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概论重点

美术概论重点
美术概论重点

内容太多,请自行酌情删减。

名词解释

1,情感说:认为美术是情感的传达

代表人物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在其美学著作《艺术论》中说:“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情感。”他认为,一个人在现实中或想象中体验到痛苦和快乐,把这种感情在画布上或大理石上表现出来,并使其他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这就是艺术。

2,表现说:认为美术是心灵的表现。

表现说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等,其影响波及西方近现代美学以至20世纪世界美术的发展。表现说与情感说有某些相似之处,但理论层面不同,哲学色彩更重。托尔斯泰更多地是从艺术实践经验出发界定艺术,而克罗齐等人对艺术的解释则完全是出自其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体系。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则继承和发展了克罗齐的理论,把主观的表现看作是“真正艺术”的特征,是艺术的本质,否认技巧的本质,否认技巧与目的,否认客观的再现。他和克罗齐一样,主张“表现活动”可以仅仅在艺术家的头脑中发生,认为“表现是种不需要技巧的活动”,“当一件艺术作品作为一种事物的创造仅仅在艺术家心灵中的时候,它已经被完美地创造出来了”。

3,游戏说:认为美术是自由的游戏

最早由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由席勒系统化,由斯宾塞等进一步发展。康德认为艺术本质上是“自由的”,“好象只是游戏”,“是对自身的愉快的,能够合目的地成功”。席勒受康德哲学和美学的启发,认为:“艺术是自由的女儿,她只能从精神的必然而不能从物质的最低需求接受规条”,“正是游戏而且只有游戏才使人成为完全的人”。游戏说在19世纪和本世纪有一定影响,它看到了艺术中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看到了艺术给人的精神愉悦,但它仅仅从主体去解释艺术,同客体、功利、实践与社会生活相割裂,因此仍是片面的和不完整的理论。

4,情感符号说

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恩斯特卡西尔和美国的苏珊朗格。卡西尔认为“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所有这些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艺术确实是符号体系”,“艺术的真正主题应当从感性经验本身的某些基本结构要素中去寻找,在线条、布局、在建筑的、音乐的形式中去寻找”。苏珊仅把艺术限制在情感形式上,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建立自己的美学理论体系,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5,“异质同构”说

运用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整体论、宇宙论、人类学、物

理学场论和心理实验的方法,从一个新的角度说明人的审美经验和解释美术的基本原理。试图跨越西方传统美学上的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情感与外物的对立,在不同领域间建立一种“同构”。但是,它无视或忽视了社会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对人的情感活动和审美活动的影响和制约,以及人类的社会实践与认识活动对人的心理以及生理发展的决定作用。

6,美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

所谓美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既是说美术作品的视觉形象要符合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实际,符合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际。这是一般再现型或再现性美术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

7,美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

表现的真实强调表现艺术家主观世界的真实,真实地表现创作主体的精神世界。表现:是指美术家运用艺术表现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情感的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形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以至抽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偏重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怀。

8,题材:是美术家审美的认识生活的过程,按照一定的创作意图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并在作品中描写一定的现实生活。

9,主题:美术家在作品中对题材及其意义的认识、评价、态度和情感等,属于内容的主观因素。主题是最重要的东西,通常称作中心思想或主题思想。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题材处于现实生活与主题之间的中间环节,既包含现实生活的内容及其意义,又体现作品的主题。另外,主题思想是通过具体生动的题材和形象体现出来的,它们渗透在作品的情节、场景、形象等美术作品的构成因素中。

10.组织结构:从整体结构把握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是内容向存在的方式推移的第一步。首先,结构是为主题思想服务的。其次,组织结构也要服从题材的内在需要。题材有大小之分,结构也有简繁、大小之别。结构也应体现美术家的艺术观念和艺术追求。

11.美术作品的语言:美术语言指在美术中类似文学语言作用的一切表现手段。语言是内容向外推移的第二部,可以使内容更具体化、物态化。最低层面是与美术相关的物质材料,其特定的物质特性构成美术语言的生理与心理基础。其次是构成美术作品形式的抽象的“词汇”,如色彩冷暖、明暗的深浅、笔墨的浓淡、笔触的厚薄等。第三个层面是“形象词汇”,分为抽象形态如三角、圆形等和具体形态如人物、山水等。从整体性来看,只有参与到作品中才有确定的意义。

12.意境:是指美术作品的内在含义,意义或意味。不仅是情与景的融合,而且也是艺术家的思想,观念以及理想与

客观景物的融合。“思与境偕”-----是唐代的文艺理论家”司空图”提出的。这意味着“意境”不仅只是情与景的融合,而且也是艺术家的思想、观念以及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

13.风格:是一个从整体即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中把握作品总体倾向的艺术范畴。

14.格调:是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总汇表现,有高下雅俗之分。高雅的一般内容健康、思想深刻,赋予生活以新的意义,并能体现艺术家的独立人格和严肃认真对待社会、人生与自我的态度。独特的艺术风貌只有与崇高的格调统一起来才能产生优秀作品。

15.游戏论:席勒认为,艺术发生的真正动力是以外观为目的的游戏冲动,它既是人的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辩证统一,也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标志。游戏论强调了游戏冲动、审美自由与人性完善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理解原始美术的审美发生具有重要价值。游戏论中关于动物过剩精力的发泄与游戏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于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探讨人的本能冲动和需要对美术发生的作用也有启发性。但仅凭游戏活动本身是产生人类社会的美术的,它应另有动力和根源,那就是人类的劳动实践。因此,游戏论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理论。

16.巫术论,巫术论是在直接研究原始美术作品与原始宗

教活动之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巫术论具有准艺术发生学的性质。巫术论者把精神动机视为原始美术发生的唯一动力,忽略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代表人物有泰勒、弗雷泽、雷纳克等。

17.劳动论,1.人类艺术起源于劳动2、艺术本身是一种生产。劳动说揭示了终极根源。俄国学者普列汉诺夫《论艺术》:“原始狩猎者的艺术活动的性质十分明确地证明了,有用物品的生产和一般的经济活动,在他们那里先是于艺术的生产,并且在艺术上打下了最鲜明的印记”。持劳动论的学者主要有毕歇尔、希尔恩和普列汉诺夫等。但他们只注意到了劳动与具体的艺术形态发生之间表面的、直接的联系,而没有看到人类的劳动实践是通过对整个美术发生的动力系统中的各种因素间接地、深层地、广泛地给美术发生以影响的。

18.工艺美术:是在生活领域中以功能为前提,通过物质生产手段对材料进行审美加工的一种美的创造,是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术。它具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决定了他的创作原则,即实用、经济、美观。

19.建筑:建筑是用沉重的物质堆砌而成的实用性物质产品,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环境。从总体上讲,建筑应该是实用性与审美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20.雕塑:雕塑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雕、刻、塑

的手法,创造具有真实的三度空间的反映生活和表现情感的艺术。雕塑的主要特点,首先在于艺术形象的实体性而且要求艺术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其次,由于雕塑难于表现复杂的情节,一般也不能运用背景来刻画人物,所以要求艺术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最后,运用的材质的特性与艺术形象的审美效果具有密切关系。按雕塑的形态,可以分为圆雕、镂空雕和浮雕,按作品题材的内容和性质,雕塑可以分为纪念性装饰性和宗教雕塑。

问答题

1.美术与宗教的关系?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美术与宗教是相互影响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即当宗教成为支配的社会意识形态时,宗教对美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美术也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观念,给宗教以影响。

首先,宗教对美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美术的否定。主要在于宗教利用美术为自己服务,限制了美术的发展自由和独立性。当然,美术家也还有表现自己审美意识的一些相对自由,美术在宗教影响下也得以发展。

其次,从世界范围和人类来看,宗教对美术的影响是很大的。从本质上讲,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根本上讲,最终决定宗教和美术发展的只能是经济基

础,宗教和美术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他们都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2. 美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美术创作活动发生影响,而美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并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美学观念总要指导和影响美术创作,而美术创作实践又反过来影响美学观的形成和发展。美术同哲学的关系,如同政治,道德,宗教的关系一样,是上层建筑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关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3.为什么说美术反映全面的现实生活?

