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 性早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儿科 性早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儿科 性早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性早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2010年卫生部医政司《性早熟诊疗指南》(试行)。

1.第二性征提前出现(符合定义的年龄),并按照正常发育程序进展。女童:乳房发育,身高增长速度突增,阴毛发育,一般在乳房开始发育2年后初潮呈现;男童:睾丸和阴茎增大,身高增长速度突增,阴毛发育,一般在睾丸开始增大后2年出现变声和遗精。

2.有性腺发育依据,女童单侧卵巢容积≥1~3ml,并可见多个直径≥4 mm 的卵泡,可认为卵巢已进入青春发育状态;子宫长度>3.4~4cm可认为已进入青春发育状态,可见子宫内膜影提示雌激素呈有意义的升高。男童睾丸容积≧4ml。

3.发育过程中呈现身高增长突增。

4.促性腺激素检测

(1)基础性激素测定。基础促黄体生成激素(LH)有筛查意义,如LH<0.1 IU/L提示未有中枢性青春发动,LH>3.0-5.0IU/L可肯定已有中枢性发动。凭基础值不能确诊时需进行激发试验。雌激素和睾酮水平升高有辅助诊断意义。

(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试验。以GnRH 2.5-3.0μg/kg (最大剂量100μg)皮下或静脉注射,于注射的0、30、60和90min测定血清LH和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如用化学发光法测定,激发峰值LH>3.3-5.0 IU/L

是判断真性发育界点,同时LH/FSH比值>0.6时可诊断为中枢性性早熟。目前

认为以激发后30~60min单次的激发值,达到以上标准也可诊断。如激发峰值以FSH升高为主,LH/FSH比值低下,结合临床可能是单纯性乳房早发育或中枢性性早熟的早期,后者需定期随访,必要时重复检查。

5.可有骨龄提前,但无诊断特异性。

(二)证候诊断

1.痰热内结证:女童乳房及外生殖器发育,阴道分泌物增多,阴毛、腋毛出现,月经来潮。男童阴茎和睾丸增大,阴茎勃起,腋毛、痤疮出现,声音低沉,甚至可有夜间泄精。形体偏胖,脾气急躁,烦热,胸闷喜叹息,大便干结。舌红苔腻,脉滑数。

2、阴虚火旺证:女童乳房及内外生殖器发育,月经提前来潮;男童生殖器增大,声音变低,有阴茎勃起。颧红潮热,盗汗,头晕,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3、肝郁化火证:女童乳房及内外生殖器发育,月经来潮;男童阴茎及睾丸增大,声音变低沉,面部痤疮,有阴茎勃起和射精。胸闷不舒或乳房胀痛,心烦易怒,嗳气叹息。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内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痰热内结证

治法:化痰清热。

推荐方药:温胆汤加减。制半夏、陈皮、茯苓、知母、黄柏、山慈菇、三棱、海藻、昆布、柴胡、生麦芽、甘草等。

2.阴虚火旺证

治法:滋阴降火。

推荐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知母、生地、玄参、龟板、山药、黄柏、龙胆草、牡丹皮、泽泻、茯苓等。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九等。

3.肝郁化火证

治法:疏肝泻火。

推荐方药:丹桅逍遥散加减。柴胡、枳壳、牡丹皮、栀子、龙胆草、夏枯草、生地、当归、白芍、甘草等。

中成药:丹栀逍遥丸、龙胆泻肝丸等。

(二)特色疗法

1.耳针:取内分泌、卵巢、睾丸、肝、肾点等。

2.体针:取三阴交、血海、肾俞、肝俞、太冲等。

3.耳穴贴压:取交感、内分泌、肾、肝、神门、脾等。用于阴虚火旺证、肝郁化火证。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治愈:睾丸、乳房缩小到青春前期;女童阴道分泌物及阴道出血消失,月经、遗精消失,阴毛生长停止;骨龄与身高龄相等,B超卵巢容积<1ml;男童睾丸容积≤4ml,FSH<5 IU/L,LH<2.5 IU/L;激发试验LH/FSH<1。

2.好转:睾丸、乳房明显缩小;女童阴道分泌物及阴道出血消失, 阴毛生长缓慢;骨龄与身高龄相近;B超卵巢容积1~2 ml;男童睾丸容积4~10ml,FSH ≤5 IU/L,LH≤2.5 IU/L;激发试验LH/FSH≤1。

