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以理服人

尊重学生以理服人
尊重学生以理服人

尊重学生以理服人

【摘要】教育工作是繁重而又复杂的,作为一个教师,我们所做的工作也是富有挑战性的,教师是在学生心灵上耕耘的人, 只有充分尊重、理解每个学生,真正与每个学生心心相通,才能得到学生的爱,收获累累硕果。

【关键词】尊重学生;教师;自尊心

教育工作是繁重而又复杂的,作为一个教师,我们所做的工作也是富有挑战性的,教师是在学生心灵上耕耘的人, 只有充分尊重、理解每个学生,真正与每个学生心心相通,才能得到学生的爱,收获累累硕果。

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他们的权利。从主观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思想、重感情的人。从初一年级起,我就多方面鼓励每个学生都发展自己的特长,管理上充分发扬民主,不论是选班干部,还是评“三好学生”,我都采取投票制,而且当场唱票、公布结果。记得第一次投票选“三好学生”,我耐心地给学生们讲解了“三好生”的条件,并告诉他们,自己所投的那一票是很神圣、很重要的。学生们当时都很兴奋, 每个人都用最工整的字迹写下了自己心目中

的人选。选举结果出来了,几个当选的同学正是平时各方面都很出色的几个。其他同学都不约而同地给他们最热烈的掌声,这说明同学们完全可以行使自己神圣的权利了。以后的三年里,无论什么事,我从不运用特权,自主决定任何事。即使有事需要我作决定时,我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全国教师资格统考笔试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而且相对于教育观和教师观来说,考察的频率更高。一般以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察,对此,考生在备考时需要注重进行理解并加以记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可以总结为“两独一发”。具体而言,“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内涵包括: 知识点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教师应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此,考生应理解每个规律的内涵,以单选题形式备考。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教师应该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进步和追求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小错误,将学生完全否定,要看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发展。材料分析题中,常常考察班上学生会出现学习成绩差、学习能力不足等问题,老师仍然对其不抛弃不放弃,帮助他成长,体现老师看到了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反之,对差生嗤之以鼻,则没有到了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从教育角度讲,学生是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学生,会犯错,也会改正。

对于班级中的“问题”学生,教师应该包容他们,并且予以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的行为。材料题中常常考察,班级中有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但是老师并没有一味地责备他,而是耐心教育学生并引导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上是学生是发展的人的知识内容的介绍,接下来做几个练习题: 【练习题】 1.于老师总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设计课堂提问和练习,这表明于老师( )。 A.遵循教学规律,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B.关注学生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C.注重分层教学,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D.注重循序渐进,实现师生教学相长 1.【答案】B。解析:于老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练习,所以可以看出老师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才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 2.“时过然后学,则虽勤苦而难成”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规律。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2.【答案】C。解析:“时过然后学,则虽勤苦而难成”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规律,学生错过某一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则这一方面在日后付出再多努力也很难发展地很好。 知识点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从整体来评价,不能只看一方面,或把学生拆分来看,这都是不正确的,应该把学生当作完人。

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

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 (2012—2013第二学期) 苇林二小三年组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规定教师要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我认为这条想得好,作为一名老师就像园丁一样,应爱护花朵。孩子是祖国是未来、是祖国的花朵,我们应该用心去呵护每一朵花。使每个学生在我的校园里健康快乐的成长。 首先我们当教师的要关爱学生,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哲学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当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从本质上热爱学生,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才能取得成功。 这里有一个我们学校的案例。有一位叫朱敏的学生。平时学习作业经常不做。这班的班主任李老师教她数学。李老师是刚刚任教这班的新老师,发现问题后就去找朱敏同学。 “朱敏,昨天的作业为什么没有交?”“我忘了带来。”“那你下午能带来交给老师吗?”“可以。”。这时,其他学生在一旁说;“老师,别听她的,她是一头猪。作业根本不会做。”“她连乘法口诀都不会。问她是白问。她真是一头猪。她姓朱。”“你们能怎么这样说同学。”“老师,真的,不信,你去问我们班上其他的同学。”回到办公室,李老师向其他老师了解情况。办公室其他老师都讲,朱敏,太差了。到了下午。果然朱敏没把作业交来。李老师了解到这情况后。李老师又找朱敏。“朱敏,为什么不交作业?”“老师,我没有做作业。”“为什 么?”“我课堂上听不懂。列的算式不会计算。”李老师心想,难道天底下有这么差的学生吗?于是试着让朱敏背乘法口诀。从一背到九。朱敏真的不会。天哪?这样的学生如何升级?于是李老师心想,一定要帮朱敏同学。首先从哪儿入手呢?对,先从树立信心入手。李老师在班上宣布说:“从今天起,班上同学不许说她是猪。那是不尊重同学的。从今起,我们要与朱敏同结对子,要帮助她。”从此后,老师

