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gbee技术之点对点通信

zigbee技术之点对点通信
zigbee技术之点对点通信

任务1 Zigbee无线组网和点对点通信

一、任务:数据传输基本功能:两个Zigbee节点进行点对点通信,Zigbee节点1发送“Hello”字符串,发送成功,节点上发光二极管闪烁;Zigbee 节点2接收数据后,对接收数据进行判断,如果接收正确,则发光二级闪烁。

二、基础知识

Zigbee是物联网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相比WiFi、BlueTooth、GPS等技术。Zigbee 具有传输距离短、低速率、低成本、低功耗等特点。

1.短距离无线网络

短距离无线网络主要分为两类:

●无线局域网(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无线个域网(WPAN,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

无线局域网是有线局域网的扩展。一个无线局域网设备可以很容易地接入有线局域网。

无线个域网是为了在POS(Personal Operating Space)范围内提供一种高效节能的一种通信方法,其中POS是指以无线设备为中心的半径10米内的球形区域。

无线个域网按照传输速率不同,分为三种:

HR-WPAN、MR-WPAN、LR-WPAN

分别对应三种协议为:

WPAN 通信协议WPAN 通信协议WPAN 通信协议HR-WPAN 802.15.3 MR-WPAN BlueTooth LR-WPAN 802.15.4 2.Zigbee与IEEE802.15.4

在设计网络的软件架构时,一般采用的思想是,不同层负责不同的功能,数据只能在相邻层之间流动。例如,以太网分层模型是OSI七层参考模型:

应用层处理网络应用程序

表示层数据表示

会话层主机间通信

传输层端到端连接

网络层网络寻址和路由

数据链路层介质访问控制

物理层比特数据传输

Zigbee协议也是在OSI参考模型基础上,结合无线网络特点,使用分层思想实现。如图:

Zigbee协议分层模型

Zigbee事由Zigbee联盟指定的面向低速无线个人区域网络(LR-WPAN)的双向无线通信技术指标,其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使用IEEE802.15.4标准,网络层和应用层由Zigbee联盟定义。

采用分层思想有很多优点。例如,当网络协议的一部分发生改变时,可以很容易第对于此相关的几个层进行修改,其它层无需改变。

3.Zigbee特点

三、控制程序

1.协调器程序

/********************************************************************* Coordinator.c是协调器端的应用程序,如果接收到终端节点的应用程序向本

设备发送“Hello”消息,则让LED2闪烁。

*********************************************************************/

/*********************************************************************

* INCLUDES 包含文件

*/

#include "OSAL.h"

#include "AF.h"

#include "ZDApp.h"

#include "ZDObject.h"

#include "ZDProfile.h"

#include "Common.h"

#include "DebugTrace.h"

#if !defined( WIN32 )

#include "OnBoard.h"

#endif

/* HAL */

#include "hal_led.h"

/*********************************************************************

* GLOBAL V ARIABLES 全局变量

*/

// 应用程序使用到的簇ID,相当于子功能列表

const cId_t MyFirstApp_ClusterList[MyFirstApp_MAX_CLUSTERS] =

{

MyFirstApp_CLUSTERID

};

// 应用程序简单描述符

const SimpleDescriptionFormat_t MyFirstApp_SimpleDesc =

{

MyFirstApp_ENDPOINT, // int Endpoint;端点

MyFirstApp_PROFID, // uint16 AppProfId[2];

MyFirstApp_DEVICEID, // uint16 AppDeviceId[2];设备ID

MyFirstApp_DEVICE_VERSION, // int AppDevVer:4;设备版本号MyFirstApp_FLAGS, // int AppFlags:4;设备标记

MyFirstApp_MAX_CLUSTERS, // byte AppNumInClusters;输入簇个数(cId_t *)MyFirstApp_ClusterList, // byte *pAppInClusterList;输入簇列表

0, // byte AppNumInClusters;输出簇个数

(cId_t *)NULL // byte *pAppInClusterList;输出簇列表

};

// 在这里定义端点/接口描述符变量,在MyFirstApp_Init()函数里面进行初始化。endPointDesc_t MyFirstApp_epDesc;

/*********************************************************************

* LOCAL V ARIABLES 本地变量

*/

byte MyFirstApp_TaskID; // 任务ID用于处理任务和事件,在系统调用MyFirstApp_Init()时进行初始化

/*********************************************************************

* LOCAL FUNCTIONS 本地函数声明

*/

static void MyFirstApp_MessageMSGCB( afIncomingMSGPacket_t *pckt );

/*********************************************************************

* @函数MyFirstApp_Init

* @说明初始化任务,在系统初始化的过程中调用,所有的与应用有关的

* 初始化都在这里进行(如硬件初始化,设置,数据表的初始化,

* 上电通知等... ).

* @参数task_id - OSAL分配的ID,在应用程序中,应该使用这个ID来发送

* 消息和设置定时器.

* @返回无

*/

void MyFirstApp_Init( uint8 task_id )

{

MyFirstApp_TaskID = task_id;

// 设备的硬件初始化可以在这里进行,也可以在main()(Zmain.c)里面进行.

// 如果该硬件是与应用有关的,最后在这里进行初始化.

// 如果与设备的其它方面相关,可以在main()里面进行.

// 设置端点描述符.

MyFirstApp_epDesc.endPoint = MyFirstApp_ENDPOINT;

MyFirstApp_epDesc.task_id = &MyFirstApp_TaskID;

MyFirstApp_epDesc.simpleDesc

= (SimpleDescriptionFormat_t *)&MyFirstApp_SimpleDesc;

MyFirstApp_https://www.360docs.net/doc/e314605075.html,tencyReq = noLatencyReqs;

// 通过AF注册端点描述符

afRegister( &MyFirstApp_epDesc );

}

/*********************************************************************

* @函数MyFirstApp_ProcessEvent

* @说明任务事件处理函数,用于处理传递给本任务的所有事件,包括定时器,* 消息和其它用户定义的事件。

* @参数task_id - OSAL分配的任务ID.

