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吃螺旋藻有什么坏处

女性吃螺旋藻有什么坏处
女性吃螺旋藻有什么坏处

女性吃螺旋藻有什么坏处

女性吃螺旋藻有什么坏处?女性朋友食用螺旋藻通常是没有坏处的。螺旋藻适合所有的女性朋友来食用,购买时建议选用一些大品牌比较放心一些。女性吃螺旋藻有很好的美容作用,可以淡化雀斑、改善粗糙的皮肤,对于哺乳期女性还有很好的催乳作用。用螺旋藻来自制面膜也有着很好的排毒养颜功效。

“女为悦己容”,服用螺旋藻能防止皮肤粗糙,可柔嫩肌肤,祛除色斑,调整植物神经紊乱,去暗疮、黄褐斑,保持皮肤生理弹性和青春色彩。

一、适用人群:孕妇与哺乳期女性

服用好处:螺旋藻含铁丰富,极易吸收,可为孕妇、哺乳期女性提供丰富的营养,增加哺乳期女性奶水量,以保证胎儿或婴幼儿的良好发育。

螺旋藻及其酶的水解产物具有很好的皮肤渗透性,对促进皮肤的微血管循环和防止角软化具有很好的作用。

有利于治疗暗疮、黑斑、雀斑,减轻因皮肤过敏而引起的不适,令皮肤呈中性、柔滑和富有弹性,从而达到护春驻颜的功效。

特别是面敷螺旋藻面膜与口服螺旋藻同时进行,即滋养皮肤又排毒养颜,效果最佳。

二、牛奶果汁螺旋藻美白面膜

先把脸洗干净,将适量泉水螺旋藻粉溶入纯鲜牛奶或鲜榨的果汁中(最方便的为番茄、西瓜、黄瓜、草莓)

将化妆棉(质量很好的纸巾也可)放入浸湿,敷在脸上15分钟,之后洗去,再抹上日常保养品即可。

若有空,每日可敷2-3次。记住,一克螺旋藻相当于1000克各类蔬菜的营养总和哦,而且皮肤吸收得特别好。

三、蛋白柠檬螺旋藻去斑面膜

新鲜鸡蛋白一个,将适量螺旋藻粉溶入其中,加柠檬汁一小勺(约8滴),充分搅拌,加入燕麦粉(面粉也可),充分混匀为糊状。

均匀涂于面部(避开眼、唇),15-20分钟后洗去,每周2-3次。本面膜可使皮肤柔嫩、清爽、美白。对面部色斑有减退,使之消散的作用。

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近十几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没有同步,使得太湖的水质越来越差,特别是太湖北岸的城市——无锡曾经发生了饮水危机。临着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却没有水可以喝?——这主要是太湖水中蓝藻的大规模暴发。 蓝藻是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在地球上出现在距今35亿年至33亿年前。蓝藻的重要特性是喜高温和光照,高气温、高光照时,蓝藻会迅速生长,高温天气持续越长,蓝藻生长的时间就越长。在营养丰富的水体中,蓝藻常于夏蓝藻大量生长,死亡腐败后气味难闻,破坏景观;死亡分解耗氧过多,导致其它生物缺氧死亡;分泌毒素,破坏水质,直接危害人类健康。 那么太湖为什么会暴发蓝藻呢? 很重要的一点是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气象、水文和地理条件,即是蓝藻爆发的生境。蓝藻有适宜的生境就会爆发。主要有以下影响因素: 1、气温。日均气温高于200c利于蓝藻生长繁殖; 2、光照。晴热天气光照条件好,利于光合作用,蓝藻繁殖快,易上浮,易爆发; 3、风。影响蓝藻的浮沉和使蓝藻顺风向漂浮; 4、降雨。可降低水温、增氧、易于蓝藻下沉; 5、水域形状。蓝藻易聚集于顺风向的湖湾和凹岸; 6、其它。与水动力、水温、水位、水深、气压以及水体的电导、盐度、酸碱度(PH)、扰动、水的垂直分层和稳定性有关,还与微生物、食物链的相互作用等生物环境有关。 其次是基础环境。蓝藻爆发的基础环境条件主要是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1、水体富营养化。根据太湖蓝藻爆发的实际情况,当氮(N)、磷(P)达到一定浓度,蓝藻就可能爆发,但水体的过度富营养化也不利于蓝藻的生长。 2、氮、磷比值。一般认为,在水体富营养化和N/P大于一定比值,且其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蓝藻就可能爆发。 3、影响蓝藻爆发的其他基础环境条件还有有机质、铁和微量元素等。 物种条件。蓝藻爆发必须有蓝藻的种子和种群存在,并有以下两个条件: 1、蓝藻种源基数较高。一年中蓝藻首次爆发的时间和生长繁殖速度,与底

饮用水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病从口入,老祖宗们都知道这事,所以中国人都爱喝热水,杀死很多潜在的细菌等,但是现在的社会,很多水污染不是加热就能解决的。 一、饮用水污染来源 饮用水污染的一般来源如下所示: 饮用水二次污染 1.高层楼的储水箱是细菌、青苔的滋生地 2.另外生锈的水管也是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水中的污染物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 1、固体悬浮物:泥沙,铁锈,肉眼可见物 2、微生物:细菌、病毒、藻类、等 3、溶解无机物:碳酸钙、碳酸镁、硫酸铜、氯化物、硝酸盐 4、重金属:汞、砷、铅、镉、铬等 5、有机物:农药、化肥、各类工业用溶料、染料、清洁剂、消毒剂 6、放射线粒子:核工业及核医学等产生的放射线粒子 二、饮用水污染的危害 水污染最终影响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外界水环境污染造成人体内环境的污染。据调查,近9成国人尿检中含双酚A,双酚A会干扰人体正常内分泌,尤其对婴儿影响更大。在工业化国家中,每个居民体内平均携带有700种从食品、水

