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静脉输液中微粒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及预防

静脉输液中微粒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及预防



开启安瓿? 穿刺橡胶塞? 碘化物?
微粒污染的预防
输液滤器
美国FDA规定:无论经外周还是中心静脉输液,均应使用输液滤器。 对于包含脂肪乳剂的液体,建议使用孔径1.2μm的滤器,不含脂肪乳剂 者建议使用孔径0.2μm的滤器
微粒污染的预防
三种不同微粒浓度液体通过后的输液滤器
Claforan:凯福隆, பைடு நூலகம்国原产头孢塞肟钠 Cefantral:印度产 Taxim:印度产
微粒污染对人体的影响
免疫原性反应:过敏反应 致热原反应:发热,不明原因、一过 性的发热 致癌:慢性反复 创伤与修复为细 胞癌变提供机会
微粒污染对人体的影响
微粒附着于横纹肌内毛细血管,引起肌纤维组织缺血再 灌注损伤,随后出现局部中性粒细胞浸润
Lehr, Brunner, Rangoonwala,et al. Particulate Matter Contamination of Intravenous Antibiotics Aggravates Loss of Functional Capillary Density in Postischemic Striated Muscle.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Vol 165. pp 514–520, 2002
Lehr, Brunner, Rangoonwala,et al. Particulate Matter Contamination of Intravenous Antibiotics Aggravates Loss of Functional Capillary Density in Postischemic Striated Muscle.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Vol 165. pp 514–520, 2002

浅析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与控制对策

浅析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与控制对策

浅析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与控制对策摘要】输液是一种静脉滴入的较大剂量的注射液,具有高效、速效的特点,临床应用极广,但是,由于它提供了一条直接对外的通道将输液微粒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在临床工工作中,应严格把握输液适应症,把好输液关,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输液微粒污染。

【关键词】微粒污染危害控制1 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取决于物理的大小、形状、化学性质及堵塞人体血管的部位、血运阻断的程度和人体对微粒的反应。

我国1990年的药典规定,每毫升输液剂中直径>10μm的不溶性微粒不能超过20个,直径>25μ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个[1]。

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μm,而那些直径在50μm左右的有害微粒进入血管,则直接造成毛细血管栓塞,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氧而导致水肿和炎性反应。

较小的微粒可能被巨噬细胞吞食,致使巨噬细胞增大,在毛细血管或细小的动脉内形成肉芽肿,阻塞人体微循环系统,引起脑、肺、眼等器官的组织改变,如慢性纤维性肺炎、肺栓塞、颅内肉芽肿、视网膜肉芽肿及肾血栓等,还有的引起血小板溶解性出血。

2 输液微粒污染的来源主要来源于药物不溶微粒、输液器具、配药及输液操作技术欠佳、输液环境不洁等。

2.1 药物不溶微粒。

药液在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及出厂前未经严格把关,达不到《中国药典》规定的微粒标准。

2.2 输液器具。

带空气过滤装置及终端滤器的一次性输液器虽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目前的终端滤器对直径5μm以下的微粒滤除率较低,不能滤去所有微粒;塑料管中的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或因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中切割、组装、摩擦等工艺带入的机械微粒也成为污染微粒。

2.3 操作不当引起的微粒污染。

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导致内筒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造成细菌、微生物、尘埃及操作人员的手带入微粒污染,以及外筒与内筒因反复摩擦造成注射器本身微粒增加;加药针头穿刺胶塞致橡胶微粒增加;割锯安瓿后不消毒掰开及抽吸药液时按传统抽药方式,将安瓿倒置,安瓿断口处的微粒混入药液中,造成不溶性玻璃微粒的污染;静脉注射药物时,通常将注射器直接与头皮针连接,使药液不通过过滤网直接进入静脉及临床使用三通装置,当从侧孔推注药液时,就会把药液中的不溶性微粒直接注入病人的血管中,引起严重的微粒污染[2];操作时无菌观念淡漠、技术不过关等养成一些不良习惯,也是引起输液微粒污染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影响输液微粒污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

