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微粒污染及防护
微粒污染对静脉输液的影响及预防对策

微粒污染对静脉输液的影响及预防对策姓名:王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输液中心(215300)关键词微粒静脉输液影响预防对策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门诊输液室则是重中之重,随着静脉输液应用的日益广泛,人们对输液安全问题开始投入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静脉输注药物的要求是无化学污染物,不含活性微生物,无热原,无微粒,药物应与溶液相容,药物应与输液容器相容,药物彼此间应相容,输液过程中药物须保持稳定[1]。
由此可见,微粒是静脉输液能否得到安全保障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药典》(2005版)对大输液中微粒就有明确规定:标示装量为lOOml或lOOml以上的静脉用注射液1ml中含10u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12粒,含25u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粒[2]。
据文献报道,少量的微粒对人体虽有影响,短时期可引起一些生化变化,经一定时间的修复、代谢仍可恢复,但大批量的不可代谢性微粒长期存在于机体内,不但可给肝、肾造成不可恢复的、甚至形成病理性改变的损伤[3]。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现就微粒对静脉输液的影响及对策综述如下。
1微粒的影响1.1 微粒的概念及来源输液微粒是指在输液过程中进人人体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只有l一25um,也可为50—300um或更大的颗粒。
肉眼只能见到50 um以上的微粒[4]。
目前已鉴别出来的微粒有:橡胶塞屑、玻璃屑、纤维素、甥料微粒、炭颗粒、脂肪栓、药物结晶、碳酸钙、氧化锌、糊精、黏土、纸屑、细菌、霉菌、真菌、真菌孢子以及空气中的尘埃等[5]。
药品本身质量不合格、橡胶塞的反复穿刺、混合药物使用的配伍不当及药液的错误抽吸、玻璃安瓿的切割不当与消毒不彻底、操作环境的净化不到位以及护士的护理操作不规范等都会直接造成微粒污染液体。
1.2微粒的危害微粒对人体的危害是潜在的、严重的、长期的,甚至难以被人发现,其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微粒的大小、形态、化学特征、血管被阻程度及人体对微粒的反应等,微粒越大,数量越多,对人体危害越大[6]。
静脉输液微粒预防和控制措施

静脉输液微粒预防和控制措施静脉输液微粒是指输注液体中存在的不溶于水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15μm,少数可达50^300μm o这种非代谢性颗粒杂质主要由外界引入,是输液不良反应的重要诱因。
2015版《中国药典》对输液微粒的限度作了明确的规定,静脉输液装量为IoonI1.或IoOnI1.以上,210Um的微粒数不得过25粒,≥25μm的微粒数不得过3粒Q输液微粒污染会造成静脉炎、过敏反应等危害,是危害人体健康的巨大隐患。
因此,控制输液微粒污染是减少输液不良反应、保障静脉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
一、静脉输液微粒的来源微粒污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1、环境因素由于空气环境的污染,致使药物配置使用过程中空气中的致病菌或灰尘微粒进入血液。
2、药物因素药液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受到污染、输液溶媒选择不当、输液中加入药物及配伍不当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输液微粒的产生及增加。
3、输液配制因素护士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微粒:1)玻璃安薇颈的切割及消毒不严格。
切割安裁时,砂轮与玻璃摩擦可产生玻璃碎屑和脱落砂粒,切割距离越长、切割次数越多,产生的微粒越多。
此外,消毒不严格,切割过程中产生的微粒也会随输液进入人体。
2)注射器型号选择及使用方法不当。
注射器针头越大、使用次数越多产生微粒越多;加药时针头扎进胶塞的角度、手持注射器手法、与产生微粒的多少有关。
二、静脉输液微粒的危害微粒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血管栓塞在静脉输液中会出现一些大于微毛细血管的微粒,这些微粒会滞留在微毛细血管内而引起栓塞,进而影响到血管的正常代谢功能,致使细胞损坏以及组织坏死Q2、静脉炎微粒进入人体后随血液循环损伤血管内皮,引起血小板聚集,可造成静脉炎。
有研究表明,静脉输液的病人中大概有60%会因为静脉输液中的微粒而应发静脉炎。
3、肉芽肿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容易剌激组织增生形成肉芽肿,它可发生在肺脏、脾脏、脑、心脏、肝脏、肾脏等部位。
少数肉芽肿对机体影响不大,但大量肉芽肿的发生可直接干扰这些重要脏器的机能,甚至危及生命。
输液微粒

