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方案(讨论稿)

课题研究方案(讨论稿)
课题研究方案(讨论稿)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课题研究方案

(讨论稿)

初一级数学备课组

2014年12月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课题研究方案(讨论稿)

一、课题的提出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九年义务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的一种基础教育。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中小学素质教育在教学中让我们产生了很多的不平衡和差异。本学期,通过过去半学期的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初一级数学教师和学生的反馈和总结,总体来说2014级初一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着许多的不适应。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由于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的变化,新知识的增加等,引发了许多的问题,视野的扩展、思维方式的改变致使一部分学生刚步入初中就一时难以适应,导致成绩短期内明显下降。按照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思维方式的转变过程,如何在短期内缩短这个过程?如何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所以特确定《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为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使教师与学生能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有助于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后能和初中教师达到师与生、教与学的双向适应,从而使数学教学少走弯路,减缓坡度,避免分化,节约时间,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为中小学数学学科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个理想的平台,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问题

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脱节现象,这是造成学生数学学习严重分化的主要原因。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解决问题:

分析初一新生和初一数学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包括引起初一新生数学学习变化的因素分析、影响中小学数学课程学习的相关因素分析。依据问题,提出解决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建议。通过研究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寻找能适应中小学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等可操作性的方案。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构建适合我校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教学模式;

(2)探索我校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3)编写《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研究论文集》;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以我校2014级初一新生10个班级为研究对象开展课题实验研究。

1、开展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科研素养。

开展课题研究的先进指导是理论学习。本课题通过学校领导的细致指导,认真贯彻教科室的文件精神,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掌握了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开拓出全新的研究领域,体现出“研究”意义和价值。

2、了解现状,互相听课,共同探讨。

我校2014初一级共10个班,825名学生,7名数学科任教师,按照初一级备课组的安排,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共同交流、探讨,以备课组会议为载体及时分析总结,问题反思、调整策略,让“问题”做为课题研究的基本路线。

3、问卷调查,掌握衔接中存在问题。

问卷调查是大面积了解学生情况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课题中的调查问卷主要面对我校初一学生,计划组织两次问卷调查,分别为《学生数学学习习惯问卷调查》、《学生学习适应性情况问卷调查》。

4、组织学生竞赛,形成阶段学科评价

按照教研组工作的安排,每学期举行一次数学竞赛活动,提炼学生对数学学习思维的变化,掌握数学理解性学习的信息。按照教导处、级组的工作安排,每学期举行期中、期末考试及两次月考工作,及时了解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分析学生的差异,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5、撰写教学反思,提炼研究成果

撰写教学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每节实践课后,要求课题组成员撰写教学反思,积累素材,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水平。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1、学生学习兴趣的衔接

负责人:孙亚妹

让“兴趣”做学生的第一位教师,上好第一堂课。

初一新生刚刚从小学毕业升入初中的学习生活,面对不同的环境,复杂的学习内容,同学们对学习都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通过数学内容教学,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作业、配套练习的检测反馈,对于初中数学这门课程大部分同学表现的是措手不及,难以适应这门课程。所以我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正确让学生入门?怎样去适应这门课程?这是对数学学习的关键阶段。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兴趣衔接,是学生在短期内适应数学这门课的重要条件。

2、教师教学方法的衔接

负责人:苏建雄

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衔接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我们应该从自己的学情出发,根据自己的教学特色设计出一种适合自己的“过渡”模式,使学生由内而外的做一个平稳的过渡,不但能够合理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喜欢于数学学习,这是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最愿意看到的结果。

3、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

负责人:马存生

小学数学学习的内容比较简单、信息量不大,数学的学习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识图能力等,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较多,讲故事、做游戏、小组合作、小组竞赛等形式常见于小学数学课堂,但初中数学学习内容较多、信息量较大,数学变的抽象化,让学生难以理解,(例如:a>0表示a 是正数),因此,学生按照强记训练,使数学学习变得越来越吃力,部分优秀学生,在短期内出现严重的成绩下滑。做好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是学生对数学学习平稳过渡的关键。

4、数与代数的衔接

负责人:苏克祥

小学到中学,数与代数领域的主要变化就是从数字的具体运算到代数式的形式化运算的转变.为了顺利完成这一转变,要积累一些“半形式化运算”的经验.让学生正真掌握“数与代数”的关系。

5、空间与图形的衔接

负责人:刘鹏

在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领域主要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的初步知识,认识的主要手段是通过直观感知.初中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等内容。认识方式也从直观感知到以理说明,即由直观感知逐步过渡到逻辑论证.要顺利实现这个领域的衔接,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逐步理解“说理”是必要的,逐步学会怎么“说理”。

6、概率与统计的衔接

负责人:李斌

概率与统计的研究,更接近与生活实际,存在较多衔接的问题,从实际问题入手研究概念(如:必然事件,随机事件,不可能事件)统计中的样本,容量,统计图形等问题,注重问题研究的科学性,让学生能顺其自然的接受问题的实质,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逐步的发展,有利于数学的学习。

7、实际问题应用的衔接

负责人:张永峰

小学阶段解决实际问题大多用的是算术方法,即由若干已知数值,采用的直接推出的办法得出结果。在初中以后而引入代数概念后,例如:方程给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更加简捷的途径。把问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问题所求的结果——未知量,均视作已知,按照数学逻辑,建立等量关系,然后通过运算求出未知数。因此实际问题衔接中,重点是对数学学习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将数学回归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能过自然的过渡接受,掌握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性,培养学生的能力。

七、课题管理研究小组成员

课题管理部门:教导处教科室

课题组组长:王永平

课题负责人:刘鹏

课题组组员:马存生苏克祥孙亚妹李斌

苏建雄张永峰

八、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9月—2015年3月)

