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铜金矿石氨氰体系浸金机理研究

合集下载

氰化法提金——精选推荐

氰化法提金——精选推荐
• 现今世界各国的黄金绝大多数都是采用氰化法生产 出来的。
1、氰 化浸出的药剂
在金的氰化浸出中常用的药剂主要有两类:浸出剂氰 化物和保护碱。
氰化物:工业上使用的氰化物常用的在氰化钠、氰化 钾、氰化钙和氰化铵。
在工业上应用最广泛的是固体氰化钠,因其溶金能力 强,价格合理,使用方便。近年来液体氰化钠因价格便宜 被越来越多的氰化厂采用。
• 氰化钠在运输、储存过程中要注意密封、干燥,保持通风良好,不能与 酸性物质放在一起。
2、保护碱 氰化物的水解是浸出过程极不希望发生的,这会导致氰化物的
损失,而且放出剧毒的氰化氢气体污染车间。因此在氰化系统中通常添 加少量的碱(CaO或NaOH)以防止氰化物的水解,称之为保护碱。
保护碱除抑制氰化物的水解外还能中和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及 硫化物氧化所生产的硫酸和碳酸,以防止氰化物的水解。
G 2o9

8
-
235.42kJ
G2o98=- 16.6kJ
——————————————
4 Au O2 (溶解) 8CN 2H2O = 4Au(CN )2 4OH
G2o98=- 406.7kJ
K = 1.82 1071
11
2.1.2 氰化溶解金银的劢力学
氰化溶解的速度主要取决于:
溶液中O2 的扩散速度;

pH
9.3


[HCN ] [CN ]
1
图2 氰化液中[CN-]和[HCN]的
比值与pH值的关系
24
2.2.1 氰化试剂及浓度
(3) 氰化物的消耗
c. 伴生组分消耗氰化物 铜矿物、硫化铁矿物、砷锑矿物等及其分解产物与CN-反应;
d. 氰化矿浆中应保持一定的 [CN-] 剩余浓度

氰化浸出技术分析

氰化浸出技术分析
黄金精炼主要有高温氯化精炼法、化学 还原精炼法和电解精炼法
高温氯化精练
适于处理杂质含量较高的粗金(Au>60%为宜)。 原理:利用杂质金属能够被氯气氯化,而金基本不被氯 化的特点使杂质与金分离。 过程:将含大量Ag及 Cu、Zn、Pb、Bi等贱金属杂质 的粗金,在有排烟吸收装置的电炉或坩埚炉中,用黏 土坩埚(外套石墨坩埚)熔化,表面覆盖一薄层低熔 点硼砂,控制温度在1250℃左右,用刚玉管插入熔融 的金中,然后通入氯气,使贱金属氯化生成低熔、沸 点的氯化物而挥发( Cu、Pb、Zn、Bi 氯化物的沸点均 低于1250℃),氯化银的沸点越为1564℃,浮在金熔 体表面,精炼完成后可很方便地将其倒出而与金分离。 经氯化精炼的金用硝酸/氨水洗涤后熔化、注锭,品位 一般为99.6%,含银小于0.35%,其它贱金属小于 0.05%。
工艺指标 原矿品位:12.05g/t 尾渣品位:0.44 g/t 载金炭品位:7800 g/t 解吸炭品位: 266 g/t 总回收率:94.02% 浸出率96.35% 吸附率98.57% 解吸率96.61%, 电积率98.65%, 冶炼回收率物为剧毒物质. 口服0.1gNaCN 、0.12gKCN、 0.05mg HCN可致人死亡。 氰化物的毒害作用 氰化法生产金的过程中, 氰中毒主要来 自氰化液在充气、加热和酸作业时放出 的HCN气体、氰化物粉尘和含氰废液。
金走向
碳 循 环
A 预筛。目的是除去矿浆中的杂质,通常 筛上是木屑。 B 吸附。来自浸出的矿浆连续经过几个串 联的吸附槽,用活性炭吸附矿浆中的金。 影响吸附效率的因素有:每吨矿浆中炭 的浓度、吸附槽数目、炭移动的相对速 度、矿浆在吸附段的停留时间和炭的载 金量等。 通常每升矿浆加炭40克,吸附槽4~7个, 吸附率99%以上。

