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方法论

科学方法论
科学方法论

讲稿

本小组的演讲提纲如图1所示:

图1 演讲思路图

一、问题提出

在哲学上讨论“工程”就需要弄清楚“工程之所以为工程”究竟在于什么?亦即回答“工程的本质何在”或者“工程区别于区别非工程的根本何在”,进而回答关于工程的各种具体属性的问题。

二、对工程概念的梳理

1、纵向:试从历史的维度对工程概念演变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

1)作为军事艺术的工程(最初—18世纪末)

工程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3000年的人类文明开端。农业的发展积累了大量剩余粮食,战争和征服便的有利可图,在战争需求刺激下,冶金工匠的技艺取得新进展,又反过来成为军事工程的技术基础。据考证,当时古巴比伦人的军事工程便十分精巧。

进入中世纪以后,古罗马实用精神的传承、战争机械的大量出现以及黑色火药和火炮的出现迎来了军事工程的新时代。工程也作为一个独立概念首先出现。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战乱与不安定使军事工程持续进步发展,18世纪工程教育的开展及法国大革命的推动也使工程职业化并取得长足进展。

此阶段的工程概念不仅有军事特征,而且具有创造性内涵,与艺术内在相关。工程的出现实际上就是将工匠技艺应用于军事领域的结果,所以,它必然承袭了技术的艺术特质。其次,工程与艺术的相关性还体现在工程知识层面上。从事古代工程实践的人并不具备今天意义上的理论知识,他们凭借的是经验与直觉。是theoria而不是theory。theoria不仅仅是理论,它是人们看世界及驾驭世界的一种方式,是认识与展现自然的最直接方式。传统军事工程师更像一个技术家,他们让世界如其所是的展现,他们的实践行为更类似于艺术创作。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古代到18世纪末,工程主要以军事艺术形式存在,主要强调工程主体的智力因素,强调工程师的直觉创造在工程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2)作为中立工具的工程(19世纪—20世纪中叶)

19世纪初期的长期和平使工程与军事的相关性逐渐减弱,并逐渐转向民用。

1828年Thomas Tredgold(特雷德戈尔德)将工程定义为:驾驭自然界的力量之源,以供给人类使用与便利之术。这一定义成为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典定义,在此后几十年中北英美工程师普遍接受。它主要有三个内涵:第一,把工程看作变革自然界、推动社会进步的价值中立的工具;第二,强调工程最终目的是为了人们的使用和便利;第三,在与工程主体相关的知识层面上,尽管Tredgold仍然使用了art(艺术)一词(这也说明该定义是“军事艺术”概念的

延伸),但已不同于上文“军事艺术”中的“艺术”,而是被赋予应用“自然哲学”的新内涵。

与此同时,基础自然科学也在19世纪蓬勃发展,并在19世纪中叶引发第二次工业革命。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工程也取得前所未有的新进展,迎来社会经济全面繁荣的“黄金时代”。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中,人们形成了如下的观念:社会进步是工程实践的结果,工程进步是应用基础自然科学的结果;如果把工程比作一架巨大机器的话,那么它的燃料就是科学知识。

从19 世纪中后期开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Tredgold工程定义中被忽视的第三个内涵,即工程知识是自然哲学的应用。20 世纪早期,工程师们借科学权威成功打造出以下信念:工程师是新世界的缔造者;工程实践是社会进步的终极动力因。在工程实践中,人只是工具强力意志的践履者,再现了人是使用工具的动物的普罗米修斯式的神话。

这一时期,人们把工程理解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中立工具,这一观念同样影响着当代少数学者,他们对工程的理解仍然带有工具主义指向,仍然强调工程在社会变革中的意义,如Layton指出:我对工程的最后的历史定义是,工程是社会变革和社会革命的工具。

3)作为过程的工程(20世纪中期以后)

二战以后,一些与战争关系密切的工程(如化学工程、航空工程、机械工程)首先迅猛发展,在战争中孕育而生的工程(如著名的曼哈顿工程),也在战后迅速转向民用。军事工程民用化及自然科学最新成就的应用导致许多新兴工程出现,如核能工程、生物工程、信息工程等,这些工程具有如下两个新特点:一是现代工程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在科学引导下出现并发展起来的;二是现代工程更加依赖现代技术手段。现代工程在国民经济及社会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形成了新的工程本质观,借用远德玉先生技术过程论的说法,可以称之为过程主义的工程本质观。

这种工程观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把工程看作是一个设计的过程;另一种是把工程看作是一个制造(making)的过程。它们分别沿袭两种不同的历史传统,代表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设计过程秉承了“军事艺术”的历史传统,认为设计是工程的本质;制造过程沿袭工程的工具主义历史传统,并且和工程哲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出现密切相关。

过程主义的工程本质观的出现与以下两个原因有关:首先是系统工程学的应用。该学科的应用影响人们对工程本质的理解,人们不再把工程看作是单一的行为,而是多种行为系统,系统性决定其过程性;其次是新技术社会学,即社会建构论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社会建构论为工程哲学本体论研究提供了新视野,工程的社会多因素性也决定其过程性。

工程概念的演变特征

对工程的概念从历史和科学的维度进行梳理可以得出,工程概念是从单一因素到多因素,从单一维度到多维度的解释路径。例如早期工程主要以军事艺术形式存在,主要强调工程主体的智力因素。到20世纪中期以后以过程主义的工程本质观,工程的社会多因素性也决定其过程性。

2、横向:各学科对工程的定义

1)基于管理学的工程含义

(1)科学应用论

美国工程师职业发展理事会对工程定义为,为设计或开发结构、机器、仪器装置、制造工艺,单独或组合地使用它们的工厂,或者为了在充分了解上述要素的设计后,建造或运行它们,或者为了预测它们在特定条件下的行为,以及所有为了确保实现预定的功能、经济地运行以及确保生命和财产安全的科学原理的创造性应用。