(一)美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二)美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美术反映全面的现实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

所谓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即是说,美术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也可以反映处在一

定社会生活中的人们的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宗教观念,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想,而且还可以反映人们的各种梦想,幻想,情感,情绪,愿望,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可以说,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在美术的视野之内。注意:

首先,美术是一种思想关系,社会意识形态,思想关系时反映物质关系的,意识形态是反映经济关系的。其次,美术作为特殊的意识形态不同于作为“中间环节”的其他意识形态。在反应全美的社会生活上,既可以反映经济基础,又可反映中间环节,还可反映其他宗教哲学等特殊意识形态。第三,在反应全面的社会生活上,美术与宗教,哲学等其他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意识形态之间有着共性,但他们毕竟不同,彼此不能混为一谈,不能相互替代。

4.美术与宗教的区别?

真实性上,宗教与美术是完全不同的,宗教只需要空虚的幻想,不要求真实的反映世界;而美术则要求真实的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真实性是美术的生命,一切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有一定的真实性。

形象性,真正宗教形象不同于美术形象,是宗教观念外化,是普遍观念的符号。

宗教对象的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作为美术对象的艺术形象,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5.美术与哲学的区别?

相同:全面反映社会生活,真实性即追求真理。

不同:掌握世界的方式。

哲学采用的是理论的方式,运用抽象的概念进行思维活动,认识的重点是事物的本质,规律,范畴,理论体系揭示事物的一般性和普遍性,高度抽象,根本远离事物实际形式,以普遍性,必然性的形式反映世界或社会生活的普遍性必然性内容。

美术掌握世界或认识世界,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是运用视觉形象进行创造性想象活动,认识的重点是事物特征,个性和美,以高度概括,具体可感的视觉形式和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普遍性,是个别之中揭示一般,特殊之中表现普遍。美术的认识内容,要求真实性,通过艺术真实的反映社会生活。这是美术的认识本质。

哲学作用人的理智,而美术在作用理智的同时,还作用于人的情感,给人以审美享受。

6.为什么说视觉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任何美术作品都必须以感性的视觉形态呈现在欣赏着

的面前,即是说,它必须以具体的、可感的现象形态或物态化的空间形式作用于观众的感官。美术的视觉形象都是具体的、可感知的,而不是抽象的、凭感官无法直接把握的。另一方面,美术的视觉形象又不能仅仅是它的感性形式或感性

因素,它还必须以具体的感性形式表现深刻的理性内容,以可感的现象形态表现深层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7.为什么说视觉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美术的视觉形象,是美术家按照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创造出来的,既有客观的现实生活的根源,又有主管的意识作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一方面,美术作品中的形象,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和反映,这是它的客观基础和现实来源;另一方面,它同时又是美术家的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认识与评价,在它上面表现着美术家主观的情感、思想和审美理想。)就美术创作的手段或方法而言,无论是侧重反映客观对象特征的“再现”,还是侧重抒发主观感受的“表现”,所创造出来的视觉艺术形象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纯客观或纯主观的视觉形象,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8.什么叫“艺术美”?

第一,艺术美指的是美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

的美。艺术美是人为的,是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创造。是更高一级的美,是美术家根据美的现实创造出来的第二现实的美。

第二,艺术美的来源。艺术美不仅来自现实生活,而且

来自自然界的美。

第三,艺术美的特征。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具有超越现实生活的永恒性,统一性与普遍性,广泛的传播性,导向性与感染力,以及高于生活的独创性等特征

9.审美具有什么特点?

美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以其审美的性格区别于宗教、哲学等其它意识形态:即它是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反映和认识社会生活,并以审美的手段生产产品、创造精神成果。

第一、“审美”具有实践性与主体性的特点,关系到“审什么”和“由谁来审”。

第二、“审美”的第二个特点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美术创造是一种什么创造,美术作品是创作主体为着美的目的、按照美的规律而创造出来的事物,体现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特点。

第三、“审美”的第三个特点是它的形象性,形象性是一切文学艺术审美特性的核心性质,是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特征。

第四、“审美”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是情感性,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审美情感是艺术区别于哲学或科学的标志。

11.创作个性是什么?

所谓创作个性就是美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按照自己的艺术意志,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理想的创作方法去表达自己对外界事物的感受、认识和情感;就是一个艺术家区别于其他艺术家的主观方面各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明显特征的总和,它是再一定的生活实践、世界观和艺术修养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的生活经验、思想情感、个人气质、审美理想以及创作才能的结晶。

12.美术作品意义有哪几个层次?

美术作品意义的第一个层次内在于每一美术种类物质材料之中。

美术作品意义的第二个层次内在于作品形式的构成之中。

美术作品意义的第三个层次是作品中物象、事件、情节的指称含义和表现意义

美术作品意义的第四个层次是文化意义,这相当于潘诺夫斯基说的美术作品中习俗的意义和本质的意义。

美术作品中的意义与其他社会科学中的观念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美术作品中的意义是具体的,它存在于作品的具体形象和形式之中。其次,美术作品中的意义表现为多义性,这种多义性与作品意义的多层次,与作品中形象与形式的具体性、非概念性有关。第三,美术作品中意义具有历史的生成性,与不同接受主体对美术作品中意义的不同

认识、感受、体验相关联。

13.什么是绘画?

绘画是依赖视觉感受和欣赏的视觉艺术,它运用形、光、色以及点、线、面等造型手段,在二度空间中塑造具体的、个性化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创作主体的审美感知和审美理想。绘画属于静态艺术有独特艺术语言:线条、色彩、构图等。它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是对现实对象的浓缩与精炼、概括与简化,突出和夸张其本质因素。

论述题

1.美术的特殊审美个性是什么?