氰化法提金及高纯度金的提纯

氰化法提金及高纯度金的提纯

氰化法提金及高纯度金的提纯吴再民黑龙江省地质勘查局703队勘查院,黑龙江哈尔滨150300摘要以氰化法提金的原理为基础,综合分析了矿石中金的堆浸,收集有关采金实践经验,论述了氰化法提金中金溶解的原理,杂质对金溶解的影响,氰化物溶液的稳定性以及氰化物污水的处理等若干问题。

以99.9%的金做原料,经王水溶解,用乙醚做萃取剂,草酸做还原剂,可获得99.999%的纯金。

经提纯的金进行杂质检验,完全达到了高纯试剂要求的技术指标。

目的是为了配合当前单位、个体采金的需要,以提高其工作效果及经济效益。

关键词金氰化法氰化物溶液溶解度络合物提纯金系质软,延展性及强的强金属光泽的金黄色金属。

溶于王水、氰化碱等,不溶于酸,其比重为19.32,熔点1063℃,沸点2807℃,目前发现的金的主要矿物有自然金、金的硫化物、金的硒化物、碲化物、锑化物、银金矿、金常与银共生、并与黄铁矿、方铅矿、毒砂、闪锌矿、黄铜矿、黝铜矿、辉钼矿等矿物关系密切,常和它们连生在一起【7】。

1、氰化原理与金的溶解〔6〕用氰化法提取金,是基于金粒与氰化物溶液的交互作用。

在有氧存在的条件下,金易溶于碱金属及碱土金属的氧化物溶液中。

而又易从溶液中被置换出来。

金在氰化物溶液中溶解的作用按下列反应方程式进行:2Au+4NaCN+1/2O2+H2O=2NaAu(CN)2+2NaOH 金在含氰化钠溶液不超过0.03—0.05%的低浓度中溶解得最完全,速度也较快,当溶液氰化钠浓度提高到0.05—0.15%之间时,金的溶解速度增加,溶液氰化钠浓度增高到0.20—0.25%之间时,金的溶解度缓慢增加,而当浓度超过此范围时,金的溶解度有所降低。

采用低浓度氰化物溶液处理含金矿石,就会使金的溶解度为最大,而铜、铁、锌等的溶解度为最小。

由于采用低浓度氰化物溶液,这样就减少氰化物的消耗,因为减少了各种贱金属化合物的溶解,所造成的损失、以及漏脱等很小。

各种贱金属的溶解度与金不同,它们随着氰化物在溶液中的浓度的提高而增加。

含砷锑碳低品位难浸金矿石氰化浸出工艺试验研究

含砷锑碳低品位难浸金矿石氰化浸出工艺试验研究

发布单位:中国黄金矿业网含砷锑碳低品位难浸金矿石氰化浸出工艺试验研究巫汉泉,张金矿(河南省岩石矿物测试中心)摘要:介绍某难浸金矿石的特性及在某些条件下的全泥氰化和柱浸试验结果,以及含碳低品位金矿石堆浸时提高金浸出率的有关措施。

关健词:金;氰化;堆浸中图分类号:TD9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一1277(2005)03一0032-031引言随着黄金开采业的发展,在易处理金矿资源日趋减少的今天,深入研究难处理金矿石的选冶工艺,对开发利用这类资源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笔者对西北某地的含砷锑碳低品位难处理金矿石的性质及处理工艺进行了一些研究,初步掌握了该矿石的特性,并探讨了用堆浸法处理该矿石的适宜工艺条件。

2矿石性质2.1矿石的矿物组成该矿石属褐铁矿化、绢云母化、石英网脉化砂岩型金矿石。

地表矿石氧化程度高,风化破碎,泥化较严重。

矿石中主要矿物有石英、褐铁矿、黄铁矿、毒砂、辉锑矿及碳质物等。

2.2矿石的化学成分2.3矿石的粒度特性对粒度为一4Omm、品位为2.05g/t的原矿样进行了筛析,其中一200目粒级的产率为10.76%,金品位为6.57g/t,金的分布率为34.42%。