和空气中吸收的合成化学物,这些化学合成物有些是致畸、致癌、致突变的有毒物质。 美国对2400人进行了调查,并在其血液和尿液中找到了148种有毒化合物,儿童携带的化学物剂量要比成年人更大。许多有毒、有害的化学合成物质对人类危害比战争还要可怕,因为你无法躲避我们生活的世界无处不在的化学污染物。据调查,在刚出生的婴儿脐带血中发现很多化学合成物质,这些物质均从母体带来,母体羊水中已经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母体在怀孕期间间接受到污染物的影响不但影响母亲健康更影响到婴儿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据调查,中国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生儿先天性疾病(例如心脏病、贫血、怪胎、畸形胎等)发病率逐年提高,这些都是镉、汞、砷等重金属及化学污染物等环境激素造成的。卫生部2011年发布的《中国幼妇卫生事业发展报告》称,我国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由1996年的87.7/万人上升到20 1 0年的149.9/万人,五年增长率为70.9%。 介水性疾病包括四个方面,介水传染病、化学污染引起的疾病以及与饮用水有关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藻类污染引起的疾病。 1、介水性的传染病 介水性传染病是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而传播的疾病,又称水性传染病.其中通过饮用水途径传播的,主要为介水性肠道传染病,其主要原因是水源水受到病原体污染后,没有得到有效的消毒处理、饮水设备或输配管道被污染,被消费者饮用后,引发大面积的疾病暴发。通常地面水和井水比较容易发生。介水性的传染病一旦暴发,危害较大,短期内出现大量的患者。多数的患者发病日期集中并在同一潜伏期内,可呈现暴发流行。 鉴于介水传染病对民众健康的危害,我国以法律形式强制保障防治介水传染病的实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规定:传染病分为37种,其中介水传染病有8种,即甲类传染病中的霍乱;乙类传染病中的病毒性

蓝藻的防治

随着高温季节的到来,江苏省江都市罗氏沼虾和河蟹养殖塘口,蓝藻大量暴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请教全国渔业科技入户虾蟹类指导员邢华教授,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办法供参考。 一、蓝藻的危害 1、溶解氧迅速下降 蓝藻的大量死亡能使水中的溶解氧迅速下降,造成鱼虾等养殖对象大量死亡,这种现象常发生在连续数天阴雨后天气突然转晴。由于蓝藻的过度繁殖,抑制了其它藻类的繁殖,它的死亡造成了水体中浮游植物数量锐减。水体中没有浮游植物,就不能实现光合作用产氧过程。而养殖水体中氧的70%以上来源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鱼虾等养殖对象因缺氧浮头甚至泛塘。 2、产生快速致死因子 蓝藻中的项圈藻形成水华时,可产生快速致死因子,破坏鱼、虾等养殖对象的鳃组织,干扰其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麻痹神经,使其死亡。 3、产生生物毒素 蓝藻类的个别种类不但活体带毒,而且死亡个体分解也可产生生物毒素,即蓝藻素。蓝藻素数量多时可直接造成养殖对象的中毒死亡,即使数量少,也可通过食物链的积累效应而危害养殖对象,甚至危害人体健康。 4、产生恶臭味,富集于池底 蓝藻水华出现时,水面被厚厚的蓝绿色湖靛所覆盖,被风吹到岸边堆积,不但会发出恶臭味,影响饲养管理,而且含毒素的蓝藻细胞在水

体中漂游,当与某些悬浮物络合沉淀,或被养殖对象捕食后随其排泄物沉淀,在鱼池池底富集,对水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绿色水产品养殖的目标,将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蓝藻发生的原因 1、水温:蓝藻的生长速度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加快。在常温条件下,一些有益的单细胞藻类生长速度并不比蓝藻慢,只有当气温达到20℃以上。水温25—35℃时,蓝藻的生长速度才会比其他藻类快。所以受其它藻种的生长制约,蓝藻并不可能在常温条件下大规模暴发,只有进入高温季节,蓝藻的生长速度优势才会体现出来。所以温度是蓝藻暴发的主要因素之一。 2、富营养化:进入养殖高峰期后,养殖水体中富营养化,养殖生物自身的排泄物对养殖水体也是一种污染。在过去我们往往忽略了养殖生物的自身污染。所以不经常换水的池塘中往往更容易暴发蓝藻。如果蓝藻没有充分的营养也是很难生长的。 3、有机磷:有机磷并不是磷酸盐之类的,它广泛存在于各类化工污水中,另外在生活污水中也有有机磷,生活污水中有机磷主要存在于洗衣粉中,有机磷是蓝藻生长的必须因素。当前很多专家学者均认为治理蓝藻最直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除去有机磷。 三、解决方案 1、定向培藻:目前,在自然界中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条件下,蓝藻的生长速度是最快的,其次就是小球藻和栅藻。如果在养殖前期,在养殖池塘中能培养出上述两种藻类为优势种群的水体(定向培育),与蓝

水产养殖水体蓝藻爆发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水体蓝藻爆发的危害及防治措施蓝藻,又称"蓝细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水体中的光能自养型原核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固氮作用。 在正常生态环境中, 水体中蓝藻数量维持在正常范围,但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对于水环境管理的缺乏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水体污染, 其中以水体富营养化尤为严重, 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水体富营养化对于生态环境具有严重的危害, 而藻类水华现象就是其中之一。蓝藻在大量生长的同时, 其次级代谢产物藻毒素也在水体环境中大量积聚, 从而对环境中的各种生物构成威胁。 在水产养殖的水体中,蓝藻大量繁殖以及死亡藻类的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可以导致水体缺氧甚至无氧状态,易导致养殖水体发生泛塘。蓝藻大量死亡时可产生藻毒素、大量羟胺及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直接危害水生动物。死亡的蓝藻释放大量的有机质刺激了化能异养细菌的生长,其中部分对养殖动物是致病菌,导致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这种情形和虾蟹养殖过程中倒藻引发虾蟹塘发病的情形类似。 养殖水体中常见的蓝藻可分作两类:营个体生活的丝状蓝藻,包括颤藻、鱼腥藻和螺旋藻等;营群体生活的单胞藻,如微囊藻等。其中微囊藻在水体表层大量聚集而形成的肉眼可见的藻类聚集体,是水产养殖中最为常见的蓝藻水华。因而微囊藻毒素是藻毒素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微囊藻毒素是一组单环七肽物质, 其中有两种可变氨基酸, 到目前为止, 根据甲基化、羟基化、表异构化程度以及可变氨基酸的不同,