1,形式美与形式感。形式美主要是具有直观性的视觉形式的美,是眼睛的对象;形式感则指由形式美所引起的美感。肯定形式美,不是认为美即形式,而是认为自然界与美术中许多美的形式,美的现象符合美的规律。

2,技艺性与物质媒介性。审美的技艺性,是同它的审美特性相联系,不同于一般生产劳动的技能和技术,美术的认识是审美认识,美术的表现是审美表现,美术的制作是审美的制作。美术制作的技艺是审美性质的,是同美术家的审美意识相关联的。

3,历史文化的积淀性。美术家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感觉,不但来自现实的社会生活,而且也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产物。

4,独创性与首创性。独创性是各个门类艺术的共同审美品格。齐白石“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2.美术的创作过程举例说明两个活动

美术的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和生产制作活动。它包括两个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方面:一是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审美认识;二是运用物质媒介材料和技艺手段将这种审美认识表现出来,使其物化。这样,美术创作就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1.美术创作中的构思活动,实质上就是一种认识活动,是美术家对于他生活的社会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三个环节:

第一,从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到美的发现;第二,内心视像的酝酿和孕育;第三,审美意象的形成。

这三者之间又往往交互作用、相互推移、不断深化。

2.美术创作中的传达活动,实质上就是一种审美表现活动,是美术家运用物质媒介材料和技艺手段,表现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和认识结果——审美意象。是审美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化。

构思与传达这两个阶段在美术创造中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又是互相制约,又是互相渗透的。

概括地说,美术创作就是美术家审美意识的表现,是美术家对于她生活的现实的审美认识的表现。

3.艺术的认识与理论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首先,他们在认识的过程不同。艺术的认识过程,主要是受理性制约的感性作用来完成的;而理论的认识过程,则主要是以感性为基础的理性作用来完成的。

其次,认识的内容不同。艺术的认识内容,主要是在个别里体现一般;而理性的认识内容,主要是在一般里包括个别。

另外,认识的思维方式不同。艺术的认识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而理论的认识的思维方式,主要是抽象思维。

这三个方面的不同,集中地表现出艺术的认识与理论的认识的区别,而这区别又是以承认它们都作为认识的共同性质为前提的。无论是艺术的认识还是理论的认识,既然都是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就都要关系到感性和理性、现象和本质一般和个别。但是,在把握客观现实时,由于侧重点各有不同,不同的认识便各有各自的特殊性。

4. 美术的创作方法是什么?

创作方法是美术家在进行美术创作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某种艺术思想创作上的体现,是指导整个创作过程和创作活动的最一般原则。它首先是关于艺术认识的方法,继而是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它并且要受到一定的造型手段和物质媒介的材料的制约。创作方法就是体现在美术创

作上的被当作基本原则的艺术思想。

什么是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美术发展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创作方法之一,它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较大的包容性。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是美术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创作方法之一,有较强的生命力和较大的包容性。基本原则是强调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认为美术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审美认识表现,是对社会生活作形象的、真实的、典型的审美认识,并利用恰当的造型手段将审美意象和评价表现出来。重视实践,在实践中寻找美、发现美、认识美和表现美;也不回避丑,敢于正视,从而揭示生活本质和历史的必然。一般采用写实的方法,注重细节真实,通过典型化手段揭示生活的真理。

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基本原则是,按照理想中认为应该如此的样子描绘生活,即理想的描写对象或描写理想化的对象。善于表现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更多的使用想象和象征的手法塑造形象,注重色彩和情感的表现。

5.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唐代张璪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全面而概括的反映了艺术创作者与外界客观事物之间的辩

证关系。造化是指作为绘画对象的客体,心源是指作为艺术家的主体。

“外师造化”指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中得心源”体现主体情思在创作中对客观自然的一种综合、提炼作用,二者有机结合,恰是艺术创作规律的完整体现,相互作用才能创造出艺术形象。造化与心源的互相作用才能创造出艺术形象,艺术形象即源于自然界客观事物,又是融合了艺术家思想情感的新的画面形象。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命题的另一个重要意义还在于,他同时提出了艺术家既要深入生活实际也要提高自身的艺

术修养。明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內营,立成鄄鄂,随手写生,皆为山水传神矣。”“读万卷书”意喻艺术家需强化自身胸襟学养的修炼,人品高低是画品高下的必然缘由,艺术创造者净化心胸和丰富学养,是艺术创造的“心源”;而“行万里路”则系长期刻苦的艺术实践,对于自然界认真、反复地观察、理解,深刻地认识其规律性,二者相辅相成。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辩证统一的创作手法,也是艺术家创造出意境高远、品味高尚的艺术作品所尊崇的一种创作态度。

6.西方艺术理论中的主要范畴与命题(重点应该在于小黑标题,因为内容实在太多了了解下就行到时候能说个大概。不反对全背,英雄)a:再现与表现:再现与表现是关于艺术创造中主体与

客体关系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的范畴。再现是指创作主体对于对象世界的描写,它是一种外在的客观的方法;表现是创作主题对于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情绪化的把握,它是一种内在的、主观的方法。他们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

b:具体与抽象:具体与抽象是关于艺术欣赏也即审美中的一对基本范畴。具象顾名思义是具体的形象,它指艺术中可辨别的、和外在世界有直接关系的内容,它是外在世界的直接反映。抽象是指艺术中不可辨识的、与外在世界无直接关系的内容。他没有具体的形象,只是点、线、面、色彩的一种有意味的组合。具象通过外在形象发现形式,抽象通过点、线、面、色彩这些形式因素去创造形式,具象与抽象在形式这个层面上是统一的。

c:情感与形式:情感与形式也是艺术理论中的基本范畴。情感是指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心理上的主观的反映,而形式是指凝结在创造物——艺术作品中固定成形的东西,它包括点、线、面、色等因素。情感与形式互为表里,密不可分。情感离不开形式去表达,形式也离不开情感这个表达对象。

d:理性与非理性:理性与非理性在艺术中也是一对重要范畴。理性是指那种涉及理解与认识,属于理智范围内的抽象思维,它关系到事物的本质,内容的联系,它以抽象性、普遍性为特征;而非理性是指那种不可理解与认识、非理智所能把握的主观活动,它涉及无限、意志自由等,它以直觉、冲动为特征。艺术永远是理性与非理性共存的王国,只有这样,艺术才可能保证既有普遍的共性,又具有生机勃勃的个性。艺术是理性与非理性完美结合的伟大产物。

e:优美与崇高:优美与崇高是关于主体与客体审美关系中一对基本范畴。优美是指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中显现出来的自由,它在形态上体现为小、光滑、柔和、抚媚等;崇高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在矛盾冲突中克服矛盾所呈现出的自由;它在形态上体现为巨大、坚硬、突跳等。优美与崇高是审美中两个不同的互补的范畴,他们一同构筑成西方审美评价的两个不同的方向。

f: 主观与客观:主观与客观是关于本质在主体观念上反

映的一对范畴。在艺术理论中,主观与客观是关于艺术本质在主体观念上反映的一对范畴。主观是指艺术呈现出人的情感、观念、意识、心理、欲望、快乐等等;客观是指艺术呈现出物质世界的自然属性与规律,如和谐、秩序、平衡、有机统一、比例等。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艺术就是主、客观的统一。

g:摹仿伦:摹仿首先把艺术摆在和自然(客观)的关系上。柏拉图认为客观自然只是作为本质的表象而存在的,本质隐藏在表现之后。柏拉图把这一本质叫作“理式”的摹仿,艺术又是对客观自然的“摹仿”,艺术与理式中间隔了一层客观自然,距离理式又远了一层,由此推论,在对理式的把我中,从艺术着手就不如从客观自然中直接着手来得准确。摩仿的概念在文艺复兴后卫新古典主义所继承,他们提倡摩仿不是不加区别、依样画葫芦地照抄自然,而是选择美的自然。

h:表现伦:从18世纪末开始,随着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个人的作用被推到了以往不曾有过的高度。艺术不再只是自然的发现者,艺术是艺术家创造的,它代表的与其说是自然之真,不如说是艺术家个人之真;它不是对外在世界的描写和再现,而是天才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充溢和表现,个人情感和感情是独特的,所以表现情感的艺术也就成了“独特的艺术”,它取代了摹仿自然所追求的视觉忠实性的“共同的艺术”。

i:形式论:不论是艺术摹仿自然还是艺术表现情感,艺术都是在述说着它自身之外的事物,然而艺术本身是什么呢?对于它的回答是在18世纪审美这个概念下进行的。康德在1790年所著的《判断力批判》中指出审美不是逻辑,