而一0.9mm级别的产率达37.20%,金品位为3.52g/t,金的分布率为63.78%。

这说明矿石破碎后,金富集在细粒级中。

矿石中矿泥含量较高,影响堆浸时矿堆渗透性。

2.4矿石中金的浸出特性一200目的原矿样焙烧后用王水溶矿,测出金的品位为2.02g/t。

一200目的原矿样未经焙烧直接用王水加热浸出lh,金的浸出率为58.42%,尾渣金品位为0.84g/t。

当一200目的原矿样未经焙烧直接用逆王水加热浸出lh,金的浸出率为78.71%,尾渣金品位为0.43g/t。

以上浸出结果表明,该矿石属于难浸类型。

一200目未焙烧物料用热王水浸出时,金的浸出率只有58.42%,还有41.58%的金或被包裹在毒砂及辉锑矿中或被矿石中的碳所吸附,留在尾渣中。

氰化法提金工艺

氰化法提金工艺

氰化法提金工艺1、氰化物溶金机理氰化法是用氰化物从矿石中浸取金并把溶液中的金分离出来的方法,其基本化学反应式为:4AU+8NaCN+O2+2H2O→4Na AU(CN)2+4NaOH它包括氧的吸收溶解,其组分扩散到金表面,吸附,电化学反应等步骤。

其中O2和CN –的扩散对金的浸出速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浸出药剂可用于溶金的氰化物有:KCN、NaCN、NH4CN、Ca(CN)2选择氰化物时,应综合考虑氰化物对金的溶解能力、化学稳定性、耗量及价格等。

我国黄金矿山大多采用NaCN。

3、保护碱氰化物损耗除了机械原因外,还有化学原因:一是氰化物的水解生成HCN气体挥发造成损失和危害;二是溶液中存在的二氧化碳及硫化物氧化生成的酸(H2SO3,H2SO4)也与氰化物作用生成HCN气体;三是黄铁矿氧化时,除生成H2 SO4外,还生成一些硫酸亚铁(Fe SO4),与氰化物作用生成Fe (CN)6 ,而当溶液中有碱和氧时,Fe SO4可氧化为Fe2(SO4)3,再与碱作用生成Fe(OH)3沉淀,Fe(OH)3不与氰化物反应,因而,加入碱起到保护氰化物的作用,加入的碱叫做保护碱。

生产中通常用石灰作保护碱。

4、影响金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4.1、氰化物和氧的浓度氰化物的浓度和溶液中溶解氧的浓度是决定金溶解速度两个主要因素。