尊重学生人格---理解信任学生

2016年塘子小学 尊重学生人格理解信任学生 摘要:塘子小学由于地理偏僻,教学资源短缺,学生家长受经济社会的影响,个个都是忙完农活抓紧时间外出打工,一心抓经济,无心对孩子进行教育管理,把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和班主任老师,使得孩子在校问题严重,难于管理。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任重而道远。要想做好班主任工作,一是要尊重学生人格,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及社会的爱。其次,要理解信任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允许学生犯错误。在平时的教育管理中,在对学生严爱相济的同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挫折磨砺。另外,适时召开家长会,及时和家长沟通联系,取得家长的理解与配合,使得家长和学校共同对学生管理好、教育好。 关键词:尊重关爱理解信任严爱相济,挫折磨砺家访 从2014年任教的第一天起到现在,我一直耕耘在农村小学教育这片天地里,担任了3年的班主任工作。深知班主任工作的酸甜苦辣,懂得管理好一个班级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工作,因此,我深深认识到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尊重学生人格,关心爱护学生 新时代的小学生们早熟,接受了许多社会信息,甚至形成了不少成人化的思想,不像以前的学生那样对老师的教诲洗耳恭听,相反越来越个性张扬。班主任应该与学生进行发自内心的情感交流:多在学生需要获得帮助时伸出温暖之手,发现有困难的,有厌学情绪的,不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的,无学习积极性的,不是采取直接的体罚方式,而是多花点时间关注、督促、鼓励他,让该

生知道老师是真诚的关爱他而不是冷落他,冰心曾经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而育人应该是班主任的首要天职。如何育人?我认为,爱学生是根本。农村小学尤为重要(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关爱)。爱学生,就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爱好,了解学生习惯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方式等,然后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树立健全、完善的人格,人格尊严是平等的。作为班主任,要努力做到能像一个真正的朋友一样,欣赏学生,学会倾听学生意见,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被尊重是学生内心的需要,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尊重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参照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发现:当一个学生的人格在被你认同、尊重后,他可能会有惊人的潜力和爆发力。 二、理解信任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 “在老师的眼里,没有坏孩子,只有犯错误的学生”。的确,作为班主任,我们在教书育人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位学生,应该树立允许学生犯错误的教育观念。但是宽容并不是纵容放任的自流,并不是缺乏必要的批评和指导。我觉得,当学生犯了小错误时,我们一定要冷静处理;对于大错,我们一定要以学校的规章制度为依据,先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从而达到学校、家庭齐抓共管的目的。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独立意识非常强,容易陷入迷茫,对外界事物很敏感,很容易走向极端。如果我们老师不能宽容,过分苛求,违背生理成长规律,我想我们的孩子也许就被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给毁了。因此我认为爱学生要从理解信任学生,相信他们的进步做起。我曾教过这样一位从外地转来的学生,刚来不久就经常无事生非,出手打人,与同学关系紧张,还喜怒无常。于是我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身为教育工作者,天天接触教育谈论教育,反对制度却又遵循制度,真是有很多的无奈。作为一位人民教师,一定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八十年代,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不一样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特长,我们不能苛求教出来的学生个个都是优秀的,个个都是成绩最好的,个个都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教师是“伯乐”,善于相马。但是,教师又不能只是伯乐,伯乐相马的目的是挑出千里马而淘汰其余的马,教师却必须对每个学生负责。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就很了解,他能够说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并且针对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才。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应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从新课程标准来看,素质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充分认识学生的巨大发展潜能和个性存在的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