* events - 要处理的事件,每一位都代表一个事件,可以同时包含多个事件* @返回无

*/

uint16 MyFirstApp_ProcessEvent( uint8 task_id, uint16 events )

{

afIncomingMSGPacket_t *MSGpkt;

if ( events & SYS_EVENT_MSG ) {

MSGpkt = (afIncomingMSGPacket_t *)osal_msg_receive( MyFirstApp_TaskID );

while ( MSGpkt ) {

switch ( MSGpkt->hdr.event ) {

case AF_INCOMING_MSG_CMD: // 收到数据包消息

MyFirstApp_MessageMSGCB( MSGpkt );

break;

default:

break;

}

// 释放内存

osal_msg_deallocate( (uint8 *)MSGpkt );

// Next

MSGpkt = (afIncomingMSGPacket_t *)osal_msg_receive( MyFirstApp_TaskID );

}

// 返回未处理的事件

return (events ^ SYS_EVENT_MSG);

}

// 丢弃未定义事件

return 0;

}

/*********************************************************************

* @函数MyFirstApp_MessageMSGCB

* @说明消息处理回调函数,用于处理所的接收到的数据,有可能是从另一* 个设备发送过来的指令,可以根据簇ID来判断需要执行的子功能。* @参数pkt - 消息数据包

* @返回无

*/

static void MyFirstApp_MessageMSGCB( afIncomingMSGPacket_t *pkt )

{

unsigned char buffer[5];

switch ( pkt->clusterId ) {

case MyFirstApp_CLUSTERID:

osal_memcpy(buffer, pkt->cmd.Data, 5);

if(buffer[0]=='H' &&

buffer[1]=='e' &&

buffer[2]=='l' &&

buffer[3]=='l' &&

buffer[4]=='o') {

// 接收到正确消息,让LED1闪烁一次

HalLedBlink ( HAL_LED_1, 1, 50, 500 );

} else {

// 接收到错误消息,让LED2不停闪烁

HalLedBlink ( HAL_LED_2, 0, 50, 500 );

}

break;

}

}

/*********************************************************************

*/

2.终端节点程序

/********************************************************************* EndDevice.c是终端设备端的应用程序,主要功能是向协调器发送“Hello”消息。*********************************************************************/

/*********************************************************************

* INCLUDES 包含文件

*/

#include "OSAL.h"

#include "AF.h"

#include "ZDApp.h"

#include "ZDObject.h"

#include "ZDProfile.h"

#include "Common.h"

#include "DebugTrace.h"

#if !defined( WIN32 )

#include "OnBoard.h"

#endif

/* HAL */

#include "hal_led.h"

/*********************************************************************

* GLOBAL V ARIABLES 全局变量

*/

// 应用程序使用到的簇ID,相当于子功能列表

const cId_t MyFirstApp_ClusterList[MyFirstApp_MAX_CLUSTERS] =

{

MyFirstApp_CLUSTERID

};

// 应用程序简单描述符

const SimpleDescriptionFormat_t MyFirstApp_SimpleDesc =

{

MyFirstApp_ENDPOINT, // int Endpoint;端点

MyFirstApp_PROFID, // uint16 AppProfId[2];

MyFirstApp_DEVICEID, // uint16 AppDeviceId[2];设备ID

MyFirstApp_DEVICE_VERSION, // int AppDevVer:4;设备版本号MyFirstApp_FLAGS, // int AppFlags:4;设备标记

0, // byte AppNumInClusters;输入簇个数

(cId_t *)NULL, // byte *pAppInClusterList;输入簇列表MyFirstApp_MAX_CLUSTERS, // byte AppNumInClusters;输出簇个数(cId_t *)MyFirstApp_ClusterList // byte *pAppInClusterList;输出簇列表

};

// 在这里定义端点/接口描述符变量,在MyFirstApp_Init()函数里面进行初始化。endPointDesc_t MyFirstApp_epDesc;

/*********************************************************************

* LOCAL V ARIABLES 本地变量

*/

byte MyFirstApp_TaskID; // 任务ID用于处理任务和事件,在系统调用MyFirstApp_Init()时进行初始化

devStates_t MyFirstApp_NwkState; // 保存设备当前的网络状态

byte MyFirstApp_TransID; // 唯一的消息ID(计数器)

afAddrType_t MyFirstApp_DstAddr; // 保存目标地址

/*********************************************************************

* LOCAL FUNCTIONS 本地函数声明

*/

static void MyFirstApp_SendTheMessage( void );

/*********************************************************************

* @函数MyFirstApp_Init

* @说明初始化任务,在系统初始化的过程中调用,所有的与应用有关的

* 初始化都在这里进行(如硬件初始化,设置,数据表的初始化,

* 上电通知等... ).

* @参数task_id - OSAL分配的ID,在应用程序中,应该使用这个ID来发送

* 消息和设置定时器.

* @返回无

*/

void MyFirstApp_Init( uint8 task_id )

{

MyFirstApp_TaskID = task_id;

MyFirstApp_NwkState = DEV_INIT;

MyFirstApp_TransID = 0;

// 设备的硬件初始化可以在这里进行,也可以在main()(Zmain.c)里面进行.

// 如果该硬件是与应用有关的,最后在这里进行初始化.

// 如果与设备的其它方面相关,可以在main()里面进行.

MyFirstApp_DstAddr.addrMode = (afAddrMode_t)Addr16Bit;

MyFirstApp_DstAddr.endPoint = MyFirstApp_ENDPOINT;

MyFirstApp_DstAddr.addr.shortAddr = 0;

// 设置端点描述符.

MyFirstApp_epDesc.endPoint = MyFirstApp_ENDPOINT;

MyFirstApp_epDesc.task_id = &MyFirstApp_TaskID;

MyFirstApp_epDesc.simpleDesc

= (SimpleDescriptionFormat_t *)&MyFirstApp_SimpleDesc;

MyFirstApp_https://www.360docs.net/doc/e314605075.html,tencyReq = noLatencyReqs;

// 通过AF注册端点描述符

afRegister( &MyFirstApp_epDesc );

}

/*********************************************************************

* @函数MyFirstApp_ProcessEvent

* @说明任务事件处理函数,用于处理传递给本任务的所有事件,包括定时器,* 消息和其它用户定义的事件。

* @参数task_id - OSAL分配的任务ID.

* events - 要处理的事件,每一位都代表一个事件,可以同时包含多个事件* @返回无

*/

uint16 MyFirstApp_ProcessEvent( uint8 task_id, uint16 events )

{

afIncomingMSGPacket_t *MSGpkt;

if ( events & SYS_EVENT_MSG ) {

MSGpkt = (afIncomingMSGPacket_t *)osal_msg_receive( MyFirstApp_TaskID );

while ( MSGpkt ) {

switch ( MSGpkt->hdr.event ) {

case ZDO_STA TE_CHANGE: // ZDO状态改变消息

MyFirstApp_NwkState = (devStates_t)(MSGpkt->hdr.status);

if ( MyFirstApp_NwkState == DEV_END_DEVICE ) {

// 开始定时发送数据

osal_start_timerEx( MyFirstApp_TaskID,

MyFirstApp_SEND_MSG_EVT,

MyFirstApp_SEND_MSG_TIMEOUT );

}

break;

default:

break;

}

// 释放内存

osal_msg_deallocate( (uint8 *)MSGpkt );

// Next

MSGpkt = (afIncomingMSGPacket_t *)osal_msg_receive( MyFirstApp_TaskID );

}

// 返回未处理的事件

return (events ^ SYS_EVENT_MSG);

}

// 发送数据定时器事件

// (第一次的定时器事件是在上面的ZDO_STA TE_CHANGE事件中设置的).

if ( events & MyFirstApp_SEND_MSG_EVT ) {

// 发送消息给另一个设备

MyFirstApp_SendTheMessage();

// 设置定时器,用于再次发送

osal_start_timerEx( MyFirstApp_TaskID,

MyFirstApp_SEND_MSG_EVT,

MyFirstApp_SEND_MSG_TIMEOUT );

// 返回未处理的事件

return (events ^ MyFirstApp_SEND_MSG_EVT);

}

// 丢弃未定义事件

return 0;

}

/*********************************************************************

* @函数MyFirstApp_SendTheMessage

* @说明发送消息.