金在稀氰化物溶液中溶解速度大,这是因为氧在稀氰化物溶液中溶解度较大,扩散速度也较快,因而保证了溶金需要的最低氧浓度。

不同矿石的氰化物耗量不同是因为矿石中含有不同量消耗氰化物的杂质。

常规的氰化物浓度一般在0.03%~0.10%之间。

4.2、温度金在氰化液中的溶解速度与温度有关,通常温度高溶解速度快,在无特殊工艺要求的条件下,使矿浆温度维持在150C~250C即可满足浸出的要求。

4.3、金粒的大小和形状金的溶解速度与金粒暴露的表面积成正比,因此氰化作业的磨矿粒度要比浮选更细一些。

4.4、矿浆浓度和矿泥矿浆浓度和矿泥含量直接影响溶剂的扩散速度和溶剂与金粒的接触。

难处理金矿石浸出工艺研究现状

难处理金矿石浸出工艺研究现状

随 着 金 矿 石 的 不 断 开 采 , 界 黄 金 的发 展 趋 势 总 体 来 说 是 世 富 矿 、 处 理 矿 日益 减 少 和 枯 竭 , 杂 矿 石 、 处 理 矿 石 已 成 经 易 复 难 为 黄 金 生 产 的 主要 资 源 … 。在 我 国 在 已探 明 的 黄 金 储 量 中 , 约 有 13左 右 属 于难 处 理 金 矿 资 源 。 / 难 处 理 金 矿 石 是 指 那 些 富 含 碳 、 、 等 杂 质 , 常 规 浸 出 硫 砷 在 条 件 下 , 回收 率 不 高 的 金 矿 石 。 一 般 把 氰 化 搅 拌 浸 出 时 矿 石 金 中 金 浸 出率 低 于 8 % 的 矿 石 称 为 难 处 理 金 矿 石 , 型 的 难 处 理 0 典 矿 石 直 接 氰 化 浸 出率 仅 为 1 % ~ 0 -] 0 3 % 4。这 类 金 矿 石 难 处 理
由于传统的焙烧会 释放 出大 量 的 S A 等有 害气 体 , O 、 sO 污染 环境 , 因此使其应用受 到限制。近几年来 , 焙烧 工艺仍在 不断发
展 , 工 艺 上 研 发 了 富 氧焙 烧 和 固 化 焙 烧 新 工 艺 ; 焙 烧 设 备 方 在 在 面, 主要是德 国鲁奇 式循 环沸 腾炉 和瑞典 波立公 司密 闭收 尘系 统 在 金 矿 中 的 成 功应 用 。
其 主 要 原 理 是 通 过 高温 充 气 将 包 覆 金 的硫 化 矿 物 分 解 为 多 孑 的 氧 化 物 , 而 达 到 暴 露 矿 石 中金 粒 的 目的 ” 。 焙 烧 法 是 一 L 从 J


种 成 熟 的 预 处 理 方 法 , 为 难 浸 矿 石 的 预 处 理 应 用 已 有 几 十 年 作 的 历 史 。 该 方 法 技 术 可 靠 、 护 简 单 、 应 性 强 , 别 适 用 于 既 维 适 特 有硫化物的包裹金 , 有 炭质物 “ 金 ” 又 劫 的难 处 理 矿 石 J 然 而 。

氰化法提金工艺讲解

氰化法提金工艺讲解

• 黄金生产的不断发展和金矿资源的迅速开发,自20世纪80 年代起泥质高的含金氧化矿石大量增加,开发对这类矿石 进行全泥氰化搅拌浸出的研究,并在黑龙江团结沟金矿建 设一座日处理500t矿石的氰化厂,1983年投入生产。从此, 全泥氰化法提金工艺日渐推广应用,先后在河南、吉林、 河北、陕西、内蒙古等地采用此法建厂提金。与此同时, 为解决泥质氧化矿石在浓密过滤固液分离上的困难,于 1979年11月长春黄金研究所开始对团结沟金矿的矿石采 用无过滤的炭浆法提金工艺,进行了历时两年的试验研究, 获得了成功。在此基础上,于1984年8月在河南灵湖金矿 自行设计利用国产设备建成我国第一座日处理50t矿石的 炭浆法提金厂。使我国氰化法提金工艺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炭浆法提金工艺成为处理泥质氧化矿石的岩金矿山就地产 金的重要方法之一。此后在吉林、河南、内蒙古、陕西等 地建起了炭浆法提金厂。1984年末,冶金工业部黄金局为 推动炭浆法提金工艺在我国的应用,移植消化国外先进技 术和设备,与美国戴维麦基公司合作,在陕西省西潼峪金 矿、河北省张家口金矿,分别建起了一座日处理矿石250t (西潼峪)和一座450t(张家口)的炭浸提金厂。据调查 张家口金矿达到93.54%(1988年炭浆回收率为90.25%) 的回收率。
金粒表面的薄膜
浸出生产中的误区及问题
• 1、有人说“只要氰化物加得足够多,就能够保证较高的浸出 率”,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由金在浸出过程中溶解的方程式可知,金的溶解速度与 [4当值C.比达N6--值到]7/.超 临[4)O过 界2]时有临 值,关界 时金。值 ,的当时金溶该,的解比速溶速值度解度小与速与于度[[O临最C2]N界成快-]值比。成(例另比理,外例论而,,值与金而为[的与CN6溶[, -O]解2实]无无是验关关一值;;个为比 扩散控制的反应过程,因此,使金得到较快溶解速度的合理条 件既不单是溶解氧的浓度,也不单是游离氰化物的浓度,而是 两者浓度的合理比值和适宜的搅拌强度。 就在2010年,有一家氰化厂就出现了氰渣跑高的现象,现 场操作加大氰化钠用量,氰渣当时仍最高达10-20g/t,现场操 作加大氰化钠用量,最后排查工艺操作条件,发现溶解氧严重 不足,原因是矿石含药量高冒槽严重,部分操作人员将浸出用 风管全关闭,造成氧量低,浸出效果恶化。