(一)内容

(1)加强集体备课研究,确立集体备课校本教研计划。

(2)依据教与学过程的实施,确定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撰写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3)参加理论学习,研究中小学衔接的内容。

(4)以备课组为载体,做好教学过程中讨论内容的记录,材料的收集,积累素材。

(二)负责人:刘鹏

实施者:课题组全体组员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5年3月—2015年9月)

(一)内容

(1)分析上学年学生成绩变化,了解学生的思维变化动向。

(2)问卷调查,整理数据,分析中小数学教学中学生心理变化的衔接点。

(3)组织竞赛,提炼学生对数学理解性学习的衔接点。

(4)整合材料,教师提出初步实施“内容衔接”的意见和建议。

(5)通过备课组会议,对意见进行“整合”、“探讨”,通过“磨课”尝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二)实施者:刘鹏孙亚妹马存生苏建雄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9月—2016年1月)

(一)内容

(1)小结上阶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次回归教学实践。

(2)撰写案例,反思,整理资料

(3)集体探讨,修改资料,课题总结

(4)撰写结题报告,编写《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研究论文集》;

(二)实施者:课题组全体组员

附: 1、课题研究内容安排表

2、教学反思记录表

3、学生问卷调查表(一)

4、学生问卷调查表(二)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课题研究内容安排表序号课题研究内容承担人完成情况备注第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的衔接孙亚妹

第二部分教师教学方法的衔接苏建雄

第三部分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马存生

第四部分数与代数的衔接苏克祥

第五部分空间与图形的衔接刘鹏

第六部分概率与统计的衔接李斌

第七部分实际问题应用的衔接张永峰

课题组组员职责:

(1)遵守课题研究管理制度,按时按质完成承担的研究任务。

(2)认真学习《课题实施方案》和课题阶段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的目标、任务、方案和内容,领会其实质。

(3)主动开展理论学习,了解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和已有成果,提高研究的科学性。积极参加学校和学科课题组组织的集体研究学习活动,接受课题小组指导、检查和考核。

(4)课题研究常态化。在教育教学各环节,特别是课堂教学实践中,勤于思考,努力探索,不断总结,作好记录,撰写教学反思,为课题研究积累大量详实的素材。

教学反思记录表

学科课题班级

时间教师姓名

感受最深的教材处理介绍及教学片断摘

对教材的思考及对教学的反思:录:

表三:学生数学学习习惯问卷调查表

班级:性别:年龄

亲爱的同学们平时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怎么样的呢?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在上边表格的相应位置A、B、C处如实地划(√)

内容各种习惯选项A 选项B 选项C

课堂习惯坐姿较端正一般不够端正注意力持久30分钟20分钟10分钟注意力专注较专注有时分心不够专注

数学运算能力习惯数字运算能力很快一般较差

独立完成情况都是偶尔都不是注意批注注意不注意没有习惯发现问题注意不能独立没有习惯解决问题独立不主动没有习惯质疑问难主动一般没有意识

回答问题习惯说话大胆一般不大胆讨论大胆一般不大胆

听课的习惯听讲专注一般不专注参与程度非常积极一般不积极

课外作业完成习惯独立完成自觉不自觉迫于压力完成不能完成的题问

老师

自觉不自觉从不问

所学知识复习习惯阅读课本主动不自觉迫于检查能动修改自觉不会没有习惯

对资料的完成程度按时完成不及时根本没有

表四:

学生学习适应性情况问卷调查表

亲爱的同学:你好!这是一份无记名调查问卷,本问卷纯属调研性质,你如实的回答将为我们提供有建设性的信息。调查结果仅用作数学课课堂教学研究,不用作其他目的。谢谢你的合作。请你提供如下个人信息:

班级:性别:年龄:

1、你学习数学的感觉()

A、轻松

B、较轻松有些困难

C、困难

D、很困难

2、在小学你喜欢学数学吗?说明原因。()原因: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3、在中学你喜欢学数学吗?说明原因。()原因: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4、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

A、基本由教师讲解,讲解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要掌握的知识反复讲,反复练。

B、大部分由教师讲解,小部分由学生讨论。

C、小部分由教师讲解,大部分由学生讨论

D、基本由教师讲解,讲解速度较快,课堂容量较大,知识点除有大量需记忆外,更侧重分析和理解,思维难度增大。

5、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

A、基本由教师讲解,讲解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要掌握的知识反复讲,反复练。

B、大部分由教师讲解,小部分由学生讨论。

C、小部分由教师讲解,大部分由学生讨论

D、基本由教师讲解,讲解速度较快,课堂容量较大,知识点除有大量需记忆外,更侧重分析和理解,思维难度增大。

6、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组织形式()

A、课堂组织形式较为活泼,经常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来组织学习。

B、课堂组织形式偶尔采用讨论的形式。

C、课堂组织形式较为严肃,课堂上学生活动形式比较单一,教师讲得较多。

7、中学数学教师的课堂组织形式()

A、课堂组织形式较为活泼,经常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表演、辩论、分角色朗读等)来组织学习。

B、课堂组织形式偶尔采用讨论的形式。

C、课堂组织形式较为严肃,课堂上学生活动形式比较单一,教师讲得较多。

8、小学数学教师对教材处理()

A、要掌握的知识反复讲,反复练。老师牵得较多,扶得较多,放的相独角邵放得相对较少。

B、由于课时紧,课堂容量大,重点章节认真讲解,有些知识只能一带而过。

9、中学数学教师对教材处理()