影响输液微粒污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

影响输液微粒污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发布时间:2021-05-20T12:40:38.72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1期作者:朴林梅[导读] 目的分析影响输液微粒污染的因素,并为了预防输液微粒污染制定各种预防措施朴林梅吉林市中心医院,吉林省吉林市 132000【摘要】目的分析影响输液微粒污染的因素,并为了预防输液微粒污染制定各种预防措施。

方法准备2瓶中药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和葡萄糖注射液各1瓶,高分辨电子显微镜 1 台,将氯化钠注射液和葡萄糖注射液分别与1瓶中药注射液进行配伍,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容性微粒的数量。

结果找到了影响输液微粒污染的因素,并针对引起污染的来源制定相关的预防措施。

结论输液微粒污染在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危害极大,往往会对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产生不良的反应。

建议在患者输液过程中采取必要措施以提升输液治疗的安全性。

【关键词】输液;微粒污染;因素;预防措施在患者疾病的临床治疗中,输液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输液质量的高低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输液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使不溶性的微粒通过静脉输液的途径进入到了患者体内,从而诱发各种不良反应,使患者的康复受到极大的危害[1]。

因此,在输液过程中采取必要的预防微粒污染有效措施日益受到医疗工作者、患者及其家属的关注。

本文就有关方面进行实验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医院的实验室中的操作台上准备2瓶相同浓度、相同材质的中药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1瓶,浓度为0.9 %,葡萄糖注射液1瓶,浓度为0.9 %,高分辨电子显微镜 1 台。

我们把中药注射液与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作为观察组。

把中药注射液与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作为对照组,两组的温度、储存环境及注射液配伍误差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用特定的器皿将两种配伍完毕的注射液分别取10份,每份1毫升,在高分辨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输液微粒的大小并计数。

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

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
a、护士配液添加药物时抽吸药液的注射器反复使 规范护理操作,杜绝因操作不规范而导致微粒污染引起的输液反应及其它危害。
传统的抽药方式,将安瓿倒置,安瓿断口处的微粒混入药液中,造成污染。
(3)药物配伍因素 6、规范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用,因内筒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造成细菌、微生 临床护理人员在配制输液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制度。 物、尘埃及操作人员带入的微粒污染 3、合理选择溶媒及用量
(4)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反应 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
1、药物因素 输液微粒是指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1—15um,少数可达50—300um。
(3)微粒进入肺毛细血管,可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包围微粒形成肺内肉芽肿,影响肺功能 有人对输液配伍微粒累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配伍药液越多,微粒越多,微粒增加越明显,药物配伍不当造成微粒倍增,因此,临 床上因联合用药就可能出现微粒的累加及倍增,使混合后液体中不溶性微粒超标,出现热源反应。
(1) 药物生产工艺 穿刺操作时污染的针头也可将微粒带入人体血液。
使用过程中因碰撞或保存不当,使用前不行严格检查也会造成微粒的污染。 规范护理操作,杜绝因操作不规范而导致微粒污染引起的输液反应及其它危害。 4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药物生产制作工艺不完善,水、空气、原料的污 a、药液与容器的接触、撞击、化学反应等可脱落大量的微粒
(1)直接阻塞血管,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氧 、缺血,甚至坏死。
(2)红细胞聚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栓 塞和静脉炎
(3)微粒进入肺毛细血管,可引起巨噬细胞增殖, 包围微粒形成肺内肉芽肿,影响肺功能
(4)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反应
第二节 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 (4)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反应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预防措施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预防措施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预防措施静脉输液过程中不溶性微粒较常见,现对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预防措施进行简要总结和分析。

标签:静脉输液;不溶性微粒;污染;来源;预防措施近年来,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污染较为严重,造成静脉炎、过敏反应、热原反应等,现进行分析并制定预防措施。