采矿业中的矿石浸出与浸出工艺创新案例

采矿业中的矿石浸出与浸出工艺创新案例

采矿业中的矿石浸出与浸出工艺创新案例矿石浸出是采矿业中的一项重要工艺,通过该工艺可以从矿石中提取有价值的金属或矿物。

为了提高矿石浸出效率和产出质量,不断出现创新的浸出工艺。

本文将介绍几个在采矿业中成功应用的矿石浸出与浸出工艺创新的案例。

一、氰化浸出工艺在金矿开发中的应用氰化浸出工艺是金矿开发中常用的一种浸出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氰化物溶液对金矿石中的金进行溶解,形成可溶性的金氰离子,并通过吸附树脂或者电沉积的方式将金离子还原为金属,从而实现金的提取。

近年来,氰化浸出工艺在金矿开发中出现了一些创新的应用。

例如,研究人员通过改进溶液组成和浸出条件,提高了氰化浸出工艺的效率和金的回收率。

同时,引入新型的吸附树脂材料,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工艺中树脂的吸附饱和和再生问题。

这些创新的应用使得氰化浸出工艺在金矿开发中更加可持续和高效。

二、压裂浸出工艺在页岩气开发中的突破压裂浸出工艺是页岩气开发中的一项关键技术。

页岩气储层的低渗透性和低孔隙度常常导致气体产量低下,难以进行经济有效的开发。

压裂浸出工艺通过应用高压水射流等方法,将岩石矿石进行裂解和破碎,从而增加气体的渗透和流动性。

近年来,压裂浸出工艺在页岩气开发中取得了一些突破。

例如,工程师们不断改进压裂技术和设备,使得压裂效果更加准确和可控。

同时,引入新型的压裂液,例如加入纳米颗粒物质,能够显著提高裂缝的稳定性和增透效果。

这些创新使得页岩气开发中的压裂浸出工艺变得更加高效和可持续。

三、生化浸出工艺在铜矿冶炼中的应用生化浸出工艺是铜矿冶炼中常用的一种浸出技术。

传统的铜矿冶炼主要采用氧化还原浸出工艺,而生化浸出工艺则是通过利用微生物在特定环境下对铜矿石进行生物氧化作用来实现铜的浸出。

近年来,生化浸出工艺在铜矿冶炼中获得了一些创新的应用。

例如,研究人员通过培养和筛选强生物氧化能力的微生物,显著提高了铜矿石的浸出速率和浸出效果。

同时,优化浸出条件和控制微生物生长环境,实现了对矿石中其他有毒元素的去除和稀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 键词 : 金 矿 ; 氰体 系 ; 氰 比 ; 理 铜 氨 氨 机
2小 型试 验 表 3氨 氰 体 系浸 出条件 和结果 由于铜会造成高的铱化物耗量 ,因此铜金矿 石用直接氰f 提金往往不经济。经过近百年的 } 2l 试验 方 法 :小 型 I ’ , Ai , h 却 ) ^ 量 , ・l . ‘  ̄一 l ・t t : ) t t ・t : 。 H, 一 c- x 舢- .x 翻一 H. . - 直 , 5 7 E 1 7 I ,Il 3・‘ l‘l —I 尊 暑 矗 ‘ 研究 , 氨氰体系已被证明是从各种铜金矿石中选 试验 采 用 可 调 式 电 动 搅 D E 3 8 7 l 7 4 7 1l I 2 l l — I. 】● ● ■ t 1 2 I ● 7 I l I-‘ 3 l 一‘I I ● 辩 择性浸金的最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氨氰体系的 拌 器 在 1 杯 中进 行 , F L烧 G — I | 7 l I l・l l 3・I ‘ ∞ 挂 拈 复杂性,列该 体系溶解金的棚理至今仍未达成共 搅 拌 浸 出考 察 金 的 浸 出 H 一 O 7 j lJ“ 2-l ^ . . 札 Ⅱ l {9 。 7 l 1 l‘l l , ・1 S ● “-‘ 摹 识。 目 前对氨氰体系浸金机理主要形成以下 3 种 性 能。