中南大学何继善院士认为,现代工程领域已经与科学创新融为一体,不宜将工程仅仅看做是科学的应用。他从工程管理学角度将工程定义为: 工程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实现特定的目的,运用科学和技术,有组织地利用资源所进行的造物或改变事物性状的集成性活动。

(2)项目管理论

朱京认为,所谓工程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工程项目的设计、组织和管理的方法。

项目管理论观点存在的问题是,仅仅看到了项目与工程的内在联系,而忽视了工程在生产中的常规运行。

2)基于哲学的工程含义

(1)三元论

工程活动的基本单位是“项目”或“生产流程”,而“项目”又是由一系列的“工序”或“单元操作”组成的。

邓波认为,三元论从根源上把原“技术”范畴中的认识部分划归“技术”范畴本身,把造物实践活动划归“工程”范畴。这样,“科学”、“技术”同属认识论范畴中彼此不同的二元,工程作为实践论范畴构成基本的、相对独立的一元,从科学、技术二元关系中突现出来,形成科学、技术、工程三元关系,由此构成工程哲学的逻辑起点。

(2)四元论

万长松和曾国屏在四元论与产业哲学一文中认为,我们可以把科学活动看成是以发现为核心的人类活动,把技术活动看成是以发明为核心的人类活动,把工程活动看成是以建造为核心的人类活动,把产业活动看成是以生产(劳动)为核

心的人类活动,由此提出四元论。

3)其他

(1)基于思维视角下的工程含义

工程就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工物品(徐长福,《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

(2)基于流程工程学的工程含义

工程就是实现一定目标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综合转换流程。工程的本质就是人工化

(3)基于技术哲学的工程含义

工程一般是强调对象化的,具有较大的规模,包含着技术系统、复杂的组织系统和社会化系统。

三、工程定义初探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对工程的定义有以下几点共性:

1)参与主体是人

2)工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3)基于需求而产生的(为实现某种目标)

4)采用科学技术手段

因此,我们认为:工程是人们利用“资源”进行设计、实施和消费的过程。其中:

1)工程的主体是人

2)资源包括自然物质和人自身,所以人们既能建造出以自然物质为材料的工程,也能建造出以人自身为材料的工程,即人文社会工程。

3)设计、实施和消费:设计包括设计生产流程、现代技术手段和运营主体的选择,实施包括多行为主体的组织、运营管理,消费一方面是工程的应用,另一方面也体现对工程的需求。

四、工程的层次分析

五、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区别

活动主体活动

核心

“成果” 类型对象特性

科学科学家

科学概念、定律和理论,是

共有的知识

一定普遍性和可

重复性的“规律”

技术发明家

发明、专利和技术诀窍,是

“产权”知识

一定普遍性和可

重复性的“方法”

工程企业家、工程

师以及工人

物质产品、物质设施,“属于”

某个特定的“主体”的。

一次性的、个体性

的项目

科学方法论

1.1.1科学方法论 科学”概念的基本内涵 科学是一种基于理性的知识体系,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科学是客观的知识。也就是说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有客观实在性的,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科学研究必须从这些客观现实出发,科学知识就是对客观世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种正确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是具有客观性的一种认识形态。 (2)科学是理论化的知识。科学应该是认识的概括、抽象,因而是一种理论化的知识形态。 (3)科学是一种不断发展的知识形态。正如罗素所说的,“科学总是一支未完成的交响曲”。由于人们总是受到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限制,作为人类认识结晶的科学只能逐渐逼近真理,近似地反映客观实在。 “科学方法论”的界定 在“科学方法论”的语言结构中,“科学”只是个限定词,是对主词“方法论”的内涵和外延的规范。因此可以将“科学方法论”理解为: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进行证实和证伪的一般认识原则或理论学问。一般而言,科学认识又包括两个层次,即经验认识层次和理论认识层次。所谓经验认识层次是指对事实的积累以及概括、综合、分析,从而获得适用于实际目的的经验规律的阶段。所谓理论认识层次是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并形成具体领域理论体系的阶段。 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历程 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然哲学时期。16世纪以前,以直接观察,直觉猜测和形式逻辑推理为主要方法阶段。也可以称之为直觉观察时期。该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得谟克里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璧鸩鲁等等。这一时期的科学方法基本属于经验方法范畴。 (2)分析方法为主阶段。16~19世纪,各门学科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各自形成独立的学科和自己的研究方法。1620年,弗朗西斯·培根的《新工具》一书问世,给当时的科学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在书中着重探讨了经验归纳法。与此同时,笛卡尔在《谈方法》一书中,从唯理性的演绎论出发,强调理性的推理和分析。 从而奠定了当时以分析为总体特征的科学方法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还有伽利略、牛顿、休谟等。 (3)辩证方法为主时期。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中叶,由于细胞学、能量守恒与转化论和进化论的出现,自然科学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关注过程以及各种过程的整体性联系的科学,这一时期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方法开始采取辩证方法,在研究中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要素结合起来,动态地考察对象整体的性质和功能,这一方法进一步得到了微观物理学、量子力学、相对论以及天体演化学等现代前沿科学成果的证

社会科学方法论

浅论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现实意义 人类对社会的认识水平,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是人们很难对社会历史作出全面、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涵及其原则 社会科学是指以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及由此行为产生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以探讨社会现象的本质与规律为主要任务,因而具有追求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必然性等特征。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地理学、教育学等。而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用世界观去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因此,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人们从一定的社会科学学科角度出发,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做的系统分析或解释的科学的方法体系。要认真贯彻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是实践性原则。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规律, 必须要研究社会实践过程, 必须要研究社会实践的主客体, 必须要从社会实践中来提炼研究课题, 并且依据社会实践来检验研究课题的成果。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认识必然要受其实践程度的局限。因此, 实践的原则应是社会科学方法论所遵循的第一原则,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遵循实践的原则。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社会实践是检验社会科学成果正确与否, 评价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价值如何的根本标准。 第二是系统性原则。系统原则是一切科学认识活动的基本方法论原则, 同时也就是社会科学研究所应遵循的方法论原则。坚持系统性原则, 必须要做到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并且始终注意把握各要素在系统联系中所获得的整体性的新质态。研究对象的系统原则还要求我们在研究过程中, 把社会对象看成是一个有层次的、有组织的、有序的、具有有机结构的整体系统。坚持整体性原则,还必须做到坚持系统都是有序的, 是一个自组织结构, 具有高度的主动