• 研究证实:配药时针头插入瓶塞的角度,次数, 针头的大小,注射器使用时间与液体污染的程度 有关。针头插入瓶塞的次数越多,产生的胶体微 粒就越多;针头越大,配药时液体中产生胶屑就 越大;针头重复使用次数越多,流经针头后液体 所含微粒的数量也越多;注射器使用时间越长, 污染率就越高。(有人对橡胶塞穿刺三次后与穿 刺前比较,发现药液中仅5-10微米的微粒就增加 近27倍)
武威市人民医院输液中心 陈燕 2012.9
输液微粒引起的污染病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 • 内源性污染:在输液产品的制造、储运过程中混 入溶液的,这类污染在很多时候护理人员是无法 通过三查七对来避免的,因此说有输液就存在风 险。预防措施:避免盲目输液。 • 外源性污染: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进入溶液的,是 临床护理工作预防输液污染的重点。 • 导致外源性污染的环节主要是配药与输液过程, 预防的措施也是主要是针对这两个环节的。
武威市人民医院输液中心 陈燕 2012.9
微粒的种类
武威市人民医院输液中心 陈燕 2012.9
静脉输液微粒种类与来源
微粒名称 来源
橡胶微粒
塑料微粒 玻璃微粒 结晶体微粒 纤维素微粒 毛絮、尘埃微粒 碳黑微粒
穿刺胶塞
药物包装 安瓿开启 药物臵放和配伍 室内环境和输液器自污 室内环境和输液器自污 药物的生产过程
输液微粒污染及预防
概念 输液微粒是指输入液体中含有的非代 谢性颗粒杂质。 其直径一般只有1~15μm ,少量可达 50~300μm 或更大的颗粒。肉眼只能 看见50μm以上的微粒
武威市人民医院输液中心 陈燕 2012.9
概念
输液微粒污染病:它是由于输注药液中有了 超标准数量的微粒所致输液反应。
现行微粒国家标准, 100ml或100ml以上静脉 滴注用注射液中, 每1ml中10μm以上的微粒不得
输液药液中的微粒污染、危害及预防

输液药液中的微粒污染、危害及预防摘要】目的:分析输液药液中的微粒污染、危害及预防。
方法:本次选取在治疗室及超净工作台上分别加药、不加药,通过16号侧口型注射液及12号侧口型注射器以不同角度穿刺胶塞抽取药液,比较两组微粒数量。
结果:治疗室内操作穿刺瓶塞、加药均能造成微粒数量大幅度提升(P<0.05),在超净操作台配药时微粒数量显著低于治疗室(P<0.05)。
结论:在净化操作台使用侧孔注射器进行溶药及加药操作,其不溶性微粒同斜面针注射器相比较明显较少,而且穿刺操作本身、输液使用的粉针剂、空气中微粒数均能对输液药液中存在的微粒数量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需在日常配液操作工作中重点关注。
【关键词】输液;药液;微粒;污染;预防【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6-0337-01在临床配液过程中,由于分针类药物、空气以及使用针头切割胶塞均可产生能够污染输液药液的微粒,从而产生血管堵塞、出血、肺纤维化、热源反应、过敏反应以及静脉炎等一系列不良反应,需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1-2]。
本次研究选择2015年5月-2016年7月在我院接受输液治疗的患者50例,在配液过程中采取预防微粒污染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操作由同一组工作人员完成,共5人。
本次研究使用器械及试剂包括:(1)一次性斜口型注射器,12号50支,20ml/支;(2)一次性侧口型注射器,16号,50支,20ml/支;(3)维生素C注射液,1000支,5ml/支;(4)0.9%氯化钠注射液,10ml/支,200支[3]。
1.2 研究方法1.2.1不同穿刺法采用目前临床常用的针梗与胶塞穿刺法,选择不同角度穿刺。
操作者手持斜面针头注射器(12号)将针头斜面分别向上、左进行溶药及加药操作,待青霉素完全溶解后注入生理盐水(100ml)内[4]。
1.2.2针筒药物残留量1.2.2.1抽取维生素C注射液在治疗室操作台上按照一定顺序摆放注射器(20ml),去除包装后连接针头;将维生素C(5ml)1000支均分成5组,每组200支,安瓿瓶颈部经乙醇消毒后锯开,每抽吸10支维生素后更换注射器,在抽吸药液过程中需注意交替使用斜口及侧口型注射器,人均使用各10支,抽吸药液各200ml。
静脉输液微粒