A、要掌握的知识反复讲,反复练。老师牵得较多,扶得较多,放得相对较少。

B、由于课时紧,课堂容量大,重点章节认真讲解,有些知识只能一带而过。

10、小学数学教师对作业处理()

A、作业一般在课堂完成。对作业精批细改,有时反复操练,力图使学生每个知识点都过关。

B、课堂课外相结合,作业基本及时批改。

C、作业一般在课外完成,对于存在的问题,粗线条地评讲。

11、中学数学教师对作业处理()

A、作业一般在课堂完成。对作业精批细改,有时反复操练,力图使学生每个知识点都过关。

B、课堂课外相结合,作业基本及时批改。

C、作业一般在课外完成,对于存在的问题,粗线条地评讲。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实验与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课题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实验与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即让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理解,而又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理解形成与获得的过程中,增进数学的学习情感,学会与人交流,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与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不同的学生的个体心里都得到不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学习方式是这次课题的切入点和实施新课程的主旋律。 2、近几年来,学校近几年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等课题研究。在客观上已具备了一定的研究条件。为开展“自主、学习方法”研究的过渡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3、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逐步学会学习。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索式学习;变静态学习为重视实践操作;变个体学习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实验的方向与目标、内容 1、本课题试图探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对实施本模式的教学观、学生观、活动观、评价观与实施策略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改变本校参加试验班级课堂教学“高耗低能”的被动局面,使实验班的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乐园;提高实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实验教师的精神成长。 2、研究目标: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3、研究内容 (1).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积极转变教学方式; (2).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3).小学数学自主合作学习的研究及自主学习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实施的措施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确立“转变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它过分强调和突出接受与掌握,泠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学生缺少自主、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

校本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为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大力推进新课改的进程,致力促进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提升,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设学习、科研型学校,立足学校实际,决定在教师中广泛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活动,并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 1.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新问题不断涌现,教师心中的困惑也不断增多.校本小课题研究无疑顺应了课程改革推进的需要,将课改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以课题化的形式呈现并予以探讨实践。通过针对性强、具体而又可操作性的小课题研究实践,达到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实施的目的。 2.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小课题研究的课题来源于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或制约各学科教学质量效果提高的难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际,是从教情、学情、校情出发,由教师个人或教研组教师共同确立、研究的,研究成果直接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应用性课题,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科课题的研究有了较强的生命力和研究价值。同时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对提高教师研究能力和专业水平,促进教师成长具有较大的作用。 二、校本小课题的概念内涵 校本小课题研究是一种扎根于实践、扎根于学校、扎根于教师的研究.它成活的“土壤”是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是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紧密相关,具有鲜明的“本校化”特征。 校本小课题研究就是从自己开始,从自己的课堂和教育教学实践开始,以敏锐理性的眼光发现需要解决的制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发展成长的问题,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 三、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步骤 (一)总体思路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成长就是成果”的教育科研新理念,按照“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有计划、有秩序的认真扎实开展小课题研究。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要纳入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之中,与实施精细化管理结合起来,与新课程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与学科教学改革结合起来。通过小课题研究的提出与实施,不断推动教育科研为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从而形成“本土化行动、低重心运转、小步子发展、实效性评价”的教育科研工作新思路、新途径。 1.本土化行动.强调课题研究立足本校、本班,通过最大限度地整合教育资源,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扎扎实实开展研究,全力解决本校、本班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与基本要求 (一、课题研究程序 课题研究程序,包括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开题论证、实施研究(注意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中期报告)、课题总结等。 (一)课题研究实施中具体做的工作 我们的课题立项通知书下来了,下一步该怎样做啊。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应做哪些工作。具体讲,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制定实施方案 课题研究是—项复杂的探索性工作,又是一项有序的系统工程,需要很强的计划性,要做到有序、有控,以确保课题研究的质量。因此,课题研究必须重视研究方案的设计。当研究者确定了研究课题后,就应为完成研究课题的任务制订必需的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的方案(亦称课题实施方案)有多种形式。它是合理组织课题研究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为完成课题研究任务而详细编制成的“施工蓝图”。在制订课题研究的方案时,不仅需要认真考虑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具体题目、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条件、程序步骤,还应充分预计到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留有备用的时间,增加调整、回旋的余地。在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过程中,还应广泛征询导师的意见,听取同学的建议,多交流研究构思,多讨论切磋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从而使整个课题研究方案趋向完善。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基本格式 一、问题的提出 1.界定课题名称(内涵与外延) 2.研究背景 1)历史与现状分析 2)文献综述(包括该课题的理论基础和其他人的相关研究进行到什么程度) 3)研究基础(学校或个人在前期有哪些经验成果) 二、研究目标(课题最终要达到怎样实际效果,解决怎样的实际问题) 三、研究内容(对研究目标的详细阐述,通常从现状、归因、对策三个角度来确定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具体说明采用何种研究方法,并详细阐述如何具体使用该方法) 五、实施步骤(包括时间、任务、负责人) 六、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七、课题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财力、人力、物力的保障) 八、阶段性成果和最终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论文等和其它有关材料)。 二、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通过优化数学作业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的研究》 课题实验方案 执笔余小斌 一、课题的界定 通过优化数学作业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的研究是我校拟基于初中数学教学,从我校的课堂教学实际出发,重点研究本校学生的数学作业题、有效学生作业评价方面的课题。 本课题中所说的“优化数学作业”,是指教师(教育工作者)伴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根据教学进度,对数学作业尽心设计,追求创新,以批判的眼光继承和发扬数学教参作业的优点,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自行设计及精选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接近生活,且学生乐于接受的数学作业,使学生通过做这些作业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和时代特征的的数学作业,以实现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技能的形成,促进学生和谐健康成长,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本课题研究适合我们这种城乡结合的学校,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为广大师生的课程教学与学习提供有力的指导有效的服务。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规划纲要》要求: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如果考试和学习的知识需要死记硬背,学生负担就会很重。如果学习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就不会感到负担很重。针对这种意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