《科学与方法》读书笔记

《科学与方法》读书笔记 朱尔。昂利。彭加勒(JulesHenriPoincaré,1854~1912)是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天文 学家、物家和家,他以其出众的才华、渊博的学识、广泛的研究和杰出的贡献而遐迩闻名,赢得了同代人和后辈人的赞誉。更甚有人说他是一位“无比伦比的数学家、敏锐的物理学 家和思想深刻的哲学家”。 《科学与方法》一书共有四编十四章,它完整地包容了彭加勒关于事实及其选择的指 导原则的见解。虽然它并没有像普遍流行的某些科学方法论指导书那样构造严谨细密的框架,其中的内容也只是或多或少与科学方法论问题有关,但它无疑要比前者有价值得多, 因为它是由富有智慧的科学大家在科学创造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正确的科学理论。也是彭加 勒通过自己发明富克斯函数的亲身体验,对数学发明的心理机制的探索等,才会有如此深 切地领悟。 书上介绍:数学的真理是用一连串无懈可击的推理从少数一目了然的命题推演出来的,这些真理不仅把它们强加于我们,而且强加于自然本身。每一个实验,通过一系列的数学 演绎,便可推出许多结果,于是每一个实验将使我们了解宇宙之一隅。这便是科学大家对 数学的态度,充满了热情和执着。方法离不开科学,只有在科学的基础上,人类才能更深 层次地探究宇宙的奥秘。科学作为物质利益的源泉和归纳推理的训练学校,对此我们丝毫 没有怀疑,但请我们认真地思考一下:精神世界的巨大财富是有可能在科学的实验室里发 现呢,还是被启示给那些只填满了科学思想、并只以各种科学的方法训练过头脑的科学家?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说过:科学家是在理性的最高法庭上对自然界最忠实的诠释者。但毋 庸置疑的是科学家的头脑只能顾及宇宙之一隅,永远也不能囊括整个宇宙。一位能与高斯 相媲美的数学家,同时拥有着哲学家的身份,他说过“唯有康托尔主义和逻辑斯谛处于考 虑之列,对于某些东西有用的真正的数学,可以按照它自身的原则继续发展,而不必为在 它之外掀起的风暴伤脑筋,数学由于其平常所取得的成就而一步一步地前进着,这些成就 是决定性的,从来也不会被抛弃。”这就是他科学工作的“副产品”。这段话给我的印象 很深刻,因为它使我对科学方法,对数学思想有了新的认识,也给了我很深的启发。人类 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这是肯定的。很多人看到科学带来的进步和毁灭。却从来没有 思考过科学的背后潜藏着的是什么。又有多少人是理智而全面地看待科学与方法的? 简单来说,科学方法就是人类在所有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运用的全部正确方法。而科 学的价值则是带给人类智慧和思考的享受,它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概念。 英国女性作家简·奥斯汀出生于18世纪的英国乡村小镇,她没上过正规学校,但受 到较好的家庭教育,她终身未婚。奥斯汀的作品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了当时英国乡村 中产阶级日常生活与田园风光,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爱情风波,一扫当时文学界假浪 漫主义潮流。 在彭加勒的世界里,科学是美的。科学是思想上的美,是有深度的美,是独特的美。 而这种美来自各部分的和谐秩序,并且纯粹的理智能够把握它。这种美给予物体,也可以

科学研究方法论

科学研究方法论报告 科学研究方法论就是探讨科学研究的发生、形成、检验以及评价。如何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认识,需要进行科学研究;而理性认识怎样回到实践中去,并有效地指导实践,也需要进行科学研究。我们学习科学方法论,就是要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方法论的桥梁。 在科学研究中,方法的运用是极其重要的,其中的逻辑思维方法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当然,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注意到非逻辑的思维如灵感思维、形象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怎样结合实际、怎样将理论联系到实践,都是我们要考虑到的问题。开设这门课程,就是教会我们在后面的学习中,怎样合理的利用方法,怎样合理的理论联系实践,然后不懈努力,做好自己的研究成果。 在我们研究生的学习阶段,除了正常的上课学习之外,最多的时间都是我们自由支配。大学四年的本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当然,大学阶段或者研究生阶段,自学都是很重要的。对于我们来说,真正的实践少之又少,实践水平也就很低,我们的认识高度,大多都停留在理论基础之上。当然,很好的实践水平,要建立在很高的理论基础上。 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导师的指导也是很关键的,所以选择好导师很重要。学习这个课程,我们知道该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好导师。然后利用导师的指导意见,做好自己的科学研究。对于文献的搜索,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我们都应该知道一些,只是我们到了研究生阶段,就不应该将文献、知识,停留在国内水平,毕竟,国内水平还是落后于国际水平。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我们要时刻了解并跟上国际潮流的步伐,这样,不至于最后我们会落下太多。 如何很好地做好科学研究,如何利用正确的研究方法,都是这个课程所要教会我们的知识。当然,个人的认知水平是很重要的。每个人都会讲理论联系实际,那么,怎么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真正做好这点,我们就不难成功了。我们做研究或者实践,都要善于发现问题,然后去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导师的指导、文献的查阅、方法的运用,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并不一定会成功,但是却是不可缺少的。 作为研究生,实践水平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认知水平、理论高度。这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或者进一步的学习都是很重要的。合理的运用学到的知识,将理论合理地运用到实际,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创新水平。 通过学习本课程,从初入研究生阶段的选择,到最后的实践研究,我们都可以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课程的内容要求,就是教会我们如何选择好导师、如何查询好的文献、如何做好研究,当然,这其中都关联着‘理论联系实际’。就像是盖一座大楼,筑好基础是很关键的,不然就是空中楼阁。课程的讲解,帮助我们很好的认识到自己,发现自己,也可以督促我们更加的努力,晓得,一步落下,步步艰难。 课程中,也教给我们该如何写好自己的论文,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我们都有写过,那些内容和认识水平,都是有欠缺的,只是要毕业而已,对于研究生阶段的论文,我们都要给自己很严格的要求,要内容实际,要有创新,而且,研究生毕业前,都要有自己的EI检索,这也代表着你在研究生阶段的水平如何,是否成果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能够达到现今的国内要求。

