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埃及记》浅析摩西形象

合集下载

出埃及记章读经心得

出埃及记章读经心得

出埃及记章读经心得《出埃及记》是《圣经》中非常重要的一卷书,它详细地记载了以色列人在埃及的苦难、神的拯救以及他们在旷野中的历程。

当我认真研读这卷书时,心中涌起了许多的感触和思考。

在埃及的以色列人遭受着残酷的奴役和压迫,法老的命令让他们的生活苦不堪言。

然而,就在这极度的黑暗中,神听见了他们的哀声,决定拯救他们。

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无论我们身处多么艰难的境地,只要我们向神呼求,他总会听见并伸出援手。

神通过摩西来施行拯救。

摩西本是在埃及法老宫中长大的以色列人,但神呼召他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

起初,摩西对自己充满了怀疑和不自信,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承担如此重大的使命。

然而,神应许与他同在,赐给他力量和能力。

这让我明白,当神赋予我们使命时,我们不要被自己的有限所束缚,而要依靠神的大能。

在出埃及的过程中,神行了许多奇妙的神迹。

比如,摩西将杖伸到红海,红海就分开,以色列人得以安然走过,而当埃及追兵跟进时,海水又复合,淹没了他们。

这些神迹彰显了神的全能和信实。

它们让我坚信,在我们的生命中,只要我们信靠神,他必为我们开辟道路,成就看似不可能的事情。

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后,面临着旷野中的种种挑战。

他们没有食物,神就降下吗哪;他们没有水喝,神使磐石出水。

但以色列人却常常抱怨、不信,甚至想要回到埃及。

这让我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态度,当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是否也像他们一样容易抱怨和失去信心?我们应当学会感恩,相信神在一切环境中的美意。

神还在西奈山上向以色列人颁布了律法。

这些律法不仅是规范他们行为的准则,更是教导他们如何过圣洁、公义的生活,如何与神建立亲密的关系。

这让我认识到,神的律法并非是要束缚我们,而是要保护我们,引导我们走向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此外,《出埃及记》中所描述的会幕的建造,也让我看到了神对敬拜的重视。

会幕的每一个细节都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都在指向神的荣耀和圣洁。

这提醒着我,在生活中要时刻保持一颗敬畏神的心,将敬拜神作为生命中的首要之事。

出埃及记电影观后感

出埃及记电影观后感

出埃及记电影观后感《出埃及记》是一部经典的宗教题材电影,讲述了犹太人民在埃及被奴役后,通过摩西的带领,成功逃离奴役,重返应许之地的故事。

作为一部古老的故事,它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宗教内涵,而电影版本则将其重新演绎并赋予新的艺术表现。

电影《出埃及记》用细腻的画面和完美的音效再现了古埃及的辉煌和压迫,将观众带入那个神秘的年代。

影片开篇,我们看到埃及法老的残酷统治和犹太人民的苦难生活。

摩西作为一个犹太人被抛弃在尼罗河中,却被一个埃及王子收养,成长为王室成员,但内心却始终与犹太人民联系在一起。

通过对摩西生平的凸显,电影将一个人的成长与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摩西了解到自己的犹太身份后,他决定帮助自己的同胞,与法老对抗,为自由而战。

电影中的角色形象栩栩如生,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命运和追求。

摩西是一个伟大的领袖,他不怕挑战、勇敢无畏,为了自由和公正不计个人代价。

而法老则代表着压迫和暴政,他的自私和傲慢导致了自己和整个国家的灭亡。

这些形象的对比让人深思:人性的光与暗,勇气的力量,以及正义和邪恶的较量。

电影中的场景设计非常精细,再现了古埃及的壮丽景象。

法老的宫殿、金字塔和犹太人的奴役营地都极具视觉冲击力。

尤其是摩西带领犹太人穿越红海的场景,充满神秘和庄严的氛围,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和感动。

这些场景通过巧妙的摄影和制作手法,营造出沉浸式的观影体验,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故事的情感和神圣。

影片的配乐也非常出色,通过悲壮的乐曲和强烈的音效,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电影中的音乐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情节的发展,同时也从音乐的角度为观众创造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影片中犹太人民的歌声尤为动人,它们表达了人民的希望和坚持,令观众产生共鸣。