美术校本课程纲要

校本课程材料 子美外国语小学校本课程 “艺绘风”美术社团 社团名称:艺绘风美术社团 负责老师: 路婞妍 活动时间:每周三、四下午2:40—4:20

美术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课程名称:《创意儿童画》《衍纸画创作》 授课对象:小学二、六年级学生 授课时间:每周三、周四下午2:40—4:20 授课教师:路婞妍 第一部分前言 当前,以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正全面展开,确定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体系。根据国家课程改革精神,结合学校近年来特色建设成果,我校的《衍纸画》校本课程应运而生了。为了扎实有效地实施好本课程,特制订本学科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第二部分课程设计背景 我们学校的教育理想是把子美打造成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希望每一位子美人在这个家园中都能激情诗意地快乐学习,快乐生活,成就自我,享受教育。本着一切从儿童发展需要出发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成为行为求真、品德向善、身心尚美的。为了挖掘学生个性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长学生的美术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校以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针对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分别开展了《儿童画》和《创意衍纸画》的校本课程。 第三部分课程目标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1.研究实验目标:开发出具有时代特征及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逐步开发出能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协调发展的校本教材和优秀案例。结合地方和学校课堂

教学实际,仔细斟酌和比对各种版本的教材,结合自身的专业,内化为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创建更加实效和针对性强的绘画校本课。 2.学生发展目标:在绘画校本课的学习中使学生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在绘画学习过程中,激发创作精神,加强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会观察和思考,学习质疑与探究,形成良好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教师发展目标:更新教育理念,理解周边文化的育人功能,体现学校美术教育的特殊性,加速开发和利用更广泛的校本课程。拓展教师知识增长能力,提高专业形象,从而推动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二)、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今后的美术学习奠定基础。 (2)在自信作画中,加强合作交流,既表现个体的水平,有体现群体的意识,增强集体主义精神。 (3)在美术训练过程中,丰富情感,提高审美能力,进而促进人格完善。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每周美术特色的学习,和组织参加各种、各类美术类的比赛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学到一技之长。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美术特色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美的知识教育,陶冶情操,增强审美能力,达到全面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的目的。

外国美术鉴赏心灵的慰藉和寄托

外国美术鉴赏第三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授课教师:普兰店市第二中学于强 授课年级:高中一年级 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对宗教的性质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2.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并感受宗教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正确对待宗教艺术。 重点: 1.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着重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以及三大宗教建筑的主要特征。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宗教艺术的态度和价值观。 难点: 解决对宗教的认识,以及与宗教建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具资料:多媒体、图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回顾中国的宫殿建筑--故宫建筑群和天坛,它的形式是为王权服务的。这一讲,我们来赏析为宗教服务的建筑--宗教建筑。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其影响深远。宗教对于一时还找不到正确出路的广大人民群众,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支柱,它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

幻想。在世界三大宗教盛行的年代里,世界各国建造了一大批宗教建筑。 二、结合课件讲授新课: 1.佛教建筑概述:佛教的概况。 结合教材中的讲述,介绍印度《桑奇大塔》和《婆罗浮屠》。 引导学生与中国佛塔进行比较,归纳、总结特色:对称,多种造型手法的综合运用等。并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 2.基督教建筑 概述:基督教的概况;基督教的教堂集欧洲中世纪美术制大成。它先后创造了拜占庭式、罗马式和哥特式三种建筑风格。其中哥特式教堂建筑式西方建筑史上的一个高峰。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夏特尔主教堂》、《兰斯主教堂》和《科隆主教堂》。学生围绕这几个代表作欣赏,分组讨论: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讨论指出: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们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课件展示) 这种风格所表述的这些宗教意识以及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首先是外部造型。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

如何培养学生美术鉴赏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美术鉴赏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美术鉴赏能力 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逐步认识和提高,美术欣赏教学越来越成为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欣赏课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高其审美和创新能力。首先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对作品能够进行全方位地了解和感受,给其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激发其欣赏兴趣和审美欲望。如采用电脑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但可以窥视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在欣赏建筑艺术作品时,可以让建筑物旋转起来,欣赏建筑物的多个侧面。另一种显示方式是设置一条观赏路线,让观者仿佛身临其境,可以跨越桥梁,穿过街道,欣赏周边的建筑外形,也可以按设置路线浏览一座建筑物的内部装饰、陈设。另外,把音乐、诗词等其它艺术形式融入美术欣赏之中,同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为此,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再次要规范教学流程。欣赏要达到教师的理解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介绍作品的背景与作品内在艺术性要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逐步丰富学生的知能结构,提高他们对艺术形象的审美感受能力。欣赏教学过程须有一定的操作流程规范。大致的环节为: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即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作品之后,用语言简单地描述出作品的题材内容、画种等;对作品的色彩、构图、造型进行整体的语言表述;介绍作者,并对作品的意义、所体现的人文价值进行研究;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与探索,对作品进行局部和整体的评价。在这个操作流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作品讲授必要的美术术语,以帮助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教师还可设计“你喜不喜欢这幅画?这幅画要是由你来画你会怎么处理”等问题,深化学生欣赏的感受。最后要做到欣赏与动手相结合。欣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刘村张店联办小学校本教材 美术欣赏及美术活动辅助教学用书 编著:李峰孙慧 刘村张店联办小学出版