已经发现了80 种不同的微囊藻毒素的亚型。由于其肝脏、肾脏等器官毒性以及强促癌性, 微囊藻毒素已被认为是严重威胁野生动植物以及人类健康的环境污染物并得到广泛关注。 由此可见,蓝藻无论其活体还是残体对水生动物都有明显的生物学危害,因而水产养殖中对于蓝藻的防治尤为重要。根据个人的理解,从6月份开始,防治以改变其生长条件为佳,生物吞噬次之,化学杀灭是最后选项。现总结如下: 1 改变蓝藻生长繁殖条件: 高氮低磷,N:P≥15-20,适合蓝藻生长。可利用聚磷菌对N、P 营养盐强烈吸收的特点施用固磷菌,但夜间注意增氧,一月2-3次; 静止水体,水体流速<100px/S,适宜蓝藻生长,>250px/S则抑制蓝藻生长。对虾养殖过程中,可利用水车式增氧机提高流速; 高温,水温>28℃,适宜蓝藻生长,<17℃则抑制蓝藻生长,因而阴雨天气来临前是处理蓝藻问题的较佳时间差; 高pH,水体pH>8.4,HCO3-在无机碳中占比高达95%,而CO2低于3%。蓝藻可以利用CO2、HCO3-生长,其他有益藻类则只能利用CO2,因而高pH有利于蓝藻生长。生产上可施用乳酸菌或EM或有机酸降低水体整体或局部pH来抑制蓝藻生长。 2、定期改底; 如增效分解底改(分解底改,养草、净水、分解污物);三氧解毒底净/速效底净(氧化底改,黑泥变黄泥,解藻毒素);众合神菌(生物底改,不耗氧,高PH值效果最佳);神奇黑片(增氧底改,底部增

l蓝藻水华的危害及治理

南京师范大学 研究生课程学习考试成绩单 (试卷封面) 任课教师签名: 批改日期: 注: 1、以撰写论文为考核形式的,填写此表,综合考试可不填; 2、本成绩单由任课老师填写,填好后与作业(试卷)一并送院(系)研究生秘书处; 3、学位课总评成绩须以百分制记分。

蓝藻水华的危害及其治理 姓名:刘畅,学号:121202008.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水体富营养化是目前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水体富营养化带 来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蓝藻水华的暴发。大规模的蓝藻水华降低了水资源利用效能,引起严重的生态破坏及巨大的经济损失,而蓝藻毒素的产生给公众健康带来极大危害。有关蓝藻毒素中毒的事件也时有报道。引起蓝藻水华的种类主要有微囊藻(Microcystis)、鱼腥藻(Anabaena)、鞘颤藻(Lyngbya)、束丝藻(Aphanizomenon)、颤藻(Oscillatoria)。本文简要概述了蓝藻水华的危害及其治理现状。 关键词:蓝藻水华危害治理 The harmful of water blooms and its management Abstract:The water eutrophication is the serious environment problem that all the countries are faced with it. The water eutrophication brings the outbreak of water blooms. The scale of the water blooms reduces the efficiency of water usage , cause serious ecological destruction and huge economic losses, and the algae toxin production brings great harm to the public health . The algae toxin poisoning event is also reported. The species cause water blooms are mainly Microcystis, Anabaena, Lyngbya , Aphanizomenon, Oscillatoria. This paper briefly summarizes the harmful of water blooms and its present management situation. Key wards: water blooms, damage, management 1 蓝藻及蓝藻水华 蓝藻是一类极其古老、微小的原核生物,又称蓝细菌,是一种全球广泛存在的原核生物,无色素体、细胞核等细胞器,原生质体分为外部色素区和内部无色中央区,色素区含有叶绿素a,细胞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李建宏,1997),繁殖为无性繁殖。蓝藻在其长达三十多亿年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形态和生理代谢机制(陈飞勇,2008)。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其就快速生长繁殖,并在短时间内成为优势种群,当其生长达到一定的生物量时,他们便在水体表层聚集,形成水华。长期的进化形成了极强的生态竞争优势,在适合的环境条件下即可获得最大生长率,并以指数级迅速增长。研究发现蓝藻具有自我强化机制作用的生态生长调节素,可使其产生尽可能多的后代,从而使产毒菌株密度增加,获得竞争优势,形成种类少而数量大的蓝藻水华。 水华(water bloom)是指在富营养化的河流、湖泊及池沼等淡水域中,在一定的营养、气候、水文条件和生物环境下,由于氮、磷等营养元素过多,导致某些藻类的异常增殖,在水体表层大量聚集成肉眼可见的蓝绿色藻层,呈油状厚厚地覆盖于水面的污染现象(王为东,2001)。常见的水华藻种多属蓝藻门,有微囊藻、鱼腥藻、颤藻、束丝藻、念珠藻等(汪育文,2007)。其中以铜绿微囊藻在数量和发生上占绝对优势。

蓝藻的现状及目前的主要治理方法

蓝藻的现状及目前的主要治理方法 摘要:最近几十年蓝藻水华在我国各大富营养化湖泊频繁爆发,形成藻灾。鉴于传统的打捞等治理手段的局限性,新兴的生物技术治理方法以其优越性而备受世人瞩目,渴望成为攻克蓝藻污染的最佳选择。文中从水华的爆发及危害、目前国内外主要的防治措施和研究方向以及蓝藻的生物工程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以希望能够寻求合理的治理方案。 关键词:富营养化蓝藻治理生物技术 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湖”由于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的藻害日益严重,其他湖泊如东湖、西湖、洞庭湖、洪湖、鄱阳湖、洪泽湖等也不容乐观,甚至连藏在群山之中、很少点面污染源的千岛湖,也由于游人猛增而水体富营养化,已出现蓝藻大规模增生的趋势。从1998年开始,这种蓝藻泛滥成灾的危机频频出现,并呈迅速蔓延之势。从5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大增加了氮、磷营养物质向水体的排放量,加剧了湖泊等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使水体生态环境向恶化方向演变,最终影响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以,富营养化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中国是一个湖泊众多的国家,大于1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有2300余个,湖泊面积为70988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湖泊总储水量为7077多亿立方米。近年来,我国东部南部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环境污染控制相对滞后,不少水体负荷了超量氮、磷和其他有机污染等营养物,致使湖泊环境不断恶化。湖泊富营养化在中国已是一个突出的环境问题,所以预防治理蓝藻水华已成当务之急。 1 湖泊富营养化和水华的形成和危害 藻类和一些光合细菌能利用氮、磷等无机盐类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质,称为光养型生物。富营养化缓流水体中的光养型生物,如蓝藻、绿藻等,通过光合作用以光能和无机物合成自身生长繁殖的有机物,并在短时间内集中大量繁殖,形成藻灾,即水华。 通常春夏秋湖泊中的主要藻类是蓝藻、绿藻。但在重富营养化的湖泊中,自春至夏蓝藻常成为唯一的优势水华种群,其中以微囊藻水华最为严重。蓝藻(cyanobacteria)是全球分布最广的水生、陆生古老光合生物。在富营养化的