* @参数无

* @返回无

*/

static void MyFirstApp_SendTheMessage( void )

{

char theMessageData[] = "Hello";

if ( AF_DataRequest( &MyFirstApp_DstAddr, //目标地址

&MyFirstApp_epDesc, //源端点描述符

MyFirstApp_CLUSTERID,//簇ID

(byte)osal_strlen( theMessageData ) + 1,//数据长度

(byte *)&theMessageData,//发送的数据指针

&MyFirstApp_TransID,//会话ID

AF_DISCV_ROUTE, //发送参数

AF_DEFAULT_RADIUS ) //发送范围,通常指路由跳数== afStatus_SUCCESS ) {

// 发送成功

HalLedBlink ( HAL_LED_1, 1, 50, 500 ); // LED1闪烁一次表示发送成功

} else {

// 发送出错

HalLedBlink ( HAL_LED_2, 0, 50, 500 ); // LED2不停闪烁表示发送失败

}

}

/********************************************************************* */

ZigBee的短距离无线网络技术概述

ZigBee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概述 摘要:近年来,各种无线通信技术迅猛发展,极大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和 生活质量。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仍然被各种电缆所束缚,能否在近距 离范围内实现各种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纵观目前发展较成熟的几大无线通 信技术,往往比较复杂,不但耗费较多资源,成本也比较高,并不适用于短 距离无线通信的场合。蓝牙技术的出现使得短距离无线通信成为可能,但是 其协议较复杂、功耗高、成本高等特点不太适用于要求低成本、低功耗的工 业控制和家庭网络。本文介绍了一种复杂度、成本和功耗都很低的低速率短 距离无线接入技术——ZigBee。该技术主要针对低速率传感器网络而提出, 它能够满足小型化、低成本设备(如温度调节装置、照明控制器、环境检测 传感器等)的无线联网要求,能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和日常生活中。 关键字:无线通信技术,zigbee 一、引言 “ZigBee”是什么?从字面上猜像是一种蜜蜂。因为“ZigBee”这个词由“Zig”和“Bee”两部分组成,“Zig”取自英文单词“zigzag”,意思是走“之”字形,“bee”英文是蜜蜂的意思,所以“ZigBee”就是跳着“之”字形舞的蜜蜂。不过,ZigBee并非是一种蜜蜂,事实上,它与蓝牙类似是一种新兴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国内也有人翻译成“紫蜂”。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这只蜜蜂的世界,与蜂共舞吧! 这只蜜蜂的来头还是要从它的历史开始说起,早在上世纪末,就已经有人在考虑发展一种新的通信技术,用于传感控制应用(sensor and control),这个想法后来在IEEE 802.15工作组当中提出来,于是就成立了TG4工作组,并且制定了规范IEEE 802.15.4。但是IEEE 802的规范只专注于底层,要达到产品的互操作和兼容,还需要定义高层的规范,于是2002年ZigBee Alliance成立,正式有了“ZigBee”这个名词。两年之后,ZigBee的第一个规范ZigBee V1.0诞生,但这个规范推出的比较仓促,存在一些错误,并不实用。此后ZigBee Alliance 又经过两年的努力,推出了新的规范ZigBee 2006,这是一个比较完善的规范。据联盟最新的消息,今年年底将会发布更新版本的规范ZigBee 2007,这个版本增加了一些新的特性。

Zigbee基本通信实验

1.Zigbee基本通信实验 1.1实验目的 了解实Zigbee的原理及在软件上如何方便使用; 掌握在Windows CE 6.0下进行UART编程的方法。 1.2实验设备 硬件:EduKit-IV嵌入式教学实验平台、Mini270核心子板、Zigbee模块、PC 机; 软件:Windows 2000/NT/XP 以及Windows 平台下的VS2005开发环境。 1.3实验内容 利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编写一个可运行于EduKit-IV型实验箱Windows CE 6.0操作系统上的应用程序; 学习和掌握EduKit-IV教学实验平台中通过UART与Zigbee模块通信,实现对Zigbee模块的配置和对等网模式下的通信。 1.4实验原理 1.4.1Zigbee起源 无线网络系统源自美国军方的“电子尘埃(eMote)”技术,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技术之一。该系统基于IEEE802.15.4规范的无线技术,工作在2.4 GHz或868/928 MHz,用于个人区域网和对等网状网络。ZigBee是一种新兴的近距离、低复杂度、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成本的无线网络技术。它是一种介于红外无线技术和蓝牙之间的技术提案。主要用于近距离无线连接。它依据802.15.4标准。在数千个微小的传感器之间相互协调实现通信。这些传感器只需要很少的能量,以接力的方式通过无线电波将数据从一个传感器传到另一个传感器,所以它们的通信效率非常高。相对于现有的各种无线通信技术,无线ZigBee网络技术将是近距离通信最低功耗和成本的技术。这一技术目前正向工业、民用方向推广和发展,市场前景广阔。包括国家863计划等项目都在进行相关

实验二 socket下点对点通信的实现

实验二 Socket下的点对点通信的实现 一、实验目的 理解Socket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掌握Socket的建立、监听、连接、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 二、实验内容 采用Java(c++)语言编写网络上的点对点的Socket程序。该程序必须能在服务器端实现监听连接请求,客户端实现发送连接请求的功能,在建立连接后进行发送和接收数据的功能。三、实验要求 实验课时为4学时。要求完成在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的源程序的编写,并作出分析。 具体要求如下: 1、服务器端建立一个Socket,设置好本机的IP和监听的端口与Socket进行绑定,开始监听连接请求,当接收到连接请求后,发出确认,同客户端建立连接,开始与客户端进行通信。 2、客户端建立一个Socket,设置好服务器端的IP和提供服务的端口,发出连接请求,在收到服务器的确认后,建立连接,开始与服务器端进行通信。

3、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的连接及它们之间的数据传送均采用同步方式。 socket 的基本概念 网络上的两个程序通过一个双向的通信连接实现数据的交换,这个双向连路的一端成为一个Socket。Socket通常用来实现客户方和服务方的连接。它既可以接受请求,也可以发送请求,利用它可以较为方便的编写网络上数据的传递。在Java等语言中,有专门的Socket类来处理用户的请求和响应。利用Socket类的方法,就可以实现两台计算机之间的通讯。