社会科学方法论

浅谈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现状和意义 从学科性质角度出发,社会科学是指以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及由此行为产生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以探讨社会现象的本质与规律为主要任务,因而具有追求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必然性等特征。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地理学、教育学等。而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用世界观去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因此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人们从一定的社会科学学科角度出发,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做的系统分析或解释的科学的方法体系。 方法论在知识体系中的作用, 就好像自我意识对人、对于人格的作用、对于一个独立的行为主体一样。就特定的知识和学科来说, 如果没有成熟而系统的方法论作为预设和前提, 就表明这一学科和这一类知识对于自己的逻辑依据和研究程序、自己的视野和边界以及自身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作为, 尚缺乏系统而清晰的认识。社会科学今天这种状况无疑会妨碍人们对于社会科学的身份及其社会功能作出合理的评价和认同, 不利于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宣传和教育, 也不利于社会科学的组织和管理, 当然, 首先会影响社会科学的研究本身, 影响社会科学学术体制的建立和健全。因此, 重视关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研究, 尤其是方法论研究, 重视这方面的学科建设, 是我国学术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如何认识和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规律,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方法论问题。这个问题, 远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至少可以说, 远不如自然科学史、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社会学或科学知识社会学那样引起广泛的重视。 二、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中国的发展难题

科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课程名称科学方法论 教师姓名 研究生姓名 研究生学号 研究生专业 所在院系 类别: 硕士 日期: 2013 年11 月11 日

评语 注:1、无评阅人签名成绩无效; 2、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批阅,用铅笔阅卷无效; 3、如有平时成绩,必须在上面评分表中标出,并计算入总成绩。

科学方法论的发展简史、当代发展 的困境与其现实意义 摘要:本文是在阅读科学方法论相关论文的基础上总结而来,主要为读书报告,文中的主要科学论点均援引自文后的参考文献中。 关键字:科学方法论;发展史;困境;现实意义 科学方法论的发展简史 依据古登(Gutting. G)的观点,我们可以将科学方法论描述为“处于科学的成功追求背后的所有普遍而系统地可表达的程序”[1]。同时,我们将科学方法论的本质归结为三个层面:哲学层面 ,科学家层面 ,科学实践的历史学和社会学层面[2]。其中哲学层面的基本特征是基于普遍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之上的方法论追问,科学家层面的基本特征是根据具体科学问题所进行的,同时局限于科学家群体内部的方法论争论,而科学实践层面的特征是根据科学实践的具体历史以及社会特征而对科学方法所进行的一种描述。这种变化是随着科学哲学的发展逐步而来的,下面笔者将简要介绍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历史。 1,古希腊科学方法论的起源 早在古希腊时,哲学家们便已经开始了科学本质与来源的讨论与争辩。泰勒斯说“概括是科学的起源”[3],问题识我们该如何去概括。这里哲学家们分成了两个派别。 其一是唯理论,唯理论所持核心观点是:世界上的知识需要依赖人类的智力中的理性或直觉或理念的洞见才能获致。其中,数学总是知识的理想形式。最早的唯理论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念论。理念论试图对数学知识的可能性提供一种解释,这种思想根源于毕达哥拉斯[2]。唯理论的表述试图说明存在着一种独立于物理事物之外的另一类事物,例如:给予一条直线和直线外一个点,通过这个点有一条、并且只有一条平行线与这条直线平行。这显然不是我们能够通过直接观察而得到,而是通过现实观察之外的理性思考得到的。而它又真实存在,并不以物理事物的形式存在,更像是一种理念式的,而又能被人接受的真实推论。虽然并不真实存在,但却可以确实其存在的合理性。这种理念在柏拉图看来,能够求得对事物的解释、能够洞察理想事物的属性,从而获取关于实在事物的知识。 其二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经验论,其两大核心是:科学在起源上是经验的;科学在内容上是必然的[1]。这一观点与唯理论是完全相反的,认为科学的最终根源不是神圣的权威、人类的想象或者思辨的推理,而是我们对物质客体的感知经验。但是,亚里士多德并不明白物质客体的感知经验如何导出极其重要的智力判断,这就造成了经验论最大的弊端,也成为了人们后来进行科学方法论反思的根源。 2,近代科学方法论的革命 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争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只是时间到了近现代,争论的主脚换成了笛卡尔与弗朗西斯?培根。 笛卡尔坚持并发展了唯理论,其关于科学方法论的两个核心主张是::第一,用理念概念取代了本体的理性直觉,也就是“科学的根据不是外在本体的不可靠的智力版本,而是确实认识到了它自身的内容。”[1]第二,丢弃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逻辑,主张一种新型的数学推理,那就是以连续思维去把握秩序的“演绎法”。从这种观点可以得出科学是从问题或者待证明的事物中能直觉到的东西出发所进行的演绎这种结论。事实上,唯理论的演绎只能揭示前提中所包藏的结论,除非另有一个综合真理已被知道,否则它就不能建立综合真理。对