蓝藻的危害性及治理

一、认识蓝藻 1、蓝藻的危害 ●其一,水华(水华的主要成份是蓝藻)不宜作为饵料。国内外都有资料报道,认为蓝藻 体内含有一种抗胰蛋白酶的物质,鱼类和其它水生动物摄食后不仅难以消化,还产生毒副作用,蓝藻的饵料价值不高; ●其二,蓝藻对鱼类和水产养殖生物有毒害作用。近年来有些资料报导,蓝藻在生长过程 中分泌一种藻毒素,对鱼类生理代谢产生有害影响,严重时引发鱼病,甚至引起死鱼; ●其三,对水质危害较大。很多资料报道,蓝藻死亡后其尸骸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羟胺、 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不仅引起大量死鱼,当牛、羊饮了此水后,也会中毒死亡。 ●其四、蓝藻毒素内分为很多种,通过其危害方式可分为肝毒素和神经毒素,它们是已知 的会侵袭肝脏和神经的毒素,另一类毒素对皮肤有刺激作用,当蓝藻细胞破裂或死亡时,毒素就会被释放到水中。当暴露在含有蓝藻毒素的湖水中,虽然一部分人会生病,但是饮用含有受污染藻类的水却未必会导致死亡。长期地暴露在含有蓝藻肝毒素的水中,即使含量较低,也有可能对人体产生长期的或慢性的不利影响。如果你不断的摄入含有蓝藻的水,鱼或者其他水产品,就可能会产生头痛,发烧,腹泻,腹痛,反胃或者呕吐。 如果你在受污染的水中游泳,也有可能会产生皮肤发痒或者眼睛、皮肤受到刺激,如果你怀疑直接接触到了污染水源并且身体发生了不良反应,用干净水冲洗身体并立即联系医生。煮沸的水不会去除蓝藻中的毒素,因为你不可能凭借水的外表,气味或者味道去检测毒素的存在,只有化学测试才可以。如果条件允许,不要使用受污染水洗衣服和餐具,如果实在没有其他水源,做家务要用水时必须戴上橡胶手套,使用受污染水洗澡应该避免,因为皮肤直接接触水会造成皮肤刺激和皮疹。 2、蓝藻的特征 用纯净水瓶在水体30公分下取出水样观察,如发现大小不同的蓝色颗粒物,用手搓碎后会看到蓝色素这就是蓝藻。 3、蓝藻分解后水体的特征现象 从水下30公分取出水样,如水体透明无细小颗粒物,就证明蓝藻已被分解彻底。蓝藻被分解后水面出现的绿色漂浮物,那是绿藻和其它有益微生物,是很优质的生物养料,无毒供水生动物食用。水产营养专家建议:无需打捞和杀生处理,处理需谨慎!当蓝藻爆发时PH值、氨氮、亚硝酸盐会很高,蓝藻被分解后会随之降下。

蓝藻水华对鱼类的危害和蓝藻水华的控制我国蓝藻蓝细菌分布广泛

蓝藻水华对鱼类的危害和蓝藻水华的控制 我国蓝藻(蓝细菌)分布广泛,养殖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养殖中后期水温适宜,水体pH升高,导致近几年来全国主要鱼类养殖区养殖中后期蓝藻大量繁殖和高密度聚集,水华频繁发生,给鱼类养殖带来很大的危害。我国大型湖泊由于水体日趋严重的富营养化而加剧了蓝藻水华的频繁发生,如我国云南滇池、太湖、巢湖等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蓝藻水华发生。 蓝藻水华发生时,蓝藻漂浮于水面成翠绿色的水体或薄层,江浙一带称为“湖靛”,福建称“铜锈水”。通过调查发现,微囊藻是我国湖泊最常发生的蓝藻水华之一,微囊藻是一种能形成囊状不定形群体的藻类,其群体常由几十个、数百个甚至上千个单个细胞组成。通过对广州番禺养殖池塘、湖北东部多个水库,江苏滩涂等地多个养殖池塘发生的蓝藻水华进行分离、检验,发现主要是由微囊藻繁殖发生的水华。 一.蓝藻水华形成的条件 蓝藻水华多发生在夏季6~9月,有明显的季节性,温度、光照、营养物质、气候条件等都有可能成为制约因素。适宜的水温(20℃以上),水体富营养化,较高的pH值,适宜的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蓝藻形成气囊,上浮到水体表面,群体繁殖迅速,利于蓝藻水华在水面的形成。 二.蓝藻水华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蓝藻是养鱼池塘中常见的藻类之一,数量多时易形成水华。 1.鱼类不喜摄食蓝藻,藻类难以消化,利用率低,但在水华盛期鲢、鳙、鲤和草鱼的肠道里混有大量藻体,对其前、中、后肠的内含物进行镜检时看到一个个藻团完好无损,不易消化; 2.水体生物多样性急剧降低。蓝藻大量繁殖恶化了池水的通风及光照条件、抑制了鱼池中浮游生物有益种类的生长繁殖、阻碍水藻的光合作用,挤占鱼类易消化藻类的生存空间,使鱼池中的丝状藻和浮游藻等不能合成本身所需要的营养成分而死亡; 3.蓝藻大量繁殖以及死亡藻类的分解,消耗了大量溶解氧,可以导致水体缺氧甚至无氧状态,易导致养殖水体发生泛塘; 4.蓝藻大量死亡时容易败坏水质,可产生藻毒素、大量羟胺及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直接危害水生动物; 5.死亡的蓝藻释放大量的有机质,刺激了化能异养细菌的生长,其中部分对鱼类来说是致病菌,导致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 6.蓝藻大量繁殖时,散发腥臭味,影响水体的正常功能; 7.环境恶化引起水生动物死亡。发生蓝藻水华时水体的理化指标常常超出水生动物的忍受限度,从而引起死亡。例如池塘中蓝藻白天的光合作用,可以使pH上升到10左右,超过一些水生动物的忍受限度而使水生动物死亡。 三.鱼类中毒机理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是一类主要由铜绿微囊藻产生的单环七肽肝毒素,是蓝藻引起鱼类中毒的主要物质。 藻类中毒一般可分为肝毒素中毒和神经毒素中毒两类。 3.1 肝毒素中毒 多数藻类肝中毒是由一组结构相似的环状肝毒化合物-微囊藻毒素引起,微囊藻毒素作用的靶器官为肝脏,肝脏肿大、充血以至坏死。 组织细胞学研究表明,毒素引起肝细胞间接触降低,微丝网重组,肝细胞变形。肝毒素在回肠由胆酸护送通过肠粘膜吸收的,吸收后的肝毒素可以破坏肝细胞内的辐射状微丝,而辐射状微丝是肝细胞的骨架,因此肝细胞的损害首先发生于细胞的边缘,并且引起肝细胞和肝窦状腺的破坏,发生致死性的肝出血或急性肝功能不全。中毒肝脏苍白或出血,肝小叶中心静脉出现肝细胞,这些肝细胞可被送至肺脏甚至肾脏毛细血管,开始还具有细胞核等结构。肝细胞解离膨胀后坏死,肠道有黄色晶状物,微囊藻中毒引起的中毒常见有水样或血样腹泻。 在北澳大利亚的一个岛上爆发过一次由太湖念珠藻属引起的肝肠炎,是由于用硫酸铜处理含有藻类的水源