Host A上的程序A将一段信息写入Socket中,Socket的内容被Host A的网络管理软件访问,并将这段信息通过Host A 的网络接口卡发送到Host B,Host B的网络接口卡接收到这段信息后,传送给Host B的网络管理软件,网络管理软件将这段信息保存在Host B的Socket中,然后程序B才能在Socket中阅读这段信息。 假设第二个程序被加入图1的网络的Host B中,那么由Host A传来的信息如何能被正确的传给程序B而不是传给新加入的程序呢?这是因为每一个基于TCP/IP网络通讯的程序都被赋予了唯一的端口和端口号,端口是一个信息缓冲区,用于保留Socket中的输入/输出信息,端口号是一个16位无符号整数,范围是0-65535,以区别主机上的每一个程序,低于256的端口号保留给标准应用程序,比如pop3的端口号就是110,每一个套接字都组合进了IP地址、端口、端口号,这样形成的整体就可以区别每一个套接字。 无论一个socket通信的功能多么齐全,程序多么复杂,其 基本结构都是一样的,都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创建socket; 2、打开连接到socket的输入输出流; 3、按照一定的协议对socket进行读写操作;

实验5--点对点无线通讯实验

实验题目:实验5--点对点无线通讯实验实验时间:2015.12.2 一、实验目的: 使用IAR开发环境设计R程序,利用2个CC2530 ZigBee模块实现点对点无线通讯。 二、实验原理及程序分析: a)硬件接口原理 ZigBee(CC2530)模块 LED 硬件接口 ZigBee(CC2530)模块硬件上设计有 2 个 LED 灯,用来编程调试使用。分别连接 CC2530 的 P1_0、P1_1两个 IO 引脚。从原理图上可以看出,2 个 LED 灯共阳极,当 P1_0、P1_1 引脚为低电平时候,LED 灯点亮。 b) 关键函数 1、射频初始化函数 uint8 halRfInit(void) 功能描述:zigbee 通信设置,自动应答有效,设置输出功率0dbm,Rx设置,接收中断 有效。 参数描述: 无 返回:配置成功返回 SUCCESS 2、发送数据包函数 uint8 basicRfSendPacket(uint16 destAddr, uint8* pPayload, uint8 length) 功能描述:发送包函数。 入口参数:destAddr 目标网络短地址 pPayload 发送数据包头指针, length 包的大小 出口参数:无 返回值:成功返回SUCCESS,失败返回FAILED 3、接收数据函数 uint8 basicRfReceive(uint8* pRxData, uint8 len, int16* pRssi) 功能描述:从接收缓存中拷贝出最近接收到的包。 参数:接收数据包头指针

接收包的大小 返回:实际接收的数据字节数 c)软件设计 void main (void) { uint8 i; appState = IDLE; // 初始化应用状态为空闲appStarted = FALSE; // 初始化启动标志位FALSE /* 初始化Basic RF */ basicRfConfig.panId = PAN_ID; // 初始化个域网ID basicRfConfig.ackRequest = FALSE; // 不需要确认halBoardInit(); if(halRfInit()==FAILED) //初始化hal_rf HAL_ASSERT(FALSE); /* 快速闪烁8次led1,led2 */ for(i = 0; i < 16; i++) { halLedToggle(1); // 切换led1的亮灭状态halLedToggle(2); // 切换led2的亮灭状态halMcuWaitMs(50); // 延时大约50ms } halLedSet(1); // led1指示灯亮,指示设备已上电运行halLedClear(2); basicRfConfig.channel = 0x0B; // 设置信道 #ifdef MODE_SEND appTransmitter(); // 发送器模式 #else appReceiver(); // 接收器模式 #endif HAL_ASSERT(FALSE); } void appTransmitter() { uint32 burstSize=0; uint32 pktsSent=0; uint8 appTxPower; uint8 n; /* 初始化Basic RF */ basicRfConfig.myAddr = TX_ADDR; if(basicRfInit(&basicRfConfig)==FAILED) { HAL_ASSERT(FALSE); } /* 设置输出功率 */

点对点通信实验步骤2017

基于CAsyncSocket类的点对点通信客户机创建流程 ●通信流程: 1.服务器点击“监听”按钮开始监听,实现Create和Listen函数 2.客户机点击“连接”按钮进行连接,实现Connect函数 3.服务器端接受连接,并触发onAccept事件,实现函数Aeecpt 4.客户端或者服务器端点击“发送”按钮,发送文本框的数据 5.服务器端或者客户端接收数据,OnReveive事件被触发,实现函数Receive 6.客户端或者服务器端点击“断开”,执行函数close,触发另一端的onClose 事件 自定义类获取对话框指针的方法 1.先在CMyDialog.cpp中声明一个全局变量CMyDialog* pDlg; 2在OnInitDialog()初始化的时候,pDlg = this; 3.在自定义类使用的时候,在自定义的类的Cpp中添加extern CMyDialog* pDlg; 4.在自定类中使用pDlg->yourfunction(); ●编程过程: 客户端: 1、创建MFC应用程序,勾选windows socket选项,如创建工程名为client,自动创建类 CClientAPP和CClientDlg,并生成相应的源文件(.cpp)和头文件(.h)。APP代表应用程序。 Dlg代表对话框 2、布置界面如下图所示

3、建立类向导,给文本编辑框,列表框定义变量名及类型 4、插入基于CAsyncSocket的类,如取名clientsock,确定后类视图下右键单击类并载入虚函数onReceive(),onClose(),如果是服务器端还要加载onAccept 5、程序的各个类之间建立联系,具体步骤: 5.1对话框界面与套接字建立连接。在ClientDlg.h文件中将“clientsock.h”文件包含进来,使其能够访问套接字,代码为#include”clientsocket.h”;并添加成员变量m_clientsock,代码clientsock m_clientsock;

RS485组网通信实验

实验三十 RS485组网通信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RS485组网通信基本原理。 二、实验内容 利用3块以上MSP430单片机开发模块实现RS485组网通信,在主机模块上通过液晶屏显示各节点采集的片内温度,同时通过上位机的串口调试助手进行同步显示。 三、实验仪器 传感器检测技术综合实验台、MSP430单片机开发模块(3块以上)、显示与键盘模块(3块以上)、MSP430仿真器、A+B型USB连接线、杜邦线、导线。 四、实验原理 RS485采用差分信号负逻辑,+2V~+6V表示逻辑0,-6V~-2V表示逻辑1,RS485接口采用差分方式传输信号。RS485有两线制和四线制两种接线,四线制只能实现点对点的通信方式,两线制可以构成总线式拓扑结构,在同一总线上可以挂接32个节点,RS485通信网络中通常采用主从式通信方式(如图30-1所示),机一个主机带多个从机。一般情况下,连接RS485通信链路使用一对双绞线将各个接口的A、B端分别连接,严格来说还应该将信号地连接在一起。RS485总线通信距离理论值为1200m,实际应用还受通信环境的影响,RS485在传输过程中可以采用增加中继的方法对信号进行放大,最多可以加8个中继。 图30-1 主从式通信结构图 五、注意事项 1、实验操作中不要带电插拔导线,熟悉原理后,按照接线示意图接线,检查无误后,方可打开电源进行实验。 2、实验中严禁将5V信号线与MSP430单片机IO口直接连接 3、严禁电源对地短路,模块间共地。 4、从机地址为2~30,同一个网络中从机的地址不能相同。 六、实验步骤 1、用导线将主台体上的+15V、GND对应连接到显示与键盘模块,+5V、GND连接到MSP430单片机开发模块(连线之前确保电源开关处于关闭状态)。 2、按照图30-2将显示与键盘模块与MSP430单片机开发模块相连。