(2)、对瓶装药液的配置 瓶装粉剂的配置,极易产生瓶塞碎屑。空针 与瓶塞呈30-40°(斜面法),明显优于垂直 法。 (3)、同时混合多种药物。瓶口反复穿刺, 橡皮塞增多。与穿刺的次数、针头口径的大 小有关。
4、三通的使用 手术室三通的使用,常在输液器末端连接三 通,为麻醉师术中反复多次给药提供方便, 临床上使用时,常直接连接在输液器终端与 穿刺针头之间,其间无过滤装置,当从侧孔 推药时,容易将药液中的微粒直接注入病人 血管内,引起微粒污染,麻醉中用药的数量 和品种较多,且大多为安瓿制剂,增加了不 溶微粒产生的风险。
3、肉芽肿的形成,当微粒进入肺、脑、肾等 组织内时,在吞噬细胞等炎性反应细胞作用 下,造成肉芽肿,从而引起不同部位不同程 度的供血不足,甚至坏死。 一人曾用过40L输液的肺标本中有5000个肉 芽肿, 4、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此外,不溶微粒还能诱发静脉炎、过敏反应、 癌反应、血管闭塞、肺动脉高压等。
手术室三通的使用常在输液器末端连接三通为麻醉师术中反复多次给药提供方便临床上使用时常直接连接在输液器终端与穿刺针头之间其间无过滤装置当从侧孔推药时容易将药液中的微粒直接注入病人血管内引起微粒污染麻醉中用药的数量和品种较多且大多为安瓿制剂增加了不溶微粒产生的风险
静脉输液中微粒污染的护理防护
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微粒(非 代谢性颗粒杂质、不溶性,其直径一般1-15um,少 数可达50-300um。)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 害的过程。 输液微粒引起的危害有: 1、引起输液反应,大量不溶性微粒进入人体后, 有些异物可引起抗原作用,诱发炎症反应,患者会 出现发热、寒战等输液反应,称之为热原样反应。 2、造成血管阻塞,较大的微粒可直接堵塞血管引 起局部供血障碍。
输液微粒的来源
静脉输液中的微粒污染

2.3微粒进入肺毛细血管,可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包围微粒形成肺内肉芽肿,影响肺功能。
2.4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和变态反应。
3防止与消除微粒的措施
3.1环境 尽可能采取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或采用配液中心配制液体,以减少因空气中不溶性微粒带入液体而造成的污染。未设配液中心的医院,在配液前一定要对治疗室进行空气及地面、桌面的消毒,使用动态空气消毒机,控制闲杂人员等进入治疗室,减少不必要的走动,减少空气中微粒的含量,定期进行空气培养。
静脉输液中的微粒污染
输液微粒是指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1-15µm,少数较大的输液微粒直径可达50-300µm。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将微粒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操作及治疗手段,因此,加强对静脉输液中微粒的控制及减少其对患者带来的危害越来越被医院及患者所重视。本文将微粒产生的来源、危害及防治分析如下。
1.3.1安瓿锯割与微粒污染1只5ml安瓿,砂轮锯割后用手掰开切割口时带有玻璃微粒1300~3000个。如果用碘伏棉签擦拭后再掰开,微粒污染减少1/4[1]。
1.3.2加药时针头穿刺胶塞与微粒引入 输液过程中,液体内常会加入多种药物,特别是目前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大多为橡胶塞的玻璃瓶制剂,在溶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药中用针头反复刺橡胶塞,会导致橡胶塞微粒进入药液。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护理人员习惯直接用注射器乳头抽吸药液,这使微粒污染的几率大为增加。
2微粒污染的危害
我国1990年药典规定:每1ml输液剂中直径>10µm的不溶性微粒不能超过20个,直径>25µm的不溶性微粒不能超过2个。人体最小毛细血管直径为5~15µm,当微粒直径大于毛细血管直径时,可引起阻塞。容易受损害的是肺、脑、肝、肾等部位。
静脉用注射剂不溶性微粒的危害及预防(实习)