水中蓝藻对人体的危害

水中蓝藻对人体的危害 自来水的使用是城市居民生活所必须有的,否则很难生存。那你知道自来水中有那些危害吗?新建的房子还好,特别是一些年代比较久的高层楼房因为必须采取二次供水,而二次供水的水箱无法保证按时清洗,形成污染源。可怕的是这种污染源会生成蓝藻,估计很多人可能会不认识蓝藻,笔者告诉大家蓝藻能产生毒素和致癌物! 蓝细菌是蓝藻的学名,在部分蓝藻内部的特定区域存有藻毒素,蓝藻毒素内分为很多种,通过其危害方式可分为肝毒素和神经毒素,它们是已知的会侵袭肝脏和神经的毒素,另一类毒素对皮肤有刺激作用。当蓝藻细胞破裂或死亡时,毒素就会被释放到水中,当暴露在含有蓝藻毒素的湖水中,虽然一部分人会生病,但是饮用含有受污染藻类的水却未必会导致死亡。长期地暴露在含有蓝藻肝毒素的水中,即使含量较低,也有可能对人体产生长期的或慢性的不利影响,如果你不断的摄入含有蓝藻的水,鱼或者其他水产品,就可能会产生头痛,发烧,腹泻,腹痛,反胃或者呕吐。如果你在受污染的水中游泳,也有可能会产生皮肤发痒或者眼睛、皮肤受到刺激,如果你怀疑直接接触到了污染水源并且身体发生了不良反应,用干净水冲洗身体并立即联系医生,煮沸的水不会去除蓝藻中的毒素,因为你不可能凭借水的外表,气味或者味道去检测毒素的存在,只有化学测试才可以。 其在水中的溶解性大于1g/L,化学性质相当稳定。在水中藻毒素自然降解过程是十分缓慢的,当水中的含量为5ug/L时,三天后,仅10%被水体中微粒吸收,7%随沙沉淀。藻毒素有很高的耐热性,加热煮沸都不能将毒素破坏,也不能将其去除;自来水处理工艺的混凝沉淀、过滤、加氯也不能将其去除。有调查试验研究表明在某湖周围3个自来水厂的出厂水中检出低浓度的藻毒素(128~1400ng/L),结果提示采用常规的饮水消毒处理不能完全消除水体中的藻毒素。 对于人类健康,微囊藻毒素也具有很大危害性。其中MC-LR的半致死剂量(LD50)约为50~100 ug/kg。人们在洗澡、游泳及其他水上休闲和运动时,皮肤接触含藻毒素水体可引起敏感部位(如眼睛)和皮肤过敏;少量喝入可引起急性肠胃炎;长期饮用则可能引发肝癌。

水产养殖如何防治蓝藻爆发

如何防治蓝藻爆发 蓝藻,又称"蓝细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水体中的光能自养型原核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固氮作用。 在正常生态环境中, 水体中蓝藻数量维持在正常范围,但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对于水环境管理的缺乏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水体污染, 其中以水体富营养化尤为严重, 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水体富营养化对于生态环境具有严重的危害, 而藻类水华现象就是其中之一。蓝藻在大量生长的同时, 其次级代谢产物藻毒素也在水体环境中大量积聚, 从而对环境中的各种生物构成威胁。 在水产养殖的水体中,蓝藻大量繁殖以及死亡藻类的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可以导致水体缺氧甚至无氧状态,易导致养殖水体发生泛塘。蓝藻大量死亡时可产生藻毒素、大量羟胺及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直接危害水生动物。死亡的蓝藻释放大量的有机质刺激了化能异养细菌的生长,其中部分对养殖动物是致病菌,导致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这种情形和虾蟹养殖过程中倒藻引发虾蟹塘发病的情形类似。 养殖水体中常见的蓝藻可分作两类:营个体生活的丝状蓝藻,包括颤藻、鱼腥藻和螺旋藻等;营群体生活的单胞藻,如微囊藻等。其中微囊藻在水体表层大量聚集而形成的肉眼可见的藻类聚集体,是水产养殖中最为常见的蓝藻水华。因而微囊藻毒素是藻毒素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微囊藻毒素是一组单环七肽物质, 其中有两种可变氨基酸, 到目前为止, 根据甲基化、羟基化、表异构化程度以及可变氨基酸的不同, 已经发现了80 种不同的微囊藻毒素的亚型。由于其肝脏、肾脏等器官毒性以及强促癌性, 微囊藻毒素已被认为是严重威胁野生动植物以及人类健康的环境污染物并得到广泛关注。 由此可见,蓝藻无论其活体还是残体对水生动物都有明显的生物学危害,因而水产养殖中对于蓝藻的防治尤为重要。根据个人的理解,从6月份开始,防治以改变其生长条件为佳,生物吞噬次之,化学杀灭是最后选项。现总结如下: 1、改变蓝藻生长繁殖条件: 高氮低磷,N:P≥15-20,适合蓝藻生长。可利用聚磷菌对N、P营养盐强烈吸收的特点施用固磷菌,但夜间注意增氧,一月2-3次; 静止水体,水体流速<100px/S,适宜蓝藻生长,>250px/S则抑制蓝藻生长。对虾养殖过程中,可利用水车式增氧机提高流速; 高温,水温>28℃,适宜蓝藻生长,<17℃则抑制蓝藻生长,因而阴雨天气来临前是处理蓝藻问题的较佳时间差; 高pH,水体pH>8.4,HCO3-在无机碳中占比高达95%,而CO2低于3%。蓝藻可以利用