度、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感。每个人都有成材的潜力,教师的任务是挖掘学生的这种潜力。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在学习上最笨、生活中最调皮的学生,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他或许在这学习方面不入门,但是在其他方面可能不差,我们之所以说他不好,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只盯着他的书本知识掌握的多少,忽略了其他方面。我们应该看到这一点,从不同的角度来教育学生,使他的特长发挥出来,真正做孔夫子的先进教育理念的践行着吧,我相信,我们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的美好!

尊重学生就是尊重自己

尊重学生就是尊重自己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这句俗语。但真正能了解并做到尊重的人并不多。从小学六年义务教育到现在九年义务教育,无不彰显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这就对教师这个职业提出了更大的需求。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个人觉得学会尊重首当其冲,要知道尊重学生就是尊重自己,教师这个职业并没有给予你面对学生免谈尊重的光环。 有人说尊重就是孔子在《论语》中曾讲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尊重究竟是什么呢? 尊重是看到一抹新绿萌发时,由衷的赞美! 尊重是看到一只青鸟飞过天空时,会心的微笑! 尊重是被钉在十字架上耶稣高声呼喊的真理:人人平等! 尊重是刻在人们心中金光闪闪的信念: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 尊重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呼声,它能让穷人放弃生命而“不食嗟来之食”,让马丁·路德·金冲破束缚,追求“我有一个梦想”! 一位老师,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赢得朋友,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浓浓师生情。 一个不懂得尊重学生的老师,他的天空是灰暗的,永远只有一种单调的颜色布满整个天空! 一个得不到别人尊重的老师,他的世界是狭窄的,只有他一个人在无助地写写画画,无法体会与别人互换思想的乐趣!

一个不懂得尊重学生的老师,他拥有的必将只是一颗残缺不全的心。 尊重,是教师一种不可缺少的美德! 冰心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而育人应该是教师的首要天职。如何育人?我认为,爱学生是根本。爱学生,就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爱好,了解学生习惯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方式等,然后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树立健全、完善的人格。 人格尊严是平等的。作为教师,要努力做到能像一个真正的朋友一样,欣赏学生,学会倾听学生意见,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被尊重是学生内心的需要,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尊重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当一个学生在被你认同、尊重后,他可能会有惊人的潜力和爆发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得到别人的尊重是每一个人内在的心理需要,学生当然也不例外。按照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个体的需要共可划分为五个层次,他们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的需要是逐级实现的,低层次需要的满足是高层次需要产生的基础。可见,要促使学生产生自我实现这种高层次的需要,即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进行创造性的行为。离不开第四个层次——尊重的需要的实现。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满足他们尊重的需要,才能促使他们产生主体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人公地位,继而萌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推动自身主动的完善和发展。 那么,教师应怎样尊重学生、为其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呢?