前言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

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国外美术鉴赏黄嘉羽

国外美术鉴赏 黄嘉羽 2009110161 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渐渐的学会了怎么样去欣赏国外美术。掌握了比较科学、正确的方法,才能使我自己的欣赏能力、审美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 关于美术欣赏的方法,这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美术欣赏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同时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又有时代、地域、价值取向、艺术形象等等差异。要说有什么方法吗?的确很难一概而论。但是,美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因此它也就必然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不全面到全面的过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又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不断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我们只有在不断的欣赏实践与理解、思考的过程式中,才能真正理解到美术欣赏的真谛。 美术作品是视觉艺术,它要求人们用眼睛去欣赏。 当我们看一幅画时,首先总是会被画面上的内容、情景、形象、色彩这些冲击我们视觉的东西所吸引。美术欣赏与美术创作,颇有相似之处。画家在写生时,对对象的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在美术欣赏中,观赏者在观赏作品时最初的直观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由于最初的直观感受是一种未受干扰的、整体的把握,因此是新鲜的、生动的,甚至是比较准确的。然而,直观感受是因人而异的,由于观赏者的水平不同而存在高、低的差别。重视直观感受在美术欣赏中的作用,也就是是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和审美术经验,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 对于那些我们所说的“看不懂”的东西,事实上你也许有点意会却难以述说。这种现象说明美术欣赏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不具备一定的欣赏知识和方法,仅仅凭个人的直觉来欣赏美术作品很难以上升到“欣赏”的境界。 因此,在欣赏美术作品前,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美术欣赏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艺术理论基础知识,认识论告诉我们,只有了解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 就欣赏某一幅具体作品而言,最初的直观感受固然十分重要,但它毕竟是一种感觉而已,属于欣赏的初级阶段,还有待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深化,这就有赖于采用分析的方法。因此,在欣赏美术作品前,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美术欣赏的方式方法,具备一定的艺术理论基础知识。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所属流派、风格特征、创作背景以及相关的美术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感觉、联想朝着合理、正确的方向,深入形象的内涵,从一般的观赏升华为纯正的审美活动。认识论告诉我们,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总之,美术欣赏水平的提高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美术知识,积累审美经验和重视全面提高文化艺术素养。 在美术创作中,画家通过形象思维创造艺术形象,是用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的。在美术界欣赏中也离不开形象思维。美术欣赏包含量着观赏者从对作品形象的直观感受为开端,经过自己的联想、补充和再创造的过程。我们欣赏一件美术作品,多少年后,作品的题目、目内容和故事可能被遗忘了,但画面形象却不易忘却。这就是说,在美术欣赏中理性的分析是必要的,但最终仍需回到对艺术形象的感觉上去——经过理解后更鲜明、更生动、更深刻的感觉。这也是在美术欣赏中,还要运用综合的方法,既不能满足于最初的直观感受,也不能停留在理性的分析上,而是要把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 我自己比较喜欢的作品是《威伦道夫的维纳斯》。这是一尊很小的高仅11厘米的女性裸体雕像,据考证,这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属于奥瑞纳文化时期的作品,距今两万年左右。这尊女性裸体雕像的体积虽然很小,但却以肥胖、成熟而有力的形态,显示了宏伟的纪念

欣赏能力

欣赏能力 美术欣赏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能力。通过培养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能让幼儿对生活环境、美术作品和大自然尽情感受和想象,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促进幼儿的智力发育,充分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本文分析了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并提出了培养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对策和方法。 一、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 幼儿园要将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能力是人类的一种心理能力,其包含着情感、想象、记忆、知觉、感觉等心理要素,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包括以下几种能力。 1.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 幼儿园首先要对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进行培养。人类天生就对不同的颜色有着视觉的辨认能力,幼儿进入幼儿园后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逐渐能够关注和感知雕塑中的形象、图画中的图形和绘画中的造型。在幼儿园阶段,幼儿已经能够将自己喜欢和熟悉的事物在画面中指认出来,并通过直观感知方式来感受作品的意蕴。 2.幼儿的审美想象能力 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幼儿的审美想象能力,让幼儿能够根据已知的审美材料展开想象,在心理上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美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诱发人们的艺术想象力,随着幼儿想象力的发展,有意想象得到了发展,再造想象也得到了初步的发展。随着幼儿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经验的丰富,越来越多的创造性,极速被加入到幼儿的审美想象过程之中。 3.幼儿的审美创造能力 创造性想象和好奇心是幼儿审美创造能力的主要表现。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审美创造行为,表现出丰富的审美创造能力。幼儿的审美创造是一种无目的的自由行为,随着幼儿再造想象能力的不断提高,幼儿的审美创造能力也会不断地提高。 二、如何培养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 1.让幼儿对周围事物和艺术作品产生审美距离 要培养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首先就要让幼儿能够对周围的事物和艺术作品产生审美距离,从而获得一定的审美体验。要想培养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就必须让美术作品对幼儿产生吸引,使幼儿对其产生兴趣,这也是幼儿美术欣

外国美术鉴赏论文(构图角度)

构图是造型艺术的形式结构。“它是指画家在有限的空间或平面里,对自己所要表现的形象进行组织,或形象在画面中占有的位置和空间所形成的画面分割,从而形成整个空间或平面的特定结构”。绘画的过程分为构图、造型和用色三个部分。同时,构图所涉及的范围有骨架、位置、边框三个要素。构图作为艺术表现的手段,通过对骨架、位置和边框三个外部元素的经营,建设成为一个视觉空间,体现了美感,进而表达了内容。构图对于另外两个形式要素——造型和用色,具有调配、组合和统率的能力。构图处理的布局,决定造型和用色的基调,从而决定整个画面艺术处理的基调。这种基调可以是对客观世界采取重视的态度,也可以是对客观世界采取改变的态度,或者强调揭示客观世界的真谛——对客观世界进行准确无误的选择取舍、概括归纳、提炼升华,是建立在对客观世界——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活内在规律的准确而深刻认识上、画家自身主观世界的思索和感动的基础上。因此,构图对造型和用色的统帅作用,使它在绘画艺术的形、色要素中居于“重要”的位置。 构图包括的范围很宽: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电影和摄影的画面、舞台设计、建筑艺术等。有书记载曰:“构图是画面上物象的组合、配置和整顿。”构图首要任务就是安排所要表现的各种对象的位置,不同的布局产生不同的感觉。利用点、线、面和空间在安排上的变化,把人们的视线引向画面的某一个地方,以达到突出这个地方物象的目的。 构图应该以表现主题思想为核心,是作者思想感性和艺术表现形

式的统一,是艺术水准的直接体现,由于艺术家的风格与表现主题思想的多样性,所以每幅画的构图形式又各有特点,但同时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常见的有平行水平、平行垂直、平行斜线、对角线、辐射线、十字架、S形、V形、三角形、螺旋线、圆形等。事实上,在绘画过程中,单纯运用某一种构图形式是很少的,常需要在同一画面中运用几种视觉功能,在综合运用的同时,又总要以某一种构图形式为主,这就形成一件作品构图的基本形式感。根据画面的主题思想和要求,需要采取各种不同的布局方式,这一选择应取决于作品内容所反映出来的主要倾向。 下面我选择些许画作,做简单分析: 《格日尼卡》——毕加索 毕加索1937年创作完成的《格日尼卡》,是其最着名的代表作品之一。乍一看去,画面显得有些杂乱,但仔细观察后会发现,画面中女人、骏马、公牛、孩子等形象的安排,都是画家精心构思的。画家将画面中光线较亮的图案相互交叠,正好形成中间的等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线,恰好将这幅长条形的画面分割成两个方形。这种巧妙的构图方式,使画面中一个个经过夸张变形又充满动感的形象,在杂乱中表现的统一有序。同时在众多的形象中,画家又很好地表现出了画面的重点。由此可以看出画家深厚的绘画功力。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达·芬奇所作的《最后的晚餐》,一排人和桌子形成平行水平线,在构图中造成向两边展开的感觉。这种视觉的引导使十二个弟子的不