蓝藻的危害及解决办法

蓝藻的危害及解决办法 ——李昱梅 1.蓝藻的生物习性: 蓝藻的体内没有叶绿体,体内含有特殊的色素,一般呈蓝绿色,因而又称作蓝绿藻。因为没有真正的细胞核,因而属于原核生物又被称为“蓝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是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喜欢生活在有机质丰富、且PH值较高的水体,喜欢高温、强光,多数的蓝藻有固氮作用,能够利用空气中的氮气合成自身需要的氮肥,从而改变水体中的氮磷比。 2.蓝藻产生的原因: (1)水体的PH值过高,是有利于蓝藻的生长和繁殖。 (2)水体中的含氮量过高,因为蓝藻利用其固氮的作用,将水体中多余的氮合成其自身可利用的淡肥从而快速生长。 (3)当水温高达25-35℃、光线过强时即达到了蓝藻生长的最佳环境,所以一般在夏季的7、8月份是蓝藻暴发的季节。 (4)水体长时间处于氮磷比例失调的状态,由于缺乏有利于有益藻类繁殖生长的磷肥,从而促进了蓝藻的生长。 (5)养殖品种搭配比例不合理,浮鱼的数量过少,因为池塘中套养的花、白鲢于是可以摄食水体中的蓝藻等浮游生物的。 3.蓝藻的危害: (1)抑制其他有益藻类的生长。常见的蓝藻主要有微囊藻、螺旋藻、鱼腥藻、颤藻等,其中微囊藻的危害性最大,微囊藻在夏季高温的季节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和海洋发生的赤潮对应)。绿潮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蓝藻一旦形成优势种群,就会严重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其他藻类很少很难繁殖生长,水体很瘦。 (2)蓝藻高峰时能够引起碱中毒。由于光合作用强烈,容易引起水

体的PH值急剧升高有时会达到9.5以上,会使水生动物血液的PH值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输氧能力,PH值过高时能直接腐蚀鳃组织,造成呼吸障碍而窒息。并且PH值的升高又进一步促进了蓝藻的繁殖,因而形成蓝藻的恶性循环。 (3)蓝藻的过度繁殖加强氨氮的毒性。蓝藻的恶性繁殖,使水体的PH值升高,如此时遇到水体的氨氮值也偏高,则氨氮的毒性会增强。(4)蓝藻毒素会引起水生动物中毒。当蓝藻大量死亡后,发出一股难闻的睲臭味,消耗大量的氧气,同时分解产生大量的毒素,主要产毒的蓝藻是鱼腥藻、束丝藻和微囊藻。蓝藻毒素主要有肝毒素、神经毒素、胃肠接触性毒素。会引起水生动物肝脏出血、呼吸衰竭、肠炎等症状。 4.解决办法: (1)蓝藻的大量繁殖时会在水的表层形成“水华”,可将表层水排出,同时也可以用一些药物进行局部杀灭蓝藻,每次泼洒面积不得超过池塘水面的25-30%,此时要注意池塘的增氧。因为过多的蓝藻死亡会大量消耗氧气,水质严重恶化,容易造成转水。 (2)施用磷肥,调节水体的氮磷比例,使之达到蓝藻不适宜生长的环境。 (3)经常使用“有机酸类解毒剂”降低水体PH值稳定水质补充碳源降解藻类毒素。 (4)经常使用超浓缩的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调水改水,因为这类细菌同蓝藻的营养源大体相同,通过有益菌类大量繁殖和蓝藻同时竞争营养源来抑制蓝藻的大量爆发。

养殖水体蓝藻爆发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2014-06-15 张学申渔愉鱼公众平台每次看到有客户咨询杀蓝藻的方法,小鱼都觉得胆战心惊,一个不谨慎,那死光的可不是蓝藻而是渔民起早贪黑的多年努力。因此小鱼为大家分享一篇文章,建议大家以预防为主,高Ph高磷都是蓝藻爆发的诱因,做好日常水质管理监测;可以的话放些白鲢,可吞噬蓝藻;除非真的万不得已,才选择杀蓝藻的化学药物。蓝藻,又称"蓝细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水体中的光能自养型原核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固氮作用。在水产养殖的水体中,蓝藻大量繁殖以及死亡藻类的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可以导致水体缺氧甚至无氧状态,易导致养殖水体发生泛塘。蓝藻大量死亡时可产生藻毒素、大量羟胺及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直接危害水生动物。死亡的蓝藻释放大量的有机质刺激了化能异养细菌的生长,其中部分对养殖动物是致病菌,导致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这种情形和对虾养殖过程中倒藻引发虾塘发病的情形类似。养殖水体中常见的蓝藻可分作两类:营个体生活的丝状蓝藻,包括颤藻、鱼腥藻和螺旋藻等;营群体生活的单胞藻,如微囊藻等。其中微囊藻在水体表层大量聚集而形成的肉眼可见的藻类聚集体,是水产养殖中最为常见的蓝藻水华。因而微囊藻毒素是藻毒素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微囊藻毒素是一组单环七肽物质,其中有两种可变氨基酸,到目前为止,根据甲基化、羟基化、表异构化程度以及可变氨基酸的不同,已经发现了80种不同的微囊藻毒素的亚型。由于其肝脏、肾脏等器官毒性以及强促癌性,微囊藻毒素已被认为是严重威胁野生动植物以及人类健康的环境污染物并得到广泛关注。由此可见,蓝藻无论其活体还是残体对水生动物都有明显的生物学危害,因而水产养殖中对于蓝藻的防治尤为重要。根据个人的理解,防治以改变其生长条件为佳,生物吞噬次之,化学杀灭是最后选项。现总结如次:1.改变蓝藻生长繁殖条件:低氮高磷,N:P≥15-20,适合蓝藻生长。可利用芽孢杆菌对N、P营养盐强烈吸收的特点施用芽孢杆菌,以枯草芽孢杆菌最佳;静止水体,水体流速<4cm/S,适宜蓝藻生长,>10cm/S则抑制蓝藻生长。对虾养殖过程中,可利用水车式增氧机提高流速;高温,水温>28℃,适宜蓝藻生长,<17℃则抑制蓝藻生长,因而阴雨天气来临前是处理蓝藻问题的较佳时间窗;高pH,水体pH>8.4,HCO3-在无机碳中占比高达95%,而CO2低于3%。蓝藻可以利用CO2、HCO3-生长,其他有益藻类则只能利用CO2,因而高pH有利于蓝藻生长。生产上可施用乳酸菌或EM或有机酸降低水体整体或局部pH来抑制蓝藻生长。2.生物吞噬。放养白鲢,利用食物链从源头控制藻体繁殖。 3.药物杀灭。对于微囊藻,可选用国标药物硫氰酸红霉素、漂白粉、强氯精或非国标药物二氧化氯在下风处或清晨沿边施用,杀灭后,最好将其残体捞出,后施用芽孢杆菌。