系统科学方法论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系统科学方法论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3-01-24T15:31:22.82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7期供稿作者:冉隆友梁節向福辉付成文[导读] 目前外科手术在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方面取得极大进步。——管理思想比手术技巧更重要 冉隆友梁節向福辉付成文(重庆丰都县中医院重庆408200) 一、系统科学方法的概念 指用系统论科学的理论及观点,把研究的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从整体和全局出发,以系统与要素,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分析和研究,达到最优化处理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系统思维,简单来说就是对事情的全面思考,不只就事论事,是用整体观和全局观去考虑,以求优化的过程,达到最好效果的思维方式。 二、目前手术中,停工待料现状 目前外科手术在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方面取得极大进步。但因器械不熟、配合不协调,设备不全等原因,在术中常发生“停工待料”现象,据统计2~3小时的手术“停工待料”时间可达20分钟之多。导致不良结果,麻醉时间延长、出血增多、伤口暴露时间延长、感染机会增多、术者焦虑不利于团队战斗等,浪费卫生资源,对患者利益侵害。 造成原因:手术者对手术这项系统工程各要素未进行整体、全面的系统管理优化而作出统筹安排。 三、系统科学方法论在手术实践的应用 1.手术过程是一项典型系统工程 手术就是由人、材、物(设备)等很多要素构成一个系统工程。手术就是将以上各要素,应用系统科学方法论指导,进行优化,达到手术快速精确、安全、标准的开展。 2.控制论指导手术 实践永远是第一位,手术者通过不断实践,考察手术系统中的每一要素(人、材、物),在不断的外科手术实践中控制协调利用每一要素,使之达到最佳优化状态。 3.善待手术中的每一人员 主刀是系统的决策者,第一执行者,有责任调动团队中的每一位助手,不可责备,让每一个人员都能尽其责、演好其角色,配合更默契。主刀者有责任对手术参与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 4.优化问题,在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 系统整体最优,不一定各要素都要最优,要素最优并不能保证系统整体最优(都是教授就一定行吗?),协调优化各个要素,系统科学方法论的核心是达到系统最优,从而达到系统工程的高效完成。 5.系统要素手术团队的队员,对手术器械、工具、步骤、细节均要熟悉,分工各司其责,同时要相互配合,术前常需演练。 6.有系统团队灵魂 系统工程的顺利完成,需要有系统灵魂,主刀者就是灵魂、是领导者、又是第一执行者,没有灵魂就是一盘散沙,就没有战斗力。 7.手术方法的选择也需要系统科学方法论指导 全局观、整体观思考,手术指征、手术禁忌症明确与否,全身情况耐受程度,麻醉方式对患者全身影响情况,骨折类型,医疗设备情况,患者家庭经济承担情况,家属文化程度(期望值、疾病认知度),手术者对手术入路的熟悉程度,手术方式的掌握情况等,要求全面整体去研究各个要素,最终决策一种手术方式,以求达到好的效果。 8.系统科学方法论指导危重病人的抢救 抢救病人是一门系统工程,涉及的要素有人员、科室、设施设备、物资等,组织者统一协调指挥。协调调动抢救人员、安排相关专业人员落实抢救措施、家属沟通谈话、医嘱的执行,医疗文书的完善、抢救无效尸体的处理领导的汇报等。抢救是一门系统工程,从整体观、全局观去操作,协调优化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整合资源,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纠纷,防止事故发生。 四、术前采用系统科学方法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场战争的胜负,2/3取决于战争前的决策,1/3的取决于战争中的应变,谋定而后动,决胜于千里之外,不可盲目出招,外科手术何等相似。术前决策正确,手中应变得当,均取决于术者的专业技能、素质(业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学习创新能力等)、修养(责任心、名利的追求等)、价值观(追求完美、适合等)等综合能力,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去修炼,望各位同行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多训练,采用系统科学方法论去思考处理解决具体问题,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科研方法论的五种基本模式概要

科研方法论的五种基本模式 我总结了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模式。 同时,我也认为,提出或发展一种方法论是科研成果的最高境界, 它比解决一个或一类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它的适用性是可以跨领域、跨学科、跨时间来表现的。 而如何对方法论进行总结,却是一个问题。 这里用一堆排比句来说明科研的五类基本方法论。 一,渐久渐长 实际上,这类方法论的提出就是要把一段东西(知识进行延展延伸,使其可以向远处推广。 举个例子说,用生命周期划分来进行研究就是一种典型科研方法论。当我们面对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时,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去研究,那么此时,将其发生、发展、演化阶段作为分别的研究对象,按照生命周期的过程进行区分,就要容易一些。 我们说,统计学中的递推关系、时间序列等的方法都属于这类研究策略。 而管理学中、生物学中常用的“周期” 划分也是经典的“渐久渐长” 式研究方法论。 二,渐难渐繁 开始面对一个事物,我们总是可以根据表象去直接解释。比如,我可以提出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而不是“落月”的陈式解释,那就是苹果离地球更近。 解释完毕! 可是,这一解释并没有揭示出根本规律。而大家都知道牛顿那里有根本规律,就是除了和距离有关,还和质量有关。是一种后来被称之为“万有引力”的东西。