1 不溶性微粒的来源途径1.1 橡胶粉针剂的膠塞配液前仔细观察液体的澄清度,统一用9~12号针抽加配液。

维西县妇幼保健院通过将300例进行输液的患者分为三组,分别为粉针玻璃瓶橡胶塞为一组,直接抽吸加安瓿针为一组,直接输药液为一组,配液操作都在一般的治疗室进行。

对输液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其结果显示,加安瓿水针剂和直接输药液无一例发现有不溶性的微粒,而加橡胶塞粉针剂中300例中就有240例有大小不等,数目不同的微粒浮于液体上,占80%,这证明不溶性微粒来源于各种橡胶粉针剂的胶塞。

1.2 配液间及病房空气污染对不溶性微粒污染也有一定的原因,虽治疗室每天消毒,但使用后会很快被污染,加之操作者的工作衣、帽、鞋、口罩又不消毒,人员流动大等,造成治疗室空气不洁净,另外,病房中尘埃、细菌、微生物含量就更高,输液时可随排气管进入液体造成污染。

1.3 护理操作因素规范操作是减少输液微粒污染预防输液反应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护士在配药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操作不当是引起输液微粒污染,发生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1]。

2 不溶性微粒的预防措施2.1 治疗室必须严格消毒每天用紫外线照射1~2次,严格控制非工作人员入内,配液前洗手,污染后再洗手。

护士在为患者行静脉穿刺后,应用消毒液洗手后方能为第二者穿刺,为减少细菌微生物的污染。

重复穿刺要更换针头,否则会直接把针头斜面滞留的微粒引入静脉。

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检查。

护士应自觉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2.2 一次性输液器和注射器的合理使用尽量减少对瓶塞的穿刺次数,针头不宜过粗,一般选用8~9号为宜,另外,减少联合用药来减少注射器反复多次使用,减少细菌、尘埃、微生物的污染。

输液大厅输液微粒污染相关因素及规避措施探究

输液大厅输液微粒污染相关因素及规避措施探究

输液大厅输液微粒污染相关因素及规避措施探究摘要】:目的:探讨输液大厅输液微粒污染相关发生因素与预防措施。

方法:分析引起输液大厅中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规避措施。

结果:输液大厅输液过程中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相关因素主要有:药物因素、输液器具、环境及空气微粒污染、操作因素等。

结论:输液微粒污染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是引起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对于这种情况应该高度重视,加强输液大厅的相关管理。

【关键词】:微粒污染;规避措施;相关因素;输液大厅静脉输液是一种相对迅速有效的给药方法,因为其生物利用度高和起效快的特点,所以静脉输液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普及[1]。

但是,一些细菌污染反应、液体配伍和护理操作等问题,在输液过程中由于药物自身的不溶性颗粒或外来微粒引起的微粒污染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这种情况尤其是在类似于输液大厅的开放性场所,污染几率更大,所以,加强质量管理减少输液反应显得尤为重要。

1 资料和方法1.1 基线资料对2012年3月-2014年5月在输液大厅进行输液治疗的1250例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在治疗过程中均出现与患者入院前治疗的病情无关的其他不适症状,如咳嗽、咽痛、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共计185例,其中男性78例,女性107例,年龄范围在3-76岁,平均年龄(40.37±5.73)岁。

1.2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调查,系统分析出现感染患者病情,并进行化验检查,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测试,查找出输液患者出现感染的原因。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1.3.1微粒污染相关因素①静脉输液配置环境因素:输液配置的环境是不溶性微粒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且输液大厅的开放性人口流动非常密集,空气中的细菌、微生物等含量非常高,在配药和输液时很有可能导致针孔和排气管进入其他液体导致污染。

②操作因素:在配药过程中难免有个别的护士无菌观念不强,或者是因为操作不当,也很有可能引起输液微粒污染。

因此在输液操作中规范化操作也是减少输液微粒污染预防输液反应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2]。

输液微粒污染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

输液微粒污染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

输液微粒污染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目的分析引起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来源,及其危害,制定预防措施。

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来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工作实践。