【标准】基于Zigbee技术的智能家居系统设计方案

基于Zigbee技术的智能家居系统设计方 家居设备通过Zigbee 进行无线组网,把家居设备的信息和数字视频传输到因特网网络上, 进行实时的显示并进行后续的利用和控制;同时将收集各处传输进来的数字视频信息进行后续的处理和识别。如入侵检测,人脸检测和识别等。 智能家居又称为智能住宅,在国外常用Smart Home 表示。与智能家居含义近似的有家庭自动化(Home Automation)、电子家庭(Electr ON ic Home、E-home)、数字家园(Digital Family)、家庭网络(Home Net/Networks for Home)、网络家居(NetworkHome)、智能家庭/建筑(Intel ligent Home/Building)等。 智能家居系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综合布线技术将与家居生活有关的各种子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统筹管理,让家居生活更加舒适、安全。智能家居可以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换功能,帮助家庭与外部保持信息交流通畅,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增强家居生活的安全性,甚至为各种能源费用节约资金。 1 项目概述 1.1 智能家居发展概况 智能家居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嵌入式系统和网络通讯技术,将家庭中的各种设备(如照明系统、环境控制、安防系统、网络家电)通过家庭网络连接到一起的,自从美国在1984 真正的智能建筑出现以来,国外已经有将近30 年的研究历史,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晚,从2003 年才逐步应用于高端市场,而且标准不统一,如海信、海尔、清华大学等大家各自为营。由于智能家居系统具有安全、方便、高效、快捷、智能化和个性化的独特魅力,使得智能家居的开发与建设成为21 世纪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全球对能源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智能家居在节能方面的效果优势非常明显,因此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1.2 开发板主要参数 本项目所使用开发板为Real6410 开发板,采用三星公司的ARM11 内核的处理器 S3C6410.开发板上还集成了123 M的DDR 内存以及1 GB NandFlash, 同时预留了

MUDBUS通讯实验

MODBUS通讯实验 一、理论背景 1.1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 单工数据传输只支持数据在一个方向上传输;全双工数据通信允许数据同时在两个方向上传输,因此,全双工通信是两个单工通信方式的结合,它要求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都有独立的接收和发送能力。半双工数据传输指数据可以在一个信号载体的两个方向上传输,但是不能同时传输。例如,在一个局域网上使用具有半双工传输的技术,一个工作站可以在线上发送数据,然后立即在线上接收数据,这些数据来自数据刚刚传输的方向。像全双工传输一样,半双工包含一个双向线路(线路可以在两个方向上传递数据)。 1.2RS-485: RS-485标准是半双工通信协议,RS-485适用于收发双方共享一对线进行通信,也适用于多个点之间共享一对线路进行总线方式联网。在低速、短距离、无干扰的场合可以采用普通的双绞线,反之,在高速、长线传输时,则必须采用阻抗匹配(一般为120Ω)的RS485专用电缆。 RS485采用差分信号负逻辑,-2V~-6V表示“0”,+2V~+6V表示“1”。RS485有两线制和四线制两种接线,四线制只能实现点对点的通信方式,现很少采用,现在多采用的是两线制接线方式,这种接线方式为总线式拓扑结构在同一总线上最多可以挂接32个结点。在RS485通信网络中一般采用的是主从通信方式,即一个主机带多个从机。很多情况下,连接RS-485通信链路时只是简单地用一对双绞线将各个接口的“A”、“B”端连接起来。 、

1.2Modbus 工业控制已从单机控制走向集中监控、集散控制,如今已进入网络集约制造时代。工业控制器连网也为网络管理提供了方便。Modbus就是工业控制器的网络协议中的一种。Modbus协议是应用于电子控制器上的一种通讯约规。通过此协议,控制器相互之间、控制器经由网络(例如以太网)和其它设备之间可以通信。它已经成为主流的工业标准之一。对符合Modbus协议的不同厂商生产的控制设备可以连成工业网络,进行集中监控。 图:S7-200 D型9针接口的MODBUS接线方式 二、实验准备 1、西门子 CPU 226实验操作台; 2、自制RS-485 modbus通讯线; 3、已安装MODBUS通讯指令库的计算机; 4、MODBUS从机设备(此选用FL3102型号火探) 5、24供电电源,导线若干。 连接MODBUS通讯线,D型接口端接CPU的端口1(端口0用于与电脑通讯),针脚3引出线接火探的DATA+接线端,针脚8引出线接火探的DATA-接线端。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网络实践-WinSock点对点通信实验报告

实验一 WinSock点对点通信程序 一、实验目的: WinSock是Windows操作系统下的Socket编程接口,通过WinSock函数库可以实现基于TCP/IP协议的进程之间通信。 ●理解基于WinSock的客户/服务器概念 ●掌握使用WinSock进行编程的方法 ●了解常见WinSock开发模式的使用 二、实验内容: 基于WinSock开发一个简单的客户/服务器文本传输程序,客户端能够发送由标准输入得到的文本,服务器能够接收并将其显示在标准输出上。 三、实验环境: 程序运行环境为以太网,采用TCP/IP协议栈,网络操作系统为Windows。程序开发环境为vs2012版本。 四、实验步骤: 步骤1 需求分析 程序功能为: (1)服务器可以接受任何客户的连接 (2)服务器在同一时刻只能与一个客户通信,直到该客户退出才可以接收下一个客户 (3)客户程序使用命令行参数指定服务器地址 (4)客户端输入的文本都发送给服务器 (5)客户使用Ctrl+C键停止发送,关闭连接 步骤2 服务器程序: 定义全局变量: SOCKET Server; // 服务器端套接字 SOCKADDR_IN Client_Addr; // 请求用户的Ip地址 SOCKET Sock_Conn; // 是否建立连接成功

char Buff_Recv[1024]; // 接收字符缓冲 char Buff_Send[1024]; // 发送字符缓冲区 服务器端主程序及用到的相关函数: void SLoad(); // 加载套接字库 void SCreate(); // 创建套接字 void SBind(); // 绑定套接字到一个IP地址和一个端口上 void SListen(); // 将套接字设置为监听模式等待连接请求 void SAccept(); /* 请求到来后,接受连接请求,返回一个新的对应于此次连接的套接字 */ void SClose(); // 关闭套接字 void SUnLoad(); // 卸载套接字库 void Receive(); // 接受请求 void Send(); // 服务器段发送字符串到客户端 主函数: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 /* 循环查询 */ while(1) { SLoad(); SCreate(); SBind(); SListen(); SAccept(); Receive(); SClose(); SUnLoad(); }