输液微粒的种类
• 药物结晶 • 这类微粒是因为湿度变化、pH值变化以及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 药物作为化合物的水溶剂,在运输、储存及使用过程中会因环境改变而 影响其性状,甚至转变为固体微粒。临床上常见的因违反配伍禁忌而产 生的药液浑浊就是因药液的存在环境发生改变而致。 • 石棉纤维 • 这类微粒主要来源于输液器的过滤介质。为尽量防止输液过程中各种 微粒进入病人体内,我国先用的输液器终端都有一个过滤装置,用于对 进入病人体内的药液过滤,尽量减少外界微粒对病人的影响。然而,这 个过滤装置可因生产过程中相关因素及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发生纤维脱落 ,这些脱落的纤维将随着药液进入病人体内,造成不良影响。 • 其他 • 输液微粒的种类除以上常见种类之外,碳颗粒、细菌、真菌、肉芽肿 、钙及锌等都可以作为输液微粒,对病人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输液微粒的种类
• 橡胶微粒 • 加药时穿刺橡胶塞切下的橡皮塞屑。有研究表明,一次性输液器塑料 穿刺针穿输液胶塞后,可使输液中微粒增加1.6倍~27.6倍,并可使药液 中出现可见性胶屑。临床加药时常用20 mL注射器的针头是16号或18号 的,这类较大的针头在穿刺胶塞过程中,很容易切割下大量的橡胶颗粒 ,而且随着穿刺次数的增加,产生微粒数量也会越来越多。 • • 塑料微粒 • 主要来源于输注装置,有的是塑料管中塑化的高分子异物,有的是因 制造材料不耐摩擦而脱落的颗粒,有的是因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中切割 组装等带入的机械性微粒。在我国,一次性使用的输液器或注射器在使 用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引入微粒的现象。这些微小的塑料颗粒会随着 输液过程进入病人体内,产生不良影响。 •
造成局部组织栓塞或坏死
据有关报道,长期输液的病人死后解剖发现其肺部有明显的 沉淀物,就是由于长期静脉输液微粒缓慢沉积的结果。过多 的微粒栓塞将会直接影响这些重要脏器的功能。 有研究表明,不溶性微粒栓塞脑血管可以引发语言障碍、运 动障碍甚至瘫痪,阻塞肾动脉可引发肉眼或镜下血尿及肾血 管球性肾炎。
静脉配液污染及应对技巧

ⅲ药物配伍不当,使配置后的溶液澄明度受影响,产生结晶
或PH值的改变。 PH值的改变。 中药注射剂尽量单独应用。注意配伍禁忌,配制后要观察 药液是否变色、沉淀、混浊。液体尽量现用现配。
ⅳ粉剂药物如溶解不充分,可出现药物颗粒。
配制粉剂药物要充分振摇,使药物完全溶解方可使用。
ⅴ中药注射剂与大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文献报
ⅱ
抽吸药液时手严禁触栓。
3、环境空气的污染: 环境空气的污染: 在进行静脉输液处置时,环境和空气的洁净程度对输液 质量有直接影响。在细菌数超标环境下配液及输液,将大 大增加污染机会,且配液放置时间越长被污染的机会就越 大。 一般环境中不加入药品的污染率是3.9%,加入1 一般环境中不加入药品的污染率是3.9%,加入1、2、 3种药品的污染率依次为12.7%、16.7%、44.3%。药品在 种药品的污染率依次为12.7%、16.7%、44.3%。药品在 洁净区百级层流台调配大大降低微生物、热原及微粒的污 染,降低输液反应,确保静脉用药安全。
⑵在配液操作中,引起微粒污染原因: ⅰ由于安瓿的切割与消毒不当,常产生玻璃碎屑和脱落砂粒。 对玻璃安瓶的消毒割锯时为防止玻璃微粒的污染,采用先进 行玻璃安瓶的割锯,然后对锯痕处用75%酒精棉签消毒再用纱布包 行玻璃安瓶的割锯,然后对锯痕处用75%酒精棉签消毒再用纱布包 裹折断,此法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对“非易折” 裹折断,此法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对“非易折”型安瓿,割锯痕 长应小于颈段的四分之一。 ⅱ加药针头不锐或进针角度不当,瓶塞质量差,易切下橡胶碎 屑。 加药穿刺瓶塞时将传统的垂直进针改为斜角进针,使针头斜 面向上与瓶塞成75° 面向上与瓶塞成75°角刺入,并轻轻向斜头斜面的反方向用力。避 免使用大针头。 ⅲ铝盖处消毒不严格,不洁净,可带入蜡微粒;跨越启开的安 瓿药液,易带入尘埃微粒等。 操作严格遵循无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