除了艺术表现手法的精湛,电影《出埃及记》还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和宗教的思考,带给观众更多的启示。

摩西的形象象征着正义和自由的力量,他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摩西为了追求自由,不惜放弃了自己的尊贵地位。

摩西领导以色列人出埃及

摩西领导以色列人出埃及

摩西领导以色列人出埃及摩西是犹太人历史上一位伟大的领袖,他成功地带领以色列人民脱离了埃及的奴役,开始了他们的长征旅程。

这段历史被广泛地记录在《圣经·出埃及记》中,成为了犹太教和基督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摩西的召唤与使命摩西在埃及的奉献与命运早已注定。

当时埃及法老命令将以色列人民奴役和剥夺他们的自由,摩西作为一个犹太人的孩子成长在法老的宫廷中,却始终心系着自己的同胞。

一次,摩西目睹了一个埃及人欺压一个以色列人的情景,他怒不可遏地将埃及人打死,从而秘密地开启了他的领导之路。

神将自己的使命交付给了摩西,要他去救赎以色列人民,并引领他们离开埃及,回到上帝早已应许给他们的土地。

摩西接受了上帝的召唤,带着虔诚的信仰和指引,踏上了解放以色列民族的艰辛旅程。

二、以色列人民的苦难与期待在埃及,以色列人民长期遭受奴役和压迫,生活在非人的水深火热之中。

他们的虔诚信仰使他们保持了对上帝的信任,期望有一天能够获得自由,并追随着上帝的旨意走向光明的未来。

经过上帝的主持安排,摩西率领着亚伦和其他信仰坚定的以色列人民,为了自由与尊严而挣扎奋战。

他们经历了十灾降临埃及,其中包括血海变为血、眼皮上的蝗虫与暗中降临的黑暗,这些奇迹使法老开始屈服于上帝的力量。

三、出埃及与沙漠的旅程当埃及最终向以色列人的离去屈服时,摩西带领以色列人民走出了埃及。

他们越过了红海,踏上了进入神应许之地的旅程。

在沙漠中,以色列人民经历了饥渴和困苦的考验。

他们渴望自由与希望,但生活的艰辛使他们不断怀疑自己的信仰。

摩西一直以神的旨意和以色列人民的福祉为使命,他倡导纪律和秩序,并创立了犹太教的法律和戒律。

四、摩西的智慧与继任者摩西在领导以色列人民脱离埃及并走向应许之地的过程中展现了他的英明和智慧。

他善于领导和指导,聆听上帝的旨意,并用智慧化解了内部冲突和外部威胁。

然而,尽管摩西荣耀伟大,但由于他在追随上帝的旨意时犯罪,上帝禁止他亲自带领以色列人民进入应许之地。

出埃及记观后感

出埃及记观后感

《出埃及记》读后感摩西,是在旧约圣经的出埃及记等书中所记载的公元前13世纪时犹太人的民族领袖。

他在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巴哈伊信仰等宗教里都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先知。

他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但后来犹太人到埃及遭到埃及统治者的不满,并下令屠杀犹太人的婴儿,女人为了救孩子,就取了一个蒲草箱,抹上石漆和石油,将孩子放在里头,把箱予搁在河边。

法老的女儿来到河边洗澡,她看见箱子,就打发一个婢女拿来。

她打开箱子看见那孩子,孩子哭了,她就可怜他并抚养孩子作了她的儿子:她给孩子起名叫摩西,意思说,因我把他从水里拉出来。

摩西长大了就不肯称为法老女儿之子,他宁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愿暂时享受罪中之乐。

当时埃及法老把流浪到埃及的犹太人当奴隶,他请求埃及的法老释放犹太人,让他们回到自己的故乡迦南,埃及法老不同意,并继续做着奴役犹太人的事情,这时,上帝发怒了,给埃及人降下了“十大灾”,以示对埃及奴役犹太人的惩罚,这十大灾分别如下:血水灾、青蛙灾、虱子灾、畜疫灾、泡疮灾、冰雹灾、蝗灾、黑暗之灾、长子灾。

最后他带领以色列人逃离埃及,但反复无常的法老见以色列人离去后便开始后悔,打发手下军队在后面追赶,在前无去路后有追兵之际,神使红海之水分开,让以色列人安然渡过,又使海水复合,使埃及兵葬身鱼腹。