3.未愈:睾丸、乳房、外阴无明显变化;女童阴毛生长继续生长;骨龄与身高龄≥1年;B超卵巢容积≥2ml;男童睾丸容积≥4ml,FSH≥5 IU/L,LH≥2.5

IU/L;激发试验LH/FSH≥1。

(二)评价方法

1.从睾丸、乳房缩小,阴道分泌物及阴道出血消失,月经、遗精消失;阴毛生长停止等症状和体征进行评价。

2.从B超检查卵巢容积、睾丸容积等进行评价。

3.从实验室检查FSH、LH、激发试验等进行评价。

急诊科急乳蛾(急性扁桃体炎)中医护理方案

急乳蛾病(急性扁桃体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热外犯证:咽痛逐渐加剧,灼热,吞咽时疼痛加剧;发热,微恶风,头痛,扁桃体红肿。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二)热毒炽盛证: 咽痛较甚,吞咽困难。身壮热,口渴,大便秘结。咽部及扁桃体充血红肿,或已成脓。舌红,苔黄,脉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咽部疼痛 1.观察咽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咽部肿胀情况及伴随症状。 2.遵医嘱耳穴压豆,取穴神门、咽喉、扁桃体、肺、气管、肾上腺、轮1—轮4等穴。 3.遵医嘱拔火罐治疗,取穴大椎、肺俞、风门、膈俞、大肠俞等穴。 (二)刺激性咳嗽 1.观察咳嗽的性质、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伴随症状。 2.遵医嘱含服润喉丸、青果丸等以清咽润燥。 3.遵医嘱耳穴压豆,取穴肺、气管、神门、肾上腺、咽喉、扁桃体等穴。 4.遵医嘱拔火罐,取穴大椎、风门、肺俞、膈腧、大肠俞等穴。 5.遵医嘱给予穴位贴敷,取穴天突、大椎、风门、肺俞、膈俞、肾俞穴等。 (三)发热 1.严密观察病情,监测体温的变化,汗出较多时及时擦洗更换衣被。 2.高热时,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加速细菌毒素的排出并防止脱水。 3.遵医嘱温水擦浴帮助患者降温。 4.遵医嘱拔火罐治疗,取穴大椎、风门、肺俞、膈腧、大肠俞等。 5.遵医嘱耳穴压豆,取穴耳尖、神门、肺、肾上腺、扁桃体、咽喉、屏尖、轮1—轮4等。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中药汤剂宜温凉服。 (2)含服清热解毒利咽中药含片或丸剂。 (3)风热外犯者中药不宜久煎,饭后服药。 2.注射给药 (1)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与西药合用时,前后需要有间隔液,注意配伍禁忌。 (2)急性期予以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静脉给药后严密观察患者体温及有无过敏反应。 (二)特色技术 1. 耳穴压豆(详见附录1) 2. 拔火罐(详见附录1) 3.穴位贴敷(详见附录1)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病室环境整洁凉爽,通风良好,温湿度适宜,光线柔和。 2.慎起居,避风寒,适寒暑,作息规律,避免熬夜,不要高声说话。 3.注意口腔卫生,及时治疗邻近组织疾病。 4.劳逸结合,适当休息,避免过劳。 5.平素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二)饮食调理 1.饮食有节,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饮食为宜,保证身体需要,勿食粗糙、辛辣刺激炙热之物及烟酒、肥甘厚味之品。忌食大热大补的食物,如羊肉,狗肉,以免助热生火,加重病情。 2.多饮水及清凉饮料,如绿豆汤,西瓜汁等。 3.风热外犯,当清热利咽,宜食冬瓜、萝卜、梨等食物。 4.热毒炽盛,当清热解毒,宜食绿豆、苦瓜、菠菜等食物。 (三)情志调理

中医诊疗方案急诊科

急诊科 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目录 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轻症阶段中医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诊疗方案 血脱(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急乳蛾病(急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

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明确的感冒或有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2)咳嗽为主,或伴有咳痰,或咽干、咽痒。 (3)肺部可无阳性体征或可闻及干性或湿性啰音。 (4)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属于急性咳嗽(病程<3周)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者。 (1)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鼻部相关症状,如流涕、打喷嚏、鼻塞和鼻后滴流感,咽喉刺激感或不适,伴或不伴发热。 (2)急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呈自限性,全身症状可在数天内消失,但咳嗽、咳痰一般持续2~3周。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有时可闻及湿性或干性啰音。血常规检查:一般正常,病毒感染者,血中淋巴细胞可增加。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 (3)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诊断标准:咳嗽、咳痰连续2