而这一解释其实是很本质的, 而且它经过验证后,成为一个基本真实。 当然,这并不能成为一个方法论,方法论是一种可以延展的东西, 随后,这一解释就要能够解决人脱离地球乃至脱离任何星球、星系的问题,如果能够如此延伸下去,则当然是方法论,而不仅仅是一个解决策略。 大家都知道,牛顿的解释是做到的了。 从开始的地球中心说,到太阳中心说,再到把宇宙的每个星球都看做一个质点, 发展越来越困难, 越来越接近真相, 而理解它也越来越难。另外一个我愿意举的例子则是从人类认知世界的“线性”观点,到拟线性的,再到今天的直接发展非线性科学来解释复杂世界和现象,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理论也从容易到困难的过程。 三,渐细渐低 人类认知世界,一下子认识不到整体,怎么办呢? 答案是拆分,我们的方法论第一条说到的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拆分, 只是从长从久这个角度,而更多的拆分角度则是从组成成分上进行拆分。 那就是逐渐加细以及降低层次和等级的拆分方式了。 最经典的是对人这个整体进行器官上的拆分,比如最简化拆分是头、颈、躯干、四肢。 而管理学上的有些拆分是“人、机、环、管”,或者“人、物、环” 的拆分。 项目管理里面的基本拆分是按照成分的,一般我们叫做“工作结构分 解”(WBS 。 这一方法论其实就是现代科学所以得以发展的最核心驱动力——还原论。 四,渐多渐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实践指导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它不仅仅体现在哲学层面也深深融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观察、研究、处理社会历史问题及现实问题,会为研究者提供唯物辩证的正确判断。经过一段时间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学习,我也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发现许多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要包含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发放以及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以上方法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实践基础、辩证思维、主题活动、世界眼光。以下分述这四方面的对于我实际工作和学习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实践基础”的实践指导意义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也就是说“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主体,正如我说学习的专业——企业管理,这也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主体也是对企业发展过程产生的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提炼出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的管理理论,升华成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简而言之,也就是人们在长期的企业管理实践活动中,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找出客观规律,形成一整套科学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再将这些经过实践得来的宝贵理论财富返回到实际企业管理工作中,去解决存在的问题,然后周而复始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 在工作中,“实践”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我目前从事的教学管理工作,除了许多常规工作可以从既有的教学管理政策和文件中,找到规范的工作流程以外,更要面对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情况。教学不是死板的“填鸭工程”,随着我国高教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所需的知识体系和人才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也要不断地更新改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社会培育出适合社会的人才。这也对我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面对很多新的问题,解决很多新的问题。那么“实践”的指导意义就变得尤为重要,每解决一个新的问题,再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过程中,总结出有用的经验,规避出现的弊端,将之思考汇总,在原有的政策文件基础上,形成新的适合新的形势要求的工作方法,这便是“实践基础”在实际工作中防止和克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主观主义的产生,用唯物辩证观点指导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 这以上看出,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科学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首要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二、“辩证思维”的实践指导意义 “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收惩罚的”——恩格斯。社会是一个系统的存在,唯物主义世界观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研究社会的诸多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系统的历史演变。但社会也是矛盾的,研究社会就必须研究矛盾,社会矛盾分析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再者,社会作为过程而存在,研究社会必须把它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来研究。 从企业管理专业学习角度来看,“辩证思维”是研究的基本思想要素。重视研究利益矛盾和阶级矛盾,是认识社会特别是阶级社会的中心线索。“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每一个企业管理者,在进行每一项经营决策的时候,虽然经过了多方面的实践和多层次的研究,但是不能忽视的是每一项政策的执行,有有利的一面就必然存在不利的方面。如何去取舍或者平衡,便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自然辩证法,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第四章科学本质论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与构成 一、科学的本质和特征 由于科学及其活动的多样性,至今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尽管科学难以定义,但仍可以从不同维度来考量科学及其特性。 (一)科学的各种形象 A、科学是一种系统化的真理性知识体系——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 B、科学是人类驾驭自然的一种力量——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C、科学是人类的一种典型的、发达的、高级的认识活动——一种方法 D、科学是一种重要的观念来源 E、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科学的特征 1、客观真理性 2、系统性——科学知识是有结构的体系 3、主体际性——被不同认识主体所理解和接受 4、可检验性——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检验 非科学——凡不具有可检验性 包括两部分: 伪科学(假科学)——实为非科学,却伪装成科学。 宗教、神学、意识形态——中性 伪科学与科学的不同特征 科学 非科学 相关性思维原则 相似性思维原则 追求确证或否证 回避规范检验 精确性、真实性、开放性 含糊其词、模棱两可

系统化与“积极”统一 零散、负面 科学划界问题的相关理论 (三)科学划界的标准 1、归纳主义的科学观——实证原则 科学始于观察 科学的观察(正常感官、忠实记录、不带偏见)——观察陈述——科学理论的基础 1、归纳主义的科学观 在科学理论能被证明为正确的限度内,它们是在经验提供多少可靠的基础上借助归纳法支持而得到证明的。 证实原则:如果一个命题能用经验事实加以证实,那么这个命题就有意义。 归纳主义科学观的问题 1、如何从有限数目的观察陈述所提供的有限证据基础上得到一般性的不受限制的全称判断? A、观察陈述的数目必定大(必需) B、观察必须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予以重复(必要) C、没有任何公认的观察陈述和推导出的普遍定律发生冲突(必不可少) 2、观察依赖于理论 观察和前提理论难免有错(易谬性) 3、归纳原理如何能被证明是正确的? 正确的逻辑原则:如果前提真,那么,结论必是真.(演绎推理) 归纳论证——有可能是:前提为真,而结论为假。 ∴归纳不能单根据逻辑得到证明 2、证伪主义的科学观 波普尔——反对归纳主义用意义标准和证实原则来划界,认为科学与非科学区别在于它们是否具有可证伪性——可证伪性原则。 逻辑依据:全称陈述与单称陈述之间的逻辑关系的不对称性 如何理解“可证伪性”原则? 任何命题或科学假说体系,要被承认具有科学定律或理论的地位,必须满足一个基本条件,即,必须是可证伪的。 可证伪性——如果存在与某个假说相矛盾的逻辑上可能的一个或一组观察陈述,那么这个假说就是可证伪的。 如果这个或这组陈述被确定为真,就会证明这个假说是错误的。 证伪主义的条件限制:具有可证伪性的理论,实际上并没有被证伪(尚未出现反例)——非常重要的条件 为什么要坚持可证伪性? 逻辑上的可靠性 只有具有可证伪性的理论,才能提供信息。 可证伪性程度 可证伪度越高,理论就越好。