因这伟大的神迹,整个以色列民族均敬畏顺服真神。

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前往迦南,后因惹怒真身漂流于旷野之中,摩西在事奉神的事上擅作主张,使他失去了渴望已久的最高奖赏。

他因百姓的骚动而大发脾气,神用严厉地刑罚摩西,以提醒以色列人:神重视忍耐和谦卑。

《出埃及记》并不是一篇简单的宗教说辞,它将一个庄严而伟大的主题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即:一个被奴役的民族怎样才能获得自由和解放。

对人类来说,这个主题肯定具有永恒性,值得每个民族去思考。

遗憾的是我们这个民族从来没有接触到这个庄严而伟大的主题。

为什么呢?很可能是因为我们的人文初祖黄炎二帝为我们创造了一部迥异于以色列人的历史,一部辉煌的历史,一部征服者的历史,一部奴役他族的历史,以色列人与我们不同,它们没有什么征服者的辉煌历史,当它们走进历史时,就已经沦为埃及法老的奴隶达数百年之久了,所以他们从自己的历史起步之日起就不得不面对“自由”和“解放”的问题。

摩西出埃及记——鲁迅式的观后感

摩西出埃及记——鲁迅式的观后感

近来,在昏暗的灯光下,我重温了一部以经典旧约故事为蓝本的电影——《摩西:出埃及记》。

电影叙述了希伯来先知摩西引领自己的人民逃离奴役、追求自由的故事,其悲壮而震撼。

我观看之后,心中颇为感慨。

一、开篇面对这部影片,必须承认的是,它描绘了一个深刻的主题:自由与命运的交织,并在冷酷无情的历史洪流中寻求人的尊严和权力。

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古埃及和以色列人的故事,而是关于人类如何与不公抗争、争取自我解放的史诗。

二、情节分析影片中的一幕让我记忆犹新:摩西站在红海前,上帝施展奇迹将海水分开。

这一幕是对信仰力量的极致展现。

然而,在鲁迅笔下或许有这样的反思:“信仰是如此强大而坚定的信念吗?还是人们在绝望时对希望的一种寄托?”这种力量虽令人敬畏,却也不免引发深思。

电影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故事;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困境。

正如鲁迅所言:“人性并不是非黑即白,在它们之间有无数灰色地带。

”在这个被称为“救赎”的过程中,不仅有褒扬的勇气和牺牲精神,还有质疑的声音和妥协的姿态。

三、深刻意义在这漫长的苦旅中我们发现了许多值得深究的主题:领导力的本质是什么?群众心理又是怎样作用于历史进程?权力是如何建构并维持的?这个问题让人不禁思考到我们自己身处的社会里的种种现象,谁在说谎?谁在替天行道?另外一点至关重要且引人深思的是救赎的代价。

为了自由之神的到来就必须付出沉重的生命代价吗?这与我们在新时代所倡导的人权观念相悖离吗?悲剧的发生总是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的深刻反思:“真正的勇气是什么?”“是敢于承受生活的重负而不失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一切质地。

”这也符合鲁迅先生一贯的思想:“我们不是为了生存而生活着,我们是要为那高尚的生存生活着”。

四、个人感悟与社会启示回顾整部影片,“倒戈相向”这一概念令我深思不已——那些被迫成为帮凶因而做出背叛之行的人实际上也是某种形式上的受害者;悲剧不仅仅在于压迫者对被压迫者的磨难,还在于许多无辜甚至曾受折磨之人的痛苦抉择。

民族史诗出埃及记1

民族史诗出埃及记1

民族史诗《出埃及记》——《出埃及记》是旧约文学中最精彩的英雄史诗性的作品,摩西则是其中的核心人物。

早在摩西诞生之前,以色列人在雅各的率领下,为逃避饥荒来到埃及。

当时雅各之子约瑟因善于解梦且才华出众做了埃及法老的宰相。

约瑟那一代人死后,新登位的埃及法老见以色列妇女生育力非凡,异族人丁兴旺,害怕起来,就奴役和迫害他们,强迫他们做苦工,并下令将以色列人的所有男婴都丢在河里,只让女婴存活。