结果输液微粒形成的来源包括配制前的原料,容器及输液用具,配制中的橡胶塞,玻璃安瓿微粒,环境空气,以及人为因素可能产生微粒。

了解其危害,做好预防措施。

结论减少临床输液微粒的产生应从各个环节开始,必须加强对各方面的严格监控和管理。

标签:静脉微粒污染;来源;危害;预防措施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静脉输入的药液中存在直径为1~15 μm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大的直径可达50~300 μm,随液体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过程。

本文现就输液配制前,配制中微粒的来源,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做以下叙述。

1配制前微粒来源为原材料,容器及输液用具1.1原料如果水溶性的或大分子的颗粒杂质存在于输液的原材料中,则成品会出现小白点、乳光、发混等现象。

活性炭杂质的含量多,对药液的澄明度和稳定性都有影响。

1.2容器及输液用具1.2.1PVC输液袋PVC输液袋的成分主要为聚氯乙烯和某些增塑剂,聚氯乙烯的耐热性和透明性均较差,因此很容易出现白块和小白点,在强烈振荡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轻度乳光,增加输液微粒。

故对PVC输液袋的产品质量要严格把关。

1.2.2注射器、输液器不洁净普遍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同样存在潜在污染问题。

每个厂家的生产环境、生产条件和灭菌方法都不一样,有的外包装简陋,可能因装卸运输时过度挤压而引起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破损漏气,从而导致细菌热原污染,有的在生产过程中带有未塑化的离子微粒异物或是混入尘埃、纤维等杂质,导致静脉微粒污染。

2输液配制中微粒来源2.1橡胶塞橡胶塞的成分比较复杂,主要为天然橡胶,此外还有大量附加剂。

注射剂接触到橡胶塞后,可导致药液变混、出现异物。

随着大剂量和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等药物的广泛应用,输液微粒污染的概率也随着增高。

因这些大剂量和广谱抗生素制剂多采用橡胶塞的玻璃瓶装,配液过程中,会反复穿刺橡胶塞,从而切割下橡胶皮屑。

静脉输液中微粒污染的多发因素、危害性及护理干预

静脉输液中微粒污染的多发因素、危害性及护理干预

理行为减少微粒对人体的伤害。为提 高静 脉输液质量 ,护理人 粒不得超过2粒。 ”而人体最小 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 4~7/ x m.
员不仅要对病人的安全高度负责 ,同时要强化无菌观念 ,了解 药液 中的较大微粒可直接造成毛细血 管栓塞 ,引起局部供血不 药物配伍方面的知识 ,做到现配现用 ,提高病人的用药效果。
临森医学工 2 0 月 7 第5 程 . 年5 第1卷 期 0 1
・ 护理 研 究 ・
静脉输液中微粒污染的多发因素 、危害性及护理干预
纪淑英 .姚 海燕
( 新疆 克拉玛 依市 第二人 民医院 骨 科 ,新疆 克拉玛 依 840 ) 309
【 摘要 】 目的 分析静脉输液 中微粒 污染的 多发 因素及 危害,建立正确的操作程序及 预防措施 ,提 高静脉输液的质量和 用药
血管引起血管肉芽肿 、静脉炎及血栓 ;②进入肺 内可产生 肉芽 慎 独 的道 德 境 界 。
肿 ;③ 分散在体 内各处会 引起栓塞 ,对 心脏和其他器官 如肝 、 22 勤奋学 习、努力进取 要提高输液 质量 ,护理人员应具 备 .
肾都有损害 :④ 由于微粒碰撞作用 ,使血 小板减少 ,造成 出血
收 稿 日期 :2 1— 3 2 修 回 日期 :2 1— 4 2 00 0—2 000—6
微粒通过静脉输液 或静脉注射 .会不 可避免地随之进人人体 . 从而可能导致急性反应或潜在危 险。
作 者 简 介 :纪 淑英 (9 0 ) 17 一 ,女 ,副 主任 护 师 ,本 科 学历 ,护 士 长 。