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 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 当前,中小学生负担过重,不仅体现在课业负担方面,而且还体现在沉重的心理负担方面。 过重的课业负担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而教师、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不恰当的教育方 式方法,则是造成学生心理负担过重的更为重要的原因。 有些教师在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常常埋怨学生、埋怨学生家长:“别人会,你为什么 不会?真笨!”“你的孩子怎么那么笨,我教了好多遍,他就是不会!”“我教的学生中没见过 像你这样的,考得这么差!”这是多少教师常挂在嘴边上的话,教师的较真儿几近苛刻。教师的这些话对学生的自尊、自信心的伤害是非常大的,他有可能使一个喜欢学习的学生对学习 产生畏惧的心理,从而产生厌烦心理而不再学习了,对老师也产生了抵触情绪。 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理念的影响下,人们常常有这样的观点:学生就应该服从老师,被老师 批评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这种观点在当今社会显然已不适用。学生,尤其是处于生长叛 逆期的中学生,他们追求个性发展,个体意识明显加强,更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交往。因此,我想,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一定要有换位思考 的意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中学生的人格尤为重要。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 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平时的 学校生活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应对每个学生都有全面细致的了解。而要了 解学生光靠观察还远远不够,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沟通。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 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而事实证明,要想让学生接 受老师的观点,批评说教的效果远及不上和学生谈话的效果明显。老师应首先把自己摆在和 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要 让学生真正的从心底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师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情感,才能顺 利地开展课堂教学,才能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才能带动整个班级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要建立起师生之间心灵的桥梁,需要教师放下自己的架子,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交流,不把自 己的意愿、想法强加给学生。现今流行的一句话——“蹲下来看孩子”,便是典型的爱孩子的 表现。 要培养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就要爱孩子。“教师最大的失误莫过于失去对学生的爱,教师 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失去学生对自己的爱。”爱孩子,要学会博爱,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女,给予他们慈母或慈父般的关怀。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经过努力,都是可以教育好的。 总的来说,我们爱学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坚持全面育人的观念,平等地对待学生 “全面”指的是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它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指学生个体在体现社会要求方 面的全面性;二是指学生个体素质内在结构方面的全面性。前者,要求教师在促进学生社会 化的教育过程中,真正能够在德、智、体、心诸方面给学生以全面的教育和引导。其中,德 是第一位的。在当代社会教师的第一职责应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第二是教学生如何思考,第 三才是传授具体知识。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特点,热爱学生 对学生的热爱,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现实地、具体地体现在老师对学生的一言一行所产生 的一种强烈的、高尚无私的道德情感。苏霍姆斯基认为:“教育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他要求教师在工作中既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推心置腹的知心朋友,又要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 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 “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认识的主体,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 2.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及结果,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学生发展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上,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身心特征。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教师应当把学生看做是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建立新的学生观 作者:陈德华(学生学习青海海西格尔木学生学习一班) 评论数/浏览数:0 / 770 发表日期:2010-07-26 20:57:10 以人为本,建立新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的根本看法。“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这个古老而弥新的话题,不同年代的不同教师均有不同的回答。教师的学生观是教育工作的重要构成,直接制约着教师教育手段的选择、教育过程的优化和教育成效的显现。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教育氛围的形成,都要取决于教师是否有科学的学生观。当前教育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都可或多或少的归因于教师学生观的不当和缺失。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学生观问题受到了许多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题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学生观又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那么,实施新课程,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呢? 一、学生是具有责权主体的人 尊重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基本原理。学生作为教育对象,首先基于其作为人的这一主体存在,是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活生生的生命整体,是既享有一定权力也承担一定责任的责权主体。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人格,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走进新课程的必要前提。 中学时代是人一生中生命色彩最斑斓、生命生长最迅速、生命发展最重要的阶段。教师应该明白:今天的学生虽然知识很多,但他们的知识是无序的。教师要做的就是把学生头脑中许许多多无序的知识,通过教学活动使之科学化、有序化。面对这些“观其外表,貌似成人;察其内心,稚气未尽”的中学生,新课程下的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在是知识权威的象征,应该重视学生主体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学生是责任主体,就是说,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学习的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本文从“教师要及时转变角色,转变态度,转变方式;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切实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使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不断完善和提高。 关键词:转变观念教法恰当分层施教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个性是很有必要的。尊重学生个性,就是要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体价值,树立自信心。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教师要及时转变角色,转变态度,转变方式。 教师过去总是被许多美丽光环包围着,如“红烛”、“园丁”“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等,戴着这些光环。教师的地位崇高了,教师的威严神圣不可侵犯了。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被淡化了,他们不敢冒犯教师,不管越雷池半步,只能正襟危坐、俯首静听,唯唯诺诺,对教师敬而畏之,任凭教师摆布。在这种气氛里,学生思维的火花被压制了,想象的翅膀被折断了,创新意识没有了,特长得不到发挥,个性得不到张扬,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做到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并随时注意摒弃自己的陈规陋习,解除学生的束缚,与学生积极互动,以平等的身份面对所有的学生,以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自觉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体验性、探究性不断发展和提升。