点对多点通信实验

《传感网原理及应用》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物联网工程 姓名: ## 学号: ########## 指导教师:###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提交报告时间:2015年 12月 8日

目录 实验二点对多点通信实验 1、实验目的………………………………………………………………………… 2、实验内容………………………………………………………………………… 3、实验步骤………………………………………………………………………… 4、实验现象描述与实验结果分析………………………………………………… 5、实验思考…………………………………………………………………………

实验一点对点通信实验 一、实验目的 在对点对点无线通信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如何利用CC531实现zigbee模块的点对多的无线通信。学习如何使用IAR的工程选项区分相同功能模块的不同处理,即一个工程中如果有多个RX该如何进行分别的处理。 二、实验内容 让两台接收机接收同一台zigbee模块发送的数据,收到数据后通过小灯闪烁表示成功接收或发送数据。 三、实验步骤 1.打开IAR工程“per_test.eww “ 2.打开工程文件后,进入工程界面: 3. 在IAR工程中选择RF状态后,分别下载到三个zigbee模块中; 1)选择发送状态TX,然后下载到zigbee模块中,作为点对多点无线无线通信的发送方; 2)分别选择接收状态RX1和RX2,然后分别下载到zigbee模块中,作为点对多点无线通信的两个接收方。 四、实验现象描述与实验结果分析 此为实验报告的重点部分,需要详细描述,包括 1.对实验现象的描述 三个zigbee模块中,作为发送端的zigbee模块黄灯闪烁,作为接收端的两个zigbee模块红灯和黄灯都闪烁. 2.对实验结果的描述 运行的结果是发送和接收模块上的小灯交替闪烁。

Zigbee技术主流芯片比较2概况

Zigbee技术主流芯片调研 1、Zigbee芯片调研 当今市场已有大量集成Zigbee协议和射频电路的芯片。以下是市场上主流的生成Zigbee的公司及其生产的典型Zigbee芯片。 公司TI FREESCALE ATMEL Nordic 芯片CC2530 MC1321 AT86RF230 nRF24E1/nRF9E5 MCU内核8051 HCS08 无(通过SPI接口由外 接MCU连接) 8051 通过在淘宝上的调查,TI公司的CC2530和FREESCALE的MC1321用户量比较大,有大量的公司提供基于这两款芯片的Zigbee模块,使用这些模块可以减少大量的硬件调试工作,而较容易的实现我们所需的传输功能。以下就这两类主流芯片进行详细介绍。 1.1 CC2530调研 CC2530是市场最主流的Zigbee芯片,TI公司推出的ZIGBEE网络处理器,将复杂的ZIGBEE网络协议栈,处理成了简单的用户接口命令,用户只要使用任何简单的单片机(微控制器),就可以容易的实现对ZIGBEE网络的控制;TI推出这个芯片的目的,就是希望ZIGBEE容易被使用。CC2530是TI公司推出的最新一代ZigBee标准芯片,适用于2.4GHz、IEEE802.15.4、ZigBee和 RF4CE应用。 CC2530包括了极好性能的一流RF收发器,工业标准增强性8051MCU,系统中可编程的闪存,8KB RAM以及许多其它功能强大的特性,可广泛应用在2.4-GHzIEEE802.15.4系统,RF4CE遥控制系统,ZigBee系统,家庭/建筑物自动化,照明系统,工业控制和监视,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消费类电子和卫生保健。主要参数如下:

基于MATLAB的点对点通信仿真

摘要 在当前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随着数字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通信网络与计算机网络的相互融合,信息技术已成为21世纪社会国际化的强大动力。Matlab软件包含众多的功能各异的工具箱,涉及领域包括:数字信号处理、通信技术、控制系统、神经网络、模糊逻辑、数值统计、系统仿真和虚拟现实技术等。作为一个功能强大的数学工具软件,在很多领域中得到本文利用Matlab对点对点通信进行仿真实验,实现信号从信源到信宿过程的模拟并获得信噪比与误码率的曲线图,研究了相移键控调制下信噪比与误码率的关系并比较了不同进制相移键控调制下误码率—信噪曲线的异同,同时也研究了不同中继信道对误码率—信噪比曲线的影响了广泛的应用。 关键字:MATLAB仿真;点对点通信;PSK;中继信道;误码率 基于MATLAB的点对点通信仿真....................................................................... 错误!未定义书签。摘要 (1) 1 引言 (2) 1.1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2) 1.2 课程设计内容 (2) 2仿真环境简介 (3) 3系统理论分析 (3) 3.1通信系统模型 (3) 3.2 相移键控原理 (4) 3.2.1二进制相移键控原理 (4) 3.2.2 多进制相移键控调制原理 (5) 4 仿真过程基于Matlab的实现 (6) 4.1仿真条件及符号说明 (6) 4.1.1仿真条件: (6) 4.1.2符号说明 (6) 5仿真结果 (8) 6仿真模型分析 (9) 6.1模型结果分析 (9) 6.2模型优缺点分析及改进方案 (10) 6.2.1优缺点分析 (10)

ZigBee技术发展和特点

第2章ZigBee技术及协议分析 2.1 ZigBee技术的发展及其特点⑴ 长期以来,低成本、短距离、低传输率、低功率的无线通讯市场一直存在着。蓝牙(Bluetooth)技术的出现曾让玩具制造商、家庭自动化控制以及工业控制等业界从业者兴奋不已,尽管蓝牙技术有很多优点,但是高昂的价格和其存在的技术缺陷严重影响了这些厂商的使用意愿。对于工业控制、家庭自动化控制等领域 而言,蓝牙技术过于复杂、功耗过大、距离近、组网规模达不到应用要求等,而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对无线通信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经过人们的努力,于2004年正式推出了ZigBee协议规。 ZigBee的发展基础是IEEE802.15.4标准,它是一种新型的短距、低速、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其前身是INTEL、IBM等产业巨头发起的“ HomeRF Lite” 无线技术。负责起草IEEE802.15.4标准的工作组于2000年成立,2002年美国摩托罗拉(Motorola)公司、荷兰菲利普斯(Philips)公司、英国Invensys公司、日本三菱电器公司等发起成立了ZigBee联盟,。到目前为止,ZigBee联盟已有200 多家成员企业,而且还在迅速壮大中。这些企业包裹半导体生产商、IP服务提 供商以及消费类电子厂商等,而这些公司都参加了IEEE802.15.4工作组,为ZigBee物理和媒体控制层技术标准的建立做出了它们的贡献。 2004年ZigBee1.0(又称ZigBee2004)诞生,它是ZigBee的第一个规,这使 得ZigBee有了自己的发展基本标准。但是由于推出仓促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在2006年进行了标准的修订,推出了ZigBee1.1 (又称ZigBee2006),但是该协议与ZigBee1.0是不兼容的。ZigBee1.1相较于ZigBee1.0做了很多修改,但是ZigBee1.1仍无法达到最初的设想,于是在2007年再次修订(称为 ZigBee2007/PR0),能够兼容之前的ZigBee2006,并且加入了ZigBee PRO部分,此时ZigBee联盟更专注于以下三种应用类型的拓展:家庭自动化(HA )、建筑/ 商业大楼自动化(BA,以及先进抄表基础建设(AMI )。 随着ZigBee标准的完善以及各软件以及硬件厂商的不断努力,用于ZigBee 开发的软硬件正趋于完善,ZigBee技术的实用化不断推进,其使用领域不断拓展。使ZigBee技术在2004年就被列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前景最广阔的十大高新技术之一。 ZigBee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实验三Socket通信实验报告