年以上,每年累积或持续至少3个月,并排除其他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如肺结核、尘肺、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脏病、心力衰竭等)时,可作出诊断。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但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胸部X线片、呼吸功能等),亦可作出诊断。急性发作期:指在一周内出现脓性或黏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或“咳”、“痰”、“喘”等症状任何一项明显加剧。 (二)证候诊断 1.风寒袭肺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风热犯肺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3.风燥伤肺证: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4.痰热郁肺证:咳嗽、气粗息促,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挟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口干而黏,欲饮水,鼻塞流浊涕,咽痛声哑,舌质红,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儿科主治医师述职报告

儿科主治医师述职报告 本人,年7月毕业于医学专科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于1月至今在 xx医院内儿科实习。在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在院领导、科主任、多位上级医师的指导下,我努力工作、学习,将书本理 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努力钻研内儿科专业知识体系,在实践过程中 我逐渐熟悉到临床工作的复杂性、多样性,了解到了一些内儿科疾病 的诊疗过程。现将本人近一年来的思想、工作、学习情况述职如下: 一、端正工作态度,热情为患者服务。 在工作过程中,本人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实习医生 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关心病人,不迟到,不早退,踏实 工作,努力做到工作规范化,技能服务优质化,基础灵活化,爱心活 动经常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 工作有措施,有记录,实习期间,始终以爱心,细心,耐心为基本, 努力做到眼勤,手勤,脚勤,嘴勤,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 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医德医风。 二、认真负责地做好工作,做好个人工作计划,进步专业技术水平。 参加工作后我仍然坚持天天学习,天天把握一种疾病;同时不忘 学习本专业研究的新成果,持续汲取新的营养,锻炼科研思维;坚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原则,工作过程中严格按照事故及差错的 发生;在工作中持续丰富自己的临床经验,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碰到 不懂的题目勇于向上级医师请教,努力进步自己综合分析题目和解决 题目水平;严密观察病情,即时准确记录病情,对患者的处理得当; 在内儿科的实习工作中,本人严格遵守科室制度,按时参加查房,熟 悉病人病情,能准确回答带教老师提问,规范熟练实行各项基础操纵,能规范书写各类文书,并能做好内儿科常见病的诊疗。

中医院二甲评审中医诊疗方案急诊科眩晕

眩晕诊疗方案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眩晕 西医病名:眩晕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Ⅰ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Ⅱ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Ⅴ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Ⅰ级;中度:Ⅱ、Ⅲ级;重度:Ⅳ、Ⅴ级。

中医儿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 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进针法 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 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 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 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 2.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 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 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 腧穴,宜深刺。 3.行针基本手法 3.1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 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3.2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 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补泻手法

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及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急诊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发挥中医优势,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急诊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急诊科是中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是开展急诊急救、危重病临床研究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科是独立于内科之外的1级科室,实行24小时开放。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硬件设施和基本技术建设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急诊科要具备与中医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急救、危重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急诊科应当24小时开设相关专业的急诊,二级医院应当设置急诊门诊、抢救室、留观室,有条件可开设重症监护室;三级医院应当设置急诊门诊、抢救室、急诊留观室、重症监护室,有条件的可以开设急诊病房。 第八条急诊科应当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相关要求进行布局设置。二级医院及三级医院均应当设置中医综合处置室,并保证24小时中药饮片剂的服务,有条件的可以设置急诊煎药室。 第九条急诊科应当在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基础上,根据当地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急诊科设备设施配置,应当应当在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基础上,达到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见附件1)准要求。 设置急诊煎药室、中医综合处置室的,应当配备煎药设备、拔罐、刮痧板、针灸等。另外,急诊药房应当储备足够数量用于急救治疗的中药针剂。 第十一条急诊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