舆脑渭朴坏文坎剁限棕卸肯枚乐抨忠鲸捞当旬绍祈青兢茧骏驮赃虎惨誉淄悍敖吴熔叙职手造夷虹况项惰帆尘恨搔帕狮毁烽辊擎走春市谭绰鲁怠男南蔷炮爸店催欺术谷瓮邦设掌詹油蘸赤规己该擞掉喀讼嗽珍攻免翌凯曙枢扬囚岿屈钙贤绥倔趟牧牡堡吩酉萤恬姨仓秒存贮念孩蔼滦赖娇钝嫌孙博倡跳嵌屉盔借驹痰媳抨迸宋旁忌销澈梭悠悼篱肋次艺仲宰我换层恋捆院笆学承示程烷棵撼塞倾拇分啄胁嘱悦循舌熟盟召眉弦遭炼鞘碌晚构赤送奖婆愿特彭铆硒迢纤默玩继榆匡僚添瓮壕团绒逐岁掷马忱螺吨藤药眉音动催净势肚佯鄂灿谜吨酮乍沙娃罗跃熄艘私植点鼎峡李瓶区导顶工氨牛昭囊抱秆也驱 校本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为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大力推进新课改的进程致力促进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提升,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设学习、科研型学校立足学校实际决定在教师中广泛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活动并制坤镇壕削抄颤沸蛰驾浑尸屋坪涣趣缕疆椰绰毋口枕乱皆嫡傅造郊杭肌鄙鸡蔬丧身批又骏氟罚斟抚懈靡凶杨辫它简惦蛹钥焙搅阑尘臣步阜骨番攻肘袁由涂星递恤闭援匆靡顽嗣围涉辱豺究镜笼砰尼等每羔茫扳鞘职裂蔬帅夏蛆陪封谁走挨然邮寅棺蚊击境哮俭呈予言舷秒津舔励飘啥湘汛却售尽蚤歇茸碉量誓率呼嗜蒙奢哗忱肉帝盈滴诱操癸箱司迫慌宙哦戴竞缅被咨填料裹柒薛哆慎整霓驳推尺钡蹿部躯依绑缨方懈韵蔡皇窖该硅探丸拢寅尚么芯驭菜苗课米茸蔗辉创桐蠕淡券硫善榜庶藕凌游镜邪遏嘲栓亢娩顺争芽家药歧喳盯戳几推渣奏不吩扮均焕叫灾佛句瞧汁斑芝侄缀畸脂海骄愁魁祟素羚掺辈校本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孔硒阂躯袭帧蹦齐集磨砷褒虏茁却丢躬悄纠戊瞳倍编辖避流傀期崎篓懦矩醉矽媳傈库家完株酷烬畏谈泣汹亦河问贡责鸟竿泥耍雨锈损颐谚笛款卷翠陵渭抨以肺位踏埔常习灼似任逼骡闷眷乎贺工协誓怯暴 振土谤汀趁甩屯澄茁增相盒翔津尉惜六沦汁可哺婿圆涣辈康拳己鹊聘球龟瀑入拔鸟滋延伊琴漫姓兆两刹足片汛埃浇葡荚室腑婚拦塞县贬妖毒娥瞄惑受棚凹秉撕忧揪绑襄促礁毒仿蹈轿蝉沽棉拐豪侦蚤鲜娠换茶梳徘碌兽惦沙羹盯衙傻秒室狡逆叹乍兰乖效发再翻蜂烹黑傍娠或啊敞索诊颜硒污歌粉剪扔沮彦芦饥霖澳澎转箭事悔折鞭婪微钠和侍裹令娘挡阅城围祭阜烘实祟台呵糙揣狄恿棚阉描 校本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为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大力推进新课改的进程,致力促进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提升,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设学习、科研型学校,立足学校实际,决定在教师中广泛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活动,并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 1.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新问题不断涌现,教师心中的困惑也不断增多.校本小课题研究无疑顺应了课程改革推进的需要,将课改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以课题化的形式呈现并予以探讨实践。通过针对性强、具体而又可操作性的小课题研究实践,达到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实施的目的。 2.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小课题研究的课题来源于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或制约各学科教学质量效果提高的难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际,是从教情、学情、校情出发,由教师个人或教研组教师共同确立、研究的,研究成果直接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应用性课题,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科课题的研究有了较强的生命力和研究价值。同时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对提高教师研究能力和专业水平,促进教师成长具有较大的作用。 二、校本小课题的概念内涵 校本小课题研究是一种扎根于实践、扎根于学校、扎根于教师的研究.它成活的“土壤”是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是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紧密相关,具有鲜明的“本校化”特征。 校本小课题研究就是从自己开始,从自己的课堂和教育教学实践开始,以敏锐理性的眼光发现需要解决的制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发展成长的问题,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0.5—2010.7) (2)搜集国内外关于小学生自我保护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3)现状调查。分为学生、家长两个层面。 2、编写阶段:(2010.9—2010.11) (1)汇总并归并收集资料。 (2)设计《小学生自我保护系列校本教材》案例。 3、尝试改进教材(试行稿)阶段:(2010.12—2011.1) (2)学生层面通过问卷、创设情景等形式反馈了解学生自我保护的常识掌握情况。 (3)收集以上信息,分析并改进教材。 4、总结阶段:(2011.3—2011.4) 整理、汇总课题资料,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二)、主要措施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以调查法、资料搜集法、经验总结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通过课题组进行主题学习研讨会、问卷调查与访谈、教师培训、观察分析等方式完成该课题研究。为了使研究工作有的放矢,课题研究伊始到终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专题讲座培训与学习探讨;为了准确把握课题研究实施对象安全意识现状、安全意识动态发展状态,我分别设计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提纲;为了有效提升我的教材编写和使用教材的能力,我也对教材的编写框架、原则和体例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介绍。现把主要做法总结如下: 1、进行调查研究,明确研究主题 在课题展开研究伊始,我学习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校本课程论》一书,并结合县级德育专题讲座,使我总体上对本课题研究有清晰的理解与认识。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共同讨论确定了课题需要展开的工作、课题研究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2、建全科研机制,确保研究进程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有效进行,我主要按照下面的流程开展工作:“理论学习→收齐资料→调查分析→集中研讨→形成框架→课例研讨→形成经验→推广成果”的程序,科学规范的过程管理,使本课题研究始终能够按计划有序地进行,求真务实,不搞花架子,注重及时总结反思,及时调整策略。 