实验三Socket通信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VB、VC++、VS或JA V A等集成开发环境编写网络程序的方法; 2.掌握客户/服务器(C/S)应用的工作方式; 3.学习网络中进程之间通信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4.理解单播、组播和广播的原理并比较其不同之处; 5.要求本机既是客户端又是服务器端; (2)实验内容 所编写的程序应具有如下功能: 1.具有点对点通信功能,任意客户端之间能够发送消息; 2.具有群组通信功能,客户端能够向组内成员同时发送消息,其他组成员不能收到; 3.具有广播功能,客户端能够向所有其他成员广播消息; (3)编程语言和环境 1.编程语言C/C++/C#/Java等均可; 2.编程环境Windows(MS Visual系列,VC/VB/https://www.360docs.net/doc/e314605075.html,;)和Linux(编辑器vi+编译 器GCC)均可; (4)实验主要功能实现说明 以下为针对三个实验内容实现方法的简要说明,示例所用语言为C。 服务器 客户端socket bind listen socket connect accept recv send recv close send close 阻塞自己等待客户连接建立连接 请求数据 应答数据

基于C的面向连接的socket编程模型 1.点对点通信功能 实现网络点对点通讯程序的关键步骤就是实现信息在网络中的发送和接收。数据接收使用的是Socket,数据发送使用的是NetworkStream。 1.1利用Socket来接收信息 TcpListener tlListen1 = new TcpListener ( 8889 ) ; //侦听端口号 tlListen1.Start ( ) ; Socket skSocket = tlListen1.AcceptSocket ( ) ; //接受远程计算机的连接请求,并获得用以接收数据的Socket实例 EndPoint tempRemoteEP = skSocket.RemoteEndPoint ; //获得远程计算机对应的网络远程终结点 while ( true ) { Byte [] byStream = new Byte[80] ; //定义从远程计算机接收到数据存放的数据缓冲区 int i = skSocket.ReceiveFrom ( byStream , ref tempRemoteEP ) ; //接收数据,并存放到定义的缓冲区中 string sMessage = System.Text.Encoding.UTF8.GetString ( byStream ) ; //以指定的编码,从缓冲区中解析出内容 MessageBox.Show ( sMessage ) ; //显示传送来的数据 } 1.2利用NetworkStream来传送信息 TcpClient tcpc = new TcpClient ( "10.138.198.213" , 8888 ) ; //对IP地址为“10.138.198.213”的计算机的8888端口提出连接申请 NetworkStream tcpStream = tcpc.GetStream ( ) ; //如果连接申请建立,则获得用以传送数据的数据流 string sMsg = "您好,见到您很高兴" ; StreamWriter reqStreamW = new StreamWriter ( tcpStream ) ; //以特定的编码往向数据流中写入数据 ,默认为UTF8编码 reqStreamW.Write ( sMsg ) ; //将字符串写入数据流中 reqStreamW.Flush ( ) ; //清理当前编写器的所有缓冲区,并使所有缓冲数据写入基础流 2.群组通信功能 组播编程需要UDP,有两个类支持组播网络编程Socket和UdpClient.一台计算机要加入某一个组,然后接收发往这个组的信息。Socket类要调用SetSocketOption函数加入和离开某一个组。UdpClient类有直接的加入和离开某个组的成员函数可以调用。而向某个组发信息,则没有什么特殊的,只需把发送数据的目的地址设为组播地址就可以了。 发送端:

ZigBee技术发展和特点

第2章 ZigBee技术及协议分析 2.1 ZigBee技术的发展及其特点]1[ 长期以来,低成本、短距离、低传输率、低功率的无线通讯市场一直存在着。蓝牙(Bluetooth)技术的出现曾让玩具制造商、家庭自动化控制以及工业控制等业界从业者兴奋不已,尽管蓝牙技术有很多优点,但是高昂的价格和其存在的技术缺陷严重影响了这些厂商的使用意愿。对于工业控制、家庭自动化控制等领域而言,蓝牙技术过于复杂、功耗过大、距离近、组网规模达不到应用要求等,而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对无线通信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经过人们的努力,于2004年正式推出了ZigBee协议规。 ZigBee的发展基础是IEEE802.15.4标准,它是一种新型的短距、低速、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其前身是INTEL、IBM等产业巨头发起的“HomeRF Lite”无线技术。负责起草IEEE802.15.4标准的工作组于2000年成立,2002年美国摩托罗拉(Motorola)公司、荷兰菲利普斯(Philips)公司、英国Invensys公司、日本三菱电器公司等发起成立了ZigBee联盟,。到目前为止,ZigBee联盟已有200多家成员企业,而且还在迅速壮大中。这些企业包裹半导体生产商、IP服务提供商以及消费类电子厂商等,而这些公司都参加了IEEE802.15.4工作组,为ZigBee物理和媒体控制层技术标准的建立做出了它们的贡献。 2004年ZigBee1.0(又称ZigBee2004)诞生,它是ZigBee的第一个规,这使得ZigBee有了自己的发展基本标准。但是由于推出仓促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在2006年进行了标准的修订,推出了ZigBee1.1(又称ZigBee2006),但是该协议与ZigBee1.0是不兼容的。ZigBee1.1相较于ZigBee1.0做了很多修改,但是ZigBee1.1仍无法达到最初的设想,于是在2007年再次修订(称为ZigBee2007/PRO),能够兼容之前的ZigBee2006,并且加入了ZigBee PRO部分,此时ZigBee联盟更专注于以下三种应用类型的拓展:家庭自动化(HA)、建筑/商业大楼自动化(BA)以及先进抄表基础建设(AMI)。 随着ZigBee标准的完善以及各软件以及硬件厂商的不断努力,用于ZigBee 开发的软硬件正趋于完善,ZigBee技术的实用化不断推进,其使用领域不断拓展。使ZigBee技术在2004年就被列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前景最广阔的十大高新技术之一。

通信新技术实验报告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通信新技术综合训练报告 学院名称: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2012年3月