(完整版)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如何真正关爱学生,每个人也许有着不同的阐释。但有一句话,曾经震撼了许多教师的心灵:请把学生当人看。每个孩子,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有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获得做人的快乐。学习不是学生的全部,而只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不是为了分数而生存,而应该是学习为他们更好的生存服务。 人都有自尊心,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尤其是那些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的学生。对学生的尊重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冷落学生,不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而要做到这一些,除了教师自身要有比较高的修养,比较睿智的育人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要有强烈的爱心和责任心。只有真诚地对待学生,才能真正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一)要真正关爱学生,宽容学生。 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问题是,有些老师走进了“爱”的误区,对“爱学生”的认识表面化,以为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不体罚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嘘寒问暖为学生提供物质帮助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考试分数就是关心爱护,殊不知,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扶德”,心理上“扶健”。另外,如今多数孩子从小到大只能听表扬,听不得批评。于

是当这些学生犯了错误受到老师批评时,不会从自身去找原因,反而一味地怨恨老师,认为老师对自己存有偏见,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甚至因此对老师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会出现一些十分幼稚的孩子气举动。我们若是真正地关爱学生,从他们成长的角度出发,从内心里去理解他们,大度地宽容学生的各种孩子气举动的话,学生过后冷静下来,经过反思,反而更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逼迫自己认真去改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要善于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有人说,对学生,可以没有爱,但要尊重。我却以为,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反之,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就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甚至毁掉他们的前途。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德国著名诗人海涅说过:“每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灭的。”黄沙如海,找不到两颗完全相似的沙粒;绿叶如云,找不到两片完全一样的叶片;人海茫茫,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独特的形象出现在老师面前,没有个性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我们有责任了解学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论教师与学生相处的关系尊重学生,以人为本

论教师与学生相处的关系尊重学生,以 人为本 论文提纲 序论:笔者认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作为知识的传承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一种人与人的平等,而且对于学生的尊重应该是建立在理解之上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换位思考,以平等的观点去看待、理解学生的问题,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论:一、尊重学生,是教师取得教育成功的关键 (1)尊重学生,是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 (2)尊重学生,学生才能学会爱 (3)尊重学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二、尊重学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1)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2)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三、尊重学生、教师应该从方法入手 (1)尊重学生人格与个性 (2)友善的提醒是最好的关爱。 (3)尊重学生,必须学会运用赏识教育 结论:总之,教师作为教育这项神圣使命的承担者,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历史重任,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在教育教学中始终做到“以人为本”,才能真正成为塑造人类灵魂的

工程师,不断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进而促进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内容摘要 教育是一门艺术,因为人是最神秘最复杂的生物,在教育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应用爱心去灌溉,以尊重去耕耘,才能让那些幼苗茁壮成长,绽放出鲜艳的花朵。 在今天的社会中,学生们追求个性发展,个体意识明显加强,他们更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 首先,尊重学生,是教师取得教育成功的关键 其次,尊重学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再次,尊重学生,教师应该从方法入手。

简单来理解,尊重就是一种人与人的平等,是一种宽容,是一份关怀,教师尊重学生,这本身就是在以身示范,教育学生要学会尊重他人,尊重师长。所以,能否尊重孩子直接影响到教育是否成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然而,尊重学生,不是迁就学生;尊重学生,不是无视学生的存在,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尊重学生,教师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尊重他们的个性心理的基础上,给予友善的提醒和引导。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扬起爱的风帆,用爱心与尊重来铺就教育之路,用爱心与尊重去浇灌每粒种子,去培育每株幼苗。 关键词:尊重学生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以人为本 曾看到这么几句发人深省的话。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是越分越少的,而有一样东