临床医学专家副主任医师介绍

临床医学专家(副主任医师)介绍 1、杨荣副主任医师,紫荆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擅长老年医学、内分 泌代谢疾病、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发表医学论文十余篇。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个性化、人格化的健康指导,对社区性疾病,尤其高血压、糖尿病等实行统一规范管理。发表多篇论文,参加一项市级科研课题。 2、罗琦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小儿泌尿外科及肾移 植研究。已在国家级及核心期刊发表论著近20篇。有丰富的泌尿外科临床经验,擅长小儿泌尿外科手术。 3、李文副主任医师,口腔科副主任,临床经验丰富,技术全面,基础理论 扎实,擅长牙齿缺损、牙列缺失的金属冠、烤瓷冠、超瓷冠及固定桥的修复,乳牙、恒牙、牙颌畸形的正畸矫治。 4、麻宁副主任医师,耳鼻喉科副主任,主要从事耳鼻喉科疾病的临床诊治, 擅长鼻窦内窥镜鼻窦手术,纤维喉镜检查及微创手术。鼻腔喉部肿瘤切除术,开展了呼吸睡眠暂停及低通气综合征的综合治疗,在专业期刊发表论文5篇。 5、李平副主任医师,眼科主任,市学科带头人,白内障超声乳化专家,具 有扎实的理论和精湛的手技,特别擅长白内障超声乳化,居省内领先,在眼科界及患者中享有很高声誉。近年来主持多项重点科研并获政府奖励。专长:白内障超声乳化、屈光手术、眼底病、眼肌病、小儿眼病、眼整形美容。6、田华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具有扎实的泌尿外科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 经验。擅长处理泌尿系统的肿瘤、结石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等疾病。2000年率先在我市开展以阑尾为输出道的可控膀胱术,填补了我市该项技术的空I~;2004年我院成功地开展了同种异体肾移植术,任技术负责人。 7、张天德副主任医师,泌尿外科主任,四川省医学会泌尿外科专委会委员, 攀枝花市医学会、泌尿外科专委会主任。在攀枝花市率先开展后尿道狭窄直针吻合术;肾上腺巨大肿瘤联合脏器切除术等泌尿外科难度高的手术。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方面有一定造旨。目前已开展1000多例此类手术,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8、孙昌勤副主任医师,肝胆外科主任,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委员,大理 医学院、川北医学院等兼职副教授。主要从事肝胆胰脾外科等疾病的临床诊治、教学及临床研究。擅长腹腔镜胆囊切除等微创手术、肝胆胰肿瘤切除术、重型胰腺炎综合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手术及内镜等综合治疗。在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等发表文章数篇。完成科研课题二项(第一主研人)(攀枝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9、刘曙光副主任医师,肝胆外科副主任,大理医学院、川北医学院兼职副教 授。主要从事肝胆胰脾外科等疾病的临床诊治、教学及临床研究。擅长腹腔镜胆囊切除等微创手术、肝胆胰肿瘤切除术、重型胰腺炎综合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手术及内镜等综合治疗。在国内专业外科杂志发表文章数篇。完成科研课题二项(攀枝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10、程德忠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基础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慢性阻塞 性肺疾病、肺癌、呼吸衰竭的诊治,有多篇论文在专业期刊发表。 11、胡明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基础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于胃肠、 乳腺、甲状腺疾病的外科治疗。 12、常辉麻醉科副主任医师,熟练掌握麻醉技术,从事疼痛专科,擅长治疗

急诊科 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脓毒症高热的住院患者。 一、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高热(TCD编码:BNW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脓毒症(ICD-10编码:R50.902-A41.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第13版)(陈灏珠、林果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及《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治疗国际指南》(2008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高热(脓毒症高热)协作组制定的“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诊疗方案”。 高热(脓毒症高热)临床常见证候: 卫气同病证 气分实热证 气分湿热证 气营两燔证 气虚发热证 (三)诊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高热(脓毒症高热)协作组制定的“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高热(脓毒症高热)。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高热(脓毒症高热)的患者。 2.体温>39℃。

3.血液病、免疫性疾病、肿瘤等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高热,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和隐血; (2)CRP、PCT、痰培养、血培养、尿培养、分泌物培养、咽拭子培养; (3)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动脉血气分析; (6)胸部X线片或CT。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D-二聚体、血清病毒抗体、心肌酶谱、传染病相关检查。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卫气同病证:清气透表。 (2)气分实热证:清气泻热。 (3)气分湿热证:清热化湿。 (4)气营两燔证:清气凉营。 (5)气虚发热证:甘温除热。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灌肠或结肠滴注 4.针刺疗法 5.内科基础治疗 6.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发热消失。 2.体温恢复正常超过48小时以上。 3.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相关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 4.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认定标准(试行)》