摩西降生时,其母见他俊美就藏了三个月,后来无法再藏,把他放在蒲草箱内搁在河边的芦荻中,为法老之女收养,取名摩西,意为“从水里拉出来”。

摩西长大后,在神圣的何烈山看见燃烧的荆棘,听到了上帝的召唤。

他受命于上帝,率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

埃及法老恃强作恶,变本加厉地欺压以色列人。

为了离开埃及,上帝帮助摩西及其哥哥亚伦与法老对抗:亚伦和法老的手下都把手杖丢在地上变成蛇,结果亚伦的杖吞了他们的杖;亚伦举杖击打埃1及的河水,一连七天,埃及河水发臭,鱼死亡,遍地都是血;然后又先后出现了蛙灾、虱灾、蝇灾、兽疫、疮灾、雹灾、蝗灾和黑暗之灾;上帝亚卫夜间巡行,杀死埃及人所有的长子和一切头生的牲畜,整个埃及一片哀鸣,而以色列人事先得到上帝的吩咐,将羊血涂在门框和门楣上,亚卫见到血则知道是自己的子民,就逾越过去,由此产生了犹太人的逾越节。

在上帝、摩西和亚伦的沉重打击下,法老终于答应让以色列人离去。

摩西率领约60万以色列男子以及妇孺开始出走埃及。

白天,亚卫在前面用云柱领路;夜间,亚卫用火柱照亮前进的道路。

正当以色列人日夜兼程向西奈方向进发时,埃及法老反悔了,派出军队追赶他们。

在埃及营地和以色列营地之间有云柱,一边黑暗,一边发光,终夜两下不得相近。

当以色列人在法老的追兵和纸莎草海(过去误为红海)之间走投无路时,亚卫再显神迹,他让摩西向海伸杖,强劲的东风刮起,海水分开,壁立如墙垣状,以色列人从中间的干地走过去;待法老追兵通过大海时,兵车陷落,一片混乱,摩西再次将杖伸出,海水回流,将法老全军淹毙。

摩西及其对犹太人民的领导作用

摩西及其对犹太人民的领导作用

摩西及其对犹太人民的领导作用在犹太教历史中,摩西是一个精神上和政治上的领袖。

他生活在公元前13世纪,被认为是从埃及带领犹太人民逃离奴役的人。

他的故事被广泛讲述,被视为一个充满勇气、信念和智慧的领导者。

摩西对犹太人民的领导作用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许多政治和宗教领袖的榜样。

首先,摩西凭借其领导才能和智慧带领犹太人民脱离奴役。

根据《圣经·出埃及记》,当时犹太人民在埃及受到奴役,生活十分艰难。

摩西作为一个犹太人被抚养在埃及皇宫,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民族。

当他发现犹太人民受到虐待时,感到非常愤慨,认为自己有责任帮助他们。

因此,他不顾个人安危,利用他的人脉和技巧,成功地领导犹太人民逃离了奴役。

这显示了摩西的坚毅和智慧,以及他对犹太人民的无私关怀。

其次,摩西在犹太人民到达荒野后,展现了出色的领导能力。

在《圣经·出埃及记》中,记录了他在带领他们度过红海、颁布戒律和组织社区建设等方面的努力。

通过他的指引和治理,犹太人民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建立了一个有组织、有秩序的社会。

摩西通过制定戒律,建立了犹太人民的道德和法律基础,为他们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指导。

他还组织了各部落的集会,解决纷争和问题。

这些举措不仅展示了摩西的领导能力,也为犹太人民铺就了成功的道路。

此外,摩西的领导也在犹太人民的宗教信仰和精神上发挥了深远的作用。

他被认为是传授了犹太教的经文,并帮助人们建立与神的联系。

他带领犹太人民在摩西山上接受了十诫,并在他们心中树立了敬畏上帝的信仰。

同时,他也辅助人们建立了祭祀仪式和庆祝节日的传统。

摩西的领导使得犹太人民能够维系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为后世的犹太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摩西对犹太人民的领导作用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勇气、智慧和无私关怀使他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领袖。