搅拌 试验 样品均 为 I l 7 t ●l lt1 t ‘ -I ‘¨ n 牲 1 7 { ● 5 7 l_l l Z I - 5 I 臼 ‘ 认 识 :1金是 被 C ( H,( N 2 () uN C )浸出 的 ( 应 1, 10 , 反 ) 0 g液固 比为 3 1试 验 K :, 另外在试验 D EF 、 、 中都出现了铜的 沉淀, 氨被人能使 c (I 的活性降低 , u 1) 并抑制与 C - N的 均在室温下进行。搅拌浸出结束后 , 将矿浆地滤 , 率降低。 而 在试验 G中, 试样中的铜开 翻醉 这 龌 。 表 反应;2金被 C ( c 2 () u I)N 络合 物连同 c (I卜 u _ 对滤 渣和浸 出液进 行 相关测试 。 u I N H 作氧化剂浸的( 反应 2 , )氨被认为能使可溶性 2 l 2分析方法 :试验涉及的主要分析方法如 明 c 骖 与了金的浸出反应。而 5药剂添加顺序 的 C (I的数量控制在痕量水平, u 1) 足以使金氧化, 下 : 、 、u 原 子吸收 法 ;N_ 硫 腙硝 酸银 的反应 现象 判断 , u 是以 C ( Au舷 c 用 c 用二 c呵 uN E 者更 适量 C 咱g u 在反 不会使氰化物氧化;3金由一种混合的 c (I卜 滴 定法 。 H用 p () u p H试 纸 和 p H计 测定 。 内试 验 中 复杂的氰氨铜络合物参与了反应, 室 C H 络合物 , 2 ! ] 以D 作氧化剂浸出的( 反应 3 , 基 准试 剂用基 准纯 ,a N为 工业 品 ( 量 9 %) 应中起到氧化剂的作用。另外已 ) 有结果表明, 系统 NC 含 8 , c 与 氰的络 合物 ( u( N 、u C C C 该机理假定氨能形成— 种反应活性的混合络合物 其余试剂均用分析纯。扩大试验中浸出试剂均为 中存在的c 使金氧f 工业品 。 (N ) c 具有溶解金的能力 。 结合这一点, 试验结 A + uN C 名 uC f C ( j u C ( H3f N — ( H)+ uNH 果似乎支持了它的反应机理,u ( H 为氧化 C N , 结果与讨论。 2 H3 N () 1 C o u 4C g u 2 .游离氰根对铜和金浸出的影响。游离氰 剂,u( n) 浸金剂 ,过量的 c  ̄ .1 3 A +C ( N u2 u C U ( H N U ( H)+ u 根对铜和金浸出的影响采用 了直接氰化试验 , C fC 结 ( N 3 仗 的 出璋 泽低。 C ), _ 裎 a 金 - ( 3 N, NH ) H () 果见 表 2 2 。 2 3氨氰比。 . 3 在趔 c 氰比的试验中, 没有加 AuC ( N)N ) 1 O fH + uC 3 H3 , l A ( N ( 4 2 uC ) 表 2直接氰 化 浸 出结 果 入 c 浸出液中铜浓度保持样品中可溶性铜的 u, fCu z + CN" NH ̄O_ () 3 l 水平。在试验 G、 I 表 3 , H、中( )固定氨(3 V , 0 moL 编 号 N CN H A i cu 解 车 / 藩 Au 出 率 , ‘ 覆 , /k . (g ) NIH O 方式加人 )的加人量,改变 C - C, L 忖初始浓 可 以看 出 , 在氨氰 体 系浸金 中 , 主要 是 对氨 的 作用、u 1) C ( 的影响、 I 浸金的氧化剂不太清楚。研 度 , 比 2 1 91 金的浸出率结果表明, 氨氰 从 : 到 :。 存 在—个 最佳的氨氰 比(: 左右) 3l , 过高或过低都会 究 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试验结果来探讨这些问 题, 研究氨氰体系的浸金机理。 而且随着 c 日 人量的 样品中的铜矿物主要为黄铜矿和辉铜矿 , 这 导致金浸出率的降低 , 1矿石 性 质 些铜矿物都能在常温条件下被氰化物浸出,因此 增大 , 铜的溶解率明显增高。 试验精矿样品取 自山西某金矿的浮选厂。