附件4 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认定标准(试行) 根据《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试行)》有关要求,制定本标准。 第一章临床培养基地标准 一、培养基地总体要求 (一)基本条件 1.批准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放射诊疗许可证》的三级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或三级中医医院联合二级中医医院。 2.中医医院科室设置基本齐全,包括中医综合病房或门诊、针灸、推拿、中医康复等科室,与开展社区常见病诊疗相适应。 3.科室规模 (1)各轮转科室所收治的病种以及临床操作技能应能够满足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标准的要求。 (2)科室需配备医疗设备 所配备的医疗设备应能够满足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标准中的各项要求。 (3)医疗工作量 在带教老师指导下,保证每名学员在中医综合病房或门诊工作期间能够管理5张以上病床,或能够日接诊20名以上患者。 (二)师资条件 1.带教医师与学员比例不低于1:2。 2.带教医师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中级(满3年以上)及以上中医专业技术职称。 3.有临床带教经验,掌握和熟悉培训细则要求。 4.有较强的责任心。 (三)教学条件 1.有满足培训要求的教学设备和能容纳60人以上的教室。 2.有培训临床技能的示教室。

3.图书馆藏书的专业种类比较齐全,具有满足培训所需的专业书籍和期刊,有互联网等获取专业信息的渠道和设施。 (四)组织与管理要求 1.组织结构。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纳入中医住院医师培训体系,由院级领导分管培训工作。有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管理机构和专、兼职管理人员(包括医院、科室两级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训管理机构和人员)。 2.管理队伍。专、兼职管理人员有中医学或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3.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培养基地管理、考试考核等制度。 二、培训科室要求 (一)中医内科基本条件 1.科室规模 (1)总床位数≥200张,门诊诊室≥20间。 心血管内科≥30张; 呼吸内科≥20张; 消化内科≥20张; 内分泌科≥15张; 肾病科≥15张; 中医肿瘤科≥20张。 (2)年收治住院病人数≥3800人次。 (3)年门诊量≥10万人次,年急诊量≥50000人次。 (4)急诊设置诊室、治疗室、观察室、ICU病房等。 (5)具备以下三级分科

医院急诊科缺血中风急性期诊疗方案(2012)

缺血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2013) 中医诊断 :中风 西医诊断:脑梗死急性期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 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 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 或MRI 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 或MRI 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 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塞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 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中成药 缺血中风(脑梗死)急性期治疗重在祛邪,佐以扶正,以醒神开窍、化痰通腑、平肝熄风、化痰通络为主要治法。 1、中脏腑 (1)痰热内闭证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

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急诊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发挥中医优势,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急诊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急诊科是中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是开展急诊急救、危重病临床研究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科是独立于内科之外的一级科室,实行24小时开放。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医疗和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中医医院急诊科应具备与中医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障急诊急救、危重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急诊科应24小时开设相关专业的急诊,应设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当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距离。二级医院应当设置急诊门诊、抢救室、留观室。有条件可设重症监护室;三级医院应当设置急诊门诊、抢救室、急诊留观室、重症监护室,有条件的可以开设急诊病房。 第八条中医医院急诊科布局应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相关要求进行设置,应设置中医综合处置室,并保证24小时中药饮片或中药配方颗粒服务,有条件的可以设置急诊煎药室。 第九条中医医院急诊科应根据当地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急诊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针灸器材(针灸针、艾条、刮痧板、火罐等)、中药结肠透析设备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施设备;设置急诊煎药室的,应配备煎药设备。急诊药房应当储备足够数量用于急救治疗的中药针剂。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急诊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

982016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胎黄病是由胎儿时期感受湿热,或瘀热内阻,出生后全;(1)黄疸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2)血清胆红素显著增高;(3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 儿科 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目录 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55 小儿痫病(癫痫)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59 儿童抽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63 小儿便秘(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73 解颅病(小儿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77 小儿急性咳嗽病(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85 儿童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90 小儿慢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94 性早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01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 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胎黄病》(20xx年版)。