通过他的努力,犹太人民能够逃离奴役,建立自己的社区,并建立与神的联系。

摩西的故事和领导经验不仅对犹太人民有重要意义,也对其他领导者和个人的生活有启示。

分析《圣经》中摩西的人物形象

分析《圣经》中摩西的人物形象

分析《圣经》中摩西的人物形象分析《圣经》中摩西的人物形象摩西摩西是纪元前十三世纪的犹太人先知,旧约圣经前五本书的执笔者。

带领在埃及过著奴隶生活的以色列人,到达神所预备的流着奶和蜜之地——迦南(巴勒斯坦的古地名,在今天约旦河与死海的西岸一带),神借着摩西写下《十诫》给他的子民遵守,并建造会幕,教导他的子民敬拜他。

本文属于犹太系列的一部分犹太教典籍圣经,塔木德,犹太法典,十诫犹太教节日五旬节,逾越节,安息日犹太圣地耶路撒冷,马萨达建筑圣殿,犹太教堂犹太教传统洗脚礼以色列十二支派吕便,西缅,犹大,但,拿弗他利,迦得,亚设,以萨加,西布伦,以法莲,玛拿西,便雅悯不列为十二支族的祭司部族:利未犹太人重要人物亚伯拉罕,雅各,摩西犹太人列表,斐洛爱因斯坦,马克思犹太教派正统派,保守派,改革派,重造派犹太历史十二支族,以色列历史,以色列王国,北国以色列,南国犹大重要事件犹太人大屠杀《圣经》中记载,由于移居到埃及的以犹太人人劳动勤奋,并且以擅长贸易著称,所以积攒了许多财富。

这引起了执政者的不满。

另外加之执政者对于以色列人的恐惧,所以法老下令杀死新出生的犹太男孩,梅瑟出生后其母亲为保其性命“就取了一个蒲草箱,抹上石漆和石油,将孩子放在里头,把箱子搁在河边的芦荻中。

