补充: 材料一: 2016年3月2日 联合国安理会以15票赞成一致通过了由美国提交的进一步制裁朝鲜的决议草案,决定实施一系列制裁措施,遏制朝鲜的核、导开发计划。决议规定联合国成员国必须对朝鲜的全部进出口货物进行强制检查;实行金融禁令;限制朝鲜战略物资的出口;禁止向朝鲜提供航空燃料等。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对这一新决议投了赞成票。 材料二: 人民网北京2016年4月20日电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今天在例行记者会上指出,中方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上的立场是非常明确的。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认为有关各方都应谨言慎行,保持克制,避免采取任何可能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或者局势进一步恶化的言行。 有记者提问:朝鲜可能于近期进行第五次核试验。 美方已明确表示,一旦朝

鲜再次核试,将对朝施加更严厉制裁。中方对此持何立场?如果朝再次核试,中方是否支持对朝鲜采取更多制裁? 对此,华春莹回答说,中方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上的立场是非常明确的。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认为有关各方都应谨言慎行,保持克制,避免采取任何可能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或者局势进一步恶化的言行。 对于你提到的假设性问题,我不想回答。我们希望各方都能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局出发,保持克制,进行沟通对话,解决彼此合理关切,推动朝鲜半岛核问题尽快重返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的轨道,从而找到半岛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 材料三: 中新网2月26日消息,2016年2月25日,王毅外长在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发表题为《发展中的中国和中国外交》的演讲,王毅在演讲中提到,中国外交要坚定维护二战胜利以后形成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我们绝不会“另搞一套”。 中国外交的使命之一就是要更加建设性地参与国际与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可能目前大家最关心的是朝鲜半岛核问题。我愿在之后的答问环节详细回答大家的提问,但我要强调中方的三点基本立场。第一点,我们反对朝鲜发展核武器,朝鲜半岛不能有核,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无论是自己制造还是引进部署。半岛出现核武器,不符合各方利益,也不利于朝鲜维护自身安全。所以,半岛必须实现无核化,对此中国坚定不移。 第二点,半岛不能战、不能乱。半岛任何战乱都会带来无法想象的严重后果。如何来实现无核化?最终还是需要通过谈判解决。就和伊朗核问题的解决一样,十年谈判,十年磨一剑。半岛核问题就是因为六方会谈中断了八年,才出现了朝鲜一次又一次的核试验。我们当然要通过新的联合国决议,采取进一步有力措施,有效阻断朝鲜方面的核导发展计划。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绝不能放弃和谈的努力,因为和谈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可行途径。中方作为六方会谈东道主,我们履行责任和义务,本着公正客观立场,提出了一个并进谈判的思路,那就是半岛无核化和停和机制转换并行推进。没有半岛无核化,就没有停和机制转换;反过来,停和机制转换不起来,各方的合理关切、包括朝鲜方面的安全关切都得不到解决,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

第一次 公共政策从层次上可以分为哪几类? 答:公共政策按层次划分:可以把公共政策从宏观上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元政策(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元政策(总政策)是关于政策的政策,主要指的是指导和规范政策活动本身的理念和方法。在元政策的指导下,所有的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才可以得到制定和实施。但是,元政策并不是指某一具体的政策。其主要涉及的问题是有谁来制定政策?他们怎样制定政策?等等基本政策也称之为基本国策,是总政策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具体化,在这些领域、方面发挥统帅和指导作用。是指导具体政策应该坚持和采取的立场、态度和原则。如基本路线和方针等。基本政策往往是由最高国家权力机构制定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权威性和广泛性。 具体政策则是总政策、基本政策针对特定问题、具体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或准则。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这类具体政策,这类政策往往涉及到具体的组织或个人,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措施。 1、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运用各种财政工具,调整国民经济运行的指导原则、准则及各种措施。 ? ? 2、窗口指导:是指一国的中央银行利用其一国之最高货币管理、经济宏观调控的地位、声誉、影响,以谈话、劝告、希望等方式对商业银行等的信贷活动进行指导,使之符合央行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意图的活动。 ? ? 3、产业政策: ? ?? ?对产业政策的内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产业政策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政府对产业的一切政策的总和。 (2)、产业政策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可能造成的失误而由政府采取的一些补救政策。(3)、产业政策就是计划,是政府对未来产业结构变动方向的干预。 (4)、产业政策是为了加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政策,是政府为了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而采取**或发展某些产业及其有关活动的政策总和。 (5)、产业政策就是供给管理政策。 (6)、产业政策就是“产业赶超政策”即政府为了赶超发达国家或地区,实施的一系列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总和。 ? ? 结合我国实际,综合各种观点,我们给产业政策下的定义是:产业政策就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或者实现赶超先进,提高本国本地产业竞争力,而对本国本地的产业活动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总和。即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一定时期内产业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规划、干预、引导、促进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政策。其目的在于引导社会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和产业内部进行优化配置,建立起高效的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论述题 1、试述社会保障的基本要点。 2、试述社会保障政策终结的最根本障碍。 3、试述现代社会保障是建立的理论基础。 1、答:社会保障的主体和主要责任是国家和政府。社会保障只是对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或基本生活的保障,而非为了提高其生活水平,目的是为了实现和维护社会成员的生存权。社会保障既然由政府提供,使用公共财政和纳税人的钱,因此其对象应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社会保障的水平必须和一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社会保障的主体是国家和政府;社会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