《社会科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对当代社会科学和社会思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此贡献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他的方法论学说。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一书主要选自《自然论文集》,本书由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中的“客观性”、文化科学逻辑领域内的批判性研究、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三篇长文组成,它们分别阐述了韦伯方法论思想中的一些重要的内容,是韦伯方法论著作的代表作。本文主要通过深入的阅读研究韦伯的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一文,进行浅析。 在《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一文中,韦伯提出人们在大学授课时是否应当宣明他们所赞成的某种伦理的或者建立在文明理想以及其他世界观基础上的实际的价值判断这一问题。针对此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其一是以可以从纯逻辑演绎而得到的事实和经验事实为一方与以实践的、伦理的或世界观的价值判断为另一方的区分是正确的;其二是尽可能在课堂上不讲实际的价值问题。对于上面两种回答,韦伯发表了自己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大学教师在一切具体情况下,甚至在面临使他的授课内容变得毫无吸引力的危险时,都会毫不犹豫地向听众,首先向自己宣明,哪些陈述是纯粹从逻辑推理演化而来的或者对纯粹经验事实的说明,哪些陈述是实际的价值判断,并且把这一点看作自己天经地义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的第一种回答才可以接受;而韦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赞同第二种回答,认为第二种回答只适于掩盖向听众发表的意见的实际影响,韦伯认为如果让教师放弃实际的价值判断,不能讲激情昂扬的话语,会使听众迷失于各种不同范围的彼此混淆之中。 在讲坛上一般是否应该进行实际的价值判断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政策的问题,因而它最终只能由个人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而对大学的任务所取的观点来决定。韦伯批评了种种不合时宜的德国教授们在大学课堂的言行,认为“如今的大学生在教室里应当向自己的教师学到的东西,首先是熟练地完成给定的任务的能力;其次,承认事实,即使是令人不堪的事实,然后把关于它们的规定和自己的价值态度区别开来;第三,使自己服从职责,因而首先抑制不必要地表示自己个人兴趣和其他感受的冲动。”提出在每一项职责任务中,承担任务者应当克制自己,排除那些不属于职责的东西,而最需要排除的是他自己的爱与恨。 韦伯认为经验科学只能告诉人们事实怎么样,它可能怎么样,但决不指导人们应当怎么样,因此关于实在的经验认识的科学必须拒绝承担价值判断的任务,从而保持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和中立性。科学研究者在涉及社会事实时,应当克制对它公开发表个人见解,韦伯写道:“一个职业‘思想家’如果有什么职责的话,他所迫切要做的便是,面对时下盛行的理想,哪怕是倾人的理想,都要保持个人才智的清醒,倘有必要,就需‘逆潮流而动’。”韦伯深切地认识到研究者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和做学术报告时需要回避价值判断,不借科学研究来鼓吹自己的价值观;正是在这些因素之下,韦伯提出了“价值无涉”的概念。 韦伯写《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这篇论文的意图在于,批判德国的教授们利用自己不受攻击的权威在学术讲坛宣扬自己的价值观点,混淆了价值判断和关于经验事实的科学知识之间的界限。在韦伯看来大学教授不能任意的发表其价值判断。即应该做到价值无涉(价值中立)。所谓价值无涉是指要求研究主体按主观愿望选择了所要研究的问题之后,应该客观地描述关于所要研究问题的全面资料和对这些资料进行科学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而不管这些资料和结论是否与研究主体、社会或者他人的价值观念相冲突、相对立。 价值无涉这一原则首先是由韦伯提出的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原则,今天在社会科学领域内依然广为接受的标准。社会科学是否需要坚持“价值无涉”的原则,引起了学者的广泛争论。这两种立场在中国社会学界争论了十几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刊登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的郑杭生教授和李金教授之间的争辩。 李金教授对社会科学研究中坚持“价值无涉”的立场是持基本接受的态度。他在《为“价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基本原则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2、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1)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它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等等,除此之外,还有逻辑和历史一致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抽象与具体的方法、主客观相统一的辩证方法、历史合力的研究方法、“人本”和“物本”相统一的方法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 (2)基本原则 贯彻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前提。尽管我们永远不可能把握纯而又纯的社会客体,但是,客观性的要求却是绝对必要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主义标准(以人为本的) 第二,主体型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纬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实质上是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个人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精神。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关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

哲学类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读《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这本《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是由高清海教授所写。整本书共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传统现实与哲学,哲学与创新和人与哲学。我一向认为哲学是人类所特有的,而因为人类,哲学才会产生和发展,因此在这篇读书报告中,我将要就人与哲学关系这个问题对这本书进行一个总结和进一步的探索。 首先,人的本性。书中提到,认识“人”的方法论原则应该是:对人只能按照“人的方式”,不能运用“物种”观点去认识。关于人的本性,自哲学产生以来,一直颇有争议,归结起来无外乎“物化”与“神化”,这两种观点看似对立,实际上,这两种观点分别是从人的物质本性和精神本性来看的。但是“物化”把人归结为一个物体,这样就忽视了人的主动性以及自我创造性;“神化”则夸大了精神的作用,把人完全归为“纯粹理性”。因此要从人的“生命”入手去理解人的特异本性,即为什么人与其他生物与众不同。的确,从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人来自于自然,产生于物性,但是人是超然于物性之上。为了理解人的超然物性就需要知道能够联结物性与超然性又能区别它们的节点是什么,这个节点就是人的生命,或说是人的生存方式。人的生存方式与其他生物有相同之处,即受物种规定支配,简单来讲任何其他生物一样,需要空气、水、食物等等,但人超于其他生物的点在于,人有主动性,可以改变环境使其有利于自己,例如,谁把,发电站等等,人的“生命”也从单一的本能生命,又添加了自主生命。由此可以看出人有双重生命。这种两重性生命表明人要经历两次生成。先经历本能生命,就是为父母所生,遗传父母的基因,获得了生命,汲取父母和自然社会所给的养分。接下来就要经历自主生命,这是需要每个人自己争取和创造,接受文化,讲求“做人之道”。 以上我们可以得出关于人的本性的结论。首先人有物性同时还有超物性,其次人性既存在于个体生命之内,又超越与个体生命之外,既属个体生命的统一性,又表现为多样化的差别性。最后,人性既属前定的本质,又永远在不断生成之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的本性是复杂的,这使得我们不能再以简单的本性认识我们自己。 接下来,作者从人的本性理解哲学的本性。“哲学”与“人性”是有内在关联的。如历史,地理等学科都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人,但是只有从哲学思维的高度才能把握人的真实本性。作者认为“哲学”是“人”的自我本性的自觉意识,当人认识到自己人的本性的时候,人会开始思考自己的存在本性,生存意义与其它存在的关系种种问题,换句话说,人们开始思考自己是什么,为什么存在,自己与其他生物、其他人、自然社会是怎样的一个关系的时候,哲学就产生了。而哲学本性也就是“人”的自我本性的自觉意识。当人类完成了自己物质的基本需要时,人类会思索自己未来的生活和道路,而这种思索往往是自由的和自觉的,因为外界无法控制和强迫,哲学也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因为不同的人思索自己的方式不同,角度也不同,所以哲学没有统一的对象,固定的性质和终极的结论。哲学也就是多样性的,多面的以及永远发展的。 随着时间的发展,人因为矛盾的不断产生和变化,要求人与哲学的概念也应不断更新。人类的前进方向是由人类自己探索的,而每个人的思维又是不同的,一个人的想法越多,思想延展的道路越多,而这种发展往往外界难以控制,所以会有正面的道路和负面的道路出现,人类也往往迷失方向。但是在人类的“自为本性”中含有自我反省的能力,人类也会审视并矫正自己走过的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思想会不断产生新的哲学,而这些新的哲学又会指导人类走入某条道路。例如,在书中,作者提到,由于18、19世纪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兴起,人类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前进的道路,“人是人自己的上帝”“知识就是力量”(培根)“人为自然立法”(康德)等观念也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因为人的壮大推动了哲学的