该 它们很容易消耗相当数量的游离氰化物,溶解大 在试验 G 、 J K中( 3 , 表 ) 固定氰(. o L的 O m l)  ̄ t 改变氨 的初 始加 入量 , 氰 比从 2 l 4 氨 :到 : 矿床属中温热金矿床, 矿石类型为原生矿石。 矿石 多数铜矿物并形成 C ( N), c ( N) 金和 加入量 , uC f 而 uc 对 中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 、 黄铜矿 、 辉铜矿 、 闪锌 铜矿物都是情性的。 。 最佳的氨氰比是 3 l : 如 ,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 随着氰 1 金的浸出率结果表明, 矿和方铅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 、长石和方解 化物消耗量的增加, 铜的溶解率在增加 。但是 , 达 果在此基础上增加氨 , 会导致铜的溶解 , 如减少 石。 矿石中金主要以独立矿物形式产出, 金矿物有 得 5. %的铜 溶解率 时 ,每 浸 出矿石 中 l c 氨 , 则会降低金的浸出率。但值得注意的是, 样 同 54 8 %的 u 自 然金和银金矿。金矿物中次显微金形态复杂多 大约需要消耗 3. k/的 N C 78g 1 t a N,而铜溶解率为 的氰化物加人量, 在氨氰体系中, 金的浸 出结果明 样, 有粒状、 片状 、 树枝状和细脉状等。金矿物主要 2 . %和 1. %时 , 28 5 30 1 每浸出矿石 中 1 %的 c 大约 显好于直接氰化结果。 u 以裂隙金和晶隙金的形式产于黄铁矿、 黄铜矿和 需 要 消 耗 的 N C a N分 别 下 降 到 2.3# 1 k t和 1 氨氰比的试验结果表明最佳氨氰比在 3l :左 脉石矿物石英中。 浮选精矿的主要元素: u 5, / 1 . k A 22 g 3 7 1 。由此可以看出, 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金浸出率的降低( 除非增 8 铜的浸出与氰化物的消 右, t 7 7 8 C 6 %、4%。试样的自然粒级为: 耗并不是线性关系, 、 5. 矾、u 3 S 3 Ag 0 要降低铜的浸出, 显然要降低 加氰化物的量) 另外过高的氨氰比会导致铜的溶 。 4. 4 m 占2 %, . 44 . 3 m 占 2. 一 氰化物的用量。 0 7m 0 0 -0 - 0 m 07 - 4 0 6 %. 5 但是正如试验结果显示的一样. 金 解 ,即过量的氰或者 0 4r 占5. .3m 0 a 3 %。 5 的浸出率也是随氰化钠用量的减少而降低。 溶解 , 而过量 c 埘 金的浸出是有害的, 2 u 如 . 2所 对试样全泥氰化结果表明,金有较高的当出 2 2铜 的加入 量对 浸 出的影响 。 试验 I、、 讨论的—样。因此不但存在—个最佳的氨氰比, . 3 在 )E 而 本次试验中, 率, 但氰耗高达 10 #。结果与矿石性质一致 , 3k t 即 F、 G中( 3 , 表 )固定 NH1 Nj :, : - c 白3 1逐步减少 c 且还存在—个最佳的氨或氰的用量, u 金以裂隙或晶隙的存在形式使精矿具有良好的氰 的加入 量 ( C S 4 H0形式 加 入 )试 验 G 中 , 氰 化钠最 佳用量 为 1. , 酸 氢铵为 7 . 。 4k 碳 7 1k
科 பைடு நூலகம்
田 国峰
科 技论 坛 ll l
含铜 金矿石氨 氰体 系浸 金机理研 究
赵 蕾
( 黑龙 江省 齐齐哈 尔矿 产勘 查 开发 总 院 , 龙 江 齐 齐哈 尔  ̄ mo ) 黑 6 6
摘 要: 研究结果表 明, 氨氰体系浸出金 的机理 可能是铜氨络 离子充 当氧 化剂, 而氰铜络 离子( u C 为主 ) 当浸金剂 , 出液 中铜浓度和 c ( N) 充 浸 全 浓 度 的 变化 支持 了此 浸金 机 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