目录 实验一 Jennic-WSN开发环境 (1) 实验二 GPIO及LCD使用实验 (4) 实验三简单点对点无线通信实验 (8) 实验四两个EndDevice之间的无线通信实验 (14) 实验五 DIO中断实验 (18) 实验六定时器实验 (23) 实验七 UART实验 (27) 实验八 ADC及数据采集实验 (332) 实验九休眠和掉电保护实验 (388) 心得体会 (44) 附录 (45)

实验一 Jennic-WSN开发环境 一、实验容 1. 熟悉基于JN5139芯片所开发的一系列开发板及外围部件; 2. 了解zigbee系统; 3. 掌握软件的安装与调试; 4. 熟悉常用API接口函数。 二、实验原理 1.JN5139 最小系统及外围部件 基于 JN5139 芯片所设计的最小系统。SPISSZ 与SPISSM 连接,SPISWP接高电平,JN5139 上电自动复位或按键复位,SPIMISO 为编程控制端,与复位按键配合使用,经DIO6、DIO7 实现程序BIN 文件的下载。 JN5139 模块提供如下外围部件功能: 5 个主SPI 选择口; 2 个UART 串口; 2 个带捕获/比较功能的可编程定时器/计数器; 2 个可编程睡眠定时器和1 个滴答定时器; 两线串口(兼容SMbus和I2C); 从SPI 接口(与数据I/O 共享); 21 个数据I/O 口(与UART 串口、定时器及SPI 选择复用); 4 通道12 位100kbps 模数转换输入; 2 个11 位数模转换输入; 2 个可编程模拟比较输入; 部温度传感及电压监控。 2. 开发板 基于JN5139芯片所设计的WSN开发板,其部件如下: U1: JN5139系列Zigbee模块; U2: 板载光照度传感器; U3: 板载温湿度一体传感器; J3: 外供电(5VDC)接口; Swith: 供电开关; J7: 编程与运行状态选择,左跳并给传感器板加电,则进入可编程状态,或者在加电的情况下,按住RESET按钮,左跳J7,然后放开RESET按钮,再右跳J7,也可进入可编程状态,退出可编程状态,只需要按一下RESET按钮即可; J8: Flash写保护跳选,编程与运行都跳选到RUN(右跳); DB9: RS232编程接口; UART0: 串口0; JP6: 模块所有管脚的引出排线; LCD: 液晶接口; Power: 电源指示灯;

ZigBee技术概述

ZigBee 技术概述 1ZigBee 技术简介 (1) 2 ZigBee 结构 (2) 2.1物理层 (2) 2.2MAC 层 (4) 2.3网络层 (6) 2.4应用层 (7) 1ZigBee 技术简介 ZigBee 技术是一种近距离、低功耗、低成本、低传输速率的具有统一技术标准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符合IEEE 802.5.4标准,主要适用于工业、家庭自动控制以及远程控制领域,目的是为了满足小型廉价设备的无线联网和控制。 ZigBee技术并不是完全独有、全新的标准。它的物理层、MAC层采用了IEEE 802.15.4(无线个人区域网)协议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和扩展。其网络 层、应用会聚层和高层应用规范由ZigBee联盟进行了制定。 根据IEEE 802.15.4协议标准,ZigBee的工作频段分为3个频段,这3个工作频段相距较大,而且在各频段上的信道数目不同,因而,在该项技术标准中,各频段上的调制方式和传输速率不同。它们分别为868MHz、915MHz和2.4GHz, 其中2.4GHz 频段上,分为16个信道,该频段为全球通用的工业、科学、医学(ISM) 频段,且该频段为免付款、免申请的无线电频段,在该频段上,数据传输速率为250kbPs,另外两个频段为868⑼5MHz,其相应的信道数分别为10个信道和1 个信道,传输速率分别为40kbPs和20kbPso 在网络性能上,ZigBee 设备可构造星型网络或者点对点网络,在每一个ZigBee 组成的无线网络内,连续地址码分为16bit短地址或者64bit长地址,可容纳的最大网络设备个数分别为216个和264个,具有较大的网络容量。 在无线通信技术上,采用免冲突多载波信道接入(CSMA/CA) 方式,有效地避免了无线电载波之间的冲突,此外,为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建立了完整的应答通信协议。 ZigBee设备为低功耗设备,其发射功率为0-3.6dBm,通信距离为30-70m, 具有能量检测和链路质量指示能力,根据这些检测结果,设备可自动调整发射功率,在保证通信链路质量的条件下,最小地消耗设备能量。 为保证ZigBee设备之间通信数据的安全保密性,ZigBee技术采用了密钥长度为128位的加密算法,对所传输的数据信息进行加密处理。ZigBee技术主要 由以下优点: 1)低功耗:在低功耗待机模式下,两节普通的五号电池支持长达6 个月到

ZigBee技术概述

ZigBee技术概述 1ZigBee技术简介 (1) 2 ZigBee结构 (2) 2.1物理层 (2) 2.2 MAC层 (4) 2.3 网络层 (6) 2.4 应用层 (7) 1ZigBee技术简介 ZigBee技术是一种近距离、低功耗、低成本、低传输速率的具有统一技术标准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符合IEEE 802.5.4标准,主要适用于工业、家庭自动控制以及远程控制领域,目的是为了满足小型廉价设备的无线联网和控制。 ZigBee技术并不是完全独有、全新的标准。它的物理层、MAC层采用了IEEE 802.15.4(无线个人区域网)协议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和扩展。其网络层、应用会聚层和高层应用规范由ZigBee联盟进行了制定。 根据IEEE 802.15.4协议标准,ZigBee的工作频段分为3个频段,这3个工作频段相距较大,而且在各频段上的信道数目不同,因而,在该项技术标准中,各频段上的调制方式和传输速率不同。它们分别为868MHz、915MHz和2.4GHz,其中2.4GHz频段上,分为16个信道,该频段为全球通用的工业、科学、医学(ISM)频段,且该频段为免付款、免申请的无线电频段,在该频段上,数据传输速率为250kbPs,另外两个频段为868/915MHz,其相应的信道数分别为10个信道和1个信道,传输速率分别为40kbPs和20kbPs。 在网络性能上,ZigBee设备可构造星型网络或者点对点网络,在每一个ZigBee组成的无线网络内,连续地址码分为16bit短地址或者64bit长地址,可容纳的最大网络设备个数分别为216个和264个,具有较大的网络容量。 在无线通信技术上,采用免冲突多载波信道接入(CSMA/CA)方式,有效地避免了无线电载波之间的冲突,此外,为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建立了完整的应答通信协议。 ZigBee设备为低功耗设备,其发射功率为0-3.6dBm,通信距离为30-70m,具有能量检测和链路质量指示能力,根据这些检测结果,设备可自动调整发射功率,在保证通信链路质量的条件下,最小地消耗设备能量。 为保证ZigBee设备之间通信数据的安全保密性,ZigBee技术采用了密钥长度为128位的加密算法,对所传输的数据信息进行加密处理。ZigBee技术主要由以下优点: 1)低功耗:在低功耗待机模式下,两节普通的五号电池支持长达6个月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