9 2・
临床压学工 0 年5 第1卷 期 程2 0 月 7 第5 1
3 建立 正确 的操作 程序 及预 防措施
35 橡 皮 胶 塞 的 使 用 建 议 液 体 的 包 装 使 用 新 的 橡 胶 塞 。 因 针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摘要】目的:旨在分析引起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原因、对人体的危害,从而制定预防措施,达到预防或减少输液微粒污染及输液反应。

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际,分析造成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并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总结出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因素,如药物因素、溶媒选择、操作因素、输液器具、环境及空气微粒污染等,针对以上因素,制定相应预防措施。

结论:输液微粒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必须把好药物关、器具关、操作技术关和环境空气净化等各个环节,将输液微粒降低到最低程度。

【关键词】输液微粒污染;相关因素;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4-0236-03医院感染的控制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推行医院感染“零宽容”的理念,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

据统计,90%的住院患者需要进行静脉输液治疗,而静脉用药在达到治疗目的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其中危害最大的是静脉输液微粒污染。

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输入液体中含有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1~15μm,大的直径可达50~300μm,肉眼只能见50um以上的,随液体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

临床输液中最为常见的微粒有:(1)尘埃微粒:空气中的烟尘、粉尘,特别是病房中人走动时会带起大量尘埃、纤维、细菌;(2)玻璃屑:切割安瓿操作方法不规范而产生;(3)橡胶微粒:穿刺胶塞或胶塞受溶液侵蚀剥脱而造成;(4)塑料微粒:一次性输液器塑料中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生产过程中的切割组装等摩擦工艺带入的机械微粒;(5)药物结晶:某些药物放置过久,温湿度及PH变化,可发生分解或聚合而产生杂质;(6)碘化合物:各种碘剂消毒液的使用,随静脉穿刺或加药时消毒瓶塞的穿刺而进入人体;(7)棉纤维:过滤介质的自身脱落;(8)脂肪栓:脂肪乳乳化不完全。

下面结合实践体会对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原因和对策进行探讨。

1.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分析1.1 药物因素1.1.1液体、针剂本身因素:药物原材料及辅助材料的净化质量未达标,导致药液未达到《中国药典》规定的微粒标准,即:100ml或100ml以上静脉滴注用注射液中,每1毫升输液剂中直径>10u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0个,直径>25u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个。

在生产过程中,许多环节都会对药液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中草药制剂,由于提纯工艺有限,药液中存在大量不溶性胶体微粒;还有临床常用的脂肪乳溶液,在输入后出现静脉炎的现象比例相当高,原因是脂肪乳溶液中“脂肪栓微粒”刺激血管产生的反应[1]。

1.1.2联合用药的微粒污染:在输液制品中加入多种药物,虽然处方中每种药物的不溶性微粒均符合规定,但混合后可能产生药物未完全溶解而发生物理、化学变化,使pH值升高或降低,导致液体中不溶性微粒超标;有对输液配伍微粒累加的研究结果提示,配伍药物越多,微粒增加越明显,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愈大;输液制品加药后,肉眼可见异物污染率增加67.24%;加入粉针剂比注射液针剂的微粒多5倍,而且50um以上的微粒显著增加,加入中成药则更甚;中药注射液配伍0.9%生理盐水,注射液微粒数明显小于与5%GS、10%GS配伍的微粒数。

同时,添加药物的顺序不同,产生微粒的数也不同,溶媒选择及保管不当则也会导致输液微粒增加。

1.1.3药液容器、包装、储存及放置时间的污染:由于药液与容器的接触、撞击、化学反应等可脱落大量的微粒,特别是盐类、复方枸橼酸钠、氯化钾等药物,对容器有一定侵蚀作用,接触时间越长,脱落的微粒也就越多。