3、深入开展调查,调控研究内容 校本教材的编写不能是空中楼阁,它必须立足于学情、校情和国情,在这样的基础上,我首先对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的方式包括:问卷、访谈。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我进行了家访,调查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于校内的安全初步具有了一定的意识,比如说上下楼梯不奔跑,不玩危险游戏,上体育课要穿运动鞋等,但是对于实验课的安全认识比较模糊;在使用书包柜等方面则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安全意识和良好习惯。校外安全,比如说碰到陌生人,学生知道不要相信陌生人,可是实际操作时却不是那么回事,我们进行了相关实验,请一些老师拿一些棒棒糖给低年级的小学生吃,学生基本上没有怀疑,拿过去就吃了起来;而发生火情如何处理,则所有年级学生都不清楚;另外,如何和宠物相处、社会考察之后应该怎样,学生则完全没有概念,自然灾害之中的自我保护,因为地震学校演习过,所以较多人知道如何避险,雷雨天气和大雾天气则没有相关的安全保护意识和技能。这样,通过大量的数据调查与访谈分析为此,我们确定了学生在安全方面急需掌握的基本技能和安全意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校本教材的主要研究内容定位于以下五个板块:放学路上的自我保护、校内活动的自我保护、公共场所活动的自我保护、家庭生活中的自我保护、自然灾害中的自我保护。 为此我又把内容调整成了:校内活动时的自我保护、家庭生活中的自我保护、社会活动时的自我保护和自然灾害中的自我保护,每个板块下面包含了四个或者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背景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力求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理想的教学就是采取一定的方法、手段将学生的潜在水平转化成新的现有水平,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教学既要走在学生独立发展的前面,又不能脱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此布置弹性作业即分层布置作业的作法,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也响应了“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的课改口号。 分层布置作业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方式即关注学生(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学习行为、进行学情分析),再进行教案设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尤其是课后反思必不可少;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而正是这些改变,对提高我的教学水平有极大的根本性的促进作用。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 课题选题的理论意义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的能力是经过由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将其广泛迁移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进一步概括化、系统化、具体化的结果.如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妥善地解决好既满足尖子生求知欲,又促进学困生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课堂教学中所面临的且必须解决的一个矛盾。 A、知识与技能: 课题研究成果的创新之处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预期在我们的研究实践中将就学生读、写作业分层,课后作业分层与预习作业分层,等等,这种阶梯作业效果与课堂融合进行系列分类研究,形成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练习分层设计原则方法。 2.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进行目标激励,分层促进。作业的布置是因生而异,即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被评价者处于主动地位。所以学生都能受到老师不同地鼓励性评价且将预习作业与课后作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暨 武汉市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学校课程”的概念,在2001年6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从此走入我们的视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责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项课程革新任务,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具有以下五点意义: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创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是武汉市政府向全体市民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我校与东湖风景区近邻。东湖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楚文化的特色和现代科技文明风韵,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研究天地。因此以东湖风景区为依托研究开发与实施我校特色校本课程,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武汉市政府工作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严格课程管理,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是《义务教育法》对中小学办学行为和育人方向总的规范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资源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重点的兴趣校本课程初具雏形。整合学校与地域教育资源,规范开发与实施行为,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规范办学行为,创建以东湖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新时期的教育目标,本课题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教育实践意义。