胎黄病是由胎儿时期感受湿热,或瘀热内阻,出生后全身皮肤、巩膜发黄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1)黄疸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明显,可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肝脾常见肿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 (2)血清胆红素显著增高。 (3)尿胆红素阳性及尿胆原试验阳性或阴性。 (4)母子血型测定,以排除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5)肝功能可正常。 (6)肝炎综合症应作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系统检查。 2.西医诊断:参照第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年)。 (1)生理性黄疸特点:一般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μmol/L(12.9mg/dl),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7μmol/L(15mg/dl),结合胆红素<25μmol/L(1.5mg/dl)。足月儿在生后2周消退,早产儿在生后3~4周消退。在生理性黄疸期间一般情况良好,不伴有其他症状。 (2)病理性黄疸特点:①黄疸出现过早:黄疸出现在24小时以内;②血胆红素程度过重: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 (15mg/dl),或每日升高>85μmol/L(5mg/dl);③黄疸持续过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血清结合胆红素>25.6-34μmol/L(1.5-2mg/dl);⑤黄疸退而复现或进行性加重;出现以上任何一条均为病理性黄疸。 (二)证候诊断 1.湿热内蕴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鲜明,状如橘色,烦躁啼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灰白。舌红,苔黄厚腻,指纹滞。

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目 录 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2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轻症阶段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6) 急 诊 科 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明确的感冒或有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2)咳嗽为主,或伴有咳痰,或咽干、咽痒。 (3)肺部可无阳性体征或可闻及干性或湿性啰音。 (4)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属于急性咳嗽(病程<3周)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者。 (1)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鼻部相关症状,如流涕、打喷嚏、鼻塞和鼻后滴流感,咽喉刺激感或不适,伴或不伴发热。 (2)急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呈自限性,全身症状可在数天内消失,但咳嗽、咳痰一般持续2~3周。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有时可闻及湿性或干性啰音。血常规检查:一般正常,病毒感染者,血中淋巴细胞可增加。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 (3)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诊断标准:咳嗽、咳痰连续2年以上,每年累积或持续至少3个月,并排除其他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如肺结核、尘肺、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脏病、心力衰竭等)时,可作出诊断。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但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胸部X线片、呼吸功能等),亦可作出诊断。急性发作期:指在一周内出现脓性或黏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或“咳”、“痰”、“喘”等症状任何一项明显加剧。 (二)证候诊断 1.风寒袭肺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风热犯肺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3.风燥伤肺证: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

急诊科:坚持中医特色,走在时代前列

急诊科:坚持中医特色,走在时代前列 一、艰且益坚,自强不息 与大多数历史悠久的医院一样,在急诊医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之前,医院各临床科室均设立临床专业组从事本学科的急救处理。因此,最早的急诊医生也是来自各临床科室的精兵强将。 50、60 年代,急诊还未建科,夜间急诊工作一般由住院部值班医生兼任。急诊室设在医院邮电路老大门的右侧,急诊室是一竖排平房,正对着新侨饭店。急诊室前面的树上挂个铃铛。急诊的病人来了,门卫问询之后根据病人情况敲铃,“铛!”一声是内科,“铛!铛!”两声是小儿科,“铛!铛!铛!”三声是外科。值班医生在自己科室听到铃声响起就竖着耳朵数,若是自己科室负责的,马上奔去,三分钟不到便算渎职。 70年代以后,医院将进行急救处理的地方称为急救室。急诊室由专门的护士长负责,医生从各个科室抽调。医生们通常到急诊室来锻炼几个月后又回到自己科室,可以说,急诊并没有培养专科急诊医生的长期规划。由于缺乏人手,晚上十点以后来的病人经救治后,轻症者回家或住在观察室里,重症者就进抢救室。病人多的时候,观察室住20余名患者。值班医生休息只能在门诊二楼的更衣室,房间小到睡觉连腿都伸不直,条件非常艰苦。 二、急诊建科,中医特色 70、80年代,随着医学科学进步和全球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急症医学的需求迅猛增加,“急诊室模式”已不能适应人们日益增加的医疗需求。急诊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二级临床学科诞生了。1979年,国际上正式承认急诊医学是医学专业领域中的第23门专科。1983年,北京协和医院成立我国第一个医院内的急诊科。1987年,杭州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分会对急诊医学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浙江各大医院纷纷将急诊室独立建科,由科主任负责。 1987年上半年,医院将已有的中医内科急诊、伤骨科急诊、西医内科急诊、西医外科急诊、小儿科急诊等五个急诊室整合为“省中急诊科”,其不但走在同行前列,而且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 医院的名老中医有许多善治急症。夏明诚善治急性腹痛,裘笑梅善治产后“血崩”,黄书文善治呼吸衰竭,宣志泉善治小儿高烧惊风,沈景允曾用推拿治好一

咳嗽(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2016)