美术鉴赏应该掌握哪些知识

系别:物电系班别:电本092 姓名:徐昌宝学号:2009110529 美术鉴赏应该掌握哪些知识 美术”一听到这个词就会给人一种美的感受,我的整个心情也变得豁然开朗,这或许是我个人的原因吧!我小时候就比较喜欢美术,但这种喜欢并不意味着我对美术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我只知道美术会给人美的享受,让人完全沉浸在其中。当然了,前提是你喜欢它。原本以为美术就是指画家的画作。比如像那些水墨画、水彩画、油画和素描等。直到上了美术鉴赏课,听了老师的讲解,我才从这个狭隘的概念中走了出来,真正走进了美术的世界,也才真正认识到了美术的博大和内容之丰富。美术一词被我所理解,也正是上了美术鉴赏课以后。下面我就来谈谈我学习美术鉴赏课所学到的知识。 当初班长让同学们选选修课我想既然自己比较喜欢美术,为什么不选美术鉴赏呢?大学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我不能这么死板。第二天,我毅然选择了美术鉴赏。第一次上课给我的感觉是让我很舒心,每次上课我都感觉心情很好,课堂上也很轻松,在课堂上你不用记太多的笔记,只要带上你的头脑就可以了,通过美术鉴赏课,可以使我的视野更开阔,可以拓宽我的知识面。在课堂上,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真正地欣赏一幅画,以及画家在画一幅画的时候是抱着何种心情。还有作者到底在一幅画中

所想要表达的意思。美术欣赏课将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带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带到了艺术的殿堂,我可以说出那些美丽的作品的故事,它让我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原来一个人的思想可以这样表达,原来先代们是那么的智慧。那么学好美术鉴赏就应具备这几个方面的知识:一定的文化知识修养;一定的美术欣赏与鉴赏能力。一定的美术知识与实践能力; (1)一定的文化知识修养 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 美术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和多彩的。美术,浅意识地理解就是色彩,各种不同颜色的搭配,形成一幅幅画面。一般人们都只了解一幅画的表面含义,如果想了解得更深,就要更深层次地了解美术了。美术,更进一步的理解就是艺术,美术是一门艺术,同时也包含着作者在作画时往往蕴涵着深刻的含义,把自己的心情表现在一幅画中,使欣赏画的人产生共鸣。还有一些作品表现出了某一个时期特定的社会现象,蕴涵着社会矛盾,反映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尤其是在战争时期,也有一些作品是人们无法了解的只能凭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计划与教案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计划与教案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 授课时间:每周五校本课程 手工与绘画课程的开设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与课堂教学相比更具灵活性、可塑性,因而学生非常乐意参加。地方课程的开设,在于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增长知识、提高技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今后培养美术人才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现将本学期美术小组的活动安排制定如下: 一、活动目的 本学期开设的手工地方课程活动为一部分有特长爱好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个性才艺的机会和空间,使他们的一技之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以点带面,促进全校的美术活动。进一步了解美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及创造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创作的乐趣。 二、活动要求 1、组织学生按时参加活动,并保持室内清洁。 2、每周五下午第七节课开始活动,小组成员必须准时到达指定地点。 3、美术小组成员应严格遵守纪律,不准在教室大声喧哗,不准做与美术学习无关的事。

4、每次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都应按时完成。 5、爱护教室内的设施和用品。 三、活动内容 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平面剪贴和绘画及手工制作 2、卡纸和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均可作为创作材料 3、给学生自己创作作品的时间和空间。 4、欣赏优秀手工作品,开拓学生眼界。 5、及时用相机拍摄活动内容。(集体或个人) 四、定期举办美术比赛 举办美术展览,交流、回顾、总结学习成果,为同学们提供表现自己实力,增强自信心的舞台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精心指导,严格把关。学生大胆构思,不拘一格,精心绘制,多出佳作,在校内展出以起到示范作用。 五、备注 附:教学进程和教案

外国美术鉴赏课件 维纳斯的诞生

. 维纳斯的诞生 波提切利(1445~1510),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最后一位大师。原名亚历山大·代·菲利普,波提切利是他的艺名。他的宗教画人文主义思想明显,充满世俗精神,他大量采用教会反对的异教题材,大胆地画全裸的人物,对以后绘画的影响很大。《春》和《维纳斯的诞生》是最能体现他绘画风格的代表性作品。 名称:《维纳斯的诞生》 作者:波提切利 创作时间:约1485~1486 年 尺寸:172.5 ×278.5cm 类别:布面蛋彩 收藏: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 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古希腊神话中叫阿芙罗狄特),在传说中是代表爱与美的女神。据希腊神话描述,她诞生于爱琴海的波涛之中,并且一生下来就已成年,既不必经历懵懂无知的童年,也无需面对死亡将至的暮年,实际上是人类所追求的永恒美的象征。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就是根据这个传说创作的。他以特有的清冷、大胆的笔触,赋予了维纳斯一种空灵、出尘的诗意美。 画面所表现的是西西里岛的一个美丽的传说:一片漂亮的大贝壳漂浮在碧波荡漾的海面上,上面站着纯洁而美丽的维纳斯,画面的左上方,长着翅膀的风神正鼓起双唇轻轻地将贝壳吹到岸边,等候在岸边身着华丽服装的时辰女神正准备把一件缀满鲜花的红色披风披到她裸露的身上。娇艳的玫瑰花瓣从高处纷纷飘落,更给优美的画面增添了诗情画意。维纳斯身材修长,容貌秀美,双眼凝视着远方,眼神充满着幻想、迷惘与哀伤。 她微曲右腿,身体向右微微倾斜,一头金色长发被海风轻轻吹散。她的皮肤光洁剔透,散发出青春的气息,美丽的面庞略显出某种淡淡的迷惘。尤其是那双纯真无邪的眼睛,笼罩着一种脉脉的忧郁和哀怨,反映出她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时的无助和迷茫。维纳斯的脖子和双手显得长了一些,但是这更增加了她的优雅和风韵。 因为没有受到庄严的宗教气氛的约束,所以这幅画显得生动活泼,整个画面虚幻、飘逸、恬静优美、不落俗套。画家秀逸流畅、色彩绚丽的艺术风格可见一斑。波提切利通过自己神奇的画笔把画中人物形体的起伏变化和衣褶的卷曲通过线条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愧为文艺复兴早期最伟大的线条大师。 这幅画的绘画风格在当时颇为与众不同,不是通过明暗法来表现人体造型,而是通过轮廓线,使得人体有浅浮雕的感觉,并且极适合装饰之用。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美术鉴赏能力培养—美术鉴赏范文

美术鉴赏能力培养—美术鉴赏范文 中小学美术学习活动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创作活动,另一类是欣赏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更喜欢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活动,学生也更喜欢美术创作活动,导致中小学课堂教学出现了忽略美术鉴赏的现象。然而,我们都知道美术鉴赏是提高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学生美术素养的保障。因此,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更喜欢创作就不鉴赏,不能因为鉴赏比创作更枯燥就只实践。 一、渗透相关知识要具体形象 “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与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这是对美术鉴赏的一般定义。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要想进行美术鉴赏必须有文化知识。因此,在美术鉴赏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枯燥抽象的文化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能理解、接受这些知识。例如,教学小学美术《水墨山水画》一课时,鉴赏不是看热闹,而是需要大量的理性知识做基础的,这里的理性知识不仅包括一些社会、历史、文化知识,更包括美术创作的一般规律和方法。首先,学生必须参与教学准备。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准备毛笔、墨汁、宣纸、颜料等工具,准备的过程就是学生认识水墨山水的开始。其次,在具体的作品欣赏中教给学生创作山水画的方法和技巧。这节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让学生欣赏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富春山居图》,学生一边欣赏,一边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如“你在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这幅画是用什么工具画的”“这样的画叫什么画”等。同时,教师截取画中的景象和富川江美景做对比,引导学生体会“风景”和“山水”的不同,向学