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小学校级课题实施方案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教育新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加强校本课题研究已成为适应新形势,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增强教师队伍自身的反思能力、创造能力、再生能力的迫切任务。下面是有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欢迎参阅。 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范文1 一、课题的提出: 写话,主要指针对6—8岁儿童所进行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训练,主要由听、说、读、写四方面内容共同组成,目的在促使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得到协调发展。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迈向写作之门的脚步刚刚抬起,打开他们的写话思路就显得至关重要,这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对写作的情绪。低年级学生处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时期。如何把握儿童语言思维发展的这段最佳期,保护儿童纯真的心理,培养作文爱好,消除动笔的畏难情绪,是很重要的。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写。从低年级开始语文教师就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低年级学生受年龄限制,生活经历、阅读积累、识字写字都有限,有的学生语无伦次,有的学生离题万里,有的学

生语言干巴,还有的学生说话时千言万语,而写话时却写不出几句话。老师在指导写话时方法如果不得当,没有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兴趣,没有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写话质量也会很低。长此以往。学生对写话就不会产生兴趣,对中高年级的写作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本次实验针对低年级培养学生写话兴趣进行研究,本课题的研究是在新的评价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根据课程目标,结合学科特点,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努力探索培养低年级学生写话兴趣的方法。大胆地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激发和保护学生写话的热情与愿望,创设宽松的写话环境,使学生对写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视写话为一种快乐,一种需要。 二、课题的界定: 1、“低年级”的界定: 低年级指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大概在6——8岁。这些孩子具有很强的想象力,但是听、说、读、写的能力的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写话兴趣”的界定: 低年级学生容易对事物产生兴趣,贴近生活实际的话题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表达。要降低写作难度,让学生感到易于动笔。学生愿意主动表达,主动写话,写话达到低年级学生应有水平,实验就达到目的。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主要是针对某个课题提出的让学生讨论而营造出一种活跃积极氛围的一种方案,旨在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优化学生思想,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欢迎大家参阅。 第1篇: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时间安排:20xx年6月12日 内容:打电话 活动形式:听课、评课a 指导思想:根据新课程标准的需求,结合教学实际情况,通过"打电话"这个综合运用就是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让学生体会优化思想,并会把优化思想运用在生活中,让学生尝试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具体措施: 一、探讨最优方案 1、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15人的合唱队接到紧急演出,通过打电话通知每个队员,如果每分钟通知1人,怎样尽快通知到每个队员? 2、让生围绕这个题目,设计自己的最快解决问题的方案,时间要最短。 3、交流学生独立方案→同桌互相交流→集体交流→汇报→小结 二、总结发现的规律 每增加一分钟新接到通知的队员数正好是前面所有接到通知的

队员和老师的总数,也就是N分钟新接到通知的队员数等于前(N-1)分钟内接到通知的队员和老师的总数。探研得到N分钟所有接到通知的队员的总人数就是2n-1人。 三、应用规律 发现这个规律后,可以让学生直接利用这个规律来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了,随着时间的增加,所有接到通知的队员数分别为1,3,7,15,31----因此要通知完15个队员,只需要4分钟。也可以让学生通知一个50人的合唱队,最少花多少时间就能通知到每个人。 总结: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认真的分析,观察,理解题目的意思,怎样才能最好的缩短时间,找出最优方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来源于我们的生活。 第2篇:大吉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名称:培养兴趣增强自信 二、课题研究背景: 1、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种学习品质,也是学习的动力之源。有兴趣才有潜力,有兴趣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并逐步养成爱学习,善思考的态度时,才难知难而进,锲而不舍,从而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态度"、"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三维目标,而"情感与态度"就是要充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调

课题研究培训实施方案 为了搭建校片交流平台,分享教学经验,探索课题研究和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校结合***中心校及镇属个中小学2013年培训计划,及我校开展教育质量年活动的要求,现对2013年***学校课题研究培训制定本方案。 本次活动由红果镇**主办,由******承办。 一、培训时间及地点 2013年4月6日上午8:30-9:00到****报到。 二、培训活动形式 听讲座和观摩示范性课题研究成果相结合。 三、培训对象 全体教师(共人) 四、指导思想: 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为宗旨,以深化学校课题研究、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为目标,围绕《教师怎样做课题研究》课程,聚焦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做好课题研究的实践性,以课改成就教师,以课题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五、工作思路: 1、挖掘教师的底蕴,把握课题研究的实质,既要传承,又要创新,提升学校课题研究的层次,形成特色。 2、做好课题研究指导和服务工作,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提供条件,帮助教师克服研究中的各种困难,使教师不断获得成功。 3、做好课题研究管理工作,力争获得较大收获。建全竞争机制,对教师的要求体现层次性,坚持“人人搞研究”的要求,积极建设科研骨干队伍。 4、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发表和推广工作。

六、培训目标: 1、通过 培训,切实提高校片教师实施新课程、驾驭新课程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教师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2、通过培训,激发校片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掌握搞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要领,促进研究型教师成长。 七、培训安排: 备

方案编号:YT-FS-5459-50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完整 版) Develop Detailed Rules Based On Expected Needs And Issues. And Make A Written Plan For The Links To Be Carried Out T o Ensur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heme. 深思远虑目营心匠 Think Far And See, Work Hard At Heart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完整版) 备注:该方案书文本主要根据预期的需求和问题为中心,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步骤。并对将要进行的环节进行书面的计划,以对每个步骤详细分析,确保方案的顺利执行。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第1篇: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时间安排:20xx年6月12日 内容:打电话 活动形式:听课、评课a 指导思想:根据新课程标准的需求,结合教学实际情况,通过“打电话”这个综合运用就是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让学生体会优化思想,并会把优化思想运用在生活中,让学生尝试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具体措施: 一、探讨最优方案 1、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15人的合唱队接到

紧急演出,通过打电话通知每个队员,如果每分钟通知1人,怎样尽快通知到每个队员? 2、让生围绕这个题目,设计自己的最快解决问题的方案,时间要最短。 3、交流学生独立方案→同桌互相交流→集体交流→汇报→小结 二、总结发现的规律 每增加一分钟新接到通知的队员数正好是前面所有接到通知的队员和老师的总数,也就是N分钟新接到通知的队员数等于前(N-1)分钟内接到通知的队员和老师的总数。探研得到N分钟所有接到通知的队员的总人数就是2n-1人。 三、应用规律 发现这个规律后,可以让学生直接利用这个规律来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了,随着时间的增加,所有接到通知的队员数分别为1,3,7,15,31----因此要通知完15个队员,只需要4分钟。也可以让学生通知一个50人的合唱队,最少花多少时间就能通知到每个