(三)现代医学——系统时代的科学方法论

(三)现代医学——系统时代的科学方法论 19世纪后,自然科学的发展,使自然现象过程的辩证性质逐渐被揭示出来,于是开始了自然哲学向辩证法复归的过程。至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切积极成果,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论的缺陷和近代机械唯物论的弊病,正确反映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为医学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更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方法论,使医学科学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系统时代的辩证综合现代医学。 系统时代的医学,注重人体生命现象和疾病现象的辩证联系,注重整体联系和动态联系。无数事实说明,人体的各个部分在相互作用中构成了整体联系,任何局部的变化一方面引起整体联系的变化,另一方面又以整体联系的变化为前提。所以,医学在向局部深入的过程中,日益形成对认识整体联系的要求,以深入把握局部变化的原因和结果。20世纪后,神经学说、内分泌学说、体液学说和免疫学说的建立和发展,正是反映了医学发展的这个历史要求。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神经内分泌学说、稳态学说、应激学说、受体学说等相继问世和免疫学说的进一步发展,从不同侧面进一步揭示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和集成功能,人们的注意力开始从细胞、分子等实物转向微观与宏观、结构与功能、物质与运动、

人体与环境等种种关系上来,表明医学科学的分析时代即将过去,系统时代已经来临。 巴甫洛夫(Lvan Petrovich Pavlove,1849~1936,苏联生理学家)的慢性(假饲)实验是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从整体动态联系中去探索人体生命和疾病的本质属性,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意义的科学成果。巴甫洛夫创立的独特研究方法及其科学成就,是其中的一个早期的杰出代表。在巴甫洛夫以前,在生理学研究中主要应用急性实验方法,即活体解剖法。这种实验方法,由于破坏了机体的完整性,破坏了机体各部分之间的自然联系和相互作用,因而难以获得对生理过程的真实认识。巴甫洛夫通过巧妙的设计,于1889年完成了闻名于世的“假饲”实验,以后又创建了涎腺瘘管、胰腺瘘管和“小胃”等慢性实验方法。比之急性实验的分析研究方法,慢性实验研究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对完整机体的各个器官进行细致的分析性研究,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对完整机体的复杂功能进行动态综合研究,从而能够揭示各器官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巴甫洛夫的慢性实验法所依据的思维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的综合方法和系统方法。慢性实验方法的出现,标志着医学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方法论的进步。进入20世纪后,巴甫洛夫开始探索人的大脑功能。在大脑的研究中,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着急性实验方法的割除法和刺激法,巴甫洛夫师承谢切诺夫的脑反射论,把条件反射作为

智慧树知到《科研方法论》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科研方法论》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科学研究有两大特点,一是继承性,二是() A:知识性 B:创新性 C:系统性 D:连续性 正确答案:创新性 2、从广义上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和()。 A:思想 B:大脑 C:人类思维 D:行为 正确答案:人类思维 3、初学者做研究应采取的原则是“有限目标,()”。 A:量力而行 B:能够完成 C:实事求是 D:因地制宜 正确答案:量力而行 4、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形态和运动规律的科学。一种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现代自然科学由()三部分组成。 A:基础科学

B:技术科学 C:应用科学 D:实验科学 正确答案:基础科学,技术科学 ,应用科学 5、科学是指人们对自身及其周围客体的规律性认识,科学具有()的特点。A:知识性 B:系统性 C:逻辑性 D:自洽性 正确答案:知识性 ,系统性,逻辑性 ,自洽性 6、科学是人们对自身及周围客体的一般性认识。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7、正确的科研方法对科研工作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8、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哲学属于社会科学。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9、科研方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A:创造学术价值 B:推动技术进步 C:促进社会发展 D:完善人类自身 正确答案:创造学术价值,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社会发展,完善人类自身 10、如果希望在本科阶段进入课题组或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需要具备()条件。 A:掌握课题所在领域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B:课程学习无负担,不为考试过关或者挂科所累 C:有足够的时间到课题组或者实验室参加课题研究 D:有很强的对新知识和新技术自学能力和吸纳本领 正确答案:课程学习无负担,不为考试过关或者挂科所累,有足够的时间到课题组或者实验室参加课题研究,有很强的对新知识和新技术自学能力和吸纳本领 第二章 1、根据课题属性,科研课题一般可分为理论性、实验性和()研究课题三大类。 A:基础性 B:前沿性 C:综合性 D:应用性 正确答案:综合性 2、在课题研究中,涉及的新原理、()、新材料和新工艺等都属于创新的范畴。 A:新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