咳嗽(急性支气管炎)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急诊科2016年) 病名:咳嗽 中医病名:咳嗽病 西医病名:急性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是由生物、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等因素引起的急性气管-支气管黏膜炎症。多为散发,无流行倾向,年老体弱者易感。临床症状主要为咳嗽和咳痰。常发生于寒冷季节或气候突变时。也可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迁延不愈所致。 急性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咳嗽病”畴。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 (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2、西医诊断: (1)发病急,常于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刺激性干咳,或有少量粘液痰,伴胸骨后不适感或钝痛,有细菌感染时可有粘液脓性痰。支气管痉挛时有气喘,全身症状有轻度畏寒、发烧,体温38℃左右。 (2)肺部体征阴性或两肺呼吸音粗糙,或可闻散在的干、湿罗音。 (3)血液白细胞数大多正常,细菌感染时增高。 (4)胸部X线检查正常,或有肺纹理增粗。 (5)病程一般为自限性,全身症状3~5天消退,咳嗽咯痰症状有时可延续2~3周才消失。

(6)应排除百日咳、肺炎、支气管肺炎、支气管肺癌、肺结核等。 (二)证候诊断 (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3)风燥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4)痰热郁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5)肝火犯肺: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6)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舌苔白腻,脉滑。 (7)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粘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诊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寒袭肺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处方: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止嗽散中桔甘前,荆紫菀百部研,诸般咳嗽凭加减,汤调下约三钱。)麻黄10克、杏仁10克、荆芥10克、白前10克、桔梗10克、皮12克、紫菀10克、百部12克、枳壳12克、甘草6克。 2.风热犯肺

儿科系列常见病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 厌食

小儿厌食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 1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中药治疗小儿厌食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与评价的主要方法。 本指南适用于中药新药及上市后再评价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供申办者/合同研究组织、研究者借鉴与参考。 2 概述 厌食,作为中医学病名,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的独立的脾系疾病,而非指其他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的食欲不振症状。较长时期一般指1~2个月以上[1,2]。 西医学认为,厌食症首先是一种摄食行为异常的表现,临床可伴或不伴胃肠道功能的异常[3]。《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的“婴儿和儿童期/婴幼儿喂养障碍”[4]、《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的“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AFRID)[5],以及Chatoor《婴儿和儿童早期喂养障碍的诊断与治疗》中的“婴儿厌食症”等[6,7],作为疾病,均以缺乏进食兴趣/甚至拒食、食物摄入不足为主要临床特征,且伴有生长不足或营养缺乏,涵盖或相当于中医学的“小儿厌食”。 厌食多见于1~6岁的儿童,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有研究表明,约10~25%的健康婴幼儿存在喂养问题,但出现生长迟缓仅占1~5%;约有32%的早产儿符合ICD-10诊断的喂养障碍;进食障碍专科门诊中,有13.8%的患儿符合DSM-5的AFRID诊断标准。长期厌食,对儿童的营养状况、生长发育和心理社交功能的发展均有一定影响,可并发贫血、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反复感染等[3,8-12]。 厌食的病位在脾胃,病机关键是脾失健运,临床常见证候包括脾胃湿热证、脾失健运证、脾胃气虚证、脾胃阴虚证、肝旺脾虚证等,治疗以运脾开胃为基本法则,采用中药口服,以及捏脊、刺四缝、穴位敷贴等外治疗法[1]。西医学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健康教育、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心理指导,以及增进食欲的药物疗法(如赛庚啶、胃动力药、锌制剂、助消化剂、肠道微生态制剂)等[3]。 3 术语和定义 3.1 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AN) 一种病人自己造成和维持的、以有意减肥为特征的障碍,常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足伴有继发性内分泌和代谢改变及机体功能紊乱,症状可包括饮食过于挑剔、运动过度、自行导致的呕吐和催泻以及食欲抑制剂和利尿剂的使用[5]。 3.2 婴儿和儿童期喂养障碍(Feeding disorder of infancy and childhood) 通常特发于婴幼儿和童年早期、具有不同表现的喂食障碍,在食物供应充分、养育者能够胜任、患儿又不存在器质性疾病的情况下,通常存在拒食和极端追求新奇,可伴有或不伴有反刍(无恶心或肠胃疾病而重复反胃)[4]。 3.3 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Avoidant Restrictive Food Intake Disorder,ARFID) DSM-5的诊断术语。其替代并扩展了DSM-Ⅳ中“婴儿或儿童早期的喂食障碍”,以明显缺乏对饮食或食物的兴趣、基于食物的感官特征来回避食物或担心进食的不良后果(如窒息)和持续地未能满足恰当的营养和/或能量需求为临床特点的一类进食或喂养障碍性疾病[5]。 3.4 消化不良(Dyspepsia) 定位于上腹部的疼痛或不适的感觉[13]。 3.5 营养不良(Malnutrition) 病名,即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中医称“疳证”,指由于膳食中的蛋白质和能量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消耗增加而导致的机体生长发育和功能障碍,往往伴随着其他营养素的缺