水体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水体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污染的水对人体的影响有很多不利的因素:人体中70%—80%是水分,因此长期饮用不良的水质,而导致体质不佳抵抗力自然减弱,则百病发生乃必然,再者长期累积之污染物到达身体无法承受时,再高明的医生、再有效的药物恐怕也难奏效,所以“水是百药之王”的说法一点都不假。 常见的饮用水水质项目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铅: 对肾脏、神经系统造成危害,对儿童具高毒性,致癌性已被证实 镉: 对肾脏有急性之伤害 砷: 对皮肤、神经系统等造成危害,致癌性已被证实 汞: 对人体的伤害极大,伤害主要器官为肾脏、中枢神经系统 硒: 高浓度会危害肌肉及神经系统 亚硝酸盐: 造成心血管方面疾病,婴儿的影响最为明显(蓝婴症),具致癌性 总三卤甲烷: 以氯仿对健康的影响最大,致癌性方面最常发生的是膀光癌 三氯乙烯(有机物): 吸入过多会降低中枢神经、心脏功能,长期暴露对肝脏有害 四氯化碳(有机物): 对人体健康有广泛影响,具致癌性,对肝脏、肾脏功影响极大 近年来美国环境保护署(EPA)针对1971-1994年间由水所引起的疾病进行一项调查,在740件案例中,其中因原生动物所引起共148件,共有448,486人因而致病,是所有原因中最高者。研究发现,原生动物种类中以隐孢子虫及梨形鞭毛虫二种需要特别注意,最常出现在游憩风景区及畜牧养殖地区,其中又以养猪、养鸭二种最多。统计也显示,23年内所造成的死亡病例共89件,而原生动物造成的死亡案例高达70件。 水不仅是生命之源,对人类极其重要,而污染又是这样厉害。因此我们更应该预防和保护好水资源,合理并利用好水。 无锡正在经历一场严重的生态灾难。太湖蓝藻大面积暴发,造成饮用水源地水质恶化,虽经供水部门采取了各项补救措施,千家万户的“生命之水”依然腥臭难闻,难以饮用。 无锡市政府通过其网站提请广大市民,面对自然灾害,要同舟共济、克服困难、共渡难关。同舟共济,共度难关应该是这个艰难时刻的主旋律,但将蓝藻暴发归结为自然灾害,宣称“水质问题并不是生产或其他人为因素造成的”,则非常不妥,不利于我们正确的识别问题的根源。蓝藻暴发的诱因很多,但是,这次暴发的内在因素,是太湖水体严重富营养化,之所以富营养化,是污染物质大量排入造成的恶果。 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并非从来如此,一首《太湖美》告诉人们,在歌曲创作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太湖流域还是“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湖水织出灌溉网,稻香果香绕湖飞”的鱼米之乡。但其后遍地开花的工业企业排放大量工业废水,高速发展的城镇向太湖倾泻大量生活污水,以化肥农药为基础的农业模式也把大量营养物质输入水体,这一切才造成当年适宜淘米洗菜的河流湖泊,恶化成让鱼虾绝迹甚至让居民身心受害的“水祸”!

蓝藻水华的常见危害及防控措施

蓝藻水华的常见危害及防控措施 蓝藻水华是水体中的蓝藻快速大量增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蓝藻群体或者导致水体颜色发生变化的一种现象,严重时可在水体表面漂浮积聚形成一层绿色 的藻席,甚至藻浆,蓝藻水华发生的根源主要在于水体富集了过多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近年来,蓝藻水华在养殖水体中呈现高发、频发、暴发态势,笔者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对蓝藻水华的常见危害及防控措施作一概述,以期为养殖生产作参考。 一、常见危害 1、消耗水体溶解氧 当养殖水体中的蓝藻形成水华时,一方面严重抑制了浮游植物因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另一方面也阻隔了空气中的气氛进入养殖水体,因而导致养殖水体中溶解氧严重不足,长时间出现缺氧或者亚缺氧状态,使养殖水体持续恶化,从而直接或间接的加剧了药害事故的频繁发生。 2、降低生物多样性 当养殖水体中的蓝藻形成绝对优势种群时,蓝藻的过度增殖加剧了养殖水体通风及光照条件的持续恶化,抑制了养殖水体中有益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阻碍了其它藻类的光合作用,使养殖水体中的丝状藻类和浮游藻类等不能合成本身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而死亡。