另外,药液与橡胶塞接触发生反应以及附着于橡胶塞表面的填料成分脱落,可产生浑浊、白色及有色粒子。

液体及药物在搬运过程中碰撞,或由于温度、湿度、避光等环境变化导致保存不当,操作时检查不严也会产生结晶、沉淀,造成微粒污染。

1.2 一次性输液、注射器具污染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本身带有未塑化的离分子微粒异物,或因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中带入微粒污染液体。

一次性输液器虽然都有过滤网,但实验表明,它只能滤去≥10um的微粒,而较小的微粒由于不能滤过,且最长使用时间不超过24小时,否则对人体有害。

1.3 临床准备及操作因素1.3.1静脉穿刺针头斜面滞留微粒污染:操作人员无菌观念淡漠、技术不过关、责任心不强等,是引起输液微粒污染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1.3.2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微粒污染:抽入注射器的空气会对药液产生污染,空气中的CO2还会与药液中的钙盐产生CaCO3结晶形成微粒导致污染;同时,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导致内筒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造成细菌、微生物、尘埃污染,以及外筒与内筒反复摩擦造成注射器本身微粒增加,加重输液微粒污染,而且操作人员的手未清洁也会带入微粒污染。

1.3.3注射器型号的选择及反复穿刺胶塞微粒污染:配液时针头型号越大,液体中胶屑就越大;针头穿刺瓶塞,导致胶塞脱落,使微粒落入输液瓶中,穿刺次数越多,产生微粒越多,研究显示:穿刺三次后与穿刺前比较,2um微粒平均增加5~7倍,5~10um的微粒增加20~70倍[2]。

1.3.4对于不溶性粉剂,采用敲击配制法,使玻璃碎屑混入药物中,造成微粒污染。

1.3.5割锯安瓿及抽吸药液时,不溶性玻璃微粒的污染:安瓿在热封口的过程中形成负压,切割安瓿的操作方法不规范,会产生几十万个细小微粒,安瓿断裂的瞬间,瓿内的负压把玻璃碎屑吸入药液。

据报道,一支5ml的安瓿,用砂轮割锯后不消毒掰开,瓶内液体就会带有玻璃微粒1300~3000个,假如用酒精棉球擦试割锯后再开瓶,微粒污染会明显减少。

实验证实,割据安瓿1/4周较割据1周,安瓿内药液被玻璃微粒污染为少(P<0.01),故又提倡仅割锯1/4,并用酒精或稀释碘酊擦拭后掰开为宜。

另外,传统的抽药方式,将安瓿倒置,安瓿断口处的微粒混入药液中,易造成污染[2]。

1.3.6配液间及病房空气污染是不溶性微粒污染的重要原因:目前大多数医院配液室都在普通的治疗室中进行,虽然治疗室天天消毒,开放使用后很快被污染,在配液过程中,使空气中细菌/尘埃进入输液瓶内。

病房中的尘埃、细菌、纤维、微生物的含量更高,输液时可随排气管进入液体,以及穿刺操作时污染针头,将微粒带入人体血液,滴注40分钟后,病房输液中的污染微粒是实验室的601%,输液后剩余药液进行细菌培养,阳性率达71%。

2.输液微粒对人体的危害输液微粒进入机体血液循环,经过较大的静脉后流经微小的毛细血管网,在血液循环中作为异物,不能被代谢吸收,其产生的危害性严重而持久。

大量研究表明,输液微粒的危害主要取决于微粒的大小、形状、性质、堵塞血管的位置、血液循环阻断的程度和人体对微粒的反应[3]。

2.1 造成局部组织栓塞或坏死成人毛细血管内径一般平均是6μm~8μm,婴幼儿的毛细血管内径仅3μm~5μm,当药液中的微粒直径超过毛细血管的内径时,就可以堵塞毛细血管,引起局部组织供血不足,进而导致组织缺血缺氧。

人的心、肝、肾、肺有大量的毛细血管网,这些器官是输液微粒常见的沉积部位。

据有关报道,长期输液的病人死后解剖发现其肺部有明显的沉淀物,这是由于长期静脉输液微粒缓慢沉积的结果。

过多的微粒栓塞将会直接影响这些重要脏器的功能,有研究表明,不溶性微粒栓塞脑血管可以引发语言障碍、运动障碍甚至瘫痪,阻塞肾动脉可引发肉眼或镜下血尿及肾血管球性肾炎[4]。