生逐步渗透“水墨”技法。中国山水画是中华民族最富思想的文化积淀,历史悠久,意蕴丰富,但对于小学生来说,鉴赏蕴含如此厚重文化情思的水墨山水画是困难的。所以,教师应把水墨山水画的鉴赏简单化、生动化、具体化,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欣赏经典作品要大胆交流 鉴赏就是对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判断,所以无论是心理感受,还是对作品的“再创作”,不管对与错,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把它表达出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因此,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说话、能说话,学生说话的过程就是鉴赏能力提升的过程。例如,教学小学美术《青铜艺术》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给学生展示不同时期、不同时代的青铜器。如商周时代的司母戊大方鼎,春秋时期的青铜簋、莲鹤方壶,秦汉时期的长信宫灯、铜马车等。接着,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展示一组作品,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或把自己心中所想的说出来,然后师生共同总结这些青铜器的特点。当然,学生的说并不是胡乱的瞎说,而是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就已经给学生布置了明确的任务,学生是带着这些明确的任务来说的。最后,教师安排一个小游戏“我来鉴宝”,游戏仍然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从总结的几个方面来鉴赏教师展示的几件青铜器。这节课有两个特点:一是教师展示的青铜作品都是各个时代典型的作品;二是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有关作品的知识,而是依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积极互动、交流感想。 三、提升鉴赏能力要向外延伸

美术鉴赏-《蒙娜丽莎》

鉴赏作品《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幅作品,尤其就它的微笑而言,人们一直对它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使它更具神秘色彩。 <<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空气透视”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 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另外,蒙娜·丽莎的一双手,柔嫩、精确、丰满,展示了她的温柔,及身份和阶级地位。显示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蒙娜丽莎》的构图是完美无缺的,人物身后的风景拓展了画面空间,又很好地烘托了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也极为突出;相反,两侧增加了立柱反倒觉得构图沉闷,视野欠开阔,人物形象也失去了单纯。 微笑是难以描述的,专注中不自觉的微笑,友善的微笑,欣慰的微笑,或是略带嘲讽的微笑,那是每个人不同情绪下的感受,但笑意是毫无疑问的。至于有人感到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常人难以企及的,是因为达.芬奇卓越的绘画技巧:画中人由面部五官到双手,再到身体的其他部分,包括衣着穿戴,每一处都那么真实可感,几乎伸手可及,这是凭空想象无法完成的。倘若没有真实人物作参照,达.芬奇纵然有天大的才气也不可能画得如此生动细腻。有人要问,画中人的眼神、她的笑意是那么遥远和不辩深意,那是其人所独有的吗?为什么今人就摹仿不出?其实这样的问题很好解答。每一个了解绘画的人都懂得,肖像画并不等同于人物原型。一幅好的肖像画首先要体现作者与表现对象间的互动;画家将自己的智慧、情感、人生理念、精神渴求等等都融铸进了画中人物,这样观众从画面上读到的肯定比真实人物要丰富的多。我们了解了达.芬奇的生平,认识了他在诸多领域的非凡造诣之后,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既如此,那么画中人究竟是谁的妻子、叫什么名字就不重要了,她是达.芬奇全部艺术才情的汇聚,也是他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她不是任何人的妻子,她是一个超乎常规限定的完美人性。我们可以理解蒙娜丽莎为达.芬奇的精神肖像,但要说是以他本人为模特就显得太庸俗化了。作为世界美术史上最具知名度的一件作品,必然会有无尽的问题为后人探讨。对于《蒙娜丽莎》人们过分熟悉,很难再产生新鲜感;然而醉心于此画的人,却是每看必有新得,各中奥妙怕是只可意会了。 哈佛大学神经科专家利文斯通博士说,蒙娜丽莎的微笑时隐时现,是与人体视觉系统有关,而不是因为画中人表情神秘莫测。利文斯通博士是视觉神经活动方面的权威,主要研究眼睛与大脑对不同对比和光暗的反应。利文斯通说:“笑

初中美术校本课程

美术校本课程 巧用地方资源活学国家教材 课型: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教材:格子的世界巧做窗棂 教师:吕家堡中学谢智 教学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懂得欣赏小街里仿古的各构件(如:门、窗、廊、檐)。2、分析仿古窗格的特点,以及其中的装饰美感。 3、利用折、挖、剪、刻等技巧,能用纸质媒材塑造仿窗棂的平面造型作品。 教学实录: 一、欣赏导入: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的家乡,有一条小街,与高楼林立的闹市相比,它格外与众不同,总能让我流连忘返。我们一起去看看:那是一条什么样的小街? (课件展示) 2、师生欣赏小街,边看边思考:小街给你们留下什么印象? 师小结:初次见到小街,你们会被黑瓦灰墙,整齐的石板,古典的六角宫灯所吸引。但最让我难忘的还是那千姿百态、造型丰富的木格子,窗面,门板,回廊,前檐,都留下它们的影子。总之,展现了一个多彩的格子世界。 二、探究学习: 1、再赏这些木格构件,留心观察:看到了那些熟悉的形状?学生看后交流。 (课件展示)

师小结:几何图案、文字图案、物象图案 2、分析这些方格的造型特点: 对称式:图案上下、左右、对角一样。 重复式:把一个图案反复出现几次。 自由式:灵活安排图案,自由组合。 3、拓展:窗框的外形也很有趣,除了这常见的方形,也可以用其他形状,如:足球场形、花瓶形、扇形、圆形、菱形等。(展示) 4、试一试:你有什么样的构思?请几位同学在异形的外框李设计窗棂,师生赏析,交流。 三、制作表现: 1、师:小街里的这些棂格,大都采用深色,而且是木制结构,所以它的仿古特色非常和谐、浓郁。看老师是如何用纸质材料表现这些格子世界的?(课件展示) 2、视屏展示制作方法。一种拼贴法:准备外框和等宽的纸条→拼摆造型→粘贴整理 一种剪刻法:构思画图→直接挖剪→整理完成 色彩搭配:可以选择单色、套色,对比强烈,装饰效果好。 强调:外框和图案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制作时,互相连接,不能脱节。3、学生制作,要求:运用纸质材料,选择你喜欢的制作方法,完成窗棂的平面作品。 4、展示作品,评价:优秀作品贴在黑板上的仿古墙壁上。 四、拓展:古时传统棂格图案。(课件展示)

高三美术《外国美术鉴赏》教案

高三美术教案-外国美术鉴赏 目录 第一课大河之源——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 (1) 第二课西方古典艺术的发源地——希腊、罗马美术 (4)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8) 第四课“巨人”辈出——文艺复兴美术 (11) 第五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16) 第六课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风格到浪漫主义 (23) 第七课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走进抽象艺术 (34) 第八课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 (41) 第九课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46) 第十课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51) 第十一课所有的美术作品都一样重要吗——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 (58)