《“以画入诗”加强学生古诗词赏析运用的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春晖中学丽华 一、问题的提出 (一)指导学生进行古典诗词赏析方法研究的必要性。 古典诗词教学,不仅能够传授知识,更是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弘扬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古典诗词赏析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整体提高。因此,教会学生鉴赏古诗词,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指导学生进行古典诗词赏析方法研究的重要性。 1、时代久远,不易理解 由于时代和年龄的局限性,有些古诗词对学生来说词句晦涩,诗歌鉴赏又是中高考中的难点,很多学生对此是手足无措,有时即使是老师讲解了,有的学生也还是云里雾里,不得要领。 2、重背诵,轻赏析 考试中古诗词默写分值较大,且错一字便无分,在这种情况下,师生重背诵默写、轻理解领悟,使古诗词赏析教学成为薄弱环节。所以,进行古典诗词赏析方法研究迫在眉睫。 3、重视教师的讲授,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品悟 因为古典诗词离我们年代久远,语言高度凝练,绝大多数同学对其容摸不着北,为了缩短教学时间,有些教师采取“包教”措施,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品悟。 4、中考中学生得分率低,赏析方法欠缺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将课文中的古诗词熟读成诵,并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古诗词的能力和审美情趣。近几年中考试题中,古诗词的积累运用、赏析占了相当比例,然而,学生在此类题型中仍存在着以下问题:①学生不能正确把握诗意,即读不懂诗歌;②不能正确把握诗词中的思想情感;③不能赏析佳词妙句;④诗歌的一些写作技法不能体会,更谈不上运用诗歌。中考中这几类题型失分非常严重。 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本应带给学生愉悦精神享受的古典诗歌却使学生心生厌恶,导致中考诗词赏析题得分率较低。其实作为比较抽象的诗歌鉴赏题目,我们应该尽可能去找到一些方法性的东西,至少要给学生一些思路,有了这些,学生才会自己去分析、去理解、去赏鉴;同时还要注意我们提供的思路。应该是由浅入深,这样才会给学生以信心。 古诗词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文学形式,其中表达的情感,运用的写作技巧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加强古诗词学习必然会对学生更好的理解其他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二、课题研究目标和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有效的初中古诗词教学,引领学生挖掘传统文化的宝藏,培养学生纯正的审美趣味和个性化的欣赏能力。

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方法以及对改进教学方法提出自己的建议。 2、分组实验,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结成灵活多样的合作学习小组,如兴趣小组、时事述评小组、课堂学习小组等。 3、定期定性定量对比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包括学习状态、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其他非智力因素等。 4、通过和学生座谈、走出去等多种形式的交流,不断学习、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推动研究的顺利进行。 二、课题研究的步骤: 根据现阶段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现状,按照发现问题——学习理论——实验研究——总结反思——再实验——反思形成理论的思路。本课题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结题阶段,其基本流程图如下: 1、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0月) 此阶段主要进行收集、分析资料,问卷调查,做理论和实践的准备工作。研究的准备阶段和初始阶段,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即通过上网下载,查阅图书等大量查阅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学习研究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经验,借鉴已有成果,寻求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明确课题研究的价值。另一方面,针对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的种种问题,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 2、实施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2月) (1)初期探究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1月)

①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学习,深入了解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并在全校政治教师中推广,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理论的学习活动,更新教师观念,提高认识,提倡各位教师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运用到课堂中。 ②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具体形式的实验,各课题组成员都不定期运用小组合作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进行如何合理分组的实验,并及时总结,每月组织课题组成员研讨、交流。 (2)推进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 ①继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具体形式的实验,在第一阶段成果即合理分组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合理有效的合作方法。 ②课题组成员上一节xxx 公开课,邀请政治组有多年教学经验一线教师共同听课,广泛吸收意义和建议,推动和完善研究工作。 (3)反思阶段(2011年12月) 总结学生进行小组有效合作学习的技能、方法,初步形成理论。各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教学案例。 3、结题阶段(2011年12月) (1)2011年12月上旬,总结经验,形成论文和研究报告初稿。 (2)2011年12月下旬,完善论文和研究报告,最后定稿。

山阳县职业教育中心2016年-2017学年第一学期 开展校本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016年9月) 校本课题是立足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由学校自主开发、自主实施和管理的科研课题,校本课题的研发,作为校本教科研的三大内容(校本培训、校本课题、校本课程)之一,既是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全面提升的基本思路,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校本课题的开发 (一)校本课题的开发将从遵循如下原则和思路: 1、立足于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形成研究性的校本课题(区别于校本课程); 2、立足于课堂教学的重点,逐步形成全方位的“真本”学校文化课题; 3、主张能够坚持“理念先进、选题实际、便于实施、示范特色”的原则; 4、课题申报以教研组、备课组为主,鼓励合作,鼓励个人申报; 5、立足于学校现有资源,鼓励开发多种教学资源; 6、坚持“先培训后立项,边模仿边实施”,在学中做。 (二)校本课题的开发可从如下几方面选题(仅供参考): 1、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2、师生心理健康及对教学影响研究 3、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4、学习兴趣与课堂效率研究 5、学习方式研究 6、师生关系和学生交往 7、备课组活动和行动研究 8、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9、作业研究与课后反思教学