3、产生有毒有害物质 蓝藻大量死亡时会产生蓝藻毒素、大量羟胺及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败坏养殖水体,直接危害养殖动物,间接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身心健康;另外死亡的蓝藻释放大量有机质,散发腥臭味,刺激了化能异养细菌的滋生,其中大部分化能异养细菌对水产养殖动物来说并不是有益菌,而是致病菌,从而进一步导致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二、蓝藻发生原因 1、水温:蓝藻的生长速度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加快。在常温条件下,一些有益的单细胞藻类生长速度并不比蓝藻慢,只有当气温达到20℃以上,水温25-35℃时,蓝藻的生长速度才会比其他藻类快。所以受其它藻种的生长制约,蓝藻并不可能在常温条件下大规模暴发,只有进入高温季节,蓝藻的生长速度优势才会体现出来。所以温度是蓝藻暴发的主要因素之一。 2、富营养化:进入养殖高峰期后,养殖水体中富营养化,养殖生物自身的排泄物对养殖水体也是一种污染。在过去我们往往忽略了养殖生物的自身污染。所以不经常换水的池塘中往往更容易暴发蓝藻。如果蓝藻没有充分的营养也是很难生长的。 3、有机磷:有机磷并不是磷酸盐之类的,它广泛存在于各类化工污水中,另外在生活污水中也有有机磷,生活污水中有机磷主要存在于洗衣机中,有机磷是蓝藻生长的必须因素。当前很多专家学者均认为治理蓝藻最直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除去有机磷。

蓝藻水华污染的危害及其控制

蓝藻水华污染危害及控制方法 摘要: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在日常生活以及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不断向水体中排放大量的氮、磷污染物,使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剧,“水华”等事件频频发生,严重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对人类的饮用水安全及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蓝藻引发的藻毒素中毒事件更是令人心忧。本文首先对蓝藻水华污染现状进行概述,并对其所产生的危害进行简要分析,最后分析比较了蓝藻的控制方法以及藻毒素的去除方法,希望能够为科学预测河流、湖泊等水体蓝藻爆发以及采取应对措施减少其影响而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蓝藻水华;危害;控制方法;藻毒素;去除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accelerated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People continue to discharge a large amount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to the water In daily life and material production process, which leads to the increasing of eutrophication of water body, and "Water bloom" and other events occurred frequently. what’s worse, Seriously damaged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the water body, threated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human drinking water. Especially, the incident of algal toxin poisoning is a concern.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tatus of cyanobacteria bloom pollution is first summarized, and then make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harms of them. At last, the control methods of cyanobacteria and the removal of algae toxins were analyzed. It is hoped that it can provide the effective basises for the scientific prediction of cyanobacteria outbreak in rivers, lakes and other water bodies and to reduce its influence. Key words: Cyanobacteria; harms; control methods; algal toxin; removing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大湖泊、水库因水体富营养化所引起的蓝藻水华爆发现象已日趋严重,造成了饮用水危机和水环境污染,严重的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生态平衡和旅游业、养殖业等多种行业的正常发展[1]。如2007年5月29日太湖蓝藻水华大规模暴发,引起无锡市200多万居民饮水危机,给工业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2]。 目前,水体富营养化已是全世界所面临的最主要的水污染问题之一[3],而蓝藻爆发所引起的水华现象则是其最直接的外在表现[4]。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向水体中排放了大量的氮、磷污染物,这就导致了水中营养物质不断增多,使得一些营养型物质生长旺盛,特别是蓝藻、红藻的数量爆发性生长,其他藻类则逐渐减少,藻类及一些浮游生物死亡后,被水体中的耗氧微生物不断分解,大量消耗了水体中的溶解氧,鱼虾类生水生生物因缺少氧气而不断出现死亡,其残体在腐烂过程,不但污染水质,同时又将其自身的氮、磷营养物质释放到水体中,供新一代的藻类生长所需,就这样处于不断的恶性循环中,致使蓝藻爆发而引发水华现象[5]。本文首先蓝藻水华污染的危害进行简要分析,详细综述了当前国内外蓝藻的控制方法和藻毒素的去除方法,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蓝藻污染控制及藻毒素的去除

学号:15103103 常州大学 课程小论文 题目蓝藻污染控制及藻毒素的去除 学生潘国浩 学院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专业班级环科(研)15 指导教师赵远专业技术职务研究员 二○一五年十二月

蓝藻污染控制及藻毒素的去除 潘国浩 (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摘要: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在日常生活以及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不断向水体中排放大量的氮、磷污染物,使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剧,“水华”等事件频频发生,严重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对人类的饮用水安全及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蓝藻引发的藻毒素中毒事件更是令人心忧。本文首先对蓝藻及藻毒素进行简要概述,然后对蓝藻的控制方法以及藻毒素的去除等进行主要分析,希望能够为科学预测河流、湖泊等水体蓝藻爆发以及采取应对措施减少其影响而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蓝藻;控制方法;藻毒素;去除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accelerated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People continue to discharge a large amount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to the water In daily life and material production process, which leads to the increasing of eutrophication of water body, and "Water bloom" and other events occurred frequently. what’s worse, Seriously damaged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the water body, threated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human drinking water. Especially, the incident of algal toxin poisoning is a concern. In this paper, we first make a brief overview of cyanobacteria and algae toxins, then the control methods of cyanobacteria and the removal of algae toxins were analyzed. It is hoped that it can provide the effective basises for the scientific prediction of cyanobacteria outbreak in rivers, lakes and other water bodies and to reduce its influence. Key words: Cyanobacteria; control methods; algal toxin; removing 目前,水体富营养化已是全世界所面临的最主要的水污染问题之一[1],而蓝藻爆发所引起的水华现象则是其最直接的外在表现[2]。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向水体中排放了大量的氮、磷污染物,这就导致了水中营养物质不断增多,使得一些营养型物质生长旺盛,特别是蓝藻、红藻的数量爆发性生长,其他藻类则逐渐减少,藻类及一些浮游生物死亡后,被水体中的耗氧微生物不断分解,大量消耗了水体中的溶解氧,鱼虾类生水生生物因缺少氧气而不断出现死亡,其残体在腐烂过程,不但污染水质,同时又将其自身的氮、磷营养物质释放到水体中,供新一代的藻类生长所需,就这样处于不断的恶性循环中,致使蓝藻爆发而引发水华现象[3]。 蓝藻水华爆发所导致的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时常发生,如太湖、滇池等蓝藻爆发事件。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对旅游业、人文景观以及水产养殖等都造成严重影响。其主要危害有:①对水产养殖的危害:蓝藻爆发性生长,覆盖水体表面,影响水体正常的溶解氧交换,致使鱼虾类大量死亡[4]。②对生态多样性的危害:侵占其他藻类物种的生存空间,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