尊重、理解信任学生 杨希明

尊重、理解、信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六街镇二街小学杨希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的惑是什么?学生比你清楚。因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基础,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是营造课堂气氛的源泉。让自己融合在学生中去,才能让学生敢发表自己内心的想法,相互间才能心与心的沟通,才能有的放矢地把握教学,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几十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学科的感情很多来自于他们对教师的感情,与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如果学生喜欢哪一位老师,学生对学习那一门课就有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亲其师,信其道”。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帮助,在成功时给予赞扬,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评价时做到不褒此贬彼。对学生要多鼓励,少埋怨;多指导,少责备;这样,学生都会喜欢老师,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就会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尊重与信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在诸多的关爱学生形式中,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是每个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理解和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教师都是本着教书育人的态度来要求学生的,希望每一位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达到他们所期望的目标。这都是教师为学生着想,学生应该正确地理解教师的行为,是应该受到学生的尊重的。反之,教师也应该理解和尊重学生。而不是把学生当做下级,当做可以随意训斥的无知小儿。其实这种做法是有失分寸的。老师对学生不要体罚,不要训斥,不要高高在上,而应该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尊重学生 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以人为本 中国有句古话叫“尊师重道”,自古教师的地位就相当高,上至天子下到庶民无不尊重老师。这是民族的美德。今天,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种新的思想指导下,老师不再是孩子们的“王”,不再是课堂的绝对主宰,作为具有教育指导者和知识传播者双重身份、以被尊重者自居的教师需要意识到:“师道尊严”固然重要,但“生道”也需要获得相应的尊严。 那么,实践中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如何去理解“生道”,又如何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呢? “生道尊严”的误区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过去体罚学生、教师用语不文明等粗暴的教学现象今天已经很少见了。但是是否就可以说,教育工作者们已经明白了“尊重学生”的真正含义了呢?先让我们看看如下对话: 师:张同学,请你朗诵一下这段课文。 生:老师,我现在不想念。 师:你可以保持沉默,我们会耐心等待,以后再欣赏你的精彩表现。 这是某个关于新课改的范例,尽管作者后来补充说,这位同学在后半节课中主动要求朗读,并获得了听课师

生热烈的鼓掌,但这并不能掩饰这样一个现实:在学生面前,教师的合理权力变得如此无力! 类似的怪现象还有许多,有的学校学生上课时可以随意出入,有的老师对学生一味夸奖,甚至有学校为学生设立专门吸烟室。而教师正当的惩罚,不但会招来学生和家长的不满,社会也会将批评矛头指向校方。不知不觉中我们面临着矫枉过正的尴尬,踏入了片面理解尊重学生的误区。 不错,学生应该获得尊重,这是素质型人才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方向。但是学生得到尊重,并不是建立在老师威严扫地的基础上的。老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如果威信尽失,学生又怎会心甘情愿向其学习?教育又如何继续?将学生和老师这二元僵化对立,不仅错误理解了尊重学生的含义,而且对教育的破坏也相当严重。 师生的平等是互相尊重 这么一说,也许有人会犯难:既不能“面目狰狞”,又不能“唯唯诺诺”,那该如何教学生呢?其实很简单,学生也是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必须建立在对人的尊重基础上,所以,这种尊重是一种人与人的平等,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宽容和引导,更是一种发自肺腑的爱的关怀。 首先,师生间的平等是建立在老师和学生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平等。学生有获得尊重