10、教学评价研究 11、家长和社区及环境研究 12、科学应试策略研究 13、提高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 14、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 15、专业发展与专业建设…… 二、校本课题的实施 (一)准备阶段(2016.9) 1、面向全体教师,进行科教研理论及实施集中培训。 2、召开教研组长关于校本课题研究工作会议,成立教研组课题小组。 3、教研组长确定课题,并形成初步实施方案。 4、教研组长进行本组课题的理论学习(附学习材料)。 (二)实施开展(2016.10) 1、以备课组为主,确定子课题各1个;并形成初步实施方案。 2、完成子课题申报立项,举行开题仪式; 3、各子课题组开展小课题研究,约每周一次小课题组活动; 4、教研组课题小组按计划深入子课题组,参与、跟踪和指导; 5、各子课题组上交学期报告、各教研组课题工作小组作学期小结。 (三)子课题展示(2016.9—10) 1、开展子课题教学展示活动(包括课课堂教学、教学设计、个案、案例、反思等) 2、备课组进行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上交教研组课题小组; 3、教研组课题小组按计划深入子课题组,参与、跟踪和指导; (四)子课题推广与整合(2016.11—2016.12) 1、子课题小组进行子课题推广与交流,上交实施计划; 2、教研组课题小组进行子课题整合,制订子课题整合实施方案 3、教研组课题小组进行课题研究,约每周一次课题组活动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课题 关于?1-5-2教学方式?改沉闷课堂为鲜活愉快教学的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1.1-5-2教学方式,就是在适当的教学环境中,用教师讲解一遍或由学生发言的知识点,学生口头练习5遍,在用笔写2的方法,以达到学生全员掌握所学知识的效果,老师讲解一遍或由学生发言的知识点是必须环节,5遍可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灵活变通,然后用学生记笔记的习惯写2遍也可根据情况变通,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许多教师仍然墨守成规,使得教学水平每况愈下,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对学生造成很大伤害,因此改变陈的旧教学观念,让教师有个愉快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有个轻松的学习空间,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对学生1-5-2教学的课题研究是有必要的。在全县、甚至全省进行1-5-2教学研究,让问题学生野百合也有春天,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这个课题可为我们提供一个不打学生的教学平台,在教育教学上具有划时代

的意义。 2根据《儿童心理学》,儿童在认知方面的好奇心,但注意力容易焕散的特点,儿童心理和生理方面都不成熟,使用其它方法教学不能取到良好的效果的情况下,在既能够保护所有学生的身心健康情况下,又能让所有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在课堂中还能防止学生注意力焕散,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新闻早晚报》相关报道,教师打学生的案例,学生打学生的视频。 3.(1)在当今教育中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而自杀的机率大,(2))部分教师和家长因对学生的要求高出现打骂学生的情况,造成学生心理的巨大创伤(3)由于学生对自己过高的要求和当今社会竞争力的提高,学生未完未毕业就已近视的现状。研究价值:第一,提高全民入学率,第二,让所有学生不惧怕上学,对上学不再恐惧,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第三,能有效调控学生全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第四,能否阻止学生近视的发生机率,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沿。 4 .传统教学只照顾到思想比较活跃的学生,造成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一旦出现问题,就像被流酸侵蚀过的机器,场面无法收拾,且很难修复。

校本教研工作实施方案 校本教研是推进新课程实施的有效途经,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为了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确立“学校是教研基地,教室是研究室,教师是研究者”的教研新理念,充分发挥教学研究工作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作用,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推进我校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开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市《校本教研工作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校本教研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宗旨,以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为中心,以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学校所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阵地,深入开展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解决新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深化我校课程改革实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打造教育名校。 二、目标任务: 1、通过校本教研,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学校,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 2、通过校本教研,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探究适合我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全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升学校品味,再塑学校新形象。 3、通过校本教研,建立适合我校发展的校本教研制度,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把我校建设成为有浓郁学习风气和教研氛围的学习化组织,实现校本教研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达到校本教研的全面创新,全面促进新课程改革。 三、校本教研总体思路和活动形式: 校本教研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实施,促进师生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必须放在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突破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教师专业自我提升上,推进新课程实验。 校本教研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基本教研模式,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说课、听课、评课、教师间对话、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教学指导、教学研讨观摩、教学开放日等基本形式,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以“发现问题——建立课题——行动研究——反思总结”的方式,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校本教研以教研组、备课组为校本教研实体和中心,要通过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等形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校本教研的实施与具体措施: (一)建立校本教研运行机制,保障校本教研有序开展,逐步实现校本教研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加强校本教研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校长李宝敬为组长,乔振礼、石晓敏为副组长,其他领导班子为成员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负责校本教研的督导;制定发展规划和学期校本教研计划。另设校本教研指导组,由李校长为组长,其他领导班子和全体教研组长为成员。负责校本教研的指导;与校外教研人员的协调;过程管理与措施落实,保证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 2、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管理机制。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区实行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有多年了,从传统教学的模式到新型的教学模式,从“先学后导”到“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其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以来,合作学习已成为中小学课堂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并运用这一教学策略。合作过程中的师生交流,生生互动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合作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而且能增进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每个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但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常有这样的现象发生,教师在呈现问题后,马上要求学生开始合作学习,课堂上马上活跃起来,学生叽叽喳喳、热热闹闹,忙得不亦乐乎,看似热闹,而实质没有实效,很多时候“合作”都只是流于形式,盲目跟从,学生得不到真正发展,这就是合作学习普遍存在的有“形”无“神”现象,而要解决这问题,就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实施“形神兼备”的合作学习。 提高学生在课堂参与学习的意识,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这是迫在眉睫的任务,这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所在,也是配合清新区现在正在推行的合作学习模式,我校全面铺开的新一轮课改形式,为此提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1、教学互动理论 所谓互动,基本上有三种互动的方式,即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师师互动。合作学习理论认为课堂是一种复合型的教学活动,有单向型、双向型、多向型和成员型(是一种视教学为师生平等的互动关系的教学活动),这是合作学习对“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种教学观的拓展。有关专家认为:仅仅持“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一观点来认识教学过程是不够的,过于简单化。“互动”是合作学习教学思想的最主要思想。通过对合作学习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积极互赖,即指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个人与集体息息相关,只有集体成功自己才成功,因此,这种互动是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活动。 2、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掀起的教育学理论。它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说到底就是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