第一课大河之源——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外国古代艺术,使学生了解史外及古埃及,西亚,墨西哥美术的悠久历史,艺术成就和艺术特点。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客观评价。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能运用美术术语描述,评价艺术作品。 2、过程和方法 利用教材,图片,网络等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并加以整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激发学生参与欣赏活动的兴趣,并能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以艺术的起源问题分析史前美术的创作意图。 2、古埃及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与其文化情境。 教法选择:讲述、展示、比较 学法选择:收集筛选、分析整理、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人类常常把远古的原始社会,比做人类的童年,非常巧的是存留到现代的最早的两处原始时代的岩画,也首先是给几个孩子在无意中发现的。 十九世纪末,一位西班牙工程师象往常一样在一个山洞中勘察,跟随他身旁的小女儿突然惊叫:“牛!牛!”,原来,洞顶和墙上画满了红色、黑色、黄色和暗红色的野牛、野猪等动物。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 1940年的一天,法国南都的几个孩子,钻进一个曲折而又狭窄的山洞寻找一条走失的小狗。结果发现山洞隧道通向一个岩石的大厅,在长达180米的大厅和隧道的洞壁,洞顶上,也是画满了野牛等动物形象,于是隐藏了一两万年的《拉斯科洞穴岩画》与人重逢了。 这些岩画所表现出来的娴熟的技巧以及绘画者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比现代人也不逊色,但学术界一般认为,创作这些岩画的

美术鉴赏学习心得体会

美术鉴赏学习心得体会 我小时候就比较喜欢美术,但这种喜欢并不意味着我对美术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我只知道美术会给人美的享受,让人完全沉浸在其中。当然了,前提是你喜欢它。原本以为美术就是指画家的画作。比如像那些水墨画、水彩画、油画和素描等。直到上了美术鉴赏课,听了老师的讲解,我才从这个狭隘的概念中走了出来,真正走进了美术的世界,也才真正认识到了美术的博大和内容之丰富。美术一词被我所理解,也正是上了美术鉴赏课以后。下面我就来谈谈对美术鉴赏课的感想:欣赏以线造型的中外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线”这一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 线条是美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因素,无论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作品;不论是写实,还是装饰;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在长期的美术发展过程中.“线”作为美术家创造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越来越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及艺术美感。中国著名绘画大师吴冠中的《山水》一画,皴染不多,主要以毛笔线条勾勒,但其中线条流畅自由,轻重虚实的变化,随意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和鲜明的时代感。法国后期野兽派大师匀蒂斯的《红沙发上的注女》(油画)以简洁概括、富子感情色而又极富装饰件的线,极为和谐、简练地勾画出一个呼之欲出的少女形象。 美术鉴赏课走进大学校园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素

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美术鉴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 第一:美术鉴赏有益于大学生灵魂的雕铸和人格的完善。艺术教育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人的全面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包括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意志、信念、情感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专多能的素质型发展。鉴于此,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已经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大学生美术鉴赏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大学生灵魂雕铸和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要,提高和培养审美能力。在美术鉴赏课上,通过大量地、广泛地鉴赏优秀艺术作品,就会逐渐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了。这里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问题而是如何发展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提高学生对美术意义的认识,培养我们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第三: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通过美术鉴赏对美和艺术增进理解,无疑对提高文化素质和思想境界,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四:帮助大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在这种鉴赏活动中,是

《美术鉴赏》教学大纲

《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美术鉴赏课程编号代码:08220420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 学分:2 总学时: 40 理论学时: 24 实践学时:16 适合专业:图形图像制作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美术鉴赏》课通过介绍中、西方美术史和美学思想发展变化概况,欣赏评析经典美术作品、介绍著名艺术家生平追求,陶冶学生艺术、道德情操,提高艺术欣赏水平和艺术修养,激发高尚、健康的人文精神,初步了解世界优秀美术遗产。着眼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陶冶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逐步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和审美观,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开拓大学生的艺术视野,进一步提高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理论、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学生学完本课程之后能够: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开拓大学生的艺术视野,进一步提高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信心。陶冶道德情操,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逐步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和审美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 2、教学模式基本要求: 由于本课程的性质,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与视频、图片相结合的方式了解中、西方美术史和美学思想发展变化概况,欣赏评析经典美术作品、介绍著名艺术家生平追求。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3、考核方法基本要求: 考核采用百分制,“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通过作业成绩、出勤率及市场调研考核确定。迟到、早退、旷课均予以扣分。理论课和上机课缺勤超过三分之一,或作业未完成次数超过三分之一,不准参加考试。 二、课程内容 (一)美术欣赏基础知识 1、使学生能描述美术范畴,建立“大美术”观念。 2、使学生能说明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能初步应用该方法进行鉴赏练习。

美术校本课程纲要

美术校本课程纲要

————————————————————————————————作者:————————————————————————————————日期: ?

校本课程材料 子美外国语小学校本课程 “艺绘风”美术社团 社团名称:艺绘风美术社团 负责老师:路婞妍 活动时间:每周三、四下午2:40—4:20

?美术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课程名称:《创意儿童画》《衍纸画创作》 授课对象:小学二、六年级学生 授课时间:每周三、周四下午2:40—4:20 授课教师:路婞妍 第一部分前言 当前,以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正全面展开,确定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体系。根据国家课程改革精神,结合学校近年来特色建设成果,我校的《衍纸画》校本课程应运而生了。为了扎实有效地实施好本课程,特制订本学科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第二部分课程设计背景 我们学校的教育理想是把子美打造成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希望每一位子美人在这个家园中都能激情诗意地快乐学习,快乐生活,成就自我,享受教育。本着一切从儿童发展需要出发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成为行为求真、品德向善、身心尚美的。为了挖掘学生个性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长学生的美术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校以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针对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分别开展了《儿童画》和《创意衍纸画》的校本课程。 第三部分课程目标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1.研究实验目标:开发出具有时代特征及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逐步开发出能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协调发展的校本教材和优秀案例。结合地方和学校课堂教

《外国美术鉴赏》公共选修课教学大纲

《外国美术鉴赏》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外国美术鉴赏 学分/总学时:2/36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主要介绍史前美术、古代美术、欧洲中世纪美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18世纪欧洲美术、19世纪欧洲及美国美术、20世纪美术的概况、流派及发展,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美术存在的时代文化背景、审美特征,代表作品、代表人物、及其艺术风格、艺术成就和影响,并关注到每个时期美术发展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意义与审美价值。本课程具体的目的要求在于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外国美术史的基础知识,对若干历史时期美术发展的审美特征、对重要的美术流派、代表人物的艺术思想和其具体的代表作品能够进行较为深入的评价,从而较为科学清晰地梳理出一条外国美术史发展的线索。通过系统学习比较全面地把握对外国美术史的发展流变的学习,增强美术史学的素养,为美术创作和美术理论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的前设课程知识 无 三、学时分配 四、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史前美术 1、关于艺术的起源

2、旧石器时代美术 3、新石器时代美术 第二章古代美术 1、古代埃及、两河流域美术 2、古代希腊、罗马美术 3、古代亚洲、非洲、美洲美术 第三章欧洲中世纪美术 1、早期基督教美术 2、拜占庭美术 3、早期中世纪美术 4、罗马式美术 5、哥特式美术 第四章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1、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2、北方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第五章 17、18世纪欧洲美术 1、巴洛克、洛可可美术 2、新古典主义美术 3、浪漫主义美术 4、现实主义美术 5、印象主义美术 6、后印象主义美术 第六章19世纪欧洲美术及美国美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