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湖口县舜德中心小学:刘艳 曾经听到这样一个笑话:一堂公开课上,一位老师抽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后,希望孩子能够寻求更多的学习路径,于是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天真的孩子回答说:“是老师你给我讲的。”那位上课的教师顿时语塞。姑且不论这个笑话的真假,笑过之后却引人深思:我们的教育似乎习惯了“作秀”,习惯了形式;为了一味的追求所谓的效果不择手段,我们的课堂太需要真实的东西。很多人喜欢把课堂说得很神秘,要制造课堂氛围,要体现教学艺术,要这样要那样。到最后,什么都想到了,就是忘记了真实,忘记了关注学生的发展。 我也曾经问过学生类似的问题,回答是五花八门。有说父母教的,这种学生我告诉他不光是书本上能学到知识,表扬他懂得向别人学习;有说自己在书上看到的,遇到这种情况我会表扬他乐于学习,博览群书;也有一次,有个学生对我说是老师你给我讲的。当然我清楚我没有私底下对他说什么答案,但这件事却让我反思了很久:课堂是学生的,过多的提示只会让学生成为一头被人牵着鼻子走的驴,没有主见。只有充分的尊重学生,从学生的自我体验出发,从孩子发展需要出发,以人为本,才会让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发展。 从这两个事例中不难看出我们今天的话题: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让我们的教学体现人文性。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这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从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提供给学生身上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成为学生交流学习体会的特殊场所,使学习活动深入生活、溶入社会,真正实现由“以本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根本性转变。 一、“乐学”——落实“以人为本”精神的前提 课堂教学落实”“以人为本”精神,首先应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乐学、爱学。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根本内驱力,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能推动学生去探究和学习。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就必然想去认识它、研究它、占有它,从而获得与它有关的知识、技能,并使自己的智力、创造力得到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乐学”。 要让学生“乐学”,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时,课前教师轻松地与学生交谈:“我带来了两块饼,平均分给小华和小明两位小朋友吃,每人分几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1块。”接着教师又问:“如果我只带来1块饼,你们怎样把饼平均分给两位小朋友?每人分到的饼能用学过的整数表示吗?那该怎么办?”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主动参与学习,积极地探索新知。 要让学生“乐学”,还应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探索就会有成功,学习的真正兴趣还在于经过艰苦探索获得成功的体会。成功的愉悦是维持兴趣的保证,是培养兴趣的催化剂。探索的乐趣、知识的获得、方法的掌握、答案的正确、教师的赞扬都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不少学生由于缺乏这种体验,以致把学习当作苦差事,进而产生厌学情绪。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获取成功。如教学“圆与周长”是放手让学生量一

如何理解以学生为本

如何理解以学生为本? 答:教师在实施教育时要切实做到以生为本,以学生为核心,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此外要充分相信学生的价值和实力,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多为学生考虑,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积极引导学生自觉认识到成长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主动提高自己,这样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一、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 理解是相互交流的前提,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把学生的一些异于常人的行为当成是理所当然情理使然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浇树要浇根,根系丰发,始能长成参天大树;育人要育心,执教者德操高尚,始能育栋梁之材。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的主体,是教育工作的合作者。因此,作为教育者,既要严格要求学生,更要尊重和理解学生,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伴随年龄增长,大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理论知识的增多,社会认知水平明显提高,判断事物的自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有所发展,意志品质中的自我意识和目的性增强。同时,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他们普遍追求自主性和充分的学习自由。主体自身的不完全成熟与强烈追求自主性之间的矛盾需要教育者给予充分的理解和肯定,并且积极引导修正,以帮助他们正确地选择和确定自己的追求目标。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尊重,首先就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尊重,首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深入学生,积极发现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发掘其闪光点。 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教育者,应该真正从内心接纳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使学生感受到人与人的平等,以及被关注、被理解的温暖。特别是针对处于弱势的所谓“差生”的人格尊严更应维护,差生长期形成的自卑心理,很容易使内心的自尊之花凋落,而自尊心恰恰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教育者决不能冷落、歧视“后进生”,而应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更大的关注。