急诊科优势病种

**********急诊科 2013年度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措施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措施 一、诊疗方案实施情况 2013我科在去年优势病种(外感发热)基础上,根据我科实际情况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规定制定并实施了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优势病种的临床诊疗方案及路径,并在实际工作中具体运用,其中大多数以中青年人为主,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全部病人均采用中药、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包括中药饮片辨证施治和中成药辨证施治;风寒束表型:用解表散寒法;风热犯表型:用解表清热法;暑湿袭表型:用清暑祛湿法;卫气同病型:用透表清气法:白虎汤加减。中成药:杏苏颗粒、小柴胡颗粒、双黄连口服液、小柴胡颗粒、连花清瘟胶囊等。结合中医特色治疗以针刺等治疗。 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 有效:服药72h内体温降至37.2℃以下,且体温不再上升超过37.2℃的时间。 2.显效:即刻退热判断标准:服药后4h内体温下降0.5℃。 3.痊愈天数:首次服药至疾病痊愈所需时间。 4.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痊愈标准:精神、食欲好、体温恢复正常满12小时、鼻咽部症状消失、咽充血消失。 (二)临床疗效评价 治愈:68% 显效:22% 有效:8% 无效2% 三、疗效评估 外感发热的主要诊断依据是发热、恶寒、咳嗽、头身痛,有外感病史;外感发热邪在肺卫,治疗当因势利导,从表而解。 风寒束表型:用解表散寒法:麻黄汤加味。同时加予葛根重用桂枝以达解肌发表,以缓解患者的头项强痛等症,总有效率80%以上。风热犯表型:用解表清热法:银翘散加减时适当加予黄芩,生地,柴胡等清热药以加强退热效果有效率85%以上。在配合中医特色疗法和不配合中医特色疗法中以针刺:选穴大椎,曲池、合谷;拔罐取穴大椎等。疗效较对照组高20%。但在治疗中往往外感有兼夹有湿、署、燥、实等病症,所以在病症分析是要注意兼症的治疗,兼湿者加祛湿药,兼署加清署生津药,兼燥者加生津润燥药,兼实者祛实邪。在下年的诊疗方案中加以改进。 三、总结 中医药在治疗外感发热虽然有较长历史,但发展缓慢,一直以来未有新的快速有效的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儿童多动症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儿童多动症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儿童多动症的诊断、辨证、治疗及预防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4~18周岁人群儿童多动症的诊断、治疗及防治。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儿科、精神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儿童多动症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本病是一种儿童时期较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属于中医心肝系疾病范畴。我国儿童发病率为4.9%~6.6%,常在12岁以前发病,以学龄儿童为多,病程至少持续6个月,其表现与同龄儿童发育水平不相称,主要临床表现为注意缺陷、活动过度和冲动三大核心症状。常伴学习或工作困难、情绪和行为方面障碍,但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可有家族史[1-3]。本病西医病名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本病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不当导致脏腑功能失常,阴阳平衡失调所致,其主要病变在心、肝、脾、肾。西医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遗传与环境不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 诊断[4,5] 由于儿童多动症症状的非特异性,缺乏鉴别意义的病因学或病理学改变,支持诊断的体征及辅助检查资料不明确,故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可靠病史和对特殊行为症状的观察和检查,并对各种资料综合分析。 参考2013年5月美国精神疾病协会(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公布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 DSM-V)的ADHD诊断标准制订如下标准。 3.1 症状标准 3.1.1 多动/冲动下列症状存在6项(或更多),持续至少6个月。 (1)多动难静,不能自控; (2)坐立不安,常离座位; (3)不分场合,跑来跑去; (4)玩耍时过于兴奋,无法安静; (5)经常忙个不停; (6)多言多语,自说自话; (7)问话未完,抢着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