2.2 引发静脉炎微粒进入人体以后,可随着血液循环,引起血管内壁刺激损伤使血管壁的正常状态发生改变,变得不光滑,引起血小板黏连,导致静脉炎的产生。

在输液过程中,病人的肢体出现疼痛、输液血管局部变硬、呈条索状,是发生静脉炎的临床表现。

有研究也表明,引起静脉炎的原因中有70%是由于输液剂中微粒含量过高所致。

化疗药物因刺激性化学成分和含有较多的微粒更容易引起静脉炎。

2.3 引起肉芽肿当小于人体毛细血管的微粒进入人体后,会随着血液流动进入肺、脑、肾等器官,这些器官的吞噬细胞在吞掉微粒后死亡,细胞释放的一种水解蛋白会不断的黏附另外一个吞噬细胞,这样死亡细胞会越黏越大,在局部形成肉芽肿。

有报道,在尸检中曾发现用过40L液体的肺标本有5000个肉芽肿[4],肺的肉芽肿进一步发展有可能会引起肺癌。

2.4 引起肿瘤样反应或肿瘤形成石棉纤维常可以引起肺癌。

动物试验发现,给大白鼠注射含有石棉纤维的注射液,注射部位及沿引流的淋巴管可发生肿瘤,胸膜和腹膜可出现间皮瘤。

2.5 引起发热反应临床输液时,偶有病人会出现发热、寒战、恶心、呼吸困难等现象,往往是由于药液本身、输液器或临床操作带入大量输液微粒所致[5]。

2.6 引起变态反应药液中含有的药物结晶微粒、聚合物、降解物及其他异物都可以在注射部位或静脉血管与组织蛋白发生反应,从而引起变态反应。

3.保障输液安全,防范输液污染3.1 严格把关药液的生产环节,必须选用符合国家药典规定的优质药液、药物及一次性输液器具。

3.1.1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操作前要认真检查药液的质量,输液容器有无裂痕及破口,瓶盖有无松动,是否在有效期内。

检查方法:检查时光线要充足,按照一看二倒三摇四看无挤顺序检查。

3.1.2已经配置好的药液应立即进行输注,已经打开的安瓿或溶解好的药液如有剩余,不能留着继续使用,因为药液经过加药、溶解、打开已经与空气接触。

3.2 联合用药注意事项(1)合理用药避免药物配伍禁忌,严格控制输液内药物总数。

(2)注意药物溶解度:浓度越高,微粒越多;稀释药物时应使其充分溶解,特别是溶解度小的药物,需要增加溶液量。

(3)护士在配制输液药物前,应阅读药品说明书,熟悉药物药理作用,了解药物的理化性质,用法,用量,配伍禁忌及不良反应。

(4)在没有资料证实可以混合静脉用药前,严禁随意配伍。

(5)任何药物要做到现用现配。

(6)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配液,避免因溶媒改变引起药物溶解度及pH值改变,出现沉淀、混浊和结晶析出。

(7)使用粉针剂药物时,必须将其完全溶解。

(8)抗生素与中成药连续给药时应用生理盐水间隔冲管,从而减少不溶性微粒污染引起的输液反应。

3.3 输液容器及药品的包装与储存(1)护理人员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药剂科;(2)搬运过程中要轻拿轻放,液体应保存在阴凉干燥处,不能倒置存放;(3)输液容器及器具使用后毁形,不可回收再利用。

3.4 一次性输液器及注射器的使用(1)操作前仔细检查外包装有无漏气、生产批号、生产日期;(2)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做到一人一用。

(3)静脉推注药液时,可采取通过莫菲氏滴管测孔用药,防止因未通过输液器终端过滤造成微粒污染。

3.5 操作者应具备的专业素质3.5.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