”后来被来洗澡的埃及公主发现,带回了宫中。

梅瑟长大后一次失手杀死了一名殴打犹太人的士兵,为了躲避法老的追杀,梅瑟来到了米甸并娶祭司的女儿西坡拉为妻,生有一子。

梅瑟一日受到了神的感召,回到埃及,并带领居住在埃及的犹太人,离开那里返回故乡。

在回乡的路上,梅瑟得到了神所颁布的《十诫》,即《摩西十诫》。

梅瑟最享盛名时期很可能是西元前十三世纪,因为普遍认为“出埃及记”中的法老拉姆萨斯二世就死于西元前1237年。

因为他的名字来自埃及语而不是希伯来语,意思是“儿童”或“儿子”,从他出世不到五百年中,梅瑟为所有的犹太人所敬仰。

到西元后五百年,他的名气和声望同基督教一道传遍欧洲许多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出埃及记》浅析摩西形象
王迪
(会计学院 财务管理二班 2013110744)
摘 要:摩西是建立自己国家的民族首领和先知,是以色列民族精神的代表,他率领以色列
民众逃离了埃及的残酷奴役。本文通过对《出埃及记》及《摩西五经》中其他的相关线索的梳理,
简要论述摩西从一个普通的利未家的婴孩成长为带领以色列人历经千难万险奔向“美丽宽阔流奶
与蜜之地”的先知的过程中的形象转变。
关键词:摩西;形象转变
摩西是公元前13世纪时犹太人的精神领袖,他不仅是犹太教的创始者,还是基督教、
伊斯兰教和巴哈伊信仰等宗教里公认的极为重要的先知。摩西毫无疑问是圣经文学中众多富
有魅力的人物形象中的佼佼者,他作为利未人的后代,虽然出身卑微,但却带领以色列人民
摆脱埃及法老的奴役,实现了建立独立自主国家的理想。
摩西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犹太家庭,却因为当时埃及法老畏惧犹太人的日益壮大下令杀死
新出生的犹太男婴,他的母亲不得已“就取了一个蒲草箱,抹上石漆和石油,将孩子放在里
头,把箱子搁在河边的芦荻中”。摩西被埃及公主捡到,同埃及的王子一同长大。但是埃及
王室的生活并没有改变他正直的本质,在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后,他开始质疑埃及法老对以色
列人民的奴役,直到有一天,他再也看不下去埃及人的行径,失手打死了一个正在殴打犹太
人的士兵,为了逃避法老的追杀,他离开了埃及王宫。这是摩西最初的故事,摩西的形象已
经初见端倪,富足无忧的生活并没有是他失去本性,他“宁可和上帝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
愿暂时享受罪中之乐”。他的内心对受苦受难的犹太人民充满了同情,但还仅限于同情。
摩西在《出埃及记》中最初的形象是一个牧羊人,这正是在他出逃米甸后的四十年中,
他虽然在自己的岳父家中住,但实际上,和在埃及的以色列人一样,没有自己的国土,寄人
篱下,任人欺负。虽然希望拥有自己的领土,不受人欺压,但是在耶和华让摩西承担起说服
法老并带领犹太人离开埃及到遥远的迦南地时,他还是犹豫了,摩西刚开始领导以色列人出
埃及时常对神抱怨,几次推脱:“我是什么人”(出3:11);“他们不信我,也不听我的话”(出
4:1),并且推说“我素日不是能言的人”(出4:1),最后竟说“主啊,你愿意打发谁就打发
谁去吧”(出4:13)摩西一直在强调自己是一个“拙口笨舌的人”,想要推脱责任,这种态
度甚至曾经让耶和华萌生了杀死摩西的念头。这说明摩西的性格里也有着懦弱的一面。
但是,在法老一次又一次阻挠犹太人离开埃及之后,摩西逐渐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
他对法老提出击杀长子的警告后,“气忿忿地离开”,这一细节表明摩西越发意识到自己是以
色列人民中的一员,他不能再看着以色列人们遭受迫害。摩西并不是生来完美,就像他的祖
先亚伯拉罕和他的儿子以撒、孙子雅各一样,他们也有如常人般的过错和缺点。然而,瑕不
掩瑜,这样的性格缺陷成为他逐渐成长的强大动力,摩西在磨难和历练中一步步成长,使他
人性的形象更加饱满。
在摩西带领以色列人民返回迦南地的过程中,摩西的人物形象再一次得到了升华。当上
帝在荆棘中显现时,摩西形象之中的正义感不再局限于个体,而是升华、扩展到整个以色列
民族,他肩负着整个民族的生死命运。除了摩西体现的责任感与正义感,在长途艰苦跋涉的
过程中,他性格中的坚韧不拔的毅力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以色列人在埃及为奴,毫无作战
经验,带着二百万之多的男女老幼乌合之众长途跋涉,身后还有后悔的法老派来的追兵,摩
西面对的压力可想而知,虽然背后有着耶和华的支持,摩西的领导仍然是功不可没的。不仅
客观环境艰苦,以色列人民和摩西之间的摩擦也是前行的一大阻碍。以色列是一个悖逆的民
族,上帝也曾多次因此想毁灭他们。在漫长的跋涉之中,没有水喝时他们咒骂摩西,少肉吃
时他们咒骂摩西,要打仗时他们也要咒骂摩西,听说迦南地难以夺取时他们仍然咒骂摩西。
虽然摩西气愤地将四十天不吃不喝得到的法版摔碎,但是他仍然为人民的暴行而向上帝求情。
一方面,摩西极力维护本民族的利益,试图逆转本民族的悲剧命运,另一方面,又对以色列
民众的不敬神和对本民族命运不负责任的态度感到愤怒。尽管如此,摩西并没有背弃以色列
人民,他还是为了以色列民族的新生辛劳了几十年,一个人带领几十万同胞在荒野中跋涉,
在上帝和以色列人之间传递消息、树立律法。
可以说在整个《出埃及记》中描述的摩西主要是伟大的领导者形象,他无私、坚韧、虔
诚而又肩负重任,是以色列人民的领路人。但是摩西最终的结局却又是一个悲剧。仅仅因为
没有在以色列民众要求喝水的时候尊奉耶和华,摩西就被判决不得进入他率领以色列人即将
进入的迦南地,即使他恳求耶和华,仍然没有得到同意,只能隔着约旦河看着那片流着奶与
蜜的美地,遗憾地与世长辞。
摩西的形象从一个平凡的犹太婴儿,到《出埃及记》中最初提到的牧羊人,到最终成为
以色列人民的领导者,可以说因为他被上帝选中才一步步成长,也可以说正是因为他性格中
的这些本质才被上帝选中。无论如何,摩西为犹太教的创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以色
列民族精神的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