以人为本:尊重 理解 信任

以人为本:尊重·理解·信任 ——班主任管理之管见 两院院士、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在谈到未来教育的目标时曾指出:“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播知识,更在于培育人才,在于培育德育、智育、体育、能力、美育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时代、科学与教育的未来》,《新华文摘》2000年第1期)这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尤其是对班主任的教育工作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在现实教育过程中,有许多教师、家长总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用自己过去陈旧的一套去要求学生,从来不从学生实际出发,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做学生之所做。比如,学生喜欢快乐的童年,要独立自主,而教师、家长都一味地要求学习,管头管脚,希望把他们培养成一头驯服的羔羊。但结果呢,往往适得其反。因此,做班主任以来,在班级管理中我一直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我的管理中去。对学生的管理建立在“尊重,理解,信任”的基础上。自认为效果还不错,因此拿出来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应该注重人权,关注人的一切权利。对于我们老师而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而不是高高在上,把学生当作我们的对立面,或者附属。从我们教师的角度看,好学生的优点很容易被发现,也就很容易被尊重和肯定。作为班主任我想更多的应该关心和维护那些处于弱势的所谓“差生”的人格尊严。他们因为学习不好,受到老师的漠视,同学的歧视,因此时间长了,就会在心理上产生自卑的心理。而自卑又使得他们失去信心,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导致他们学习更差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所以我们班主任绝对不能冷落、歧视“后进生”,而应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更大的关注。真正从内心接纳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使学生感受到人与人的平等,以及被关注、被理解的温暖。因为我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可造之材,所以我在班里提出一个口号:“我允许你学不会,但不允许你不学”。我们做老师的都知道,学生之间是存在智力差异的,很多所谓的差生并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因为他们在智商上已经输了,而这并非是孩子本身的原因。对于这部分孩子我充满了同情和爱,只要他们努力学习,我就把最高的赞美送给他们。让他们切实感到被理解,被关注!从而奋发向上!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因放弃学习,以至于精力过剩去走歪路。 尊重还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他们的个性心理。要坚持发挥学生的特长,扬长避短,使其主要方面能够“大有所为”。此话说来简单,做起来却很不容易。一个班有四五十个孩子,要想真正的“因材施教”谈何容易?但是我们却必须这样做。因为一个学生在这一方面缺乏“天赋”,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就是要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体价值,树立自信心。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教师要及时转变角色,转变态度,转变方式。 教师过去总是被许多美丽光环包围着,如“红烛”、“园丁”“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等,戴着这些光环。教师的地位崇高了,教师的威严神圣不可侵犯了。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被淡化了,他们不敢冒犯教师,不管越雷池半步,只能正襟危坐、俯首静听,唯唯诺诺,对教师敬而畏之,任凭教师摆布。在这种气氛里,学生思维的火花被压制了,想象的翅膀被折断了,创新意识没有了,特长得不到发挥,个性得不到张扬,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做到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并随时注意摒弃自己的陈规陋习,解除学生的束缚,与学生积极互动,以平等的身份面对所有的学生,以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自觉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体验性、探究性不断发展和提升。 因为教师本身的优良品质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随时加强自身的修养,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我尽可能做到精神饱满、乐观豁达、热情,使学生在教师感染下可感到不慌乱、乐观,从而自信地对待学习。我做到利用各个教学环节,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并注意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及时沟通,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为教学打下良好基础。语言是信息传播主要工具,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因此,我注意做到讲话明白、简练、清晰,尽量使用幽默语言,注意观察学生流露表情,观察学生心理活动,控制教学节奏,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尽可能得到最大

2018下半年中学综合素质考点:以人为本的学生观(附真题)

2018下半年中学综合素质考点: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附真题) 模块一职业理念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中。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独立的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使学生认识到权利与责权是并存的,更是统一的,在享有一定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是学生主体性的客观要求。

【2018上半年真题】张老师在班上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展“分享知识”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班上分享收获,并及时加以点评。张老师的做法() A.减轻了教师教学负担 B.拓展了学生学习资源 C.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D.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张老师的做法看到了学生时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通过“知识分享”,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 二、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①顺序性 要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②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学,注意各阶段的衔接和过渡。 ③不均衡性:一是同一方面发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均衡;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均衡性。 怎么办:适时而教,要在学生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时期及时地进行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